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人体激素的化学本质范文

人体激素的化学本质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人体激素的化学本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人体激素的化学本质

第1篇:人体激素的化学本质范文

就在人们还在欣赏时装或者其他和时装相关的材质时,一个叫做绿色和平的环保组织抛出一个报告《时尚之毒――全球服装品牌的中国水污染调查》,一石激起千层浪,让人不禁大吃一惊,难道衣服也会让人罹患恶性肿瘤?

报告指出,耐克、阿迪达斯等多家国际国内知名服装品牌在中国的两家供应商排放的工业废水中,含有能够干扰内分泌并影响生殖系统的环境激素类物质,废水中的主要有毒有害物质为壬基酚(NP)、全氟辛烷磺酸(PFOS)和全氟辛酸(PFOA)。这些物质干扰生物的内分泌,对生殖系统具有毒性,并对免疫系统和肝脏有影响。研究表明,这些物质即使含量很少,也极具危害性。一件衣服从原材料加工到成品完成,要经过多次工业处理。而每一次处理,像染色、清洗、印花和织物整理等,几乎都有环境激素的影子。一件短袖衫,在它的纺纱过程中,就要用到清洁剂,里面含有NP;在漂白时还要使用含氟的漂白剂,代表性物质为PFOS,它自1951年发明后就被广泛用于化工、纺织、涂料、皮革、合成洗涤剂等的生产,半衰期为41年,进入环境后无法自动分解,最终进入生物链中累积;在烫胶图案时,要使用邻苯二甲酸酯,这是对动物的生殖系统造成危害的一类环境污染物,直接让数量减少,出现雌化现象……

人,需要衣服,需要美丽,需要时尚,想逃离环境激素的包围,几乎不可能。因此,在享受生活带来的幸福和快乐时,也要注意一下,这时尚的背后潜在的危害。

关于衣服在制作过程中出现的环境激素,有很多都是被允许的。欧盟在国际生态纺织品认证标准中规定“环境激素”的限量均为每千克不得超50毫克。

其实,不只是衣服,在染料、香料、涂料、农药、合成洗涤剂、塑料及助剂、激素药物、食品添加剂、化妆品等生产过程中,都被广泛应用。

这类物质叫做“环境激素”。除了上述几种,另外还有将近三百种,其中就包括臭名昭著的二恶英。

啥是环境激素?

世界卫生组织给环境激素所下的定义:“使内分泌功能发生变化,并因此而对个体及其子孙或者集团(部分是亚集团)产生有害影响的外因性化学物质或者混合物”。环境激素通过环境介质和食物链进入人体或野生动物体内,干扰其内分泌系统和生殖功能系统,影响后代的生存和繁衍。

最常见的环境激素包括有机锡、二乙基人造雌性激素、双酚A、多溴联苯醚(PBDEs)、六溴环十二烷(HBCD)、二恶英、双酚A与其衍生物、多氯联苯(PCB)、烷基酚聚氧乙烯醚(APE)、壬基酚(NP)等,另外有研究指出环境污染物中的镉、铅和汞等重金属产物亦为可疑的内分泌干扰物。另外,很多杀虫剂、除草剂、农药、天然或合成的激素药物以及植物性激素,例如大豆中含有的异黄酮,都含有环境激素。

它们混在食物、水或者空气中,然后通过人的七窍,在人们无意间就闯了进来,冒充人体内的激素,并与激素的受体相结合,直接影响人体的激素含量,使身体发生相应的反应。或者直接刺激乃至抑制内分泌系统,导致该系统发生紊乱,进而阻碍生殖、发育等机能,严重者会导致癌变。科学家把这种能起到类似于激素作用的化学物质统称“环境激素”,又称“类激素”,也叫“第三类损害物”。

很多环境激素都相当难分解,一旦进入人体,就会进行累积。

以全氟辛烷磺酸为例。试验显示,把该物质放在浓硫酸中煮60分钟,它几乎毫发无损。试验人员调试出不同的温度和酸碱度,水解全氟辛烷磺酸,都看不到有效的分解。能让它分解的,目前发现的唯一办法是高温焚烧。

环境激素从哪里来?

多数是由人在生产活动中有意或无意间制造的,也包括一些在实验室中刻意制造的东西。 像口服避孕药、雌激素和生长素、大豆异黄酮或黄酮类化合物、农药、人造树脂、合成树脂、界面活性剂、塑料原料都是。

为了生产需要,牛、羊、鸡、鸭等家畜家禽饲养者为了能让这些牲畜多长肉、多产奶、多产蛋,人为地为一些牲畜注射了大量雌激素;鱼虾的养殖者为了让鱼虾快速增长,给鱼虾投喂含大量催生激素饲料;菜农、瓜农、果农同样为了产量或者品相,及早抢市场,则使用膨大剂、催生剂等……这些激素直接影响牲畜的内分泌或者植物的内部,使人达到预期目的,而激素则会随着相应的制品进入市场,最终进入人体。

环境激素危害有多大?

环境激素进入人体,会直接影响内分泌系统功能,造成激素分泌过多或不足,或者是人体激素调节功能失常,表现在发育障碍、生殖异常、器官病变、畸胎率增加、母乳减少、男性数下降、精神、情绪等多个方面的问题,是男性女性化和女性男性化的罪魁祸首。更为可怕的是环境激素以分子信息间接启动基因,能够改变细胞成长与分裂的程序,从而使人体发生本质变化,诱发肿瘤。

人们早在1950年就发现“滴滴涕”可以使公鸡“化学去势”;1960年合成雌激素乙烯雌酚在用量过多情况下,使女性生殖器官肿瘤发病率显著增加。

联合国一份报告指出,丹麦男子正常的数量减少被发现与血液中高浓度“环境激素”有一定关系。

美国学者分析1973-1991年间的肿瘤发病率,发现激素依赖性器官肿瘤发病增加明显,其中乳腺癌增长24%、卵巢癌增长47%、癌增长41%、前列腺癌增长126%。在众多的可能病因中,环境激素难辞其咎。环境激素最严重的危害是影响人的生殖功能,可造成数量减少以及前列腺癌、子宫内膜癌、子宫癌、乳腺癌等患病几率增加。一项最新的研究表明,邻苯二甲酸酯可能与男性肥胖以及糖尿病有关。国内外已有诸多动物实验显示,暴露于一定剂量的邻苯二甲酸酯的环境下可导致动物病变和数量下降。

如何远离环境激素?

想彻底离开环境激素,几乎做不到。不过,可以通过注意生活细节,减少环境激素对人的影响。尽力做到“三少两多一远离”:

“三少”――少用洗涤剂,少用杀虫剂,少用农药

不用解释,洗涤剂、杀虫剂、农药都是环境激素,能不用就不用。必须用的话,在合理范围内,尽量少用。如果有可以替代的,尽量在保证效果的前提下,用替代的。比如,洗涤剂可以选用肥皂――肥皂是天然原料加碱制成的,很容易分解,而不产生有害残留物,环保而且经济安全。杀虫能采用天然的办法,就用天然最原始的,往往最有效。一般的杀虫剂毒性都很大,接触了很容易损坏人的神经系统,诱发多种疾病。农药尽量不用长效高残留的。农药通过多种途径进入人体会引发慢性中毒,甚至有的还有遗传毒性。

“两多”――多吃谷物和绿叶菜,多喝茶

经常吃些五谷杂粮,像糙米、小米、黄米、荞麦等,有助于人体内环境激素的排出。菠菜、萝卜、白菜等也是很好的排毒食物;习惯喝些茶,特别是绿茶,也有助于机体减少受到环境激素的伤害,有利于人体健康。

第2篇:人体激素的化学本质范文

【关键词】减少;残留

1. 兽药和饲料添加剂使用情况

由于药物具有保健和促生长作用,在动物养殖业中应用普遍。随着养殖业的迅速发展,其用量越来越大。美国动物保健研究所1986 年的统计,动物保健产品年销售额已达21 亿美元,包括药品、生物制品和饲料添加剂;仅药物添加剂就占销售额的50 %左右(即10. 5 亿美元) 。1989 年世界饲料添加剂销售额为91.18 亿美元。其中美国占33 % ,西欧占29 % ,其他地区占38 %;在药物添加剂年销售额中,预防的药物添加剂约占30 % ,治疗性药物添加剂占70 %。据统计,1998 年世界市场上动物保健品销售额为179. 23 亿美元,其中化学治疗药物87. 64 亿美元,生物制品23.66 亿美元,饲料添加剂67. 93亿美元,在11 年中增长了140.6 %。

