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德育教育的途径和方法范文

德育教育的途径和方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德育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德育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第1篇:德育教育的途径和方法范文

【关键词】德育教育途径;方法

一、小学德育实施的途径

小学德育的途径主要有思想品德课和其他各门文化课教学、班主任工作、校会和班会、少先队活动、各种课外校外活动等

(一)思想品德课

思想品德课是向小学生比较系统地进行直接和专门德育的一门课程,是我们学校教育中对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形式它的任务是使小学生初步具有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使他们成为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初步的良好的思想品德基础。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中,思想品德课有着其他途径所不能代替的独特作用。一堂优秀的小学品德课,不能讲成中学或大学的政治课,要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目的要求要切合学生实际,这是教育能否成功的前提之一。还要有针对性,灵活的运用生动形象的材料,坚持启发式教学,用小学生容易懂的语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能结合具体实例讲清道理,明辨是非,掌握正确的价值观念。

(二)其他各科教学

学生在学校的时间并不是只单单上思想品德课,因此如果仅靠思想品德课来完成小学德育教育工作还是远远不够的。更需要通过思想品德课之外的其他各科教学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小学各科教材都具有丰富的思想教育的内容。小学各科教学是为学生学习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打基础的。因此也只有掌握了基础知识才能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所以,学科教学和思想品德教育是紧密相关的。

(三)校会、班会和少先队活动

校会是对全体学生进行教育的一种途径。班会则是比校会更经常和更有针对性的集体教育形式。德育活动应当成为班会计划的核心组成部分。少先队组织是少年儿童自己的组织,是小学生自我教育的重要形式。学校德育应当重视发挥少先队的德育作用,使学生在自己组织的实际活动中受到各方面的教育。

二、小学德育实施的方法

(一)说服教育

说服教育是社会主义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基本方法。这也是学生比较容易接受的教育方法。这个方法通过讲解、谈话、讨论等方式摆事实,讲道理,启发学生的自觉性,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和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师生处在一个平等的平台上,学生的身心得以宽慰,此时的教师更容易进入学生的心里,在与学生进行沟通中使学生得到潜移默化教育。讲解是在学校教育中运用最广泛的方法。是教师对特定德育内容进行系统和生动的解释,以使学生较系统地深刻地理解道德教育的内容和意义,掌握正确行为的标准和方法,以指导行动。教师可以引用本地、本校的真人真事,使学生借助具体材料,来领会道德要求的基本要点。在讲解过程中要注意语言准确生动,通俗易懂,富有启发性和说服力。谈话是说服教育方法中最常用的一种方式。它是通过师生对话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或解答学生的问题。它不会受时间、地点和人数等等的限制。不管是在课内还是在课外,无论是对个人或集体都可以采用。这种形式的教育相对来说更随意。讨论这个方式主要是用于小学的高年级。因为高年级的小学生有一定的思想,有自己的辨别力,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集体讨论来自己教育自己的方式。它的特点是有利于启发学生的自觉性,锻炼学生的思考和思维能力,提高自己的辨别力。特别是在学生中对某些问题认识上有分歧意见无法统一时,运用这种方式更有效果。

(二)情感陶冶

一般说来陶冶法有“陶情”和“冶性”两方面的作用机制。情感陶冶法是指通过设置一定的情境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得到道德情感与心灵的熏陶、教育的一种教育方法,相对于说服教育,它则是一种暗示的德育方法。情感陶冶法的具体实施途径一般是三个方面:教师的师爱、环境陶冶、艺术陶冶。

(三)榜样示范

第2篇:德育教育的途径和方法范文

关键词:解题教学;创新教育;途径和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9-0223-01

通过观察,发现问题,引发创造性思维观察活动不是独立进行的,它伴随着分析比较、类比联想等思维活动,对科学发现具有奠基性和开创性的作用。达尔文曾对他的重大发现自我评价地说:“我并没有突出的理解力和过人的机智,只是在抓住稍纵即逝的事物,并对他们进行精确的观察方面,我的能力也许在众人之上。

每时每刻,智慧女神都在深情的凝视着我们,眷顾着我们,只要我们是有心人,都会感受到。我们从中也看到了精细的观察对创新会产生多么重要的作用。正是人们对观察的东西不感兴趣或者不重视而不能精细地观察,致使“视而不见”,或者把它观察的支离破碎,发现不了问题,提不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这样创造之神就偷偷地从观察中溜走了,上去了发明创造的机会,它实在是一中遗憾。观察引发类比、引发想象,最终引发创造,所以创造女神总是特别青睐善于观察的人。数学解题教学的步骤通常是观察、分析、施题和回顾,这里观察是第一位的,他是引爆思维的导火索。因此,在解题教学中我们必须十分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和观察能力。引导学生认真地多角度的观察问题的,可以对题目条件(如已知式子或图形)进行观察,也可以作出图形或图象对之进行观察,还可以对问题的结论进行观察。总之,可供观察的地方很多。的确,我们若能培养学生独具慧眼地观察分析,在观察中提高洞察力,就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创造性思维水平。

通过反思,提出问题,引发创造性思维反思对发现的作用很大。反思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活动,它是数学活动核心,直觉思维会形成很多新发现,可这些发现要成为真理,就必须依懒于对自己的判断、想象力进行不断的反思。但是,在解题中,“反思”受到的待遇有怎样呢?即使是相当好的学生,当他得到问题的答案,并且很干净利落地写下论证后,就会合上书本,找点别的事来干干,这样做,他们就错过了解题的一个重要而有教益的方面。错过的是通过回顾反思而培养思维的批判性、深刻性等思维品质,错过的就是通过反思而触发发散思维、促进发现,引发创造性思维的机会。因此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时候,要重视反思的教学。

