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小学数字校园评估材料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数字图书馆就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传统介质的图像、文字和声音进行压缩处理,使其转化为信息,然后通过网络通讯技术进行虚拟存储、传播、接收的新型图书馆。在教育信息化时代,数字图书馆成为一个没有时空限制、便于利用的、超大规模的知识中心。它将不同载体的、海量的知识与信息,以数字化的方式,被收集、整理、归类、储存在各个图书馆里,并通过互联网连接起来,成为一个遍布全球的网络体系。全球信息实现共享,人们能在世界各地随时随地访问各个数字图书馆,方便快捷地查询与了解自己所需的资料与信息。近年来,随着教育现代化的步伐,数字图书馆建设的热潮正由公共图书馆到高等院校,并向中小学涌来。
中小学图书馆从传统的图书馆到自动化的图书馆,在管理手段甚至管理理念上发生了变化,直接导致读者享有图书馆的服务的便捷性增强,文献利用率显著提高。而自动化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之间,更是一个从渐进演变到发生巨大变化的过程。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有很多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和探讨。
一、中小学数字图书馆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资金投入不足。
图书馆基础设施的建设,设备的增添,图书资料的配备等都离不开资金。多数学校公用经费一直十分拮据,只能用来维持正常的教学活动。用来建设图书馆的专用资金得不到落实,导致图书馆设备陈旧设施简陋,现代化办公系统不能建配,采购的是价格便宜、质量偏差或者是盗版的书籍,馆藏质量不高,影响了图书馆功能的真正发挥。
2.教育观念没有更新。
应试教育根深蒂固。有些学校领导长期受升学考试指挥棒的影响,只抓课堂教学,忽视素质教育。学生课业繁重,抽不出时间到图书馆进行借阅活动。对图书馆工作重视不够,没有认识到图书馆在教书育人中的作用,有些学校只将图书馆的建设作为应付上级检查和评估,没能将创建图书馆作为优化教育资源,提升办学水平的重要因素。甚至认为,图书馆只是藏书借书的地方,图书管理人员是仓库保管员,造成管理上的真空,图书馆在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始终处于被动地位,图书流通率低下,阅览室到馆率偏少,阅读指导课很少开展。
3.缺乏政策支持。
图书馆的正常运转必须有相应的人员作保障,图书馆人员的在职学习、进修培训、生活待遇没能与教师一视同仁,影响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图书馆工作已从单纯服务型向为读者提供借阅,阅读指导,馆际资源交流管理等主动服务型转化,图书馆的开放也由以前的2小时提高至每日8小时以上,学校的文献资料如音像、论文、教材、长卷收集、课件资料等也纳入图书馆管理的范畴,增加工作人员的工作负担。目前,多数学校图书馆人员的待遇与后勤人员同等对待,馆长没有教研组长的待遇。在职称方面,规程规定允许图书馆职务与教师职务并存,中学图书馆高、中级职务与初级职务比应保持在1∶1。而目前大多数学校还达不到要求。
4.用户信息利用能力较低。
数字图书馆的利用对用户的整体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中小学数字图书馆的用户主要是中小学生和老师,部分老师尤其是中小学生还没有习惯在网络中获取信息并且受条件的限制,数字图书馆的利用率不高,用户信息利用能力较低。
二、今后的发展与对策
1.加强宣传,统一认识,全面实施新《规程》。
图书馆是中小学书刊资料信息中心,为学校教育教学和教育科学研究服务的机构。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时期,图书馆更具魅力和作用。它可以利用馆藏文献和馆室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也可以通过不同形式信息服务,扩大学生视野,陶冶情操,培养学生爱书和喜欢读书的兴趣和习惯。借助图书馆还可以培养学生收集、整理资料,利用信息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信息和人文素养。这些恰恰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更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也说明图书馆在学校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性。当前,中小学课程改革正在稳步推进,新课程改变了过去注重传播知识的倾向,强调学生达成积极主动的态度,使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职能的同时,学会自学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因此,必须大力宣传,达成共识。不断拓展图书馆的服务内容,努力将图书馆办成实施素质教育的绿洲。
2.解决资金的问题,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数字图书馆在中小学充分应用的当务之急就是解决资金问题、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国家和地方政府要加大中小学软硬件设施的投入。国家应制定政策,对农村等基础条件薄弱的中小学使用譬如《中国教育知识仓库》等大型基础性数字图书馆实施免费制,甚至由教育部门建立中小学数字图书馆,以供系统内的学校共同使用。
3.加强培训,提高人员素质,增加工作效益。
图书管理员在图书馆构件的组成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其管理水平直接影响着图书馆的质量和效益的发挥。新规程要求,管理人员除了要进行常规管理以外,还必须掌握现代化的管理方法,也就是说,图书馆的工作不能因循守旧,才能跟上现代化管理要求。事实证明,凡经过培训的人员,其业务水平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经过培训的非专业人员,其中相当一部分人能独当一面开展工作,取得不错的效果。因此,必须采取措施,鼓励和支持图书馆人员参加各种培训,通过各种途径的学习,加强在职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图书馆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使其能够掌握藏书建设,图书分类、编目工作、读者工作和图书馆管理软件的使用等工作技能。
要根据多数人员兼职又经常变动工作,掌握图书馆管理知识少,工作负担过重的具体实际情况,制定相应措施。一是要求管理人员不能经常变动;二要鼓励和支持学校培养一批学生管理员,以减轻老师的工作负担;三是通过学生管理员作为桥梁,传递信息,反馈读者意见,随时改进和加强图书馆的工作。
4.严格要求,规范采购,提高馆藏质量。
馆藏文献质量,主要取决于图书的采购途径。学校必须严格要求,按教育部门推荐的图书采购。采集新书要遵循“实用性、系统性、节约性、剔旧性”四个原则,保证数量和质量,避免复本数过多、不健康或盗版图书进入图书馆。学校平时注意收集一些与现行教材同步的教学参考书、纪念性专题类、人文科学、思想品德类、工具书类等图书,尽量使藏书结构和质量符合要求,达到提高藏书质量的目的。
5.加强图书馆用户教育。
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是为了更好地为读者服务,读者对数字图书馆的利用又是建设数字图书馆的目的。针对图书馆用户信息利用能力较低的问题,学校可制定不同层次读者的培训计划和培训内容,具体的形式主要有开设文献检索课,加强计算机信息检索教育,举办数字图书馆知识讲座,制作宣传材料、宣传专栏等,还可以利用图书馆主页和读者形成互动关系,发挥主页的宣传作用。
总的来说,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是信息时展的必然产物,它的出现对整个中小学图书馆的信息化建设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要我们采用科学的应对策略,同时加速中小学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进程,就能实现中小学图书馆从传统图书馆到数字图书馆的质的转变,为广大的中小学读者提供数字时代的图书馆服务。
参考文献:
[1]张欣.中小学数字图书馆的思考.图书馆论坛,2005,(6).
[2]周卫文.我国中小学数字图书馆建设的现状与对策.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2005,(1).
