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商业银行前景范文

商业银行前景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商业银行前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商业银行前景

第1篇:商业银行前景范文

关键词:非预期损失经济资本股东价值

一、商业银行资本的三个概念

作为一般性的定义,银行的资本是银行已经持有的权益类资金,目的在于防范头寸价值减少或商业损失等风险,从而保护存款者和一般债权人不受损失。银行的资本有三个不同的概念,即账面资本、监管资本和经济资本。

账面资本是一个会计的概念,列示于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上,等于资产减负债后的余额。但商业银行账面资本的概念与普通企业的账面资本的概念略有不同,商业银行的账面资本除了所有者权益外,还包括监管当局认可的储备、次级债等。

监管资本是商业银行按照监管当局的规定,应该保留的最少的账面资本数量,是一个根据监管规定计算出来的量,一般为风险资产的一定比例。巴塞尔资本协议要求商业银行要保留的最低监管资本的计算公式为: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的资本要求乘以12.5,再加上针对信用风险的风险加权资产,就得到分母,即总的风险加权资产,分子是监管资本,两者相除得到资本比率的数值,该比例不得低于8%。

经济资本是一个风险管理的概念,是用于抵御非预期损失的虚拟资本,在数值上等于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置信区间商业银行非预期损失的倍数。经济资本不是真正的银行资本,并且银行选择的置信区间不同,经济资本的数值也不同。

这三个资本在数量上存在以下关系:第一,账面资本≥监管资本:如若不然,监管当局将会采取强制措施要求银行补充资本或削减业务规模以减少承担的风险;第二,账面资本≥经济资本:因为经济资本反映的是商业银行真实的风险,最终用于消化风险的资本是银行的真实资本,如果银行在制定经济资本预算时将经济资本的限额定得比账面资本高,真实发生损失时将没有足够的真实资本来覆盖损失;第三,经济资本≥监管资本:如果监管资本大于经济资本,则商业银行会采取资本套利行为,从而在不降低真实风险的情况下大大降低监管资本要求。综合起来,账面资本、监管资本、经济资本三者存在着以下的动态平衡关系:账面资本≥经济资本≥监管资本。

二、经济资本与监管资本的联系与区别

监管资本产生发展于20世纪80年代,标志是1988年《关于统一国际银行的资本计算和资本标准的协定》的诞生。1988年的资本协议有两个目标,第一是要加强国际银行体系的稳健性,第二是要减少各国银行间存在的不平等竞争因素。监管资本是银行必须遵守的法定义务。

经济资本产生发展于20世纪90年代。由于1988年资本协议及1996年的修订主要针对的是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且风险敏感性不足,国际活跃银行为更好地管理自身的风险,开始开发自己的模型,用于为具体的交易配置资本。经济资本覆盖的风险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经济资本发展的驱动因素是市场竞争的加剧和金融市场的动荡,其主要目的是信息批露、绩效评估、计划、定价等。

监管者通过对国际活跃银行在经济资本管理方面取得的成就的考察,用它作为改进监管资本的有用参考。资本协议非常注重银行的内部风险评估,并以此作为确定最低监管资本要求的基础。由于资本协议允许银行使用内部模型来计算监管资本,用来计算经济资本需求的风险评估过程也能够决定他们的监管资本要求。

尽管如此,经济资本与监管资本仍然有本质的区别。监管资本体现了监管当局要求,它不能代表银行实际吸收非预期损失的能力。监管规定不一定反映特定银行的风险特征,而且风险加权资产不能作为全部风险的正确测度。而经济资本反映了市场及银行内部风险管理的需求,它是为承担风险真正需要的资本,反映了银行自身的风险特征。

三、经济资本的计量

经济资本是用来抵御非预期损失的,非预期损失是预期损失的标准差,经济资本是非预期损失的倍数,因此经济资本的计量与预期损失和非预期损失的计量有关。由于银行要求的信用等级与设定的置信水平相关,置信水平越高,需要的经济资本越大。

1、信用风险经济资本计量

对信贷资产,预期损失(EL)=调整敞口(AE)×预期违约率(EDF)×违约时真实损失率(LGD)

调整敞口AE的计算过程:银行对客户的授信额度为COM,已使用授信额度为OS,违约时使用“未使用的授信”的比率为UGD,则AE=OS+(COM-OS)×UGD。

EDF为既定信用等级客户的预期违约率,可根据历史经验数据确定不同信用等级客户的预期违约率;

LGD为发生违约时的真实损失率,一般的做法时假定借款人出现不还本金或利息的现象时,一般都可能发生违约,但借款人违约时,银行的贷款损失通常不是100%,只要银行通过一定的法定程序,总可以收回一定比例的违约贷款,它的大小取决于抵押情况、求偿时的优先顺序等。

单项资产的非预期损失(UL):

资产组合的非预期损失(ULP)

ρij是资产i和资产j的违约相关系数。

银行是通过经济资本来抵御非预期损失的,为了维持与所担风险相称的资本水平,银行必须确定意愿的信用评级相匹配的置信水平。不同的信用评级所对应的置信水平分别是:AAA,99.99%;AA,99.97%;A,99.9%;BBB,99.7%。

如果XT是随机损失变量,z是概率百分比(即置信水平),EC是在一定置信水平上覆盖非预期损失的经济资本,在时间T时,使银行免于破产的经济资本的最小值v要满足:

上式清楚地表明了资本乘数与置信区间之间的关系:给定置信区间,资本乘数是损失分布的标准差数的上限。一般而言,对信用风险,损失的分布函数为贝塔分布。置信区间与资本乘数的关系将变成尾部拟合的问题,尾部拟合要做的,就是找出置信区间对应的标准差数。

2、市场风险经济资本的计量

市场风险主要包括利率风险、股票头寸风险、汇率风险、商品风险、期权风险。在资本协议Ⅱ中,利率风险由于难以准确计量,因此对利率风险没有规定资本要求,而是列入了支柱Ⅱ监管当局的监管。

在三大风险类别中,市场风险的建模最为先进,测量市场风险要用组合头寸法评估,不能单独进行,因为有些项目的风险可以轧平。测量经济资本的方法是:取某点上组合头寸的价值,计算基础因素潜在变化的敏感性,计算基础因素的潜在变化,将潜在变化乘以敏感性。用公式表示即为:VaRX=VX×dV/dP×PI,其中VX表示头寸X的市场价值,PI表示在时间I内市场价格的不利变动,dV/dP表示市价变动的敏感度。在计算市场风险资本需求时,需要设定置信区间和持有期。

3、操作风险经济资本的计量

根据巴塞尔委员会的定义,操作风险是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人员及系统或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

与成熟的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计量技术相比,操作风险的计量仍处于初级阶段。为了简单起见,一些银行干脆分配其所有资本金的18%-25%用于操作风险的防范。

从银行整体的层面,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汇总后的总风险应小于三者直接相加,但在现实中,由于很难确定相关关系,采取的是直接相加的方法。即银行的经济资本=信用风险经济资本+市场风险经济资本+操作风险经济资本。

四、经济资本的作用

由于经济资本本身就取决于各部门、分行或各项业务的风险,或非预期损失的实际数值,因此对之进行分配非常科学。一方面,各个部门、分行或各项业务存在多少风险,就有多少非预期损失,就应该分配等额的经济资本;另一方面,各部门、分行或各项业务占用多少经济资本,就意味着承担了多少风险。具体而言,经济资本的作用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确定风险控制的边界

经济资本作为一种虚拟资本,当它在数量上接近或超过银行的账面资本时,说明银行的风险水平接近或超过其实际承受能力,这时银行要么通过一些途径增加账面资本,要么控制或回缩其风险承担行为,否则其安全性将受到威胁,并影响评级机构对银行的信用评级。

2、绩效考评

考核银行盈利的传统指标包括股权收益率(ROE)和资产收益率(ROA),这种指标最大的缺点是没有将风险考虑在内。出于风险的管理需要,西方商业银行逐渐出现了新型的以风险为基础的考核盈利指标-经风险调整资本收益率(RAROC,Risk-AdjustedReturnOnCapital)。该方法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由银行家信托集团(Banker’sTrustGroup)首创,最初目的是为了度量银行信贷资产组合的风险和在特定损失率下为限制风险敞口必需的股权数量。此后,许多大银行都纷纷开发RAROC方法,建立在经济资本基础之上的RAROC作为部门、人员、业务条线的考核指标已成为银行业最核心的绩效考核指标。

3、贷款定价

传统的贷款定价方法均没有考虑资本的成本。实施经济资本体系的银行使用经风险调整的资本回报(RAROC)模型来确定贷款的定价水平时,贷款的风险越大,为该业务配置的资本金越多,为了使这笔贷款赢利,它必须满足最低的资本报酬率标准,即要使该业务的经济利润或经济增加值为正数。