第一是要培养学生自觉地进行解题反思的意识。把反思作为一种创新机制,从时机、内容及方式上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从反思的时机上看,可以是完成一种解答之后立即进行反思或暂时搁置一段时间(放松脑筋)后反思;也可以在探索思路中反思,比如在遇到思维障碍时而反思。从反思的内容上看,可以对问题的条件或结论再认识;也可以对所采用的解题方法或策略、运用数学思想的情况进行反思;可以对解答过程进行分析评判或结论的应用价值进行考虑。从反思的方式上看,可以是单项进行,也可以综合反思。

第二要形成反思的机制、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勤于反思,帮助学生养成反思的习惯;教师要抓住时机做师范,主要的方法是采取反思性提问,能提出批判性的反思问题、总结性的反思问题和创造性的反思问题,使学生在反思性的问题中受到启发,然后要求学生举一反三地提出反思性问题,学会反思性的自我提问,提高反思的能力。比如,在学生解题后,要求学生先回顾求解的过程,有所重点、有所选择地反思以下几个问题:

(1)“我”是怎样解出来的?解题的思路是怎样的?关键之处在哪?

(2)已给出的解答是不是最佳的?我能换角度而另辟蹊径吗?

(3)本题的推广价值任何?如果加强或者减弱条件,结论要起何变化?

(4)这些思路我以前用过吗?哪些方面具有独创性?所有的不同的思路有无共性?能提炼升华以解决某类问题吗?

(5)通过解这个题目我有什么收获(知识上、技巧上、思维策略上、本题应用上……)?有什么教训?

第三是应用“动”的思想,突破思维定势,培养创造性思维

第3篇:德育教育的途径和方法范文

一、教师预设的教学情境

对于小学生的英语学习来说,预设教学情境尤其有积极的意义。备课时,我们英语教师应围绕英语教材的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在设计教学方案的时候考虑要创设的情境。

1、运用多种直观教学手段创设情境,让学生更易理解接受。如,在教动物的单词时,像tiger、bear、cat、dog、pig等,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喜欢的简笔画,边在黑板上示范边带领学生练,然后让学生也一边画一边说。学生们在画画的过程中练习说单词,比较直观地认识这些单词,于是大部分学生比较顺利地掌握了所学内容,使学生学得轻松、自然。

2、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创设巩固情境。例如在学习了“The parts of the body”之后,学生要会看、会听、会说head、eye、mouth、ear、nose、foot和hand等词。为了避免学生感到厌倦,我们安排了一个比赛,把全班分成几组,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到教室前面参加比赛,每组代表面向本组同学,教师、台下同学先后向每组代表发令,如Touch your head/eyes/nose/mouth等,要求代表按指令指对部位,全体学生为评判员,用Yes/No随时作出判断,全部做对的代表为他们小组获得一个奖品。这样每个同学都能集中注意力参与活动,既得到了听、说、读的训练,又增强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3、以积极的鼓励评价活跃情境。学生是有情感的,学生的情感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兴趣及学习效果。只有积极、肯定的情感才能使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得到发展,学生的思维才能更加活跃。

4、注重教学方法,化解重、难点,优化情境。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常常会遇到重、难点,其实不少小学英语内容,教师可以用学生感兴趣的chant、song等形式表达,这有助于激发兴趣和分散重、难点。

5、创设课堂外的真实情境,使英语学习成为个人需要。学习是个体对环境的一种适应活动,是个体对环境变化的反应,是个体在环境变化下引起个体心理结构与功能及其行为的变化。在学习中,通过课堂这个小环境和校园这个大环境共同作用于学生,能使其产生积极的心理体验,增强主体感受和自主探究的能力,由此而获得内在知识结构和学习行为的发展。例如学习打招呼的句子Hello、Hi、Goodmorning、Good afternoon等,教师可以随时随地地和学生们练习。再比如,在日常生活中,要打扰别人,要问几点,就可以用“Excuse me”、“What time is it?”等句子简单地对话,既容易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到学英语是轻松愉快而又必要的。

二、 生成的教学情境

英语教学要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有一种要表达的欲望,当身处一定的交际环境时,学生会像讲母语一样,用英语表达。美国教育心理学家维特罗克认为,生成学习的本质是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与环境中接受的信息相互作用并主动构建意义的过程。这种学习方式在英语课堂教学中也时常能得到体现,其间折射出的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性令人惊异。

1、在课堂上。在课堂上生成情境是与教师引导和教学内容紧密联系的,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和运用语言的机会。例如,我在教学中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在学了去商场购物的情境后,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去商场购买物品,让他们分别充当“售货员”和“顾客”,这样课堂就成了一个小小的文具店或小卖部,呈现出购物的情境。表演对话时,孩子们使用了很多以前学过的语言,这使我感觉出乎意料。有的学生还拿出钱、实物来表演,就像生活中的一个真实画面,这种生成的情境教学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启发了学生的思维,增强了学生对语言的理解。

第4篇:德育教育的途径和方法范文

健康教育是对患者实施整体护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之一,是以患者及家属为教育对象,通过护理人员有计划、有目的地教育过程,使患者了解增进健康的知识,改变其不良行为或问题,使之有利于向健康的方向发展 。我院自2009年实施健康教育专职护理以来,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实施健康教育尤为重要

