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低血压的治疗策略范文

低血压的治疗策略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低血压的治疗策略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低血压的治疗策略

第1篇:低血压的治疗策略范文

【关键词】 尿毒症;血液透析;低血压;护理对策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11.640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655-02

低血压是尿毒症血液透析中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合并低血压是指平均动脉压比透析前下降水平大于30mmHg,或者收缩压下降至90mmHg以下[1]。因此要对尿毒症患者进行血液透析合并低血压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并实施有效的护理对策,提高临床治疗效果。笔者将相关总结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科收治尿毒症血液透析的患者67例进行分析讨论,其中男性患者34例,女性患者33例,年龄在23-77岁,平均年龄为55.38±4.38岁.此组患者均是发生血液透析合并低血压症状。

1.2 方法 对于此组患者进行分析研究,及时寻找发生低血压的原因,并实施相应的护理对策。最终此组患者均将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是血液透析顺利的结束。

2 低血压的原因分析

2.1 有效血容量不足 这是导致低血压最常见的原因之一,低血压一般分为早期低血压和中后期低血压。早期低血压是透析开始数分钟至lh内发生的血压下降,主要是由于体外循环血量突然大量的增加(约l50-200m1),导致血管收缩的反应性逐渐的低下,使回心血量急剧减少,心输出量降低导致体内有效血容量不足;中后期即透析开始1h后发生的,到了中后期,由于透析过程尿素、肌酐等渗透物质不断的清除,最终导致血浆渗透压发生迅速的发生下降,患者在透析间期使体重增加过多导致超滤速度过快、过大均会导致有效血容量不足而最终使血压迅速的下降。

2.2 心血管病变 血液透析的患者大多数均存在心脏功能异常的现象,主要的临床表现为患者左心室发生肥厚及舒张期功能改变以及心脏发生代偿机制受损现象。此外,患者癌尿毒症期发生血管内皮素细胞功能的异常改变,最终引起血管舒张因子产生的增多,而收缩血管物质的减少,都会导致发生低血压现象。

2.3 其他原因 出现重度贫血;机体营养不良;透析过程中禁食;由于自身原因透析过程中服用降压药物;HD中漏血、渗血或者血液透析的管道以及透析器的导管发生堵塞;透析膜的生物相容性等原因发生。

3 低血压处理

一旦患者出现低血压症状立刻采取如下有效的护理措施:

3.1 协助患者采取头低平卧位,出现呕吐的患者可以将患者的头侧向一侧,以保

持患者的呼吸道通畅,若患者伴有心悸时可以给予低流量吸氧。

3.2 减慢血液透析的血流量,将跨膜压降低,减少超滤或者严重低血压时将超滤停止。

3.3 补充高渗液体,遵医嘱给予50%葡萄糖静脉推注效果如果不显著可以重复使用直至血压恢复平稳,注意对于有糖尿病的患者禁止使用。

3.4 补充血容量,输入5%碳酸氢钠或平衡盐水210-500ml以扩充血容量,此组液体可以重复使用纸质血压恢复正常,如有可能可以遵医嘱输注血液、白蛋白、血浆、应该注意如果输入量较多时,应在超滤量中加上多输入的液量。

4 护理对策

4.1 病情观察 密切观察患者的神志意识以及生命体征的改变。每小时测量血压、心率一次;对于第一次进行透析的患者没30min测量血压、心率一次。并随时观察患者的神志意识、面色皮肤的变化。发现患者出现低血压或者精神神志异常时要加强病情的监护。对于患者出现低血压先兆时要做好相关的处理措施,可以进食朱古力或者含服人参片等药物,严重低血压时可以暂停超滤,待血压得到纠正或缓解时再继续进行超滤。

4.2 心理护理 血液透析患者发生低血压时,内心会出现焦虑、恐惧的心理因素,护理人员可以通过与患者进行交谈的方式了解患者的心理动态,主动告知相关低血压症状会导致血液透析的并发症状及预后效果,使患者心理有一定的准备,最终克服低血压发生所产生的心理障碍。同时与患者进行相互交流,通过良好的沟通可以启发和疏导患者,最终能够积极配合的治疗和护理。

4.3 体重的评估 准确评估患者的血液透析前的干体重。指导患者饮食上要做到“质优量少”的原则,注意限制水、钠的总摄入量,使透析间期患者的体重增长小于lkg/d,或注意小于干体重的3%-5%[2],从而避免血液透析脱水过快过多而加重心力衰竭的发生和血容量骤减导致患者出现低血压现象。透析液温度为35.0℃-35.5℃,能够有效地预防低血压的发生[3]。嘱患者避免在透析中进食,如需进食最好选择在血液透析开始的1-2h内。如果透前测量血压低于110/60mmHg时,告知患者禁止在血液透析过程中进餐。合理根据患者的病情补充白蛋白及红细胞。及时对低蛋白血症和贫血正确的纠正,注意饮食中要增加足量的蛋白质入量。

参考文献

[1] 王梅.血液透析患者血压控制的目标值及其措施[J].中国血液净化,2011,16(9):22-23.

第2篇:低血压的治疗策略范文

【关键词】血液透析;常见并发症;治疗;心得体会

【中图分类号】R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0502-02

随着中国人口数量的进一步增加,慢性肾衰患者也不断递增,进入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患者人数亦随之增加,虽然透析技术已逐渐成熟,但进入透析后各种并发症相对较多,存活率低,风险大,死亡的危险因素仍存在[1]。本文对我院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常见并发症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40例均为我院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其中男18人,女22人,年龄17至78岁。所有肾衰竭患者开始透析时常见临床表现有:难以控制的高血压,恶心呕吐,乏力,浮肿,尿量减少或无尿,贫血,胸闷气短等;实验室检查:血肌酐在650~1800umol/L,尿素氮25~78mmol/L,血色素5~8g/L,尿量100~1200ml。

2 方法

应用2台日机装DBB-26透析机、8台贝朗Dialog+及聚风膜透析器,血管通路为所有患者都先行中心静脉置管,待血管条件成熟后行动静脉内瘘手术。难以建立血管内瘘的患者行长期颈内静脉置管。所有患者均采用碳酸盐血液透析,每周2―3次,每次4-5h,血流量为150―250ml/min,对于心血管不稳定患者开始150ml/min,待稳定后可逐渐将血流速提至230ml/min,透析液流速为500ml/min。肝素用量有个体差异,一般首次剂量为0.3-0.5mg/kg,有出血倾向者减少肝素用量或用低分子肝素抗凝,有出血者选用无肝素透析。

3 结果

血液透析中出现的并发症按次数多少排序如下:高血压、低血压、肌肉痉挛、心律失常等、恶心呕吐等。

高血压 血液透析患者约有50―80%患有高血压,分为透析间期高血压及透析中的高血压。我院26例透析患者血压升高,经过积极的饮食方式改善、药物控制、改变血液净化方式等,有17例血压降至正常,有9例患者在透析过程中血压仍较高,治疗效果不佳。(1)原因:透析间期高血压往往和患者的容量负荷过重有关;透析中的高血压多考虑以下因素[2]:①透析脱水使血液中某些缩血管物质浓度增加;②降压药物的清除;③低钾或无钾透析液可直接引起血管阻力增加;④高钙透析液;⑤失衡综合症;⑥硬水综合症以及EPO的副作用等。(2)预防:透析时调节透析液适当的钠钙钾浓度;控制透析间期体重过度增长。体重增加不超过干体重的5%,即每天体重增加不要超过1kg为宜[3],避免脱水速度过快;透析时避免输入高张溶液及胶体溶液;注意HD对降压药物的影响,按透析时对药物的清除情况及时调整用药方案;透析中高血压可予以舌下含服硝苯地平片或卡托普利,必要时予以静脉应用降压药以防发生心脑血管病。

低血压 低血压是HD中主要并发症之一,发生率为20―30%[4],且不易控制。(1)原因:血管顺应性差、脱水过多或速度过快引起的,当超滤总量超过体重的6%~7%时,组织间隙的水分不能及时进入血液,可引起血容量下降。患者伴有或不伴有头晕、恶心、轻微头痛、肌肉痉挛等症状。(2)预防:低温透析,透析1~2小时将透析液温度由37℃逐渐调至35.5~36 ℃,低温时可防止血管扩张,外周血管阻力增加,肾上腺素水平提高,心肌收缩力增强,血压稳定;低温透析还可引起冷反应,增加儿茶酚胺的分泌,血管外周阻力增加,从而升高血压[5];延长透析时间;选用生物相容性较好的透析器,避免大多数透析中低血压的发生。有心肺疾患者常规吸氧;改善贫血,有严重低蛋白血症者在透析中输入血浆、白蛋白或706代血浆等胶体溶液,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对心血管功能代偿不足、血管顺应性差的患者、经常性低血压的患者,选择对血浆渗透压影响较小的血液滤过;血液透析滤过等更为合适;可采用碳酸盐透析液,减慢透析时血流速度(

肌肉痉挛 透析过程中肌肉痉挛发生率约20%。(1)主要原因是:①低血压;②超滤过多,低于干体重;③使用低钠透析液。(2)预防:对于经常发生痉挛者要考虑是否调整干体重。高张溶液可使水从周围组织中转移到血管腔中,帮助维持容量,但由于高张盐水能导致患者透析后口渴,所以治疗非糖尿病患者的肌肉痉挛时更适于使用高张糖。

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大约10%,其中主要为室性心律失常,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缓等。(1)原因:透析过程中急性液体、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变化是心律失常的重要原因。(2)预防:终末期肾病患者易合并高血钾,无尿者平时禁用含钾高的食物;注意检测血钾,低钾时易出现房性及室性心律失常;选择适宜钙浓度的透析液,血钙过低可引起Q-T间期过长,血钙过高可引起异位搏动;积极纠正酸中毒。

恶心呕吐 常规透析患者约10―15%发生恶心和呕吐。(1)原因:低血压、失衡综合症早期、透析器反应、胃肠疾病或是脑出血及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先兆症状。(2)预防:适当超滤,避免透析中低血压,必要时降低血流量延长透析时间及时处理原发病因,必要时补充生理盐水或高渗盐水或用止吐剂。

结论:总之,只要积极预防,去除病因,充分进行透析,患者的透析并发症就可以得到有效控制。

参考文献:

[1] 张东亮,王质刚.影响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死亡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3;24(6):508-11.

