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综合考核意见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考评的原则
1、客观公正的原则。考评工作要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和标准进行,必须置于群众的监督之下。考评要做到“四公开”、“三不准”,即:考评标准公开,考评方案公开,考评依据公开,考评结果公开;不准托人情拉关系,不准优亲厚友,不准弄虚作假。通过考评,对每一位教师做出客观、公正、准确的评价。
2、全面考评的原则。按照“德、能、勤、绩”的要求,做到既考评每一位教师的政治表现、思想品德、职业道德、组织纪律,又考评每一位教师的业务水平,工作能力和工作实绩;同时还要对每一位教师的文化、业务、教育理论、教育法规知识进行考评。对在不同层次、不同类别学校和不同岗位任职的教师,考评应突出不同特点,有所侧重。
3、以实绩为主的原则。在全面考评的基础上,重点考评每一位教师的工作实绩,即在教学、教研、社会服务等实际工作中的成绩和贡献。
二、考评的具体内容和权重比例
综合考评以《教师法》、《教师资格条例》为基本依据,具体分为教师的职业道德,工作态度,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工作量、教育教学成绩和浮动部分六个方面的内容。总分为1000分。权重比例为:职业道德12%,工作态度12%,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10%,工作量10%,教育教学成绩50%,浮动部分6%。
1、职业道德120分。分8个方面。(1)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热爱党,热爱祖国,忠诚党的教育事业;(2)敬业爱生,为人师表,具备良好的师德师风;(3)遵纪守法,不参与、迷信、赌博等危害社会的活动;(4)具有团队精神,团结互助,互敬互谅,人际关系和谐融洽,没有危害集体、危害他人的言论和行动;(5)热爱、尊重学生,不体罚、不侮辱学生(6)严格落实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有关规定,不乱收费、乱征订、乱办班、乱设校内小卖部;(7)顾全大局,维护教育稳定,不搞无原则纠纷,不做影响稳定的事情;(8)积极参加教育行风建设,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不参与村里或单位的上访告状、打架斗殴,不拉帮结伙。每个方面满分为15分。考评时量情记分。
2、工作态度120分。具体为两个方面:
(1)出勤50分,具体为:
坚守岗位、出全勤记满分;迟到一次减0.5分;旷工一天减5分;请假(特殊假期除外,即产假、婚假、直系亲属婚丧事、盖房等)一天减0.5分,一年内累计请假一个半月以上此项不得分;一个月内连续旷工5天以上,一年内累计旷工半个月以上此项不得分;请假期满无正当理由逾期不归按旷工对待。
(2)备、批、辅70分,具体为:
备课认真,超周备课15分;作业全批全改,批改及时15分;及时辅导、积极转化学困生15分;控制学生流失好,控流保学及时15分;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安全和法制教育,定期召开家长座谈会或进行家访10分。
3、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100分。具体为五个方面:
(1)学历(文化程度)15分。小学教师达到中师毕业,初中教师达到师范类专科毕业,高中教师达到师范类本科毕业为合格学历(非师范类毕业生提升一个挡次),记满分。学历不合格者每下降一个挡次减5分。
(2)职称(专业技术等级)10分。中级以上职称(中教一级和小教高级)记满分;初级职称记8分;没有职称但学历合格记6分;没有职称且学历不达标者,不记分。(所获职称必须与岗位相符)
(3)文化专业知识考试20分。根据全县(或全乡、校)统一组织的年度文化专业知识考试成绩,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档次。,分别记20分,15分,10分,0分。男满55周岁、女满50周岁的教师,个人申请可以免试,免试教师按良好档次记分,无故不参加考试者不记分。
(4)课堂教学能力40分。以县或省、市印发的《课堂教学量化方案》为标准,逐人量化考评。(本乡校有自行标准的也可参用)
(5)教科研能力15分。积极参加教科研活动,积极投身教学改革者记10分;承担县级以上教科研课题或教改论文在市级以上刊物上予以发表或获得过县级以上奖励者5分。其它情况量情记分。
4、工作量100分。县教研室以省颁标准为依据,参照教师任教学科、周课时数制定《**教师工作量标准》,各乡校可以此为依据制定本校(或乡镇)的工作量标准,满工作量的记满分;工作量不足者按量化比例减分,应任课不任课者不记分。
5、教育教学成绩500分。
(1)乡镇中、小学以乡镇为单位,县办学校以学校为单位,每学期进行一次摸底考试,学科第一名记450分,最末一名为100分,其它按等量依次递减。连续三年成绩居本单位最末位者,本项不记分。
(2)其它成绩50分,主要指:乡(镇)校或年级或学科在乡镇以上单位举办的各种竞赛活动中取得的成绩(包括知识竞赛、单科竞赛或文艺、体育活动等),第一名记50分,其他依次递减。没有者不记分。
6、浮动部分60分,包括加分和减分两部分。
(1)具有下列条件者予以加分:
第一、学历加分10分。
小学教师取得专科学历者,加5分,取得本科学历者加10分。
初中教师取得本科学历者加5分,取得研究生学历者加10分。
高中和进修学校教师取得硕士研究生学历者加5分,取得博士研究生学历者加10分。
第二、综合奖励加分40分。当学年的奖励,只加一次最高分,各级奖励不累计加分。加分标准为:国家级40分,省部级30分,市厅级15分,县处级10分,乡局级5分,校股级2分(部、厅、处、局指教育行政部门、其他指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人事部门联合表彰的按同级政府奖励对待。与教育行政部门无关的其他奖励不加分。)
第三、公开课加分5分。当学年举行的公开课只加一次最高分,不累计加分。加分标准为:市级5分,县级3分,乡级2分,校级1分。
第四、论文论著加分5分。当学年在正式报刊上发表的教育教学论文或论著,只加一次最高分,不累计加分,加分标准为:国家级刊物5分;省、部级刊物3分,市厅级刊物2分,县局级刊物1分。(每学年度指从上学年暑假开学起到本学年暑假开学止。以发表日期为准。
(2)有下列情况者,予以减分。
第一、学年内受党政纪处分的,一次性减60分;受到教育局通报批评、黄牌警告或其他处分的,一次性减40分。
第二、年内非发生重大伤亡事故的,按第一责任、分管责任、直接责任的顺序,从50分开始依次递减。
第三、有违犯教育局颁发的《五条禁令》之一行为的,一次性减50分。
第四、工作态度恶劣,工作事业心差、,给工作造成重大损失的,一次性减60分。
第五、工作能力差,当学年所教班级、学科初中全县排队倒数3名且分值低于全县平均数的,小学同年级同学科全乡倒数2名且分值低于全乡平均数的,一次性减50分、40分、30分。
以上各项减分,可以累减,但减分最多不超过200分。
7、对从事工作岗位不易量化,又没有可比性的,由考评小组按集体研究意见,结合群众评议打分进行考评,但要做到准确、公正。
8、对于参加工作不满一年的人员,没有考评依据的,可采用听课和民主测评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评。