1临床资料

88例中 男50例,女38例;年龄42~76岁,心梗病人20例,高血压30例,糖尿病合并缺血性心脏病病人38例,初次入心内科住院的是44例,复诊再入院44例,住院10~28天,文化程度:大专以上16例,高中22例,初中以下25例,文盲25例。

2实施方法

2.1预评估:收集有关心血管病患者的资料,如一般情况、文化程度、对心血管和糖尿病知识了解程度、患者感觉和期望、对防治效果的信心以及其他需求通过评估,判断患者的健康观、知识缺乏程度、学习能力、动力和学习方式选择,对疾病的适应能力,以及对诊治的满意度。

2.2教育的内容:

2.2.1病人入院后向病人做入院介绍。 向患者介绍病区环境、主管医师护士情况、就诊手续、物品保管、查房和作息时间,以及入院后近期所需做的各项检查等。通过介绍和评估,取得病人信任,消除病人紧张心理,安心治疗。

2.2.2进行心血管病合并糖尿病的健康教育。 正确认识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的病因、病理过程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同时注意教育时的语气和方式,避免“谈病色变”,鼓励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使病人明白糖尿病是心血管疾病的一个诱因、糖尿病的其他并发症和心血管疾病的其他并发症,及自我监测方法,如:高血糖及低血糖、酮症酸中毒以及使用降糖治疗和改善心血管治疗的用药。使患者主动配合治疗,避免漏服或不规律服药的不良后果,强调血糖控制的重要性,结合心血管病出现的病症,做好防治。

2.2.3营养学的知识。讲解有效的合理控制饮食对两种疾病转归的影响,从而引起重视。指导患者低盐、低脂、高维生素、高纤维素、低糖、易消化的饮食、量适宜,结构合理,注意卧床休息,保暖和饮食卫生。

2.2.4向病人和家属讲解按时服药及注射诺和灵的作用及治疗原则。 许多病人误认为长期应用易产生依赖,甚至拒绝应用。护士应做详细的解释工作。治疗用药可明显改善症状。耐心劝导病人,结合病情给予鼓励,增加病人的信任。

2.2.5向病人讲解预防感染的重要性。糖尿病易发生感染,会加重心脏负担,加重病情。指导预测感染的具体措施,如:限制陪探人员,保持室内空气新鲜等,同时保持情绪稳定,避免精神紧张和不良刺激,心衰卧床的病人要做好皮肤护理。

2.2.6出院指导。重点指导病人两种疾病是相互影响的,按时服药,不可随便减量或增量,同时讲解出现各种并发症的先兆及对策,结合心血管病的身体情况,适量运动,增强体质。做好糖尿病的饮食、运动、药物、自我监测的指导,提高家庭、社会的认识。由于糖尿病人自己调节糖代谢的能力丧失,内外环境微小的改变,都会导致血糖波动,如:气候变化,情绪不稳等。为使病情控制在满意的水平。指导病人在家中掌握血糖监测和尿糖监测等一些方法,做为饮食、运动、药物治疗的依据,并定期来院复诊。

3教育的方式

根据患者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特点综合考虑,尽量符合个体文化需要,可采用以下方式。(1) 文字卡或口头讲解相结合。 对于文化程度高的,可以适当活动的,可采用护士将健康教育内容写成卡片,随时指导患者学习、了解和熟悉,对重点加以解释,患者会自觉学习。(2)注意讲解语言。 对不识字的患者,护士将知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方式讲解,利于患者理解和记忆。(3) 分阶段实施健康教育。对病程不同阶段,对患者进行健康指导。

第5篇:德育教育的途径和方法范文

一、把握体育新课程标准的理念

一是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关注学生健康意识和锻炼习惯的养成,将学生的健康贯穿于体育教学的全过程。二是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方法的运用,都要围绕学生的运动兴趣来选择,只有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才能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三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育教学要从多层面、多功能角度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其具有主动学习和主动创造的能力,这既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又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必需条件。四是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个学生都受益。体育教师要充分注意到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方面存在着个体差异,根据这种差异性确定学习目标和评价方法,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这样可以保证绝大多数学生能实现课程学习目标,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

二、依据课程理念制定好教学目标

1.注重教学目标的具体化。当前很多体育教师制定教学目标时,没有具体的指向,大部分就是一个概括,比如,学习跳远时,技能目标定为“改进踏跳相结合的技术”就不明确,这样的目标给人空洞的感觉,如何改进,怎样使踏与跳相结合?再如“让学生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则显得目标太大,一节两节课就能养成,也有点太不现实。所以制定目标时要细化,要有递进性,注意以下几点:(1)目标确定到什么程度;(2)在什么条件下完成;(3)完成的数量和质量。

2.注重教学目标的趣味化。现在的学生兴趣广泛,好奇心强,常常以直接兴趣为动力,这就要求体育教学应从学生的情趣特点出发,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寓教于玩,这样既能增强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又能在娱乐游戏中体现体育教学内容,达到体育教学目的。

三、选择最好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任何一个教材内容的学习,教学效果的优良,除了学生的基础和教师的自身素质,教学的环境、条件等因素外,教学方法和手段对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将产生着直接的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在实践中教师要根据教学的对象、教材、任务的不同,具体地选用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例如,在短跑教学上,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正确的摆臂、跑姿、节奏,而不应过分强调跑速。现在很多中学生摆臂动作完全错误,跑姿难看,其实这是一些体育教师过于强调起跑和跑速,忽略了细节,一味追求成绩所致。