2. 兽药和饲料添加剂的残留

由于药物及其添加剂的广泛使用,使肉、蛋、乳等产品中含有各种药物的残留不可避免。1987 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查处了1166 例药物残留超标事件,同年,美国农业部检查了117 628 头肉用犊牛,发现有2 063 头食用组织中药物残留也超过允许标准,占1. 75 %。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毒理学的国际专业小组) 于1987 年第32 次会议上报告了兽药残留的毒性评价,共评议了7 大类30 余种兽药残留。分别是抗生素类、驱肠虫类、生长促进剂类、抗原虫药类、灭锥虫药类、镇静药类、β- 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断剂- 咔唑心安,日本有60 %的牛和92 %的猪检出抗生素。日本学者阿部甫报道,对一批经过治疗的急宰动物进行调查,19 头牛中,有11 头(占57. 9 %)有青霉素残留,6 头(31. 6 %) 有四环素残留; 1988 年,日本报道,日本从台湾及美国产的猪肉中检出合成抗菌剂。我国动物性产品中药物残留是很严重的,因为我国尚未全面开展对动物性产品进行的药物残留的常规监测,所以许多养殖者及生产者还根本未认识到动物体内药物残留的危害性,也不清楚如何检测残留;近几年来,虽然我国加大这方面工作的力度,但是,很多人的认识还是很肤浅。

3.兽药和饲料添加剂残留的危害

3.1兽药

3.1.1抗生素

抗生素是某些微生物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能抑制或杀灭其他病原微生物的化学物质。目前在动物生产中使用的主要有β-内酰胺类、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氨基糖甙类等。抗生素是动物疾病治疗中应用最多的药物,其残留的来源主要是不遵守有关食品卫生法规和停药期的规定,对食品动物大量使用,甚至滥用抗生素,造成在动物产品中残留。

3.1.1.1过敏与变态反应

过敏和变态反应是一种与药物有关的抗原抗体反应。临床诊断上过敏和变态反应无本质上的区别, 青霉素、四环素及某些氨基糖甙类抗生素潜在威胁较大,这些抗生素具有抗原性,能刺激机体形成抗体,尤以青霉素抗原性最强,当被致敏人体再接受这些抗生素治疗时,该抗生素就会与抗体结合生成抗原抗体复合物而发生过敏反应。对青霉素有过敏反应的人约为0.7%-10%,过敏休克的人约为0.004%-0.015%,重者可致死。同时对神经系统影响很大,抗生素无论是对动物全身用药或局部和乳导管用药,均可随乳汁排出,经加热亦不能完全失活,人食入残留药物的乳后,可引起皮肤瘙痒和荨麻疹。氨基糖甙类的链霉素,新霉素等亦不受高温的影响,因此,烹调不是避免变态反应的措施。

3.1.1.2 毒性作用

链霉素对听神经有明显的毒性作用,严重者可致耳聋;氯霉素可抑制骨髓造血细胞线粒体内蛋白质的合成,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在我国已明令禁止使用。

3.1.1.3 细菌耐药性

细菌耐药性是指某些细菌菌株对通常能抑制其生长繁殖的某种浓度的抗生素产生了耐性,随着抗生素的不断应用,细菌中耐药菌株数量也在不断增加。细菌容易产生耐药性的抗生素有以青霉素为代表的β-内酰胺类,大环内酯类,部分氨基糖甙类,四环素类等。耐药菌最大的危害是通过食物链转给人类,使人类感染致病,同时往往会延误疾病的正常治疗或使治疗失败。另外,由于残留造成的长期低水平积累,可使人体正常菌群平衡遭到破坏,导致非致病菌死亡,致病菌大量繁殖,引起人群发病或维生素缺乏症。 如四环素类抗生素中的四环素、土霉素、金霉素、强力霉素及其衍生物等,在肠道菌群平衡破坏后,造成二重感染,导致中毒性胃肠炎,并对肝脏有一定的损害。

3.1.1.4 致畸致癌和致突变作用

在妊娠关键阶段对胚胎或胎儿有毒性作用,造成先天性畸形的药物或化学物品称为致畸物。能诱发细胞遗传物质产生变异的药物称为诱变剂或致突变剂。许多诱变剂具有致癌作用,四环素,氨基糖甙类和β内酰胺类等抗生素均可能有导致三致作用。这些药物通过肉、乳、蛋进入人体。

3.1.2 磺胺类药物

磺胺类抗菌药物种类很多,在动物生产中应用较多的是磺胺间甲氧嘧啶、磺胺二甲氧嘧啶和磺胺甲基异恶唑等。残留来源主要是不遵守停药期规定,作为饲料药物添加剂而饲喂不适宜的动物,长期或大量使用治疗细菌性感染和球虫病,因其在环境中不易降解#低剂量污染垫料和饲料等。磺胺类药物残留对人体的危害,主要是引起过敏中毒和导致耐药性细菌产生,另外还可引起造血系统障碍,急性溶血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3.1.3 呋喃类药物

呋喃类药物为人工合成抗菌素类药物,主要包括呋喃唑酮、痢特灵、呋喃它酮、呋喃苯烯钠和呋喃西林等。常用于预防和治疗家禽、犊牛和仔猪的传染病,用于火鸡组织滴虫病的防治,在动物生产中也常用作饲料添加剂, 这些均是药物残留的来源,主要危害是对某些动物和人有致癌作用。我国和欧盟、日本均禁止在所有的食品动物中使用该类药物。

3.1.4 抗寄生虫药

目前认为在动物性食品中残留并对人体具有较大危害的主要是苯丙咪唑类驱虫药,如噻苯咪唑、丙硫苯咪唑、苯硫苯咪唑、甲苯咪唑、丙氧苯咪唑、苯砜苯咪唑等及其主要代谢物。苯并咪唑类驱虫药在水中的溶解度极小,在消化道可有一定程度的吸收,药物及其主要代谢物从组织中消除较快,在动物组织中未见长期存留;但使用后不经停药期,就会造成残留。苯丙咪唑类驱虫药的危害是由于长期而持久地残留于肝脏,对肝脏造成毒性作用,还有较大的胚胎毒性,具有潜在的致畸性和致突变性。

3.2 饲料添加剂残留及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3.2.1 激素残留

激素残留是指在畜牧业生产中,将激素作为饲料添加剂或埋植于动物皮下,达到促进动物生长发育、增加体重和肥育,以及促进动物同期等目的;结果导致所用激素在动物食品中残留,动物生产中常用的激素类饲料添加剂主要有性激素类,生长激素两大类。

3.2.1.1 性激素

动物生产中使用的性激素按其生理作用分为雄性激素和雌性激素,大量使用性激素及其衍生物以后,这类化合物可在食品动物体内残留,而且相当稳定,不易分解,随着食物链进入人体而产生不良后果;类固醇激素化合物残留对人体的危害主要表现在对人体生殖系统和生殖功能造成严重影响,如雌激素能引起女性早熟,男性女性化,雄性激素化合物能导致男性早熟,第二性征提前出现,女性男性化,诱发癌症。如长期经食物吃入雌性激素可引起子宫癌、乳腺癌、肿瘤、白血病等。对人的肝脏有一定的损害作用,我国和欧盟、美国等已禁止对食品动物使用己烯雌酚及其盐酯制剂,禁止将甲基酮、丙酸睾酮、苯丙酸诺龙、苯甲酸雌二醇及其盐酯制剂作为动物促生长剂用。

3.2.1.2 生长激素

动物生长激素是由动物垂体前叶分泌的一类天然蛋白质激素,其主要作用是调节动物物质代谢过程,提高动物生产性能,增加胴体瘦肉率,提高肉的品质和饲料转化率。目前在畜牧业生产中使用的主要有牛生长激素和猪生长激素。尽管许多国家在几十年的研究和生产应用中证实: 生长激素不同于以往使用的很多性激素制品,是一类蛋白质激素,具有种属特异性,在人和动物体内均不蓄积,无残留问题;但近年来大量使用生长激素,尤其是在使用BST 的过程中,还是发现了一些的问题。因此,对生长激素的使用应谨慎,大量使用牛生长激素,使奶牛炎的发生率显著增高,比未使用的奶牛高15%--45%。 尤其在我国,若大量使用BST就会使原来高发的奶牛炎失去控制,随之而来的便是大量使用抗生素。势必造成抗生素的残留尚不能得到有效检测和控制,对人体健康存在极大危害。

