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经济增加值的计算方法范文

经济增加值的计算方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经济增加值的计算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经济增加值的计算方法

第1篇:经济增加值的计算方法范文

关键词:道路运输业;增加值;实现与计算

中图分类号:F29 文献标识码:A

道路运输业作为一个较为独立的物质生产部门,因此它必须通过实现物质资料的空间转移,提升原来产品的价值,这样就形成了所谓的道路运输业的增加值,而这个增加值也是组成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的重要的一部分,它也是能够真实反映我国的交通运输行业对社会提供的价值总量的重要指标。

1道路运输业增加值的概念

道路运输是指我国从事各类道路运输生产活动的所有的常驻单位的聚合体,包括了汽车、拖拉机以及其他类型的机动车辆,而其增加值就是指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通过货币这种形式所表现出的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也就是道路运输业各产业活动单位为我国社会经济活动所提供的运输服务以及最终货物的价值总量,这个价值总量不但能反映出道路运输业的产业规模以及产出水平和生产力结构,同时通过它能准确的分析出国民经济和道路运输的关系,从而考核道路运输行业的经济效益。

在我国国民经济产业部门的划分要求以及国民经济体系的核算标准下,道路运输业增加值的核算范围应是包含一切的单位活动的。第一,从产业部门划分的性质要求方面来看,这些活动应该包含货物空间位移以及从事旅客的活动两大类,那么实际上道路运输业增加值就是等于道路货物运输的增加值和道路旅客运输的增加值之和的。第二,从事道路运输生产活动的单位主要包括各类运输企业以及社会上国有的运输单位和私有的运输个体,那么又可以将道路运输业增加值划分为运输企业增加值、社会单位增加值以及个体运输增加值三大类,而其值就是等于这三类运输增加值之和的。

2道路运输业增加值的实现

通过旅客以及货物的空间位移的方式,道路运输业增加值就实现了原有服务和产品的价值提升,在整个的交通运输系统中这个“价值流”是无限循环的,产品和价值和服务的价值都得到了增加。在交通运输系统这个大的层面上,这种“价值流”实际上就是指与交通运输活动有直接关系的价值活动以及国民经济价值运输系统的本质,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这种“价值流”是对整个交通运输系统的本质抽象。

道路运输系统的价值流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它是一个整体并且连续的过程,如果只是追求了某一个节点或是某一个步骤的功能的优化工作,这样做是根本不可能提高整个供应链系统的使用效率的,而我们应该做的是实现各个环节价值的不断提升,那么也就是提高了系统的整体价值,从而达到共存多赢的局面。

3道路运输业增加值的计算方法

3.1生产法。

所谓的生产法就是指一类从生产的角度计算道路运输业增加值的方法,采用这种方法时,用道路运输业的总体产出减去道路运输业的中间投入也就是道路运输业的增加值了,它应为运输行业的经营总体收入扣除因运输生产以及与运输生产有关的支出费用的值,其具体的计算公式应为道路运输业增加值=道路运输业的总体产出-道路运输业的中间投入。因此我们就要确定道路运输的总体产出和道路运输业的中间投入这两个值:所谓的总体产出就是指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道路通过运输生产活动对旅客所提供的服务价值以及对货物的附加价值的货币表现,计算这个总产出时应是以生产者的价格来计算的;而所谓的道路运输业的中间投入则是指核算工作进行的时间范围内所进行的因货物运输生产所衍生出的外购物质产品以及服务价值,也就是支付给其他部门的一切费用,如水电费用、运输费用、邮电费用、广告费用、外购材料费用、外购燃料费用、金融服务费用、外购动力费用以及技术转让费用等等。需要特别指出的一点是,作为一次性的使用的物质产品和劳务,中间投入是不包括固定资产的折旧费用的。

3.2收入法。

收入法我们也把它叫做分配法,采用这种方法时就不是从生产的角度了,而是从各生产要素所有者所获得收入的角度出发,将运输劳务过程中的发生的一切要素项目相加,如工资费用、固定资产折旧费用、税金费用以及利润费用等,这样所得到的结果就是道路运输业的增加值。作为一种从运输业的收入初次分配角度出发而得出的道路运输业增加值的计算方法,一般情况下,其都是由以下四个部分所组成的:劳动者的报酬、固定资产折旧费用、生产水净额以及经营盈余,而其具体的计算公式则为:道路运输业增加值=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费用+生产水净额+经营盈余。而要想准确的得出道路运输业增加值,那么就要分别计算得出这四个部分的值:(1)劳动者报酬就是指运输单位在一定时间范围内支付给劳动者的报酬,其主要有三种表现形式:首先是货币工资,主要包括了运输单位支付给劳动者的工资、奖金、补助等货币纯收入;其次是实物工资,主要指运输单位以低于成本价的方式提供给劳动者的服务和物品;最后是社会保险,如医疗保险、养老保险、人身保险、待业保险以及家庭保险等。(2)固定资产折旧费用就是指在核算期间内因各种生产活动而对固定资产所消耗的价值,固定资产从采购到最后的报废,一直都是存在于生产过程中的,它的价值补偿应为因使用磨损而计入产品成本的折旧收入。(3)生产税净额就是指生产税减去生产补贴的差值,因一切生产活动和经营活动所产生的各种税金和附加费都是属于生产水的范围内的,对于道路运输业来说,生产税主要包括营业税金和附加增值税、养路费用、水电费用以及因管理而产生的一切税等。(4)经营盈余。经营盈余的范围是很广的,其主要是指在道路运输业的整体产出中减去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费用、生产税净额以及中间投入的剩余部分,而为了尽可能的减少工作量,计算经营盈余时,可以利用第一种方法生产法所计算出来的道路运输业增加值,用其减去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费用以及生产税净额就可以得出了,另外也可以通过会计报表中的相关科目计算得出,实际计算时可以依据员工的福利奖金等科目加以调整并计算得出,但是采用此方法时,必须保证相关会计资料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否则计算的结果就会出现很大的偏差。

参考文献

[1]雷宁.我国道路运输业市场结构及经营运作研究[J].河北交通科技,2010.

第2篇:经济增加值的计算方法范文

【关键词】 经济增加值; 融资行为; 资本成本

2010年国务院国资委对所有中央企业推行以经济增加值为核心的价值导向考核,经济增加值(EVA)考核逐渐在全国国有企业业绩考核中推广,并越来越受到推崇,部分省国资委也将经济增加值纳入到了省管企业业绩考核中去。实行经济增加值(EVA)考核后,经济增加值考核指标成为最重要的经营绩效考核指标,所占分值高达40%,这一指标得分高低直接影响到企业的业绩考核结果,从而影响到企业负责人的薪酬,因此该指标越来越受到考核企业的高度重视。由于考虑资本成本是经济增加值(EVA)指标最大的特点和最重要方面,实行经济增加值(EVA)考核后,企业发生筹资行为时,管理层势必要考虑筹资成本对经济增加值考核结果的影响。本文以机场企业为例,考察经济增加值(EVA)对机场不同的融资行为所产生的影响,以引起同仁的共同思考。

一、机场管理现状和主要融资方式

国家颁布的《民用机场管理条例》把机场定位为公共基础设施。机场作为民用航空和城市的重要基础设施,国家及区域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广泛的社会和经济效应。2003年国家对机场进行了体制改革,机场实行属地化管理,除首都机场等少数机场外,其他机场都移交给地方政府管理,成为当地国有企业的一部分,被纳入到地方国资委业绩考核范围之内。

机场建设具有投资大、回报率低的特点,机场新建、扩建、基础设施改造等需要大量建设资金。目前机场建设资金的主要来源有“一金一费”(即民航机场管理建设费和民航基础设施建设基金,“一金一费”自2012年4月份改为民航发展基金,本文也改称为民航发展基金)、银行贷款、上市融资、外资参股等。目前国家对机场上市融资、外资参股管理非常严格,这两种融资方式受到很大限制。因而民航发展基金、银行贷款成为机场建设发展的主要资金来源。按照目前规定,国家征收的民航发展基金主要用于民航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机场飞行区、航站区、机场围界、民航安全、空中交通管制系统等内容,以及归还上述建设项目贷款,安排上述建设项目的前期费用和贷款贴息等方面,民航发展基金目前已成为机场建设和经营发展的重要资金来源之一。该基金的使用有严格的管理方式和特殊的会计处理要求,《民航机场管理建设费财政财务管理暂行办法》(财建[2008]1号)第十六条规定,“机场建设费对经营性建设项目的投资补助作为资本公积(国有独享)管理,项目单位同意增资扩股的情况下,可以作为国家资本金管理”。因此国家拨付给机场的民航发展基金建设项目投资补助要作为权益性资本进行核算管理。