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工作。落实我省《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实施意见》,实行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学校体育工作评估和学校体育工作年度报告制度。重点督查普通高中按照国家要求开齐开足体育课程。推动各地配齐中小学体育教师、规范体育场地、增补体育器材,完善学校、家庭、社区相结合的青少年体育网络。广泛深入开展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冬季长跑和百万青少年上冰雪活动。完善中考体育考试制度。加强对中等专业学校体育工作的指导。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学校生活卫生设施。认真做好2014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工作。加强学生军训规范化管理工作,推动中小学国防体育进课堂活动。举办第6届全省大学生运动会。
切实改进艺术教育。出台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意见,强化学校艺术教学和艺术活动,研究制定学生艺术素质评价、学校艺术教育工作公示、学校艺术教育年度报告制度,督促学校开齐开足艺术课程。组织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和第四届大学生艺术展演工作,做好国家和省级农村艺术教育实验县工作。
着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落实我省《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意见》。执行教育部即将出台的幼儿园园长、普通高中校长、中等职业学校校长专业标准。制定教师评价标准与办法,建立教师评价导向机制。实行市(地)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质量年度报告制度。继续实施教育部“师德长效机制建设”试点项目,建立师德问题举报查处机制。整合资源和人才项目,加大培养和引进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力度。分类推进幼儿园、小学、中学、中职、特殊教育教师培养模式改革,加强各级教师培训基地建设,启动实施教育部“省、市、县三级培训基地建设”试点项目,制定出台教师培训基地建设标准。完善省和高校访学支持体系,扩大教师访学规模。设立骨干教师和中高级管理人员社会实践项目。推动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学科队伍和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的意见》。贯彻落实《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制定职业学校编制标准和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启动开展“双师型”教师认定工作。推进中小学教师“五年一轮”全员培训计划,组织和实施好“国培”、“省培”项目。启动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攻坚计划。继续开展民族教育双语教师培训。组织开展民办学校校长、管理队伍、骨干教师培训,探索建立民办高校教师的社会保障制度。全面开展教师资格认定工作。组织好第30个教师节庆祝活动。
努力提升教研和教育科研能力。研究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初中小学教研工作的指导意见》。进一步转变教研服务方式,大力加强校本教研,着力完善以校为本、基于网络、覆盖城乡的教研格局。加强职业教育科研工作。推进研究基地和团队建设,探索课题招标与备案相结合的新方法,集中力量研究难点问题。建立科研机构与行政部门工作有效衔接、科研与教学深度融合机制。建立区域调研联盟,定期开展教育调查。做好优秀教学成果评审奖励和交流工作,加强成果推广应用。
全面发展语言文字事业。深入贯彻实施《通用规范汉字表》,提升师生汉字书写能力和和学校书法教育水平。推进城市和区域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加强对各地中小学校语言文字工作的督导。继续开展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建设和“经典诵读”等活动。加强语言文字应用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贯彻落实外国语言文字使用管理规定。进一步完善“注音识字,提前读写”相关科研课题、教学研究和教材建设。
加快学前教育改革。启动实施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继续扩大公办幼儿园和民办普惠园覆盖率。年内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到73%,提高5个百分点。按国家要求,探索建立学前教育成本分担和运行保障机制。探索公办学前教育机构独立事业单位管理机制。落实教育部新出台的《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玩教具配备标准》,加强对各类幼儿园的监督管理,防止和纠正幼儿园“小学化”倾向。
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严格执行和落实省部确定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时间表和路线图。整合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工程、农村初中校舍工程和农村中小学校舍安全保障长效机制资金,进一步改善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中小学办学条件。全面完成858所农村中小学“小火炉”改造任务。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完成235所标准化学校建设任务。大力推进学区制、集团化办学,支持薄弱学校提高办学水平,推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办好必要的教学点。有效破解择校难题,进一步解决义务教育寄宿制学校大校型、大班额问题。健全完善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落实教育部《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开展“减负”专项行动。
推进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发展。巩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成果,继续实施普通高中达标学校建设工程,加快推进多样化特色化办学改革,扩大实验范围、提高实验质量,增加2个试验区、50个左右试点校。贯彻落实教育部即将出台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建设全省普通高中网络课程资源平台。贯彻落实教育部《中小学生学籍管理办法》,完善省级普通高中学籍信息化管理系统,加快推进与全国学籍系统进行数据对接。加强中小学教材和教辅材料管理。
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贯彻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巩固提高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改革创新高等职业教育,探索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以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为重点,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大力推进省部共建国家现代农村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建设,全面启动12个项目改革,重点实施市级农村职业教育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国家现代农村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试点县、涉农类职业教育集团办学试点、农村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卓越农业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等5个项目。建设11个试验区试点县、11个省级示范校。继续推进我省职业教育国家改革试点工作等8个职业教育重大改革项目。
推进城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推进落实教育部即将下发的城乡统一的中小学教师编制标准。启动县(区)域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工作。实施名师名校长交流特聘岗计划。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新任教师公开招聘的意见》。扩大我省“特岗计划”实施范围和规模,建立完善农村教师补充机制。继续实施“三区”人才支持计划教师专项计划。全力做好乡村教师生活补助落实工作,逐步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待遇。落实国家贫困地区儿童发展规划,对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农村儿童的健康和教育实施全过程保障和干预。
继续完善助学机制。研究制定学生资助工作目标考评细则,推动资助政策全面落实。全面推进学前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入园资助工作,建立和完善学业奖学金和研究生助学金制度,落实中职免学费和国家助学政策。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和学生资助绩效管理办法。继续推进11个国家试点县的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进一步落实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两为主”政策,健全“留守儿童”关爱体系。
大力加强民族教育和特殊教育。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快推进民族教育发展的决定”。深入开展学校民族团结教育。开展《民族教育条例》执法检查工作。研究制定《黑龙江省实施“中国少数民族汉语水平等级考试”(MHK)方案》。开展全省民族文化教育基地学校评审工作。支持办好内地高中新疆班,切实做好新一轮教育援疆工作。统筹推进残疾人教育,制定我省“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以加快普及残疾儿童义务教育为重点,不断完善特殊教育体系。继续完善特殊教育办学条件,加强特殊教育标准化学校和随班就读实验学校资源教室建设,继续推广“医教结合、综合康复”经验。支持绥化学院建设好高等职业特殊教育学院。召开全省特殊教育工作会议。
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充分发挥市场作用、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加快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完成“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年度建设目标。推动教育部第一批教育信息化试点单位的试点工作。开展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专项培训,培训比例达到中小学教师的25%。启动高校、中职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以“龙学网”为依托,建设省级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建立覆盖全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的系统应用体系和运行维护体系,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与高等教育、中等职业教育数字校园建设试点学校实现对接,实现试点学校的资源共建共享和统一数据分析。研究制定我省高校、中等职业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意见和数字校园建设标准及评估指标体系。
强化教育经费保障与监管。积极争取财政投入,确保教育经费“三个增长”。落实城市义务教育学校公用经费标准,建立并完善城市义务教育学校公用经费保障机制。与财政和物价部门协商在建立普通高中生均定额标准的基础上,适当调整收费标准。研究制定中等职业学校生均拨款标准。探索建立义务教育学校校舍及办学设施基本信息情况项目库。全面加强对各级各类教育资金的使用监督,做好2014年度部门预算项目支出的绩效评价。建立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推动学校财务公开。加大教育资金审计力度。继续对“小金库”、“假发票”进行专项治理。
大力推进依法治教。提升教育行政治理水平,加大教育行政执法队伍建设力度。在全省高校全面实施法律顾问制度,强化高校利用诉讼、仲裁等救济手段治理学校的法制思维和行为规范。发挥法律专家咨询委员会在依法治教中的作用,建立教育法制研究与法律援助机构,加强教育系统法律专家队伍建设,切实维护学生、教师合法权益。继续推进“六五”普法工作,按计划完成2014年教育立法计划,推进依法治校示范学校建设并不断深化。
通过走动巡视,对两个校区的教师教学情况及学生课堂秩序的遵守情况进行了多次检查,发现问题及时与相关人员沟通,并将需要解决的问题反馈给相关部门及领导。和大家分享的校园督导学期总结汇报资料,欢迎参阅。
校园督导学期总结汇报一
本学期,在省教育厅、联院有关教育教学工作文件精神指引下,在校长室统一领导下,围绕学校中心工作,规范制度,强化管理,严格按照督导室工作职责完成工作任务。积极主动地对全校的教育、教学、行政、安全、卫生、后勤、绩效考核等各方面工作进行“全覆盖”式动态检查、督促、评价和指导,尤其对教育、教学工作进行了有力地督导,有效地促进了全校整体工作的有序进行。督导室及时、准确收集、整理、汇总、反馈各项督导信息和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将督导信息反馈给校长室及相关部门,为学校领导指导教育教学工作、进行科学决策提供了有效的参考依据。督导室协助校长室、各部门为广大教师解决实际问题,尤其是做好了对教学一线教师的服务工作。作为学校上下沟通的桥梁,督导室起到了促进校园和谐稳定的作用。现将本学期所做工作总结如下:
一、教学工作督导
1、开学初,对教务处的开学准备工作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督导检查,对各教研组教师的教案进行了抽检,对相关教师提出了要求。
2、开学初,召开了专业部教学督导工作会议,就教学督导事宜与各专业负责人进行了交流。
3、通过走动巡视,对两个校区的教师教学情况及学生课堂秩序的遵守情况进行了多次检查,发现问题及时与相关人员沟通,并将需要解决的问题反馈给相关部门及领导。
4、对电艺专业部、形象设计专业办、服装专业部、电商专业部分别进行了教学督导,对相关教师的课堂教学、教案、作业批改等情况进行了检查,并提出意见。对个别教师课堂教学的不规范行为给予指正。
5、对电艺专业部、形象设计专业办、服装专业部、电商专业部的教学计划执行情况分别进行了检查,并向部门领导反馈了意见。
6、对部分专业教师的授课计划执行情况进行了检查并提出了意见。
