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医基础理论教程范文

中医基础理论教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医基础理论教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医基础理论教程

第1篇:中医基础理论教程范文

2012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牢固确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同时要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激发学生专业兴趣和学习动力。将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医学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互动式讨论教学,就是通过营造多边互动的教学环境,在教学双方平等交流探讨的过程中^达到不同观点碰撞交融,进而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探索性和创新性,从而有利于学生智力潜能的开发,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尤其对于医学院校学生,锻炼解决医学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临床多向发散思维的形成,有利于促进学生独立思考,整合已有零散的医学知识,不失为提高医学生临床素质的适宜教学方式。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无定法,往往在一节课中,各种教学方法可以灵活、交叉和综合运用,未必自始至终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互动式讨论型课堂教学亦是如此,穿插运用讲授法、情景法、研讨法、问题法、案例法以及辅导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法。也有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如问题讨论式、布置小课题作业、合作辩论式和学生讲课式等。我们通过在中医学基础教学中运用该方法,发现其优势和劣势如下:

1.互动式讨论性教学方式在中医学基础中的优势

中医学基础是中医学的基础课程,具有极其丰富的理论,它从基本原理中抽象出一般的思维方式并对其进行与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哲学原理的整合。课程中很多知识点,都会涉及诸多学科内容。课程开设在大一阶段,而大一的学生从未接触过中医学文化的有关知识,对于中医学文化既缺乏文化背景基础,又缺少丰富的生活经验。尤其是学习到阴阳五行、精气学说等章节时,感觉抽象、模糊、深奥难懂。如果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不经过学生自己的思维激荡,就存在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感觉乏味、缺乏对中医学基础内容的体会和认识。

而在中医学基础中采用互动式教学,比如课堂提问引起互动,可以设问:精气的含义是什么?由于学生们对自然界的气体都有一定的思维深度,又往往能联系身边的实际,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激发起学生思考的兴趣。他们在课堂上积极回答,将会给后面进行更深人的探讨打下良好的基础。再如,在授课过程中可以适当地提出带有创新性的穿插提问,这也是一种良好的互动讨论方式。在提出“如何理解肝木克土”这一问题时,同学们就会联系实际从不同方面进行讨论,除了强调的内容外,还增加了不少自己的观点。这种教学方式改变了教师“以讲为主,以讲居先”的格局,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注重了学生自学能力和探索精神的培养和锻炼,提高了学生学习运用中医基础理论的辩证思维能力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互动式讨论性教学方式在中医学基础课程中的弊端

1)在互动式讨论性教学法运用中,学生的知识结构点必须在原有的一些相关知识的基础之上,围绕主题展开教学双方互动,但学生所提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具有不可控制性,使组织难度加大;2)大一学生缺少活动经验,思路不够开阔,容易在选题上出现从众的现象,需要老师给予的指导和帮助,但不可包办代替,这样往往会影响教学进程,归纳互动问题,要求教师必须充分备课;3)精选案例式互动虽然直观具体,生动形象,环环相扣,但缺点是理论性学习不够系统深刻,典型个案选择难度较大,课堂知识讨论性教学法量较小;4)多维思辨式互动,能够使课堂气氛热烈,分析问题深刻,自由度较大,但要求教师必须充分掌握学生的基础知识和理论水平,并对新情况、新问题、新思路具有较高的分析把握能力;5)为了更深入地认识和理解一个理论问题,学生事前也要查阅很多资料,需要学校图书馆和学院专业资料室的帮助才能完成。因此,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学习的图书资料、教学手段设备等等是必不可少的。

3.建议

关于互动式教学思想的论述最早可见诸《学记》:“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这里的教学相长实际上就是古代朴素的互动思想。“问题”是教学互动得以开展的条件和基础。确保互动式教学的实施,教师课前必须依据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立足教学内容精心设计互动问题。相比较而言,我国的传统教育模式属于应试教育,在学生自主学习方面比较缺乏,仍然多依赖教师的讲解和知识灌输。这种教学方式的突然出现,学生需要了解、习惯和适应,否则就会不知所措、无从下手、或者困惑茫然、甚至感觉增加了学习的负担和麻烦。所以这种教学方法必须循序渐进,进行部分知识点的改革和尝试,在尝试中发现问题后,摸索更好的融合方法。

第2篇:中医基础理论教程范文

从2001年以来,在积极推动英语等外语对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进行教学的思想指导下,全国很多中医药院校都开展了相关的研究和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效。为了迎接现今时代所赋予的挑战,中医药专业的双语教学无疑势在必行。[1]但有研究显示由于中医药的特殊性,其双语教学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有待于思考的地方,其中教材和相关著作的缺乏不容忽视。[2]因此本文通过阐述国内相关著作发展情况,从而探讨其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

纵观近20年国内中医药英语翻译著作的发展状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国内中医药相关英文著作

1.丛书系列

1990年张恩勤主编,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出版了《英汉对照新编实用中医文库》。其中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上、下册)、《中医诊断学》、《中医临床各科》(上、下册)、《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养生康复学》、《中国针灸》、《中国推拿》、《中国药膳》、《中国气功》、《中国名贵药材》、《中国名优中成药》,该套丛书在国内尚属首部。之后1991~1994年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徐象才主编了一套《英汉实用中医药大全》,其中包括《中医学基础》、《中药学》、《方剂学》、《单验方》、《常用中成药》、《针灸治疗学》、《推拿治疗学》、《医学气功》、《自我保健》、《内科学》、《外科学》、《妇科学》、《儿科学》、《骨伤科学》、《直肠病学》、《皮肤病学》、《眼科学》、《耳鼻喉科学》、《急症学》、《护理》、《临床会话》等。2002年左言富任总主编、朱忠宝等总编译,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一套《(英汉对照)新编实用中医文库》,该套从书包括了《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骨伤科学》、《中医眼科学》、《中医耳鼻喉科学》、《中国针灸》、《中国推拿》、《中医养生康复学》等14个分册。2001~2006年间刘公望主编,华夏出版社出版了英文版图书《针灸基础学》、《针灸临床学》、《方剂学基础》、《中药学》、《方剂学发挥》等,同时刘公望于1994年和2007年主编了《针灸学基础篇》和《中医临床基础速览(伤寒、金匮、温病)》,均由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出版。

2.教材

1998~2000年间北京中医药大学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教育司委托,编译了高等中医药院校英汉对照教材,并由学苑出版社出版“普通高等中医药院校英汉对照中医本科系列教材”《中药学》、《方剂学》、《针灸学》、《中医诊断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基础理论》等系列丛书。在2007年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来华留学生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汉英双语教材编审会指导下,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了一套汉英双语教材,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妇科学》、《针灸学》、《推拿学》、《中医养生学》、《医学基础知识导读》。

3.单个著作

(1)英文

1)中医基础理论

2003年刘干中、徐秋萍、王台主编《中药基础知识》(英)由外文出版社出版。

2)中医临床

1998年徐象才主编,外文出版社出版了英文书籍《诸病中医中药外治大全》。2007年李经纬主编的《中国传统健身养生图说》(英)由外文出版社出版。2003年谢竹藩编著了《英文中医名词术语标准化》(英)由外文出版社出版。

3)针灸推拿

1981年ChenChiuHseuh编著《Acupuncture:AComprehensiveText》。1999年程莘农主编,外文出版社出版了英文书籍《中国针灸学》。2002年金义成、彭坚所著《中国推拿学概要》(英)由外文出版社出版。2007年李鼎原著,上海中医药大学国际教育学院编译《针灸学释难》由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出版。(2)汉英或英汉

1)中医基础理论

1990年陈慰中著,俞昌正译《西方的中医五行学说(英汉对照)》由学苑出版社出版。2007年马伟光、和丽生主编《英汉双解简明中医基础理论教程》由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

2)中医临床

3)中药学

2006年苏子仁、赖小平主编《汉英·英汉中草药化学成分词汇》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

4)针灸推拿

4.工具书

二、讨论

可以看出,在以上出版的中医药英文著作中,丛书系列大致可分为四套,主要为汉英或者英汉双解形式编写。教材主要有两部,基本包括中医药主要科目知识,一部全英文,一部汉英双解。而个人著作最多,全英文形式较少;中医基础理论两部,中医临床三部,针灸推拿五部,主要集中于汉英或者英汉形式出版;中医基础理论两部,中医临床各科及词汇十五部,主要集中于针灸推拿学的著作编写,共有二十八部,中药学仅一部。工具书包括有十六部,均为汉英形式。

1.目前国内中医药英文著作以及普及存在的问题

(1)专业英语教材:专门针对中医药院校学生学习的中医药专业英文双语教材还呈现一个短缺状况,尚需进一步编辑完善。

(2)专业英语人才培养:还缺乏一支数量充足,既掌握中医药专业技术,又精通中医专业英语的外向型中医药人才队伍在医疗实践中大力宣传中医药,使中医药难以进入国际医药主流市场,在国外医疗体系中不易取得合法地位和共际认同。

(3)全英文著作:中医药英文著作目前主要还是针对国内相关从事中医药人士的学习,因此编写形式以汉英或英汉双解为主要形式。而以全英文形式编写的著作相对较少;中医药知识全面传播还尚存缺限。

(4)中药学以及其他中医药经典医籍:由于国际社会对于针灸推拿已经比较认同,但对中药学和一些中医经典医籍,如《金匮要略》等的英文著作编写较少,相对限制了有关理论的交流和传播。