3.2.2 兴奋剂

β-兴奋剂全称为β-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又叫β-激动剂,是一类化学结构和生理功能类似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苯乙醇胺类衍生物。它能与动物体内大多数组织细胞膜上的β受体结合。激活β-肾上腺素受体,从而调节整个细胞新陈代谢。早期在医学上属于拟交感神经作用药,可兴奋支气管平滑肌的β-受体,使平滑肌松驰,支气管扩张。用于治疗支气管哮喘,在以后的研究中发现能刺激脂肪组织释放脂肪酸,并增加蛋白质沉积。β-兴奋剂对大多数动物具有促生长作用,尤其对反刍动物,能促进组织细胞内蛋白质合成,从而引起肌纤维内物质增多,体积增大,同时可减少胴体的脂肪含量和非胴体部分的脂肪沉积,另外还对生长激素和胰岛素具有调节作用。目前在畜牧业生产中使用的β-兴奋剂主要有莱克多巴胺、克喘素(又称克伦特罗,俗称瘦肉精),舒喘宁(又称沙丁胺醇),息喘宁(又称塞曼特罗),吡啶甲醇类等10余种,使用较多的是莱克多巴胺和克伦特罗,国内禁止将β-兴奋剂用于食品动物。β-兴奋剂虽然能促进动物生长、提高日增重、提高饲料转化率、改善胴体品质、 但它对动物生理,胴体品质产生严重的副作用,其残留亦对人体造成严重危害,克伦特罗在牛体内的半衰期不超过24h, 但在动物组织别是内脏中含有较高的残留,在肝、肾、肺、脾的浓度为血液的20-90倍,肌肉中的浓度为血液的3-15倍,乳中的残留量可相当于人体的治疗用量。人食用了残留量较高的动物食品后出现心跳加快、头晕、心悸、呼吸困难、肌肉震颤、头痛等中毒症状。

4.药物残留的控制对策

4.1 加强政府宏观控制 责成有关部门解决问题加强动物及其产品安全体系的标准化管理体制建设,政府加强对动物及其产品安全体系的法制化管理,通过立法,赋予管理部门职能和法律地位。建立依法行政、强化监督、职责清晰、运作科学的一体化管理体系。

4.2 建立一整套药物残留监控、监测体系

为控制动物性产品的药物残留,提高我国动物性产品在国内外的竞争力,必须建立一整套药物监控、监测体系,研究药残的检测技术与方法,特别是适应我国国情的检测方法,而且同国际先进水平接轨。在省级建立药残监测系统,按国家统一要求,药残监测工作应由省级动物疫病监测中心或专职机构负责,坚持长期监测动物及其产品中的药残,为我国药物残留控制对策提供依据。鼓励企业建立、完善自身监测体系,开展适应WTO 准则的基本、必要的监测项目。

4.3 严厉打击伪劣兽药及违禁药品的使用

严格控制人畜共用药的使用,如政府三令五申禁止使用β- 兴奋剂、安定类药物、激素类药等,因为这些药物残留直接危害着人体健康;凡在动物产品中使用这些假药及违禁药,只要发现就要狠狠打击,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控制药物残留。

4.4 科学用药

引导养殖者以及药物、添加剂生产者、经营者,按药物的消减规律,科学使用药物。1999 年我国学者沈川等报道,3 周龄肉鸡以含新霉素饲料(140 mg/ kg) 饲喂14 d 后,除肾脏有明显残留,肌肉、肝脏、脂肪组织残留的检测结果不存在残留;而肉鸡以10 mg/ kgw 的齐量连喂4 d, 环丙沙星,停药期12d 后,肌肉、肾脏均不含有原形药物,而肝脏、肾脏、肌肉中原形药物及代谢物总残留药物的浓度低于0.03 mg/ kgw。只有掌握了药物消除规律,进行合理的用药,才能达到一定的满意效果。

4.5大力开发无公害、无污染、无残留的非抗菌素类药物及添加剂

非抗菌素类药目前很多,例如微生物制剂、中草药和无公害的化学药物,都可达到治疗、防病的目的,尤其以中草药添加剂和微生物制剂为主的生产前景最好。中草药制剂是从动物本身免疫功能上起作用,只有提高了自身免疫功能,才能提高机体对外界致病菌的抵抗力。这样的药物有微生态制剂,如肠病消、腐植酸、螺旋藻及中草药方剂等,都能有效替代各种抗菌类药物。总之,只有采取适合我国的国情,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具有保护生态环境的无公害、无残留、无污染的特色产品,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药物的残留及对人体的危害。

5.结论

在兽药和饲料添加剂的使用过程中,只有严格遵守国家的相关规定;同时,大力开发利用中草药及其添加剂和微生物制剂,才能有效地减少有毒有害物质的残留,确保人民的身体健康。

参考文献:

[1]李海山.动物养殖中药物残留的调查与控制对策,黑龙江畜牧兽医2003年第4 期55-56.

[2]张宏伟.动物性食品中兽药和饲料添加剂残留及其对人体的危害标,兽药与饲料添加剂2004年第9卷第4期1-2-3.

[3]陈杖榴.兽药和饲料添加剂残留的毒性与生态毒性研究进展[J]广东饲料2001,10(1)24-26.

[4]邓云波.农业部要求严禁非法使用兽药,湖南农业1997,(9)6.

[5]毛国盛, 张福云, 孙鹏. 饲料添加剂应用技术[M]. 北京: 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 138-140.

[6]林云.饲料抗生素的应用及面临的问题[J]. 饲料研究, 2001, 4: 25-26.

[7]周燕侠.农业部对部分禁药及化合物亮红牌 科学养鱼 2002,(6) 40.

第3篇:人体激素的化学本质范文

牛奶要喝“对的”

当前市场众多品牌的牛奶制品和各商家炒作的卖点,你站在超市的奶品柜前显得有些无所适从。只要你注意在选购牛奶时避免“两高一低”:即高温、高钙和低脂,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首先,牛奶消毒不是温度越高越好。因为牛奶的营养成分在高温下会遭到破坏,其中的乳糖在高温下会焦化,所以超高温灭菌奶并非品质最优。

其次,牛奶含钙量和浓度不是越高越好。目前各厂家牛奶本身的含钙量差别并不大,但是有些厂家为了寻找卖点,人为提高产品的含钙量,在天然牛奶中加进了化学钙,但这些化学钙并不能被人体吸收,久而久之在人体内沉淀下来,甚至会造成结石。

最后,牛奶中的脂肪不是越低越好,即牛奶不是脱脂就好。很多人担心喝了牛奶会长胖,因此总是选择脱脂牛奶。其实牛奶当中所含的脂肪不可能直接转化为人体脂肪,而且天然牛奶自身所含的脂肪比例并不高,所以,认为喝了牛奶会长胖是一种误解。此外,脱脂牛奶营养成分大为减少,也不利于人体健康。

牛奶越稠越好?那可不一定,在加了水的牛奶中再放一种增稠剂,牛奶可以变稠,但营养却降低了。也就是说,兑水的牛奶是可以随意人为变稠的,不一定越黏稠、挂壁越持久的就越好。牛奶的好坏,重要的是看它的指标含量是否符合标准,一般纯牛奶的蛋白质含量在每毫升3克左右,脂肪含量在3.3克左右。

给孩子喝太纯的牛奶是不对的,因为纯牛奶中所含蛋白质是母乳的三倍,孩子太小,无法消化和吸收过多的营养物质,喝太纯的牛奶会引起孩子腹泻、拒食等现象,所以在给孩子喝牛奶的时候要兑些水和适量的糖,以便于消化,不过加水和糖必须定量,不要太多。

牛奶稀是质量问题吗?不是,灭菌的牛奶,看起来较稀,但其营养价值实际上一点儿也不比看起来更黏稠的牛奶低。那些在包装内壁上附有黄油的牛奶,是因为脂肪量大,一定时间过后,脂肪就会上浮,形成油脂。这样的牛奶难以被人体充分吸收,会造成不必要的浪费。甚至有的牛奶生产厂家常利用人们对此的误解,在牛奶中添加增稠剂,以此蒙骗消费者。

开水煮饭好营养

有些时候做事省力却不一定能得到好的效果,冷水煮饭正是这样。米经过冷水浸泡后会大量吸水膨胀,使糊粉层营养物质大部分溶于水中,随着水温升高和水分的蒸发,溶于水中的维生素B1会部分逸出,在碱性的水中遇热而被破坏掉。另外,一些城镇居民的饮水在净化处理过程中均要加入净化剂和漂白粉,它们虽然对人体无害,并且能杀死水中的细菌,但也能直接破坏分解掉维生素B1,这样就导致了米饭中营养成分的流失。

做米饭最好的办法是将水煮沸后再放米,这样米本身边吸收水分边被加热,蛋白质遇热凝固,使米粒完整不碎。部分淀粉糊化层逸出后溶于汤中,使粥有黏性。而且在水煮沸的过程中,部分凝聚的蛋白质可保护维生素B1,避免其大量溶于水。随着加米后水锅沸腾而改为文火,蒸气减少,这样做使维生素B1的保存量比用冷水加米煮出的米饭高30%,而且煮出的米饭口感更好。