7、对期中、期末的考务工作进行了检查,并对考场纪律进行了巡视督导。
8、每月对中层干部走进课堂情况进行督导检查,通过中层干部走进课堂,督促教师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堂管理等方面进行改进。
二、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督导
1、采取走动式督导检查方式,每月对学生的上课情况、早晚自习、按时进班情况、禁烟遵守情况、住宿情况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后首先是现场处理,然后及时将问题提交班主任或相关部门,协助各部门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必要时通过短信直接将对学生教育管理的注意事项告知相关教师。
2、本学期强化了“醒示台”的督导作用,通过6期12篇内容,将学生违规、违纪具体事件进行曝光,对相关部门、相关教师查找问题原因,加强学生管理起到了积极的协助作用。
三、各部门行政工作督导
1、对教务处、学工处、总务处等部门的开学准备工作进行了督导检查。督促各部门确保新学期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2、对各部门月工作安排执行情况进行了检查,督促各部门查漏补缺,提高工作质量。
3、对各部门处务会会议情况进行了检查,对例会制度遵守不严格的部门给予了指正。
4、对行政办的月考核奖发放工作进行了督导。
5、对教务处关于“电子教案”的实施方案落实情况进行了多次督导。
6、对实训处实习生在岗稳定性情况、实习生学费的上交情况进行了督导。
7、对教务处外聘教师的上课质量进行了督导。
8、对学工处月工作计划执行情况、新生稳定性情况进行了检查。
9、对培训部月工作计划执行情况进行了检查。
10、对总务处常规工作如空调、厕所、危墙等的维修进行了督导。
11、对信息处数字资源库建设情况进行了督导。
12、对信息处计算机室维护保洁责任落实进行了督导。
13、对教务处、学工处学期结束工作落实情况进行了督导。
14、对将军山校区的教学、卫生、宿管、食堂、安全、行政进行了两次全面的督导。
15、就教职员工对部门服务满意情况建立了“工作执行力和满意度记录机制”。
16、常规性反馈教职员工针对各部门的意见、建议,并督促各部门解决问题。
四、安全工作督导
1、常规走动式巡查学校安全隐患,对校园、教学楼、教室、实训室、办公室的建筑、设备、水电等进行检查,将发现的安全隐患及时通知相关部门排除。
2、对学生宿舍多次进行重点检查,将发现的水电安全问题及宿舍管理问题及时通知相关部门解决;对吸烟的住宿生进行教育。
3、对两个校区的食堂、小卖部的卫生、安全工作进行常规化安全检查,督促食堂、小卖部搞好卫生、安全工作。
4、配合总务处,对校园用电安全进行了检查。
5、完成了开学初、寒假前的校园安全设施督查。
6、督促各部门上交安全责任书。
五、后勤工作督导
1、就食堂的经营管理问题分别在两个校区多次与食堂经营方座谈、沟通。
2、每月常规性检查食堂管理、伙食、卫生、安全等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整改意见,确保食堂管理为教学做好后勤保障。
3、本学期除常规日常检查食堂外,分别对安德门校区进行过4次、对将军山校进行了3次专项检查。
4、就伙食管理问题分别向安德门校区师生做过2次、向将军山校区师生做过1次调研,将意见及时反馈给学校及食堂经营方。
5、配合食堂经营,对师生就餐秩序进行了督导。
6、定期对两个校区的小超市进行食品卫生安全检查。
7、经常性地巡视检查办公室环境、教室环境、教学设施的配备,深入教师之中,听取教师对后勤服务的意见、建议。将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教师的合理化建议及时转交相关部门解决,以期为广大师生提供良好的教学、学习后勤保证。
六、做好群众与领导沟通的桥梁
1、通过“督导室发现日”。听取、收集干部、教师对学校建设发展中的意见、建议。随时将广大教师关注的问题及时上报校长室及相关部门,协助校长室及相关部门为广大师生及各部门解决实际问题。
2、本学期就学校整体工作、专业建设与课程改革建议分别向广大教师进行过两次专项调研,采访教师68人次,为学校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3、认真领会上级部门、校长室及行政办公会议的精神、决议,就广大教师关注的热点问题做好宣传、解释工作,促使学校工作顺利进行。在领导与群众之间起到了上情下达,下情上传的桥梁作用。
七、部门配合
1、配合学工处,多次对全校卫生、宿舍进行检查。
2、配合行政办,对中层管理人员进行月绩效考核,对有关部门的绩效核补工作进行了督导。
3、配合教务处、教科室的听课活动,对相关教学人员的教学准备、作业批改等情况进行了检查。
4、配合学校教学视导迎查准备工作,对全校教学秩序、学生校规遵守,卫生、安全、食堂经营等方面进行了督导。
5、配合学工处,圆满完成了优秀毕业生汇报会。
6、配合学工处,参与青年教师演讲比赛评比。
7、配合教科室,参与五课教研活力课堂说课比赛评比。
8、配合实训处,多次与美的世界国际集团有限公司沟通。
9、配合学工处,多次对旷课、吸烟、损坏公物等违纪学生进行了教育。
10、配合总务处,对校园用电安全进行了检查
11、配合校长室,完成了校园哲学文化建设策划方案
12、配合党支部,党盟联合举办了迎十主题活动。
13、配合总务处,对全校进行了安全检查。
八、其它工作
1、完成了督导室工作职责调整、成员任务分工。
2、认真记录了督导工作台帐。
3、为鼓励先进,弘扬正气,在教职工中形成比、学、赶、超的积极工作氛围,本学期对九位老师的先进事迹进行了宣传报道。
4、通过“醒示台”,对全校教育、教学、卫生、管理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提示。
5、完成了《华飞》校刊的征稿任务。
6、组织了行政服务岗位满意度测评。
7、汇总统计了各部门上交的行政资料。
九、不足
本学期,督导工作全面、顺畅的开展,对学校建设起到了积极促进的作用。但工作中还存在着某些不足。如,由于人手不足,教学督导的力度不够,无法按照联院的要求严格完成教学督导任务。未能找到得当的方法使一部分中层干部、个别部门材料的上交做到按时、按要求完成,从而不能全面检查部门完成工作任务的情况。对某些工作的督导虽有过程,却无能力解决发现的问题。对各部门、各专业部的业务工作了解不深,督导难以细化。对老师们提出的合理化建议虽积极反映,协助解决,却因客观原因不能让老师们如愿。由于人手有限,督导面广,要做的事多,不能尽善尽美地为老师们服务到位。
在今后的工作中,督导室成员一定不断加强工作能力的提升,不断创新工作方法,更好地与校领导、各部门、广大师生交流沟通,限度地发挥督导室应有的职能,有效促进学校全面工作的有序开展!
校园督导学期总结汇报二
我镇教育督导工作紧紧围绕县教育体育局以提高“五率”、营造“五乐”为目标,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切实巩固提高义务教育,紧紧围绕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关心师生健康发展,突出课堂教学改革、师生德育与行为规范、学生才艺培养,搞好校园创建总体要求;以“素质教育贯彻于幼儿教育、义务教育之中,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等各个方面,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以提高“五率”为目标,以实施素质教育为主题,以推动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加强队伍建设为关键,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着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促进教育协调健康科学的发展。
以“均衡发展义务教育,努力促进教育公平;大力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创新督导评估体系,形成鲜明办学特色为主线,围绕优先发展、改革创新、提高质量、促进公平的工作目标。进一步夯实教育基础、调整资源结构、优化网点布局、提升内涵品位、提高教育质量,以“推动我镇教育事业在新的起点上科学发展、快速发展”为指导思想。深入学习国家新颁发的《教育督导条例》,着力开展推动全县推进素质教育、规范办学行为和迎接省县级政府教育工作督导评估的前期准备工作,同时在完善学校年度工作评估方案和评估细则的基础上,加强了春、秋两季开学工作和平时安全、教育教学以及校园文化建设等督查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圆满地完成了全年工作目标和任务。现将主要工作总结如下:
一、主要工作及做法
一是制定了蔡庄镇中心校年度工作评估方案,修订了教育督导评估评估细则。为了减少工作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增强工作的计划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紧抠我镇教育实情,进一步完善了教育督导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细则,切实加强教育督导评估工作的可操作性和规范性。加强督学工作,把规范办学行为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作为督学的重要内容,把教育督导的结果作为评价校长和学校管理工作的重要依据。
二是抓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巩固提高工作。为巩固和提高“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成果,镇教育督导办结合自身实际,重点从控制和防止中小学生辍学流失入手,采取一系列措施,确保适龄儿童、少年依法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全面实现义务教育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继续强化乡镇级人民政府依法履行义务教育管理职责,做好对义务教育学校控辍保学的监测。要求各中小学负责上报学校基本情况、义务教育普及程度情况、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情况等监测数据到教育督导办,建立监测数据库,为做好控辍保学工作提供依据。
建立严格的中小学生辍学流失报告制度和通报制度。在春秋开学后,中心校督查组深入到全镇中小学校、幼儿园,采取查阅资料、听取汇报、实地检查等方式,重点对贯彻落实全县有关教育工作会议情况、基础教育“两率”、收费管理、安全工作、校容校貌、教育教学等情况进行了全面督查。对在督查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汇总,并通报全镇。及时了解掌握各中小学学生的报到情况,对未到学校报到的学生,要求学校查明原因,及时上报镇人民政府,做好流失生的动员返校工作。根据各中小学校上报学生入学情况,对各地辍学情况在全镇范围内进行通报,督促各中小学采取措施做好辍学生返校动动工作。督导办配合镇有关人员,对各中小学生的报到情况、辍学情况、采取的措施、劝返情况进行督查。确保控辍保学工作落实到位。并要求各中小学校规范学生学籍管理。完善学生的转出、转入、借读、休学、复学手续。建立详细规范的学生学籍档案资料,利用现代化手段使之管理科学化。
三是配合县教研室开展教学管理专项督查。为全面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贯彻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规范全县中小学校教学管理,以提升教学质量,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和效益,教育督导深入到全镇学校开展教学管理督查。通过与学校领导、教师座谈,参与学科组的课前讨论、课后反思,进入课堂观课等方式,就教学常规管理如何适应新课程改革,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如何开展好校本教研等方面进行了调研和指导,为更好地监督、检查、评估、指导好各中小学校的教学管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是会同县督导股督促各中小学、幼儿园制定安全制度和办法,加强学校、幼儿园人防、技防、物防等安全防范措施,建立健全学校、幼儿园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应急预案,有效开展安全教育和演练。不定期的对学校、幼儿园校门保卫、重点部位监控系统和报警设备安装、重点时段安全监控和保卫、校内巡逻和安全检查、外出人员登记、学生和幼儿接交、校车管理等措施落实情况,以及食品卫生、饮水卫生和疾病防控等方面的工作进行督查。接送学生车辆的安全防范情况进行督查,对存在的安全隐患提出意见并限期整改。
五是下发了“关于在全镇中小学校开展校园文化建设专项督导的通知”,要求各校成立相应的校园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和制定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方案,结合各自实际继续实施并完善“一校一品”(一所学校一个品牌)、“一校一特(一个学校一个特色)”及“四大课堂(高效课堂、网络课堂、校本课堂、特色课题)、“四个一”(一副好口才、一手好书法、一门好才艺、一项好运动)、“四队”建设(规范中队、活力中队、快乐中队、爱心中队)。
六是按照年初修订的学校年度考核方案和评估细则,组织了中心校校长为组长的评估组,对全镇15所中小学和10所幼儿园工作进行了评估,对获得年度教育工作“综合先进单位”的学校和单项工作取得突出成绩的学校进行了表彰和奖励,并将评估结果通报全镇,有力的推动了全镇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工作的开展,进一步提高了各中小学的办学品味,丰富了学校办学特色和文化内涵。
二、其它工作
1、积极参与县招办、电教站组织的中考体育加试和中考实验操作考试工作。
2、积极配合县招办和教研室做好中招、毕业班期末考试等监考工作和中招、非毕业班期末考试的阅卷及质量分析工作。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育督导理论的学习与实践以及理论研究还不够深入;
2、督导队伍不够充实,教育督导的水平、质量和效益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人们的学习和交流打破了过去的时空界限,为人类的提高和发挥作用带来了新的空间。”(在“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能力建设高峰会议”上的讲话)为了适应这个发展趋势,我国已经确定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也就强调数字化学习对发展学生主体性、创造性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在中小学的应用及发展的重要性。
一、数字化学习是信息时代学习的重要方式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教育将从内容、形式、方法和组织等方面发生根本性的变革。这种变革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经历许多中间过程。人们开始是将计算机看作一种独特的对象,和物理、化学一样,专门开设一门计算机课程;然后是要求计算机能辅助学校的传统教学,作教学演示或个别化教学;再后是要求进行以计算机为基础的课程改革,这种课程明显有别于以书本、粉笔和黑板以及幻灯、投影、电视和录像等传统教学媒体为基础的课程;最后是要求整个教学体系的全面改革,使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和形式甚至连学校结构都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从这一演进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出计算机与教育的整合程度越来越深,对教育的影响越来越大。
什么是数字化内容?
