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会计职业特质范文

会计职业特质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会计职业特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会计职业特质范文

关键词:高职 会计专业 特色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3(a)-0142-02

1 会计专业质量现状

1.1 专业结构不合理,职教特点不鲜明

高职教育既要区别于本科教育,区别于中等职业教育,也要与社会上的职业培训班相区别,体现出属于该层次高等教育所特有的“高、职、工”等特色。但目前绝大多数高职教育的会计专业都没有形成这样的特色。会计专业在改革开放发展的迅猛时期大规模建立起来,具有一定的功利性,专业建设缺少精心设计和反复论证,专业模式多照抄照搬,各个层次的中高等会计教育彼此辨识度不高。而且多年来,会计专业持续高热,也助长了高职院校专业改革的惰性。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专业设置和培养方案的制定过程中企业参与力度不够,导致仍然以理论教学为主线,实践教学内容不足或不够深入。对行业的适应能力、岗位的针对性、职业胜任力重视程度远远不够,来自企业的具有深厚实践经验的教师依然缺乏,普教色彩浓重。调查中发现,辽宁省内多家高职院校设立了会计和会计相关专业,其建设思路,人才培养和课程开设等具有非常明显的趋同性,相关系数很高。除了职教特色不鲜明外,各高职院校之间也缺少差异性和针对性。

1.2 市场导向性差,产学研模式脱节

尽管教育部大力倡导高等职业教育要强化产学研结合,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但各高职院校在实现过程中仍然有多方面的障碍,产学研效果多方联合、多方共赢的效果并不明显。一方面没有足够的利益支撑,企业对校企合作的热情不高;另一方面,缺少社会真实竞争压力的学生们不能真正投身学习和技能训练,不能独当一面,需要经过较长的企业培训才能上岗。这也就造成了产学研合作机制上的死结。想要做好校企合作必须从机制上改革,真正做到利益均分,各取所需。受金融诈骗、诚信普遍缺失的社会环境影响,以经济业务、资金流为实习对象的会计专业,在校企合作方面受到的阻力更大。会计工作涉及商业机密并且链条较长,真正掌握会计技能需要投身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熟悉环节,熟悉控制,熟悉管理和制约。这些都是短期无法达到的。基于上述原因,高职会计专业不可能完全过去重新来建,绝大多数学校是在沿袭旧制的基础上以谈成几个校企合作企业为目标,深入细致全面科学的合作模式并没有形成。因此会计专业的市场导向性并不清晰,本应实行“错位经营”的高职院校却没有专注于差异化专业建设,没有量化分析内外条件,没有关注市场需求动向进行相应的调整改革。注重创建和培育专业特色的高职院校基本上是凤毛麟角。

1.3 专业实用性差,学生就业质量低

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崛起,会计专业面向的人才培养方向也应随之转型。从调查中发现,辽沈地区的高职院校设置电子商务专业的较多,但培养专门的电子商务会计人才的专业基本没有,甚至涉及电子商务会计方面的课程也鲜有出现。会计专业沿袭过去的运行惯性,虽然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方面也做过大量的改革探索,但基本方向难改,不能良好地适应频繁变化的市场需求和职业结构,对市场经济发展变动不够敏感。专业的实用性不能对接经济发展需要,学生就业质量不高。大部分毕业生在校期间不能形成社会所需的最新、最实用的技能,从毕业到上岗之间存在着一个较长的时间缺口。

2 特色会计专业建设的SWOT分析

2.1 SWOT分析法

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在管理学界SWOT方法常被企业用来分析自身内部的优劣势和所处环境的挑战及威胁。SWOT方法是用来综合考虑分析对象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系统评价方法。S指分析对象的内部优势,W为内部劣势,O指外部环境机会,T指外部环境威胁。一般以矩阵的形式直观列出,方便管理和应对。

2.2 会计专业建设的SWOT分析

从第一部分的分析可见,高职院校要发展会计专业,必须深层次地分析自身所处环境和所具备的优势,彻底摒弃陋习,有成效地革新,实施差异化经营。下面就以辽宁金融职业学院为例,使用SWOT法对高职会计专业建设进行全面的态势分析。

2.2.1 优势与劣势

辽宁金融职业学院的前身成立于1952年,学校始终坚持以教学质量建设为中心,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教学质量在全省同类院校中名列前茅。会计专业前身是1985年成立的会统部,迄今已有31年的历史。从优势上看,首先,历史悠久,专业建设根底扎实,大量毕业生服务于银行、证券、企业等各行各业,在社会上已经积累了较高的人气,有良好的社会声誉;其次,会计专业具有一支精干的教师团队,教师多来自会计工作一线,爱岗敬业,积极上进,有丰富的会计专业实践经验和“双师”资格,其中,注册会计师2人、注册税务师2人、国际注册会计师1人、高级会计师2人、会计师7人、资产评估师2人、房产估价师1人,他们务实肯干,师德高尚,始终保持着教书育人的激情;再次,生源素质较高,几乎每年专业录取分数线都赶超三本,逼近二本,多数学生遵纪守法,学习兴趣浓厚,具有较强的可塑性;最后,“岗、证、课”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初步成形,教学中突出“考级考证”和“专升本”要求[1]。

诚然,不可忽视会计专业建设也存在著一些不尽如人意的方面:第一,校内外实训基地资源相对匮乏,高质量的会计实训教学明显不足,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有待进一步加强;第二,学生数量多,教师数量少,师生结构不甚科学,超大工作负荷量抢占了大量教师进一步进修、实习、自我提升的时间,知识更新速度慢,拔尖教师人才稀缺;第三,课程体系改革尚未推行完毕,人才培养模式与专业建设特征不突出,特色不鲜明,传统教育模式痕迹明显。

2.2.2 机遇和威胁

2014年5月国务院做出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方向上的指导和政策上的支持,职业院校迎来了新一阶段发展的良机。未来10年是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关键时期,也是建设人才强省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充分认识到会计人才在经济社会中基础性、战略性、关键性作用,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2],也是辽沈地区高等职业会计教育发展的重要契机和强大动力。另外,近两年该校正在进行省级示范校建设,各项规划改革如火如荼地展开,学校上下团结、人心振奋。作为老牌示范专业,更应该借助这个契机,进一步深化改革,扬长避短,引领带动其他专业共同进步、共同辉煌。

然而,在改革的路上尚存在很多困难与威胁。首先,空间小,构建大规模的会计校内实训基地或构建会计信息一体化的创新创业大厦,几乎是一种奢望。其次,学校资金短缺、资源有限、缺少利益的倾斜,校企合作联盟不稳,校外实训基地开发难度加大。再次,购置各种财务软件、实训平台,制作微课、慕课等都需要一定的资金支持。最后,高职教育竞争激烈,不改革、不创新就会落后,落后就意味着失败和消亡,人们应在机遇与威胁并存的情况下乘风破浪,砥砺前行。

3 特色会计专业建设举措

3.1 积极探索校企合作途径,充分发掘实践教学资源

实践教学始终是高职教学的重点和特色,也是当前阻碍高职教育进一步提升的瓶颈问题。对于会计专业来说,实践教学的充分、高效、完整,更是建立品牌特色的一把利刃。会计工作与资金相关,与商业机密不可分割,会计实训基地开辟是专业建设当中一块难啃的骨头。首先,构建合理的校企合作机制,搭建共赢的合作平台,是发掘实训基地的主要方向。只要形成利益共同体,所谓的商业机密也就变成自己家的秘密,实习过程就是创造价值的过程,校企目标一致,会收到非常好的合作收益。其次,高职院校应加大对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力度,不遗余力实现多元化实践教学形式。开办校内代账公司,建设创新创业基地,正确引导和鼓励学生创业,并以创业实业为依托,实现我创办、我营运、我核算、我分析的良好局面,开辟校内实训基地。最后,也可加大教学模拟软件的投入,购置ERP沙盘和VBSE综合实践等模拟企业经营核算的仿真软件,将企业搬到实训室,让学生“居于斗室便知社会上的经营大事”,增加学生职业经验积累和动手能力。

