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学生德育的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随着时展,中学生德育教育越来越迫切,已成为现代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教育内容,那么,如何在中学时代的人生黄金时期强化德育教育,培养学生健康 完善的人格心理,笔者结合教育实际,从多方面进行阐述,以期抛砖引玉,对中学生德育教育有所借鉴和帮助。
一、不断提高教育者自身素质,以身作则
要做好德育工作,必须提高教育者自身的素质,为人师表。德育工作,不仅仅是教育和管理学生,还要约束管理教育者自身。因为教师思想道德水平的高低对学生的德育工作起着重要作用,教师的言行也会影响学生的行为,学生是老师的影子。所以通过学校的培训,教育理论的学习,听取专题讲座,加强德育科研等形式,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认真落实《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各项要求,树立教师的良好形象。为此,学校要因地制宜的制定一些校内规章制度,对教师的言行服饰等进行规定,并且量化考核。
二、情感教育是先导
情感沟通是搞好德育教育的粘合剂和催化剂。德育教育只有激化主体的内在的动力和内在的生命体验,让他们在各种关系中产生、积累内在的情感体验,才能有效地提高他们的德育能力。在德育工作中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长。尊重所有学生的人格,公正、公平的对待各类型和层次的学生,把父辈般的严爱、母亲般的慈爱、兄妹般的关爱献给他们。使他们体会到爱的阳光和温暖。
三、注重中学生人格教育,成人才能成才
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可塑性最强的年龄阶段,是形成人格及人的基本素质的关键时期。一个人能否成才,首先取决于他是否具有足够的辨别客观事物真善美的能力,是否有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及性格。学校教育,应首先是成人的教育,成人才能成才。教师,在具体的教育中应注重提高人格素质教育的针对性及可行性。应注意根据学生的实际及个体特点找准人格教育的切入点,注重言传身教的结合、情理结合、与学校、家庭、社区的结合,严格要求与关心爱护结合。切实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格素质。
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育人网络
学校、社会、家长三位一体的教育,是提高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最佳途径。学校、社会、家长三位一体的教育,是提高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一个有机结合体,三者之间是不容分割的。只有三者结合起来,针对问题进行会诊,教育才会收到预想的效果。
1.优化家庭教育,夯实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
家庭教育作为教育系统的三大构成要素之一,自古以来就被置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家长要培养孩子具有自尊,自爱,自信,自立,自律,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的良好品质,教育孩子运用伦理道德准则和中学生行为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并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还要培养孩子朴实,勤奋,诚实,勇敢和坚强的毅力。针对孩子在德育方面出现的不同问题,采用不同的形式,对孩子进行教育,并且教育内容要丰富,本人则要以身作则。
2.要努力挖掘校外德育基地的德育教育功能
学校要打破“围墙”,开门办学,成立由所在社区单位共同组成的“社区教育委员会”,联合多个部门参与学生管理,在学校与社会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促进德育的社会化。学校要努力结合自身区域发展的实际建立多个德育基地,特别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前往参观和学习,提高学生的德育素质。
3.开展家校互动、社校互动、家社互动等活动
让学校德育走入家庭、走入社会,使学校的教育要求为学生家长和社会所了解。有家长督促,学校检查,社会群体关爱,促进了学生自治、自理能力的提高。同时充分发挥家长的特长,让学生在不同的家庭,学会交往,学会合作,开阔视野,锻炼能力。实践证明,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五、紧抓心理健康教育
一、日本中小学德育的方法
日本始终把道德教育放到首位,在德育过程中强调学生德育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真实体验和实践感受。基于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道德教育规律,日本中小学探索出了一系列有代表性的操作性强、效果好的德育方法。
1.问题解决法
日本在道德教育中强调问题解决方法的应用。问题解决法强调儿童作为道德学习的中心和主体,反对以教师为主导的说教式灌输。它的主要特点是为学生提供问题情境,让他们产生认知冲突,主动地解决所面对的疑问和矛盾,从而在此过程中建立道德认知,提高道德能力水平。教师的作用在于创设问题情境,向学生呈现能够引起疑问或认知冲突的材料,关注学生已有的道德经验和认识,研究发展经验和认识契机,努力利用新的问题情境,提高儿童道德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及问题解决能力。另外,教师会组织学生进行交流、研讨和辩论,提供学生发表意见和反省的机会,并在此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的视野,加深他们对道德的理解。
2.道德两难教学法
基于对美国道德教育理论家科尔伯格理论的研究,日本中小学在课堂上较好地运用了道德两难教学法。道德两难教学法是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提供一种同时涉及两种道德规范且不能兼顾的问题和情境,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充分讨论,目的在于创造机会让学生接触比自己道德性发展阶段更高一层的道德思维,引发认知失衡,引导他们在寻找新的认知平衡中,不断地提高道德的抉择能力和判断能力。
