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公司的经营指标范文

公司的经营指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公司的经营指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公司的经营指标

第1篇:公司的经营指标范文

[关键词]铁路多元化经营企业 合并会计报表 编制 建议

一、铁路多元化企业合并会计报表编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未确认的投资损失”会计处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未确认的投资损失”的性质

“未确认的投资损失”,实际上为子公司的资不抵债额,在编制合并报表时,为避免高估净资产,采取稳健的做法,全额反映在所有者权益项下。但是,按照我国《公司法》的规定,在没有担保和财务承诺的情况下,出资者只承担有限责任,即使对资不抵债的子公司清算,母公司也已不再产生损失。因此,“未确认的投资损失”的性质,就要依母公司是否承担法律责任而定:母公司对资不抵债子公司担保或财务承诺的部分,合并报表就应当确认为损失,反映在所有者权益“未确认的投资损失”和本期损益“未确认的本年投资损失”项下;否则,就不应当反映在所有者权益下,而应增设“子公司资不抵债额”科目反映,其性质介于所有者权益和负债之间,类似“少数股东权益”。

(2)未确认的投资损失处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按照(财会[1999]10号)文件要求,进行会计处理的结果是,母公司个别报表及合并会计报表均无需在当期确认子公司的超额亏损部分,虽与现行的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要求一致,但也存在许多问题。一是有可能带来一定的负面效果,即导致母公司将自身的亏损通过关联方交易等手段转移给由已超额亏损的子公司来承担,由于母公司利润表和合并利润表中对该超额亏损部分均无需确认,从而达到提高母公司利润及合并净利润目的。二是增设的两个项目是反映母公司未确认子公司的投资亏损额,对属于少数股东的那部分超额亏损,在合并会计报表中应如何反映,现行会计制度中没有相关规定。三是该规定未区分母公司对子公司是否承担担保责任,在母公司对子公司的债务承担担保责任的情况下,上述会计处理并不合适。四是在合并会计报表中存在未确认的投资损失的情况下,母公司进行权益法核算时,母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是否应与子公司剔除未确认的投资损失后的所有者权益对应一致?现行会计制度没有相关规定。

2.关于连续编制合并会计报表期初数存在的问题

连续编制合并会计报表中,资产负债表期初数的衔接,特别是未分配利润项目的衔接较难处理。个别会计报表未分配利润期初数,通常就是上期的期末数。就算有调整,也可列出调整数,在报表附注中注释。但在编制合并资产负债表填列期初数时,未分配利润期初数通常不等于上期期末数。

3.关于报告期内其他权益的变动影响当期利润问题的探讨

报告期内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的增减影响到当期净利润的确定。由于铁路体制的特点,各公司之间进行整体划转、资产的重组整合,会涉及到铁路多元化经营企业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的增减,若企业所有者权益为负数的情况下,会影响到集团公司对下属子公司上年净利润的确定,按现在的账务处理方式,在不调整以前年度损益的情况下,会影响当期净利润的确认。造成利润表中当期净利润不真实、不合理,从而严重影响报表使用者的判断和决策。

4.关于报告期内各集团公司在确认当期净利润的确认原则不统一问题的探讨。

目前铁路企业的集团公司在确认子公司当期净利润时,一种做法是只按照子公司确认的当期净利润而确认当期净利润,不调整子公司的未确认投资损失。即对子公司的利润表只进行简单汇总,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合并报表。另一种做法是按照子公司确认的当期净利润与未确认的投资损失之和,作为子公司当期损益,然后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的要求,对子公司投资损失的确定原则,以对该子公司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减记至零为限,重新确认当期净利润和未确认投资损失。

二、解决铁路多元化企业合并会计报表存在问题的方法

1.合理编制年初数变动表,建立表与表之间钩稽关系

通过正确编制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附表-“年初数变动表”,建立本期合并会计报表中的年初数与对应的上期期末数的核对关系,则可解决此问题。一来报表较易编制,二来也可以衔接上期年末数,对报表使用者来说也容易理解。一是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的年初数必须与年初数变动表中的变动后的年初数一致。二是各子公司年初数变动表中的变动前年初数与上年年末数一致,所有者权益的变动项目必须与母公司所有者权益的项目核对一致。三是合并后利润表中的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依据母公司本级数确定。

2.设置权益类明细账,与相关报表进行核对

为便于集团公司编制合并报表,集团公司“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科目应分别下设“年初数”、“调整年初数”、“当年发生数”明细账,与各子公司年初数变动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相核对。

3.分析子公司以前年度损益调整,合理确认未确认投资损失

对各子公司报告期内调整以前年度损益要进行分析。如果子公司上期末不存在未确认投资损失,子公司报告期内调整以前年度损益,则可记入集团公司“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调整年初数”。如果子公司上期末已有未确认投资损失,则集团公司当期不确认为以前年度收益。不需要进行账务处理,只在未确认投资损失辅助账中登记,直至不存在未确认投资损失时,可记入集团公司“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调整年初数”。

4.报告期内其他权益变动采用追溯调整法,调整以前期间确认子公司的净利润

对于报告期内子公司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的增减,如果影响到上期净利润的确认,应对上期净利润的确认进行追溯调整。除实收资本、资本公积和相应的长期股权投资进行账务处理外,还应由子公司上传集团公司通知书,以调整以前年度母公司对子公司净利润的确定。集团公司按照通知书调整以前年度损益和未确认投资损失,可记入集团公司“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调整年初数”。这样可解决由于子公司报告期内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的增减,本属于影响上期集团公司对子公司净利润的确认,造成影响当期集团公司对子公司净利润和未确认投资损失确认不合理的问题,即对上期集团公司对子公司净利润的确认进行追溯调整。

5.统一对子公司净利润的确认原则

报告期内集团公司对各子公司投资损失的确认,应以集团公司分别对各子公司重新确认为原则,不得对各子公司填报的未确认投资损失进行简单加总。

三、完善铁路企业合并报表编制的建议

1.建议铁路企业统一执行新企业会计准则

铁路企业由于各种原因,目前尚没有执行新企业会计准则,对合并的会计报表的编制没有统一的规范。按照新的《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规定,企业对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成本法核算,改变了现行企业对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必须采用权益法核算的规定。而铁路企业现行的合并财务报表的编制是以对子公司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权益法为前提。新的《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主要就合并范围、合并程度和相关信息的披露作出规定;而在合并程序中主要规定编制合并财务报表需要抵销的项目。

2.做好个别会计报表的调整

我国现行《合并准则》规定:母公司应当统一子公司所采用的会计政策,使子公司采用的会计政策与母公司保持一致。子公司所采用的会计政策与母公司不一致的,应当按照母公司的会计政策对子公司财务报表进行必要的调整;或者要求子公司按照母公司的会计政策另行编报财务报表。因此笔者认为,统一母子公司会计政策的规定作为合并会计报表的基础必须得到执行,但在实际操作中,应当合理运用重要性原则。

3.子公司所有者权益为负数的情况下,长期投资与权益的抵销。

子公司所有者权益为负数时,应如何抵销母、子公司之间的投资与权益?目前尚无正式的规定。笔者建议建立“未确认投资损失”辅助明细账,对报告期末以对该子公司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减记至零为限的原则,对各子公司确认损失,对未确认的投资损失需要在辅助账中逐笔进行登记,直至对该子公司可确认损失时再确认损失。

铁路企业编制合并报表的历史较短,企业在合并实践中遇到诸多需要深入探索的问题。合并报表提供的是涵盖整个集团的高度综合性的信息,这有利于展示整个集团的全貌,使得信息使用者不必去仔细审阅集团中各个公司的财务报表。但这一全貌掩盖了企业集团中处在不同行业的各个公司特别是母公司的个别情况,导致现行合并报表不能很好的完成会计信息系统所赋予的目标。因此,对现在合并报表予以改进的目标,就是使其能够更好的满足不同信息者的共同需要,使其更真实、合理。

参考文献:

[1]孟建民.企业合并会计报表研究[C].企业合并与合并会计报表.大连:大连出版社,2005.

第2篇:公司的经营指标范文

随着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完善,准确的开展上市公司的财务分析,全面评价上市公司的经营状况,已经成为确保上市公司在资本市场良性运作的重要影响因素。开展财务分析不仅可以为上市公司的管理层掌握自身的生产经营状况、改进优化决策提供合理的依据,同时也是企业的投资者掌握基本情况的主要途径。目前,在上市公司的财务分析中,最为普遍的就是采用杜邦分析体系,但是在具体的运用过程中,还存在着较多的问题,难以满足企业财务分析工作开展的实际需要。进一步改进完善企业的财务分析体系,提高上市公司财务分析的准确性和全面性,已经成为上市公司管理的重点,这对于确保上市公司自身决策的合理以及实现在资本市场的良性运作也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1 杜邦财务分析体系概述

杜邦财务分析体系最早是由杜邦公司所提出的,是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财务分析方法,综合性与系统性相对较强。杜邦财务分析体系的核心就是权益净利率,通过将上市公司的权益净利率细化分解为总资产净利率以及权益乘数等,对上市公司在经营管理过程中的营运能力、盈利能力以及整体偿债能力进行准确的评价分析。应用杜邦财务分析方法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第一,杜邦财务分析体系更加强调上市公司经营管理的系统性。在杜邦财务分析方法中,不仅基础指标选取合理,而且对于单个指标的分析相对更加科学,更注重了对企业经营过程中各类管理活动的整体分析,这可以确保企业更加准确的掌握生产经营实际情况,而且也有利于外界财务信息需求者全面掌握相关的信息。

第二,杜邦财务分析法更加强调了经营管理的协调性。在杜邦财务分析体系的具体运用过程中,相对来说更加强调了财务指标彼此之间的协调性,财务指标的协调性强,而且还有效地结合了比较分析、趋势分析、因素分析等分析方法,对上市公司基础财务指标进行了合理分析,具有非常好的协调性。

第三,杜邦财务分析法的层次性相对更加分明。在上市公司财务分析中采用杜邦分析法,在逻辑顺序上采用自下而上、从局部到整体的方式,更加科学合理。在分析体系中,最下为各类基础报表数据,中间为比率指标、最上则为综合评价指标,深度逐渐增加,也更有利于指导企业经营管理决策的开展。

2 杜邦财务分析体系的局限性分析

第一,对上市公司的发展能力反映不够全面。在杜邦财务分析体系中,更加强调的是对上市公司的营运能力、偿债能力以及盈利能力等几方面的评价分析,而对上市公司的整体发展潜力以及资产增值能力等缺少准确的预测评价,尤其是未能充分全面地反映企业的收益以及与资产价值增加之间的关系,对于上市公司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方面侧重不足。