2.解决之道

第3篇:中医基础理论教程范文

关键词:酒精性肝纤维化;中医症状特点;中医证候特点

中图分类号:R575.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3-7717(2008)11-2409-05

Study on TCM Symptoms and Syndrome Characteristics of Alcoholic Hepatic Fibrosis

LI Fengyi1,TIAN Delu2,SUN Jinhui2, ZHANG Daoming3, ZHAO Xianjun4,BATU Deligen5,LI Qunwei6

(1.No. 302 Hospital of PLA, Beijing 100039, China; 2.Dongzhimen Hospital,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Beijing 100700, China;3.China-Japan Friendship Hospital,Beijing 100029, China;

4.Medical College of Yanbian University, Yanji 133000, Jilin,China;

5.The Affiliated Hospital Innermongolia National University of Tongliao 028000,Innermongolia,China;

6. Taishan Medical College, Tai′an 271000,Shandong,China.)

Abstract:Alcoholic hepatic fibrosis was the investigative emphasis of alcoholic liver disease at home and abroad. TCM had some advantages in prevention and cure alcoholic hepatic fibrosis and the study on "syndrome" was TCM research focus nowadays.Though adopted the principles and methods of clinical epidemiology,overally gathered the data of four methods of examination and correlated clinical examination of the alcoholic hepatic fibrosis patients, the study discussed th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CM syndrome and TCM pathogenesis from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Key words:alcoholic hepatic fibrosis; TCM symptoms characteristics; TCM syndrome characteristics

酒精性肝纤维化是国内外酒精性肝病研究的重点,近10余年来在临床及基础研究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中医药防治酒精性肝纤维化有一定的优势,具有自身鲜明的特点,在临床及基础研究领域都获得了许多成果。酒精性肝纤维化“证”的研究也是当今中医研究的热点,但至今尚无一致可重复的相关文献报道,更缺乏数理统计支持的多中心证候特点分布临床资料。本研究试图在此方面进行探索。采用临床流行病学的原则和方法,在明确诊断标准和排除标准的基础上,较全面地收集酒精性肝纤维化患者的中医四诊资料和相关临床检查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应用统计软件处理和分析酒精性肝纤维化的临床信息,以期在中医基础理论的指导下,对酒精性肝纤维化临床中医证候的特点以及酒精性肝纤维化中医病机的特点进行探讨。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为多中心前瞻性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所有病例于2004年6月-2005年12月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消化科、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消化科、延边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消化科、内蒙古民族大学附属医院消化科、泰山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消化科共5家医院,按统一研究方案收集,包括门诊及住院病人。最后共收集合格病例199份。调查表均由消化科医院临床医生填写。

调查表中酒精性肝纤维化临床资料的内容:包括中医面色、舌脉、全身症状(口味、肌肤、二便)、脾胃症状群、肝胆症状群、肾及血证症状群等共136项(详见《酒精性肝纤维化中医临床证候调查表》)。全部症状均按《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标准进行分级量化:按症状出现的频率、持续时间、性质程度与外界刺激关系等4个方面进行综合量化,分为无、轻、中、重4级,分别量化为0、1、2、3;难以分级的分为不出现与出现,记为0、1。

1.2 研究方法

酒精性肝纤维化中医证候特点的研究应用主成分分析(FACTOR ANALYSIS)的方法[1]。主成分分析就是寻找潜在支配因子的分析方法,即将相关性比较密切的几个变量(症状)归于同一类中,用少数几个因子来描述许多变量(症状)之间的联系。主成分分析的工作原理比较符合中医“辨证”的思路,“证”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综合分析患者出现的各种症状、体征等,对疾病所处一定阶段的病因、病性、病位、病势等所作出的病理性概括,即“证候”,是潜在的、起支配作用的因素(因子);症状是机体内在病理状况的外在表现,是外在的、受“证”支配的因素(变量)。本研究就是根据主成分分析的理论,将酒精性肝纤维化四诊信息中的相关部分提取为支配这些信息的因子,进而依据中医基础理论和“证”相关临床判断标准来分析酒精性肝纤维化的证候特点。

2 病例纳入及排除标准

2.1 病例纳入标准

参照2002年中华医学会肝脏病学分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南京的诊断标准和日本的诊断标准制定。①有长期饮酒史,一般超过5年,折合酒精量>40g/d,女性略低;或2周内有暴饮史;②过度饮酒出现肝损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诊断为酒精性肝纤维化者;③肝活体组织检查符合酒精性肝纤维化组织学改变者;病变的主体:a、中央静脉周围纤维化;b、肝细胞周围纤维化;c、从肝细胞囊开始的星芒状纤维化。出现其中一项或全部;④未见明显炎细胞浸润和肝细胞坏死者;⑤血清HBsAg阳性但HBV-DNA阴性者;⑥年龄范围为25~70岁;⑦合并脂肪肝的纤维化(即脂肪肝加肝纤维化)病例亦归入此类。

肝纤维化的定性诊断注意事项:①据临床和实验室检查很难诊断酒精性肝纤维化。在未做肝活检情况下,应结合临床影像学检查结果。测定门静脉、脾静脉内径,可间接了解肝纤维化的有无,门静脉主干内径>13mm,脾静脉内径>8mm时,排除测量时的影响因素,提示有门脉高压的形成,肯定已有肝纤维化的存在。②肝和/或脾大。

2.2 病例排除标准

①年龄在25岁以下或70岁以上者;②妊娠或准备妊娠妇女,哺乳期妇女;③血清HBsAg阳性,HBV-DNA阳性者;④血清学检测证实有HCV感染、自身免疫性肝炎、淤胆性肝炎或隐源型肝炎者;⑤合并肝癌、肝性脑病、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消化道出血、感染等严重并发症者;⑥肝功能失代偿期患者;⑦原发性和/或继发性心脑血管、肺、肾、内分泌、神经和血液系统疾病者;⑧精神异常不能表达自身感受者。

2.3 中医相关辨证标准

参见《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相关内容。

3 结 果

3.1 酒精性肝纤维化患者症状分布特点

对199例患者88个症状、舌脉进行频数统计,结果初步表明(见表1),酒精性肝纤维化患者中医症状分布相对比较集中于消化系统症状。舌脉病态改变也较突出,在以上88个症状中占有相当的比例。

3.2.2 主成分法提取因子 特征根值大于1的因子有12个,其对总方差的累计贡献率为70.241%。

3.2.3 酒精性肝纤维化患者证候分布特点 用主成分法,经最大方差旋转法旋转变换,提取特征根值大于1的因子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出以下结果(见表3,仅列出大于0.3的因子系数)。

从表3得出的12个因子所包含的变量按因子系数大小排列如下:

F1:腹痛欲泄泄后痛减,手足麻木,胃脘疼痛,消谷善饥,饥不欲食,头晕,心悸(心慌),潮热盗汗,怯寒,夜尿频多,骨蒸发热,皮下瘀斑,齿松发脱,腹痛绵绵,口渴喜饮,口渴少饮,头身困重,喜太息,形体消瘦,腰膝酸软,减退,(肝区、胃部)刺痛、痛有定处、拒按,健忘,牙龈肿痛,口淡不渴,气短,五心烦热,耳聋,口燥咽干,懒言,耳鸣,齿衄,情绪抑郁,自汗,浮肿,肠鸣,矢气,,身热不扬,烦躁易怒,呃逆,嗳气,便血,失眠,胃脘灼热,口腻,便溏不爽,大便稀,吞酸,遗精,神疲,胃脘嘈杂。F2:身目发黄,口干而苦,小便短黄,胃脘嘈杂,不欲食,吞酸,胃脘灼热,脘闷,便溏不爽,口腻,肝和/或脾肿大,口燥咽干,食少,面部赤丝,失眠,肠鸣。F3: 嗳气,呃逆,自汗,耳鸣,情绪抑郁,便血,吞酸,胃脘灼热,矢气,烦躁易怒,恶心呕吐,腰膝酸软,五心烦热,头晕,心悸(心慌),口渴喜饮,失眠,骨蒸发热,健忘,口腻,肠鸣。F4:腹胀,食少,口淡不渴,肠鸣,不欲食,便溏不爽。F5:面部赤丝,减退,齿衄,肝和/或脾肿大,(肝区、胃部)刺痛、痛有定处、拒按,夜尿频多,烦躁易怒。

F6:大便秘结,排便无力,懒言。F7:肌肤甲错,身热不扬,失眠,牙龈肿痛。F8:乏力,神疲。F9:胁肋(肝区)疼痛,恶心呕吐,肝和/或脾肿大。F10:脘闷,口腻,不欲食。F11:矢气,肠鸣。F12:牙龈肿痛。

根据中医基础理论和“证”相关临床判断标准来分析上述12个因子所包含的变量,可以得出每一个因子所代表的酒精性肝纤维化中医证候特点:

F1的证候特点:属寒热虚实错杂;从所包含的变量分析,脏腑定位不明确,但主要症状表现为肝胆脾胃系统,兼见其他系统表现,与酒精性肝纤维化患者临床错综复杂的症状较符合,故F1的症状群代表“酒精性肝纤维化”患者的临床综合表现。F2的证候特点:属邪实,主要表现为肝胆热盛,病位在肝胆。因较符合“肝胆湿热”的辨证标准,故拟为“类肝胆湿热”。F3的证候特点:属邪实,主要表现为肝气郁结;病位在肝。因较符合“肝气郁结”的辨证标准,故拟为“类肝气郁结”。F4的证候特点:属实证,主要表现为脾为湿困的临床表现。病位在脾,故拟为“类湿邪困脾”。F5的证候特点:属虚实夹杂,虚症主要表现为肾阴虚,实证表现为瘀血表现,拟为“类肾虚血瘀”。F6的证候特点:属虚证,主要表现为脾气虚,病位在脾,拟为“类脾气虚”。F7的证候特点:该因子所含变量无内在联系,脏腑定位不明确,无法判定证候归属,予以删除。F8的证候特点:属脾气虚证,与F6的证候特点相同,根据中医基础理论知识,二者可合并,拟为“类脾气虚”。F9的证候特点:属邪实,主要表现为瘀血阻络,病位在肝脾,拟为“类瘀血阻络”。F10的证候特点:属邪实,主要表现为脾为湿困,与F4的证候特点相同,根据中医基础理论知识,二者可合并,拟为“类湿邪困脾”。F11的证候特点:该因子所含变量较少,只是脾胃系统的一个症状,无法判定其证候归属,予以删除。F12的证候特点:该因子只有一个症状,缺乏脏腑定位变量。无法辨别证候归属,予以删除。

3.3 酒精性肝纤维化患者证候特点分布(见表4)

4 讨 论

证候的辨证可划分为古典(传统)辨证诊断和现代辨证诊断研究两个历史阶段。前者的方法包括“依据症状诊断”、“结合病因诊断”和“治疗性诊断”3种,都是定性的经验诊断[1]。后者是从80年代开始,目前正在进行探索期间,其特点是:一方面逐步引入“临床流行病学”方法,力求进行半定量化、定量化、客观化和标准化诊断研究的各种探索;另一方面建立西医微观指标与中医“证候”的联系:目前尚未达成共识。

随着中医学科建设的发展及临床科研工作的不断深入,中医规范化已成为中医界研究的重大课题。传统的辨证过程,即医家以“四诊”为手段,获取了患病个体的直观信息,进而根据中医学理论,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分析、思辨,并借助一定的标准,将其归属于相应的证候类别。今天,人们称之为宏观辨证,其作为判别依据的标准则称之为“证候宏观标准”。而制定“证候宏观标准”的过程就是证候规范化的过程,是对中医学术系统整理、统一规范、全面提高的过程。它是辨证论治规范化的基础。规范化、标准化,是科学研究的基础,也是一门学科成熟的标志。中医对证的诊断为中医学所特有,故应立足于建立自己的科学标准,以提高临床诊疗的可操作性和准确性,且利于对外交流。

本课题采用临床流行病学的原则和方法,遵循中医临床观察的特点,设计症状、体征调查表,在明确诊断标准和排除标准的基础上,较全面地收集酒精性肝纤维化患者的中医四诊资料和相关临床检查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应用统计软件处理分析酒精性肝纤维化的中医临床证候特点,为该病中医证候的分类、病机的探讨以及临床治疗措施的制定等方面做些探索性研究。

4.1 酒精性肝纤维化患者临床表现以消化系统症状为主

研究结果初步表明,酒精性肝纤维化患者临床表现主要表现为消化系统症状。酒精性肝纤维化患者中医症状出现频率大于50%的依次为:舌苔厚腻、神疲乏力、胁肋(肝区)疼痛、蜘蛛痣、肝掌、恶心呕吐、小便短黄、肝和/或脾大、腹胀、食少、口干而苦、脘闷、舌胖大荣润有齿痕、身目发黄、舌苔白、气短、大便稀、烦躁易怒。该结果与文献报道基本一致[2]。舌脉病态改变与临床基本符合,提示在临床诊治该病时应重视舌脉在酒精性肝纤维化辨证中的重要地位,酒精性肝纤维化的患者早期临床上可无任何不适症状,也既是所谓的“无证可辨”,此时对舌脉的诊察就显得尤为重要。

4.2 酒精性肝纤维化患者病性以邪实为主 虚实夹杂

应用主成分分析得出的6类中医证候特点中,具有类似“邪实”性质的有4类;在199例酒精性肝纤维化患者中,这些证候特点的分布也以类似“邪实”的为主(63.30%)。邪实,主要包括(类似)湿/湿热、气滞、血瘀;类似“虚实夹杂”性质的也有相当高的发生率(14.57%),主要表现为类似“肾虚血瘀”的证候特点;虚证主要表现是脾气虚(22.11%)。

4.3 酒精性肝纤维化病位主要在肝脾 与胆胃肾关系密切

应用主成分分析得出的4类类似“邪实”证候特点中,“类肝胆湿热”(16.08%)、“类肝气郁结”(10.05%)和“类湿邪困脾”(23.61%)的病位主要与肝脾(胆胃)有关;在“虚实夹杂”中,“类脾气虚”(22.11%)的病位与脾有关;“类肾虚血瘀(14.57%)”的病位与肾有关;“类瘀血阻络”(13.56%)无定位依据;从所涉及的证候特点分布频数及结构比来看,病位主要在肝脾,与胆胃肾关系密切。

4.4 酒精性肝纤维化中医病机主要为湿热内蕴 气滞血瘀兼有正虚

中医学中虽然没有“酒精性肝纤维化”的病名,但中医对酒及过量饮酒导致肝脏疾病的记载和认识远于西方各国。中医学认为,酒属湿热有毒之品,味甘、苦辛、性湿、有毒,入心、肝、肺、胃经。酒邪伤人,多现湿热实证,也可以直接损伤人体正气,导致脏腑亏虚。古代医家把过量饮酒导致肝脏病的病因概括为“热”、“毒”、“湿”、“痰”、“虚”、“瘀”等。对于病因的认识,历代医家不但认识到酒性(外因)在本病形成和病机演变中的作用,还揭示了体质内因是本病发生和病机演变的基础。如《世医得效方》曰:“大抵五疸以酒疸变症最多,盖酒之为物,随人性量不同,有盈石而不醉,有濡唇而辄乱者”。说明酒邪伤人,因人禀赋不同而异。

导师田德禄教授在继承古代医家对酒精性肝纤维化认识并结合长期临床实践的基础上,认为酒精性肝纤维化归属中医“酒癖”范畴,脾胃虚弱贯穿于酒癖病程的始终;肝郁脾虚,气血不和,气痰瘀互结是酒癖病机的关键。导师认为酒精性肝纤维化的病机演变规律分3期。初期:病机为酒毒湿热之邪蕴结中焦,伤及脾胃,运化失司,湿浊内生,蕴而化热,湿热搏结,或阻于脘腹,或停于胁下,为伤酒之证。此时病位在肝脾(胃),证多属实属热,以气滞、血瘀、湿阻为主。中期:病机为酒毒湿热之邪留滞中焦,聚而为痰,阻碍气机,致气血痰与酒毒湿热相互博结,凝结成块停滞于腹中则为积块,或留置胁下而为痞块。病位在肝、脾,以气滞、血瘀、痰阻为主,为酒癖之证。后期:病由肝脾及肾,邪势未衰,正气已伤,正虚邪恋,此时气滞、血瘀、水停、正虚交织错杂,而成酒臌之证。导师根据以上对酒精性肝纤维化病机的认识,结合长期临床实践,拟出具有疏肝理气、益气健脾、清热祛湿、活血软坚作用的复方“调肝理脾方”治疗酒精性肝纤维化,在临床实践和实验室基础研究都得到了验证 [3-7]。

本实验应用数理统计方法归纳总结出的类似证候的特点是以为邪实为主,虚实夹杂,邪实表现为湿热、气滞、血瘀;正虚主要是脾、肾虚。脏腑病位主要在肝脾,涉及胆胃肾。从中可以部分归纳出酒精性肝纤维化的中医主要病机为湿热内蕴、肝郁脾虚、气滞血瘀、脾胃虚弱,这与导师田德禄教授对酒精性肝纤维化病机的认识是基本一致的[8],本研究结论验证了导师田德禄教授对酒精性肝纤维化病机把握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

[1] 张文彤.SPSS11统计分析教程[M].北京: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2002:190.

[2] 张道明,王远新,赵洪川,等.酒精性肝病-附136例临床与病理[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1996,5(3):196-201.

[3] 丁霞,田德禄,焉小丽,等.调肝理脾方治疗酒精性肝纤维化的临床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0,23(1):58-61.

[4] 赵丽云,丁霞,蒙一纯,等. 调肝理脾方抗酒精性肝纤维化大鼠的免疫组化及图像分析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0,23(2):25-27.

[5] 丁霞,田德禄,蒙一纯,等.调肝理脾方对肝脏星状细胞增殖的影响[J].北京针灸骨伤学院学报,2000,7(2):15-18.

[6] 丁霞,蒙一纯,田德禄,等.调肝理脾方对HSCDNA及RNA影响[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0,6(2):23-25.