3.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法是日本中小学课堂中比较重视且很有特色的德育教学法。它的特点在于引导学生学会换位思考,主要方法是通过练习角色换位,在承担某一事件特定角色的过程中充分体会角色的处境,从而让孩子体会到他人的感受、需求或利益。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会引导学生思考自己与他人差异或分歧产生的原因,帮助学生超越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方式。
4.实践体验法
促进道德认识、情感向道德行为转化,是道德教育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因此,日本道德教育非常重视实践体验法。日本中小学在实施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强调学生在不断实践和反复训练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有效地将学生认识转变成实际生活中的日常行为表现。因此,日本在德育教材中提供了大量且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内容,鼓励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德育实践。另外,日本中小学尽量将道德教育内容细化为行为规范,使学生在具体实践和行动的过程中能够有规可依、有章可循。
5.多感官体悟法
日本学校道德教育课程强调学生对道德价值的感悟和体会,强调学习过程中学生信息的输入与输出。这不仅给学生留有专门的时间来思考,还能充分调动学生多感官进行学习。课堂上,教师会给学生提供道德资料,包括阅读资料和声像资料。依据内容,教师提出有利于儿童深化思考和讨论的问题,给学生留出充分的思考时间。学生要将自己的想法转化成文字或以表演的形式表达出来。这种遵从信息输入―内化加工―提取输出的德育方法,可以加深学生对道德价值的感悟和体会,最终达到能够自发做出道德判断和解决问题的
效果。
基于这些高效的德育方法,日本还强调直接德育方式与间接德育方式的有机结合。一方面,加强间接教育活动与直接道德课教学的联系;另一方面,加强直接道德课教育跟各教科及特别活动的联系,发挥直接道德课教育对间接性道德教育活动的深化、补充、统一和综合的作用,从而提高中小学道德教育的效果。
二、我国德育方法存在问题
2014年,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强调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从战略高度确立了德育在教育中的核心地位。但目前,我国中小学德育效果差强人意。
第一,德育方法单一,学生实际获得较少。概括地说,我国中小学道德教育的方法过于简单,“说教为主”和“形式主义”严重,缺少对学生德育过程的关怀,情感培养少,其结果是学生对规范的接受可能只是表面和机械的,不是出自内心的道德认识和道德信念。第二,忽视道德发展规律,学生主体性地位缺失。随着课程改革进入“深水区”,教育必须遵循教育对象的成长规律,尊重学习者的主体性地位。不考虑儿童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特点,把学生仅仅视为道德规范的被动接受者,用这种教育方式培养学生,很难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和选择能力。第三,缺少高质量德育情境,学生缺乏实践体验。中小学是一个人道德模式和道德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最需要循循善诱、潜移默化、真情实感和生活体验式的教育。然而,在当今的德育课堂上,缺少高质量德育情境的创设,教师处理课堂情境时主观随意,使学生情感体验不足、不深,出现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割裂的现象。学生缺少体验性的过程,致使德育缺乏向生活和现实世界回归的途径。第四,未建立一体化育人模式,缺少间接性德育方法。很长一段时间,我国将道德教育课看作德育教师和班主任的责任,导致德育与其他课程脱离和分裂,未能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获得积极的价值取向,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目标落空、
落虚。
为此,2014―2015年,北京市陆续出台了《中小学学科教学改进意见》《义务教育阶段国家课程设置实施方案》等重要课程改革文件,要求全面落实立德树人,发挥学科育人功能,潜移默化实现育人目标,实现全科育人、全程育人、全员育人,从多个维度系统地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育人体系。
1、要针对学生实际
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要根据所教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水平、地域特点等实际情况有的放矢,做到有针对性的进行,才能收到好的效果。否则,德育目标没有实现,反而还可能影响正常的课堂教学。比如,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教育,就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区别进行。例:高中《生物》中在讲述植物的向光性原理时,向学生介绍植物的向光性是单侧光引起的生长素分布不均匀造成的。在学生了解了这一原理后,可以进行这样一个小结:植物的向光弯曲生长,其内因是生长素的促进生长的作用,外因是单侧光的照射,只有这两个因素同时起作用,植物才能表现出向光性,这体现了辩证法中内因和外因的关系。由于高中学生已在思想政治课中学习过有关内容,所以这样一个简单的小结从生物学的角度印证了内因和外因的关系,对于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起到了不可小视的作用。而同样的这种观点,如果针对初中学生,就要用更具体、更直接的实例和语言进行灌输,以适合初中生的知识水平。例:初中《生物》讲述光合作用时,在介绍了光合作用的关内容之后,可以这样问学生:为什么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而动物不能呢?学生会回答是因为植物细胞中有叶绿体而动物细胞没有。接着教师再问:植物细胞有了叶绿体是不是就能进行光合作用呢?初中生可能要经过讨论才会答出还必须要有光照。然后教师再以这个例子教育学生:植物细胞之所以能进行光合作用,一是因为有叶绿体,二是要有光照,这两个因素缺一不可。就好比同学们在学校学习,要学好知识,首先要自己努力,其次还要靠教师的教导,这两个条件也是缺一不可的。对初中生来说,这样的灌输不仅能使他们懂得搞好学习的基本要素,还能够使他们建立内因外因关系的初步概念,为培养他们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奠定基础。
