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课程特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思品课堂 教学法 设计
教学设计是教师从学生的学习目标为出发点,确定学生的需求和教学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并提出满足学生需求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
当前,思想政治课教学设计就是要求政治教师改变过去以教师的教为中心的传统教案形式,而学会以新的课程理念为指导,注重对学生的学为中心的师生双边活动的预设性与生成性相统一的有效展开的策划。人教版初中思品课程的教材呈现了如下具体特点:情景化、生活化、思维化、活动化、综合性。教材的这些特点体现了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相结合的特色。既为课堂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活动提供了实行的准则依据。为了保证课程教学特色内容不失真,课堂教学设计必须优先考虑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首先,课堂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教学设计的可行性。
第一,教学方法的设计必须体现“活学”。即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活动即学习。新教材的每一个观点体现都都借助了活动,不仅使课文生动形象,具有可读性和可操作性,也有利于学生能自然而然地参与到教学中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所以,教师必须准确把握教材特点与熟悉教学内容,开展生动活泼、富于生活情趣的教学活动,保证课堂教学的活力。
第二,教学方法的设计要体现“乐学”。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生,教学设计的“乐学”功能体现的是“我要学”而不是“要我学”。新教材以图片、故事、心理测试等方式创设了学习的情景,为学生的思考提供了平台。那么,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创设具有活力、有空间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才能达到有效教学。
第三,教学方法的设计要“生活化”。即让教学设计具有“生活学”与“学生活”相结合的功能。
新教材的内容是以学生不断扩展的生活为背景,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解决学生面临的生活问题、注重从学生生活感受中总结提高,感悟升华的。所以,教学设计要具有使学生通过在课堂中体验感受“身临其境”而“躬身自省”的功能,不能离开生活,特别是不能离开学生的生活经验实际。
第四,教学方法的设计要体现思维过程化。新教材用设问思考、讨论争辩等方式呈现了思维的过程,在过程中注重形成概念、观点、结论,鼓励学生的感悟与思考。同时还体现了主题探究活动,突出了研究性学习,合作学习,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并通过实践活动内化,感悟知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等等。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设计必须考虑课堂教学活动过程的“思想”层次的功能。这是课堂教学设计的灵魂所在。缺少了这一点,意味着课堂教学的意义已经缺失。
其次,要确保课堂教学设计的有效性。即保证师生学习共同体的互动与发展。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做到:
1、教学目标设计的有效性:目标具体、层次清楚,切合不同学生目标完整、体现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统一。教学设计要突出保证预设性和生成性的统一。教学目标是根据国家课程标准来设定的,因此,它带有“规范性”。但由于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学生凭借自身经验与体验对它解读而产生的多义性、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对话碰撞产生的“意义”的新异性以及现代课程资源的广袤性,一些新的目标就会引发和生成出来。这就是教学目标的生成性。因此,一个好的教师,应该能够很好地将教学目标预设性和生成性统一起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益。
2、有效处理教材。能够体现教师处理教材有效性的基本要求是:在一定教学目标的指引下,教师能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教师创造性使用教材包括:①灵活运用教材。如调整进度、与其他学科内容进行交叉整合等;②教学内容不以“定论”方式呈现。如增减教学内容、重组教学单元、整合内容等;③对于教辅、教具课间等能根据自主开发;④能开创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的,适合自己教师个人、班级教学需要的特色教学。
3、教学方法设计的有效性:依据教学目标与内容的特点、学生特点与教师特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方法多样灵活且优化组合,利于学生学习自主创新与个性发展。
关键词:政治中招,启示,课堂教学
从2005到2006年,为推进新一轮课程改革快速顺利地开展下去,我省(河南省)思想政治学科中招命题,按照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从形式到内容进行了全面的革新。试题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以新课改精神为指导,以旧教材知识为基础,以时事热点为载体,以人为本,灵活、开放,完全可以称之为是一种全新的“素质评价” 考试。
事实证明,这种“考试革新”意义是非常深远的。一方面,中招命题作为升学“指导棒”,它促使还在使用旧教材的课堂教学改革必须进行质的飞跃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另一方面,这种大胆的革新举措和创新精神,必将成为素质教育改革前进路上的一面鲜亮的旗帜,引领着正在进行的新课程教学革新阔步前进。
鉴于以上认识,我们认为,如果能把握好这两年“考试评价”的新特点及其导向,作为一线教师,又能够进一步具体分析自己学生答题中反映出来的典型性问题;如果能够带着这些思考和启示,重新审视我们正在进行的新课程素质教学,一定会有诸多收获。考试的导向作用也正在于此。
下面笔者就自己的日常教学感悟,所得的几点体会,与各位同仁探讨,以期达到“抛砖引玉”之效。
一、新课程“中招考题”告诉了我们什么?