3.2 打造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1)降低教师教学工作量要求,提升教学质量评价标准。

在人的精力有限的情况下,繁多的工作内容和繁重的工作量必然会造成工作质量的下降,教师无暇仔细备课,认真思考教学改革、凝练经验、提升素质。因此,“以高质代多量”不仅符合教师个人发展规律,也会促使教师用心琢磨教学活动,多出精品课程,推动教学质量、专业质量的提高,一举多得。

(2)鼓励教师到企业顶岗实习,挂职锻炼。

避免教师与实践脱节的最好方法就是让教师从繁重的教学工作任务中抽离出来,鼓励其深入企业实践,实时更新行业经验,提升动手能力。甚至可以将教师作为校企合作的纽带,与企业建立合作机制,定期指派少数专业教师深入企业顶岗实习、挂职锻炼,在学习的过程中为企业创造价值。之后再由教师将所学经验技能传授给学生,用人单位可以不付费给教师,但必须接纳一定数目的实习生进行一定时间长度的岗位实习。这样既有效提升了教师能力,解决了资深专家直接教授学生的低效率、低质量,而且保证了学生实践经验和能力的来源通道,达到多和谐,共进步。

(3)积极吸纳行业内资深专家到学校交流、任教、指导,进一步丰富实训教学的形式和资资源。

自给自足,单纯地依靠校内专职教师完成专业建设及教学工作,不符合当前大学开放式的发展理念。优秀的教师队伍,除了挖掘自身教师资源,不断提升其综合职业能力外,还应将目光锁定在其他高职院校或高等学府的资深教授、专家以及来自企业一线,经验丰富的行业精英。多组织群英会,交流学习、互通有无、开拓眼界,形成一个开放式的教学团队。

3.3 构建科学的专业质量评价体系,实时跟踪专业发展

专业建设并非一蹴而就,需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与时俱进地创造、革新,需要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提升、完善。因此,建立起科学的专业质量评价体系,实时获取专业运行中每个环节的数据并加以分析、总结、反馈、推动,才能实现专业预警,及时纠偏,保证特色鲜明,品牌不倒。

参考文献

第2篇:会计职业特质范文

关键词:小企业;会计制度;特点;实施;范围

一、引言

我国的国情决定了我国的小企业众多,经济市场也需要小企业的支撑,小企业具有创造性和鲜活力,但是小企业容易受到经济市场的影响,小企业遵循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原则,所以小企业的管理方面一般是由企业老板来管理,权益资本十分单一,企业的会计管理方面比较混乱,对小企业的管理造成了较大的困扰。所以对小企业会计制度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分析了小企业会计制度具有的特点,然后对小企业会计制度的实施范围进行了细致研究。

二、小企业会计制度具有的一般特点

1.小企业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制度相比少了25个一级科目,造成这样的原因分析如下:

1.1小企业的权属资本比较简单,经济业务也比较简单,所以一些高深的企业会计管理制度科目在小企业中并不适用,有些会计管理制度还需要合并、简化。举例说明会计管理的应收利息与应收股利可以合并在一起收股息,小企业可以把材料和包装的一些科目合在一起定义为材料,而企业就不行,企业的材料有严格的划分,有划分原材料、辅助材料、备件、设备、成品材料等。1.2一般来说,小企业的会计核算十分简洁,不存在一个科目能反映出本企业的经济业务,这样一来会计所设的科目大大减少。比如可以把一些不适用的或者根本不需要的科目删除,这样科目主要包括制作半成品、多项长期资产减值准备、应对债券、没处理的财产损益、补贴款、劳务成本费、补贴收入和延期税款等。1.3还有就是这两个原因相结合的科目合并和减除。主要有利润分配、盈余公积和资本公积等这三个科目。要想提高小企业会计工作者的实操能力,就需要对会计制度的一级和二级科目检修删减整合,制定出优化的小企业会计管理制定,提供小企业会计的工作质量和效率。

2.对小企业的会计核算进行简化

关于《企业会计制度》中有很会计核算的处理方法,在方法的选择上需要进行细致的判定,导致会计信息的可比性更强。

3.合理利用资产减值

对企业进行会计核算是客观严谨是最基本的原则,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必须有八项减值准备被计提来体现客观严谨的基本原则。而小企业本身会计基础比较弱,会计人员的专业技能、知识及素质都比较差,无法做到计提八项减值准备,所以针对小企业的会计管理制度只需要根据需要来进行计提,常见的有存货、投资、应收款这三个方面的计提减值准备。

4.对长期投资进行核算简化

小企业一般资金比较固定,而且仅够自身运营,很少有对外投资的,即便有对外投资,金额也比较少,所以小企业一般根据重要性原则对长期的股权投资进行权益法核算与成本法简化。

5.对已确认的入账价值的融资租入固定资产进行简化

一般来说定义小企业,其融入的固定资产金额不多,资产业务也相对较少,需要根据会计职业经验来对最少租赁付款额进行计算,计算的过程中有一个问题小企业的会计人员难以解决,就是计算未来资金折现要求水平高,小企业会计员对该计算方面难以掌握。所以小企业会计制度为了减小企业固定资产入账价值的计算难度,入账价值需要根据协议或者合同规定达到预定使用状态之前必须要支出的固定资产或者应该支付的租赁额来具体确定。

6.对小企业的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处理进行了简化

小企业的资产负债表日后处理事项比较少,小企业的会计管理制度明确指出资产负债表涉及到报告期间的按照以往年度的销售退回的调整事项来处理,而在资产负债表日后处理事项日后的对企业财务有影响的披露在会计报表当中。

三、小企业会计制度的实施的大概范围研究

1.小企业会计制度的静态实施范围分析

根据企业会计制度的要求:不对外筹集的资金可以作为会计豁免,这个要求主要的目的是要求小企业成立后不能利用股票发行、企业改组、吸收引进股本等方式来增加企业注册资金,而且小企业在运营的过程中也不利用企业债券来集资。对于已经准备好想要上市的小企业来讲,推荐使用企业会计制度,这样企业的上市会计资料可以快速准确的做出来,还可以保证企业在上市前后会计资料进行对比以及会计核算不变。并且一些集资量大、业务扩展范围宽、投入总资产和营业额会发生大幅变化的小企业推荐使用企业会计制度。

2.小企业会计制度的动态实施范围分析

小企业在经营上比较灵活,可以根据需求改变业务方向或者扩展业务,小企业在不同的时期企业的员工人员、资产总额和营业额等都会不同。要想把企业会计制度演变成为小企业会计制度需要遵循会计实物应当具有可比性、一贯性、实质大于形式性等原则,另外企业会计制度包含的面更广更具体,可以让企业的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更完善。比如开始实施的是《小企业会计制度》,后面发展壮大达到中型或者大型企业的标准,为了让会计核算简单,在当年仍然实施小企业会计制度,第二年必须要实施《企业会计制度》。但是实施了《企业会计制度》的小企业不能随意转化来实施《小企业会计制度》。

参考文献:

[1]于梅.《小企业会计制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08:63-64.

[2]刘永泽,孙光国.中小企业会计准则的适用范围界定问题研究[J].会计研究,2007,11:9-16+95.

第3篇:会计职业特质范文

[关键词] 日本;中小企业会计指南;背景;特点

[中图分类号] F2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15- 0003- 04

继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小型报告主体财务报告准则》后,日本注册会计师协会、日本税理士联合会、日本工商会议所、企业会计准则委员会4家民间机构于2005年8月共同《中小企业会计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日本在中小企业会计准则方面的研究和制定工作甚至早于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日本是单独制定中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又一代表性国家,其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方法和定位,对于刚刚中小企业会计准则的我国具有一定借鉴意义。本文从日本中小企业会计准则发展历程着手,介绍其定位、制定过程、制定模式、主要内容以及与相关法律、法规之间的关系等内容。

1 日本制定《中小企业会计指南》的历史背景

日本泡沫经济破灭之后,不动产价格急剧下降,银行持有大量不良债权,中小企业向银行申请贷款也变得非常困难,使固定的融资关系被破坏,金融机构开始更加关注融资企业的经营状况、未来发展空间,相应的金融相关法制也更加严格。对于银行而言,要提高评估融资企业风险的能力;而对于企业而言,更需要通过自己的财务数据披露自身的资金偿还能力。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是企业和投资者共同的期望,但目前还是存在一些未解决的难题,那么日本中小企业会计是如何解决这些难题的,又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过程?