其中风险成本相当于贷款中的预期损失,经济资本等于该笔贷款的非预期损失,RAROC用银行的资本底线回报率来代替,就可计算出为取得资本底线回报率,银行对贷款索要的最低价格:

贷款价格=RAROC×经济资本+资金成本+经营成本+风险成本

4、决策市场进出

银行是由多个部门和多种产品所组成的,高级管理层需要决定保留哪些产品、压缩哪些产品,发展哪些部门、收缩哪些部门,一个重要的决策依据就是经济资本回报率的大小。能够给银行带来较大经济资本回报的部门和产品应该予以保留和发展,回报率低的部门和产品应该收缩或撤出市场。

第2篇:商业银行前景范文

关键词:商业银行 信息不对称 成本收益分析

■一、当前商业银行反洗钱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反洗钱意识淡薄

《反洗钱法》、《金融机构洗钱规定》和《金融机构大额交易和交易报告管理办法》颁布以来,商业银行虽然组织员工进行了学习,但仅限于前期的培训,而没有建立长期的、有针对性的深入学习,致使部分员工对相关知识浮于表面、理解不透彻,对反洗钱工作缺乏较强的积极性和责任心。

(二)组织机构待健全

当前,大多数商业银行尚未成立专职的反洗钱机构和队伍,仅仅是按照人民银行反洗钱的组织形式建立了领导小组,并笼统地将反洗钱工作指定某一部门负责,没有设立专门机构,也没有配备专门人员,难以把反洗钱工作当作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另外,各家银行负责该项工作的部门各不相同,有的由营业部门负责,有的由保卫部门负责,有的由会计财务部门负责,职能不清情况较为常见。

(三)制度约束未建立

从目前情况看,大多数基层金融机构没有根据自身业务发展制定与《反洗钱法》相结合的操作规程,也未对在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而且部分商业银行由于经营目标考核的原因,从局部和短期利益出发,迎合客户需要,放宽账户设立条件和审查标准,存款实名制没有得到有效落实。

(四)技术手段落后

洗钱犯罪目前已公认为上游犯罪,洗钱手法和犯罪手段日渐更新,洗钱手段更加智能化、高科技化。而当前,我国的反洗钱由于处于刚起步的阶段,尚未建立起健全、完善的、与商业银行账务核算系统、支付系统和《银行账户管理系统》相对接的支付交易报告和监测系统,从技术层面看,难以满足高智能化的反洗钱犯罪的需要。

(五)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当前,一些银行工作人员不熟悉与其业务相关的金融法规和行业制度规范,凭感觉、凭经验工作,业务处理随意性大,不能及时识别和防范洗钱活动,而且,受业务水平和工作内容的限制,一些商业银行从业人员缺乏经验,与反洗钱工作的要求差距很大,在金融机构信息共享机制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对犯罪分子所用的现代金融支付工具,在异地、跨行频繁地进行资金运作,凭借自身水平,更是难以断定其行为是否属于洗钱。

■二、商业银行反洗钱行为的经济学分析

上述商业银行反洗钱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可以归结为以下两点:一是反洗钱行为不主动,二是反洗钱工作没效果。下面从经济学角度对商业银行的反洗钱困境进行分析。

(一)反洗钱工作的成本收益分析

1、成本分析

我国商业银行履行反洗钱义务的现实成本可以分为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直接成本主要是商业银行按照法规要求采取反洗钱措施而投入的成本。根据我国反洗钱制度,商业银行反洗钱直接成本主要包括:

第一,制度成本。根据我国反洗钱法规的规定,金融机构及其分支机构应当依法建立健全反洗钱内部控制制度,如按照“了解你的客户”标准制定对银行客户身份确认和信息保存的制度,建立严格的反洗钱检查和客户资料档案管理制度等都会形成相应的成本。

第二,雇员成本。主要包括工资成本和培训成本,工资成本是指为了做好反洗钱工作而需要增加雇员的工资支出,如在管理层增加监察人员,在业务层增加专职反洗钱人员等;培训成本是指对员工进行反洗钱培训的支出。另外,我国的反洗钱法规还规定,金融机构需设立反洗钱专门机构或者指定内设机构负责反洗钱工作。

第三,操作成本。商业银行在落实反洗钱法规规定的义务时,必然发生相应的操作成本。例如,在客户尽职调查方面,商业银行需发生相应的审查成本;在大额和可疑交易报告方面,商业银行需发生相应的信息采集、归纳、分析成本;在交易记录保存方面,商业银行需发生相应的保管场地、管理人员费用;在配合司法、行政机关反洗钱调查方面,商业银行会发生相应的协查成本;在反洗钱业务培训和宣传方面,商业银行也会发生相应的费用。

间接成本指商业银行履行反洗钱义务可能带来的损失,主要是指失去客户带来的损失。一方面商业银行因为履行反洗钱义务必然加强对客户身份的识别,并对可疑交易执行上报制度,一些利用银行进行洗钱活动的不法分子,必然远离那些反洗钱工作力度大的金融机构;另一方面,商业银行为了防范洗钱风险,必然增加业务审查的程序和力度,这样势必降低业务处理的效率。当商业银行采取的反洗钱措施力度不同时,即使是正常客户也会选择程序简便、快捷的商业银行办理业务。因此,在反洗钱法规推行的初期,无论哪种性质的客户都可能有所减少,并可能导致商业银行存款、手续费等各项业务收入减少。

2、收益分析

在我国目前的商业银行反洗钱机制中,并没有相应的激励机制和补偿机制。一旦查出洗钱金额,按照我国现有程序先是冻结,后是上缴国库,商业银行根本无利可图,在这种命令式的管制政策下,加大反洗钱力度的边际收益几乎接近于零,因此,商业银行只要达到了监管部门的要求就不会为反洗钱工作做更大的努力。

(二)反洗钱主体的信息经济学分析

1、客户与商业银行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反洗钱法》及相关配套的规章制度要求商业银行在与客户建立业务关系、进行交易时必须履行客户身份识别义务。但目前我国交易主体与商业银行之间的存在以下三方面的信息不对称:一是详细的客户身份识别信息获取存在较大难度。核对客户有效身份证件等信息相对容易,但要深入了解客户的关联企业、经营范围、资金性质和资金用途等信息有明显难度;二是客户身份及证明文件的真实性、合法性难以识别。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犯罪分子伪造、变造证件资料的手段也愈来愈科技化与智能化,虚假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组织机构代码证和身份证等现象层出不穷;三是对客户代办业务缺乏有效监督手段。在客户由他人代办业务的情况下,按规定商业银行需同时对人和被人的身份证件或其他身份证明文件进行核实并登记相关的身份信息。不过,该职责仅当金融机构明知客户由他人代办业务时才被履行,对于客户利用已开立的他人银行账户、银行卡进行交易,银行在发现交易涉嫌可疑之前是无从获知的。

2、商业银行与人民银行的信息不对称

《反洗钱法》、《金融机构洗钱规定》和《金融机构大额交易和交易报告管理办法》等共同构成了我国金融机构依法经营管理的法律依据和行为准则。但由于商业银行的反洗钱职能的不完整,有时向人民银行传送了一些不合要求甚至是错误的信息。以可疑交易报告方面为例,《金融机构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报告管理办法》规定的18种可疑交易报告标准大多为定性标准,需要进行人工的判别分析。实行数据“总对总”报送以后,商业银行依靠总行开发的反洗钱报告系统自动筛选、生成和上报可疑交易。由于系统设置的参数条件宽松,同时当数据返还基层网点进行核对时,为避免发生漏报,工作人员往往全部予以确认,以至于向反洗钱监测分析中心报送了大量的防卫性数据。而作为反洗钱主管部门的人民银行在实施现场检查前是无从知道具体情况的。

■三、商业银行反洗钱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由于我国商业银行反洗钱工作中普遍存在信息不对称和成本收益不相符现象,因此,要提高商业银行反洗钱工作成效,我们必须紧紧抓住激励约束和信息识别这两个关键点。

(一)以激励机制为载体,提高反洗钱的内在动力

在反洗钱信息传递网络中,商业银行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按照成本收益分析,降低商业银行违规的收益与增加违规被查处的成本,是促使其提高反洗钱信息获取与传递质量的关键。积极有效的激励机制要在反洗钱制度设计中充分加以考虑,有效影响商业银行的努力程度,适当补偿商业银行在反洗钱工作的投入。同时,通过加大对商业银行反洗钱工作的检查力度,提高对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以此提高商业银行反洗钱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发挥其反洗钱工作第一线的关键作用。

(二)以岗位职责为基本,加强反洗钱的基础工作

商业银行应设立专门的反洗钱工作岗位,加大对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一线临柜工作人员的反洗钱意识,使之熟练掌握和运用。同时建立和完善反洗钱内部控制制度,根据业务的发展制定与《反洗钱法》相结合的操作规程,规范反洗钱工作的现场检查、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报告的工作程序和手续,建立健全可疑交易台账,完善反洗钱相关信息数据、报表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报告和报送制度,严格控制反洗钱档案资料的保密和管理,严防泄密,不断提高反洗钱的工作质量。