第二,对上市公司的现金流量分析不够。在杜邦财务分析法中,重点是对上市公司的利润表以及资产负债表等进行相应的分析,但是在现金流量等方面的深入分析不够,难以准确地评价上市公司获得现金能力以及对资产的实际经营效率,在对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评价分析方面不够全面。

第三,对上市公司的经营风险方面反映不够。上市公司在自身的经营管理过程中存在着较多的风险问题,但是在传统的杜邦财务分析法中,并没有较为完善的上市公司经营风险分析评价指标,无法准确地对上市公司的经营风险进行评估。

3 上市公司的财务分析体系改进优化措施

第一,在杜邦财务分析体系中引入可持续增长率。对于传统的杜邦财务分析体系中缺少对企业发展能力的评价分析问题,在财务分析体系的改进完善中,可以引入可持续增长率。由于上市公司的可持续增长率是具有较强综合性的预测以及计划指标,因此在可持续增长率评价指标上大致主要是通过销售净利率、总资产周转率、权益乘数、收益留存率等相应的财务指标作为基础,合理的构建评价分析模型,对上市公司的整体盈利能力、资产管理效率、偿债能力以及股利政策等进行评价,为企业的发展作出评估预判。

第二,在杜邦财务分析体系中引入现金流量指标。现金流量是上市公司正常经营运转的基本要素,在经营发展阶段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资金链的断裂,都会造成上市公司出现严重的财务危机,所以在财务分析过程中必须引入现金流量分析指标。在财务分析体系中增加的现金流量指标应该主要集中在销售现金比率、净利润与净经营活动现金比、资产现金回收率等反映上市公司资金利用效率、获得现金的能力方面的指标。通过在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的基础上,充分运用现金流量表中的相关信息,准确地评价现金流量变动造成的上市公司财务状况变化,进而更加真实准确地反映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

第三,加强对杜邦财务分析体系的整体改进优化。在传统的杜邦财务分析体系中,具体的分析模式是通过上市公司的销售净利率、权益乘数、总资产周转率三者的乘积来对上市公司的权益净利率进行反映。在通过引入可持续发展率指标以及现金流量指标以后,在整个财务评价分析体系中还需要增加两项内容:可持续增长率(销售净利率与总资产周转率、权益乘数、1-股利支付率乘积)、销售现金比率(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营业收入)、净利润与净经营活动现金比(净利润/净经营活动现金)、资产现金回收率(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总资产)。同时,在上市公司的财务分析评价过程中,应该增强财务分析的针对性,重点分析影响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盈利质量的因素,综合分析资产负债率是否合适,以及如何实现可持续增长等,为上市公司的经营管理决策提供最佳科学的意见。

第四,考虑引入非财务指标。仅仅依靠财务数据以及财务指标对上市公司的整体经营状况进行评价分析并不全面,在对上市公司的财务分析体系中,还应当考虑引入各种非财务指标,更加全面综合的考虑上市公司经营的各类影响因素。目前,在非财务指标的选择上主要有以下几类:企业形象的评估,主要包括了对企业的产品服务形象、经营形象、管理形象、员工形象等;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主要包括了研发费用投入、专利数量、职工学历结构、科研人员比例、创新能力等指标;顾客满意度,主要通过顾客对产品或者是服务的实际评价来反映。通过增加这些非财务指标对上市公司现有的财务状况及发展能力作出更加准确全面的判断。

第3篇:公司的经营指标范文

[关键词]非财务指标;上市公司;业绩评价

业绩评价通常被定义为系统定期地对一个组织或员工所具有的价值进行评估。上市公司业绩评价,是按照上市公司的经营目标设计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根据特定的评价标准,采用相应的评价方法,对上市公司一定时期的经营业绩做出公正、客观和准确的综合判断。上市公司业绩评价是加强上市公司管理的有效手段之一。上市公司业绩评价标准不仅影响上市公司的未来发展和成长趋势,而且还决定和影响激励约束机制的构建。本文拟对非财务指标在上市公司业绩评价中的作用等问题进行探讨。

一、传统的上市公司业绩评价及弊端

传统的上市公司业绩评价注重财务衡量,主要是对财务报表指标数据的评价,属于事后评价。由于财务报表是对上市公司已发生的经济活动的报告,其财务指标不可避免地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即这些财务指标反映的是上市公司过去的、历史的经营状况。这种上市公司业绩评价结果能使上市公司从中总结经验教训,为未来的发展指明方向,同时上市公司也根据这一信息资料对经营管理者实行奖惩。但是,在这种前提下,上市公司的目标和经营管理者的奋斗目标是短期性的,其原因是评价所依据的指标具有局限性,有关激励约束机制的制定也存在短期性的弊端,不利于上市公司未来的经营和发展,只是与当时所处的经营环境和管理要求相适应。

由于传统的上市公司业绩评价方法只包括财务指标方面的业绩,不包括非财务指标方面的业绩,因而不能全面地反映出上市公司的综合实力。其主要局限性:一是只考虑取得和维持短期财务结果,助长了经营管理者急功近利思想和短期投机行为,使得上市公司由于担心当前盈利目标降低而不愿意对那些有发展前途的项目进行投资,以至于上市公司在短期项目方面投资过多,在长期的价值创造方面投资过少,缺乏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当外部竞争环境需要经营管理者重视非财务指标,如市场占有率、商誉、服务质量、员工培训等要素时,传统的评价方法不能提供充分的行动导向。二是评价系统是在账面价值基础上衡量投资者投入的价值,既忽略了上市公司资产价值随时间变化的货币时间价值,也忽略了所有者权益机会成本,更没有考虑知识与智力资本等非财务指标对评价指标体系产生的影响。

毋庸置疑,当特定的业绩评价方法所赖以存在的环境和经营管理要求发生改变时,上市公司业绩评价体系也应进行相应的变化,只有这样,才能适应上市公司经营管理的需要,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今天,人类社会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与智力资本为基础的经济,而缺乏对知识与智力资本方面评价的上市公司业绩评价体系是不完善的。目前,对无形资产等知识和智力资本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已在全球范围内受到广泛关注,并已引起有关各方的高度重视,而作为上市公司的经营管理者更不能无视无形资产等业绩方面的评价。众所周知,知识经济时代企业拥有和控制的无形资产越多,其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竞争能力就越强,在国外的高新技术企业无形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已高达50~60%。上市公司要获良好的得经营业绩,无形资产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知识经济条件下上市公司经营业绩评价方法也应进行相应的变革,即将非财务指标加入到上市公司业绩评价指标体系中,使上市公司业绩评价体系得到完善和充实。这也是上市公司业绩评价顺应现代公司管理需要的具体体现。

二、非财务指标体系的建立与上市公司业绩评价

为了解决传统的上市公司业绩评价不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的弊端,应逐渐建立新的上市公司业绩评价体系和标准,将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有机地结合起来。

首先,应明确非财务指标主要是通过市场占有率、商誉、服务质量、员工培训、知识与智力资本等的评价与考核来反映的。此外,上市公司创新也应是非财务指标的内容,包含上市公司的研究和开发能力、将技术和发明成果转化为产品或现实生产力的能力等内容。这是因为上市公司竞争力是上市公司长期发展能力和上市公司业绩不断提升的有力保证,而创新则是上市公司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特征,是上市公司具有旺盛生命力的最基本的支撑要素。创新可以使上市公司有限的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能够有效抵御风险。在知识经济时代,上市公司若没有创新业绩,就会缺乏核心的竞争力,就难以保障经营战略的成功。因为核心的竞争力是上市公司的生存和发展所必须具有的竞争优势。

其次,上市公司必须重视非财务指标的评价与考核。与财务指标相比,市场占有率、商誉、服务质量、员工培训、知识与智力资本等非财务指标更能体现上市公司的长期、持续的发展态势,能更全面、多角度地反映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因此,上市公司必须重视非财务指标的评价与考核,以应对瞬息万变的复杂的市场环境。尽管目前缺少具体的行业规范,在计算和比较上存在可操作性和准确性方面尚无公认的量化原则及标准的缺陷,但总需要经过不断尝试和探索,逐步地建立和完善。上市公司应根据企业生命周期理论,结合公司的具体情况,分别就市场占有率、商誉、服务质量、员工培训、知识与智力资本等非财务指标逐一列示,通过财务分析的专门方法,如水平分析法、垂直分析法、趋势分析法等来揭示和反映上市公司的未来发展和成长趋势。它可以避免单独使用财务指标评价上市公司业绩所导致的上市公司短期经营行为的弊端。这种趋势是不可否认的,其作用更是日显重要的。

最后,应将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有机结合起来。为了对企业的经营业绩进行科学评价,财政部等四部委于1999年6月1日联合印发了《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规则》及《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操作细则》,这对上市公司的业绩评价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上市公司除特定的财务指标外,也需要评价资本效益状况、资产经营状况、偿债能力状况和发展能力状况四项内容,以全面反映其生产经营状况和经营者的业绩。上市公司要从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和发展能力四个方面人手,分别结合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报酬率、可持续发展比率及资产增长率等指标,同时还应结合现代上市公司战略管理的要求和特点,对上市公司业绩进行全方位的分析和评价。因为战略性竞争优势才是上市公司真正的核心竞争优势,而这种优势的形成和保持不仅受到财务指标的影响,更受制于非财务指标因素的影响。可以说非财务指标是影响上市公司战略经营成功的至关重要的因素,把反映知识与智力资本的指标——非财务指标融入到整个战略管理过程,才有上市公司持续不断的竞争优势。

三、非财务指标与激励约束机制

众所周知,上市公司业绩评价标准是设计激励约束机制的一个基础环节,它不仅影响激励约束机制的构建,而且影响到激励约束机制所带来的后果,影响上市公司的资源配置乃至上市公司未来的发展。激励约束机制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当经营者的行为有利于实现上市公司目标时,应给予经营者期望的奖励。上市公司业绩评价与激励约束机制是一个问题的两个不同侧面,没有上市公司业绩评价,激励就失去了根本;没有激励约束机制,上市公司业绩评价就失去了意义。上市公司业绩评价与激励约束机制相结合,才能有效实现上市公司发展战略目标。健全的管理激励制度,有利于上市公司保持良好的运转状态,在众多影响经营者报酬的因素中,业绩则是最为重要的甚至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随着经营业绩的变化,经营者的报酬也应随之改变,这样经营者在为获取高报酬的内在动因的趋使下会加倍地努力经营,这种激励性报酬体制所发挥的作用在非财务指标评价系统下同样发挥其重要作用。因为非财务指标的评价尽管在内容和方法上与财务指标有所差异,但目的都是为促进上市公司各部门和员工努力实现上市公司的战略目标,都是上市公司建立有效的管理激励制度的前提和条件。