四、“教”与“玩”相结合,强化学生兴趣

1.集分结合。在体育课堂上,教师集中一段时间讲授理论知识和练习规范,然后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以体育游戏形式进行应用。如,在讲授身体平衡技能知识后,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进行单腿站立、单腿跳跃、单腿跳接力等比赛,把“教”与“玩”结合起来。

2.课间穿插。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适当穿插一些趣味游戏,活跃体育课堂气氛,刺激学生运动神经的活跃。如,在教授体操课时,可在课间放一段欢快的乐曲,让学生们尝试按照音乐节拍以舞蹈形式做体操;在队列练习时,穿插一些花样,等等。这些都能使枯燥、紧张的体育课变得生动、轻松,具有吸引力,提高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

3.命题发挥。在教授某种体育运动规范后,由教师统一命题,提出运动量和锻炼目的,然后由学生自己设计体育活动项目,自己组织体育游戏活动。

4.内外联系。把校内体育教学与校外学生体育活动联系起来,让学生在校外的“玩”按照一定的体育规范要求进行,实现校外“玩”为校内“教”服务。

五、重视学生学习的信息反馈

任何系统必须通过反馈信息,才能有所控制。对学生来说,反馈信息可以强化正确,改正错误,找出差距;对教师来说,反馈信息可以掌握情况,找出不足,改进教法。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高度重视学生的各种信息反馈,防止注入式等教学,逐步形成教与学的双边沟通,促进对教学不断地进行检查、评定、修改、调整,建立全新的教学体系,采用更科学、合理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另外,在教学中,对一个问题、一组动作乃至一招一式的认识要允许学生的回答有不完整或有错误,允许学生对所学知识技能技术有错误的理解或做出不正确的反应,从教学的某种角度和需要出发,有时需要尽量让学生暴露错误和不足,教师要善于抓住时机引导并组织学生通过讨论、分析、示范和练习等手段,找出教学中的优化和偏差的原因,让学生自己去纠正错误,通过对照、分析已取得经验和教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对知识的认识。可以说教学成功与否,就在于对教学中各种信息反馈的处理正确与否。

六、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第6篇:德育教育的途径和方法范文

[关键词]高职生 养成教育 习惯

一、养成教育对高职生具有特殊意义

养成教育是教育者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的教育训练活动,使受教育者的言行规范化、标准化的教育过程,是一种使自然人成为社会人的教育过程。

一个人的行为习惯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慢慢形成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认为:“教师工作的最终目的,无非是培养学生具有各种良好的社会习惯。”他还说:“从小学老师到大学教授,他们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帮助学生养成政治方面、文化科学方面的良好习惯。”可见,养成教育不仅在小学阶段、中学阶段,乃至教育的整个过程中都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由于社会环境、家庭环境、以及个人素质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导致高职生中的不少人在中小学阶段特别是高中阶段没能较好地接受系统扎实的文化学习和基本的思想道德及行为规范教育,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交往习惯,应变能力不强;对社会上不良现象的影响抵抗能力差,法制观念、公德意识比较淡薄。这一切致使高职生虽然享有大学生的称呼,却不完全具有当代大学生的理想境界、道德水平和认知能力。没有打好基础就得从头开始,没有好的习惯就得重新养成。因此,对高职生来说,养成教育更具有特殊的意义。

二、对当代高职生养成教育的现状分析

1.当代高职生普遍缺乏文明的生活习惯,生活自理能力不强

当代高职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家长把他们当成“小皇帝”,他们过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但是家长却很少对他们进行养成教育,致使其缺乏生活能力、自理能力。

2.社会转型时期对高职生价值取向的影响

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急剧转型时期,出现了重实惠,轻道德;拜金主义,为谋取钱财不择手段,甚至违法犯罪;以权谋私、钱权交易、腐败堕落、醉生梦死、以追求享乐为生活的唯一目的的问题和现象。我们必须加以正确引导和教育,要让高职生懂得这些现象决不代表社会主流。

3.当代高职生普遍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自觉性差

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思想不统一,缺乏自信心,存在悲观情绪、沉沦情绪,学习和生活都存在着麻木状态;学习缺乏主动性、刻苦精神、钻研精神,学习纪律涣散;缺乏自主学习意识,上课看闲书,说闲话,玩手机短信,课后玩电脑游戏等。

4.当代高职生普遍是独生子女,存在着许多人格缺陷

缺乏生活阅历,生活自理能力差,依赖性强;心理表现不成熟,缺乏坚忍不拔的意志;任性,我行我素,不顾其他人的感受;自私狭隘,难于与人交往,难于适应集体生活。

常言道,入芷兰之室,久而不闻其芬,入鲍鱼之肆,久而不知其臭。客观环境的潜移默化作用对高职生思想的形成有极大的影响,我们只有在正确分析当代高职生成长的客观环境之后,有针对性的开展养成教育,才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高职生养成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养成教育是塑造高职生完美人格的重要手段。当代高职院校生普遍是独生子女,存在着许多人格缺陷。这些缺陷如果不及时进行“治疗”,即使他们学到了很深的专业知识,也难于在社会上立足。因此,要使高职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就必须对他们进行完美人格的塑造,对他们进行养成教育。