(三)以风险分析为重点,建设反洗钱的内控机制

建立健全反洗钱内控制度是商业银行审慎监管、依法经营的应有内容,也是改变信息不对称状况的基础。我国的商业银行应改变制度建设停留在表面的问题,不仅应将反洗钱要求纳入业务工作程序和管理系统,保证本机构通过客户身份识别等基本制度有效发现、识别和报告可疑交易,协助反洗钱监管机关和司法部门发现和打击洗钱犯罪活动,更为重要的,应与商业银行自身经营规模、业务范围、客户特点和风险特点相适应,并能根据自身业务发展变化和经营环境变化而不断修正、完善和创新。为保证内控制度的实施,商业银行应按照《反洗钱法》的要求,明确相关负责人对本机构反洗钱内控制度的有效性负责,在反洗钱方面体现良好的公司治理原则。

(四)以客户身份为关键,实施针对性的识别措施

客户身份识别是减少客户与商业银行信息不对称的关键。虽然《反洗钱法》、《金融机构客户身份识别和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记录保存管理办法》对如何区别不同客户、不同业务采取识别措施进行了明确规定,但商业银行的执行力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在具体业务中,商业银行要针对目前普遍认为很难做到识别账户所有人之外的实际控制人或最终享有账户利益人的情况,对法人和实体采取合理措施了解该客户的所有权和控制权结构;重点关注与特定洗钱高风险国家有关的客户,尤其是多头开户、频繁划转资金、法人结构复杂、现金偏好高的客户。按照反洗钱国际标准,逐步推行以风险为基础的客户身份识别制度。对高风险的业务和客户,实行加强型的客户身份识别;对中等风险的客户采取标准或加强型客户身份识别;对低风险客户则可以采取简化的客户身份识别措施。

(五)以可疑交易为核心,构建多元化的监测体系

商业银行要针对总对总报送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措施改进报告系统;建立功能强大的交易监控系统,对不同行业、不同客户交易特点进行分析,掌握合理的交易曲线,对不符合交易曲线的客户进行重点监控或上报可疑交易,适时根据可疑交易特点和洗钱案例调整交易监控系统的参数,以追求对可疑交易抓取的最优化;建立责任制,实现部门之间在人工分析上的分工与合作,如现金管理部门应重点关注一些不合理的大额取现,通过客户提供的现金付款依据、用途,判断大额现金提取的合理性,账户管理部门重点应关注短期内频繁开销户或多头开户情况,国际业务部门应关注跨境资金流动的合理性等。

(六)以人才培养为抓手,提高员工的信息鉴别力

商业银行要从提高从业人员的反洗钱知识、技能出发,来提高反洗钱工作的实际效果。要选拔一批既懂金融、外汇业务,又懂法律知识的人才充实到反洗钱队伍,着重加强对这些人员的反洗钱专业知识培训,尽快培养出一支有较高反洗钱水平的人员队伍。要提高高管人员对反洗钱工作的认识,促使他们对当前洗钱的严峻形势及反洗钱的重要意义有所了解,让他们能够正确对待反洗钱在工作中形成的短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从而在工作中,自觉地履行反洗钱的工作义务。与此同时,商业银行要通过制定和实施由浅入深的系列培训计划,尽快培养一批反洗钱具有专业技能的业务骨干,能够对可疑支付交易数据进行精确分析、快速判断。

参考文献:

[1]黎和贵.中国式的洗钱手法及治理对策[J].深圳金融.2003(5)

[2]芦峰.完善我国商业银行“反洗钱”的激励机制[J].审计与金融研究.2007(11)

[3]师永彦.对我国可疑交易报告数量增长过快的分析[J].中国金融.2007 (19)

[4]孙玉刚.论新形势下银行业的反洗钱工作[J].武汉金融.2007(3)

第3篇:商业银行前景范文

[关键词]经济资本;商业银行;管理

经济资本是基于银行全部风险之上的资本,是一种虚拟的、银行为抵御各类业务风险应该保有的资本额,在数量上等于银行风险的非预期损失(未来一定时期内可能超过预期损失的那部分损失)。经济资本管理是指在明确经济资本计量范围和方法的基础上,以资本制约风险资产的增长,将经济资本控制在既定的范围内,并确保获得必要的回报,使业务发展的速度、效益与风险承担能力协调。商业银行加强经济资本管理是顺应国际监管的要求,在金融市场高度发达和面临风险日趋复杂的现实下,注重内部资本管理并超越资本监管的要求而产生的全新管理理念,是加强商业银行内部资本管理和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

一、经济资本的计量范围

经济资本是商业银行弥补非预期损失的资本需求,计量经济资本实际上就是计量非预期损失(在险价值,V A R),它的范围涵盖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不仅包括表内的信贷类资产,而且包括表内的非信贷类资产和表外资产。所谓信用风险主要是指由于债务人违约可能产生的损失。市场风险是指因市场价格的不利变动而使银行表内和表外业务发生损失的风险。操作风险主要是指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人员及系统或外部事件造成损失的风险。目前商业银行对信用风险经济资本的计量大都采用内部系数法,经济资本系数为各项业务(资产)的资本需求比率。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由于目前国内尚无统一、公认的方法和模型,各商业银行的计量有所不同。

二、加强经济资本管理的必要性

(一)加强经济资本管理是提高资本充足率水平的需要

资本是否充足是衡量一个商业银行竞争力、抗风险能力的重要标志。商业银行通过加强经济资本管理。以监管资本增长作为经济资本增长的基础,使风险资产的增长与资本的增长相协调,从而提高资本充足率,实现与国际接轨。

(二)加强经济资本管理是优化资产结构、降低商业银行总体风险的需要

经济资本的计量就是对各类资产业务风险的计量,因此,经济资本能直接反映各类银行资产的风险状况,通过加强经济资本管理可以将信贷资源配置到低风险、高回报的资产业务上。从而优化业务结构。控制风险资产总量,降低总体风险,建立以经济资本为基础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三)加强经济资本管理是促进区域结构调整,提高经营效益的需要

通过加强经济资本管理。可以建立经济资本回报约束机制,在督促商业银行各分支机构发展业务时必须考虑其所占用经济资本的回报率高低。将有限的经营资源合理摆布到风险控制力强、经济资本回报率高的区域,在降低风险的同时增加效益,实现内涵式增长。

三、加强经济资本管理建议及措施

(一)强化经济资本管理理念,树立经济资本管理文化。商业银行加强经济资本管理,必须将管理理念从上到下贯穿于每一个管理层、每一个一线营销人员,贯穿于业务经营的各个环节。从而提高资本利润率,获得银行股本高额回报。

1 加强经济资本管理制度建设。加强经济管理。必须加强经济资本管理制度的建设,构建或进一步完善符合国家监管部门规定、国际商业银行管理惯例和商业银行自身发展战略的经济资本管理制度体系,充分发挥经济资本在经营管理中的导向作用。通过经济资本管理制度建设使经济资本管理得以落实和进一步加强,使之成为商业银行一种长久的经营理念和文化。

2 细化经济资本管理流程。经济资本管理流程要涵盖业务经营的始终,使一线营销人员和管理人员一目了然,易于操作,使经济资本管理切实落到实处。

(二)优化存量资本,合理分配和配置增量经济资本

经济资本管理的核心就是降低风险,提高效益,提升经营管理水平。经济资本的构成不仅包括既有的存量业务形成的资本。也包括新发展业务所需的增量经济资本,如何加强经济资本管理说到底就是如何使存量资本得以优化。科学合理配置增量资本,最大限度降低风险。提高经济资本回报。

1 加快经营战略转型,努力降低经济资本占用。一是调整业务结构,大力发展零售业务。二是加快收入结构调整,积极拓展收入渠道,大力拓展中间业务。提高中间业务收入占比。三是优化存款结构,加大低成本存款组织工作力度,提高低成本存款占比,努力降低成本支出。四是通过细分客户,调整资产业务品种,抓好客户结构调整,统筹规划资产业务发展,夯实业务经营基础。

2 提高商业银行科学决策和产品定价能力。要按照客户贡献、风险以及业务性质差别化制定价格,全面考虑内外各种因素,除了短期效益的测算外,还要对客户的重要程度、发展前景、市场竞争状况进行全面评价,建立包括经济增加值、业务发展潜力等多维度的分析模型,规范贷款定价管理,采取差别化的贷款定价策略,提高资本回报。

(三)建立科学的经济资本考核体系,以回报率要求经济资本配置

“降低风险、创造价值”是加强经济资本管理的终极目标。商业银行能否建立符监管规定和自身发展战略的经济资本考核体系,是加强经济资本管理,防范业务风险,提高资本回报的关键之所在。因此,商业银行要建立科学的、以经济资本回报率和经济增加值为核心的经济资本考核体系。引导业务向风险低、流动性强、资本占用少、综合回报高的项目和区域发展,实现速度、规模、效益的协调统一,提高商业银行整体市场竞争力。