此外,如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对高中学生可结合教材内容多介绍一些我国高科技领域取得的重大成就;而对初中学生则可以多介绍一些我国丰富的动植物资源、珍贵稀有的动植物种类等等。还如进行环境教育,对高中学生可以让他们根据所学的各科知识,自己设计一些环保设施;对初中学生则可以清环保人员进行环保知识的讲座;对城市学生,可以带他们参观一些工厂的污水净化设施;而对农村学生,则可以给他们多讲一些生态农业方面的知识,并鼓励他们去实践。
2、要结合国情国策
作为一个中学生,应该认识了解我们国家的基本国情和国策。作为生物教师也应该结合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教育。如在高中《生物》遗传学内容的教学中,经常有这样的题目:“一对夫妇生了四个孩子……”有一次,笔者在念题之后,让学生在题目中加两个字,变成:“一对德国夫妇生了四个孩子……”。学生愕然,不知所以。笔者告诉他们,我们国家人口基数大,而资源有限,所以实行计划生育,一对夫妇只能生一个孩子。而德国的人口增长率为负数,所以鼓励生育。学生哗然,笑声中,他们对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还如在进行遗传系谱图的有关教学时,笔者总是在适当的时候有意识地设计一个包含有近亲结婚的遗传系谱图。在解答了有关的问题后,又问学生:图中的×号和×号生出患病孩子的机率达25%,为什么?学生回答:因为他们都带有致病基因。笔者再问:他们为什么会带有相同的致病基因呢?他们的致病基因是不是都来自同一个祖先?学生在观察后会得出正确的答案。然后再问:×号和×号是什么关系?学生答:表兄妹关系,是近亲结婚。这时笔者再作一个小结:由于在近亲结婚情况下,夫妻双方带有相同致病基因的可能性远远大于随机婚配,故生出患病孩子的可能性大大提高。所以我国《婚姻法》明确规定: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旁系血亲禁止结婚。从而使学生不仅了解了我国《婚姻法》的有关内容,而且还使他们从理论上弄清了近亲结婚的严重危害。再如,在进行生态系统有关内容的教学时,也会经常碰到有类似“大量捕蛇”、“捕杀猫头鹰”等内容的习题,这时,教师应结合题意向学生说明这样做的后果,如捕蛇和猫头鹰会导致田鼠数量大增,破坏生态系统的平衡状态,并且向学生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等法规,从而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和有关法制教育。此外,还在结合教材内容向学生宣传环保知识、介绍在我国保护森林和草原的必要性、结合北方的沙尘暴天气谈在我国植树造林、防风治沙的紧迫性等等。从而将德育教育与我国的国情、国策紧密结合。
3、要适时、自然,不能盲目、牵强
德育教育虽然是中学生物教学必须完成的教学目标之一,但它的具体落实应该有一定的技巧,要把握适当的时机,这样才能收到好的效果。例如结合生物进化知识对学生进行唯物主义观点教育,教师就不应停留在仅仅说“这是唯心主义”、“这是唯物主义”的生搬硬套之中,而应该把握甚至诱导适当的时机,结合具体的实例进行。如在学习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时,学生在课堂回答问题以及练习中经常会出现的一句话是:某生物为了适应环境从而出现了某种性状。教师就应该抓住这个时机,向学生说明这种说法欠妥当,因为生物适应性的出现并不是“为了”适应环境,而是“特定的环境对生物的适应性性状进行选择的结果。”并告诉学生前一种说法犯了主观唯心主义目的论的错误,然后再留出几分钟让学生自已思考、相互讨论,这样就使学生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自然科学中的具体体现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对于他们树立唯物主义思想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关键词 体育教育 外籍学生 体育规则 团队合作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经济发达地区中小学的教育,尽管不断地在加强素质教育力度,但暂时还是没有能够改变根本上是应试教育的现实,在追求名校、高分、升学率、高校录取率的教育背景下,改善外籍学生的教育的问题显得困难重重。
如:问题一:常规课程判定学生优劣标准是看考试分数,而外籍学生由于家长工作大都不稳定,经常变动,流动性较大,随时都有转入转出的可能,频繁的转学让学生自己无法适应环境,无法安心就读,再加上基础薄弱,所以往往成绩不理想,排名落后造成自卑,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厌学情绪。
问题二:外籍学生学籍不符合当地规定,不纳入统一管理,成绩不计入考核,教好教坏没区别,往往会导致部分学校老师的管理上的漠视,漠不关心会让外籍学生有种被轻视的感觉,产生负面情绪。
教育是要为社会培养出各种需要的人才,除少数高端精英以外,更多需要的是各行各业的普通劳动者,教育不能一味追求高分,要根据受教育者的实际情况加以区别对待,其实大多外籍学生家庭对子女学习要求并不高,只是希望小孩能顺利完成义务教育后,学门技术以工作生活,成为一名社会劳动者,对于他们来讲,有一个健壮的身体、健康的心理远比考多少分数现实重要得多,所以体育教育对于外籍学生来说更显得重要。
我国的教育目的根本定位就是培养“劳动者”或“社会主义建设人才”,要求受教育者德、智、体、美、劳等诸方面全面发展,体育教育除了狭义的锻炼身体外,在实施的体育教育内容、形式、方法上渗透了其他的各种教育。
(1)体育教育促进德育教育。体育教育中教学、练习、比赛等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勇敢顽强的拼搏精神,在通过遵守规则、服从裁判、尊重对手和观众、维护集体荣誉中培养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
(2)体育教育促进智力发展。体育教育可以直接激发学生智力的发展,体育活动和比赛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敏锐观察力、判断力、良好的注意力、记忆力,丰富的想象力等等。
(3)体育教育促进其他方面的发展。体育教育锻炼能改善体形、增强体能,有助于提高审美能力、劳动能力等。
外籍学生在体育教育中有着其自身的特点,弱点是一般接受正规体育教育较少,对体育技能掌握不多,与本地学生接触缺乏自信。优点是他们比较朴实、自理能力强、能吃苦、基本没有本地学生的娇气,大多家庭条件不富裕,有不少学生从小就参与劳动,因此身体素质比同龄学生要好许多。
