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公司的主要经营风险范文

公司的主要经营风险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公司的主要经营风险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公司的主要经营风险

第1篇:公司的主要经营风险范文

(一)流动性金融风险

小额贷款公司抵御风险能力与其自身资金流动性水平直接相关。由于制度规定小额贷款公司不能吸收公众存款,其资金来源渠道较为单一,资金量被限制在一定范围内,在遇到金融风险时不能及时扩大资金来弥补资金空缺,容易带来一定的经营风险。如果小额贷款公司的资金流动性较强,当出现资金周转不灵危机时,也能快速以流动资金弥补资金缺口,能够最大程度降低贷款公司的经济损失。同时,良好的资金流动也能为小额贷款公司带来更高的经济利益,通过参与获益更高的投资业务,使其自身资本量得到提升。

(二)信贷风险

小额贷款公司的主要经营业务就是借出资金并收取一定的利息,信贷部门对贷款中的各种风险的预判和识别是保障小额贷款公司持续经营的有效保障。一方面,由于小额贷款公司对信贷制度的制定缺乏科学性,对贷款的长短期不能均衡有效分布,过于集中的贷款持有人和申请人容易导致风险集中。另一方面,贷款公司一般都有多种信贷产品,其申贷标准过于灵活容易引起贷款的抵押率过低,使小额贷款公司的信贷风险攀升。

(三)市场风险

小额贷款公司在充满未知的金融市场中面临着许多市场风险,市场风险如下:第一,由于缺乏完善且有效的法律法规为小额贷款公司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提供必要引导与保障,小额贷款公司面临着随时都可能被改制转型的风险。第二,小额贷款公司受到市场经济活跃度的影响较大,市场经济发展平稳,小额贷款公司的经营状况和利润都有较好的保障,相反,经济发展萎缩,小额贷款的业务数量也随之减少,贷款难以安全回笼的风险大大提升。

二、建立小额贷款公司的金融风险预警系统

(一)金融风险预警系统的构建原则

1、降低信息不对称性小额贷款公司面临的金融风险受多方面影响,需要对其相关的各个涉及面信息加以收集,最大化降低信息不对称性。针对一些信息不公开的企业,要采取有针对性地措施进行信息获取,确保信息收集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监测全面化要分层次全面监测各类信息变化情况。一是监测市场经济形势与政策导向等宏观经济变化情况;二是监测整个小额贷款行业和相关行业的各项活动;三是监测客户经营和财务状况;四是监测自身流动性水平及业务运营情况。

3、信息可度量化已经确定了的信息指标或参数,需要对其加以量化分析,才能将其归化到相应的金融风险等级区域,通过与对比规定的风险阀值,从而促进风险预控方案的制定。

(二)金融风险预警系统的设计

1、设置金融风险预警信息采集数据库设置专门的金融风险信息采集数据库,通过对其中的信息流加以分析,才能更好地构建小额贷款公司的风险预警体系。经过计算机对信息加以整合,从而选择出符合要求的实际需求的信息资源,然后与指标参数进行匹配和分类。收集与公司长远发展联系较为密切且对发展有利的经济指标,如当前市场经济状况、通货膨胀率、利率汇率的变化、经济增长率以及金融政策等信息,同时对新的经济政策和法规或政策信息加以有效地收集。

2、设置金融风险预警指标分析系统资产的流动程度对小额贷款公司具有较大影响,资产流动性不足容易造成经营风险。对保证金比率的分析,能够有效对贷款申请人的条件与实力加以考核;对风险备付金比率的分析能够使资金得到有效地利用,解决突发的经济危机;对短期贷款比率的分析能够加快资金回笼,增强资金的流动性。

三、结束语

第2篇:公司的主要经营风险范文

【关键词】预算管理;企业经营;风险控制

一、实施预算管理的意义

(1)预算管理保障企业战略规划得以实现的有效工具。首先,现代财务理论都主张公司的目标是价值最大化,即风险调整后的资本价值最大化,价值最大化目标中本身蕴含对风险因素的考虑。同时,风险管理是公司治理的一部分,是以降低风险、增进公司价值为目标的。其次,预算管理通过交互式的有效沟通和功能的协调,以预算的方式对企业经营活动进行合理的规划、预测和监控,使企业的预算管理目标更明确,并能以更高的管理效率、更优的发展质量和更有效的资源配置来实现企业的战略发展和经营目标。(2)预算管理可更好防范公司风险。首先,企业的价值只有参与市场才能实现,管理者必须借助手市场预测进行预算管理。预算管理的这种市场导向性表明,预算管理是反风险的,这种反风险机制具有主动性和流动性。从这一角度来说,可以认为预算管理本身就是减少风险、降低交易成本的一种内在机制。预算管理可以初步揭示企业下一年度的预计经营情况,根据所反映出的预算结果,预测其中的风险点所在,并预先采取某些风险控制的防范措施,从而达到规避与化解风险的目的。

二、企业实施预算管理的思路

(1)通过编制预算明确企业经营风险目标与风险承受能力。企业预算的制定必须经历“战略规划一经营目标一预算”的过程。企业根据经营计划配置资源、发展战略和年度经营目标,综合考虑预算期内市场环境的变化等因素,明确企业承担经营风险的范围、目的以及风险控制与化解的方法,及时预测并防范风险,然后按照上下结合、分级编制、逐级汇总的程序,编制年度全面预算。从控制的角度来看,在预算编制过程中,企业应将各种目标加以分类,采取不同的应对方式对症下药。为确保风险控制的各层结构能够一体化地融合在一起并成熟运作,应依据不同的管理角度和范围,侧重于不同的控制方式。预算的编制应当科学合理、符合实际,避免预算指标过高或过低。由于经营指标是主要经营者任免的重要依据,所以预算编报单位的经营者为了获得经营资格,往往编报的预算很高,并提出达到预算目标的理想措施,以取得预算审批部门的高度信任。事实上,预算指标究竟如何定位,预算编报单位是清楚的,但由于信息不对称等原因,管理层通常无法确定合理可行的方案。因此,在全面预算的过程中,一方面要详细地将企业的战略目标进行数据化和细化;另一方面也需要考虑到经营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风险,在预计的经济成果指标中加入一些能够控制主要风险的过程性指标。此外,还需要进一步对计划年度的经营结果进行敏感性分析,针对主要风险因素进行较为详细的定量分析;对于确实难以定量分析的风险因素,也应有针对性地做出定性描述。最后,公司应针对上述风险描述分析采取对策或措施。(2)落实风险监控点与具体责任人,加强预算执行力度。全面预算编制完成以后,需要分解下发到企业各职能部门和岗位、各个具体的人。企业全面预算应以合同的形式分解下发,由总部和各部门经理签订预算合同,部门经理再以合同的形式层层下发,直至具体的预算执行人。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审核批准后,以文件的形式将预算指标层层分解,落实到企业内部各部门、环节和岗位,确保预算刚性,规范预算执行。这样预算目标就很明确,所要采取的风险监控措施、风险控制的程度也很明确。因此,在预算管理的执行过程中,可以将预算指标下发到不同的部门、不同的岗位、不同的人,进而从不同的侧面和角度去控制企业经营风险。(3)预算与绩效管理相结合,建立考核激励机制。预算管理是公司实施绩效管理的基础,通过预算和绩效管理相结合,使公司对其部门和员工的考核真正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预算执行结果的考核和激励是全面预算编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企业应当建立严格的预算执行考核奖惩制度,坚持公开、公正、透明的原则,切实做到有奖有惩,促进企业预算管理目标的实现。绩效考评控制要求企业建立和实施绩效考评制度,科学设置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将考评结果作为确定员工薪酬以及职务晋升、评优、降级等的依据。

在实际生活中,企业面临的经营风险是多样的、复杂的,任何一种单纯的手段都很难控制企业所有的经营风险,必须结合企业具体情况把预算管理与战略管理、绩效管理等其他管理工具相结合,将各种方法融会贯通,防患于未然,努力提高企业战略实施能力和财务风险控制能力,提升企业的综合管理水平,使企业朝着既定的目标平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力.预算管理探微[J].财会月刊.2009(19)

[2]王增凤.浅谈预算管理及其应用田[N].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8(2)

第3篇:公司的主要经营风险范文

关键词:民营上市公司;信用风险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

信用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和需求,信用风险已经在充斥着市场经济的各个角落,信用风险管理的有效性是金融市场的关键保障。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更彰显出全球经济一体化这个复杂的背景下,信用风险的高度关联性、系统性和巨大损害性,加强信用风险控制已成世界各国永恒的主题。

我国目前处于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初期,企业融资的主要方式仍为以金融机构为媒介的间接融资,信用缺失的现象极为普遍,因此信用风险已成为我国信贷机构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能够对信用风险进行准确度量和有效管理,既是金融机构提高风险的识别和控制能力的前提,同时也是进行风险性管理的基础,因此,如何准确度量信用风险是实现有效风险管理的关键。

