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德育教育责任与担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现代远程教育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中的作用未来社会是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我国地域广阔、人口众多、经济发展不平衡、优质教育资源不足且分布不均,现代远程教育以开放的理念,灵活优质的教育资源和教育服务,依托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突破时空限制,使任何人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参与学习成为可能,为学习者提供方便、灵活、个性化的学习服务,同时提供多样化的教育服务模式,由此可见现代远程教育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重要途径。
现代远程教育条件下学习者现状分析
现代远程教育条件下学习者与教师处于准分离状态,他们主要通过网络、电话、BBS、QQ群等方式,辅以少量面授进行教学,需要教师对学习者的个人状况有更多的了解,以便更好地进行个性化教学。笔者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了调研,得出以下结论:
1.学习者状况
(1)年龄结构:目前远程教育学习者绝大多数为成人教育,年龄最大的达70多岁,18-25岁的约占44.5%,26-29岁的约占27.2%,30-39岁的约占23.1%,40岁以上的约占5.2%。近几年,学习者年龄逐渐趋于低龄化。(2)学习经历:高中、中专、中技以上学历。(3)学习状态:成人、在职、业余、远程学习。2.学习者学习动机(1)适应工作需要:由于单位发展要求或人员晋升制度约束而参加学习,目的是学习专业知识,基于此目的的学习者占63.8%。参加学习是出于无奈,被动学习,属于外部动机。(2)提高个人能力,寻找更好的职业:因不满当前的工作和生活现状,希望通过自身的努力提升自己,改善生活环境,基于此目的的学习者占20.6%。他们学习积极性较高,虽有内在动力,但仍有功利目的。(3)追求个人价值体现,使生活更充实:为了充实、提高自己或对专业感兴趣而参加学习者占11.5%。其学习目的明确,积极性高,属内部动机。(4)其他学习动机的学习者占4.1%。其主要受社会交往、家庭压力、从众等影响。3.存在问题(1)学习者对远程教育的学习方法缺乏正确认识,认为远程教育与传统的高等学校的教学方法差别不大,在教学活动中出现学习者对教师过度依赖,而教师又忽视了对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提高。(2)远程学习师生的准分离状态,学习者感受不到教师的言传身教,感受不到学习者之间的切磋和竞争,没有归属感,对学习失去兴趣。(3)学习者缺乏自主学习的动机和能力,学习动机功利性强,学习内动力不足,自觉性、自信心不够。(4)工学矛盾突出。(5)缺乏终身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三、现代远程教育条件下教师的责任担当教师的责任与其角色定位相辅相成。角色定位由角色所应该具有的能力、角色的权利以及角色的责任共同决定,角色的责任由角色的定位共同组成。1.理想的远程教育教师应该具有如下角色知识内容的提供者;学习行为的指导者、优化者和促进者;在线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合作者;学习资源的开发者和利用者;学习效果的评价者和学习情况的诊断者;远程教育的研究者和践行者;心理沟通专家。
2.应具备的知识和技能
导学技能(引导和帮助学习者理解内容与学习目标之间的关系),方法技能(帮助学习者有效地掌握并应用适当的学习方法),支持技能(帮助学习者解决那些可能影响学习但却与内容无关的问题,包括交流、激发学习动机、解决问题等),管理技能(作为学习者与学校之间行政管理事务的桥梁)。
3.责任担当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构建学习型社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也明确提出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目前全国远程教育在校生(只指成人学历教育)就达500万人之多。由此可见,现代远程教育是实现学习型社会伟大目标的重要教育形式。远程教育教师的责任尤其重要,面对如此庞大的群体,教师不再只是知识的输出者,而是要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教师要确立为“学”而“教”的思想,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方法,不仅要让受教育者具有从业的知识和能力,解决人生最基本的生存需求,还要使人具备完善的人格和社会普遍认同的价值观,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四、建议在现代远程教育条件下,教师的角色和责任决定了教师应该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学习者的引导者、参谋、设计者、帮助者、管理者和激励者。需要关注以下几个环节。1.精心做好学前准备工作,坚定学习者学习信心远程教育的生源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学习者来自不同地方、不同行业,受教育程度和水平参差不齐,学习的目的和动机各不相同,对远程教育的认识存在偏差。因此在学习者正式开始学习前应做好以下两项工作:(1)做好生源的摸底工作。学校应组织学习者做好入学水平测试,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不仅了解学生的文化基础状况,还要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学习动机等,以便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分类教学,因材施教。(2)上好入学教育第一课。介绍远程教育的学习形式、学习方法、学习资源等,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为提高学习信心、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创造条件。2.因“学”而“教”和“导”,真正体现以学习者为中心(1)教师首先要树立为“学”而“教”的指导思想。在现代远程教育条件下,“教”的目的是如何引导和帮助学习者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进而获得所需要的知识,也就是“导学”。“导学”需要教师实现三个转变: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从一次性教育向终身教育转变,从封闭教育向开放教育转变。(2)引导学习者选择适合自己特点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方法,培养学习兴趣,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教师要通过入学指南、面授课、学习平台、QQ群等途径,就不同学习方式的方法和技巧加以指导,针对不同的学习资源加以介绍,引导学习者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查找自己需要的学习资源,以此发掘和激发学习者学习的激情和自信,增强学习者自主学习的能力。