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企业经营方向范文

企业经营方向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企业经营方向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企业经营方向

第1篇:企业经营方向范文

关键词:传统成本法;作业成本法;经营决策

一、成本信息与经营决策

目前,我国大部分生产型企业所使用的成本核算方法均是以产品为依据,对于简介制造费用的分配,也都是依据单位产品的资源消耗与占用情况。这一核算方法导致成本与费用的相关性大大降低,从而导致企业决策失误。而作业成本法是以作业为基础的成本核算方法,作业提供的不仅是会计信息,而是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直接消耗企业资源的作业提供的生产经营信息。

二、作业成本法与传统成本法的区别

(一)成本的计算对象不同

传统产品成本核算仅仅以产品和劳务为对象。作业成本法下的核算对象包括作业、作业中心、产品和劳务、顾客及市场。

作业成本法的核算对象是作业,作业是直接消耗企业资源的生产经营行为,不再是对消 耗资源的简介分配。此外,这种作业还可以为作业管理提供详细的作业信息。作业管理中心可以根据作业来归集产品的成本,也可以根据作业的发生情况设计考核标准,进行规范化管理。通过研究作业,可以更加准确的计量为顾客提供的产品和劳务并揭示为其付出的代价。作业成本法将作业的成本分配到导致作业的相应市场,反应开发美中市场的成本,揭示每种市场的盈利能力及开发能力。

(二)成本的归集标准不同

对于间接费用占产品成本比重较小的企业来说,制造费用的分配选择何种成本核算方法并不重要,但是间接费用所占产品成本的比重大、产品种类多的企业必须谨慎选择适当的分配标准。

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是将间接费用依据人工工时或机器工时或生产产品数量进行分配,假定这些可以量化的因素与间接费用线性相关。但是在许多情况下,间接费用的发生于人工工时、机器工时、生产产品数量是没有直接关系的,间接费用的发生与之并没有线性关系,所以这种分配方式并不能准确地将间接费用进行分摊。

作业成本法则是以作业为尺度,企业资源的耗费、成本的发生取决于作业,作业成为承担生产经营耗费的唯一因素,也成为产品成本结构和成本金额的最终因素。除此之外,作业还可以成为企业衡量产品成本与产品价值是否平衡的依据,可以通过产品消耗的作业来揭示产品的实际资源占用情况,提供了产品改良的方向。企业通过成本动因,可以削减低效甚至无效的作业,加强高效高收益的作业,减少浪费,优化资源配置。

(三)成本分配的步骤不同

传统成本法的核算步骤如下:第一步,归集制造费用并分配到各生产部门;第二步,将归集的生产部门总费用分配到各产品上。对间接费用的分配采取两个步骤:首先按单一的业务量标准,汇总期间费用;然后按照可量化的作业量,如直接人工、产品产量、机器工时,将已归集的期间费用分配到产品或劳务。

作业成本计算是一个以作业与资源间因果关系为分析依据的资源流动过程,而不仅是成本的分配过程。首先,需要确定的是成本核算的对象,判断分析与这些成本对象相对应的成本作业,然后归集完成作业付出的代价――资源,依据成本动因,求得成本对象消耗的作业。其次,根据资源动因,求得作业消耗的资源,再将作业分配到成本,这样就完成了资源到成本对象的流动过程,这一过程为企业提供了准确的成本信息,这一成本信息是直接与生产经营相关的。最后,作业动因、资源动因的确定不只是依赖财务信息,还需要更多的非财务信息,如设计、制造、运输等环节的支持,需要企业掌握每一个环节的资源耗费因素与作业耗费因素,因此作业成本法需要的是企业全面配合、整体运作,在这过程之中,可以揭示出生产经营各环节的效益与效率问题。

(四)业绩评价不同

业绩评价是考评作业满足顾客需求的价值。顾客在这其中获得的价值越高,也就说明了作业越有效。因此可以据此将作业分为增值作业与非增值作业。增值作业是指有利于增加产品价值,提高顾客对于作业的满足度,这种作业会使顾客更加倾向于选择该种产品或劳务,企业所提供的产品或劳务更加符合市场需求,也使自身更加具有竞争优势。竞争优势是由该作业带来的,作业的发生会增加产品的成本,但是却可以带来更大的收益。非增值作业是指作业的发生并不能够提高顾客的满意度,甚至会降低顾客的满意度,这样的作业是产品的“累赘”,是不必要的作业。作业成本法揭示了各个环节的作业耗费情况、资源消耗情况,给企业以依据,保持或增加增值作业,减少或消除非增值作业,使资源在流动过程中最大程度地保证其有用性、高效性,优化资源配置,从而增加企业整体的盈利能力。

三、传统成本法与作业成本法的影响差异

(一)传统成本法和作业成本法在决策制定中的比较

根据两种核算方法的特点,传统成本核算方法提供的是会计信息,而作业成本法提供的是全面的生产经营信息。生产部门制定的决策主要是取舍不同的生产程序、产品类型,决定产品数量,销售部门制定的决策主要是考虑不同产品的销售策略、市场分析及产品的定价。作业成本法恰恰能够提供各部门所需的信息。作业成本管理比传统的成本管理在组织中能起到更加全面的作用。

(二)传统成本法和作业成本法在企业外购决策中的比较

在一个先进的制造环境和使用作业成本法的环境里,构成相关成本计算分析基础的概念保持了其一贯的正确性。决策分析的目标是确定与决策相关的成本和效益。作业成本法应用环境的不同之处在于决策制定者决定何种成本与决策相关的能力。

作业成本法提供的数据在辨别何种成本可以避免时,具有更高层次的能力。传统分析依赖于传统的、以生产量为基础的制造成本计算体系。该体系把所有的间接费用都联结起来,通过一种单一的、以生产量为基础的成本动因进行分配(如直接人工工时)。但是,这种分析过于简单地忽略了一个问题,即所谓的固定成本在适当的成本动因之下已不再具有真正固定成本的意义了。更为精确的作业成本法可以更好地抓住事实,更好地辨认能够因购买决策而避免的附加成本。

(三)传统成本法和作业成本法在企业定价决策中的比较

定价决策主要受到产品成本和市场需求的影响,不考虑其他影响因素,产品成本是价格的最低水平,产品的成本越低,制定的价格也就越低。

对于企业而言,在一定时间内改变客户的需求或市场竞争激烈水平是很难的,只能从自身角度出发,也就是降低价格下限。这需要企业精确地计量产品的各项成本,如果高估了产品的成本,使得价格的下限较高,那么在市场竞争中企业的竞价空间就会很小,从而削弱了产品的竞争能力。如果低估了产品的成本,使得价格的下限过低,那么在市场竞争中,虽然通过竞价策略,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扩大了,但却可能并未真正的获得利润,出现产品的销售量越高利润越少甚至是亏损的情况。

由于作业成本法并不是按照各种产品的工时分配间接成本,而是根据各个产品消耗的作业量、作业消耗的资源价值来分配产品成本,这样使得产品成本更加真实。企业获得的成本信息越真实,对于价格的制定越有保证,可以有效避免因价格制定的不得当而造成的损失,如因可以接受的交易价格未接受而没能获得这部分利润,或者接受了本不能接受的价格,造成了实际利润的减少。

四、结论

传统成本计算法与作业成本计算法在成本的计算对象、成本的归集标准、成本的分配步骤、业绩评价上的不同,导致了两种成本核算法提供的成本信息不同。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经营水平、产品服务种类、市场环境、管理者的经营管理水平等影响企业经营管理的因素,选择适合自身的成本计算法,以获得具体的成本信息,有利于企业做出正确的经营决策。

第2篇:企业经营方向范文

[关键词] 中小企业 国际化 策略

国家十一・五规划指出,实施“走出去”战略,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和跨国经营。当今,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加强对外贸易、实施对外投资、扩大对外合作成为我国提高自身国际竞争力量、提升国际竞争地位的重要手段。我国企业中,中小企业的数量占全部企业数量的比例达99%以上,有数千万之巨。数量众多的中小型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加强我国对外贸易与合作,必须重视推进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强化中小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推进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的进程,优化我国经济的整体结构,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的优势

中小企业由于其自身条件的限制,并不具备跨国公司核心能力强大、资金实力雄厚、营销网络通畅、管理经验丰富等方面的优势,其显著特点在于企业规模较小。正如美国经济学家威尔斯(Wells)的小规模技术理论所言,一国企业可以开发所谓“小规模技术”以满足有限的市场需求。我国中小企业与其小规模生产相对应,在国际化经营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小规模经济优势

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国内市场规模都比较小,只有中国和印度等少数几个大国例外。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其市场容量一般远远达不到发达国家的跨国企业在当地投资建厂所需达到规模经济的要求。而这一特点使得专注于小规模生产、规模经济起点低的我国中小企业预留了一定的生存空间。事实上,进入发展中国家的中国跨国企业正是利用东道国廉价的劳动力和丰富的自然资源,输出本国的设备,设备和劳务,建立小规模劳动密集型企业,从而在竞争中取得了优势。

2.适销产品优势

相对于发达国家跨国投资者专注于以研发项目开发为主要特征的国际竞争战略不同,我国的中小企业拥有为不同市场需要提供服务的小规模技术,可以满足低收入国家有限的制成品市场需求。尤其在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市场,由于我国同属于发展中国家,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需求有很大的相似性,因而我国跨国企业对市场的把握更加熟悉,产品的设计、包装、性能、功用更能体现发展中国家的特点,更能满足市场的需求,从而占据发达国家大的跨国企业“不屑一顾”的市场缝隙,实现国际化经营的目的。

3.传统产品和产业优势

中国几千年的文明造就了一批传统产品和专有生产技术,比如园林园艺技术、中医药制品加工技术、中式菜点制作与烹调技术等,向来深受世界各地的华人同胞所钟爱,在华人世界有着广泛的影响。在侨民集中的地区投资设厂,生产传统产品,是中国企业进行海外直接投资的一种特有优势。同时,我国中小企业在平均单项投资额较低、相对劳动密集的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商业服务业及建筑业等行业中,具有一定的产业优势,依托优势产业实行国际化经营业务的扩张,也是中小企业走出国门的重要策略。