1.1 制定《指南》的制度因素

日本制定《中小企业会计指南》的制度性因素主要包括以下3个问题,也就是中小企业在适用通用目的会计准则时所遇到的难题。

1.1.1 会计准则的负担过重问题

日本以往所有为会计处理进行标准化规定的意见书和实务指南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都是以大型企业为中心制定的。而这一点恰恰给中小企业带来“会计负担过重”(accounting standards overload)问题。导致“会计负担过重”的原因有:①会计准则数量过多、过于复杂、过于详细;②没有充分考虑到大型企业和中小企业之间的差异。中小企业与大型企业不同,主要有以下特点:①没有内部控制机构,即使有也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②因经营权与所有权未分开,很容易产生经营者独断决策的行为;③利益相关者只局限在债权人和客户,间接融资活动为主要金融活动;④缺乏可根据大型企业会计准则要求进行会计处理的会计人才。这种在形式和实质上的不同,导致中小企业实施大型企业会计准则时遇到种种困难。制定中小企业会计指南的意义也正是在于为中小企业减负。

1.1.2 电子披露问题

随着IT时代的到来,公司法结合网络交流的需求,要求企业编制电子报表,会计开始进入电算化时代。中小企业也应顺应时展进行“B to B(企业间的网上交易)”或“B to C (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网上交易)”式的交流。因此,需要为中小企业量身定做一套会计准则,为编制高质量财务信息提供可靠依据。

1.1.3 会计诉讼举证责任的界定问题

这一因素是与21世纪社会发展趋势相关的问题。从美国的经营来看,我们可以预测到今后在日本或中国等各个国家也会发生越来越多的会计信息诉讼问题。当然,中小企业也不会例外。如果这种情况果真发生了,对于会计人员来说,应尽可能明确计算基础,并可以据此界定举证责任。在此意义上,制定一套符合中小企业特点且具备实效性的会计准则是当今急需解决的课题。

1.2 发展历程

在2002年之前,日本还没有形成有关中小企业会计处理方法的规范体系。中小企业只能依据商法的规定——“包括中小企业在内的所有企业都有义务根据商法规定,参考一般公认会计惯例编制会计报表”。可以说,一直以来中小企业会计实务都是围绕报税目的而进行的。可以说,日本中小企业会计的发展是从2002年开始的,本文将其发展历程分为以下3个阶段。

1.2.1 准则建设阶段

在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热潮和上述制度性因素的推动下,2002年3月日本中小企业厅召开了“中小企业会计研究会”,并于6月公布《中小企业会计研究会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该《报告》公布之后,得到各相关机构的支持,并开始致力于中小企业会计的普及工作,中小企业厅也组织召开了一系列相关说明会。为响应中小企业厅的《报告》,日本税理士联合会于同年12月了《中小企业会计准则》,对税法与该《报告》之间的关系予以详细规定。而2003年6月,日本注册会计师委员会《关于中小企业会计定位的研究报告》,详细阐述《报告》与企业会计准则之间的差异。这就是3份有关中小企业会计的规范。

1.2.2 中小企业会计普及阶段

上述3份文件的标志着中小企业会计普及活动的全面开展。普及活动在2002年当时是计划好的工作内容,但事实上到了2005年普及工作才取得阶段性成果。但是,对于很多并不太了解其研究过程的实务界会计人士来说,同时存在3份类似的规范性报告使他们摸不着头脑,陷入混乱局面。因此,普及中小企业会计的首要任务是将多个报告整理成一份统一的文件。

第4篇:会计职业特质范文

    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体系的出台顺应了两大时代背景:一方面,经济全球化和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大趋势,要求我国加速实现准则国际趋同,减少我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的障碍,改善我国经济贸易环境;另一方面,注册会计师面临不断变化的审计环境及由此带来的审计风险,迫切要求我们大力改进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增强审计的有效性,增进社会公众对行业的信心,维护市场经济的稳定有序运行,保护社会公众利益。

    为便于更好地理解和执行这些准则,现就准则体系的特点及创新之处,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准则体系强化了行业维护社会公众利益的宗旨

    执业准则作为规范注册会计师执业活动的标准,与社会公众的利益密切相关。同以前制定的审计准则相比,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体系更加突出了维护社会公众利益的宗旨,强化了注册会计师的执业责任,针对实务中暴露出的不足,严格了程序,要求注册会计师切实承担起保护社会公众利益的责任。

    例如《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41号——财务报表审计中对舞弊的考虑》要求注册会计师在执业过程中保持职业怀疑态度,针对新形势下财务报表舞弊的特点,更加积极主动地识别和应对财务报表舞弊的风险,并为注册会计师履行好这一责任提供了更多的指引。准则特别强调,舞弊导致的风险是特别风险,注册会计师应当专门针对该风险实施实质性程序。

    又如,为避免部分会计师事务所片面理解风险导向审计,过分依赖分析程序,而减少实质性程序,《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11号——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实施的程序》明确要求,注册会计师应针对所有重大的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和披露实施实质性程序。

    再如,针对“安然”事件暴露出的会计师事务所销毁不利工作底稿的问题,《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31号——审计工作底稿》对审计工作底稿的归档期限和保存年限,以及审计报告日后对审计工作底稿的变动,都作出了明确规定。

    二、准则体系符合国际趋同的要求

    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体系在体系结构、项目构成和基本内容上实现了与国际准则的趋同。

    从体系结构看,我们按照国际趋同的要求,根据注册会计师提供服务性质的不同,对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体系进行了重构,与国际准则体系保持了充分的一致。

    从项目构成看,除个别项目因对我国几乎不适用而未被纳入外,我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体系涵盖了国际审计准则的所有项目。

    在审计准则的内容上,我们充分采用了国际审计准则所有的基本原则和核心程序,在审计的目标与原则、风险的评估与应对、审计证据的获取和分析、审计结论的形成和报告,以及注册会计师执业责任的设定等所有重大方面,与国际审计准则保持一致。由于我国准则是部门规范性文件,不便把国际审计准则中包含的举例等解释说明性材料写入准则正文,但我们会把这些内容写入正在起草的指南中,以帮助会员正确理解和运用准则。

    三、准则体系体现了风险导向审计的要求

    最近几年,注册会计师面临的审计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不断创新的经营模式和市场工具,增大了企业面临的经营风险,进而更容易引致注册会计师的审计风险,加之会计中估计与判断成分的不断增加、审计对象由有形资产向无形资产转变、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所有这些变化都迫切要求注册会计师创新审计理念和技术,提高防范风险的能力。

    以往审计实务是建立在传统审计风险模型基础上,存在很大缺陷。注册会计师往往把关注点放在直接实施控制测试和实质性程序上,而忽略从宏观层面把握财务报表存在的重大错报风险,导致审计失败的风险增大。因为如果企业管理当局串通舞弊或凌驾于内部控制之上,那么其内部控制是失效的。这种情况下,注册会计师如果不把审计视角扩展到内部控制以外,如行业状况、监管环境、企业的性质,以及目标、战略和相关经营风险等方面,就很容易受到蒙蔽和欺骗,难以发现由于内部控制失效所导致的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