第4篇:商业银行前景范文

摘 要 本文就银行业的范围经济进行了分析,在阐述商业银行范围经济以及我国商业银行分业经营范围不经济的基础上,探讨了我国商业银行应由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转变,完善其公司治理结构,在稳健经营的前提下开展混业经营,拓展业务范围,降低其风险,提高中国商业银行的盈利水平。

关键词 商业银行 混业经营 范围经济

范围经济存在于社会经济生活的许多方面,在各类企业之间会考虑到有无范围经济,是否适合兼并。它是产业组织理论的一个重要范畴。

一、范围经济的发展

范围经济最早由美国经济学家潘扎尔和威利格在1975年定义,是指联合生产两种或两种以上产品的生产成本低于这些产品单独生产的成本总和,强调生产的范围经济。1990年钱德勒将范围经济定义为:联合生产或销售经济,是利用单一经营单位的生产或销售过程来生产或销售多种产品而产生的经济,强调的是生产和销售的范围经济,比生产的范围经济更进一步。2005年丁晓正认为范围经济是由于投入要素、生产设备的联合运用,或联合市场计划,或共同管理,企业在生产两种 以上产品时拥有的成本优势。这一定义说明了范围经济可能来自生产、销售、管理或资金使用等各个过程,拓展了生产、销售意义上的范围经济。

尽管范围经济的定义有所不同,但其内涵却是一致的,包括两个方面:第一,企业必须生产经营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产品;第二,产品的单位成本由此而降低。范围经济从经济学的角度解释了多产品企业生产经济性的来源――成本的节约,开启了一个从成本的角度研究企业最佳经营范围的视角。

范围经济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范围经济指企业生产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产品而引起的单位成本的降低,是范围经济的内在经济性,或企业的范围经济。王永将企业的范围经济分为企业和行业两个层次。广义的范围经济指同一地区范围内多个企业生产多种相关产品给单个企业带来的益处,即聚集效应,是范围经济的外在经济性,或区域的范围经济,这是对范围经济理解的延伸。

范围经济具有可度量性,国际上普遍采用潘扎尔和威利格提出的范围经济程度(SC)来计量。

假如存在两种产品,若 ,则表示范围经济, 越大表示范围越经济;而 ,则表示范围不经济。范围经济产生的原因有:投入要素的共享,即不同商品的生产会使用相同的设备或其他的投入;统一管理的效率;生产过程的互补性。

二、银行中的范围经济

1.商业银行范围经济的界定

银行虽然不能生产类似工商企业的产品,但可以将银行提供的金融服务看作金融产品。银行的范围经济是指随着银行经营产品品种的增加或者业务领域的扩张所引起的边际成本的下降或者边际收益提高的现象。银行业的范围经济主要表现在由银行生产多种金融产品的成本要大大低于一些专业化机构分别生产相同金融产品的成本,它包括产品多元化所带来的经济和地域扩张所带来的经济两个部分。

2.范围经济对银行的影响

范围经济与联合生产有关,对银行的效率和成本都会产生影响。从成本方面来看,联合生产具有可以分摊固定成本的优势,并且可以获得信息共享的好处,提高银行的效率。范围经济存在于生产多种产品的单家企业生产这些产品比每种产品由单个企业生产更为便宜时。银行是特殊的厂商,向社会提供多元化的服务,并且属于多产出的厂商。

西方学者认为银行的规模经济、范围经济以度技术进步具有密切关系,且影响着银行的效率和成本。有关银行效率的研究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探讨银行规模及产品组合对成本的影响,即所谓的规模经济及范围经济;另一类则是探讨银行实际的效率与效率边界的差异。由于衡量的方法不同,对于银行是否享有范围经济的结论并不一致。既有认为联合生产并不能降低成本,规模较大的银行已有多元不经济的现象。也有相信银行联合生产可以节省成本。

银行的监管需要成本,银行业的监管成本一般分为四类:一是监管者支付的成本,包括立法成本、执法成本和危机救助成本;二是被监管者支付的成本,包括服从成本和福利成本(抑制成本和生产者的福利损失);三是消费者还必须支付的消费者福利损失;四是监管失灵成本。

商业银行需要监管,以保证其安全性,但一方面监管会引起直接的资源成本,包括监管机构在实施监管行为的过程以及被监管方在执行监管条例的过程中产生的费用;另一方面监管会引起间接的效率损失,银行实施监管条例可能会使被监管主体采取更为激进的经营策略、妨碍金融中介的创新、削弱银行的竞争力,进而导致银行业的低效率,其监管行为会干扰市场机制对资源的自动配置作用,又限制了充分竞争,从而这些会降低资源配置效率和整个社会福利水平。而范围经济一方面则可以减少监管所引起的直接资源成本,另一方面不仅可以使被监管主体采取更为稳妥的经营策略、促进金融中介的创新、增强银行的竞争力,从而提高银行行业的效率,增加银行内部的资源自动配置作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整体的福利水平。

3.国内学者的研究及一些启示

杜莉、王锋通过对中国商业银行1994―1999年的范围经济状态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和10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同时存在范围经济和范围不经济现象,并且范围经济系数与银行资产规模呈正相关关系,规模较大的银行在扩大经营范围时更容易获得范围收益。王聪、邹朋飞对中国商业银行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大部分商业银行规模不经济而范围经济。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范围经济系数高于国有商业银行的范围经济系数,范围经济系数与其资产规模没有必然的联系。刘宗华、邹新月对1994―2001年中国银行业的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国有商业银行存在规模经济而股份制商业银行存在轻微的规模不经济;国有商业银行及股份制商业银行都存在总体范围经济。杨大强运用广义超越对数函数方法对中国商业银行1995―2005年的范围经济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出现范围不经济,而10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出现范围经济。窦育民,李富有运用商业银行的二次成本函数方法,通过对中国14家商业银行1994―2006年的范围经济状态进行了实证研究,其结果显示,中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所选样本期限的绝大部分时间内表现为范围不经济,少部分时间内表现为范围经济;而中国l0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在样本期限的绝大部分时间内表现为范围经济,少部分时间内表现为范围不经济。在中国14家商业银行出现范围经济时,股份制商业银行范围经济系数的总体水平高于国有商业银行的范围经济系数。中国14家商业银行的范围经济系数分别与其固定资产和存款总额的自然对数呈负向相关关系,而与银行的产权制度呈显著的正向相关关系。

三、结论

商业银行范围经济的本质是其成本效率问题,范围经济对银行的效率和成本都会产生影响。通过分析说明银行的产权制度是我国商业银行范围经济的关键因素。但国有商业银行内部的产权不明晰,结构人员冗繁,无法建立其良好的激励机制,造成银行效率更为低下,缺乏竞争力,没有真正发挥优势,进一步导致范围不经济。因此,需要不断改革和完善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产权制度和公司治理结构,建立真正的激励约束机制来实现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范围经济。

另外,对于商业银行而言,范围经济很大程度上是与多元化经营即综合经营联系在一起的,实行综合经营更容易出现范围经济。发达国家银行混业经营下,其业务综合化,资源共享和品牌效应,成本节约都产生了范围经济;相比较下,我国商业银行分业经营下由于业务种类少,技术水平不高、职工素质低,利率管制造成范围不经济的状况。由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转变,而混业经营载体的最高形式――全能银行,可带来明显的范围经济,并且全能银行是范围经济的最佳表现形式,全能银行的范围经济不仅表现在产品的综合化和全面化经营上,而且在监管模式选择上也同样带来显著的范围经济。商业银行综合经营的范围经济资产专用性低,进入成本低,可以改善银行的内部资金结构,拓展资金的运用渠道,降低了银行的经营风险。只有不断完善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在稳健经营的前提下开展混业经营,拓展我国商业银行的业务范围,才能真正提高中国商业银行的盈利水平。

参考文献:

[1]罗伯特•S•平狄克,丹尼尔•L•鲁宾费尔德.微观经济学(第六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2]田苗苗.范围经济研究述评.问题研究.2009(3):89-91.

[3]徐文彬.全能银行监管模式选择的范围经济分新.经济与管理研究.2007(8):73-77.

[4]窦育民,李富有.中国商业银行范围经济的实证研究.统计与信息论坛.2009(7):87-91.

[5]马祥振,王文平.银行业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及技术进步.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7(1):34-36.

[6]杨大强.我国商业银行综合经营研究.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4):51-56.

[7]郭艳玲.我国商业银行通过业务范围拓展实现范围经济探讨.金融视线.2008(9):22.