(3)教师在学习者学习过程中需要提供学习资源和学习信息的支持。现代远程教育的明显特征就是资源的丰富化,但学习者往往在丰富的学习资源面前无所适从,有时还存在使用上的困难,教师应该在学习者的不同学习阶段为学习者提供学习资源使用建议,并指导学习者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正确、有效地利用资源、获取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多信息、多渠道,增强学生的归属感教师作为远程学习者在整个远程课程学习过程中联系最为密切的人员,应采取措施,引导学习者产生归属感,不断建立学习信息并能够在既定时间完成学习任务。(1)教师在学习者的学习过程中,借助多种信息技术,如网络学习平台中课程论坛、短信息、电话、QQ等经常与学习者交互,提醒、督促学习者完成学习任务。(2)组织学习小组,定期活动,增加学习者之间的了解和沟通,从而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兴趣。(3)教师通过平时的形成性考核来评价检验学习者的学习进度和学习效果。
4.降低学习者学习的情感障碍,激发学习者内在学习动力
关键词:普通高中 班级管理 班主任角色
在新时代背景下,高中班主任一定要担当起领导角色,构建一个学习型的班级,成为一个富有责任心的教育者和管理者,让处在人生十字路口的高中生获得更好的帮助和指导,本人结合多年的教育管理实践,在此探讨一下对普通高中班主任领导角色的认识。[1]
一、班主任是德育教育的传承者角色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教育观念是一种无形的思想和理念,班级管理最为重要的内容就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班主任在整个德育教育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围绕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要求开展德育工作,不断地提升他们的道德境界,培养他们的法制意识,让他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社会主义良好公民,班主任承担的德育教育传承者的重要角色。
作为德育传承者,班主任应该重视学生的德育实践,除了给学生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让懂得一定的做人道理,更为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能够在具体实践中加深他们的理解和感悟,给予他们更多的体验,不断提升学生的道德境界。班主任只有领导学生在具体实践中感知,才能真正地内化为学生的优秀品质。比如,最近较为流行的回家给爸妈洗脚,很多学生洗完脚之后和爸妈哭成一团,让学生在具体实践中学会感恩,懂得体贴父母。还有,不少班主任组织学生去观看纪录片,或者是搜集些数据,譬如我国在家电、通讯、国防、航天等方面的突出成就,让学生感知国家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不断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2]
二、责任心教育的执行者角色
班主任在责任心教育方面承担起执行者角色,不断增强他们的责任意识,让他们勇于承担各种责任。责任教育是一种较为深层次的思想和精神教育,同时也是一种永恒的德育教育,让学生承担起自己的责任,承担起家庭的责任,承担起国家和民族的责任,培养和造就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优秀人才。班主任在责任心教育这方面,首先应该针对学生所存在的问题,确立责任教育的基本目标,培养社会主义国家所需要的负责任的良好公民,能够承担起民族复兴责任的一代新人。首先,引导学生对自己的生活健康学业意志等负起责任。高中学生学习是第一要务,每一个学生首先对自己负责,然后才能谈到对他人负责,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学生必须具备过硬的能力和综合素质,才能更好的为家庭、为社会作出更多的贡献。
其次,学会对他人负责,真诚待人、与人为善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高中生学会与他人相处,对同学负责,对家长负责,对老师负责,作为班主任一定要注重学生责任心教育,让他们礼貌待人,尊老爱幼,培养他们助人为乐的品质和精神。
第三,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每一个人都是社会中的人,理应更好的服务社会,回报社会,为社会做出更多贡献。关心社会,关注弱势群体,保护公共设施,富有社会正义感,遇到各种现象应该勇于承担责任,做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
三、班主任应该承担起学习型班级教育领导的角色
学生的核心任务是学习,学习离不开集体,一个集体的领导就是班主任,班主任应该承担起学习型班级领导教育的角色,努力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打造一个学习型班级。构建学习型学校是当前世界各国教育的目标,班主任在构建学习型班级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让班级都能充溢着浓郁的学习氛围,为学习型班级提供更多的服务,担当起领导者的角色。
首先,班主任作为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者,努力改变学生的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采取有针对性的管理和监督方法,逐步养成较好的学习习惯。班主任应该勇于承担责任,像对待自己的孩子那样对它们精心呵护,让他们能够真正地养成好习惯,更好地学习生活和发展。
其次,班主任要把握好高中三年的整体教育目标,做到循序渐进。班主任承担其构建学习型班级的领导者角色,对整个高中三年的教育目标有一个宏观的把握,积极地创造各种条件,引导他们更好地适应高中的学习,引导学生做好人生规划,更好地去认识自我,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让学生能够更加自信地迎接高考。
四、积极承担学生保护者的角色
关爱学生是每一个高中班主任必须的承担的责任,也是做好班主任最基本的条件,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班主任作为一个班级的领导者,应该承担起学生保护者的角色,高中生依然比较脆弱,需要班主任的关爱,班主任是整个班级的组织者,是影响学生成长的最为重要的角色,是学生的精神支柱。班主任点燃学生奋斗的火焰,让学生能够更好的去燃烧人生,让学生得到老师更多的精神慰藉,能够更加快乐健康的生活、学习和成长。每一个班主任就应该是学生情感的积极激励者,班主任应该不遗余力地加以激励,让他们能够在学习当中得到更多的快乐和兴趣,鼓励学生富有个性的发展和成长。做学生完美心理人格的守护者,学生人格的保护系里的教师能够更好的把握住素质教育的核心,首先要做到尊重学生,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对学生给予更多的尊重,确立以关怀生命为教育价值取向的生命价值教育,让他们能够更多地展现生命价值,点燃生命的热情,实现自我价值。
