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业出口贸易范文

农业出口贸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业出口贸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农业出口贸易

第1篇:农业出口贸易范文

2020年是全国贸易企业“闯关考”的一年,中美贸易战前景仍然扑朔迷离,一带一路建设正在按部就班推进,xxxx也感受到了传统贸易格局在中国百年未遇之大变局的背景下产生的根本变化。在这一过程中,国内经济发展承受的压力巨大,特别是进出口贸易更是首当其中,受国内国外宏观经济的影响,贸易企业的整体经营形势也非常严峻。但就在这一年,Xxxx全体员工坚持以xx公司部署的 “党建引领、风险防控、改革创新、优化配置、提质增效、推进高质量发展”为指导思想,继续聚力农产品业务开发,积极落实商品结构调整,在传统主业上深挖潜力,继续巩固优势产品的市场地位。2020年公司各项主要经营指标均创历史新高,更重要的是,近三年调整之后的经营布局经受住了市场的考验,找准了稳盘的“定海神针”

(一)、2020年度经营指标完成情况与分析

1、进出口报关额:2019年全年实现进出口报关总额6.7亿美元,超目标任务1.1亿美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19%,其中:进口累计报关约5.8亿美元,出口累计报关约9000万美元。

2、农产品进出口报关额 2019年农产品进出口累计报关可达6.12亿美元,占进出口总值的91%,比去年同期增加了1.38亿美元,增长27%。

3、税后利润:原料进口与成品加工的有机结合,在行情波动中较好的化解了风险,在连续多年稳居全国第一的情况下,规模不断实现新的突破,当年实现进出口报关达2.6亿美元,同比增长50%以上,实现利润超过1500万元。

冻肉禽业务三大品类冻鸡肉、冻猪肉和冻牛肉年进口量均超1万吨以上,冻鸡肉更是达到3万吨左右,与重点客户的合作进一步加强,冻猪肉的经营经受住了2018-2019年价格行情暴跌暴涨的考验,把握住了2020年的大行情,波段操作,通过自营、的有机结合,取得了极好的收益,预计冻肉禽业务当年整体进出口报关1.7亿美元,同比增长23%,实现利润超过1500万元。

2.聚焦“农产品”,继续发挥核心优势,驱动公司加快提质增效步伐。

2019年,农产品进出口报关额为6.02亿美元,占进出口总值的91%,和去年同期相比,增加了1.28亿美元,核心竞争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公司在维持芝麻和冻肉禽两个亿美元以上的进出口商品规模基础上,依据创新模式,内联外合,着重源头和渠道的开拓,红酒,乳制品,木材,豆类,亚麻籽等产品合计进口达1.5亿美元。龙虾仁业务,克服了市场价格大幅波动所带来的影响,通过加强与工厂的合作经营,准确把握市场动态,分段购入分段销售策略,实现930万美元出口额;通过与日本水产株式会社合作新产品,果菜产品全年实现750万美元的出口;传统农产品的出口业务也成为公司利润来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罐头、果菜以及龙虾仁、蜂蜜等商品出口坚持以利润为导向,均实现了较好经营效益,全年为公司贡献利润超1000万元。

3.创新经营,加速与“一带一路”政策环境对接,加大产品开发力度,培育新的增长点。

公司红酒业务与澳洲TWE集团在国内重点商的合作日趋成熟,在此基础上对双方合作模式进行了优化调整,当年进口量大增至3900万美元,同比增长67%;乳制品继续培育新的客户、引入国内信用险,探索新的经营模式,当年进口约2600万美元。

俄罗斯非转基因大豆油,非洲花生仁、花生粕,欧洲的乳制品等新商品继续发力开拓"一带一路"沿线新市场,进口不断扩大,预计全年新增进口报关约2000万美元。

公司番茄罐头、杂品类出口业务面临中美贸易战对传统美国市场出口带来的巨大冲击,积极寻找新产品,主动出击,多次出访 “一带一路”国家,深挖客户,全年实现进200万元利润,实属不易。

在出口环境严峻的2019年,纺织面料凭借深耕绍兴多年的产业链优势,依然成为公司出口业务的中流砥柱,今年公司根据业务运行情况,撤销了纺织矿产事业部,成立安粮实业绍兴分公司,梳理产业链各环节,制定新的薪酬考核方案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通过推行精细化管理提质增效,效果显著,预计全年纺织面料出口约3100万美元,实现利润超过1000万元。

4、推进新品市场布局,调整经典产品市场定位,发力华南市场,内贸业务销售规模再创新高

第2篇:农业出口贸易范文

【关键词】农副产品 中欧进出口贸易 贸易对比 国际竞争力

1 引言

入世以来,中欧抓住契机迅速发展农副产品贸易,然而贸易额占双方贸易总额的比重并不理想,还处于缓慢发展的阶段,欧盟国家对中国实行非关税壁垒如绿色贸易壁垒限制中国农副产品的进口,这些苛刻条件使得中国农副产品的进出口得不到充分发挥其优势,也给我国农副产品进出口贸易带来巨大挑战。我国农副产品的生产具有悠久的历史,但生产技术尚比不上欧盟国家,初级加工产品在质量上易遭受欧盟国家的高标准准入制度的限制。

2 中欧农副产品进出口贸易对比分析

2.1中欧农副产品进出口贸易特点分析

中国的土地资源在总量上比起欧盟国家要多得多,加上中国几千年的种植文明使得农产品和农副产品在中国人饮食的结构中占据着不可动摇的地位,在产量上具有优势,而欧盟国家国土面积较小,经济却相对发达,在生产农副产品的技术质量上又远超过我国的生产技术。中欧农副产品的出口贸易有以下特点:

(1)双方农副产品贸易在世界市场上呈互补状态。在2013年以后双方农产品对世界出口结构相似程度仍然呈现下降趋势,双方的进出口贸易互补性会更强,促使中欧农副产品进出口贸易来往更频繁。欧盟与中国农副产品贸易往来之间的互补还体现在谷物制品、油制品、水产品加工以及生鲜加工产品上:中国主要对外进口的奶制品和油料是欧洲联盟国家重点出口产品,而欧盟主要进口的生鲜产品和水产品加工产品又是中国出口最多的。

(2)中欧在一些农副产品的出口中是相P联的。中国对日、美、韩、欧盟等出口农产品数额较大;欧盟农产品重点出口到美、俄、中、日、瑞士,由此可见中欧农产品出口具有一定联系,但不能说双方在出口结构上就相近形成竞争对手,相反,中欧在出口中形成竞争的产品更少,只有部分农副产品能形成对比。

2.2中欧主要的农副产品进出口种类对比分析

(1)我国农副产品进出口贸易种类

2015年1-12月,我国的农产品及副产品进出口额达到1875.6亿美元,较2013年增加8.7亿美元。我国近三年油料物产品的进口额居高,食用油籽在2014年进口额达到最高445亿美元,食用油略有下降,最高为2013年进口额89.4亿美元。总体来说,几种主要进口的农副产品均有所下滑,生鲜果蔬产品进口额较为平均。

(2)欧盟国家农副产品进出口贸易种类

皮革、婴儿食品、奶粉和乳清是欧盟对外出口的重点产品;主要进口农产品及副产品有热带生鲜果蔬和调味料等产品。欧盟国家每年大量引进的产品很大一部分为季节性产品,由此可知,中欧农副产品贸易种类集中于使用油类、水果类和婴儿食品,中国进口率降低,而出口增加,而欧盟则对中国的进口逐步增加。

3 欧盟国家对中国农副产品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因素

3.1 欧盟国家绿色贸易壁垒对中国农副产品出口的影响

绿色壁垒又被称为环境壁垒,是非关税壁垒措施的一种体现,欧盟国家为实现自身的贸易利益而指定一系列措施保护内部贸易,阻碍他国向本国出口产品削减本国自身的利益,是不正当的绿色壁垒。正因为我国农副产品价格相对更低使得欧盟国家对我国农副产品出口一直存在质疑,近年来对我国大量农产品出口的危机意识日趋提高,对环境保护问题也呈现出日益重视的趋势,使得欧盟成员国纷纷打着环境保护、生态健康的旗号对我国的农副产品进口严格检查,但我国不具备更为先进的设备来进行检验,还无法达到欧盟国家的准入标准,这就导致我国的农副产品市场被排挤,出口达不到预期。

3.2 欧盟技术贸易壁垒对我国农副产品出口的影响

欧盟在发展时技术设备设施和技术标准均已经有了很成熟的一系列体系,法规健全、标准统一。其通常会采用比国际通用还高的水准来限制进口达到贸易保护,一些标准明显带有歧视性,甚至有专门针对我国农副产品出口的。农副产品进入欧盟的过程中,一般都会经历繁冗的技术标准和极为精细的检验检疫标准检验。进入的产品必须符合欧盟内部设置的标准才可以欧盟市场在市场上流通,有些产品即使能够进入市场也不一定能够在市场上放心销售。同时,技术贸易壁垒的实施会增加我国农副产品生产加工的成本,为成功进入欧盟市场,不得不提高技术设施设备的运用,增强农副产品检验检疫技术,在生产、加工、储藏等各环节都需要投入大量人力无力进去,有时候往往投入了大量成本依然无法达到其进口要求,导致成本增加,创汇减少。

3.3 欧盟的CAP对中欧农副产品贸易的影响

所谓的欧盟CAP即是欧洲共同农业政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共体为实现农业复苏、维护成员国的利益而制定的提高农民生产积极的计划。欧盟CAP政策三项基本原则实质上是以欧洲联盟为贸易中心,旨在内部开放贸易、保障出口而限制他国的进口、排外色彩的政策,通常对外建立联盟统一的对外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我国向欧盟出口农副产品遭受严格的质量把关和价格战,致使我国出口困难加大,加上我国出口政策优惠并不如欧盟国家那么成熟,欧盟国家出口有相应的健全完善的出口补贴政策,这对我国农副产品出口贸易来说是不占优势的。

