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科研人才培训范文

科研人才培训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科研人才培训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科研人才培训

第1篇:科研人才培训范文

一、电气试验实训室的建设

1.电气试验实训室的基建

四川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于2008年7月被教育部和财政部确定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单位”,共批准了6个示范建设专业和48个实验实训室(区)建设项目。电气试验实训室建设项目正是其中之一,将以高压实验室为基础进行扩建。

学院原有的高压实验室是为满足“高电压技术”课程教学需要而设立的,教学仪器设备少,仅能开展几个常规的高压试验项目和气体放电的验证性实验,因场地和课时有限,基本上都由教师演示给学生看,学生动手机会少且与生产实际脱节,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为建设好电气试验实训室,秉承学院“服务川电、面向全国、走向市场、科学发展”的办学指导思想和“植根电力,与光明同行”的办学理念,按照“资源优化、实践为主、工学结合”的思路,加强与行业内电力企业的合作,组织教师进行调研,与来自四川省电力公司等企业专家讨论,共同制订建设方案。

考虑到变电检修实训场地和一次设备以及投资费用、教学安全等因素,实训室的基建以试验仪器设备购置为主,能基本实现电力设备预防性项目试验方法、原理和结果分析判断等实训功能,满足“实践教学、技能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资格认证、生产技术服务及承办技能比武”的要求,确保每一位学生有足够的训练时间和操作次数,达到真正掌握各项试验技能的目的,并体现出建设的先进性、生产性、综合性、开放性和示范性。

项目建设方案获得批准后,学院按照要求有条不紊地进行了设备招标采购、合同签订、到货验收、配套设施建设等各项工作,确保了建设项目的顺利进行。

2.电气试验实训项目的开发

电气试验实训项目的开发是实训室建设的另一项重要任务,关系着项目的建设成效。

实训项目的开发既要满足专业教学标准的要求,为校内生产性实训提供良好条件,践行“工学结合,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又要服务于企业、社会的培训功能需求,可以对电力企业生产岗位人员进行岗位技能训练,实现校企合作,共建共享,培养电力行业和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因此,和供电企业专家一起共同开发了55个实训项目。在设备采购合同签订后,编写了《电气试验实训指导书》。这本指导书是参照企业电气试验工作的标准化作业流程,在按照教学规律提炼加工后,以教学模块形式展现,共有55个具体试验项目的实训指导书。考核标准采用的是《四川省电力公司电气试验岗位技能考核标准》,实现学院与企业岗位的有效对接。这些教学资料的准备一方面能满足“电机设备运行与检修”、“电气设备检修”、“高电压技术”和“电气设备运行与维护”等专业课程的教学需求以及电气试验实训环节的教学需求,培养在学校生具有电气试验的基本能力,为今后从电运行、变电检修和电气试验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另一方面还能有效服务社会,承担培训和技术服务等工作,服务于四川省电力公司电气试验工的技能培训,同时兼顾变电检修工的岗位资格培训、在岗学习、技能调考、职业技能鉴定、优秀技能人才选拔等需要以及四川省电力公司新进人员和电力类专业毕业生技能训练。

二、电气试验实训的教学特点

1.实训教学场地机动灵活

为模拟真实的企业工作环境以及适应电气试验实训项目增多的变化,电气试验实训突破了原有实验室的场地限制和被试设备的依赖,将变电检修实训场地及其电力设备一并作为教学设施开展电气试验实训教学。电气试验实训教学没有固定场所的限制,可根据需要随电力设备流动,只要具备试验条件就可以开展实训教学。

2.实训教学以点带面

实训项目的开展依赖于电力设备的配置。鉴于教学场地和投资有限等因素,作为被试设备的电力设备不可能包含生产性企业所有种类、规格的设备,但设备配置尽量兼顾了代表性和前瞻性。因此,电气试验实训项目的选择和开展要立足现有电力设备进行以点带面的教学,辅以教方法、教思路,注重能力培训,让学生到工作岗位后仍然不落伍。

3.实训教学情境现场化

首先是电力设备模仿变电站间隔进行布置,其次是配备了与企业班组水平一致的工器具,最后是相关的安全设施一样不少,电气试验完全可以现场化。一个合格的电气试验人员首先要具备全面的安全技术知识、良好的安全自我保护意识。对于在学校学生来说,安全也是第一重要的。在学校学生没有从业经验,必须在一定的情境中强化他们的安全意识。

4.实训动员

为强调电气试验工作的严肃性和安全的重要性,要在实训前对学生进行动员,将电气试验工作与医生的诊病工作进行对比,医生给人看病需要责任心、识、技能、经验及不断改进的医疗检测仪器与手段,电气试验人员也同样需要责任心、知识、技能、经验及不断改进的试验仪器与技术。要让学生认识到,电气试验人员的工作失误可能既危及电网及电力设备的安全又危及自身及他人的生命安全,这就是悬在所有电气试验人员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在教学中必须要贯彻始终。

三、电气试验实训的教学组织

电气试验实训教学过程体现了工学结合,是参照四川省电力公司标准化作业流程的要求进行的,目的是确保学生入职后能尽快进入角色。实训教学过程分为试验准备、试验、试验总结和考核这三个阶段,每个阶段按照实训指导书都有具体的要求,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完成必须的工作任务,教师完成对学生操作技能、工作态度等的考核。

1.试验准备

(1)准备工作安排。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一要现场勘察,掌握现场实际情况;二要做好技术准备,相关技术资料准备齐全,制订试验方案并获得批准。

(2)作业人员要求。学生(现场作业人员)的身体状况、精神状态良好;具备必要的电气知识,基本掌握本专业作业技能及《电业安全工作规程》的相关知识;教师必须具备电气试验实训指导资格。

(3)仪器仪表和工具点检。学生按照指导书的要求逐项核查试验用仪器仪表和工具的名称、规格和数量。

(4)危险点分析。教师向学生详细交代试验中可能危及安全的事项:作业场地的特点,如带电、交叉作业、高空等可能带来的危险因素;工作中使用的仪器仪表、设备、工具等可能带来的危害或设备异常;操作程序颠倒、接线错误、操作方法的失误等可能带来的危害或设备异常;学生身体状况不适、思想波动、不安全行为、技术水平能力不足等可能带来的危害或设备异常;其他可能带来危害或造成设备异常的不安全因素。

(5)做好安全措施。教师向学生交代安全措施:接拆试验电源应采取的措施;使用各类工器具的措施,如梯子、电动工具等;特殊工作措施,如高空作业等;专业交叉作业措施,如检修、保护传动等;设备加压应采取的措施,被试设备设围栏、加压前注意监护并大声呼唱等;试验过程中仪器仪表移位、消除故障的措施;试验结束后,接地放电、拆除试验线和短路线的措施;对危险点、相邻带电部位所采取的措施;工作票中规定的安全措施。

(6)试验分工。教师明确每个学生所承担的试验项目,明确每一项试验项目的接线人和仪器操作人。

2.试验

(1)开工。办理工作票,在现场教师以工作许可人身份向学生交代工作票及安全措施,教师又作为工作负责人和学生共同负责检查安全措施;教师交代工作票内容及危险点;学生在工作地点设安全围栏,向外悬挂“止步,高压危险”标示牌,至少每5m一个标示牌。

(2)试验项目和操作标准。教师交代试验项目、方法、接线、安全措施注意事项、试验结果判据和责任人。试验器具应靠近被试电力设备,所有带电部分应互相隔开,面向试验人员并处于视线之内。操作者的活动范围及与带电部分的最小允许距离应满足规定要求。因试验需要断开电气设备接头时,拆前应做好标记,恢复连接后应进行检查。试验接线应清晰明了、正确无误,操作顺序应有条不紊。

(3)竣工。学生关闭试验电源、拆除试验线;清点工具、回收材料、清理工作现场,不留任何物品;教师检查现场恢复情况后,学生撤出试验现场,填写试验记录,办理工作票终结手续。