笔者通过对近两年河南中招政治试卷的探究思考,发现有如下亮点:
1、多姿多彩的命题呈现形式。与传统考试命题多是纯粹的文字表述不同,近两年的中招命题呈现出变化多样的形式:例如:诗歌、谚语、对联、漫画、图表、人、物的照片等均可作为材料被选入试题。
就2006年的中招政治试题看,就有对联、漫画、地图、名人照片等多种呈现形式,完全可以与思想品德新教材课本相比美,秉承了素质教育的现代化活动教学要求,非常适合青少年的视觉感受。相比传统考卷严肃又生硬的命题,在“课改考试”多姿多彩的卷面面前,考生不再有紧张和压抑感,代之而来的是轻松愉悦之情。在如此恰切的氛围中做考试题,自然有利于考生真实水平的充分发挥。
2、富有时代气息的命题内容:命题抓住政治学科的特点,以时政、热点为载体,使试卷内容呈现出强烈的时代感和浓郁的乡土气息。
纵览两年来试卷内容,要么以国内外重大时政、热点为背景材料进行设问,要么不忘体现河南家乡本土的发展变化。
2006年中招试题就凸显了时政热点问题的地位。例如从选择题中文化遗产日、和谐世界纯粹时政的考察,到以十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十一五规划、发展循环经济、神舟六号发射成功,三峡大坝全线建成,社会主义荣辱观,宁西铁路的开通,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开工,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评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三农问题)、中部崛起(中原崛起)等重大国内时政、热点为载体,贯穿在概括体、辨析体、观察与思考、活动与探索各类题型中,让师生有种扑面而来的新鲜感与时代感。
这种用教材中所学的知识点来分析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新教材学习目标之一,所谓的“理论学习要活学活用、学以致用”。通过考查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引导学生平时关注社会热点,重视地方时政、增强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和关心身边生活的责任感,最终实现知识、能力、情感三维目标的统一。
3、以学生为本,处处体现了对考生的理解与尊重。
“课改考试”从内容到形式,始终以人为本,突出了考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对考生的尊重和关爱。
这种关爱体现在语言上,比如,命题会在试卷上及时标出富有亲和力的提示语言,体现了一定的人文关怀;也体现在对考生自主能力的尊重上,例如:某些题型给出了选作题,有利于不同兴趣、不同层次的学生做出个性化的选择,为学生自主能力的展示搭建了平台。另外,这种关爱更深的体现在主观性试题的设问中,不管试题选材背景范围多么宽广,命题的设问始终站在初中生的角度,关注中学生的成长需要和生活体验,多角度设问、多元化的答案,充分调动了考生思维的积极性,有利于考生开放型思维和创新精神的发挥。
最后,这种关爱还体现在人性化的评分标准上:“课改考试”背景材料的时代性、生活化,使得其命题角度、设问思路环环相扣、灵活多变,那么试题答案自然也是多元开放的。因此,在评分标准上,都是在给出诸多方面的参考答案之后,紧接着就会有类似表述“学生能回答以上答案中的两条就可给全分”等。论文参考。论文参考。宽泛的评分标准,反映了一种以人为本、倡导创新、和谐发展的时代要求,对于通过笔试来考察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是一种积极的尝试。
总之,近两年的“思想品德”考试评价,是政治学科实施开卷考试以来又一次全面的革新,体现了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是对新课改精神的忠实演绎;同时,也为我们课堂教学指明了航向,因为两年来我省政治学科用的还是“重知识、重理论、轻能力”的思想政治旧教材,尝试的是“重实践、重能力、求发展”的新课程要求命题,在这种“穿旧鞋,走新路”的现实面前,这种导向明确的新课程评价考试,为我们一线教师进一步深入地进行素质教学吃了定心丸,它使我们看到了课堂教学改革和考试评价和谐统一的曙光。
二、学生“课改考试”成绩中表现出的问题
05届和06届毕业生虽然用的政治课本是旧教材,但我们这两届毕业班的教师,能够全面把握新课程改革的精神,紧跟中招命题的新思路来进行素质教学,因此我校05和06届学生的思想品德课中招考试成绩优异。但是,细细分析,问题还是存在的,从中招成绩反馈回来的信息看,主要有如下表现:
1、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不牢靠,重点知识、易混知识有张冠李戴、答非所问的现象。
2、审题能力差,看不清题目要求,读不出题中的有效信息;答题技巧欠缺。
3、不能从多角度去分析问题,思维狭窄。
4、对时政理解不够,不能够将课本所学知识与时政及学生生活内容紧密联系。
看来,问题还真不少,那么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是什么的呢?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反思。
大家知道,政治学科实施的是开卷考,这使得个别学生和家长抱有侥幸心理:认为考试时翻翻课本,资料就可以了,并因此放松了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加上青少年理解能力有限,自然就不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来分析命题所灵活设问的实际问题了,更谈不上对开放性试题的创新要求了。所以答题中出现知识点张冠李戴、答非所问的现象也就不足为怪了。
当然,还有很多考生基本知识掌握不错,但对于开放性试题却茫无头绪、不知所措,常常在试卷上出现一大堆“正确”的废话,却抓不住要领的情况。这里有学生即时调遣相关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差的因素,也与学生思维方法、审题能力、答题技巧的训练不够有直接关系。
时政知识欠缺,可能与教师平时只重视课本的学习,对运用具体知识分析探究实际问题的延伸学习要求重视不够有关。有不少政治教师仅仅在考试前对学生进行时政复习盘点,且局限于时政小册子的机械学习,眼界狭隘,没有深刻领悟新课程教学要求,不能引导学生将日常知识学习与时政大背景结合起来进行能力训练。
三、由“课改考试”到思想品德课教学
认识了新课程改革形势下的“课改评价考试”,再看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今天,新课程理念已经深入人心,我市07届学生已经全部使用新教材,如果能从引领课程改革方向的中招“新课改考试”中直接得到启示,这对我们政治课教学必将有立竿见影之作用。以下是我们两年来的探究及反思。论文参考。
1、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就是中招“考试评价”的精神。
07届学生实施新教材以后,师生们特别关注中招政治会怎么考?会不会影响到日常的素质教学。现在我们可以放心了,经过几年的历练,中招考试新评价由尝试探索已经走向成熟,如今的“中招”命题充分秉承了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彰显学科特点,关注三维目标,注重能力考察,贴近实际、尊重学生、倡导创新,是新课程教学的直接延续和综合演练。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就是中招“考试评价”精神。
2、把握学科优势:把时政、热点教学融入到课堂学习中去
时政、热点问题是政治学科大纲要求的必学内容。针对政治学时少、学生课业负担重的实际矛盾。教师要及时做好日常重大时政内容的梳理,做好这方面的札记,并及时联系相应的知识点进行时政延伸学习。也可以将时政搜集工作分派给对时政感兴趣的学生轮流来做,师生集中点评。这样学生很轻松地积累了许多重要时政知识,没有负担,在期末复习考试的时候也就水到渠成了。