1.上好入学第一课“军训”。军事训练对养成教育所起的作用是其他教育形式不可替代的,近年来的军训工作的实践表明,军训独特的育人功能,极大地拓展了养成教育工作的活动空间,有效地推动了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2.组织养成教育讲座。在新生“军训”之后,可以采取讲座的形式从思想教育、学习生活习惯教育、行为习惯教育、成材教育、学习目标引导、学习方法介绍、专业知识介绍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使学生认识到,采取严格的纪律约束,目的是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这种习惯的养成,对自己一生都有好处。通过各种学习方法教育,使学生不必自己摸索,减少从中学向高职院校学习方法转变的过渡时间。通过目标教育可以帮助学生确立毕业后的人生目标,为高职院校生活确立奋斗方向。

3.通过教育创新提高实施养成教育的成效。创新教育应该在日常的教育过程中,并不是另起炉灶的一种教育体制,而是教育的一项改革,这项改革同时还需要创造适合与教育创新的环境,建立学校创新教育的评估机制和激励机制等系统配套的机制,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将教育创新落到实处。只有将创新精神贯穿于学生养成教育的全过程,才能给高职院校养成教育带来巨大的适应性,才能给学生养成教育以生机,才能造就一代具有创新行为和创新能力的新人。

4.运用典型带动的方式,使养成教育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学校可以每个学期在学生中民主评出讲道德典型、尊师守纪典型、勤奋学习典型、文明礼貌典型等,并在学习这些学生德育标兵的活动中,组织这些先进典型与相应的落后学生开展“手拉手”帮扶结对活动,从而更好地营造出学先进、看先进、帮后进、赶先进的良好校园氛围。同时,要切实重视道德舆论导向的作用。为了保证道德教育的顺利开展,必须坚持正确的导向。可以通过宣传板报、黑板报、校报、校园广播等方式正确引导、教育学生。

5.有组织地参加社会实践。高职院校应当时刻牢记培养学生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有用人才,如果我们不让学生接触社会,就会闭门造车,培养出社会不需要的废材。社会实践活动能引导学生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把爱国热情和成长成才的强烈愿望转化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际行动。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树立远大的学习目标,必须有组织的使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在实践中,认识国情,奉献社会,提高素质。

总之,“行动养成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培养良好习惯是现代教育的归宿,我们的高职教育工作者的任务是继续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只有把学生的素质演化为习惯,才能成为他们终生受用的财富。

参考文献

[1]连淑芳.试论高校道德教育的过程 [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学报,2003.

[2]余丽珍.试论高校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联性[J].中国高教研究,2004.

[3]陈廷斌.养成教育:未成年人道德建设的着力点[J].思想政治教育,2004.

第7篇:德育教育的途径和方法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感恩教育;方法途径

感恩是做人必备的基本道德,懂得感恩的人一定是讲道德、讲诚信的人,一定会赢得更多人的尊重和信任,工作一定会和谐顺利,家庭一定会和睦幸福,事业一定会红火成功。高职院校是以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和掌握实用技能劳动者为教育目标,感恩是当代大学生必备的基本道德素质,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对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促进大学生自觉遵守道德行为规范,养成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增强大学生就业和适应社会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感恩及感恩教育的概述

感恩就是指当自然、社会或他人施给自己恩惠时,自己在心理上、情感上产生认可并设法报答。感恩是人类社会公认的一种行为规范,是一条基本的道德准则。人人都要识恩、知恩、感恩、报恩,知道感恩的人就是一个心胸开阔的人、人格健全的人、道德高尚的人。感恩教育就是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和手段,营造一定的教育氛围,对受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知恩、感恩、报恩教育,它是一种情感教育、道德教育和人性教育。对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使大学生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和健全的人格,懂得父母的养育之恩,领会老师的教诲之恩,珍惜同事的关心之情,感激社会的关爱之情。

二、高职院校感恩教育的现状

(一)学生感恩意识淡薄的表现

1.感恩父母意识淡薄

现在高职院校学生基本上都是“90后”独生子女,家庭一般是“421”结构,他们在祖父母、外祖父母和父母的精心呵护下成长,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幸福生活,在家庭是众星捧月、养尊处优,长此以往,逐渐养成唯我独尊、骄横任性、随心所欲、浮躁自私等不良习惯,不会体谅父母的辛劳和苦心,也不会珍惜父母的血汗钱,肆意挥霍,对父母的爱认为是理所当然、满不在乎。

2.感恩内涵认识肤浅

现在高职院校学生对感恩内涵的认识和理解不深刻,比较狭隘。有的认为感恩只是感恩父母、报答别人。感恩父母就是因为父母不仅给了生命,还给了无微不至的关爱。报答别人就是因为别人给予自己在生活、学习上提供了一些帮助,解决了一些困难。总之是认识肤浅,没有把感恩提高到感恩国家、感恩社会和感恩这个时代的高度,要认识到是伟大国家给我们创造平安幸福的生活和机遇,学生要以真才实学和优秀业绩来回报国家与社会。

3.感恩方式选择偏差

现在高职院校学生正处于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由于涉世不深,人生阅历肤浅,明辨是非能力有限,对感恩方式的选择还难以把握,如认为只要给父母买吃喝用等物质就是孝敬父母,就是感恩,其实子女在校遵守校纪校规、努力学习知识技能,为社会多作贡献,成为社会有用的人也是孝敬。部分大学生缺失感恩意识,高职院校的感恩教育正面临着严峻挑战。

(二)高校感恩教育缺失的表现

1.高职院校没有实用的感恩教育方式

高职院校偏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对学生感恩教育没有提到应有的高度,没有进行系统的组织管理,也没有实用有效的教育方式。高职院校课程体系中缺乏感恩教育课程,感恩教育也只是举办事迹报告会、爱国主义讲座等形式,教育内容陈旧,教育方法还是比较老套,难以引起高职院校学生的情感共鸣,收效甚微。高职院校没有把感恩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高校校园内的点点滴滴都要弘扬社会主义的主旋律,传播回报社会、回报国家的正能量。