[2] 王海燕,主编.肾脏病学.第二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1464.

[3] 赵先锋.血液透析中症状性低血压的预防策略概述[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07,8(6):371-372.

第3篇:低血压的治疗策略范文

【关键词】 老年人; 原发性高血压;临床特点;治疗

原发性高血压是指血压升高为主要临床表现伴或不伴有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综合征,通常简称为高血压[1]。是诸多心、脑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已成为危害老年人身体健康的主要问题,因此对老年人高血压的诊疗愈来愈引起人们的重视。我院门诊对60岁以上的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通过临床观察及随访,发现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的患者超过半数,常伴有心,脑,肾和视网膜等器官不同程度的靶器官损害及并发症为主要特征。现将2009年673例老年人高血压患者的临床资料综述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673例均为门诊诊断并定期随访的老年人高血压病患者。其中,男267例,女406例,年龄61~85岁。吸烟史5年以上213例,合并糖尿病87例,有明确的高血压病史425例,病史>10年者114例。

1.2 诊断标准 根据2005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是指未服抗高血压药情况下收缩压(SBP)≥140 mm Hg(1 mm Hg=0.133 kPa) 和(或) 舒张压(DBP)≥90 mm Hg,将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ISH)定义为(SBP)≥140 mm Hg,(DBP)

1.3 分析方法 本组病例血压测量方法,受检者宜取不同反复测量血压,测量前须安静5 min以上,测量右上臂血压3次,取后2次所测平均值,收缩压(SBP)≥140 mm Hg,舒张压(DBP)

2 降压治疗的实施过程

2.1 治疗目标 普通高血压患者血压降至

2.2 治疗方法

2.2.1 非药物治疗方法 以健康教育和改善不良生活方式为主导,适应于各型高血压的基础治疗,尤其适合于危险分层低危、中危人群。包括减轻体重,适当参加有氧运动,戒烟限酒,调节饮食结构,包括限制钠盐摄入量,每人每日<6 g,减少脂肪摄入,占总热量的30 % 以下,增加新鲜蔬菜,水果及富含钙,钾,镁,铁的食物,少食多餐,晚餐不易过饱等,保持心理平衡,坚持随访时做健康指导。

2.2.2 药物治疗 原则是开始治疗先采用小剂量的降压药物缓慢降压,以减少不良反应,采用合理的药物联合达到最大的降压效果,如果初始治疗方案无效或患者不能耐受,则改用另一种不同类型的降压药物或联合用药。对一阶段血压控制平稳者改用长效降压药改善治疗依从性和减低血压变异性。

2.2.3 药物选择 对并心脏靶器官损害者首选ACEI或ARB,有心绞痛者加用β受体阻滞剂及阿司匹林。并脑血管损害及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者首选CCB,效果不佳时加用ACEI或小剂量利尿剂。并糖尿病及慢性肾病者首选ACEI或ARB及CCB联合,并前列腺增生者首选α受阻滞剂。

3 结论

3.1 老年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特点

3.1.1 我国老年高血压患者以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为主要表现形式。吴锡桂、段秀芳等调查占老年高血压总人数的为53.21%[2],本组为339例,占50.37%(P>0.05)。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的形成机制可能与心脏输出量增加有关,例如:贫血、甲状腺功能亢进、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动静脉瘘以及佩吉特氏病(变形性骨炎)。然而,大多数病例是随着增龄、动脉粥样硬化、胶原和钙质在血管壁沉积、血管弹性蛋白降解、大血管弹性和顺应性下降所致,僵硬的管状动脉增加外周血管的回缩压力,使得收缩压峰值升高[3]。

3.1.2 血压波动大,易发生性低血压 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变化特点是血压波动幅度大。特别是老年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表现更为明显。表现活动时增高,安静时较低;冬季偏高,夏季偏低,而且血压越高,其季节性波动越明显。在24 h以内,以及在一个较长时期都有较大波动,容易发生性低血压。这与老年人的压力感受器官调节血压的敏感性减退有关。老年人性低血压发生率较高,并随年龄、神经功能障碍、代谢紊乱的增加而增多。1/3老年高血压患者可能发生性低血压。多见于突然发生变化以后,血压突然下降。此外,老年人对血容量不足的耐受性较差,任何导致失水过多的急性病、口服液体量不足以及长期卧床的患者,都容易引起性低血压。

3.1.3 并发靶器官损害、并发症与危险因素较多 老年人由于生理机能减退,常有左心室肥厚、(颈、四肢)大动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微量蛋白尿等靶器官损害及糖尿病、高尿酸血症、高脂血症、肥胖等危险因素[4]。患高血压后容易引起心、脑、肾的合并症,如心绞痛、心肌梗死、脑卒中、肾功能不全等。本组患者初诊筛查并靶器官损害及三个以上危险因素者561例,占83.36%。有并发存的临床情况者246例,占36.55%。

3.1.4 临床症状不典型 表现为起病缓慢,进展慢,症状多不典型或无明显自觉症状,常在体检中或并发脑血管病时才被发现。其中以头晕、头痛就诊者最为常见,本组有306例,占45.46%。其次为胸闷、气短89例,占13.22%胸前区疼痛42例,6.24%。无明显症状血压高者216例,占32.09%。近1/3以上患者可多年无症状,应引起重视,无症状可能与老年人病理耐受性有关,其机理有待探讨。无症状组的血压数值高者比有症状组为多,且患者知晓率低,危害性大。故需加强对60岁以上老年人的血压筛查。定期体检,随访。

3.2 老年高血压患者对降压药物反应性及控制率

3.2.1 老年高血压患者对不同种类降压药反应差异性大 最常用的5大类降压药有: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抑制剂和钙离子拮抗剂。每一种药物均显示在临床治疗中减少心血管事件发生率[7]。按照推荐剂量用药,每个人对不同的药物会有不同的反应,大约三分之二的高血压人需要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降压药才能血压达标。临床上多采取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钙离子拮抗剂合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利尿剂合用、β受体阻滞剂和钙离子拮抗剂合用、β受体阻滞剂和利尿剂合用。在长期的临床观察中,我们发现老年高血压患者肾脏排泄水钠的功能降低,则利尿剂及钙拮抗剂有较好的效果推荐首选,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及β受体阻滞剂对一般老年高血压者则为次选药物。长效钙拮抗剂的研究是降压治疗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其优越的药代动力学特征,稳定的降压效果和良好的依从性已充分显示。尤其控释剂的近零级药物释放方式以恒定的速度释放其活性成分,此释放机制防止了药物倾泻的可能性。更重要的是,它保证了血浆药物浓度的相对恒定[8]。由于老年高血压病以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为主,而且并发脑血管病的机率比其他并发症机率大,而钙离子拮抗剂在预防脑卒中的作用优于其他任何种类,在临床值得推广。但在合并肾脏疾病,应首选ACEI和ARB,心梗和心衰的患者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应为首选[9],伴有前列腺增生的老年患者,通常用α,受体拮抗剂降压,同时能缓解尿道症状,但可引起性低血压。非噻嗪类利尿剂吲达帕胺(寿比山)作用时间长、排钾作用弱、副作用少,尤其适宜于老年高血压患者。老年人容易出现抑郁症,应慎用能通过血脑屏障的利血平、甲基多巴、可乐宁等降压药。虽然这些降压药物各有特点,治疗的主要益处是对血压本身的降低,而不是药物的其他作用。药物治疗原则:①有效降压,且全面兼顾心、脑、肾及血管保护等问题。②对老年高血压患者,个体化原则尤其重要。③起始量要小,降压速度要慢。避免影响生命器官的血流灌注而产生不良后果。④应用新药或增加剂量前后,均应测量坐位和立位血压以警惕直立性低血压的发生。⑤老年人易健忘,选择药物品种不宜过多,用药宜少而精,尽可能选用长效制剂为宜。

3.2.2 老年高血压控制率低可随治疗方法的改进而有更大的提升空间 虽然近年来老年高血压的知晓率有所改善,但是血压的控制率仍不理想(仅仅50%得到治疗)[5]。王志军等对2 593例老年高血压患者调查显示,服药率和血压控制率分别为94.4%、32.9%[6]。本组患者治疗期间,给予加强健康教育,定期随访,及时反馈血压变化,积极查找影响血压波动的外在因素,及时调整药物治疗方案,做到因人而宜的人性化管理。血压控制良好者362例,占60.3%(P

4 讨论

高血压病是老年人群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是心、脑、肾并发症的主要病因。老年高血压主要治疗目标是保护靶器官,最大限度降低心、脑血管事件和死亡风险,血压控制并非越低越好、越快越好。采取循序渐进、分级达标的治疗策略。首先应将血压降低至150/90 mm汞柱以下,如果患者能够良好耐受,再继续降低至140/90 mm汞柱以下。对小于80岁、合并心脑肾等靶器官损害,且能耐受降压的老年患者,可以在密切观察下将血压进一步降低至130/80 mm汞柱以下。对80岁及以上的高龄老人,建议将小于150/90 mm汞柱作为血压控制目标。此外,老年高血压应强调收缩压达标,不应过分关注舒张压变化;在积极降压的同时,应加强血脂、血糖管理以及抗血栓药物等综合管理。诊疗时需注意老年高血压的病理、生理、临床特点、以及不同药物的疗效差异,治疗中要坚持以健康指导、非药物治疗为主体;突出以人为本、因人而宜的个性化治疗理念;加强合理化用药原则。使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的治疗更合理、更安全。

参 考 文 献

[1] 陆再英,钟南山. 内科学.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91.