在数字化学习的环境中,内容指的是用于教和学的所有资源,它包括教科书、电影和作业本,也包括实验和课堂演示时所使用的实物。数字内容当然还包括录像、软件、CD-ROM、网站、电子邮件、在线学习管理系统、计算机模拟、网上讨论、数据文件和数据库等。
在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信息日益成为社会各领域中最活跃、最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信息时代的学习是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落后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发展密切相关。信息技术是数字化为支柱,信息技术应用到教育工作者教学过程后,引起了学习环境、学习资源、学习方式都向数字化方向发展,形成数字化的学习环境、数字化的学习资源和数字化的学习方式。开展信息教育、培养学习者的数字化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
信息教育:广义地说信息教育是为了培养社会成员的“信息处理能力”而开展的教育活动。狭义地讲,信息教育就是培养学生“信息处理能力”的教育活动。“信息处理能力”是指学习者在信息化社会活动中有选择地利用信息工具手段,有效地获取信息、运用信息、创新信息的基本能力。信息教育的内容包括信息技术、信息运用、信息伦理等。
信息教育的开展有利于学习者主动学习的实现,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在传统教育模式中,教师不仅是教学的组织者,也是学习信息的传播者,而学习者只能被动地作为信宿接受学习信息。通过信息教育的开展,学习者可以利用信息工具手段主动地获得相关的学习信息,使学习者学习过程中不仅掌握了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学习的方法。
二、信息数字化能力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决定性因素
信息化数字化教学模式的关键在于从现代教学媒体构成理想教学环境的角度,探讨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我们知道,以计算机为主的现代数字化教学媒体(主要指多媒体计算机、教学网络、校园网和因特网)的出现带来了传统教学媒体所无法具备的特性:计算机交互性、多媒体特性、超文本特性、网络特性。这些特性能够使学生在课堂上的地位有所改变,学生的信息能力不同,学习的效果会明显不同。学生要能够真正积极主动的探索知识,而不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信息,成为知识信息的主动建构者。在这种模式下,教师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和课堂的主宰。信息数字化教学模式具有如下的特点:
1、信息数字化源丰富、知识量大、有利于环境的创设: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为课堂教学所提供的教学环境,使得课堂上信息来源变得丰富多彩,教师和课本不再是唯一的信息源,多种媒体的运用不仅能够扩大知识信息的含量,还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观,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情境。
2、数字化学习使中小学课程学习内容具有实效性:通过数字化学习环境,教师和学生能够充分利用当前国内、国际现实世界中的信息作为教学资源,并融入到课程之中,让学生进行讨论和利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加入,尤其是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的加入,教师的主要作用不再是提供信息,而是培养学生自身获取知识的能力,指导学生的学习探索活动,让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发现,从而形成一种新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在整个进程中教师有时处于中心地位(以便起主导作用),但并非自始至终如此;学生有时处于传递――接受学习状态(这时教师要特别注意帮助学生建立“新知”与“旧知”之间的联系以便使学生实现有意义的学习),但更多的时候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主动思考与探索;教学媒体有时作为辅助教学的教具,有时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教材既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的内容,也是学生建构意认的对象。可见,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数字化学习使学生学习课程内容及探究具有多层次性:数字化资源具有高度的多样性和共享性,教师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能力和兴趣选择不同的难度水平进行探索。个别化教学,有利于因材施教。计算机的交互性,给学生提供了个别化学习的可能,学习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完整呈现学习内容与过程,自主选择学习内容的难易、进度,并随时与教师、同学进行交互。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所构造的教学环境下,学生可逐步摆脱传统的教师中心模式,学生由传统的被迫学习变为独立的主动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包含更多的主动获取知识、处理信息、促进发展的万分,有利于因材施教。
4、数字化学习可使学生互助互动,培养协作式学习:计算机网络特性有利于实现培养合作精神并促进高级认知能力发展的协作式学习。在网络的帮助下,学习者通过互相协同、互相竞争或分角色扮演等多种不同形式来参加学习,这对于问题的深化理解和知识的掌握运用很有好处,而且对于认知能力的发展、合作精神的培养和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也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5、数字化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信息能力的发展:多媒体的超文本特性与网络特性的结合,为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信息分析与信息加工能力营造了理想的环境。众所周知,因特网是世界是最大的知识库、资源库,它拥有最丰富的信息资源,而且这些知识库和资源库都是按照符合人类联想思维的超文本结构组织起来的,因而特别适合于学生进行“自主发现、自主探索”式的学习,这样就为学生发散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孕育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6、数字化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把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提要有机结合起来,共同研究完成复杂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
三、在中小学中构建数字化学习平台
1、数字化学习平台的基本理念
(1)数据管理走向知识管理
资源来源的多样性和服务对象的多元化
知识的外化与内化﹕数据的发掘提炼与资源的配置
知识的转移与再创造
(2)技术与课程的整合
以学习主题为导向,对素材资源进行集成,呈现给用户的不是素材的堆积,而是课程学习主题资源
提供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学习工具
2、数字化学习平台的解决方案
(1)规范﹕基础教育教学资源元数据应用规范BERMS及系统互操作规范
(2)知识集成及应用工具包
数据编码器
知识发现搜索器
在线与离线资源的集成搜索器
目录索引
知识应用的工具与模板
(3)数字化学习资源库﹕以目录索引形式呈现的在线与离线课程资源整合的知识仓库
(4)门户﹕发现、跟踪资源内容、使用者及应用交互的个性化界面
3、美国基础教育教学资源元数据应用规范BERMS
(1)构建基于网络的新课程资源目录索引
按新课程标准整合互联网上的课程资源,
在BERMS1.O版框架下应用目录索引形式呈现网络课程资源
由一线教师开发,通过在理解基础上的做中学提高课程资源信息搜集、筛选和应用能力
(2)提供学习支架,开发基于网络的多媒体互动程序和互动课程
(3)数字化技术在课堂教学过程研究中的应用
(4)基于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资源包
BERMSS1.0版借鉴国际上成功的基础教育信息资源标准化项目经验,在教育部《现代远程学习技术规范(DLTS)》框架下,设计了包括22个元素、其中9个必需元素的核心元数据元素集,此外还提出与此相匹配的限定词汇以及相应的编目方案
BERMS1.0版力图改进传统的资源分类结构,不仅考虑资源的储存和表现形式,更优先考虑资源所描述的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特别是与基础教育课程标准一致。
四、数字化学习是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标志和保证
为了确保教师技术性专业发展的有效性,教育系统在其培训计划的设计和实施中应参考遵循以下6项原则:
1、明确目标,设计具有实际意义的计划。在设计和实施技术性专业发展计划之前,有关人士必须对计划所能达到的目标有清晰的认识。制定计划的关键是,使教师能够使用技术,并且能够利用技术开拓资源范围,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成就。
2、涉及所有有关人士,利用所有资源。专业发展活动必须涉及所有有关人士,从学校校长、行政官员、教师所在社区的领导,到教师、家长和学生。每一个相关人士都必须在明确目标的基础上,为计划的制定和实施献计献策。
3、把专业发展与师生的需要和目标联系起来。教育技术方面的努力应该与教师所教的主要课程联系起来,同时也应该与学生所要学习的技能联系起来。对于未来的教师而言,这意味着学会用技术来教学;而对于将要踏上工作岗位的学生而言,则意味着学习技术技能,并学习使用技术来解决问题和达到目标。
4、模仿是最好的实践。使用技术来传授如何使用技术,证明了媒体在达到预定目标方面的优势。很明显,模仿实例和设置实例是学习技术的最好方式。
5、通过做来鼓励学习。从做中学是学习技术的有效方法。如果能够为学生和教师创造一个鼓励通过实践来学习技术的学习环境,将会是成效卓著的。教师应该使用技术来获得专业发展的资源,还应该使用技术与当地和全球的同行进行思想交流。与此同时,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从做中学,并与同伴分享新的知识。
6、提供资源、激励和持续的支持。为技术性专业发展提供时间和资源是非常重要的。学校需要建立相关的机制,确保教师在专注于专业发展活动时,既不损害学生的利益,也基本不占用他们的私人时间。此外,学校和地区还应该承担起尝试新思想和检验创造性方法的风险,努力创造一个鼓励教师实验,鼓励学生学习的氛围。