想吃到清香扑鼻的米饭,并不一定要用新米,用茶水烧饭就可以获得色、香、味俱佳的饭食。茶水烧饭还有去腻、洁口、化食和防治疾病的好处。中老年人常吃茶水米饭,可软化血管,降低血脂,防治心血管病。此外,茶多酚能阻断亚硝胺在人体内的合成,胺和亚硝酸盐是食物中广泛存在的物质,它们在37度和适当酸度下,极易生成能致癌的亚硝胺,而茶水煮饭可以有效地防止亚硝胺的形成,从而达到防治消化道肿瘤的目的。

给海带“泡澡”

我们在市场中买到的大部分是干海带,由于海水污染的原因,含砷量较高,吃时要多加小心。砷和砷的化合物一般都是有毒的,可引起急性和慢性砷中毒。因此,各国在制定食品卫生标准时,对砷含量都有严格规定,而干海带的含砷量已经大大超过了标准。

实验证明,干海带经水浸泡5~10小时后,其中的含砷量仍高达5毫克/千克。经水浸泡24小时后,其含砷量才能达到安全食用标准。

海带经过长时间浸泡后,营养素有一定的损失。其中,维生素B1和尼克酸会损失一部分,具有食疗作用的微量元素和甘露醇损失较多,碘也会有一定的损失。但这些并不会对海带的营养价值造成太大影响。因为海带中含碘量很高,即使损失一部分,对人体仍可以起到足够的补充作用。甘露醇是治疗脑水肿、乙型脑炎的药物,对健康的人没有太大的作用,而且,海带中的甘露醇含量还远未达到药用剂量,对它的损失,不用觉得可惜。

吃豆腐适可而止

豆腐是我国的国菜,在防病保健上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但美味不可多贪,好东西要适可而止。

问题1:在正常情况下,人吃进体内的植物蛋白质经过代谢,最后大部分成为含氮废物,由肾脏排出体外。人到老年,肾脏排泄废物的能力下降,此时若不注意饮食,大量食用豆腐,摄入过多的植物性蛋白质势必会使体内生成的含氮废物增多,不利于身体健康。

问题2:制作豆腐的大豆含有的皂角甙,它不仅能预防动脉粥样硬化,而且还能加速体内碘的排泄。长期过量食用豆腐很容易引起碘缺乏,导致碘缺乏病。

问题3:豆腐含嘌呤较多,嘌呤代谢失常的痛风病人和血尿酸浓度增高的患者多食易导致痛风发作,痛风病患者尤其要少食。

三种人少吃大豆

豆制品已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主打食品,但并非是人人皆宜。大豆包含了一种叫做植物雌激素的化学物质,它能够刺激雌激素受体细胞的生长。在食用大豆保健品的妇女中约有4%的人出现子宫内膜增生,而在食用安慰剂的妇女中则无一人出现子宫内膜增生。而且,孕期或母乳喂养期的妇女进食大豆可能会危及男性婴儿的生殖发育。因此,孕妇在妊娠期食用大豆制品时应格外注意,还是小心为好。

大豆中所含的化学成分可以“模拟”雌性激素雌二醇的功能,从而导致数量减少。这个结果很让人担忧,因为它可能造成男性生殖功能降低,是很多男性性发育异常的罪魁祸首。

茶水烧饭

第4篇:人体激素的化学本质范文

关键词:  七情学说 怒致病 心理应激 综述

1  七情学说与心理应激的相似性

1.1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就是整体观念,认为人是一个有机整体,重视人体内部以及人与外界环境之间的协调统一。七情学说强调情志与脏腑之间依靠气机正常升降而产生的统一协调,认识到情志与脏腑气机之间任何一个方面出现异常,均可以导致疾病的发生。应激理论则适应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需要而迅速发展起来,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构成的应激中介机制将应激源(生活事件)与最终的心理生理反应联系在一起。

1.2  七情学说与应激理论均认同七情与应激具有积极与消极两方面的作用。七情是人们对外界刺激产生的正常情绪体验,能够促进脏腑功能协调和机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当情志过于强烈持久,超过了人体心理生理的承受能力时,则会损伤机体,造成阴阳失衡、脏腑精气虚衰而产生病变。应激则是个体对变化着的内外环境所做的一种适应,是机体提高警觉系统以应付可能的威胁与挑战的防御反应。适度应激可以提高机体的适应及应对能力,而积极应激,强烈、持久的应激则会使体内的稳态打破,形成消极应激,波及多个系统及易感内脏,导致疾病。可见七情与应激都强调一个内环境的平衡。

2  怒致病与心理应激的相关性

   

尽管中医学中没有“心理应激”这一概念,但中医藏象及七情学说很早就认识到不良的环境或精神刺激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心理应激理论与中医情志内伤理论在理论框架与对发病原理的认识上存在一致性[1],周萍等[2]认为中医情志致病与现代心理应激理论在认识方法上有很大的相同之处,其扼要模式S-R(S:外界刺激,R:人体心理性的、生理性的多层次的反应)是一致的;从中医角度而言,机体调节应激反应的核心脏腑是肝[3]。严灿等[4]则认为应激理论与中医学阴阳气血、脏腑机能平衡的整体观高度一致,肝主疏泄的功能更是在机体心理应激中起决定作用。肝在志为怒,负性生活事件是怒致病的始发因素,所以怒致病与心理应激之间必然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2.1  病理机制的相通性  怒致病的病理机制。现代医学认为怒主要是通过引起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系统的失调而致病的。愤怒情绪发生时,激活交感神经系统,引起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内分泌系统被激活,血中肾上腺皮质激素、肾素血管紧张素、甲状腺素、胰高血糖素、垂体后叶激素分泌增加,这些激素对肝脏和其它一些器官都有影响[5],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的病症。

   

心理应激的生物学机制。Vuitton等学者[6]提出心理应激与疾病的关系是一系列连锁的过程——紧张性刺激、对应激刺激的反应、神经内分泌的改变、免疫应答失调、疾病的发生。严灿等[7]结合中医基础理论及相关研究进展,将现代心理应激理论引入中医理论的研究中,从脏腑学说提出,任何形式的应激首先是影响了机体的正常气机。肝失疏泄所致生理病理改变的发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种病理性的心理应激反应。所谓“疏泄”与调节心理应激反应过程中的中枢与外周多种神经递质、神经肽、激素以及酪氨酸羟化酶的变化有关。心理应激的物质基础是神经一内分泌-免疫调节(NIM)网络,有学者通过对中医肝脏象及证候的有关研究得出:肝的实证和虚证都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神经内分泌功能紊乱[4],肝的疏泄功能也存在着一定的NIM网络调节机制,其中枢神经生物学机制在整体上与调节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有关,具体而言,可能与调节慢性心理应激反应(情志活动异常)过程中中枢多种神经递质及其合成酶、神经肽、激素、环核苷酸系统以及即刻早期基因los蛋白表达等的变化有关[8]。因此,心理应激反应已成为研究怒致病生物学机制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2.2  怒致病动物模型的制备  基于怒致病和心理应激的相关性,运用心理应激制作怒的动物模型已是现代模型的发展趋势,并且目前此领域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如刘晓伟等[9]参考了Breuer[10]的方法,对成年雄性大鼠利用入侵成功制作怒的动物模型。岳文浩[11]使用刺激猫怒吼中枢的方法诱发猫的怒反应,对怒伤肝机制进行研究。陈小野等[18]用自制的颈部枷锁模具影响大鼠日间理毛、挠痒等活动,从而引起大鼠情志变化;而乔明琦等[13]用“择时挤压造模法”制作以急躁易怒、月经前加重的经前期综合征肝气逆证猕猴模型,利用和人类情绪变化极其相似、具有丰富表情和行为的灵长类动物进行造模,为中医情志研究提供更为理想的动物模型。

   

运用心理应激方法研制中医证候动物模型具有创伤性少的优点,既克服了之前中医证候动物中过多使用化学药物导致的偏差,又能与中医传统的情志、劳倦、饮食等致病因素相吻合,特别是情志病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其动物模型的复制是很困难的,再加上中医学的证候特点要求就更加困难。因此,借助现代医学的应激理论和方法复制情志动物模型已是现代模型的发展趋势。

3  问题与展望

   

从现代应激理论入手,结合中医的脏象理论和七情学说,研究“气”和“气机”的内涵,探讨中医证候及脏象的本质[1]。同时要考虑不同的应激反应会有不同的神经内分泌的改变和不同的病理变化,在明确所采用的应激模型的基本生理病理变化的基础上进行中医药的研究,促进中医对怒所致疾病的辨证及治疗的量化、标准化。采用循证医学的理论和临床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对处于心理应激状态的人群或具有精神性障碍的人群中进行属于中医肝病证候的调查,寻找中医肝病证候在此类病症中的分布规律,并借助于中医体质理论,在细胞、分子等不同层次上揭示证候形成的物质基础,从而为进一步揭示肝主疏泄,调畅情志功能的神经生物学机制提供科学的依据。在动物模型方面,可病证结合制备模型,并建立量化评价标准。同时由于情绪反应是复杂的,导致应激反应的因素不可能像中医七情致病理论那样对七情与五脏的相关性作出严密的区分,所以如何在实验动物身上体现出某一具体情绪改变所致的特定病理变化,还是具有相当难度的,这一领域还需要进一步的突破与创新。