4 我国对发展中欧农副产品进出口贸易的对策和建议

4.1 借鉴欧盟国家的质量监管机制,建立健全我国安全质量监管体系

农业部在r副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标准建设方面共了294项无公害食品行业标准,但现阶段我国农副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的建设还需要更加完善。为提高农副产品的出口份额,政府可以帮扶企业实现标准化生产,安排专业人员到发达国家学习以借鉴发达国家完善的质量安全标准;充分利用媒体等宣传手段加大对农副产品质量安全的宣传工作,提高有关部门参与质量安全的积极性;在注重标准数量时也狠抓质量,制定更全面的质量标准体系,提升农副产品的技术标准水平以及质量标准。

4.2 加大对农副产品生产和贸易的资金投入力度

欧盟国家对我国的农副产品安全质量一直存在质疑,加上我国农副产品价格普遍偏高,对欧的进出口贸易虽有所增加但是增长速度较缓慢,出口补贴不高。在欧盟国家实行的共同农业政策补贴农副产品出口力度相当大,相当于财政支出的四分之一,鼓励农副产品出口,实行健全的制度进口农副产品保证农副产品的质量。我国可以加大对农副产品生产和贸易的资金投入,生产高质量、高品质的农副产品。

4.3 加强农副产品信息数据库建设

随着电子计算机的快速发展,信息数据库建设更新速度随之加快,可以建立专门的用于农副产品贸易的数据库,统计分析中欧农副产品进出口贸易,加快农副产品贸易的互补性,分析欧盟农副产品进出口贸易的优势和劣势,帮助我国制定合理有效的对欧贸易政策。通过对数据库的分析还可以了解我国农副产品进出口贸易的短板,对欧盟农副产品进出口贸易的研究有利于我国研究欧盟农副产品贸易的走向,降低我国向欧盟出口农副产品被扣留或欧盟停止进口的风险,一定程度上可以对中欧贸易的摩擦起到缓冲作用。

4.4 培育大型农副产品进出口贸易中心

在政府加大对农副产品生产和销售的大力投入外,企业也从自身的利益角度考虑如何加大中国农副产品的出口创汇。为了增大农副产品的对外出口,企业在政府的帮助下可以培养大型农副产品进出口贸易集散中心,搞活农副产品贸易市场,合作农副产品供销商,建立起一支底子较硬的进出口贸易团队,各大经销商可以在互相学习、竞争中提高农副产品出口的质量。

5 结论

通过分析中欧双方农副产品的进出口贸易,中欧农副产品贸易程度正在不断加深,持续合作的趋势加强,但是中国农副产品在生产和加工上缺乏核心技术,很容易遭到欧盟国家的非关税壁垒影响,不利于我国农副产品出口。我国农副产品的进出口贸易应该形成“政府扶持,公司与农业专业合作社一体”的生产销售品牌化和高质量化。中国是农业大国,我国农副产品在质量上和加工技术上都没有竞争力,这使得我国的对外出口不占优势。通过对比分析我国农副产品贸易的劣势和短板,制定相应措施,增加我国农副产品进出口的贸易份额。

参考文献:

[1]孙致陆, 李先德. 《中国与欧盟农产品贸易的比较优势和

增长前景研究》[J].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5, 34;

521-527.

[2]程国强. 《中国农业对外开放:影响、启示与战略选择》

[J];中国农村经济, 2012, 3; 4-13(43).

[3]韩涌.《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蔬菜出口的影响及对策分析》

[J];国际商贸, 2014.11;125-127.

[4]褚洪德.《欧盟农产品贸易壁垒对中国农产品出口影响及

对策研究》[J];经济特区,2015,6; 84-86.

[5]牟岚.《欧盟贸易政策的发展趋势及对中欧经贸关系的影

响》[J];经济特区,2014,1;84-86.

[6]褚洪德. 《欧盟农产品贸易壁垒对中国农产品出口影响及

对策研究》[J]; 经济特区, 2015, 6; 84-86.

[7]张秀玲.《中国农产品农药残留成因与影响研究》[J];

2013.

[8]王绪龙,纪茂利等. 《农副产品出口加工企业困境成因及

解困对策建议--以辽宁省为例》[J];中国农学通报,

2013,29(29), 82-88.

第3篇:农业出口贸易范文

1.辽宁省农产品总贸易比重将辽宁农产品贸易占全国农产品总贸易的比重与国内其他主要地区进行比较,结果见表1(本文所有表格中2013年数据为1~10月数据)。2006~2013年10月辽宁省农产品贸易占全国总贸易比重基本保持平稳,一直在5%~6%左右徘徊,2006年贸易比重最高,为6.38%。2009~2012年的贸易比重略有下浮,但是不明显。据沈阳海关资料显示,2013年辽宁全省农产品出口贸易总额为51.3亿美元,同比增长7.3%,占全省出口贸易总额的7.9%。一般贸易为辽宁省出口贸易的主要贸易形式,贸易规模达到30.1亿美元,占农产品出口贸易总额的58.7%。农产品加工贸易仅为18.8亿美元,占农产品出口贸易总额的36.6%。2013年辽宁省农产品出口贸易主体以民企占据第一位,出口规模达到28.6亿美元,占农产品出口贸易总额的55.8%;外资企业农产品出口规模排在第二位,出口额为18.3亿美元,占比35.7%。国有企业农产品出口仅为4.4亿美元。辽宁省农产品出口贸易伙伴主要为日本、韩国、欧盟和美国。表1中贸易比重下降趋势比较明显的省份是浙江。2006年浙江贸易比重占全国8.34%,到了2012年下降至5.80%,2013年1~10月贸易比重仅为5.59%,低于辽宁同期的0.31%。浙江省地处东南沿海,是耕地面积比较少的一个省份。该省的主要产业有粮油、畜禽、蔬菜、茶叶、果品、茧丝绸、食用菌、花卉等。浙江积极推行农业市场化改革,农业农村经济呈现了持续快速发展的态势。2012年浙江省农林牧渔总产值为2658亿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4552元,连续28年列各省区第1位。浙江以特色鲜明产业为依托,深入实施“走出去”战略。浙江全省有1200多家企业、40多万农民在省外建立农产品基地,兴办农产品加工企业802家。其中,83个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在境外投资开发农业。2012年浙江省农产品出口额47.17亿美元,同比增长3.78%。茶叶、蚕丝、蜂产品、兔毛、鲜香菇、羽绒制品出口居全国各省区第一位。农产品贸易比重远超辽宁的分别是山东和广东两大省。山东是农业大省,耕地率是全国最高的省份,是全国粮食、棉花、花生、蔬菜、水果、畜产品、水产品的主要产区之一。山东省农业切实推行“科技兴农”战略,高效特色农业稳步发展,对果品、蔬菜和食用菌产业进行升级改造。同时,山东构建高水平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积极推行农药登记备案以及定点经营,省级蔬菜农药残留例行监测合格率达到98.5%。山东省农产品贸易比重一直排到全国首位。2006~2013年10月山东省农产品贸易比重变化幅度不大,基本保持在20%左右,年均比重为21.01%。2006年山东省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额为147.29亿美元,到了2012年已增加至366.81亿美元,7年间增加了1.49倍。值得注意的是,山东省贸易比重虽然很高,但是农产品出口在2011年就已经由顺差转为逆差,逆差额要远大于辽宁,2012年达到66.37亿美元,2013年1~10月逆差持续扩大,为82.36亿美元。广东省是全国最大的粮食主销区,是人多地少的缺粮省。据广东省农业厅的数据显示,2012年末广东省的耕地保有量总面积4752.19万亩,基本农田面积3982万亩,人均耕地面积不足0.4,不到全国人均耕地1.41的三分之一。然而,广东省的农户品贸易比重一直在12%~13%左右浮动,大约是辽宁省农产品贸易比重的2倍。2009~2012年广东省农产品贸易比重稍呈下降势头,但变化浮动不超过1%,基本保持平稳。由于粮食生产难以自给自足,广东省每年需要大量进口,贸易一直呈现逆差态势,且逆差额逐年扩大。2006年广东省粮食逆差额为23.97亿美元,到了2012年逆差额扩大到63.06亿美元,扩大了1.64倍。仅2013年1~10月广东省的农户品贸易逆差额就已经扩大到53.73亿美元。

2.辽宁省农产品国内出口市场占有率表2是2006~2013年10月辽宁及其他主要省区农产品总出口占全国农户品总出口的比重状况,用于反映辽宁省农产品的竞争力状况并进行横向比较。2006~2013年辽宁农产品出口贸易额虽然稳步增长,但贸易比重基本维持在7%~8%左右,远超同处东北的吉林和黑龙江两省。2006~2013年吉林和黑龙江两省农产品出口贸易比重略呈下降趋势,2012年的贸易比重已经不足2%。辽宁省农产品出口主要采取的是“龙头企业带动”与“区域发展”并行的发展模式,即“龙头企业+出口基地+标准化”出口模式与“区域管理+龙头企业+标准化”出口模式并重。辽宁优先发展水海产品、蔬菜、水果、杂粮等主导优势产业,培育创新型农产品出口龙头企业,推动农产品加工型企业建立出口联合体,形成优势出口企业集群,建设农产品出口质量安全示范区。2006年辽宁省农产品出口24.13亿美元,到了2012年已达47.76亿美元,增长97.9%,年均增长率为12.7%。全国各省区农产品出口比重排在第一位的是山东,年均超辽宁18个百分点左右。2012年山东农产品出口150.22亿美元,同期是辽宁农户品总出口的3.15倍。广东虽然是农产品进口大省,但农户品出口比重仍然居高不下。2006~2013年10月广东农产品出口比重一直在12%左右徘徊,高于辽宁省近5个百分点。2012年广东省农产品出口75.06亿美元,同期是辽宁农产品出口的1.57倍。