    在此背景下,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理事会与英美等国的审计准则制定机构共同研究制定了审计风险准则,改进了传统的审计风险模型,以提高注册会计师识别、评估和应对重大错报风险的能力。审计风险准则要求注册会计师在执行审计业务时切实贯彻风险导向审计理念,以重大错报风险的识别、评估和应对为审计工作主线,做到有的放矢,避免审计工作的盲目性,提高审计的效率和效果。审计风险准则进一步明确了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和基本原则;进一步明确了注册会计师审计证据的内容、数量和质量,以及为获取审计证据所实施的审计程序;进一步明确了注册会计师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的程序;进一步明确了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实施的程序。

    借鉴国际审计理念研究和实务探索的先进成果,我们制定了审计风险准则。审计风险准则是整个审计准则体系的核心准则,包括《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01号——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和一般原则》、《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11号——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31号——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实施的程序》和《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01号——审计证据》等4个项目。

    同以往审计准则相比,审计风险准则着力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要求注册会计师加强对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的了解。注册会计师应当实施程序,更广泛深入地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的各个方面,包括了解内部控制,为识别财务报表层次,以及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和披露认定层次等重大错报风险提供更好的基础。

    二是要求注册会计师在审计的所有阶段都要实施风险评估程序。注册会计师应当将识别的风险与认定层次可能发生错报的领域相联系,实施更为严格的风险评估程序。

    三是要求注册会计师将识别和评估的风险与实施的审计程序挂钩。在设计和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控制测试和实质性程序)时,注册会计师应当将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与识别、评估的风险相联系,以防止机械利用程序表,从形式上迎合审计准则对程序的要求。

    四是要求注册会计师将识别、评估和应对风险的关键程序形成审计工作记录,以保证执业质量,明确执业责任。

    同时,我们以审计风险准则为基础,在新制定的其他准则中体现了审计风险准则的要求,并根据这一要求对26个准则进行了全面的修订和完善。

    四、准则体系严格了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的要求

    健全完善的质量控制制度是保证会计师事务所及其从业人员遵守法律法规、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规范及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技术准则的基础。

    《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准则第5101号——业务质量控制》系统地总结了近些年审计失败的经验教训,要求会计师事务所制定全面的质量控制制度,包括落实对业务质量的领导责任、确保职业道德规范得以遵守、客户关系和具体业务的接受与保持、人力资源、业务执行、业务工作底稿和监控等七个方面。

    例如,准则要求会计师事务所树立质量至上的意识,培育以质量为导向的内部文化,建立以质量为导向的业绩评价、薪酬及晋升的政策和程序,要求主任会计师对质量控制制度承担最终责任。

    又如,准则要求会计师事务所对所有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审计实施项目质量控制复核,复核内容包括独立性、审计过程中识别的特别风险及其应对措施、审计过程中作出的重要判断、意见分歧、调整事项及审计报告等。

    再如,准则规定,对所有的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审计,要求会计师事务所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定期轮换项目负责人;只有意见分歧问题得到解决,项目负责人才能出具报告;会计师事务所在不长于三年的周期内选取已完成的业务进行检查。

    五、准则体系实现了形式和结构上的创新

    目前我国注册会计师承办业务类型较多,既有财务报表审计和审阅、内部控制审核等具有鉴证性能的业务,又有司法诉讼中涉及会计、审计、税务或其他事项的鉴证业务,还有代编财务信息、执行商定程序、管理咨询和税务咨询等不具有鉴证性能的业务。

第5篇:会计职业特质范文

关键词:五年制 会计专业 特色 构建

经过多年的发展,五年制会计专业已为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等行业培养了大批符合职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正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劳动力充分就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奠定了自己在高职教育领域中独特的地位,然而五年制高职在快速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其中,五年制高职教育的特色不足、附加值不高、受短期利益驱动明显,一些学校规模快速扩大,专业设置过多,课程开设过全,造成办学规模与办学能力不匹配等问题,盲目的规模扩张导致了五年制高职教育忽视或弱化了自身的品牌和特色建设,严重影响了五年制高职会计专业教育的健康有序发展,由于五年制会计专业教育是为社会培养会计技术应用型人才,不是普通高等教育培养的会计理论学术型人才;其所在地方经济的差异性;社会需求的多变性等,都决定了它必须有自己的独特性,即特色。如果五年制会计专业教育不找准自己的“独特性”定位,就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也就不会为社会所接纳,其生存和发展的道路就会越走越艰难,为此,以特色立校,这既是适应经济体制转轨的客观需要,也是顺应国际化的客观要求。

五年制高职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新兴的教育类型,既有高等教育的共性,更有自己的特性,即以培养具备与高等教育相适应一些基本知识、理论和技能,掌握相应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工艺,以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生产经营中的实际问题能力人才为目的职业教育,它区别于以培养理论型、设计型人才为目的普通高等教育;也有别于学制较短、技能训练系统化相对较弱的三年制高专。因此,五年制高职会计专业教育的特色,应以培养会计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符合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高技能、高素质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人才培养方案,使培养出的学生具有理论知识够用、职业能力强、职业素质高等特点。高职教育的要快速健康发展,首先要有正确的发展定位,即走特色化道路,尽管五年制高职教育所在地区的社会、经济环境不同,它们的发展也就不尽相同,也应形成不同的地区五年制会计专业教育特色,但总体上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构建:

1 人才培养体现职业性

五年制会计专业教育要满足就业需要,就应以职业岗位群的需要为依据制定教学计划,在进行会计专业岗位能力分析的基础上,构建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并将职业知识和职业能力的提高,与地方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相适应,还要面对的技术含量较高的职业岗位群集及其外延和内涵变化,调整相应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通过工学结合,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的教学方法,把专业知识教学和岗位职业能力培养紧密地结合起来,通过专业知识教育来强化岗位职业能力培养,突出五年制会计专业教育的职业性优势,在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解决就业问题的同时,更注重学生良好职业素养的培养,通过环境、课程有计划有目的地熏陶、培养学生良好职业素养――诚信理念、责任意识、团队精神、敬业品质、创新精神,这可直接增加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2 专业设置符合市场需求性

五年制会计专业设置是教育体系中对市场供需依赖程度最高的教育类别,因此必须引入市场机制,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面向区域经济、地方经济、行业、企业发展,面向生产、服务和管理一线服务开设,把供需链条紧紧与企业连接在一起,将行业的有关专业需求发展为重点优势专业和品牌专业,为此,专业课程开设要以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人才需求变化趋势为依据,经过科学充分的市场调研,通过企业、行业的专家论证,设置符合本区域或本地区实际需要五年制会计专业课程,及时调整那些实用型较差的课程,敏锐地洞察人才市场供应的空白点,对现有专业课程进行调整。五年制高职校应建立动态、开放式的专业管理体系,建立专门的组织机构随时跟踪、预测人才市场的变化趋势,追踪会计专业新技术的走势,抓住会计行业发展态势及职位供求情况,及时调整专业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

第6篇:会计职业特质范文

关键词:广西;会计信息质量;预算管理

本文为梧州学院科研项目(2008C003)、广西教育厅科研课题(200911LX432)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2年3月5日

随着预算管理在企业管理控制中日趋重要,如何使企业预算管理持续高效配置资源是企业必须解决的难题,会计信息是企业资源配置的基础与结果,会计信息质量将影响着企业预算管理模式选择。本文将重点分析会计信息质量与企业预算管理的互动机理,以期有益于提高企业预算管理效率。

一、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与企业预算管理分类

(一)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在“决策有用”的会计目标下,最主要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相关性与可靠性。可靠性是指“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和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可靠性具有立足于实际交易或事项、如实反映、真实性与完整性四个特征,如实反映是可靠性的核心。相关性是“与经济决策相关的信息,应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对过去、现在或未来的情况做出评价或预测”。FASB(2006)对相关信息理解为“为了帮助使用者在决策中,有助于他们评估过去、现在或未来的交易或事项中关于现金流量或确认或改进他们原来的估计而提供导致差异的能力”(葛家澍,2007)。各国比较认同会计信息具有可靠性与相关性两个基本质量特征,因此本文主要考虑会计信息可靠性与相关性两个质量特征。