2.高职院校没有形成感恩教育合力

高职院校对感恩教育普遍认为是思想政治部门的职责要求,其他部门没有把感恩教育融入各部门各专业的工作中,没有在校园活动及社会实践中认真组织开展感恩教育,没有发挥全体教职员工的教育影响力,学校只“教书”不“育人”,教师只“授业”不“传道”,学校只教学生学习职业技能,不教学生做好人做好事,在很多场合忽视传统美德的宣传教育,教育行政、一线教师和后勤保障没有形成感恩教育的合力。

三、高职院校感恩教育的主要内容

(一)父母养育之恩

“百善孝当先”,感恩首先应该感恩父母、孝敬父母。父母不仅给予子女生命,还含辛茹苦养育子女,教育子女,让子女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子女就应该“敬老”“事亲”,回报父母。

(二)教师教育之恩

教师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为学生叩开知识大门,带领学生遨游知识海洋。老师为学生成长、成才、成人付出了辛勤劳动,学生要感谢老师、回报老师,弘扬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

(三)他人帮助之恩

感恩他人,就是要感恩一切关心帮助过自己的人。感谢同学朋友们的真切关爱和鼎力相助,感谢接受到的他人给予的恩惠、礼物、忠告或帮忙。要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和同学朋友友好相处,不遗余力回报他人。

四、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的方法途径

(一)专业教育与感恩教育相结合

职业教育是培养高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学生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无可厚非。感恩是每个人应有的基本道德,是做人的基本修养。不会感恩或者不愿意感恩,自私自利、情感冷漠,是缺乏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修养的表现。感恩教育与专业教育并行不悖,实际上是相融相通的,感恩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感恩教育的核心是“德”。高职院校应该把感恩教育与文化专业技能教育结合起来,把感恩教育贯穿于文化专业技能的教育过程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所以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用文化知识来滋润、陶冶、熏染和感化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做好人的知识和准则,养成良好的道德品格,提高大学生的综合修养。

(二)感恩教育与课堂教学相结合

高职院校要注重课程设置,育“德”课程与育“智”课程有机融合,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在课堂教学中要渗透感恩教育,特别在古代文学、现代文学、中国历史、思想政治课程等人文课程教学中,要用朴实的个案、经典的故事来教育大学生,把感恩教育延展到历史和现实生活中,融教育于生活,让学生从生活的点滴细节中感受到知恩图报、有恩必报的影响。高职院校要培养“德高业精”“德能双馨”的教师,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先正己、后育人,言传身教,努力成为学生的道德楷模。教师要与学生做朋友,平等沟通与交流,把感恩教育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让学生认同你、佩服你、敬重你,让学生在内心深处体会到感恩的力量,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恩教育。

(三)感恩教育与校园文化相结合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办学风格和精神面貌的晴雨表,是大学生校园生活的重要内容,具有导向、激励、辐射、熏陶的教育功能。高职院校要把感恩教育与校园文化统一起来,大力繁荣校园文化生活,营造良好的感恩教育氛围。利用校园广播、校报、墙报等阵地,开展以“感恩教育”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也注重挖掘校内外典型人物事迹,宣传感恩先进人物,营造浓郁的感恩氛围,让大学生在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中获得良好的感恩熏陶,让学生养成“知恩报德”“感恩图报”的感恩意识。

(四)感恩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感恩教育不能坐而论道,高职院校要感恩教育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让大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开展感恩教育实践活动,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感恩不仅仅是感动、更是一种行动、更是一种回报。高职院校可以利用节假日、周末、寒暑假等时机安排学生到孤儿院、敬老院做义工、献爱心,让学生亲身体会到大爱无垠、爱心无价。高职院校组织学生开展青年志愿者行动,利用自己所学专长,进企业、进社区、进市场,为当地群众服务,让学生在服务中实现青春的价值,感悟到感恩的责任,形成良好的感恩品质。感恩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是新时期赋予高职院校的德育任务,高职院校要发挥感恩教育的主体作用,建立感恩教育的长效机制,不断总结感恩教育经验,创新感恩教育理念,把感恩教育融入学校专业课程教学全过程,与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使“感恩教育”长期化、制度化,营造浓厚的感恩教育氛围,实施有效的感恩教育,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高职院校要把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有机结合,形成感恩教育的合力,在全社会掀起感恩教育的热潮,让学生常怀感恩之心,常存感恩之情,让社会更和谐,教育更有效。

作者:珠兰 单位:内蒙古商贸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第8篇:德育教育的途径和方法范文

一、掌握两大特点

1.动态性:一般教学过程主要是通过讲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而体育教学过程,主要是通过身体活动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在体育课堂上,每个学生都要参加各项活动,因而学生的思想往往表现在实际行动中,其特点是动态性而不是静态性。

2.经常性:体育课一般在操场上进行,具有活动空间大,干扰因素与突发事件多的特点,学生的个性差异和行为特征容易得到暴露,各种思想随时都可以表现出来,这就需要教师把思想品德教育贯穿于课堂的全过程,在每节课的各个部分中都要注重强调和加强思想品德教育,保证体育课的正常进行。