五、班主任应该担当好协调者的角色
高中教育是教师、家长和社会共同作用的结果,作为班主任应该承担起协调者的角色,协调好任课老师与学生的关系、学生和家长的关系、任课老师之间的关系。班主任应该善于组织各种协调工作,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教师间的距离,形成教育凝聚力,推动学生学习和进步,不断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调动任课老师的激情。同时,作为班主任应该积极协调家长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学生更好地理解其家长,发挥家庭教育作用,班主任应该促进社会、学校、家庭三方面通力合作,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同时,作为班主任应该努力协调学生的多元发展目标和学业成绩目标的关系,学生既要应对高考,更应该成为一个较为全面发展的人才。现有高考和教育体制无法彻底改变,一方面应该引导学生去应对高考,另一方面重视学生的身心健康、社会交往以及其他综合能力的培养,确保学生的多元目标和高考定向目标的协调统一。
总之,高中阶段是学生人生的关键点,班主任是整个班级工作的领导者,应该承担起多重角色,既是德育的传承角色,又是整个责任心教育的执行角色,同时更是班级学习型班级的领导角色,也要扮演好保护和协调者的角色,围绕学生生活学习发展,承担起各方面的责任,促进学生更好的学习和成长。
参考文献
关键词:中职院校 班主任 班级管理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4)02-076-01
班主任作为班级的管理者、服务者、组织者和协调者,是班级的核心人物,对班级的管理和学生的教育引导有着巨大的影响。中职班主任,由于面对的学生管理难度较大,需要承担的责任较重,在与学生交往的过程中,可以说担当的风险系数较高,如果对学生管理不到位,出现失职的话,后果就会不堪设想。在此,作为一名中职班主任,我简单的谈一下自身的工作感受,谈谈班主任的工作体会,希望能对同行们有所帮助。
一、建设班规,实现制度性管理
中职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较多,班级管理是对学生管理的重要手段,有效的班级管理可以大大促进学校的管理。就目前来说,中职学校的班级管理效果不佳,班风不纯,学风不浓,班级的各项管理制度和规章不健全,有的只是流于形式,根本没有发挥应有的效果。对于一般的中职院校来说,生源素质不佳已经不是什么秘密,在我的班级里面,很多的学生无论是行为习惯还是道德品德都不尽人意,对他们的管理难度系数较大,只依靠班主任的说教已经不能实现有效的管理。对于这些学生,最有效的管理方式就是用制度,结合班级的实际情况和学情制定刚性的班规,这是有效约束学生不当行为,培养良好习惯的最直接的最有效的手段。在中职学校,班规建设的好坏直接决定着班风的好坏,也决定着学生管理状况的好坏。在班会上及其他闲暇时间,班主任要强化学生的德育工作,强化学生的品德教育,要组织学生学习《中学生守则》等日常行为规范,在制定本班的班规之后,要强化落实工作,一旦学生触犯班规就必须严惩不贷,不姑息和怂恿任何人,对待学生要一视同仁,做好学生的日常操行记录,做到赏罚分明,培养学生遵守纪律的观念。班规是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标本,只有健全班规并按其实行,那对于学生的管理就会规范化和制度化,这会大大提高学生管理的有效性。
二、开展德育教育,提高学生素质
中职学生处在青春期,学生的情绪变化较快,心理波动较大,由于心理不成熟,遇事容易冲动,这是造成中职学生经常出问题的诱因之一。作为中职班主任,必须了解中职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特征,了解他们的思想,经常开展德育教育。一个具备高尚情感的人,不会做出过于出格的事情。中职生行为习惯较差,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既然如此,班主任就应该从德育教育抓起,采取有效的对策来提高中职生的素质。中职学生处在情感发展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需要强化措施来提高他们的德育教育。针对中职生的德育教育,一方面需要班主任在班会等时间开展专题的德育教育外,还需要班主任有效的联系科任老师,让科任老师在各自的教学中,利用学科的优势对其进行德育教育,特别是德育教师、体育教师等。情感作为道德的基石,班主任必须采取有效的途径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感,如感受理智、体验道德、欣赏美好等手段,让学生通过外界的感化和自身的内化形成高尚的情感。青春期,中职学生的情绪变化迅速,也比较敏感,这是导致他们出现情绪冲动的诱因之一,对于这些不健康的消极情绪,班主任要交给学生排解青春期的烦恼,调控不正常的情绪,如合理宣泄、行为调节、认知调节等方法。
三、培养骨干班委,形成班级合力
一个优秀的班级,依靠的不仅仅是班主任自身的力量,而是全班同学的智慧。在班级的管理过程中,由于事情多,事务杂,班主任很难事必躬亲,亲力亲为,这时候班主任就要学会借力,有效的组织班委会,行为管理班级的强大合力。在班委会的筹建中,班长和团支书作为主要的管理者,班主任在任免他们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班级的实际情况,通过学生的选举等,选取那些品行好、敢担当有责任感的学生,他们一定要取得其他同学的信服。在选取之后,班主任还要强化班委会的教育,让班委会成员能放心大胆地开展班级管理,打消他们的顾忌。另外,对于班委会成员,学生也有权利对他们进行监督,发现不守班规,不能开展班级管理的班委会成员及时批评教育。对于班委会出现的管理困境,班主任要给与指导,对于在管理中出现的同学纠纷,班主任要一视同仁,赏罚分明,要给班委会成员适当的鼓励,让他们形成合力,针对班级管理要敢于献计献策,成为班主任的小助手。作为班主任,要尊重学生,关心每一位同学,始终为了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开展教育教学活动,要多和学生交流,以心换心,设身处地的为学生着想,构建和谐互动的新型师生关系,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作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做人的引路人,班主任必须规规矩矩做事,兢兢业业工作,多研究多探究班级的管理工作。
四、狠抓常规,铸造习惯
习惯决定行为。班主任在日常的班级管理中要狠抓常规,只有把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常规管理到位了,学生就会慢慢的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常规管理中,比如自习课的纪律管理、班级的卫生工作、学生的文明行为、学生的安全教育、课堂纪律等,这些都对学生的日常行为有着深远的影响,只要学生在这些日常事务中表现的很规范,那久而久之,就会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自然对班级的管理工作有着不小的促进作用了。就拿卫生管理来说,这是学生承担责任的表现,班主任要强化班级卫生的检查工作,对于没有完成规定任务的同学给与一定的处罚,决不能因为觉得是小事而错失机会,不可因小失大。