4.成本价格优势

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因而生产成本优势明显。同时,由于中小企业自身的特点,其低价格优势具有巨大的杀伤力。一般而言,中小企业的价格优势来自以下几方面:一是在生产中采用低技术含量的小规模技术,节省了大量研发费用;二是生产规模小,管理相对集中,管理费用支出低;三是产品以中低档为主,易于消费者接受,因而节约了高昂的广告宣传开支。

5.市场应变优势

中小企业生产规模小,内部机构设置简单,易于考核人及员工的工作效率,因而在管理上具有一定的效率优势。同时,中小企业贴近市场、贴近消费者,具有较强的亲和力,能较为敏感地捕捉到国际市场的信息,使其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中,有可能迅速地调整生产经营活动,因而拥有比大型跨国公司更灵活的应变能力。另外,中小企业专注于一个或少数几个小规模专业市场,在自己最擅长的领域做自己最擅长的事,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取得专业化的竞争优势。

二、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原则

中小企业的国际化扩张与大型企业相比有着明显不同,企业经营者应认真企业的核心优势,充分论证企业本身的实力和条件,为国际化经营的顺利进行创造条件。实践中,应注意把握以下原则:

1.同质近源原则

当企业面临不同的外国市场时,选择海外市场的决策应遵循两个判断,一是市场的相似相近。我国中小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的时间较晚,经验较少,抗风险能力较弱,因此应注重研究目标市场与企业现有市场的近似性,诸如居民收入水平、消费需求、种群文化、资源获取的难度等因素,都是需要着重考虑的因素。二是距离的由近到远。中小企业国际化目标市场的选择,不仅有地理距离问题,而且有心理距离问题。空间距离接近,心理感受上认同,会大大减轻中小企业经营者的决策压力,更有利于对企业实施有效的经营管理。东盟各国与我国存在一定的产业梯度关联,劳动力价格低廉,适于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尤其文化上与我国有着广泛的渊源,生活着成千上万的华人华侨,大大减弱了企业进入当地市场的障碍,是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选择的重点区域。

2.难易相宜原则

无论是在规模、经营水平、资金等方面,中小企业都与大型的跨国企业有较大的差距,中小企业应从自身实际出发,在区位选择的过程中,首先选择自己熟悉的、地理位置或风俗习惯相近、经济发展水平相当的国家作为对外扩张的目的地,待积累了一定的资金和经验后,再选择相对陌生、地理位置更遥远或文化差异更大的、经济发展水平更高的国家作为自己的投资目的地。

3.强化核心能力原则

就核心能力而言,中小企业的研究开发能力、资金调度能力、生产技术能力、经营管理能力以及营销服务能力等等,都不能与大型跨国企业相提并论。中小企业在国际化经营时,应扬长避短,选择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竞争优势的地区、市场和产业,不断增强企业的核心能力,使企业获得长足的发展。否则,一味“贪大求洋”,超出了自己的核心能力范围,不但达不到国际化经营的目标,而且容易拖累主营业务,使企业本身的运营陷入泥潭。

三、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的目标市场进入方式选择

中小企业的实力有限,跨国并购这样的“大手笔”几乎与中小企业无缘。在对外扩张中,中小企业应着眼于现实,兼顾未来,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选择合适的国际化经营的目标市场进入方式。

1.中小企业进入国际市场投资方式以合资方式为主

中小企业的资金链条较弱,融资渠道有限,采取与东道国企业合资经营的方式,可以克服独资经营方式成本高、回收周期长、风险大的弊端。同时,采取合资的方式也有利于我国企业学习和借鉴其他国家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帮助企业自身尽快熟悉和适应国际市场,拓宽企业本身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实践中,中小企业应注意把握三条合资途径。

2.中小企业进行国际投资时注意把握投资路径

一是重视邻近国家的投资。同时,发展中国家为了发展经济,往往对国外投资许以优惠的政策和条件,投资于这类国家,不仅进入障碍较低,而且投资更容易被接受。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与邻近国家之间具有地缘互补关系,在周边国家投资有利于我国企业发挥相对优势,获得比较优势利益。

二是关注我国非周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拉丁美洲、东欧、非洲的许多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水平,技术水平和产业结构等方面均落后于我国,选择这些国家进行投资合作,便于我国成长性明显下降及生产能力过剩的行业向下转移,有利于国内产业结构的升级调整,有利于产品新市场的开拓。中小企业的产品直接销往欧美等发达国家市场,其难度系数较大,而投资于对欧美国家有自由贸易权或者有特殊销售关系的发展中国家,其产品则可长驱直入欧美市场。

二是积极开拓对发达国家的投资。发达国家往往掌握着高水平的技术和研发能力,但其对本国先进技术的外流有较为严格的限制措施。中小企业在发达国家投资设立研发机构,合资创办、兼并收购科技型中小企业,有助于打破国外竞争对手的技术封锁和垄断,使企业直接进入技术前沿。同时,通过在发达国家特别是欧美国家直接投资设厂,可以有效绕开各种贸易壁垒,长期稳定地占有这类市场。

3.中小企业进入国际市场注重建立战略联盟关系

面对不断变化的消费者需求、日益缩短的产品和技术生命周期,以及日趋复杂激烈的全球竞争等新现实,中小企业靠自身单打独斗来实现国际化经营的目标,显得势单力薄。因此,克服和弥补企业规模不足的缺陷,与东道国优势企业建立战略联盟关系,是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的一条重要途径。在战略联盟关系中,合作各方共同分担研究开发费用,分散与减少投资和经营风险,取长补短、优势叠加,这样既可加强各方的竞争地位,又可避免两败俱伤。

参考文献:

[1]田虹李立超:我国中小企业的国际化经营[J].工业技术经济,2004,(5)

[2]苏文: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的策略研究[J].特区经济,2004,(8)

第3篇:企业经营方向范文

关键词:货币政策;经营绩效;房地产业

一、引言

自从2003年以来,我国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增多,其中货币政策调控较为频繁,对房地产企业的影响较为广泛。多数学者从理论上对房价这一民生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并结合货币政策的影响,为货币政策调控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大量研究认为,房地产行业资金投入量大,所以货币政策调整对房地产行业发展影响非常大。但是研究基本上围绕房价展开,因此对于货币政策的影响研究尚存在一些不足。其一是因为我国地区间的差异较大,房地产发展不均衡,如果以房价作为研究的对象,无法真实反映货币政策对企业的影响。其二,房地产企业作为经济的主体,更关心企业自身的发展,房价很大程度上受外界供需因素的影响,并非企业关心的核心问题,因此,以房地产企业为研究对象,深入探讨货币政策对微观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不仅为房地产企业经营决策提供建议,更是为政府货币政策调整提供借鉴和参考。房地产上市企业是房地产行业重要组成,在行业里具有典型代表性,且上市公司数据可控性强,在研究货币政策影响时,上市公司既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又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因此成为理想的研究对象。

从数据上看,2010年至2013年房地产市场持续走高,2014年各项数据有所下降,这与当时宏观经济不景气以及房地产市场自身调整有很大的关系,此时房地产市场进入了调控政策的拐点,市场不断降温。2015年开始房地产市场呈逐步回暖的趋势。眼下,中国的货币政策正从稳健略偏宽松朝“稳健中性”转变。2017年春节过后的第一个工作日央行上调了逆回购利率和SLF(常备借贷便利)利率,而在2017年春节放假前,MLF(中期借贷便利)利率也已上调。这一举措提高了银行放贷的资金成本,进而会影响按揭贷款利率。这也是货币政策调整对房地产企业经营绩效影响的表现之一。

二、文献回顾

对于货币政策调整对房地产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国外学者进行了相关方面的研究。例如Gaike Warren与Clark Scott(2005)[1]的研究表明美国政府出台的各项政策,有关房产税、贷款及信用评级政策、土地监管政策等方面来影响房地产市场的发展。Kling和McCue (1991)[2]从宏观经济政策变量的变动(如利率和货币供应量的变动)的角度研究房地产企业的影响,结果发现影响效果并不明显著,但是存在潜在的影响。Kashyap (1991)[3]认为, 货币政策紧缩虽然会使银行贷款减少,但企业的商业信用融资却增加了,紧缩性货币政策会导致企业无法获得贷款,在企业又缺少其他融资渠道的情况下,企业资金紧张,导致最终产出降低。Ben Bernanke 和Mark Gerlter(1995)[4]指出利率上升将影响借款人的资产状况,股价下跌,资产状况恶化,商业银行可用于发放贷款的资金减少,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为了资金回收防范风险将减少对资产状况不佳企业的贷款,导致市场经济中资金减少,最终影响实体经济产出。Bredin(2011)[5]的研究表明货币政策对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产生源源不断的影响,而股利通道是产生这一影响背后的驱动力。Gabriel(2014)[6]研究表明非常规的扩张性货币政策冲击是房地产市场利率下降的关键,住宅建筑商和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市场的股本回报率得到了提高。

在我国,有关货币政策对房地产企业经营绩效影响也有大量的研究。王曼怡、刘同山(2010)[7]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使用金融加速效应分析货币政策与房地产企业之间关系,研究指出货币政策调控效果跟房地产企业规模有关。认为会比政策对小房地产企业影响显著,对大房地产企业影响效果不如小房地产企业,指出大型房地产企业资金雄厚可以抵消货币政策调控带来的影响。宋芳秀等(2011)[8]使用沪深73家房地产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选取1998-2007年总共9年的数据,研究利率与房地产上市公司投Y情况的关系,指出投资与利率之间不存在明显因果关系,利率因无法区分投资需求和刚性需求导致调控效果不明显,另外国有资本或国有资本控股背景附带的资金保障削弱了利率机制的作用和政府调控的效果。陈欢、马永强(2013)[9]采用2008-2011年房地产上市公司数据作为研究对象,研究货币政策与房地产企业融资决策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存款准备金率和贷款基准利率的变动对企业融资决策具有重要的影响。程正中、张绪通(2015)[10]利用59 家房地产上市公司2003-2013年的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后发现贷款利率、存款准备金率和货币供应量的提高都对房地产企业盈利能力有负面影响。户青等(2016)[11]以2007-2014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研究货币政策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结果表明货币政策紧缩对企业绩效具有显著的负面影响。