第5篇:商业银行前景范文

【关键词】商业银行;广告投放;优化路径

一、引言

随着我国金融体系的逐步开放,外资银行以及其它的金融企业纷纷入住中国,使得我国的银行业的竞争十分激烈。在激烈的竞争中,我国的商业银行也纷纷向西方发达国家的银行巨头靠拢,服务与品牌意识逐步加强,纷纷重视市场营销工作、重视广告的传播,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不可以否认,我国的商业银行广告投放仍然存在较大的不足,需要我们引起高度的重视,并对其优化,为基层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二、我国商业银行广告投放的问题

(一)广告投放缺乏全局观,营销定位不准确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存在各省区各自为政的现象,就银行广告如何根据自身银行的特点进行宣传,缺乏全局性,导致现在各地广告五花八门。那么消费者就无法对这五花八门的广告产生统一的品牌联想,甚至广告出现相冲突的问题。另外对于广告在营销中的地位如何,各基层商业银行认识也是不一致的,从而导致各基层商业银行很难在广告营销上达到一致,行动也更难达到一致,营销定位不准确,突出表现是有的基层商业银行对广告十分重视,到处投放广告,有的则没有将广告纳入营销计划体系中来,广告投放非常小。以笔者所在的辽宁省某大银行下属二级分行广告投放情况看,各基层商业银行对广告的投放力度上差别十分大同,这差别不是财力的差别,而是认识上存在差别。

(二)广告策划水平不高,投放随意性大

就目前而言,有相当一部分商业银行对广告的投放金额已经相当大了,但是从广告投放的效果来说,却不尽人意。具体说来,一是因为广告本身水平不够,广告创意、广告设计及相关制作水平不高,让广告受众很难理解,更谈不上产生品牌联想了;二是因为目前我国大部分基层商业银行缺乏对银行对广告投放的中长期规划,很少有针对某一产品或者某一重大的节日所开展的营销的活动。造成了很机构在各地的广告投放上忽上忽下,没有根据受众的记忆曲线有节奏地进行,随意性大。而且也没有考虑新闻和广告的联动配合,广告的投放与新闻的联动产生脱节,在媒体的选择上,大部分基层商业银行注重“硬广”方式投放,“软文”投放明显不足。

(三)重视传统媒体,忽视新渠道和新媒体

银行可供选择的媒体种类十分多,每一种渠道都有自己的优点与缺点,各有各的适用范围。就目前而言,我国大部分商业银行重视对传统的广告媒体的利用:各大商业银行在电视黄金时段广告,各大银行时常在一些机场、港口等交通要道广告的频频“撞车”,这些都可以很好说明我国商业银行对传统的媒体的重视程度。但这也导致了各商业银行广告的恶性竞争,效果也不尽人意,相反,在一些新兴的媒体如互联网、社区等选择较少,而这些新兴的广告媒体也越来越受到一些行业的青睐,我国商业银行应积极开辟新的媒体,采用新渠道、新媒体。

(四)产品和服务同质化,缺乏品牌化

就目前而言,我国各大商业银行的产品和服务基础上差不多,客户所获得的体验价值也大同小异,客户对银行的选择更多出于行为上的方便或者地理位置的因素,产品和服务严重同质化,这一方面导致广告效果的不佳,而且很难形成银行的品牌化。由于银行业务基本没有太大的差别,导致在产品的命名上也很相近,如此更无法让消费者形成记忆。另外,从银行内部而言,我国大部分银行会兼顾、平衡不同条线不同部门的利益,如果这些部门都有自己的产品,那么一个银行一年下来可能有十几种,甚至更多的广告,并且在同一个时期上线,这种商业银行有限的资源就被过度分散到多个品种,造成了对重点产品的广告投入不足,对不重要的产品投放浪费的现象,最终也无法形成银行鲜明的品牌形象。

(五)广告效果评估方法落后,评价后效果应用也不够

科学合理的广告效果评估是商业银行进行广告投放与改善的重要依据,但就目前而言,我国商业银行缺乏对商业银行广告投放的科学合理的评估方法,大部分评估都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进行定性评估,只是笼统地评价广告效果好或者不好,好和不好也只是一种主观的认为,缺乏论据,根据回不出来哪里好或者哪里不好,更回答不出以后怎么根据评估的结果进行改善等问题,那么效果也自然而然难以保证。当然从客观上讲,广告效果的评价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件,但从主观上讲,我国大部分商业银行也没有努力尝试采用定量或者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面,缺乏解决这一难题的信心和投入。

三、我国商业银行广告投放优化路径

(一)明确银行要实现的目标

任何广告投放计划在行动之前,必须首先明确银行广告所追求的目标,所有的广告必须是以实现这一目标为出发点的。也就是说银行必须根据银行自身所处的内外部环境来确定银行要达到的目标,根据宣传对象、产品的特点等诸多因素科学合理的广告计划。一般来说,目标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提高银行形象,那么就要求银行以增强客户对银行的了解和信任为目标,树立良好的形象,在覆盖面尽可能大的媒体上宣传银行的形象,而且各个广告之间一定要一致;另外一类是宣传产品,提高市场份额,那就要求企业银行的目标重在宣传其产品和服务特点,以引起客户注意力,最终进行购买的话,银行则应以产品为主题,辅之适当的银行整体形象。

(二)提升广告营销的层次和水平

我国商业银行必须做好全年广告的策划工作,明确全年广告投放的重点,特别是对投放金额、重点时段、重点渠道、重点产品的确定与选择等。而且对银行的各类产品要实施区别对待,要对重点产品进行密集广告投放,从而提高客户的认知度。而且要根据不同的消费者人群选择合适的广告投放渠道。在广告投放时间上,要根据不同的产品在不同的时间或者销售旺季,有针对性地推出广告,如在“黄金周”及春节长假前可以重点对信用卡进行广告的投放,在资本市场低迷时可以推出黄金的广告。其次,要加强广告与新闻之间的配合度,实现两者的互补。在广告投放的形式上,要实现“硬广”与“软文”的配合,或者加强“软文”方式的力度。

(三)综合运用多种媒体组合推出多种类型广告

我国商业银行在设计具体的广告时,一定要考虑到目标受众的特点与特征,一定要考虑到受众的复杂性,如针对农村市场广告或者城市市场广告、针对发达地区的广告和欠发达地区的广告要求都是不一样的,银行和广告商必须形成全力在媒体和广告表现形式上做出相应的充实。目前可供选择的广告媒体也相当地多,各个媒体都有各自的优点与缺点,因区域或对象不一样可能有的媒体有一些局限性,且针对性也不一样,因此表现出来的效果也明显不一样,因此,商业银行在选择广告媒体时一定要将这些差异因素考虑进去,根据实际的不同,选择合适的广告媒体。

(四)建立科学合适的广告评估机制

目前,广告效果的预测或者评估是一个公共的难道,但是商业银行广告投放涉及的资金巨大,如果不能对投放的广告做出一个科学合理的评估,那很可能影响广告投放的科学性,造成资金的极大浪费。因此,各商业银行在广告的评估方式与方法上应进行大胆的探索和尝试,努力根据银行自身的数据,进行合理的分析与评估,将引导广告投放行为的科学与合理化。或者和一些高等院校合作,建立起符合银行自身特点的广告效果评估模型,对广告效果进行分析,及时了解产品与顾客的信息,由此对银行的广告投放行为进行调整与优化。

参考文献:

第6篇:商业银行前景范文

一、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的界定

商业银行风险是金融风险的主要表现形式,它是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过程中由于一系列不确定因素而导致的价值或收益损失的可能性。商业银行风险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存款者挤提存款而银行没有足够的资金支付出现支付危机的风险:二是借款人到期不履行合同,无力或不愿偿还贷款,致使银行贷款本息不能按期收回、信贷资金周转受阻的风险;三是银行自身资本金数量过小,不能抵补亏损以保证银行正常经营的风险。

商业银行风险的典型特征是阶段性、趋势性和可控性。所谓阶段性是指银行体系内部各种矛盾的累积和加深的过程.部分银行活动的评价指标已经预示着银行危机的到来。所谓趋势性是指一段时间内虽未演化成银行危机,但发展趋势明显。危机性增大。所谓可控性是指人们能够对银行风险进行控制,有可能遏制甚至化解风险。

二、我国商业银行风险化解途径

1.深化商业银行体制改革.逐步向现代商业银行转变。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加快商业银行的企业化改造.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科学决策机制、监督约束机制和内部激励机制。在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国商业银行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快改革:一是尽快依照《公司法》、《商业银行法》等法规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改造和规范我国商业银行的组织形式和组织机构尤其是结合目前正在进行的股份制改造.使商业银行成为产权主体多元化、法人治理结构完善、内控机制健全、按照市场化运作的现代商业银行。行长经营责任的独立性,以及承担责任的胆略和管理现代金商业融企业的能力是建立良好公司治理结构的关键组织结构改造有利于培养一批高层次的金融企业管理干部,同时能够对商业银行的监管从过去的行政管理转变成严格按照法律规范的监管。二是真正恢复商业银行的本质属性,在保证安全的基础上,追求盈利最大化.并在法律和政策上予以明确的保护。三是使用先进的计算机及通讯手段等现代化工具.增加业务处理和经营过程的科技含量,提高业务国际化水平,提高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创新的速度。四是在提高业务经营和服务水平的基础上,开展集约化经营。