一、我国民营上市公司信用风险评价现状

(一)对民营上市公司的界定。关于什么是民营上市公司,国内学术界也没有完全达成共识。主要观点有:

1、民营上市公司是指我国境内民营企业或自然人拥有控制权的上司公司。

2、民营上市公司是指第一大股东为民营企业的上市公司。

3、民营上市公司是指由私营企业绝对控股、或相对控股、或主要股东是私营企业、或主要经营决策权由私营企业控制的上市公司。

4、第一大股东为产权清晰的民营企业或实际控制权属于民营企业的上市公司。

根据上述民营上市公司的定义,笔者认为应首先按照第一大股东的股权性质进行判断,剔除第一大股东性质属国家股、国有法人股、外资股的公司,若第一大股东性质属于自然人股,则可判断其为民营,若第一大股东为境内法人股,则继续看股东性质,若民营性质或自然人控股则属民营。

(二)民营上市公司信用评价现状。作为商业银行信贷的重要对象之一的民营上市公司,研究其独特的信用风险特点,预测其未来的信用风险对商业银行、投资者和资本市场监管者都具有重大意义。尽管我国证券市场对民营公司上市有着较为严格的准入限制,民营上市公司的整体质量比较好,但是由于民营上市公司经营管理能力的变化、行业景气状况以及自身发展局限的特点等因素的影响,一部分公司的财务状况会逐渐恶化,其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将会随之上升,最终可能发生债务违约或公司退市,给债权人和投资者带来巨大的损失。另外,随着民营上市公司的日益增多和监管部门对股权融资的门槛提高,民营上市公司也会逐渐增加债权融资比重,这也会使得民营上市公司发生违约事件的几率增加。因此,研究我国民营上市公司的信用状况,准确度量民营上市公司的信用风险对商业银行、投资者和资本市场监管者把握上市公司动态、制定投资策略以及规范金融市场都具有重要作用。

二、国内外专家对信用风险管理课题研究现状

(一)国外对该课题的研究现状。从国际银行业的发展历程来看,商业银行客户信用评级在过去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里,大致经历了专家判断法、信用评分法、违约概率模型分析三个主要发展阶段。

1997年J.P.摩根银行提出了Credit Metrics方法。它是在其1994年提出Risk Metrics方法之后的又一重要的风险管理系统。

KMV公司,作为一家专门从事信用风险度量的专业公司,于1993年了Credit Monitor模型。该模型主要是基于莫顿的违约证券估价模型和风险中性原理。

CSFP公司于1997年了Credit Risk+模型。该模型主要是基于保险精算理论的违约式模型(DM)。

麦肯锡公司的威尔森在1997年提出Credit Portfolio View模型。它是一个宏观因素驱动的多因子模型。

巴塞尔委员会对发达国家大银行机构所使用的信用风险模型进行了研究,并于1999年了研究报告《信用风险模型化:目前的实践和应用》,对现有的信用风险模型量化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现有的模型在实践中应用的可行性、模型的有效性和模型在监管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

(二)国内对该课题的研究现状。我国学者将国外先进的信用风险管理模型引入国内,经过修正使之适合我国现实的经济发展情况,运用国内数据加以分析,并评价了模型的适用性,提出了改进的建议。这种实证分析大部分集中在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讨论上,认为在新巴塞尔协议的框架下现代度量模型如:Credit Metrics模型、KMV模型和Credit Risk+模型等可以较好地测量我国信用风险。相对于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研究成果,对于上市公司的研究相对较少。多数学者采用判别分析法、Logit模型、神经网络等方法研究上市公司信用风险。在具体模型的一些参数的选取上,我国的多数学者都有自己的研究内容,没有统一的定论。

我国已于2007年开始实施新版的巴赛尔资本协议,根据新巴赛尔资本协议所规定的信用风险内部评级法,银行评估信用风险的第一步,就是了解授信客户的违约概率,以及其发生违约的潜在可能性,然后进行信用风险的监控。

三、对民营上市公司信用风险的识别

(一)对企业的基本信息分析。在对企业进行信用风险识别和分析时,必须对客户的基本情况进行全面了解,以判断企业的基本经营情况(业务范围、盈利状况)、信用状况(有无违约记录)等。

(二)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分析。财务分析是通过对企业的经营成果、财务状况以及现金流量情况的分析,以达到评价企业经营管理者的管理业绩、经营效率,进而识别企业信用风险的目的。财务分析是一项系统工程,对任何指标或数值的孤立理解都不利于分析目标的实现。因此,必须建立系统的分析框架,主要包括:财务报表分析、财务比率分析以及现金流量分析。

(三)对企业所处行业风险分析。每个企业都处于某一特定的行业中,每一特定行业因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而具有独特的行业风险。包括对行业成熟性分析、行业的周期性分析、行业的成本及盈利性分析、行业的依赖性分析、行业竞争力及替代性分析等。尽管这种风险具有一定的阶段性特征,但在同一行业中的借款人可能需要共同面对某些基本一致的风险。

(四)对企业生产与经营风险分析。对大部分企业而言,存在的最突出问题是经营管理不善。通常,企业的生产经营风险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1)总体经营风险:企业在行业中的地位;企业整体特征;企业的目标及战略。(2)产品风险:特征与定位;消费对象;替代品;产品研发。(3)原料供应风险。(4)生产风险。(5)销售风险。

(五)宏观经济及自然环境分析。经济环境、法律环境、科技进步以及战争、自然灾害和人口等各种自然和社会因素的变化,均可能给企业借款人带来意外风险,对借款人的还款能力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四、对民营上市公司信用风险计量的建议

(一)建立良好的信用文化环境,提高财务数据质量。由于我国整个社会的信用文化缺乏,企业的财务数据真实性较小,加上信用评级未完全在贷款决策、贷款定价中起到核心作用,而且基层信贷人员对评级体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积极去核准企业财务数据,导致在使用模型过程中的财务数据不准确、不全面,风险得不到真实反映,不能真正反映企业目前的真实经营状况。

(二)建立和完善民营上市公司信用风险数据历史数据库。由于我国有关企业信用风险的数据非常有限,这使得信用风险计量模型的建立及其有效性的检验相当困难。因此,应加快信息系统建设,尽快建立有关企业信用风险的历史数据库,通过对数据库进行数据挖掘,实现共享,从而为信用风险测算模型的应用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加快股票市场发展。由于我国目前证券市场和债券市场都不够完善,给风险计量模型的建立和有效运行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因此,要加强我国股票市场建设,强化股市信息披露和财务报表数据的审计监管,加强交易活动监管,从而健全和完善股票市场,使股票价格能真实地反映企业业绩。通过上市公司提供的相对真实的数据来评测民营上市公司的信用风险,以降低银行及投资者的投资风险。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戴维特.信用风险模型与巴塞尔协议[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尹竹青.信用度量模型在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管理中的应用研究[D].中央财经大学,2008.

[3]肖霞.基于KMV模型的我国上市公司信用风险实证研究[J].金融经济,2004.

第4篇:公司的主要经营风险范文

关键词:债务融资;负债经营;降低风险的方式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

一、债务融资的含义

企业融资的重要方式有股权融资和债务融资。债务融资是指企业通过向个人或机构投资者出售债券、票据筹集营运资金或资本开支。个人或机构投资者借出资金,成为公司的债权人,并获得该公司还本付息的承诺。企业的融资决策都是要考虑融资渠道和融资成本的,因此产生了一系列的融资理论。

债务融资可进一步细分为直接债务融资和间接债务融资两种模式。一般来说,对于预期收益较高,能够承担较高的融资成本,而且经营风险较大,要求融资的风险较低的企业倾向于选择股权融资方式;而对于传统企业,经营风险比较小,预期收益也较小的,一般选择融资成本较小的债务融资方式进行融资。

二、企业筹资风险

企业筹资风险又称财务风险,它是指企业因借入资金而给财务成果带来的不确定性。一般企业筹集资金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扩大生产经营规模,提高经济效益,从而实现财务管理目标。企业为了取得更多的经济效益而进行筹资,必然会增加按期还本付息的筹资负担,由于企业资金利润率和借款利息率都具有不确定性(都可能提高或降低),从而会使企业资金利润率可能高于或低于借款利息率。如果企业决策正确,管理有效,就可以实现其经营目标。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市场行情的瞬息万变,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可能导致决策失误,管理措施失当,从而使得筹集资金的使用效益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由此产生了筹资风险。

按照筹资风险的成因不同,负债筹资风险可以分为现金性筹资风险和收支性筹资风险。

1、现金性筹资风险。所谓现金性筹资风险是指由于现金短缺、现金流入的期间结构与债务的期限结构不相匹配而形成的一种支付风险。现金性筹资风险对企业未来的筹资影响并不大。同时,由于会计处理上受权责发生制的影响,即使企业当期投入大于支出也并不等于企业就有现金流入,即它与企业收支是否盈余没有直接的关系。现金性筹资风险产生的根源在于企业理财不当,使现金预算安排不妥或执行不力造成支付危机。此外,在资本结构安排不合理、债务期限结构搭配不合理时也会引发企业在某一时点的偿债高峰风险。