三、我国货币政策调整与企业经营绩效

(一)存贷款利率调整与企业经营绩效

房地产企业对银行贷款的依赖性强,企业的60%的资金来源于银行贷款,利率的上市导致企业资金使用成本上市,影响企业的开发投资。房地产企业负债融资水平较高,融资的成本易受市场因素的影响,进而影响房地产企业的经营绩效。房产作为一种价格较高的特殊商品,一次性购买的成本和费用较高,消费者购买多采用抵押贷款的方式。利率上升将抑制购买的需求,导致房地产销售下降。利率的调整还会影响房地产企业的资本结构,当企业预期利率上调时,会更多考虑长期负债的融资方式;预期利率下降时,企业将减少长期负债,偏向于短期负债。从图1可以看出,除了2007年异常波动外,贷款利率处于下降周期,房地产企业所获取的资金成本下降,企业经营绩效(净资产收益率和营业利润率)不断提升。且同时期房地产企业不断增加,说明在此期间房地产业是有利可图的。

图1 贷款利率与房地产业经营绩效的关系

(二)存款准备金率调整余企业经营绩效

央行货币政策提高银行体系的存款准备金率,导致商业银行无法通过资产负债结构(如发行票据、减少债券持有或者其他金融创新产品)抵消存款准备金率上升减少的货币量,银行在面临这种融资约束下的贷款决策也会发生变化。1央行每上调0.5%的存款准备金率将冻结商业银行3500亿元的资金,导致商业银行的贷款能力受限。因此,存款准备金率的提高减少了市场的流动资金,商业银行提高贷款难度,贷款额度受限,最终导致房地产需求下降,住房销售量下降,房地产企业住房库存增加,资金周转率下降,降低企业的经营绩效水平。

(三)货币供应量调整与房地产业经营绩效

货币供应量对房地产企业经营绩效有着重要的影响,特别是房地产开发投资和住房价格的影响。宽松的货币供应量提升房地产企业的投资信心。2009年宽松的货币政策,使得大量货币流向房地产,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上一年增长了22.4%,商品房销售同比增长96.5%。大量研究表明,货币供应量与房价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多年来,我国M2保持着高速增长,2009年年末M2余额为60. 6万亿元,同比增长27. 7%;2010年年末M2余额72. 6万亿元,同比增长19. 7%;2016年末M2的余额达到155万亿元,同比增长11.3%2。宽松的货币政策为房地产企业获得足够的资金,且资金成本降低极大促进了房地产企业的开发投资。在此期间,房地产企业获得资金比较充裕,消费者购房贷款的资金能够有效保障,增加了住房的交易,推动了房价的快速上涨。图2反映了1995-2015年货币供应与房地产经营绩效的关系。从图中可以得出:货币供应量(M2)的变化与房地产经营绩效具有较强的线性相关,货币供应下降的两个阶段(1999年前和2009年后)均伴随着房地产业净资产收益率和营业利润率的下降。

图2 货币供应与房地产业经营绩效的关系

注: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局数据,部分数据来源于CEIC数据库和国泰安数据库。

四、结论

本文从货币政策调整的角度探讨房地产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因素。本文发现,利率、存款准备金率的变动对房地产企业经营绩效具有负向作用。房地产企业资金需求量大、资金使用周期长等特点,导致其经营绩效对资金价格较为敏感。而市场利率的调高直接增加了房地产企业的资金价格,增加了房地产企业成本,降低企业经营绩效水平。货币供应量的变动对房地产企业具有正向作用,宽松的货币供应量将有助于提升房地产企业的经营绩效。因此,房地产企业在面临货币政策调节的不确定性下,应积极调整企业融资策略,拓宽企业融资渠道、调整企业资产结构,提升企业的经营绩效。

参考文献:

[1]Gaike Warren, Clark Scott. National Evaluation of the US Department of Housing and Urban Department Lead-Based Paint Hazard Control Grant Program:Study methods [J]. Environment Research. 2005,98(3): 315-328.

[2]Kling J L, Mccue T E. Stylized Facts About Industrial Property Construction[J]. Journal of Real Estate Research, 1991, 6(3):293-304.

[3]Kashyap, A. K,Stein, J. C. and Wilcox,D. W. Monetary Policy and Credit Conditions:Evidence from the composition of External Finance [J], The American EconoraicReview. 1991,83(1) :78-98.

[4]Ben Bernanke, Mark Gerlter. Inside the black box:The Credit Channel of Monetary Policy Transmission[J]. The.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1995,9(4): 27-48.

[5]Bredin D, O'Reilly G, Stevenson S. Monetary policy transmission and real estate investment trust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inance & Economics, 2011, 16(1):92C102.

[6]Gabriel S A, Lutz C. The Impact of Unconventional Monetary Policy on Real Estate Markets [J] . 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 2014, 197(6): 100-116.

[7]王曼怡,⑼山.我国房地产业金融加速器效应研究――基于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 (09) :88-92.

[8]宋芳秀,王一江,任颞.利率、实际控制人秀型和房地产业上市公司的投资行为[J].管理世界,2010, (04) :24-31.

[9]陈欢,马永强. 货币政策调整与房地产企业融资决策:由2008~2011年房地产上市公司观察[J]. 改革,2013, (05):25-32.

[10]程正中,张绪通. 货币政策对房地产企业经营绩效影响研究[J]. 会计之友,2015,(07):69-73.

[11]户青, 陈少华, 贺琛. 货币政策、财务灵活性与企业绩效关系的实证考察[J]. 统计与决策, 2016(15): 169-172.

注释:

第4篇:企业经营方向范文

[关键词]水电企业 施工企业 经营管理 风险与防范

一、水电工程项目特点

1、水电工程项目的工程量大,技术要求高,工程多,施工强度高,受环境影响严重,对施工方案要求严格,需要施工方进行反复比较论证和优选施工方案,才能保证施工质量。

2、水电工程项目多数处于交通不便利的偏远山区,对建筑材料的运输,机械设备的进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大了企业成本。

3、水电工程项目施工时,经常由于地形、地质、气象等自然条件的影响,影响工期质量。

4、水电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由于多处山区,受地形、地质影响,多要进行石方爆破,隧洞开挖,水上、水下和高空等作业,必须十分重视施工安全。

由此可见,对水电工程施工项目的管理要求更高、更严格。水电施工企业必须培养和选派有经验的项目管理人员,组建技术和管理实力强的项目部,优化施工方案,严格控制成本,才能顺利完成工程施工任务,实现项目管理的各项目标。

二、水电施工企业项目经营管理风险主要表现形式

(一)外部市场风险

近年来,随着施工企业的竞争加剧,多数企业为了得到更多的业务,通常缺少对工程项目做深入市场调研,顶着风险压力,不惜血本,求得中标。同时,由于近年来的国家宏观政策调控,使得施工企业面临各种风险和危机,主要表现为:

1、政策风险。近年来,国家经济领域过热,国家为了压缩这种现象,实施了宏观调控政策,同时加大了对金融市场的监督与调控,加大了施工企业的融资风险。另外,虽然国家和水电部已相应出台了一些相关的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和规范,但很多水电基层单位和个人仍没有掌握并付诸实施,再加上由于国家的宏观调控,对小型水电工程的立项缺少可行性论证,往往在项目的设计、筹资、施工等条件不具备的条件下就开工建设,中途出现资金短缺,加大了风险。

2、成本风险。对水电施工企业的成本主要有两方面的考虑:财务成本和安全质量成本。多数水电施工企业没有做好前期的投票把关,通常对招标文件中的要求没有做好前期深入研究,对招标文件中的投标须知、设计图纸、工程质量要求、合同条款以及工程量清单、业主的资质、资金信用度、履行能力、经营作风和项目工程的资金来源渠道和到位率等市场调查、评审不周,预算成本测算不准确,甚至出现很多项目漏项,接到的工程项目先天不足。另外,由于水电工程的工程特点,施工过程中很容易发生质量安全事故,每当有重大质量事故发生时,不仅给伤者及家属带来不幸,也给水电施工企业带来直接或间接的经济损失和形象伤害。轻则罚款,通报批评,重则停止市场活动,资质降级;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成了企业的一笔不小的隐性成本。

3、财务资金风险。随着建筑市场的不断发展,投资主体的法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许多业主在投标过程中增加了风险抵押或履约保证金的比例和数量,而且越来越多的业主将履约保证金由原来的银行保函改变为货币资金,这样就加大了施工企业货币资金的额外沉淀量,加大了施工企业的财务风险。另外,水电施工企业项目施工周期长,决定了履约保证金的数额大、抵押时间长,加之按比例付款和质量保证金制度又会积压一定比例的应收工程款等等,这无形中形成了更大的财务风险。

4、非平等施工合同带来的履约风险。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加速了我国各个行业的发展,在建筑市场出现了僧多粥少、竞争激烈的局面,一些甲方企业利用这种现象对施工企业实施霸王条款,迫使施工企业签下了不平等的施工合同。比如,一些水电施工企业为了拿下工程,垫资也要上,给以后回收工程款留下隐患。

5、分包商和材料供应商带来的诉讼风险。由于不能及时收回投资方拖欠的工程款,许多水电施工企业就只能采用拖欠他的分包方的工程款和材料供应商的供货款,久而久之,数额越拖越大,使得施工企业随时面临分包商和材料供应商的诉讼风险。这种复杂的恶性循环关系,使施工企业常常陷入两难的境地,要嘛官司缠身,要嘛就算和投资方之间打赢了官司也收不回钱,影响了后续工程的承揽,阻碍了企业的发展。