3.辽宁省农产品出口的贸易竞争力指数贸易竞争力指数(TC)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出口产品竞争力的重要指标。它通常用一个国家或地区某产品的净出口额除以该产品进出口总额。贸易竞争力指数的变化范围从-1到+1。该指数越接近于1,该产品贸易竞争力越强;越接近于-1,该产品贸易竞争力越弱。该指数大于零,说明该产品贸易为顺差;该指数等于零,说明该产品贸易进出口平衡;该指数小于零,说明该产品贸易为逆差。表3是2006~2013年10月中国及主要省区农产品出口竞争力指数情况。我国农户品贸易竞争力指数一直是负值,且越来越小,这说明我国农产品贸易一直处于逆差,且贸易竞争力较弱。所比较的主要省区之中,贸易竞争力较强的是辽宁和吉林,然而TC值偏小。吉林从2006~2013年10月农产品贸易一直保持顺差。辽宁从2006~2012年的TC指数值虽然大于零,但是年均值仅为0.176,且TC值正呈下降趋势。进入2013年,TC值由正转为负值,辽宁的农产品贸易逆差趋势明显,贸易竞争力正在减弱。黑龙江、浙江、山东三省在金融危机之后农产品贸易纷纷由顺差转为逆差,贸易竞争力转弱,这些省份的农业正面临调整和转型的契机。

4.辽宁省主要农业重要商品出口情况将2012年辽宁及中国主要地区农业重要商品出口情况进行比较,如表4所示。辽宁省农业出口的优势商品主要是农业初级加工品食用菌罐头、植物油,2012年的出口额分别为3375.5万美元、8592.2万美元。2013年1至10月辽宁省食用菌罐头出口仍然排在各省区的前列,累计出口12299.6吨,出口2422.5万美元。出口食用菌罐头的大省是福建,同期累计出口171780.3吨,出口2.62亿美元。食用菌罐头虽然是辽宁的优势农产品但是其出口规模、经济效益与福建相比,相差甚远。在各省区的比较中,辽宁的植物油出口生产和出口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2013年1至10月辽宁出口植物油62830.1吨,出口1.0723亿美元,出口额同期增长64.7%,在各省区排名第一位。辽宁省农业出口劣势产品主要集中在传统的农业产品和部分初级农业加工品中,如大米、水果、花生仁果、鸡肉及其制品等等。辽宁作为昔日的产粮大省,大米出口不具有明显的优势。2013年1~10月辽宁大米出口19151.9吨,出口额1161.6万美元。出口数量和出口额落后于同处东北的吉林和黑龙江两省。同期,吉林省大米出口56355.3吨,出口额3934.8万美元;黑龙江出口23215.0吨,出口额1754.9亿美元。全国各省区大米出口排在第一位的是北京,出口280226.8吨,出口额2.33亿美元。辽宁省的柑橘属水果、鸡肉及制品北方的省区中具有一定出口竞争优势。2013年1~10月辽宁这两类农产品的出口额分别为1482.0万美元和15744.0万美元。但是与山东、浙江、福建省份相比,出口额又相差甚远。2013年1至10月我国柑橘属水果出口规模最大的省份是福建,出口量194022.2吨,出口额2.23亿美元。而鸡肉及制品出口竞争力最强的省份在山东,出口量148368.5吨,出口额5.86亿美元。

5.辽宁省农产品加工业产业链条发展情况辽宁省农产品加工业产业链条的发展状况直接影响农产品出口的竞争力的高低。截至2012年,辽宁省规模以上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3891个,完成销售收入8415.6亿元。其中,规模以上的食品加工企业2026个;纺织品企业达到860家;其他农产品轻工加工企业1005个。据2013年辽宁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3年辽宁省的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12510.3亿元,而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20.2%,同比增长9.8%。其中,农副食品加工业增加值增长9.5%;纺织服装、服饰业增加值增长11.8%;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增加值增长6.8%;烟草制品业增加值增长7.3%。辽宁省已经形成一些极具特的农产品加工业产业链条,例如玉米加工产业链、生猪加工产业链、果蔬加工产业链、水产品加工产业链、服装加工产业链等等。然而,与国内农产品加工大省相比,辽宁省农产品产业链条两端尚未完善。主要表现为:农产品加工业链条上游企业集聚效应不明显,下游企业营销、服务体系尚未健全;对产业链条带动强、规模加大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缺乏;农产品出口品牌尚未建立。山东省和福建省的农业产业链条形成的比较早,已初具规模。山东有全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寿光蔬菜集团,福建有超大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这些企业已经构建形成了上下游环节一体化、综合配套集群化的现代农业产业链条。

二、主要结论及相关对策

(一)主要结论

综上可知,辽宁省农产品进出口规模呈现稳步增长且呈贸易顺差,然而农产品进口增速远超出口,顺差规模正不断缩减,农产品贸易竞争力趋弱。辽宁农产品贸易占全国农产品贸易总额比重一直在5%~6%左右浮动,远落后于山东和广东两大省。辽宁农产品总出口占全国农户品总出口的比重在东北三省中居首位。辽宁的农产品贸易逆差趋势明显,贸易竞争力只有微弱竞争优势且趋于下降。辽宁省农业出口的优势商品主要是农业初级加工品食用菌罐头、植物油等。但是与其他省份相比,优势不明显,竞争力潜力有待提高。在传统的农业产品如大米、水果、花生仁果、鸡肉及其制品具有竞争劣势。另外,辽宁农产品出口品牌尚未形成,农产品加工业产业链条亟需完善。

(二)相关对策

1.完善农业产业链条,培育农产品出口龙头企业进一步完善农业产业链条。首先,延长农业产业链条,构建涵盖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中与农业相关行业的农业产业链条经营模式,即由种子供应到种植、生产、加工、储运、流通、销售等一体化的农业产业链条,该链条衔接农户与最终消费者两端。其次,掌握农业产业链条的高附加值环节,如农产品的精加工技术、农产品品牌、农产品加工业的流通与营销渠道等等。占据农业产业链的高端位置,容易形成自身的竞争优势,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通过税收减免、政策扶持、重点整合资金投向、贴息贷款等优惠条件对有出口能力和潜力的、特色鲜明的农产品深加工企业给予重点支持;同其他省份相比,辽宁省级以上的农户加工企业虽近600家,但企业规模偏小,知名品牌少,对周边农业的带动效应不强。因此,要培育和发展一批有特色的具有较强带动能力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充分发挥这些龙头企业上联市场,下联农户,推广技术,带动生产,促进转化的综合服务功能,带动“一县一品”“一乡一品”农产品加工出口,逐步形成资源共享、规模不断扩大、梯次发展的出口增长模式。逐步形成跨国经营的农业龙头企业,以便在区域集团范围内优化配置资源,实现国际市场上的高水平运作。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支持采用以贷代补的方法。按照有偿、可持续的市场化原则,合理利用外贸专项资金,提高资金利用效率。针对不同的行业,可采用低息贷款或补息贷款,取替“隐性”财政补贴。同时,鼓励民营资本作为经营主体参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培养。

2.大力开展科技创新,提升农产品出口竞争力省科技主管部门要积极支持农产品加工的科技研发环节,增大研发经费投入,以重点项目形式进行联合科技攻关。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组建高水平的农业研发中心,强调自主创新,加快成果转化。积极培育具有创新能力的农产品深加工的科技队伍,通过引进农业高科技创新人才,提高整体创新实力,攻克农产品精加工的技术难题,建设一批农业深加工和精加工的产业化示范生产线,培育农产品自主品牌,有效地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提升农产品出口竞争力。

3.引导外资进入现代农业,提高农业利用外资的质量研究实施2013年修订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以及《中西部地区外商投资优势产业目录》,引导外国资本投向优先发展的现代农业,确保外资投向与现代农业发展方向一致,进一步提升辽宁省农业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

第4篇:农业出口贸易范文

关键词:江西省;农产品;出口贸易;现状;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17007102

1江西省农产品出口贸易的现状

目前,江西省对外出口的农产品主要有食用油,水果,活猪,水产品和茶叶等农副产品。根据调查数据显示,除茶叶的产量有明显的减少,食用油和活猪的产量略微的有所下降。而以水果为主要农产品的产业每年都在不断增长。

(1)江西省农产品与其他省份的差距不断加大甚至对外出口停滞不前。江西省作为我国的农业大省,1994年位居14位,1997年位居第20位,即便有所退步但仍旧位居前列,但是也反映出我省的农产品的对外出口贸易是在不断退后。并且这个差距还在不断的拉大。(2)我省农产品对外出口的结构以活动物产品为主。根据最新的调查数据显示:1997年我省活动物及活动物产品的出口额约为3600万美元,占当年所有对外出口农产品的比重第一,位居第二的为植物产品,如大米和茶叶及水果。位居第三的主要为烟草制品及食品。(3)江西省出口的农产品主要是初始农产品。我省对外出口的农产品中超过一半是初始农产品,如稻米,畜产品,茶叶,特色食品等等农副产品。加工的农产品不足四分之一,众所周知,初始农产品的附价值不高。(4)我省出口贸易的主要市场是日本,中国香港和美国。