2、收支性筹资风险。所谓收支性筹资风险是指企业在收不抵支的情况下出现的到期无力偿还债务本息的风险。收支性筹资风险是一种整体风险,它会对企业债务的偿还产生不利影响。从这一风险产生的原因来看,一旦这种风险产生即意味着企业经营的失败,或者正处于资不抵债的破产状态。因此,它不仅是一种理财不当造成的支付风险,更主要的是由于企业经营不当造成的净产量总量减少所致。出现收支性筹资风险不仅将使债权人的权益受到威胁,而且将使企业所有者面临更大的风险和压力。因此,它又是一种终极风险,其风险的进一步延伸最终会导致企业破产。

三、筹资风险的起因

(一)筹资风险的内因

1、负债规模。负债规模是指企业负债总额的大小或负债在资金总额中所占比例的高低。企业负债规模大,利息费用支出增加,由于收益降低而导致丧失偿付能力或破产的可能性也增大。同时,负债比重越高,企业的财务杠杆系数越大,股东收益变化的幅度也随之增加,所以负债规模越大,财务风险越大。

2、负债的利息率。在同样负债规模的条件下,负债的利息率越高,企业所负担的利息费用支出就越高,企业破产的可能性也随之增大。同时,利息率对股东收益的变动幅度也有很大影响。因为在息税前利润一定的条件下,负债的利息率越高,财务杠杆系数越大,企业资金利润率的变动越大。

3、负债的期限结构。如果负债的期限结构安排不合理,例如应筹集长期资金,却采用了短期借款或者相反,那么都会增加企业的筹资风险。原因在于:第一,如果企业使用长期负债来筹资,利息费用在相当长的时期将固定不变,但如果企业用短期方式来筹资,则利息费用会有很大幅度的波动;第二,如果企业大量举借短期资金,将短期资金用于长期资产,则当短期资金到期时,可能会出现难以筹措到足够的现金来偿还短期借款的风险。此时,若债权人由于企业财务状况差而不愿意将短期借款展期,则企业有可能被迫宣告破产;第三,举借长期资金的融资速度慢,取得成本较高,而且还会有一定的限制性条款。

(二)筹资风险的外因

1、经营风险。经营风险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本身所固有的风险,其直接表现为企业息税前利润的不确定性。经营风险不同于筹资风险,但又影响筹资风险。当企业完全用股本筹资时,经营风险即为企业的总风险,完全由股东均摊。当企业采用股本与负债筹资时,由于财务杠杆对股东收益的扩张性作用,股东收益的波动性会更大,所承担的风险大于经营风险,其差额即为筹资风险。如果企业经营不善,营业利润不足以支付利息费用,则不仅股东收益化为泡影,而且要用股本支付利息,严重时企业丧失偿债能力,被迫宣告破产。

2、预期现金流入量和资产的流动性。负债的本息一般要求以现金偿还,因此即使企业的盈利状况良好,但其能否按合同、契约的规定按期偿还本息,还要看企业预期的现金流入量是否及时、资产的整体流动性如何。现金流入量反映的是现实的偿债能力,资产的流动性反映的是潜在偿债能力。如果企业投资决策失误,或信用政策过宽,不能足额或及时地实现预期的现金流入量以支付到期的借款本息,就会面临财务危机,此时企业为了防止破产可以变现其资产。当企业资产整体流动性较强、变现能力强的资产较多时,其财务风险就较小;反之,风险就较大。很多企业破产的实例说明,该企业破产并不是没有资产,而是其资产的变现能力较弱,不能按时偿还债务。

3、金融市场。金融市场是资金融通的场所,企业负债经营要受金融市场的影响。当企业主要采取短期贷款方式融资时,如遇到金融紧缩、银根抽紧、负债利息率大幅度上升,就会引起利息费用剧增,利润下降;更有甚者,一些企业由于无法支付高涨的利息费用而破产清算。另外,金融市场利率、汇率的变动,都是企业筹资风险的诱导因素。

四、筹资风险的降低

负债经营是现代企业的主要经营手段之一,运用得当会给企业带来收益,成为发展经济的有利杠杆。但是,如果运用不当,则会使企业陷入困境,甚至会将企业推到破产的境地。因此,企业对负债经营的风险应有充分的认识,积极采取防范负债经营风险的措施。

第一,要有风险意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独立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企业必须独立承担风险。企业在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时,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导致实际结果与预期效果相偏离的情况是难以避免的。如果在风险临头时,企业毫无准备,一筹莫展,必然会遭致大败。因此,必须树立风险意识,即正确承认风险、科学估测风险、预防发生风险、有效应付风险。

第二,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企业必须立足市场,建立一套完善的风险预防机制和财务信息网络,及时地对财务风险进行预测和防范,制定适合企业实际情况的风险规避方案,通过合理的筹资结构来分散风险。如通过控制经营风险来减少筹资风险,充分利用财务杠杆原理来控制投资风险,使企业按市场需要组织生产经营,及时调整产品结构,不断提高企业的盈利水平,避免由于决策失误造成财务危机,把风险减少到最低限度。

第三,确定适度的负债数额,保持合理的负债比率。负债经营能获得财务杠杆利益,同时企业还要承担由负债带来的筹资风险损失。为了在获取财务杠杆利益的同时避免筹资风险,企业一定要做到适度负债经营。企业负债经营是否适度,是指企业的资金结构是否合理,即企业负债比率是否与企业的具体情况相适应,以实现风险与报酬的最优组合。在实际工作中,如何选择最优化的资金结构,是复杂和困难的,对一些生产经营好、产品适销对路、资金周转快的企业,负债比率可以适当高些;对于经营不理想、产销不畅、资金周转缓慢的企业,其负债比率应适当低些,否则就会使企业在原来商业风险的基础上,又增加了筹资风险。根据国家有关部门统计,目前我国企业资产负债率普遍过高,一般在70%左右,有的在80%以上,为了增强抵御外界环境变化的能力,我国企业必须着力于补充自有流动资本,降低资产负债率。

第四,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制定负债财务计划。根据企业一定资产数额,按照需要与可能安排适量的负债。同时,还应根据负债的情况制定出还款计划。如果举债不当、经营不善,到了债务偿还日无法偿还,就会影响企业信誉。因此,企业利用负债经营加速发展,就必须从加强管理、加速资金周转上下功夫,努力降低资金占用额,尽力缩短生产周期,提高产销率,降低应收账款,增强对风险的防范意识,使企业在充分考虑影响负债各项因素的基础上,谨慎负债。在制定负债计划的同时须制定出还款计划,使其具有一定的还款保证。

第五,针对由利率变动带来的筹资风险,应认真研究资金市场的供求情况,根据利率走势,把握其发展趋势,并据此做出相应的筹资安排。在利率处于高水平时期,应当尽量少筹资或只筹急需的短期资金;在利率处于由高向低的过渡时期,也应当尽量少筹资,不得不筹的资金应采用浮动利率的计息方式;在利率处于低水平时,则筹资较为有利;在利率处于由低向高的过渡时期,应积极筹集长期资金,并尽量采用固定利率的计息方式,降低负债利息率。风险与机遇并存,在激烈的竞争条件下,企业只有加强经营管理,提高自己的竞争能力、盈利能力,才能降低筹资风险。

(作者单位:陕西财经职业技术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任迎新,卢众,刘铁军.合理负债下的资本结构与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研究[J].商业经济,2006.3.

[2]刘淑莲.公司财务管理[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

[3]田爱国.企业负债经营适度性研究[J].管理视角,2006.4.