3.试验总结和考核

(1)学生应根据试验记录,对试验项目、测量数据、被试设备名称和编号、仪器仪表名称、气象条件及试验时间等进行详细记录,作为分析和判断设备状态的依据,对被试电力设备做出整体评价;记录存在问题及处理意见。

(2)教师对学生执行指导书情况进行考核,重点考查学生对安全技术知识的掌握情况和试验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实训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等综合素质。学生只要具备了基本的安全技术知识、较为熟练的试验技能和严谨的工作作风,就可以评定为“合格”等级。

四、电气试验实训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

电气试验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技术,因此在实训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注重学生试验技能的培养,要求学生熟练地掌握试验方法,正确地使用试验仪器,能对被试电力设备进行正确的试验,还要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逐步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试验中的环境条件、被试电力设备外部状况、试验中各种干扰对试验结果的影响进行分析排除;对电力设备除了掌握其原理外,还要对其内部结构、绝缘材料、导电材料、主要部件及其在运行中的工作状况进行了解,关注容易出问题的部件及故障原因,这些故障与哪些试验参数相关,会引起哪些参数发生变化,可以通过哪些试验手段、项目检测出来。

第2篇:科研人才培训范文

[论文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内外贸人才的培养需求与日俱增,当前国际贸易专业的设置在我国独立院校较为普遍,然而在应用型外贸人才的培养上还有很大提升空间。本文在分析独立院校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操作能力培养现状的基础之上,结合对阿里巴巴外贸实训课的研究,提出了改进的具体策略。

近年来,中国的对外贸易飞速发展,开启了对外贸人才的巨大需求,与此对应,全国各地高校纷纷设立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来解决外贸行业的人才缺口问题。然而时至今日,国内本、专科的外贸专业毕业生数量的急剧增长并未帮助外贸企业找到具有较强实际操作能力的外贸人才,很多外贸专业学生转向其他行业,很多企业选择花更多的钱雇佣有实操经验的老业务员帮助其拓展业务。

独立学院是专指由普通本科高校按照新机制、新模式举办的本科层次的二级学院,其设立由国家教育部审批,招生计划由所在地省级人民政府统一安排,按国家普通高校三类本科招生,独立学院的创办和发展对我国高等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目前全国本科层次的独立院校有259所,而其中很大部分设置了经济类专业的一般都会有国际贸易这样一个相对热门的专业。独立院校的学生有其独特性,相比高职院校,学生素质更高,相比正规本科院校又有所差距,而且绝大部分学生都没有毕业后继续深造的意愿,因此大部分独立学院的国际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都锁定在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学生毕业后直接走向社会。独立院校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实操能力的培养对于解决我国外贸人才缺口问题有着很重要的意义:为此;本文结合当前毕业生就业面临的问题和阿里巴巴外贸培训班的成功经验,专门探讨提高独立院校培养外贸专业人才的策略。

一、当前独立学院本科外贸专业学生就业所面临的实际间题

在帮助我校外贸专业同学(华南师范大学增城学院)就业的实际过程中,我们发现了如下问题:

首先,目前从事国际贸易行业的企业大部分都是中小型企业,企业本身财力有限,有些老板自己不懂外贸或者是懂外贸但没有时间培训业务员,而我们培养的学生理论知识和学习能力很强,而大部分外贸企业却不愿意或无条件给学生提供这种学习机会。

其次,虽然独立院校学生在理论知识、分析能力、学习能力等方面比高职院校的学生的层次更高,但是由于当前一些高职院校更为侧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对理论课的要求降低,学生都被鼓励去考取更多的专业证书如单证员、跟单员、外销员等,甚至越来越多的学校将考取某些具体的职业证书作为毕业的前提条件,这就使得企业在选择人才的时候,放弃了对于学历的要求,转而寻找大专院校的学生,这使得本科独立院校国贸专业学生的优势在减小。

再次,目前国际贸易专业的课程改革步履较快,实操性课程的比重在加大,但是学生实操能力的提高却有限,大部分学生无法在短时期内独立操作外贸业务。可见简单地增加实务课程比例并不能增强外贸专业学生的实操技能,反而要在对外贸企业实际需求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之后改善课程安排,通过与企业加大多方面的联系等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二、阿里巴巴电子商务外贸培训班项目背景与在我院的实施效果

在电子商务飞速发展的当代社会,传统的通过展会或者面对面交谈的贸易洽谈方式的弊端日益凸现,国际贸易企业也越来越多地借力电子商务,根据美国国际电信联盟和国际数据公司的统计,网络贸易额将占全球贸易总额的比重在2010年将要达到42%。鉴于网络贸易交易金额相对较小,从交易量上来算的话,网络贸易的百分比将会过半。阿里巴巴网络有限公司作为全国最大的网络科技公司,拥有全球领先的网上贸易平台,截至2009年9月,其旗下网站阿里巴巴国际站目前拥有1048万注册用户,122万家企业网站/商浦,收费会员20.3万,全球各个国家都有阿里巴巴国际站的注册会员,有广泛的国际影响力。2009年10月,阿里巴巴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成立,其后阿里巴巴将自己对其会员企业的服务延伸到了替企业培养并招聘外贸人才,将自己的经营领域扩展到了培训行业,其设立的“阿里巴巴外贸实训班”经过了在江苏省的试点向全国铺开,目前该班取得了较大的成功,在全国已开办了数十个班级,学员反映整体良好。广东省作为中国经济最发达的省份和中国外贸发展的前沿阵地,拥有阿里巴巴17%的外贸会员企业,因此自2009年,阿里巴巴率先开始了与广东省独立院校的合作,向广大有志于从事夕卜贸行业的待毕业生推行此班。

在业界,该班的设立引起了专业老师的热烈讨论,一方面校企合作的必要性毋庸置疑,通过与阿里巴巴的合作,学生可以接触到阿里巴巴的先进的企业文化和理念,对未来的实际工作有更深的体会;而另一方面,学校推荐培训班给学生,除了看好阿里巴巴的就业机会也在一定程度上认可了阿里巴巴的这种纯应用性的教育模式对高校教育的补充左右。为了做好学生就业的工作,我所在的华南师范大学增城学院企业发展研究中心选择与阿里巴巴进行合作,并成为广东省第一家与阿里巴巴合作招生成功并开班的高校,学生培训后全部通过了阿里巴巴的认证考试,大多到阿里巴巴所推荐的就业岗位工作,普遍反响较好。

作为一名国际贸易专业的老师,我也是与阿里巴巴外贸培训合作班的项目负责人,全程跟踪了此班的招生、培训和推荐就业的整个流程,试图以此来思考和审视大学教育中已有的外贸专业培养方式的不足,通过借鉴阿里巴巴外贸培训班的有益之处,探讨独立院校培养更具实践操作能力的外贸人才的策略。

三、对当前外贸实务相关课程设置的改进策略

基于对本人在国贸专业实践教学的经验以及对阿里巴巴外贸培训班的了解,现综合提出以下改进策略:

(一)做好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与国际贸易单证课程及相关 课程的衔接

目前独立院校的课程设置中,一般把外贸实务课放在大二下学期,单证课放于大三上学期,而与两门课程都有很大相关性的重要的国际贸易惯例如《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联合国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公约》、《国际标准银行实务》等内容并无专业分工,两门课程的老师对于其中的具体内容要么都讲,要么都不讲,使得学生掌握这部分的知识零零散散,不全面具体,而这些贸易惯例,是当前国际贸易实操的基础和国际规范,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此外,作为外贸专业核心课程之一的单证课程以外贸实务课程和专业英语为基础,而一些学校并未开设专门的外贸英语课程,仅仅开设商务英语课程并不能满足外贸专业学生制单、处理发盘、询盘以及外贸实际业务的需要。

虽然,单证课与外贸实务课程是作为两门课程,但实务课的各个部分如:合同、保险、运输、结算等内容都包含对于单证的要求,因此或多或少地会被提及,而又不能提及太多,一方面是因为授课时间不够;另一方面学生短时间内吸收效果有限;此外还会影响后面单证课程的效果。