从表面上看,市场占有率、商誉、服务质量、员工培训、知识与智力资本等非财务指标与财务指标的最大区别在于量化和可操作性方面,其实远非如此。非财务指标中的任何一项都可以从不同侧面反映上市公司的整体情况及未来的发展潜力,而财务指标却没有这样的作用。原因是同一财务指标在不同行业、不同上市公司、不同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意义。根据企业生命周期理论可知:同一利润指标对于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的上市公司代表完全不同的意义。尤其是当前,上市公司的发展更加注重未来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形成,市场占有率、商誉、服务质量、员工培训、知识与智力资本等非财务指标,无一不是反映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竞争能力的最为贴切、最为有效的指标,是从上市公司整体角度关注和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的指标,反映出上市公司长远发展的能力、潜力和前景,与上市公司的战略规划密切相关。尽管其计量带有不确定性和随意性,它却是上市公司在业绩评价与激励约束机制中不可忽视的基础要素。采用非财务指标评价和分析上市公司业绩,已势在必行。

第4篇:公司的经营指标范文

关键词:农业上市公司 业绩评价 综述

农业上市公司作为我国现阶段先进农业生产力的企业组织代表,一头连接市场。一头连接农产品生产和供给,可以为农业生产提供大量的资金,缓解农业投入长期不足的状况。农业上市公司具有扶持、帮助农户进行农业生产性投资、实现农业科技进步的巨大作用。特别是上市的龙头企业可凭借资金、组织、和体制优势,积极开拓市场、建立基地、带动农户,在布局调整、规模经营、结构升级方面起到带动作用。通过科技创新和系统配置影响众多中小农业生产者,推动农业产品和质量结构的优化,发挥农业科技成果的作用,而我国的农业上市公司在经济建设中并未起到基础作用,农业概念的上市公司数量上不仅与农业关系国计民生的地位极不相应,而且在质量上也令人担忧。农业上市公司背农、转型、业绩滑坡的报道屡见不鲜。农业上市公司如何可持续发展已成为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经营业绩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前提条件。农业类企业由于其产业的特殊性,经营水平、经营能力以及最终的结果各有特点,农业上市公司热衷向其他行业转型的主要原因是传统农业属低效、见效期长的产业,是资本追逐利润的本能趋使所致,然而这种非农扩张成效并不理想。农业类上市公司的经营思路要立足农业产业,依靠科技,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形成的优势,在做强主业的同时,实行适度的多元化经营(徐洲红,2003)。农业产业化主营业务应是农业上市公司发展的基础和保障,开展多元化经营,应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的原则(王继权,付跃东,2003)。许彪等(2000)对31家农业类上市公司1998年的经营业绩总体考察,认为整体业绩水平表现一般,一些实施多元化经营的农业企业,实际的经营效果并不如人意。只有主营突出的上市公司才具有中长期投资价值(梁永礼等,2002)。

在我国,政策扶持对农业类上市公司的业绩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时也使其对政策扶持产生了巨大的依赖性。通过采用统计分析与财务分析方法研究1999―2001年政策扶持对农业类上市公司业绩的影响,发现所得税优惠政策、补贴收入等对农业类上市公司净利润造成了很大影响,利润对政策扶持的依赖程度也越来越大(汤新华,2003)。一些企业为了享受国家对农业的优惠政策,打着开发农业的旗号申请上市,战略初衷却不在“做农业”,只是借助农业这一“壳资源”,实现上市目的。姜凌(2003)认为,国家在宏观政策上应体现对农业的必要扶持和重视,但同时农业类上市公司要按市场方式自我调整。

许彪、卢凤君等(2000)对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资产营运能力、成长能力、还债能力和股本扩张能力五个方面以1998年农业类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为样本,利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建立动态评价模型,对33家农业类上市公司的17项财务指标进行了因素分析。从评价公司的五项指标来看。盈利能力所占比重最大。其次为偿债能力、成长能力、股本扩张能力和营运能力。盈利能力是上市公司的灵魂,偿债能力反映上市公司资产的安全,成长能力是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的源泉,股本扩张能力是上市公司不断扩大规模的潜力,营运能力是上市公司日常经营能力的体现。这五项共同反映了上市公司的经营效果。许彪、梁宇鹏(2002)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和概率统计分析方法对农业类上市公司五方面的能力指标利用传统财务指标体系进行了考察,将1996―1999年36家农业类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分为好、一般、差三类,认为改善整个农业上市公司经营绩效和增强企业财务风险抵御能力的关键是调整营运能力和偿债能力。对于经营绩效好或较好的农业上市公司,经营绩效提升的策略重点应放在提高营运能力方面。对于经营绩效一般的农业上市公司,经营绩效提升的策略重点应放在大幅度提高偿债能力和营运能力。对于综合绩效差的农业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的提升应是全方位的。严俊(2001)建立了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后,以西部8家农业类上市公司为样本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也对上市公司五方面的15项指标做了综合评判。何一鸣(2009)采用变异系数法及SPSS统计分析软件,对中国农业类上市公司2004―2006年度的经营业绩从盈利能力和成长能力两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分析了中国农业类上市公司的综合能力排名及整体经营业绩的变动趋势。上市公司的投资价值体现在公司财务状况的好坏,而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可以通过会计报表及一系列财务指标来反映。投资者常常需要对上市公司某一时期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做出综合评价,以此作为投资决策的依据。应用主成份法确定上市的复合财务系数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李立辉(2001)在确定上市公司财务评价指标体系后,应用灰色系统理论中的灰关联分析方法,对1999―2000年15家农业类上市公司10项财务指标进行比较综合,得到了具有很好的长期投资价值的5家公司。刘秀琴等(2003)对深沪两市23家农业类上市公司公布的1999―2002年财务报表进行分类统计,选择主营业务利润率、总资产报酬率及净资产收益率三项财务指标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做了分析,借以说明我国农业类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状况及发展趋势。4年中23家农业类上市公司主营业务利润率降低,表明农业类上市公司主营业务经营状况连续几年欠佳;而总资产报酬率均值变化率的降低,不仅表明企业资产的利用效果不好,而且其原因主要在于非主营业务经营欠佳。这一结果与我国上市公司进行多角化经营不无关系。多角化经营导致农业类上市公司短期出现总资产报酬率下降,反过来对主营业务产生一定影响。有明显反差的是净资产收益率算术平均值呈逐年上升趋势。由杜邦分析体系可知,净资产收益率的变化来自于两个因素――总资产报酬率和权益乘数的乘积,上述分析中总资产报酬率呈逐年降低趋势,净资产收益率的增加来自于权益乘数的大幅度增加。同时负债比例剧增,导致净资产收益率明显增加,加大了经营的风险。经营业绩具有模糊性和复杂性,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任何单一因素难于对其做出准确的评价,而且以不同因素分别考核经营业绩时,往往会得出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结论。但是。如果借助于模糊数学中的模糊综合评判模型就可综合多种因素对经营业绩做出准确的评价,

综上所述,农业上市公司业绩下滑,但原因的研究不具体、不深入,业绩在下滑还是保持平稳增长有待证实。以传统财务指标进行业绩评价是普遍采用的方法而非财务指标,尚未引入研究体系。周友梅(2003)、姜凌(2003)虽对农业类上市公司分行业进行了研究,但也不够细化。农业经济

结构中存在的问题很多:种植业中粮饲不分,粮食既作为口粮又作为饲料。是否经济且科学;林业发展长期滞后,畜牧业、渔业的发展是否优势仍存;农业类上市公司业绩滑坡是何因,发展潜力在哪里等尚无统一认识。

第5篇:公司的经营指标范文

作为一个世界性课题,公司经营绩效评价理论在西方经济的发展和演变中与时俱进。早先人们关注单一的财务指标,到20世纪90年代,人们普遍意识到过度关注某个局部的评价会导致整体结果的弱化,开始关注多维的评价指标体系。诸如:Stewart(1991)提出企业绩效财务评价方法EVA,此后Jeffrey(1997)提出了修正的REVA评价企业的经营绩效,他以资产市场价值而不是经济价值作为基础,指出公司真正为投资者创造的利润必须超过期初资本市场的价值成本;AndrewP.Sage(2000)在哈佛大学RobertKaplan教授提出的“平衡计分卡”基础上提出“动态平衡计分卡”(DBSC),力求达到长期策略和中短期的绩效相联系,在平衡计分卡反馈基础上动态地产生一个最佳的绩效指标评价系统;JohnWiley(2006)用麦氏DEA从不同角度对在伊斯坦布尔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土耳其商业银行进行绩效研究;Samoilenko,S.(2008)提出了将聚类分析、DEA方法以及决策树(DT)结合起来进行绩效研究,等等。

在国内,评价问题一直是学者们研究的热点之一,尤其在使用因子分析来评价公司的绩效方面。诸如:刘喾婴(2011)构建了汽车行业上市公司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并结合汽车行业上市公司公布的2009年财务报表及有关财务指标,运用因子分析法对汽车行业上市公司的绩效进行了详细的实证分析与评价;韩道琴等(2012)通过研究我国汽车行业30余家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采用描述性统计的方法,以股权结构、高管激励方式、董事会结构3个层面为基础来研究汽车行业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并以此作为依据,给汽车行业公司治理结构提出了若干建议;付幼红(2012)从上市企业的盈利能力、负债能力、营运成长能力及扩张能力等4个方面挑选十五项评价指标进行定量分析,构建了一套我国汽车制造业上市公司的财务绩效评价体系。选取我国沪市A股市场的36家汽车制造业上市公司2011年的财务指标作为研究样本,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我国汽车制造业上市公司的财务绩效状况进行实证研究;兰小(2011)采用财务指标法来分析我国汽车行业上市公司并购的绩效。选取2005~2008年发生并购行为的汽车行业上市公司作为分析样本。择取12个财务指标,将观察区间设定为并购前一年到并购后2年。然后运用因子分析法构建上市公司绩效综合得分模型,再对并购前后综合得分的差值进行检验,以此来分析上市公司并购绩效的变化趋势;李玉杰(2006)选取作为汽车行业代表的上市公司作为评价对象,建立指标评价体系,对汽车上市公司做财务指标绩效综合评价,在此基础上,构建主成分与BP神经网络相集成的绩效评价模型;其次,选取汽车行业相对绩优股份,建立股票内在价值评价模型。通过分析对比“内在价值”,得到具有相对投资价值的股份。最后,对结果进行实战检验。蒋艳(2006)选取1996~2004年发生并购行为的汽车行业上市公司进行了样本分析,运用因子分析法构建上市公司绩效综合得分模型,再用参数检验和非参数检验技术对并购前后综合得分的变化进行检验,借此判断并购用前后公司的绩效究竟有没有实质性的变化。

