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科学研究的范式范文

科学研究的范式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科学研究的范式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科学研究的范式

第1篇:科学研究的范式范文

一门科学的内涵和定义至少有四个属性:

整体和局部性科学是一个复杂的知识体系,好比一块蛋糕。为了便于研究,要把它切成大、中、小块。首先切成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社会科学三大块。在自然科学中,又有许多切法。一种传统的切法是分为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天文学、地理学等一级学科。近年来又有切成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科学、信息科学、材料科学、能源科学、生态环境科学、纳米科学、认知科学、系统科学等的分类方法。化学是从科学整体中分割开来的一个局部,它和整体必然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是它的第一个属性。

学科之间的关联和交叉如果把科学整体看成一条大河,那么按照各门科学研究的对象由简单到复杂,可以分为上游、中游和下游。数学、物理学是上游科学,化学是中游科学,生命科学、社会科学等是下游科学。上游科学研究的对象比较简单,但研究的深度很大。下游科学的研究对象比较复杂,除了用本门科学的方法以外,如果借用上游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所以“移上游科学之花,可以接下游科学之木”。具有上游科学的深厚基础的科学家,如果把上游科学的花,移植到下游科学,往往能取得突破性的成就。例如1994年诺贝尔经济奖授予纳什,他在1950年得数学博士学位,1951-1958年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数学讲师、副教授,后转而研究经济学,把数学中概率论之花,移到经济学中来,提出预测经济发展趋势的博弈论,因而获得诺贝尔经济奖。

发展性化学的内涵随时代前进而改变。在19世纪,恩格斯认为化学是原子的科学(参见《自然辩证法》),因为化学是研究化学变化,即改变原子的组合和排布,而原子本身不变的科学。到了20世纪,人们认为化学是研究分子的科学,因为在这100年中,在《美国化学文摘》上登录的天然和人工合成的分子和化合物的数目已从1900年的55万种,增加到1999年12月31日的2340万种。没有别的科学能像化学那样制造出如此众多的新分子、新物质。现在世纪之交,我们大家深深感受到化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大大扩充了,研究方法大大深化和延伸了,所以21世纪的化学是研究泛分子的科学。

定义的多维性一门科学的定义,按照从简单到详细的程度可以分为:(1)一维定义或X-定义,X是指研究对象。(2)二维定义或XY-定义。Y是指研究的内容。(3)三维定义或XYZ-定义。Z是指研究方法。(4)四维定义或WXYZ定义,W是指研究的目的。(5)多维定义或全息定义。一门科学的全息定义还要说明它的发展趋势、与其他科学的交叉、世纪难题和突破口等等。这样才能对这门科学有全面的了解。下面以化学为例加以说明。

化学的一维定义

21世纪的化学是研究泛分子的科学。泛分子的名词是仿照泛太平洋会议等提出的。泛分子是泛指21世纪化学的研究对象。它可以分为以下十个层次:(1)原子层次,(2)分子片层次,(3)结构单元层次,(4)分子层次,(5)超分子层次,(6)高分子层次,(7)生物分子和活分子层次,(8)纳米分子和纳米聚集体层次,(9)原子和分子的宏观聚集体层次,(10)复杂分子体系及其组装体的层次。

化学的二维定义化学是研究X对象的Y内容的科学。具体地说,就是:化学是研究原子、分子片、结构单元、分子、高分子、原子分子团簇、原子分子的激发态、过渡态、吸附态、超分子、生物大分子、分子和原子的各种不同维数、不同尺度和不同复杂程度的聚集态和组装态,直到分子材料、分子器件和分子机器的合成和反应,制备、剪裁和组装,分离和分析,结构和构象,粒度和形貌,物理和化学性能,生理和生物活性及其输运和调控的作用机制,以及上述各方面的规律,相互关系和应用的自然科学。

化学的三维定义化学是用Z方法研究X对象的Y内容的科学。化学的研究方法和它的研究对象及研究内容一样,也是随时代的前进而发展的。在19世纪,化学主要是实验的科学,它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实验方法。到了20世纪下半叶,随着量子化学在化学中的应用,化学不再是纯粹的实验科学了,它的研究方法有实验和理论。现在21世纪又将增加第三种方法,即模型和计算机虚拟的方法。化学的四维定义化学是用Z方法研究X对象的Y内容以达到W目的的科学。化学的目的和其他科学技术一样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但现在应该增加一个“保护世界”。化学和化学工业在保护世界而不是破坏地球这一伟大任务中要发挥特别重要的作用。造成污染的传统化学向绿色化学的转变是必然的趋势。21世纪的化工企业的信条是五个“为了”和五个“关心”:为了社会而关心环保;为了职工而关心安全、健康和福利;为了顾客而关心质量、声誉和商标;为了发展而关心创新;为了股东而关心效益。

化学的多维定义———21世纪化学研究的五大趋势

1、更加重视国家目标,更加重视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在世纪之交,中国和世界各国政府都更加重视国家目标,在加强基础研究的同时,要求化学更多地来改造世界,更多地渗透到与下述十个科学郡的交叉和融合:1数理科学,2生命科学,3材料科学,4能源科学,5地球和生态环境科学,6信息科学,7纳米科学技术,8工程技术科学,9系统科学,10哲学和社会科学。这是化学发展成为研究泛分子的大化学的根本原因。所以培养21世纪的化学家要有宽广的知识面,多学科的基础。

2、理论和实验更加密切结合

1998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W.Kohn和J.A.Plple。颁奖公告说:“量子化学已经发展成为广大化学家所使用的工具,将化学带入一个新时代,在这个新时代里实验和理论能够共同协力探讨分子体系的性质。化学不再是纯粹的实验科学了。”所以在21世纪,理论和计算方法的应用将大大加强,理论和实验更加密切结合。

3、在研究方法和手段上,更加重视尺度效应

20世纪的化学已重视宏观和微观的结合,21世纪将更加重视介乎两者之间的纳米尺度,并注意到从小的原子、分子组装成大的纳米分子,以至微型分子机器。

4、合成化学的新方法层出不穷合成化学始终是化学的根本任务,21世纪的合成化学将从化合物的经典合成方法扩展到包含组装等在内的广义合成,目的在于得到能实际应用的分子器件和组装体。合成方法的十化:芯片化,组合化,模板化,定向化,设计化,基因工程化,自组装化,手性化,原子经济化,绿色化。化学实验室的微型化和超微型化:节能、节材料、节时间、减少污染。从单个化合物的合成、分离、分析及性能测试的手工操作方法,发展到成千上万个化合物的同时合成,在未分离的条件下,进行性能测试,从而筛选出我们需要的化合物(例如药物)的组合化学方法。

5、分析化学已发展成为分析科学分析化学已吸收了大量物理方法、生物学方法、电子学和信息科学的方法,发展成为分析科学,应用范围也大大拓宽了。分析方法的十化:微型化芯片化、仿生化、在线化、实时化、原位化、在体化、智能化信息化、高灵敏化、高选择性化、单原子化和单分子化。单分子光谱、单分子检测,搬运和调控的技术受到重视。分离和分析方法的连用,合成和分离方法的连用,合成、分离和分析方法的三连用。

第2篇:科学研究的范式范文

关键词: 翻转课堂 MOOCs 教学模式

一、引言

翻转课堂最初来源于美国,在21世纪之初随着网络资源、课程视频资源的丰富,许多山区偏远地方的老师发现利用网络上传PPT的录屏视频可以有效地辅导学生的日常学习,使学生节约大量时间提高学习效率。翻转课堂一次来自于英文“Flipped Classroom”,它不同于以往的教学模式,其教学地点分为课外和课上两个部分。学生通过网络视频和学习资源进行自主学习,教师在课堂上与学生面对面地进行交流、互动,学生之间交换学习心得、教师辅导学生完成作业等。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在课堂外,学生自由安排时间自主学习课程的视频或ppt,在课堂内由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学习,使学生更专注于主动的基于项目的学习,共同研究解决具体问题。

二、国内外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的研究

翻转课堂模式是近代大教育运动的一部分,它不仅适用于高等教育,在基础教育阶段也发挥了不同凡响的作用。它与混合式学习、探究性学习、其他教学方法和工具在含义上有所重叠,都是为了让学习更灵活、主动,让学生的参与度更强。而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及个人数字终端的普及,学生可以在课堂外便捷地通过互联网学习丰富的在线课程内容。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催生“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翻转课堂式”是对基于印刷术的传统课堂教学结构与教学流程的彻底颠覆,由此将引发教师角色、课程模式、管理模式等一系列变革。