[2] 吴锡桂,段秀芳.我国老年人群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患病率及影响因素.中华心血管杂志,2003,31(6):99,101.

[3] 赵连友.老年人低舒张压的收缩期高血压研究现状.心脏杂志,2008,20(3):249,252.

[4] 刘力生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7.

[5] Ong KL, Cheung BMY, Man YB, et al. Prevalence,awareness,treatment, and control of hypertension among United States adults 1999,2004. Hypertension,2007,49:69,75.

[6] 王志军,柯元南,周建芝.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08,10(4):246,249.

[7] Wing LM, Reid CM, Ryan p, et al. Acomparison kf outcomes with 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xyme inhibitors and diuretics for hypertension in the elderly. N Engl J Med, 2003,348:583,592.

第4篇:低血压的治疗策略范文

据权威资料统计,我国约有1.6亿高血压患者。高血压因此被称为慢性病中的“第一大疾病”。作为心脑血管疾病的最危害因素,它已严重地影响人们的健康。大多数人都知道,血压水平越高对人体脏器损害越严重,但是您关注“血压波动性”了吗?血压不稳定对健康有何危害?我们怎样去应对?

血压波动:高血压器官损害的元凶

苏教授介绍说,20世纪80年代初有学者提出“血压波动性”的概念,1982年他就开始了血压波动性的研究。到80年代末有人在临床观察到,在同一血压水平的高血压患者,血压波动性高者器官损伤可能会更重一些。这项临床观察结果激发了他的极大兴趣。他的课题组用了二十多年时间作了大量研究,首先是确认了血压波动性高确实与高血压的器官损伤有关;进而明确了高血压波动性可以作为原因引起或加重器官损伤。此外,还对血压波动性高导致器官损伤的重要性和机制进行了研究,研制了针对性的抗高血压药物,以及提出新的治疗策略等等。

血压波动性的研究难度较大。了解血压水平,通常是测量一次血压。但是,研究血压波动性,需要把24小时中每一次心跳产生的血压数据都记录下来。一个人每分钟心跳约70次,一天24小时就有超过10万个收缩压的数据。而大鼠每天心跳超过50万次。他们利用计算机分析、病理解剖分析等方法,长时间连续观察,一次次总结、推理、论证……

二十多年的研究最终证实,血压波动性高造成血管内膜受损伤,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启动炎症反应,加强了细胞凋亡。高血压引起的器官损伤早期表现为左心室肥厚,而血压波动性高器官损伤的早期表现是主动脉肥厚;血压波动性高对心、脑、肾和大血管等敏感脏器损害更大;即使血压不高的人只要血压波动性大,也可以造成脏器损伤;血压波动性与血压水平比起来在某种情况下更重要,至少同样重要。一系列的创新观点,令人耳目一新,得到国际高血压权威专家的肯定。

正常血压波动应是多少

目前国际上没有统一标准。专家研究主张,24小时收缩压波动性应小于10毫米汞柱。

测定血压波动性有两种方法:一是动脉插管直接测量法;二是用可以连续记录24小时的仪器测量(套在手指上)。仪器测量法目前国内主要用于基础研究,而广泛应用于临床则为时尚早。

目前可以用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每20分钟或30分钟测压一次)计算出来的数据作为参考。

温馨提醒

一旦确诊高血压,如果血压水平较高,主张马上选择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类型的抗高血压药物联合应用,尽快把血压降到理想目标,再用相应的复方制剂维持。

如果血压水平不太高,可以选用一些复方制剂,待血压降到理想目标,再减量维持。

如何降低血压波动性

苏教授接着谈到,研究证实血压波动性高对脏器损伤有影响,如果降低血压的波动性能不能减轻脏器的损伤?大量的药理学研究证实,既降血压又降血压波动性的药物,具有脏器保护作用;如果仅降血压不降血压波动性的药物,没有脏器保护作用。这个研究结论,将对抗高血压治疗起到革命性的作用。

在不增加患者经济负担、有益于高血压治疗的情况下,苏教授提出三点建议:

第一,提倡使用长效降压药,避免使用短效降压药

短效降压药一般一天服用3次,服药后3~4个小时血压会回到原来的水平,再次服药后血压又下降,这样反反复复,会造成药源性的血压波动。提倡使用长效降压药,一天服用1次,药效足以覆盖24小时,将对脏器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使用长效降压药必须注意――用量要足。

第二,提倡使用有双重作用的药物,既降血压又降血压波动性

目前,国内常用抗高血压药物有百余种,有的药降压作用强、降血压波动性弱,而有的药具有降压、降血压波动性双重效果。例如,酮色林,其降低血压波动性的效果非常好。

第5篇:低血压的治疗策略范文

原发性高血压病人,生活上应首先做到低盐低脂、合理膳食、适当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这也是高血压治疗的前提。

原发性高血压的治疗原则在于降低血压,尽量减少心、脑血管病风险。围绕这个原则,可供选择的治疗方案较多,选择上有一定的灵活性,也有一定的原则性。目前,临床上应用的降压药,除急救药品外,大致可分为以下十种:钙离子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选择性α-受体阻滞剂、选择性α-β受体阻滞剂、中枢性降压药、复方降压药、中成药降压药。

上述十种降压药物,最常应用的是前五种。其余除复方制剂和中成药降压药也较常应用外,α-受体阻滞剂,α-β受体阻滞剂和中枢性降压药,一般用于特殊类型的高血压,如α-受体阻滞剂可用于高血压并前列腺肥大有排尿障碍者,但有可能引起性低血压,老年人慎用;中枢性降压药甲基多巴对胎儿影响小,因此可用于妊高症。

目前,对高血压治疗的用药,除年轻的高血压病人可能选用单药治疗外,一般中年以上的高

血压病人均采用联合用药,这样既发挥降压药物协同或相加的作用,还能减少毒副作用。

按循证医学选择用药

目前,临床医学已经进入循证医学时代,而且不断推出新的治疗指南。如近期推出的氨氯地平加培哚普利的治疗方案,因能持久、平稳降低血压,较少造成血压波动,每天仅服药1次,忘记服药时能随时补服,因此成为中老年高血压病人的首选。服培哚普利引起咳嗽者,可以用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如缬沙坦替代。

因为高血压往往与动脉粥样硬化并存,最近ASCOT循证医学研究在用氨氯地平治疗高血压的同时,加用阿托伐他汀降低胆固醇,其最终结果与单用氨氯地平加安慰剂相比较,进一步显著降低了致死性冠心病和非致死性心肌梗死等终点事件达53%,使单纯降压不能有效降低冠心病的瓶颈得到了突破。但缺点是目前这些循证治疗方案花费较大,经济条件不佳者难以承受。

根据年龄和个体差异选择用药

年龄越大,心脑血管病的患病风险越高,而且老年人单纯收缩压升高者居多。因此,老年人应尽量选择药效持久、能平稳降压的各类降压药联合用药,如前述。而年轻人血压增高,排除继发性高血压而确定为原发性高血压者,也可以选用价廉的短、中效降压药,但应尽量选用血管选择性好的药物,如卡托普剂、非洛地平等。嗜盐者有容量负荷增重,也可以选用利尿剂,如氯噻酮、吲达帕胺等。年轻人记忆力好,只要遵循医嘱则很少漏服。农村高血压患者经济条件较差,可以选用长效价廉的复方制剂,如复方利血平、北京降压0号等,其优点是价廉而相对有效。

就个体而言,不能耐受一种降压药,可以选择另一种降压药,如服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咳嗽,可以用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替代。服钙离子拮抗剂出现踝部水肿,可以加用利尿剂,实在不能耐受可用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替代,可供选择的方案很多,在此不一一列举。

根据有无并发症及有无靶器官损害选择用药

高龄的高血压病人往往有很多并发症,有的可能为代谢综合征(高血压、高甘油三酯血症、糖耐量异常、高密度脂蛋白低),有的合并有糖尿病。对于这些病人的降压策略,应首选对糖代谢有利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值得推荐的药物还有α-β受体阻滞剂卡维地洛,该药具有抗氧化作用,具有对代谢综合征的改善作用。高血压合并糖尿病及代谢综合征病人,应避免利尿剂加β-受体阻滞剂伍用,因为利尿剂对糖、脂代谢有不利影响。β-受体阻滞剂可能掩盖低血糖反应,而低血糖反应是糖尿病人在治疗期间较危险的反应之一,需要及时发现及时纠正。高血压合并有尿酸高或血脂高者,也不宜选择利尿剂。高血压伴有哮喘病史者不宜选择β-受体阻滞剂,尤其是非选择性的β-受体阻滞剂如普萘洛尔等。