2我省农产品对外贸易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来自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挤占威胁。我省的农产品对外出口贸易势必将受到来自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势力的威胁。(2)我省的农产品出口大都是通过中间商实施转口贸易,还未能实现自主出口。中国是世界上遭遇反倾销最多的国家,为了躲避国外强加给我国的贸易壁垒,承受各种不必要的附加关税条款。因此这种贸易方式几乎成为了躲避贸易制裁的专用方法。(3)对外出口贸易的结构不合理。我省对外出口贸易结构的不完善和不合理。仍以初始加工农产品为主,这些产品的附加值极低。要想扩大对外贸易,唯一途径只有不断的扩大生产数量。(4)企业规模过小。企业规模过小,种类又过于繁多不仅会导致我省的这些企业在面对众多的有利竞争者时缺乏市场竞争力,还会迫使这些小企业最终濒临破产的的边缘。(5)对外贸易市场过分集中。我省农产品的对外贸易出口的市场主要还是集中于环太平洋地区,过分集中的市场结构将会极大的打击农产品抵御外国对我国所强加的贸易保护壁垒。(6)农产品缺乏品牌影响力。目前相当部分的企业只能够采取中性包装和贴牌生产方式出口,赚取的只是中间的那点微薄的加工费用。大部分的利润最终还是被拥有自主品牌的企业所赚走。

3提高我省对外农产品的出口贸易的对策

3.1优化农产品结构

我们的目标始终是积极的引导我省农产品对外出口贸易企业努力争创省级品牌,国家品牌乃至全球品牌。这不仅需要企业加强自身管理与建设,同时也需要政府部门的扶持。这样有的放矢的有效措施将会取得积极的效果。同时逐步的完善构建起以省,市,县为一体的三级初具规模的农产品出口支持系统。最为重要也是最为基本的就是尽快的建立农产品的生产基地,农产品出口生产基地的建设可以更好的为农产品的出口提供及时,充分,稳定的货源。生产基地这样规模化的生产也可以将我们手中已有的资源最大化的利用,又可将成本花费最小化,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和成本花费的最小化相结合,最终会促进我省农产品产业链的形成和延伸。这对于扩大发展我省农产品对外出口贸易是极为有利的。就目前来看,全球的农产品贸易结构主要以传统的大宗农产品贸易为主,但由于这些农产品的附加经济较低,近几年来全球对外贸易越来越趋向于高值农产品和加工制成品贸易的发展。因此在这些领域存在着巨大的市场扩张潜力。这是商机也是一个难得的机会。我省应该把握抓住时机,看准方向,大方面的进行改革。针对我省现存在的对外贸易结构中不够完善,不够合理的部分予以改进。下面介绍具体的措施如下。

对于粮食类产品,如大米,关键就是严格把控我省优质大米出口生产基地的建设和产值相对来说较高的重点企业的建设与完善。世界的粮食贸易环境不断变化,这个我们无法控制但是各消费国居民对产品的口味偏好仍是决定产品品质的关键因素,这一点我们要好好把握。无论市场的环境再激烈,我省也不可以降低原有的大米生产标准,而是要在现有的基础上培育出口感更好的,品质更优的大米,来吸引更多的潜在消费者的注意。

对于活动物,活动物产品,我省在面对品种繁多的肉类产品时也要分清重与次,而划分两者的最重要的指标就是选择那些存在消费潜力的肉类产品及拥有竞争发展优势的肉类加工企业。针对如何加工,如何对外进行销售,都应该根据我省及我省的主要对外贸易市场来灵活的应对。如活猪,肉牛,蜂蜜这些大众日常必须消费产品可以加大生产基地的建设,重点进行生产与销售。而像一些动物的内脏,头,脚对于我省的主要市场之一的美国来说根本就不存在消费的潜力。

对于茶叶,水果,蔬菜类产品,我省存在的特色龙头企业,如赣南脐橙,婺源茶叶,乐平果蔬,奉新大米,宜春皮蛋。我们要做的就是建设好这些地方的有机产品的生产基地的建设,并进一步的扩大和发展基地规模。在原有的基础上将产品进行进一步的包装和推广,着力提高这些产品的品质和档次。

3.2加大利用外资力度

我省在农产品出口贸易方面引进利用外资在全省引进利用外资总额中的比重仅为6%,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信号。因为江西省对外出口农产品仍然以初始农产品为主,所以吸收引进外资严重的不够。如果要想更加长远有效的发展我省农产品的对外贸易,就必须积极的引进和利用外资,是我省发展的必经之路。具体方法可以通过打造出一个对外招商引资的平台,也可以给予外资企业一定经济和政策上的优惠政策。目的都在吸引外资。最大限度的去利用外国资本,不仅可以学习国外的先进的种植技术和养殖技术,还可以雇佣外国人对我省企业进行管理从而学习国外的先进管理技术,对农产品进行精加工和深加工以改变传统的以初始农产品为主的不合理的对外贸易结构。反过来这样才能吸引更多国外市场更多的国外资本。我省经过五十年的发展。下一步就是要将农产品的进出口业务由国有垄断的经营体制逐渐地转向以“三资”企业为主的经营体制。

3.3强化出口农产品安全监督管理

食品安全问题一直以来都是我国人民关注的焦点问题,全世界人民也在关注。但食品的安全问题一直以来也层出不穷,这给我省农产品的出口贸易带来不小的挑战。要想扩大我省的农产品对外出口贸易那就必须要重视我省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从生产到出口,环环相扣,严格把关。尽可能的将存在危险降至最低水平。在种,养,殖的过程中不使用违禁激素,农药等违禁药品,即便非用不可也要按照国际标准严格控制用量。同时建立健全我国的出口检验检疫制度体系,防控可能出现的疫病疫情和农兽药残留。海关要严格检查对外出口的农产品的质量。必要的时候可以由各企业各部门各组织一起共同来规范一个相关的共同遵守的行内标准,或组建一个以优化产品质量为目的的行业协会,并由政府对其进行监督。多管齐下共同对农产品的安全质量建立起一道坚不可摧的防护网。

3.4加强开拓国际市场力度

目前,我省农产品的国际市场主要集中于环太平洋地区,如美国,中国香港和日本。中国香港曾是江西省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市场,所以我省除了要稳定住中国香港这块已经拥有的市场还要更充分的利用中国香港作为对外扩展市场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积极引进的同时也要更加有力的走出,为的是寻求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为我省农产品对外出口贸易打下牢固的基础。像非洲国家,澳洲国家,韩国,拉丁美洲这些地区都是我省接下来要努力开拓的市场。

3.5增加财政投入和政策扶持

对于我省的农产品出口企业来说,目前政府应给予尽可能多的扶持,继续加大扶强,扶优,扶重点。此外还可以加大对农产品出口企业的信贷力度,给这些对外出口农产品的企业提供更加有效的资金融通渠道,以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政府还可以对其优先提供退关服务和出口退税服务。简化手续,将对外出口的农产品以最快最便捷的速度出口出去,从而保持产品的新鲜度。除此之外,政府还可以利用自身在国家政策等各方面的所掌握的灵活信息为我省对外出口农产品的企业提供一个详尽的农产品出口市场信息咨询与服务的窗口,因为信息的及时传达与否直接决定了我省的这些农产品生产企业是否能够及时的调整生产经营方向,为更好的适应国际市场的变化做出关键性的决定。目前而言,我省的农产品对外出口贸易还存在一个主要不被重视的问题:生产与贸易的相互脱节。管生产的其实并不了解市场,而管贸易的又无法超控生产。两者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为此必须建立一个强有力的政府组织来发挥政府必要的调控作用,调整生产关系中不如人意的地方,才能使大众所需要的信息更加公开,也更加更好的为人民服务。

3.6提升农业劳动力整体素质

农民的整体素质体现在方方面面,农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可以更好的促进提高农产品的生产质量。随着科学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农民所生产出的农产品品质更优,消费者对其消费的农产品的品质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那么对于农业生产者来说,不断学习新的养殖,种植技术,培育新品种,改进旧有的劳动密集型的生产方式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农业生产者也应与时俱进。要想了解市场行情,就得积极主动的与外界联系。企业也可以学习国外先进的管理体制,抓住机遇进行改革,加快为农产品生产服务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和市场体系的建立。

参考文献

[1]2014年上半年江西省农产品进出口情况[Z].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

[2]杨咏,张红燕.江西农产品出口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的措施及启示[J].价格月刊,2007,(12).