二、不同的融资方式下经济增加值(EVA)考核结果的计算

不同的融资方式对经济增加值(EVA)考核结果的影响是不同的,下面通过案例进行计算和比较分析。

(一)经济增加值(EVA)计算方法

EVA=税后净营业利润-资本成本

=税后净营业利润-调整后资本×平均资本成本率

国资委的计算调整公式:

税后净营业利润=净利润+(利息支出+研究开发费用调整项-非经常性收益调整项×50%)×(1-25%)

调整后资本=平均所有者权益+平均负债合计-平均无息流动负债-平均在建工程

目前,中央企业资本成本率原则上定为5.5%。本文资本成本率也按照5.5%计算,同时为便于比较分析不同融资方式对经济增加值的影响,调整事项只考虑利息支出,其他调整事项不再考虑。

(二)案例举例

A机场2××1年年初平均所有者权益为2亿元,平均负债为6 300万元,平均无息负债为800万元。2××1年预计实现营业收入10 000万元,营业总成本预计支出3 400万元(不含贷款利息支出)。省国资委对该机场实行经济增加值考核。该机场由于业务发展需要,拟对机场进行改扩建。

为解决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该机场目前主要有两种融资方式:一是向银行申请贷款;二是向行业主管部门(国家民航局)申请民航发展基金投资补助。假设银行贷款年利率为6%,资本成本率为5.5%,所得税税率按照25%计算。

以上两种融资方式对经济增加值考核结果的影响计算如下:

1.银行贷款1亿元(见表1)

税后净营业利润=净利润+(利息支出+研究开发费用调整项-非经常性收益调整项50%)×(1-25%)=4 500

+600×(1-25%)=4 950(万元)

调整后资本=平均所有者权益+平均负债合计-平均无息流动负债-平均在建工程=(20 000+4 500)+6 300-800

+10 000=40 000(万元)

EVA=税后净营业利润-调整后资本×平均资本成本率=4 950-40 000×5.5%=2 750(万元)

2.权益性融资(使用民航发展基金1亿元)

税后净营业利润=净利润+(利息支出+研究开发费用调整项-非经常性收益调整项50%)×(1-25%)=4 950(万元)

调整后资本=平均所有者权益+平均负债合计-平均无息流动负债-平均在建工程=(20 000+4 950)+6 300-800

+10 000=40 450(万元)

EVA=税后净营业利润-调整后资本×平均资本成本率=4 950-40 450×5.5%=2 725.25(万元)

(三)比较两种融资方式对经济增加值(EVA)考核结果的影响

通过以上融资方式下对经济增加值(EVA)考核结果的计算比较,可以发现如下问题:

第3篇:经济增加值的计算方法范文

一、经济增加值及研究进展

经济增加值(EVA)的概念是指企业税后净利润与全部资本成本之差。EVA可以比较准确地反映企业在一定时间内为股东创造的价值。EVA考虑了权益资本成本,调整了会计体系中不合理的部分,克服了传统财务指标的部分重要缺陷,因而以EVA作为企业绩效评价工具,能够更准确地反映企业价值创造能力及经济效率。

其实,经济增加值早就成为经济学分析中的一个重要工具。汉密尔顿认为,企业应当为股东创造较其债务资本成本和权益资本成本更高的回报。马歇尔在其《经济学原理》中指出,企业必须创造足够的利润以补偿所有投入资本的成本,并提出了经济利润的概念。此后,国内外学者对经济增加值的研究不断深入,取得了诸多的研究成果,为企业绩效评价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支撑。我国学者关于经济增加值的研究与思考主要集中在EVA与企业市场价值或股票回报率之间的相关性,而真正对EVA理论的思考较少,也不够深入,特别是EVA如何引入到我国企业经营业绩考核的研究尚待进一步加强。

二、经济增加值改善企业经营方式的作用

在现代公司治理结构下,所有者与经营者分离是基本的特征。所有者如何考核经营者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考核方式决定了企业经营方式和经营者的行为。以经济增加值作为经营业绩考核指标,能够实现企业发展水平与企业市值接轨,实现企业经营者为股东利益最大化目标而努力,实现企业最大化其投入产出效率,实现企业的资源配置最优化,提高企业应对风险的能力,从而实现企业的长期持续成长。

以经济增加值作为经营业绩考核指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企业短视行为。在引入经济增加值之前,考核企业经营业绩主要是以利润为导向,这种强调短期收益和利润的考核带来了企业的短视投资、盲目扩张和社会成本扩大等问题,不具有长期可持续性。引入经济增加值后,企业考核不仅仅是利润指标,而且包括了资本成本,这种权衡资本成本的考核方法与股东价值最大化是内在一致的,从而真正实现在现代企业制度下的股东利益最大化。

三、经济增加值有助于实现经营者激励相容

经济增加值引入经营者合约有助于实现激励相容。EVA引入企业经营业绩考核的一大贡献是有助于建立价值驱动型的激励机制,通过向企业执行层和操作层各个环节渗透及分解EVA指标,可以在企业全员薪酬与提升股东价值之间建立一种合理的财富杠杆关系,从而激励整个团队为创造更多的EVA而努力工作。

经济增加值可在股东与管理者之间建立一种保障股东利益的激励约束机制。经济增加作为一种全新的管理模式和激励机制,精髓在于管理者与员工之间建立一种利益有机共享机制,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我国企业中普遍存在的“内部人控制”问题,也可以遏制管理者的利润操纵和短期经营行为。

美国的金融危机揭示了一个道理:持有本公司股票的高管损失巨大,但以EVA考核经营业绩的企业表现较好,这不可否认EVA制度设计在激发企业经营层创造价值的潜能,可见EVA是一种不可或缺的重要机制,因为EVA从经营者合约的角度开始就嵌入了企业经营过程之中。因此,经济增加值只有而且必须与企业经营者合约有机结合时,才能够发挥其激励相容的功能,而且这也是EVA的一个至关重要的方面。

四、经济增加值未来的发展与思考

作为一种新的业绩评价方法体系,经济增加值(EVA)具有许多较传统财务指标更优的特点。EVA可实现不同资本结构、不同资本规模、不同经营风险的企业在统一标准上进行评价,可实现跨行业、跨地区企业间的统一评价。因此,未来EVA将在企业评价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第一,经济增加值与经营者激励合约有机结合。众所周知,经济增加值是指企业税后净利润减去资本成本后的余额,最大作用在于引导企业提高资本利用率。国务院国资委公布的《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规定,央企负责人年度经营业绩考核指标中原有的利润总额指标保持不变,新增加的核心指标是经济增加值,占到考核权重的40%左右。可见,经济增加值已经成为了最为重要的考核指标之一,但是经济增加值只有与经营者激励合约相结合,才能够实现其提高资本利用率的目的,否则仅仅是一个“花瓶”,甚至可能为经营者多了一个向上邀功的“借口”。

第二,经济增加值的计算方法必须科学合理。经济增加值是一种好的方法,但是好的方法要有科学的计算过程保障。与传统计算公司利润的财务方法不同,经济增加值(EVA)是包括资本成本在内的所有成本被扣除后的剩余收入,是对资本利用效率的评价。从国际范围来看,一些全球知名公司如可口可乐等都在使用经济增加值作为评价企业业绩的指标。我国国务院国资委从2007年开始在部分中央企业试行经济增加值考核指标,也对经济增加值的计算过程作了一些规定,但这些规定有待进一步完善。

第三,以EVA指导企业各项决策,贯穿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经济增加值(EVA)是一种新的财务管理模式。这种模式可以指导在人、财、物等各个方面的决策和预算,如财务预算、战略谋划、收购兼并决策等等。贯穿企业经营管理全过程体现在几个方面:贯穿企业经营决策的起始过程,贯穿企业全体员工的工作过程,贯穿企业各个子公司的经营管理过程,以及贯穿企业与外部经营环境的互动过程。

第四,经济增加值必须得到政策支持。经济增加值在企业经营绩效评价中的引入,必须得到政策上的支持,特别是在国有企业当中,必须符合国家相关部门的政策导向和法律要求。除了国家法律政策支持之外,企业所在地区环境和企业本身也需要全员支持,才能够形成良好的合力,推动经济增加值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良好推行。