翻转课堂的本质是一场关于教学模式的变革,过去学生习惯于坐在教室里聆听教师的讲解,教师习惯于站在讲台上照着自己的讲稿侃侃而谈。然而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已经越来越多地暴露出它的缺点,已无法满足人类学习的需求,而翻转课堂却打破这一模式,通过互联网让世界上的任何人都能随时随地地参与学习,享受一流的教育。翻转课堂最知名的例子是萨尔曼・可汗在2009创办的“可汗学院”,截止到2014年1月,YouTube上的“可汗学院”已经吸引163.3万订阅者,观看次数超过3.55亿次。2015年“可汗学院”进入中国,目前在网易公开课平台上有60余门课程,几十万人关注度,超过百万次的点击量。在可汗学院之前,其实就有“翻转课堂”的概念,但随着“可汗学院”、Coursera、Edx等MOOCs课程相继风靡全球,翻转课堂的概念逐渐成为主流的教育思想。

国内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开始于2012年,随着MOOCs课程的推广和研究的持续深入,像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国内重点高校相继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建立自己的MOOCs平台,随之也推出特色的翻转课堂课程,在教学模式改革上做出很多的努力,取得不错的成果。如清华大学的学堂在线已和国内外多家大学合作开展MOOCs教学,并基于此平台开设多门翻转课堂课程,如“电子技术基础”、“创新思政课”等,并把翻转课堂教学引入培养工程硕士的教育模式中,在探索混合式教育中走在国内大学的前列。

三、基于网络公开课的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探索

互联网时代带来信息量的激增,人们获得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多,获得信息的成本大大减少。如何利用现有的互联网资源,改变原有的沉闷被动的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最根本的目的是使学生真正从课堂获得知识、掌握知识,是翻转课堂教学最本质、最原始的教学目的。

目前网络公开课的教学资源比较丰富,人们可以方便地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到国内外知名大学教授讲解的课程视频资源。如果想象在学校一样有规律地参与学习并和同学进行讨论,可以MOOCs平台上注册申请课程,参与MOOCs学习,并随时通过网络和老师同学交流。翻转课堂是学生通过网络公开课自学和进行MOOCs学习的补充。教师从课堂的主导者变身为课堂的辅导者,通过集中授课,辅导学生学习网络公开课或MOOCs学习资源,辅导学生完成作业。

在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北京联合大学生物化学工程学院开设“物联网与智慧城市”课程的课程建设。该课程就是依托网易公开课的课程资源实现的翻转课堂,是翻转课堂在生化学院课程建设的一次重要的探索和实践。该课程的课程资源包括三个独立的网络课程《TED演讲:欢迎来到物联网时代》、《物联网与数字城市》、《数字城市》共14集内容,每集大约1小时左右。

本课程分为四个学习主题,每个主题均包括课外学习和课内学习两个部分,具体内容和学时分配如下表所示:

对于每一个学习主题,教师均为学生提供课外学习提纲、学习重点要点、学习方法等相关资料,并给学生留一些思考题引导学生的课外学习。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资料和要求在课外自行安排时间观看网易公开课的视频资料,进行自学,并记录学习内容、学习过程、回答思考题、完成学习。在课外学习期间,学生如遇疑问和难点课通过网络聊天群随时和同学、教师进行交流和讨论。在进行翻转翻转课堂时,学生需要提交的具体学习资料包括:

1.课前学习内容,包括三四个主要的学习要点;

2.学习笔记;

3.课前布置的思考题;

4.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或希望在翻转课堂上解决的问题;

5.教师在翻转课堂上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是案例教学和课堂讨论。每次翻转课堂为90分钟,具体的教学环节安排如下表所示:

在复习课外学习内容阶段,由教师主要总结归纳课外学习内容的重点,提出本次翻转课堂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在案例分析与讨论阶段,教师预先根据学习主题搜集相关具体案例资料,在课堂上分析案例并引导学生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加深理解、提高认识、巩固知识。在案例学习结束后,翻转课堂进入课堂分组讨论阶段,课堂讨论采用分组讨论的方式进行,由教师规定讨论的问题,每次翻转课堂的讨论时间大约是20至30分钟,每组学生在课堂讨论的基础上形成统一观点和结论。讨论结束后,每组由一两名学生代表发言,提出该组的观点和对问题的理解。在学生发言过程中教师同时汇总学生意见和观点,最后由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和点评。

四、经验的总结

翻转课堂的整个学习过程刻意突出学生主体作用,教师可以引导课程的学习方向并提供学习素材和具体案例,最终知识的理解程度和固化程度则取决于课堂的实际参与者(即全体学生和老师)的共同努力。每一名学生都是学习过程的参与者、学习内容的提供者、学习方法的实践者,教师与学生在翻转课堂中同时学到新知识,加深对知识的全面性的理解。

翻转课堂是作为新的教学模式的一种积极有效的探索和实践,在翻转课堂的授课过程中,教师主要作用由主导者转变为辅导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锻炼其自我学习和综合思考的能力,教师把课堂大部分的把话语权交给学生,学生从被动地接受知识变化为主动地学习知识,并逐步过渡到系统全面地掌握知识,并可在此基础上激发学习兴趣,课后可对学习的内容加以深化、融合和进一步扩展。

学习是一种乐趣,原有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学习的主要目的是考试,拿学分,学习本身的乐趣和享受却被压抑,让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参与教学全过程,翻转课堂无疑是一种非常有效的途径和模式。当然目前在翻转课堂的实践中也遇到很多的困难和问题,比如学生从基础教育开始就接受的是传统的课堂填鸭式教学和应试教育,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意识和方法欠缺,自主学习的热情明显不足。学生习惯于听命于老师的安排,对个人自身的认知欠缺,因此教师在进行翻转课堂之初需要反复动员学生积极发言和表述自己的观点和认识。这无疑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基础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需要积极探索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意识,如何锻炼学生主动明确地表述自己观点能力。

再有,翻转课堂对教师的执教能力提出了新要求,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和传递者,还应该成为知识的创造者。在翻转课堂中,教师充当学习过程的监督者、辅导者和旁观者,教师的个人学术水平、课堂设计和课堂把控能力对学生知识的学习的深度和广度及学生的最终效果有直接的影响。

五、规划与展望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我们面对大数据时代的信息大爆炸,在线的学习资源会越来越丰富,分类会越来越细化,高校教师和教学管理者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基于教材和讲义的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终将被摒弃。在十三五期间,我国要实现高等教育的强国战略,高等教育的变革势不可挡,高校教师面临新的挑战。人类对知识的需求是永无止境的,无论是8岁的孩子、20岁的青年还是80岁的老人都会从学习中获得知识、掌握技能,收获成果。最终哪一种教学模式是最高效、最成功的我们不得而知,或者说现在预言还为时过早,但在高等教育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上的尝试和探索非常必要。翻转课堂作为大数据时代课堂教学模式的一种有益尝试,带给我们许多宝贵经验,也促进我们对于教育的深层次的理解和认识,为教育的未来发展带来很多新的思考。

参考文献:

[1]萨尔曼.可汗.翻转课堂的可汗学院:互联网时代的教育革命[M].浙江人民出版社,2014.5.

[2]李惟民.构建以课程为核心的开放大学教学体系[J].当代继续教育,2015.10.

[3]谢国平.大学英语慕课的前景与问题探讨[J].海外英语,2015.11.

[4]何克抗.从翻转课堂的本质看翻转课堂在我国的未来发展[J].理论探讨,2016.1.

[5]艾尔肯.关于翻转课堂的几点认识和思考[J].广角掠影,2016.1.

[6]王飞.论慕课时代翻转课堂中的技术主义倾向[J].学科探索,2016.1.

[7]祝智庭.智慧教育新思考――从翻转课堂到智慧课堂及智慧学习空间[J].2016.1.

[8]何朝阳欧玉芳.美国大学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启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1.

第3篇:科学研究的范式范文

关键词:翻转课堂;实验研究;应用型本科;微视频

【中图分类号】G40-057【文献标识码】A【论文编号】1009-8097(2015)05-0091-06【DOI】10.3969/j.issn.1009-8097.2015.05.014

引言

应用型本科教育以培养具有较扎实的理论基础、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实践教学环节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在应用型本科高校中占有突出的地位。实验教学是实践教学环节的必要组成部分,提高其教学质量对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长期以来,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实验教学普遍采用“教师演示,学生重现”的模式,教师常常忙于指导学生的实验操作,较少引导学生探究。学生则过多关注实验结果的正误,较少反思实验方法和结果。由此,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待提高,实验教学对理论教学的促进作用也较为有限。因此,迫切需要研究新的实验教学方法,全面改善教学效果。

从2011年开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逐渐在美国流行,并传播到世界各地。它倡导学生在课外通过观看教学微视频自学课程内容,师生在课间参加教学活动和交流互动,学生消化吸收知识。翻转课堂将教师从传统教学方式的讲授任务中解放出来,使他们能集中精力开展教学研究,提高教学效果。同时,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教学获得良性发展。翻转课堂为应用型本科实验教学改革提供了新思路。

华中师范大学杨九民等将以微视频资源学习为核心的翻转课堂运用到“现代教育技术”实验课程中,取得了良好效果,但还需具体设计课内实验阶段的交流互动活动,以进一步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一 翻转课堂及实验教学方法