3、注意知识整合、加强新课程命题考试的训练。
针对考前复习内容多,学生毫无头绪的事实,教师要注意对课本知识点进行整合、形成知识体系进行专题演练,巩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认知和灵活运用能力;同时加强对经典试题的解析练习,对学生的审题习惯、答题技巧进行专门的训练;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对同一道题可以多角度地进行设问、引导、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多角度、多层面的分析、回答问题,最终使学生对新的素质评价考题产生认同感,从而能灵活、从容地解答各类开放性试题。
综上所述,新的考试评价举措对我们政治教师的教学提出了具体的也是更高的要求。随着我市07届(郑州市全面使用新教材的第一届)中招来临,“课改考试” 评价的引领作用将会更加引人注目,让我们在它的启示下,沐浴着课程改革的煦风,锐意创新,更快更好地把素质教学推向前进。
参考资料:① 两年来河南省政治中招考试试卷;
② 两年来郑州市政治中招考试成绩统计及其考试分析。
一、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特点:
(一)延续性和继承性
当前的课程改革是我国建国以后的第八次课程改革,是对前面所进行的课程改革的延续和继承。我国曾先后进行了七次课程改革,每次改革都取得了明显成就。最后一次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后,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初期,经过几年的努力,形成了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现行的体系。这次课改在一些方面取得了重要的进展。比如增加了“选修课”和“活动课”;引入了地方课程;在教学实践中,涌现出一批重视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和重视学生成功与发展的好的教改典型。这些成绩为当前的课程改革打下了基础,积累了经验。但是,课程是必须不断改革,不断建设,不断创新的,这是因为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原有的基础教育课程越来越不能适应新的发展和需要。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是在吸收了前几次课程改革所取得的经验和成果的基础上,针对现行基础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及弊端而进行和开展的,因此,相对于前几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来说,本次课程改革是历次课程改革的一种延续,是课程完善过程的一个阶段,具有延续性和继承性。
(二)时代性和发展性
1、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是新时代的要求。
21世纪是以知识的创新和应用为重要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国际竞争的日趋激烈,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国民的综合素质。社会的信息化,经济的全球化使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成为影响整个民族生存状况的基本因素。因此,21世纪将是教育和学习起核心作用的时代。
时代呼唤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科技的日新月异,一方面要求教学内容能迅速作出反应,增加一些反映现代科技,社会发展的的新内容;另一方面也要求教育不仅能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教给学生正确有效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从而使学生走上社会后能更好地面对新的挑战。确立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发展的新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极大地提高全民族素质,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面对时代和未来的挑战,根据“全教会”的精神,审视现行基础教育的课程,我们发现,确实有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教育观念滞后,人才培养目标已不能适应时代的需求;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强;部分课程内容过于单一,学科体系相对封闭,脱离生活;课程实施过程基本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只重成绩,忽视学生全面发展;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缺乏灵活性等等。
因此,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势在必行,新的时代呼唤着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内容。
2、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体现了时代特征。
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确定了这样一些策略: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重建新的课程结构;体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倡导建构主义的学习;形成正确的评价观念;促进课程的民主化与适应性。这些理念和策略的提出,无不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反映了时代的要求。
(三)综合性和开放性
我国以前的课程计划在课程的分科性、统一性和持续性方面考虑得比较充分,而对综合性,选择性与均衡性方面关注得不够,因此,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依据国际课程发展趋势,课程现代化的要求以及我国的国情和教育传统,重建新的课程结构,需要特别关注基础教育课程的综合性,选择性和均衡性。
1.综合性。传统的课程主要是按照学科来确定的,各门学科有其独立的,严密的学科范围和体系。现代科学的发展逐渐打破了学科壁垒森严,相互割裂的状态,科学知识综合化和一体化的趋势明显加强。科学的这种发展趋势一方面要求现代人具有一种综合的科学素质和全面认识能力,另一方面要求课程内容实现综合化。为此,本次课程改革中,注意矫正传统的不合理的学科分类,重视课程内容的综合化,按照科学综合发展的本来面貌提供一个合理的知识结构,以利于学生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课程结构的“综合性”主要通过开发和设置综合课程的方式体现出来。
当然,课程内容的综合化的发展并不一概地否定分科,而是反对那种认为完整的事物可以通过孤立地研究其中的每一部分而得以把握的陈旧观念。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应做到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相结合,尤其在小学阶段,综合学科和综合活动所占比重应超出分科学科。.