6、不可抗拒自然因素风险。水电工程多处于交通不便的偏远山谷地区,远离后方基地,建筑材料的采购运输,机械设备的进出场,成本费用高、价格波动大。很多地方不是缺水就是缺电,能源供给的短缺迫使施工单位停工、窝工,损失不断。还有地震、台风、海啸、山洪暴发等自然灾害也常常给施工企业带来危害。

(二)内部管理风险

随着激烈的市场竞争,水电施工企业的利润空间越来越小,需要施工企业加强项目管理,树立良好的管理效益理念。

1、项目施工管理及安全质量风险。水电工程施工过程中,石方爆破,隧洞开挖,水上、水下和高空作业多,技术难度大,管理上难免顾此失彼,加大了企业的项目施工管理难度,同时,难免存在安全质量事故风险。

2、企业内控制度薄弱。目前,多数水电施工企业仍在沿用计划经济下的粗放化管理模式,对精细化管理模式不重视,更没有建立现代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虽然也有些企业建立了制度,但不能结合企业的实际,制度无法与项目的实际管理联系起来,只是一种订在墙上的制度,能看不能用。实际上,施工企业从项目的承接到完工,牵涉到经营、生产、技术、质安、财务、资金、审计、法律等部门和环节,这一系列工程管理的全过程有一个环节出问题,都会影响项目的成本和企业的经济效益。所以制定合理完整的企业内控制度是水电施工企业减少项目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

3、技术力量单薄,业务水平偏低。多数水电施工企业的技术人员技术力量单薄,业务水平偏低。大部分基层水电技术人员长期依赖于上级水电工程设计方案,工作上产生惰性,不上进,致使企业项目管理的整体技术水平停滞不前,严重者呈下降趋势。同时,由于基层技术人员多为接受上级指派来做一些事务性的工作,没有真正的项目管理实践经验,缺乏对整个项目的管理、指挥、组织、协调能力,再加上企业本身也不重视这些技术人员的技术知识再培训教育,致使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和道德素质低下,难于承担有一定深度的工作。

4、技术资质不具备。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施工企业要想在这种竞争中取得竞争优势,取得项目施工各项资质等级很重要。但目前,我国多数水电施工企业本身不具备设计、监理等资质等级,管理的范围相对狭窄、业务范围也比较低,企业本身的发展也基本上局限于项目施工的承揽,相对缺乏技术服务、设计、监理、施工等多种职能为一体的企业资质。

5、设计施工不规范。对于水电工程建设项目的管理,国家或水电部已相继出台了相关的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和规范,但一些水电工程项目建设单位并没有掌握并付诸实施,特别是对一些小型水电工程项目更是缺少立项可行性分析,就盲目投标。与些同时,施工企业为了拿下项目,饥不择食,对这种本身就存在风险的项目不进行风险评估,就盲目接手,最后往往造成设计施工不合理、不规范。

6、质量监控措施不完善。多数水电施工企业缺乏完善的质量保证管理体系,对施工过程缺乏有效的质量监控措施或质量监控措施不完善,检测手段太落后,为工程质量问题埋下隐患。

三、水电施工企业项目经营管理风险防范的主要措施

(一)建立项目风险管理体系,强化风险意识

水电施工企业应建立完善的项目风险管理体系,强化风险意识,根据水电工程的特点,结合项目的实际情况,对项目经营管理过程中可预见的风险进行有效控制,对项目投标、机构组建、施工组织设计、人员设备进场、施工生产、物资采购、安全质量控制、环境保护、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合约管理等,建立完善的项目风险防范管理体系和风险预警机制,规范风险控制流程和风险应对措施,在整个项目生产经营过程中贯彻全员、全过程风险管理意识。

(二)做好项目投标前的调研工作

由于水电工程自身的特点,施工多为山区地段,投标前水电施工企业应对建设单位所在当地的经济状况、建设用资金等、建设单位的信用度进行深入的调查。对投票文件要做好认真分析,通读招标条件。对施工现场等各项风险因素进行评估和调查,如果发现项目风险超出企业所能承受的范围,就应立刻终止项目投标,以免给企业带来更大的损失。如一施工企业在某黄河公路大桥施工过程中,因对建设方调查了解不够,中标进场后,因拆迁征地不能按时完成和建设资金不到位等因素。导致主体工程迟迟不能开工。人员、机械窝工一年之久。后来主要材料价格大幅上涨,施工企业要求进行单价调整,建设方先严词拒绝,后经多次谈判,建设方提出如要调整材料单价需先垫付资金5000万元,施工企业经过多方调查和了解,发现问题关键是建设方资金不足,故及时退场,避免了损失进一步扩大。所以在这种市场竞争激励的条件下,企业不能为了争得项目而冒险,投标前必须对项目自身风险进行充分调研,对建设方提出大额垫资或资金不到位的项目果断停止,规避投标风险。

(三)规范项目管理行为

降低项目施工风险。国家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内需的方式。来应对世界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当前工程项目都具有规模大、工期紧、标准高、要求严等特点。施工企业面临着任务重、要求高与自身资源不足的矛盾。这就要求施工企业必须改变管理模式和思维,大力推进规范化管理,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制定诸如《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办法》、《施工组织设计管理办法》等一系列管理办法,建立实施有规范、操作有程序、过程有控制、结果有考核的工程项目管理体系,推广落实工程项目“安全质量规范化、进度控制刚性化、成本管理精细化和文明施工常态化”的标准化管理来消除矛盾,降低和防范工程项目施工管理中的风险。

(四)进行合理的风险转移

水电施工企业应对项目经营管理进行合理的风险转移,在项目经营管理过程中,企业可以采用合理合法的专业分包方式,将一些专业技术强、施工企业自身无法胜任或虽能胜任但是风险较大、成本过高的项目分包给那些专业的、有实力、信誉好的施工单位,这样做即规避工程风险和降低成本,给施工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又有效整合利用了社会资源,缩短工期,加快工程进度。

总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水电施工企业从领导层到一线项目管理人员都应提高项目经营管理风险意识,建立完善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对每一个施工项目都要进行风险评估,对可预见的风险进行有效控制,并找出潜在的不可预见的风险,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降低施工管理风险,提高项目的经济效益,促进企业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路桥施工项目管理组织模式探讨.《交通企业管理》,2006;08

[2]建筑施工企业的项目成本管理与控制.《辽宁经济》2006;09

[3]加强项目成本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建筑与预算》,2006;05

[4]加强公路施工项目管理 提高经济效益.《集团经济研究》,2006;2

[5]统计分析在施工项目管理中的应用(二).《数据》2007;04

[6]于施工项目管理的探索.《今日科苑》.2007;06

[7]水电施工项目管理浅议 《江苏水电》.2007;05

[8]施工项目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新疆财会》2007;04

第5篇:企业经营方向范文

【关键词】 环境规制; 离差最大化; 财务绩效

中图分类号:F275;F4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6)11-0013-06

自从20世纪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水平得到了飞跃性提高,如今已位于经济强国之列。但是我国的产品以“污染重、耗能高、资源密集型”为主,环境被污染,资源面临枯竭,由我国工业引发的环境问题已非常严重,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的矛盾刻不容缓。在众多工业中,纺织业是我国重要的民生产业,很早就已兴起,占据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地位,亦缓解了我国的就业压力,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但同时不可忽略的是2013年纺织业共排放工业废水20.3亿吨,在工业废水总量中位列第四[ 1 ]。显而易见,纺织业是名副其实的重污染产业,其环保任务很艰巨。

一、文献述评

美国在20世纪60―70年生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环境保护运动,此后社会人士开始广泛关注环境与企业间的关系,学术界也展开了多样研究。相比于国外而言,我国对环境和企业关系的学习开始得比较晚,随着近年来我国产品出口贸易的发展、法律的逐渐完善和环境与生产矛盾的加剧,我国学者开始关注这一问题并对其进行探讨。

一些学者觉得环境规制对企业所起到的影响是消极的,将会降低企业的盈利能力。例如,Sancho,Tadeo & Martinez(2000)以西班牙家具制造业与木制品的效率指数为基础作实证研究,得到的结果为环境规制对该产业的生产效率存在负面作用[ 2 ]。Shadbegian & Gray(2005)运用实证分析了在1979―1990年间美国的钢铁、石油和造纸三产业的样本数据,发现环境规制强度与产业生产率负相关,说明环境规制对产业存在负面消极的影响[ 3 ]。姚蕾和宁俊(2013)运用计量经济模型进行实证研究也得到了类似结论,纺织服装的出口贸易量会随着环境规制严格力度的加强而萎缩[ 4 ]。

一些学者认为环境规制对企业将会产生积极的影响,推动企业的发展并使其得到更加良好的成长环境。例如,Mitsutsugu(2006)以污染控制支出、研发投入分别代替环境规制成本、技术创新,通过实证研究发现日本在20世纪60、70年代高污染产业的污染控制支出和企业的技术创新呈正相关[ 5 ]。赵玉焕(2009)采用实证分析方法,研究发现我国的纺织品出口额与纺织业环境成本变化呈显著性正相关,对环境规制的加强有助于提高我国纺织品出口量[ 6 ]。李小平、卢现祥等(2012)通过对我国30个工业行业在1998―2008年间的数据进行经验分析,得出了工业行业环境规制强度能够提升产业贸易比较优势的结论[ 7 ]。