1 翻转课堂的发展和内涵

早在2000年,美国迈安密大学的三位教授Lage,Platt和Treglia在经济学导论课程的教学中,提出了翻转课堂教学方式,即将传统教学模式中课内传授知识的工作转移到课外完成,而将原来课外练习的工作转移到课内完成。教学实践表明这种方式有利于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从而获得个性化的教育。教学微视频的出现则使翻转课堂应用于教学实践成为可能。2004年,SalmanKhan为侄女录制了视频帮助其补习功课,侄女反映视频便于她略过已经掌握的内容,也利于她

翻转课堂的基本思想是采用“课外传授知识,课间内化知识”的策略开展教学。在课外,学生通过微视频自学基本知识,有效实现新知识的原始积累。在课间,教师安排学生开展协作探究式活动,并当面解决学生疑问,促使他们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具有以下优点:

第一,采用微视频引导学生课外自学,效果优于传统教学中教师讲授的方法。首先,教学微视频其实是教师讲课场景的复制品,一旦录制长期保存,可被多人反复使用。用微视频替代讲课,避免教师重复讲解,减少工作量。其次,学生易于根据各自的学习状况和特点,自由控制微视频播放的时间、进度和次数,满足学生个性化需要,从而提升学习效果。

第二,最佳发挥教师辅导学生的作用。在传统教学中,当教师在课内为学生讲解知识点时,由于学生刚接触新知识,还来不及深入思考,此时很少需要教师解答疑问。在课后,学生做练习时,却不能及时得到老师的帮助。翻转课堂调整了教师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次序,当学生完成课外自学,取得新知识基础后,教师与学生开展课内教学活动,交流互动,教师协助学生完成知识内化。

第三,翻转课堂的核心在于课堂上的教学活动。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学习者以自身为主体通过意义建构而获得的。意义建构是指深刻认识新知识所反映的事物性质、规律和相互关系,理解知识点的内涵和外延,也即是知识内化。学生只有实现知识内化,才能理解新知识,掌握新知识,并灵活运用它们。翻转课堂采用微视频引导学生自学的根本目的在于,为学生实现知识内化奠定必要的知识基础。同时,微视频免除了教师讲授的任务,使教师能集中精力设计和组织课堂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吸收和内化知识,提升学习效果。

2 传统实验教学方法的分析

在传统实验教学模式下,学生通常被要求课前预习实验内容。在实验课期间,教师先用15分钟左右的时间集中讲解实验原理和内容,并演示操作过程。随后,学生独立完成实验,并在课后完成实验报告。这种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有以下缺陷:

首先,实验进展缓慢,效率低。学生基于实验指导书完成预习,较难把握实验过程的每个环节,有些学生甚至不熟悉实验仪器。他们操作不够熟练,实验进展缓慢。

其次,开展相同实验的次数多,教师重复讲解工作量大。不同班级可能开设相同实验,每个班级往往需分批进行同一实验,因此实验重复次数多。有些基础课程实验重复量相当大,重复多次讲解相同实验内容的巨大工作量使教师无暇改进教学方法。

再次,教师的集中讲解效果差。学生的接受能力有差别,每次的实验人数又很多,实验老师的集中讲解通常不能保证每个学生都能清楚把握实验方法和要求。

最后,实验过程忽视学生内化知识。实验成绩通常以结果的正误来评定,学生大都只追求完成实验项目,取得正确的数据结果,很少深入思考相关问题。教师经常忙于解答学生的操作问题,较少有技术性指导。因此,师生之间缺少专业知识层面的交流和互动,不利于教学相长。

3 基于翻转课堂的应用型本科实验教学方法

本文根据翻转课堂的优点,设计新的实验教学方法,实施结构如图1所示。在课前,主要通过教学微视频引导学生自学实验原理和操作方法,减轻教师讲解负担。在课内,学生完成基本实验后,教师以思考题为导向,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活动,强化其理论基础,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后,学生整理实验报告。以下详细介绍课前和课内的主要活动。

(1)课前活动

①教师根据实验计划编写指导书。对于各实验项目,除原理、步骤以外,指导书还应详细说明要求取得哪些结果和结论,并给出与本实验相关的1-2个思考题,以便课内开展探究活动。

②教师录制讲解实验原理的视频。该视频可采用幻灯片方式加讲解语音的形式,或者板书加讲解语音的形式。同时录制现场操作过程的视频,以使学生能熟悉实验环境。每个视频控制在10分钟左右,充分利用学生注意力最集中的时段,提高学习效果。

③学生观看实验教学视频。学生自由选择观看视频的时间、地点和方式,在最佳状态下高效率学习。学生反复学习教学视频,掌握基本原理,熟悉实验仪器和操作步骤,并记录遇到的问题。

④在完成上述步骤的基础上,学生参考指导书,开展理论分析和计算,规划实验报告,完成预习。针对预习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实验思考题,学生通过网络平台相互交流,查找资料解决。

(2)课内活动

①学生完成基本实验。学生在观看教学视频完成预习的基础上,能在半小时左右的时间内完成教学视频所给出的基本实验内容,教师也能在此期间解答学生预习中的疑问。

②开展协助探究活动。该步骤包含两部分内容。第一,学生得到基本实验的结果后,通过相互交流,纠正错误。第二,学生开展探究,解决新问题。教师针对指导书上的思考题,组织学生以3人为一组开展讨论交流。各个小组分别讨论思考题,探讨结论,并在基本实验的框架上,设计和拟订实验方案,并通过实验予以实现。在整个过程中,教师指导和解答学生疑问。该步骤有助于学生深化对基本知识的认识,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③展示和交流探究实验结果。各小组独立完成探究活动之后,教师选择2-3个小组为示范小组。各示范小组依次为全体同学介绍解决思考题的依据、实验方法,展示实验结果。针对展示的情况,其他同学对比本组实验方案与结果,讨论和补充改进方法。

④实验效果评价与反馈。经过探究活动、展示和交流后,每个学生首先自我评价自身掌握实验原理的情况,评价基本实验和探究实验采用的步骤、所得结果的情况,并列举本次实验中的优点和不足。然后,针对示范小组,每个学生对其实验方法和结果打分,指出其优点,提出改进意见。教师整理和总结评价材料,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同时,将对示范小组的评价情况反馈给对应小组,促进他们提高实验技巧。学生自评有助于其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学习主动性。学生互评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长处和不足,改进学习方法,最终提高其应用能力。

二 翻转课堂实验教学举例

下面以数字图像处理课程中的“图像的傅立叶变换与频域滤波”实验项目为例,具体说明本文提出的翻转课堂教学方法。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是应用型本科高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重要课程,要求学生掌握通过程序设计开展图像处理的基本方法。本实验的基本实验内容为验证二维傅里叶变换的平移性和旋转不变性,实现图像低通频域滤波,学生应掌握傅立叶变换原理和特性,熟悉图像正、反二维傅立叶变换的程序设计方法。

根据本文提出的教学方法,教师在编写实验指导书的基础上,采用录屏软件录制了讲解原理的视频,以及基本实验操作步骤和讲解的视频。此外,指导书中增加的思考题为:在图像的傅立叶变换域中,零频、低频和高频数据分别代表图像的什么信息,通过实验予以验证。

课前,学生观看教学视频,掌握了图像正、反二维傅立叶变换的基本过程及其程序设计方法,熟悉了常用的读图、傅立叶变换、显示等函数。针对思考题,学生通过查找资料和交流,对实验验证方法也有了初步的方案。

课内,学生独立编写图像处理的程序代码,完成基本实验内容,相互交流,纠正实验错误。之后,学生以3人为一小组,针对思考题,讨论设计方案,分析其可行性,并拟订技术路线。再通过程序设计实现方案,最终给出图像处理结果。

示范小组给出的设计方案主要有两种。如图2所示为其中一种方案的流程图,图2中FFT和IFFT分别表示正、反傅立叶变换。首先,将原图作傅立叶变换,得到频域数据。然后,分别设计2个低通滤波器、1个高通滤波器,其中一个低通滤波器的截止频率接近零频。接着,分别将三个滤波器与图像频域数据相乘,再将乘积作反傅里叶变换,得到滤波结果,实验结果如图3所示。根据处理结果图,很容易得出,傅立叶变换域中的零频、低频和高频数据分别代表图像的平均亮度、概貌和景物边缘信息。

如图4所示为第二种方案的流程图。它的基本流程与方案l一致,只是逐渐增加低通滤波器的截止频率,获得多个低通滤波结果。当截止频率fe很小时,处理结果与图3(b)一致。当截止频率fe分别取为10、20、30、40个像元时的处理结果如图5所示。可见,随着截止频率增加,滤波结果的图片越来越清晰。由此可以说明,零频代表图像平均亮度,低频代表图像的轮廓,高频代表图像的细节。