第五,经济增加值的实施必须构建良好的监督机制和惩罚机制。经济增加值在企业中实施,必须具有良好的监督机制,否则经济增加值的考核指标就失去了其本身意义。经济增加值的考核可以考虑第三方监督机制或第三方评价机制,比如可以考虑由相关部门根据公布的财务报表进行计算和公布,对经济增加值实施动态管理机制,同时将计算过程和结果通报企业本身及社会大众,接受公众监督和评议。此外,对于在经济增加值的计算和评价过程中弄虚作假的企业,建立相应的惩罚机制;当然,对于经济增加值不达标的企业,对其经营管理层及员工实施一定的惩罚机制,体现奖罚公平,体现经济增加值的权威和充分发挥其功能。因为目前许多非常积极地引入EVA的公司最终却限制了EVA的使用,只把EVA作为与投资者沟通的工具,这种现象的根治必须有良好的监督机制和惩罚机制作保障。

第4篇:经济增加值的计算方法范文

关键词:水资源消耗;二氧化碳排放;投入产出模型; 发展规划

中图分类号:F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6)05-0048-04

Abstract:Using the input-output table of the 42 sectors in Xinjiang in 2007,a hybrid energy one based on input- output model is established.Analysis on the trend of conomic and industrial development in Xinjiang region, setting different economic growth rates by linear fitting,combined with the trend of industrial development to select different development scenarios,Basing on the data of water and energy consumption in Xinjiang area in recent years,predicting and analyzing of water resources consumption and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in the future industries in Xinjiang,analysing the low carbon development path of Xinjiang,in the future,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Xinjiang coal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related industries under the limit of the total water supply are given,Putting forward the relevant recommendations for 13th Five-Year the national energy plan.

Key words:Water resources consumption;Carbon dioxide emission;Input―output model;development planning

一、引言

新疆地区煤炭储量丰富,并且还有部分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是未来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是“十三五”期间国家能源规划重点建设地区。然而新疆地区水资源短缺,并且分布不均,生态环境脆弱,煤炭等化石能源的开发利用受到水资源的限制,如何在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约束下合理的开发利用煤炭资源是新疆地区能源产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也是国家“十三五”能源规划重点考虑的问题之一。本文利用2007年42部门投入产出表,建立以投入产出模型为基础的混合能源模型,结合新疆地区缺水的自身特点而对模型计算所需要的外生参数进行设置,通过已知的基年数据和对技术参数及情景参数的设置,利用仿真计算来得到相应的预测结果,对新疆地区未来目标年份(即2020年和2030年)的能源消费相关二氧化碳排放量以及水资源消耗情况等进行预测分析,分析对比各种煤炭利用技术水耗,从而得到新疆煤炭产业发展的相关建议。

二、模型建立

对新疆能源利用的前景和规划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针对该地区缺水情景下能源产业如何发展规划的目标,在模型选取方面应重点考虑的是当地水资源的约束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投入产出表能够清楚的反映出经济系统各部门间的投入和产出的依存关系,基于投入产出表建立以投入产出模型为基础的二氧化碳排放子模型以及水资源消耗模型的投入产出优化模型,能够深入细致地针对不同经济增长模式下的各种低碳发展情景,来预测分部门的能源消耗、二氧化碳排放和水资源消耗。

(一)投入产出模型

本文分部门分能源品种能源消耗、水资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的预测主要建立在投入产出模型基础上。投入产出模型最初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瓦西里・列昂惕夫提出的,并创立了投入产出分析的方法。 [1]

选用价值型投入产出表,则对于每一行,都存在如下平衡方程:

Ui=Xi-Yi+IMi i=1,2L n (1)

其中Ui表示投入产出表中i部门行的中间使用合计,Xi表示部门i的总产出,Yi表示部门i的最终使用合计。IMi表示部门i的进口量。用直接消耗系数矩阵的方式表示:

AX=X-Y+IM (2)

式中A表示直接消耗系数矩阵,直接消耗系数aij表示第j个部门的1个单位产出量所直接消耗的第i个部门产出量的数量。

同样价值型投入产出表的每一列,都存在如下平衡方程:

Vj=Xj-Zj j=1,2L n (3)

其中Vj表示投入产出表中j部门列的中间投入合计, Xj表示j部门的总投入,Zj表示j部门的增加值。用矩阵的方式表示:

计算过程中需要得到目标年份的直接消耗系数,本文采用RAS方法对直接消耗系数进行修订。RAS方法易于修正,满足实际研究目标的要求,在投入产出表的调整中具有很大的优越性。要由基期的直接消耗系数矩阵得到目标年份的直接消耗矩阵,RAS方法认为直接消耗系数矩阵的变化是在“替代效应”和“制造效应”的影响下产生的[2]。引入替代系数矩阵R和制造系数矩阵S,则预测年份的直接消耗系数为:

其中R=diag(r1,r2,…rn);S=diag(s1,s2,…sn)。在已知未来年份总产出、中间使用合计、中间投入合计以及基年直接消耗系数矩阵Acb的情况下,通过迭代的计算方法可以得到R和S的值。

(二)社会经济模型

针对本文的分部门分能源品种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和水资源消耗量预测,要得到预测年份的最终消费矩阵和总投入,从而为投入产出模型提供输入参数。本文从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着手,采用线性拟合的方法,[3]由基年的人均可支配收入Lb可得到目标年份的人均可支配收入Lf。同时,引入人均收入弹性系数α,α是指人均消费量的变化率与人均可支配收入变化率的比值。则未来人均居民消费量Kf可表示为:

其中Kb为基年人均居民消费量。

引入城镇化率η将城镇居民数量和农村居民数量分开,[4]则城镇和农村居民消费量分别为:

Tu=Ku×P×η (7)

Tr=Kr×P×(1-η) (8)

其中Tu和Tr分别为城镇和农村居民消费量,Ku和Kr分别为城镇和农村人均居民消费量,P为人口数量,η为城镇化率。总的居民消费量T为城镇和农村居民消费量之和,即:

T=Tu+Tr (9)

从而由居民消费量占最终使用合计的份额可以得到预测年份的最终消费矩阵,如式(10):

其中Y为预测年份的最终消费矩阵,T为居民消费量矩阵,θ为居民消费量占最终使用合计的份额。

利用基年的各部门的增加值、总投入以及技术进步系数可以得到预测年份的分部门总投入。技术进步系数表示预测年份的增加值率相对基年增加值率的变化率,而增加值率是增加值与总投入的比值。则预测年份的增加值率为:

其中Zr为预测年份增加值率,Zb基年的增加值,R为技术进步系数,X为基年的总投入。

从而可以得到预测年的总投入,如式(12):

其中Xf为预测年份总投入,Zf为预测年份增加值,Zr为预测年份增加值。

(三)水资源消耗模型

水资源消耗模型主要利用预测目标年份的投入产出表得出目标年限的各部门生产用水消耗,同时考虑居民生活消耗和生态消耗就可以 得到全社会的水资源消耗情况。总水耗按式(13)计算。生产消耗和居民消耗分布按式(14)和式(15)计算,生态用水采用历史平均法进行计算。[5]

W=WiP+WiR+WiS (13)

其中WiP为生产耗水,WiR为居民耗水,WiS 为生态耗水。

WiP=εNXi (14)

其中WiP为部门水耗,ε为节水率,N为部门用水系数,Xi为部门总产出。

WiR=ξP f (15)

其中WiR为居民水耗,ξ为人均耗水系数,P f为预测年份人口数。

(四)CO2排放模型

本文采用2006年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二氧化碳排放量的计算方法,对新疆二氧化碳排放量进行计算。CO2排放量计算分为工业生产CO2排放和居民消费CO2排放,如式(16)所示。

M=MP+MR (16)

其中,MP和MR分别为工业部门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和居民消费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计算方法分别如式(17)和式(18)所示。

其中,ξ表示标准煤平均低位发热量(kJ/kgce),ej表示第j种能源品种的二氧化碳排放系数,hj表示第j种能源的被氧化率,QP和QR分别为生产用能源消耗量和居民能源消费量,可根据人均能源消耗量和预测年份人口数求得。其中本文所考虑的能源品种主要是原煤、焦炭、原油、燃料油、汽油、煤油、柴油、天然气。

三、参数设置

对于新疆地区能源行业的发展研究利用了新疆2007年42部门投入产出表,本模型把2007年设置为基年,相关燃料的排放因子与CQC公布的排放因子一致。本文根据2007―2013年《新疆统计年鉴》[6]、2007―2013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7]等公布的数据,把新疆的经济增长按照高速增长、中速增速、低速增长三种不同模式分别进行预测分析。居民的消费水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纯收入、部门增加值等随着不同的经济增长速度变化而变化。针对不同的经济增长数据,根据历年统计数据预测得到的收入弹性系数,由此可以对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进行内生计算。本文通过控制不同产业的增加值的增长速度来模拟新疆的社会经济模型,进而预测新疆不同经济增长模式下的能源消耗、二氧化碳排放量以及水资源消耗量。目前可以得到的是2007年新疆投入产出表,而2007-2013年的数据相关的资料已经公布,所以该阶段的GDP年增长率应该按照统计公报公布的实际数据进行设置,对其他年份的相关数据参照全国经济增长目标规划和往年的发展实际情况进行设定。如表1所示。