第4篇:中医基础理论教程范文

【关键词】探究式学习;个案研究;护生

吉林省人民医院是吉林省省属最大的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集预防、保健、科研、教学为一体,是我省众多医学高等院校如吉林大学、延边大学、北华大学、长春中医药大学、长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等的临床医疗与护理的教学实习基地,每年承担着大学的教学实习任务。每年接纳实习生约700多人次,进修生300多人次。由于与我院合作的各高等院校的教学水平与质量差别较大,因此来我院实习学生的文化基础及整体素质参差不齐,因此教学实习面临着很大的挑战。

本文仅以来我院中医科的实习护生为例,探讨护生带教问题。近年来,随着实习护生的逐年增多,我科的带教任务也日趋繁重。尤其是近两年来,我科接受的护生包括研究生、本科生、中专生、进修生等多个层,学历层次跨度较大,纪律性、学习能力以及对护理工作认识的差别都很大。为确保服务质量,同时圆满完成带教任务,我科在护理部的支持和领导下,对实习生带教不断改进,总结经验,根据本院及本科室的实际情况探索使用探究式学习(enquiry based learning, EBL)带教法[1],取得了良好效果。现简介如下,以资相关人员参考。

1带教对象和教师

带教对象为201007201204期间在本院中医科临床实习的护生共89人,女性,年龄18~24岁;其中研究生3人、本科生12人、大专50人,中专生24人,每批实习8周。带教教师均为本科室临床经验丰富、学历层次较高的护理人员,共5人;年龄38~43岁,工作年限15~21年;其中本科学历4人、大专1人;按职称统计,副主任护师2人,主管护师3人。

2入科培训及测评考察

主要包括介绍医院的整体结构、实习流程、科内带教程序、本科室当前的护理模式及形势、服务礼仪、医院相关制度、安全管理规定等等。每批护生进入科室开始实习时,进行笔试和现场测评,考察实习护生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动手能力,一对一交谈了解护生的心理压力来源。

3带教方法

在此基础上,应用EBL带教模式[1, 2],主要包括个案研究、分组学习、情景模拟、反馈信息收集及评价等环节。

31病案研究(case studies)EBL是一种共享性学习方法,主要通过病案研究(某个典型患者的完整病历)来完成,包括3~5次理论讲座(有关该患者的特定典型疾病)、专题讨论和临床技能训练等等[3, 4]。根据我们多年的摸索和体会,病案研究应在五个主要学习领域,即生物科学基础理论、心理和社交沟通技巧、临床决策和技能、个人和职业发展的关系以及循证实践,对护生进行教育和培训。每个案例的学习,在一周内由不同带教老师以讲座的形式呈现给护生。

个案研究讨论的方式主要是借助电脑、多媒体、网络技术呈现给护生。与单用纸质形式相比较而言,这种方式具有更强的现实感,并且容易被链接到与实践紧密相连的电子病历,因此更易激发护生的学习兴趣。在可能和适当的情况下,经征得患者同意并签署协议,在工作中我们对特殊典型的个案病倒采用脚本和临床拍摄场景、真实的影像叙事、原始照片等方式进行记录和收集。有时也根据教学需要,制作一些虚拟病历,提供给护生进行学习讨论。科室内的每个网络终端均提供与医疗护理相关的政府法律法规、各级医疗管理制度等官方文件的实时网络链接,便于带教老师和护生随时查阅。

32分组学习我们采用以六至八人为一组的协同学习方式进行带教,每组设主带教老师1名,辅教2名。护生们利用他们已有识和经验,反思性、批判性地讨论每个病案研究中出现的问题。病案研究中的问题不但能引导护生的学习思路,提高学习效率;还能涉及到广泛范畴的主题,如一组症状、治疗方案、护理中的社会伦理问题以及临床医疗程序等。这种方式使护生们开阔了他们对各领域主题的理解(如糖尿病、高血压、恶性血液病、心血管疾病等),认识到自己基础知识和技能与临床实践的差距,从而为后续的自主性阶段学习制定出小组学习目标及个人短期目标。通过学1~2周的临床跟教实践,然后各小组重新集会分享、讨论他们所学知识、技能的应用体会及遇到的新问题,从而对每个护生来说都有一个新的起点。以此类推,当所学案例新的信息呈现时,这一过程可重复第二次、第三次,直到病案研究完成。通过这种方式,学生深化了他们对护理实践中遇到的复杂问题的理解,发展了他们从各种来源信息中定位、同化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其具备在陌生环境下的应对能力。同时,小组内的不同观点也可进一步丰富个人实践经历,提升她们与患者的沟通能力,增强信心、增进相互了解。此外,通过小组内部的分工协作,也可锻炼护生们日后走上工作岗位后与他人团结协作的能力。

33情景模拟EBL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即人们通过应用经验和分析来创造知识和意义[3, 4]。其基本原则是学习的过程必须基于以前的学习,也就是古人所说的“温故而知新”。Matt等认为,当把学习的过程置于解决问题的背景活动中时,其效果最好[4]。同理,我们采用情境式情景来模拟临床实践中护生需要学习的主题。而病案研究则作为开启护生背景经历的一个触发机关。这就会为下一步更高层次的学习奠定基础,从而让护生能有意识地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也就是将通过自主学习获取的知识归纳、强化、迁移、拓展,并建构知识网络,转化成自己的能力和素养。在带教过程,我们尽量鼓励护生在模拟场景中反复操作,强化熟练程度。

另外,我们也发现,EBL带教模式相比其他方式更适于护生学习和临床实践技能的掌握。众所周知,护生基本都是成年人,而对成人来讲,最好的学习方式就是“做”,特别是以小组方式协同工作。在以小组为单位的模拟情景中,护生们往往能自我激励,与带教老师良性互动,加深对不同病例护理原理、程序的理解,有利于更好掌握临床护理技能。

情境模拟还有助于形成和谐、温馨的情感氛围。通过不断设置问题或任务,引导护生产生情感共鸣,从而能愉悦地、主动地学习。带教老师则时刻保持热情、友善态度,有步骤、分重点的进行讲解,减轻护生们的陌生感;还应及时疏导、努力排解护生的焦虑和不安,将操作规范细化,分解为具体问题和任务,鼓励学生自主思考。

4反馈评价

对EBL带教方式效果的评价,我们采取以下几种方式:一是发送电子调查问卷表,了解护生本人及其毕业院校以及其毕业后的从事护理的工作单位对其护理基础理论知识、护理技能、与患者的沟通能力、与同事的协作能力等进行评价。二是带教结束前,对每位护生进行1~2项实际临床操作(如静脉滴注、测量血压、插导尿管、胃管、心电监护等)或咨询服务活动(如询问并记录病史、分发药品、回访调查等)考核。

从我们近两年收到的百余份调查问卷来看,护生本人对我科EBL带教效果的满意率超过89%,护生毕业院校对我们带教效果的满意率约为84%,其工作单位的满意率接近80%。总体上看,学历层次高的护生的各方面的满意率也较高,年龄在20岁以上的护生各方面的满意率也较高。显然,这与不同学历层次教学质量的高低以及成年后责任心的强弱有较高的关联性。

参考文献

[1] Rush B, Barker JH Involving mental health service users in nurse education through enquirybased learning Nurse Educ Pract, 2006, 6(5): 254260.

[2]Ashby J, Hubbert V, CotrelGibbons L, et al The enquirybased learning experience: An evaluation project Nurse Educ Pract, 2006, 6(1): 2230.

[3]Stacey G, McGarry J, Aubeeluck A, et al An integrated educational model for graduate entry nursing cirriculum design Nurse Education Today, 2012, pii: S02606917(12)002778 doi: 101016/jnedt,2012,08:014.

第5篇:中医基础理论教程范文

关键词:PBL教学法 蒙医外科护理临床带教 引用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2.307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2-0216-02

PBL(Problem based learn)教学是指在教学中将以教为中心转移到以学为中心,强调以病人的疾病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从问题着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知识,启发学生积极的思维,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拓展知识深度和广度,提高思维能力,增强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从而使她们成为独立的学习者[2]。

1 PBL教学法的诞生

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BL)教学法是1969年由美国的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在加拿大的麦克马斯特大学首创,该教学法的核心内容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小组讨论式教学方法,强调从问题着手,学生去探索知识,并应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激发学习动机,实现教学目标[1]。20世纪70年代,PBL教育模式得到了世界卫生组织和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的认可,目前国外医学教育普遍采用该教学法。PBL之所以受到医学教育界的广泛重视,大家的青睐,主要原因在于它强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基础学科与临床医学的密切联系,从而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3]。实践证明这一教学模式符合培养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改革思路,值得探索和研究这一教学法的提出使得师生的角色发生了的转变、学生自主学习、教学与实务的融合应用等方面的改变,这样的改变不仅是就学期间,更无限延长至毕业后的终身学习、逐渐地开创出教学上的新纪元。而今PBL在全球各领域的教育单位中占有一席之地,采用的领域包含医学、护理、药学、企管、法律、心理、哲学、工程教育、通识教育等。

2 PBL教学法在医学领域的应用

2.1 PBL教学法在医学领域的应用[2]。医学教育改革和从专业的方向上来讲,我们目前只能涉及医学教育的PBL问题,医学是目前大学内容最多,各个科目链接最不密切的一门学科,1990年代起,世界各地风起云涌地展开医学教育改革,全球(包括世界医学教育联盟及美国医学院联合会)之医学教改,主要是针对百年来医学教育的恒定模式以及其繁复的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在PBL教学法中,多余的东西就成为改革的对象。当今的医学教育改革有以下几个主流方向:①小组学习。②问题导向学习。③基础与临床课程之整合。④强化医学人文教育早日接触临床的工作。⑤学习面向基层医疗照顾及社区医疗。

2.2 PBL在我国护理学领域的借鉴。从20世纪90年代起,PBL教学法在我国护理教育中得到了尝试在我们临床护理教学中,护理教学查房时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传统护理教学查房学生一般处于被动状态,主要由带教老师进行提问,学生根据问题回答,此种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够满足护理实习生的学习要求[2]