另外一些学者认为两者之间存在着影响,但其影响形式比较复杂。例如,Lanoie,Patry & Lajeunesse(2001)在研究环境规制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时将企业分为面临竞争强与面临竞争弱两类,结果显示企业面临的竞争愈强,环境规制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正面影响就愈显著[ 8 ]。张倩(2011)进行实证分析后得到的结论为环境保护强度与我国纺织服装业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和MI指数呈负相关的同时与该行业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以及贸易竞争指数呈正相关,说明环境保护对产业国际竞争力既有消极影响也有正面影响[ 9 ]。张成、陆D等(2011)采用面板数据,对我国30个省份的工业部门在1998―2007年间的环境规制强度和企业生产技术进步之间构建的模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东中部地区,企业的生产技术进步率在起初较弱的环境规制强度下被削弱了,但随着环境规制强度的增加却逐步提高,即该两者之间呈现出“U”型关系,而在西部地区这两者之间还尚未形成在统计意义上显著的“U”型关系[ 10 ]。

还有一些学者认为两者之间的影响至今无法明确。例如,Busse(2004)在HOV模型上以参与国际协调的努力程度和环境管理作为环境规制强度的替代变量,在对2001年119个国家的数据进行分析后发现除钢铁业之外,比较高的环境规制标准并没有导致高污染行业国际竞争力的降低,纺织行业亦是如此[ 11 ]。傅京燕(2006)仔细分析了影响环境和竞争力关系的各个因素,并且比较了环境成本内部化对一些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幅度,发现无法判断出环境规制将会对产业竞争力产生何种影响[ 12 ]。郭红燕、刘民权等(2011)经过研究认为环境规制对国际竞争力的影响无法确定,环境规制将会通过多种要素以及多个途径影响经济,综合这些效应才能显示出环境规制对国际竞争力的最终影响[ 13 ]。

显然,各国的学者都相当关注环境规制与企业贸易之间的关系,通过认真严谨的研究,大致分为四种观点:一是前者对后者存在消极影响,对企业环境要求的提高会增加生产成本同时降低利润;二是前者对后者存在积极影响,环境规制措施能够推动企业贸易的成长繁荣;三是两者之间有联系,但其影响方式并不一致;四是两者之间的关系尚不确定。众多学者在关于环境规制对企业国际竞争力和出口贸易的影响上分析得比较普遍深入,但是专门分析纺织业的环境规制对企业影响的研究却比较稀少。因此,本文针对我国纺织企业的真实运营情况,研究环境规制对我国纺织企业所产生的财务影响。

二、我国纺织业的发展概况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下,外贸压力不断加大,纺织行业在经历了人民币升值、劳动力成本上涨和美欧国家反倾销制裁的冲击后出现了增速放缓的态势,虽因国际市场需求减少、国内外棉价差拉大等原因造成了纺织业的产值有所下降,但是纺织业的净资产和利润总额总体呈现上升趋势。鉴于目前国际市场发生剧烈动荡的风险较低、我国内需增速稳中有升的情况,我国纺织业将继续保持平稳发展的态势。

纺织行业的发展推动了经济的增长,但与此同时生态环境的污染问题也随之而来。在由国家统计局调查统计的41个工业行业中,2013年我国共有20 776个纺织企业,排放的工业废水占重点调查工业废水排放总量的11.2%,废水排放量长期紧随造纸和纸制品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两者之后,成为水污染的重要排放行业。纺织业是一个用水和排水都比较多的产业,废水是其引发的最主要环境问题。对于我国的纺织业来说,一大半的所需水量皆用于高污染且处理难度大的印染环节,废水的回收再使用率较低;该行业的废气主要产生于行业内使用的锅炉,约有15%的锅炉排放不达标;固体废弃物主要是下脚料与锅炉废渣;噪声污染绝大多数来自于设备与机器的运作[ 14 ]。

三、环境规制对我国纺织企业财务影响的分析

文章结合专家调查法,在产业ERS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15 ]的思路和计算方法基础上运用离差最大化[ 16 ]模型,构建了一个环境规制强度综合评价体系,对环境规制进行测量,从整体上对纺织产业进行评价。

(二)环境规制强度指标

对1997―2014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环境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进行收集的同时加以处理,并运用离差最大化决策方法计算权重λ,λ值归一化之后的结果分别为0.50514、0.49486、0.32637、0.32847、0.34516、0.41222、0.58778。在此作用下,纺织业的环境规制强度值如表1所示。

从表1的结果中可发现,总体上1996―2013年这18年间我国纺织业的环境规制强度值呈现出一个不断上升的态势,说明我国的环境规制强度逐步加大,保护环境的意识愈来愈强,对环境愈加重视。

(三)我国纺织业财务绩效相关指标

表2参考“四种能力”分析[ 17 ]财务评价体系,采用流动比率、资产负债率等九项具体指标对纺织企业的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发展能力进行分析。

依据1997―2014年《中国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进行整理,经计算得到表3结果。

表3中财务指标总体呈现良好发展的态势,流动比率呈上升趋势,资产负债率呈下降趋势,纺织业的偿债能力不断得到改善,该能力比较强;流动资产周转率、固定资产周转率和工业成本费用利用率、总资产贡献率总体呈上升趋势,其间虽有所下降,但是下降幅度不大,并不太影响纺织业的总体营运能力和盈利能力;而净资产增长率、总资产增长率、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呈波动变化,近几年的比值相较于2003年而言下降幅度较大,但净资产、总资产并不是负增长,其总额呈上升趋势,只是近期的成长速度没有以往那么迅速而已,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在2012年为-0.15%,主营业务收入相比上一年而言有所下降,但其下降份额较小,基本上和2011年持平,从整体上来说纺织业的成长情况比较好。

(四)环境规制和我国纺织业财务绩效的相关性分析

分别分析环境规制强度(E)与流动比率(F1)、资产负债率(F2)、流动资产周转率(F3)、固定资产周转率(F4)、工业成本费用利润率(F5)、总资产贡献率(F6)、净资产增长率(F7)、总资产增长率(F8)、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F9)的相关性。

利用软件EViews6.0对上述六个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即可得到各个指标间的关系。研究两个变量线性关系程度与方向的相关系数r,当r值是正数时表明两变量间正相关,否则即为负相关关系。当r≥0.95时,表示显著性相关;当0.95>r≥0.8时,表示高度相关;当0.5≤r

由表4数据可以发现,环境保护强度与流动比率、资产负债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固定资产周转率、工业成本费用利润率、总资产贡献率、净资产增长率、总资产增长率、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471、 -0.8932、 0.9650、 0.9794、 0.8676、

0.9697、-0.1250、0.2474、0.1936。这些数据说明了环境规制强度与前六个指标之间高度正相关甚至有些是显著性正相关,而与净资产增长率、总资产增长率、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不相关,即环境规制对我国纺织企业的财务在发展能力方面无显著影响,但在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方面具有相当程度的积极影响力。

环境规制强度在与流动比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固定资产周转率、工业成本费用利润率、总资产贡献率呈正相关时,与资产负债率呈负相关性。但是资产负债率越低,体现了该行业偿还长期债务的能力越强,说明环境规制强度对纺织业的偿债能力起到了积极的影响,即环境保护强度对纺织企业的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均呈正相关作用。至于环境规制强度与净资产增长率、总资产增长率、主营业务增长率不相关,主要是因为整个行业参差不齐,中小企业偏多,整体竞争力较弱,再加上经费及技术不足,需要进行管理改良的时间比较长,短期内成本增加,效益上升速度减慢;另外因为许多衡量环境规制强度和财务能力的因素不能全部被量化反映到模型中去,例如国家的各种政策、产业地位、垄断程度、贸易限制措施等,这些无法量化的因素在模型当中难以体现。

作为重污染行业,我国纺织企业应该注重环境保护这一长期的发展要求,积极响应政府的号召,增强环保意识,加大对设备、生产技艺的改进,以获取更好的经济效益。

四、启示与建议

总体而言,纺织业的环境规制对我国的纺织企业有相当程度的影响,环境规制强度对企业的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均有积极影响,强化环境规制有利于提高企业绩效,应坚持贯彻实施各项保护环境的政策,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鼓励并帮助其进行技术和管理上的创新,进而提升整个纺织产业的综合竞争力。

(一)政府层面:宏观调控,创造良好环境

1.制定并完善环保政策

我国应该坚持实行“环境保护”这一基本国策,不断完善环境保护政策和措施的体系。在法律法规上要保证内容的准确性和全面性,避免发生模棱两可的情况,让我国的纺织品企业实现真正的有法可依,这样才能为后面的执法打好基础。政府在制定环保政策时,可以采用可买卖的排污收费等有激励性的政策,这样可以间接地起到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作用,促使企业运用先进的设备和管理技艺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并使企业获取经济利益,实现长久的发展。同时,我国也要形成统一的环境监管机制,分配清楚每个部门的职责,避免出现环境问题互相推诿的情况。

2.积极参与国家间的合作

近年我国作为一个积极的建设者,参与了众多全球性活动,例如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全球环境基金成员国大会,并已连续举办六届世界环保大会(WEC),推动经济向绿色低碳、生态文明的模式发展,和其他国家在环境保护问题上的合作次数明显增多,合作程度也明显加深。但是随着纺织行业传统出口市场中日益增多的绿色壁垒,我国纺织品的出口形势愈加严峻,我国政府应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合作,积极参与多边条约、国际法规等的制定和完善,这样可更加准确地理解和执行国际标准。另外,我国的相关法律法规也要与国际标准制度相接轨,这样才能有效地降低我国遭受绿色贸易壁垒的机率,提升综合竞争力。

(二)企业层面:微观落实,加快技术创新

1.树立绿色生产观念,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我国纺织企业应顺应世界环境保护的潮流,实施以质量取胜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树立绿色生产观念,这样能够更加适应人们对绿色消费的需求,让企业获得长久的竞争优势。但是有一些纺织企业尤其是小型的企业只重视眼前利益,急功近利,采取竭泽而渔的方法发展企业,缺乏环保意识,污染了周围的环境;而大中型纺织企业虽然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但缺乏资金的投入以及技术的引进,环保设备不能及时更新,也就未能有效地保护好周边的环境。如果各大中小企业能够重视环保问题,响应政府的号召,积极主动地寻求技术、制度和管理的创新,则能提升技术水平,提高产品竞争力,从而实现高效生产和长远发展。

2.进行技术创新,积极实施品牌战略

创新是所有产业生命力的所在,要想拥有美好的前景就需要把创新坚持到底。若想在国际市场上更具竞争优势,我国纺织企业必须加快技术创新,大力研发环保产品,把生态服装、绿色纺织品作为该行业出口的经济增长点,努力实现绿色化生产与消费,与国际新型的需求相接轨。近年全球纺织市场的竞争愈演愈烈,我国的劳动力成本也逐渐上升,已无法仅靠过去常用的低成本战略获得胜利。如今的企业只有生产高品质的产品才能在市场中立足,而毫无疑问品牌能给高品质的产品锦上添花,我国已形成一定规模的品牌产品,例如波司登(Bosideng)、佐丹奴(Giordano)、罗莱家纺(Luolai)、安踏(Anta)、恒源祥等。我国纺织企业应该努力创建更多属于自己的特色品牌,广泛实施国际上普遍用于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的ISO14000标准体系,提高自身以及整个行业的综合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1997―2014[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 SANCHO F H, TADEO A P, MARTINEZ E. Efficiency and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an application to spanish wooden goods and furnishings industry[J].Environmental and resource Economies,2000,15(4):365-378.