二、遵循四条途径

1.结合课堂常规进行教育。课堂常规是把体育教学中必须遵守的要求和措施加以规范化和制度化,建立和贯彻体育课堂常规的教学过程。也就是向学生进行文明礼貌,组织纪律、思想作风和安全教育的过程。通过执行课堂常规对学生的表扬,接受课堂常规中反馈出来的批评,以及严格考勤制度、考核制度,加强组织纪律教育,保证课的正常进行。教师应遵守课堂常规,树立学生良好道德意识,培养学生自觉遵守纪律,遵守各项规章制度。

2.结合教材内容进行教育。教师要充分利用因地制宜,寓于教材和教学中的各种教育因素,把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到教学之中。如用接力跑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中长跑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品质;跳跃项目培养学生的勇敢精神;球类项目培养学生勇敢顽强的作风和团结友爱的精神;舞蹈、韵律操培养学生的文明行为和陶冶美的情操;体育基础知识教学和游戏教学更能对学生进行各方面的思想品德教育等。

3.结合组织教法进行教育。合理地选择和组织教法,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十分重要。教师要善于把学生的心理活动和身体活动、意识和行为结合起来,利用组织教学中的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教育。如通过队形队列的练习,培养学生动作规范整齐性和严格遵守纪律的良好习惯;通过组织学生保养运动场地、送还运动器材,让学生养成热爱劳动和爱护公物的高尚品德。

4.结合学生表现进行教育。体育教学过程是一个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复杂过程,特别是在体育活动中,学生的各种思想由于爱好的不同都能充分地表现出来。教师要仔细观察学生的表现,不管是好的现象或是错误的倾向,都要因势利导,及时开展表扬与批评,利用良好的集体舆论作引导,帮助学生抵御不良倾向。课堂上教师要言尽必行、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既要严格要求又要耐心说服,坚持正面教育,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切实做好育人工作。

三、运用八种方法

1.意识教育法。意识教育贯穿在体育教学的全过程,让学生明白目的、任务、意义、途径和效果,动员其主观意识和兴趣,自觉地接受教育,形成良好的品质。如在中长跑教学中,通过讲解长跑知识、技能、技巧、意义和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然后告诉学生练习中长跑会碰到的障碍以及科学训练的方法,让学生懂得只有经过不懈努力,战胜困难,才能达到增强体质和培养意志品质的目的。

2.说服教育法。这是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方法。教师通过讲解、讲评、座谈讨论、个人谈话等形式,阐明自己的观点和立场,引导学生明确是非,提高识别能力,形成良好个性和情感兴趣,把握好学习动机,在课堂上遵守纪律,刻苦锻炼,养成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培养好品德。运用说服法做好充分准备,要做好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有观点、有事实,通过具体事例进行科学分析的指导,以理服人,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3.困难训练法。在教学过程中设置困难环节,促使学生作出努力,突破难点,提高思想素质。如适当增加器材的高度、远度、重量和数量,相应提高动作的次数、难度和质量标准,改变动作节奏的重心,增加动作的障碍、阻力和对抗因素等,在教师的“激励”和“示范”下,学生勇敢面对困难,通过自身顽强的拼博,从而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4.规范反导法。用制度和规则的制约,指导学生的行动,培养很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意识。如体育课的课堂纪律、规章制度,教师必须严格要求学生遵守,学生必须自觉接受,努力做到做好。又如游戏和教学比赛的规则,任何人都要执行和遵守,不得犯规。这样就能发挥制度规则的教育作用,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和高尚的体育情操。

5.批评教育法。教师通过对学生的不良思想行为和违反课堂纪律的现象进行适当的批评,教育学生改正错误行为,纠正不良倾向,是思想品德教育不可缺少的一种方法。课堂出现的问题,教师要及时发出警告,提醒学生注意;在小结时,对违反纪律的学生进行批评;对问题较为严重,一时不能接受意见的应该采用个别谈话,并配合班主任或家长,帮助学生接受批评,改正错误。批评一定要注意方法,形式要灵活多样,语言要精炼文明,态度要认真诚恳,教师要用爱心、耐心去感动学生,这样的批评教育方法必能收到好的效果。

6.评比竞赛法。通过检查评比和竞赛,考评学生在体育课中思想行为等多方面的表现。其内容包括组织纪律,保质保量完成任务,遵守游戏竞赛规则,爱护公物、互相帮助等。由于青少年要求进步,好胜心强,凡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评比竞赛,都能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组织评比竞赛,条件要明确具体,要使学生明确目的、端正态度等,评比要充分发扬民主、公正。

7.表扬鼓励法。对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的良好思想行为和拼博精神,教师要及时表示赞许,作出好评,树立正气,鼓励学生奋发向上,调动学习积极性。表扬要一视同仁,谁做得好,就表扬谁;对过去有过错误的学生更要发现他们的优点,实事求是地进行表扬。

8.榜样教育法。榜样对青少年学生有很大的感染力,用英雄模范的事迹教育学生,对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熏陶他们的情感,培养教育方法可分为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用英雄人物的光荣事迹;二是用学生中先进人物的典型事迹,学生看得见、模得着、利于正面的学习;三是教师的表率作用,体育教师要以整洁的仪表,文明的语言和举止,严肃的作风给学生树立榜样。

所以,在体育课的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可以促进学生的心身健康全面发展,能更加有效地提高体育课的教育教学效果,对青少年的成长和学校体育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9篇:德育教育的途径和方法范文