   

怒致病与心理应激的研究显示了中西医学在神经——精神这一高层次领域中的密切沟通合作和优势互补,它不仅为中医不同脏腑功能本质和证候机理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技术方法,而且符合医学模式的转变及社会发展对健康的新的要求,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良好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第5篇:人体激素的化学本质范文

人的记忆比动物的更复杂、更高级,而且每个人的记忆都有一定的差异。古今中外,都有记忆力非凡的人。例如,俄罗斯的国际象棋冠军卡斯帕洛夫,他熟记的棋谱有近万个;他所记的1000多人的地址和400多位朋友的电话号码,从来没有出过差错。我国汉朝时期,著名的女文学家蔡文姬,把她父亲蔡邕因战乱而散失的400多篇作品背录下来,使之得以流传至今。

那么,人究竟为什么能记忆?记忆的本质是什么呢?尽管人们对这些问题做过长期的探索,但它仍然像一把没有暴露密码的密码锁,至今还没有被打开。

早先,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柏拉图曾对记忆进行过探索。他认为,记忆就像火烤蜡纸一样,蜡纸上出现的许多景象就是记忆的信号。显然,这只是一种虚无的想象猜测,没有事实根据。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现在人们对大脑的记忆认识已深入得多。

一种理论认为,记忆贮存在蛋白质分子(或者多肽――蛋白质片段)里。这个理论是瑞典神经化学专家海登于1958年首先提出的,后来有若干实验给出了证明。例如,世界著名的生物化学家乔治・昂加尔对两种大白鼠脑细胞的化学物质做了分析比较,发现受过记忆训练的大白鼠脑细胞中的蛋白质、多肽含量,比未受过训练的大白鼠要高。为此,他进一步指出,记忆就是脑细胞中多肽分子迅速形成的结果:多肽分子每一种排列组合顺序,就代表着一种记忆。但这种观点并没有得到公认,原因是有的科学家重新做昂加尔实验,发现有2/3的大白鼠效果不明显,因此对海登的“蛋白质分子记忆”学说产生了怀疑。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记忆与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乙酰胆碱有密切关系。如果让产妇服用一种名为东茛菪碱的药,它能使人体的乙酸胆碱分解,结果产妇就失去了对手术的记忆。美国医生也曾做过临床试验,让记忆力衰退的老年人服用一定的乙酰胆碱药物,结果老人记忆力有所好转,这证明乙酰胆碱与记忆确实有一定的关系。但究竟为什么它能促进记忆,它是否就是贮存记忆信息的物质,目前还不清楚。

另外,美国的科学家还对人脑中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和黑素激素做过研究,发现它们不但能促进人的记忆,而且还能治疗多动症,增强注意力。有人还给它们取了个动听的名字:“天才药”。对于这两位“不速之客”是如何帮助人们提高注意力和记忆力的,至今也没有可靠的解释。

第6篇:人体激素的化学本质范文

现代医学的发展不仅使得各分支相互渗透,而且使得医学与自然科学的结合更加紧密,医学发展与工程技术发展不仅携手并进,而且这种发展趋向使现代医学高度综合化、哲学化。可以说,医学不但是科学和技术,而且包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在现代医学的理论中包含着世界观和方法论。因此,医学教育不但有科学和技术的教育,还有医德教育。

1.分子水平的研究让生物化学进入崭新阶段

目前医学的研究已进入定量阶段,这使得医学研究的领域从细胞水平发展到亚细胞和分子水平。生物化学的这些进步,使人们对核酸、蛋白质大分子等物质的结构和功能有了深入的了解,人们对生命现象的认识及许多医学重大课题的解决提供了理论基础。也揭示了作为遗传物质的DNA双螺旋结构和遗传密码,给人类战胜多种疾病带来了希望。遗传工程使得人们可以控制生物的遗传性状,基因调控理论和代谢机制的研究,为人们战胜许多不治之症提供了可能性。对疾病在分子水平上的研究,促进了分子生理学、分子病理学、分子药理学、分子免疫学、分子遗传学等一系列医学分支学科的形成,这为人们探讨人体生命活动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其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2.世界观培养应寓于生物化学教学中

生物化学这门基础医学中的重要学科,研究的是生物体化学组成、结构及生命活动过程中的各种化学变化规律。同时又包含着对生命、人体疾病的看法和观点,这就是世界观,是基础医学的出发点,又是辩证唯物自然观的组成部分,所以生物化学中包含着科学的世界观。

随着现代生物学和生物化学的发展,人们对生命现象的本质认识和理解更加深入。人们以现代生物学和生物化学为工具,对生物大分子(蛋白质和核酸)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以现在的观点,核酸有两大类:核糖核酸(RNA)和脱氧核糖核酸(DNA)。密码由DNA为载体进行复制而后经过RNA的传递与翻译,形成特定氨基酸序列的蛋白质。蛋白质又控制着新陈代谢和复制过程。这种新陈代谢包括经常不断地同外环境进行物质交替和能量传递以及不断地自我复制和自我更新,它是生物体内的基本矛盾运动。

生物体像个“化工厂”,只是更非常复杂些,外界物质,像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水、氧等不断的进入这个“工厂”,淀粉食物在胃肠道的水解酶分解为葡萄糖,被机体吸收入血后,运到全身细胞,在一系列酶的作用下,按着有氧氧化、无氧酵解、磷酸戊糖途径,生成三磷腺苷。这种化学能可以转变肌肉收缩的机械能,维持体温的热能等。蛋白质则经蛋白酶分解为氨基酸,被小肠吸收入血后进入全身组织,又在酶的作用下激活,按一定顺序排列起来,合成人体的组织蛋白,用于更新组织。生物体同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代谢的同时,生物体自身也处于不断的自我复制,自我更新的过程之中,新的成分,细胞不断新生又不断死亡。生物体的自我更新使生物体在每瞬间既是自身,同时又是别的东西,生命总是和它的必然结果联系起来,这就是辨证的生命观。

人体新陈代谢是合成代谢与分解代谢的对立统一,生成能量与消耗能量的对立统一,是新生与死亡的对立统一。人体是高度分化的机体,它的新陈代谢是靠一系列特定的器官来完成,而每一器官的功能活动充满了矛盾运动。如肾小球的滤过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体液调节中两种相互拮抗的两类激素;神经系统的传入神经的激活系统与传出神经的抑制系统等等,都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并以此维持正常的新陈代谢。这听起来像我们生活的社会一样的复杂,而人体确实就是一个微缩了的社会,这里的细胞就是社会中的人。

3.生命体既是绝对运动有处于相对平衡中

第7篇:人体激素的化学本质范文

――题记

人体潜能是个隐伏的宝藏

从受精卵发展到成人体态,体肤的各种组织器官都能在中枢神经的统一指挥下协调统一地完成各自的功能,使人保持有正常的生理活动和正常的生产劳动。但是,当遇到强大的刺激或需要应付特别的境遇,机体会立刻做出强烈反应,挖掘体内潜能,有时是爆破性的力量,来渡过危险。这就是潜能的表现。还有,当机体器官受累或受到损害时、该组织器官有强大的代偿能力,如心脏上的冠状动脉血管狭隘受阻、引起供血不足,心肌自身可以重新生出新的血管网来代偿。当然,潜能也罢、代偿也罢,并不是无限的,各种器官也不尽相同,但它确实如被掩埋的宝藏,隐伏在体内。上个世纪初,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曾提出:一个正常健康的人只运用了其能力的百分之十。稍后,又有学者玛格丽特・米德撰文报告其研究结果:认为不是百分之十,而是百分之六。也有学者最近估计,一个人所发挥的能力,只占他全部能力的百分之四。估计的数字越来越低,是因为人类具备的能力及其源泉之强大。事实亦是如此,因病因伤割掉一个肾或一侧的肺,人照常进行正常的生活和工作,诸如此类的临床例证都说明了这个问题。大概人类只有想尽办法挖掘出这些潜力,把人的能力发挥到极致,才是最高的自我实现,才能达到高峰体验,处于一种极欢乐状态,享尽天年。

养生贵在开发生机

如何才能挖掘人体的潜力呢?国外许多学者从人的直觉思维、感觉能力,从心理学、心灵学,从人体细胞的全信息论,从大脑功能的研究等方面作了大量的实验与临床实践。研究认为,我们这一代人被告知他们不能控制自主神经系统。然而,通过对生物反馈系统的研究,我们发现心律、血压、消化系统的运动和脑电波都可以受到人为的控制。这个结论所包含的意思在我们的中医养生学看来,没有一点荒诞不经,而且是十分科学,有真知灼见。一些称为中流的科学家正在断言:终有一天,我们会发现人体有能力使自身再生。