(二)按基本功能划分企业预算管理。著名会计学教授Zimmerman(2000)将预算管理的基本功能归纳为:预算是一项可以对公司中各种活动进行协调的决策制定工具,也是对行为实施控制的一种工具。蔡剑辉(2009)认为传统预算担负计划协调和资源等决策职能,又作为业绩评价和薪酬激励的标准,成为控制系统的一部分,并从组织角度看提高预算决策能力往往以牺牲预算控制效率为代价。在此基础上,佟成生(2011)确定了预算具体功能与基本功能的关系,认为决策功能包括沟通、协调、计划及资源配置等具体功能,控制功能包括业绩评价、经营控制和激励等具体功能,企业如果不恰当使用预算会导致预算两大基本职能冲突,指出企业应根据具体环境发挥相应的预算功能才能使企业业绩更好。企业预算管理具有控制与决策两大基本功能是一个没有争议的研究成果,因此本文将企业预算管理按照预算基本功能划分为控制型预算管理与决策型预算管理,由于预算实务中控制与决策两大基本功能是很难界定的,也就是说企业预算管理不可能只履行单一功能,而是同时具有双层功能。文中控制型预算管理是指以控制功能为主、决策功能为辅的预算管理,决策型预算管理是指以决策功能为主、控制功能为辅的预算管理。

会计信息具有相关性与可靠性两大质量特征,预算管理具有控制与决策两大基本功能,我们认为这不是一种偶合,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逻辑关系。

二、会计信息质量与预算管理互动机理

会计信息质量是企业资源配置前后的状态反映,预算管理是企业资源配置的核心工具,只有企业预算管理配置资源的效率能客观反映出来,高效的预算管理模式才能不断优化,如果会计信息与预算管理能良性互动,企业才能高效配置资源。高质量的会计信息除了反映预算管理过程与结果,还可以通过减少市场信息不对称来降低投资者面临的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缩短企业内部过长的委托链,为企业预算管理塑造良好环境。企业预算管理过程中形成一部分预测信息将是企业会计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提高会计信息的预测价值性,进一步增强会计信息质量。可以说,会计信息质量与企业预算管理相互制约,可形成均衡的、可持续的互动机理,最终实现高效配置企业资源。会计信息质量与企业预算管理的互动机理见如图1,互动机理只考虑会计信息可靠性与相关性两大基本质量特征,预算管理按照功能划分为控制型预算与决策型预算两类。(图1)

(一)会计信息质量:企业资源配置的起点与归宿点。在企业资源配置过程中,以前年度的会计信息是企业配置资源的基础,企业通过分析以前年度的会计信息、其他相关信息以及预期的影响因素对企业资源实施初始配置(即企业预算),形成的企业预算也就成为企业日后经济活动执行与评价的一个重要标准。同时,会计信息也反映了企业资源实际配置结果,一般企业会计信息质量越高,会计信息越能客观反映企业的资源实际配置结果。因此,我们认为企业会计信息既是企业资源配置的起点,也是企业资源配置的结果。

(二)预算管理:企业资源配置的核心工具。企业资源配置的管理工具有很多,有事前、事中与事后等各种配置工具,而企业预算管理是企业资源配置的核心工具,因为:(1)企业预算管理是一种事前资源配置手段,对企业资源实施的初始配置,符合企业战略,以后企业采取的各种管理控制工具一般只是微调某些环节的资源配置;(2)企业预算管理是一种全面的资源配置手段,既涉及到财务以及非财务方面,又覆盖了企业内部各部门以及企业与相关利益主体之间,还跨越多个会计年度;(3)企业预算管理为其他资源配置工具提供了一个明确的考核标准。

(三)会计信息质量与预算管理互动机制

1、会计信息质量能优化预算管理环境。企业内部的委托关系按层次划分为:部门经理与业务员工、总经理与部门经理、董事会与总经理、股东与董事会、股东与监事会、控股股东与中小股东、债权人与债务人七层委托关系(聂顺江,2010),形成一个自股东至业务员的多层次委托关系聚合体。在每一层委托关系中,人都处于信息优势,而委托人处于信息劣势,有限理性人容易产生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由于企业委托关系链比较长而复杂,会计信息从产生到传递给高管过程中,在每一层委托关系都可能产生噪音,容易出现“牛鞭效应”,严重时会计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失真。为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企业将采取两项措施:(1)理顺企业委托链,减少委托层次,从而促使企业组织结构由金字塔形向扁平形转变;(2)增强企业会计信息透明度。为了提高会计信息的透明度,企业将加强信息管理的硬件与软件建设。为了明确各层委托关系中委托人与受托人权、责、利之间的关系,会计信息也就成为明确各层委托关系中委托人与受托人权、责、利关系的工具,会计信息也将凸显可靠性这一质量特征;当企业为了降低企业内部信息不对称,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除了要透明的同时,更应保证会计信息可靠性的基础上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以便使企业各层委托关系中的委托人与人能充分共享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可见强调可靠性的会计信息将有利于优化企业内部的委托链;强调相关性的会计信息有利于降低企业会计信息不对称程度,这能为企业预算管理塑造较好的管理环境。

2、预算管理能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企业委托关系比较少,一般企业采取扁平形组织结构,在扁平形组织结构中,企业与外部环境接触面比较大,企业内部与外部的信息交换依靠企业所有员工,可以说企业员工最熟悉各个业务终端,企业预算管理也就不得不要求全员参与,才能使得企业预算管理效果更佳,因此企业一般会实施决策型预算管理。相反,企业委托关系比较多,一般企业采取金字塔形组织结构,如果采取全员参与预算管理,预算管理的成本相对较高,预算效率较低,因此企业一般会实施控制型预算管理。企业信息不对称程度比较高的情况下,委托方对受托方进行激励的同时,更加偏重于监督受托方,因此在预算管理过程中,企业一般采取监督色彩比较浓的控制型预算管理。而企业信息不对称程度比较低,委托方与受托方信息共享程度比较高,委托方更加偏重于激励机制建设来激励受托方,因此企业一般采取决策型预算管理。预算管理过程形成预算信息,预算信息是会计信息的组成部分,当企业采取控制型预算管理时,企业预算成为企业经营管理活动权威的评价标准,甚至是唯一的评价标准,此时会计信息必须与预算信息一致程度较高,说明会计信息具有很高的可验证性;当采取决策型预算管理时,由于预算参与程度较高,企业对未来发展趋势把握比较准确,此时的预算信息具有很强的预测性,将有利于增强企业会计信息的预测价值,为会计信息相关主体提供更多的相关信息,凸显企业会计信息的相关性。

3、会计信息质量与预算管理互动路径选择。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变迁促进企业预算管理模式的改进,预算管理模式的改进进一步固化变迁后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结合会计信息质量与预算管理模式的特征,会计信息质量与预算管理互动的支撑点是资源配置效率,可靠性会计信息有利于实施控制型预算管理,相关性会计信息有利于实施决策型预算管理,因此会计信息与预算管理互动路径主要有两种选择:(1)可靠性会计信息-控制型预算管理;(2)相关性会计信息-决策型预算管理。

三、小结与建议

会计信息质量与企业预算管理功能相互制约,形成均衡的、可持续的互动机理,凸显可靠性会计信息与控制型预算匹配,凸显相关性会计信息与决策型预算匹配。会计信息是企业资源配置的出发点与归宿点,而预算管理是企业资源初始配置的核心工具,会计信息质量与预算管理都服务于企业资源高效配置这一终极目标,企业要高效配置资源须充分利用会计信息质量与预算管理的互动机制。

主要参考文献:

[1]蔡剑辉.预算的职能冲突与协调对策研究[J].会计研究,2009.12.

[2]佟成生,潘飞,吴俊.企业预算管理的功能:决策,抑或控制[J].会计研究,2011.5.