2、开放性。在科技迅速发展的当今时代,课程内容既要继承人类历史积累的正确的、合理的知识,又要剔除旧的、已过时的、不合理的知识,同时,还必须及时吸纳科学发展的新成果和新知识。国外就有一些将教材或教师用书以活页形式呈现的做法,以便随时增添,修改,调整教学内容,这充分体现了当今课程设置的开放性。
另一方面,学校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积极改变仅依靠教科书开展教学的做法,充分开发、利用各种教育资源落实课程计划的要求。要积极创造开发信息化课程资源,拓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空间。
(四)自主性和互动性
1自主性。《纲要》指出,中国课程改革取得成功的关键是发挥每一所学校的主体性。只有当每一所学校的教师和学生真正成为课程改革的主体,而不是课程改革的被动执行者、实施者时,课程改革才有希望。因此,在课程标准和课程结构的规定上也有了较大的弹性。学校和教师可根据不同学生的发展水平,以及本校的条件,自主决定课程的广度和深度,通过选择并设置有关课程来创造和形成本校的校园文化特色。
传统的课程主要是按每门学科自身发展规律形成的,逻辑性强的学科如数学是按逻辑要求来排列的,时序性强的学科如历史则是按时序来排列的。这些做法都是以具体学科本身的特点为出发点,没有充分考虑学习者的条件、需要和兴趣。现代学校课程除了以学科为本的结构形式外,还可提供个别化,处方化的课程形式,构成多种可能的组合,学习者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如能力,需求,兴趣以及已有的知识基础)来自主选择不同的课程组合。对于教师来说,这也有利于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和自主性,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提高教学质量。
2、互动性。《纲要》中提出了体现时代要求的新课程的目标,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使学生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等等,这就要求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一言堂”的局面。中国的学生遵守纪律,课堂秩序良好是很多国家难以比拟的,而在新的课程目标的要求下,我国的课堂教学必须讲求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和主体性。
二、教师培训中心面临的新任务:
师资培训工作是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成败的关键。搞好基础教育新课程的师资培训工作,是进行基础教育新课程实验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项系统工程。所以,作为教师培训中心,在当前的课程改革过程中,也面临着新的任务,那就是加强教师培训,加速教师角色的转换----由传统型教师走向现代型教师,为实施新课程作好师资准备。
(一)认识到位,重抓落实
首先,要充分认识到新课程师资培训的重要性,切实做好新课程实验和逐步推广的师资培训的规划工作,确保新课程师资培训工作与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同步进行并适当超前。要坚持“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有关内容纳入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核心内容。首先培训中心的教师要确立正确的新的观念,并将这些观念传递给广大的中小学教师,从而为新课程的大范围实验和推广奠定基础,要将新课程培训作为正在实施的“继续教育工程”中各级各类骨干教师培训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观念更新,形式多样。
课程改革是一个渐进的,创新的过程,课程思想的创新,课程内容的更新,课程结构的调整,最终都得靠人来实施。培训中心的教师首先应深入领会课程改革新思想,切实转变教育观念,例如: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认识到课程的功能要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体现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树立正确的课程功能观等等,按实施新课程的要求,对中小学教师进行培训。在培训方式上,要采取多种形式,倡导培训者和教师的平等交流、对话,了解他们的疑惑和困难,引导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深入地讨论,使他们能全身心的参与到培训中来,使培训工作收到实效。
(三)结合实际,加强实践。
关键词:初中;政治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9-0035-01
教学的有效性意指通过教师在课堂上相应的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学习中有所收获,有所提高。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1]。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对教学活动十分重要,直接关系到教师的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成果。初中政治在初中课程中十分重要,起着教育学生、启发学生的作用。初中生的心智尚未发育成熟,这一时期的学生更需要正确的教育和引导,而初中政治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的树立影响很大,尤其需要教师重视。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提高初中政治教学的有效性也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着重探讨了一些提高初中政治教学有效性的具体步骤。
1.影响初中政治教学有效性的因素
1.1初中政治的特点。和其他科目不同,初中政治偏于抽象化,内容一般都比较晦涩,对初中生来说较难理解,学生兴趣不大。而另一方面,由于学生在学习中占主体地位,学生的积极性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有效性。因而,学生对课程不感兴趣,自然就少有所得,学习成绩难以提高,学习效果不尽如人意。
1.2教师教学方式。一直以来,初中政治教学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教学模式可依。每位老师的教学特点不同,每节的知识点也不一样,因而,教学效果也不尽相同。部分教师在教学中所采取的教学方式没有考虑到学生和课程特点,如采取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一味地让学生死记硬背等等,教学效果自然事倍功半。
2.提高初中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2.1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在任何一门课堂上,学生都占着主导地位。教师的教学固然重要,但教学的成功与否更需要学生主动的配合和投入,只有得到学生的认可,教师的教学才会真正起到作用教学的有效性才会凸显出来。否则,教师在课堂上表现的再好也无济于事。要得到学生的认可,就必然要求教师充分了解教学特点和学生心理,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
一般而言,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是十分重要的。学生对一门课程感兴趣,就必然会发自内心地想要去主动了解、探讨这门课的知识,在学习时肯用心、肯动脑,学习效率自然能提高。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学生的关注点,挑选热门话题引导学生讨论和评说,以激起学生的兴趣和讨论热情[2]。对初中生而言,找出与其生活环境密切相关的熟悉话题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七年级第八课的"花季雨季"中,"交往有度"活动中设置的内容有"坦诚对话",在讲解到这一课时,我请一部分学生在课堂上发言,讲述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同同学好友的交往情况。大家都知道,初中生处于一个发育阶段,在这一时期情感、心智都在发展、成熟,对异性有着一种好奇心。因而,在讲到这个话题时,学生们兴趣十分浓厚,表示自己希望能够了解这方面的内容。再加上请同学们发言的内容同其生活十分密切,自然有话可说,踊跃发言。在发言过后,我对同学们的交往表现一一做出了评价,并着重点明如何做才是交往有度。经过这一课后,学生们用心去感悟、体验,表示受益匪浅,教学的有效性得到了肯定。