参考文献:
一、改被动的德育教育为主动的自我教育
传统的学校教育常常忽视个体的自我教育,新课程标准的提出与实施就是为了改进这一点,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在文化知识的学习上,我们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那么,在德育工作方面,我们也要大胆探索,在德育工作中进行大胆地尝试,发展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化外在接受为内在的感悟、养成,培养学生的自律习惯,从而实现德育工作的高效化。
1.学生的自主管理
学生的自主管理包括两个方面的做法:学生的自我管理以及学生对学校、班级等事务的参与管理。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制定个人发展计划以及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欣赏来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学生个人发展计划包括长期计划和短期计划,又包涵德、智、体、美等多个方面。通过制定计划,学生明确自己每个时期必须做那些事情,并定时检查自己的实现情况:某个目标自己是做到了,而另一个目标自己还没能按时完成。这样,就把教育的任务,或者说,把“进步的压力”交给学生自己,学生的表现和效果肯定不一样。当然,让学生进行自我管理也不等于教师放任不管,教师必须在适当的时候鼓励学生,肯定学生取得的进步,并帮助学生克服懒惰和懈怠情绪,坚持不懈地实现自己的目标。同时教师要让学生学会自我欣赏,并在自我欣赏的过程中提高自己、完善自己。
学校和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确立“人人都是管理者”的观念,在班级里提出“班级无小事,事事有人管”“我的班规我做主”等口号,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人意识,积极参与学校以及班级管理。“现在的班级不是班主任的班级,而是我们的班级,大家都是真正的主人”,学生们群体热情一定会爆发出来,而且会变得更有自律性和协调性。有如我校在学生手机使用的问题上大胆探索,根据学校是一所农村中学,走读生相当多,且家庭距离学校较远的实际情况,允许学生带手机到校,并组织学生进行辩论,在学校的指导下,让学生自主制定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学生的自主活动
人的能力是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出来的,人的意志品质在实践活动中得到锤炼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是在完成一件件任务,做好一件件事情,取得一个个成绩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学校和班级应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组织并完成一些集体活动,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得到教育和提高。学校可以让学生去组织一些体育活动,如乒乓球赛、羽毛球赛等,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去面对困难并克服困难;可以让学生自主组织社区志愿者服务队到社区进行公益活动,从中得到锻炼和提高,体会到服务社会的乐趣和意义。例如,每个学期可以组织多次志愿者义工活动,既锻炼、培养学生参与社会活动的能力,让他们更切实的体会、了解社会不同阶层的生活和思想观点,从而让他们更多的了解社会,学会换位思考。在每次活动之后,可以以班为单位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发表各自的看法,通过交流与总结,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规范,并意识到今后人生的角色担当。班级还可以设立读书节、班级日志等,并让学生轮流主持,轮流管理,从而培养能力,增强信心,提升素质。诸如此类,使学生在活动中明确“我能做什么”“我该做什么”,并在各项活动中建立友谊,增强信心,明确肩负的责任,增进集体凝聚力,从而使德育教育养成于无声中。
二、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
在我国的德育工作中,长期存在一个误区,人们普遍认为,在教师层面,德育工作是班主任的事情;在学校管理层面,德育工作是政教处的责任范围。这种人为的条块分割非常不利于学校的德育工作。现代德育课程具有生活化、拓展性等特点,德育教育也就是人格教育,学校的所有人员都有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责任,学校德育工作要树立“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观念。
首先,班主任是学生德育教育的主导者。班主任可以通过班会活动、其他集体活动、个别谈话等方式指导学生的德育教育,并且必须跟踪学生的德育发展情况。
其次,学校应该在学科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赫尔巴特说:“教学如果没有进行德育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学科具有情感性和随机性等特性。例如,语文课、历史课可以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体育课可以对学生进行意志品质教育,音乐、美术课可以让学生通过审美体验,提升精神境界。
再次,学校的其他工作人员也能够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如生活服务人员、安保人员等。这些人员可以通过自身的勤勉工作、温和态度对学生施加人格影响。这个方面的典型例子是香港大学的做法,香港大学把名誉院士的荣衔颁给了宿舍“大学堂”的老校工“三嫂”袁苏妹,褒扬“她以自己的生命,影响了大学住宿生的生命”。这位连字都不识的82岁的老太太,不只把本职工作做好,还不时充当学生的生活顾问,在他们人生路上遇到困难的时候,给他们以安慰和引导。这种做法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三、校园文化的德育作用
关键词:小学生;德育教育;实施方法
【中图分类号】:D523.34【文献标识码】:A
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关系到他们能否健康成长,同时也直接影响着他们的道德素养的养成。在校教育的过程中,德育工作不但能够通过课内教学、课外活动以及社会实践等教学手段来实现,也可以以其他的方式进行。单纯依靠以往的德育教育途径已经难以满足在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新时期的新要求,学校应立足以学生为主体的人本教育理念,将德育教育作为一项任重道远的责任担当起来,创新德育教育工作的新思路,总结新方法,从而创造出具有时代特色的小学德育教育工作新局面。