针对如上所述的现实情况,建议采取如下策略:第一、将单证、外贸课程合并为一门,分两个学期上课。这样学生可以系统学习外贸中单个流程的全部内容,掌握起来更细致、全面;第二、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增加外贸专业英语课程或者代替传统的商务英语;第三、可开设单独的“国际贸易惯例”课程做为选修课程,系统讲解外贸领域重要的惯例,以培养学生利用国际法规惯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双语教学课程的改进措施

双语教学即运用外语(主要是英iA)教授学科和专业课程内容。双语教学的目标主要可以概括为:(1)知识目标,即通过外语的学习增加对学科知识的掌握广度与深度;(2)语言目标,即学生通过对学科专用术语与语句,独特语言结构和表达的掌握,能够读懂该学科的英文教学资料,进而用英语进行口头与书面的交流,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3)思维目标,即通过对语言的学习,最终使学生形成英语思维能力。养成用英语分析、解决问题的习惯,使学生能够在英语环境中学习和生活。

鉴于国际贸易工作的特殊性,该专业学生的英语教学尤为重要,因此通过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来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十分必要,然而双语教学实施的难度较大,受到学生英语水平和教材选择的种种限制,例如当前在国内就找不到一本较好的本科级国际贸易的双语教材;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使得教师不得不舍弃部分学生,长此以往容易造成学生学习积极性越来越差的情况。另外能够胜任双语教学的师资队伍建设也尤为关键。

基于以上分析,当前国贸专业双语的改革应注重:首先应将双语课置后,学生学过专业英语之后再开设双语课程;其次应注重双语教材体系的开发建设,与其选用汉语教材也不能用不合格的教材,这样非常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另外学校要注重双语教学的师资队伍建设,多提供机会给老师学习交流,多提供奖励机制,鼓励教师提高双语教学能力。

(三)增加设置外贸专业电子商务实训课程

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带来了外贸方式的极大变革,新条件下的外贸人才是指那些能够很好利用电子商务平台为外贸企业找 到客户并拿到订单的外贸业务员,能否高效利用电子商务平台就是衡量其的一个重要指标了。

阿里巴巴电子商务外贸班的一个亮点就是结合电子商务平台 的利用,这样就弥补了一般高校教育的一个空缺,增强了学生的实际外贸实操能力和就业的信心。针对这种情况,我校增开了“阿里巴巴外贸实训课”,作为一门选修课程,此课程的优势在于借助当前影响最广泛的电子商务外贸平台,使学生结合已学的外贸知识实际操作外贸业务,学习客户发掘、在线信息、询盘管理、客户管理等重要技能。学生学过这门课可以在未来的工作中很好地应用,也提高了学生学习先关课程的积极性,目前该课程正在进行中,学生反响较好。

(四)灵活教授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阿里巴巴电子商务外贸培i)II班的老师上岗前经受过企业专业的培训,老师讲课沿袭了阿里巴巴以往给客户做培训的一种风格,教学气氛相对轻松活跃,老师会采取一些特别的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积极性,比如:安排一些实操竞赛;设置一些奖项来表扬可以正确回答问题的同学;设置一些表演节目的环节甚至通过一些小游戏减轻学生的困乏感和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连环提问的方式让学生自主思考;相互评价和讨论的方式互相学习促进等。

虽然这种灵活的教学方式有些剥专统的大学课堂教学无法复制的,原因主要在于学生人数较多以及课堂时间的限制。阿里巴巴外贸班是小班教学(30人左右),教学时间是整天的课程,课堂气氛的活跃尤为重要。但是如果大学校园的老师能够更多地思考活跃课堂氛围的方式,适当地选取一些激励措施提高课堂参与度,对于提高教学效果还是大有裨益的。

(五)对在校生职业教育的增强

第3篇:科研人才培训范文

——创新人才培训理念。要树立能力建设,突出抓培训的观念,坚持把教育培训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提高各级人才执政能力的基础性工作来抓;努力实现由“拥有文凭”向“拥有能力”的转变;遵循以人为本、因人施教的原则,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多样性和实效性,使人才真正学为所需、学有所获、学以致用、用有所成。使各类人才真正认识到学习是成长进步之基,是提高素质之本,追求学习就是追求进步,把学习当作第一能力。把对人才的培养教育作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来抓。实现由“阶段培训”向“终身学习”的转变。要树立质量效益的观念,充分认识对人才教育是最具经济和社会综合效益的投入,舍得投入,敢于投入,加大投入,努力实现对人才教育培训效益的最大化。

——创新人才培训方法。要学习借鉴当今国内外先进的培训经验,不断创新各类人才培训的有效方法:一是注重目标。经过规范的程序确定目标体系。二是注重技术。目标体系确立之后,要制定与之相应的技术要领和操作措施,使所有参与培训的机构和人员都能够按照一套完整的、分步的、明确的、可操作的技术要求开展培训工作。三是注重过程。要对实现目标的全过程和各个阶段进行监督。对实现目标的难易程度、技术措施是否得当、组织者和受训者是否满意、资金能否保证等情况,及时分析、调整和改进。四是注重效率。要把培训效率和效益作为对培训流程进行评估和对培训机构进行考核的重要依据。五是注重结果。切实通过培训,提高能力,提升素质,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推广和运用广播、电视和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积极发展远程教育和网络教育,全方位、大视角、深层次、高品位地培训各级各类人才,开拓教育基地。

——创新人才培训内容。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队伍实际,以能力建设为核心,按照“实际、实用、实效”原则,优化培训内容,分级分类推进,增强培训工作的实效性。以提高执政能力为重点,认真开展公务员培训。结合实施《国家公务员通用能力标准框架》,全面开展公务员初任、任职、更新知识和专门业务培训;以提高创新能力为重点,认真开展专业技术人员培训。采取政策推动、典型带动等手段引导和鼓励各系统主管部门结合行业实际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继续教育;以提高现代经营管理知识为重点,认真开展企业管理人才培训。人才资本的增长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核心条件,增加人才资本的存量,提高人才资本的能力,最主要的途径就是靠企业人才培训,要通过培训,造就一大批掌握当今世界最新的企业理念、运营模式、竞争规则、经营之道和管理经验的企业家队伍。

——创新人才培训机制。健全和完善人才教育培训工作的宏观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除运用各级党校、行政学院等培训机构外,要适当运用市场机制进行管理,制定和执行准入规则,要加强宏观指导,放手微观操作,努力营造宏观管好、微观搞活的生动局面,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人才培训教育的宏观调控机制,努力构建适应形势和任务需要的资源整合机制。要更新观念,放开视野,建立开放的人才培训“大基地”。选择办学条件较好、师资力量雄厚的高等院校,建立政治理论、经济理论、行政管理知识、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知识、科技知识、法律知识和高层次学历(学位)等不同类型的人才培训基地,负责实施不同类型的培训任务;充分发挥驻外办事机构的优势,开辟人才培训基地,逐步确定一批中长期培训合作项目,探索省外培训的新形式;与发达地区的施教机构建立长期的人才教育培训联系,开辟大批量培训人才的新渠道。在积极拓展培训基地的同时,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一方面,采取挂职锻炼、进修深造、交流合作等多种形式,不断提高专职教师队伍的政治素质、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另一方面,继续加强兼职师资队伍建设,从省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著名专家学者、有实践经验的人才和优秀企业家中选聘教师,构建开放式、高层次的师资库,努力实现师资资源的合理配置与资源共享。

——创新人才培训服务。要逐步建立健全一套行之有效的培训服务制度。要坚持考试考核、绩效评估、总结通报等服务制度。进一步建立健全人才考学、评学制度,根据培训需求设计和确定一批培训项目,并进行成本核算和效益评估,积极引导培训机构根据项目要求,开发一批培训模块和培训菜单,为人才自主择训创造条件。采用科学的评估方法和先进的评价手段,对培训项目和培训基地进行跟踪服务与评估,努力推进人才培训教育的长期化、系统化、规范化、制度化。