2.2创设教学情境,加深学生理解。政治是一门十分抽象的课程,其课程中涉及到许多抽象知识,晦涩难懂。初中生的思维模式尚处于发展成熟的时期,对抽象知识的理解能力有限,因此,教师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在教学中不仅仅要做到自己能生动形象的传授课程,更应该积极主动地去创设具体情境,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如何创设具体情境并不能一概而论,需要教师在认真备课以后,结合所讲课程内容的特点来进行创设。有些课程内容不适宜创设具体情境,有些课程内容能创设具体情境,但其采用方式多种多样,需要教师分析其特点选择适合的具体情境。这些需要注意的问题都值得教师加以重视。教师应该根据课程特点,灵活地采取教学方式,创设合理的具体情境。其中,多媒体教学手段具有不少优点。例如,在七年级的 "授人玫瑰、手留余香"这一课程中,我以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中的卡通人物为主角,设计了一个故事,讲述的是灰太狼如何阴差阳错的帮助了喜羊羊,反过来得到了羊村的帮助,最终帮助了自己的故事。在课堂上,我以flas的形式将其播放出来,果然得到了学生的热情回应。我请学生们讨论为何要帮助他人,为什么说"授人玫瑰、手留余香"等等这些问题,学生们在观看动画的基础上激烈地讨论,对课程内容的理解自然也就在不知不觉中加深了。
2.3加强课后讨论,进行社会实践。同其他课程不同,政治的目的在于引导、启发学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最终帮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做出正确的选择。换句话说,政治的一个鲜明特点在于其实践指导性。因而,要提高初中政治的教学有效性,必然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将实践和讨论当做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去加以完成。
对政治而言,有些内容在课堂上讲解清楚以后,学生可能并没有深刻地理解,在这个时候,课后讨论有助于学生更进一步地理解所学内容,与此同时,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了回顾和温习,掌握程度当然更好。例如,在八年级课程"有肩就得挑担子"中,学生可能并不能完全理解为什么要去"挑担子"以及如何去"挑担子",这时,如果能在课后开展讨论,让同学们各抒己见,踊跃发言,表明自己是如何在生活中"挑担子"的。在讨论后,同学们必然对挑担子有一定的认知,有助于树立其在生活中的责任感,发扬其主人翁精神。
总之,初中政治教学的有效性需要教师的不懈努力和探索。在实际教学中,只有教师踏踏实实地立足教学,充分了解课程特点和学生的心理,充分发挥其引导作用和激发学生主体的学习积极性,初中政治教学的有效性才能凸显出来,让初中生在学习中真正的学有所得,铸造人格,提高素质。
参考文献
在进行初中生物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意识到,只有帮助学生形成生物思维意识,让学生可以把握住生物学习的规律,才能够促进初中生的综合素质能力的稳步提升。针对这样的情况,就需要在进行对初中生的生物教学过程中,充分结合学生的实际特点,不断总结研究相应的生物教学方式,探究初中生物教学中“有效教学”方法,提升初中生物的教学效率,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形成自身的生物学习理念和方法,为学生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初中生物教学现状
1.对学生的学习特点总结不够。在传统的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往往存在着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习惯的脱节情况。截至目前,在进行初中生物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初中生物教师还没有形成对于生物教学的明确目的,相应的教学理念也没有完备的形成,这也就导致初中生物教学难以发挥出应有的效果。与此同时,在进行初中生物教学的过程中,如果不能够充分考察学生的学习特点,就很容易导致学生的生物学习兴趣持续下降,进而影响到初中生物教学的效率。在这样的背景下,可以看出,目前的初中生物课程教学对于初中生的学习特点的把握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2.对初中生物教学内容没有形成合理的组织串联模式。作为理科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初中生物知识具有很强的串联性和系统性,如果能够充分把握住这一特点,就可以事半功倍地提升初中生物教学效率。但是,在目前的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并没有对初中生物教学的基本内容进行串联分析研究。在这样的教学背景下,生物教学内容也就难以形成一个整体,进而导致初中生物学习过程沦落为机械的学习过程,学生也就难以真正理解初中生物知识的精髓,这也就导致学生学习到的生物知识只是表面上的皮毛,并没有掌握完备的生物学习思维理念。
二、没有形成高效的初中生物教学方法
生物成绩仍然在中考中占据了重头戏,为了满足应试教育的考核要求,初中生物教师格外重视学生的生物考试成绩,这也就导致初中生物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只是沿用传统的生物教学方法,对于创新性的高效生物教学方法没有足够的勇气进行使用。同时,在初中生物教师进行初中生物教学的过程中,也没有重视到对于教学方法的有效性的总结研究。在这样的教学背景下,可以看出,在未来的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要不断重视对于初中生物教学“有效性”的追求,以学生的实际特点为依托,促进初中生物教学效率的提升。
三、初中生物教学中“有效教学”策略
1.结合学生特点设计初中生物教学方法。在进行初中生物教学中“有效教学”的研究过程中,要充分结合初中生的实际特点,来制定出合适的初中生物教学方法,并在教学的过程之中贯彻“以学生为核心”的教学精神,有针对性地进行初中生物教学中“有效教学”策略探析,促进初中生物教学效率的快速提升。例如,可以在进行初中生物“生物体的结构”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结合学生好奇心比较强的特点,在教学的过程中,向学生展示显微镜,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操作,进而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度。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既不偏离教学的中心目标,也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兴趣,进而帮助学生更加有效掌握生物知识的基本运用能力,促进初中生物教学效率的提升。
2.合理规划初中生物教学结构。为了保证初中生物教学中“有效教学”的应用效率,在进行初中生物教学方法设计的过程中,就需要充分结合初中生物知识的具体知识点分布构造,进行初中生物教学中“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首先,要保证生物课程教学内容可以合理串联在一起;其次,要保证生物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大纲紧密结合在一起;最后,要保证规划好的初中生物教学结构可以有效促进初中生物教学效率的提升。例如,在进行初中生物复习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手段,在PPT课件上建立一个一整册初中生物知识的知识架构图,并在课堂上带领学生进行对生物知识的分析研究工作,让学生自己动脑进行对这些知识点的关系的分析。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既可以防止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死记硬背,又可以保证学生形成对于初中生物知识的总体认知,进而有效促进初中生物教学效率的提升。