学生比较以上两种方案,讨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就其优缺点发表意见。大部分学生认为方案l的结果更能说明问题,优于方案2。最后,学生开展自评和互评,教师整理打分材料,并将意见反馈给示范小组学生。通过本实验,学生加深了对傅立叶变换本质的认识,牢固地掌握了傅立叶变换和频域滤波的程序实现方法,提高了应用能力。

第4篇:科学研究的范式范文

关键词:大学;英语错误;纠错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3-0257-02

近年来,在以培养学习者语言交际能力为主要教学目标的外语教学中,如何对待学习者出现的错误,成为国内外语言学家和外语教师研究的一个热点话题。一种观点是:教师纠正学习者的错误是有必要的,强调语言准确性对英语学习的促进作用。正如胡壮麟所说:“一个语言貌似流利可错误很多的学习者,靠他自己的习得,很难往正确方向发展,因为他已养成有错误而自己却认为是正确的陋习,对一些错误的表达方式定式化了。”[1]另一种观点是:只要学习者的表达能够使人理解就无需纠错,强调语言的流利性和交际性。正如Chastain所说:“创造一种学生想讲话的氛围,比要求说话不出错误更为重要。”[2]

目前,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纠正性反馈已经是一种普遍的教学行为。纠正性反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注意力提升”和“错误纠正”[3]。也就是说,纠正性反馈能帮助学习者注意到自身语言系统与目标语系统之间的差异,进而识别错误,提高学习者的语言水平。

针对英语课堂学习者的错误,Hendrickson早在1978年就提出了以下五个问题:“(1)是否纠错?(2)何时纠错?(3)纠正哪些错误?(4)如何纠错?(5)谁来纠错?”[4]这些问题貌似简单,可是在过去的30多年里,在回答上述任何一个问题上并没有取得多少进展。本文将以这五大问题为基本框架,探讨学生和教师对英语学习中出现的错误和纠正错误的态度和看法。

一、纠正性反馈的定义及分类

反馈是指教师对学生的表述做出反应、给予评价或纠错等。Nunan将反馈分为积极反馈和消极反馈。消极反馈指当学习者回答不合规范或有不当之处时,教师对其输出的否定,即纠正性反馈。Gass认为,纠正性反馈可以作为吸引学习者注意的手段,教师的言语输入中如果缺乏直接的或经常性的纠正性反馈,学习者将无法察觉其中介语与目标语的差异,有可能出现石化现象[5]。可见,纠正性反馈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Lyster把纠正性反馈分为六种形式:明确纠错(explicit correction)、重述(recast)、要求澄清(clarification request)、元语言提示(metalinguistic clues)、诱导(elicitation)和重复(repetition),并将后四种统称为形式协商[5]。明确纠错是指教师明确指出学生的回答是错误的,并提供正确的形式;重述是指教师对学生含有错误的全部或部分话语用正确的形式进行重新阐述;要求澄清指教师通过“Pardon me”、“What do you mean”等向学生表明回答令人费解或回答中包含错误,要求学生重复或纠正;元语言提示指教师针对学生的错误提出问题或提供有关的评论,但不提供正确的形式;诱导指教师通过提问、停顿等方式引导学生说出正确的形式;重复指教师重复学生的错误并用升调引起学生的注意[6]。

二、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贵州省某高校5名大学英语教师及其任教的231名非英语专业的大二学生为研究对象。5名教师的年龄、性别、职称均不一样,但教学经验都很丰富。学生平均年龄19岁,每班人数从40到60人不等。

2.研究设计

首先,笔者根据Hendrickson提出的五个问题,分别对231名学生和5名大学英语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其次,笔者对上述5位教师的20节英语课进行课堂观察、录音并对每位教师进行一次访谈。最后,笔者收集数据并进行分析。

三、数据分析与发现

从表1可以看出,绝大多数教师和学生都认为应该纠正错误。但是,大部分学生喜欢全面而不是有选择的纠正。他们还认为即使教师不断纠正错误,也不会打击他们使用英语的积极性。在这两点上,学生们的看法与教师的观点大相径庭。

从表2可以看出,学生和教师总体上都认为应该立即纠正学生的语音、语法和词汇错误。这说明,在错误之后立即纠错最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因为此时距离错误发生的时间较短,错误在学生的记忆中印象较深,学生容易回想起错误发生的情形。对教师而言,立即纠错有利于系统知识的传授[4]。

从表3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都认为教师最应该纠正学生的语音错误,其次是语法错误,最后是词汇错误。教师的看法和学生的基本一致。这一现象说明,作为当今世界的通用语言,英语的用途越来越广。学生们在掌握好书面英语的同时,还要具备用正确、流利地英语进行口头交际的能力。

从表4可以看出,最受学生欢迎的纠错方法是明确纠错,其次是形式协商,不喜欢重述;与此相反,教师最喜欢重述,其次是形式协商,不喜欢明确纠错。出现这一差异的原因是,重述存在两个缺陷:不明晰性和歧义性。教师在使用重述来纠错时,学生不一定能意识到教师是在给他们纠错。因为重述的作用和位置与正确回答之后的非纠错性重复有相同之处,常被学生看作是对他回答的重复或是可供选择的其他正确形式[6]。在所有的纠错方式中,明确纠错的明晰度最高,并有节省时间和效率高的特点,所以很受学生喜欢。学生和教师都认同形式协商,是因为这一纠错方式能促使学生进行自我纠错,并让学生认识到自身错误,从而进行正确的语言输出,最终帮助他们在英语课堂上习得语言[5]。

表5表明,大多数学生与教师都认为语音和语法错误最好由教师纠正,词汇错误应该由学生自己纠正。由此可见,在以教师为中心的大学英语课堂上,教师起着主导作用,因此教师纠错最重要,也最常见。另一方面,随着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模式的兴起,学生对课堂的参与程度逐渐加深,学生纠错也开始占据一定的比重。[4]

四、结论

本研究有以下发现:第一,学生和教师对错误和纠错的看法不同。学生的看法似乎更加积极,他们认为经常出错或教师不断地纠正错误也不会挫伤他们运用语言的积极性。第二,在语音、语法和词汇三类错误中,学生和教师都认为最应该纠正的是语音错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英语在人们生活和工作中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掌握标准的语音语调是提高学生英语口语水平的一个必备条件。第三,学生与教师在如何纠错这一问题上的看法不一致。大多数学生希望教师明确纠正他们的错误,而教师不喜欢这种纠错方式。教师喜欢在课堂上重述学生的错误,而学生却不认同这一方式。但是,学生与教师都接受形式协商,因为这一纠错方式可以让学生注意到自己语言输出中的错误,从而促使学生进行自我修正。

――――――――――

参考文献:

〔1〕施光,刘学惠.EFL教学中的纠错:教师与学生的看法与纠错效果的关系[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08,(2):29-32.

〔2〕邱兆杰.EFL教学中的纠错问题:学习者的看法和要求[J].外语界,1997,(2):41-45.

〔3〕朱晔,王敏.二语写作中的反馈研究:形式、明晰度及具体效果[J].现代外语,2005,(2):170-180.

〔4〕杨柳燕.汉英口译课堂内纠错决策模型[J].外语研究,2011,(4):67-74.

第5篇:科学研究的范式范文

关键词:翻转课堂计算机课程概念;设计;实施

一、翻转课堂概述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老师在课堂上讲授知识,学生被灌输,学生在学习当中一直扮演着被动的角色,学习兴趣不高。这些在课堂上别动接受的知识,印象并不深刻,由于没有做到完全的理解,所以课下再去做时就会出现不明白、不理解甚至完全忘记的情况。这种学习模式屡见不鲜,如果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予以变化,这样的问题就会越来越严重。而对于翻转课堂,顾名思义,就是将传统课堂的教学模式颠倒过来,该教学的新模式无论是在国外还是在国内都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与研究。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又称为颠倒课堂,就是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了颠倒,针对课堂外的知识学习提供了在线的指导,将课后作业带入课堂完成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在我看来,翻转课堂是将课堂上的时间结构进行了改变,把“教”与“学”时间比例进行了“翻转”。总体课堂时间没有发生变化,变化的是组成结构,课下的时间也没有发生变化,变化的是内容,将学生学习的决定权由教师转移给学生,而决定权正是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情况,使其学习方法自主化、学习态度积极化、学习途径多样化、学习内容个性化、学习时间灵活化、学习地点不限化等。

二、基于计算机课程的翻转课堂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分析

计算机课程教学的目标主要分为三个方面:一是要求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有相关了解,包括计算机的发展历史、发展现状、组成结构等;二是在了解计算机相关知识的基础上,掌握一些计算机的软件,并能进行相关操作,熟练程度也有一定的要求,同时还需要掌握数值和编码的相互转换;三是运用计算机软件解决学习与生活中的相关问题,做到活学活用。

(二)学习者分析

传统的计算机授课模式固定,课堂活动基本没有,学生大多很难从枯燥的计算机学习中找到兴趣点,我以本校的学生作为调查的样本,通过课前的调查了解到学生对于基本网络和常用软件的使用情况水平相差较大,能力也参差不齐;学生对于智能手机的应用操作熟练;学生对于自主、讨论学习和小组协作学习都比较感兴趣。