第5篇:经济增加值的计算方法范文

会计学与统计学是两门具有典型计量特征的应用科学,只是会计学主要应用于社会经济领域,而统计学应用得更广泛。就社会经济领域的作用而言,作为计量手段,它们之间有相通之处。在企业经营管理中,会计、统计通过各自的核算职能来实现对企业经济活动进行核算监督和服务的共同目标。两者的内在联系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会计、统计核算的依据相同,使用相同的原始记录和原始凭证,相互使用对方的核算成果;会计、统计核算所使用的很多经济指标相同,如资产、负债等,其核算口径和计算方法也是一致的;会计、统计核算在企业经济核算体系中是相辅相成的,两者分别从不同角度共同搜集、整理和反映企业经济活动信息,双方提供的信息具有互补性。两种核算存在的内在联系为两者的协调统一提供了广泛的可能性,同时两种核算的协调统一也是强化企业整体核算的必然选择。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会计、统计核算长期分家,自成体系,不仅造成大量的重复劳动,而且数出多门,相互矛盾,淡化了企业经济核算的整体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市场的主体,要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生存、谋发展,就必须强化会计、统计核算的协调统一,讲求核算资料的质量,提高核算工作效率,充分发挥核算整体效应,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从宏观核算即国民经济核算的要求看,会计、统计核算也必须协调统一。从统计核算来看,国民经济核算是统计核算的最高层次,它将一系列指标分门别类地组成一整套平衡表、矩阵表和账户,系统地反映国民经济各部门和社会再生产各个环节的运行过程及其结果。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要集合各个产业部门的经济活动,通常采用货币形式的价值量指标来进行核算。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国民经济核算实际上是采用统计方法搞社会会计核算。从会计核算方面看,国民经济核算又是会计核算向社会会计发展的必然结果。社会会计又称宏观会计、总量会计,它既是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会计管理的客观要求,又是会计科学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随着会计国际化、社会化进程的加快,作为宏观控制手段之一的宏观会计,在市场经济体制中将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性。

综上所述,无论是从微观的企业经济核算的需要,还是从宏观的国民经济核算的要求来看,都必须搞好会计、统计核算的协调统一。

二、会计、统计核算协调统一中的主要差异与问题

会计、统计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来反映企业经济运行情况,它们根据各自不同核算要求各有一套比较完整的指标体系和核算方法,但这与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要求是不相适应的。这就需要找出两种核算在协调统一中存在的主要差异与问题,从而更快、更好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1、会计、统计核算在管理体制上的差异。我国国民经济遵循的是“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会计、统计在核算时也遵循这一基本原则,但两者的管理体制又不完全相同。财政预算的分级管理是按权、责、利相结合的原则,各级财政部门掌握的是“分级包干”部分的会计核算资料,而不是本地区全部企业的会计核算资料。而统计管理体制是为了适应各级政府管理经济、搞好综合平衡的需要,采取以块为主的属地原则,各地区能掌握本地区全部企业的核算资料,逐级汇总上报,形成国民经济的总体核算。

2、会计、统计对生产经营成果的核算原则不同。会计核算是按权责发生制原则来核算企业生产经营成果的,而统计核算是按生产经营原则来计算生产经营成果的。如统计核算对本期生产但未销售的产品、自制设备、大修理作业、定货者来料加工的原料价值都计算产值,会计核算则不将其作为销售收入。在计算生产经营成果时,会计核算是按实际销售价格计算,而统计核算则是按现行价格计算;对本期生产未出售产品,统计核算按出厂价计算,会计核算则按成本价计算。

3、会计、统计在核算方法上的差异。会计核算是通过设置账户,依据会计凭证,采用复式记账的原理,对每一项业务加以登记、分类、汇总进行核算。统计核算则是对经济现象通过大量观察,运用分组法、综合指标法、动态数列分析法、统计指数法等来把握总体特征,推断发展总体趋势。

4、会计、统计对收益分配的核算不一致。会计核算反映企业收益的指标主要是利润,对利润的形成及分配核算反映比较详细,但分配额中包括了非本企业直接生产所得的营业外收入、转来利润及弥补亏损的收入。而统计核算则从宏观角度观察企业的社会收益分配,即通过核算企业增加值来研究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分配,再进一步核算企业可支配的收入及其分配,来反映不同企业拥有生产资金的规模和水平。

5、会计、统计在核算分类上也存在着差异。企业会计核算主要按主管部门分类,如新会计制度把国民经济按主管部门分为工业、农业、交通运输、商品流通、旅游饮食服务、施工房地产、对外经济合作、金融保险等行业。统计核算则主要按产业或产品分类,如国家新颁布的统计制度把国民经济划分为两大部类、三次产业、十三大门类(行业)。

6、会计、统计核算对企业经济效益的衡量指标也不相同。会计核算以所得利润作为企业经济效益的考核指标和企业最终目标;统计核算则根据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要求,以企业增加值(或净产值)作为经济效益指标或衡量企业对社会贡献的依据。

总之,现行会计、统计核算中存在的差异与问题较多,两者还没有形成一套能够全面系统地反映整个国家经济运行全过程的指标体系和统一的分类标准,基本上还是自成体系。随着现代化核算手段电子计算机的普及和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实施,两者核算不协调的矛盾将会日益突出,会计、统计核算的协调统一势在必行。

三、实现会计、统计核算协调统一的构想

国民经济核算由会计、统计核算综合组成。协调统一会计、统计核算的基本思路是:以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为主导,以国民经济综合平衡和宏观控制为依据,会计、统计在保持各自特点的基础上,双方都作些改进,加强相互之间的协调配合,提高资料的共享度,最终实现会计、统计核算的协调统一。

1、完善会计、统计核算体制,制定一套满足国民经济核算基本要求的财务收支统计制度或会计决算制度。企业财务收支资料,除按财政预算体制要求上报财政部门外,还应根据国民经济核算的需要,按统计核算的要求,将企业全部资料按块块逐级上报统计部门,由统计部门按主管系统、产业部门进行分类汇总,用于宏观分析。这样既可以满足宏观经济管理各方面的需要,又可以减轻基层负担,使信息工作逐步实现规范化、标准化。2、加强会计统计的信息管理。现代管理理论可以用两句话来表达:管理的重点是经营,经营的中心是决策。而决策是否准确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决策者对会计统计信息的了解和掌握程度,取决于信息的数量和质量,取决于获取和传递信息的及时性与正确性。企业只有对所发生的信息、形成的信息流进行及时、迅速、科学地处理,才能作出正确的决策。可以说,信息是企业经营的重要依据,是企业经营活动的重要资源。信息的重要性还体现在使用目的的多样性上,它既能满足企业内部的管理需要,又能满足与企业有利害关系的外部集团的需要。

3、规范会计、统计核算指标,改进会计、统计核算原则。在核算中,对会计、统计相同的指标,在指标名称、涵义、计算口径、计算方法上应力求一致,使会计、统计核算找到共同语言。如现行会计制度中的“存货”同统计中的“库存”“储备资产”,在经济含义、核算内容上基本相同,为便于同国际标准接轨,会计、统计在核算时均应采用“存货”的概念。对会计、统计在核算中存在着差异的资料,应有明确分工,相互补充,搞好协调统一。如反映本期生产成果(如产量、产值)以统计资料为主(不合格产品应统计在内),反映本期实现的经营成果(如销售收入)以会计资料为主,以解决会计、统计在核算原则和指标口径上的不协调。

4、调整和增加会计核算中有关分类的内容,满足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需要。会计核算除按行业分类外,可与统计核算配套,增设按产业分类核算的内容。此外,根据统计核算的要求,在资产负债表中增加一些独立的项目,这不仅为统计核算提供了直接资料,也解决了会计、统计核算在分类方法上的不协调问题。

5、建立增加值会计,实现会计、统计核算的协调统一。增加值也叫附加值或追加值,会计上习惯叫增加值,它是本企业经营活动在外购货物和劳务上获得的增益,即营业收入扣除经营活动中耗费的中间产品和劳务后的余额。增加值的核算扩大了现有会计、统计信息的使用范围,能更准确地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