2.加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拓宽解决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新思路。我国银行业的不良资产已成为威胁国家经济金融安全、影响国民经济正常运行的隐患。加强风险管理,减少和化解银行不良资产将成为商业银行资产管理的重点,为此,商业银行要建立一套新的风险管理制度。一是建立信贷资产保全机制。信贷资产质量是商业银行经济效益的基础和长期发展的保障,为了防止出现新增不良资产.部分银行开始组建专门的信贷资产保全机构,以信贷资产保全为核心建立新型的信贷风险管理机制。例如,统一客户信用评定标准:实行有效抵押和担保:贷款严格按照风险度确定投向、投量、期限;规范信贷评估行为,提高评估水准积极参与企业兼并、分立、破产,支持企业转制.依法处理银企间的债权债务关系,逐步解决历史遗留的呆账;自觉地将信贷活动纳入法制化管理轨道,努力实现借贷合同担保合同、抵押合同及条款的合法合规性:健全信贷资产管理的责任机制,明确信贷调查、审查、审批及管理人员的职责,建立贷款资产第一责任人制度。二是推行不良资产证券化,增强商业银行的风险抵御能力和发展后劲。借鉴国外处理不良资产的成功经验,我国已成立了4家资产管理公司,通过证券化来清理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可以预计,当已剥离的银行不良资产得到处置后。资产管理公司积累的丰富经验必然有利于其从事资产证券化业务,资产证券化将作为我国银行进行资产动态管理的一个有利工具,而其功能并非仅仅局限于不良资产的处理

3.强化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商业银行要明确流动性管理的重要性并采取相应配套措施。高层管理人员进行决策时应确保银行流动性管理的优先性。管理部门要协调所有资金使用部门的活动.对银行的流动性管理进行决策分析.避免决策失误导致流动性不足或剩余而给银行带来经济损失。另外,流动性管理部门必须同客户保持密切联系。做到预知大客户何时提现或存款,以便提前安排资金计划。同时,商业银行要在供需的基础上做好未来流动性的预测和分析工作.编制流动性计划,减少融资成本,使银行需持有的准备金最小化。此外,商业银行还可以借鉴西方银行成熟的经验.采取科学的度量方法.建立一套科学适用的流动性管理预警监测指标体系,准确预测流动性风险。

4.大力拓宽商业银行业务范围在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分业经营的模式下.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商业银行的客户不断流失.传统的存款业务面临严峻的挑战。我国商业银行必须拓宽业务范围,大力突破传统的存贷款及结算业务。例如,创新住房储蓄、外汇理财等业务,开展票据贴现、抵押贷款、个人消费信贷、贷款证券化、收费等中间业务,重视表外业务.并将其作为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努力推出如担保、承兑等业务。同时进行表外业务创新,结合自身实际,在以下领域进行有益尝试:①保证业务:②财务顾问与投资咨询业务;③现金管理业务.包括协助企业减少闲置资金和进行短期投资、账户信息服务、电子转账服务、决策支援服务等:④互换业务.包括货币互换和利率互换:⑤贷款的替代物,包括备用信用证、票据发行便利、循环便利、多种选择权便利等:⑥贷款出售,包括单笔贷款出售和多笔贷款出售,即贷款证券化;⑦自动化服务,包括电子银行和家庭银行服务。

5.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发展的机遇.促进商业银行快速发展。一是利用资本市场的发展多渠道筹集资金.解决商业银行资金渠道来源单一的问题。从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结构看,负债的绝大部分是存款.所有者权益则全部来自国家投资,资金来源渠道狭窄,银行资金与资本市场没有形成双向流动机制.主要是银行资金单方面流向资本市场。其实,在资本市场分流银行资金的时候.银行也可通过资本市场来筹资。如商业银行可在资本市场上公开发行股票筹集资本.也可以通过发行金融债券筹资,这样既可以增加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增强资金的稳定性,又可以提高资本充足率。二是通过参与资本市场交易.改善资产结构,提高资产质量。首先,资本市场的发展为商业银行解决资产质量单一问题提供了可能。商业银行除了传统的贷款业务外,还可以通过购买资产和资产的流动性.实现盈利性、流动性和安全性的最佳组合。我国商业银行在这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我国商业银行持有债券占总资产比率已经从1997年的4.98%上升到2001年的12.5%,债券投资已经成为商业银行的一条重要资金运用渠道.对提高商业银行整体收益水平作用明显。可以预计.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商业银行改善资产结构的作用会越来越大。其次,通过资本市场.解决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降低商业银行的风险。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拥有比例相对较高的不良资产能否有效处置,关系到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进程。而资本市场的发展恰恰为不良资产的处置提供了市场空间和实现途径。再次,大力拓展与资本市场相关的业务,如开放式基金的销售及基金的托管、清算、开办资产管理、证券投资咨询、证券交易结算等业务,充分利用资本市场的发展机遇拓展商业银行的业务范围,拓宽收入来源渠道。

第7篇:商业银行前景范文

(一)缓解我国流动性过剩的压力

目前国内银行业的流动性普遍过剩,首先表现在银行存贷差持续增大,存贷比持续降低(见表1)。到2007年3月底,存贷差达11.47万亿元,且存贷比仍有下降的趋势。其次商业银行库存大量超额准备金,银行的负债成本较高。尽管央行已采取了紧缩的货币政策,连续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但状况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要解决这个问题,应将目光转向境外市场,充分利用国外市场的消化能力,以助于解决流行性问题。

(二)有利于平衡国际收支,防止外汇缩水

在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和股市的不断高涨等因素的推动下,外汇储备激增。截至 2007年9月末,外汇储备已达14336.114亿美元。但近期美元持续贬值,在短短的几年内对欧元贬值幅度达38.1 %,对日元贬值24.3%。因此,商业银行要积极利用已有外汇对外投资,以进一步平衡国际收支,利用投资收益实现外汇的保值增值。

(三)有利于“走出去”战略的实施,提升改革开放的水平

实施“走出去”战略要以龙头企业为先导,培养一批优势跨国企业,这离不开国内金融的支持。而股份制商业银行在国内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要想进一步发展壮大,必须积极开展海外业务,推动海外的兼并与收购。因此,商业银行进行境外投资,能使自身和跨国企业相得益彰,相互推动,共同发展。

二、境外投资的可行性分析与汇丰银行发展历程的实证分析

《商业银行法》第四十三条规定:“商业银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不得从事信托投资和证券经营业务,不得向非自用不动产投资或者向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企业投资,但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可见《商业银行法》并没有限制商业银行的境外业务,这就为其海外扩张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即可走混业经营之路。

纵观世界顶级银行的发展历程,境外扩张是必经之路。以汇丰银行为例,从20世纪50年代起,汇丰银行开始了一系列并购活动,如1959年收购了英国中东银行和印度的商贸银行,1965年购买了恒生银行多数股份等。在20世纪90年代,汇丰在新兴市场和发达市场并举特别是1992年收购英国米兰银行,使汇丰银行成为世界第一大银行集团。1997年在巴西成立了汇丰百慕大银行,1999年6月从马耳他政府手中收购了该国最大的商业银行--地中海中部银行,1999年底收购了萨法拉控股公司,2006年12月收购巴拿马银行。通过一系列的境外投资,汇丰银行获得飞速发展。1969年汇丰银行资产额为30.32亿美元,居世界第82位;1985年居第30位;20世纪末,汇丰银行提出了以收购和在不同国家提供适合当地特点的服务为主旨的“世界性本地银行”战略取得极大成功。2004年7月英国《银行家》杂志公布了全球1000家大银行按一级资本排名的排名,汇丰银行跃居世界第3位。

综上可以看出,汇丰银行的收购史也是汇丰银行的壮大史。由此,我国的股份制银行要想发展成为世界顶级银行,必须走海外扩张之路。

三、境外投资面临的风险与挑战

国际金融的发展给我国银行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但也使银行要承担着更大的经济风险,如通胀风险、经济周期风险、汇率风险、游资风险,及非经济性风险,如自然、文化、政策、法律等风险。值得提出的是,在境外投资的初期,尤其要注意操作风险,即由于不当的内部操作而导致损失的风险,巴林银行的倒闭就是一个惨痛的教训。就当前国际金融市场来看,要尤其强调以下风险:

(1)美国“次债危机”造成的金融动荡

“次债危机”自爆发以来已给美国、欧洲、日本、澳大利亚以及香港等国际和地区的金融市场造成了很大的冲击。截至8月 23日,为了救市美国共注资1300亿美元,欧洲3434亿美元,日本433亿美元,澳大利亚70亿美元,加拿大37亿美元,美国新世纪金融、美国房屋按揭公司等国际顶级金融机构已陷入破产、清盘的困境,高盛旗下基金、花旗银行等均遭受重大损失,中国的金融机构也遭受几十亿元的损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官员表示,这场危机造成全球性金融大动荡的可能性不大,但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仍会造成不小的损失。美国的金融市场是全球金融市场的核心,在国际金融一体化日益加深的今天,要警惕多米诺骨牌效应。

(2)美元贬值的汇率风险

“9.11”事件以来美元呈疲软态势,美元对欧元、日元、英镑持续贬值。在升值的巨大压力下,人民币对美元的中间价持续下降。尽管相对于美元而言,日元和英镑也是在不断的升值,但是升值的幅度小于人民币。而和人民币相比,欧元面临着更大的升值压力,升值幅度比人民币更快,因此相对于欧元来讲,人民币仍处于贬值状态。当前商业银行的境外资产以美元为主,在美元资产缩水的巨大压力下,调整境外资产结构成为当务之急。就眼下,最可行的就是把美元资产转化为欧元资产。而从远期来看,欧元区政治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以及一贯的良好的货币政策,欧元也会相对坚挺。

(3)国际游资对金融市场的冲击

目前,国际游资高达数万亿美元,仅以套利为目的的对冲基金就有8000多个,大量游资在世界流动,寻找投资机会,特别是利用发展中国家在金融制度缺陷方面的机会。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发生,使东南亚大部分国家和地区的经济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许多投资商遭受了惨重的损失。因此,股份制银行在境外投资时要特别注意所投资地区的宏观金融状况,在大量国际游资涌入的地区要保持谨慎,不可以盲目追随。

四 、股份制商业银行境外投资的战略

(一)风险控制战略

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控制还是以传统的定性管理为主,无法对风险进行有效的量化测量。目前世界广泛采用的流行的风险定量测量方法是VaR方法。VaR,即Value-at-Risk,被称为“风险价值”。对于商业银行而言,VaR就是在正常的市场环境下,自己的投资可能遭受的损失。用数学公式表示:

Prob(P≤-VaR)=α或Prob(P>-VaR)=1-α

该公式的数学解释是: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置信度(1-α)下,一种金融工具或者投资组合的潜在的最大投资损失。当然,该方法还要建立一个可靠的数学模型,特别是测算出某种资产组合未来收益的概率密度分布函数,这也是该种方法在实际的应用中能够成功与否的关键。

(二)投资组合战略

根据马克维兹的投资组合原理,证券组合会使个别证券的风险会彼此抵消,从而使得平均风险下降。在证券选择中,各种证券的相关性越差,风险分散的效果越明显。以股票的投资组合为例,风险分散的效果见下表:

根据上述原理,在境外证券投资中,标的选择上要采取投资组合战略,切不可孤注一掷,以有效地规避非系统性风险。

对于股权投资为言,要进行宏观、中观和微观分析,以进行有效的组合。

(1)宏观分析。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金融市场发育程度和整体风险不一样。一般发达国家市场发育成熟,风险较低;发展中国家市场相对不成熟,风险较高。投资收益也不同,前者收益较稳定,获得巨额回报的可能性低,而后者收益虽不稳定,但有可能相当丰厚。

(2)中观分析。首先明确行业的特点和所处的周期,分析风险与收益,其次找准投资行业,尽量实现投资多行业化。例如,在发达国家可以重点投资一些信息技术产业;对于发展中国家,可以重点投资一些劳动密集型行业兼顾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产业。

(3)微观分析。要综合考察企业的发展阶段以及产品的生命周期,判断企业的盈利能力,以此选择多个企业进行投资。例如,可以投资一些发展成熟的大企业,以获得稳定的收益;同时对一些规模小,但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和高增长性的企业进行适当的风险投资。

(三)人才战略

国际化人才是商业银行跨国发展的关键,大批精通外语、国际金融业务、国际贸易、法律、市场营销、信息技术并能够按照国际惯例行事,善于经营管理的复合型金融人才是商业银行跨国经营成功的关键因素。

第8篇:商业银行前景范文

商业银行作为重要的金融机构,在改善经济发展上必然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应该注重银行各项业务的发展,促进银行更好地发展,其中商业银行信贷的发展可以对金融行业的发展起一定的支持作用,从而带动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

二、商业银行信贷的概况

1.商业银行信贷的发展

信贷是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也是其主要盈利的途径。他主要是通过信贷的利息进行收益。银行信贷是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通过其特有的形式,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商业的发展。我国的各大银行的信贷体系也在不断地改革深化,目前我们正在努力推行全面绿色信贷。绿色信贷是绿色金融中的一个重要部分。自从绿色信贷这一概念在2007年在我国正式被正式提出,近20年来,我国大多数商业银行都全面实行了该项业务,并且在农业,商业等众多领域有了很显著地成效。但是,由于法律制度和监督机制等不完善,我国商业银行的绿色信贷业务开展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

2.互联网金融对银行信贷的影响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的银行贷款也受到互联网技术的影响。互联网金融是传统金融行业与互联网精神相结合的新兴领域。互联网信贷是一种新型的信贷方式,为信贷者提供了便利,扩大了信贷对象范围,为一些小型企业提供了必要的资金支持。与传统的信贷方式相比,互联网信贷以其快速,效率高,范围广的特点被广泛使用。传统的银行信贷应及时作出调整,使银行信贷得到良好的发展。

三、商业银行信贷业务中存在的问题

1.商业银行信贷体系不完善,监管机制不健全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信贷业务中存在着信贷体系不完善的问题。而就导致在信贷业务的具体流程中存在着各式各样的问题,比如具体操作不规范,材料信息不合格等现象。有一些银行对个人或企业的信用评估登记上记载的不详细,就会影响调查核实的细节,最终出现赖账等问题的出现。当然,这些问题的出现也有一部分是监管机制不健全导致的。对于银行绿色信贷有一些相关的法规还不是很完善,导致具体操作时没有相应的标准。

2.商业银行信贷存在一定的风险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存在的风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中长期贷款快速增长,不良贷款率快速上升。中长期贷款的数额一般较大,而且期限较长。在这较长的期限里容易发生一些信贷政策上的改变,最容易出现的就是利率的变化,而这就容易导致一些风险的出现。商业银行供于信贷的费用主要就是百姓的储存资金,而银行一些政策的改变容易影响这些储存资金,而中长期的贷款期限较长,所以就会影响银行资金的正常运转。而不良贷款增加是最直接的导致银行信贷风险的因素。除此之外,房地产行业也给银行信贷带来一定的风险。一方面,开发商在项目开发时有时会采用贷款的方式,而贷款买房是现在大多数家庭采用的购房形式,也是银行信贷的一个重要的部分;另一方面,房地产行业的发展对银行信贷会造成一定的影响,由此也带来一定的风险。

四、促进商业银行信贷发展的举措

1.建立风险防范和预警机制

风险防范和与预警体系是银行信贷正常发展的重要保障。而建立科学合理的防范与预警机制是减少银行信贷风险的重要举措。所谓的防范与预警机制就是指一个能及时发现信贷机制中的潜在风险,而对其进行具体的分析来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从根本上消除此风险,使信贷体系正常运行。而当其检测到该预警机制无法自行解决的潜在风险时,就会有一定的提示,我们银行的管理人员就可以根据提示来自行解决这些问题,最终达到消除风险的目的。

2.严格控制信贷投放比例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信贷在房地产行业投放的比例过大,而目前房地产业的发展并不是很景气。所以,此情况下我们就应该考虑调整信贷投放的比例,适当的将信贷向其他行业转移投放,例如汽车行业、教育行业、以及旅游业等这些都将成为未来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他们的发展都离不开信贷业务的支持,所以积极调整信贷投放比例也可以对信贷的发展起一定的积极作用。

五、商业银行信贷的发展前景

1.明确发展方向

要想使银行信贷快速高效的发展,首先要明确其发展方向。目前,我国的商业银行有很多,要想得到好的发展就要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其次,应该确保银行流动资金的稳定,这主要通过控制资金存储来实现。加大调研力度,把握客户需求。另外,金融市场上存在着大量与信贷相同特点的融资产品,而在银行信贷的发展中应该采用一定的方案去应对同类产品的竞争。

2.加强信贷方案创新

我们应该根据客户的信贷需求及时调整信贷的体系,健全科学合理的信贷体系,而且要注重加强信贷方案的创新。首先,这种创新是要以客户和经济市场为导向,其次是要注重信贷的方式的创新,可以吸取互联网信贷中一些可取的特点,融入到银行信贷之中,扩宽服务范围,当然这种丰富是要建立在细致的市场调研之上的,进而完善信贷的方案。在方案的创新中要融入专一性的思想,可以对每一类客户打造独特的符合其实际要求的信贷方案。另外应该积极的灵活而高效的融资产品。