论文摘 要:本文对信息素质的涵义、图书馆员信息素质教育的内容、必要性和途径进行了探讨。

一、信息素质的定义

信息素质是信息产业发展和社会信息化过程中出现的一个名词。一个人具备信息素质,就必须能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和具备查寻、评估和有效利用所需信息的能力,而且这种素质是终身学习的结果。信息素质可以理解为在信息化社会中个体所具有的各种信息品质,包括信息能力(信息知识和技能)、信息道德、信息意识、信息觉悟、信息观念、信息潜能、信息心理等。信息素质是个综合意义的概念,它不仅蕴涵着个体具备的,带有客观性、发掘和利用社会信息源的基本技能,还包括了个体最基本的更具有主观性的认识和判断信息的基本品质。

二、加强图书馆员信息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1.现代社会信息化的需求

信息素质日益成为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和主导因素,它要求人类具有获取并征服它的能力和意识。作为专业从事信息资源管理的图书馆员,只有具备良好的信息素质,才能较好地开展工作,有效提供信息导航、信息组织、信息开发服务。

2.现代图书馆工作对管理人员的要求

首先文献信息的载体形态从纸质逐渐向电子介质过渡,许多有价值的信息不一定以正式出版的形式出现,而是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存在于人们的日常交流中。图书馆员要进行文献信息的收集,就要深入到不同形态的信息中去判断其价值,决定其取舍。其次,用户的信息消费更趋智能化、个性化、多样化,图书馆员在进行信息服务过程中,要更多关注用户的需求特点,根据不同用户的不同心理、习惯、能力采取不同的服务方式。图书馆作为信息的集聚地,不仅是文献的汇集、信息的集散而且是信息的加工、创新思维的孕育。这就要求图书馆员加强信息素质教育,熟练掌握在复杂的信息中获取有用资料,为不同用户的信息消费者提有效服务的能力。

3.图书馆员终身学习的要求

现代图书管理人员必须掌握对信息的获取、理解、转化并生成新信息的方法。只有掌握了正确的获取信息、创造信息的方法,才能提高获取与创造知识的能力,才能使学习不再受时空的限制,自由地进行知识的整序、分析、研究和利用。通过信息素质教育获得敏锐的信息意识和较强的信息能力,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和途径,进行终身的学习和自我完善。

三、信息素质教育的内容

1.信息意识教育

信息意识是指人们对信息的思想观点和人的信息嗅觉程度,是人们对社会产生的各种理论、观点、实物、现象从信息角度的理解、感受和评价能力。信息意识表现为个体对信息的敏锐度,捕捉、分析、判断和吸收信息的自觉程度。信息意识强的人可以自觉产生信息需求,可以在众多的信息中捕捉到有用信息。图书馆员是信息的传播者和教育者,他首先要有敏锐的信息意识,才会有自觉利用信息的内在动力,对发现和传递信息才有一种积极的应对态度,是为用户提供信息服务

2.信息道德教育

信息道德是指个体在整个信息活动中具有的道德。在信息活动中要坚持公正、公平原则;尊重他人知识产权;正确处理信息创造、信息传播和信息使用三者之间的关系;恰当使用和合理发展信息技术,不非法摄取他人的秘密,不制造和传播伪劣信息等。对图书馆员进行信息道德教育,要学习、了解信息社会应遵循的法律法规,自觉抵制违法信息行为,随时以道德准则来规范自身的信息行为与行动,预防在信息收集、加工、传播过程中发生信息泄密、信息犯罪等问题。

3.信息能力教育

信息能力是信息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图书馆员要学会对信息进行分析判断、去伪存真,去粗取精;要建立和掌握信息源,掌握信息检索的技术、方法、途径;能指导用户使用各种信息源和信息技术找到必要的信息;了解信息分析研究及成果评价的程序、方法,使之成为具有科学价值的新信息并传递、交流。

四、开展信息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1.有针对性的进行岗位培训

对从事技术管理与应用者,开办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应用与网络维护等培训班,使他们真正能肩负起图书馆的技术管理重任;对中级业务骨干,要对他们开展一些启发式培训,为他们创造参加各类学术研讨会的机会,不断优化其知识结构,提高信息利用能力。

2.举办多种形式的文献检索专题讲座

开展文献检索专题系列讲座,使图书馆员掌握信息检索的基本方法、步骤;学习现代信息检索技术的新发展、新动向,使图书馆员既能通过传统工具书为用户提供信息,也可通过信息网络和计算机系统获取信息。

3.边实践,边研究,不断探索图书管理有效办法,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

图书馆员要充分利用每一次信息服务的工作实践,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其中,提高对信息服务的理解度和操作能力。培养获取信息的敏锐性和洞察力,强化信息收集、加工、传递能力。培养信息意识、改善信息道德、提高信息能力、完善信息素质。

4.发挥高等教育作用,加强管理人员队伍建设

一是加快高校图书情报专业教育的改革和创新,转变教育观念,积极培养创新复合型人才,为图书管理人员队伍建设打好基础。二是图书馆要加强与高校的合作,有针对性地培训图书馆工作人员,使之全面系统的掌握现代信息处理技术,提高信息意识和能力。

总之,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对图书管理的工作技能和工作效率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图书管理员必须不断地优化知识结构,并从以上几个方面培养适应网络信息时代要求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 贾英阁.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员的作用及馆员队伍建设[j]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2011:12-13

[2] 王育菁,基于用户需求的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探讨[j],情报理论与探讨,2009,(11):84—85.

[3] 叶勤,图书馆快速响应服务机制及其实施[j],现代情报,2007,(11):29—31.

[4] 王新明,网络环境下用户信息需求与服务研究[j],江西图书馆学刊,2005,(5):11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