五、通过数字化的内容和网络的应用改革教与学
由于数字化内容与课程的整合具有以下的几个鲜明特征:
以课程目标和问题为中心
以学生为中心
合作学习
交互
度身定制的个别化学习
知识的共享和再创造
随时随地的学习
信息技术教育从学习对象转变为学习工具
信息技术从辅助教学的手段转变为学习的方式
因此数字化的内容和网络的应用将帮助我们在教与学的方法上发生革命性的变化。为使这些变化给所有的学生带来更多受教育的机会,数字化的内容和网络的应用二者都必须分别按照高质量的标准进行评估(包括学习科学的基础知识和教学效率),材料要完好,内容要全面,且适用于所有的年级和所有的学科领域,并具有激励或调动学生的力量。另外,它们还必须易于被发现和掌握,易于学生和教师使用,而且残疾人也能够学习使用。
当今,强大的数字化内容和网络应用的发展存在着巨大的机遇。例如,数字化内容和网络的应用可以通过下列方式为促进学习提供直接的机会:帮助学生综合理解难以理解的概念;帮助学生热衷于学习;为学生提供获得信息与资源的途径;更好地满足学生的个别需要。同时,技术的应用还能扩大家长的参与,提高学校行政管理的成绩和效率。
A级B级
A1
领
导
管
理200分
领
导
管
理
B1
县
级
政
府
(110分)C1、政府切实承担实施义务教育责任,切实落实“以县为主”管理体制,有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规划和实施方案。义务教育责任落实情况纳入了目标管理。考核结果与政府、政府有关部门负责人政绩挂钩。(20分)有相关文件、发展规划和资料,效果好的给15-20分,一般的给5-14分,无相关材料的不给分。
C2、建立经费投入保障机制:确保教育投入的三个增长;确保农村税费改革财政转移支付用于教育不低于50%;确保新增教育经费70%必须用于农村教育;确保教师工资按月足额发放;确保了中小学生公用经费落实;确保教职工医疗、养老保险解决好。设立中小学危房改造专项资金。设立贫困学生资助基金。有化解“普九”债务的具体措施。(50分)保障机制健全、资金按时足额到位的给50分,资金保障达到最低要求,能保障学校运转的给41-49分,执行得一般的酌情给11-30分,财政转移支付、新增教育经费未达到规定比例和教师工资发生拖欠的不给分。
C3、教育督导机构和制度健全。建立了对乡镇教育进行定期督导评估的机制。(20分)督导机构和制度健全并定期开展督导活动,效果好的给16-20分,一般的给6-15分,未开展的不给分。
C4、有学校布局调整的规划和实施方案,薄弱学校基本消除,学校布局合理,义务教育发展均衡。(10分)达不到要求的酌情扣分
C5、校园周边环境好。政府相关部门建立起了信息畅通、反应快捷、治理有力的工作措施,并纳入了年度工作考核。(10分)建立了机构和工作制度,开展好的给8-10分,一般的给4-7分,效果差的给0-3分。
B2
乡级政府
和
村级
组织
(40分)C6、认真履行发展义务教育的责任和义务:负责组织适龄儿童少年入学,有控辍保学的措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辍学得到控制;按教育需要协调解决新建、扩建校舍所需用地;及时解决辖区内学校的急难问题。(30分)
履行职责好的给21-30分,一般的给11-20分,效果不好的给1-10分。
C7、乡镇、村组、社区建立了关心学生健康成长、提高监护人教育能力的工作制度。维护所辖范围内学校治安、安全和正常教学秩序。(10分)形成工作制度,开展好的给8-10分,一般的给4-7分,较差的给0-3分。
B3
县级
教育
主管
部门
(50分)C8、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认真贯彻国家教育方针。(5分)执行得好的给4-5分,一般给1-3分。
C9、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各级各类学校都按国家规定开齐课程、开足课时,并达到教学基本要求;小学英语、中小学信息技术等课程普遍开设且管理规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全面开展,推进有力且成效显著,在市州及其以上范围内具有较大的示范带动作用。(15分)课改政策完善,推进有力的给11-15分,一般的给6-10分,不好的给1-5分;其中小学英语、初中信息技术开设面不足规定要求95%的,该项不给分。
C10、积极进行中小学评价考试制度改革,建立起有利于促进学生发展、促进教师职业道德和专业水平提高以及有利于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的评价体系。(10分)达不到要求酌情扣分。
C11、加强学校常规管理:对学校常规管理有明确具体的要求;学校办学行为规范,无乱办班,乱收费及其他违纪违规行为。县(市、区)被评为“规范教育收费示范县”。(10分)执行好的给8-10分,一般的给4-7分,未评为“规范教育收费示范县”的不给分。
C12、校长和教师队伍管理规范:有对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校长的任免、考核、奖惩的措施和实施办法;有教师培训提高规划并认真实施,教师队伍整体素质高,师德师风良好。(10分)
措施完善,执行得好的给6-10分,一般的酌情给分。
A2办学条件100分B4
师
资
(40分)C13、根据省核定编制配齐教职工。(10分)达不到要求酌情扣分。
C14、教师的职务结构、学科结构、年龄结构分布合理(10分)达不到要求酌情扣分。
C15、所有教师都能胜任教育教学工作,有良好师德修养、专业素养、为人师表,学历达任职要求。小学教师中具有专科以上学历的比例达到80%以上,初中教师中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比例达60%以上(10分)达不到要求酌情扣分。
C16、按规定配备好学校领导班子。(10分)达不到要求酌情扣分。
B5
校
舍
(30分)C17、学校校舍满足教育教学需要:教室面积、采光等符合基础要求;有齐备的试验、图书等各种教学辅助用房;特殊教育学校(中心)有律动室、康复室、资源教室等专业用房。校校无危房,新产生危房及时消除。(30分)达不到要求酌情扣分。
B6
设
备
设
施
(30分)C18、各类学校按照《四川省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标准》装备小学自然、数学和中学理科教学仪器、图书、信息技术教育、音体美卫等设备设施,并合理使用和管理。特殊教育学校(中心)按特殊教育需要配备教学仪器及专业设备设施。(15分)达不到要求酌情扣分。
C19、运动场地和设施符合相关要求的学校达到90%以上。(5分)达不到要求酌情扣分
C20、远程教育实现了校校通。(10分)达不到要求酌情扣分
A3普及程度150分
B7
就学
管理
(40分)C21、建立有制度完善、,全国公务员共同的天地运行规范的学籍管理制度: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建立了信息准确的学生电子档案;学生流转办法统一,执行严格,定期进行学籍转移审核。(10分)制度完善,执行好的给8-10分,一般的给4-7分,较差的给1-3分。
C22、异地就学学生情况掌握清楚,建立了规范的异地就学学生义务教育完成情况登记备案制度。(10分)制度健全,执行好的给8-10分,一般的给4-7分,较差的给1-3分。
C23、乡镇政府完整准确地掌握了每年出生人口和各年段人口数字,形成了组织适龄学生就学和帮助、督促学生完成学业的强有力的工作机制。(10分)执行好的给8-10分,一般的给4-7分,较差的给1-3分。
C24、“留守学生”和进城就业务工农民子女入学情况掌握清楚,建立了“留守学生”和进城就业务工农民子女入学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10分)执行好的给8-10分,一般的给4-7分,较差的给1-3分。
B8
入学率
(20分)C25、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初中入学率达到98%以上。(20分)每低0.1个百分点扣2分,扣完为止
B9
辍学率
(20分)C26、小学在校生年辍学率控制在1%以内;初中在校生年辍学率控制在2%以内。(20分)达不到要求不给分
B10
完成率
(20分)C27、15周岁人口中小学教育完成率达到98%以上;17周岁人口中初中教育完成率达到90%以上。(20分)每低0.1个百分点扣2分,扣完为止
B11
毕业率
(20分)C28、小学毕业年级学生毕业率达到98%以上。初中毕业年级学生毕业率达到96%以上。(20分)每低0.1个百分点扣2分,扣完为止
B12
特殊
教育
(30分)C29、建立了“三残”儿童少年入学保障制度。“三残”儿童少年入学全部实行“两免一补”。(10分)达不到要求酌情扣分
C30、30万以上人口的县(市、区)建设有特殊教育学校或中心,有完善的“三残”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工作制度。(10分)达不到要求酌情扣分,30万以上人口的县(市、区)未建特教学校或中心的不给分
C31、在特殊教育学校(班)和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的“三残”适龄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90%以上。(10分)每低0.1个百分点扣2分,扣完为止
A4办学绩效
150分
B13
教学
质量
(60分)C32、建立对小学、初中教学质量监测制度,措施有力。(30分)达不到要求酌情扣分
C33、义务教育阶段教学质量高,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成绩处于所在市州的前列水平,且学生素质高,发展潜力大,得到高中阶段学校好评。(30分)达不到要求酌情扣分
B14
育人
质量(70分)C34、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学生法纪意识强,文明习惯好,对当地精神文明建设起到良好的影响和带动作用,社会评价高。(20分)校风好、学风正的给20分。社会评价不高,校风差、学生有违纪违法现象的酌情扣分。
C35、学校德育工作制度完善,德育工作措施和方式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突出了针对性和实效性,教育效果好。(30分)制度完善,执行好的给21-30分,一般的给10-20分,较差的给1-9分。
C36、校外德育基地充分发挥育人功能,学校充分利用当地教育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基地对未成年人减免门票接待参观,充分发挥出良好的教育功能。(10分)
教育功能发挥好的给8—10分,一般的4—7分,较差的给1-3分,无校外德育基地的该项不给分。
C37、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全面开展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学生、家长及社会广泛认同。(10分)开展得好的给8-10分,一般的酌情给分。
B15
社会
效益
(20分)C38、农、科、教三结合有实效,充分发挥为“三农”服务的功能。农村学校积极开设劳动和劳技课,加强劳动实践场所建设,学生掌握了一门以上农村实用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10分)达不到要求酌情扣分,全国公务员共同的天地
关键词:高等教育;信息技术;教育技术能力;有效教学;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4-0249-02
一、引言