清朝学者丁其誉在他编著的《寿世秘典》中说:“养生者贵开发其生机,生机一发,则源源不穷,此谓浚于不涸之府,生机有二,使此心常自怡适,而不以忧郁窒其生机;助养脾土以滋化源,则四藏都有生机。若不知此二机括,虽日服补药而难奏效。”第一次提出了养生的关键作用是开发生机,而这已经被人体现代科学研究所证实。最近国内学者金日光以生命力的原理探讨了人类基因调控与健康长寿之间的关系,为养生学提供了新的生物学依据。

中医养生方法很多,有导引、吐纳、静坐、内视、服气、坐禅,以及现在通称的“气功”的各种技法和太极拳、八段绵等。不管是哪一种都是围绕它的根本功能来展开生发的。

入静养生激发人体潜能

不论是哪一种养生法,都把入静作为养生的前提和基础。这是因为全身的彻底放松,心神的完全宁静,没有任何杂乱信息的干扰。机体无处不在的两大反应,兴奋――抑制,进入了微妙完美的和谐状态,激发了强大的自身调整能力。在脑内,神经细胞间网络般无数的信息传递会变得更加有序、有效,建立并加强了它们之间的复杂联系,能对未编程序的(或不可预料)事件做出反应,这就具有了创造力。所谓“宁静以致远”,无数人的体验也证明,入静放松,确实能够消除疲劳、净化心境、有产生灵感、开启智慧之门的功效。

“天君泰然,百体从令”。大脑放松后,皮层下中枢如下丘脑、脑干、脑髓等就像是获得了解放,有了平顺的自主活动、发号施令管理统摄下属。它主要是通过支配内脏的自主神经调节各组织器官的功能,使生命体征血压、呼吸、心跳处于最佳状态,甚至久而久之还会有更奇妙的作用发生。

现代生理学证实,人有两个大脑:一个镶在头骨内的“大脑”,另一个是藏在肚子里的“腹脑”(又称肠脑)。消化道内有完善的神经系统工程,由遍布食道、胃、小肠、大肠等周围的神经组织构成,并产生消化道感应。肠脑在人的喜怒哀乐情感中起重要作用、消化道实质上也是一个最大的情绪器官,每个人都有过体会:消除不良情绪,保持心态平衡,对消化道有保护作用。所以,增强入静做到心静、气静、神静,是十分有道理的。

呼吸直接影响养生效果

在所有养生方法中,无不强调呼吸的重要性。呼吸的方式、快慢、深浅直接影响到功效,胸式加腹式、浅而慢的呼吸,不仅仅能增进氧气的吸入和二氧化碳的排出,还能广泛影响体内各级神经活动,从而有效调节各部位的生理功能。呼吸的方式与人的感情和心态有着本质的联系,是连接肉体和精神的纽带,所以每个人都要进行呼吸锻炼,养成的良好的习惯。

训练有素的呼吸,能使胸腹之间的横膈膜大幅度地上下运动,这一简单的运动方式,不但改变了肺的顺应性,唤醒了体内的生命之气,而且还能起到刺激、按摩内脏、推动血液和淋巴液的快速流动,促进毛细血管大量开放,疏通患病部位长久闭塞的气血。

肺是呼吸器官,但是也具有非呼吸功能。这种功能很神奇,它通过分泌多种功能各不相同的活性物质,对心血管、消化、血液、内分泌、泌尿生殖等系统施加影响。训练有素的呼吸,可以调整这些活性物质的分泌和利用,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

养生者的姿势、行为、意念(包括入静、调息)都会对内分泌产生良好的作用。内分泌腺是一个产生激素的器官,其中枢在脑底部的垂体已内,由它来调节其他如松果体、甲状腺、胸腺、肾上腺等腺体。激素是一种极为复杂的化学物质,虽然在血液内的含量甚微,但其生理作用却是巨大的。

意守上丹田(印堂)到了一定程度,“气”感应了脑内的松果体,会增加血清素和褪黑素的分泌量,可以控制血脂、调节血压、净化血液、改善体内的酸碱度,还能抗氧化、消除自由基、活化细胞、防止衰老及癌症,甚至可以使机体的再生能力恢复,进而重进免疫系统。褪黑素还有安眠、美丽的作用,所以市场上出售的此类药物很受人青睐。

第8篇:人体激素的化学本质范文

生命现象的奥秘只有从蛋白质中才能寻到答案,蛋白质的研究是当代生命科学的基石。

早在1838年荷兰化学家Mulder在生物体内发现一种复杂的有机化合物,它对维持生命至关重要,因而用一个希腊字Proteios予以命名,意思是“头等重要”或“名列第一”;中国科学家将其译为“蛋白质”。而今已深知蛋白质是构成各种生物细胞的原材料,也是一切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可以断言,“没有蛋白质就没有生命”。

蛋白质普遍存在于生物界,从病毒、细菌、动物、植物直到人类都必须有蛋白质,它是生物体内最多的有机成分,约占人体体重的15%~19%。蛋白质是人的主要营养成分之一,成人体内每天都有约2.5%的蛋白质在进行代谢、更新和转换,组织蛋白质分解代谢生成的大部分氨基酸重新被利用于合成蛋白质,只有少部分被彻底氧化分解。迄今,关于蛋白质的研究已是食品科学的一项头等热门课题。

从“大头娃娃”事件说起

2004年初,安徽阜阳农村先后发现了一百多名幼儿患上了一种大头娃娃的怪病:一个个面部浮肿、四肢短小、精神萎靡。医务界发现幼儿吃的奶粉有问题,立即引起各大媒体的高度关注。温总理发出指示,要求严格彻查奶粉质量!婴幼儿奶粉蛋白质含量应达到12%才合格,结果查出46个厂家生产55种奶粉的蛋白质含量都不达标,而阜阳的幼儿吃的劣质奶粉蛋白质含量仅2%,最低的只含0.37%。这些幼儿出生后一直吃着这种几乎不含蛋白质的劣质奶粉,造成13名幼儿死亡。

触目惊心的大头娃娃事件告诫我们,蛋白质长期摄入不足是致命的!首先导致幼儿停止生长发育,进而引起全身肌肉的蛋白质分解,难以维持生命!

临床上成年人的严重蛋白质营养不良有三种类型:浮肿型、干瘦型和混合型。

浮肿型蛋白质营养不良的特征是全身浮肿,下肢浮肿尤其明显。干瘦型的原因是蛋白质和能量的摄入量都不能满足需要,其特征是身体极度消瘦、皮下脂肪消失、肌肉严重萎缩,形成所谓的“皮包骨”状态。混合型是同时出现上述两型的特征。癌症晚期病人常因无法进食而造成蛋白质营养重度不良导致恶病质,极度消瘦而迅速死亡。

人没有蛋白质营养,就失去了健康与生命!

氨基酸重新洗牌,

蛋白质不断更新

人吃鸡、鸭、鱼、肉、五谷杂粮,消化吸收其中的氨基酸,组成人体自身的蛋白质体系。

(一)蛋白质的组成

蛋白质是一类结构非常复杂的大分子有机化合物。构成蛋白质的基本元素是碳、氢、氧和氮;有些蛋白质还含有硫、磷等其他元素。人体内蛋白质的种类极多,约有10万种之多。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氨基酸结构中,一个碳原子同时与氨基和羧基相连;虽然自然界有300多种氨基酸,但组成人体内蛋白质的氨基酸仅有20种。

各种蛋白质分子的大小可以相差几千倍,直接测定蛋白质含量是相当困难的,所幸的是千差万别的蛋白质中所含氮元素的比率却相当恒定,大约都是16%。因此,只要用化学方法测定出食物中氮元素的含量,再乘以6.25(即100÷16)便可得出该食品蛋白质的含量。这一点大大方便了对营养学的蛋白质含量的鉴定工作,但谁也不会想到,这一科学测定法发明百年之后,竟被奸商钻了空子,闯了弥天大祸!

相关链接:

彻底揭秘三聚氰胺事件:2008年中秋,甘肃医生惊人发现好几个一岁以内的婴幼儿因患肾结石而发生中晚期急性肾衰竭,有生命危险!虽然事发地点不同,但这些婴儿出生后都一直在吃“三鹿”牌奶粉。患儿家长,要求卫生部门彻查病因。

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

9月11日,“三鹿”奶粉厂被迫承认:经检测发现奶粉受“三聚氰胺污染”奶有700吨之巨!

三聚氰胺原是一种低毒性有机化工原料,不得用于食品,也不需要加入食品。但是,不法奸商发现三聚氰胺分子中含有多个氮原子,检测奶粉蛋白质含量正是以含氮元素量为指标。于是奸商们一边往奶中大量掺水,一边又大量加入三聚氰胺,这种加了大量三聚氰胺的掺水牛奶,竟然就这样蒙混过关!