3 PBL教学法在蒙医护理临床带教的借鉴

蒙医护理学是一门以蒙医药基础理论为指导思想,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理论为基础的研究维护、促进、恢复人类健康的护理理论、知识、技能及其发展规律的综合性应用科学,是蒙医学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课程[4]。众所周知教学的目的,是既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又要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要培养学生自学和独立工作的能力[2]。传统的教学方法过于保守,使学生在课堂上缺乏听课兴趣,更谈不上课后温习了,那么怎样提高蒙医护理学课堂教学水平,提起学生的兴趣及爱好,提高教学质量呢?笔者用PBL教学法的三个步骤来借鉴蒙医外科临床护理的带教的难题。

3.1 预备步骤:临床带教老师将精心准备的讨论问题提前一段时间周分发给学生,进行讨论准备,要求学生根据相关内容准备在讨论时发言,发表自己的观点。在此阶段,学生需要根据提出的讨论问题,学习有关蒙医古籍背景的相关护理方面的知识,查阅有关资料文献,并与组内同学进行合作和讨论,在理解的基础上准备发言[3]。

3.2 提问讨论步骤:在课堂上或兴趣蒙医护理学的论文及相关文献/小组中进行讨论,学生先进行无领导小组讨论,以使同组学生的观点统一。然后带教老师随机挑取一位同学进行讨论问题的讲解,并对其背景知识进行陈述,允许学生补充发言;陈述完毕后,其他同学可进行提问,由该学生进行回答;其后,学生们就存在的疑问再进行无领导小组讨论。这样学生对遇到难题时,培养学生对疑难病及常见病护理能力。

3.3 点评思考步骤:通过充分的讨论结束后,教师在几分钟时间内进行点评,对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的不足之处以问题的形式提出,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反思,同时对经过讨论仍末明确的问题,作为课后思考题让学生进一步查找资料,以最大程度的吸引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自学。

4 小结与展望

总之蒙医护理是蒙医学专业的重要一门课程。通过PBL临床带教法和蒙医传统教学法相结合,提高蒙医外科护理临床带教的教学水平及良好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从“学会”到“会学”上来,让他们在“疑”中“思”,“思”中“学”[5]。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蒙医护理学的兴趣爱好,更可以提高蒙医护理临床带教的质量,达到学生蒙医护理的临床带教实践与理论知识的提高及蒙医传统医学真正的继承和发扬。

参考文献

[1] 霍仲厚,刘厚波.医药卫生科技查新教程[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5:5

[2] 莫海英,方亦倩.PBL联合多媒体教学法在外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0):390-392

[3] 刘丽,何欢,包世秦,等.PBL教学法在神经外科护理带教中的应用体会[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2,6(6):351

第6篇:中医基础理论教程范文

1临床技能竞赛开展的背景

2010年4月,由教育部、财政部、卫生部主办,教育部医学教育临床教学中心承办的“第一届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成功举行。此后又相继在广州、重庆、武汉等地举办了6届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竞赛旨在培养医学生临床专业技能操作的规范性及运用能力,倡导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及创新意识,提升医学生的科学精神及人文素养,加强了医学生“三基”培养,即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基本技能的培养。通过观察,开展临床技能竞赛不仅巩固了临床技能培养在医学教育和人才培养工作中的核心地位,也切实提高了医学生的临床技能水平,有助于建立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的临床技能训练体系,调动临床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医学人才。此次竞赛重新诠释了基本技能在医学教育中的重要性,对于注重实践的妇产科临床教学的促进作用也十分显著[2]。

2临床技能竞赛效果的评价

自临床技能竞赛开展以来,本院便积极组织学生及培训教师认真参与并反馈。临床技能竞赛效果评价是以无记名形式对本院学生及参与的主要培训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学生普遍对临床技能竞赛的重要性持肯定的态度,认为临床技能竞赛可以增加学习相关理论知识的主动性,提升对临床课程的兴趣,获得更多实践操作的机会并有助于巩固临床课程的学习效果。再者,培训教师也基本肯定临床技能竞赛的重要性,认同临床技能竞赛可以一定程度反映本校教学水平、促进各院校之间的交流、有助于本院临床教学的规范及标准化且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问卷结果也反映出有近三分之一的人群对本院临床技能大赛的开展并不满意,主要原因有:(1)参赛学生及教师人数有限,实际受众人群所占比例小,并未真正从整体上促进教与学;(2)无系统的培训教程,培训教师经验不足;(3)竞赛还未能营造好促进交流与学习的大环境氛围;(4)竞赛结果不能很好地反映真实的教学情况,代表性差。综上,临床技能竞赛对妇产科学教学的促进作用受到认可,但其开展也存在一些问题。因此总结临床技能竞赛的促进面,同时认清其不足并继续加以完善是必要的。

3临床技能竞赛对妇产科学教学的促进作用

3.1对学生的促进作用

对学生而言,当下的妇产科学教学由于教学模式陈旧,患者对妇产科学实践教学排斥导致的临床教学资源相对匮乏,教与学的约束机制不健全等原因,进行临床技能实践练习的机会减少,影响了其对临床技能学习的兴趣、主动性及重视程度[3]。然而临床技能竞赛作为一项全国性的专业竞赛,在同行中享有颇高的认可度,可为广大医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锻炼机会及实践平台。再者,选手的选拔形式主要为理论笔试和技能操作考试,医学生们为获取参赛资格必将认真地投入临床实践,不断提升学习效率,积极拔高技能水平[4]。同时,激烈的竞争氛围可以锻炼医学生们自身耐受外界压力的能力,完善其面对不同境遇时的心理素质。最后,竞赛所设置的团队协作形式还将倡导并发扬队员与队员之间的相互协作精神及共同创新意识[5]。

3.2对教师的促进作用

对于老师而言,一方面,临床技能竞赛以比赛的形式不仅直观地表现出各校参赛学生的技能水平,也反映了各校老师妇产科教学的水平,由此形成各校间的良性竞争,使得各院校对于妇产科教学提出更高要求,不断巩固临床技能培养在医学教育和人才培养工作中的核心地位。另一方面,鉴于日常妇产科学工作及教学研究的任务较重,院校和学科间的教师缺乏相互的交流及经验总结,临床技能竞赛恰可提供一个很好的平台,帮助各院校的老师通过竞赛的方式更好地交流教学经验和相关方法,也将更多、更科学的实践教学方法引入到平时的妇产科教学当中去,推动妇产科学教学的发展和创新[6]。

3.3对各院校妇产科学教学规范化、标准化改革的促进作用

由于全国范围内,医疗卫生水平发展不均,因而对于妇产科学技能教学的标准差异较大。临床技能竞赛通过赛前培训促进了带教老师、科室、医院和地区间的操作标准、操作观念的进步。同时竞赛过程中通过以标准化的形式对参赛选手进行评判,考察各参赛院校临床操作的优缺点,并进行相互补充。这对各地医疗教学的标准化、规范化起到了积极作用,为妇产科学生更扎实地打下技能操作基础提供了保障[7]。

4临床技能竞赛对妇产科学教学的启示

随着医学教育不断改革,本科医学教育中开始逐步实行注重综合能力的教学形式,这成为了一种全球的趋势。但在很长一段时间,中国本科医学教育依然过于注重理论知识而忽略综合能力。目前,本校妇产科教学采用理论、课间实习及实习的教学模式,其中课堂教学仍占有较大的比例,而这种灌输式、填鸭式教学为主的传统课堂教学显然难以调动学生主动学习、思考的积极性及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实际调查也证实,临床技能竞赛的开展将有助于妇产科教学质量的提高。通过对参赛经验及问卷调查结果的分析,我们得到了如下关于妇产科学教学的启示[8]。

4.1改进传统教学模式

为了使临床技能竞赛惠及更广大的学生群体,真正从整体上促进教与学,首先应当从改进教学模式出发,将临床技能竞赛与日常教学相结合。传统的教学手段单一枯燥,缺乏与实际情况的良好结合,改进后的教学方式应做到教学形式多样化及教学内容的丰富化。临床技能竞赛相关理论知识可通过不同的形式对传统妇产科教学内容进行补充,如病例小组讨论、床旁教学、基本技能模型训练、妇产科学专题讲座及基于问题学习(PBL)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做到学以致用,学有所用[9]。同时将临床技能竞赛的实践内容加入到平时的学习当中,在进入临床实习前通过仿真模具设备及器材进行强化训练,进入临床实习后应做到规范化标准化的教学,如每周安排进行规范化的病案讨论,病例查询书写及规范化的教学查房;在规范化实践过程中对学生暴露出的问题进行及时辅导,使学生做到理论结合实际,操作规范标准[10]。

4.2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就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本院师生对于目前临床技能竞赛开展不满意的又一重要原因即没有系统的培训教程且培训教师经验不足。因此,培训教师作为教学中重要一环需要加大对其投入。通过加强教师的教学素养、教学能力及教学经验,使教学水平得到提高。加强教师教学素养主要以高资质经验丰富的教师带队的形式,对年轻教师进行一对多或一对一的培训。培训形式包括课前试讲,集体备课,教学心得交流,年轻教师试讲及观摩教学等,以提高年轻教师教学素养[11]。同时学校应当加大投入,提高教学环境,实验设备等。大力提高教师课时费,引入考核机制,对于优秀教师进行大力表彰和宣传,通过考核竞争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同时应当定期组织教师进行校外交流培训,通过互补学习,丰富教师教学经验。

4.3强化学生对实践教学中医疗风险意识的培养

妇产科学实践教学有其特殊性,为了能够更好地配合妇产科教学,还需要特别注重对教师及学生的医疗风险处理培训。首先,妇产科教学诊疗常涉及患者隐私部位,因此需要学生谨记对患者的隐私保护并在患者之间建立良好的信任。再者,对于操作应强调必须先实习后实践,即先在模具和仿真器械上进行训练,入岗前先考核再实践确保具备扎实的技能基本功及过硬的心理素质。因为妇产科教学中很多操作,一旦稍有不当即可对患者的健康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如清宫术。最后,要加强学生对医疗事故处理办法及相关法律条例学习,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医疗责任心,同时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己、患者及医院的权益,以期帮助营造更加健康和谐的社会医疗氛围[12]。

5结语

医学教育是国家医疗事业健康发展并壮大的重要支撑,医学生是推动医疗事业不断向前的后备主力军。妇产科教学作为医学教育的一部分理应担起责任,顺应时代的变化,不断完善与革新。临床技能竞赛的开展既可看作对传统临床医学教学模式的一种挑战,也为临床医学教学模式注入了新的活力。就笔者的感受与思考,临床技能竞赛的加入对妇产科学教学产生了上述颇多的促进作用,希望今后能以此为突破点,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创新出更高效的教学模式,为广大医学教育者所用。

参考文献

[1]迟宝荣.临床技能竞赛对医学临床教育的促进与影响[J].医学教育管理,2015,4:307-310.