第7篇:会计职业特质范文

关键词:中职学校 会计专业学生 现状 对策

随着社会的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从改革开放初期的精英教育逐渐转变为大众化教育。生源也由初期的初中优秀毕业生以及部分比较优秀的高中毕业生,转变为现在的学习欠佳的初高中毕业生。从就业上来讲,早期中职学生没有就业压力,而目前随着大学扩招,大批大学毕业生不能顺利就业,中等职业学校学生面临着更大的就业压力。

本文试图从学生、学校以及社会各方面对目前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学生目前的学习行为、心理状态进行探讨分析,并对其中不尽如人意处提出解决办法。

本文原始数据是通过课题组设计的问卷调查相关调查统计而得。本次调查范围涉及河北省四所中职学校不同专业的500名学生。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500份,收回问卷500份,收回率100%,其中有效问卷481份,无效问卷19份,样本有效率为96.2%。对收回的有效问卷进行统计分析,归纳出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学生普遍存在的一些现状:

相对于会计理论教学来说,相当多的学生对会计实训操作课程有更大兴趣。此次问卷调查显示,有56.3%的学生对会计专业课堂上实践操作活动比较多的课程感兴趣,同时有57.5%的学生希望老师在课堂上多加入实践操作的内容。

学习目的比较明确,获得就业能力是学习的主要目标。79.6%的学生希望在上学期间获得立足岗位、服务社会的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82.7%的学生是希望通过学习学到技能毕业后能有更好的职业发展。

相当比例的学生渴望在在学习上获得成功,希望获得老师的认可和表扬,荣誉感很强。此次调查结果显示,有64.2%的学生选择在学习过程中会有成就感, 55%的学生在受到表扬和获得荣誉的时候表现的开心而且会更加努力。

就业压力大是影响目前学生学习的最大负面因素。本次调查显示,65.4%的学生认为未来找工作是中专生活中最大的压力所在。

针对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学生普遍存在的上述现状,从以下4个方面进行分析:

目前中职学校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不尽合理,对会计专业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侧重力度不够。从学生来讲,实训课程给他们提供了很好的练习机会,同时又不像理论课程那样枯燥。从学生心理以及就业上来讲,他们更加青睐实训类操作课程。

作为从学生到社会人过渡的最后一个过程,中等职业学校提供给会计专业学生获得会计专业技能的机会。学习实用的就业技能以及相应的会计专业知识,进而获得良好的职业开端,成为他们的主要学习目标。

客观上讲,目前中职生源在初高中时期受到表扬奖励等肯定性评价的机会比较少。所以,他们对肯定性评价的敏感度比较高,这也正是中职教育易于突破的地方,多表扬一点、少批评一点,就会对中职学生的学习起到很大的成效。

目前我国中职学校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一方面,大量用人单位在招聘过程中对学历提出了过高的要求。学历的高消费严重影响了目前中职会计专业学生的就业。在另一方面,学生毕业在社会上是职场新人,缺乏相应的会计工作经验,企业不能召来即用。工作经验的缺乏同样影响了目前中职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

通过对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学生的现状进行分析,要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提高该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在就业上的竞争能力,必须从以下四方面进行调整和改变:

进行会计课程和教学方案的调整,加大实训课程在专业课程中的比例。中职学校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不必特别强调会计专业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以“必须,学会,够用”为原则,职业教育,是以职业为目的的教育,核心是如何使学生具备从事会计职业所必需的实际能力。

第一,整合会计专业课程。课程设置过程中,要考虑到会计专业课程之间的关联性和独立性,对于相关性很强的课程,可以进行整合,将专业课程中都涉及的相同或相近的内容,根据其内在联系加以组合,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避免重复性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第二,加大会计实践教学的内容。中职会计专业课程中有一些实际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如珠算、点钞、会计电算化等这些学科的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密切结合,边理论边实践,理论指导实践,为实践服务。同时,可以通过单项模拟进行实践教学,一方面让学生客观形象的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另一方面也提高实践教学的效果,为今后的模块模拟、综合模拟和顶岗实习打下基础。

大力推进符合当地经济特色的校本教材的开发。中职学校现在使用的教材大多是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与当地经济特色脱节。现有的会计模拟实习的各种教材仿真性差,大部分都是用文字说明该企业的主要经济业务,并附上涉及到的原始凭证。经济业务的内容先用文字说明脱离了企业实际工作的做法,使学生得不到“身临其境”的训练。因此,有必要对现有的会计专业教材进行改革,由中职学校会计专业教师结合当地经济特色自行开发校本教材。学校安排会计专业教师到校企合作企业或其他企业收集相关会计资料(如原始凭证),以每个行业的典型业务为案例自行编制相应行业的实践教材,满足学生走出校门后能更快地适应岗位的需要。

加强会计考证课程设置。学校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应为学生提供机会,加强会计考证课程的设置,如《财经法规和职业道德》、《珠算》、《会计电算化》等课程,让学生及时通过考试,从而获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为会计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客观上讲,目前相当比例的中职学校的学生在中等教育阶段不太成功。但是,肯定的讲,他们大多数还是渴望被认同,被赞赏,被表扬。所以,作为教师,要找到学生不同的闪光点,贯彻多表扬,少批评,多赞许,少指责的原则,对他们小小的进步,点滴成功,都要善于发现,并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这样学生会从内心体会到进步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进而充满希望和信心,更愿意积极主动的去学习。采用这种激励法和成功教育法,逐步恢复学生的自信心,不断鼓励和帮助学生成功,能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其成为学习的成功者进而为其成为职业、行业、社会的成功者做好基本素质的准备。

从学历上来讲,中职会计专业毕业生无法与高等教育毕业生竞争。可以从两种途径走产学结合的道路解决会计专业学生工作经验缺乏的问题。

学校和校外企业合作,学生在学校期间要在企业取得全职工作经验。为鼓励企业参与到校企合作活动中,促使职业学校的校企合作真正落到实处,从根本上解决长期以来校企合作中的“校热企冷”局面,从根本上提升职业学校办学水平和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需要国家或地方政府可以针对校企合作出台相应的政策或地方性法规,比如:第一,办理实习责任保险,规范学生实习活动,明确安全责任,保障企业、学校和学生三方利益。第二,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建立由多部门参加的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本地区校企合作的规划、资源配置、经费保障等工作。第三,设立职业教育专项资金。设立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发展专项资金,并专款专用,使职业院校和企业在合作过程中互惠双赢。第四,搭建校企合作公共网络服务平台,畅通校企沟通渠道,及时向社会职业院校和企业合作的相关信息。

学校从自身寻找突破,依托专业兴办产业,办好产业促进专业。

目前从我校来讲,计划依托会计专业注册成立一家“记账公司”,由专业教学部管理,专业教师为业务指导,学生为公司员工,学生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实践完成一系列的会计工作,进行记账活动。建成后可以为更多的会计专业学生提供专业实训的环境与条件,对学生专业技能水平的提高将起到积极作用。校办产业的产权归学校所有,可以容纳大量学生分批次进行学习与实践。将产学结合变被动为主动,同时校办产业开展经营活动,必然带来相应的经济效益,具有教育和经济的双重功能。

中职学校会计教学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开展教学任务,以实用为前提,以就业为目标,及时关注学生的心理状况,以鼓励为主,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同时积极开展校企合作,使教育与实际应用对接,用什么、学什么、会什么,达到培养会计实用人才为国家经济建设服务的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1]《宁波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实施办法》

第8篇:会计职业特质范文

关键词:会计课程模块;会计职业层次;会计职能;培养目标;递进关系;衔接

会计是实践性很强的职业。并且是供需量较大的职业之一。会计职业发展是会计教育发展的直接动因。本文讨论了会计教育中针对会计实务人才培养的课程模块设置,认为会计课程应在考虑会计职业层次的基础上进行模块化设置。

一、会计课程模块化及会计职业层次概念

(一)会计课程模块化概念

模块是具有内在联系又相互补充的要素的集合,且这一集合整体能反映完整的内容或实现固有的目标。会计课程模块化指将各门会计课程按反映内容完整性或目标实现要求进行分层或分类汇集,以产生一组会计课程模块群的方法。不同的会计课程模块及其合理组合能实现针对不同层次会计预从业人员进行会计教育的目标。会计课程模块化应用,基于会计专业岗位目标细化而生成,是目前会计教育领域开展会计课程改革的一种探索。