9、对于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实行一票否决,考评时定为不称职等次。
(1)师德师风败坏,有损教师形象,造成严重后果或恶劣社会影响的。
(2)带头越级上访,在本单位煽动、策划制造混乱,诬陷他人,影响安定团结大局,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的。
(3)参与组织活动,影响恶劣的。
(4)因,不负责任,造成重大责任事故的。
(5)旷工或请假期满无正当理由逾期不归连续超过十五天,或者一年内累计超过三十天的。
(6)教学成绩低下,连续三年初中在全县同学校、小学在本乡镇同学科中倒数第一,且低于全县或本乡镇(校)平均值的。
三、考评的方法和程序
1、考评方法
(1)考评在县教育局的领导下,以乡镇教委和县办学校为单位,分别组织实施。
(2)县教育局制定针对全县的综合考评意见。各乡镇教委、各县办学校结合本单位实际,分别制定切合本单位实际的考评实施细则。
(3)本单位的考评实施细则要在实施前充分讨论、进行公示,接受全体教职工和社会的监督,并报教育局备案。考评结束后,各乡镇、各县办学校要实事求是地写出考评报告,连同考评结果,一并报教育局存档。
2、考评的基本程序
(1)建立考评领导小组,做为考评工作的非常设机构。领导小组集体领导考评工作。
(2)公布考评方案(或细则),召开专门会议进行部暑。
(3)被考评人员写出学年度总结,并按考评方案对自己进行预评。
(4)小学以学校为单位,中学以学校或教研组为单位,听取个人学年度述职,广泛征求教师和学生的意见,并根据平时各种数据、证书、证件等原始依据,对每个教师进行打分评比,做为初评。
(5)考评领导小组召开专门会议,审核初评结果,对每一位教师的得分进行准确的定位。
(6)领导小组根据考评结果,对总分在1000—900分的人员,定为优秀档次,但优秀档次人数不得突破参评人数的10%,如果优秀档次人数不足10%时,年度考核时,可从899分开始,由高到低依次确定;899—600分的定为称职档次;599—500分的定为基本称职档次;499分以下的定为不称职档次。
(7)召开全体会议,公布考评结果。
四、考评结果的运用
1、教师在学年度考评中定为优秀的,优先聘用,并被推荐为县级模范工作者,做为出席市、省或国家级模范教育工作者的侯选人,享受全额工资和奖金。
2、在学年度考评中定为称职的教师,确保当年的聘用资格,并享受全额工资和奖金。
3、教师连续两年考评被定为称职以上等次的,一般在本职务工资标准内晋升一个工资档次。连续两年定为基本称职等次的缓升,没参加考评或经考评有一个年度定为不称职的,不予晋升。
4、新参加工作的毕业生,经考评定为称职及以上等次,方能转正定级,才有资格申报专业技术职务。
5、任现职以来,每个年度均被评为称职及以上等次,才有资格申报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
6、学年度考评为基本称职的人员,由县教育局给予黄牌警告、通报全县;对评为不称职人员,由各乡(镇)校列出名单报县教育局,县教育局组织这些人员集中到县教师进修学校进行待岗学习。第一次待岗学习期限为三个月,学习期间工资照发,学习和生活费用自理,学习结束后写出个人剖析材料和学习报告交教育局,放入本人档案,回原单位(或教育局调整到合适单位)应聘;第二次待岗学习期限为半年,只发个人职务工资部分,学习和生活费用自理。学习结束后按第一次学习后的程序办理。第三次考评仍被定为不称职等次,解除聘用合同,自谋职业,教育局将本人档案转县人才市场。
五、考评的组织领导
1、县教育局成立考评工作领导小组,属非常设组织,由局长任组长,主管人事工作的付局长任付组长,纪检、政工、普教、办公室、督导室,教研室等有关股室的领导为成员,领导当年的考评工作。
2、乡镇教委和县办学校成立领导小组,校长为组长,乡镇教委领导小组可下设小学组和初中组,分别负责本学年度的小学和初中的考评工作。
3、考评小组一般由5—13人组成,由校长、校委会成员、教师代表参加。考评小组成员必须作风正派、办事公道,具有较高的政策、业务水平,在群众中有较高的威信,考评小组中的教师代表要由全体教职工选举产生,人数不少于考评小组总人数的三分之一。
4、考评小组的职责是:
第一、参照本意见制定本乡校的考评实施细则。
第二、组织专门会议布置考评工作。
第三、组织、指导、监督本乡校考评工作。
第四、审核初评结果,对每一位参评人员写出考评评语,确定考评等次。
第五、处理考评中的具体事务,化解考评中的各种矛盾,解释考评中的所有问题,做到问题不出乡校,矛盾不上交。
第六、负责校长的考评并确定校长等次。
六、本实施意见为讨论稿,属试行阶段。其解释权归县教育局。各乡校制定的考评实施细则解释权分别归各乡校。
关键词 综合医院 结核病防治 管理
结核病是我国重点控制的传染病之一[1]。我院是一所三级综合性医院,作为结核病防治定点医院,为贯彻落实国家实施的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DOTS策略),建立健全了各项管理制度,规范了诊疗工作流程及痰涂片检查质量控制[2],开展了结核病防治知识培训和健康教育活动。结合结核病控制工作实际,对综合医院结核病管理策略进行探讨。
提高认识,明确责任,是做好医院结核病控制工作的前提
控制结核病不仅需要政府的重视和支持,更需要医院与疾控部门的密切配合。多年来,始终将结核病管理列入医院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及时调整了医院结核病管理领导小组,给予一定经费支持,充分利用医院完善的传染病信息报告系统,在传染病报告系统设施的基础上,配备了结核病专用微机、传真机和专职管理人员,明确职责,制定了严格的奖惩制度,健全了院内各职能部门、各专业科室工作协调机制和创新机制。大胆尝试由影像中心承担医院结核病疫情报告工作,并随时与医院大疫情报告系统进行联系和沟通,这一管理新措施在结核病疫情报告管理中取得良好效应。
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是规范医院结核病管理的重要保证
依据法律法规,结合实际,制订《西安医学院附属医院结核病疫情报告制度》、《西安医学院附属医院结核病防治工作管理规范》、《西安医学院附属医院结核病管理奖惩制度》、《西安医学院附属医院结核病人转诊制度》、《西安医学院附属医院结核病疫情报告自查制度》、《西安医学院附属医院结核病防治培训制度》等,并制订年度结核病管理工作计划和培训计划,从而进一步规范了医院结核病管理工作,通过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确保了医院结核病管理工作扎实、有序开展。
求真务实,拓宽思路,是提高医院结核病管理质量的新举措
推行“影像中心肺结核病日查制度”,但仍存在病人基本信息收集不全,追踪管理病人存在一定困难。对此院领导小组进行专项调研,探讨新的管理措施,依据《传染病防治法》,结合实际,推出了影像中心执业医师承担肺结核病疫情报告及转诊任务新的管理模式,并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办法。要求影像中心在进行病例登记时留下联系电话,发现结核病或疑似结核病时,在原始登记册上加盖“传报”印章。实践证明,此管理模式切实可行、运行良好,确保传染病疫情报告率达100%,结核病转诊率达100%,收到预期效果。
强化医务人员责任和技能培训,是规范医院结核病管理的重要手段