[2]杨晓巍,梁皓,孙成光,等.全国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对临床技能教学的促进作用[J].现代医药卫生,2015,37(24):3827-3829.

[3]杨志海,张新宇,石红.妇产科临床实践教学的现状与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4,2(7):178-179.

[4]张津铭,刘春艳,刘文励,舒涛.医学生临床技能竞赛对临床技能教育的启示[J].医学与社会,2013,26(4):85-88.

[5]迟心左,李大蓉,张海珍,等.妇产科学临床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模拟辅助教学效果评价[J].西北医学教育,2007,15(1):157-159.

[6]李梅,方鹤,胡吉富.全国临床技能竞赛对医学院校临床世界教学促进作用的探讨[J].西北医学教育,2014,4(22):656-659.

[7]廖丹,邓亚丽,唐梅艳.临床技能竞赛对妇产科学教学改革的启示[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6,29(4):551-552.

[8]JiangG,ChenH,WangQ,etal.NationalClinicalSkillsCompetition:aneffectivesimulation-basedmethodtoim-proveundergraduatemedicaleducationinChina[J].MedEducOnline,2016,21:29889.

[9]蔡东红,张颖,邓敏.妇产科学临床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中国现代医生,2011,16(49):155-157.

[10]易媛媛,其木格.妇产科临床实践教学模式的探讨[J].内蒙古医学院学报,2012(S5):766-768.

[11]卢书明,路岩,李艳霞,等.以临床技能竞赛为契机不断提高临床教学质量[J].西北医学教育,2013,32(21):166-169.

第7篇:中医基础理论教程范文

医学生生物医学工程C语言程序设计融合教学一、引言

生物医学工程( Biomedical Engineering,BME) 起源于20世纪60 年代,它综合了生物学、医学和工程技术学的理论与方法,是多门理工类学科向生物与医学渗透并相互交叉,从工程学的角度展开研究,以解决人体医疗的若干问题的学科。因此,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是多个学科发展到一定水平交叉产生的新型高技术边缘学科。随着IT产业与医疗行业的高度融合,培养高层次的研究型、应用型技术人才逐渐成为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

当前,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毕业生面临的工作需求不仅包括传统的医疗设备管理、销售、操作和维修,还包括信息化医疗设备的研究、设计、开发和生产等。而医学类院校在“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教学内容过于偏重语法基础知识,教学案例与医学专业结合不紧密等问题,因此,医学院校有必要从教学、管理和实践等方面入手,深入探索适应新型人才培养需求的教学模式。

二、生物医学工程专业“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开设现状及问题分析

“C语言程序设计”是理工类大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也是医学类院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必修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之一。该课程开设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程序设计方法和技巧,为医学生提供一个动手、动脑、独立实践的机会,培养医学生良好的程序设计风格和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为进一步学习计算机相关知识和医学专业知识奠定基。各医学类院校在“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中也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难度大

一方面,目前医学类院校“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大多选用理工类非计算机专业的通用教材,而“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本身具有概念抽象、语法结构复杂、数据类型繁多等特点。因此,对医学生而言,利用较少的课时学习“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仍然具有不小的难度。

另一方面,为使医学生系统地掌握“C语言程序设计”相关知识,教学过程中容易出现课堂知识容量过大的情况,这都不利于医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学习兴趣低

目前,医学类院校在“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中更加侧重C语言语法结构等基础知识,对各种应用实例的开发、运行过程讲解得深度不够,学生实践练习机会少,学习过程较为枯躁。另外,教学实例多选用教材上的小程序,虽然方便学生预习复习,但由于缺乏界面设计、模块接口设计等实践操作,无法与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研究方向和实际需求相结合,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低。

3.计算机知识与医工专业知识教学融合度低

当前,大部分医学类院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开设的计算机课程除了“C语言程序设计”之外,还包括汇编语言、数据库基础、微机原理与接口、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信号处理技术等。各门计算机课程与医学专业课之间是相辅相成、互相联系的。例如,医学类专业课“医用传感器”实验中需要用汇编语言编写程序与单片机连接进行模拟实验。从这方面来说,计算机知识与医工专业知识存在较高的融合度。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医学生更加注重医学类专业课的学习,因此容易忽视“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与其他专业基础课之间的联系,更谈不上与这些学科之间的融合学习。从而导致了“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失去了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服务性地位,降低了计算机知识与医学专业知识的融合度。

三、生物医学工程专业“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融合教学研究

“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融合教学是指根据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课程结构特点,在相关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将C语言程序设计的思想和技巧融入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实际需求中,统筹课程体系中的各要素,整体协调,相互渗透,形成基于专业、依托学校、联合医院和企业的“三位一体”融合式教学培养模式。

1.基于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调整“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

C语言是一门高级程序设计语言,对于医学生来讲,C语言的地位就相当于一门外语,是人和计算机相互交流的工具。所以,医学生学习“C语言程序设计”就像人学习外语一样,主要要学习本语法、语义和认知过程。C语言的语法规则主要包括常量和变量定义方法、数据的运算规则、程序设计的三种基本结构(顺序、选择和循环)、函数定义及调用方法等。C语言的语义规则要求学生掌握三种基本结构、利用数组批量处理数据、利用函数进行模块化程序设计以及利用指针促进程序模块化进程的思想和方法。C语言的认知过程,主要侧重于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编码规范。

由于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与智能医疗器械设计、批量数据处理、故障检测等有着较为紧密的联系,因此,在“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时除了要求学生掌握常用的语法和语义规则外,还要重点学习数据的批量处理技术和模块化程序设计等知识。

2.依托医学院校,形成多学科交叉发展

根据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发挥“C语言程序设计”的基础性作用,形成以“C语言程序设计”为核心的多学科交叉发展。例如,对于相对晦涩的汇编语言课程的学习,可以在安装C语言编程平台(MicrosoftVisualC++ 6.0)的同时,再安装另一调试工具软件OllyDBG。对于调试版(Debug编译选项组),使用MicrosoftVisual C++6.0进行调试,将C++源代码反汇编;而对于版(Release 编译选项组)使用OllyDBG进行调试。

例如,某医院“专家预约系统”程序实例。该医院某科设有5个专家诊室,为保证看诊质量,平均分配医疗资源,医院规定:①每个专家每天只接待20个患者;②患者就诊诊室采用循环预约的方法,即1到5号、6到10号……患者分别预约1至5号专家,如此重复至所有专家预约完毕。编写“专家预约系统”程序,要求约诊单上提示患者预约了哪位专家,应该去几号诊室就诊。

分析,在Visual C++6.0环境下,使用循序程序结构与多分支结构进行嵌套实现上述功能。程序命名为“专家预约系统.cpp”,代码如下:

#include "stdio.h"

#define MAX 100

void main()

{ int i,j,m;

char flag[30];

for(i=1;i

{ printf("\\n请按“预约专家”按钮开始预约!");

gets(flag);

m=i%5;

switch(m)

{ case 1:printf("\\n您预约的是%d号专家,请到%d号诊室就诊\\n",i,m);break;

case 2:printf("\\n您预约的是%d号专家,请到%d号诊室就诊\\n ",i,m);break;

case 3:printf("\\n您预约的是%d号专家,请到%d号诊室就诊\\n ",i,m);break;

case 4:printf("\\n您预约的是%d号专家,请到%d号诊室就诊\\n ",i,m);break;

case 0:printf("\\n您预约的是%d号专家,请到%d号诊室就诊\\n ",i,5);break;}}

printf("对不起,今天预约人数已达上限,请转到普通诊室或明天预约!\\n");

程序执行过程中,以“Enter”键代表“预约专家”按钮,按其他键不执行预约专家操作。在Visual C++6.0中编译、链接、执行后,生成可执行文件“专家预约系统.exe”。程序运行结果(部分)如图1所示。

运行OllyDBG,打开上例中的生成文件“专家预约系统.exe”,得到反汇编代码如图2所示。

将C语言与汇编语言以及医学常见现象进行融合教学,一方面,能够充分发挥“C语言程序设计”的基础性地位,使医学生迅速理解并掌握汇编语言程序。另一方面,通过不同编程语言之间的融会贯通,极大地调动了医学生学习“C语言程序设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学习效率。

3.联合医院和企业,开展订单式培养

生物医学领域独占鳌头的美国,大多数高校都与企业签有联合培养实习计划。医学生的实习多在高年级完成,因为高年级学生已经完成了通识教育知识的学习,并且在工程、数学、生物工程设计、仪器、生物及生物材料等方面已有了足够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参与生物工程方面的实践项目。联合医院和企业,开展订单式培养,一方面,可以使医学生在专业领域的联合培养实践活动中获得实践经验;另一方面,专业实践活动又能够很好地促进对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和理解。因此,联合医院和企业开展专业实习实践活动,通过对“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理论知识的实践应用,有助于促进学生将基础理论知识与技术需求紧密结合起来,扎实学生的基本功,提高医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四、结束语

本文建构的“三位一体”融合教学培养模式,能够有效地解决生物医学工程专业“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开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充分发挥“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基础性地位,对提高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才素质,提升医学生实践水平,都具有一定意义。

参考文献:

[1]宫照军,顾宁,梅汉成.生物医学工程的研究范围[J].生命科学,2009,(04):212-215.