本课程实际操作性强而且需要相当扎实的理论基础,但是学生接触计算机的时间有限,尽管学校配备有机房,但是课下时间较少、课下上网缴费等相关问题促使学生不能很好的长时间接触计算机,这样就使得该课程对大部分学生是比较陌生的。在这样的前提下,如果想要学生具有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素质,就要在课程中应用计算机技术和方法解决本专业实际问题。

(三)计算机课程网络学习环境分析

为了更好的实施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我对本校三个班级的学生进行了初步调查,调查针对学生最喜欢的计算机学习方式和学生可以接受的网络环境进行展开,从调查的结果可以看出,如果选择合适的网络环境进行计算机学习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是可以接受的,并且学生对小组的学习有着较高的期望。

(四)教学设计

基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和混合学习的方法,我们把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分类,课上的教学模式按照授课的内容进行设计。授课的内容大概分为三种类型:知识型课堂、能力型课堂和技能型课堂。

根据授课内容的分类,课堂上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也会有所改变。学习活动和学习策略的设计是课堂教学设计的关键,翻转课堂的混合式学习方式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所以在课程内容分类的同时,课堂形式也要根据学生学习的内容进而分类,这样才可以更好的完成教学内容,达到教学目的,提高教学的质量。基于以上的分析,知识型课堂设计的教学方式有:知识竞赛、小组汇报、辩论赛。能力型课堂设计的教学方式有:辩论赛、期末分享、个人展示。技能型课堂设计的教学方式有:个人展示、头脑风暴、参观学习。每个学生展示完自己的研究成果后,其余的学生进行提问和评价,最后老师对整个课堂的学习进行点评。

学习方法的混合模式造就了课堂学习方式的多样性,学生被设置在一个真实的问题环境中,明确了自己的任务之后,学生开始整理思路、搜索资源、积极探究、寻求帮助、求得结果、检验答案、分析总结,这所有的步骤都是有学生自己完成。合作学习适用于以知识型和能力型为教学内容的课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一定的小组任务,并且会有至少一次机会代表小组在班级做总结性的任务汇报。这样的方式可以加强学生合作、讨论、实践的能力,也可以在语言表达、沟通、交流等方面得到一定的锻炼。正因为学习方法的多样化,导致了学习活动也具备多样化的特点,知识竞赛、辩论赛、个人展示、小组汇报等活动在教学的设计中都可以展开。

三、基于计算机课程的翻转课堂教学实施

我们这里以知识型为内容的计算机课程为例,教学的内容主要包括计算机的文化,计算机的基础知识以及计算思维。

(一)学习目标

根据课程教学大纲,制定本研究的该课学习目标:了解信息化与信息化社会、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计算思维的基本概念。

(二)学习内容

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包括发展、分代、分类和应用、计算机文化含义。能够在生活中寻找到信息化的实例;明确了解、学习、掌握信息技术的作用。

(三)活动设计―小组汇报

班级学生分为8个组,教师将信息化社会、信息素养、计算机的发展做简单引导,小组分别就计算机发展史、未来计算机、计算机思维等方面进行小组协作学习,完成汇报内容,提出设想与疑问。学生在课下通过自主学习完成个人任务,再通过小组讨论学习一起完成小组任务,课上,每组派一名学生作为代表将小组学习成果汇报给大家,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还锻炼了团队协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翻转课堂实施过程

1.第一个课时教学内容

课上,教师活动安排:播放5分钟视频引入信息化社会就信息化社会引申到信息素养,据实际例子说明何为信息素养引入计算机的发展做简单叙述 将本学期的课程学习安排详细的介绍安排任务,布置学生课下自学内容与小组任务。

学生活动安排:观看视频,了解信息化社会根据实际例子明白如何正确看待信息初步了解计算机的发展明确本学期该课程的学习方式与本节课课下要完成的自主学习任务和小组合作学习的任务。

课下(线上、线下),教师活动安排:建立班级QQ群加入到班级群与各小组的QQ讨论组中接收学生利用QQ邮件发来的个人作业(自我介绍)并作回信分析学生前测结果,了解学生基本情况设计下节课的系列学习任务卡集中各组组长总结的学生自学疑问 在网络平台与学生O2O交流。

学生活动安排:加入班级QQ群与小组QQ讨论组创建电子邮箱,以电子邮件的方式写自我介绍信发送给教师接收系列任务卡,完成自学内容,将电子版发送给教师小组固定集中讨论时间地点进行小组任务的集中习或者讨论 在线上O2O与教师或者其他学生进行交流准备下节课的小组汇报内容(确定汇报主题―制作 PPT―组织语言)。

2.第二个课时教学内容

课上,教师活动安排:播放(微软对未来计算机发展的一个预计)视频为学生开拓眼界组织学生开始进行以小组为单位的学习汇报就每组的计算机发展相关内容汇报做简单的点评组织其他组学生就汇报小组的内容进行交流、讨论总结学生课下的问题,并将没有涵盖的知识点做最后的介绍引导学生进行第二部分,计算机系统结构的硬件部分的自学任务。

学生活动安排:观看视频,进一步了解计算机相关发展情况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旧计算机发展系列问题做汇报,时长3分钟,PPT辅助其他学生就汇报内容进行讨论、交流,提出疑问或者解答问题,也可以叙述个人看法、结合自学内容阐述等。

课下(线上、线下),教师活动安排:收集学生上交的相关个人任务(电子版)并做修改与回复设计下节课的系列学习任务卡集中各组组长总结的学生自学疑问在网络平台与学生O2O交流。

学生活动安排:完成个人任务(计算机系统分类中硬件系统知识的个人学习报告,邮件中要包含硬件图片与文字),以邮件的形式发送给教师等待回复对于自学计算机硬件内容相关知识提出疑问,上交给组长统计小组集中讨论小组任务(任务一: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欲购买一台计算机,应该如何配置,给出配置清单。(计算机配置表和价格,并简要说明理由;任务二:选择计算机硬件的四大部件之一,通过搜集资料,讨论其发展过程及发展趋势)在线上O2O与教师或者其他学生进行交流准备下节课的小组汇报内容(确定汇报主题―制 作PPT―组织语言)。

(五)观察评价

教师就学生发送的电子邮件(自我介绍)进行个性化回复,对每个小组的表现进行打分,对课堂观察量表提取数据分析。

(六)修订和完善

教师对任务卡的形式和内容进行完善,根据学生课上的活跃度对教学的方式与教学的内容进行修改。

参考文献:

[1]张金磊.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2012(4)总第211期:46-51.

[2]曹育红.基于开放教育资源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明[J].成人教2014(01):72-75.

[3]张新明,何文涛.支持翻转课堂的网络教学系统模式探究明[J].现代教育2013(08):21―25.

[4]解筱杉,朱祖林.高校混合式教学质量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远程教育,2012(10):9-14 95.

[5]李宏敏.基于翻转课堂教学理念的课程设计与开发――以《学习科学与技术课程为例[D].广西师范学院,2013(06).

第6篇:科学研究的范式范文

论文关键词:主客二分研究范式 主客同一研究范式 心理学的整合视野

论文摘要:本文考察了主客同一研究范式的内涵、发展脉络及历史地位。作者认为,主客同一研究范式体现着心理学的人文科学定向,张扬的是人有别于自然物的“天使”形象,展示的是将人的心理、行为视作“生活”,试图从内部体验、直观以达成对人的独特本质洞察的“内观心理学”境界。它和主客二分研究范式均可在未来心理学中获得各自合理存在的空间。

西方心理学的发展中业已呈现出两种不同的研究范式:主客二分研究范式与主客同一研究范式。二者的对峙与整合,构成了西方心理学发展的完整图像。

1主客同一研究范式的内涵

主客同一研究范式是主客二分研究范式的对立物。主张以自然科学的研究模式来规范心理学。它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人、人的心理与行为视为自然物一样的认识客体,心理学的研究主体则只是反映客体的一面镜子。主张主体与客体的截然分离,无论是实验操作还是理论构建均应彻底排除研究者的主体性。物理主义(或自然主义、机械主义)的世界观、方法中心论的科学本质观、自然科学取向、逻辑主义与还原主义的研究原则、客观主义研究范式、因果决定论的心理学解释框架等是其根本特征。主客同一研究范式则强调人、人的心理与行为有着不同于自然物的独特本质,积极追寻心理学的特有研究方式,主张研究主体向研究客体的渗透、移入、融合,突显心理学真理的人性本质。

人本主义的世界观。认为人是一种社会历史的存在。目的性、价值性、个体性、历史性、整体性等是其基本特征。心理学研究应坚持以人为本,将人的一切特征纳入自己的研究范围,积极关注人的自由、价值、尊严,以增进人的自我认识、自我理解进而促进人的潜能实现为根本目的。