[3] SHADBEGIAN R, GRAY W. Pollution abatement expenditure and plant-level productivity:production function approach [J].Ecological Economics,2005,54(2):196-208.

[4] 姚蕾,宁俊.国内环境规制对纺织服装出口贸易影响的实证研究[J].纺织学报,2013(6):107-112.

[5] MITSUTSUGU H.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and the productivity of Japanese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J]. Resource and Energy Economies,2006,28(4):299-312.

[6] 赵玉焕.环境规制对我国纺织品贸易的影响[J].经济管理,2009(7):147-150.

[7] 李小平,卢现祥,陶小琴.环境规制强度是否影响了中国工业行业的贸易比较优势[J].世界经济,2012(4):67-77.

[8] LANOIE P,PATRY M,LAJEUNESSE R.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and productivity: new findings on the porter analysis [Z].Cirano Working Papers,2001.

[9] 张倩.环境规制对我国纺织服装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D].天津:天津财经大学,2011.

[10] 张成,陆D,郭路,等.环境规制强度和生产技术进步[J].经济研究,2011(2):113-122.

[11] BUSSE M. Trade,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s and the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new empirical evidence[Z].World Bank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2004:3361.

[12] 傅京燕.环境规制与产业国际竞争力[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13] 郭红燕,刘民权,李行舟.环境规制对国际竞争力影响研究进展[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28-33.

[14] 林艳真.我国纺织品贸易与环境冲突及协调路径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10.

[15] 赵细康.环境保护与产业国际竞争力:理论与实证分析[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第6篇:企业经营方向范文

营业税和增值税一直是流转税中的两大主要税种,其计算依据和缴纳方式也存在很大差别。营业税的计税依据是营业额,是价内税,房地产企业销售自行开发的项目按照5%的税率计征。增值税的计税依据是增值额,销项税额减去进项税额即为增值额。

(一)按简易方式计征增值税

“营改增”试点方案规定,房地产一般纳税人销售本企业自行开发的老项目可以按照简易计税方法计算缴纳增值税。在不考虑其他税种的情况下,房地产企业缴纳营业税和按简易方式缴纳增值税的税率没变,但因增值税是价外税,计算计税依据时要把价税分离,按照不含税营业额计征增值税,这样看来,房地产企业“营改增”后,按简易方式计征增值税比原来缴纳营业税少了,税负降低了。

(二)按销项减去进项的方式计征增值税

“营改增”后,房地产开发企业一般纳税人销售自行开发的项目适用11%的增值税税率。从原来按5%营?I税税率缴税,变更为按11%的增值税税率缴税,税率提高了6%,这是否意味着税负上升了呢?其实,两者的计税依据不同,虽然税率提高了,但由于增值税是按增值额计算税额,而增值额是扣除可以抵扣的进项税额的差额,且抵扣的进项税额越大,计算及缴纳的增值税越少,从理论上来看,“营改增”后,房地产企业税负不会增加相反还会减轻。但实际情况是,税负能否降低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其中进项税额的抵扣是最关键的因素。

二、“营改增”对房地产企业净利润的影响

影响企业净利润最主要的因素是营业收入及营业成本,下面笔者就分析一下,“营改增”后,房地产企业销售自行开发的房地产项目,营业收入和营业成本的变化情况以及对净利润的影响。

(一)营业收入下降

众所周知,营业税作为企业收到的价款包含在营业收入内。增值税是价外税,不包含在营业收入中。自“营改增”实行后,无论采用一般计税方法还是简易方法,都需要将其中包含的增值税额分离出去,按照不含税的金额确认为营业收入。在房产总价不变的情况下,显然由于“营改增”后的营业收入不含税,使其体现在利润表中较“营改增”前有所下降。

(二)营业成本上升

在房地产企业的开发成本构成中,建筑安装成本是其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建筑施工企业是建筑安装成本的实施主体。“营改增”后,建筑施工企业也被纳入试点范围之内,税负随之增加,导致作为上游的房地产企业也相应的增加了成本。一是建筑施工企业的材料成本占总成本的比重较大,但因购进的材料无法全部取得增值税专用抵扣发票导致材料成本增大。二是建筑施工企业的人工成本也是总成本的一大部分,由于施工企业的特殊性,季节性强,工期长,所以施工人员大都是劳务公司派遣和一部分农民工,而劳务公司为了自身的利益考虑,往往不能给雇佣员工的企业开具能够抵扣的进项发票,导致建筑施工企业人工成本增大。三是建筑施工企业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会租赁一些设备和对设备进行维护和保养,而这部分支出也会由于没有抵扣发票导致成本增大。

综上所述,在实际生产运营过程中,建筑施工企业要完全取得能抵扣的增值税专用发票是非常困难的,所以,其承担的税额会增多,而这些因素直接导致房地产企业的建筑安装成本增加。

(三)利润下降

企业利润的构成是营业收入扣减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期间费用,在销售总价不变的前提下,由于“营改增”后营业收入为不含税销售额,导致营业收入较“营改增”前明显下降。按照简易办法征收的企业,由于“营改增”后营业税金的减少,利润可能与“营改增”前差异较小;而按照一般计税方法征收的企业,在税率不同导致营业收入下降幅度明显高于简易计税方法营业收入下降幅度的前提下,假设成本下降的幅度低于收入下降的幅度,将会导致企业利润降低。

通过前面的分析不难看到,“营改增”后对房地产企业的税负及净利润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建议房地产企业采取以下措施,使不利影响降到最低。

三、“营改增”后,房地产企业的应对措施

(一)重视对供应商的选择,并加强对供应商的管理

采购材料取得的增值税专用发票可以抵扣进项税额,这一点对于作为一般纳税人的房地产企业尤为重要,那么及时获取增值税发票用于抵扣进项税额也就成为房地产企业降低成本的重要举措,这就要求企业在对供应商的选择上要从多方面进行考察和了解,其是否具有一般纳税人资格,是否能够足额开具增值税抵扣发票。企业应该着重选择那些资质正规、能足额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的优质供应商。另外,对供货合同的签订要严格把关,要在合同中明确规定供应商必须开具能抵扣的专用发票,对于不符合要求的供应商,要果断拒绝合作,确保房地产企业有足够的进项税抵扣,降低企业的税负。

(二)建立严格的发票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水平

对于增值税发票的领购、如何使用、到期认证及管理情况都要按照增值税法的有关规定执行,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加强内部财务管理,企业财务人员在取得抵扣发票后,要在规定的期限内将抵扣发票进行认证抵扣,否则超过了抵扣期限的发票是不允许抵扣的,而不能抵扣的发票不但占用了企业的资金,更是无形中增大了企业的税负。要提高财务人员的纳税意识,要加强在材料采购方面的发票管理工作,丢弃原来那种为了省钱采购材料不要发票的观念,工程完工后及时结算,及时取得发票,及时认证抵扣,使增值税发票发挥最大的效力。

(三)重视企业税务、财务管理制度的完善

房地产企业原来缴纳营业税时科目的设置、核算方法及缴纳程序都相对简单,“营改增”实施后,财务人员的工作量加大,仅科目设置一项就?驮恿撕芏啵?由一个科目变为五六个科目,核算及缴纳流程的难度加大,如果还停留在原来简单的核算上,就很容易出现错误,影响企业的税收。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加强对财务人员的培训工作,提高对增值税的认识,不能简单地把增值税发票当作一张原始凭证看待,要时刻牢记能够抵扣的增值税发票是企业税收的关键环节。要完善财务管理制度,特别是有关增值税方面的,避免因为增值税发票方面出现问题,使企业遭受不必要的损失。更要努力提高业务水平,提高财务人员的业务能力及工作的责任心,对于不符合要求的发票坚决不能抵扣,从而保证会计工作的准确性。在处理增值税方面的业务时要格外小心,做到及时核算及时申报及时缴纳。

(四)理清业务流程,积极开展税收筹划

“营改增”后,增值税涉及很多方面的内容,应该引起企业高度的重视,并合理、科学地进行税收筹划。房地产企业的运营有其自身的特点,要根据自身情况制订一些相关的制度来进行管理,达到降低税负的目的。

首先,做好利润测算。房地产开发环节多,要求企业各部门相互配合,资源共享,可以根据企业成本类别及合约台账对现有合作单位逐项梳理测算不含税成本。对预期合作单位,先分析承包商的纳税人资格并设置相应税率,测算出预期合约的不含税成本,同时还要综合考虑承包商是否存在既销售材料又自带安装的混合销售行为,例如电梯、弱电设备等。由于货物销售与提供劳务的税率不同,在合理范围内可以通过签订不同种类合同筹划出对企业有利的税负。