高校教学的重点在于课堂教学,并通过课堂教学体现出特有的生命力。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是以教师、学生为角色,课程内容为剧本,各种教学辅助材料为道具,课堂为场景,共同构成、营造和获得良好教学效果的艺术。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属于教师的专业技能范畴,表现为:能够利用有效的教学策略实施教学计划,让课堂生动有趣,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与意义;能创设安全、宽松和具有挑战性的学习环境,并维持好这种氛围,做到课堂管理规范、公允、公正;能经常对教学实践环节的各方面情况进行科学评估,准确解读与分析有关学生的评价材料,并根据其诊断出学生的学习障碍和心理需要,进而对学生提出新的学习任务,帮助学生不断攀登新的学习高峰,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1]。所谓教育技术(Educational Technology),就是指运用各种理论及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及相关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实现教育教学优化的理论与实践[2]。其指标要点:(1)工具与应用:包括知识技能、操作应用。(2)资源与管理:包括资源获取、知识管理、专业素养。(3)教学与设计:包括教学设计、资源开发、教学实践。(4)绩效与发展:包括评价反思、发展创新[3]。作为一名高校教师,信息技术的应用是通过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来实现的,并通过不断的实践和反思,综合和提升,逐步实现课堂教学的有序和高效。
二、信息技术应用的误区
作为长期从事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项目培训的高校教师,对照现阶段高校教师的课堂教学情况,结合教师专业素养和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水平,发现高校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存在不小误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盲目放大信息技术的知识传授功能。信息技术的使用,确实可以帮助人们获得极其丰富的知识。但课堂教学,从时间和空间上都是有限的。为此,现阶段高校课堂中信息技术的应用主要存在两方面的问题。其一,过分放大丰富的信息对教学的作用。具体表现成“放羊式”教学。其二,只把信息技术当作知识传授的渠道。表现为教师只使用比较单一的软件,把课堂教学内容和引用的材料,一股脑儿地做成教学课件或展示模板来支撑教学。结果不少高校教师上课时只坐在教学平台上讲课,不板书,互动也很少,基本按照原本的设计实施教学。由于教师教学过于程式化,学生难于稳定注意力,课后有课件下载,因此也不做笔记。结果学生的学习缺乏动力,课堂气氛沉闷,学习效果不理想。
2.曲解信息技术在教学之中的关键作用。信息技术能够促进有效教学,这是大家的共识,使用得当,海量的信息资源和方便的媒体技术,确实能够拓展教学,增加教学的直观感,形成多元而系统化的知识。但信息技术只是教学工具,却很少有人加以认识。在现今的高校课程建设中,信息技术似乎是必备的条件,并以一种特定形式或符号存在。如今,学生几乎已全部拥有各种各样的信息终端,随时可获得大量与教学相关的内容和知识。随着高校办学条件的改善,课堂教学全面采用信息技术教学已成事实。为此,不少高校和教师认为不论什么课,什么教学内容,怎样教学,都一定要有信息技术,一定要有多媒体。但从有效教学的角度看,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实施教学就是最好的,跟有没有使用信息技术,用没用多媒体,没有直接关系。最鲜明的例子就是应用信息技术支撑下的核心课程。原本想利用网络环境,提供给学生更多的学习资源,拓展学习空间和时间,加强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但实际应用发现确实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是技术支持不足,更新速度慢,知识拓展性不强,资源比较落后等,加上日常教学没有做好网络学习的引导,学生也没有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投入与产出不对称是肯定的。
3.忽视信息技术良好的教学评价功用。现阶段,绝大部分高校课程的评价还是采用一份试卷决定一切,却很少采用能够更好记录学生的学习成长和发展的形成性评价应用教学。如果仍采用传统方式进行过程性评价,确实浪费资源,增加工作量,但借此信息技术支撑下的教学评价,只要师生定时参与,利用规范的评价时间线、学习指导、活动手册、小组指南、成果评价量标和学生反馈信息等,客观、便捷、量化地记录教学过程和学生的成长,再现教学过程和学生发展的过程,过程性评价就成了可能。如今的高校都大多都采用较为完整的教学评价系统和教学评价平台对教学进行质量评估,这样确实方便了学校管理,促进了学校的发展。但实际仍有很大的空间可以挖掘。一是没有使用好评价相关数据。借助当下优质的信息技术反馈条件及时反馈给师生,促进有效教学。二是一些院校的教学评价系统存在量标权重、设置不合理的问题。学生成绩偏重教师评价,教学过程偏重学生评价,基本忽视生生互评和教管人员评价等问题。由于量规和权重设置没有及时调整或设置不合理,其结果很难客观公正,有些还可能滋生负面效应,影响教学,也影响教学评价的真正作用。
4.忽略信息技术适合广泛交流的优势。现阶段,全国各高校的课堂教学环境都具备良好的网络接入和多媒体使用的条件,学校网站、课程教学网站、日常工作网站、信息港网站等对接良好。信息技术的环境支持着实改进学校管理、教学和学生学习。特别是很多高校还建设了信息化、数字化网络校园,营造出良好的信息技术校园环境。但现实是不少学校的校园网络信息系统大多都局限在新闻、教学管理以及一般的数据整理查询功能等方面,信息流看重由内向外的,却忽略了由外向内的收集。数字化校园不但要重视信息的发散功能,还要重视信息的收集功能。透过大量收集学生对学校、专业、教学、教师、生活、自我发展等方面的相关信息,可以更好地丰富信息化校园的资源建设。通过管理互动、教学互动与学习互动,展现多姿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作为学校的门户网站,可以开展留言板、博客、微博等交流空间,使用Web2的网络技术,让师生参与到学校决策、课程建设、教学互动、社会热点讨论、学习成果中来,运用开放的、通畅的、先进的、高效的信息管理与教学互动平台,促进学校和师生全方位发展。在观察中,发现现在全国所有的高校都有门户网站。在浏览体验后,发现其存在不少问题。首先是信息交流局限性很大,其次是网站功能较为陈旧,其三是信息资源空间太小。不少门户网站,只具备学校信息和简单的管理功能,只作偶尔学生查询成绩、查看教学安排、了解学校新闻、查找招生就业信息的平台,没有课程教学资源与师生互动条件,而把功能强大的管理互动、教学互动和生生互动给忽略了,真是得不偿失。
三、信息技术应用的教学反思
信息技术在高校广泛应用,确实拓展了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丰富了课堂的教学内容,提升了一定的教学质量,但仍存在一些误区。为此,可以加强如下几方面的认识,借此信息技术支撑教学,促进高校课堂的有效教学。
1.更好体现信息技术的教学工具作用。信息技术只是外在的教学工具,而教学的有效立足点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只有学校、教师和学生都明白信息技术是教学工具,并运用此工具促进自主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加大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与教学的整合,才能更好地推动学习,促进成长。教师在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材料时,力求简洁明了,展现完整而专业的知识体系,适当拓展教学内容,提供课程最新的、有意义的材料,更多提供网络学习资源等,突出高校教师的专业引领和学习帮助作用,利用信息技术环境,促成学生拓展学习,教师拓展教学,师生获得最前沿的技术与知识。
2.正确推进教学模式和方法的多元化。教学方法与模式的多元化是现阶段教改的主流。在教法选择和模式教学中,只要教学效果有效,就是最好。由于信息技术的引入,过分固化而且高估了其教学功用,会直接影响到其他教法模式的运用。但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学内容只需要规范传授,花的时间少,效果还很好。有些教学需要学生亲自动手,运用实验法就很有成效。有些教学需要学生搜索大量的知识来支撑,使用网络,方法也极佳。随着信息技术地全面使用和信息时代的来临,我们不应该停留在信息技术的层面上,而应该看重有效教学的方法。找准方法,实施有效教学就是前进的目标。借助良好的信息技术条件,广泛开展自主探究式学习和基于项目的学习,提升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
3.利用信息技术平台更好地完善教学评价。信息技术可以大大提高教学评价的效率,并通过信息技术平台,详细、客观地记录和再现整个教学的过程。利用教学评价平台的全面而合理的评价体系和权重设置,引导教师更好地教。利用清晰明了的评价内容,引导学生更好地学。学校管理部门还可以通过信息技术的教学评价平台,及时了解教师的教学进程、教学效果和学生的整体情况,让监控教学成为抓手,让管理有的放矢,更上一层楼。
4.利用网络环境拓展课堂教学的领域。信息技术支撑教学的其中一大优势就是教学信息的储存和再现。为了支持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学校可以依据信息技术建成强大的网络空间,储存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相关的文本、录音、录像等材料,通过网络链接,构建起全校、各学院、各专业、各课程、各年级、各班组的数据库或数字群。利用媒体空间,再现课程教学的内容、软件、学习工具、探究过程及学习结果,增加学校与师生,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和学生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校园里还可以建成不同团体、不同组群、不同内容、不同方向的网络学习接入点,充分利用师生身上具备的信息终端,随时随地接入,丰富信息资源,拓展知识学习。学校还可以把数字化校园做到每一个空间、每一个角落,让校园的知识丰富起来、让学习的空间完善起来,让学生的学习有趣起来,让学校的文化生动起来,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拓展性、专业知识的实用性、校园生活的教育性和社会学习的随时随地性,让高校的校园,变成知识学习的圣地,自我完善的场所。
高校的课堂不但是知识传授的场所,更是学生专业发展的基地。信息技术应用和发展的速度非常惊人,难免存在一些不足,但只要我们从信息技术的大概念出发,把实体校园与虚拟校园相结合,把信息技术有效地整合到课程教学中,形成有效教学并不是梦想。只要我们把大量投入到校园信息化建设的人力物力潜能挖掘出来,高校的教学一定能更有生机、更富活力,更具创造力,才能造就更多的优秀社会人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陈梦然.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标准[J].高校教育管理,2013,(2).