问题中心论的科学本质观。主张问题的性质乃心理学方法选择的依据,决定着方法的适切与否。心理学方法论的建构应积极寻求与人的本性相适应的研究方式人文科学的研究取向反对心理学的自然科学定向,反对以自然科学的方法研究人,强调心理学应以人文科学为规范,以人文科学的方法作为自己的研究方法。

直觉主义的研究原则。认为人的本真状态为一活生生的有机体,只有通过非逻辑的直觉体验或内在体悟才能获得完整把握,而逻辑则必然造成对人的本真状态的割裂、歪曲与限制。直觉体验不是从对立面观照人,对人有所规定,而是直接与人的活生生的精神生活融汇共存,舍为一体。它既有领悟能力,又有亲身体证功能,其真理本身具有本真性。

整体主义的研究原则。认为人及其心理、行为均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不能还原为自然科学一样的假设结构如元素、原子;整体亦不等于部分之和,而是有着部分所不具有的新性质。因此,对整体的理解构成了心理学研究的出发点。心理学应以理解人及其心理、行为为己任,以立足于整体或质的理解与分析为基本方法。

主观主义研究范式。认为心理学的知识不可能达到自然科学一样的客观,而是有着主观性、历史性、相对性的特点。目的、价值乃至人的整个精神生活不仅应该、而且可以作为心理学的对象;以价值为导向、从价值的观点选取事实并形成问题,乃心理学研究应有的立场;内省、直觉、体验、理解、解释等则为心理学的基本方法。

非决定论的心理学解释框架。认为人有别于物,有着心理、意识、目的、意志等。人可以独立自主地为自己的行为做出决定,不受外界因素的干扰。因此,存在于自然界的因果规律并不适于人的心理、行为,目的、价值、经验、意志等应纳入心理、行为发生发展的解释框架。

2主客同一研究范式的发展

主客同一研究范式是在批判主客二分研究范式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科学心理学诞生之前,常识心理学对内在体验、直觉洞察的自发运用,宗教、哲学心理学对内省、反省、直觉、禅悟、同感理解地位的自觉高扬,构成了主客同一研究范式的先驱。科学心理学诞生之后,主客同一研究范式则经历了一个从萌芽到成型再到日臻完善的过程。

冯特的“精神科学”心理学方法论及格式塔心理学的现象学方法论可视为主客同一研究范式的萌芽。在莱比锡大学期间,冯特承继了赫德尔与维柯有关“自然科学”与“精神科学”的区分。他赋予实验内省法与历史法(即民族心理学方法)以同等重要的地位,认为实验内省法只适于那些与感觉和运动反应密切相关的意识内容的研究,只有在这些简单的心理过程的研究上,心理学才是“自然科学”的,而对于高级心理过程,对于“由种族和民族决定的心理差异”的研究,则带有“精神科学”的性质,必须运用历史的方法才能达到对人类心理的直觉理解。格式塔心理学的方法论则建基于现象学哲学之上。现象学强调摒弃一切先前的理论与假定,直接面向事物本身,它将现象当作研究的出发点,认为现象乃呈现在我们的“直接经验”即意识中的一切东西,现象即本质,而本质是被直观到的。但上述主张井未自觉地高扬人的独特本质并追寻人的特有研究方式,只能视作主客同一研究范式的萌芽。

主客同一研究范式的确立、成型与狄尔泰、斯普兰格等人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狄尔泰不仅以其生命哲学与解释学为主客同一研究范式奠定了基础,而且还在其“描述心理学”内具体阐明了其主客同一研究范式的主张。他认为,艾宾浩斯的“说明心理学”是模仿“原子物理学”的思想,把心理现象归结为心灵的元索的结合,不能认识具体的心理学的现实,如艺术家的创造想象、价值感、义务感、自我牺牲、宗教热诚等等。由于任何心理现象的部分总是深嵌在一个连锁的整体——一个“结构关系”中,因而,心理学应以人文科学为规范,从体验到的结构关系出发,用“分析的方法”去描述和理解它的多个方面,以“描述心理学”或“理解心理学”去替代“说明心理学”。“我们说明自然,我们理解心理生活”。而所谓理解,是指通过呈现于感觉中的表现认识其心理生命的过程,是通过进入他人的内心世界,重新体验他人的心境,从而再现他人的内心体验的过程。此后,斯普兰格认为,那种以“意义关系”为特点的整体——整体的人格,才是心理学研究的出发点。当我们不以文化生活的表现而以作为一种历史存在的个人为出发点时,我们便可找到为数较少的“意义倾向”或价值:经济价值、理论价值、审美价值、社会价值、政治价值和宗教价值。并且,根据这六种“意义倾向”何者占优势,可以把人格划分为六大类型:经济型、理论型、审美型、社会型、政治型和宗教型。他特别强调,作为“理解的先验图式”,这六种类型不能用实验法来证明,但能使我们在人同历史环境的关系中,在人与“艺术”、“科学”、“社会生活”等的关系中去理解人,理解人的整体的精神生活。到人本主义心理学阶段,罗洛·梅、罗杰斯等人亦赋予主客同一研究范式以较高的地位。罗洛·梅高度重视现象学方法的运用:“现象学叫人们必须放弃一切先入之见与观念,然后系统地对眼前的资料加以直接的观察和整理”。罗杰斯则主张,对于心理学方法论来说,最重要的是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人——当作人,当作有主动性、创造性、有自决能力的活生生的个体来研究。心理学应接纳现象学的思考,应该将假设的检验、测量以及诸如此类的经验性、技术性手段及其应用放到一个恰如其分的地位等。心理学研究应遵循以下步骤:通过自身内部的参照系统取得主观知识;把主观知识核对以他人的观察,取得客观知识;设身处地地理解他人,取得人际知识。不止于此,在罗杰斯的倡导下,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还提出了一些具体运用现象学观点于心理学研究的方案。按照安斯多的调查,这些方案包括现象学方案,体验方案,现象描述方案等。至此,主客同一研究范式获得了自己的全部特征。但同时亦与主客二分研究范式呈现出绝对化的两极对立。

试图超越两种研究范式的狭隘,使心理学方法论建设走向完善的,当推人本心理学家马斯洛。马斯洛主张以人为本去构筑心理学的方法论,主张以“层次整合的思维”看待人的本质或人的心理发展,在层次整合中将为两种研究范式所割裂的“此”与“彼”重新融合为一个新的整体。其基本主张为:整合的研究取向。认为人是整合的人,成熟的思维是“层次整合”的思维,因而强调将自然科学取向与人文科学取向,“物”的研究范式与“人”的研究范式纳入到同一层次整合系统之中;问题与方法的统一。不排斥方法对于科学进步的价值,但主张问题决定方法,方法必须适合于问题,问题与方法之间是统一的。心理学应以自己的研究对象——人为出发点去建构自己的方法论,以人为依据去确定自己的研究领域与问题;“科学的客观”与“道家的客观”的相容。不否认“科学的客观”对知识的普遍性、客观性的追求,但认为这一以主动干预、价值无涉、感情超脱为条件而达成的客观只适于远离人的自然事物的研究。对人而言,更重要得多的客观来自以顺其自然、价值关涉、感情移入为途径所达成的“道家的客观”;整体理解与分析研究的互补。认为人及其心理、行为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是个体的目标、价值、动机等昭显了其心理、行为的整体“风味”,使整体获得了不同于其部分的新性质。因此,心理学研究应致力于个体的目标、价值、动机的把握,建基于整体的理解之上。但这并;意味着心理学排斥分析研究只是这种分析、分类是以对于整体的完整理解为前提、目标。

3主客同一研究范式的历史地位

在西方心理学的发展中,主客二分研究范式始终引领着心理学的主流,主客同一研究范式则更多地为非主流心理学所坚持。但不可否认的是,主客同一研究范式已构成心理学的一道独特风景,在心理学方法论的建构中确立了自己无可替代的地位。