责任和技能是做好结核病诊断、转诊和规范治疗的基本要素。作为综合医院从事结核病诊治的医务工作者,不仅要有精湛的医术、准确掌握结核病诊断标准、全面了解结核病管理政策和要求、要有人际交流技巧,还要有很强的事业心、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高尚的医德医风。始终将责任培训和技能培训作为确保医院结核病规范管理的重要手段,在对全院医务人员全员培训的基础上,重点加强对呼吸科、影像中心医务人员的培训,培训的主要内容为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方针、政策、规章制度,结核病防治知识、结核病管理办法和程序、人际交流技巧等;结合实际,采取集中培训与自学相结合,对工作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利用各种形式会议研究解决,特殊问题采取个别交谈、电话交流协商、达成共识;统一思想、统一认识、统一方法、统一标准,实现规范化、科学化管理。
加强督导检查,是促进医院结核病防治工作顺利开展的必要措施
为确保督导工作质量,采用顺着查和倒着查同时进行,在对门诊日志、出入院登记、放射科登记册检查的基础上,对传染病报告卡进行审核,确保卡片质量,并做好日查记录;同时利用传染病报告卡回查门诊日志和出入院登记册,放射科登记册,力求做到传染病报告卡和门诊日志、出入院登记册、放射科登记册等相一致,凡是在门诊日志和原始登记册上发现的肺结核或疑似肺结核必须填报传染病报告卡,同时加盖“传报”的印章,凡是填报传染病报告卡的病例应在原始记录上查到与卡相同的信息和“传报”印章,否则就判本次报告为不合格;收缴传染病报告卡实行签字制度,每月对迟报、漏报、报告信息不相吻合、报告不合格病例进行统计,每季向各科反馈1次,并在医院每季考核中扣除相应分值。
广泛深入开展结核病防治健康教育,是早期发现结核病人,提高报告和转诊率的有效措施
医院结核病管理需要院领导的重视和支持,需要各科室的密切配合,更需要患者和家属的积极参与。始终将健康教育作为医院结核病防治和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充分利用医院门诊候诊和住院治疗及家属陪护的有利时机,采取多种方式对患者及家属进行以结核病为重点的传染病防治健康教育,动员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和配合结核病防治。利用医院新进医务人员岗前培训和在职医务人员传染病防治法及重点传染病防治培训方式,争取广大医务人员的积极配合。让结核病人了解肺结核病防治知识和国家对结核病人的有关政策,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指导病人到本辖区定点单位进行结核免费规范治疗和管理。通过健康教育,进一步提高了医务人员进行结核病报告和转诊的责任感和工作质量,使结核病患者积极配合医务人员接受转诊进行规范治疗,从而使结核病报告率和转诊率得到不断提高。
当前,结核病“死灰复燃”,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全球重点控制的三种传染病之一[3]。综合医院作为结核病防治的重要环节,其责任重大,任务艰巨。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采取上述综合性管理措施,收到预期效果,实践证明其管理措施切实可行、行之有效。
参考文献
1 李芳,徐勇,郑建礼.现代结核病防治[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7-8.
关键词:医院绩效考核实践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3-0319-02
1搭建以信息化平台为支撑的绩效考核管理模式
医疗机构实施绩效管理,实现优绩优酬、多劳多得的分配模式,已成为当前医院管理者的共识。利用国际通用的平衡计分卡管理理论[1],以网络信息化系统为数据支持平台,将考评结果与分配机制有效结合。
2网络信息化绩效考核的方案与实践
2.1绩效考核的方案。
2.1.1成立绩效考核领导小组,建立工作制度,按职能分工,明确部门职责和工作要求。
2.1.2科室分类。按科室功能、性质以及业务特点,一般划分为临床医疗类、医疗技术类、医疗辅助类、行政管理类。
2.1.3指标层级设计。指标维度分解设计。一级KPI指标包含财务效益、社会评价及行风、内部业务流程、学习与成长4个维度,每个维度设计若干二级、三级指标。
2.1.4指标内容设计。指标内容要突出重点、量化清晰、可操作性强,能够科学反映医院综合管理,反映医疗质量、服务能力等。
2.1.5分值权重。结合医院战略目标与经营管理目标,设计各层级指标权重。
2.1.6考核评分标准。对第三级指标制定比较详尽的考核内容、考核要求和评分标准。
2.1.7考评时期与结果的运用。根据需要,可以设计按月度、季度、半年、年度考核。考核部门在规定时间完成相关考核,由绩效考核管理办公室汇总考核结果,并运用于医院的绩效分配,同时做出绩效评价和总结。
3信息化绩效考核实践效果
3.1信息化平台在医院经营管理中起到重要作用。通过信息化绩效考核,提高了工作效率。实现了运营数据的录入、归纳总结,促进各方面工作的有益开展。
3.2有利于实现全面质量管理和目标管理。通过以制定目标为抓手,实施绩效管理,从过去事后评价为主,转变为预防和改进为主,从管结果变为管因素;从检查结果变为监督过程[2],从而使医疗服务全过程处于受控状态。
参考文献
【导语】2018年福建高考文科综合考试已于结束了,为了不影响大家考试的情绪,
说明:2018年福建高考文综试卷使用的是全国卷I,全国卷I适用的地区包括【河_南、河_北、山_西、江_西、湖_北、湖_南、广_东、安_徽、福_建、山_东】2018全国卷I高考文综真题及答案已公布,由于福建高考文综试卷采用全国卷I,所以就代表了2018福建高考文综真题及答案也已公布了。
点击查看:
关键词:实践教学;医学生;综合素质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6-0025-02
医学教育是实践与理论并重的学科,实践教学是培养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获得临床专业能力的关键性环节[1],实践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医学人才培养的成败。我校结合专业办学特点,经过四年的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现总结如下。
一、实践教学课程改革
1.实践课时比例调整。我校康复治疗学专业共计2774学时(含理论课与实践课,除临床实习外),其中实践课占总学时的33%;专业课1278学时,其中实践课473学时,占37%。不断增加主干课程和实践课比例,使理论和实践课的比例由原来的3∶1逐步过渡到1∶1;并配置运动疗法、作业疗法、言语疗法教学实验室,真正做到了注重学生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且将实践课成绩作为本门课程考核的一个部分。
2.专业相关课程设置强调实用原则。在实践教学改革中,我们注重与专业密切相关西医实用课程学习,强调实用原则。以《影像学》为例,我们规定必须由临床一线的专业教师任教,理论与实践课的比例为2∶1,强化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等;这使得我们的学生在学习康复治疗技术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可以更好地了解所需康复的疾病的病因、病理、诊断、治疗及预后,可以从总体上把握疾病的预后和转归,能更好地指导临床康复治疗。