第5篇:农业出口贸易范文

全球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起兴起了绿色食品贸易,这是人类社会保持健康长远发展的一种必要选择。虽然我国绿色食品已经逐渐实现了市场化、社会化及国际化,绿色食品保持着蓬勃发展的势头,但在出口贸易中的出口规模与数量仍然偏低。本文针对出口贸易市场出现的新特征及绿色食品贸易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我国绿色食品发展出口贸易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

绿色食品;互利互惠;绿色壁垒

人们的健康问题在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中越来越备受关注。在近些年与人们的健康紧密相连的食品安全性开始引起我们高度重视,这从某种角度来看显示出了社会进步的积极方面,不可否认这是值得认同的。可是国际上有不少国家却以此为借口而大做文章,借以食品安全的幌子,在国际贸易中制定出形式多样的检测技术标准,这些标准已经超越了食品安全本身的需要,其目的就是提高别国食品进入本国市场的门槛,以保护本国企业,这就是近些年来风生水起绿色壁垒现象。

1 当前出口贸易市场出现的新特点

1.1互利互惠在出口贸易中的基础地位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互利互惠是一个重要的特点,伴随世界贸易的依赖度逐渐加深,各地区、各国之间不断交流,逐渐提高了经济的依存度,在国际贸易中非零和博弈逐渐代替了零和博弈,竞争中不再是单方面获得更多的受益,需要以互利互惠为基础,实现共同发展。这就需要我们在开展出口贸易中将互利互惠作为前提,进而推进相关出口贸易业务的发展。贸易的任何一方都不能仅片面的、单纯的追求自身的利益,要在互利互惠的前提下实现共赢,这样才能保持长久的、稳定的贸易合作关系。例如中国和东盟之间都给予对方优惠的出口关税,互利互惠贸易促进了我国与东盟的自贸区建设。在建设绿色食品基地与市场推广中,以互利互惠为前提,黑龙江省与韩国成功开展了多个合作项目,达到了共赢共发展的目的。

1.2出口贸易中自身的竞争力尤其重要

只要各国在出口贸易分工中各自发挥相对优势,贸易分工中其产品的生产成本较低,就会从中获取利益,这不但对自身,乃至国际社会都会受益。在国际化的市场中,出口贸易分工已不再是相对优势决定的了,其重要地位逐渐被动摇。高级人才、技术和资本等重要因素正在增强其流动性,在这样的环境下,实际上一个国家的相对优势就是国外和国内都能运用;然而运用相对优势的能力是由富有竞争力的优质企业和国家产业竞争力决定的。在拥有雄厚资本实力或管理制度、技术上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企业的国家,能够更容易的将相对优势转为竞争优势。有些产业因对管理、技术十分重视,形成了特有的竞争优势,进而处于行业的领先地位,这就包括德国的汽车行业、日本的家电行业、美国的信息行业及印度的IT行业。可见,只有形成竞争优势才能难以被效仿,在出口贸易中才能保持领先地位。

1.3贸易壁垒在出口贸易中日益显现

首先,世界各国在出口贸易中将技术壁垒等非关税壁垒代替关税保护,成为其调整贸易收益的一个重要方式。例如美国就是标准大国,拥有几万个不同标准,即有政府采购细则、技术法规等,那些行业协会、专业学会几私营的标准机构等制定了超过四万个标准。非关税壁垒中技术壁垒占有三成以上的比例,它导致了不少国家出口下滑。其次,加大了反倾销力度。近些年我国已经成为反倾销调查的重灾区,涉及到出口贸易中的对产品的反补贴、反倾销及保障措施等。最后,指标的制定正在逐渐扩大范围。美日及欧盟制定的标准越来越严格,被拒的产品呈现增多的势头。

2 我国绿色食品存在的出口贸易问题

我国绿色食品已经逐渐实现了市场化、社会化及国际化,市场覆盖面日益增大,市场环境逐渐变好,并且绿色食品在品牌的影响力和质量标准上也都拥有一定竞争实力,在技术上具备扩大出口的条件。所以我国绿色食品具有较大国际市场空间,发展前景一片广阔。但我国绿色食品的发展历程较短,在技术、经验及外部环境尚有很多不足,这让绿色食品的出口遇到了一些问题。

2.1我国绿色食品在出口贸易中面临绿色壁垒的挑战

我国当前出口贸易的对象主要是美国、日本、德国、新加坡及韩国等,在世贸组织中它们大多数是贸易与环境委员会的成员国,在这些地区绿色壁垒尤为盛行。它们依靠技术与经济条件的垄断地位,借保护环境与资源为名,依次对环境制定了严格的标准,并且通过世贸组织将环保与贸易密切的联系在一起,以便抵消在贸易竞争中对本国产品产生负面影响的不利因素,如原材料价格偏高、运输成本上升及劳动力价格上涨等。因我国在短期内出口的产品难以达到西方发达国家对环境质量的要求,这将导致我国在国际贸易市场上出口贸易面临萎缩的可能。因在安全指标与技术条件方面尚未达到进口方的要求,这将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国大量绿色食品出口贸易。近些年在我国的农副产品中能够满足国外对绿色食品标准要求的只有占总量一成左右的2A级绿色食品,其他九成的A级绿色食品还很难被国外市场认可。

2.2信息障碍对绿色食品实施有效的激励机制起到限制作用

因开展贸易的双方对产品相关信息了解的不对称,这就使绿色食品在进行出口贸易的过程中产生了信息障碍,它的形成不仅仅是在贸易开展中由于人的主观机会主义行为而造成的,也会产生因受客观环境而造成的信息障碍,还会产生因以上原因共同影响下而产生的信息障碍。正因信息障碍处于绿色食品贸易中,有的生产者将会因拥有信息优势而实施机会主义行为,有的企业用普通农产品冒名顶替绿色食品,以次充好,将绿色食品的标记违规运用,导致人们对绿色食品产生信用危机,从而使从事生产经营及出口贸易的绿色食品厂商产生损失;从消费者的角度出发,他们处于信息获取的劣势地位,对绿色了解的程度并不高,这就造成他们对真伪绿色食品很难辨清,无从选择。尤其是在打着绿色口号参差不齐的绿色食品充满市场的环境中,在出口贸易中信息障碍不但会压制消费者的市场需求,还会对消费者健康乃至生命造成威胁。显而易见,信息障碍对绿色食品的激励被扭曲将会造成绿色食品的出口贸易很难健康长远的发展。所以对信息障碍的化解与绿色食品的规范,是推动出口贸易稳定发展的必要前提。

2.3在出口贸易中绿色食品缺少创新品种、不合理的产品结构

虽然当前绿色食品的销售额及品种数量都在快速上升,但与农产品的总量相比,绿色食品的开发面、生产总量及发展规模都非常小,只占我国农产品很小部分的种植面积与总量。同时绿色食品还具有不合理的产品结构,这就反应在单一的品种,产品偏向于粗加工,产品的深加工少,繁杂的同类品牌,名牌罕见等,这样都对人们日益多元化的需求难以满足,我国绿色食品在出口贸易多元化方面受到限制。生产绿色食品的企业因技术创新与品种研发薄弱,造成没有能力进行深加工,无法满足多元化的国际消费市场的需求。

3 我国绿色食品发展出口贸易的应对策略

3.1积极学习先进理念,勇于参加对国际标准的制定

国际上现行的通用标准一般都是西方发达国家制定出来的,或者是引用有些大型先进企业制定的标准。这样的标准从根本上体现出的是发达国家的根本利益和经济发展状况,对于我们这些发展中国家来说非常不利。在国际标准上要想拥有发言权,就必须参与其中,对其进行不断的修订,逐渐将自身的利益渗透进去,并且学习借鉴它们的理念,对自己的标准体系进行完善,进而适应国际需要。

3.2在出口贸易中加快绿色食品行业协会建设

在对绿色食品规范出口秩序、行业提高组织化程度、强化合作、一致对外及行业自律等方面行业协会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所以行业协会的建设与完善尤为重要。具体体现在:一是行业协会使用掌握的专业知识制定出相应的行业规范,制定出的质量标准体系必须符合当地环境等因素的需要,制定出产品的统一检测方法,产品检测设备需要分摊费用,需要对会员规范竞争行为,实现共赢效果。二是行业协会能够实现会员之间的信息资源共享,给它们提供更多的会员服务。行业协会能够给会员提供国外与国内市场的分析报告和动态资料,对绿色壁垒、产品结构、技术创新、市场、供求关系及价格等情况展开详尽的研究,形成预警机制,进而让出口企业在最短时间内熟悉掌握国际现行规则,以便对企业战略规划进行适时调整,提高国际竞争力。三是行业协会能够促进会员申报绿色标志,并且站在企业的立场和政府展开谈判与对话,在其开发国际市场、保障企业利益、处理贸易纠纷和技术壁垒的打破方面发挥着重大作用。所以我国大力推进绿色食品发展行业协会、中介组织,对其具有的功能优势进一步完善,对进一步推动绿色食品发展出口贸易起到更大作用。

3.3加大研发力度,调整绿色食品的产品结构

至今为止,我国的A级绿色食品在开发的绿色食品整体中占有绝大多数,然而在国外当前我国的A级绿色食品还不能被视为真正的绿色食品。所以既需要政府大力推动国际合作,使A级绿色食品尽快努力实现与国外接轨,为A级绿色食品打开国际市场大门提供服务,又需要进一步强化研发2A级绿色食品的力度,让2A级绿色食品与国际绿色食品实现早日接轨。

4 结论

综上所述,我国农产品面对绿色壁垒造成的消极影响,既要采取必要措施在出口贸易中保护我国绿色食品的利益,又要采取措施促使我国发展生态农业与现代化农业,走和谐发展之路。这就需要我们积极学习先进理念,勇于参加对国际标准的制定、在出口贸易中加快绿色食品行业协会建设、加大研发力度,调整绿色食品的产品结构,努力使绿色食品实现国际竞争力和产品质量的提高,以便在国际市场上让我国绿色食品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徐文燕 《中国绿色食品拓展国际市场战略研究》[M].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5.