(二)如何理解会计职业层次

任何拥有专业技术含量的职业都可能形成职业层次,像会计这样具有专门的会计理论、技术方法、需要遵从严格的会计法规、需要大量的职业判断的职业必然有其职业层次。会计职业层次是指由于会计岗位技能要求水平不同、专业水准不同、判断授权性质、职责范围及会计业务处理主从关系不同而产生的由高到低的层次划分。

二、会计课程模块化与会计职业层次衔接的意义

(一)目前会计教育中突出的几个问题

1 会计教育子目标散乱。对各层次会计人才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表述得不够明确具体,因此会计课程的设置不尽如人意,所培养的毕业生不能很好地满足会计实践的需要。换言之,由于会计职业层次模糊不清、其所隐含的会计能力与会计岗位的错位、会计教育目标与会计人才素质要求的脱节等,均严重制约着企业的会计工作水平。

2 理论和实践严重脱节。从结果来看,会计毕业生普遍难以就业于会计岗位,或就业后短时间内很难适岗。这说明其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与用人单位的需求存在很大差异。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是由于高校会计教育“应试教育”特质明显。重理论,轻实践。对于会计实务中的各个具体岗位的工作职责、工作内容很少加以强调,会计岗位意识灌输不强造成的。毕业生在进入岗位时对要做些什么、如何做等都有个重新学习和认识的过程。绝大多数会计从业者的共同感受是“学校学的和实际做的差别太大”。

3 职业道德教育问题。现行会计教育中过于重视专业教育,缺少素质教育,有着较重的功利导向,缺乏与之相适应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课程和会计法规教育课程,职业道德和法律知识严重缺乏。

(二)会计课程模块化与会计职业层次衔接的意义

现代企业对会计岗位分工层次化、细化及科学化,符合现代企业制度及内部控制制度的要求。同时层次化、细化的会计岗位对会计人才能力的需求有差异。这对会计教育有效输出适岗的专业人才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绝大多数高校并没有做过系统的分析和调研,也没有真正分析和了解会计岗位对会计人员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引致了上述几方面的严重问题。这说明目前会计教育的效率不高,呈现出一种隐性的会计教育资源浪费。

本课题正是基于这一考虑而探讨岗位需求导向的会计课程模块化设置,认为会计课程模块化对于会计人才能力的培养是注重实践性的,加大了操作性和感性认识,避免了以往重理论、轻实践,理论和实践脱节的状况,能由此提升学习效率,加快会计专业人员岗位适应和胜任速度。同时,由于在学习过程中能加深了解会计岗位肩负的职责和意义,对于会计专业人员职业道德的提升打下良好基础。

由此看出,会计课程模块化的意义就在于其能够突出会计教育目标及其子目标,使会计教育的结果能较好地与会计岗位的需求相衔接和吻合。从而为提高会计教育效率打下前期基础。

三、会计职业层次的理论分析

既然会计课程模块化是为了更好地实现会计教育目标,则分析会计职业层次就是模块化的第一步。本文认为,会计职能的分析是会计职业层次分析的前提。

(一)会计职业层次划分的基础是会计职能即以会计职能框定会计职业总职责。

会计职能是通过会计职业活动实现的。分工合理的会计岗位职业活动有助于体现和发挥全部的会计功能。会计岗位无论怎样设置,会计职业层次无论如何划定,会计岗位整体应履行全部的会计职能。

在本课题前期研究成果中,笔者认为会计具有表象职能和衍生职能。会计职能的科学定位应是表象职能与衍生职能的联结体。其中,表象职能认为,会计是以货币记录、分类、汇总企业的经济业务和财务事项,从而说明其经营成果的一种技术。这其实是最早的一种会计概念,以反映或核算作为会计的基本职能;衍生职能则体现了会计监督、控制、分析、评价等内容。

要说明的是。有一部分工作,其本身和会计岗位有比较紧密的联系,如材料物资保管岗位、销售开票员岗位、劳动工资岗位、财务管理岗位、内部审计岗位等,有的直接为会计岗位工作服务,是会计工作得以进行的基础。没有这些岗位,会计职能不能实现。有的利用会计资料从事相关活动,如财务管理岗位,必须通过会计生成的信息来进行资金规划和决策。因此,把直接为会计岗位工作服务的工作职能称为“会计前边缘职能”,把利用会计信息或资料来从事相关活动的工作职能称为“会计后边缘职能”,其都不属于会计职能的范畴。因此,这部分工作岗位也不能划归会计岗位。

(二)会计职业层次划分的依据

会计职业判断授权性质、职责范围及会计业务处理主从关系。

职业层次是指在同一种职业或职业类型内部,由于工作活动及其对人员要求的不同而造成的区别。会计职业层次指人为的会计岗位职责层级。以此为分类标准,本文认为,会计职业可以分为如下三个层次:

1 会计项目层次。是会计职业活动的基础层次,以技能性工作为主,简单重复劳动,具备熟练的技能、专门知识和判断力,能完成所分配的工作。

2 会计综合层次。是会计职业活动的中坚层次,以技术性工作为主,享受相对自由和创造性的工作,指要求有一定的专门知识或判断力的脑力工作,对他人有低程度的责任。

3 会计管理层次。是会计职业活动的最高层次,通常由企业的总会计师岗位、会计机构负责人岗位和会计主管岗位组成。他们拥有明确的授权,能在其管辖范围内组织和领导其他会计岗位的工作,处于领导的、主导的地位,要求具有高水平的知识、智力和自主性,承担更多的决策和监督他人的责任。

第9篇:会计职业特质范文

一、商业银行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概述

(一)相关概念阐述

道德是人们生活中较为耳熟能详的一个概念,道德是一个既简单又复杂的一个问题。在我国古代,道德不仅指处理人际关系之时应当遵循的行为原则以及规范要求,还兼指个人的行为品质以及修养境界。在现今,道德涉及的范围非常大,是好与坏、是与非、善与恶等高的概念来评价人们的各种行为。

职业道德是道德的一个特殊的领域,是一般道德在社会职业生活中的具体表现。职业道德与职业活动息息相关,具有鲜明的行业特点,它的形成与商品经济之进展有着随同关系,成为商品经济活动中一种全新的道德观。

会计职业道德是从事会计工作人员在会计工作中的必须具备的道德品质。会计职业道德规范了工作人员的职业行为,成为权衡一个会计工作者工作的优劣的尺度。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之提高,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会计职业活动的范畴愈来愈普遍,职业活动的内容愈来愈丰富,现在商业银行会计行业就是其中一例。商业银行会计职业关系的变化也促进了商业银行会计职业道德的发展。

(二)商业银行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

商业银行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是职业道德在商业银行会计职业行为以及商业银行会计职业活动的具体体现。现今我国商业银行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主要有爱岗敬业、廉洁自律、诚实守信、客观公正则以及坚持准则,提高工作技能,参与管理,加强,服务这八个基本的要点,具体体现在商业银行会计人员保持公正;通晓业务,能力足以担任会计工作;对银行企业加以保密,绝对不以非道德手段获得别人秘密;提供客观的信息,并予以充分揭示。

二、提高商业银行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及培训的意义

商业银行会计的服务对象涉及到多个方面,供给的管帐信息无疑属于公共产品,商业银行会计信息的质量直接作用于社会经济之发展,此外,商业银行会计职业道德能够积极与我国的法律法规搭档,调整工作关系中的经济利益关系,因此,倘若商业银行会计人员职业道德低劣,那么严重影响到我国大众的切身利益。