第4篇:科研人才培训范文

一、以政策激励为导向,健全人才工作运行机制

1、完善与“十一五”人才规划相配套的人才政策。由县人才办牵头,会同县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相关成员单位,对以往出台的人才政策进行梳理汇总,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研究制定加强人才培养、激励、引进等环节中的综合性全局性的人才政策,增强可操作性,统筹考虑五支人才队伍建设,逐步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十一五”人才规划相配套的人才政策体系。

2、进一步健全人才工作制度。健全和完善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制度、党政领导联系优秀人才制度、人才工作信息联络员制度、人才重点工作督查制度和年度总结报告制度等五项工作制度。健全各成员单位人才工作组织机构,加强县人才办与各成员单位的联系沟通,促进各成员单位切实履行人才工作职责,完成工作任务。

3、加强人才工作目标责任考核。建立县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各镇、重点企事业单位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细化目标责任,量化考核内容。加强对相关部门的人才政策、培养阵地、工作渠道等进行充分挖掘使用,互通有无,推动人才工作资源整合和目标责任制的落实。

4、组织开展人才工作重点课题调研。开展以激发人才创造活力和创业热情为重点的课题调研,为开展人才队伍建设应用对策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及时发现和总结各地在人才工作方面的好做法、好经验,加强理论研究。继续对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情况进行调研,探索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培养、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渠道和途径。

5、继续开展“人才强县”宣传月活动。深入宣传中央、省、市关于人才工作的重要政策,宣传各类人才在“全面达小康、建设新**”中的先进事迹,宣传企业的先进管理理念、自主创新成果,宣传各镇、各单位人才工作的成功经验,在全社会进一步营造“尊重人才、尊重创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进一步加大对外宣传力度,不断扩大**人才在省、市、县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二、以能力提升为核心,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

6、加强“三宽型”党政人才培训。深入实施“135”党政领导干部培训工程,开展新一轮大规模培训干部工作,努力构建“党校培训、专题培训、菜单选学、网络培训、基地培训、以考促学”六管齐下的大培训格局,全年培训2800人次。以党政领导干部和年轻干部为重点,通过干部脱产培训、中心组学习、在职自学、自主选学、在线学习、理论考试等多种形式,在党员干部中深入开展“学习十七大、学习新”、“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主题教育活动。加大干部专业知识和政策法规培训力度。积极推进干部在线学习,探索干部“菜单式”选学。加强对干部的实践锻炼。发挥无党派知识分子联谊会作用,加强党外人才培养。制定落实《干部教育条例》的配套制度,逐步形成以条例为主体的干部培训制度体系。

7、加强企业经营管理者培训。深入实施“兴企强县”企业人才培训工程,围绕形成一批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优势企业和知名品牌,通过举办专题培训、开设专题讲座、加强学历教育、组织外出参观考察等形式,引导和组织企业经营管理者参加培训。发挥企业自主培训的主体作用,积极为企业搭建人才、信息服务平台,引导民企摸索“引人、留人、用人”的新路子。发挥企业人才工作联络员作用,定期组织开展活动,积极探索做好民营经济组织人才工作的途径和方法。

8、加强专业技术人才培训。继续开展“112”专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工程,提升专业技术水平。以新知识、新方法、新技术为主要内容,分领域、分类别、分层次开展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全年培训专业技术人员1200名左右。继续实施“高专人才能力提升工程”,创新培训形式,对100名左右中青年学术、技术骨干和高新技术人才进行创新知识和能力培训。加强对教育、卫生等系统专业技术人员全员培训,采取菜单培训、网上培训、专题培训和学术交流等多种形式,提升专业技术水平。

9、深化技术蓝领培训。协调推进“蓝领人才培养工程”,促进技能水平提档升级。以增加就业和促进创业为重点,依托县职教中心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镇成教中心及英才、钟声等社会培训机构,在做好家政服务等传统技能培训项目的同时,加大汽车制造与汽配、食品与生物医药、轻工机械、新型材料、现代物流与服务等主导产业及软件开发、动漫制作等新兴产业的技能培训力度。全年各类技能培训不少于2万人次,其中中级以上技能人才有明显增加。引导并发挥企业培养技能人才的主体作用,推动企业、培训机构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扩大培训规模,提高培训质量。通过开展岗位劳动竞赛、职业技能大赛等形式,提升技能人才技能水平。

10、加强农村实用人才和现代农民培训。大力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和现代农民教育工程,服务新农村建设。依托县农广校、基层党校、农民政治科技学校、农村人口学校及农村党员远程教育网络、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等资源,大规模开展有机农业、畜禽、水产养殖、黑莓、苗木、茶叶栽培等实用技术培训,培养造就大批生产能手、经营能人、农技专家、能工巧匠等农村实用人才,带动群众增收致富。加强村干部学历教育,提升村干部学历层次。全年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和农民素质提升培训不少于3.5万人次。

11、加强“两支人才队伍”培养。在第三批县中青年拔尖人才和镇村优秀科技人才中深入实施“三创三带”工程。全面开展科研攻关、名师带徒、品牌创建、宣传推介、建言献策和结对帮扶六项活动,使“两支人才队伍”科研成果不断创新,带出一批科技后备人才;品牌产品不断创优,带动一批产业发展壮大;经济发展不断创效,带领一批农户增收致富。加强政治理论培训,提高人才的思想道德素质。对照“两支人才队伍”选拔管理办法和双向目标责任书,加强年度考核,考核结果与人才津贴挂钩。

三、以载体建设为依托,拓展人才智力集聚空间

12、广泛开展人才招聘交流活动,大力引进紧缺人才。继续办好周周人才招聘会,形成人才集市、专场招聘、网上市场、招聘四位一体的大市场格局。重点做好品牌企业和规模企业的人才需求服务,全年参会人数累计不少于2万人次。坚持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并重、“刚性引进”与“柔性流动”并举,探索用人单位赴外地开展人才招聘活动和参加省、市组织的专场招聘活动,加快引进一批高层次人才、紧缺人才和具有成长潜力的创新人才、符合**发展需要的基础性人才。积极实施“人才回归工程”,鼓励**籍高校毕业生和在外优秀创业青年回乡发展。

13、加快人才小高地建设,打造人才聚集的平台。围绕食品医药、机械制造与汽车、建筑、教育、卫生和农林六大行业,组织实施人才小高地工程。依托相关镇(开发区)和部门,建立人事部门与企业沟通联系的桥梁,引导企业重视人才、培养和开发人才。实施“名师、名医、学科带头人”等相关人才培养计划,加强岗位目标责任制建设,促进优秀专业技术人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继续开展在云海公司建立博士后工作站的筹建工作。引进国(境)外智力工作拓展到更多的企业。

14、依托高新技术企业及研发中心,推进企业自主创新。充分发挥28家各级高新技术企业、10个县级企业技术创新中心及云海公司省级镁合金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飞燕公司市级活塞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永阳市级科技创业服务中心的引领带动作用,加快全县企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努力为科技人员创新创业提供舞台,为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提供载体。全年组织实施50个以上科技项目,新发展高新技术企业4家,认定高新技术产品5个,新发展民营科技企业10家,吸纳转化工农业科技成果10项,加快企业技术创新步伐,推进“工业立县”战略。

15、依托农业龙头企业及科技园区,发展壮大农业产业。充分发挥傅家边农业科技园(金陵海外学子创业园)、永阳农业综合开发科技园、白马有机农业科技园及众多农业龙头企业的示范辐射作用,加快农业新产品开发、新技术使用、新品种引进,加强对农村干部群众科技知识和实用技术培训,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继续组织实施农业品种、技术、知识更新工程,全年引进推广国内外农业新品种10个,推广应用农业先进实用技术10项,加快科教兴农工作力度,推进新农村建设。

16、积极开展科普宣传教育活动。继续配合上级有关部门积极开展好“南京市百名专家进百村暨党员科技致富示范工程”活动、“学科学技术、做现代农民、建文明家园”科普活动等。组织开展好“第二十届科普宣传周”系列宣传活动,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技结对进村入户、送科技下乡、科技咨询等活动,为各类人才发挥作用提供舞台。充分发挥县内科技教育基地作用开展科普宣传,提高青少年和城乡广大群众的科技素质。