3.将传统康复技术与现代康复实践教学相融合。为了突出我校的办学特色,适应行业及学科的发展,康复治疗专业在办学过程中在重视现代康复医学基础理论和技术学习的前提下把中医传统康复理论技术融入到现代康复医学体系中,注重学生中医传统康复理论及诊疗技术的学习,使学生既掌握了完整的现代康复治疗学理论与技术,又具备较为丰富的中医传统康复知识与手段。我校在现代康复与传统康复知识结构的培养上比较合理,现代康复知识与传统康复知识的课时教学比例约4∶1,传统康复教学内容主要以针灸推拿为主,既体现了以现代康复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又充分发挥了中医药院校在传统康复教学上的优势。
二、实践教学模式改革
1.实践教学环节引入PBL教学法。通过强化以“实验—开放实验室—创新课题—实习”为主线的实践教学环节,使学生把课本的理论知识融会贯通到临床实践中;大力推广PBL(启发式和互动式教学)教学法[2],鼓励学生从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学会正确地解决问题。
2.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实力。学生动手能力的好坏直观地反映教师实践教学的成败。经过四年的专业建设,本学科从事实践教学的教师共有17人,在职称结构上,以中高级职称为主,其中高级4人,中级12人,初级1人;在学历层次上,以研究生为主,含博士3人,硕士11人,本科2人,专科1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在年龄层次上,以中青年为主。师资队伍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培养模式,“走出去”包括选派青年教师去院外听讲座、参加会议、培训,“请进来”包括邀请外院或外校骨干教师、名师前来讲学,不断提高师资队伍实践教学能力。
3.注重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重视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科技创新、创业计划大赛以及校园科技文化、科学研究、社会实践活动;重视理论与实践教学并重,学生除进行正规的课堂理论与实践教学外,还充分整合利用教学资源,增加学生临床见习机会,利用第二学年假期让学生进行为期一个半月的临床见习,同时节假日带领学生深入社区、基层、福利院等机构宣传康复、认识康复的社会需求等,让学生尽早地接触患者、社会,认识康复的重要性,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加强沟通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我们多次开展了高年级学生与低年级学生专业交流活动,由学生现身说法,大大加强了低年级学生的专业思想,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参加各种社会实践、课外科技及文化活动,使本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全面提高。四年来,学生申请湖南省大学生德育实践项目2项,湖南省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1项,指导学生设计的“调节新型康复台阶机”已申请国家专利等。参加校级竞赛获奖289人次,市级竞赛获奖8人次,省级竞赛获奖7人次,国家级竞赛获奖12人次。
三、加强临床实践基地建设
学生临床实习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临床实践基地的条件、管理及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到医学人才培养的质量。为保证实习质量,我校制定了适合康复治疗专业的实纲、实习计划、毕业考核实施细则,对毕业实习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制定了巡回教学制度,由学院组成实习检查小组,定期开展实习检查和考核,并与实习生和带教老师座谈,及时写出检查总结,反馈检查结果,交流教学经验和体会;制定了实习生中期考核制度,定期考核实习生的实习质量;改革了毕业考核模式,分为基础理论考试和基本技能考核,旨在确保实习教学质量,达到实践教学的培养要求。到目前为止,与学校签订康复治疗学专业实习基地协议的单位有20余家,均为二级甲等以上的医院。现有的实习教学基地均有PT室、OT室、言语治疗室、理疗室、针灸推拿室、康复病房等,实习医院均开设有神经内科、骨伤科、功能科等,作为康复治疗专业的配套实习科室完全能满足学生的实习要求。为确保学生实习质量,带教老师均为中级以上职称。
四、实习、毕业考核制度改革
我校改革了康复治疗专业实习和毕业考核模式,学生实习前将进行强化训练,考核通过后方可进行实习;实习成绩合格后方可毕业,实习中平时成绩占60%,包括工作表现、实习记录和病历考核,结合带教老师和实习基地对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态度、医患关系等项目的考评进行综合评定;实习结束时毕业临床技能考核成绩占40%,以专业理论综合考试和康复基本技能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模式代替以毕业设计、毕业论文和答辩的毕业模式;毕业考核包括临床技能考核和综合笔试两部分,其中综合笔试占40%,临床技能考核占60%。这种考核方式的改革不但直接反映出学生实践技能强弱,还可以评测学生的综合素质;不但可以检测学生临床运用能力,而且可以为用人单位把好技术关。
五、结语
医学教育最突出的特点是实践与能力的培养[3]。临床实践教学是医学教育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途径。我校康复治疗专业在实践教学改革中不断探索,逐步建立了以“实验—开放实验室—创新课题—实习”为主线的实践教学环节,形成了以实践教学为核心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教学模式。通过改革,近年来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本专业毕业生基础知识牢固、实践技能过硬、适应范围广,由于本专业学生社会需求大,目前呈现供不应求的情况。2011届毕业生,共有52人,一次就业率达100%;今年2012届毕业生,共53人,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12年4月)已签订协议25人,升学4人,有就业意向17人,目前就业率达86.8%,就业形势良好。以此为契机,我们将在以后的教学中进一步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强化实践教学管理,完善实践教学体系,以更好地满足社会对医学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邹菁,仇菲,吴荫梅等.以学生为中心探索临床医学实验实践教学[J].新疆中医药,2011,29(2):58-60.
[2]常华,张琦.“以问题为基础”教学法在康复治疗学专业运动疗法方向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7,13(8):787-788.