体育课、体育活动等都要通过身体活动来完成,很多项目还必须与他人合作才能完成,直接能反映出个体的能力,针对外籍学生教育的特殊性,充分发挥体育教育在教育中的重要功能,不仅能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运动能力、组织能力,还能在培养外籍学生自信、自强、勇敢的良好意志品质。
(1)体育教育能激发培养体育骨干的组织能力。体育教育中学生以身体活动为主,活动范围较大,在练习活动过程中就需要体育骨干参与配合教师的组织管理,在这方面,外籍学生家庭生活的特殊性,使不少学生在管理方面具备着先天的条件,合理的引导能激发他们的管理能力。
(2)体育教育能改变一个人的性格表现。体育教育中有项内容是体育运动训练,把有一定运动天赋的学生加以培训,培养成体育特长生,有时一个机会可能改变一个人的性格。
曾有女生,平时沉默寡言,总是独来独往,男生给她绰号“外地婆”“野人”,她也毫不理睬,我行我素。但在体育课上表现出的能力不一般,尤其是中长跑项目,实力与班上最强男生不相上下,根据这一特长,推荐她加入了学校运动队,在运动队刻苦拼搏、团结协作的良好氛围中,在队友之间和谐友好的气氛熏陶下,这个女生明显活泼开朗起来,随着在校内校外不断地获奖,为学校班级争得不少的荣誉,同学由看不起逐渐转为佩服,言语之间透露出由衷的赞许,经常能看见她说说笑笑了。
(3)体育教育能培养自信,克服自卑懦弱的心理。体育教育有动作练习、游戏比赛等,在此过程中,会不断地体会到失败与成功,逐步培养学生勇敢的品质,在不断克服困难的过程中慢慢培养出自信。
体育教育在对外籍学生教育上作用多多,效果明显,体现出了体育教育功能的强大,在教育的过程中体育教育者具体可以采取方法有:
(1)思想上要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平等的对待是良好的开端。对于外籍学生学生,作为体育教师,首先要在思想上就与本地籍学生同样看待,不管他就读一天也好一年也好,都应认真负责地对待,关爱每一位外籍学生,真诚的交流才能让他们敞开心扉。
(2)对于有体育特长的优秀学生,要给予同样的机会。有体育特长的学生,学校一般会选拔进入学校的运动队,加以培养,参加比赛。但地区对非本地籍学生参加比赛有着诸多的限制和要求,因为不能参赛或手续麻烦制约了非本籍生进入运动队,学校和老师要积极为其创造条件,让其能参加学校的训练和比赛,这样既能体现学校对非本籍生的关爱与重视,也能为学校争得荣誉。这部分以体育特长生为主的体育骨干队伍,将是其他非本籍学生的骄傲与榜样,对他们的学习锻炼、与他人合作交流,培养健康心态上起到重要的作用。
(3)成立外籍学生帮扶小组,帮助弱势群体。选几位班里体育优秀的非本籍体育骨干为主,与部分班干部组成体育帮扶小组,对班里比较弱小的外籍学生个体进行“一对一”或“多对一”的帮助,内容包括技术动作指导、谈心等心理辅导。针对学生对老乡比较信任、比较容易接受的心理,在帮扶过程中以同乡体育骨干为主,逐步引入群体之中。
一、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开口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从学生的心理需要出发,从根本上培养他们努力锻炼英语口语的兴趣,才能真正调动学习英语口语的实际行动。中职学生的成长环境决定了他们可以接触到更多更新的国际资讯。所有的新兴事物都会在学生之间通过网络的媒介被学生迅速传播并且实际利用。所以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之一的老师应该充分做好准备,随时更新自己的信息储备,做到和学生同步,在课堂教学中加入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让他们充分地融入课堂教学中。
学生往往有自己的偶像。这些偶像对他们的精神指引和导向有着极大的作用,老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一点,通过偶像对学生的力量,运用巧妙的转移技巧,将学生的兴趣和英语口语相结合,促使学生们从实际行动上开始锻炼口语,而这些转移技巧就是老师调动学生的关键所在,找到将偶像力量和学习动力的实际操作点就在于对新型教具的使用。
以往的课堂教具主要就是教科书和黑板。但现在的课室一般都配有投影仪或者电视等视频播放设备。而这些图文并茂的资料是现下学生最容易接受的教学材料。所以老师在课堂过程中应该引入更多的视频资料。这些视频资料和学生的兴趣点相结合,会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参与性。例如,可以将每天的热点新闻和英语词汇教学相结合。在学生初步掌握了某些词汇的应用之后,立刻让他们根据自己的语言习惯将这些词汇组织到课堂发言中。这样做的好处在于,通过实践的方式帮助学生建立或增长信心,因为自己在英语使用方面所取得的成效,他们会发现,英语并不是想象中那么难,在使用过程中能体会到开口说英语的乐趣。这样就会切实提高学生们学习英语的兴趣。
二、通过教唱英文歌曲改善学生的英语发音状况
英语口语的最终展现是通过发音完成的。但是发音是中国英语学习者最大的问题。改善英语发音的方法多种多样,针对中职学生的学习特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加入更多的英文歌曲的教学会有十分显著的效果。
中职学生对于课堂学习的热情和耐力都明显不足。他们每节课能够持续接受教学的时间并不长。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结合具体情况,给他们新的刺激,让他们不断地调整状态跟上教学进度,在口语课堂上这样的情况尤其明显。在老师带领读单词以便改进他们发音的过程中,常常发现在读到中途的时候,就有很多同学已经懒得开口跟读。这主要是因为学生们没有充分地认识到开口练习发音的重要性和实际用途。要解决这一问题,切实帮助同学通过大量地开口提升发音水平,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加入英文歌曲的教学有着重要作用和意义。
学生们通常都会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对某些歌曲特别热衷。如果老师能在上口语课的时候教唱这些英文歌曲,就会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开口说英语。这些歌曲中的歌词和一些英语句子会在无形中进入学生的头脑,最后成为他们灵活运用口语的资源,并且原本学生根本连跟上歌词进度都做不到,到了最后通过学唱,口语确实得到提高,这一变化会令学生产生极大的成就感,并且在学会后演唱会令他们产生很大的满足感,这样就会通过实际的应用,帮助同学们锻炼发音和提高口语水平。
三、加大英语口语在英语考核中的比重
学生最关注的还是最终成绩。要将成绩充分利用起来,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动力。考核方式的设立很重要,要确保有实际的活动给学生做,这样才可以切实使学生拿出实际行动。