[2]宁禄乔,王新昊,康振华.基于专业培养目标的C语言教学研究与实践[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05):59-60.

[3]刘芳,秦兴国,王宇英.《语言程序设计》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05):51-52.

[4]刘志宏,刘舟荷,张雯晖.项目教学法在C语言教学中的实践与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0,(04):139-140.

[5]宫照军,顾宁,梅汉成.中美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科教育的比较与启示[J].现代教育科学,2011,(05):132-136.

[6]谭浩强.C程序设计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10.

第8篇:中医基础理论教程范文

【关 键 词】养老服务人才 现状 对策 培养培训

21世纪是全球人口老龄化的世纪。面对人口老龄化和社会经济的急剧发展变化,传统的养老方式和陈旧的老龄工作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特别是随着我国家庭结构的改变,个人和家庭应对养老问题的能力越来越弱,人口老龄化和家庭养老功能弱化,使得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完善迫在眉睫。而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的良性运转,需要一定的人力资源做保证。我国在解决老年人的生活照料、构建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时,缺乏基本的人力资源基础。为此,必须开展老年服务人才的调查研究,探索人力资源构建策略,有条件的高校应开设老年服务类专业,培养和培训适应我国养老服务需求的高质量人才。

一、调查结果及分析

本研究对山东省淄博市19所养老机构的200名养老服务人员进行调查,同时选取了部分淄博市养老机构服务人员为个案进行了研究。

(一)养老服务人员数量不足

国家民政部颁布的《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基本规范》指出“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应有1名大专学历以上、社会工作类专业毕业的专职的社会工作人员和专职康复人员。为老人服务的机构有1名医生和相应数量的护士。护理人员及其它人员的数量以能满足服务对象需要,能提供本规范所规定的服务项目为原则。”[1]此规范对养老服务人员的数量仍未作出明确的量化和统一标准。

关于养老服务人员需求数量的量化引起了有关学者和社会工作者的关注。如张良礼先生在借鉴我国香港地区养老机构养老服务人员配置情况的基础上,按照我国养老机构中每5个床位配备1个服务人员的标准,计算出养老服务人员的需求模型为:所需养老服务人员数=养老机构所需床位数÷5。[2]

目前淄博市有养老机构75所,拥有床位数5655张,运用此公式可计算出淄博市养老机构所需服务人员数量为1131人。根据2004年《中国的社会保障状况和政策》白皮书公布,我国共有各类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3.8万个,床位数112.9万张,平均每千名60岁以上的老年人拥有床位8.4张。而在发达国家养老床位数约为老年人口总数的3%-5%。假如中国养老机构床位占老年人口的比重,从现在的0.84%提高到发达国家目前的低限3%,按入住老人与护理人员之比3:1测算,即可提供150多万个就业岗位。[3]

由此可知,社会化养老服务对从业人员的需求量非常大,随着老龄化发展趋势的加快,这个需求会不断扩大。从长远看,政府必须加大资金投入,支持各高等院校加快专业人员的培养和培训,为各养老机构输送高质量的充足的专业人才,以提高养老服务的质量,保证养老服务事业的良性运转。

(二)养老服务人员素质偏低、结构不合理

1、职业道德有待提高。养老服务事业是关爱夕阳人生的朝阳产业,也是建设和谐社会不可缺少的部分。与其他人员相比,养老服务人员需要具有一定的文化、道德素养,需要有更多的爱心、关心和耐心。对任何一所养老机构而言,从业人员对老人的关爱和人性化的管理服务是其盛衰的关键所在。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金乔老年公寓非常重视员工的职业道德修养,向员工提出“五心”“六多”和“七不”的要求。五心即:满怀爱心、一片热心、处处关心、事事操心、周到耐心;六多即:多一声问候、多一句解释、多一点同情、多一份关爱、多一些笑容、多一声祝福;七不即:不礼貌的话不说、不耐烦的话不说、傲慢的话不说、责难的话不说、泄气的话不说、庸俗的话不说。在工作人员的努力下,浓浓的亲情充盈着公寓的每一个房间。

据了解,有些养老机构的管理者和服务人员对老人缺乏爱心,缺乏职业道德,缺乏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在工作中,对老人表现出不耐烦、厌恶、冷漠等态度,对老人的要求视而不见,甚至有些服务人员对老人有粗暴行为。

2、年龄偏大。据调查,淄博市养老服务人员集中在36至50岁这个年龄段,而且46至50岁人员最多。(见表一)

养老服务人员年龄结构偏大的优势在于,此年龄阶段的工作人员心理较为成熟,有一定社会生活经验,做事稳妥,更懂得如何关心照料老人。但因他们上有老,下有小,生活负担较重,在工作精力和工作热情方面不及年轻人。养老机构应进一步吸收工作热情、学历层次较高的年轻人充实其中,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势互补。

3、学历层次偏低。淄博市养老机构服务人员学历在初中层次或者以下的占75%(见表二)绝大多数未接受过专业学习和培训。因此,如何提高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特别是如何吸引更多高学历的专业人才从事这项工作,依旧是各养老机构面临的重大课题。

4、性别结构不合理。淄博市养老机构从业人员90%以上的从业人员为女性,性别结构极不合理。原因在于,目前全市社会化养老服务还停留在初级阶段,处在较低水平的层次,服务内容大多为日常生活服务,如洗衣、做饭、卫生清理等,仅仅满足老人的生存需求,把养老服务看作是伺候人的工作。从社会分工看,女性更仔细、更有耐心,所以更适合这项工作。但是从高素质老年人入住的增多和养老机构的发展看,养老机构同样需要更多思路开阔、有魄力、高素质的男性从业人员。

5、专业知识缺乏。养老服务是一门专门的学问,养老服务的提供是一个专业化的过程,养老服务人员需要进行专业化的培养和培训。在日本,从事老年福利工作的人员需要通过系统的专业学习,经过考核,取得一定的技术资格后才能担任养老服务工作。而目前全市养老机构从业人员经过专业学习和培训的很少,工作人员普遍缺乏专业知识,这是造成养老服务质量不高的直接原因,严重影响着养老机构的入住率。

(三)养老服务队伍不稳定

由调查可知,从业人员普遍工作年限较短,缺乏工作经验。原因是从业人员的流动性太大,尤其是年轻一些的员工,职业思想不稳定,只把当前职业看作临时性的工作,不打算长期从事本职业。究其原因,一方面,社会对这一行业还存在偏见,认为本职业是伺候人的工作,从事这一职业的人感觉被人瞧不起;另一方面,目前这项工作待遇不高。养老机构人才外流严重,一些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又难以引进,致使养老服务人才十分短缺。养老服务队伍的不稳定直接影响着服务质量,影响着养老机构的声誉和效益。为此,政府和养老机构一方面加大投资力度,出台优惠政策,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工作待遇,力争“待遇留人”。另一方面相关部门应大力宣传我国尊老、敬老、爱老、养老的传统美德,提高养老服务行业的社会影响力,让每所养老机构都能打造一支素质优良、相对稳定的服务队伍。

二、思考与对策

针对目前养老服务人员素质、专业水平较低的现状,各政府部门、养老机构与高等院校应将养老服务人才的培养、培训工作提上议事日程。根据《北京市养老服务机构管理办法》的建议,在有条件的职业学校开设老年学专业和社区服务类专业,培养从事老龄工作和社区工作的专门人才。制定社会福利岗位专业标准和操作规范,开展系统的专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并编辑老年服务专业教科书。总之,应着重加强在岗服务人员的培训,注重培养专业人才,提高养老服务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和养老服务质量。

(一)加强在职培训,提高在岗人员素质

我国老龄化的快速增长期将于2015至2020年开始,加上显著的高龄化趋势,从现在开始储备养老服务人力资源可能是最好的时机。[4]从长远看,政府必须加大资金投入,支持养老机构和高等院校加快养老服务人才的专业培养,为养老服务事业积蓄更多、更高层次的人力资源。然而人力资源的储备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为应对目前各养老机构养老服务人才紧缺的局面,短期内,必须对现有从业人员进行培训,经过培训来弥补当前的人才缺口。正如《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五”计划纲要》要求,加强社区老年管理与服务人员的培训,提高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建立管理人员定期培训制度;服务人员培训率达到60―80%,经过考核,持证上岗。[5]