[3]张效玮,曾玉.浅谈我国康复治疗学专业教育[J].中国医学创新,2010,7(4):12-14.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教学改革基金项目(GJ2010-185);湖南中医药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12-JG023)
一、组织通识培训,转变教师观念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给教师带来了众多的机遇,也带来了更多的压力和挑战。随着课程实验的推进,一方面,教师感到只停留在课程纲要和标准解读层面上的培训难以满足需求,他们更加需要与学科相结合、与具体的课堂教学实例相结合、能够将其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的培训内容。另一方面,教师自身素质、教学观念的真正转变与否、教学方式的改革确实影响着新课程的实施进程,教师只有切实转变观念,才能跟上新课程的步伐,与新课程一同成长。为此,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是组织教师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新课程标准》《课程标准解读》《走进新课程》等丛书。我们采用的学习方式是:学校组织集中学习,领会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教育观念、改革目标、政策措施等;每一位教师发一套课程标准解读,教师个人边学习边反思,与课程对话,准确把握内涵,领会精神实质,明确基本理念,反思教学中的得失成败,确定课堂改革的基本思路。我们还定期召开教师研讨会、座谈会,及时交流心得体会,切实转变教师观念。
二是订阅各种教学杂志,要求教师写好读书笔记。学校阅览室里常有刻苦攻读、埋头书写的教师身影。学校还特别印制了一本“教海拾贝”,要求教师做好课改实验中遇到的问题、体会、经验等的摘录。
三是利用校园网,下载有关信息或课程理论知识。由学校组织部分教师从网上搜集关于课程改革等方面的信息,筛选、整理、编印成《走进新课程》等集子,提供给教师学习。主要栏目有方案计划、专家观点、概念阐述、他山之石、一线经验、课改掠影、课改探航等。学校网页也经常教育教学方面的新理念、新经验文章以及各种教育教学资料,供教师借鉴。
四是播放专家讲座、报告等录像。学校组织全体教师认真观看专家讲座、报告等,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诠释新课程标准的内涵,解决了不少新课改中的困惑、迷茫,带领教师走出了教改的一些误区,走进了新课程这片广阔的天地,使平时的新课程理论学习得到了有效内化。
二、加强教学研究,尝试主题设计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习活动方式包括课题探究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实际应用的设计性学习活动、以社会考察为主的体验性学习活动、社会参与的实践性学习活动等。在这些活动内容中,研究性学习应该说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核心。因此,我们在校本培训中注重加强教学研究,让教师自己尝试主题设计活动。我们要求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源于生活,用于生活,作为活动组织者的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寻找活动主题。
在这种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中,教师不再是倒给学生“一杯水”,不再是教学生“学会”,而是变“授之以鱼”为“授之以渔”,教学生会找“一杯水”、“乐学、会学、善学”,给他们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从方法上给予指导,鼓励孩子们去尝试。
通过主题设计,我们还清醒认识到学生是主体,活动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要学会尊重、赞赏每一个学生,善于发现学生每一个新的见解、每一点新的进步,及时给予鼓励、引导和启迪,将他们的眼光和思维引向更广阔的世界。
三、编写校本教材,营造“绿色家园”
校本教材,就是以校为本,根据自己学校的情况,按照学生知识结构,依托校园周围的人文地理环境,组织教师编写的教材。改革后的新课程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确立了国家、地方和校本三级管理政策,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灵活性更大,它涉及的知识领域很广,可以不受课本和课堂的限制,这给教师提供了更大的研究与实践空间,教师可以结合本校、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或自编教材,修改或自定活动方案。综合实践活动校本教材内容,可从适应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求出发,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习惯为目标,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尊重学生的选择,发展学生的个性。
我们以开发家乡、社区、学校、家庭资源为切入点,依托“红领巾星火园”、“全国绿色学校”,编写了综合实践活动校本教材《绿色家园》,分低、中、高年级版。旨在使学生通过和自然的接触,领悟自然的神奇与博大,懂得欣赏自然的美。通过观察、考察身边的环境,领悟到自己的生活与环境息息相关,加深爱护环境的情感。通过保护环境的活动,懂得人们的生产、生活对环境的各种影响,熟悉环境保护的常识,掌握基本的技能,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环保中的一些问题,自觉地从身边小事开始,关注周围、社区、国家乃至世界性的环境问题,养成随时随地保护环境的意识和习惯,从而营造绿色家园。
我们认为,作为教师,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中,实践、反思、总结,再实践、再反思、再总结,循环往复,形成规律性认识,把教学与研究有机地融为一体,那么,所指导的综合实践活动就一定会充满生命力。
四、搭建展示舞台,“秀”出智慧风采
“嚓嚓嚓、叮叮叮、咚咚咚……”教室里传出各种响声,学生们把自己的课桌变成了“工作台”,在上面紧张地忙碌着,有的用彩笔在纸板上绘图,有的用剪刀、钳子剪切易拉罐,还有的正在连接电线……黑板上清晰地写着各种扬声器、二极管等电子元件的连接方法及原理,授课教师在一旁耐心地示范指导,不时地为同学们答疑解惑。一旁观摩的教师有的也忍不住,拿起剪刀与同学们共同制作,师生们都干得热火朝天。这是2007年4月20日上午我校综合实践活动现场观摩会中的一幕。
作为率先实行课改的学校,我们多次承担了市级以上综合实践活动现场观摩的任务。上文描绘的以“让美妙的声音响起来”为主题的公开课更是吸引了大部分教师的眼球。这节课以可发声的电子元件为主要材料,让同学们自己设计、制作并讲解,做出可以发声的模型或者玩具,可以说,既让同学们动脑、动手,又动了口。经过讨论和分工,短短的一节课时间,同学们就制作了各种外观精美、构思巧妙的小模型。有可以弹奏的小钢琴、会唱歌的机器人、精美的音乐盒等等,让观摩的教师赞不绝口,他们纷纷称赞同学们的想象力、创造力以及动手能力。
如今,我校有专项布置的展示室,陈列了一系列展示学生智慧的创作成果,有布艺、纸艺、陶艺、树叶贴画以及各种小发明等,充分“秀”出了师生的聪明才智。
摘 要 综合性医院正朝着以科技、人才、管理为核心的综合实力方向发展,人的要素成为了医院管理的第一要素。现阶段,综合性医院人力资源管理还存在着很多不足,如人员配置不合理、执行力缺乏等,严重影响了医院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应加强人员配置优化,持续完善制度流程,强化执行力,以此提高医院管理水平,为医院的健康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 综合性医院 人力资源 开发与利用 问题 措施
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医疗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医院管理水平已经成为了影响医院医疗质量、医疗服务能力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医院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作为医院管理的重要组成内容,对医院日常工作有着很大的影响,应予以高度重视。本文在介绍综合性医院人力资源配置原则的基础上,阐述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
一、人力资源配置原则及重要性
(一)原则
1.按需设岗原则。把握综合医院人员配置标准与岗位设置有关政策文件,详细了解岗位空缺情况,明确岗位职责与任职条件,进而制定合理的人员需求计划,尽量保证个人和岗位相匹配。
2.能级对应原则。医院岗位具有种类、层级之分,岗位人员配置要求人的能力和岗位要求相匹配,即能级对应。
3.动态配置。根据岗位目标任务变化,适时评估工作状况及人才需求,进而重新定位岗位职责及技能需求,给予合理的人力资源动态配置,突破“岗位终身制”。对于能力超出岗位要求者,可给予适当晋升;对于能力不符合现有岗位者,可给予技能培训强化业务能力或予以岗位调配。
(二)重要性
随着新医改政策的不断出台,必然会使现有医疗体制发生变化,而综合医院作为一个集医疗、科研、教学、康复、预防、保健、急救于一体的综合性公益性机构,担负着救死扶伤和提供医疗卫生保健的职责。所以,在面对新医改形势时,一定要重视人力资源管理,结合现代医院信息化、精细化、科学化、规范化管理要求,优化人力资源配置,从而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管理在推动医院发展中的作用,实现医院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人员配置不合理