可怜的婴幼儿的肾小管纤细如毫,当尿液通过肾小管时,三聚氰胺就成了肾结石的结晶核心,在肾里面生成大量肾结石。不到一岁的婴幼儿因无法排尿,成了急性肾衰竭的危重病人!

最后,昧着良心的奸商一个个走上公审台,被判死刑、重刑。但是,这也挽救不了成千上万的祖国花朵的灾难!

(二)非必需与必需氨基酸

人体不能直接利用食物中的蛋白质。我们天天喝牛奶,安然无事;如果将牛奶注入静脉,马上致死!所以食物中的蛋白质必须经过胃肠系统彻底消化、分解成氨基酸后才能被人体安全地吸收、利用。氨基酸是没有种、系特异性的,即动、植物和人体蛋白质的氨基酸结构都是相同的。人吃各种食物,蛋白质被消化吸收后,氨基酸在体内就按照人体的DNA遗传信息重新“洗牌”,组装形成人体自身的蛋白质。因此,人吃动植物的各种蛋白质,取其氨基酸为原料,重新合成人体自身的蛋白质。

组成人体蛋白质的20种氨基酸中有8种是必需氨基酸,其余12种是非必需氨基酸。

必需氨基酸是在人体内不能自身合成,或合成的量不能满足身体需要,必须依赖食物提供。对成人来说,8种必需氨基酸是亮氨酸、异亮氨酸、赖氨酸、蛋氨酸、苏氨酸、苯丙氨酸、缬氨酸和色氨酸;对于婴幼儿来说,组氨酸也是必需氨基酸。一般来说,动物性和豆类蛋白质含必需氨基酸较多,属于优质蛋白质。

有个记忆小口诀可帮助大家记住这8种必需氨基酸――假设有个卖烂蛋的老妇姓苏名苯丙,工商来了“亮一(异)亮烂(赖)蛋,苏苯丙急(缬)煞(色)。”就全记住了!)

(三)必需氨基酸模式好,营养价值才高

食物蛋白质的必需氨基酸“模式”是指其中氨基酸的种类、数量和彼此间的比例关系。食物中蛋白质的氨基酸模式越接近人体蛋白质的氨基酸模式,其营养价值就越高,称为优质蛋白质或完全蛋白质。众所周知,母乳是婴儿的最佳食品,是因为母乳中的蛋白质所含的各种必需氨基酸量很充足、比例适当,因此对维持婴儿健康、促进生长发育有重要作用。肉皮中的胶原蛋白几乎不含必需氨基酸,其营养价值自然就不高。

除母乳以外,研究发现,鸡蛋蛋白的氨基酸模式也接近人体的蛋白质氨基酸模式,所以其营养价值也很高。因此,营养学中将这两种蛋白质作为评定其他食物蛋白质质量的参照标准。

蛋白质对人体功能卓著

蛋白质在体内的生理功能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构建全身组织

1、生长和更新:蛋白质是构成细胞和组织最重要的成分,是机体生长发育和组织修复的构建材料。

2、结构成分:蛋白质是身体结构,如皮肤、筋腱、韧带、膜、肌肉和骨骼的核心成分。

(二)调节生理功能

蛋白质简直是人体内的魔术师,在下列人体的多种生理机能中,起着至关重要的调节作用。

1、酶:酶的本质是蛋白质,能促进体内各种化学反应能在体温条件下顺利进行。

2、激素:一些激素本身是蛋白质或是氨基酸衍生物,能灵敏调节身体各种生理过程。

3、抗体:抗体是由蛋白质或氨基酸组成的免疫分子,用于防御侵入体内的细菌、病毒微生物。

4、体液和电解质平衡:生物膜上的蛋白质“泵”帮助维持各部分体液的分配和矿物质组成。

5、酸碱平衡:蛋白质用作缓冲剂,帮助维持各部分体液的酸碱平衡。

6、运输:蛋白质帮助机体运输所需的各种物质,如脂类、矿物质、氧和二氧化碳等。

7、血液凝固:血液的纤维蛋白提供网架以供血凝块的形成而止血。

8、运动:骨骼肌、平滑肌与心肌内的肌纤维蛋白是肌肉收缩的力量源泉。

(三)供给人体能量

蛋白质可以为身体提供需要的能量。每克蛋白质在体内氧化分解后可产生16.7千焦耳(4千卡)能量。

如何评价食物蛋白质的优劣?

在评价某种食物蛋白质的营养价值时,必须同时考虑你所能吸收的蛋白质的量与质。

(一)食物中蛋白质的含量

蛋白质含量是营养价值的基础。食物蛋白质含量的测定是将食物用酸消化后,再用凯氏定氮法测出氮含量,然后乘以6.25。

(二)蛋白质消化率

蛋白质营养关键在吸收,吸收的前提在消化。消化率是指食物蛋白质在胃肠道内能够被消化吸收的程度。蛋白质的消化率越高,其营养价值就越高。

植物性蛋白质常被细胞壁的纤维包裹,不易与消化酶接触,因而植物性蛋白质的消化率低于动物性蛋白质。但如能打破纤维的包裹,那么植物性食物蛋白质的消化率就大大提高。例如,吃整粒大豆的蛋白质消化率仅为60%,而加工成豆腐后,其蛋白质消化率马上达到90%以上。烹调加热可以使蛋白质变性,结构松散,与消化酶的接触增加,就能提高其消化率。但加热温度过高或时间过长则又会破坏氨基酸,反而降低了营养价值。

(三)蛋白质功效比值

这是一种早在1919年提出的测定蛋白质利用度的简单方法,至今仍在广泛应用。其方法是用含10%被测蛋白质的饲料喂养刚断乳大鼠,28天后测量大鼠增加的体重,大鼠体重增长的克数越多,表示蛋白质功效越高!

(四)蛋白质的生物价

生物价一词指的是食物蛋白质经消化吸收后能在体内存留和利用的程度,以氮在体内存留量占氮的吸收量的百分比大小来表示。食物蛋白质的生物价高低与其氨基酸模式有关。食物蛋白质的“模式”与人体所需的氨基酸模式越接近,其生物价越高。食物以母乳的生物价为最高,故提倡母乳喂养。

(五)氨基酸评分

氨基酸评分也叫化学分,首先用化学方法测定出食物蛋白质中各种必需氨基酸的含量,然后分别与参考蛋白质(鸡蛋蛋白质)中的相应必需氨基酸含量相比,计算出两者之间百分比,就可以给食物蛋白质的氨基酸评分。

总之,我们应当吃蛋白质含量高、生物价高、氨基酸评分好、消化率高的蛋白质食物,其营养的功效高,对健康才有益。

蛋白质的互补作用

我们知道,食物中只有鸡蛋蛋白和母乳中的必需氨基酸模式与人的模式非常接近,能完全被人体利用;其他食物所含的必需氨基酸模式与人体所需都不够完美。幸而在实际生活中我们经常同时食用多种食物,各种食物所含的氨基酸可以取长补短、互相补偿。例如,谷类食物的蛋白质含赖氨酸、亮氨酸较少,但其蛋氨酸和色氨酸含量高;而大豆蛋白质正好相反,赖氨酸、亮氨酸含量高,而蛋氨酸和色氨酸含量低。谷类和大豆配合同时食用,则两者的缺陷都可以相互补偿,就提高蛋白质营养价值。

所以,玉米面加大豆粉做成的窝窝头、五谷杂粮煮成的腊八粥、米粉加奶粉和蛋黄粉做成的“代乳粉”等都是利用蛋白质互补作用原理以改善蛋白质营养价值的好办法。在利用蛋白质互补作用改善蛋白质营养时应注意:1、搭配食物的品种越多越好;2、如能荤素搭配动植物蛋白互补,则效果更好;3、搭配的各种食物应同时食用,因为各种必需氨基酸必须同时到位,才能及时互补。老年人常煮多种成分的腊八粥,大米、小米、玉米或黑米配以各种豆类,再适当加上去骨的鱼或肉,那么不仅互补,而且味道鲜美,营养更丰富。

蛋白质的需要量和

推荐摄入量

人体为了生长、更新和修复组织,每天都需要摄取足够量的蛋白质。测定蛋白质需要量的经典方法是氮平衡法。正常成年人从膳食摄入的氮与排出的氮(包括经尿、粪及皮肤黏膜排出的氮)数量相等。这种状态叫做氮平衡。婴幼儿、青少年、孕妇、乳母需要合成新组织,摄入的氮量大于排出的氮量,这种状态称为正氮平衡。长期饥饿或患重病时,蛋白质摄入量大大减少,体内蛋白质代谢依然分解和消耗,氮的摄入量明显小于氮的排出量,这种状态称为负氮平衡。实验证明,一名体重60千克的成年男子,若进食完全不含蛋白质的膳食,每日从体内至少要排出约3.2克氮,相当于消耗20克(3.2克×6.25)蛋白质。事实上,成年人每日需要40多克蛋白质才能维持氮平衡;而对于不同劳动强度的人体,则还要增加供给量。为了保证满足群体中绝大多数人的需要,必须在平均需要量的基础上再添加一个安全系数,作为推荐摄入量。