第5篇:公司的主要经营风险范文

关键词:报表粉饰;手段;建议

会计信息必须真实地透露出企业的财务现状、经营成果及现金流量状况,这是会计信息必须具备的要求。然而,我国上市公司的报表粉饰行为,对我国市场经济建设及中小投资者的利益产生了极大的不利影响。因此,有效解决财务报表的粉饰问题,成为我国会计界面临的重大课题。本文所界定的财务报表粉饰,是指企业管理者为了最大程度获得自身利益,而有目的、有意图的向财务报告的使用者传递虚假信息,为了掩盖真是的财务状况。通过非法手段人为会计操纵,达到非法粉饰报表的目的。

1.报表粉饰行为的动机和诱因剖析

1.1管理者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现代企业中,由于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当股东与管理层的目标不一致时,此时问题就会更严重。进而管理者为了自己的个人利益通常会对信息进行修饰,将一些对自己不利的诸如管理者才能、企业投资以及负债等方面的信息隐满甚至扭曲,对企业的财务报表进行一定的包装或者粉饰。投资者在这种情况下就难以做出正确的选择。

1.2筹资的目的。企业为了扩大规模必须要有大的资金源,企业筹资主要来自筹资金和贷款。自筹资金包括股权筹资和债券筹资。股权筹资需要企业发行股票,为了更多地去募集资金提高自身股票发行的价格,企业就会不自觉地对自身的财务报表进行一定的粉饰。贷款主要是要获得银行的商业信用,否则就不能获得银行的资金支持,银行自身处于风险因素考虑,他们喜欢把资金贷给一些实力雄厚,因此企业为了获得更多的银行信贷,就会通过财务报表粉饰来证实自己的实力

1.3逃避或减少税收。企业经营获利后要向国家税收部门缴纳一定的税费,因此许多企业为了逃避税收,或者为了减少税收,利用财务报表粉饰来偷税、漏税。

1.4规避企业的经营风险。企业的经营目的就是保持持久竞争优势。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企业时刻面临着各种经营风险如果企业处于不利位置,为了某些证明自己盈利能力的目的,会对公司的报表进行粉饰,补充竞争实力的不足,争取本来得不到的利益,这样他们通过故意抬高企业的盈利能力对公司的利润进行了虚构,因而借此来筹措资金操纵股价。

2.财务报表粉饰的手段分析

2.1利用关联交易调节利润。我国大多数上市公司由国有企业改组而成。国企改组后便上市,上市后的公司与之前的母公司及其母公司控制的其他子公司之间有着错综复杂的关联关系,他们利用这种关系进行着各种关联交易。因此,利用关联交易粉饰会计报表、调节会计利润便成了这些企业的家常便饭。

2.1.1虚构业务,抬升利润

上市公司通常会通过将自己的商品高价销售给其关联企业虚构经济业务,这样其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变会脱胎换骨般的显示。(1)关联购销。如上市公司将产品销售给控股股东和非控股子公司。(2)通过第三方。上市公司会利用第三方作为过渡企业,其子公司会按市场价销售给第三方,因此来增加子公司的销售收入,然后再由另外一家公司从第三方的手中售回,通过这种方法避免了关联企业交易的合并,确保了能在合并报表中提高收入和利润,达到利润操纵的目的。(3)虚构收入。如虚构合同,但也有公司白条出库来粉饰收入,通过虚构收入提高经营业绩。

2.1.2受托经营

受托经营舞弊是指管理者利用制度漏洞,利用托管经营来操纵利润,这是粉饰报表的新方法。上市公司会将本公司的不良资产通过关联方来处理,如委托给关联方经营,然后再高价收回,取得高额利润。这样不仅处理了不良资产带来的亏损,还增加了企业利润,可谓一箭双雕,但是这笔收入是挂在往来账上的,不是真正的现金流入,因此属于粉饰报表。

2.2利用会计政策粉饰财务报表

2.2.1利用会计制度的滞后性。我国方面的法律法规不健全,因此在处理某些经济事项时有不确定可选择性,企业就会利用这种由于制度带来的滞后粉饰会计报表。(1)提前确认收入。一些高管为了年底能交给股东一份完美的答卷,会利用时间的差异来调节利润。或者提前开具销售发票,以美化业绩(2)递延费用、推迟确认费用。一般会少提或故意不提固定资产的折旧,将相关的成本费用挂在递延资产或待摊费用待。

2.2.2潜亏挂账。亏损挂账很明显的违反了相关的会计制度,利用亏损挂账将隐瞒企业的亏损现状,歪曲其实际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1)应收账款尤其是三年以上的应收账款长期挂账。应收账款是通过销售企业的主要商品获得的收入。因此,企业的应收账款能否收入,对公司的业绩影响也会很大。(2)在建工程挂账。主要是大部分企业在自行建造固定资产时,需要计提利息,这部分的利息在没有竣工之前应允以资本化,完工了企业仍资本化。

2.2.3滥用会计估计。会计估计是对企业不能确定的交易和事项以市场上最近可利用的信息为依据作出判断。(1)大额计提,完全不顾企业的承受能力计提准备,如果公司计提大额坏账准备,将意味着其收入政策有问题且以前年度确认了不该确认的收入.。(2)对前期的估计进行更正。企业会冲回各种准备来调节利润。

2.3利用非经常性收入

非经常性利润是指不是日常生活中发生的具有偶然性的业务活动所产生的而利润,通报包括补贴收入、营业外收入及投资收益等。(1)其他业务利润。其他业务是指在日常经营中所发生的一些比较小的收支业务,如销售原材料等,不是企业的主要经营业务。(2)补贴收入,是政府对上市公司的补贴及帮助,是透过宏观政策让上市公司上市,一些公司因而得到大额补贴扭转亏损。

3.建议

3.1企业层面

建立健全企业内部监督。上市公司要加强对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提高他们的额技术素养和职业道德,建立员工技术考核和业绩评价奖惩制度,端正员工的工作态度及作风;建立职务轮换制度,培养综合型人才,减少投机心理等。

3.2政府层面

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通过法律明确注册会计师的法律和经济责任,加大对粉饰造假行为的处罚力度,为解决报表粉饰问题提供法律保证。

3.3社会层面

加强注册会计师等社会方面审计监督。加强审计行业市场化建设,营造一个一个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有效地防范企业财务报表粉饰。加强社会监督,推崇诚信风气。广大群众要不断增强民主法治观念,发挥督促企业规范披露报表的作用。

总之,防范财务报表的粉饰行为,需要各方面协同配合,只有全社会都重视这个问题,才能保证披露的报表信息的质量,促进经济健康快速发展。(作者单位:长沙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 张翠萍.浅谈公司财务报表的粉饰和治理[J].中国外资,2012,2:12-13

第6篇:公司的主要经营风险范文

1.从总体上看,中国保险业风险管理水平较低,风险管理理念不强。

第一,风险管理作为一种管理职能还基本上没有被融于保险管理中,保险经营基本上还是财务型控制被动经营。第二,保险业总体决策和保险公司决策在相当程度上缺乏风险管理理念,保险的粗放型经营、以保费收入作为经营业绩的硬招标的决策思路对的保险发展仍起着决定性作用。第三,保险风险管理技术水平低,风险评估、保险信用等级评定缺乏有效的评定标准,风险控制和风险融资的方式相当有限。许多保险公司根本就没有防灾防损部门,在有防灾防损部门的企业中,其人力与财力的配备不足。第四,在保险风险控制过程中,事后控制为主要控制,对风险的事前控制重视不够。第五,在保险监管方面,主要还处于事后监管阶段,监管工作缺乏主动性和前瞻性,监管重点仍在费率等上,对关系到保险公司偿付能力、风险资本比率、再保险安排、资产配置等监管力度不够。

2.较为注重显性风险管理,对隐性风险管理重视不够。

第一,在业务发展导向上,注重规模和速度,强调业务增长量,忽视保险发展的质。由于我国保险公司分支机构的设立主要是根据保费收入增加额为依据的,保险法规和保俭监管部门对保险费地位的过份强调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商业保险公司把保费的追逐作为主要经营目标。保险公司在实际展业中,重保费,轻理赔;在保险市场竞争中,以保险价格进行恶性竞争,盲目承保、劣质承保并存;在保险险种开发上,以占取市场份额作为主要手段,对保险产品风险的管理控制重视不足。

第二,在保险发展导向上,某些方面还存在着保险决策和保险经营中的短期行为,对保险业发展及保险公司发展战略长远性不够;在公众对保险的信任度方面,保险业未能充分重视恶性竞争、保险中介制度混乱、保险欺骗对公众产生不度;在制度建设方面,对保险发展的制度环境和法律基础建设重视不够,一方面表现在保险法在某些方面存在着缺陷与不足,另一方面保险法已不能完全适应开放条件下保险业的发展,一个有效的保险法律体系还未基本形成;在保险文化建设方面,保险公司文化建设滞后,保险文化传播缺乏创新,保险公司的形象度和美誉度构建急需加强。

3.较为注重内生风险管理,忽视外生风险管理。

第一,部分保险公司不重视对公众信任风险的管理。

第二,对保险开放、民族保险安全的风险重视不够。在加入WTO的背景下,如何有效地对中国保险市场进一步开放中的各种风险进行管理研究不足,忽视中国保险业发展过程中的内在的根本制约。

第三,部分保险公司较为重视公司内部风险管理,而对保险同业的规范竞争、有序竞业的风险管理重视不够,保险同业组织的作用还相当有限。

第四,对保险中介组织的风险管理力度不够。部分保险公司无视保险中介的有关法律规定,不顾中介机构经营资格、业务水平、职业道德状况等条件进行中介展业,表明保险公司对中介组织风险管理与保险公司自身的规范经营都应加强。

第五,缺乏对保险欺骗进行风险管理的有效手段,保险欺骗给保险公司造成的损失日趋加大,在中国保险理念不强、法律意识淡薄的国度里对保险欺骗的风险管理需在制度完善和技术创新上加大力度。