3.博采众长优化初中生物教学方法。在进行初中生物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结合“有效教学”方法的实际需要,充分结合初中生物教学的实际需要,高效促进初中生物教学效率的提升。同时,在进行“有效教学”方法研究过程中,通过师生之间的互相讨论,不断完善初中生物的教学方法。例如,在进行初中生物“眼球的结构和视觉的形成”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就视力生产的原理在初中生物上开展课堂讨论。并让学生对近视产生的原因进行交流,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讨论,促进学生对于生物知识理解程度的提升。在进行初中生物教学中“有效教学”的策略的制定过程中,通过对于传统生物教学方法存在问题的研究,并结合初中生的实际特点,进行相应教学方法的制定,对初中生物教学效率的提升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艾婉婷.人教版分子与细胞模块与初中生物教材教学衔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
[2]谢怀宇.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生物纸笔测试命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
[3]张淑清.初中生物课程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实践与思考[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7
[4]纪小苹.初中生物探究性学习的实践与探索[D].福建师范大学2007
关键词:网络化;校本课程;信息技术;以人为本;校园文化
一、问题的提出和国内外研究现状
信息技术教育是一项面向未来的现代化教育,它对于提高学生适应信息社会的能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信息技术课具有发展性、趣味性、综合性、可操作性等特点,在网络化的教学环境中,信息技术教学能够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但是,我国的信息技术课程深受基础学科中传统班级授课制的影响,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术技能的学习和掌握,但使用传统教学方式进行信息技术教学却难以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发展。
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主体,自主开发和发展的一门课程,是建立在学校和学生的差异性基础上的,它以适应不同学校的实际情况,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为目的,照顾了学生的个别差异,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要。
目前,国外非常重视信息技术教育,其信息技术的教学理念跟我们有较大的差异。如美国教师的信息技术课堂不是单纯地强调学生获取知识,而是注重培养学生获取与整理信息的能力及自主学习的能力,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尤其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而非技术素养。
因此,我们提出了进行初中信息技术网络化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的课题。
二、研究的意义和研究价值
进行初中信息技术网络化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其研究的意义主要表现在:
1.体现“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凸显学校教育“促进学生发展”的特征。
2.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特征,凸显信息技术教育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开展初中信息技术网络化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研究,有利于信息技术课程三维目标的实现;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方法;有利于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于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具有广泛的实践价值和推广价值。
三、研究的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
开展初中信息技术网络化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研究,把信息技术教学与学校的校园文化、班级文化,学生心理教育问题、德育问题、科技创新问题,以及受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等进行整合,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的工具,形成网络化的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实现教材多媒体化、资源网络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的创新,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策略,注重学生的发展,注重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四、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
1.研究目标。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以促进学生发展为中心构建初中信息技术网络化校本课程,将学生的发展和信息素养的培养作为信息技术教学的核心目标。
2.研究内容。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主线构建网络化信息技术校本课程。(1)注重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把校园文化、班级文化、社会实际生活与信息技术整合,构建网络化信息技术校本课程。(2)以学生发展为主线,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核心,构建能够体现“自主、合作、探究”这一新课程理念的特色资源专题网站,以构成网络化信息技术校本课程。
3.研究思路。根据学生的发展特点,确定初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的三维目标,根据学生的发展特点的进行教学,使学生在信息技术教育教学中的情感得到提升,态度得到转变,从而影响价值观的形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和获取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研究方法:行动研究法
五、初中信息技术网络化校本课程开发与应用的实践
近年来,我们组织信息技术教师根据初中信息技术教材特点,开放了适合初中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的网络化课程资源。利用这些课程,一些年轻教师在省市的信息技术优质课评比中,获得一、二等奖。比较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有:
对这些课程资源分析比较,发现有以下几个特点:
1.网络化。各个课程资源均是以主题学习网站或网页的形式出现,学生通过浏览网页就可实现访问课程资源。
2.兴趣化。各个课程资源中集成了各种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内容,如游戏、歌曲、视频、动画等,比较容易帮助教师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课程化。各个课程资源有较强的针对性,针对信息技术教材中的某一课或者某一个单元知识点开发课程资源。通过学习网络资源,学生能够掌握课程标准所要求的知识点。
4.易操作。根据主题学习网站的视频教程或自主学习课程,学生比较容易实现自主学习、网络学习、共享学习。
5.交互性。利用课程资源网站中的聊天室、留言板,实现了人机、师生、生生的交互性。
六、反思与展望
在使用信息技术网络化校本资源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不足,比较集中的是开发比较成熟的网络化校本资源需要比较长的时间,开发出成熟的作品需要比较长的周期,因此,需要多位信息技术教师通力合作,及早准备,实现信息技术网络化校本资源的模块化,缩短开发时间。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能够开发出整个初中信息技术全部课程的网络化校本资源,实现初中信息技术网络教学,能够让学生实现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发展个性,张扬个性。