一、小学教学中德育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在当前的小学教育中,最终目的并非是灌输给学生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为学生建立良好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树立良好的道德人格,正如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一个人学业上的缺陷不一定会影响他一生,而道德人格上的缺陷却可能贻害他一辈子。”德育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在教学中,如何能够充分利用教育资源来服务于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这也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重要问题。
二、传递教育思想以故事的形式为主
以情感来教育小学生的品德效果较为明显,要用生活化的故事来教育学生,以此来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用故事传播优良思想,是一种好的文化传播形式。通过丰富精彩的故事演绎来渗透一些德育教育,开辟了小学生素质教育工作的一种新途径。具体的说,每周老师为学生准备一个故事,用小学生比较喜欢的生动形式,将德育理念注入隐含在故事中。少一些形式僵化的哲理说明,多向学生分享故事中的积极向上的精神,让学生自行对故事进行评议,搞活课堂气氛,自己找寻道理。老师所准备的故事要能够从小观大,所选取故事内容要适合小学生的生理心理年龄,具有一定的启迪教育意义,这样的形式比一味的说教所达到的效果要好很多。通过故事来进行德育教育,并达到一定的效果这不是一件很容易做的事情。它要求教师要有一定的语言能力和表达能力,使课堂上讲故事不影响正常的教学进度,还要将故事的启迪意义表达出来。这样才能使故事形式的德育教育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注重家校联系,加强德育教育
开展一些家长可以参与的活动,以这些活动为桥梁,形成家校德育合力。学校应该建立教师家访制,学校也应该定期地与家长进行沟通,老师和家长建立一个共识,对优秀的家长及学习型家庭建立一个合理的评价体系,经常开展大规模的家长交流会、接待日等活动,组织家长看学校的环境、学校的基础设施、随堂听课、评教风学风、议学校管理、谈家教体会,使这些活动丰富多彩。通过召开家长会、家长代表座谈会,建立家庭教育联系等,拉近学生家长和学校之间的距离,拉近家长和学校的关系,达成一致的意见看法,汇集教育力量,从而让家长可以以学校为依托,提高家长综合德育素质。
四、提高教师的思想素养
学校要开展德育工作离不开教师的努力和支持,而教师自身的思想素质水平对学生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学校一定要加强教师素质建设,从思想政治、道德品质、学识教风这三个方面建立一定的激励机制,定期开展师德师风研讨提高活动、评选活动。学校还要提高对教师的德育工作考核水平。把教师师德水平作为考核机制,这样不仅可以激励教师自行加强自身的能力还可以促使其提高思想道德建设。学校要积极推进教师的思想政治学习相关制度,搭建教师的思想政治和素质学习平台,坚持不懈地开展德育工作总结会议。发扬师德典范带头作用,弘扬师表风范。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正师德师风都会明显提升小学生的德育工作的水平和层次,并可以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结语:总之,要想开展小学德育教育的工作,有很多新的途径和开展方式。而在这个探索中,我们应该摆正学生为主的核心地位,把德育的教育资源合理充分运用到普通学生的日常行为教育中去,结合学校、家庭还有社会各方面的坚实力量,通过寻求新的思路、更好的方法、更合理的手段来规范学生关于德育方面的意识,并把这些付诸到德育教育的实际工作生活中,全方位提升小学生的各种德育观念,为学生将来的健康成长构造坚实的思想后盾。
【参考文献】
[1]甘力琛.中小学德育的困惑与对策[J].青年研究,1992,11:7-11.
[关键词]新常态;高职院校;德育教育;理论建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5)07 ― 0143 ― 02
2014年,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步入中高速增长,经济进入换挡降速、提质增效的“新常态”。根据政治经济学原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决定于被决定和相互影响的关系。当下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必然影响到中国社会各领域,作为教育事业,尤其是高职院校德育教育工作,将如何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需要认真研究的课题。
一、批判教育思想:高职院校德育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批判教育思想中最主要的观点是将“解放”的教育一直作为批判教育学所追求的教育理想。德国哲学家哈贝马斯认为,只有解放理性才能使人真正回到“自我”中去。而在新常态下,高职院校德育教育工作忽视了这种“自我”的回归。
(一)传统性理念:视学生被德育教育的受体
受体,即非主动性、相互性的一种状态。一直以来,教育被看作是对学生进行性格塑造与思想改造的使令性工作,往往一厢情愿地把学生“修理”成社会学要的人才,漠视学生主体意识,不顾学生意愿,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意识淡薄。在德育教育工作中,则重教师而不重学生,重管教而不是重自觉,学生在德育教育中整个过程中只是被动地参与者,教育的旁观者。
(二)唯理性倾向:忽视学生主体活动的参与
传统的高职德育教育主要采取课堂思想政治理论课讲解形式,教师以授收式为主,偏重教学大纲知识点,轻视方法分析和运用的引导,学生则偏重对知识的记忆,轻视对知识的理解应用。这样的教育方式既不能激发教师联想性思维,使教师运用知识来解释当下社会生活,也限制了学生发散性思维,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
(三)陈旧性观念:忽略教师综合素质
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创新驱动的纵深推进,在新常态下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职业教育的转型,高职教育作为一种职业教育,强调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进行教学,培养适应市场经济建设需要,具有较为宽广基础理论及较强实践动手能力的生产、建设、管理与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传统的德育教育仅仅是教师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从书本中来,到书本中去。
二、反思性教育思想:高职院校德育教育工作问题原因分析
反思,从本质上是一种批判性思维,即通过自己的思想、心理感受等思考,审视、分析当前的认识活动。也就是说,行为主体对自身既往行为及相关理念,自觉进行换位思考的认识和探究活动。其具有指向性和价值评判的性质。
(一)客观环境:社会大环境带来的挑战