用什么指标来衡量企业的经营成果是会计核算目的和统计职能不容回避的问题。总产值、销售额包括了外部购置价值,有重复因素,而且生产经营起点不同的企业难以对比;不含重复价值的利润虽然能反映企业的净收益,但其真正受益者仅限于业主或股东。而增加值能显示各方面(包括政府、职工、股东、债权人)对企业及社会的贡献,是企业的一项综合性权益指标,它把企业的经营核算与分配核算、微观核算与宏观的国民经济核算联结起来,从而把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真正联结在一起。会计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是在加强微观核算职能的同时扩大会计宏观核算职能,即在加强会计固有职能的基础上建立起一座通向国民经济核算的桥梁,这座桥梁就是增加值核算,即“增值会计”。

摘要:本文首先从会计、统计核算的依据及经济指标在企业经济核算体系中的作用出发,阐述了会计、统计核算统一的可能性与必要性。其次,本文论述了会计、统计核算统一协调中的主要差异,主要从会计、统计核算在管理体制上的差异,生产经营成果,核算方法的差异,收益分配,核算分类上的差异及经济效益衡量指标等方面论述了会计统计核算的协调统一势在必行。最后,本文论述了会计统计协调统一的构想,以期为我国建立新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提供参考。

关键词:会计统计核算增加值存货

国民经济核算是把国民经济作为整体,利用会计与统计相结合的方法对社会经济运行过程中的数量关系进行系统、完整、统一的核算,它是宏观经济信息系统的核心,是进行宏观经济管理和决策的基础。要建立市场经济下新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关键是要解决好会计、统计核算的协调统一问题。

【参考文献】

[1]吕能贤:当代实用企管技术[M].中国科技出版社,1992.

[2]马洪、王梦奎:中国发展研究[M].中国发展出版社,2000.

[3]杨宇立:审视中国[M].北京出版社,2000.

第6篇:经济增加值的计算方法范文

一、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国内学者对城市土地利用的评价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如张丽琴的“城市土地利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刘坚等的“城市土地利用效益空间分异研究”;瞿忠琼等开展的“城市土地供给制度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一以南京市为例”;佟香宁等的“城市土地利用效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一以武汉市为例”;王鹏宇等的“基于功效系数法的城市土地利用效益评价一以武汉市为例”;杨剑等的“区域土地利用效益评价――以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为例”;金巨刚等“江苏省土地利用协调性空间差异研究”等等。这些研究都对城市土地利用评价进行了探讨,并试图建立比较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和合理的评价方法,以综合评价土地利用的效益。但遗憾的是,这些研究都未考虑发展循环经济对土地资源利用的影响,也未考虑单位土地面积上资源的消耗和废物的减排(个别研究考虑了废物排放但指标不足以反映废物减排问题,如刘坚等的研究只考虑了单位面积污水和垃圾处理能力)。因此,对于从建设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角度出发,完善城市土地利用评价指标体系有待我们进一步进行探讨完善。

二、基于财政支出土地利用绩效评价的内涵

(一)财政支出土地利用绩效

财政资金是政府手中掌握的最重要的经济资源,是实现政府目标的必要保障。财政是政府活动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财政绩效是政府绩效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反映政府绩效水平的关键部分。

财政支出土地利用绩效可以认为是财政在服务于政府土地利用特定目标时,对财政支出从财政资金的申请开始,到资金的拨付、使用过程,一直到支出完成后的审核评价的经济性、效率性、有效性和公平性的总体反映。

财政自身特点决定了财政绩效是一个非常抽象、复杂的概念。财政绩效涉及各级地方政府的层级关系,涉及不同部门之间的部门特点,还涉及不同财政支出项目多样化形式。在理论和实践当中,还没有形成一个具体的、量化的财政支出土地利用绩效内涵,只能在不同的宏观背景下,按照政府一定的目的,通过一定的绩效评价方法去反映其中需要的部分。

(二)财政支出土地利用绩效评价

财政支出土地利用绩效评价是指为保障财政政策的贯彻落实和财政管理的有序有效,对涉及财政支出的土地利用活动在使用财政资金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财政资金的投入、产出、影响效果等方面评价活动的总称。

财政支出土地利用绩效评价是政府绩效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是将绩效理念融入从财政资金的申请开始,到资金的拨付、使用过程,一直到支出完成后的审核验收,在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和效益、加强公共服务保障、提升行政效能、实施行政问责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基于财政支出土地利用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

(一)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构建财政支出土地利用绩效评价体观应当遵循如下原则:1.系统性原则;2.相关性原则;3.客观性原则;4.科学性原则;5.经济性原则。

(二)评价指标选取

牢牢把握指标体系设计的可操作性原则,围绕绩效评价目标,研究设计区域基于财政支出的土地利用绩效指标体系包括三个目标层,一是基本指标,体现区域土地利用绩效的总体水平;二是特性指标,针对财政支出的土地整治项目、土地储备项目和城中村改造项目,对该类项目的总体情况进行摸查评价;三是辅助指标,具体指土地供应后的效益,如产业用地供应情况,工业用地、商服用地效益等的绩效情况等。需要注意的是,特性指标的设计可根据广东省的具体情况增减,比如若高标准基本农田的建设在全省范围内广泛开展,那么该类项目的支出即是一项巨大的财政投入,此时也需要将该类项目的实施情况纳入评价中去。

1.基本指标

宏观经济指标的地均值是当前社会最普遍、最可接受的经济效益产出评价指标,它们能够客观、直接地描述土地的投入、产出效益,也是当前市场经济背景下最普遍的价值追求。因此,选取单位建设用地产生的财政收入、单位建设用地吸引的固定资产投入、单位建设用地税收额、土地出让地价四项指标,了解土地利用总体绩效情况。

(1)单位建设用地产生的财政收入。单位建设用地产生的财政收入指标评价区域建设用地财政收入的总体绩效。计算方法:单位建设用地产生的财政收入=地区一般财政收入/建设用地总面积(单位:万元/公顷)。该指标是正向指标,单位建设用地产生的财政收入越多,区域土地的利用绩效越好。

(2)单位建设用地吸引的固定资产投入。该指标体现区域土地吸引社会资源,盘活社会资产、资金的能力,可反映区域建设用地的社会效益。计算方法:单位建设用地吸引的固定资产投入=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建设用地总面积(单位:万元/公顷)。该指标是正向指标,单位建设用地吸引的固定资产投入越多,区域土地的利用绩效越好。

(3)单位建设用地税收额。该指标体现区域单位建设用地对国家税收的贡献程度,可反映区域建设用地的社会效益。计算方法:单位建设用地税收额=年度税收总额/建设用地总面积(单位:万元/公顷)。该指标是正向指标,单位建设用地税收额越高,区域土地绩效越好。

(4)土地出让地价。该指标是单纯土地价值的体现,土地出让地价可反映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计算方法:土地出让地价=年度土地出让成交额/年度土地有偿出让规模(单位:万元/平方米)。该指标是正向指标,土地出让地价越高,区域土地经济价值越好,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越高。

2.特性指标

特性指标是专门针对需要财政支出的土地改良项目或土地储备项目,该类型项目是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基础。本次研究尚属于探索性研究,且并不是对某一个项目的绩效情况进行把握,而是追求该类型项目的共性特征,通过对一类项目的总体评价,了解某一区域该类项目的财政支出情况、项目运作产生的效果、各种类型项目的财政支出比例是否合宜等。

(1)土地整治。土地整治是盘活存量土地、强化节约集约用地、适时补充耕地和提升土地产能的重要手段。土地整治活动是土地利用管理过程中财政投入的重要方面之一,选取项目完工率指标、整治单位面积土地的财政投入额、开发整理规模指标。

项目完工率:项目完工率指标考察地整治项目完工情况,是该类项目截止到评价年实际完成的复垦规模与计划安排复垦的规模的比值。该指标是正向指标,项目完工率百分比越高,区域内土地整治项目按计划执行情况就越好,区域整治项目的资金绩效就越高。

整治单位面积土地的财政投入额:整治单位面积土地的财政投入额反映土地整治项目单位面积的财政投入情况。计算方法:整治单位面积土地的财政投入额=项目的财政投入总额/项目实际开发整理规模的总和。该指标是适度指标,指标值偏大,说明区域整治资金耗费较大,成本较高;指标值偏小,说明项目土地整治效率较高,但也可能导致项目因资金不足而无法顺利完成。