1、了解在岗人员的培训需求

表四看出:95%以上的养老服务人员没有参加过任何形式的专业培训,只有4.3%的人员参加过岗前培训,而且时间非常短,一般5-10天。98%的服务人员认为当前知识不能满足工作需要。95%以上有参加培训学习的意愿,要求以短训为主,因为养老服务人员大多在35岁以上,他们自身家庭负担较重,除了工作学习外,还有家庭、孩子、老人等需要照料。为此,养老机构应与开设本专业的高等院校共同努力,了解在岗人员的培训需求,提高工作人员整体素质。

2、加强在岗人员培训,提高服务质量

(1)培训形式:从养老服务人才的培训应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进行。如针对年轻人精力较好、学习能力较强的情况,开展为期1-2年的长期培训班,让他们系统学习专业知识,不断提高业务工作能力,为养老服务事业注入新的活力;针对养老机构从业人员年龄偏大的现象,开展一个月或三、五个月不等的短期培训班,使他们在兼顾工作、学习和家庭的情况下,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高校还应派出业务能力较高的教师深入各所养老机构,为机构员工举办专业知识讲座。

(2)培训内容:调查表明,有15%左右的人员需求管理知识,46%需求护理知识,25%需求保健知识,9%需求文化、体育等娱乐知识,需求其它知识的占5%。其中需求护理知识的人员最多。除护理知识外,还应有老年营养保健、老年娱乐活动、老年人权保障等培训内容。使他们能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全方位、及时、有效的服务。

3、建立养老服务人才资格认证制度。养老护理职业的发展在国外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是国际公认的一个专业行业。这个专业有独立的知识体系,独特的工作方法和技巧以及被社会认可的职业准则和专业的认证制度。而长期以来,我国对护理员的技能要求却没有规定,职业定义、职业等级、职业鉴定、培训要求、知识结构等都还是一个空白。直到2002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制定出台了《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标准》,将养老护理员的职业定义为“对老年人生活进行照料、护理的服务人员”。《标准》中对养老护理员的工作从生活照料、技术护理、康复护理、心理护理等方面提出了具体标准。2004年9月了首部《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自此养老护理员成为一个专门的职业。

政府、学校在开展养老服务人才培养培训时,应以《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标准》为依据,建立一套完备的资格考核制度与体系,从培养培训到持证上岗,再到上岗后相应的继续教育、职称评定、工资待遇,建立一套激励措施,使从业人员不断追求专业知识的更新和专业技能的提高,逐渐提高服务质量,增强养老服务机构的生命力,使其向着专业化的方向健康、蓬勃发展!

(二)增设老年服务类专业,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

2001年国务院颁布的《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五”计划纲要(2001-2005)》指出:“加强人才培养,为老龄事业培养各类专门人才。”[6]2003年,中国人民大学正式设立了老年学专业。另外,一些高校在本专科阶段对个别专业学生开设了老年工作相关课程,如北京大学心理学系开设了“老年心理学”课程;中国人民大学人口学系的公共事务管理专业开设了“老龄事业管理”课程;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的社会工作与管理与北京青年政治学院的社会工作专业开设了“老年社会工作”课程,首都医科大学和北京中医药大学的医疗系开设了“老年医学”课程。[7]老年服务工作是一项综合性工作,养老服务人员应具有从事老年服务工作的综合素质,而不是只掌握某一门课程的知识技能。为此,1999年大连职业技术学院率先在国内开办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培养具有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应用型老年服务与管理人才,另外,还有长沙民政学院等十余所学校开办了同类专业。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于2007年录取了首批“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此专业的开设引起了政府民政部门和各养老机构的广泛关注,学生对本专业的学习也表现出较高热情。

此专业的开设应对了社会需求,从全球和我国老龄化发展可看出,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在21世纪是一门有着广阔前景的朝阳专业。但是目前办学中存在着大量问题:如办学层次较低,多为中专或大专;办学模式多以职业教育为主,国家对于这样一个社会需求量大的新专业还没有统一的人才培养目标与大纲,缺乏统一的教材,缺乏完善的办学条件,缺乏高素质的专业教师等。所以本专业的研究和开设还应注意以下主要问题。

1、完善条件,开拓思路,提高质量。尽管“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已在全国不多的高职高专院校生根发芽,但是各所院校的专业条件参差不齐,大多数学校教学设施不到位。因本专业涉及老年生活护理、老年心理健康咨询、老年心理护理、老年膳食与营养、老年活动组织与策划、老年健身与娱乐等多门学科知识,许多学科知识需要在设备器材的操作中辅助学习。有些学校虽有一些专业训练器材,但多为摆设,使用率低。为此需要学校加大资金投入,完善教学设施。

我国“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研究和办学前景远大,养老服务人才的培养培训工作还处于探索阶段。相关院校应开拓思路,参加或举办相关学术探讨和办学经验交流会,加强与相关院校的合作,学习和吸收其它学校办学的有益思想和经验,将大大促进本专业的发展。发达国家的人口老龄化比我国早一个世纪,养老服务人才的培养比我国早得多,他们办学思路的广度和深度都强于我国,他们的投入也较多。因此,有条件的学校可加强与国外开设本专业的学校联系,派出教师外出学习,或聘请他国教师来校讲学,进行办学的互动和交流,借鉴发达国家办学的理念和经验,融入我国养老服务人才的培养和培训中。如大连职业学院与日本东北福祉大学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定期派出教师或学生交流学习,开阔视野,提高办学质量。

另外,许多学校缺乏高素质的专业教师。特别是缺乏老年心理护理、康复护理、精神慰藉等方面的教师。由于上述原因导致我国目前专业教学水平较低,人才培养质量不高。各所院校应在设备建设与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加以完善,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适应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2、加强社会舆论宣传,巩固学生专业思想。目前人们对本专业缺乏足够的认识。对本专业存有偏见,认为养老服务工作是一项技术性不强、伺候人的极为繁琐的工作,而且面对的是老气横秋的老年人,工作环境死气沉沉,远没有幼儿园朝气蓬勃。如此的偏见直接影响着本专业的招生和就业。学生不是心甘情愿选择的本专业,即使选择了本专业,也没打算将来从事本专业。对我校老年服务专业调查,有14.3%的学生认为从事养老服务工作很吃亏,37.8%的学生希望毕业后改行。

学校应广泛介绍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形势,以唤起全社会对老龄事业的重视,让全社会都能正确认识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重要性;尊重养老服务人员,让那些接受过正规教育或培训的高素质专业人员学有所用,让他们充实到老年服务与管理队伍中,提高老年服务与管理水平。

3、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养老问题从本质上说是一个实践性的问题。对于实践性问题,除了需要理论的宏观、微观指导外,更需要解决问题的具体操作方法。本专业主要是培养应用型人才。教学中,一方面要提升学生的理论高度,让他们站在更高、更广的层面上看待老龄化问题,步入工作岗位后,具有一定的研究、决策能力;另一方面注重学生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实践,对老年医学、老年心理学、老年护理学、老年教育学、老年营养学、老年文化娱乐等课程既要全面掌握,又要有所侧重。让学生从相关课程中专修、精修一两门并能熟练掌握其技能,将他们培养成既有理论指导又有实践能力的老年服务专业人才。

《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五”计划纲要》指出,重视整合和充分利用现有社区人力资源,大力发展社区志愿服务组织,积极鼓励在校学生以各种形式参加养老服务,形成专、兼职和志愿者相结合的养老服务队伍。[8]为突出职业技能的学习与训练,学校可加强与敬老院、福利院、老年公寓等养老机构的联系,让学生深入到养老机构实习,并加强专业指导。大学生社团的组织能力和动员能力是很强的,所以引导老年管理与服务专业的学生成立“为老年服务志愿者”团队,并动员吸收中小学生及其它高校的志愿者参加,吸引社会上希望加入该团队的热心人参与其中。还可与较有经济实力的企业联合,向企业募集部分资金,动员其员工加入志愿服务队伍。举办“我为老年人献爱心”活动,激励学生和企业员工为老年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进行捐赠。通过整合多方资源,使老人、学生、员工、企业、学校多方受益,老人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多方照顾,“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提高了组织实践能力,中小学生和员工为社会做了有意义的事情,感到精神上的满足和愉悦。对于企业和学校来说,这是活生生的无价广告,在团队活动中,企业形象、学校办学声誉日益彰显。

4、拓展就业渠道,保持本专业持久的生命力。本专业虽前景广阔,但目前各所院校的招生形势并不十分理想。大连职院首届44名学生毕业时虽百分之百就业,但时隔一年,仅有不到一半的毕业生仍从事本专业工作。长沙民院首届毕业生同样存在着对口就业机会,而真正实现对口就业的毕业生还不到40%。[9]

“就业率”是本专业的命脉所在,学生就业率的高低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程度直接决定着该专业的招生数量和质量。为此,学校应积极拓展就业渠道,与各养老机构建立互助关系,提高养老机构的人才意识,大胆使用具有专业知识的毕业生,不断提高专业人员的待遇。只有养老机构员工素质提高了,才能提高养老机构的管理水平、服务质量,才能吸引更多老人入住,使养老机构效益上升,经营走上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基本规范[OL].hnyzmz.省略/html.2005-6

[2][4]张良礼.应对人口老龄化: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构建及规划[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95,92.

[3]中国的社会保障状况和政策[OL].news.省略/,2004-9-7

[5][6][8]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五计划纲要[OL].news.省略.20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