一是经济环境的负面作用。新常态下我国的经济主体向多元化发展并由此催生了所有制结构、组织形式、就业方式、生活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等方面的多元化,总体上促进了中国经济社会整体发展。但同时不可避免地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和矛盾,热点难点问题逐渐增多,个人主义、享乐主义、金钱至上等思想滋生。这些不良的社会现象也侵蚀着校园,给高校师生的思想观念带来了强烈冲击。二是网络带来的巨大冲击。网络改变了我们的传统工作生活,为我们带来了前所未有便捷,然而,网络的开放性、不可控性,提供了空间上无界限、时间上无限制、道德上无约束的环境,各种各样极具自由度的信息以非常廉价的成本迅速传播,大学生由于自身价值判断和选择能力还不成熟,极易受到复杂多变的各类信息影响。三是社会上不正之风的影响。现实生活一些人的道德行为失范;人压迫人的现象或多或少的存在;干部和群众关系并不是水融等等。这些社会上不良之风也在大学校园中滋长。许多学生考试作弊,师生关系的不正当功利趋向等不良风气客观存在的事实。在这种环境下,使得德育教育工作更为复杂。
(二)教师视角:整体素质良莠不齐形成的瓶颈制约
一是信念不坚定。卢梭认为,在敢于担当培养一个人的任务之前,自己就必须要造就成一个人,自己就必须是一个值得推崇的模范。一些高职院校中,少数教师由于修养不够,理想信念动摇,对持怀疑态度,特别是对当今政治体制批评,却对西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加以推崇和赞扬,既不能潜心研究专业,更不能理直气壮教授思想政治教育。二是职业技能不足。一些教师从来不认真研究的经典著作,从而无法了解的精髓,形成真知。不少教师知识面狭窄,基础理论不够深厚。割裂了“教书”和“育人”的关系,忽视了德育教育工作的规律。三是师生互动不足。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探讨21世纪对人才质量要求时提出了教育必须实行“五个转变”的思想,一些高职院校在发展中没有很好地将这种思想运用到教育教学的实际中。当前,部分教师还在沿袭传统的完全单向的灌输方式,方法陈旧,形式单一,不能师生共同搭建德育教育互动平台,教学活动也缺乏民主和活力,其效果和目标存在很大差距。
(三)学生视角:面对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冲突
一是认识出现偏差,思想存在误区。许多学生认为自己来职业院校是学习安生立命的技术,德育教育对于他们可有可无,尤其是一些学生将德育教育当成是国家思想钳制和思想专制的工具。二是道德状况复杂,价值判断多元。目前高职院校的学生大多成长在较富裕的物质生活、丰富的文化资源、宽松的社会环境中。传统文化传递模式被打破,经典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整体而言他们对诚实守信、敬业奉献等观念是推崇的,但他们过于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导致在道德认知和道德实践上出现矛盾。一方面在学校接受了正面观点教育,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另一方面看到社会上一些腐败现象有感到无所适从。
三、建构主义理论:高职院校德育教育工作的理论构建
建构,即是建立、构造和“建立结构”的双重意义,也就是建立系统整体结构。客观上,德育教育工作所处的社会背景要求我们面对德育教育问题,运用哲学理念提升自己的研究主题;主观上,我们认为构建德育教育工作理论体系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必须遵循。
(一)在教育内容上:传统文化与核心价值相结合
传统,即“传而统之”,其“神”在于传递,其“魂”在于统摄人心,反映的是一种承前启后的文化自觉。每一代人都生活在传统之中,离开传统文化的“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成了无源之水,很难获得人们的心理价值认同。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对于高职院校的德育教育者来讲,就是要将传统的经典文化与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融合,深入研究学习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理清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性。同时,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来源及其中所蕴含的仁爱、民本、诚信、正义、和合、大同等统文化因素,激发大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切实培养大学生的良好人文精神,塑造高尚的精神境界。
(二)在教育方式上:课堂教学与日常教育相结合
当前高职院校德育教育主要途径是通过课堂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实际上,课堂上解决的只仅仅是认知问题,或者说是阐释理论问题,而其中大量的德育教育工作在课堂教学之外,甚至在以后个体人生实践中才能完成。因此,如果要不断提高高职院校德育教育工作的实效性,真正达到树德立人的目的,那就不能仅限于课堂的说教,而必须树立大课堂的思想观念,实现开放式的立体化教育。为此,在德育教育中,必须坚持课堂教学与日常教育相结合,特别是在课堂之外的活动相结合。切实遵循“联系实际,走进生活”的原则,将德育教育贯穿学生整个生活与学习之中。当然活动的形式可以多样化,比如,职业生涯设计、主题辩论、体育活动、文艺活动、读书活动、科技活动、各科兴趣小组活动等等,通过这些课堂之外的活动,学生的积极参与会拉近他们和德育教育的实际距离,其动手实践能力的提高、情感认知产生的共鸣,以及心灵上的陶冶都得到升华,切实使大学生道德品质和思想政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在教育管理上:分级管理与分类指导相结合
根据部门和院系职能不同,可分三级负责:第一级由学院、系党委正副书记和院长组成,负责全面领导、协调德育教育工作。第二级第一部分为学生班主任或者辅导员,主要负责开展班风学风,学生生活等日常管理工作;二级第二部分为专业老师,主要从专业学习的角度对学生进行专业、就业辅导。作为教师组成的第二级,是德育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教师素质能力的大小和对工作的负责态度将决定德育教育工作的成败。第三级是受教育者,即是学生个体。在此级中注重学生干部在学生中的中介、媒介作用,学生干部是组成德育教育的基础力量,他们更能很好地与学生之间进行沟通,从而激发学生之间的互学意识,开展自查自省活动。同时,针对年龄段不同,应采取不同的指导模式,对刚进入大学的新生或者大一学生,以塑造学习观念为目标。大二学生在学习技能的同时应注重德育教育潜移默化的作用,同时应扩大接触面,促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大三学生可以通过经验交流会等形式,让学生反思自己的行为,自查自省,同时通过职业规划课等形式,帮助其树立起“社会人”的观念。
〔参 考 文 献〕
〔1〕柏晶.马云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建设〔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04):95―96.