通过数据分析,发现并购行为对于汽车产业上市公司的绩效影响不理想,更多表现的是下降。并提出了一些改进意见。范艳艳(2011)选择沪、深股市汽车制造业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作为研究对象。针对汽车制造业上市公司指标多、维度多、指标信息重叠的特点,选用因子分析法作为研究方法对其进行详细分析。又用聚类分析将27家汽车制造业上市公司分为3类。根据分析结论以及当时我国汽车制造业上市公司的发展现状,对汽车制造业上市公司绩效水平的提高提出了4点建议;何静(2010)采用多元统计法和主成分分析法,从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和发展能力等全面选取财务绩效评价指标,并建立绩效评价模型;在此基础上,运用实证分析,验证了汽车行业上市公司财务绩效水平结果与事实基本相符。运用因子分析法对汽车行业上市公司的经营绩效进行评价,选取与公司绩效相关的多个指标,避免了单指标的片面性;其分析过程是从数据的内部结构出发,通过统计运算来获得公司的绩效评价信息,这种绩效评价既可以为投资者提供理性的判断依据,也可以为公司的管理层提供决策依据。

2因子分析法基本理论

2.1分析模型因子分析是用少数几个潜在的、不可观测的变量(因子)来描绘许多变量之间的协方差关系,利用降维的思想把多个变量转换成较少的几个互不相关的综合变量,从而使研究简化的一种统计方法。因子分析的一般数学模型为1)变量间的相关性分析。因子分析的前提条件是原有变量之间应存在较强的相关关系,一般相关矩阵中多数值应为正相关,需要通过KMO检验,否则,说明原有变量独立强,信息重叠弱,不宜进行因子分析。2)因子提取。通过相关关系矩阵,求解特征方程,计算特征值与特征向量,一般取累计贡献率达75%以上的特征值,来求解主成份因子。3)如果因子意义不明显,可以采用多种数学方式,进行正交旋转,使因子具有更可解释性。4)计算因子得分。计算各因子在每个实测变量上的具体得分,形成若干个公共因子。这样就可以用公共因子来替代原有实测变量作数据建模,进而实现降维和简化问题的目标。

2.2样本说明样本研究对象主要参考和讯网提供的汽车类上市公司信息,最终选取以生产汽车整车为主营业务的27家汽车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样本数据来自全景网提供的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选取时点是2012年年报。

2.3指标选取衡量一家上市公司经营的好坏需要考虑的因素众多,这就需要一种综合评价的方法,通过综合评价来准确地量化上市公司的整体实力,厘清影响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的因素。笔者在参考众多文献的基础上,按照科学性、综合性、可比性及可操作性等原则,同时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经过反复斟酌,从众多的上市公司财务指标中选取了极具代表性的12项指标作为分析因子指标,见表1。27家公司12个财务指标,从全景网上采集它们2012年年报数据,共得到324个数据。通过对这324个财务指标的因子分析,来完成对汽车行业上市公司经营绩效评价的研究。

2.4数据预处理通过分析可知,这12个财务指标有正向指标,也有适度性指标。正向指标数值越大越好,适度性指标数据不是越大越好,而是趋于某个既定值为佳。流动比率x4、速动比率x5和资产负债比率x7为适度性指标。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都是用来表示资金流动性的,即企业债务偿还能力的数值,根据实践经验,一般认为,流动比率的基准值是2,速动比率的基准值为1,资产负债率的适宜水平是50%。

3实证分析

1)指标的相关性分析对流动比率x4、速动比率x5和资产负债比率x7作式(1)的变换处理,使其由适度性指标变换成正向指标,再使用SPSS对数据作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在相关矩阵C12×12的144个数据中,108个数为正数,其KMO与Bartlett’s检验结果显示,KMO值为0.45,Bartlett’s检验在0.05的水平下显著。因此,可以得出该样本数据适宜作因子分析的结论。2)因子提取求解特征方程,计算特征值与特征向量,见表2。可以看出前4个因子的累计贡献率达78.09%,说明这4个因子已包含了全部12个指标的绝大部分信息。3)因子载荷旋转为了使得因子意义更明显,采用方差极大方式,对因子载荷正交旋转。经过11次旋转迭代,得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见表3。4)计算因子得分使用表3旋转后的因子载荷,计算因子F1、F2、F3、F4得分,进而实现降维和简化问题的目标。最终,使用表2来计算综合因子得分,综合因子。

4结果分析

从表3可以看出,每股收益、扣除后每股收益、每股净资产3个指标在公共因子Fl上有较大的载荷,这些指标反映的是股权收益,因此可以将公共因子Fl命名为股权收益;净资产比率、资产负债比率、应收帐款周转率、固定资产比率4个指标在公共因子F2上有较大的载荷,这些主要反映的是公司的偿债能力,因此可以将公共因子F2命名为偿债能力;固定资产周转率、流动比率2个指标在公共因子F3上有较大的载荷,这些主要反映的是公司的经营能力,因此可以将公共因子F3命名为经营能力;总资产周转率、存货周转率、速动比率3个指标在公共因子F4上有较大的载荷,这些主要反映的是公司的资金周转能力,因此可以将公共因子F4命名为资金周转能力。换言之,12个指标可以简化为4个公共因子,即可以从股权收益F1、偿债能力F2、经营能力F3、资金周转能力F4这4个维度来对汽车上市公司的经营绩效进行评价。从表2可以看出,决定汽车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的第一因素是股权收益因子F1,方差占比26.33%,第二因素为偿债能力因子F2,方差占比17.95%,第三因素是经营能力因子F3,方差占比17.16%,第四因素是资金周转能力因子F4,方差占比16.64%。4个因子方差累加占比78.09%,说明4个因子能代表全部12个指标的信息。从表4中可以看出,2012年汽车上市公司经营绩效排名第一的一汽轿车综合因子F得分40.825,排名最后的金杯汽车得分9.294,得分相差很大,说明我国汽车上市公司在2012年经营绩效很不平衡。一汽轿车、一汽夏利、一汽富维、江铃汽车得分高,主要得益于其股权收益、偿债能力和经营能力,而亚星客车、迪马股份、金杯汽车得分低,主要原因还是其股权收益、偿债能力和经营能力得分太低。得分最高的一汽轿车股权收益F1得分-87.87、偿债能力F2得分225.24,经营能力F3得分-27.81,资金周转能力F4得分111.58,大起大落,最终整个综合因子F得分40.825,排第一。而得分最低的金杯汽车股权收益F1得分9.32、偿债能力F2得分19.26,经营能力F3得分-0.72,资金周转能力F4得分8.83,4项因子得分普遍很低,最终整个综合因子F得分9.294,排最后。根据综合因子F得分对这27家公司进行5级分类,其分类结果见表5。

5结语

第6篇:公司的经营指标范文

一、传统考核指标及激励模式的局限性

首先,是现有财务指标使用的不足。随着公司的经营目标从利润最大化发展为股东价值的最大化,现有财务指标便暴露出许多考核方面的弊端:一是在公认会计准则下,计算收益时未考虑所有资本的成本,仅仅反映了债务资本的成本,而忽略了权益资本的成本,使利润虚增;二是因会计方法的可选择性,在编制财务报表时具有较大的弹性,使会计收益存在一定程度的失真,不能准确反映公司的经营业绩;三是许多对公司价值产生影响的经营要素或活动无法在财务指标中反映出来;四是财务指标只是财务领域的一个结果,并没有深入到公司内部的整个经营管理过程,而忽视了对公司外部市场环境因素的分析;五是财务指标只重视产出,片面强调利润,而不重视投入,只能评估过去的成绩,而无法衡量公司未来情况的发展预期。

其次,是奖金激励制度的缺陷。参照财务指标进行绩效考核为原则的奖金激励制度是我国企业普遍采取的一种激励措施,多数企业是每年年终分配一次,少数是按月或按季结算,它旨在通过让管理人员参与分享自己的经营成果,从而激励中高层管理人员提高企业绩效。这种方式在激发中高层管理人员的短期努力、提高短期绩效方面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也显露出了其固有的缺陷:一是该方式只注重短期激励,诱发了管理人员大量的短期行为,给企业的长期发展埋下了很多后患;二是由于会计和审计制度的不健全,缺乏对高层管理人员的有效监督机制,常会出现一些高层管理人员为了获得丰厚的年终利润,对年终报表加以粉饰,以获取高额的年终奖金;三是企业在制定目标利润预算时,由于牵涉到利益分配问题,往往需要花费股东和经营者大量的时间成本和资金成本,从而增大了委托的监督成本。因此,这种激励方式在我国的实施效果并不理想。

二、EVA评价指标的涵义及优势

经济增加值(EVA)指标可以较好地克服以上传统考核指标的缺陷。EVA是20世纪8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种价值取向的业绩评价指标,它是在扣除了包括权益资本成本和债务资本成本在内的全部资本成本的经营回报,是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利润。其计算公式为:EVA=NOPAT-WACC×TC。其中,WACC是企业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TC是企业投入的总资本,NOPAT是根据报告期损益表中的净利润经过一系列的调整得到的,包括坏账准备的增加、商誉的摊销等。

EVA创新了评价指标,考虑了股本成本,能够全面衡量资源利用效率,与传统的业绩评价方法相比,其最重要的特点是从股东角度重新定义企业的利润,考虑了企业投入的所有资本(包括权益资本)的成本。具体讲,EVA有以下几方面的优势:

第一,将企业所有者益与经营者业绩紧密联系在一起。EVA是企业收益中弥补了所有成本(包括经营成本和资本成本)后的剩余收益,当EVA﹥0时,股东的价值增加,反之,价值减少。因而EVA业绩评价体系将经营者的奖励和股东财富有效结合起来,使经营者能够站在所有者的角度来分析问题,制定企业经营策略,避免了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讨价还价,克服了经营者的利润粉饰行为。