四、以强化服务为保障,进一步优化人才环境

17、加强人才服务体系建设。畅通人事、档案保管、代缴社会保险、职称、培训、考试、派遣等服务,打造人事平台。尝试客户服务制度,为规模企业开辟VIP绿色通道。处理好公益服务与市场服务的关系,提升人才服务水平。继续推进人力资源市场(人才市场)建设。

18、打造人才社会评价平台。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坚持社会认可、市场认可、业内认可的原则,继续探索地方职称评定试点,注重为经济建设一线和新农村建设一线的专业技术人员做好职称评定、聘任工作,为企业专业技术人员职称申报、评审做好服务。

第5篇:科研人才培训范文

关键词:物流人才培养建议

一、物流人才培养的意义

随着信息技术和管理水平的提高,现代物流业的竞争已从低端的价格竞争转向高端物流和信息流的能力竞争。因此,市场急需大批的现代物流人才:从需求领域看,主要集中在企业、规划和咨询部门、科研和教学机构等三大领域;从需求层次分析,主要有物流操作人员、物流实际管理人员和高级物流管理人才等三个层次。然而由于长期受到“重生产、轻流通”传统思想的束缚,我国物流水平不仅低下,而且物流教育严重滞后于物流业发展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造成现代物流人才的严重匮乏。因此,实施物流人才培养工程,造就一大批善于运用现代信息手段、精通物流业务、懂得物流运作规律的专门人才,对于解决我国物流人才短缺,缩短与发达国家物流业发展差距意义重大。

二、我国物流人才培养的形状

在我国传统观念中,生产的重要性远远大于流通。因此,长期以来物流领域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物流从业人员整体素质较低。在学历教育方面,许多高校开办物流专业,开设物流类课程,以培养高级物流人才。截至2006年底,国内共有130余所高校开办了物流专业,每年可为社会培养近万名物流人才。在非学历教育方面,为适应市场对大量物流人才的急需,近年来积极推进职业培训工作。概言之,目前国内物流人才培训大约有四种类型。一是认证培训;二是结业培训;三是研讨培训,就是由一些咨询机构和培训机构从国内外知名的企业和大学邀请资深专家就一些物流界普遍关心的问题进行讨论;四是短期培训,就是由各企业根据自身的需要自行组织物流方面的培训。

三、建立科学合理的物流人才培养体系

由于物流学科是一门综合学科,是技术与经济相结合的学科;物流产业又是一个跨行业、跨部门的复合产业,同时还是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相结合的产业,发展物流产业不仅需要高级物流管理人才,还需要大量的物流执行型与操作型人才。因此,培养物流人才,必须在明确物流人才的知识结构及基本素质的前提下,使学历教育与非学历培训双管齐下。

1.明确物流人才的知识结构及素质要求

对物流管理人才而言,他们应该是复合型的。既要懂得物流技术,又要懂得物流经济;不仅要熟悉物流管理技术,更要掌握供应链流程,同时熟悉软件程序和信息技术系统电子商务技术。这就需要他们具有广博的知识,如跨国贸易和通关知识、仓储运输专业知识、,财务成本管理知识、安全管理知识和法律知识等。与此同时,他们还应具有能接受现代物流理念,系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强烈的管理愿望和高超的管理技能,以及挑战精神等基本素质。

对操作型物流人才而言,在知识方面应具有物流通用知识和技术,掌握经济贸易、信息科学、工业工程的基础知识和技术方法。在技能方面,应全面掌握运输、仓储、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和信息服务等方面的基本技能。同时具备吃苦耐劳,正直诚信和有效沟通的基本素质。

2.提高物流人才学历教育的培养质量

高校是培养高级物流人才的主要阵地,要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合格人才,各高校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及市场对物流人才规格的要求,进一步优化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的目标设计、课程体系的构建及培养方式等方面体系出自己的特色。

准确定位,做好培养目标设计。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设计是以各学校的办学定位为依据的。目前国内高校在办学定位方面各有侧重,有的培养研究型人才,有的培养应用型人才,有的培养复合型人才。但就物流专业人才培养而言,由于物流学科的综合性,物流产业的跨行业、跨部门性,物流人才必须是符合型的。这类人才一方面应该具有比较扎实的理论基础,比较宽泛的知识面和比较强的适应性;另一方面还要具有有效组织物流活动的实际操作能力。因此一般而言,高校物流专业的培养目标应该是:培养有扎实的经济与管理理论基础,掌握信息科学技术方法与手段,具备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物流活动的能力,从事物流运作与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搞好物流学科建设,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现代物流学科是一门新兴学科,正处在不断研究和完善的过程之中。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它与管理学、经济学、工程学、交通运输工程等息息相关,但又不同于这些学科。因此要开展对物流学科的研究,搞好物流学科建设。在物流专业课程设置方面,必须根据专业特点,着眼于拓宽基础、突出创新、注重能力,按照“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广适应”的原则建构课程体系。

创新物流人才培养方式,推断物流的产学研结合。物流作为一门应用性极强的科学,作为一门实践性极强的产业,作为理论性极强的学科,离不开产学研的结合。所以,要把研究与教学结合起来,把研究的成果用于企业,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实践教学。在培养方式创新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制定与培养目标相匹配的教学计划,构造学生网络式的知识结构,使学生能较早接触和熟悉工程技术科学的基础知识和工程环境;二是改革专业教学方法,将传统的三段式教学模式改造成大信息量,突出知识点渗入,强调能力本位的综合化教学模式;三是加强专业教学设施建设,建好物流实验室和实验基地,为培养物流管理及应用的复合型人才开辟良好的实践环境。

3.做好物流人才非学历培训教育

物流人才的极度匮乏,学历教育的长期性和所培养人才的少量性,使得物流人才培训市场的潜在价值自然突显出来。做好物流人才的非学历培训工作,不仅可以满足市场对物流人才的大量需求,而且可以不断提升物流从业人员的知识与能力。为此,我们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加强对认证培训的监管,确保认证质量。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物资的广域流通,要求所有物流从业人员必须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这就需要物流认证培训。认证培训要达到预期的目的,取得良好的效果,与培训机构的资质有很大的关系。因此,政府职能部门应做到:加强监管,建立统一标准;杜绝无师资、无场地,仅以盈利为目的的培训机构扰乱市场;定期对培训机构进行评估,对其资质进行鉴定。

对物流培训市场进行细分,正确培训的针对性。由于现代物流行业是多种产业的整合,是强调管理实务与操作能力的职业领域,所以物流人才的培训应尽量有所侧重,对各种不同的物流认证按应用方向进行细分。从类别上分为企业物流人才、规范(咨询)物流人才、外向国际物流人才、科研教学物流人才培训四等;从层次上分为物流操作人员、物流实际管理人员、高层物流管理人才三等。

充分利用科研院所和高校人才资源,加强短期培训。高校和科研院所有着丰富的物流人才与信息资源,高校在完成学历教育任务的同时,可以对非物流专业的学生进行形式多样、层次不同短期培训,以便为社会输送更多的物流人才。企业也可以采用请进来,送出去等形式,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培养自己所急需的物流人才和进一步提高在职物流人员的素质。

企业高度重视,加强对对各层物流相关人员的培训。现代物流的优势是伴随现代科技的发展和运用不断体现出来的,物流业快速发展的趋势要求培训教育应逐步发展成为物流从业人员的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美国物流企业的经验表明,最直接的物流人才培训应来自企业本身。企业对现有物流人员的培训可分层次进行,针对工作性质的不同,制定不同的培训目标和不同的培训内容。第一层次为高层物流管理人员,对其应加强系统意识、服务意识、合作意识和增值意识的培训;第二层次为物流实际管理人员,对他们的培训主要是加强成本意识、效率意识和服务与培训意识;第三层次为物流操作人员,培训的重点是加强质量意识、效率意识和协作意识。

参考文献:

[1]季靖.我国物流人才培训的形状与对策研究[J].物流技术,2005,5:48-50.