关键词 初中 田径教学 内容拓展
田径教学内容是中学体育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体育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围绕具体的体育课程目标,以田径运动作为身体练习、技能学习、教学比赛的形式,经过组织加工以后,可以在教学环境下进行的内容的总称。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倡导的是“目标管理”的教学机制,因此,“目标统领教材和教学方法”是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的原则。根据课程标准学习领域和不同水平目标对学生主动全面发展的要求,对现行初中田径教材的拓展开发可实施“变形”的途径。
一、初中田径教材单元内容拓展方法程序
传统田径教学内容的设计只考虑了教学内容体系的完整性,却忽略了学生的需要和发展,没有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以致传统的初中田径教学内容在教学实践中出现了诸多的问题。新型初中田径教学内容在选择、拓展与开发中应避免上述问题,要淡化竞技技术体系,提高初中田径教学内容的可接受性,做到教学内容的选择、拓展、开发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激发学习动机,真正做到为课程服务、为学生服务。基于田径运动的特点,初中学生的身心特点,初中田径运动项目的基础性、实用性、健身性、娱乐性、竞技性等是改革和拓展初中田径教学内容的合理举措。
在实践中我们尝试以主题单元的形式设计田径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开发,下面是以娱乐、游戏为主题的单元内容拓展与开发设计的方法程序。
步骤1: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跑、跳、投项目,选择、收集学生喜欢的游戏、娱乐素材。如踢毽子、跳绳、跳皮筋等。
步骤2:对娱乐、游戏素材进行整理、分类与相关的田径运动技术相结合,拓展开发出新运动项目。如“跳跃类”“奔跑类”“投掷类”等。
步骤3:确立单元主题,并对上述“跳跃类”“奔跑类”“投掷类”的练习进行方法的改进与充实,形成主题,将多种运动及相关方法、方式融于其中。
步骤4:设计多种游戏、娱乐形式的变化,给学生提供上述“跳跃类”“奔跑类”“投掷类”练习方法、动作变化等的方法指导,创设多种变化的形式。
二、初中田径教材单元方案设计方法程序
初中田径教材拓展以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为依据,以课堂实践为阵地,充分发挥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辅助功能,使得拓展的教材内容与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相适应,并符合本校实际。因此在教材拓展与开发的过程中,注重教材内容的创新性的重组与拓展的途径与方法,使其具有科学性与可操作性;设计合理的拓展与开发的方法程序,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兴趣;构建单元教学内容,注重学生身体锻炼的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体验,根据相关拓展要素,改变原来单纯的按项目构建的田径单元,构建出“力量类、速度类、灵巧类、耐力类”等新型的“发展”单元。
三、初中田径教材教学过程结构设计
教学论中,教学结构包括理论结构和实践结构。理论意义上的结构指教师、学生及教材三要素的组合关系,实践意义上的教学结构指教学过程中有关各阶段、环节、步骤之间相互联系的纵向结构和构成现实教学活动各要素(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之间相互联系的横向结构。本着教学实践过程旨在改革传统的教师主宰课堂,从学生的主体地位、创新能力出发,设计初中田径教学的教学结构(亦为中学体育课程课堂教学结构的重新构建提供借鉴)。
四、教学过程必须遵循的教学原则
趣味性与游戏性原则:在田径教材的拓展及教学中“揉”进一些趣味性、游戏性、情节性的要素,使学生爱学、愿学、乐学。教育性与文化性原则:在田径教学过程中尽可能挖掘该教材中的教育性和文化性因素,突出田径课程内容的健身、育人和文化价值,使学生在运动活动中受到教育,并了解与掌握各种形态的体育运动文化。适应性与可行性原则:田径教学中教学内容的选择要尽可能满足学生的需要、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学校场地器材等条件,并具有可行性。生活性与实用性原则:田径教学要尽可能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尽可能使田径课程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联系,并能够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陈宪,徐平.《初中体育课程田径教材分析》.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00.
摘 要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贯彻与落实,我国的初中体育教学得到了极大的推动,尤其是近些年来,以“健康第一”的教育教学理念,逐渐成为初中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因此,针对新课标下,初中体育课堂的教学进行教学革新早已势在必行。本文结合个人从事初中体育教学工作的实践经验,提出几点新课标下初中体育课堂教学改革思路,为提高初中体育教学效果提供参考。
关键词 初中 体育教学 新课程标准 改革措施
随着近些年来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我国的基础教育已经得到了进一步的推动与发展。尤其是在体育教学上,在新课标的不断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的健康教学,早已替代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也正因如此,如何做好初中体育教学方法的革新,早已成为时下我国初中素质教学的首要课题。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本文提出几点革新初中体育教学方法的具体措施,以供参考。
一、准确掌握新课程标准的根本要求,革新教学模式
在我国传统的基础教学大纲中,对初中不同学年段的教学内容,有着明确的阶梯式规定,致使初中体育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存在一定的限制性,缺乏时效性。而新课程标准的出现,不仅提出教育内容要与初中生的身心发展、年龄及性别特征相符,更提出了教学内容要在增进学生健康的同时,具有较强的实效性,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此,在新课标下对初中体育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同时也给教师的教学留出了更加灵活的空间。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身心特点,以及学校现有的场地、器材进行灵活的教学,进而满足新课程标准对初中体育教学的客观教育要求。具体表现在以下两点:
第一,更新体育教学理念。即在初中体育教学上,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大胆尝试新教学方法。同时,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符合时下初中学生的身心特点,构建学生对体育课堂的兴趣,从而让学生在自主选择中,获得更多学习空间,真正实现因材施教。
第二,开发新的教学资源。从目前我国初中体育教学的教育形式来看,传统的教学大纲早已无法满足时下的教学需求。因此,为了更好新课改下初中体育教学方法的革新与发展,开发新的体育教学资源,加大学生的选择空间尤为重要。所以,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师可将百戏,秋千,太极拳等传统体育项目,引入到初中体育课堂,不但能够丰富初中体育课堂的教学内容,还能起到推动我国传统体育项目的发展的目的。同时,根据学校情况开展深受大众喜爱的休闲健身项目,如羽毛球、健身操等。
二、明确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体育课堂兴趣
我国的相关教育专家,通过对大量初中学生心理特点的研究与分析,使我们更加清楚认识到,良好的学习兴趣是初中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在动力,直接影响到初中学生在体育课堂上的学习效果。尤其是在新课程标准下,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模式,早已成为初中体育教学的基础。因此,为了更好的贯彻与落实新课程标准,提高初中体育教学质量,在教学中,以学习动机为基础,以学习兴趣为根本,采取多种方式进行教学革新尤为重要。