其次,做好全过程进项税监控。在招投标选聘合作单位时应该进行合理筹划,选定评标时要综合评价,签订合同时条款要明确付款条件及票据要求,财务付款时严格遵照合同约定把好票据关。通过流程管控合理控制税负,减少不必要的支出,减少成本大幅异动。

最后,房地产企业也可以通过项目外包的形式,尽可能多的获得增值税抵扣发票,从而达到降低成本、降低税负的目的。房地产企业的销售价格受国家宏观政策调控、土地供应、货币政策、人口因素等各方面影响,不能单一依靠提升售价实现利润目标。企业还应加强成本管理和控制,选择有利的合作形式,积极开展税务筹划,从而实现企业战略。

第7篇:企业经营方向范文

关键词:员工招聘;成本风险;影响因素;现状分析;实施策略

一、企业员工招聘成本风险研究背景

随着由人力资源形成的人力资本所凝聚的核心竞争力成为企业赢得竞争的根本所在, 企业能拥有合适的人才成了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中之重。员工招聘是企业对人才的信息收集、甄选到录用的过程, 是人力资源管理的第一步,聘用到合适本企业的人员可以为企业创造价值, 没招到人才或大材小用或小材大用, 都会给企业带来一定的损失。在什么地方, 用什么方式招聘到合适人才, 如何判别人才, 如何留住人才, 这些都是一直困扰着企业的问题。

二、企业员工招聘风险存在主要问题

1.招聘成本的回报风险。招聘成本的回报风险是指企业在招聘时由于招聘失败或未招到合适人才而造成投入的各种人力、财力、时间等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的损失。它在进行招聘预算和决策的时候就可能已经存在。人员甄选要花高昂的费用。“据统计,美国每甄选一名雇员要花费的全部费用平均高达50000美元。而且应聘岗位越高,所需费用也就越大。”虽然一位合适员工随着年限的增加将给企业创造的价值会远远超过这些代价,但是我们不能排除这个过程中的其他可能性,如没有招到合适人才,或甄选到了不合适人才,或上岗不久就离职等等。综合看来,招聘了一名不合格员工的损失是相当大的。这些风险就会使企业在竞争中处于较大劣势。2.招聘渠道的选取风险。招聘渠道的选取风险是指招聘人员对有关职位、人才和市场等信息的熟悉与把握不足而对招聘渠道和方式的选择不当所造成的人才错失和损失。普通的招聘渠道很难找到合适的人才。参加招聘会或留意广告的人一般是不够成熟的人才,表现不充分而培训力度大,时间长,使用风险比较大,或只是较高的年薪吸引的人才。这些人才往往不是企业重点岗位所需的人才,否则可能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用人风险,不仅是时间、费用上的损失,还会涉及商业秘密的泄漏,增加竞争对手。真正成熟的优秀人才和高级人才一般都为其老板所重用,不轻易跳槽。各种招聘方式有着各自的优缺点和成本性,若选取不当,不但招聘效率、准确和成功率都极低,还增加了成本,错失了良机。3.人才判别的测评风险。人才判别的测评风险是指由于运用的评价方法与手段不当和测评误区而甄选到不合格人才或将合适人才拒之门外。在现实招聘中,真正进行测评的企业非常少,传统的面试却大行其道。常用的面试对于提高招聘的准确率贡献很小,仅仅能增加2%的准确性。面试中反映出来的缺陷是相当多的。例如面试使管理者了解应聘者是否容易相处与合作但对应聘者未来工作绩效的预测力不高;考官们存在着许多极难避免的由主客观原因造成误区,被戏称为“面霸”的应聘者们有着极好的面试技巧而使测评准确性大大降低。4.招聘回复的速度风险。在招聘员初次拿到简历和雇用经理拿到简历之后24-48小时内应与求职者联系。“我们的简历积压得太多,所以无法快速地从中筛选。”“人事经理出差了,还没来得及看简历。”是我们常听到的不可接受的借口。可以说,招聘速度是衡量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指标,对投递简历的应聘者反应速度越快,就越可能招收到合适的优秀人才。除了高层职位,规避招聘回复的速度风险可为企业尽早取得人力资源上的竞争优势。

三、企业员工招聘风险的影响因素

1.外部环境方面。企业招聘工作不可避免地要受外部社会环境的影响,比如劳动力的供给情况、宏观经济及当地经济的发展状况、国家的法律法规等。劳动力市场上劳动力的年龄、受教育程度、经验、技能等对企业招聘工作能否完成及完成的质量有很大的影响。经济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企业的招聘工作,比如经济发达地区较不发达地区更易招聘到合适的人选,而在宏观经济繁荣时期,由于社会所提供的就业岗位相对较多,找工作相对比较容易,有一部分人便频繁更换自己的工作。而在社会经济萧条期,随着就业机会的减少,绝大多数人比较珍惜自己的工作,不会轻易放弃。2.企业经营环境方面。企业经营环境包括人才市场及行业自律方面的影响。如果人才市场比较成熟,人才供求相等甚至供大于求,企业在薪酬福利方面拥有更多的主动权,即使出现员工突然离职的情况也能及时从市场中招到人员顶替,把损失降到最低。若情况相反,则企业面临一系列风险。企业间的竞争也可能会导致招聘风险,如果行业自律情况较好,恶意竞争就不会大行其道。但若企业所处行业竞争比较混乱,则有可能遭到挖墙脚给企业造成损失。3.企业自身的原因。在所有导致招聘风险产生的原因中, 企业自身的原因在控制和降低风险是最有用的,因为只有企业自身的原因是企业可以自主控制的, 可以通过改变而取得明显改善的, 像社会制度和经营环境等方面的原因都不是企业可以左右的, 所以说分析企业自身的原因是最具实际意义的。企业缺乏工作分析,并对招聘风险重视不够。如果由于信息收集不完全,分析过程不规范等因素的干扰而导致工作分析不全面甚至无效,那么得出的职务描述也就不能真实地反映工作岗位的要求,据此招聘到的人员也必然不适合岗位要求,可能需要重新招聘或培训,导致招聘风险的产生。4.应聘者自身的原因。应聘者道德风险严重,对社会就业状况存在认识误区。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招聘过程亦是一个不完全信息的动态博弈过程。由于应聘者具有信息优势,为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可能会产生造假行为,出现逆向选择或道德风险,同时,许多应聘者由于认识上的误区,只偏爱热门行业和职位。对企业来说,热门行业和职位应聘者过多,增加招聘成本;冷门行业和职位却招不到合适的人,使得招聘无效率。

四、加强企业员工招聘风险的防范措施

1.加强招聘人员自身素质。在现代的企业招聘中,人力资源管理者就好比独具慧眼的伯乐,只有他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练就一身过硬本领,他才会挖掘出适合企业发展的人才千里马。在21世纪,作为一个优秀的人力资源管理者,不仅仅要具备精湛的专业知识,也要扩展自己在其他方面的能力,做到与时俱进。2.增加信息透明度。为解决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风险问题,有两种方法可以选择,一是应聘者积极响企业传递关于自身能力的信号,二是企业进行信息甄别。同时企业向求职者传达自身管理模式、思想、制度等信息也是必要的,这样有助于求职者充分了解企业的实际情形,形成真是预期,进而自我筛选。3.优化薪酬管理。薪酬水平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企业能否招聘到优秀的员工,从而影响企业竞争力,因此企业必须在薪酬水平、结构、形式等方面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通过不断优化薪酬管理,以适应环境的变化。4.加强企业内部招聘。员工离职、跳槽会给企业带来风险,防范此风险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从内部招聘。由于企业和内部人员间信息相对比较对称,招聘成本的回收就更快。同时,内部招聘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激励手段,可以大大提高员工工作效率和对企业的认同感。

参考文献:

[1]潘海静.浅析企业招聘风险及防范措施[J].现代商业.2011年(24).

[2]妥群.浅析企业人才招聘中的风险与防范[J].科技风.2010年(19).

第8篇:企业经营方向范文

关键词 ERP 材料计价 问题研究

一、引言

ERP环境下,材料入库价由原来的按实际价格入库,变更为按实际价格加内部倒运费入库;材料出库价格由原来的按计划价格出库,变更为按移动加权平均价格加一定比例的仓储保管费出库。材料计价方式的变更一是造成相关部门难以对工程造价的材料价格进行审批。二是部分产品生产、制造单位采用了标准计价法,但是受ERP系统应用等影响,这一计价方法存在一定的弊端。本文将对以上问题深入剖析,并提出解决方案。

二、材料计价方式产生的问题

(一)对工程造价预算编制及审计产生的影响

(1)难以确定工程预算编制及审定依据。材料计价方式变更后,对工程项目的工程计划、预算的编制及审计均有影响。主要体现在材料计价方式变更后,由于每次结算用的材料是不同批次的价格,所以很难确定每一个项目的材料价格审计以何种价格为依据。实时加权平均价=(原有存货实际成本+本次进货实际成本)÷(原有存货数量+本次进货数量)。

(2)无法做到概预算核定的及时性。取消材料计划价后,地面工程等大型建设项目由于建设期长,单位工程多,材料品种多、价格多,存在设计变更因素,如果领料时不能明确单位工程、工艺的具置,会造成结算资料多,无法及时对已完成的单位工程进行审定,使审计工作非常繁琐。

(3)计价方式变化带来的财务审计问题。财务审计的关注点与概预算核定不同,审计主要关注项目前期、立项等,计价方式变更后,由于涉及计划投资的月度、季度、年度的调整,同时各单位编制计划投资时不可预见因素多,影响了计划编制的符合率,因此需要相应的制度作为支撑,并配套相应的政策。