[2]兰呸武,曹翠珍.浅论现代物流人才的教育与培养[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5,3:78-80.

第6篇:科研人才培训范文

壮大专家服务团,培育农村实用人才。积极吸收“科普惠农兴村计划”新获奖对象加入,使服务团人数由8人增加到10人,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服务团与农业老专家科技服务团携手,深入科技示范点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培训农民上万人,发送编印的《猕猴桃、大樱桃、甜柿子无公害栽培实用技术》专著1200册。服务团技术骨干与市农技中心高级农艺师张继明在猕猴桃、大樱桃实用技术培训推广区为参会的300多名党员干部和科技示范户进行了作务技术培训,促使其技术水平进一步提高。

开展农函大培训,培育农村实用人才。注重在乡土人才中培养师资,借助乡土人才的力量开展科技短期培训1万人,农业生产骨干培训4000人以上。6月中旬,选派2名技术骨干,参加了中国农函大实施的“新农村千万乡土科普人才培训工程”农函大骨干教师培训班。金果园艺公司草莓组培室主任、巾帼乡土人才白玉,依托科普惠农服务站的科普资源优势,举办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培训班3期,培训生产实用技术人才280余人次。

开展服务“用”才

扶持发展农技协,带动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县科协将农技协作为农村实用人才成长的摇篮来扶持,力促其带动、促进农村科技人才的成长和作用发挥。引导率先致富的农村实用人才新办农技协2个,使全县县级农技协数量上升到22个。重点培育实用人才带头人,致力于提高协会组织领导、技术推广与市场营销的能力和水平。全县各级农技协将乡村优秀实用人才骨干组织起来,采取办讲座、现场操作示范等措施,开展科普惠农进村入户、送科技下乡等活动,为实用人才发挥作用提供用武之地。

创建科普示范基地,发挥实用人才培训阵地作用。按照“抓科普网络,建示范基地,调产业结构,促经济发展”的思路,创建了金色秦川无公害有机猕猴桃科普示范基地和秦皇园生态农业科普示范基地等2个市级科普示范基地和13个村级基地,全县共有国家级科普示范协会5个、省级科普示范基地2个、市级基地达到9个、县级基地8个、乡镇级60多个,为实用人才培养提供了平台和用武之地。猕猴桃销售标兵和十佳农村实用人才、金渠年家庄女农民白梅大力开展猕猴桃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推广、贮存和销售,引导广大基地果农标准化生产,使一大批果农成了猕猴桃种植的行家里手。

组织“学术金秋”活动,发掘才智为发展服务。科协与县委组织部、宣传部等8个县级部门联合开展年“学术金秋”活动。以“创新发展·转型突破”为主题,组织广大科技人才围绕全县农业和农村发展大局开展调查研究和学术交流活动,通过学术交流、学科研讨、科技调研、实用技术普及推广等形式,展现我县科技实用人才的风采,为人才发挥作用提供了新平台。

建设阵地“聚”才

双培双带,加强协会组织建设。在全县22个县级农技协成立支部和吸纳农村党员干部加入农技协,培养党员干部成为农民科技致富带头人,培养协会实用技术人才优秀分子成为党员,为农村发展和农民致富积极发挥带头作用。大樱桃协会会员、支部党员邓明奎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利用自己的养猪场为广大种植户优惠提供优质农家肥,同时带领三名技术能手为果农免费开展技术讲座,讲解果蝇的无公害防治技术,引导杜绝施用对人畜有毒的农药,在果品安全生产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第7篇:科研人才培训范文

关键词:物流人才培养建议

Abstract:Consideringthecurrentscarcityofmodernlogisticstalents,analyzingthesignificanceandpresentsituationofthetrainingoftalentedlogisticspersonnel,thispaperputsforwardsomesuggestionsastohowtoestablishascientificsystemfortrainingsuchpeople.Accordingtothepaper,weshouldspecifytheknowledgestructureandqualityrequirementforlogisticspersonnel,improvethequalityofhighly-trainedlogisticstalents,anddevelopthenon-degreeeducationforlogisticspersonnelaswell.

Keywords:logisticstalents;training;suggestions

一、物流人才培养的意义

随着信息技术和管理水平的提高,现代物流业的竞争已从低端的价格竞争转向高端物流和信息流的能力竞争。因此,市场急需大批的现代物流人才:从需求领域看,主要集中在企业、规划和咨询部门、科研和教学机构等三大领域;从需求层次分析,主要有物流操作人员、物流实际管理人员和高级物流管理人才等三个层次。然而由于长期受到“重生产、轻流通”传统思想的束缚,我国物流水平不仅低下,而且物流教育严重滞后于物流业发展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造成现代物流人才的严重匮乏。因此,实施物流人才培养工程,造就一大批善于运用现代信息手段、精通物流业务、懂得物流运作规律的专门人才,对于解决我国物流人才短缺,缩短与发达国家物流业发展差距意义重大。

二、我国物流人才培养的形状

在我国传统观念中,生产的重要性远远大于流通。因此,长期以来物流领域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物流从业人员整体素质较低。在学历教育方面,许多高校开办物流专业,开设物流类课程,以培养高级物流人才。截至2006年底,国内共有130余所高校开办了物流专业,每年可为社会培养近万名物流人才。在非学历教育方面,为适应市场对大量物流人才的急需,近年来积极推进职业培训工作。概言之,目前国内物流人才培训大约有四种类型。一是认证培训;二是结业培训;三是研讨培训,就是由一些咨询机构和培训机构从国内外知名的企业和大学邀请资深专家就一些物流界普遍关心的问题进行讨论;四是短期培训,就是由各企业根据自身的需要自行组织物流方面的培训。

三、建立科学合理的物流人才培养体系

由于物流学科是一门综合学科,是技术与经济相结合的学科;物流产业又是一个跨行业、跨部门的复合产业,同时还是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相结合的产业,发展物流产业不仅需要高级物流管理人才,还需要大量的物流执行型与操作型人才。因此,培养物流人才,必须在明确物流人才的知识结构及基本素质的前提下,使学历教育与非学历培训双管齐下。

1.明确物流人才的知识结构及素质要求

对物流管理人才而言,他们应该是复合型的。既要懂得物流技术,又要懂得物流经济;不仅要熟悉物流管理技术,更要掌握供应链流程,同时熟悉软件程序和信息技术系统电子商务技术。这就需要他们具有广博的知识,如跨国贸易和通关知识、仓储运输专业知识、,财务成本管理知识、安全管理知识和法律知识等。与此同时,他们还应具有能接受现代物流理念,系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强烈的管理愿望和高超的管理技能,以及挑战精神等基本素质。

对操作型物流人才而言,在知识方面应具有物流通用知识和技术,掌握经济贸易、信息科学、工业工程的基础知识和技术方法。在技能方面,应全面掌握运输、仓储、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和信息服务等方面的基本技能。同时具备吃苦耐劳,正直诚信和有效沟通的基本素质。

2.提高物流人才学历教育的培养质量

高校是培养高级物流人才的主要阵地,要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合格人才,各高校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及市场对物流人才规格的要求,进一步优化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的目标设计、课程体系的构建及培养方式等方面体系出自己的特色。

准确定位,做好培养目标设计。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设计是以各学校的办学定位为依据的。目前国内高校在办学定位方面各有侧重,有的培养研究型人才,有的培养应用型人才,有的培养复合型人才。但就物流专业人才培养而言,由于物流学科的综合性,物流产业的跨行业、跨部门性,物流人才必须是符合型的。这类人才一方面应该具有比较扎实的理论基础,比较宽泛的知识面和比较强的适应性;另一方面还要具有有效组织物流活动的实际操作能力。因此一般而言,高校物流专业的培养目标应该是:培养有扎实的经济与管理理论基础,掌握信息科学技术方法与手段,具备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物流活动的能力,从事物流运作与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搞好物流学科建设,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现代物流学科是一门新兴学科,正处在不断研究和完善的过程之中。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它与管理学、经济学、工程学、交通运输工程等息息相关,但又不同于这些学科。因此要开展对物流学科的研究,搞好物流学科建设。在物流专业课程设置方面,必须根据专业特点,着眼于拓宽基础、突出创新、注重能力,按照“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广适应”的原则建构课程体系。