4.未能建立起有效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风险管理决策缺乏依据。

保险经营是在大量可保风险前提下运用大数法则对可保风险进行分散,各类风险数据、损失数据是保险经营的数理基础,在相当程度上也可以说,风险数据、损失数据是保险经营的保险资源。保险经营依据这些保险资源从事保险展业,通过展业扩充丰富这类资源提高保险经营水平和展业范围。因此,在和实践中都要求保险公司(包括社会)建立一个完整的信息系统对这类保险资源进行保护、开发和利用。我国相当部分保险公司有效的风险信息系统都未能建立,这将可能导致保险经营决策缺乏合理依据,使保险经营缺乏合理的数理基础。从某种程度上,这将可能导致道德风险和逆选择的增加。

5.风险管理理论滞后,风险管理人才不足。

在我国,风险管理理论发展滞后,风险管理人才不足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保险风险管理既包括风险投资、保险购买和管理、安全、赔偿金管理、索赔管理,又包括公共关系、市场服务、培训员工、提供法律咨询等内容;既包括对保险公司的硬件失误风险和软件失误风险的管理,又包括组织性失误风险和人的失误风险的管理;既包括保险公司内部风险管理,又包括保险业风险管理;既包括保险经营显性风险的管理,又包括保险经营隐性风险的管理。只有建立起全面的风险管理观,才能推动和实现保险业有效的风险管理。

二、目前风险管理状况对中国保险业发展的影响

1.保险业风险管理及保险经营风险管理弱化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保险业的可持续发展基础;

近年来40%的保费增长率是在粗放型经营模式下,在风险管理未能有效实施的情况下实现的,在这种经营模式下,重视保费增长速度与资产负债管理重视不够并存,保险公司总资产增加与净资产减少同在,保险市场规模扩大与保险业务的利润水平逐步降低并举,增加保费的快速增长与较多风险的累积相随,这不仅有悖于保险业风险承担、风险分散的宗旨,而且大大影响保险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2.保险经营风险管理功能弱化将不利于深化社会公众对保险的信任,保险信任和保险信心是各国保险业发展的生命力所在。

近保险发展的共同基础是社会公众对保险业的信心和信任,这是决定保险需求的根本因素,因为信心和信任是保险理念培育的良性土壤。因此,保险公司必须建立真正地为社会公众分散风险、为社会公众提供各种风险管理服务的经营理念,真正地实现保险经营与保险风险管理的融合,以增强和巩固社会公众对保险业的信心。特别是在目前风险分散途径多样化的情形下,增强社会公众对保险业的信任和信心对现代保险业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3.保险经营风险管理的弱化将使保险业在国际保险市场中缺乏竞争力,导致中国保险业在对外开放和加入WTO中处于更加不利的局面。

从中国民族保险可以看到,中国民族保险业是在中国本身缺乏商业保险理念和商业保险技术机制、在国外保险公司对中国保险市场进行掠夺和控制的不利条件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这种特定的历史路径制约了中国保险业的发展。因此,在中国民族保险实力不足、现代民族保险发展缺乏一定制度环境和制度基础的条件下,民族保险业更应注重自身的稳健发展,大力加强保险发展的制度建设,培植保险理念。惟有如此,才有可能实现民族保险发展从量的增加到质的升华,增强民族保险业自身在国际保险市场的竞争力,逐步有序地实现保险的国际化。

三、对策

1.实现保险经营方式的根本转变,制定稳健的保险产业发展政策,为中国保险业风险管理构建良好的宏观环境。

保险业发展要实现根本性突破首先必须实现从粗放型经营方式到集约型经营方式的根本转变,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走出重速度、轻质量的恶性循环,把保险发展引上稳健、健康的轨道,进而逐步增强民族保险业的综合实力。也只有在经营方式根本转变的前提下,才可能制定出稳健的保险产业发展政策。

稳健的保险产业发展政策是中国民族保险业发展的基本战略前提。首先保险产业政策必须建立在中国特定的和人文背景上,只有在这种根基上培植公众的保险意识,构造保险制度环境,完善保险制度,开发保险资源潜力,满足公众的保险需求,才能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保险业发展道路。其次,保险产业政策必须体现可持续发展性,坚持可持续发展性,才能有效地开发中国潜在的保险资源,才能实现重速度、轻质量的粗放型经营方式到集约型经营方式的根本转变;只有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才能真正实现保险业本身的宗旨;只有坚持保险业的可持续发展,才能逐步树立和增强公众对保险的信任感。再次,中国的保险产业发展政策,必须把战略管理、经营管理和风险管理融于一体,政府应以较高的战略眼光来发展保险业,保险业在政治经济中的特殊地位要求政府对保险业实行低税政策,改变中国保险业税负较重的局面,对一些投资型产品的开发可考虑税收优惠或递延税收政策,对外资保险公司的税收政策应考虑到有利于民族保险业的发展和中外保险的公平竞争;保险业应坚持经营管理和风险管理相结合,实现保险真正地为社会经济、社会公众服务宗旨;保险产业政策还必须考虑到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可考虑建立区域性的保险产业政策与统一的保险产业政策相结合的保险产业政策体系。

2.培植健全的保险意识,完善保险法律制度基础,为中国保险业风险管理提供制度支持。

保险风险管理不仅仅是一种风险识别、衡量、控制、融资的技术,还在于风险管理制度是一种保险制度安排,提供对风险管理的制度支持是十分必要的。培植健全的保险意识是构建中国保险制度基础的一个永恒主题,保险意识的培植一方面需要保险公司规范的经营作风、良好的社会形象的凝聚力和辐射力来实现,另一方面,社会各界对保险意识的传播也有利于保险意识的培植和增强。

法律是风险管理的制度基础,保险法律制度完善程度决定风险管理水平高低及其绩效大小。目前应着手解决保险发展与保险立法滞后的矛盾,弥补《保险法》中的缺陷和不足,同时抓紧时间构建完整有效的中国保险法体系(包括《保险业法》、《保险合同法》、《外资保险公司市场进入与监管条例》等)。

3.实施全方位风险管理制度,强化社会风险管理理念,是中国保险业风险管理的重点。

保险经营方式的转变、保险法律制度的构建不可能一蹴而就,在中国的特殊体制背景下,保险经营方式转变、保险法律制度构建应与保险业全主位风险管理实施同步进行。中国保险业全方位风险管理包括对物的风险、行为风险与心理风险管理、制度风险与人的风险的管理、显性风险与隐性风险的管理、内生风险与外生风险的管理、风险信息管理系统与风险预警系统的管理等。

在强调风险核保管理的同时,须强调逆选择风险和道德风险的控制;在注重保险产业发展风险管理时,应特别注重决策风险的管理,克服目前保险发展的短视心理和短期行为;在制度风险的控制上应坚持内控制度、同业制度与监管制度三管齐下,在人的风险控制上,既要控制管理内部人风险,又要控制中介人、投保人、被保险人、再保险人和保险投资机构投资者的风险;在内生风险与外生风险管理上,要积极探索怎样对保险开放中出现的风险进行有效控制和有效管理,对中资保险公司与外资保险公司的税收风险加以重视。总之,在整个保险产业发展、保险制度构建过程中都必须把风险管理制度和风险管理理念融于这一过程中。

第7篇:公司的主要经营风险范文

【关键词】风险管理;企业成本管理

一、企业运营风险因素分析

我国企业在具体的运营过程中,由于种种因素影响总是会出现这样或者是那样的风险状况,但是,从理论的角度上考虑,我国企业的运营系统的主要风险因素包括四个方面,即成本、质量、效率以及柔性。我国企业的运营风险因素具有一定的可以度量性,在风险转化成为真正的可以计量的损失之前,能够进行正确的防范与控制。研究与控制风险的目标是为了进一步设法减少风险的出现,继而进一步更好地阻止风险转化成损失,从而阻止可能性的危机转化成为现实性的损失。从我国风险控制的角度来进行分析可以认识到运营风险是我国的企业在投入到销售的过程中并没有及时的控制企业内部的关键不足或者失误而导致的直接或者是间接性的损失。因而,我国企业在运营的过程中各种不确定的因素都很有可能会影响到企业运营系统的基本安全,并将进一步延伸到企业发展的成本、质量、效率以及柔性等各个方面。除此之外,企业的运营风险主要可以分为内部的风险以及外部的风险,我国企业内部的风险主要的造成因素是由于我国企业财务的管理者们对于财务方面的风险认识严重不足,继而在具体的做决策的过程中很容易造成企业资金的结构不合理的分配,导致企业的投资成本严重高涨,企业的应收款项的比重过大等不利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因素等。另外,这些因素的不良处理很有可能带来资产的流动性弱或者是库存结构方面不合理等导致的资金沉淀等问题,同时存储成本急剧上升以及费用的不断提升、利润的相对减少。同时,企业由于对风险没有正确而全面的认识导致财务状况的不断恶化以及盈利能力的持续下降,企业的经营风险及管理风险最终将全面体现在财务的风险上,成熟期的企业财务风险主要表现在纳税风险及资产结构风险、分配的风险以及投资方面的风险上,在当今高度的货币化社会中,企业的组织生产经营活动在十分集中地体现在企业风险对于企业现实性或者是潜在性的经济损失上,同时,各种非经济损失方面的情形也可以按照一定的折算方式折算为经济损失。

