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学前儿童语言特点范文

学前儿童语言特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学前儿童语言特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学前儿童语言特点

第1篇:学前儿童语言特点范文

【关键词】幼儿语言教育 文本对接 主要问题 对接策略

正常情况下,三岁的儿童可以掌握一千个左右的词汇,五到六岁可以掌握三千个左右的词汇。学前儿童正处于语言发展的黄金阶段,所以,这时,为幼儿提供一个快乐、主动地学习和发展语言的情境,成为幼儿园教育工作者的主要工作,幼儿语言教育与文本巧妙对接将为幼儿园语言教学拓开无限的生机和活力。

一、幼儿园语言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游戏教育的意义早为幼儿教育所认同,所以许多幼儿园,更多地注重“手”的训练,而忽略了“口”的培养。动手,操作技能可以提高;动口,更能激发大脑发育。所以,语言训练是很重要的。很多时候,我们只注重幼儿的动手操作,而忽视了动手与动口的同步练习及培养。

2.没有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社会资源来加强语言的训练。语言的训练是要有一定环境的,幼儿园应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丰富孩子的生活经验,激发他们学习语言的愿望,将听、说、看有机地结合起来。有时,幼儿园教育怕出安全事故,很少带孩子与自然和社会直接交流。这就使儿童的生活经验缺乏,从而导致语言刺激的缺乏,学习语言的欲望不强。这些最终会让孩子们失去了语言的社会基础和许多语言刺激,失去了许多丰富语言的机会。

3.对文本的使用,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随意性太强,有的甚至不知幼儿教育的文本为何物,这样一来,幼儿语言的训练就又少了一个凭借。

笔者重点想就第(三)个问题作些说明。

二、学前儿童语言教育与文本对接的策略

1.强化语言教育的理念。培养幼儿听和说的习惯,不应忽视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教师在课堂中要渗透对语言教育的思考: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在新课程改革中,要认真贯彻“主体探究、综合渗透、合作活动、创新发展”课堂教学的原则,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幼儿园孩子主动学习,语言知识是建立在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是对学习资源探究、综合、抽象的结果,培养孩子的语言素养,要渗透在潜移默化的语言思维中。如何强化语言教育的理念?

首先,教师可以用言语刺激观察幼儿在语义层面上的理解,有针对性地指导。例如:听口令做动作,根据儿童的心理,发出“我请小朋友扮小兔”的指令,儿童听着老师的口令做出相应的反应:兔子正要跳,小兔子准备跳,小兔子不跳了等等。还可设计听指令做事情,教师发出一系列指示,孩子们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操作程序。还可以通过故事寻找图片,听故事把故事重排程序,激发孩子们对语言的敏感度。

其次,非言语刺激。儿童每天都会有实物、动作、行为、场景、图画、声音、符号标记等方面的刺激,激发孩子用语言表达能感觉到的东西,这也能够有效地组织孩子发展语言,训练表达能力。观察讲述、听声音练表达、操作讲解具体措施的实施,会对孩子的语言能力训练起着重要的作用。在课程下教师还可以根据这些设计专门的活动,来激发幼儿对语言学习的意识,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幼儿对语言的敏感度。

2.改进语言训练的方法。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语言教学活动中,运用多媒体可以使语言教学内容中的图片和声音并存,使静态文字动起来,让语言训练具有动画般的趣味性和游戏性,使幼儿产生强烈的学习语言的兴趣,从而轻松愉快地去接受语言信息,语言训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大班散文诗欣赏《秋天的雨》的教学。对幼儿来说,诗歌散文鉴赏教学往往是比较枯燥乏味的。利用多媒体技术,把静态的语言变成动态的画面,在视频上展示一个个生动形象的场景:一朵朵美丽的盛开,银杏黄,枫叶红,水果熟,糖炒栗子香诱人,秋叶缓缓掉下来,人们忙于采摘……在这样一个诗情画意的教学情境中,儿童的注意力被吸引,能积极倾听与表达,引导后,让学生把所看到的秋天情境告诉大家。这样的活动,有利于内化文本;这样的课堂,有声有色,孩子能充分感受散文表现的意境,感受文学作品中的文字美。

在语言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手段的灵活性和动态性,能提供幼儿使用形象化的语言,帮助幼儿理解词义,提高意义识记能力;能拓展孩子的词汇,为儿童的词汇扩展提供一个语音与图景相结合的教育条件,尤其是那些表意复杂抽象的词句,往往通过特殊情况的动画来表现这个词的含义更具形象性,有助于儿童对词汇的理解和记忆;多媒体电脑动画能把美术、音乐融为一体,通过黏合、夸大典型手段创造神奇的事物、场景、人物,这些形式和内容符合儿童的发展特点,有很强的吸引力。这些都为儿童的语言感知和培养提供了更好的基础和条件。

总之,幼儿语言教育与文本的巧妙对接要根据每个孩子的实际,掌握儿童学习语言特点,有计划地进行培养和训练,让孩子多看、多听、多说、多练习,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那么,儿童语言更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曾红台.香港幼儿教育见闻[J].教育导刊.1997.