高血压已出现靶器官损害者,如高血压并发冠心病者,在应用降压药的基础上,应加用他汀类降脂药。高血压出现心律失常者,如缓慢性心律失常、房室传导阻滞、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等不宜应用β-受体阻滞剂和非二氢吡啶类的钙离子拮抗剂如地尔硫,上述两种药物一起应用也属于用药禁忌。高血压并发心衰者则应首选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配伍β-受体阻滞剂,必要时可加用利尿剂和洋地黄类药物。

总之,高血压合并其他疾病或高血压已出现靶器官损害者,在用药上应咨询医生,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根据动态血压测试水平选择用药和用药的时间

高血压病人有条件的最好到医院检测24小时动态血压水平,了解血压昼夜节律及晨起峰值,大部分高血压病人为晨起后血压逐渐升高,其峰值出现在10:00~11:00时,少数峰值出现在下午,罕有夜间血压增高者。在用药上按循证医学选药最佳,如氨氯地平加培哚普利晨起服药,可有效控制24小时血压。因经济原因不能按循证医学选药,也可选用价廉的短、中效降压药,如卡托普利加非洛地平,前者1日3次口服,后者1日2次口服夜间有血压升高,可适量加用短、中效降压药,但不宜服用利尿剂,以免影响睡眠。

根据药物疗效和价格的比值选择用药

第6篇:低血压的治疗策略范文

老年高血压的治疗是心血管领域内重要的课题,也是当今的社会问题。流行病学调查表明,随着人口老龄化加速,老年高血压患病率不但没有降低,反而有上升的趋势。目前,中国老年高血压患者已超过8000万以上,数量占世界各国首位,其防治问题是当前医学界研究的首要问题之一。

    老年高血压有其特点,如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病率高,舒张压水平偏低,脉压增大,波动性大,晨峰高血压现象显著,合并症多等。因此,老年高血压治疗较青年高血压更复杂,也更困难。近年来,随着医学迅速发展,老年高血压基础研究和临床实践不断深入,诊断和治疗的新技术、新方法和新药物不断涌现,大量循证医学证据及资深专家临床经验的指导,使老年高血压患者得到了良好的医治,达标率升高,合并症的发生率下降,降低了反复住院率和病死率,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使老年高血压患者受益匪浅,获得良好转归,充分反映出我国老年高血压诊断与治疗的发展现状。但在临床实践过程中,由于地域、经济、临床资历、临床经验等差异,医学界对老年高血压治疗问题仍存在分歧。为进一步提高老年高血压的诊治水平,目前的形势发展需要就治疗上的有关问题的难点,提出切实可行的共识性治疗新策略。

    中国老年学学会老年医学委员会心血管病专家委员会与中国高血压联盟共同倡导撰写中国老年高血压治疗专家共识。共识专家组参考了1999年以来发表的高血压指南及有关老年高血压论述的部分内容,包括acc/aha(1999)、who/ish(1999)、jnc 7(2003)、esc/esh(2003)、日本高血压防治指南(2004)、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5)和esc/esh(2007)等。根据近年来有关的循证医学证据及老年高血压防治进展情况,综合共识专家的丰富临床经验撰写而成。本共识包括前言、中国老年人群高血压流行特征、老年高血压的临床特点、老年高血压的诊断及危险评估、老年高血压的治疗及随访与管理,力图反映近年来老年高血压治疗的新进展、新技术以及专家们在临床实践中的共识性新经验。旨在为心血管专科医师、老年科医师和全科医师对老年高血压治疗做出临床决策时提供参考依据。目标是提高医疗质量,使老年高血压患者获得最大裨益。

    1  中国老年人群高血压的流行特征

    2002年全国营养调查数据显示,我国老年人群中,年龄≥60岁的高血压患病率为49.1%。据此患病率和2005年我国人口数推算,目前我国老年高血压患者已达8346万,约每2个老年人中就有1人患有高血压。而且,老年高血压患病人数呈持续增加的趋势。其增加的主要原因有:(1)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发展。根据2000年国家卫生部公布的数据,年龄≥60岁的人群占总人口的10.45%,2003年为11.96%,2005年为13.00%。(2)人群高血压患病率增加。1991年全国高血压调查结果显示,年龄≥60岁人群的高血压患病率为40.4%,到2002年增加8.7%,增幅为21.5%。另有研究显示,部分城市老年人群的高血压患病率≥60%。

    高血压是中国人群心脑血管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对老年人群的健康影响尤为突出。我国队列研究显示,在相同血压水平时,伴随糖尿病、肥胖、血脂异常等其他危险因素数目的增加,总心血管病发病危险也增加;在老年高血压病例中60%~85%的患者均伴有任意1项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在调整高血压和其他危险因素后,与35~39岁年龄组相比,≥60岁人群的总心血管病发病危险增加5.5倍。2002年全国营养调查资料显示,老年人群中高血压的治疗率和控制率分别为32.2%和7.6%,虽然高于全国人群的平均水平,但与发达国家比较仍处于低水平,存在很大差距。因此,有效地防治老年高血压是减少老年心血管病危害的最主要措施之一。建立和逐步完善对老年高血压的诊治方案,采取有效的高血压防治措施,减少总心血管病危害,努力提高广大老年人群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是当今心血管病研究领域的重要目标。

    2  老年高血压的临床特点

    2.1  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病率高和脉压大:流行病学研究揭示了收缩压、舒张压及脉压随年龄变化的趋势,显现出收缩压随年龄增长逐渐升高,而舒张压多于50~60岁之后开始下降,脉压逐渐增大。

    2.2  血压波动大:老年高血压患者在24h之内常见血压不稳定、波动大。要求医生不能以1次血压测量结果来判定血压是否正常,每天至少常规测量2次血压。如果发现患者有不适感,应随时监测血压。

    2.3  易发生性低血压:测量患者平卧10min血压和站立3min后血压,站立后血压值低于平卧位,收缩压相差>20mmhg(1mmhg=0.133kpa)和(或)舒张压相差>10mmhg,诊断为性低血压。性低血压主要表现为头晕目眩,站立不稳,视力模糊,软弱无力等,严重时会发生大小便失禁、出汗甚至晕厥。老年人性低血压发生率较高,并随年龄、神经功能障碍、代谢紊乱的增加而增多。1/3老年高血压患者可能发生性低血压。多见于突然发生变化以后,血压突然下降。此外,老年人对血容量不足的耐受性较差,任何导致失水过多的急性病、口服液体不足以及长期卧床的患者,都容易引起性低血压。

    药物引起性低血压较常见,应高度重视。容易引起性低血压的药物包括4类:(1)抗高血压药物:可使血管紧张度降低,血管扩张和血压下降。尤其在联合用药时,如钙通道阻滞剂(ccb)+利尿剂等。(2)镇静药物:以氯丙嗪多见。氯丙嗪除具有镇静作用外,还有抗肾上腺素作用,使血管扩张,血压下降;另外还能使小静脉扩张,回心血量减少。(3)抗肾上腺素药物:如妥拉苏林、酚妥拉明等,作用在血管的α_肾上腺素受体上,阻断去甲肾上腺素收缩血管作用。(4)血管扩张药物:如硝酸甘油等,能直接松弛血管平滑肌。

    2.4  晨峰高血压现象:老年晨峰高血压是指血压从深夜的低谷水平逐渐上升,在凌晨清醒后的一段时间内迅速达到较高水平,这一现象称为晨峰高血压或血压晨浪(blood pressure morning surge)。老年高血压患者,特别是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晨峰高血压现象比较常见。晨峰高血压幅度计算方法各异,常用的方法为06:00~10:00血压最高值和夜间血压均值之差,若收缩压晨峰值≥55mmhg,即为异常升高,有的患者可达70~80mmhg。

    2.5  并发症多:老年高血压并发症多且严重,包括动脉硬化、脑卒中、冠心病、心肌肥厚、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长期持久血压升高可致肾小球入球动脉硬化,肾小球纤维化、萎缩,最终导致肾功能衰竭。此外,对老年白大衣高血压和假性高血压现象目前尚无一致意见,但应当给予关注。

    3  老年高血压的诊断及危险评估

    3.1  老年高血压的诊断

    3.1.1  诊断标准:老年高血压是指在年龄>60岁的老年人群中,血压持续或三次非同日血压测量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若收缩压≥140mmhg及舒张压<90mmhg,则诊断为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

    3.1.2  注意事项

    (1)应结合家庭自测血压和24h动态血压监测(abpm)进行诊断:家庭自测血压对于常规的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评估是有益的,24h abpm对老年人群中的假性高血压、晨峰高血压及血压波动性等的评估是必需的、有效的。与诊室血压相比,家庭血压或24h abpm对预测老年高血压的预后方面意义较大。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5)》中推荐,家庭自测血压正常上限参考值为135/85mmhg,动态血压的正常值为24h平均值<130/80mmhg,昼间平均值<135/85mmhg,夜间平均值<125/75mmhg。