[2]教育部.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一、信息技术教师,教育信息化的参谋者
教育信息化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资金投入动辄几十万、几百万元。如果规划不当,要么投入过于超前,档次太高,造成性能浪费;要么硬件落后,淘汰太快,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因此这就要求学校信息化建设规划要有前瞻性,投入要有针对性,实施要有阶段性,应用要有开放性。由于学校领导大多对学校信息化方面比较陌生,因此不管是在初期建设阶段还是后期更新阶段,信息技术教师完全可以利用自己的优势,给学校当好参谋。在我校校园网成立之初,我们电教组根据学校实情提出的实用为主、适度超前的发展思路和学校信息化建设五年发展规划得到学校领导的肯定并被采用。在信息化建设的招投标中,我们将不同方案的优缺点认真比对,写成分析报告,提出意见供领导参考。正是由于我们的主动参与,使学校在信息化建设方面获得较佳的投入效率比,我们也赢得领导的尊重和信任。
二、信息技术教师,教育信息化的先行者
现在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来源基本包括两部分:一是师范院校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另一部分则是由学校具有信息技术特长的教师“半路出家”经培训上岗的。无论是哪一种情况,他们在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不论是信息技术的知识储备还是技能应用,都比其他学科教师具有更高的起点、更多的经验、更熟练的技巧。这就使他们成为学校推广普及教育信息化过程中理所当然的先行者。
在教育信息化日益被重视的今天,先行一步即是占得先机。学科特点决定了信息技术教师具备了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与先进的教学理念相结合的常态化可能。不论是多媒体教学模式下的任务驱动、主题活动教学,还是网络环境下的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一旦我们将这种优势转化为自觉,必然会使信息技术教师在先进教学模式的创建以及有效教学和高效教学模式的探索过程中成为积极的践行者。我校信息技术教师4人,目前有1人次被评为县市级名师人选,1人次获县市级教学能手称号,有1人次获省级优质课一等奖,多人次获地市及县市级优质课。
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使得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的方方面面,这种应用拓展到哪里,信息技术教师的作用也就发挥到哪里。比如,每学年分班时,工作量大并且分班不均,我们电教组就会主动利用自己掌握的数据库方面的知识,将学生的爱好特长、男女比例、学习成绩、学困生分布等进行综合考量,用FoxPro开发出分班软件,既提高了效率,又解决了问题;开发的学生成绩分析软件成为教学分析的主要工具。学校需要做网站,为了节约资金,我们就自学asp和Dreamweaver,开发出为全校师生服务的动态网站,曾在全省教育网站评比中获奖。每年年终教育评估和重大检查活动时,学校都需要做视频汇报材料,我们就发挥优势,利用自己掌握的Premiere和LIQUID等非线性编辑软件,制作出精美的汇报作品。学校电视台每年制作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校园电视节目,我们就积极给予技术支持。在2012年中央电教馆主办的第九届全国中小学校园影视节目评选活动中,我校制作的校园电视节目喜获银奖。正是这种全方位参与,使得信息技术教师成为全校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三、信息技术教师,教育信息化的布道者
教育信息化改革的成功,既需要一支能够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熟练应用的教师队伍,更需要信息技术水平较高的学生群体。前者决定了教育信息化的应用水平,后者决定了信息化应用的效率和质量。比如,如果没有学生信息技术能力水平的基础,网络教学便是无从登门的空中楼阁。因此,信息技术教师以其自身独特的优势,自然应该成为当之无愧的布道者。不论是教师信息技术的培训还是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都离不开信息技术教师的努力。而这种努力,不仅仅是培训,更重要的是引领;不仅注重于具体操作、具体内容的学习,更着眼于科学方法的获得。在这方面我校开展了大量研究和实践,并承担了山东省“十一五”教育技术重点课题《高中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及培训模式研究》,取得很大成效并获得结题成果一等奖。
四、信息技术教师,课程整合的参与者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离开了信息技术教师的参与是不可想象的。不论是多媒体时代还是网络化时代,在使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方面,信息技术教师都具有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因此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中,信息技术教师便成了重要的参与者。参与之一表现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上。为解决数字化教学资源缺乏的问题,我校先后购进K12资源库、清华同方素材库等大量的资源库和精品课件库供教师学习使用,然而这种模式化、封闭型的课件,不适用于千变万化的现实课堂教学。开发适合学校教育特点的积件资源就成了信息技术教师参与学科整合的一项重要而必然的工作。我们成立了由信息技术教师和部分学科骨干教师组成的开发小组,开发积累了涵盖各学科的3 000多个积件,初步满足了教学需要。参与之二表现在整合教学的技术保障上,任何教师在进行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时,从课件制作到课堂应用,都会有从不熟练到熟练的过程,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从全程陪护到扶上马走一程,信息技术教师都是不二人选。正是有了信息技术教师的参与,几年来,我校有1个优秀课件获得全国级奖励,省级及地市级优秀课件及课程资源数不胜数。多位教师执教的电教优质课在全省获奖。各学科教师获得省级优质课10多人次。
关键词:建工程;防震减灾;研究
中图分类号:TU894文献标识码:A
我国地域辽阔,天气变化万千,洪水、地震等灾难频发,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2008年5月12号的汶川大地震更是中华民族的伤痛,数以万计的同胞患难。地震灾害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全的重要因素,因此提高我国建工程的防震减灾的综合能力已成为当务之急。
一、建工程的防震减灾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资金渠道单一。全国每年投入到建工程的防震减灾科技研发和应用的经费十分有限,在防震减灾基础设施建设、科研设备购置、防灾工程建设、防震减灾基础研究和先进技术推广应用等多方面投入不足。主要是因为我国防震减灾科研基本依赖于财政拨款,资金来源渠道单一。由于防震减灾科研具有的社会效益远远大于近期经济效益,很难吸引企业资金和社会资金主动投入,造成防震减灾科技发展和技术推广滞后。另外,缺少科研成果推广的中间环节与适合防震减灾工作规律的运行机制,防震减灾科研成果的转化率低,严重影响了全国防震减灾工作的深入进行,影响了全国防震减灾工作水平的提高。
(二)管理缺乏综合协调。长期以来,我国的建工程防震减灾管理体制基本是以单一灾种为主、分部门管理的模式。由于没有常设的综合管理机构,各灾种之间缺乏统一协调,部门之间缺乏沟通、联动,造成了许多弊端,如缺乏综合系统的法规、技术体系政策与全局的防震减灾科技发展规划;缺少系统的、连续的防震减灾思想指导,不利于部门之间协调;缺少综合性的防震减灾应急处置技术系统;缺少专门为灾害救援的综合型救援专家、技术型队伍;没有形成相对完善的防震减灾科学技术体系;信息公开和交流渠道不顺畅;资源、信息不能共享;科学决策评估支持系统与财政金融保障制度尚未建立等等,直接影响防震减灾实效。
(三) 科技资源待优化配置。我国建工程的防震减灾科技资源主要集中在气象、地震、地质、环保等领域,由于缺乏宏观协调管理及传统的条块分割现状,一方面各领域主要关注本领域的防震减灾科技发展,研发工作主要局限于解决本领域存在的技术问题,在不同灾种以及防震减灾的不同环节中,科技资源没有得到合理配置,科技开发与应用水平发展很不平衡,在基础地理信息、救灾设备和队伍建设方面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另一方面,仪器、设备、资料、数据等都由部门、单位甚至个人所有,不能实现资源共享共用,资源条件不能系统整合形成高效、共享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无法形成合力和整体创新优势。
(四)防震减灾工作的发展缓。 一是在不同灾种以及防震减灾的不同环节中,科技发展与应用水平很不平衡;二是各灾种的应急研究和操作水平差别较大,低水平重复研究较多;三是技术手段和装备落后,监测能力不强,短期预测预报能力还较低;四是缺乏各类灾害的科学评估模型和方法,灾害信息共享应用和评估的技术急需完善;五是对一些重大灾害的认识与防治技术,长期徘徊不前;六是现有科研结合国情实际不够密切,科技整体支撑能力有待提高等。
二、建工程防震减灾的措施
(一)有关工作人员要加强灾害性天气的短时、临近预报,加强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制作工作,加强气象预警信息工作,是提高防震减灾水平的重要科技保障。要依靠科技,提高防震减灾的综合素质。通过加强防震减灾领域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采用与推广先进的监测、预测、预警、预防和应急处置技术及设施,并充分发挥专家队伍和专业人员的作用,提高应对自然灾害的科技水平。
(二)政府与社会团体应在原有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宣传灾害知识,培训灾害专业人员或志愿者。有关部门通过图书、报刊、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广播、电视、网络等,广泛宣传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减灾等常识,增强公众的忧患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通过开展“防震减灾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进村庄”行动,使基层的社区居民、广大中小学生、企业员工、广大农村特别是偏远地区的农民、社会弱势群体增强防震减灾意识,掌握基本的避灾、自救、互救技能,达到减灾目的。防震减灾需要从娃娃抓起,把灾害、灾害应急知识纳入中小学教学内容。 有关部门应编写自然灾害防御宣传手册与宣传材料,广泛宣传与普及灾害知识、应急管理知识、防震减灾知识,提高基层群众参与应急管理能力与自救能力。
(三)广大的社会公众要充分认识灾害预警信息的重要作用,了解各类预警信息含义,在收到灾害预警信息时,根据不同预警信息、不同的预警级别,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需要建立广泛、畅通的预警信息渠道。利用广播、电话、手机短信、街区显示屏和互联网等多种形式预警信息,重要预警信息在电视节目中能即时插播和滚动播出。有关部门能确保灾害预警信息在有效时间内到达有效用户手中,使他们有机会采取有效防御措施,达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目的。
(四)每个人都应该树立起保护环境和自我保护的意识。不要以为灾难离我们很遥远,它说来也就来了。如果我们不具备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的话,很可能会遇到危险。而当灾难来临时,一定不要慌张,要保持镇静。
三、结语
要做好对民工建工程的防震减灾的工作,就必须积极开展建工程系统各级领导干部和管理人员的防震减灾和管理培训,加强各类工程专业技术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执行抗震设防标准的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我们每个人也都有义务去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地球,防震减灾工作的顺利进行离不开我们每个人的努力。尽管个人的能力也许有限,也许微不足道,但我相信“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让我们行动起来,共同防止灾害的发生,让地球的明天更加光明,更加灿烂!