关键词: 中学生英语教学语感三种方法
现代语言教学认为,语感是人们在一定的语言感知基础上获得的一种心理体验,这种体验是对语言学习认知的一种满足后的升华。这种感知又能够促进学生进一步地理解语言知识,帮助他们提高技能。从某种意义上讲,英语语感的培养能够帮助学生深化对文本知识的认识,提高他们的理解感悟能力。语感来自于语言实践,又指导语言实践。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英语语感是教学的重要内容。
1.语言交际法,增强感知灵活度
笔者以为,培养学生的英语语感应该从激活学生的学习潜能出发,鼓励学生在英语教学实践活动中增强语感。这样的方法主要有:(1)语言交流,让学生在交际中增强语感;(2)复述课文,增强学生理解记忆能力;(3)鼓励学生辩论,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例如,在《牛津初中英语》7A Unit 1 “This Is Me!”的教学中,笔者为了培养学生的英语语感则运用了如下的教学方法:(1)要求学生依据“Welcome to the unit A”中的“Meeting New Friends”的对话内容,进行反复操练,以培养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2)依据“Reading A”中的“Welcome to Beijing Sunshine Secondary School”学习内容,建议学生在通读全文、了解大意的基础上,运用英语对文本内容进行复述,帮助学生掌握其中的语言知识点,进而培养他们的语言感知能力;(3)根据“Integrated skills A”中“Simon’s Favourite Football Player”的内容,让学生自己选择话题,阐述自己最喜欢的球员。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了自己的语感。
2.听力训练法,促进语感生成
听力训练法,即利用学生在英语听力过程中的大脑思维来培养学生的英语语感。一方面,能够让学生充分地运用已有的知识对英语进行综合归纳总结;另一方面,能够激活学生的英语学习思维,减少母语的影响,增强学生的英语学习正迁移能力水平。这样,也有利于学生听力水平的提高,促进他们英语语感的内化生成。
在课堂上,进行听力训练的方法通常主要有:(1)录音跟读法,即利用录音机中的原版录音,并进行模拟跟读来培养学生对语言敏锐的感知度;(2)同桌互听法,即鼓励同桌进行听读训练,一方读原文,另一方听原文,在听后要求说出自己听的结果,还可以进行互相交换练习,以此增强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3)短文训练法,即利用市场上的英美短文听力磁带进行播放,鼓励学生对短文进行概述。上述的听力训练方法,不仅能够激活学生的英语学习潜能,还能够帮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增强自身的英语语感。
例如,在教学Unit 6 “Fashion”中的Reading A “The Fashion Show”教学过程中,笔者就采用了听力训练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1)学生阅读文本,了解文章的大意;(2)学生听录音,并思考以下习题:①What are they going to do?②What Amy is wearing?③What do you think of Daniel’s clothes?(3)学生在听力完毕后完成上述思考题。这样的训练方法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
3.文本综合阅读法,提高语感的有效性
现代英语教学认为,利用已有的阅读文本材料对学生进行阅读技能的训练,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还可以帮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积累丰富的语言知识及其蕴藏文化内涵。对此,笔者以为,利用这样的方法对学生的英语语感进行训练,具有如下积极意义:(1)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感知程度,为语感的形成奠定坚实基础;(2)能够让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结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知识体系;(3)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通过嘴巴和大脑,能够充分地激活英语学习思维,提高对语言的综合分析能力;(4)便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记忆能力,学生通过阅读文本,不仅能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还能够增强理解记忆能力。这样通过加强学生的阅读练习来刺激学生的听力神经中枢,然后再激发学生的思维神经中枢,最终刺激学生的语言中枢。不但可以加强学生的通读能力,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英语语感能力。
除此以外,教师应要求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学会积累的方法,主要有:(1)建议学生写小文章,让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培养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2)鼓励学生进行背诵原文,以培养学生的语言思维运用感知能力;(3)改变文本法,即利用学生的阅读技能,鼓励学生在充分理解掌握文章大意的前提下,进行复述课文,以此来培养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这样的积累方法,一方面,能够让学生在学生的过程中能够优化资源,做到学以致用;另一方面,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
总之,英语的语感对英语学习起着重要作用,是人们对英语语言的直接感知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英语语感,不仅能促进他们英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形成,还能够让学生在综合运用的过程中增强自身的英语语感。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5.