第6篇:农业出口贸易范文

关键词:农产品;出口贸易;保定

本文为2013年度保定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保定市农产品对外贸易问题研究》研究成果(编号:201301027)

中图分类号:F75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9月29日

农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产业,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各国经济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而农产品贸易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举足轻重。

河北省是农业大省,拓宽农民就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始终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密切相关。本文以保定为例,研究农产品出口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各种制约因素,以有效地促进农产品出口,推动农业产业的调整,提升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一、保定市农产品出口贸易现状

(一)农产品出口基本情况。2008~2012年,保定市农产品出口占同期全市出口总额的比重分别为5.29%、5.92%、4.21%、5.82%和5.13%,其中2010年为最低。经历了2008年、2009年金融危机之后,2010年在各国经济刺激政策的作用下,经济出现复苏迹象,机电产品和高科技产品出口迅速增长,农产品出口数量虽较前一年有所增长,但远低于同期全市出口总额的增长率。(表1、表2)

(二)农产品出口市场不丰富,缺乏抵御风险的能力。美国、欧洲及亚洲的日韩是保定市农产品的主要贸易伙伴,2008~2012年,这三大市场所占市场份额分别为69.9%、66.78%、80%、67.3%、70%,表现为较高的依存度。而对非洲、中东及亚洲除日韩以外市场的开发非常缓慢,对售价较高的美国市场更是缺乏竞争力。出口市场的相对集中,使得保定市农产品的出口有较大的依赖性,进口国的需求波动,某一项贸易壁垒的实施,都会导致保定农产品出口贸易的严重受阻。

(三)出口农产品综合成本居高不下。据调查显示,劳动力成本的上升、汇率成本的增加及各种原材料成本的上升,使保定出口农产品成本增长过快,尤其是人民币对外增长对内贬值,大大削弱了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当前,我国企业正处在综合成本全面上升的时期,资源性价格上涨使得企业原材料成本大大增加。(表3、表4)

(四)农产品出口结构不合理。劳动密集型产品占出口比例大,质量低,创新能力差,高附加值的产品严重匮乏,缺乏国际竞争力。

二、保定市农产品出口贸易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产品出口主体整体素质欠佳,缺乏龙头企业。保定市农产品出口企业目前有70多家,这些企业大多数规模比较小,生产技术和设备装置比较落后,出口的大多数农产品采取的是量大、价低的竞争策略,高附加值产品缺少。

(二)流通方式及加工工艺有待改进。保定的农业生产具有农户数量多,规模小,集约化程度低,生产的产品难以达到发达国家的技术标准。原料种植不成规模,农业化学品使用不规范,致使生产原料存在不确定的安全风险,另外,从业人员的素质及卫生意识淡薄,生产加工工艺落后,贮存、包装及运输等环节的处理方式不当,严重影响着保定农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大大降低了保定出口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三)政府的支持政策、社会服务体系不完善。缺乏针对农产品出口的政策支持,与发达国家对农业的巨额补贴相去甚远;对农业的整体投入不足,农民得到的实惠不多,投资效益不高;对重点出口市场缺乏价格、政策等信息的跟踪监测体系,不能及时为企业提供咨询服务,预警机制薄弱;农产品贸易体制管理机构交叉,多头管理及部门调解不力,管理效率低下。

(四)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不健全,严重制约了农产品的出口。近年来,由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污染问题日益显露出来,化学农药的不当使用也导致耕地的污染情况越来越严重,而我国的质量标准严重落后,与发达国家越来越严格的技术标准形成鲜明对比,技术壁垒和绿色壁垒对保定市农产品出口的制约日显突出。

三、加快保定市农产品出口的建议

(一)推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全面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培养外向型农业。在目前农产品相对过剩的条件下,调整出口产品结构,提高农产品深加工的程度,以解决农产品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面对市场,改善农产品的品种和质量,发展农业的集约化经营,提倡规模化种植;规范农业化学品的使用,降低原料风险,提高原料利用率,发展高效农业,提高农业的综合经济效益。

(二)优化农产品出口贸易管理机制,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我国现行的农产品出口贸易管理机制与国际不同步,发达国家的农产品生产、流通及贸易大多由一个政府部门统一管理,而在我国,它是由不同职能部门对不同的环节进行管理,这些部门涉及农业部门、质检部门、食药监部门、外经贸、财政和税务等。这种多头管理,不仅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还大大增加了企业的负担。且在相关的管理中,农产品出口企业的融资环境、出口信用保险、流通环节中承担的各种税负、农产品出口退税政策等,都严重制约了保定农产品国际竞争力。

(三)建立多元化的出口结构。实施多元化的市场格局是扩大农产品出口的有效途径。保定市农产品的主要出口市场集中在欧盟、日本、韩国、美国等发达国家,应在稳定现有固定市场的同时,增加出口品种,拓展出口空间,增加对拉美、中东、非洲等国市场,分散经营和贸易的风险,积极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到境外发展基地,开展跨国经营。

(四)强化出口农产品安全质量监管体系。食品安全不仅是影响我国农产品出口的问题,更是基本的民生问题,不断曝光的食品安全事件――三聚氰胺、毒胶囊、地沟油、苏丹红,给我国农产品出口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导致国外借机抬高进口中国农产品的技术门槛。目前,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不断加大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力度,出台法规,修订标准,设置机构,加大问责力度,开展专项治理。

为应对日益增多的技术壁垒和贸易壁垒,应建立健全与国际接轨的生产标准、质量安全标准,尤其对农产品原料的检测管理,对原料收购、生产加工、仓储、储运等相关环节的监管,鼓励企业进行与食品安全相关的ISO22000、HACCP、GAP等第三方认证,提升农产品从生产到出口的标准化、国际化水平。

(五)扩大宣传,创建自己的名牌。发展农产品品牌是提高农产品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手段。农产品品牌化能够有效推动农业的现代化、产业化、标准化,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可以有效地缓解农产品国际贸易中的绿色壁垒,减轻进入国际市场的压力。

主要参考文献:

[1]王晓君.河北省出口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实证研究.华北电力大学,2007.

第7篇:农业出口贸易范文

关键词:技术性贸易壁垒(TBT);出口贸易;影响及对策

中图分类号:F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12-0134-03

1 技术性壁垒发展的新特征

(1)WTO/TBT―SPS通报成员中发展中国家异军突起。

2004年TBT通报居前十位的WTO成员中,发展中成员占了5个(表1),而在2004年1―8月的SPS通报中,前12位成员有6个是发展中国家(表2):

从统计表可以看出,TBT通报前十位中的5个发展中成员共发出TBT通报173件,占前十个成员总通报量的55.5%,另外一些发展中成员也正在积极履行成员的义务,赞比亚、中非共和国、德国和牙买加都在今年第一次提交了TBT通报。SPS通报的前6个发展中成员共发出SPS通报128件,占前12个成员通报总量的25.4%,与去年同期的76件增长了70%。可见,未来WTO/TBT―SPS通报中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比例和数量将会不断上升。

(2)TBT通报中居前三位的产品类别与湖南省主要出口产品类别基本吻合。

TBT协议所覆盖的产品范围极为广泛,包括所有的工业产品和农业产品,现对2004年的TBT通报进行初步归类,如表3:

2004年WTO成员共发出TBT通报727件,其中食品类通报107件,居通报之首,占全部TBT通报的14.7%;其次就是轻工(77件)和机电(76件),分别占全部TBT通报的10.6%和10.5%。湖南省2004年的出口产品中,农产品、纺织品服装(主要包括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和服装及衣着附件)和机电产品的出口额分别为2.3亿美元、4.11亿美元和6.06亿美元,占湖南省出口总额的7.4%、13.3%和19.6%,是湖南省主要出口产品。据统计,在湖南省出口产品因技术性壁垒而遭受的损失中,这三类产品最为严重,这与通报中居前三位的产品类别基本吻合。

(3)农药残限量成为食品安全与农产品贸易的重点竞争领域。

农药残限量问题已经成为发达国家越来越关注的问题,对湖南省出口贸易的影响也将越来越大。

2 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湖南省出口贸易的影响

2.1 提高了湖南省产品出口的成本

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湖南省出口最直接的影响就是提高了产品的出口成本。主要表现在:一是技术、环境保护、安全的投入都直接增加了湖南省出口产品的成本;二是企业需要获取相关认证的费用使产品的出口成本增加;三是缺乏先进的检验设备,进口国高昂的检验费用也相应增加了产品的出口成本。

2.2 降低了湖南省出口产品的竞争力

技术性壁垒往往会通过影响出口商品的成本,进而形成对商品价格的控制作用,通过商品价格的变化降低出口商品的竞争力,如图1所示:

图1 技术性壁垒对出口产品的价格控制

假定存在规模经济,则单位成本曲线AC 如图所示,若在未设置技术性壁垒的情况下,该商品的出口量为Q,价格为P,单位产品的利润为MN。当设置技术性壁垒后,出口企业势必要调整生产过程或付出额外费用使其产品符合进口国的要求,从而使单位成本曲线上移至AC,此时若产量仍为Q,则销售价格至少需要提高到P 才不至于亏损。而价格的提高,无疑降低了该出口商品相对于进口国同类商品的竞争力。湖南省的出口产品大部分以资源密集型为主,其竞争的主要优势就在于成本、价格较低,提高价格则恰好失去其最大优势,严重降低了产品的竞争力。

2.3 严重影响了湖南省出口贸易额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湖南省出口贸易整体上呈上升趋势,但增长速度缓慢,低于我国平均增长速度,且出口总额在我国出口贸易中的比重持续下降,见表4。

由表4分析可知,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1994―1999)湖南省出口贸易增长很不稳定,起伏较大,甚至一度出现负增长,到2000年开始才有所好转,但仍低于全国增长速度,与1994年相比,2003年我国出口总额增长了262.1%,但同期湖南省出口额的增幅只有49.8%。我省出口额在全国出口贸易中的比重持续下降,1994年占我国出口额的1.18%,到2003年下降为0.49%,下降了6.9个百分点。这主要是因为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技术性贸易壁垒逐渐成为发达国家贸易保护的主要措施,湖南省企业技术水平不高,对国外层出不穷的各项技术标准疲于应付,从而使湖南省出口产品的资源优势丧失,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普遍偏低的资源密集型产品逐渐失去其在发达国家的市场,导致出口贸易损失惨重。