参考文献:
信息技术课程是中小学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工具课程,其中心教育目的是以信息技术辅助学习,而不是学习信息技术本身。因此,当今的主要发达国家,基本上不再单独开设信息技术课程,而是采用整合的方式,即把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和手段融合到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即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2000年10月召开的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并指出“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就是通过课程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和学的观念以及相应的学习目标、方法和评价手段”。自此,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和实践得以广泛开展。
“整合”误区种种
教学课件制作偏离使用价值
在课堂教学中,课件的制作和使用上的问题一直大量而广泛地存在着,最突出的问题有两类:
超量、超限、超时的“信息轰炸”。有的教师在制作课件时,唯恐体现不出电脑能够储存大量信息这一优势,将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所有材料事无巨细尽数罗列,而在使用时,受课时限制,只能加快单位时间传输的信息量。音像视频、PowerPoint、投影齐上阵,结果是五彩缤纷的多媒体信息包围着学生,其琳琅满目的程度令人头昏目眩,无法进行知识由“同化”到“顺化”的编码,这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所需内容、意义的检索处理和理解接受。这就是多媒体信息海洋中的“迷航”现象。这样的课件教学极易导致视、听觉的疲劳,思维训练也不足,对于中小学生来说,不良后果尤其突出。这样的教学既缺乏实效,又超出了教师精力承受度,偏离了课件使用的本义,弊大于利。
人机关系处置失当。有些教师自觉或不自觉地认为,编写和制作好了多媒体课件就等于把一堂课备好了,而没有进行细节设计。于是,上课就变成了幻灯片放映,受课件的编制形式所累,课堂教学被课件材料牵着鼻子走。学生学习也按照整个课件的结构和一些问题的“标准答案”进行,按照预先设定的模式、思路、线索进行人机交互,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深入地思考,只能顺应设计者的思维方式做一些简单的应答。这种做法限制甚至遏制了学生思维能力尤其是求异思维的发展,不利于鼓励创新,也与素质教育的原则背道而驰。
为了整合而整合
在很多学校,各学科教师都努力将信息技术应用到自己的学科教学当中,确实收到一定的成效,但有些教师在“整合”的形式上出现一些不恰当的地方,即存在着让沉重的课堂学习仅仅停留在感官学习、直观学习水平上的倾向。以计算机为中心的多媒体技术在形象、直接、快捷传递课堂教学信息上确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课堂教学在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上不应因此而迷失方向。弱化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过分依赖感官材料,是目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的一个误区。
学生通过动感、直观的材料来进行学习,本来是信息技术带给学生课堂学习的便利和优越之处,但过分依赖动感、直观的学习材料并形成思维上的惰性,则降低了学生学习的内在质量。学生通过形象材料来学习,追求的应是“思维学习”、“高级学习”和抽象学习,而不仅仅是感官学习、直观学习。例如,在进行一些理科试验课时,教师让学生用电脑中的动画模拟天平称砝码,在电脑上观察钠与水反应的现象等,学生难以获得切身的体验;还有一些协作形式的课,明明可以大声在课堂上发言的,却要在论坛中用敲击键盘取而代之。
也许他们是追求新颖,认为有了信息技术这样现代化的工具,传统的东西就过时该淘汰了,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热潮下,他们将信息技术神话了,完全是为了整合而整合,过于注重形式,而对教学效果思考不够,甚至连教师也迷失了自我。一次遇上临时停电,一位教师不得不采用传统教学方式时,他发出这样的感叹:今天我没有利用任何信息技术,我感觉讲得很顺畅,学生听得也挺投入。可见,并不是有了信息技术这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传统的教学形式就该丢弃,它们是各具优势、又各存弊端的,也并不是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必须堂堂课、样样课都要与信息技术搭边,即使明知没必要,也要牵强着放进来。
整合的热度正在减退
随着教育投入的加大,现在很多学校都具备了“整合”的条件,部分学校的硬件设施甚至是非常先进的。但具备了这些条件,并做了一些实践后,方知“整合”真的不是那么简单,它涉及到很多条件的限制,教师和学生的信息素养就是个拦路虎。而这些问题的解决既需要时间又需要得力的措施,很多学校处于观望状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踯躅不前,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和关注似乎在降温。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信息时代对教育的要求,也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出现的困难,归根结底在于认识和技术条件两个方面,当然也包括教育自身改革的滞后,这些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就是现实中“整合”的异化。“整合”是分层次的,应该是循序渐进的过程,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教师观念的切实转变,以及技术和资源的改善,“整合”还是大有作为的。
转贴于
“整合”出路何在
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问题上,一种观念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高深莫测,不可实现;一种观念认为上课用了网络和计算机就是整合。这种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神化”和“庸俗化”的理解是两种要不得的极端思想。在实践过程中,只有尊重教育发展和信息技术的自身规律,才能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树立现代教育理念
一堂好课与其说是把现代化教学手段引入教学,还不如说是以现代教育理念来指导教学。科学技术的进步不仅使教学的内容得以充实,也促使着教学方法及手段的不断改革,先进的科技成果,如幻灯、电影、唱片、电视、录音、程序教学机和语言实验室等一经产生,即被移植到学校教育中来,也带来了教学质量的提升。因此,在数字化时代,电脑及其网络理应成为现代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技术手段,但如果把电脑及其网络视为解决教育问题症结的灵丹妙药,或攻破教学难关的万能工具,显然是不科学的。因此,要首先着眼于转变教师观念,让教师树立现代教育理念。
美国《教育周刊》调查认为:问题不在于电脑进不进课室,而在于教师和学生使用它做什么。如果为“玩”或演算习题而使用电脑,其成绩会下降0.6%。所以,美国儿童电脑教学课程专家毛尔科维奇说:“先进工业国如美国和德国,所犯下的最大错误就是以为电脑可以代替教师。到了最近,他们才逐渐明白,人才是最好的教育工具。”并认为,“成功的教学要由多样因素结合。就像学游泳,不能单靠游泳池(硬件),也不能单靠水(软件),还要有好教师。而好教师一定是拥有科学、先进教育理念的教师”。
科学评价课堂教学
评估教师的课堂教学,不是说一定要加上“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这一条件,应该全面评价,要看相应的课堂环节是否适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评课中加上“现代教育技术”这一条件,对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工作有一定作用,但负面效应也应重视。为推广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可加强平时的监督与检查,发挥行政效能,比如规定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学期课节数,撰写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体会,建立开展相互研讨的机制,等等,以这些措施来推动现代教育技术应用。
建设符合需要的资源库
没有丰富的信息资源如同“有车无货”。学校资源库建设必须采用开放的、相对统一而又反映学校特色的标准,以整合知识化内容为核心,而不是简单地堆砌离散信息,尽量做到素材的标准化,适用于不同软件的使用。各类素材应该具备体积小、可移植性强的特点,以利于网上传播,注重交互性与可操作性,适合开展实时的互动教学。素材库应方便在多媒体教室、电子备课室、电子阅览室、校园网、城域网、互联网等不同的数字环境下使用。
资源库建设还要注重内容的完备性和科学性。素材除按照知识点和能力要求进行分类外,还可以根据积件思想将素材分为基本素材、集成素材、案例素材和题库素材等类别,注重素材的思想性、科学性和先进性,尽可能使素材具有直观性、交互性和智能化,并兼顾艺术性和趣味性。
以人为本开展培训
最理想的课件是创意与设计都由使用者完成,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一线教师学会在制作课件时,将先进的教育理念、个性化的教学特色融入到课件之中。因此,教师的信息素养的提高就成为“整合”的根本性问题。
在信息技术培训形式上,可以邀请专家作现代教育技术与创新教育的讲座;开展教育技术在职培训的可行性调查研究;让教师结合实际,比较传统教学媒体与现代教学媒体在功能上的巨大差异,促使教师认清现代教育技术是推动目前教育发展的重要动力;让已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师谈自己学习应用的经验;进行优质课件的讲评,引导教师恰到好处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比如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教学重点和难点处,学生思维转变处、困惑处,传统媒体难以解决处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