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新的医院人力资源配置未能完全跟上时展的步伐,特别是行政后勤管理人员的配置。现今,医院行政后勤管理人员构成比较复杂,多是由卫生技术人员、工人岗位转岗人员等构成。近年,随着高等医学院校卫生管理专业毕业生陆续进入医院管理岗位,充实了医院行政后勤的管理力量,但由于对他们的管理和培训缺乏针对性和系统性,未能真正发挥他们在医院管理中的作用。此外,人事管理理念陈旧,导致人力资源配置受到制约,不利于人员合理配置。
(二)人员流失率过高
在市场经济环境中,综合医院的垄断地位被打破,过多的人员流失,严重影响了医院的稳定性,降低了医院的运营效率。同时随着当今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以科技为先导、人才为基础的医院综合实力竞争越来越激烈。这种竞争其本质就是人力资源的竞争,谁可以掌控更多的人才,谁就可以脱颖而出,就可以掌控竞争的主动权。人员流失的主要原因是对医院文化、医院发展前景、制度流程及薪酬福利等的满意度较低,要保持现有人员的稳定性,吸引优秀人才,首先要有优秀的医院文化与之相匹配。
(三)人员知识面单一
医院管理工作的成效不仅与人员专业学历层次提升相关,同时与人员知识面的拓展亦有着一定的关系。现代综合医院已经由以往的单一医疗技术发展转变成医、教、研综合发展,要想实现医院稳定持续的发展,就要重视复合型人才的吸纳,以增强医院发展的后劲。因此,在鼓励人员参加继续教育提升专业学历的同时,也应支持他们拓宽视野,从本专业拓展到其他学科知识,以使自己在实际工作中遇到困难时能有更多的解决办法。在此方面,医院还缺少一些领军人物。
(四)重医疗轻管理
由于医疗卫生机构主要以医疗业务为主,卫生系列专业技术人员占到了医院总人数的70%以上,在医院日常运行过程中,抓医疗业务工作成为了医院发展的重中之中,进而致使医院整体管理更倾向于医疗,而行政后勤管理工作常常被轻视,这样不仅会影响日常管理工作的全面落实,还会对医疗质量提升造成很大的影响。此外,忽视了行政后勤部门对临床一线的协作与支持,致使行政后勤管理工作未得到充分重视。
(五)行政管理人员经验匮乏
目前,医院多数行政管理人员是医疗业务专业出身,知识面普遍较窄,并且年龄、知识等结构布局也不合理,多是凭资历、经验予以管理,再加上缺乏系统培训,导致其经常用开展医疗业务的思维进行医院管理,必然缺乏创新性与科学性,管理意识较为落后,无法满足现代医院发展的需求,制约了医院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因为行政管理人员经验匮乏,导致管理水平与医疗业务发展水平不匹配,无法满足医疗业务的管理需求,进而阻碍了医院的稳定、长远发展。
三、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有效措施
(一)优化人员配置
大多医疗机构在发展过程中,均要进行不断的改革,明确各项技术指标,购置先进医疗器械,引进人才。现今,多数医疗机构均在引进人才环节方面出现滞后。构建优质人才队伍应从多角度分析,如在职人员培养、专业毕业生招聘、社会人才引进等。在行政管理工作中,应结合岗位需求,根据人员的具体情况,合理安排工作岗位,以此实现人力资源配置优化,全面提高管理水平与质量,促进医院得到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与实施;思考和建议
一、引言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在一定区域内,根据国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当地自然、经济和社会条件,对土地的开发、利用、治理和保护,在空间、时间上所作的总体安排和布局,是国家对土地实行用途管制和土地利用计划管理的基础和依据。其实质是对有限的土地资源在国民经济部门间的合理配置,即土地资源在部门间的时空分配(数量、质量、区位),体现在土地利用结构上的合理和科学布局。它是土地利用管理的“龙头”。
20世纪80年代以来,针对经济加快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建设用地规模扩张过快、耕地大量减少等情况,我国先后组织开展了两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和实施工作,取得了很大成就,很大程度上发挥了规划在科学利用和合理配置土地资源中的宏观调控作用。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规划预测的不确定性因素越来越多,特别是第二轮规划是在90年代初经济过热,中央采取从紧政策,加强宏观调控,加强土地管理和耕地保护的背景下编制的,规划实施后,出现了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宏观政策的调整,使得这轮规划在许多方面显现出不相适应的地方。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制定和国内、国际土地利用规划新理念的传播,我国的土地利用管理思路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上一轮规划越来越难以适应土地管理的新形势、新要求,迫切需要进行新的修订。目前,如何开展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修编工作,是一项十分重要的课题。要在总结上一轮规划实施的基础上,改进规划方法,提高规划水平,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二、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编制与实施的思考
通过上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与实施的成效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笔者认为,新一轮的规划编制,应重点研究解决好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
(一)规划的多元化目标定位问题
社会决策中的目标通常不会只有一个,不同经济层次的组织有不同的目标,不同水准的个人也有不同的目标,同一组织或同一个人也不会只有一个目标,这就是多目标决策。多目标决策有两个特性:一是目标之间的不可公度性。人们所追求的目标之间没有统一的衡量标准。对于经济效益,可以用货币来衡量标准,而社会和谐、生态环境问题中,是无法用货币指标作为衡量的。二是目标之间的矛盾性。当改进了某一个目标值,就很可能使另一目标变坏,满足了一个目标却损害了另一个目标,经济的增长并不一定意味着人们愉悦程度得到增加、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很显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一个多目标决策问题,在新一轮土地编制中,如何确定规划的多元化目标问题,如何对目标进行筛选、排序、优化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二)规划的弹性与刚性关系问题
弹性,是指当经济变量之间存在函数关系时,一变量对另一变量变化反应的灵敏程度。运用到规划中,是指规划思路及指标体系对随机性的市场经济发展的适应程度。从理论上讲,规划和市场之间存在一种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一方面规划对市场起着诱导、调控、规范和拉动作用,另一方面市场对规划起着主导的、决定性的作用;就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而言,首先是规划在编制时接受市场变动的信号,即信号刺激,如地区建设用地供给不足、需求市场发生变动,导致用地结构布局变化或需求导致区域大量土地闲置等;继而规划通过各种机制对此做出相应调整,如增加建设用地指标,调整用地结构和布局等;随后规划将这一信息反馈到市场,对市场进行调整和引导,市场在规划的作用下不断调节并将新的信息反馈给规划,从而实现动态式双向作用机制。在西方国家,弹性被广泛运用到各个规划领域。如波兰、法国、西德等西方国家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开始探讨弹性发展规划方法论,同时做出若干不同方案,供决策部门评价选择。实践证明,弹性规划对于市场经济条件下区域经济的发展,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有较强的适应性和指导性。关键在于如何处理弹性与刚性的关系,弹性太大会给地方政府留有寻租的机会,地方高兴,国家遭殃;刚性太大会使规划呆板,国家好管理,地方没自。
(三)规划的开放性问题
从系统论角度看,土地的本质是由土地生态系统和土地经济系统在时空耦合而成的复合系统,土地生态经济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只有开放,才可能保持系统的有序性。土地规划就是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对土地生态经济系统不断地输入和输出物质、能量、信息和资金,使之向决策者预期的方向发展变化,以实现土地生态和经济的双赢。系统的开放程度决定于影响系统开放的激励机制。所谓激励,就是经济活动的当事人达到的一种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他具有从事某种经济活动的内在推动力。一般而言,激励功能的强弱,主要与经济活动当事人的努力和报酬的接近程度相关,要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具有开放性就是要营造这种开放性的激励机制。
(四)规划理念与规划技术问题
20世纪80年代以后,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日益成为热点,它寻求实现土地资源合理配置的有效途径,认为土地利用规划应遵循公平、选择、共同、需求等一系列原则,应以不损害、不掠夺后代的发展需求作为前提,满足当代的发展需求,以体现高效和谐、循环再生、协调有序、运行平稳的良性状态。近10年来,新土地规划与区域规划理论在区域发展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把视角从“物”转向了“人”,转向了人对土地资源需求的满足和社会发展,主要借助人文社会科学的方法论,强调经济的社会和文化特点,并引用相关人文社会学科的理论、来分析其对经济空间问题的影响。如劳动地域分工中借用生产关系理论, 新产业空间中借助经济学中的柔性生产概念,网络研究中借助社会学家的社会根植性概念等。在方法和技术应用上,近年来发展很快,随着最优化技术的出现与应用,各种线性和非线性规划及多目标规划的方法开始应用于土地利用规划编制和研究过程中,已较为广泛地运用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与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新技术进行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现状变更调查、动态监测、规划动态管理和信息系统建设方面,并探索“3S”一体化技术和WebGIS在土地利用规划中的运用。