开发整理规模:开发整理规模指标是土地整治项目的执行成果,它是开发整理项目绩效的主要体现形式。该指标有个时间段的涵义,需要先界定评价周期,评价对象。若评价对象是某个时间段的,则采用阶段开发整理规模指标;若评价的是某一年的整治项目,则采用年度开发整理规模指标。该指标是正向指标,开发整理规模越大,区域内开发整理规模项目按计划执行情况就越好。

(2)土地储备。土地储备工作的落实依靠土地储备项目的执行,而土地储备项目的执行,则有赖于政府财政投入。为考核这些土地储备项目的落实情况,保障财政资金投入落到实处,研究选取项目储备完成率指标、单位实物储备的财政投入额指标、实物储备规模指标对土地储备环节的财政资金土地利用绩效进行评价。

项目储备完成率:项目储备完成率指标是针对土地储备项目(主要指建设用地储备)设计的指标,评价该类项目土地储备任务的完成情况。项目储备完成率指标是参评项目实际的土地储备规模与计划完成的储备规模的比值。该指标是正向指标,项目储备完成率越高,区域内土地储备项目按计划执行情况就越好,区域土地储备项目的资金绩效就越高。

实物储备规模:实物储备规模指标反映区域年度土地储备项目的执行成果,是土地储备项目绩效的主要表现形式。实物储备规模是参评项目的实物储备规模的总和(单位:公顷)。该指标是正向指标,实物储备规模越大,区域内储备项目按计划执行情况就越好,区域土地储备项目的成果就越好。单位实物储备的财政投入额:

单位实物储备的财政投入额反映土地储备项目单位实物储备面积的财政投入情况。计算方法:单位实物储备的财政投入额=项目的财政投入总额/项目实物储备规模的总和。该指标是逆向指标,指标值偏大,说明区域土地储备成本耗费较大,资金的土地储备效率较低。

(3)城中村改造。城中村改造项目。一般在项目批准后即对整个项目的效益、效果有了大概的把握。因此,本研究中所涉及的城中村改造以到目前为止已经批准的城中村改造项目为评价对象。选取了单位面积投资额指标、单位面积拉动固定资产投资额指标为具体评价指标。

单位面积投资额:单位面积投资额指标反映城中村改造经济投入水平。一般情况下,城中村改造的投入资金不宜过大,该指标是适度指标。计算方法:单位面积投资额=区域城中村改造项目累计总投资额/区域城中村改造项目总规模。

单位面积拉动固定资产投资额:城中村改造可带动周边区域的发展,而拉动固定资产投资额是衡量城中村改造对改造范围及其周边区域经济作用力的重要指标,它是衡量城中村改造社会效益的普遍方式。计算方法:单位面积拉动固定资产投资额=区域城中村改造项目累计拉动固定资产投资额/区域城中村改造项目总规模。

节地率:计算方法:节地率=区域城中村改造项目累计节地面积/区域城中村改造项目总规模。

3.辅助指标

土地供应环节不涉及直接的大额财政支出,但该环节及土地市场的正常运作是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来服务于该环节,保障土地市场的正常活动,维护土地市场的经济秩序。研究拟选取6个辅助指标,分别是区域房地产相关税收占税收总额比重、年度工业用地供地比重、单位工业用地工业增加值、单位商服用地第三产值、新增单位工业用地新增工业增加值、新增单位商服用地新增第三产值。

区域房地产相关税收占税收总额比重=区域年度土地、房地产相关税收总额/区域年度税收总额,其中土地、房地产相关税收总额包括土地使用税、耕地占用税、营业税及附加税、土地增值税、房产税、印花税和契税。

年度工业用地供地比重=区域年度供地工业用地面积/总供地面积的比重,单位%。

单位工业用地工业增加值=区域年度工业增加值/区域工业用地面积,单位万元/公顷。

单位商服用地第三产值=区域年度第三产值/区域商服用地面积,单位万元/公顷。

新增单位工业用地新增工业增加值=(区域当年工业增加值一区域上一年度工业增加值)/(区域当年工业用地面积-区域上一年工业用地面积),单位万元/公顷。

新增单位商服用地新增第三产值=(区域当年第三产值-区域上一年度第三产值)/(区域当年商服用地面积-区域上一年商服用地面积),单位万元/公顷。

第7篇:经济增加值的计算方法范文

关键词:业绩评价;经济增加值(EVA);财务指标

一、经济增加值的涵义

经济增加理念的始祖是剩余收入或经济利润,作为企业业绩评估指标已有200余年历史。经济增加值(EconomicValueAdded,简称EVA)是由美国学者Stewart提出,并由美国著名的思腾思特咨询公司(SternStewart&Co.)注册并实施的一套以经济增加值理念为基础的财务管理系统、决策机制及激励报酬制度。它是基于税后营业净利润和产生这些利润所需资本投入总成本的一种企业绩效财务评价方法。经济增加值是指企业税后净营业利润减去资本成本后的余额。

二、经济增加值的计算运用

计算公式:EVA=NTOPAT-WACCXCE=(ROI-WACC)XCE

式中:NOPAT――税后净营业利润;WACC――公司的资本成本率或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率;CE――企业所占用资本;ROI――投资报酬率。

NOPAT=净利润-非常经营所得收益关研发费用本期投入数-研发费用累计投入本期摊销数)+(人力资源本期投入数-人力资源累计投入本期摊销数)+(大额营销费用本期投入数-大额营销费用累计投入本期摊销数)-(重组费用本期发生数-重组费用累计数本期摊销数)+经营租赁本期支出数+商誉本期摊销数+财务费用+累计折旧的调整+非付现所得税费用+(-)其他调整数

CE=期初资产总额-交易性金融资产-固定资产清理-在建工程-工程物资-递延所得税资产+(研发费用累计投入数-研发费用累计摊销数)+(人力资源累计投入数-人力资源累计摊销数)+(重组费用-重组费用累计摊销数)+(大额营销费用累计投入数-大额营销费用累计摊销数)+资产减值准备-无息负债+经营租赁资产+(-)其他调整数

WACC=负债权重×税前债务资本成本率×(1-所得税税率)+股东资本比例×权益资本成本率

ROI=NOPAT/CE

三、经济增加值与传统企业考核指标净资产收益率的比较

通过经济增加值的运算可以看出,经济增加值使用的是绝对数值,并且对企业运用财务方法计算出来的利润加以调整,同时把负债成本与所有者投入资本综合起来进行分析,评价企业经营绩效,这种计算方法消除了净资产收益率的财务风险,同时体现了收益要弥补股东投入资本的机会成本,才是股东财富的真正增加。

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平均净资产=营业净利率×总资产周转率×权益乘数,用该指标评价企业的经营业绩虽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但没有考虑资本成本因素,不能完全反映资本净收益的真实状况和资本运营的增值效益,更无法衡量企业的未来情况和发展预期,反而成为经营者行为短期化、没有长远的企业战略的源头。并且该指标充分发挥财务杠杆,加大了偿债风险。

业绩考核的绝对指标与相对指标进行比较看,绝对指标更能使企业从整体出发,避免单纯追求利润率而放弃一些对企业整体有利的投资机会。

四、经济增加值对现行财务指标的修正作用

在计算经济增加值过程中,首先要对传统收入概念进行一系列调整,从而消除会计运作产生的异常状况,并使其尽量与财务真实状况相符合,因此经济增加值对传统财务指标给予了很大的修正。我们以研发费用和资产减值准备为例进行说明。

(一)经济增加值对研发费用处理方法的修正

现行会计制度规定,研究开发费用一部分费用化,一部分资本化,费用化部分发生的当年将全部进入管理费用一次性予以核销。对于研发支出形成无形资产,也不再调整费用部分,这种处理方法实际上否认了该项支出对企业未来成长所起的关键作用,而把它与一般的期间费用等同起来。这种处理方法的一个重要弊端就是可能会使经营者忽视对这两项费用的投入。计算经济增加值时则将研究发展费用和市场开拓费用资本化。即将当期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作为企业的一项长期投资加入到资产中,同时根据复式记账法的原则,资本总额也增加相同数量。然后根据具体情况在几年之中进行摊销,摊销值列入当期费用抵减利润。摊销期一般在3-8年之间,根据公司的性质和投入的预期效果而定。这样,公司投入的研究发展费用不是在当期核销,而是分期摊销,从而不会对经营者的短期业绩产生负面影响,鼓励经营者进行研究开发为企业长期发展增强后劲,有利于公司在未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营业绩。

(二)经济增加值对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的修正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与《企业会计计度》规定,企业在资产负债表日要对可能发生减值的资产,进行减值测试,应根据其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现与资产未来现金流量现值进行比较,对可能发生的损失,企业应计提减值准备,计入到资产减值损失账户,并冲减当期利润,以避免企业高估利润,形成虚盈。