第二,能比较准确地衡量任何给定期间的公司业绩。通常,用财务报告中的会计利润指标来衡量,许多公司都是赢利的,但实际上只有当公司的净利润大于全部资本成本时,才表明经营者为投资者创造了财富,否则就会损害投资者的利益。EVA对资本成本的重视,使企业可以避免财务上“隐性亏损”的发生。此外,EVA不受公认会计准则的限制,其使用者可以根据需求做出适度调整,以获取相对准确的数据,从而降低了会计准则引起的经营业绩扭曲现象,能够更真实更完整地评价公司的经营业绩。

第三,更关注企业的长期发展。由于EVA指标的设计着眼于企业的长期发展,而不像会计利润一样仅仅注重当期业绩,因此,应用该指标能够鼓励经营者在做投资决策时选择能为企业带来长期利益的方案,从而杜绝经营者短期行为的发生,促使经营者不仅要关注所创造的实际收益的大小,而且还要考虑所运用的资产规模和资产成本的大小。

第四,EVA系统是一个业绩评价的完整体系。EVA作为一个全面衡量公司资源利用效率的综合指标,有利于统一公司的经营理念和管理目标,避免纷繁复杂的指标体系互相冲突、前后矛盾,增强公司的营运能力和决策质量;同时,统一的财务价值观有利于公司各部门之间的交流沟通,形成齐心协力提高公司经济增加值的良好氛围。因此,EVA系统不仅和企业管理融合为完整的财务管理系统,而且在绩效激励方面形成了完整的业绩评价体系,大大增强了激励作用。

三、基于EVA的股权激励模式的设计

第7篇:公司的经营指标范文

绩效管理的目标是企业战略目标的辅助,通过有效的目标分解和逐步逐层地落实帮助企业实现预定的战略。企业的绩效评价制度是否科学、合理,是否有直接的激励效应充分决定着企业的业绩水平。在企业的成长过程中,绩效评价制度起着一种导向性的作用,这种导向性作用的良好发挥,不仅有利于经营业绩的客观正确评价,而且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同时,我们也应当注意到,绩效评价制度也是一把双刃剑,运行不畅会给企业带来严重的后果。

联通公司的经营绩效考核工作已经运行了相当长一段时间,对提高公司整体运作水平和经营绩效起了很重要的推动作用,期间经历了几次大的修正和补充,迄今为止已逐步建立起较为合理的绩效考核指标评价体系。这几年来的改进过程,是一个企业战略目标不断调整的过程。

一、公司发展初期绩效评价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没有完全反映以利润为中心的核心思想

电信行业尤其是移动通信行业在早期中国市场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投入即意味着产出,投入导向型成为早期联通发展模式的特征。但随着电信行业发展的放缓,特别是联通在海外和国内上市的相继成功,股东利益最大化成了企业发展的根本目标。强化效益成为各级公司必须予以关注的目标。但在2002年以前,公司在政策导向上仍然比较偏重于收入,对盈利、特别是净利润的关注不够。在2002年的考核方案中,联通公司提出了收支系数和资产报酬率这两个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前期考核的不足,避免了各级分公司投资的盲目性,强化了节约成本、创造效益的观念。但其考核力度仍不足以引起各级分公司对利润的高度关注,由于薪酬总额主要与收入挂钩,客观上引导了分公司的经营行为更偏重于收入规模,而对净利润考虑得相对较少。而这直接导致投资者对公司的盈利状况产生担忧,降低了对其进行战略投资的积极性,并引起了一连串的不良反应。

(二)考核体系过度偏重于短期财务指标的评价

联通作为现代公司制企业,其内部存在的问题必然使委托人与人的最大化利益目标产生矛盾。而客观、公正的绩效考核机制的建立,是保证委托关系有效性的重要途径。从当时的绩效考核方案来看,指标体系的设置并没有很好地引导各分公司确立以长期业绩为核心的理念。各分公司的管理者有意无意地将主营业务收入完成率目标摆在首位,追求市场份额的增长,各种营销政策和管理手段都是以此为基准,这种短期经营行为严重影响企业的未来盈利能力。

(三)绩效考核缺乏预测性和发展性

公司的投资者、债权人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不仅关心公司的历史财务经营状况,而且更关心未来的财务状况和战略经营目标的实现状况,这直接影响到企业价值和股东财务的增值。公司绩效考核指标的数据主要来源于财务报表,而财务报表中的财务指标反映的是各分公司的历史经营状况,不利于对未来经营状况作出合乎情理的预测。而且,公司也是根据这一信息资料对各分公司实行奖惩,这必然导致后者处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为了完成短期目标而采取一些短期行为,使公司降低了长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四)对一些关键指标的监控和审核不到位

从考核执行情况看,还有一个现象就是,大多数关键指标仅仅从各分公司上报的数据中抽取,这些数据是否真实,缺少相关职能部门的审查和监督。比如,为了提高百元人工成本产出率的得分,个别分公司将账面人工成本大幅度减少,转而扩大营销成本开支范围;对主营收入的考核导向使分公司放宽收入确认依据,导致欠费增加,或者频频出现“以成本换收入”的现象等等。由于监控和审核不到位,分公司错误执行的经营行为没有及时得到制止,给以后年度的经营效益带来了隐患。

二、公司对经营绩效评价制度的改进

(一)公司对绩效评价制度认识的改进

在实施过程中,联通总部也发现了上述问题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并充分认识到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长期、综合竞争能力的竞争,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也越来越依赖持续不断的创新和核心竞争力来保持。与此相适应,绩效考核也应该越来越向关注长期业绩水平和引导企业战略发展的方向转变。事实上,绩效考核的目的并不只是如何在各分公司之间合理地切割“绩效工资”这一块蛋糕,更不鼓励各责任中心为了切得更大份额的蛋糕而使出各种调账、弄虚作假等各种舞弊手段。如果从长远的角度来看,有效的绩效考核手段应当符合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1.以利润最大化为核心的原则

企业绩效考核就是为了实现生产经营目标,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过程及其结果作出的一种价值判断。其核心是比较所费与所得,力求用尽可能小的所费去获得尽可能大的所得。企业要不断发展壮大,就必须千方百计扩大收入和降低成本,收入越高,成本越低,利润就越大,企业发展的基础就越牢固。

2.绩效考核与战略目标相结合的原则

实际上,绩效考核本身就是一种战略行为,因此,一切不符合公司战略发展方向的经营行为都是绩效考核需要排斥和防范的。由此看来,绩效考核工作必须有利于企业长期目标的实现,指标体系的设计要有利于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的形成。如,财务指标的设置不能放在短期利润最大化目标上,而要立足于长期利润的最大化,要用发展的眼光去分析影响企业利润增减和竞争能力的因素,把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有机地结合起来。

3.综合兼顾各利益相关者的原则

绩效考核不只是一种内部考核机制,还关系到管理者和员工的切身利益。绩效考核要综合考虑各利益相关者的作用,在企业内外部搭起一座制度化考核的桥梁,减少企业与外界的信息不对称程度,从而构建一套全方位、全过程的综合评价体系。

(二)公司对绩效评价制度的改进措施

结合上述原则,为鼓励分公司提高业务增长质量和盈利水平,全面加强公司的盈利考核,严格按照以利润为中心的经营思想来进行发展,公司近年来对绩效评价制度作了较大的修正和变革:

1.优化KPI考核体系指标结构

分别以公司总体发展战略、强化内部管理、改善网络运行和服务质量等生产经营目标为依据,将考核分为经营效益类考核,经营管理类考核,重大通信事故、故障与安全责任事故考核三部分。同时,突出考核重点,简化指标设置。

2.加大经营绩效考核指标中的利润贡献率权重

目前,绩效评价制度中利润考核已达到经营效益类考核的35%以上,并设置了利润总额贡献率的加分指标,进一步突出了以效益为中心的经营思想。

3.在逐月公布绩效考核结果时,专门单列按利润排序的分公司排名及所占公司利润总额的比重

这样做,可有效地树立以效益论英雄的经营氛围,引导分公司不断改善经营,提高利润贡献水平。

4.对薪酬总额的核定增加利润挂钩指标

体现薪酬与利润同步增减的政策导向,同时增加薪酬总额的利润挂钩比重,引导分公司将收入与利润并重,确保人工成本的增长与公司的效益水平合理匹配。

5.确定公司经营管理的重点,制定相应的考核指标

如为进一步控制公司的坏账损失,强调有效收入,在考核中规定对坏账准备超过收入1.5%的部分加倍扣减收入完成指标;为合理评价分公司实际经营效果,增加经营利润考核指标,即剔除折旧摊销和财务费用等因统一投资带来的利润影响因素等等。

以上举措充分说明联通公司的战略发展目标已经有了根本性的转变,不再以高额投资为代价的快速市场拓展为战略核心,而是转移到“利润为王”的战略宗旨上来。当然,任何绩效评价体系要想达到企业发展导向性的作用,就必须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管理要求以及所处的市场背景来制定,要被各级管理者和员工所理解和认可,尽可能做到科学客观地评价经营效果。

三、几点思考

(一)如何科学评价企业持续发展能力

加重当期利润的考核权重有可能会导致被考核单位短期经营行为,有碍于企业长期发展目标的实现。而目前经济增加值(EVA)概念的产生弥补了这一缺陷。公司每年创造的经济增加值等于税后净营业利润与全部资本成本(包括债务资本成本、股本资本成本)之间的差额,如果EVA

(二)经营业绩指标与非经营业绩指标的有机结合

经营业绩指标是以企业历史经营结果为评价依据,是对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的运营状况和经营业绩进行评价。要达到全面评价企业经营绩效和持续发展能力的目的,还要有非经营业绩指标(管理效率指标),对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盈利能力和经营管理能力予以评价。目前,管理效率指标主要包含客户导向指标、内部运营指标和学习成长指标,在实践中发现部分指标(如学习成长指标)的主观因素较大,难以量化考核,导致考核意义不大。因此,如何分配经营业绩指标与非经营业绩指标间的考核权重,如何科学设置和有效考核非经营业绩指标,值得深思。