(五)规划实施与追踪管理问题
规划作为一种中长期计划和一种行动纲领,其编制工作的完成,仅仅是规划成功迈出的第一步。是否能够实施,则是规划成功的关键,它直接影响着规划的生命力和应用前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过程与实施过程是一对有机联系不可分割的孪生体,规划编制过程仅仅是一种研究、一种分析、一种建议和一种规定,只有将这种规定和建议同规划实施追踪过程对接起来,才能构成一个系统完整的规划全过程,这种全过程规划就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与实施追踪一体化的过程。这种一体化过程包括三个方面:1.规划“政策”化。规划在未进入实施前,不管实施可行性看起来有多强,都只能是停留在文字(图件)化阶段。规划的政策化过程就是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文本中的各种规划目标、各类实施措施等变成政府的政策加以实施。2.谋划与决断的相互监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用地的咨询服务系统,主要通过探讨各种土地利用问题,对土地利用系统进行综合分析,向政府针对具体土地利用问题提出多个理念,多个规划方案。也就是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只担任“谋士”的角色,最后的决断权在政府决策者。只有真实反映某一时期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用地需求的规划才是好的规划,才能在实施过程中,不断促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3.动态化的追踪管理。规划作为对未来多种可能性的描述,在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需要经常在实施过程中加以调整,也就是对规划实行动态式追踪管理,对区域土地利用状况、土地规划执行状况等进行动态监测。
三、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与实施的具体建议
(一)坚持为以保护耕地为主线的规划目标不动摇,重点兼顾土地空间布局,土地生态环境规划目标
实践证明,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坚持以保护耕地为主线的功能定位,是符合我国人多地少、农用地特别是耕地不足的基本国情的。国土资源部就第三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修编,也提出了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是修编的首要原则。
土地的空间布局首先就要考虑农用地布局尤其是耕地布局,主要是基本农田布局问题。基本农田布局就要根据我国未来人口高峰期,综合考虑城镇发展体系和城镇用地规模,科学地确定。参照英国的作法,在大城市周围修建绿化带,作为隔离地带,可以有效控制城市外延,对保护城市郊区耕地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这样确定的基本农田不会轻易被占,不会造成对基本农田投入的浪费。除划定的基本农田外,其他一般农田改设为农业调整区,把合理布局,突出区域特色,大力发展区域化、专业化、集约化较高的农产品生产基地作为规划的一项重要内容,并根据集约利用的原则进行集中布局。只要是不破坏耕层,在指标上不限制,可根据实际情况在农业调整区进行安排,视为符合规划。其次要考虑建设用地的布局。建设用地布局主要是城镇体系布局,在规划中,从统筹区域、统筹城乡的空间均衡理念出发,使人口、经济、城镇的分布与环境、资源的承载能力相协调。要考虑哪些地方适合扩大城市规模,适合进一步聚集人口,哪些地方不适合进行大规模开发和建设,而是需要进行保护和恢复,甚至疏散人口,这些问题都需要通过加强发展规划的空间引导和约束功能来予以解决。
在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中,要考虑由于规划实施而产生外部性作用。一般而言,正的外部性应当得到补偿,负的外部性应当赔偿,不能以牺牲环境、牺牲子孙后代的利益为代价来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
(二)改革僵化的指标体系,构建刚、弹性互补的规划指标
要改革目前僵化的指标体系,根据新形势的需要,应把指标分成强制性指标、指导性指标和机动性指标。强制性指标主要包括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建设占用耕地面积、城镇建设用地规模等指标。这部分指标需要无条件地实施,如规划应明确规定在空间上需要进行严格保护和管制、严格禁止开发建设的区域和地段。指导性指标主要包括农业结构调整指标(设施农业、畜禽饲养和养殖水面等农业用地占用耕地指标、生态退耕)、土地资源生态保护、林木覆盖率等指标。这些指标主要是为农业结构调整、生态保护需要,具体实施是由相关部门实施。机动性指标主要针对一些定位随机性较大的、零星或突发性建设项目而设置,因其建设用地数量及位置难以准确预测,用机动指标进行调节。在规划的建设用地指标中,增设适当比例的机动指标,以保证一些特殊用地的需要。根据各地实际情况,这部分指标可以是规划期规划建设用地增量的10%~20%,由各级人民政府机动调整,增强规划的可操作性,但这些指标不能随意突破,这些指标都要由上级土地管理部门和用地审批部门同意与备案。
(三)建立规划修编的公众参与制度,提高规划的开放程度
公众参与规划编制是规划编制人性化的要求,有利于增强规划本身的综合性,为规划实施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公众参与的方式应根据规划编制不同阶段的特点,采取行之有效的参与方式,注重实效。政府应制定相应的法规,规定土地利用规划中公众参与的组织设置、参与形式及参与步骤,确保公众参与的合法性,保证公众参与层面广、参与活动贯穿规划编制全过程。市级规划采取了吸收各相关部门及其专家参与专题研究、方案论证的方式,专题研究吸纳了土地管理部门、学术研究机构的观点,规划方案综合了部门发展意见,活跃了学术探讨氛围,探索出顺应城市经济发展、又不违背国家土地政策的规划方案和实施保障措施。县级规划将采取部门提出行业规划、县主要领导参与规划方案审查等公众参与方式。乡级规划的公众参与主要表现为乡镇提出地方建设发展设想,对实施涉及到农民切身利益的项目(如居民点调整、土地开发整理、生态退耕等)的安排广泛征求村民委员会和村民意见等。
(四)坚持“以人为本”的规划理念,同时做好土地资源的供需预测工作
坚持“以人为本”的规划理念,就是要以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改变过去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忽视资源保护的规划理念,把土地生态环境保护和提高耕地质量纳入规划目标体系。要转变土地资源利用方式,变粗放、掠夺性的消耗模式为集约和永续利用模式,以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
坚持“以人为本”的规划理念,要吸收国际国内先进的规划理念,如全球化理念、社会化理念、外部性、资源禀赋、理性发展理念等。这里着重介绍一下理性发展理念。理性发展理念在20世纪90年代初由美国的建筑师创立,在学院派的理论学说基础上,形成理性发展政策。理性发展理念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是可持续发展在现实条件下的具体实践。理性发展作为一种与市场机制相对应的政府宏观调控职能,主要是通过法律、财政、金融、税收等手段对土地开发和利用的过程与模式进行管理,以控制城市蔓延,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实现城市的理性发展。笔者认为,对于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适当控制城市发展的规模是必要的,理性发展理念值得借鉴。
针对上轮土地规划土地供需预测,特别是建设用地偏差较大的情况,笔者认为,在研究方法论的同时,主要做好土地供需预测的调查工作与基础数据的收集工作,做到定性与定量、主观与客观的统一。这是因为基于数理统计的方法论并不完全能够反应现实情况,除了基础数据的准确之外,还要通过实地调查来检验,这往往是以往规划容易忽视的环节。
(五)完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的监控体系
“三分规划,七分管理”,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管理过程中,编制是基础,审批是保证,实施是最终目的。首先,要加快相关法律法规的立法步伐。抓紧制定《土地规划法》《土地用途管制法》等项法律法规,在这些法律法规中应着重明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权威性,一切土地利用都应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框架内进行。其次,要建立起由政府、公众和规划师三位一体的群体决策支持系统,其组成结构可以是各占1/3。决策支持系统对规划的实施起决定作用,既对政府的寻租行为起到约束和制约作用,也可以对个人和单位的土地利用行为和方式进行监督。第三,要建立完整的规划编制评估体制。通过建立“规划编制――实施――评估――调整”,修订一套完整的规划体制,解决“重编制、轻实施、缺评估、泛调整”的问题,建立规划的监督检查、动态监测和反馈修改机制。第四,建立规划的动态化追踪管理机制。充分应用各种技术手段,对区域土地利用状况、土地规划执行状况等进行动态监测,及时发现问题,反馈问题,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王万茂,韩桐魁.土地利用规划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45.