蛋白质的食物来源

蛋白质普遍存在于所有动、植物性食物中,但它们的含量却有很大差异。畜肉(牛、羊、猪肉)、禽肉(鸡、鸭肉)和鱼虾肉的蛋白质含量一般为10%~20%,鲜奶类为3%,奶粉为20%,蛋类为12%~14%,这些动物性蛋白质都是优质蛋白质。干豆类蛋白质含量为20%~40%,通过蛋白质互补,也是一种理想蛋白质来源。硬果类,如花生、核桃、葵花籽含蛋白质15%~25%。值得注意的是,主食谷类含蛋白质仅仅只有6%~10%,但是由于摄入量大,仍是中国人膳食中的主要蛋白质来源。

鱼翅、燕窝的价格昂贵,一直被视为大补食品,其实燕窝中只含有粘蛋白,其中仅含一种赖氨酸而缺乏另七种必需氨基酸,所以,其营养价值还不如猪肉。因此,我们提倡不选贵的,只选对的。美食家不仅要选食美味,更要学会保证食物蛋白质营养完美,身体才健美。

营养学家:吴宪

吴宪(1893年~1959年),1912年进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学习。1917年进入哈佛大学医学院生物化学系,为福林教授的研究生,获博士学位后回国工作,在北京协和医学院担任系主任,之后晋升营养研究所所长。1947年被聘为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医学院生物化学系客座教授。他在美国筹款购置了一批精密仪器运回国内,愿为祖国科学技术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是我国早期的营养学会开拓者。

第9篇:人体激素的化学本质范文

【摘要】目的 通过对可能影响检验结果的医学检验前过程各因素分析,减少实验误差,提高检验质量。方法 依据相关文献及具体临床实践,规范医学检验前过程各有关步骤及项目。结论 加强分析前的质量保证至关重要,需要严格规范执行。

【关键词】 分析前因素  检验结果

        医学检验分析前阶段又称检验前过程。此阶段从临床医生申请检验开始,包括检验项目的正确选择,生理学因素影响,患者在采集样本前的准备,护理人员对标本的正确采集、保存和运送至化验室及在化验室内部的传递,检验师预处理的过程直至检验分析过程结束。在实验误差中,分析前误差约占70% ,因此分析前的质量保证,对减少实验误差,提高检验质量尤为重要。

        1  分析前项目的正确选择

        一位患者的诊断或疗效观察需做什么检验项目,应由负责的临床医师根据患者病情来选择。目前医院开展检验项目繁多,每一种实验都要有度通道临床意义,在临床医生还不善于应用这些项目前,检验人员应给予介绍、推荐及必要的提醒。检验项目的选择应遵循以下原则:(1)安全性   (2)有效性   (3)及时性  (4)经济性 

        2  患者的准备

        标本来自患者,患者的准备显然是分析前阶段质量管理首先应注意的问题。

        2.1患者状态 原则上患者应在平静休息状态下采集标本,特别是血液标本。但由于患者恐惧、紧张、激动、兴奋,有时造成某些检验结果度升高或降低;运动后由于能量消耗、体液丢失,可造成alt、ast、ld、ck等一时性升高,还可引起血液中ca、na、alb、glu等成分变化,必须嘱咐患者在安静状态下采集标本。

        2.2患者饮食对检验结果的影响   多数实验尤其血液化学测定,采血前应禁食12h,否则可使tg、 glu、bun、ua等升高,或因脂肪食物被吸收后形成脂血造成光学干扰影响检测结果。血脂检测、粪便隐血检测还需素食3天后采集标本。

        2.3药物对检测结果的影响 几乎所有药物都对病人的某些检测项目的结果产生或大或小的影响,药物一般通过直接参与检验反应,激活或抑制检测反应,颜色干扰等影响检测结果。例如某些甲状腺素类制剂治疗粘液性水肿等甲状腺功能减退等的药物,能造成glu升高tc下降;其次有的药物对造血功能,肝肾功能造成损害,引起有些指标的变化[1]。因此为了得到正确结果,最好事先停服某种药物,临床医师在解释结果时必须考虑药物的影响。

        3  生理因素影响

        3.1年龄对实验的影响   由于不同年龄阶段器官会发生变化,从而血液中某些实验的参考值也因年龄不同而有差异。由于新生儿肝酶缺乏,不能将胆红素有效转化为葡萄糖醛酸胆红素,故新生儿血清非结合胆红素比成人高。健康儿童由于骨质发育,导致骨细胞、破骨细胞等活性增加,alp活性明显比成年人增高。

        3.2性别 时间 季节 海拔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性别的差异表现在多种血液指标上,如男性rbc、 hb、cr、 ck就高于女性。某些指标在一天内有波动,最明显的例子就是皮质醇的分泌,血清皮质醇在清晨6时左右达到峰值,随后下降,午夜12时到达最低值;而血液促甲状腺素在深夜达峰值,中午为最低值。在冬季,血清三酰甘油水平最低。不同海拔高度可使人体血液中某些成分发生改变,与海平面比,在海拔1400m时可使hct、hb 升高8%,在3600m时可使crp升高65%。

        3.3月经及妊娠对检验结果的影响   雌二醇、fsh、lh、孕激素水平在月经期各有不同,妊娠中后期雌激素、孕激素、绒毛膜促性腺生长激素水平升高,而hb、ca含量下降。 

        3.4生活习惯对检验结果的影响    持续饮酒可使r-gt活性增加,tc、tg增高;吸烟能使血清hdl—c水平降低,降低的程度与吸烟数量有关[2]。

        4  标本的正确采集

        标本采集是分析前阶段质量保证关键的一步,标本采集必须以保证质量为前提,应避免干扰因素。

        4.1采血时间的控制   选择最佳采血时间的原则有以下几条:

        (1)最具“代表性”的时间:原则上晨起空腹时采集标本a、尽可能减少昼夜节律带来影响。b、病人处于平静状态。减少病人由于运动带来的影响,并减少饮食的影响。c、易与正常参考范围作比较。d、便于组织日常工作。

       (2)检出率阳性最高时间   如细菌培养应尽可能在使用抗生素使用前,发热前寒战期采集标本。

        (3)对诊断最有价值时间   如急性心肌梗死对ctnt的测定在发病后4-6小时采集比较好

        4.2采集据有代表性的标本  如大便检查应取脓性或血性部分等。

        4.3采集最合乎要求的血液标本

        (1)抗凝剂的正确使用  血液标本如需抗凝,选择用何种抗凝剂(edta、草酸钠、枸橼酸钠、肝素等)必须根据检测需要而选定[3]。

        (2)防溶血,防污染   要防止由于容器不洁或化学物质引起的污染。在生化测定中溶血最为常见,许多物质在红细胞内和血浆中含量不一样,如:k、alt、ast、ldh细胞内比血浆中高出数倍乃至百倍,一旦溶血可造成假性增高[4]。

        (3)防止过失性采样   如边输液边采血,尤其是在输液部位近处做k、na、 clu等测定。

        5 标本的正确传送

        许多检测项目对标本离体后的保存有特殊要求,如强度、温度、光照、时间等,标本采集后应尽快传递,确保规定时间内送达实验室;要保证运送标本的安全性,特别是对怀疑高生物危险性的标本,应采取预防措施,以确保不污染环境和工作人员的安全。

        6 保证标本质量的基本措施

        6.1实验室对各类标本采集的要求应有明确规定。

        6.2落实责任制   对采集标本的有关人员要落实责任制,并最大限度内争取患者的协助和配合。

        6.3建立严格的标本验收制度和不合格标本拒收制度。

        6.4统一供给采集容器及试剂,统一采集标本的用量。

        分析前的质量保证不仅是技术问题,更多的是管理问题。这项工作应纳入医院质量管理体系,医院职能部门要对此加以重视,参与协调,进而对有关环节做系统和深入研究,对全院涉及采集标本的临床及检验人员进行全面系统教育,在此基础上提要求、订措施、订规范,做到有序和科学地进行监督、检查、考评并定期分析,总结经验,使医学检验分析前质量不断改进和提高。

参 考 文 献

[1] 林昕宝译.药物对检验结果的干扰.国外医学临床生化与检验学分册,1983,5:41.

[2] 张力,焦连亭.生理变化对检验结果的影响.国外医学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学分册,2002,23:31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