[2]庞喜.浅谈中学生英语语感的培养.南方论刊,2008,(09).
[3]王莹.贯彻英语新课标加强中学生英语语感的培养.中国教育学刊,2006,(09).
关键词:小学英语教学 兴趣 导入环节 游戏
小学英语课程是以素质教育为宗旨,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态度和自信心的培养放在英语教学的首要位置。对于小学英语来说,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是老师的一项重要任务。老师必须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落实到老师的教育教学中去。老师要想方设法把学生吸引到教学活动中,让学生体会到学习英语是一种乐趣,而不是枯燥乏味的苦役。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一、精心设计导入环节
成功的导入一节课是上好整堂课的关键,根据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强的特点,导入新课的方法也要灵活多样,精辟生动的开头会产生强大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在新课开始前师生之间做一些口语交际,老师讲一个小笑话,做一些小游戏或在音乐的伴奏下做一些指令性动作等,都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他们的求知欲。
课前歌曲热身,创设英语氛围,激发学生语感,用观看课件的形式了解所学内容,不但降低了理解内容的难度,而且还给学生创设了一个生活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另外,还可利用实物、图片、单词卡片等手段创设讲解、操练和运用语言环境,生动、形象、有趣,便于学生理解、记忆、掌握、大大激发了学生运用语言的积极性。
二、创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应该转变教育观念,尊重学生人格,用真情激发学生学习英语兴趣。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既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前提与条件,又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内容和任务。建立师生情,让学生在和谐交往中享受快乐。英语教学不仅仅是英语素养的培养,它更是一种师生心灵的撞碰,情感的交流和人格的影响。因此,教师必须在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养的前提下,以真诚的爱心对每一个学生负责,对学生各方面负责、对学生的终生发展负责。
如果教师能以可亲可敬的形象和入情入理的诱导,消除学生的恐惧、无助等负心理效应,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向往、自信、兴趣等心理效应,赢得学生的“一见钟情”,会给以后的教学活动带来一系列的好处。英语作为小学课程中一门对于学生“司空见惯”的而相对语文、数学等课程而言,是较为陌生的语种,必然在学生心理上产生神秘、向往、激动、无助等心理压力,并强列渴望从任课老师的形象和言语中寻找答案和心理平衡。
思想上的共识,必然强化师生之间的相互兴趣与信任,从而比较容易形成学生主动配合老师的教学活动,创造良好的师生关系和积极主动的双向配合教学关系,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局面。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对教学工作认真负责的精神,耐心、细致、百问不厌的态度,同样是赢得学生尊敬和信任的基础。教师要经常深入到学生中去,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为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一切难题,做知心朋友,使学生认识到教师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他们更快更好掌握英语这门未来不可缺少的语言艺术。
三、活用游戏
教师在课堂上安排一些新颖、有趣、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游戏,可以把英语语言知识的学习与英语语言技能的训练有机地结合在娱乐活动中,从而改变英语教学枯燥呆板的局面,还可以发展学生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起到“以趣激情、寓教于乐”的作用。
教师在使用游戏教学之前,应该先设置好游戏的规则,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好相应的调整准备。只有接受理解游戏,学生才能积极参与。有一些课堂上常常使用的旧游戏,可以就规则或玩法做出适当的调整,玩出新花样。如Simon Says游戏,教师用英语发出命令时,学生按命令来做动作。时间久了之后,游戏失去了新鲜感。在使用这一游戏时,我加入了手势,手势时而和命令一致,时而不一致,并且告诉学生手势本身与命令无关,不需要考虑,但还是有不少学生跟着手势去做而出错。这样不但增加了游戏的难度,还使旧游戏有了新生命。
如在学完介绍朋友后,可以玩传球的游戏,当球落在谁的手上时,他要向大家介绍一下传球的人,“This is/she(he)is my friend”游戏的目的在于在寓教于乐中掌握新的知识,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给同学们有表现自己的机会,让他们从成功中加深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四、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
把握良机,渲染英语课堂气氛,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学生有着爱说爱闹的孩子气,他们无所顾忌,敢想、好动、求新求异的愿望强烈。因此,我们必须因势利导,不要盲目追求课堂纪律打击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上课时,教师尽可能给学生创造一个开放宽松的学习情景,使学生们怀着轻松愉快的心情投入学习,自然就敢用英语大胆发言,积极思维,不断产生学习英语和施展能力的兴趣。新教材中有很多内容都涉及到学生熟悉的生活,因此我们应适当地把教室变成他们的活动场所,让他们自由地施展个性,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学习的内驱力自然逐步增强。