这种会计处理方法,尤其对于非流动性资产,确认减值损失后,即使以后该项资产减值因素消除,也不得再进行调整已做的减值处理。就掩盖了企业的真实盈利能力,而且该减值测试没有标准,更容易使一些管理人员人为地操纵账面利润。

经济增加值计算时应将准备金账户的余额加入资本总额之中,同时将准备金余额的当期变化加入税后净营业利润,反映了企业当期的实际盈利水平,使之更好地对企业绩效做出评价。

五、经济增加值在企业业绩评价中的意义

第一,经济增加值作为衡量业绩最准确的尺度,对无论处于何种时间段的公司业绩,都可以作出最准确恰当的评价,而且最直接地联系着股东财富的创造。

企业经营的评价指标,通常用权益报酬率、总资产报酬率、销售净利率、每股收益等指标。这些指标没有考虑资本成本因素,不能反映资本净收益的状况和资本运营的增值效益。企业盈利大于零并不意味着企业资产得到保值增值。资本收益中未扣除资本成本。经济增加值克服了传统业绩指标存在的缺陷。首先,经济增加值中的资本成本包括了股本资本的成本机会,克服了传统指标成本计算不完全的缺点。其次,经济增加值的税后净营业利润一项根据实际财务状况调整,把一些扭曲的财务数据还原成真实的财务业绩,克服了传统指标以会计报表为基础信息失真的缺陷。

对股东来说,经济增加值总是越多越好。从这个意义上,经济增加值是唯一能够给出正确答案的业绩度量指标,它能够连续地度量业绩的改进,用单一衡量指标统一了经营者与所有者的利益和目标,将管理重点放在为股东创造价值上,更好地帮助投资人和管理者评价、观察和理解公司价值的驱动因素和破坏因素。

第二,经济增加值价值管理是一个综合性的价值管理体系。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可以运用EVA作为战略及财务管理的上佳工具。由于EVA综合反映公司的经营活动,管理者可以通过对EVA驱动杠杆的分析和调节,有效地制定经营战略和企业的财务管理方案。例如,企业可以通过加快资金周转速度提高资金回报率;或通过调整资本架构,降低资本成本。企业股东和管理层可以运用EVA制定经营者和员工的激励报酬体系。由于EVA比会计核算方法更真实地反映了企业经营的经济绩效,通过EVA管理系统可以设计一套真正有效的激励机制,把企业经营者、员工的利益和股东利益完全广泛统一起来,也只有这样,才可能把企业“内部人”变成股东“自己人”。企业股东和管理者可以通过EVA基础知识培训,加强员工沟通和管理,改善企业文化。企业管理者进而还可以用EVA作为与投资者交流的最好语言。EVA概念简单易懂,同时又揭示了企业经营活动的本质;通过EVA管理体系的实施,企业管理者可以有效地制定目标、激励员工,将企业的资源和精力集中到财富的创造上去。

第三,经济增加值是一个超强的理念体系。经济增加值以一种理念和能够正确度量业绩的目标,凝聚着股东、经理和员工,并形成一种框架指导公司的每一个决策,在利益一致的激励下,用团队精神大力开发企业潜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各种力量,形成一种奋斗气势,这种企业文化的作用力对我国企业来说具有非同小可的意义。

总之,与传统的企业业绩评价指标相比,EVA系统能够很好地衡量企业财富的增值。但EVA系统仍属于财务绩效的评价体系,对非财务绩效评价重视不够。在复杂动荡的环境下,应把财务评价和非财务评价相结合,最终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财务目标,并给经营者带来更多的财富。

参考文献:

1、韩镔.经济增加值(EVA)的概念、应用和深入分析[J].周际石油经济,2010(2).

2、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令第22号[Z].2009-12-31.

3、彭纯军,王惠芬.经济增加值(EVA)-价值管理(VBM)的驱动力量[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4(8).

4、汤谷良,林长泉.打造VBM框架下的价值性财务管理模式[J].会计研究,2003(12).

5、张云亭.顶极财务总监[M].中信出版社,2003.

第8篇:经济增加值的计算方法范文

关键词:安徽;物流业;投入产出分析;政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862X(2012)03-0070-006

一、前 言

物流业是融合运输业、仓储业、货代业和信息业等的复合型服务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物流业发展,对推进安徽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国民经济运行效率和加强与其他省市的经济合作等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由于统计部门没有公布物流业有关统计数据,给物流业的行业管理和决策分析造成诸多不便,因此需要借助其他一些科学方法来分析物流业的发展情况。

投入产出分析方法是研究物流业的一个重要方法。首先,物流业是一个多部门、跨行业的复合型产业,国家发改委公布的全国物流业统计数据和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投入产出表为我们探索物流业统计口径提供了重要线索和依据;其次,投入产出表建立了国民经济各产业之间投入产出联系,为判断物流业在国民经济运行中的地位作用提供重要依据;再次,投入产出表可以从产业供给和市场需求两个方面来分析物流产业发展现状和问题;最后,投入产出分析方法可以从宏观和产业两个层面对物流产业发展提出建议。

二、对物流业统计口径的探讨

(一)物流产业部门分类与144部门投入产出表部门分类统计口径的比较

根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社会物流统计核算与报表制度》(发改运行[2006]625号),物流产业主要包括:铁路货物运输业、道路货物运输业、水上货物运输业、航空货物运输业、管道运输业、装卸搬运业、货运业、仓储业、国家邮政、其他寄递服务业、配送、流通加工、包装业、商务服务业等12个子行业。这些行业均可在《144部门的投入产出表》中找到相对应部门,但两者统计口径不完全一致。其中:管道运输业、装卸搬运业、货运业、仓储业、国家邮政业、其他寄递服务业与《144部门的投入产出表》中所对应部门的统计口径完全一致;而铁路货物运输业、道路货物运输业、水上货物运输业、航空货物运输业、配送流通加工包装业、商务服务业(包装服务)虽也能找到相对应部门,但两者统计口径不一样,前者口径小于后者口径,前者占后者的比重可估算一个调整系数。

(二)调整系数

根据国家发改委公布的《我国物流运行情况通报》(1991—2008年),物流业增加值主要由交通运输业物流服务增加值、仓储业物流服务增加值、邮政业物流服务增加值、贸易业物流服务增加值和其他物流服务增加值组成等五部分组成。为了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第三产业增加值构成相比较,可以将交通运输业物流服务增加值、仓储业物流服务增加值、邮政业物流服务增加值三者合并为交通运输业仓储业和邮政业物流服务增加值。即:

物流业增加值

=交通运输业物流服务增加值+仓储业物流服务增加值+邮政业物流服务增加值+贸易业物流服务增加值+其他物流服务增加值

=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物流服务增加值+贸易业物流服务增加值+其他物流服务增加值

第三产业增加值

=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增加值+批发零售业增加值+住宿餐饮业增加值+金融业增加值+房地产业增加值+其他服务业增加值

经对比发现: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物流服务增加值、贸易业物流服务增加值、流通加工包装业物流服务增加值分别与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增加值、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其他服务业增加值有着相对稳定的比值关系,2001—2008年均值分别为0.931,0.100和0.026。以此比值关系估算2001—2008年我国物流业增加值,其估算值与国家发改委公布的物流业增加值误差不超过2%,个别年份除外。为反映上述比值关系的动态变化,可采取移动平均法(本文采用三年移动平均法)对上述比值关系进行修正,并以新的动态的比值关系作为估算物流产业统计口径的基础。

(三)对安徽投入产出表的调整

假定安徽物流产业与本省第三产业相关产业比值关系和全国平均水平一致,那么可以以此为口径对安徽投入产出表进行调整并形成新的投入产出表。以2001-2003年我国物流产业与第三产业相关产业比值均值0.919,0.087和0.023为调整系数对安徽2002年投入产出表进行调整合并,可以获得安徽2002年7部门投入产出表;以2006-2008年我国物流产业与第三产业相关产业比值均值0.930,0.114和0.032为调整系数对安徽2007年投入产出表进行调整合并,可以获得安徽2007年7部门投入产出表。

以2006-2008年我国物流产业与第三产业相关产业比值均值0.930,0.114和0.032为调整系数对安徽2007年投入产出表进行调整,可以获得安徽2007年新的投入产出表。