创新物流人才培养方式,推断物流的产学研结合。物流作为一门应用性极强的科学,作为一门实践性极强的产业,作为理论性极强的学科,离不开产学研的结合。所以,要把研究与教学结合起来,把研究的成果用于企业,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实践教学。在培养方式创新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制定与培养目标相匹配的教学计划,构造学生网络式的知识结构,使学生能较早接触和熟悉工程技术科学的基础知识和工程环境;二是改革专业教学方法,将传统的三段式教学模式改造成大信息量,突出知识点渗入,强调能力本位的综合化教学模式;三是加强专业教学设施建设,建好物流实验室和实验基地,为培养物流管理及应用的复合型人才开辟良好的实践环境。

3.做好物流人才非学历培训教育

物流人才的极度匮乏,学历教育的长期性和所培养人才的少量性,使得物流人才培训市场的潜在价值自然突显出来。做好物流人才的非学历培训工作,不仅可以满足市场对物流人才的大量需求,而且可以不断提升物流从业人员的知识与能力。为此,我们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加强对认证培训的监管,确保认证质量。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物资的广域流通,要求所有物流从业人员必须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这就需要物流认证培训。认证培训要达到预期的目的,取得良好的效果,与培训机构的资质有很大的关系。因此,政府职能部门应做到:加强监管,建立统一标准;杜绝无师资、无场地,仅以盈利为目的的培训机构扰乱市场;定期对培训机构进行评估,对其资质进行鉴定。

对物流培训市场进行细分,正确培训的针对性。由于现代物流行业是多种产业的整合,是强调管理实务与操作能力的职业领域,所以物流人才的培训应尽量有所侧重,对各种不同的物流认证按应用方向进行细分。从类别上分为企业物流人才、规范(咨询)物流人才、外向国际物流人才、科研教学物流人才培训四等;从层次上分为物流操作人员、物流实际管理人员、高层物流管理人才三等。

第8篇:科研人才培训范文

一、**人才资源存在的主要问题

**的人才资源状况在国内虽然仍具有一定优势,较好地满足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但伴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对照**到**年将基本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之一,初步确立作为国际经济中心城市地位的目标,**的人才资源状况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一)人才国际化的总体水平偏低

在国际格局大转换的世纪之交,就象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一样,人才的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世界级的顶尖人才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财富。从世界范围来看,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都是人才开放度很大、国际化程度很高的城市。如在纽约的1400万人口中,常驻的外国人有280万人,占20%;在新加坡的900万人口中,常驻的外国人约有60万人,占15%;在香港的650万人口中,常驻的外国人有50万人,占8%。而目前在**的1300多万户籍人口中,常驻的外国人仅5万人,占**总人口不到1%。国际大都市一般应达到15-20%,即使考虑中国的特殊国情及更加重视本土人才国际化,与国际通行标准比较,比例仍相差甚远。从吸引留学人员的情况来看,目前来沪工作及创业的留学人员有近3万人,约占全国的1/5,仍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

(二)人才资源结构调整与经济结构调整的适应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年,**围绕本市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和**年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提出的发展目标,以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为中心,重点开发信息、金融、商贸、汽车、成套设备、房地产六大支柱产业;继续优化发展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石化、钢铁两大基础产业;积极培育生物医药、新材料、环境保护和现代物流四大新兴产业以及重点建设和发展地区。

据有关资料显示,**高级人才与人口的比例为0.51%,远低于美国的1.64%,日本的4.97%,新加坡的1.56%,法国的2.47%。从**人才资源的专业结构分布来看,前六位依次为:工程技术、教学、经济、卫生技术、会计、政工等传统专业人才,占专业技术人员总量的90%;而伴随加入世贸组织所急需的涉外法律、公证、翻译、都市农业、科研开发等专业技术人员所占比例偏低,只占总量的3%。从行业分布来看,制造、批零、房地产、科研等领域的人才数量,同比出现不同程度的降幅。例如**年本市房地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了17.8%,但房地产业的人才数量却比上年减少了,这说明人才结构的调整与经济结构调整出现不对称性。由此看来,本市人才资源结构有待进一步调整,以适应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

(三)本土人才国际化程度需要进一步提升

加大本土人才国际化素质的培养力度是提升本土人才国际化程度的一个重要途径和手段。面对入世,政府转变职能和公务员素质的全面提升已成为当务之急。近年来,在本市开展的紧缺人才培训项目中,本市参加外语口译培训的共有49500人次,合格的有5440人,通过率为十分之一。其中,全市通过高级口译考试的仅2611人,具有日语口译资格证书的只有236人;在**WTO事务咨询中心举办的WTO事务专业人才培训中,目前仅有147人获得初级证书。所以说,我们应进一步加大本土人才国际化素质的培养力度,以进一步提升本土人才的国际化程度。

二、**人才资源开发的战略对策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在入世的前提下,我们的人事人才工作必须以全新的人才理念、全新的开发视角、全新的管理模式,围绕提升人才国际竞争力,加快推进人才国际化战略的实施,来应对全球性人才的激烈竞争。

(一)加紧实施人才国际化集聚战略

进入21世纪,国际经济发展将呈现三个新的变量:一是经济全球化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二是知识经济发展进程加快;三是跨国公司的影响日益扩大。知识经济的发展,促使人力资源取代物质资源,成为新经济时代的第一资源,国际社会对高科技人才、复合型人才等高层次的人才的竞争将空前激烈。经济发达国家纷纷推出吸引国际人才的新举措。例如制定完善吸引国外人才的立法、加大科研投入、为高级专家提供高额报酬等措施。面对挑战,**要达到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到**年基本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之一的目标,**要积极参与国际人才竞争,加紧实施人才集聚国际化战略,构筑国际人才高地。

1、扩大国际合作,加快汇集国际智力

在引进国外人才,扩大国际合作方面,要按照党的**大提出的“国与国之间应超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异,要寻求共同利益的汇合点,扩大互利合作,共同对付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面临的挑战”的精神,大力发展与科技先进国家的合作研究,引进国外人才与引进国外智力相结合。有些高科技项目可以引进国际高级专家来沪开发,有些项目可以到国外去开发,包括到国外去建立研究机构、产品开发中心、技术研究中心,直接利用当地的智力资源。这需要我们进一步冲破计划体制下的条条框框,解放思想,落实规划。

选择张江高科技园区、南汇国际深水港、嘉定国际汽车城和金山漕泾化工区等**将形成世界级的园区和产业,通过产业引进、课题引进、管理引进等模式,引进一大批金融保险、现代物流、中介咨询、软件集成电路、城市规划建设等领域的高层次、复合型的国际人才。

2、积极引进海外高层次留学人员

目前,来沪工作及创业的留学人员有近3万人。**可采取国际上通行的做法,把智力引进特别是吸引海外高层次留学人员回国服务,作为**跨世纪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在明确目标、突出重点的基础上,加强政策引导,落实具体措施。具体来说,一是积极鼓励归国人员兴办实业,包括创办留学生创业园区,扶助留学生企业发展等;二是建立广泛的引智网络和海外人才库;三是加强对外宣传的力度,积极开展招聘、引智活动;四是建立人才公平竞争的机制,加快建立和推进国际人才市场化配置的机制;五是制订相应的配套政策,进一步理顺体制,在生活条件、经济待遇、子女教育、工作条件等方面制订和完善实用的配套措施等。以“柔性流动”为契机,创造一种更为宽松的氛围,让国际化人才在**进进出出成为寻常事。从机制上、体制上营造起有利于引进海外高层次留学人员的良好人才环境。