[2]张治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与修编的研究[J].福建地理,2005,(3):4-5.
[3]毕为正,刘海玲.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修编建议,国土资源,2005,(2):22.
[4]冯忠铨.经济预测与决策[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349.
[5]沈明.土地规划理论实践中发展观的演化与趋势[J].广东土地科学,2005,(3):8-9.
[6]朱红波.土地利用规划实施的制约因素分析[J].广东土地科学,2006,(1):8-9.
关键词:国家临储粮;安全储粮;解决对策
中图分类号: F323.7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6.22.002
1临储粮的验收
临储粮的验收包括数量验收和质量验收。
1.1扦样环节
这个环节是最为重要的一环,如果扦取的样品不真实或不具有代表性,那么后面的检验也就失去了实际意义。在工作中时常会出现换样以及扦样不细的情况,这会导致很严重的后果,其直接导致粮食数量不准确,样品升等或者降等,质量检测的各项指标合格或者不合格,所以说扦样是相当重要的。
扦样环节易出现的问题:有做点的――即根据扦样规则相应点位附近布置粮食质量好的粮,以好充次;有做样的――把事先准备好的样品用袋装好藏于粮面以下,在适当的时候用以换样;有在容重器上动手脚的――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粮食有少量的用增大容重的方法来增加粮食数量;另一种是粮食实际等级与收购等级不符,用换样的方法使等级相符。
解决措施:扦样应由粮食质检机构出人,扦样人员应具有一定的专业能力,对于不同的存储方式进行扦样,使用符合要求的扦样工具,严格按照设备使用规范进行操作,避免杂质富集。扦样点由扦样人员按照标准确定,不要为了方便想在哪扦就在哪扦,如果发现质量有问题可以多扦几点。扦样人员要自己把着扦样袋;扦样袋应由质检机构统一印制、统一编号,扦样人员在扦样前算好被检单位的样品数量,根据样品数量领取扦样袋,领出去几个收回来几个,并做好相应记录。容重器应由监测站自备(校准后),这样可以避免企业在容重器上动手脚。
1.2实物测量环节
实物测量也是比较重要的一个环节,一个单位的粮食帐是否相符都取决于实物测量的测量结果。实物测量也是一份比较辛苦的工作,根据不同的粮食形态做不同的测量。在实际工作中易出现以下问题:测量人员在测量数据时不认真,测量周长、囤尖角度和囤身及库房高度时,拽尺没有拽紧或尺没在一个水平线都会导致测量不准确,会造成误差过大;另外由于测量工具的不同也会有不小的误差。
解决措施:使用统一购置的测量工具;测量露天囤周长时,拽尺一定要紧,尺需在一个水平线,如果囤身出现洼兜或鼓包时,要测量两个周长,取其平均值,较为准确;测量高度时,要多测几点求其平均值,大库中粮食的形态尽量做得规范,这样才好计算出粮食的体积;测量囤体角度时要放稳测量仪底座,并调至水平。由于囤尖角度对粮食数量的计算影响较大,要多取几点。例如9米直径的囤尖角差一度角,数量就差约1.6吨左右。粮食的数量与粮食体积和粮食的容重有关,数量=体积×容重×密度。
1.3粮食质量验收工作环节
粮食质量验收:即扦取回的样品送往当地的质检机构进行检验,属室内检验。临储玉米检验项目:色泽、气味、容重、生霉粒、不完善粒、杂质、水分、类型及互混、脂肪酸值、品尝评分值。
1.3.1 检验室 锤式旋风磨在磨粉时要有间歇性,样品磨多了,磨出的粉温度会上升,这样做出的脂肪酸值就会受影响;水分检测不都做双实验(这是一种普遍现象);不完善粒中生霉粒有时候会很难界定;做脂肪酸值时的室温往往达不到要求。
1.3.2 业务室 业务室承接了样品的所有信息和检验室反馈回来的原始记录,提交上来的数据不准确易导致报告的错误;个别也有进行复制粘贴、敲入数字错误的现象发生。
解决措施:检验室应对检验室所出数据以及原始记录的填写情况进行审核而后交业务室;业务室设一名审核人,在业务员进行报告的初份打印后进行全套的审核,包括抽样单、检验报告、汇总表中所有相关信息和数据。
1.4工作作风环节
在国家临储粮的验收工作中领导的工作作风和态度是至关重要的,能够下乡带队的领导应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能够处理一些棘手的问题。带队领导的态度决定整个团队的走向;监测站应当遵守自己的职业规范,保证所出数据的真实性。
解决问题方法:领导应当加强自己的道德修养,严于律己,抵制各种诱惑。
2 储粮安全
在验收过程中由于太重视粮食的数量和质量往往会忽略储粮安全,这是不正确的。在验收结束以后粮食就进入保管期,储粮安全存在的各项隐患会直接影响粮食安全,所以在验收期间检查储粮安全是相当必要的,也是企业必须要重视和有问题必须要整改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基础工作不完善;消防设施不齐全;千吨囤和库房有漏点、结顶、涨裂现象;囤皮囤帽有破损;监控不能全覆盖或个别点不清晰;千吨囤和库房的外爬梯不符合标准等。
3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