二、以风险管理为核心的企业成本管理的构建分析

以企业风险管理为核心的企业成本管理的构建首先要考虑到的是企业想要更大规模的规避风险,控制成本,就必须更好地构建企业的基本运营风险管理体系,积极分析企业的运营风险因素,对于企业的运营系统要进行相对合理的且真实有效的分析及专门化的研究,并积极确立企业的基本运营系统方面的流程。同时,通过对于这些流程及原因的分析,对整个企业的运行风险因素模型进行归类总结,确立好一个完整的企业风险因素管理的重要指标及体系,继而建立起企业运营的完整系统流程。只有将这些企业的运营风险因素模型完整的构建起来了才能更好地对于整个企业可能面临的风险因素进行全方位的重点把握,并且可以对于该企业在整个的风险环境分析的过程中,对整个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做出更为详细的分析总结,从每个企业所处的不同的行业环境中分析推断出该企业的风险具体落在哪个部位上,这不仅有利于对自身企业所处的风险范围有个更清晰详细的认识,还可以更好的检测出这些风险的具体范围,在对这些风险进行归纳总结分析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明白每个企业都有自身的特殊之处,要详细分析各个企业的不同并进行一一对应的区别分析才不至于在纷繁复杂的环境中出现纰漏。我们也不能凭借着一个企业的风险就武断地断定出其他个别企业的风险状况。若某一个行业在国民经济的体系分析中被称为是高风险的职业,但是其中的某个个别企业却依靠着自身的有利经营模式与企业管理者十分理智英明的投资并结合十分科学的治理方法大大降低了自身企业的风险,这样的企业就不算是一个风险企业。另外,各个不同的企业还要积极建立起自身企业的运营风险评估体系,并通过已经确定的风险因素即比较稳定的指标体系来完成对于整体型企业的流程的具体监管,并制定出相对量化的公式与规则,通过定位的数据来源制定出控制型的目标,对于区分管理方面的企业周期等基本步骤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也可以通过采用控制图法的方式来实现对于关键性运营风险的有效突出管理,继而达到将整个企业推上更好更快发展的道路上去。

但是,我们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对于许多社会上存在的一般性企业,我们都要尝试着尽早发现经营中出现的风险型因素,并且尽早地对其作出有效的防范,继而更好地避免出现一些不该出现的损失。按照通常的原理进行分析,我国企业的主要经营风险都是依靠基本的财务报表及财务数值来完成分析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譬如客户现金的基本状况,应收帐的基本数额或者基本比率等情况,流动资产在我们公司总资产中所占的具体比例以及企业长期负债或者是流动型负债等基本情况等,更有甚者,还包括一些需要销售的产品在厂房内的滞销积压情况等。一个企业要更好地对整个企业的管理流程进行负责监管,就要对于已经发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处理与解决,并进行相对及时的数据反馈,这样做的主要目的可以在企业的内部形成一个更加强有力的循环管理的良性过程。我国企业的监理集成化风险管理系统,有利于将整体的风险管理进行实际化分析并及时有效地进行信息之间的沟通、传递与相互交流,从而更好地保证整个风险管理体系的正常运作。而在企业运营的具体过程中,有许多我们可能有遗漏的运营方面的风险,可以从资产的具体列表中获得。

一般而言,我们都是在企业运营之初,就综合分析该行业的大致特点,这些方面的把握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对于整个公司的整体运营情况有个大概的了解,从而更加清楚能为企业带来盈利可能的业务品种,将一个公司的收入总额与前一年的运营总额进行充分的比较我们可以得到一个比较标准的公司运营方面的变动趋势,这些变动的趋势也正是一个企业最基本的考察指标。简单来说,我们对于一个企业生产产品所销售的具体数量而言,由于其他的因素不变,市场对于企业产品的总体需求的基本稳定就足以带动整个企业经营的收入增加,从而进一步降低整个企业的运营风险。因而,相对稳定的产品销售会极大地减少一个企业的经营风险。众所周知,产品的最终销售价格受到了市场供求关系的极大影响。同时也受到了产品的质量以及技术含量等更多不同方面的因素的多重影响,企业生产的产品的销售价格从另一个方面来说也直接决定了销售收入的基本稳定,企业未来的经营收益也愈加稳定,稳定的销售价格就自然会减少企业的相对经营风险,如果单位变动的成本倘若不是十分的稳定,一个企业在运营过程中经营的风险相对会增加许多,继而直接影响到整个企业未来的经营收益方面的基本稳定,产品销售的数量最终发生了变动,固定成本的总额比重就随之扩大,单位产品分摊获得的成本就随着变得越大,企业的经营性收益就随之减少,经营的风险也就莫名的加大了。反之,固定的成本总额如果占成本的比重越小,其经营的风险也就明显相对较小了。这正是更好地完善以风险管理为核心的企业成本管理对于我们的启示。

总而言之,企业的发展必然伴随着风险的存在,企业运营的每一个具体环节中都有产生风险的可能,只有对于风险有着正确的清醒的认识,才能更好地采取措施,谨慎地对企业的行为进行决策,更好额规避可能发生的风险,把可能出现的风险降低到最小的等级,力争做到防患于未然。

参考文献

[1]魏朝阳.企业风险控制管理方面的分析[J].中国经济周刊.2005

第8篇:公司的主要经营风险范文

华谊兄弟以“提供优质娱乐内容”为核心,致力完善从“渠道”到“衍生”产业链布局,电影和电视剧构成了华谊兄弟所称的“内容”板块,也是最主要的盈利板块,但是这两项业务真的赚到了“钱”吗?

孱弱的经营性现金流

由表1可见,华谊兄弟的经营性现金流历年均小于净利润,甚至常为负数。资产负债表显示,日益膨胀的应收账款、预付款项及存货占用了公司经营的大部分资金。而这些科目就是由公司目前最主要的电影和电视剧业务产生。

事实上,除了华谊兄弟,包括光线传媒(300251.SZ)、华策影视(300133.SZ)在内的所有影视行业上市公司的经营性现金流普遍不佳,主要原因是影视行业独特的生产和销售流程。

电影和电视剧必须先投入大笔资金进行制作,在此期间,拍摄中的作品无法取得现金流入。一般而言,电影拍摄工作需持续 3-5个月,再加上一定的后期制作时间,等到影片公映后,由影院售票卖钱,票款一般在影片上映后3个月左右才结算完毕。电视剧同样如此,而且制作发行周期甚至可能长达一年以上,需先由电视台或者广告公司取得广告收入后才与制片方结算,销售回款期也更长,通常为一年以内。这样就造成了电影制作方在产业链上最先付钱,形成存货和预付制片款,又最后收钱,形成了应收账款。加上公司成长的要求,资金占用压力更大。

这也可看出制片业天生具有不稳定性,自一开始,就处于投入和票房不对称的矛盾中,投入是一定的,但是收入是未知的。为了吸引观众,高投入的、制作精良的大制作则必不可少,此外,还需要庞大的营销支出。而从影视产品本身来看,由于属于文化创意产品,内容的多样性必然带来不稳定,消费者偏好永远在变化,制作人无法一直准确预测,这就造成了影视项目的波动性。自然,这一规律在华谊兄弟身上也得到体现。

波动的“内容”

虽然中国的电影票房年均增长30%,但华谊过去五年的电影收入数据(见表3)显然没有跟上市场整体的增长,而是不断起伏。这不奇怪,电影市场里一直会存在热点,但并不代表着公司一直能抓住热点,从而取得票房收入。而且电影板块的毛利率也不稳定,最高到了51.47%,最低有33.06%。即便某些年份票房收入很高,但如果投资成本更高,公司也无法能获取较大收益。总之,市场整体的增长,不代表公司收入的增长,公司收入的增长也不等同效益的增长。

电视剧业务收入数据相比电影业务则呈现稳定增长的态势,不过近年来增速放缓,同样的,毛利率也是巨幅波动。

影视业务的波动性一直是国内外公司头痛的问题,波动性的两面则是高风险和高回报,经验数据表明,80%电影投资是亏钱的。由于影片投资规模越来越大,几部影片将公司送上天堂或打下地狱的例子并不少见。2002年,米高梅斥巨资投拍的战争大片《风语者》票房惨败,公司高层被迫辞职,2005年被索尼收购,但后来一直没有推出成功的影片,又积欠了40亿美元的债务,最终,米高梅于2010年宣布破产。2005年,梦工厂公司的《红眼航班》和《逃出克隆岛》票房惨淡,立刻陷入资金困境,后被派拉蒙收购。