主客二分研究范式本质上是一种以“物”为中心的科学主义心理学方法论。在这一范式的引领下,心理学的发展呈现出诸多弊端:人的理想应然的世界,人的超越自然的、自我创造的、实践性的本质被排除于视野之外;目的、价值、动机、人格等未得到系统而深入的探讨;人的主观能动性、社会文化特别是社会历史发展等未能纳到心理、行为的解释框架之中;适于人的特性的心理学研究原则、方法的探讨遭到忽略甚至排斥。主客同一研究范式强调人有着不同于一般自然物的独特本质,提出以人为本去构筑心理学的方法论,无疑已使心理学对方法论的思考由对心理、行为的拘泥上升到了如何将人真正当作人研究的高度,使心理学方法论的建构回到了一个合理的出发点。其具体主张亦不乏合理之处:(1)提出问题中心论,强调问题决定方法,重新摆正了问题与方法的关系,有助于心理学重新回到健康发展的轨道上来。它激励着心理学家们去思考、探索适于心理学研究对象的方法,保持对方法的开放态度,使得为主客二分研究范式所排斥的经验方法(如内省报告、直觉理解等)在心理学研究中再度获得适当的位置;同时也使得一些重要问题,如人性、价值、自由、尊严、动机等重新回到心理学研究中来。使心理学更贴近于生活,更能服务于社会。(2)提出直觉主义研究原则,主观主义研究范式,强调内在体悟、直觉理解、意义阐释等是获取心理学知识的基本途径,注意到了关于人的心理学知识有着相对于人、相对于一定社会文化和一定的历史发展的特点彰显了心理学真理的人性本质,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逻辑主义知识论、客观主义研究范式的不足。(3)倡导整体主义研究路线,从总体上看适应了近现代科学逐步从经验科学走向理论科学、从注重分析的研究方法转向注重综合的研究方法,日益重视整体研究和辩证思维的趋势,并从根本上扣住了人的整体性特点。倡导整体理解与质的把握,力陈是目的、动机等使人的整体特性能够从各个局部中突显出来,使心理学由单纯注重感知、记忆等认识过程的研究逐渐拓展到动机、价值、人格的研究上来。(4)确立非决定论的心理学解释框架,肯定了目的、价值、动机、经验等在人的心理、行为发展中的作用,彰显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特点。事实上,主客同一研究范式已展现出一种迥异于主客二分研究范式的心理学境界:主客二分研究范式表征着心理学的科学主义追求,展现的是人作为机器、动物或一般自然物的形象,张扬的是人的“物”性及与之相适应的研究方式,本质上是一种将人的心理、行为视作“现象”,试图从外部加以观察、操作进而获得其一般规律之认识的“外观心理学”;主客同一研究范式则体现着心理学的人文科学定向,展现的是人有别于一般自然物的“天使”形象,张扬的是人的“神性,本质上是一种将人的心理、行为视作“生活”,试图从内部体验、直观以达成对人的独特本质的理解与洞察的“内观心理学”。

第7篇:科学研究的范式范文

关键词 反向式教学 正向式教学 整合 隐性知识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Application of Reverse Teaching in Graduate Courses

REN Jing

(School of Management, Southwest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 Law, Chongqing 401120)

AbstractFor the disadvantages of positive teaching, this paper proposed reverse teaching. It pointed out that the reverse teaching were suitable for use in graduate courses and analyzed the two advantages of using reverse teaching: Enable students to effectively integrate the knowledge and graduate students can master the tacit knowledge. Take "Statistics for Managers" as an example, explained how to carry out reverse teaching in graduate courses.

Key wordsreverse teaching; positive teaching; integration; tacit knowledge

目前,研究生课程的开展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讲授式,一种是专题讨论式。讲授式即教师主讲,按照教学大纲讲授学科知识点。研究生阶段的讲授式教学和本科阶段的讲授式教学没有本质差异。如果在研究生阶段依然采用讲授式教学,学生会感到授课内容与本科教学重复,缺乏新意。专题讨论式教学一般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由教师或学生围绕一个专题发表讲演;第二个阶段师生围绕第一个阶段的专题讲演进行讨论。专题讨论式教学在各个大学研究生课程中非常盛行。专题讨论式教学一般选择社会热点或学科前沿作为专题讨论的对象,教学内容与本科教学重复度较低。同时,学生有较强的参与感。所以,专题讨论式教学广受欢迎。但是,专题讨论式教学也有缺点,最为突出的一个问题是:选择的专题有时会太专,除了讲演者,其他人在该领域缺乏认识,出现讲演者自娱自乐的现象。

无论是讲授式教学还是专题讨论式教学,都是一种正向式教学,即先研究基础知识点,再讨论现实问题的解决。在正向式教学中,知识点不是根据解决某个问题来组合的,而是宽泛的、分散的,因此学生难以掌握综合运用多个知识点解决一个问题的技能。针对研究生课堂上正向式教学的不足,本文提出了反向式教学。反向式教学指先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再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去学习、理解和整合学科知识点。这种教学方式的思路与正向式教学正好相反。

1 在研究生课程中采用反向式教学的前提

可以在研究生课程中采用反向式教学有一个前提,这个前提就是学生已经在本科阶段或在考研的过程中掌握了基础的专业知识。一些学生接受研究生教育时,发现又面临着大量与本科重复的课程内容。比如,一位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研究生,如果他本科也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他会发现在研究生阶段所开设的课程将包括人力资源管理、组织行为学、管理统计、劳动经济学等,而这些课程在本科已经学习过。因此,在研究生阶段中,没有必要采用正向式教学方法,把基础知识再讲授一遍。但同时,已经学习过的基础知识也为在研究生课程中采用反向式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按照反向式教学的定义,需要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学习、理解和整合学科知识。但是如果是本科生,他从未接触过这一学科,缺乏对基础专业知识的认知,哪怕有教师指导,他拿到一个新问题也无从着手,更谈不上在解决问题中深化理解和整合所学知识。研究生教育中适合采用反向式教学,是因为研究生在本科阶段已经学习过有关专业知识。哪怕是跨学科读研的学生,在考研的过程中,对专业知识也有相当程度的掌握。基于研究生对专业知识有或深或浅的了解,可以在研究生中推行反向式教学。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问题或制定一系列任务,让研究生创造性地综合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去解决。当然,为了解决问题或任务,学生还需要自学一些新的知识。而在课堂之外,导师带领研究生完成政府或企业委托的项目,也是一种典型的反向式教学。

2 在研究生课程中采用反向式教学的优越性

2.1 使研究生能够有效整合知识

与正向式教学比较,在研究生课程中采用反向式教学有一个突出优点,就是能有效整合知识点。正向式教学强调先搭建知识体系和学科框架,再解决问题。在正向式教学中,绝大多数课堂时间花在了知识体系和学科框架的搭建上,只有少数时间花在了解决问题上。而且,教导学生解决问题的常见做法是,利用一个相对独立的知识点解决一个简单的问题。这个简单的问题去掉了许多现实条件的约束,是抽象的,与实际问题相差甚远。现实生活中,一个实际问题是由多个复杂问题构成的。以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薪酬设计为例。通过正向式教学,学生在本科阶段就知道薪酬的结构可分为基本薪酬、可变薪酬和间接薪酬,知道基本薪酬设计的基础是职位评价,也能掌握排序法、归类法、要素比较法和要素计点法等职位评价方法。如果给学生一些背景信息,要求他使用指定的职位评价方法设计基本薪酬,刻苦认真的学生能很快就完成任务。可是,如果是要求学生为一家企业设计合理的薪酬制度,绝大多数学生会感到无从下手。因为他们不知道应该使用哪一种职位评价方法,不知道如何以基本薪酬为基础去设计可变薪酬和间接薪酬,更不知道如何把企业战略、工作分析、 组织结构和激励制度等内容与薪酬制度结合起来。

反向式教学的重点就是根据问题对知识进行整合。如果对研究生采用反向式教学,教师会先向学生问题。为了解决问题,这些学生会自觉地重新学习已经在本科阶段学习过的知识,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对已经学习过的知识的理解会到达一个新的高度,同时,他们也会去探索、学习原来没有学习过的知识。不管是老知识还是新知识,为了解决同一个问题,会被不断地进行整合。比如,在绩效管理中,学生们学习过关键绩效指标考核,也学习过平衡计分卡,可是很少去理解两者的关系。可是,在研究生的反向式教学实践中,研究生在面临到底是选用关键绩效指标还是平衡计分卡去解决企业的绩效考核问题时,天才地把两者的内容进行了整合,这一点是正向式教学中难以做到的。

2.2 使研究生能够掌握隐性知识

在整合知识的时候,学生还可以掌握通过教师讲授和书本学习所无法掌握的隐性知识。隐性知识是不能够被清晰地表达和有效的转移的知识。有研究者指出,在解决问题中,隐性知识比显性知识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比如,假设一个人不知道如何拿水杯,也从没见过他人如何拿水杯,我们可以通过口述告诉他如何让肌肉用力,如何抬起胳膊,如何伸出前臂,如何让一只手去接触并握住水杯。我们的每一个描述都是清楚的,可是这个人极有可能还是不会拿水杯,因为他可能无法把这些动作串联起来。把这些动作串联起来的知识就是隐性知识,这些知识是用言语无法表达的。如果我们让这个人观察另一个人是怎么拿水杯的,让他自己学着摸索几次,他可能很快就知道怎么拿水杯了。因为,他在摸索拿水杯的过程中,学习到了无法用言语表达的、把各种动作串联起来的隐性知识。与这个例子相似的是,通过正向式教学,我们在课堂上向学生传递了大量的显性知识,却难以让他们真正清楚如何把这些知识整合在一起,也无法传递给他们解决问题所需要的隐性知识。所以,只能通过反向式教学,通过提出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重新认知、组合所学知识,并掌握老师无法言喻的隐性知识。