    (2)继发性高血压的鉴别:老年患者中内分泌性高血压,如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cushing综合征或甲亢性高血压等,应进行鉴别。对于突发、波动性血压增高的老年患者,应考虑是否可能患有嗜铬细胞瘤,可通过血、尿儿茶酚胺检测及腹部超声或ct检查明确诊断。老年患者中肾实质性高血压和动脉硬化导致的肾血管性高血压较多,应进行以下检查除外这些疾病:怀疑为肾实质性高血压时,应在初诊时对所有高血压患者进行尿常规检查;疑有多囊肾时,同时做腹部超声检查;测尿蛋白、红细胞和白细胞及血肌酐浓度等,了解肾小球及肾小管功能;疑为肾血管性高血压时,进行腹部血管杂音听诊;检测血浆肾素活性及肾功能;测定肾脏体积;肾动脉超声检查、增强螺旋ct、磁共振血管造影、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等检查也有助于诊断。

    3.2  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危险因素和靶器官损害及临床疾病:高龄本身就是心血管病危险因素之一,因此,老年高血压患者多属高危及极高危患者。同时,在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及合并的临床疾病方面,老年高血压患者具有与中青年患者不同的特点。

    3.2.1  危险因素:老年人收缩压随年龄的增长而上升,而舒张压在>60岁后则缓慢下降,脉压增大;framingham研究已表明,老年高血压患者脉压与严重的靶器官损害显著相关。同时,老年患者中代谢综合征的患病率高(最高可达30~40%),而高血压与高胆固醇血症同时存在时动脉粥样硬化更易发生和发展。

    3.2.2  亚临床靶器官损害及并存的临床疾病

    (1)心脏

    老年高血压患者中,常见到舒张性心力衰竭,大多数舒张性心力衰竭患者(88%)患有高血压,血压控制不良是诱发舒张性心力衰竭的最常见因素,心房颤动、心房扑动等心律失常的出现也加重舒张性心力衰竭的发生。同时,心房颤动在老年患者中较常见,我国学者研究显示,年龄>80岁的人群心房颤动患病率达7.5%。高血压导致的左心室肥厚和左心房增大都是心房颤动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2)血管

    血管的损害以大动脉僵硬度增加为主要表现,与增高的脉压相关。老年患者的动脉硬化常表现为多支血管动脉硬化并存(颈动脉、股动脉、肾动脉i内膜中层厚度增加或有斑块),在中国,年龄>50岁的心血管病高危人群中,下肢动脉疾病发病率为25.4%。目前,颈动脉超声技术常用于检测血管损伤及更准确地危险分层,颈-股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12m/s已被用于评估中年高血压患者的主动脉功能异常,踝臂指数<0.9也提示周围血管损害。

    (3)肾脏

    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肾血流、肾小球滤过率(egfr)和肾小管功能随着年龄增加而降低,早期血肌酐可能相对正常,但egfr或肌酐清除率有下降趋势。微量白蛋白尿异常较为常见。中晚期肾功能不全的发生率明显增加且大于年轻人。

    (4)脑

    脑卒中常见于血压控制不佳的老年高血压患者,通过ct及mri检查发现腔隙性脑梗死以及脑血管异常的患者>65%,此人群中左心房增大及心房颤动多见。头颅ct、mri检查是诊断脑卒中的标准方法,通过mri进行的无创脑血管显像可用于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危险分层。mri检测出的小的无症状脑梗死、微小出血及脑白质损伤的患病率随着增龄及高血压值增加而增加,并与脑卒中、认知功能障碍、痴呆风险的增加相关。老年认知功能障碍至少部分与高血压有关,故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可进行认知评估。

    3.3  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危险评估

    3.1.1  危险评估流程(图1)老年高血压患者

   

    除外继发性高血压

   

    确定危险因素

   

    确定靶器官损害及相关临床疾病

   

    危险分层

    图1  老年高血压患者危险评估流程3.1.2  危险分层,见表1。表1  高血压患者的危险分层《中国高血压指南(2005)》注:sbp=收缩压,dbp=舒张压;危险因素:sbp和dbp水平(1~3级);年龄:男>55岁,女>65岁;吸烟;血脂异常;早发心血管病家族史;肥胖;缺乏体力活动;c反应蛋白升高

    4  老年高血压的治疗

    4.1  老年高血压治疗原则和目标

    老年高血压的治疗应考虑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合并心血管或非心血管疾病等综合因素,积极而平稳地进行降压治疗,通过降压控制危险因素及逆转靶器官损害,最大程度地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病和死亡的总危险。老年高血压的目标值,jnc7和esc/esh 2007指南指出,所有年龄患者的血压目标值都<140/90mmhg;esc/esh 2007指南还指出,如果患者能耐受,还可以降得更低。糖尿病、高危/极高危以及脑卒中、冠心病、肾损害等血压应<130/80mmhg。

    大量随机临床试验表明,对年龄>60岁高血压患者(无论是收缩/舒张期高血压或单纯收缩期高血压),降压治疗均能显著降低心、脑血管发病率和病死率,使老年患者获益。据shep、syst_eur、syst_china等单纯收缩期高血压临床试验的综合分析,降压治疗可使脑卒中事件下降33%,冠心病事件下降23%。一项荟萃分析表明,治疗年龄>80岁高血压患者,可以降低致死和非致死脑卒中以及心血管事件,但全因死亡率无下降。而近年来的hyvet研究年龄≥80岁、160mmhg≤收缩压<200mmhg、舒张压≤110mmhg的老年患者通过有效的治疗,使血压控制在150/80mmhg以内,结果显示,治疗组和安慰剂组比较,主要终点-致死、非致死性脑卒中及各种原因死亡均降低具有显著意义。在shep试验中,血压降至<150mmhg时对脑卒中的预防效果是最强的。framingham研究中,对>65岁有心血管并发症的老年人进行了18年的随访研究,发现收缩压在140~150mmhg的患者组心血管风险最小,提示可能是老年人的合适血压水平。

    老年患者舒张压应降到什么水平尚不清楚。shep研究认为舒张压<60mmhg时,预后不良风险增加;framingham研究观察到j形曲线;invest研究同样显示了高血压冠心病患者降压治疗有j形曲线,舒张压≤60mmhg,则心血管事件增加,这是因为舒张压降得过低,会影响冠状动脉血流灌注。但syst_eur研究未能证实舒张压降至55mmhg有害,故究竟舒张压降至什么程度为好还需进一步研究。2007年esc/esh指南指出,舒张压不应低于60mmhg。

    日本2004年版的高血压治疗指南中指出,考虑到生理功能的变化和并发症发生率,老年人可分为低龄老年(年龄≥65岁)、中龄老年(年龄≥75岁)和高龄老年(年龄≥85岁)。对高龄老年患者,需要充分考虑降压治疗对心血管并发症和心脑肾血流灌注的影响,设定的初始降压治疗目标可略高,但最终目标血压应<140/90mmhg。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5)中老年人高血压治疗目标为收缩压<150mmhg,如能耐受还可以进一步降低。主要由于老年人血压降低的难度大,特别是考虑到了老年患者的主要器官灌注需要,因此要采用逐渐达标治疗的步骤。

    老年人降压治疗应当遵循个体化原则,平稳、缓慢,药物的起始剂量要小,逐渐增加剂量,需考虑到老年人易出现的不良反应,特别是性低血压,故需监测不同血压,尤其是立位血压,同时需观察有无其他的不良反应。

    4.2  老年高血压治疗的选择及流程

    在药物治疗前或药物治疗同时均需进行非药物治疗,包括戒烟、限制饮酒(酒精<20~30g/d),肥胖者需减轻体重,限制盐的摄入(<6g/d),减少饱和脂肪酸及总脂肪的摄入,多食水果、蔬菜,有规律的有氧体力活动(步行、慢跑),每次30~40min,每周3次以上。改变生活方式的治疗有利于降压及控制心血管危险因素。

    降压治疗获益主要来自血压的控制,因此选择合适的降压药物是非常重要的。老年高血压的治疗原则应当遵循高血压防治指南,但对于老年高血压患者,降压药物的选择应该考虑到老年患者的特点、高血压分级和有无并发症,以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并需了解既往用药有利和不利的反应、心血管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心血管疾病、肾脏疾病、糖尿病或其他共存的疾病对降压药物疗效和耐受性的影响。药物应当选择作用持续24h的长效制剂,每日一次服药,依从性较好。

    已有大量临床试验显示利尿剂、ccb、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β受体阻滞剂降压治疗的效果和益处。利尿剂可与ccb、acei、arb联合应用以增强效果,但利尿剂要从小剂量开始,并且需考虑到对血钾、钠等电解质的影响,以及对糖代谢、高尿酸血症、高脂血症的不利影响。噻嗪类利尿剂可用于老年人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心力衰竭的老年患者。

    α受体阻滞剂易引起性低血压,特别是老年患者发生率更高。故不宜作为老年高血压治疗的一线用药。但老年高血压合并前列腺肥大者仍可考虑应用,如特拉唑嗪等。

第7篇:低血压的治疗策略范文

关键词:药物治疗;老年高血压病;进展研究;综述

 对于老年人来讲,最为常见的一种疾病就是高血压。诸多的证据得知老年高血压如果能够实现有效的控制的话,老年心脑血管发病的比率和具体的病死率也可以得到非常明显的控制。降压药物如果选择的科学合理的话,对于老年高血压来讲,可以实现很好的控制,还能预防因为这种疾病造成的心血管疾病、冠心病、肾功能不全等等类型的疾病。老年人会出现各种不同的生理变化,包括机体本身的功能,比如逐渐减退的肾功能,逐渐减少的血流,逐渐增加的脂肪,体内水分的慢慢减少等。因为人自身代谢的因素,高血压患者一般都需要坚持长期服药,因为年龄的原因,药物治疗需要持续性的坚持下去,但是药物之间、使用的药物和患者其他的疾病之间也会产生相互的影响,所以在临床上,需要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药物层面的治疗给与持续性的临床关注。文章主要对药物治疗老年高血压病的进展研究进行综述。