三、安徽物流业的投入产出分析

根据调整后的7部门投入产出表就可以对安徽物流业进行投入产出分析。

(一)物流业对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依存度

第9篇:经济增加值的计算方法范文

关键词:作业成本法 经济增加值 结合 运用

一、作业成本法(ABC)和经济增加值(EVA)

(一)作业成本法(ABC)。近代以来,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生产制造技术的不断提高以及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企业所处的市场环境越来越复杂,产品竞争加剧,传统成本会计模式核算的产品成本扭曲了产品的真实成本。在这一背景下,20世纪80年代,美国的卡普兰、库珀提出了作业成本法。作业成本法认为产品是作业动因的结果,而作业消耗了资源。作业成本法和传统成本法的主要区别在于对间接费用的分配标准不同,传统成本法通常以产品产量(人工工资、机器工时等)为分配依据,而作业成本法是以作业为标准进行分配。具体核算程序为:(1)将不能直接归属于成本对象的资源成本分配给作业;(2)将作业成本分配给成本对象。作业成本法的好处在于提高了成本信息的精确度,克服了传统成本法对间接费用分配依据不充分、因果关系不清晰、分配标准单一的弊端,随着企业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以作业成本法为基础的作业基础管理在越来越多的企业中得到了广泛运用。

(二)经济增加值(EVA)。EVA在上世纪80年代由约耳・斯特恩和G・贝内特・斯图尔特三世所领导的思腾思特公司提出,是在传统剩余收益计算方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特殊计算方法。其核心理念为:一个组织要真正为其所有者带来价值,其资本收益必须大于所投入资本的全部成本。重视资本成本是EVA区别于其他财务指标的显著特征。

基于会计核算视角,EVA是指公司税后净营业利润与公司资本成本之差,用公式表示为:

EVA=税后净营业利润-资本成本 (1)

基于财务管理的视角,公司市场增加值等于公司未来EVA的现值,用公式表示为:

市场增加值MVA=∑EVA/(1+WACC)n (2)

其中,n 为未来经营期,WACC为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率。

EVA不仅是一种有效的业绩评价指标,更是一个企业全面管理的架构,在公司激励机制、战略评估、投资、筹资、兼并重组、出售等方面均有广泛运用。

二、作业成本法(ABC)和经济增加值(EVA)的结合应用

(一)作业成本法(ABC)的缺陷。作业成本法虽然极大改善了成本信息的精确性,但和传统成本法一样,仍然没有考虑资本成本,计算出来的成本还是停留在传统成本的基础上。尤其是在资本密集型企业中,资本成本占总成本的比重甚至超过了直接成本,采用传统作业成本法计算的产品成本和真实成本仍存在较大差异。为了弥补作业成本法的缺陷,人们在作业成本法的基础上引入了EVA价值理念,形成了ABC-EVA成本管理模式。

(二)ABC-EVA成本模式理论基础。ABC-EVA成本模式用公式表达为:

经济利润=收入-直接成本-作业成本-资本成本 (3)

式中收入、直接成本的计算和传统会计核算方法一样,作业成本包括开发、采购、生产、销售、售后等环节的间接费用,按作业消耗资源,产品消耗作业的理念,通过作业动因将这部分成本分配到成本对象中。该模式区别于一般作业成本法的核心在于增加了资本成本:

资本成本=资本投入总额×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率 (4)

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率=债务价值÷(债务价值+权益价值)×税前债务成本率×(1-所得税税率)+权益价值÷(债务价值+权益价值)×权益资本成本率 (5)

债务成本从以下方面获取:评级公司的整体信用评级,公司近期发行的中长期债券成本,中长期银行贷款利率,行业类似公司的整体信用评级等,实务中,一般以税后贷款利息率作为债务成本。

权益成本率通常有三N模型,分别是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套利定价模型、期权定价模型,现阶段实务中一般采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

K=Rf±β(Rm-Rf) (6)

其中,K为股票预期收益率,Rf为无风险收益率,Rm为市场期望回报率,β为股票的风险系数,β系数可以采用专家判断、头脑风暴或德尔菲法等定性分析法和平均法、最小平方法、回归分析法等统计方法。

(三)ABC-EVA成本模式应用条件。在计算产品成本时,是否需要考虑资本成本,企业应当在符合成本效益和重要性原则的前提下,结合自身所处行业、产品生命周期、市场占有率、供需状况以及企业产品定价政策、会计核算系统完善程度等因素决定,一般以资本成本占营业成本或总成本之比作为判断标准,当资本成本/营业成本≥10%或资本成本/总成本≥5%时,认为资本成本对产品成本有重大影响,应考虑资本成本对产品成本的影响。

(四)ABC-EVA成本模式的计算步骤。(1)运用传统成本法计算直接成本;(2)分析确定企业主要作业,建立作业成本库,将各部门管理、经营、制造费用分配到作业;(3)将作业成本按产品消耗作业量分配到产品;(4)判断资本成本对企业决策的影响,影响重大,则将资本成本分配到产品;(5)计算产品总成本。

三、ABC-EVA成本模式的案例分析

例:JX公司是一家中型服装公司,设有开发、生产、销售、行政等部门。为论述方便,仅以该公司生产的A001、A002、A003产品为例,12月份三种产品的产量分别为1 000件、1 200件、1 500件,假设该公司无期初库存,当月生产产品全部实现对外销售,企业所得税税率为25%。

(一)计算产品直接成本。根据公司当月领料记录、生产工人工资单等资料,计算出A001、A002、A003产品直接材料费分别为60元、50元、40元,直接人工费分别为10元、15元、20元。

(二)分析确定公司的主要作业,建立作业成本库,计算作业成本(以采购部门为例)。

1.从总账中提取采购部门成本。见下页表1。

2.确定采购部门作业,并估计各项作业花费的时间比例。见下页表2。

3.将部门间接成本分配到具体作业。见下页表3。

4.将作业成本分配到具体产品。见下页表4。

重复步骤1―4可将各部门间接费用分配到具体产品,结合实际产量,即可计算出产品单位成本。

(三)计算资本成本。

1.查阅公司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及其他内部管理资料,得到如下数据:公司资产总额为2 000万元,应付账款、应付工资、预收账款、其他应付款等无利息负债500万元,营业成本1 000万元,债务与权益比为1:2,有息债务利率为8%,股票必要报酬率为10%,股票市场风险为1,5年期国库券利率为5%。

2.应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K=Rf±β(Rw-Rf),计算出权益资本成本K=10%,加权平均资本成本=1÷(1+2)×8%×(1-25%)+10%×2÷(1+2)=8.67%,Y本成本=(资产总额-无息负债)×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率=(2 000-500)×8.67≈130(万元),资本成本占营业成本比=130÷1 000=13%>10%,应考虑资本成本对产品成本的影响。

(四)将资本成本分配到产品。资本成本的分配方法通常有作业―资源相关性分配法(首先将资本成本分配到作业,再从作业分配到成本对象)和产品―资源相关性分配法(将资本成本直接分配到成本对象),本文采用产品―资源相关性分配法。应收、存货、应付等科目占用资金可以和具体产品对应,资本成本直接分配到产品,货币资金、固定资产、其他资产等科目和产品没有一一对应关系,可以按合理标准进行分配,本文按产品营业成本比进行分配。因应付(预收)科目未占用公司资金,而是占用外单位资金,资本成本应以负数表示。见表5。

(五)计算产品总成本。经过上面各步骤计算,表6为该公司产品单位成本计算表(数据取整)。

四、结论

以上案例分析表明,JX公司应用ABC-EVA成本模式计算的产品成本较传统成本模式计算的产品成本大,差异在于传统成本模式没有考虑资本成本的影响。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规模化、集团化、多元化已成为企业发展的主流,投资者的资金投入少则百万元,多则几十亿元、上百亿元,是否考虑资本成本,显然对一个企业的经营决策有着重大影响。应用ABC-EVA成本模式的主要意义在于:ABC-EVA模式计算出的成本数据,更接近于产品的真实成本,避免企业虚增利润,对企业实现保值增值、可持续发展有重大意义;采用ABC-EVA模式,可以更准确地进行企业产品盈利能力分析、客户价值分析,为企业产品组合、客户管理决策提供有用信息;应用ABC-EVA模式,实现了投资者和管理者利益的统一,避免两者之间的目标冲突,使组织价值达到最大化。ABC-EVA模式还可以和其他财务管理工具进行组合,如价值链管理、盈亏平衡分析等;ABC-EVA模式的提出,使财务管理理念发生了改变,由原来的经营成本观转变为完全成本观,由原来的盈利能力观转变为价值增值观。

参考文献:

[1](美)詹姆斯・L・格兰特,刘志远等译.经济增加值基础[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