国外的现实状况是,影视巨头无不被收编到巨型传媒集团里,哥伦比亚归属了索尼;华纳变成了时代华纳;新闻集团拥有着20世纪福克斯;维亚康姆收购派拉蒙;通用电气掌握着环球,正是多元化的传媒集团提供的稳定充足的资金平衡了影视业务的高波动性。

观众偏好的不断变化已令影视公司的收入难以预测了,再出于商业机密的考虑,上市公司很少披露关于影视作品的投资成本、投资比例、合作方式、分成方式等条款。

即便披露了上述信息,由于影视作品的成本是按照当期确认收入占公司自身预计总收入的比例来结转,这样为公司调节业绩提供了一定空间。因此,投资者想要准确预测影视公司业绩成了件几乎不可能的事情。

失血的“渠道”

正是意识到了“内容”板块的高波动性,华谊兄弟才致力完善从“渠道”到“衍生”产业链布局,而投资影院是“渠道”板块重要的项目。如果电影不被观众喜欢,那么影院就会迅速下架换上更卖座的电影,这样看来影院收入会相对稳定许多。华谊兄弟旗下影院从2010年开始运营,至2012年已有13家开业,影院收入也上升至1.28亿元,但是由于每年新开的影院都有两年左右的市场培育期,影院板块一直是亏损的。经统计华谊各地影院公司利润总和,2010年至2012年,影院业务利润情况分别为-696万元、-794万元、-2255万元,随着扩张的加快,亏损情况也在加重。

公司2011年年报就提到2012年计划开业影院为15家,实际为13家,而2012年年报提到计划2013年开业影院数量仍为15家,影院扩张速度已经放缓,以等待盈利的提升。

近年来,新建影院数量激增,服务又较为同质化,短期过剩风险依旧存在。星美国际(00198.HK)和橙天嘉禾(01132.HK)是两家以影院业务为主的香港上市公司,其影院也集中于中国内地。星美国际和橙天嘉禾的影院数量均比华谊兄弟多,2012年分别为52家和70家,但盈利能力也并不理想,星美国际过去三年平均的净资产收益率仅为5.6%,而橙天嘉禾则为6.3%,这也使得两者在港股市场的交易市净率仅0.5-0.6倍。

折戟的“衍生”

在国外,电影衍生品占据了收入的大部分,远超电影本身票房收入,但是由于国内的知识产权保护环境,留给影视公司做衍生品的空间较小,而网络游戏是当中较好的运营模式。

2010年,华谊兄弟使用超募资金5725万元向上海征途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收购华谊巨人51%的股权,并增资1275万元。华谊巨人主要经营网络游戏业务,华谊兄弟期望借助其完善公司产业链,充分利用电影品牌及影响力,进入盈利能力较强的娱乐内容领域。当时对华谊巨人2011年至2013年的净利润预测分别是1125万元、1380万元、1819万元,但实际的运营情况是2011年净利润411万元,截至2012年10月净利润-375万元。华谊兄弟在2012年10月就以原收购价将股权卖回给了上海征途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甚至连增资都没有履行。

应当说,华谊兄弟的股东还是幸运的,毕竟把不达预期的公司原价卖掉了,但是华谊音乐的交易就没那么走运了。为了能使公司旗下影片与歌曲相互带动,相得益彰,2010年华谊兄弟先后两次使用超募资金6365.40万元收购华谊音乐公司全部股权,当时华谊音乐净资产仅为686万元,2009年净利润为-926万元。由于收购当中有部分股权来自公司的实际控制人王忠军和王忠磊,属于关联交易,因此公司实际控制人承诺华谊音乐在2011年和2012年平均每个年度经审计的税后净利润如未达到人民币660万元,经公司经董事会批准可将所持华谊音乐以原价转让给实际控制人。以该承诺的业绩看,交易市盈率为10倍左右,收购并不算贵,但实际的运营情况是华谊音乐2011年净利润132万元,2012年净利润197万元,远未到达业绩承诺。华谊音乐过去两年的收入也止步不前,均为2300万元左右,较收购当年的2955万元出现了下滑。或许因此,华谊兄弟2012年年报不再将音乐板块收入单独列示,而是合并到增长同样放缓的艺人经纪及相关服务里,从而使艺人经纪板块收入勉强增长了10%。所谓的业绩承诺等同于没有承诺,因为需要董事会批准才可以将华谊音乐股权原价转让给实际控制人,但是以董事会成员和大股东关系的密切,再将华谊兄弟转让出去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于是乎华谊兄弟的股东花了大价钱买了大股东手中的资产。

高风险的旅游地产

其实的“衍生”板块的重头戏在于旅游地产。华谊兄弟利用已有丰富的影片资源,通过建设影视基地或者电影主题公园来吸引消费者重复消费影视作品。目前华谊兄弟宣布的文化旅游项目已达4个(见表4),每个的投资规模都以数十亿元计,以华谊现有资产规模衡量,无异于天文数字。由于涉及部门多,建设周期长,影响因素复杂,这些项目未必都能实施,即便建成,回收周期很长,效益究竟如何也不得而知。

以影视基地为例,多地类似项目早已上马。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目前已立项并通过审批的影视基地已达110多座,30多座规划建设的影视旅游基地正在施工和招商之中。而相关调查数据显示,国内的影视城中,有80%亏损,15%温饱,只有5%可以盈利。

国内各种类型的主题公园盈利同样不乐观,华谊兄弟的电影主题公园学习的是环球影城和迪士尼乐园,但是在中国投资高达141亿元的香港迪士尼乐园自2005年开业七年后才迎来首度盈利1.09亿港元,收回投资成本更不知猴年马月。迪士尼的米老鼠、白雪公主等形象近百年来经典不衰还算是迪士尼乐园运营的保障,而以目前国内影片的制作水准,过个十年还能否被下一代的观众所记住吗?当然,做旅游地产不一定局限于旅游收入,其实质可能变成地产销售,可一旦如此,华谊兄弟应该当成地产股来估值吗?

挣快钱的PE

2010年6月,华谊兄弟以14850万元投资参股掌趣科技,后者主要经营手机游戏,于2012年A股上市,2013年以来股价上涨超过200%,交易市盈率超过100倍,华谊兄弟获利超过10倍。2012年11月,华谊兄弟又以2091.6万美元投资参股GDC技术公司,GDC技术公司为数字影院服务器供应商,近日在美国纳斯达克进行IPO,或许美国市场比较成熟,华谊兄弟似乎并没赚到多少发行溢价。由此,华谊兄弟变得越来越像一个文化娱乐方面的PE,通过投资的公司上市获得投资收益。掌趣科技的投资无疑是非常成功的,但是会起到怎样的激励效果?一个Pre-IPO投资短短两三年赚到的钱顶过辛苦十几年拍摄几十部电影所赚到的钱,创业板估值过高无疑会继续诱导公司将人员、资金、精力等资源向Pre-IPO投资配置。

第9篇:公司的主要经营风险范文

论文摘要:银行作为提供专业化金融服务的企业,在其成长与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专业化与多元化经营战略的选择。这两种经营战略各有利弊。在实践中,在遵守相关金融市场监管法规要求的前提下,银行义须基于自身资源和能力以及外部环境的变化,进行综合分析,选择合适的发展战略,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快速和可持续发展。

论文关键词:银行专业化多元化竞争

一引言

专业化与多元化是相对而言。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采取的两种不同经营战略。企业一般应根据其自身资源条件状况以及所处的外部环境,实施专业化经营或者开展多元化经营。银行作为提供专业化金融服务的企业,在其成长与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专业化与多元化经营战略的选择。从银行业的发展历程来看,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主要经营存贷款业务的传统专业化商业银行在各国银行业中占主导地位,但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各国银行监管水平提高、金融法律健全以及商业银行自律能力增强,世界各国商业银行业务出现了向多元化、混业经营以及全能型银行发展趋势,诸如美国花旗银行之类开展多元化经营的全能型银行应运而生。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金融创新速度加快,受外部环境以及自身知识和能力变化的影响,许多银行发现多元化经营战略并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多元化经营尤其是过度多元化反而影响了银行的竞争能力和经营绩效,各种形式的专业化银行却表现出较强的市场适应性和明显的竞争优势,在金融产业中的地位又逐渐提高。如印度HDFC银行、美国运通公司等。而一些已经开展多元化经营的银行甚至开始采取“归核化”战略,剥离非核心业务。以培养银行的核心竞争力为目标,重新回归专业化经营的道路,如美国花旗银行在2005年出售部分非零售金融部门向以零售业务为中心的客户专业化银行回归。