(二)积极开展本土人才国际化培养战略

**要建立国际人才高地,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实现本土人才的国际化,即人才培养的国际化。**为适应“一个龙头、四个中心”建设的要求,加大了人才培养力度,实施了“三个一”人才培养工程,建立了十大紧缺人才培训中心,“九五”期间,共培养各类研究生、本科生和成人高校生31万多人,博士后1800多人;参加党校、行政学院、干部管理学院及其他培训机构的人数达60万人次;派遣出国(境)团组407个,培训各类人才近3万人次。通过培训,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在职人力资本的层次,围绕提升人才国际竞争力,我们要进一步加大教育培训的外向度和本土人才国际化的培养力度。

一是加大教育培训的外向度。向境外培训机构和企业适度开放本市培训市场,运用“合力式”、“引进式”、“混合式”等境内外合作办学模式,根据**紧缺人才培养的需要,逐步有序地吸引境外机构来沪以合资、合作形式注册培训机构和举办紧缺人才培训项目,为**培养国际人才服务。

二是支持境外知名大学、企业及有项目、有品牌、有实力的专业培训机构来沪举办培训项目的洽谈、展示、推介活动,引进国外先进的理念、技术、现代管理和国际通用的职业资格制度,建立国际互认的职业资格制度。

三是课程内容力求国际同一性。目前先在技术标准、规范财税制度、经贸国际惯例、先进的管理方法等领域实现教育与国际接轨。发证力求国际通用或互认。

四是加大人才国际活动的参与度。为人才提供国际经济活动的参与机会。可以通过加快企业国际化进程,实现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组合,实行跨国经营,每年派更多的经营管理人员到海外企业任职;积极吸取外国企业人才开发的经验和做法,鼓励**经营管理人员在外资企业和国有企业之间合理流动,让更多的人才有机会接受外国先进的管理思想和经验。

(三)加强人才开发宏观调控

今年是入世的第一年。入世,首先面临挑战的是政府,是政府的行政理念、行政体制、行政制度和行政方式面临挑战。政府人事部门要以入世为契机,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加强人才开发宏观调控。

1、建立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宏观调控机制

一是适应人才分布多元化、动态化和人才流动国际化、柔性化的趋势,修订现有的人才统计指标,全面、动态地了解掌握全市的人才资源状况。

二是根据推进人才国际化战略和吸引、培养高层次紧缺急需人才的需要,通过年度人才开发目录等形式,提出人才开发的专业导向、地区导向和产业导向。

三是通过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和引导海内外人才以柔性流动方式来沪创业和发展,逐步在**建立国际人才高地。

2、建立开放、竞争、有序、规范的人才市场体系

一是突出信息化。重点发展无形市场,以**人才资源数据库为基础,以多级联网的国家人才市场现代信息系统为支撑,建立国内最大的人才信息网络,为**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

二是发展多元化。鼓励和支持各方面力量创办和参与人才市场竞争。逐步有序开放本市人才市场,积极培育和造就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中介服务集团,形成投资主体、组织形式、运行方式多元并存的人才市场格局。

第9篇:科研人才培训范文

[关键词]构建 培训 模式

近年来,中原油田采油四厂为适应文南油田开发建设对人才队伍素质的总体要求,牢固树立“人才强企”理念,不断完善培训工作机制,创新培训方式,注重培训实效,员工队伍素质明显提升,为采油四厂持续有效和谐发展提供了坚强的人才保障。

一、注重“三个坚持”,全方位加强人才培训

1.坚持人人都能成才,为培训工作营造良好氛围

一是加强理念引导,促进员工成长。开展“知识型员工、学习型班组”建设活动,创办《变革与创新》、《今日四厂》等刊物,加强文化阵地建设和理念传播,倡导“全员培训、终身学习”。二是实行创新激励,实现自我价值。在全厂设立“技术创新奖”,建立员工技术创新扶持、评定、奖励、应用、推广制度,实行成果冠名制。2012年,员工上报创新成果152项,申报国家专利7项。三是建立评优制度,激发员工潜能。建立月度优秀员工选树表彰制度,每月评选15名优秀员工,厂长、书记签署荣誉证书和励志语言,并给予物资奖励。

2.坚持形式创新,确保培训工作高效运行

一是采取“送出去”的方式。坚持高层次人才外出培训制度,每年组织采油区经理、基层班组长等骨干,到兄弟油田进行考察学习和业务交流,择优选派到高校、科研院所深造。二是采取“请进来”的方式。坚持内部培训制度,积极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或油田专家开展管理知识讲座。三是开展师带徒活动。在高级技师、技师中广泛开展师徒结对活动,通过“双向选择”确定培养关系,制定培养目标,签订培养协议,结成师徒对子177对。

3.坚持拔尖人才培养,提高培训质量和效益

一是突出关键岗位,强化梯队人才培训。组织人员参加了后备管理干部集中培训、科级干部轮训及系统业务知识培训;组织管理人员参加法律法规、合同管理等专题培训。二是突出主体工种,强化岗位技能培训。集中举办主体工种技能鉴定考前培训,选送骨干人员参加油田主体工种高技能人才培训班。三是突出尖子人才培养,强化高层次人才培训。选送高级技师参加集团公司技能拔尖人才培训并到国外观摩考察,优选选手参加油田职业技能竞赛,取得6个工种第一名、团体总分第二名。

二、把握“三个环节”,立足岗位需求开展员工培训

1.以需求调查为基础,提高培训工作的针对性

一是按照ISO10015质量管理标准开展培训需求调查,指导基层队站根据各岗位人员的特点,设置详细的能力指标,自下而上地组织开展培训需求调查。二是坚持深入基层,工作做到每位员工,充分了解员工现有能力与岗位能力要求之间的差距,把真正的需求找出来,为制定年度培训计划提供参考依据。三是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能自行解决的培训项目,列入本单位培训计划,根据生产经营和员工队伍现状,每季度组织一次培训需求调查,作为年度计划补充,完善技术培训内容。

2.以生产需求为导向,提高培训工作的适用性

一是强化安全知识培训。组织基层单位行政正职、专兼职安全管理人员参加安全管理资质培训,选送特殊工种人员参加特种作业人员取换证培训,组织交通安全知识、安全操作规程等培训。二是强化管理能力培训。举办《员工守则》宣贯班,引导员工进一步规范行为,提升自身素质。三是强化生产技能培训。组织技术人员进行动态分析业务培训,确保生产管理各项制度落到实处;组织基层班组长基本技能培训,提高班组管理人员的管理沟通技巧和创新能力。

3.以考核评估为保障,提高培训工作的实效性

一是一月一考。将抽查考试作为“四个一”活动的主要内容,作为检验基层单位培训工作状况的一种有效方式,结合当月培训内容,组织一次考试。二是随机抽考。考试人员从员工信息库中随机抽取,理论试卷从技能鉴定试题库中选取,实际操作考试以生产中的应知应会,处理工作中遇到的突发事件为主。三是培训、考核、待遇相结合。每季度末进行培训工作检查,对检查结果前、后两名的主管培训领导奖罚,年底评比培训先进单位和个人。

三、搭建“三个平台”,提升技能人才队伍素质

1.立体式学习平台,助推技能人才素质提升

一是开展网络培训。创办“网络职工大学堂”,开设职业课堂、三味书屋、百家讲坛、变革创新、励志短文等10个栏目,配备各类优秀课件360套3400集,为员工培训学习提供了信息化平台。二是开展读书自学。加强计算机培训室、职工图书阅览室的建设,在基层单位建立76个岗位练兵台、20个员工学习室,让员工业余时间在“超市化”的课堂中度过。三是加强基本功训练。广泛开展群众性岗位练兵和基本功训练,制订具体的练兵计划,培训各类人员3647人次。

2.创新型管理平台,畅通技能人才成长通道

一是建立技师工作站,加强技术交流和攻关。积极探索创新,在油田建立了首家技师工作站,下设6个技师工作小组,进一步调动了高技能人才工作积极性。二是规范运作程序,提高运行效率。各工作小组由定期开展技术培训、献计献策、创新创效等活动,组织开展技术攻关。三是强化在站人员考核,积极引入N+Y考核评价模式(能力+业绩),根据考核结果分四个档次奖励,兑现2000元~8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