〔2〕李文君.袁奋光.探析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表现和培养路径〔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3):104―106.
〔3〕任伟.当代中国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研究〔D〕.山东大学,2010:47、52.
一、系统理论与德育的系统特征
(一)系统理论及其主要思想
从本质上来说,系统指的是按照某种结构形式,将多个要素联结成一个具有某种功能的有机整体。其中,主要包含要素、系统与结构和功能的概念,并包含了要素和系统、要素之间以及系统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系统论主张,在所有的系统中,时序性、整体性与关联性以及动态平衡性等,是其最基本的共同特征,而整体性是系统论的核心思想。不管是怎样的系统,其自身都属于一个有机的整体,而不是几个部分的简单组合。在孤立的状态下,系统是不具有整体功能的。在系统论中,其不仅反对以局部来说明整体的机械论,同时也主张,在实际的系统当中,其各个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各个要素在系统中都有一定的位置,并在该位置上发挥着特定的作用。系统的各个要素之间相互关联,并以此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系统论最基本的思想方法,就是将其所研究与处理的对象当作一个系统,并以此来对系统的功能与结构进行分析,研究几者之间所存在的关系与规律。通过对各个要素之间的协调,来实现系统功能的科学优化。
(二)德育的系统特征分析
1.德育的整体性
第一,目标的整体性。广义上的德育教育,指的是以为指导,针对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所展开的教育工作。从横向上讲,其指的是对学生所进行的身心素质、思想品德等的综合开发,是以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为目标的教育。从纵向上讲,其所指的则是以促进人的潜能开发,进行人的个性塑造,体现人的自我价值的教育。三者之间构成了促进人的一体化发展的三位一体结构。与此同时,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综合发展,还能够科学地展现出学生的特殊发展与一般发展之间的有效统一。第二,过程的整体性。科学实施德育教育,首先就要求我们建立起科学的教育观,并以此来形成鲜明的指导思想,将其转换成教育实践。与此同时,要求我们通过有针对性的方法与措施,来建立起良好的德育环境与评估体系。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个过程会涉及很多非常关键的环节。因此,作为一个系统性工程,有必要对德育的过程进行整体规划。第三,环境的整体性。一般情况下,相关的德育活动都需要在特定的环境中开展。并且,无论是德育对象思想品德的形成还是发展,都要受到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在这当中,学校的德育环境,指的就是一切能够影响德育活动与对象思想品德形成的所有因素的总和。由于学校德育环境不是一个封闭的空间,而是一个不断与外部进行物质、精神、能量和信息等进行交流的开放系统,这就客观上表明了社会、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等都是学校德育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德育教育存在着整体的影响作用。
2.德育的动态性
一是目标实现的动态性。德育目标就是对德育对象品德方面总的规格或要求。一般的,德育目标会依据对象、阶段、内容等进行目标分层,从而构成德育的目标体系。而不同的分层目标从内涵上看是逐步向深度拓展的,构成由浅入深的一个序列,体现出目标实现的动态性。德育目标体系动态的目标变动,是为了根据学生实际、现实客观情况和时展的需要,适时准确地进行目标的调整与修正,以实现德育目标的科学性。因此,也就是因为这种层次目标的协调发展与相互促进,才能够动态的推动德育的阶段性、层次性目标乃至根本目标的实现。二是德育面向未来的动态性。教育发展是要具有超前性的,德育教育亦不例外,它应该为学生的未来培养综合素养和品质。从某种意义上说,德育教育最根本的目标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而这种目标本身就有着明显的超前性,能够科学地立足于未来,确保其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更好地满足人类发展需要。并且,这种重视对人才素质结构培养的教育,也就是德育自身生命力的重要体现,是德育教育能够顺应社会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这些都可以通过动态发展的态势来确保其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动态平衡与必然联系。
3.德育的有序性
首先,教育实施体系的有序性。如前所述,学校德育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它贯穿于学生成长过程的始终,且遵循教育目标的系统性、内容的整体性、过程的有序性和时间的持续性原则。其中,道德教育过程有序性原则的客观依据是必须通过对学生进行有组织、有计划地施加道德影响,促使学生坚持道德原则,践行道德规范。道德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途径等要素之间的有机组合,则构成了道德教育的实施体系。从某种意义上讲,德育的实效性是建立在德育实施的有序性、连续性和持续性基础之上的。其次,德育教育内容体系的有序性。学校德育教育的内容,是指按照德育教育目标要求确立的用于教育学生的德育知识、德育规范及其思想体系等。学校德育教育内容主要由德育意识教育、德育规范教育、德育行为教育三大部分构成。三者之间相互渗透,相互衔接,相互作用,从而构成德育教育内容的有机整体。德育教育内容体系的有序性主要由德育品质培养和提高的循序渐进性所决定。其中,德育意识教育是基础和起点,德育规范教育是前提和条件,德育行为教育是目的和落脚点。从本质上说,这三个部分是德育教育的三个不同发展阶段。并且,每个阶段都需要以前一阶段的发展为基础,然后再向后一阶段发展。