大部分商业银行不乏职业道德素质颇高的会计人员。然而,目前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的确确仍然发生还是一少部分违背职业道德,乃至犯的不耻作为。因此,提高商业银行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及加强商业银行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培训的意义非常重大。提高商业银行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及加强商业银行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培训是非常必要的。究其原因,无非是会计职业道德是商业银行会计人员形成良好的会计行为的必要保障;会计职业道德能够激发商业银行会计工作人员专业技能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加强,商业银行会计人员自我涵养的主动性。强化商业银行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培训,能够建立全新的商业银行会计行业作风,培育会计人员的杰出工作德行,培育品学兼优之会计人才,维护会计行业之威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商业银行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现状

(一)积极的一面

1.热爱自己的岗位

  商业银行会计人员只有热爱自己的岗位,才能敬重会计这个职业。现在的商业银行会计人员一方面出于对会计工作的兴趣,另一方面出于当下激烈的工作岗位竞争,大部分的会计人员都热爱着自己的岗位。

2.服务意识逐步提高

当下的大多数商业银行会计人员对于服务对象的服务意识是不断加强的,他们对服务主体非常忠实,心里面自始至终都是以服务对象的经济利益为主。与之同时,他们树立起强烈的服务意识,摆正自己的工作位置,谨记把为所有者服务,为社会公众服务是自己的责任以及义务。此外,商业银行会计人员还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对待工作,以平和的心态对待得失,以谦虚文明的态度对待服务对象,这样的文明服务促使他们的服务达到了高质量的效果。

3.守法合规意识不断增强

当下大多数商业银行会计人员都可以准确对会计职业权利与会计职业义务的关系对做出一定的安排并解,加强抵抗行业不正之风的本领,积极培养良好的遵纪守法之习惯,积极遵守企业组织纪律,并且积极履行维护财经纪律的责任,勇于与违法乱纪行为作斗争。商业银行会计人员不断增强守法合规意识使得所有者的权益得到了保护,国民经济得到了良好地运转发展。

(二)存在的问题

1.职业道德观念较为淡薄

尽管我国根据国际惯例以及体制改革的需要制定了相关的会计职业的法律法规,使得我国的金融行业业务活动有法可依,然而因为经济利益的驱动,当下有少量商业银行会计工作者的职业道德观念比较淡漠,诚信意识不够,再加上他们的上司不乏一些法纪观念不正之辈,廉洁自律意志力不坚定,因此造成底层商业银行会计人员难以遵守和维护职业道德,丧失掉自己的职业责任感,致使他们无法提供准确的会计资料,随意更改核算办法,会计核算混乱,财政体系丧失平衡,胡乱造假账,严重致使商业银行出现诚信风险。

2.保护客户信息的行为存在偏差

商业银行客户的信息具有很大的保密性,商业银行会计工作人员是可以掌握大量的商业、工作以及客户信息。如果这些信息非特殊情况下是万万不能泄露的,倘若这些信息严重泄露,对于社会经济的损失是难以估量的。

3.缺乏钻研专业技能的精神

会计专业是一门专业技能很强的职业,当下我国多数商业银行会计工作人员由于忙于处理繁琐的业务,难以抽空学习,再加之他们自主学习的意识不高,认为会计专业无非就是一些数据处理的简单问题,无需花费大量时间学习,致使他们的会计专业知识量跟不上时代的信息更新节奏,导致商业行会计专业工作效率的下降。如果商业银行会计人员不具备高质量的技能水平,会计信息是一种空谈。

4.违背客观公正的职业道德原则

会计人员在处理商业银行会计工作之时,其务须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光明正大,然而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会计工作者鉴于岗位的局限以及上司的影响,出现了很多会计信息失真现象,这与商业银行会计人员违背客观公正的职业道德原则有关。倘若商业银行会计工作者难以坚持客观公正的职业道德贵伐,那么管帐信息大有可能会不真实,社会经济效益将大会损失。会计信息的本质要求为真实客观,倘若会计信息失却这

个特质,势必导致广大信息使用者的决策失误,引起社会经济秩序混乱局面之产生。 (三)存在问题的原因

1.社会整体信用环境较差

目前我国社会整体信用环境较差,整体表现为社会信用体系,企业信用质地,个人信用制度尚未建立。现时银行交易中出现诸多的信用缺失事件,这与整个整体信用环境较差息息相关,使得整个社会道德价值观受到冲击,商业银行也不例外。

2.职业道德教育边缘化

当下中国从事商业银行会计职业人数逐步增多,构成的会计步队异常巨大,然而我国的会计队伍总体素质较低,懂核算、懂管理的员工不多。之所以会出现我国会计人员的知识面与职业水平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对会计的要求的局面,是因为我国的会计道德教育边缘化,很多时候我国的会计,教学都呈现出我国教育的弊端--注重专业素质教育但是却忽略职业道德教育。这样培养出来的工作人员难成大器,造成违法行为时常发生,漠视法纪,银行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纪律等执行得不严格,轻忽会计危机防备以及银行企业内部控制机制的建造,导致会计政策水平以及营业技能不能很好地适应工作需求。

3.内控制度和考核晋升机制不科学

防止管理疏漏需要依靠一个科学的内控制度,然而目前我国的商业银行的内控制度的科学性令人担忧。某些商业银行缺乏良好的内控岗位制约的管理制度,商业银行会计岗位的设置难以互相约束和监督,而管理则是较为松懈和脱节,即使某些银行拥有一个较为行之有效的制度,然而却缺乏一个健全的运行保障机制,如此势必助长个别商业银行会计人员违法行为的形成。

当下我国商业银行的考核晋升机制也是不科学的。商业银行中的会计人员中的热爱自己的岗位,兢兢业业者却不能得到应有的奖励,另一方面就是他们得到的奖励是微不足道的,这样导致那些职业道德良好的商业银行中会计人员的积极性大大挫伤,同时也滋生了某些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滑坡。

这种不好现象的产生究其原因是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考核晋升机制不科学,重业绩而轻行为。

4.经济利益驱动,个人职业道德滑坡

前面提及,尽管我国根据国际惯例以及体制改革的需要制定了相关的会计职业的法律法规,使得我国的金融行业业务活动有法可依,可是现在有些商业银行会计相关人员尤其是领导层,职业道德观念较为淡薄,容易受经济利益驱动,利用手中的权力,个人职业道德滑坡,进行商业银行的会计违规和做假账行为产生。因此,会计信息失真和恶性经济犯罪频繁发生,会计职能弱化。

四、如何加强商业银行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培训

(一)不断完善社会信用体系

当下我国的社会信用体系需要持续完善,政府应当支持鼓励社会公众中有着良好信用的人士以及企业,对他们的信用道德给予一定的奖励,运用大众媒体来宣传诚信的好风气。

其次,当局务须建立较为成熟的社会信用档案制度,建立一个健康的社会信用监督体系。

(二)加强银行企业文化建设,营造职业道德良好氛围银行企业应当坚持"以德治企"的理念来塑造企业形象,用职业道德来树立企业形象,打造企业品牌。银行企业应当积极构建自己的企业文化,不断提高员工素质,在实际工作中培养企业的价值观念,道德观念和企业精神,注重行为规范方面的管理,把企业道德与企业的理念、行为、经营方向、发展战略、服务特色等进行系统科学的整合与策划,强调企业和会计员工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勤于风险,贡献社会,把"让客户满意、政府放心"作为价值观念,营造出一个职业道德良好的氛围。

(二)加强商业银行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

强化商业银行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对提升银行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准,培育会计人员会计职业道德情感,建立会计职业道德信念大有裨益。在对在校学生进行基本的会计学历教育的同时,也要对商业银行在职会计工作者的继续教育。

为了加强商业银行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企业应当适当对其进行培训,采取适应性学习,扩展性学习和系统性学习等多种于培训形式;根据实际需要确定培训内容;采用讲授、讨论和研讨等培训方法,这种灵活的教育方式不仅可以提升会计工作者职业道德教育的有效性,还能减缓其工作与进修研习的冲突。此外,商业银行会计人员应该积极主动地加强职业道德自我教育,养成自觉抵制不良行风影响,提升个人的职业道德修养,积极践行职业道德规范的好习惯。

(三)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完善激励约束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