在教学活动中,我经常注意创造一个心情舒畅的、充满情趣的语言环境,使学生置身于这种富于想象的情境之中,各自扮演一定的角色,进行对话表演,表演的人身临其境,完全进入了角色,观的人无不被同学的“惟妙惟肖”的演技逗得捧腹大笑。这种从未有过的新鲜感,吸引了全班同学。他们从表演中提高了实际应用英语的能力,达到对所学知识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巩固提高的目的。
五、培养能力与信心,提高兴趣
小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不是很明确,兴趣是他们学习的主要动力和最好的老师。学生们有了一些兴趣以后,保持长久的学习兴趣,是我们英语教师又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因此,老师的应抓住这一点,采用先进、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教学中要注意使学生经常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学习的快乐,保持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小学生随着年级的增长,学生学习英语的优差现象越来越严重,有的学生随着英语知识难度的增加,甚至产生厌学现象,面对这些现象,我认为,应从学生实际出发,采取正确的教学策略,努力减少优差现象,保持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信心。
关键词:中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讲解方法
一、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选择研究
展览馆展示的内容丰富多样,为了在众多优秀的文化当中找寻到适合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素材,需要我们把相关内容上升为方法论,才能够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首先是讲解内容要突出爱国主义教育的鲜明主题。中小学的讲解中,应该侧重于对实现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讲解,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按照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的要求,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需要讲解员在众多的讲解内容中,寻找出适合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突出贵阳市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采取的举措,促进中小学生的精神文明建设。其次,讲解内容充分结合中小学生的教材实际和接受能力。对于中小学生的讲解,应该是基于中小学教材衔接的基础,与讲解内容融会贯通。中小学生的教材内容虽然相对简单,但是涉及面广。在我讲解和研究的过程中发现,针对中小学生的讲解内容,主要是和思想品德、历史、地理等学科的联系较为密切,因此,在讲解中着重讲解家乡的美丽风光和人文风情,关键是培育中小学生对家乡的热爱。结合中小学生的参观特点,主要讲解了贵州省独特的喀斯特风貌、丰富多样的少数民族文化,贵州的历史发展等,这些内容在中小学教材的很多学科都有涉及,能够培养中小学生的思维方式和逻辑思维能力。再次,讲解内容突出专业展馆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特色。例如在讲到贵阳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时候,不仅给大家介绍了城市总体规划的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讲解城市的布局、城市道路规划、贵阳城市设计等内容,让中小学生对城市、对自己生活的家乡的发展有充分的了解,能够激发中小学生的爱国热情,为从小立志做社会的栋梁之才打下良好的基础,让中小学生充分了解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可以让中小学生拓展视野,了解社会。
二、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讲解方式研究
结合中小学生的注意力、关注点和知识接受能力等特点,为了取得较好的参观效果,讲解方式具有独特性。一是“提纲挈领、画龙点睛”式的讲解方法。即通过讲解各个展区的重点知识,开阔大家的眼界,适合于人数较多的团队。在讲解过程中,有针对性的讲解展区的重点知识,能够吸引中小学生的参观注意力,讲出展区的亮点和重点。为了保持中小学生的参观兴趣,避免中小学生的参观疲劳,讲解员应该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参观的效率和效果。二是“抛砖引玉”启发式的讲解方式,通过讲解员的提问,主要是增强讲解员与中小学生之间的互动关系,增添了参观的趣味性和学生的参观热情。这一种讲解的方式,多用在中小学生耳熟能详的内容上。在每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时候,掌握提问的节点和时间尤为重要。讲解员的提问次数在两到三次为宜,并且能够取得良好的互动效果,增加参观的整体效果。结合贵阳市城乡规划展览馆的实际情况,在介绍贵州黄果树瀑布的时候,做出提问,让大家主动介绍贵州省其他具有代表性的美丽风光;在讲到贵州的红色文化板块,以会址的相关内容为引子,让大家讲出自己所了解的贵州红色旅游的地点以及参观的感受;这种讲解方式深受中小学生的喜爱,效果较好。有的在讲解之外,还会和讲解员进行交流和沟通。三是“触类旁通、循序渐进”的讲解方式:即通过中小学生对身边的人和事的回忆,过渡到要讲解的内容,能够激发未成年人的参观兴趣,取得较好的讲解效果。中小学生总是根据自己熟悉的环境,逐步了解到外部环境的情况,所以,有必要从中小学生熟悉的内容讲起,吸引大家的注意力。这种讲解方式主要是在讲解贵州省的生态文化展区,让中小学生开阔眼界,增强对社会的认知程度,对其人生目标的设定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展览馆为做好未成年爱国主义教育的创新举措研究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学;评价机制;方法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4-214-01