2.4 引起了湖南省出口市场的变化

美国、日本、欧盟一直是湖南省最大的三个贸易伙伴,每年对这三大经济实体的出口是湖南省出口贸易发展的关键。然而近几年来,在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影响下,湖南省对美,日,欧盟(其中7国)的出口贸易额比重却有所变化(表5):

整体来讲,对美、日、欧盟的出口额虽有所增加,但相对比重都有所下降。1999年对美国出口比重为14.92%,到2003年下降为13.80%,下降了1.12个百分点;同期对欧盟的出口额比重下降了2.92个百分点,下降幅度最大;相比1999年,2003年对日本的出口额比重虽略有上升,但前几年一直不太稳定,且呈下降趋势。这与发达国家近几年来不断完善其技术壁垒体系,对湖南省出口产品设置重重障碍是分不开的,特别是中国加入WTO后,这种影响更加明显。而对亚洲、非洲等主要发展中地区的出口额比重迅速增加,2003年对亚洲的出口额比重为53.22%,同比上年增长23.74%;对非洲的出口额比重为5.01%,同比上年增长42.79%,是湖南省出口贸易增长最快的两个市场。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发展中地区的技术相对比较落后,特别是在农兽残限量、食品添加剂等领域的措施还处于起步阶段,从而使我省的出口优势得到充分体现。种种迹象表明,湖南省的出口市场在技术性壁垒的影响下开始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2.5 改变了湖南省出口产品的结构

湖南省的出口优势主要体现在农业大省的出口资源上,初级产品的出口占有相当大的优势。随着技术性壁垒的发展,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偏低成为了湖南省出口产品遭遇国外技术性壁垒的主要原因,初级产品的出口比重迅速下降(表6)。

1988年湖南省出口贸易中初级产品2.32亿美元,占湖南省出口的36.36%,2003年初级产品出口2.18亿美元,仅占湖全省出口的10.16%,下降了26.2%。这说明在技术性壁垒的影响下,湖南省出口产品的资源优势逐渐丧失,出口贸易开始向高附加值的产品结构方向发展,一定程度上优化了我省的产品结构。这从另一方面说明了技术性壁垒在阻碍湖南声出口贸易发展的同时,对我省出口产品结构与方向的调整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与推动作用。

3 湖南省出口贸易突破技术性壁垒的对策分析

3.1 建立湖南省出口贸易技术性壁垒预警机制

从技术性壁垒的发展趋势可以看出,随着各国贸易保护主义的不断加强,技术性壁垒对湖南省出口贸易的影响将会更加广泛、全面,对出口产品的要求也将越来越苛刻,因此,要及时了解WTO各成员国采取的技术性贸易壁垒细节,针对性地研究湖南省各主要出口市场的技术性壁垒体系,及时收集、整理跟踪国外的技术性壁垒状况,研究其特征及未来的发展趋势,结合湖南省出口贸易的特点,建立每种出口产品的技术性壁垒预警机制。湖南省的出口优势主要体现在农产品和纺织品等方面,而这又恰好是国外技术性壁垒最严格,技术标准最多的几个行业,随着农兽残限量、食品安全等方面的不断被关注,以及纺织品行业“后配额时代”的来临,农产品,纺织品等领域的贸易战争将会日趋激烈。因此,及早建立湖南省相关产品的预警系统,提早对未来的贸易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将是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最有效的方法。

3.2 开展技术创新,调整出口产品结构,提高湖南省出口产品的竞争力

湖南省是典型的农业大省,其出口的产品大多为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普遍偏低,在技术不断进步的情况下,湖南省出口产品的竞争力不断下降。要突破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影响,提高湖南省出口产品的竞争力,关键是将高新技术与我省的资源优势相结合。一方面,对原有产品企业进行技术投入,提高企业的密集度,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另一方面,加强科技公关,增加科研投入,除利用高新技术生产高附加值产品外,还同时研究相应的配套技术,改进出口产品的加工工艺和包装,搞好管理,以提高产品的整体质量。所以,坚持科技开发以市场为向导,不断调整湖南省产品的出口结构,加快对传统产品的技术改造,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是湖南省突破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根本途径。

3.3 实施多元化战略,大力开拓新兴市场

美、日、欧盟一直是湖南省最大的三个贸易伙伴,据统计,每年湖南省有40%以上的产品销往这大地区。而这三大经济实体也是世界上贸易技术壁垒最全面、最系统的国家,其范围几乎涉及出口贸易的所有方面,绝大多数技术壁垒都源于这三大经济实体。在湖南省出口贸易近年来持续增长的情况下,对这三大经济实体的出口却增长缓慢,甚至出现负增长,严重影响了湖南省出口贸易的发展,这与湖南省出口贸易频频遭遇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影响是分不开的。因此,实施多元化战略,大力开拓新兴市场,为湖南省口产品提供新的机遇,寻找新的出口,也是应对技术壁垒的重要手段。

3.4 转变经营观念,树立科学的外贸发展观

近几年来,每年WTO/TBT―SPS的通报数量逐年增加,并且以人类与动物保护和环境保护为主要目的的SPS通报在数量上已逐渐超过了TBT通报,这说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开始越来越关注安全卫生条件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以及环境的保护等关系到人类社会生存的问题。因此,发达国家日益增长的SPS措施将会是湖南省今后面对的主要技术壁垒。树立绿色经营观念,重视环保和消费者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是大势所趋,湖南省出口企业必须顺应这一趋势在生产过程中增强环保意识,自觉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走技术进步、保护生态环境和合理开发利用资源的持续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沙林.2004年WTO/TBT通报评述:号准技术性壁垒的脉[J].WTO经济导刊,2005,(3).

第8篇:农业出口贸易范文

(1)WTO/TBT—SPS通报成员中发展中国家异军突起。

2004年TBT通报居前十位的WTO成员中,发展中成员占了5个(表1),而在2004年1—8月的SPS通报中,前12位成员有6个是发展中国家(表2):

从统计表可以看出,TBT通报前十位中的5个发展中成员共发出TBT通报173件,占前十个成员总通报量的55.5%,另外一些发展中成员也正在积极履行成员的义务,赞比亚、中非共和国、德国和牙买加都在今年第一次提交了TBT通报。SPS通报的前6个发展中成员共发出SPS通报128件,占前12个成员通报总量的25.4%,与去年同期的76件增长了70%。可见,未来WTO/TBT—SPS通报中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比例和数量将会不断上升。

(2)TBT通报中居前三位的产品类别与湖南省主要出口产品类别基本吻合。

TBT协议所覆盖的产品范围极为广泛,包括所有的工业产品和农业产品,现对2004年的TBT通报进行初步归类,如表3:

2004年WTO成员共发出TBT通报727件,其中食品类通报107件,居通报之首,占全部TBT通报的14.7%;其次就是轻工(77件)和机电(76件),分别占全部TBT通报的10.6%和10.5%。湖南省2004年的出口产品中,农产品、纺织品服装(主要包括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和服装及衣着附件)和机电产品的出口额分别为2.3亿美元、4.11亿美元和6.06亿美元,占湖南省出口总额的7.4%、13.3%和19.6%,是湖南省主要出口产品。据统计,在湖南省出口产品因技术性壁垒而遭受的损失中,这三类产品最为严重,这与通报中居前三位的产品类别基本吻合。

(3)农药残限量成为食品安全与农产品贸易的重点竞争领域。

农药残限量问题已经成为发达国家越来越关注的问题,对湖南省出口贸易的影响也将越来越大。

2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湖南省出口贸易的影响

2.1提高了湖南省产品出口的成本

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湖南省出口最直接的影响就是提高了产品的出口成本。主要表现在:一是技术、环境保护、安全的投入都直接增加了湖南省出口产品的成本;二是企业需要获取相关认证的费用使产品的出口成本增加;三是缺乏先进的检验设备,进口国高昂的检验费用也相应增加了产品的出口成本。

2.2降低了湖南省出口产品的竞争力

技术性壁垒往往会通过影响出口商品的成本,进而形成对商品价格的控制作用,通过商品价格的变化降低出口商品的竞争力,如图1所示:

图1技术性壁垒对出口产品的价格控制

假定存在规模经济,则单位成本曲线AC如图所示,若在未设置技术性壁垒的情况下,该商品的出口量为Q,价格为P,单位产品的利润为MN。当设置技术性壁垒后,出口企业势必要调整生产过程或付出额外费用使其产品符合进口国的要求,从而使单位成本曲线上移至AC,此时若产量仍为Q,则销售价格至少需要提高到P才不至于亏损。而价格的提高,无疑降低了该出口商品相对于进口国同类商品的竞争力。湖南省的出口产品大部分以资源密集型为主,其竞争的主要优势就在于成本、价格较低,提高价格则恰好失去其最大优势,严重降低了产品的竞争力。

2.3严重影响了湖南省出口贸易额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湖南省出口贸易整体上呈上升趋势,但增长速度缓慢,低于我国平均增长速度,且出口总额在我国出口贸易中的比重持续下降,见表4。

由表4分析可知,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1994—1999)湖南省出口贸易增长很不稳定,起伏较大,甚至一度出现负增长,到2000年开始才有所好转,但仍低于全国增长速度,与1994年相比,2003年我国出口总额增长了262.1%,但同期湖南省出口额的增幅只有49.8%。我省出口额在全国出口贸易中的比重持续下降,1994年占我国出口额的1.18%,到2003年下降为0.49%,下降了6.9个百分点。这主要是因为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技术性贸易壁垒逐渐成为发达国家贸易保护的主要措施,湖南省企业技术水平不高,对国外层出不穷的各项技术标准疲于应付,从而使湖南省出口产品的资源优势丧失,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普遍偏低的资源密集型产品逐渐失去其在发达国家的市场,导致出口贸易损失惨重。