第8篇:公司的经营指标范文

在资本市场日益完善的条件下,上市公司的筹资行为和投资行为也逐渐向多元化发展,无论是上市公司的内部管理当局,还是外部投资者,都逐渐意识到现金流量信息更能反映上市公司的收益质量和现实的支持能力,它是公司极为重要的不可替代的理财资源,也是投资者(股东)做出正确决策的信息资源。要做出正确的理财决策,保证理财行为的最优化,必须要求公司理财人员掌握现金流量表的分析方法和技巧,深刻认识到现金流量形成的和内在结构,才能充分发挥其对公司理财的重要作用。地评估公司资产的流动性、财务弹性,评价公司的收益能力和财务风险,预测公司未来的发展趋势。上市公司的财务人员应遵循分析的原则,合理采用比较分析法,以比较结构百分比和财务比率为重点,精心设计财务分析指标,力求分析得具体、深入,透过现象看本质,使其为公司理财发挥充分的作用。

一、上市公司现金流量的结构分析

现金流量的结构分析包括流入结构、流出结构和流入流出比分析,可列表进行分析。旨在进一步掌握本公司的各项活动中现金流量的变动规律、变动趋势、公司经营周期所处的阶段及异常变化等情况。其中,(1)流入结构分析分为总流入结构和三项(经营、投资和筹资)活动流入的内部结构分析。(2)流出结构分析也分为总流出结构和三项(经营、投资和筹资)活动流出的内部结构分析。(3)流入流出比分析即分为经营活动的现金流入流出比(此比值越大越好);投资活动现金的流入流出比(发展时期此比值应小,而衰退或缺少投资机会时此比值应大较好);筹资活动的现金流入流出比(发展时期此比值较大较好)。公司理财人员可以利用现金流入和流出结构的比较和同业比较,可以得到更有意义的信息。对于一个健康的正在成长的公司来说,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应是正数,投资活动的现金流量是负数,筹资活动的现金流量应是正负相间的。如果上市公司经营现金流量的结构百分比具有代表性(可用三年或五年的平均数),理财人员还可根据它们和计划销售额来预测未来的经营现金流量。

二、上市公司的资产流动性分析

公司资产的流动性是指公司资产经过正常秩序,无重大损失地转化为现金以及公司债务契约或其他付现契约履行的能力,它是蕴涵于公司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动态意义上的偿付能力。根据资产负债表确定的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虽然能反映流动性但有很大的局限性。这主要是因为:作为流动资产重要成分的存货并不能很快转化为可偿债的现金;存货用成本计价不能反映变现净值;流动资产中的待摊费用也不能转为现金;应收账款会有一定的坏账发生。许多公司有大量的流动资产,但现金支付能力却很差,甚至无力偿债而加大财务风险,导致最终破产。真正能用于偿还债务的是现金流量。所以必须用上市公司的流量和债务进行比较分析能更客观地反映其真实的偿债能力。主要分析指标包括:(1)现金到期债务比=经营现金净流量/本期到期的债务;(2)现金流动负债比=经营现金净流量/流动负债;(3)现金债务总额比=经营现金净流量/债务总额。

上述指标越大,说明企业经营活动所产生的现金流速越快,流量越大,企业的财务基础越稳固,内部控制合理有效,从而偿债能力与对外筹资能力就越强,公司流动性越好,抗风险能力越高。一般来说,本期到期的债务是指本期到期的长期债务和本期应付票据。通常这两种债务是不能展期的,必须如数偿还。现金流量负债比不但可以衡量公司短期偿债能力,还可以预测出公司整体财务状况,如果该比率大于40%,表明公司的财务状况良好。而现金债务总额比是评估公司中长期偿债能力的重要指标,同时也是预测公司破产的可靠指标。该指标越高,公司承担债务总额的能力越强。

三、上市公司获取现金能力的分析

获取现金的能力是指经营现金净流入和投资资源的比值。它弥补了根据损益表上分析公司获利能力的指标的不足,具有鲜明的客观性。投入资源可以是主营业务收入、公司总资产、净营运资金、净资产或普通股股数、股本等。具体指标有:

(1)销售现金比率=经营现金净流量/主营业务收入。该比率反映每元销售得到的现金大小,即销售收入的货款回收率,既可从一个方面反映公司生产商品的市场畅销与否,又从另一个侧面体现了公司管理层的经营能力。其数值越大越好。

(2)每股营业现金净流量=经营现金净流量/普通股股数。该指标反映每股流通在外的普通股的资金流量,它通常高于每股收益,但不能替代每股收益。因为现金流量没有减去折扣。它能反映公司最大分派现金股利的能力,超过此限度,就要借款分红。

(3)全部资产现金回收率=经营现金净流量/全部资产×100%.该指标说明公司全部资产产生现金的能力,该比值越大越好,可与同业平均水平或同期水平比较,评价上市公司获取现金能力的强弱和公司可持续的潜力。

四、上市公司的财务弹性

所谓财务弹性是适应环境变化和利用投资机会的能力,也叫财务适应能力。这种能力来源于现金流量和支付现金需要的比较。现金流量超过需要,有剩余的现金,适应性就强。因此,财务弹性衡量是经营现金流量与支付要求进行比较。支付要求可以是投资需求或承诺支付等。具体指标包括:

(1)现金满足投资比率=近5年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近5年资本支出,存货增加,现金股利之和。该比率越大,说明资金自给率越高,对外借资金依赖性越小,财务风险越小。此指标达到1时,说明公司可以用经营获取的现金满足扩充所需资金,公司有一定的成长潜力。若小于1,则说明公司是靠外部融资来补充,虽可在一定程度上利用财务杠杆,但会加大公司财务风险。

(2)现金股利保障倍数=每股营业现金净流量/每股现金流量,此比率越大,说明支付现金股利的能力越强,公司运用股利分配政策的余地越大。以上两个比率越大,说明上市公司财务弹性越大,适应各种环境和资金需求的灵活性越强,抗风险的能力越大。

五、上市公司的收益质量分析

收益质量是企业公开报告收益与其经营业绩之间的离差程度。它是完整性、可靠性和可预测性的综合。收益质量分析主要是分析收益和现金流量的比例关系。由于上市公司收益质量主要受到会计政策的变化和选择,收入和费用确认的时间,公司对自行列支成本的选择,以及管理者的财务决策等因素的。评价公司收益质量的财务比率是营运指数。营运指数=经营现金净流量/经营应得现金。其中:经营应得现金是指经营净收益与非付现费用之和。经营活动净收益=净收益-非经营收益。上市公司理财人员可以通过的营运指数对公司收益质量进行评价。有些项目如折旧、资产摊销、信用政策等虽不影响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但会影响公司的损益,使当期会计收益与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不一致,但是两者应大体相近。因此,若营运指数大于或等于1,说明会计收益的收现能力较强,收益质量较好;若小于1,则说明会计收益可能受到人为操纵或存在大量的应收账款,收益质量较差。有虚盈实亏的可能性,必须进一步分析会计或会计估计的影响。公司应采取相应的理财措施,改变企业的营销策略,提高公司的收益质量。

在运用上述财务分析方法和指标对现金流量表进行分析时,还应注意以下三个:

1.不要拘泥于以上有限的财务分析指标,还可以根据公司管理当局的需要适当改编现金流量表,设计更具说服力的指标,获取其他更有意义的信息。

第9篇:公司的经营指标范文

一.关于经营者的激励机制的构想和实践

对经营者进行有效的激励,防止经营者偷懒和经营者在经营范围内利用职务的便利,以损害投资者的利益为代价追求其个人目标,是保证所有者的资本收益的重要举措。现代行为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由其动机决定的,人的动机又取决于其需要,经营者的需要包括物质的需要和精神需要,因此经营者的激励机制可以分别从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两个方面去设计。

(一)经营者的物质激励机制的设想

经营者在经营中付出的努力程度是其私人信息,所有者看到的只是结果,同时,企业又是在一个不确定的环境中经营,利润受经理人多种不能控制的因素影响。因此,对企业利润增减到底是因环境变化所致,还是经营者努力情况的变化所致,经营者清楚,而所有者是不清楚的。在这种情况下,经营者很容易利用这种信息的不对称而偷懒,降低所有者的资本收益。为此,我们需要设计一种所有者和经营者利益相关机制,去激励经营者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经营企业。我们认为,这种机制应当是一种经营者利益与企业经营绩效挂钩的机制。企业经营绩效包括现期绩效和长远绩效,因此这种激励机制具体包括:与现期绩效相关的激励和与未来长远绩效相应的激励两大部分,前者主要由结构性报酬和职务消费等部分组成,后者则反映在股权收入。

1.现期绩效相关的激励

(1)结构性报酬制度设计及运用

结构性报酬制度的基本是可以把经营者的报酬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作为固定薪金(或称基薪),一般来说其数额以能维持其个人与家庭生活为准;另一部分作为风险收入,完全与经营绩效挂钩。基薪的多少,应与企业规模及职工平均工资性收入挂钩,这样做可以找到合理的参照点。针对我国企业的特点,结合我在实际工作中的体验,认为基薪可按以下模式决定:

基本薪金=岗位系数×(本地区年度职工平均工资性收入×30%+本企业年度职工平均工资性收入×70%)

岗位系数参照表:

本年度所有者权益数(元)岗位系数本年度所有者权益数(元)岗位系数

>5亿1.60.1-0.5亿1.3

-5亿1.50.05-0.1亿1.2

0.5-1亿1.4<0.05亿1.1-1.2

为了激励经营者尽职尽责,主动执行经营管理职能,突出经营者在经营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对于有可资考察的前期业绩的优秀经营者,可通过给予高额的固定薪金予以激励。高额的固定薪金可以在上述公式的基础上,扩大岗位系数值予以确定,岗位系数的选取与公司经营的难度以及经营者对风险的好恶程度来确定。

风险收入是与企业经营业绩直接挂钩的变动收入,它使得经营者的切身利益与投资者的近期利益联系的更紧了,同时也克服了经营者吃大锅饭的问题。

作者认为经营者风险收入可按以下方式确定:

①建立考核指标体系。根据企业的情况,设定经营考核目标,并将考核目标分为经济效益类指标及经营、管理类指标。

②将考核指标按重要性不同划分不同的权重分数。

③将各种指标的实际值与目标值进行比较,计算出目标完成率。

④目标完成率与权重分数相乘得到考核指标实得分。

⑤计算风险收入。风险收入以如下公式计算:

风险收入=净利润×(X%)×考核指标实得分/100

式中X%表示利润的分成比例。

风险收入的激励作用表现在:

①风险收入与企业利润挂钩,防止经营者风险收入与企业效益不同步。

②风险收入与企业设定的各类指标都有一种内在联系,经营者的工作必须兼顾企业的各个方面。

③各类指标完成的好坏在与经营者风险收入挂钩时权重不同,使经营者明了企业工作的主次,能帮助经营者抓住工作重点,兼顾一般。

④能清晰地反映投资者对公司发展的愿望,体现投资者的激励导向作用。

⑤考核指标可以根据企业的工作目标的重点的变化而进行灵活地调整,操作非常方便。

该方法作者曾在JLT公司进行了成功的运用:

案例一:JLT公司的经营者风险收入

JLT公司是一家专门从事高级家具营销的公司,公司在武汉市注册成立两年以来,实际营运资金、人员均按时到位,公司的运行却远不如股东们设想的那么好,虽然开业了两年,但主业的业绩平平,销售收入在低位徘徊。作为一个营销的专业公司所需要的资源——资金、供货货源、货品的品牌等一应俱全,武汉市及其周边的公司形象的升级,个人住房的装修热也为高档家具提供了一个广泛的市场空间,但为什么公司的经营长期打不开局面呢?JLT公司的股东,执行董事张先生十分着急,在一次偶然的接触中知道作者正在苦读MBA课程,便邀作者参观他的公司,并希望作者能对公司的现状找到改进方法。作者抱着试一试的想法,随张先生到了他的公司,通过观察、了解到的情况,提出了如下诊断意见:

第一,公司的经营环境中,存在竞争对手,竞争对手的市场定位与JLT公司有相似之处,公司要打开经营局面,其经营者必须具有较强的竞争意识和竞争力。

第二,公司的总经理李先生,大学毕业文化程度,有五年从事家具营销的经验,年龄35岁,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董事会成员对李总也显得十分信任。

第三,公司从总经理到员工基本上按固定薪金制度及少量的浮动工资。这可能是问题的关键所在。进一步了解证实,总经理对公司的经营目标的理解比较模糊,对于如何完成经营目标和具体措施很少,且显得抓经营的力度不够。

作者向股东代表张先生建议从总经理的薪资制度改革入手,向整个公司注入活力。作者为此设计了新的总经理的薪资制度,即大幅下降基薪,而将重点放在风险收入上,风险收入的办法如下:

风险收入与公司的经营指标挂钩,在设计考评指标时,考虑两类指标,第一类指标反映公司当前效益的指标,即年度经济效益指标,第二类指标反映公司的综合素质等影响公司未来发展后劲的指标,即经营、管理水平指标。第一类指标在考核结果中占80%的权重,第二类指标在考核中占20%的权重,将它们划分成分值,按百分制进行考评,各项考评指标的权重分数如下表所示:

JLT公司总经理的风险收入=净利润×6%×考核指标实得分/100

该报酬方法应用6个月后,公司的销售收入达800万元,超上年同期30%,净利润达60万元,超上年同期50%,其他各类指标均有较大增长。

公司股东代表张先生深有感慨,感到公司李总的精神面貌大改,经营管理措施具体、得力,并对中层领导也采取了类似上述办法的计酬制度,使员工之活力大增,公司的经营工作红红火火。张先生对公司的监管及指导方法更明确、更加有条理了。

(2)职位消费制度设计

职务消费是指经营者在任期内为维持行使经营者管理职能所消耗的费用。职位消费包括经营者的各种福利、办公费(办公用品,电话费等)、交通费(小汽车、油耗等)、招待费(公款宴请、公关、联谊等)、培训费(培训、学习班、参观、考察费等)、信息费(为获得各种信息如参加订货会、信息会等所耗费用等),带薪度假和经营者以公干名义进行的其他消费。职务消费的特点是,有一部分是纯粹为公司业务或经营者的工作所需要的,有一部分则难以界定是为公还是为了经营者个人的需要的,职务消费的开支还存在由经营者的主观随意性的问题。

职务消费的标准往往是经营者表明自己身份的一种象征的需要,因此也是一种激励手段,其制度建立得好,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是必要的,但当职务消费失控,或不加适当限制时,这种激励方式将难达到有效激励的目的。为了使职务消费成为有效激励的手段,作者认为对职务消费应作出改革,一是实行在职消费定额,对于超出定额的部分由经营者自己承担,对于节约的部分归经营者所有;二是将职务消费货币化,即核定经营者的准许职务消费指标,将现金直接打入经营者的个人帐户,同时取消这些费用的公款列支,这样既可以为企业节约成本,又可使经营者的货币收入提高从而激励其节约开支;三是将企业销售收入等代表公司经营规模的指标按一定比例确定经营者的职务消费标准定额,使职务消费总量处在受控的状态。2.未来长远绩效相关的激励——股票收入激励

股权收入是指经营者的分红收入或红利,是指经营者由于持有企业实际或“虚拟”股权而在年度或若干年后享受到现金、实物、红股、补充养老保险基金等等的权益。

股权形成的方式和类别及优缺点分析如下:

(1)经营者以现金购买股权:一是在企业改制过程中调整原股本结构,按比例折股由经营者现金购买的股份;二是通过企业股权转让经营者用现金购买的股份;三是经营者以贴息或低息贷款购买的企业股份。

现金购买股权的优点是经营者风险意识和责任感得到强化,缺点是如果股票金额大,现金支付或贷款压力重,可能促使经营者只关心提高近年利润以早日收回购股成本。

(2)奖励变股份:一是经营者年终超额奖励(效益薪金)“资本化”,折算成对企业的持股;二是经营者获得特别奖励的股份。

奖励变股份的好处是把年度奖励的兑现长期化,促使经营者建立长期行为意识。

(3)不付现金享受股权分红:一是经营者以“赊账”形式享受企业账面上的“虚拟股”(年终分红后分一次或几次先还清股权欠款);二是经营者获取岗位股份(即“干股”,享有分红权,离岗后自然取消)。

(4)期股:经营者在一定期限内,按照与企业原先约定的价格购买一定数量的本企业增值了的股票。期股的优点是使经营者立足长远,把个人权益与企业发展紧密结合的较好方法。

期权是投资者赋予企业经营者在今后一定时期内以目前的市场价格购买公司股票,而在将来有利可图的时候出售的权力。这部分股权不能任意变现、转让或带走,只有在经营者在职期间才能拥有,退休后方可带走。经营者在职期间,如果他经营有方,公司的绩效不断上升,公司的股票价格就会上涨,经营者就可赚得购买时的股份与涨价后的股价之间的差额。但是,如果企业绩效长期上不去,股价没有在经营者接受股票期权时的价格有所提高,那么经营者手中的股票就无法在期权期满后的交易中获得增值。这种赋予经理人员的期权的方式,可以有效地避免经营者的短期行为,还能刺激、引导经营者与企业长期共有、同心同德。期股的缺点在于经营者在经营期内并未实际购买股权,由于是否购买股权的主动权在经营者,因此,对于无意购买期权的经营者难以产生激励作用。对此,可以在实际操作中,将目前对经营者普遍实行的年薪制与期权制结合起来(前提是出资人与经营者共同接受),即可将经营者当期的年薪中的一部分划出来购买期权,这样就可以使出资人的心理上较踏实了,经营者由于戴上了“金手铐”也须下决心背水一战。

(二)经营者的精神激励机制的设想

经营者除了追求个人物质利益最大化以外,还具有强烈的实现自身人力资本价值的精神欲望,他们在实现其人生价值的需要上,甚至超过了对物质财富的需要。因此,对经营者来说,除了物质利益激励之外,还需要精神激励。精神激励的方式如下:

1.尊重和保护经营者应有的权力。

经营者无论是其工作对职权的需要还是自身对权力的需要,权力都是十分重要的。在权责对等、监督约束完备的条件下,应当给予经营者以足够的权力,使经营者感到权力大责任也重,感到被信任,从而激发工作干劲和热忱,尽职尽责地经营好企业。

2.实行优质资产向优秀经营者集中

把优质资产授权给优秀经营者集中经营,既是对其以往经营业绩和能力的肯定,又把新的重托、信任和发展机遇赋予经营者,使经营者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和表现自我的舞台,从而激发其渴望在新的机遇挑战面前跃跃欲试的成就感推动力。

3.为经营者创造良好的公平竞争环境

不同的客观条件要达到相同的经营目标,经营者付出的努力是不同的。应区分不同企业的政策义务、产业特点、历史包袱、资产结构、税收政策等基础条件,根据公平理论,经营者付出的努力与回报之比应等于其他经营者付出的努力与回报之比,按经营难易的不同程度制定激励办法,或者尽量地给予经营者提供与其他同类企业相近的基本条件,使不同经营者在同一起跑线上比赛。这样的激励方式才能消除经营者存在的委曲或心理不平衡心态,心甘情愿地受命经营企业。

4.激发经营者的职业道德观

道德是精神激励的重要源泉,是经营者取得自身心理平衡的方式之一。个人在处理自己与群体的关系时,总会有得有失。有道德义务感的人在牺牲个人利益为社会做奉献时,他的道德解释系统会使他觉得这种牺牲是值得、光荣的,从而心情愉快,精神饱满。反之可能牢骚满腹,怨气冲天。优秀经营者的道德人格体现在对出资人的高度负责,以社会发展为人生追求的归宿。应当引导,感化经营者,使之产生对经营道德追求的崇高境界。

5.给予经营者相应的荣誉地位待遇

要经营好一个企业,经营者必须付出艰辛的努力,承担各种风险,对他们取得的非同凡响的经营业绩,政府、社会及投资者应该给予充分地肯定,并适度地授予各种荣誉称号,对优秀经营者应通过各种媒体,大张旗鼓报道,提高其社会知名度及美誉度。在社会经济生活中,优秀经营者有其独到的真知灼见,应创造条件疏通经营者参政议政的渠道,参予国家政治生活,充分体现社会尊重优秀经营者,使经营者产生自豪感,鼓舞经营者的斗志。

二.经营者的约束机制的构想和实践

经营者处在企业组织金字塔的顶部,其特殊的地位决定了他的工作必须具有主动性、灵活性;决定了他经营信息占有方面居于绝对地位;市场风云变幻莫测,决定了企业的经营决策要快速化、集中化。这就使得经营者的行为会对企业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在两权分离状况下,经营者的行为的控制更是复杂。为了使经营者的行为保持着良好的状态,除了使用各种激励手段之外,还必须建立有效的约束机制,这才能保证企业在经营者的率领下跑得快、走得正,充分符合出资人及社会的要求。