二银行专业化经营战略分析

银行专业化经营指银行基于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遵守金融机构监管法规,采取专业化的经营战略,将其业务活动主要集中于某一特定领域(如特定银行业务、特定客户、特定服务地域等),以突出自身在该领域的优势,从而在该领域取得相对优势的竞争地位,促进银行发展。近年来,多种形式的专业化银行规模不断扩大,在整个金融产业链中的地位也在逐渐提升。2005年,美国市值排名前30位的银行中有9家是专业化银行。专业化银行推动了整个金融产业链运营效率的提高。

1、银行专业化经营的正效应

(1)银行采取专业化经营战略,专注于某一专业性业务领域,将有效提高银行员工工作的专业化程度。如果银行员工将其经营活动集中于较专业的操作业务内容上,能够较快地提高其工作的熟练程度,减少员工从事多种业务所需的额外学习和培训的时间。工作熟练程度提高意味着银行员工业务水平和业务能力提高,可以减少在工作中所应支付的额外智力资源和成本,降低工作紧张程度,因而可以降低发生工作失误等经营风险的概率,银行业务的单位操作成本将得以降低,从而可以有效提高银行整体劳动生产率,以更低的成本为客户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服务。

(2)银行采取专业化经营战略,将银行资源集中于特定业务领域,有助于银行进行资源优化配置,在专业化业务领域范围内开展多种形式的金融创新活动,提高特定业务领域的技术水平,从而提高银行业务运行效率,促进银行进一步节约金融资源,不断改善服务质量,提升银行的核心竞争力,保持银行业务持续发展,实现规模经济效应。2005年,美国市值排名前30位的银行中,专业化银行的总资产回报率平均比综合性银行高08个百分点,净资产回报率高34个百分点。银行的这类专业化经营战略也得到了投资者的认同。

2005年。美国运通公司的市净率高达6.5倍,教育贷款专业化的SLM的市净率约4.7倍,理财专业化的梅隆银行市净率也达到了3.8倍,远高于同期综合性银行美国银行1.8倍市净率以及摩根大通1.5倍市净率水平。

(3)银行采取专业化经营战略.将可以降低其业务活动的复杂性,减少其对不同业务领域人力资源的需求。从而可以有效降低银行内部的组织成本和人力成本以及银行内部不同业务部门和员工之间的协调成本.改善管理效率.提高业务活动的效益。

2、银行专业化经营的负效应

(1)银行开展专业化经营,将会限制银行业务种类扩充。在业务范围较狭窄的情况下,由于为客户提供的服务内容有限,一方面可能限制银行业务市场规模的持续扩大,另一方面,则可能降低资金在银行内部循环的可能性。使得派生出来得低息负债资金漏出银行的机会增加。从而可能导致银行的负债成本率提高。增加银行运营成本。

(2)银行开展专业化经营,将可能增加银行所面临的市场风险。由于专注于某一特定业务领域。专业化银行的市场相对狭窄,市场容量相对较小,因此。业务高度专业化的银行在提供了经营效率的同时也面临着更大风险。美国市值排名前30位的银行中.专业化银行的13系数平均为1.07倍,而综合性银行仅为0.57倍。高收益、高风险成为专业化银行的特征。如专业信用卡银行美信银行(MBNA)就是因为高周期性风险而于2005年被美国银行收购,而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专业投资银行美林公司也于2008年被美国银行收购。

(3)对于银行员工而言,银行专业化经营将导致员工知识和技能的专业性增强,其人力资本相对具有较强的专用性,当面临职业转换时。这类银行员工必须支付较高的职业转换成本.其获得新工作的机会将低于具有综合性、复合性知识的银行专业人才。

从实践来看。由于专业化经营战略有利有弊.银行通常会在对自身能力和资源以及外部环境进行综合评估的基础上,进行战略选择。一些规模相对较小的银行,由于拥有的资源有限。往往无法同那些大规模的多元化、全能型银行开展直接和全面的竞争。因此,这些中小银行要在金融市场立足。就必须走专业化道路.在专业领域培养核心竞争力,通过为客户提供专业化服务,在专业领域内做强做大。甚至成为某一业务领域内的“隐形冠军”,从而创造生存、发展甚至是超越的空间,同时也有助于提高了整个金融体系的效率,并推动金融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如信用卡公司美国运通公司。专业房地产贷款银行印度HDFC银行,专业化的教育贷款银行StudentLoanCorp、SLM,专业化农业贷款银行FederalAgriculturalMortgageCorp.,以中长期贷款为主的银行欧洲复兴开发银行,以小额贷款为主要业务的德国银行Volksbank和美国中小企业信贷协会等都在各自的专业化领域取得了很大的成功。2005年,美国资产规模排名前200位的本土金融机构中,提供专业化服务的公司占到四分之一。我国的招商银行、民生银行以及兴业银行等一些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也纷纷基于自身资源条件,试图向具有相对竞争优势的专业化银行方向发展。

三银行多元化经营战略分析

银行多元化经营战略是指银行根据自身资源积累和环境条件变化,突破单一业务局限。拓展银行的业务领域。增加业务品种或将业务活动扩展到较多的不同职能的操作上。强化业务经营的异质性,为更多客户提供多种产品或服务,以期发挥银行的资源优势。扩大银行规模,提升市场占有率,增强银行运营的稳健性,降低经营风险,提高盈利能力。

目前.在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相关法律允许商业银行实施业务经营多元化和全能化。产生了诸如美国银行、德意志银行、瑞银集团等这类多元化、混业经营的大型银行集团。而在我国,受金融监管法规的限制。银行多元化经营战略在实施过程中还受到很多限制,一些银行尤其是大型银行虽然存在着多元化的动机。但除了设立金融控股集团外。银行自身较难向银行业务以外拓展多元化经营空间。随着金融创新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未来我国金融管制将步放松。银行多元化经营的空间将不断扩展。

1、银行多元化经营战略正效应

(1)银行实施多元化经营战略.将有机会为客户提供综合性金融服务,从而提高银行的整体服务水平.以此扩大银行经营规模。增加银行的盈利。比如,在符合当地金融监管制度的情况下,某些多元化经营银行涉足银行存贷款、证券交易、信托等金融业务领域,客户在同一家银行就可以办理存款(或储蓄)、证券投资交易、信托投资以及其它各项银行金融业务,这将为客户节约大量时间、精力以及资金转移费用,也可以降低客户交易成本,从而能够吸引更多客户。提高银行的竞争能力和市场占有率。而银行通过整合多种服务。可以形成协同效应。实现范围经济,降低经营成本,提高利润水平。同时,银行实施多元化经营,也有利于金融商品的丰富和发展。促进金融创新,活跃金融市场,为银行开辟新的盈利渠道。增强其盈利能力。

(2)银行实施多元化经营战略可以使其资产、负债业务多元化,有利于增强银行资产的流动性。使银行资产结构趋向合理.资产收益相应提高。因为银行经营的业务种类越多,范围越广,资金漏出的机会越少。派生效应发挥得越充分,负债成本率越可能压低,有助于提升整体资金运用效率。

(3)银行实施多元化经营战略,将有利于分散银行经营风险。实施多元化经营的银行,业务的异质性增加,银行利润来源将趋于多样化,而且银行业务利润源之间的相关性将下降,银行的部分业务亏损可由其它部分业务盈利来弥补,这将大大增强了银行抵御外部冲击的能力,稳定并提升银行的盈利能力,并有利于金融市场稳定,降低金融风波发生的可能性。2005年,多元化经营的美国银行的13系数仅为035,而美国运通公司的31系数为1.01,梅隆银行的31系数高达1.16。可见,多元化经营确实降低了银行的风险。

2、银行多元化经营战略的负效应

(1)多元化经营可能导致银行领域发生大规模行业垄断,限制市场竞争。实施多元化经营战略的银行通常会通过并购或大规模投资方式实现多元化扩张,这往往会使得银行规模在较短时期内急剧膨胀,占据较大的市场份额,同时并购可能消灭竞争对手,从而形成市场垄断。而且,实施多元化经营战略的银行往往涉足众多业务领域,他们能够向客户提供综合性的金融服务解决方案,这样,多元化经营的银行就可以利用其在某些业务领域的优势地位,通过诸如降低甚至免除对于客户部分业务收费或者捆绑交易等方式拓展银行其他业务,从而形成事实上对市场竞争的限制。

(2)超过银行管理能力范围的过度多元化可能会加剧银行风险集中。银行实施多元化经营战略,扩大经营规模,扩展经营业务范围,虽然可能由于业务种类和利润来源增加而降低业务过于单一而导致的盈利波动风险,但是,如果银行多元化经营范围超过了银行管理资源所能够覆盖的边界,导致银行不能对其所经营业务进行有效管理和协调,就必将会对银行的持续稳健经营带来负面影响,增加经营风险。如果银行的多种业务之间没有建立起“防火墙”,不能对经营风险进行有效隔离和管控。就可能在银行某一项业务出现问题时。产生“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连锁反应,反而会加剧银行风险集中,而对整个银行产生巨大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