也正是如此,明确掌握学生的学习目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及学习兴趣,成为初中体育教学方法革新的首要重任,也是使学生真正参与到体育学习中的根本手段。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知道,需要学习什么内容,为什么要学习这些内容,让学生知道这些内容的好处与价值。同时,根据初中学生的身心特点,采取多种手段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使学生在体育锻炼中运用自己的体力、技巧,去挑战自我,品尝成功的乐趣,从而获得长久的学习兴趣,提高初中体育教学质量。
三、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教师与学生间的互动
为了完成预期的教学目标及教学任务,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因此,针对新课标下初中体育教学方法的革新,更好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应从教师的教法与学生的学法两方面进行改进,进一步加强教师与学生间的互动。
首先,从教师的教法入手,加强对教师教学方法的革新。运用科学合理的初中体育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根本途径。因此,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我们应该在尊重传统体育教学方法的基础上,采取多种教学手段进行不断的革新。例如,使用探究式教学方法,分层教学法。让学生在体育练习中,进行自我体会,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根据初中生的个体差异,进行分组教学,以便更好的完成学习目标。
其次,从初中生的学习入手,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体育教学,是一个动态的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之间相互交往、共同发展的学习过程。因此,在初中生体育课堂的学习中,教师应该为学生营造更多的合作式学习的氛围,使学生在合作式的学习氛围中形成相互观察、相互指导、相互纠正的良好学习模式,并在学习互动中,提高初中体育教学质量,落实体育教学方法的革新。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对新课标下初中体育教学方法的革新进行粗浅的探讨,使我们更加清楚的认识到。自实施新课程标准以来,我国在初中体育教学上已经得到了发展,许多耳目一新的教学方法、教学理念也随之产生,并在不断的革新中得以完善,极大的促进了我国初中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同时,初中体育教学改革要抛弃旧思路和旧模式,从而推进新课程标准的深入实施。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初中体育 教学内容 新特点
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对我国的基础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从多方面对体育教学进行改进。对初中体育教学内容进行创新与优化,有利于切实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从新课标对教学体育的要求出发,教师在进行内容的选择时具有自主性,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从而满足学生的学习欲望。
一、初中体育教学内容的新特点
(一)以大课程观作为基础进行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
初中体育教学内容摒弃了原有的教学传统,不再拘泥按运动类型进行教学安排,反之将内容体系重新构建,将体育学习的范围不断拓宽。初中体育教学具有在提高学生参与度的同时更注重其身心发展的特点。这一变革达到了大课程观对于体育教学内容的要求,将“健康”放在体育教学的首位。
(二)使体育教学具有灵活性与指导性的特点
在课程改革的初始阶段,初中体育教师普遍陷入迷茫的境地,因为新的课程标准并没有给教师以明确的指示,这就对教师进行教学内容的选择提出了问题,虽然给教师提供了多元化的选择余地,但是使习惯按照大纲进行授课的教师对教学充满困惑。因此,新教学内容标准为教师提供了可供选择的教学内容要求,具有更高的指导性的同时保证了教师选择的灵活性。
(三)需要教师发挥自身在实践中积累的智慧
体育教学新内容对初中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体育教师不再是单纯的体育教材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将体育教材的文字转化成实践活动的操作者。这就需要初中体育教师具有更高的实践智慧。新课程标准给学校及体育教师列出了很多教学的项目,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自身的能力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明确选择的内容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及意义,能否真正使学生受益。
二、体育教学内容新特点选用的原则与方法
(一)原则
1.实效性
从体育教学的本质看,其教学内容就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而设定的,因此,体育课程内容一定要符合体育教学目标的基本要求。在进行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与优化时,应该以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工作的出发点,这就有利于提高学生对体育课的热情,在上课时切实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体育教学的实效性,并且在课堂上培养学生对于体育的热情,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2.科学性
体育教学新的内容特点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不同之处,能够更好地“因材施教”,顺应每个学生独特的发展特点,科学有效地对学生进行体育教学,做到保障教育内容的安全可行,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受益者。
(二)方法
1.从现有的教学内容出发,对其进行分析筛选,发现其中存在的老旧内容及时地予以取缔,从而发现现阶段教学内容的问题所在。例如跳高项目,教材中将跳高定位在竞技化体育上,教授学生跨越式、背越式等高难度的动作。从实际情况讲,跳高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性质只应该是对学生进行的一种基本体能训练,但是教材的要求已将超出初中生普遍能接受的水准。所以,体育教学内容在进行新一轮的选择时,应该多纳入符合学生情况、能够其实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内容,从而达到体育教学的目的。
2.现存的初中体育教学内容中大部分都源于竞技体育,但是进行竞技体育教学的根本目的并不是使学生得到身心发展,而是提高学生的成绩。所以就要对现有的竞技体育教学内容进行进一步的优化,使其适应体育教学发展的需要。要摒弃竞技体育中对成绩过于追求的这一弊端,发扬竞技体育对学生的鼓励精神,充分展现竞技体育的本质。
3.在内容选择上要从实际生活出发,充分向学生的生活贴近。这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有更浓厚的兴趣,从而增强其学习的信心,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可以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体育项目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
三、结语
体育教学目标只有在教学内容与综合效应相融合的基础上才能实现。要实现初中体育教学的目标,就要对教学内容进行不断优化,在内容选择的过程中也要深思熟虑,这是体育教学的重中之重。体育教学内容选择是服务于课程目标的,在进行内容选择时,要对其价值与功能进行深入的研究与规划,从而帮助学生在提高身体素质的同时心理健康发展,更快融入社会。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