(一)把好入口关,是对经营者进行约束的始点

选聘一个综合素质优秀的经营者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个工作可以由投资者及某些经营者评估及审计机构共同组成评聘委员会,对选聘对象进行考评。考评的重点是经营者的学历、资历、经历、信用度、忠诚度、经营业绩等。其中经营绩效可以较为客观地反映企业家的综合能力,因而其权数应较重。对于经营者的经营历史应该尽量详细的考察,有经营劣迹记录的人员不得选为经营者。除此之外,还应考虑经营者的身体状况、年龄以及性格等因素,作为选聘经营者的参考依据。

对经营者进行测评的方式有三种:一是竞争答辩。通过聘任有较高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的专家、企业家组成评委会,对差额推荐的选择对象进行答辩评估。用人单位依据评委会的评估结果决定取舍。二是微机测评。建立“经营者评估测试系统”软件,利用计算机对选拔对象进行素质能力测评。三是考察考核。通过查阅档案,征求单位意见,群众评论等传统办法,对选择对象的政治业务素质,经营管理能力进行深入的了解,最后形成考核意见。三种方式的有机结合使用,可以更好的确保选聘经营者的可靠性。

初选合格的经营者,还应进行试用。只有通过试用才能真正了解经营者的全面的实际能力,试用合格者,再签订聘任合同。

聘任合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它是约束、激励经营者的最重要的手段之一,是考核、评价、奖惩经营者的重要标准,是经营者任期到后是否续聘的依据。聘任合同中载明的经营目标以及对完不成经营目标将如何处罚是保证经营目标实现而对经营者采取的约束手段。1999年6月作者主持制定了本集团下属的NDM公司的经营责任合同书,现作为案例加以说明。

案例二:NDM公司经营责任合同书

NDM公司是WP集团下属的子公司,主要产品是农用塑料薄膜。三年以前,该公司的原料是国家按低于市场的价格分配的,农膜产品由农资部门收购,再分销给农民,在这种情况下,NDM公司的主要职责就是生产,确保产量,控制生产成本,因此每年均有200-300万元的净利润。1997年初开始,国家取消了计划原料,农资部门也不包销产品,公司完全进入市场,在以后的几年里,公司虽然采取了一些应急措施,但经济效益急剧下降,企业连续两年发生亏损。面对新的竞争现实,集团认为解决经营者能够适应激励市场竞争的制度问题是当务之急。作为NDM公司的母公司的代表,我受命去解决这一问题。经调查发现,企业经营状况如此滑坡的关键是当企业的经营环境、经营条件发生重大变化以后,企业经营者的经营目标责任约束机制没有建立。针对这一问题,在1999年度的经营责任合同书中就经营责任约束进行了强化,主要内容摘录如下:

1.经营考核目标条款

(1)产量:2500t

(2)销售收入:1900万元

(3)提取设备折旧率:20万元(进入成本)

(4)利润总额:60万元

2.约束条款

(1)经营者不得发生赊销,杜绝呆账、死账;

(2)经营者必须合法经营,照章纳税,不得私设小金库,不得建帐外帐,不得将资产在体外循环;

(3)控制招待费,按财务制度规定限额为销售收入的0.5%;

3.监督方式条款

(1)母公司派出财务总监,监控反馈NDM公司的生产经营状况是否正常;

(2)每月对NDM公司进行实物、现金盘存,保证账,实物及现金的真实性;

(3)将年度经营目标分解为月度经营目标,母公司按月考核,子公司按月上缴利润,实行动态监管,当生产经营出现重大异常时,母公司不至于对子公司失控。

4.对经营者的处罚条款

(1)经营者连续一个月不能完成月度经营目标计划,黄牌警告,二个月不完成月度生产经营目标计划,红牌警告,三个月不能完成经营目标计划,引咎辞职;

(2)经营者未完成年度目标计划的80%,第二年不得连任总经理;

(3)未完成经营目标时,按计划的比例扣罚经营者的年薪。

由于有了明确具体经营目标责任及监管措施,对经营者的考证及其经营结果的处理便有了很强的可操作性。实际情况是,NDM公司的总经理吃了两张黄牌,经营者感到了具体的压力,因此尽了他最大的努力。主要经营目标利润总额实现45.5万元,是年度目标的75.8%,未达到80%的要求。经营者因此“下课”。经营者虽没有完成计划,但较前一年净利润增加了40万元,说明经营者作了很大努力,但经营目标责任合同是严肃的,对经营者的处罚还得照章执行,以警示后来。同时,由于事先对经营者有处罚约定,更换经营者也就没有什么麻烦了。(二)建立完善的经营者约束制度

制度是一切约束的基础,通过约束制度的建立,使经营者明了什么不能做,什么可以做,什么必须做,应该做到而未做到将会导致什么样的处罚等等。

1.实行经营者风险责任制度。经营者的利益与风险要对应,合理设置经营者的风险责任,是分解投资者资产的市场风险与管理风险,降低成本的必然选择。一是强化经营者职业风险机制,把经营者的职业命运、经济利益与资产经营业绩直接连系起来;二是实行经营者资产风险抵押的损失赔偿制度,通过合理有效的契约关系把资产责任、经营责任人格化和物质化;三是建立经营责任违法赔偿的担保责任,例如可以设想由经营者找到一个为其经营进行担保的公司或有名望的个人,负责对其经营的过失或完不成经营任务进行有限赔偿。2.建立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现代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和特征是投资者、经营者等不同要素所有者之间通过公司制企业的权力机构(股东会)、决策机构(董事会)和管理执行机构(经理)、监督机构(监事会),形成各自独立、权责分明又相互制约的关系,不仅保证各责任主体权力的享有,又提供了不同所有者权益实现的制度保障。在这种三权分立的体制下,经营者的行为将受到来自决策方、监督方及最高权力方的制约,受到应有的规范,投资者对经营者日常的约束通过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的职能得到体现。

3.对经营者经营过程的约束制度。以公司既定的法规,公司对经营者的经营责任目标及按经营时段的分解目标为准绳,对经营者展开的一系列符合性验证活动就是对经营者的经营过程进行约束的过程。上述的符合性验证是验证在动态过程中经营者的行为及经营后果与有关目标、规则进行对比后的差异。假如对经营者的业绩等到年末才去算总账,就会留下失控的隐患,对此,可通过委派的财务总监等监管人员向董事会按月提交企业即时的资产负债、损益情况及重大事宜的进展情况的报告,使公司的决策机构及最高权力机构能始终了解公司的经营状况,确保股东及董事会采取重大决策的灵敏性和及时性,确保股东、董事会对企业重大事宜的知情权,确保经营信息的真实性。(三)正确设置权限,实行授权约束

对经营者授权就是规定经营者可以行使的权力范围,这既是经营者明了自己的权限以便正确用权的需要,也是出资人对经营者所享有的权力范围边界的约定,经营者超出权限,就是违规。正确授权应遵循的原则是:(1)授权范围要适当,即既要保证经营者从事经营管理工作必要的权力,又不能因权力过大,以致于投资者对企业的重大方向的把握失控。

(2)授权应当明确、具体,便于监督,防止出现权力、责任真空,造成企业损失。

(3)授权要因时制宜,针对不同时期企业的现状、经营阶段、经营者素质是处于验证阶段,还是成熟信任阶段来调整授权内容。

(四)对经营者的审计约束

案例三:对NDM公司经理的任期审计报告

案例二所涉及的NDM公司的经营者的第一年任期到1999年12月31日结束,集团审计部对该公司进行了经济责任审计,审计的依据是《经营目标责任合同书》以及公司的有关规章制度。审计结果如下:

1.经营者完成经营目标的情况

(1)产量实际完成2300t,计划为2500t,完成计划的92%;

(2)销售收入实际完成1800万元,计划为1900万元,完成计划的94.7%;

(3)实际提取设备折旧20万元,计划为20万元,完成计划的100%;

(4)净利润实际完成45.5万元,计划为55万元,完成计划75.8%。

2.存在的问题及利润未完成的原因

(1)公司的经营责任压力传递机制未充分形成,一部分部门没有制定考核指标,还存在吃大锅饭现象,导致公司员工的活力不足,影响了生产经营目标的实现;

(2)原材料消耗高,实际物耗达1055kg/吨,较国标1040kg/吨高15kg/吨,因此减利4.98万元;

(3)招待费用过大,超过招待费限额1.96万元。

审计结论客观、公正、明确,为母公司如何处置经营者提供了充分的依据,由于数据说话,没有人为的主观因素,NDM公司的经理也诚恳地接受母公司的解聘决定,表示要认真总结经验,在新的一年、新的岗位上改进工作,继续努力。

从这个审计案例,我们可以认识到审计环节对于经营者所起的约束作用,应该说,如果对于经营者的约束按过程来划分的话,选聘经营者的环节是开始约束阶段,经营者上岗后的一系列制度、法规、监督措施等组成了中间约束环节,当经营者经营责任期满或任期届满时进行审计是结果约束,这种结果约束也是不可缺少。

审计的约束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对于投资者来说,审计的首要作用就是通过审查对委托经营管理责任及其履行情况签发审计意见,主要内容是业绩鉴定,从而决定如何奖惩经营者以及经营者的去、留、升、降。第二,在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审计报告可以弥补出资者拥有信息量少的缺陷,实现委托,双方的信息对称,保证投资者对经营者的有效监督。第三,对于经营者来说,审计是一种来自第三方的公正客观的评价报告,是经营者正确认识自己的经营绩效,发现经营缺陷的重要方式,从而起到引导经营者自我约束的作用。

审计的主要内容包括对经营者的财务责任、会计责任、经营责任、管理责任、社会责任及财经法纪责任的审计,因此,对经营者的工作及效果是全方位的审计。

对经营者任期进行审计的主要指标包括:产品销售收入、产品销售成本、营业外收支净额、投资收益、其他业务利润、所得税、税后利润、利税总额、销售利润率、总资产报酬率、资本收益率、资本保值增值率、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应收帐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社会贡献率、社会积分率、净资收益率。

结束语

综上所述,如果说激励机制对于经营者起到油门(加速器)的作用的话,约束机制对经营者起到的是方向盘和制动器的作用,从而保证经营者驾驭企业在正确的方向上高速前进。激励约束机制必须同时在经营者身上起作用,使经营者既有完成经营目标而享受成果的诱惑力,又受到完不成经营目标就会受到惩罚的威胁。二者缺一不可,必须协同配合使用。

参考文献:

1.水《管理心理学》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3月

2.杨文士张雁《管理学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11月

3.余凯成《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企业管理出版社1997年8月

4.李凯《有效管理者》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1998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