[2]于风丽.选择适宜的幼儿文学作品,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J].学前课程研究.2008(02).

第2篇:学前儿童语言特点范文

一、儿歌的特点

儿歌是一种为幼儿创作的符合这一年龄阶段幼儿的心理特点和欣赏趣味的,易读易记易唱的诗歌样式。

(一)语言浅显,主题单纯

儿歌是从儿童的视角去观察世界,而儿童的生活圈子很小,能认识和感知的事物有限,所以儿歌的主题就很单一,一般是简单描写一个事物或动物,如《小白兔》:小白兔白又白, 两只耳朵竖起来, 爱吃萝卜爱吃菜, 蹦蹦跳跳真可爱。简单的四句话就描摹出小白兔的颜色、动作和喜欢吃的事物。或是概括幼儿常玩的游戏,如《搭积木》:大积木,红黄兰,小宝宝,最爱玩,搭火车,钻山洞,盖高楼,连着天。

(二)篇幅短小,结构简单

儿歌自古以来都是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在幼儿中传播的,这就决定了儿歌必须篇幅短小,结构简单。所以儿歌多数只有4-8句,字数在20-30个字,这是为了幼儿好懂、好记、好学、好唱。比如《上楼梯》:一二三,三二一,小宝宝,上楼梯,不用扶,不要抱,跨大步,走上去。

(三)声调活泼,节奏明快

儿歌不仅可以朗诵,还可以打着拍子唱出来,因为儿歌每句最后一个字基本都是押韵,如《小星星》:满天星,亮晶晶,好像青石板上钉铁钉。这样的押韵使儿歌读起来节奏明快,富有音乐感,方便幼儿记忆背诵。

二、家庭中有效实现儿歌的教育作用的有效途径

一到三岁的幼儿由于年龄的原因,活动的主要场所在家里,接触最多的就是家庭成员,所以家庭教育在孩子的语言学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研究表明,越早重视孩子的早教,对孩子的语言发展能力就越好。我认为最好的早教启蒙方式就是念儿歌。

(一)听是学习语言的第一步

语言的“听、说、读、写”,“听”是语言的第一步学习。当我的孩子还是在我的肚子里的时候,我就经常放儿歌给他听,我发现每当我放起这些磁带,他就会安静下来认真地倾听。

在宝宝的前语言阶段,他们虽然还不能利用语言和大人交流,但从孩子能够听懂大人说话开始,就可以说是与大人进行语言交流的开端。这个阶段最适合他们的儿歌就是摇篮曲。摇篮曲也称摇篮歌、催眠曲。这是一种主要由母亲或其他亲人吟唱给婴幼儿听的,用于催眠、止哭、教话的儿歌。吟唱摇篮曲的主要目的,在于给孩子一种亲切温柔的安全感,让襁褓中的孩子神经松弛,感受到特有的舒适,悄然入睡。如:风不吹,树不摇,小鸟不飞也不叫,小宝宝啊要睡觉;风不吹,云不摇,蓝色的天空静悄悄,小宝宝啊好好睡一觉。如《摇篮歌》:小宝宝呀,快快睡觉。乌鸦喜鹊,树上睡了;小猫小狗,窝里睡了;月亮星星,云里睡了;小宝宝呀,快快睡觉。这样的语言十分浅显,一听就懂。又如俄罗斯诗人莱蒙托夫的《摇篮曲》:睡吧,我可爱的小宝宝,睡吧,睡吧,月儿静悄悄,把你摇篮照。我给你讲故事,我给你唱歌谣。你闭上小眼快睡觉,睡吧,睡吧! 虽然孩子还不能理解儿歌里的含义,但摇篮曲却以它和谐的声调、轻快的旋律和满蕴着母爱的词语,直接唤起孩子对家人的爱,达到和亲人之间情感上的交流。

宝宝从7、8个月开始,只要听到音乐或有节律的声音,他就会手舞足蹈,和着节奏左右扭动,这不是宝宝的音乐天赋,这是人体的一种本能,是孩子发展到某个阶段的一种条件反射。我们要抓住这种本能,便于把这种语言的感觉深深印入宝宝的脑海。儿歌正符合了这个阶段宝宝的心理特点,如《小铃铛》:叮铃铃,叮铃铃,一会远,一会近。小宝宝,耳朵灵,听铃声,找到铃。我们应该随时随地念儿歌给宝宝听,一首儿歌一定要反复地念,反复地唱;不要急于看到效果,这是一个长期累积的过程,家长要做的就是把简单的儿歌不停反复。