在日常的教学活动安排中,建立学生评价教育机制是检验老师教学效果的重要表现途径与方法。改评价机制建立的核心目的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其主观能动性为立足点,在自主学习中提升学习效果,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该体系的建立能帮助分析学生的知识漏洞,学习进度与掌握水准,进而辅导老师及时修正个人的教学安排。
一、传统教学评级机制的不足之处
1、偏离评价体系的建立初衷。评价机制建立的主要存在意义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在于帮助老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度与知识理解程度;另一方面在于通过规律性的总结与提炼发现教学问题以便寻找解决方法。在传统的评价机制体系下,主要通过打分的形式将学生按成绩进行排序,在成绩的高低之间区分学生水准的优劣程度进而判别老师的教学水准。该评价体系偏离了想要解决问题以改善教学方法,提升学生成绩初衷,反而使得学生在成绩的先后排名中产生挫败心理,失去学习兴趣。
2、评价的衡量标准不同。在素质教育的时代背景下,新建立的学生评价机制与传统的评价体系具有较大的差异性表现,比如说,传统的教学评价机制注重学生成绩的比较,注重教学结果而偏离教学本质内涵,在片面化的追求成绩的教学过程中容易衍生出学生的倦怠,抗拒等负面情绪的产生。新的评价机制所重视的是对学生的正面影响,积极促进,在教学理念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高中生物教学活动的学生评价体系的建立过程中所重视的是在寻找差距的过程中弥补教学漏洞,更加重视教学过程的改善。
3、评价方法的单一化。在常规的学生评价体系的建立过程中,最为常见的就是以学生的学习成绩决胜负,这一形式的主要表现载体就是考试,以卷面分数衡量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改评价方法已经严重脱节于社会,片面的卷面分数难以衡量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单一化评级体系中难以激发学生的潜在潜能,甚至会对学生全面发展产生局限与制约。
4、评价公平性的质疑。传统的学生评价体系的建立往往产生学生间的优劣区分,该体系的评价主体主要为学生,而单一化的评价模式使得学生处于被动的评价标准下。学生群体在评价体系建设过程中的缺乏使得学生丧失一定的话语权,仅仅从老师的视角衡量学生,在单向式的评级体系中学生始终属于弱势群体,只能被动的接受老师的评价结果。所以,片面性的评价方法难以准确的表现学生的整体素质,难以在公开,公平性的原则下展开对学生的评价。
二、建立高中生物平简体系的建设策略
高中生物课程教学相比于其他的课程有其特殊性,而该课程在高中教学阶段的地位并不受重视。面对两者之间的差异性需要依据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建立多元化的学生评价体系。在具体的操作环节中,老师也可以从学生的评级中改善与调整教学节奏,实现师生之间的双向互动。
1、鼓励式的评价原则。高中生物教学的评价机制建立主要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主动性,所以在评价机制的建设中应该采用激励式的策略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比如说,在评价体系中可以对学生在课程中的主动性,师生互动性有适当比例的侧重。对于被动的,性格较为内向与低调的学生需要适当的引导与鼓励,帮助学生在课堂上表达个人的想法。对学生的改善与变化进行及时的记录并给予适时地肯定,使得学生在老师善意的鼓励与言语中,建立个人的学习自信心,以更加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新一轮的学习中。
2、建立互评机制。传统学生评价机制的单一性难以全面而准确的衡量学生的综合素质,需要树立正确的评价理念,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适当的引入学生间的互评机制,让学生在不同角度的评价中更客观的认知自我。评价体系的完善,多维度的评价角度,既有利于学生的自我认识也方便老师修正个人的教学设计,真正具有针对性的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在互评机制的建立中,能够有效帮助学生正确的看待自己与个人,在不同的角度中衡量自己在别人心中的位置以修正个人的行为标准。
3、自我评价的反思机制。评价机制的建设在于对学生的知识点进行重点把握,最终以提升教学质量为终极目标。在高中生物教学评价机制的建设中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是保证评价完整客观的重要环节。自我评价在于自我完善,主动对自己不够明确的知识点进行加强学习,在客观全面的自我认识过程中形成个人独特的判断力,主动发现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操作方法,在不断的自我检测与反省中提升个人的学习质量,在进行自我评价的过程中,老师需要引导学生分寸感的把握,不要对自己的优点或缺点进行过分的夸大,容易导致自己陷入极端的自负与自卑之中,这种极端的情感会导致学生情绪的剧烈波动,不利于建设优良的心理素质。
综上所述,高中生物教学课程的学生评价体系建设中还存在许多需要加以改善的部分。该评价机制的建设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学习积极性,在学生的评价建设中及时修正和调整老师的教学方法与教学进度,在对学生的知识漏洞中查漏补缺,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老师在建立评价机制的过程中需要采用多角度,多层次的评价标准,在最大限度内体现出学生的真实情况与个人的综合素质,在仔细分析评价结果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方法,思维模式,在教学相长中实现老师与学生的双向互动,完善和提升目前的高中生物教学课程的体系建设,促进学生的学生成绩的提高,改善老师个人的教学方式与节奏把控。
参考文献:
[1] 薛会娟.浅谈中学生物教学评价策略[J].中学生物学,2010(10):39-40.
[2] 梅金远.高中生物教学中对学生有效评价的实践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0(23):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