(二)标准计价法存在一定弊端

在ERP环境下,部分油田的产品制造单位采用标准价的方式计价。采用标准计价法,可以解决发料不及时等问题带来后续无法结转入库和销售发出的问题,但同样存在一定的弊端,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无法及时更新标准成本。标准计价即材料的收、发货都采用标准价格计价,每月底,再将标准价格与移动加权平均价格间的差异进行分摊、还原。在ERP系统中的材料发放,按业务类型可分为对内部单位发货和对外部单位销售两种。对内部单位发货时,每月将材料差异分摊到使用单位,不存在资金流失风险;但是在对外销售中,如果标准价格低于实际价格,就存在资金流失风险。为了避免这种风险,则必须对系统标准价格及时更新,保证标准价格贴近于实际采购价格。但由于系统设置及核算的需要,标准价格基本上是每月进行一次更新与,造成了部分价格波动大的材料系统标准价格与实际价格存在脱离现象。

(2)影响账务处理的及时性与准确性。标准成本法的另一弊端即由于系统程序较为复杂,非专业人员无法深入了解系统程序,以至于系统程序一旦出现问题,则需要ERP项目总体组委派技术专家进行解决,且无法短时间内确定问题源头,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和精力,企业这种过分依赖于系统的结果影响了账务处理的及时性与准确性。

(三)假退料价格问题

由于油田企业生产程序复杂,部分单位存在领料批次多、数量多,实际耗用少等情况,经常会发生假腿料的业务处理,因此何种方式确定退料价格成为难以解决的问题。

三、解决方案

首先,ERP成功上线源于观念上的转变。ERP上线后,材料计价由上线前的手工无法计算加权平均价变化为上线后由系统自动计算,各部门、产品、项目需要的单据、价格,均可以在ERP中通过计算得以实现。所以,新的管理模式不是带来麻烦,而是会给管理带来进步,使财务管理由事后管理步入时时管理。

(一)确定工程预算编制依据

工程预算应依据计划价格编制,即统一由物资公司编制“工程项目预算编制指导目录”,作为项目预算编制基础,对外作为结算价格上限,指导目录要与SAP系统编码一致;按规划计划部门下达计划金额进行总额控制,工程列支超预算如不能取得计划调整将无法列支,以实现事前控制。

(二)规范各单位材料发料及领料流程

为保证概预算核定的及时性,要求各单位上报领料计划时,必须明确产品名称、规格型号、数量,由物资公司审核并确定属于发料业务或采购业务,如属于采购业务,在签订合同后根据物资类型创建物资编码,如无物资编码则无法入库;如属于发料业务,各单位必须先进行入库再进行发料,确保审批手续齐全,发出时要明确项目,如出库不能明确项目,必须挂在个人头上,不进行账务处理,待手续齐全后再进行业务处理。

(三)与时俱进,改变传统审计模式

在ERP环境下,工程造价审计人员在审计时应改变ERP上线前的传统审计模式,了解ERP系统报表用途,充分利用ERP系统自动生成的材料消耗明细等报表,以抽样核对等方式关注材料是否进错工程项目、消耗是否合理。

(四)加强物资管理,确保价格真实准确

(1)通过ERP上线,充分利用信息化集成的优势,逐步减少、取消同类产品的积压状况,以体现集中采购优势,提高材料价格准确性。

(2)为体现工程审计的严肃性,应统一规范价格审定依据。对于大型项目的单位工程审计,以项目实际领用材料的加权平均价作为审计依据,由于假退料业务的特殊性,规定假退料按最后一次出库的加权平均价格。

(五)加强标准价格更新和管理

针对材料标准价格不能及时更新的问题,采取以下办法:一是为部分价格变动比较频繁的物资制定目录,当市场情况变化时,采购部门要及时通知财务部门更新价格。二是以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规范业务,并通过修改ERP系统中的配置字段、增加销售控制等办法,加强对销售价格的管理,标准价格与实际采购价格尽量相符,以加强材料核算,防止资金流失。

(六)加强人员培训力度,保证账务处理及时性与准确性

公司ERP系统应用水平的提高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加大宣传力度,加大对业务人员ERP系统应用的培训力度。对于重要岗位,人员要相对固定,同时要加大公司ERP运维队伍建设,培养一支高素质的ERP运维队伍,保障公司ERP系统平衡有效运行。

四、结束语

第9篇:企业经营方向范文

关键词:全局性 战略制定 战略选择

企业经营管理战略是企业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严峻的挑战环境,为求得长期稳定的生存和不断发展而进行的总体性谋划,是对企业经营范围的科规定。具体的讲,企业经营战略是在符合和保证实现企业使命条件下,在充分利用环境中存在的各种机会和创造新机会的基础上,确定企业同环境的关系,规定企业从事的事业范围、成长方向和竞争对策,合理地调整企业结构和分配企业的全部资源。本文结合我国企业的具体情况,分析了企业经营管理战略的基本特征和制定步骤。

一、企业经营管理战略的特征

1、全局性

形象地说.企业经营战略就是企业发展的蓝图,制约着企业经营管理的一切具体活动。企业经营战略是对企业的未来经营办向和目标的纲领性规划和设计,对企业经营管理的所有方面都具有普遍的、全面的、权威的指导意义。

2、长远性

企业经营战略考虑的是企业未来企业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总体发展问题。经验表明,企业经营战略通常着眼于未来3-5年乃至更长远的目标。

3、指导性

企业经营战略规定了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基本的发展目标,以及实现这一目标的基本途径,指导和激励着企业全体职工努力工作。

4、现实性

企业经营战略是建立在现有的主观因素和客观条件基础上的,一切都从现有起点出发。

5、竞争性

企业经营战略像军事战略一样,其目的也是为了克敌制胜,赢得市场竞争的胜利。

6、风险性

企业经营战略是对未来发展的规划,然而环境总是处于不确定的变化莫测的趋势中,任何企业经营战略都伴随着风险。

7、创新性

企业经营战略的创新性源于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发展变化,因循守旧的企业经营战略是无法适应时展的。

8、相对稳定性

企业经营战略一经制定后,在较长时期内要保持稳定(不排除局部调整),以利于企业各级单位、部门努力贯彻执行。

二、制定经营战略的步骤

1、经营战略分析

企业的内外环境即为企业经营战略管理提供了机会,同时又使其面临着威胁。因此企业的战略管理首先就要对内外部环境进行战略分析。这是战略管理的起点。我国古代著名的军事战略家孙武曾经说过:“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里的知彼就是了解外部环境,知己就是了解内部条件。

企业经营战略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战略人员对企业目标的确定是否明确、对企业外部环境的评价是否准确以及对企业内部条件的分析是否完整、透彻。这是因为:

(1)企业经营战略必须与企业所处的竞争环境相一致,特别是要能利用环境中已存在的或可预见的机会,并尽量降低或完全消除环境对企业形成的威胁。

(2)企业内部资源及能力必须能够满足企业所制定的战略的要求。由于企业不大可能利用所有的机会,因此在制定企业战略时应该根据企业的内部优势选择可以利用的机会,绝不能不考虑内部能力,就根据环境机会制定没有资源保证的战略。

(3)战略的效果要通过实施过程才能得以表现。战略的实施受到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的制约。

企业外部环境包括企业的微观环境、中观环境及宏观环境,这些环境因素对企业来说基本上是不可控的,把握住外部环境的现状及未来发展变化的趋势,掌握了足够的信息,就为正确确定企业的经营方向和思想、提出经营目标、确定经营战略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企业内部条件的分析指的是要评价本企业在经营中已具备的和可取得的资源的数量和质量,这里不仅包括人、财、物等物质资源,而且还包括企业组织结构、信息、时间、企业文化及企业形象和信誉等无形资源。明确企业的优势和劣势,这就为企业在长远发展中如何扬长避短指出了战略方向。

2、经营战略制定

战略制定是在企业经营战略分析的基础上,组织各方面的力量,按一定的流程和方法,为企业选择适宜战略的过程。战略制定是企业战略管理歌得成功的根本保证,直接影响到战略实施和战略控制。因此战略制定是企业战略管理的关键环节。它又可以分为四步:

(1)战略制定的准备。也就是制定战略的目标和选择制定战略的方法。前者为企业实现战略任务指明了方向,它应该具有可接受性、灵活性、可度量性、可实现性、适应性、易理解性;后者根据具体单位的类型和规模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小企业的战略一般都是非正式形成的,大规模的公司的战略是通过各层次的管理人员广泛参与,经过详细的研究和讨论,有秩序、有规律地形成的。

(2)总体战略选择。中石化要做世界一流企业,中石化始终把资源战略放在首位,狠抓东部老油田的稳产增产,推动西部新区勘探的战略性突破。中国石化集团油气勘查矿权区块由6万平方公里增加到103万平方公里;拥有石油远景资源量从181亿吨增加到267亿吨。天然气拥有远景资源17.4万亿立方米。通过加大油气勘探开发力度,中国石化集团原油储采比由13.7提高到15.8,已连续7年实现储采平衡有余,改善了资源序列结构,为企业油气资源可持续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企业总体战略应使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产生附加值,即在企业的某个或多个价值活动上实行低价成本或差别化,由此产生溢价。就是说企业的总体战略必须帮助其经营单位建立一个独特的、能产生竞争以及竞争优势的程序。在制定总体战略时需要考虑两个问题,一是企业应该选择在哪个行业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以使其长期利润最大化,二是企业应该选择哪种战略进入或退出某个行业领域。

(3)竞争战略选择。由于每个企业面临着不同的机会和威胁,每个企业有不同的优势和弱点,所以对每个企业来说形成的战略是独特的。波特的《竞争战略》一书中,提供成功机会的基本战略方法有三种,即成本领先战略、与众不同战略和集中优势战略。

(4)战略方案评价。战略方案评价是企业采用一定的方法和技术,从众多的备选方案中选择适合自身特点的方案和决策过程。

三、结论

企业经营管理战略制定以后,关键是战略的具体实施。战略实施的成败在于能否把实施战略所必须的工作任务、组织结构、人员、技术等资源以及各项管理功能有效地调动起来加以合理配置。

参考文献:

[1]苗长川,杨爱花主编.现代企业经营管理[M]. 北方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4

[2]孙云茂. 企业经营管理创新方案研究[J]. 现代商业. 20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