1 降压药和主要的特点描述

1.1  钙拮抗剂:对于老年高血压病情而言,拮抗剂不但安全而且非常的有效,随即使用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ACEI或复方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治疗可以发现ACEI治疗组出显心力衰竭或者心肌梗死(非致命性的)的比率非常的低,其他三种药物没有很大的差异。曾经有文献称氨氯地平、赖诺普利与氯噻酮对于高危的老年高血压患者(>55岁)的治疗而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相比使用利尿剂进行具体的治疗可以发现,钙拮抗剂促使心力衰竭发作的几率被提升了高达38%[1]。如果老年高血压患者还患有冠心病,在用维拉帕米加ACEI进行治疗之后,相比于传统上治疗使用的阿替洛尔加噻嗪类利尿剂,疗效基本相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最近还有报道称:对老年高血压患者使用氨氯地平加贝那普利或氢氯噻嗪加贝那普利进行随机的治疗,结果显示使用氨氯地平加贝那普利进行对应的治疗,患者出现心血管死亡的几率下降了20%,出现心血管事件的具体比率下降了17%[2]。总而言之,如果老年高血压患者本身已经换了冠心病。就比较适合使用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予以具体的治疗,但是这种治疗方法因为会让血管出现扩展,患者就会有头痛、外周水肿或者低血压这些症状的显现,联合使用β-受体阻滞剂进行治疗的时候,老年高血压患者就能够很好的耐受,主要的原因可能是因为β-受体阻滞剂将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对应的副作用表现,比如头痛、心动过速等予以了一部分的消减,还需要讲的是,新型钙拮抗剂诱发低血压的具体几率是非常低的,但是具体到使用过程中,对于老年高血压患者,还是需要充分予以防护的。

1.2  β-受体阻滞剂:使用β-受体阻滞剂治疗老年高血压疾病,已有数十年的时间,但是观察相关的治疗效果,可以发现治疗并没有取得比较理想的效果。试验证明,随机用安慰剂或阿替洛尔或利尿剂对高血压进行治疗,在5~8年的时间内进行随访可以发现,相比安慰剂组,利尿剂组患冠心病、心血管类疾病或者脑卒中的具体几率成非常明显的降低,但是使用阿替洛尔进行治疗的患者,并没有取得非常好的治疗效果,而且对于患者而言,不能够很好的耐药,在治疗中间,竟然有63%的患者退出治疗[3]。另外,其他相关的临床研究也有这样的结论。曾经有一临床随即对照,该临床试验包含了10项内容,在meta具体的分析基础之上知道,利尿剂相比于β-受体阻滞剂来讲,在预防全因死亡、冠心病等诸多方面,前者具有更为明显的优势。在临床上,β-受体阻滞剂,尤其是阿替洛尔,不被推荐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治疗,甚至还有人要求将此类药物排除在降压首选的药物清单之外。

不过,联合使用利尿剂和β-受体阻滞剂对高血压病正进行具体的治疗,仍然广受重视。同时,在治疗如下几种疾病层面,β-受体阻滞剂也具有很大的优势:心律失常、收缩性心力衰竭以及心肌梗死病,如果老年患者兼有上述疾病,使用β-受体阻滞剂进行治疗,效果会比较良好。

1.3  ARB(即血管紧张素受体抑制剂):在发挥降压效果方面,ARBs和ACEIs具有相似的治疗原理,不过前者比较少见出现各种不同的不良反应,比如干咳。曾经有文章评论说:氯沙坦作为一种非常有代表性的ARBs药品,临床用其对老年高血压病正进行治疗,取得的效果是优越的,原因中的一部分可能为相比于以前使用的治疗药物阿替洛尔,这个药物的治疗效果是很不错的;但是对于另外一个临床试验,知道相比于钙拮抗剂氨氯地平而言,缬沙坦作为另外一种非常有代表性的ARB药品,具有相同的治疗效果[4]。虽然临床上已经有诸多的试验证实,对于高血压的治疗,ARBs效果相当显著,但是相比于其他类型的抗压药物,比如A-CEIs,将ARBs用到对老年高血压进行临床治疗的层面上比较少见诸多的临床实践证据。

ARBs能够被用在对终末期肾脏疾病(是糖尿病肾病恶化的结果)进行治疗的过程中,不过如果老年高血压患者也患有这种疾病,首选的具体对症治疗的药物为ARBs与ACEIs。另外,诸多的临床实践告诉我们,不能够联合使用ARBs与ACEIs进行治疗,因为这两种药物的联合使用可以造成肾功能损害的加重,同时使得会造成高血钾,联合使用不能产生很好的增效作用。

1.4  ACEI(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使用ACEIs对老年高血压病正进行治疗,发生心血管事件的几率与利尿剂和钙拮抗剂进行比较,知道没有很大的差异。除此之外,还有信息说相比于利尿剂,ACEIs可以降低老年高血压患者发生或者出现心血管事件的具体比率,在这个层面,不存在性别上的差异。诸多大型的临床试验证实,年龄在55岁以上的患者,如果随即用雷米普利(用量为10 mg/d)或者安慰剂对具有心血管事件患者进行治疗,经过5年的观察期有如下所得:使用这种药物进行治疗的患者出现了37%的死亡率下降比,33%的脑卒中下降比,22%的心肌梗死下降比,可以说治疗效果非常的明显。

如果患者兼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肌梗死史、糖尿病合并肾病、慢性肾病以及心收缩之功能性的障碍,那么对患者进行治疗的时候,首选的药物为ACEIs。不过使用ACEIs对老年高血压进行治疗的时候,容易发生和出现的副作用包括了低血压、干咳、肾功能损害等,低血压的发生几率约为1.7%,干咳的发生几率约为4.2%,肾功能损害的具体发生几率大概为0.7%;如果患者在补钾或者肾功能不是很健全的话, 还可能出现高血钾症状[5]。对于老年高血压患者,尤其是肾功能逐渐减退的患者,开始治疗的时候,比较适宜用较低的剂量,然后伴随患者病情的不断变化,将剂量予以加重,不过如果患者有双肾动脉狭窄,就不适合选用次药物进行具体的治疗,这样才能够避免出现肾功能衰竭。

1.5  其他抗高血压的药物:对于老年高血压患者而言,一般不建议使用甲基多巴、氯压定、利血平这类中枢降压型的药物,这种药物的主要特点为具有非常明显的镇静功能,能够诱发患者出现抑郁症或者加重本来已经有的抑郁症。除非特别必要,还可以联合用药进行治疗,比如与利尿剂进行配合使用,这样降压效果才会非常明显。但是α肾上腺素虽然具有非常明显的降压功效,但是还可能造成低血压,如果联合使用利尿剂或者扩血管药,还具有更高的发生几率。如果老年高血压患者,还有冠心病,随机用多沙唑嗪(每天用量为2.0~8.0 mg)、氯噻酮(每天用量为12.5~25.0 mg)进行治疗,平均进行3.3年的观察期,最终发现,相比氯噻酮,多沙唑嗪使得心血管事件之危险比例上升了25%,产生的心力衰竭风险为原来的2倍,故而提前停止使用多沙唑嗪[6]。因为多沙唑酮在临床上没有取得很好的治疗效果,而且这种药物的消极反应也是非常明显的,所以对于老年高血压患者在进行具体的治疗过程中,需要慎重选择这种药物进行治疗。

2 联合用药进行降压治疗

选用药物进行治疗,必须遵循如下基本性的原则:①降压要逐步开展: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而言,在初期进行降压的时候,必须要遵循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是从小剂量开始用药,不能求速,对药物致具体的反应也要予以严密的观察,尤其是在患者本身的体制比较弱的时候,更需要加强关注;②用药的使用也要因人而异:对于老年高血压患者而言,一般都身患多种疾病,比如心血管类的疾病、靶器官之类的损害性疾病等,所以在选用降压药物的时候,一定要慎之又慎,使用药物之后,也要密切观测患者的具体反应,看有无不良反应,具体疗效怎么样,避免出现用药过度的现象;③如果使用单药没有很明显的效果的话,建议联合用药。相比于用大剂量的药物而言,联合用药更有优越性,这样降压的根本目的才能够达到;④药量要下足:不能突然性的撤药,避免因为药物的使用影响到患者的情绪以及日常的正常生活;⑤对于多数患者而言,服药可能要终生化,所以对应治疗方案的设定不但要简单,还要具有持续性;⑥降压药的使用和选择不但要有效,也要注意经济成本的控制[7-11]。

所谓联合治疗,也就是借助于各种不同药物的具体治疗机制控制病情,尽可能的减少出现不良反应的几率,保护患者的靶器官,患者的成本/效益比、用药的具体依从性都比较不错[12-15]。所以如果选用单药进行常规的治疗,不能够达到目的的话,这个时候就可以选用多种不同的药物进行联合的治疗。通常情况下,对于老年高血压患者而言,一般需要选择2种以上的药物进行治疗。

3 参考文献

[1] 涂良珍,芦颜美.老年高血压诊治进展[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10,19(5):85.

[2] 徐成斌.高血压治疗新策略-SELECT优化治疗[J].中国心血管杂志,2007,28(4):401.

[3] 潘晓莉,郭  玲.原发性高血压患者80例疗效不佳分析及护理[J].福建医药杂志,2010,4(32):133.