2.4引起了湖南省出口市场的变化

美国、日本、欧盟一直是湖南省最大的三个贸易伙伴,每年对这三大经济实体的出口是湖南省出口贸易发展的关键。然而近几年来,在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影响下,湖南省对美,日,欧盟(其中7国)的出口贸易额比重却有所变化(表5):

整体来讲,对美、日、欧盟的出口额虽有所增加,但相对比重都有所下降。1999年对美国出口比重为14.92%,到2003年下降为13.80%,下降了1.12个百分点;同期对欧盟的出口额比重下降了2.92个百分点,下降幅度最大;相比1999年,2003年对日本的出口额比重虽略有上升,但前几年一直不太稳定,且呈下降趋势。这与发达国家近几年来不断完善其技术壁垒体系,对湖南省出口产品设置重重障碍是分不开的,特别是中国加入WTO后,这种影响更加明显。而对亚洲、非洲等主要发展中地区的出口额比重迅速增加,2003年对亚洲的出口额比重为53.22%,同比上年增长23.74%;对非洲的出口额比重为5.01%,同比上年增长42.79%,是湖南省出口贸易增长最快的两个市场。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发展中地区的技术相对比较落后,特别是在农兽残限量、食品添加剂等领域的措施还处于起步阶段,从而使我省的出口优势得到充分体现。种种迹象表明,湖南省的出口市场在技术性壁垒的影响下开始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2.5改变了湖南省出口产品的结构

湖南省的出口优势主要体现在农业大省的出口资源上,初级产品的出口占有相当大的优势。随着技术性壁垒的发展,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偏低成为了湖南省出口产品遭遇国外技术性壁垒的主要原因,初级产品的出口比重迅速下降(表6)。

1988年湖南省出口贸易中初级产品2.32亿美元,占湖南省出口的36.36%,2003年初级产品出口2.18亿美元,仅占湖全省出口的10.16%,下降了26.2%。这说明在技术性壁垒的影响下,湖南省出口产品的资源优势逐渐丧失,出口贸易开始向高附加值的产品结构方向发展,一定程度上优化了我省的产品结构。这从另一方面说明了技术性壁垒在阻碍湖南声出口贸易发展的同时,对我省出口产品结构与方向的调整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与推动作用。

3湖南省出口贸易突破技术性壁垒的对策分析

3.1建立湖南省出口贸易技术性壁垒预警机制

从技术性壁垒的发展趋势可以看出,随着各国贸易保护主义的不断加强,技术性壁垒对湖南省出口贸易的影响将会更加广泛、全面,对出口产品的要求也将越来越苛刻,因此,要及时了解WTO各成员国采取的技术性贸易壁垒细节,针对性地研究湖南省各主要出口市场的技术性壁垒体系,及时收集、整理跟踪国外的技术性壁垒状况,研究其特征及未来的发展趋势,结合湖南省出口贸易的特点,建立每种出口产品的技术性壁垒预警机制。湖南省的出口优势主要体现在农产品和纺织品等方面,而这又恰好是国外技术性壁垒最严格,技术标准最多的几个行业,随着农兽残限量、食品安全等方面的不断被关注,以及纺织品行业“后配额时代”的来临,农产品,纺织品等领域的贸易战争将会日趋激烈。因此,及早建立湖南省相关产品的预警系统,提早对未来的贸易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将是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最有效的方法。

3.2开展技术创新,调整出口产品结构,提高湖南省出口产品的竞争力

湖南省是典型的农业大省,其出口的产品大多为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普遍偏低,在技术不断进步的情况下,湖南省出口产品的竞争力不断下降。要突破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影响,提高湖南省出口产品的竞争力,关键是将高新技术与我省的资源优势相结合。一方面,对原有产品企业进行技术投入,提高企业的密集度,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另一方面,加强科技公关,增加科研投入,除利用高新技术生产高附加值产品外,还同时研究相应的配套技术,改进出口产品的加工工艺和包装,搞好管理,以提高产品的整体质量。所以,坚持科技开发以市场为向导,不断调整湖南省产品的出口结构,加快对传统产品的技术改造,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是湖南省突破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根本途径。

3.3实施多元化战略,大力开拓新兴市场

美、日、欧盟一直是湖南省最大的三个贸易伙伴,据统计,每年湖南省有40%以上的产品销往这大地区。而这三大经济实体也是世界上贸易技术壁垒最全面、最系统的国家,其范围几乎涉及出口贸易的所有方面,绝大多数技术壁垒都源于这三大经济实体。在湖南省出口贸易近年来持续增长的情况下,对这三大经济实体的出口却增长缓慢,甚至出现负增长,严重影响了湖南省出口贸易的发展,这与湖南省出口贸易频频遭遇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影响是分不开的。因此,实施多元化战略,大力开拓新兴市场,为湖南省口产品提供新的机遇,寻找新的出口,也是应对技术壁垒的重要手段。

第9篇:农业出口贸易范文

关键词:中印;农产品出口;后金融危机

一、引言

后金融危机是指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后,全球经济触底、回升直至下一轮增长周期到来前的一段时间区间。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我国农产品出口面临新的挑战。一系列迹象显示,2008-2009年我国农产品进出口总体还呈负增长态势,但水产品、蔬菜、水果等优势农产品出口环比快速增长。虽然农产品在我国出口总量中占的比重相对较小,但事关我国农村千家万户,在我国对外贸易格局中占有特殊地位。后金融危机时期,从2009年一季度,我国水产品、蔬菜、水果、肉禽等优势产品的出口不仅逐月同比降幅放缓,而且全季度同去年四季度相比,还实现了环比快速增长。在农产品出口方面与中国形成明显对比的是印度,中国和印度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是经济发展较快的国家,目前从中印双边农产品贸易情况来看,中印之间贸易水平还比较低,主要是以自然资源为主的产业间贸易为主,作为世界上人口第二大的发展中国家,印度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中印应该重视在后金融危机时期双边贸易的发展。

二、后金融危机时期中印农产品出口贸易比较分析

(一)中印农产品生产状况

中国和印度都是世界农业大国。其中,中国山地、丘陵和高原分别占国土面积的33%、10%和26%,平原只占国土面积的12%,大部分地区位于北温带和亚热带,属于季风气候,气候复杂。印度平原、山地、高原面积分别占国土面积的43%、25%、32%,西北部属于山地气候,恒河流域属季风型亚热带森林气候,半岛对属于热带草原气候。

从两国的农业生产条件比较来看,两国十分相似,差别不大。中国的农业生产条件整体上略低于印度,主要表现在:我国整体的地形、地势较印度来说更加复杂,印度的平原面积广阔,可耕面积大,森林覆盖率高,光热、水资源条件比较有利,但是印度的国土面积比中国小,而且也是人口大国,因此,大多数人均资源的占有量较少。

(二)中印农产品出口状况

中国和印度自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在市场开发的过程中,农产品贸易规模不断扩大。中国农产品贸易总额由2002年的304.3亿美元发展到2008年的985.5亿美元,已成为世界上第四大农产品贸易国;印度农产品出口总额由1995年的60.96亿美元增长到2007年的160.2亿美元。随着世界人口的不断增长,食品消费结构的升级、粮食能源化以及农产品贸易自由化等因素,为世界农产品贸易提供新的发展动力,农产品贸易在世界贸易中仍将占据重要的地位。而次贷危机以来,各国经济出现衰退,出口贸易开始下滑。直到到2009年9月开始,各国经济走出低谷,显示出企稳回升的迹象,已经度过了最恐慌的阶段,已经止住了下滑的趋势。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各国经济开始稳定下来,出口贸易量开始回升。

依据2008-2009年中印农产品出口额对比分析得出,中印两国在农产品贸易总额相差很大的。中国的农产品出口种类中,鱼类、甲壳动物、蔬菜、水果、棉花等产品占有很大比例,在农产品贸易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对我国外汇出口额增加有很大贡献,也体现了我国在国际农产品贸易中地位增强。而印度农产品出口种类中,蚕丝、棉花占有相当大的部分,在农产品出口贸易中占有支柱地位。相比较中印的农产品出口贸易种类可以发现,两国在谷物的出口方面有很大相似地方,两国谷物出口占的比例很小,这主要都是从本国的国情出发,确保本国的粮食安全。

三、后金融危机时期中印农产品出口比较优势新表现

2007-2010年,中国农产品出口额年均增速达11.7%。其中,我国为水产品出口第一大国,占世界水产品出口总额的12%。但是印度水产品出口增长缓慢,其主要是由于我国的海岸线很长,近海水域面积广大,渔业资源丰富,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了很大份额。同时在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的农产品贸易出口竞争力有所提高,但是同印度相比出口农产品技术含量低、自主品牌少。主要是由于现阶段,我国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还不够发达,农村的机械化程度不够高,其农产品生产还局限于劳动力密集型,不能真正促进农产品生产。然而印度其地域条件有利于大规模机械化种植的推广,其生产力水平要高于我国农村。

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五大农产品出口国,但是我国农产品出口的产品集中度和市场集中度都比较高。2010年,中国蔬菜对前5大出口国家的依存度约为45%,水果对前5大出口国家的依存度约为53%,原料类水产品对前5大出口国家的依存度约为62%,蜂蜜对前5大出口国家的依存度约为74%。这是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扩大农产品出口的比较优势新体现。但同时如果这些农产品在某个主要出口国家遭遇药物残留、卫生检疫等措施,可能会引起连锁反应,给出口企业带来较大的损失及市场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