3 反向式教学在研究生课程中的运用举例

如何在研究生课程中推行反向式教学?这里以《管理统计》课程为例进行说明。《管理统计》课程的典型知识模块包括:概率论基础知识、参数估计、参数假设检验、非参数假设检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和判别分析等等。通常,为了提高学生实际运用统计知识的能力,教师还会教授学生有关的统计软件,比如SPSS、SAS和EVIEWS等。在本科教学中,教师会分模块把管理统计知识传授给学生,在讲解相应知识点时,也会传授学生如何利用软件解决简单问题的方法。

在研究生阶段,教师不需要再次依照模块重复讲授学生在本科阶段学习过的管理统计知识。教师应该设计一些综合性的、有现实意义的题目给学生完成,比如“‘唱红打黑’是否提高了重庆人民的幸福感?”就是一个很好的题目。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一些研究小组,给这些小组一些完成题目必要的提示或指导,然后让他们通过文献查阅、实地调研、专家咨询等方式去完成任务。在解决“‘唱红打黑’是否提高了重庆人民的幸福感?”这样的问题中,学生会设计、发放和回收问卷,会综合运用频率分析、因子分析、参数检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等多种统计方法去验证他们的假设。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会深化对问题所涉及管理统计知识的认识,会深刻理解各种统计方法间的关系,掌握把各种统计手段结合起来运用的隐性知识。

4 总结

学生难以掌握综合运用多个知识点解决一个问题的技能是正向式教学的缺点,反向式教学正是是针对正向式教学的这一缺点提出来的。同时,反向式教学的实施前提是学生必须是已经初步学习和掌握了有关专业知识的,因此,反向式教学特别适合在研究生阶段使用。在研究生课程中采用反向式教学,有利于促进研究生有效整合所学知识并掌握隐性知识,有利于增进研究生学习的兴趣,有利于挖掘研究生的学习潜力,也有利于培养研究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从而提高研究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盛群力等编译.现代教学设计应用模式.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2][美]小威廉姆 E.多尔著.后现代课程观.王红宇,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3]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张华著.课程与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5]钟启泉,崔允t.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师范生读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第8篇:科学研究的范式范文

基于翻转课堂的“导-学-研互动”教学模式的内涵

基于翻转课堂的“导-学-研互动”教学模式,是以翻转课堂的理念为指导,在课前设计和课堂活动中,通过多元的网络开放平台、教师制作的教学视频和多样的互动方式,使“教师导学”“学生自学”“师生研讨”相结合,实现“导”与“学”的有效互动的新型教学模式。这种新型教学模式通过自然亲切的教学方式使严肃的专业课程变得鲜活起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职业能力和信息社会发展能力。

翻转课堂理念指导下的“导-学-研互动”实施过程设计

1.课前学习设计

(1)教师问题引导,“导”学作用充分发挥

学习计划指导:教师依据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授课计划,制定学生的学习标准、学习计划、参考资料,合理进行专业课的学时安排,将课程的知识点给到学生,把已经录制好的教学视频发放给学生,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带着问题有的放矢观看教学视频。

学习方法引导:教师做好对学生学好该专业所需要学习技能的传授,培养学生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进行学习的能力,提供与课程相关优秀的国内外网络开放资源给学生参考学习。

学习内容指导:在翻转课堂中,知识的传授一般由教师提供的教学视频来完成。教师依据专业课程标准,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结合国内外优秀的网络教育资源,对不同班级学生的差异性多版本地进行针对性录制教学视频。

(2)学生学习教学视频,充分发挥学生“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自主设计:学生针对自身发展和需求状况,参考教师设计的学习计划和学习方案,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和学习进度。这点对于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好像有点教条和八股,其实是不可或缺和关键的。

主动学习:学生根据自己的时间合理安排学习教学视频的时间,可以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方法,可以不断重复学习教学视频,可以博览群书,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获取信息,并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反馈,解决教师之前提出的相关问题,将不懂的知识甄别出来。

自我调控:学生在学习的不同阶段中,适时进行自我监控、自评自测,调整学习进度和学习策略,提高自我纠正、自我改进学习的能力。

(3)充分发挥学生与学生之间主动“研”讨,解决问题的能力

多样化学习形式:在学生看完教学录像之后,应该对录像中的收获和疑问进行记录。同时,学生要完成教师布置的针对性课前练习,加强对学习内容的巩固并发现学生的疑难之处。

2.课堂活动设计模块

(1)师生深入“研”讨,积极参加国内外设计竞赛

自控式深度研究:教师收集学生难以自主解决的问题,与学生在课堂上讨论、互动,以个别化自主学习为主,开展小组协作学习、小组集体讨论、小组之间竞赛等多样化的学习形式积极解决这些问题。

国内外设计竞赛:以培养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为核心,不断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除了在主要教学环节中渗透艺术美学教育,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之外,还积极鼓励指导学生参加多层面、具有学科专业特色的科技创新竞赛活动。

(2)校企合作“研”发新产品、实现专利成果转化

学校与企业项目研发:校企合作是企业、人才和技术的深度整合过程――经过与高校联合组建的实习基地项目和科研立项,企业和校方联合申报重点科研项目,企业为学校提供实习和科研实践的场所,学校向企业推荐最精锐的人才,也是相互优势资源的互补。

学生专利转化为商品:学校把专利申请引入课堂,鼓励学生把富有创意、有定市场开发前景的作品申请专利,将设计产品转换为专利,再将专利转换为应用成果。

总结

笔者在对基于翻转课堂的“导-学-研互动”教学模式进行深入研究后发现,新型教学模式的建构训练了学生的视觉感受力、空间意想创造力、动手能力及设计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新型教学模式增加了师生互动的时间,使学生可以自控式地深度学习,满足其学习需求,获得个性化的教育体验;新的教学模式通过形式多样的巡练,唤起学生的情感介入,培养学生将自己的设计思想创造性地表达出来的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

第9篇:科学研究的范式范文

一、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概念

随着现代教育的不断发展,对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概念众多专家学者已经达成基本的共识。所谓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就是指学生在家完成知识的学习,而课堂变成了老师学生之间和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包括答疑解惑、知识的运用等,从而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从本质上说,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核心在于“翻转”二字,是对传统课堂教学的步奏和内容进行翻转。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学生不再到课堂进行知识的学习,也不是在家中完成作业,而是在家里进行自主学习,而在课堂中完成作业并进行探究和交流。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已经逐步普及,这就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提供了强有力支撑,能够为学生在家学习提供资源和辅助。

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学中师生的角色转变

在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是知识的灌输者。因为应试教育理念的深远影响,大部分教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利用讲授的方式进行授课,将学生置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从主观上忽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初中数学教学中师生的角色得到转变。具体地说,教师不再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知识的讲授,而是成为学生学习与交流的引导者和监督者,监督学生完成相应的课后作业,并对学生的交流与探讨进行指导,使学生能够明确学习的目标,能够获得更真实的提升。对于学生而言,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在课后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自主探究,并带着相应的疑问和收获进入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在课堂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而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

以一元一次方程的教学为例,学生在课后运用互联网寻找相应的教学视频,并结合教材进行自主学习。在课后学习中,学生掌握了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与定义,也掌握了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这就是学生的收获。相反,部分学生难以将一元一次方程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无法利用一元一次方程的图像解决相应的函数问题,这就是学生在学习中发现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教师在初中数学课堂中组织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并提出自己的疑难点,进一步组织学生进行探究与交流。在此过程中,教师是学生探究与交流的旁观者,并不直接发表自己的观点与看法,而是监督学生、引导学生,让学生的主题性得到进一步激发,使学生通常激烈的探究与讨论得到正确的结论。

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分层教学的合理运用

另一方面,从实践调查的结果显示。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发现因为学生个体间的差异,通常导致学生在课后的自主探究中获得的收获以及所得问题的深度有所不同。在这种背景下,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交流与探究存在一定的代沟。简单地说,基础好能力强的学生能够在课后的自主学习中获得更多的收获,并发现更有深度的问题。而部分基础和能力相对较差的学生甚至无法完成基本的教学内容。这就导致不同基础与能力的学生无法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有效的交流,导致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难以取得预期理想的成绩。因此,教师应该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合理运用分层教学法,也就是要按照一定的标准或条件对学生进行分层,并以此为依据引导学生进行更有效的探究与交流。

例如,在《三角形》这一章的教学中,层次较高的学生通过自学已经掌握了教材中的几节内容,其开始探究如何利用三角形全等的性质来解决实际的问题。而层次较低的学生只掌握了图形全等的概念,对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也没有掌握。此时,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合理分层,将不同层次的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在这种背景下,小组中间的学生才能够达成共识,才能有较为相似的收获,提出相似的问题,并通过有效的交流与讨论得出正确的结论。

在分层教学的有力支撑下,初中数学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能够更顺利地开展,能够进一步发挥课堂教学环节的真实效力,使学生能够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知识的梳理,并有效提高学生的各项综合能力。

四、有效的课堂总结与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