[4] 沈志坚.硝苯地平与氨氯地平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对比分析[J].当代医学,2010,16(20):147.

[5] 刘力生,龚兰生.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J].高血压杂志,2000,8(1):94.

[6] 李乐雯.老年高血压的病因分析及治疗[J].海南医学院学报,2009,12(4):372.

[7] 孙宁玲.老年收缩期高血压的诊断及治疗[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06,29(1):79.

[8] 黎磊石,刘志红.原发性高血压的肾损害[J].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2004,13(4):336.

[9] 张  林.盐酸苯那普利治疗高血压病68例[J].中国高血压杂志,1999,7(1):36.

[10] 刘力生.临床高血压学[M].天津:科学技术出版,2001:129.

[11] 李  莉.高血压治疗•从临床指南到临床实践[J].中国临床医生,2007,35(3):67.

[12] 杨巧媛.对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实施健康教育的效果分析[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6,14(5):359.

[13] 许顶力,黄  榕.降低高血压与预防冠心病[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9,29(1):24.

[14] 李南方.高血压心脑血管病的降压治疗[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9,29(1):26.

第8篇:低血压的治疗策略范文

大庆市第二医院,黑龙江大庆 163461

[摘要] 目的 探讨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使用中失功的原因分析和临床护理。方法 随机选取2012年6月—2014年6月该院收治的80例血液透析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依照调研得来的真实状态,选取带有针对特性的护理方式。比较两组患者动静脉内瘘使用中出现功能下降或丧失情况。结果 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使用中出现功能下降或丧失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其中,在低血压、过早使用动静脉瘘、穿刺不当、护理不当及自我保护意识差等原因中,对照组分别为9(22.5)、1(2.50)、8(20.0)、1(2.50)、3(7.50),观察组分别为3(7.50)、0(0.00)、2(5.0)、0(0.00)、0(0.00),观察组患者动静脉内瘘使用中出现丧失或下降的几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给患者进行血液透析的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尽量预设针对特性的护理途径,以便改善原初的治疗成效,保障患者安全,提升原有的生活质量。

[

关键词 ] 动静脉内瘘;血液透析;临床护理;原因分析

[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12(b)-0173-03

[作者简介] 韩立燕(1977-),女,黑龙江大庆人,本科,中级,主管护师,研究方向:血液透析。

如今,慢性肾脏病已经成为威胁群众健康公共问题,据相关资料显示,终末期肾病的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血液透析是维持患者生命的替代疗法,而内瘘是血液透析患者最为重要的一条生命线,内瘘的好坏将会直接影响到患者的透析质量,并且会给患者带来生理、心理方面的影响,最终导致治疗效果不甚理想[1]。该研究随机选取2012年6月—2014年6月该院收治的80例血液透析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出该院收治的80例血液透析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患者45人,女患者35人,患者年龄45~75岁,平均年龄(61.5±2.6)岁;透析时间5个月~14年,平均透析时间(5.7±1.1)年。动静脉内瘘使用时间1个月~6年,平均使用时间(1.92±0.46)年;其中糖尿病肾病21例,高血压肾病26例,痛风性肾病4例,多囊肾5例,慢性肾小球肾炎24例;按照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护理,包括随时查验患者病情、各时段的生命体征;控制血液流速、穿刺护理。

观察组在这一基础之上,根据患者身体以内动静脉内瘘,出现功能丧失及下降的本源成因,摸索了带有针对特性的护理要点。护理要点包括:(1)在日常的生活中,指引患者去严格管控水分摄入、关联着的体重量,在透析过程中,体重量升高这一幅度,不应超过原初体重数值的5%;(2)患者接纳血液透析这一治疗以前,护理人员应审慎估测现有的干体重量,预设最佳数值的脱水量,防止患者在持续的透析中,出现规模偏大的超滤量,缩减低血压这一状态;(3)在透析治疗过程中,护理人员要密切关注患者血压变化,一旦发现患者出现冷汗、腹痛头晕、产生排便这样的意愿时,就应查验低血压这一先兆。在这时,即可停止特有的超滤治疗,把现有的血流量限缩至每分钟100 mL。与此同时,对静脉滴注某规格下的生理盐水。若如上的措施没能改善,则及时去回血;(4)采纳个体化特有的透析,依循患者表征的个体差异,选出适宜的透析速率。对服用着降压药这样的患者,应告知在预设的透析日,停止用药。透析终结以后,叮嘱患者卧床30 min,才可活动身躯。这样做,能为机体以内的毛细血管,供应足量的休息时段。防止持续的直立,造成直立性特性的低血压。若发觉了高热、腹泻、呕吐、脱水等不良反应,应及时给予补水并向医生汇报;(5)若患者年龄偏大,或自带糖尿病及高血压,则应规避偏早时段的血液透析。这样的态势下,可以预设临时特性的血管通路,以便限缩血管的伤害;(6)护理人员在预设的穿刺流程中,应富有职责认识,并耐心去对待。争取一次成功,缩减后续时段的患者疼痛。穿刺以前,应慎重查验内瘘成熟的现有状态,确认这一部位与预设的标准是否契合。明辨了内瘘的精准位置,以及精准的走向,才能去手术。不可在固有的吻合口附近予以穿刺。若内瘘会凸起或模糊,埋藏着的血管偏深,则应先去触碰这些血管,在表皮明晰这种标记。穿刺前应审慎消毒,依循无菌流程去穿刺;(7)患者结束透析治疗后,护理人员在拔针时力度要适中,按压穿刺点约10~20 min为宜;(8)对经由穿刺这样的部位,应保证它的干燥,回避这一区域干扰。若发觉表皮发痒的状态,则禁止搔抓,并积极去应对。观察指标: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血容量及动静脉内瘘使用中出现功能下降或丧失情况。

1.3 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其中,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用[n(%)]表示,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使用中出现功能下降或丧失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观察组患者动静脉内瘘使用中出现丧失或下降的几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从现状看,血液透析被看成惯用的治疗方式,用于临床范畴内的终末期肾病。且治疗效果比较明显,患者易于接受。然而,真正去治疗时,应当预设深静脉特有的插管方式,很易带来惯常见到的并发症。通常情况下,临床主治医师会使用动静脉内瘘降低并发症发生情况[2-4]。

动静脉内瘘(AVF),主要指在微创状态之下,把机体以内的动静脉,妥善予以结合。这样一来,就形成很畅通的血流路径。患者机体固有的静脉,能获取特有的动脉化变更。患者接纳透析时,能获取补充进来的足够血流,保障了预设的透析成效[5]。

调研得来的报告表明:长时段的血液透析,会造成动静脉这一范畴的偏窄倾向,或造成固有的静脉闭塞,以及血栓。这就阻碍到了应有的透析效果。与此同时,还会威胁患者安全[6]。

归结得来的数值表明,血液透析状态之下,动静脉内瘘特有的功能限缩,或完全丧失这一功能的本源成因,可被归结为如下层级:(1)缺失自我保护这样的认知。很多的患者,都没能依循拟定的这一要求,及时解掉紧绷着的弹力带。除此以外,内瘘术范畴之中的肌体,若用力得太久,就会阻碍到顺畅的血液循环,以致形成血栓。平日熟睡时,患者若倾向于这一内瘘侧,也会压迫着这一方位的肌体。血液循环特有的阻挡及障碍,会造成这一患者很难接纳后续的再通机会;与此同时,他也错过最优的溶栓时机。这样的情形下,患者只好经由内瘘重建,继续维持血液透析治疗,这将会给患者身心带来一定程度的伤害[7];(2)低血压。在进行血液透析过程中,血流量将不断减少,导致血压不断下降,患者在低血压的状态下,动脉硬化内的血液的流速将减慢。因此,对于进行血液透析的患者,对患者机体血流量的数值有一定的要求。在临床治疗的过程中,需要适当采取抽动措施,避免损伤机体血管壁。如果患者没有进行血液透析,很容易发生断流,也有出现血栓闭塞情况的可能,最终导致动静脉内瘘功能下降。研究表明,患者在进行血液透析治疗时间内若体重增加量过大,则会导致单位时间内超滤量过大,另外一种情况是在进行血液透析治疗前,患者的体重量没有得到充足评估因而设置过大,超滤量也是导致患者的接受血液透析过程中出现低血压的主要原因[8];(3)穿刺不当。目前,临床常采用绳梯氏穿刺或区域穿刺法给需要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动静脉内瘘行穿刺术。绳梯氏穿刺法也可称之为绳梯法,其对患者的血管要求比较高,若患者自身凸显出高血压肾病、其他范畴内的原发性疾病,那么肌体固有的血管状态,通常就会不佳,很容易发觉面积偏大的损伤。区域穿刺特有的方式,是在肌体以内的局部,反复予以穿刺。拟定的这种局部,通常带有偏弱的倾向。动脉原有的血压递增,形成这一方位的血管瘤。瘤体附近特有的组织,会在惯常的血流促动下,逐渐包裹着血管固有的内膜,让它渐渐变厚。管腔固有的偏窄区段,会加剧这一形成速率,最终形成血栓,阻塞住了动静脉内瘘,很难被治愈;④在偏早的时段中,运用这样的动静脉瘘,会造成机体固有的静脉,偏弱的位置损毁。在接纳后续的穿刺时,这一血管壁将会撕裂,进而导致局部血肿,严重影响内瘘的发育和成熟,内瘘功能会下降或丧失。初始时段的实施手术,直至内瘘成熟,约要耗费掉四周至八周。若运用没能成熟的这一内瘘,予以血液透析,就会撕裂体内血管壁;⑤护理不当。选取了血液透析,若没能妥善拔针,或者压迫针眼不当,以及选择的压迫位置不正确、压迫时间超长等都容易造成血管周围组织纤维化等比较严重的后果,内瘘则会出现狭窄或闭塞情况[9-10]。由以上结果可知,在低血压、过早使用动静脉瘘、穿刺不当、护理不当及自我保护意识差等原因中,对照组分别为9(22.5)、1(2.50)、8(20.0)、1(2.50)、3(7.50),观察组分别为3(7.50)、0(0.00)、2(5.0)、0(0.00)、0(0.00),观察组患者动静脉内瘘使用中出现丧失或下降的几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以上结果均与廖常志,王莉,何强等[9]在关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内瘘使用寿命及失败原因分析中所研究的结果相一致,具有临床意义。综上,在给患者进行血液透析的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尽量采取针对性护理措施,改善治疗效果,保障患者生命安全及生活质量。

[

参考文献]

[1] Wish JB. Vascular access for dialysis in the United States: progress,hurdles,controversies,and the future. Semin Dial,2010,23(6) : 614 -618.