(二)在日常生活中创设语言环境

儿歌与生活密切相关,生活中的每个场景都可能会成为儿歌的内容。家长要利用孩子的生活来渗透儿歌的内容,这比单纯的讲解或枯燥的说教效果好的多。

早上穿衣服是家长最头疼的时候,孩子要么赖着不穿要么就把衣服穿错,这时家长就可以在旁边边示范边念:左脚钻进左裤腿,右脚钻进右裤腿,两列火车钻进去,轰隆轰隆过山洞。孩子就会按照儿歌的要求,一步一步完成,再也不会出错。孩子不肯洗脸、漱口的时候,家长可以念《洗脸》:小毛巾,四方方,冲冲水,拧一拧,抬起头,画圈圈,小脸干净又漂亮。这首儿歌生动形象,在孩子洗脸的时候朗诵,不仅孩子可以轻松的学习儿歌,还可以养成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

儿歌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深入浅出,同时语言浅显,对幼儿这种自控力差,同时注意力集中不到十分钟的孩子是最好的选择,所以家长必须重视日常生活中各个环节的语言渗透,不失时机地对他们进行语言教育。

(三)在亲子游戏中愉快学习

曾经有位教育家说过:“小孩子生来是好动的,是以游戏为生命的。”孩子在游戏中生活,在游戏中成长,游戏是他们生命重要的组成部分。家长可以把儿歌结合到孩子每日的游戏中去,因为和孩子玩游戏不但可以加深亲子感情,促进孩子情绪、情感的发展而且可以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习儿歌。

如学《山上有个木头人》,家长和孩子在游戏中可以边念儿歌边做动作,等儿歌念完后,谁都不能动,也不能发出声音。如果一方违反了,就要拍对方手心并一起念儿歌:“本来要打三百下,怕你太疼打三下。一、二、三”。

再如《谁会这样》:谁会飞?鸟会飞;鸟儿怎样飞?扑扑翅膀去又回。家长可以先给幼儿提问题,等幼儿回答出来了,再和孩子一起模仿小鸟的动作张开双臂,上下挥舞,然后迈着小步来回跑,边做动作边重复。在后半段:谁会跑?马会跑;马儿怎样跑?四脚离地身不摇。这家长可以双手握拳,放到胸前,假装手握缰绳,双腿前后跳跃,嘴里发出驾驾的声音。这样会把孩子带入情境,更容易让孩子记住儿歌的内容。再如《看我摸》:拍手掌,看我摸,我不摸呀你别摸。我摸耳朵你也摸耳朵,我摸鼻子你也摸鼻子,我摸眼睛你也摸眼睛,我摸脑壳你也摸脑壳。这首儿歌可以采用边问边做的方式,家长说一句,让孩子按照口令指向相应的位置。这样不仅可以让幼儿认知自己五官的位置,同时能帮助幼儿活动手指,刺激他们脑部的发育。

把儿歌结合到游戏中,这样幼儿就可以在游戏中学儿歌,在生活的乐趣中学儿歌既增加了游戏的趣味性,促进父母和孩子关系的完善,还能让孩子玩的快乐,学的轻松。

三、儿歌的作用

(一)训练正确读音,有效矫正错误的读音

教会幼儿正确的发音,是发展幼儿口语的第一步,给幼儿念儿歌,教幼儿念儿歌是幼儿练习语音的较好方式。如很多孩子z、zh、s、sh卷舌和平舌音不分,家长就可以选择《卖柿子》教孩子发出shi、se的音:水果上市,谁买柿子,柿子红红,柿子圆圆。柿子不涩,味道很甜。

通过儿歌可以有效训练孩子正确的读音,因为念儿歌可以让幼儿的唇、舌、齿等发音部位和口型变化都得到锻炼,帮助幼儿更好掌握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

(二)增加语言词汇,开阔眼界

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一个人掌握词的数量多少,将直接影响语言表达的质量。儿歌是幼儿最初学到的文学样式,它的语言虽然简练直白,但却有着丰富的内容。在儿歌学习的过程中,幼儿由于有极强的模仿语言的动机和兴趣,他们就会在模仿的过程中,无形中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两只老虎》:两只老虎,两只老虎,跑得快,跑得快, 一只没有耳朵,一只没有尾巴,真奇怪!真奇怪!虽然只有几句,却包含了“两只”、“老虎”、“尾巴”、“耳朵”、“跑得快”、“奇快”等名词、动词、形容词。仅仅一首儿歌的歌词就包含了这么多词语,可以想象,随着幼儿听、说、背儿歌数目的增多,孩子所能记住的词语也会急速增加。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