第9篇:商业银行前景范文

一、引言

随着近几年国有商业银行以及国有企业的股权的改革,2005年以来国内商业银行加快了上市的步伐。2005年6月交通银行在香港上市,2005年10月中国建设银行在香港上市,2006年6月中国银行先后在香港和上海证券市场上市,2006年10月,中国工商银行实现了在香港和上海两地同时上市,并创下了全球融资规模最大的IPO。(杨德勇和曹永霞,2007)中信银行、兴业银行在也于06年在香港上市。至此,我国现共有14家上市银行 ,无论从股权结构还是整个银行业的面貌,中国的银行业发生了显著地变化。

纵观国内已有的关于股权结构的论文,基本都停留在05年以前的实证研究,忽略了近两年国内国际的大环境的变化,以及国有银行上市以后的表现;同时它们的研究的角度也不够全面,因此笔者认为进一步全面地对中国商业银行进行比较分析是十分有必要的。本文将选取9家已上市商业银行,分别对银行的效率表现和股权结构的相关作用进行深入地分析,找到当代银行业的发展特点。

二、我国商业银行的绩效分析

(一)财务指标分析法

1.财务指标体系。按照商业银行资金“三性”平衡原则和商业银行经营目标要求,从反映被测度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费用控制能力、资产质量与安全性、资产流动性和发展能力五个方面设立财务指标,建立财务指标体系,测度商业银行效率(Berger A N, Harman T H. 1998)。根据财务指标的重要性确定财务指标体系中各项指标的权重如下:盈利能力方面占60%,费用控制能力方面占10%,资产质量方面占10%,资产流动性方面占10%,发展能力方面占10% 。

(二)中国商业银行财务效率的测度和评价

本文主要测度9家上市银行(4家股改后的国有商业银行和5家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效率水平。利用有关财务指标数据,经过计算得到2000~2009年中国商业银行的财务效率值、平均值及排名;由于国有银行与05年前后实行了股改,因此其测算的数据标准有变化,笔者按照三种情况进行了排名:05之前十五家银行的效率排名;05年之后9家银行的排名;00-09年股改后的国有银行与股份制银行的整体排名。

在05年股份制银行改制以前,前五名的银行全部为股份制银行,而国有银行的财务效率值相比而言极低;尽管国有银行实行了股改,但由于极强的股权垄断性特征,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的排名已久靠后;改制对国有银行带来了部分好转的迹象,但由于高度垄断性,这种迹象还有待改善。第四部分将对股权结构与商业银行的效率进行进一步地实证分析。

三、上市商业银行绩效与股权结构的实证分析

(一)单因素模型的构建与分析

1.变量的选择与定义

(1)被解释变量:S ―衡量上市银行绩效的综合指标

(2)解释变量:

Fl: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

F5:前5名大股东的持股比例之和

F10:前10名大股东的持股比例之和

HERF10:公司前10名大股东的持股比例的平方和,表示公司大股东持股的集中度和公司前10名大股东持股的分散程度

2.单因素模型的构建及实证分析

其中i代表不同的银行,t代表不同的年份。 表示i银行在t年度的绩效,依次类推。

模型估计结果说明:

1)从 的估计值来看,在假定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前五大股东的持股比例和、前十名股东的持股比例、前十名股东的持股比例的平方和对上市商业银行的效率都具有负的相关关系;第一股东的持股比例过大,不利于银行的充分监督和控制以及市场化经营;而前五大股东持股比例和与商业银行效率之间的关系,通过研究股权比例数据笔者发现,由于国有银行的特殊性,前五大股东的持股比例和的高低完全由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决定,并没有起到股权的相互制衡作用,这说明股权过度集中不利于银行的效率。

2)t检验值:分别针对 ,给定显著水平 ,自由度为n-k=54临界值 , 对应的t统计量的绝对值大于2,所以应拒绝原假设。同时可以从修正的拟合优度大小看出, 的检验效果最好。

(二)加入控制变量的多因素模型的变量设置及计量分析

由于上面的单因素模型分析中,笔者担心解释变量并不能充分地解释银行效率(很可能存在异方差性),并且为了进一步考察银行效率的印象因素,笔者将引入多个控制变量对银行效率进行更完整地解释。

1.多控制变量的设置

结合银行效率研究的国际经验和我国商业银行的实际特点,我们从规模、创新、稳定性、盈利能力、配置、公司治理、股权结构以及营业范围等八个方面去构建解释银行效率的模型,重点考察其中股权结构的作用。我们选取了分别反映银行规模、创新程度、稳定性、盈利能力、资产配置5个变量以及股权配置这一解释变量。

2.模型设置及计量分析

通过共线性的检验,笔者发现总收入的对数与股权配置的各指标有很强的相关性,同时与银行稳定性之间也有很强的相关性,为了消除多重共线性的影响,笔者舍去LNTA这一控制变量,减小相关性影响,进而得到计量模型如下:

对该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回归结果显示,控制变量的解释性不显著,解释变量F5、F10具有较好的解释作用,方程的拟合优度不是很高,尤其是F1 和HERF10的解释力不是很好,另外模型不具有明显的异方差性。

从回归结果发现,笔者发现以下几个问题:

(1)LD、INO对S的影响作用不显著。但系数仍可说明总存款占总贷款的比例与银行效率成正比、非利息收入(总收入-利息收入) 占总收入的比例却与商业银行的效率成反比这与前面的猜想有所背离。通过考察银行现阶段的发展程度,笔者认为是由以下几个原因造成:

由于社会主义社会这一基本的国家性质,我国银行业监管十分严格,总存款占总贷款的比例都有着严格地控制,不存在明显的市场化波动,因此对银行的效率影响并不显著;2、我国的金融市场化进程还不够完善,我国的银行业尽管在不断地改革中,但银行业务依然以存贷款业务为主,因此银行业的创新度尽管有所提高但起作用还很小,尤其是资产证券化程度还不高,对资本市场和银行业的发展还未起到显著作用。

(2)STA与S有一定的相关性,但由于t检验值较低,其相关性不显著,即资本充足率对商业银行的效率有正的相关性,资本充足率大小代表银行系统的稳定性强弱,对银行的效率具有一定的影响力;ROA的系数非常高,可见其对银行效率的相关性很高,ROA越大,银行效率越高。

(3)观察解释变量的系数值和t检验值发现:F10在模型中的解释力度最高,说明其它四个变量对F10有较好的控制力,也得到了前面分析的结果,其负的系数说明股权分配的垄断性越高,银行效率越低。整个模型的拟合度较之前的单因素模型有所提高。F5也有一定的显著性解释,负的相关系数说明前五名股东的持股比和越大,银行效率越低,这与前面的假设相背离。

前五、十大股东的持股比例之和与银行效率呈负相关关系,他们的持股比例和越高,商业银行的效率越差。笔者认为这是由于在中国特有的国情下,前五大股东和前十大股东的股权分配不具有明显的差异,股权主要集中在第一、二大股东手中,股权的流动性越差,垄断性越高,这既不有利于股东之间的相互制衡,也不利于银行在资本市场上的竞争以及银行内部高效率的管理控制。另外,通过观察国有银行的现有股权情况可以发现,国有商业银行尽管通过了上市、以及股权改革,但由于很强的垄断型股权结构的存在,依然对公司内部治理的有消极作用。

四、商业银行效率分析的政策挑战及建议

本文首先从我国银行业的发展历程探讨了股权结构模式对商业银行绩效的影响及其发展趋势;结合国内外已有研究,发现股权结构的影响主要在于前十大股东的股权结构作用。本文进一步运用我国银行业的数据进行实证考察, 结果显示股权结构对我国商业银行绩效具有显著的影响,其中前五大与前十大股东的持股比例和对银行效率均有显著影响,并且持股比例越高,效率越低,呈负相关关系。

股权结构作用于银行公司治理和行为方式, 进而对经营绩效产生影响。完善的股权结构是商业银行公司治理体系有效运转的基础部分, 能够促进商业银行效率的提升。但是, 完善的股权结构并不愈味着我国商业银行绩效的自动提高, 只有通过借助市场机制的力量, 尤其是资本市场对产权的争夺机制、信息监控和投票机制, 才能推进银行经营机制的科学转换, 进而提升银行的公司治理整体水平与经营绩效市场竞争能够提高商业银行效率, 但只有在逐步完善股权结构的过程中, 市场机制才能发挥作用。总而言之, 股权结构对商业银行效率的影响与市场竞争程度有关, 而市场竞争对商业银行效率的影响与股权结构的完善程度相关。

参考文献:

[1]帕特里克丁•哈克,斯塔夫罗斯•A.金融机构的绩效――效率、创新和监管.泽民奥斯,徐诺金等译.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8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