[2] 傅晴,徐利珍,吴素文,等.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使用中失功的原因分析及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33):9-11.

[3] Pirozzi N,Apponi F,Napoletano AM,et al.Microsurgery and preventive haemostasis for autogenous radial-cephalic direct wristaccess in adult patients with radial artery internal diameter below.

[4] 王丽明,马玉英,熊文,等.单针穿刺法在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初期使用的效果观察[J].护理学报,2011,18(20):37-39.

[5] 陈双如,吕华丽.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使用中失功的原因分析及护理[J].医学信息,2014(9):248-248.

[6] 唐丽花.集束化管理策略预防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失功的效果[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4(15):1763-1764.

[7] 米绪华,唐万欣,付平,等.自体动静脉内瘘早期失功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J].中国血液净化,2009,8(7):365-368.

[8] 冉峰,刘长建,黄佃,等.动静脉内瘘术用于血液透析的临床研究[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2007,30(1):67-68.

[9] 廖常志,王莉,何强,等.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内瘘使用寿命及失功原因分析[J].四川医学,2010,31(9):1269-1270.

第9篇:低血压的治疗策略范文

【关键词】高血压;中医治疗;辨证用药

高血压的主要临床表现是动脉压缩或舒张压的增高,近几年来,我国高血压的发病率一直呈现出上升趋势。在我国高血压患病群体中,约90%的患者为原发性高血压,10%的患者为症状性高血压,其中包括慢性肾炎、肾血管病变、主动脉狭窄、柯兴综合征等等。高血压的临床症状以头晕、头痛为主,因此,在中医上,把高血压划分为眩晕、头痛的范畴。采取何种措施能够使中医治疗高血压的疗效得到提高,是中医临床所一直追求的目标。目前,西药在降压方面具有迅速、可靠的特点。而中药对患者的调理是通过多层次和多环节进行的,中药的这种综合性调理在改善高血压患者症状、提高其生活质量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1],并且,中药还可以使终末器官的损伤得到减轻或者逆转,预防出现严重的并发症。笔者对中医的临床实践进行了多年的观察,认为认清高血压发病机制是中药治疗高血压的基础,下面将治疗的思路与方法做如下总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038例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568例,女490例,年龄28―86岁。这些患者的主要症状表现有:脾气急躁、容易发怒,心情烦躁,头痛头晕,苔黄舌红等,辩证认为是由肝阳上亢或肝火上扰所引起的;病期较长或者老年患者则主要是因为肝肾受损,虚实症相交杂的结果,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头昏、心悸、腰酸乏力,头痛、眩晕并不明显,辩证上总是把其归属于肝肾亏虚、风火痰瘀。

1.2 方法

依据统一诊断标准和资料处理方法,采用采用多层次选择调研现场对1038例高血压患者实施了严密观察。

2 结果

肝阳上亢、阴虚阳亢、肝肾阴虚以及肝风上扰是这些高血压患者的主要症型表现,与其体质密切相关的常见或相间症型表现为痰浊中阻和瘀血阻络。因此,要对高血压治疗的规律在临症之时综合地、灵活地进行把握,用平肝熄风、清热泻火作为实证的方法,所选用的药方主要有:天麻、地骨皮、钩藤、石决明、虎杖、黄连等。这种虚实结合的方法能够起到补益肝肾、熄风清热、活血化痰的效果。

3 讨论

中医学认为,高血压的病理因素主要是风、火、痰、瘀、虚5个方面,属于头痛、眩晕;类。而笔者则认为,高血压早期或者中青年患者多表现为风、火之类的实症。

要遵循临床实验数据,逐步完善对高血压的中药治疗。经循证医学研究证明:在对高血压治疗中,降压治疗主要在于降低血压本身。为了把血压降低到标准程度,多数患者需要联合使用两种甚至同时使用多种种类不同的抗高血压药物。当前,“降血压和降血脂预防心肌梗塞临床试验”揭示出了一些高血压治疗方面的重要问题,因而受到很多人的关注。这种规模较大的采用随机双盲多中心临床试验对不同类型抗高血压药物的预后影响进行对比,在迄今为止还是第一次,它使严格控制高血压的重要性得到充分证明,而且再次肯定了在降压药中噻嗪类利尿剂氯噻酮的作用,这挑战了重要能够比降压药更显著的改善临床症状这个传统的疗效评价观点。在中医临床中,提高中药降压效果很关键,同时,还要积极提高利尿降压中药的应用效应。“降血压和降血脂预防心肌梗塞临床试验”表明要使高血压得到有效控制其实很困难,尤其是对收缩压的提高不能进行有效的控制,而且还肯定了把钙通道阻滞剂与利尿剂相结合进行使用的必要性和安全性,这有效启迪了在治疗高血压方面中西要相结合应用的开展和相关联的中医药临床研究的进行[2]。

目前,根据中药的临床实际,采取联合用药,提出合理的治疗策略,对高血压的中医临床处理方案进行逐步的完善,是非常必要的。《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对高血压的危险进行了分层,并且对不同层次的危险性提出不同的治疗策略,这对我们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因此,我们制定的临床治疗高血压的策略为:以中药为主来治疗低危和中危病人;中、西药联合应用来治疗高危和极高危的病人。在治疗高血压方面,中药、西药、中西药结合都具有各自的特点和优势。在中医临床时,要选择应用恰当的治疗方法,才能使中医药防治高血压的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才能更加合理地达到降压目的。联合用药除了联合使用中药与西药降压以外,还要注重对降压中药种类的选择[3]。

在选择中药时,要以对高血压发病机制进行分析为基础来进行选择。近几年来,中医心血管病学取得了突出进展,其最主要的表现是:心血管中药药理研究。在对高血压进行治疗时,要在对相应的西医学发病机制进行考虑的基础上来应用具有降压作用的中药,尽量提高用药水平。

心排血量和外周血管阻力是形成动脉血压的基本因素,其表达公式为:平均动脉压=心排血量×外周血管阻力。有大量的临床资料表明,在高血压患者中其年龄不同表现也不同,年轻的患者多数表现为高流量一正常阻力型,年老的患者则一般表现为低流量一高阻力型。由于“心排血量=心率×每搏输出量”,因此,中医治疗高血压必须关注心率和脉搏输出量,特别是心率。能够起到减慢心率和降压双重效果的中药有黄连、黄芩、黄柏、益母草等等。一般来说,微动脉管径的变化对外周血管阻力有决定性的影响,如果血管进行轻度收缩,那么外周血管阻力就会有显著的增加。能够起到扩张血管和降低血压双重效果的中药有:野当归、川芎、银杏叶、葛根、白芍等等 [4]。

交感神经系统的功能不规律以及心脑血管中的内分泌活性因子的改变都会对高血压的发病产生影响 [5]。经过现代中药药理的证实,能够对交感神经兴奋起到直接或间接抑制作用从而降低血压的中药有:黄连、钩藤、葛根、人参等。

把了解型高血压的发病点作为治疗高血压的开端,结合辩证论治,努力寻找二者相结合的地方,选择既有降压作用又符合辩证的重要,在现代中药治疗高血压中具有关键性的作用[6]。

老年患者的主要类型是收缩压增高型。其临床表现主要有:遇到失眠、情绪波动和气候突然变化的情况时,收缩压会突然增高,舒张压不会有太大变化。对于老年人来说,其发病机制具有两个特点:一是动脉硬化改变;二是肾功能减退。对于老年患者,治疗多以利尿为主,减少血容量和心脏容量符合。

青年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为:高动力循环状态。其发病特点主要是交感神经活性增高,要用清肝泻火之类的中药对其进行治疗。

综上所述,应用中药对高血压进行治疗时,要在辩证的基础上使用具有降压作用的中药,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达到良好的降压效果。对于处于不同年龄阶段的患者要采用不同类型的中药来治疗。

参考文献

[1]尹国有. 中医治疗调养高血压 [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2

[2]宋海红.中医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研究进展 [J].光明中医,2010(7),1313-1314

[3]彭丽莉、史大卓.原发性高血压病伴抑郁患者的中医证候要素分析[J].北京中医药,

2010(7),534-536

[4]朱勤、廖圣宝.原发性高血压的中医药治疗[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0(4),369-3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