二、大德育是学校德育实施系统优化的客观必然
事实上,德育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包含着家庭、社会与学校等各个方面。遵循系统论观点,德育教育必须构建一套完整、科学的工作体系,不仅要进行学校德育系统的优化,又要考虑外部因素的优化,这是成功实施德育教育的根本保证。
(一)学校德育自身工作系统的整体优化
一是内容的整体规划。从根本上来讲,学校的德育教育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整体素质的提升为主要出发点的。所以,我们必须向学生进行整体教育内容的传授,将德育教育的协调性与全面性充分地体现出来。与此同时,要求教师以整体教育观的角度,对德育教育内容传授的平衡性有一个良好的把握。二是方法的组合优化。学校德育教育要求要面向全体,并对所有学生的发展都有一个密切的关注。但是,由于学生本身都存在着一定差异,在进行实际的德育教育过程中,需要针对不同对象,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做到因材施教。与此同时,还要求我们依据教育内容的多样性,寻求各种教育方法的互补与结合。三是教育途径的优化。要求学校高度重视教育网络的统一性与整体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实际的德育教育过程要求我们必须将生产劳动、课堂教学以及课外活动等途径进行有机的结合,以此来形成一个整体的、统一的立体教育网络,促进整体功能的发挥,使学生成为良好德育教育的受益者。
(二)强化学校德育教育系统的开放性
系统论主张,不管是怎样的系统,只有确保其自身的开放性,使之能够与外界进行物质与能量以及信息的交换,才能够真正使之保持活力,更加有序。为此,德育教育的实际实施过程,要求我们必须主动投入到社会的大系统中,强化系统的开放性,确保德育教育的形式和内容能够得到更加充分的发展与丰富。
1.营造适合德育教育的环境
德育教育环境主要包含社会与学校环境的建设。从本质上来说,落实德育教育举措,首先是要依靠教师与学校。例如,我们可以通过教学改革的形式,为德育教育创造一个适当的教育环境,这也是对学校内部教育的科学优化。与此同时,有效开展德育教育还必须依赖于有利的社会条件。其中,尤其是对于人才选拔机制的优化,对社会物质分配制度的创新等,都要具有实质性的德育考核机制,坚持学校条件与社会条件的统一管理,使之形成一个适合德育教育的大环境。以此来强化德育教育的重要地位。
2.增强课堂教学的开放性
坚持学校德育系统的开放性,就是要清醒地认识到社会对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并从社会中寻找与发现问题,来加以调适和优化。学校德育最本职的工作就是坚持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让学生更多地接受社会这一大课堂的教育和磨炼。不可否认,学校是实施德育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是实施德育教育的主渠道,但仅仅依靠学校和课堂教育,是很难从根本上实现德育教育目标的。所以说,我们在进行实际的课堂教学优化时,应当进一步强化开放,促使其向着实践活动的方向延伸,充分利用社会有利条件,精心组织各类活动,推动德育教育的实效和高效发展。
3.构建三元联动的大德育实践机制
尽管学校在德育教育中所发挥的作用极其重要且不可替代,但是,德育教育绝不是学校一家的事情,也绝非学校或教育战线孤军奋战所能奏效的。客观地说,德育是一项全民、全社会教育的大工程,从某种意义上说,只有提高教育的开放性,并调动家庭与社会的积极参与,才能真正取得应有的效果。所以,我们必须建立起以学校教育为主体,形成社会教育与家庭教育为一体的教育体系,从根本上体现出德育教育面向全体、全员和全社会参与、全过程实施、全面提高的本质要求。唯有如此,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才可能从根本上得以实现。
三、大德育工作系统优化的构建与实施
(一)强化和创新学校、家庭、社会三元联动的意识与机制
学校大德育的内涵,一是德育覆盖的全面性。从根本上讲,德育教育需要覆盖所有的管理与教育活动,其中包含学生的思想、工作、学习、生活、活动等。二是德育参与的全员性。全体教职工都有实施德育的义务,学校、家庭、社会皆担负有德育的职责。三是德育过程的全程性。从学生的入学、学习开始,一直到学生毕业、参加工作,都须坚持对其进行“系统的道德教育”。四是德育方法的全面性。要与时俱进,通过丰富多彩、形式多样、行之有效的道德活动来提高学生的道德觉悟。显然,要实施这种大德育格局,学校、家庭和社会三元联动是必不可少且极其重要的。只有强化和创新三元联动的大德育意识与机制,德育工作方能取得实效。
(二)坚持学校德育与家庭、社会教育的一致性
我们必须注意并正视,学校德育的功效有可能被家庭和社会不良的风气所抵消。鉴于此,学校要以各种形式对学生在校外的表现进行规范。同时,家庭和社会也要自觉、主动地担当起德育教育的责任,努力营造大德育环境,形成大德育环境场的辐射力,产生德育教育的系统效应。在校外,家长是第一责任人,辅导员、班主任及任课教师是第二责任人,要通过发动学生干部、动员家长及全体教师对学生的言行进行监督和规范。学校也应将学生在校外的表现纳入到教育管理、检查考核之列,从而保证学校德育教育的校内外一致性。
(三)形成大德育场,构建德育教育的强大网络
第一,总体规划,分层施教,渐进提升。按照系统论的要求,我们需要统一制订德育的总体目标,从根本上确保德育教育要素的连续性与完整性。与此同时,无论是教育目标的制订,还是德育方法的选择与运用等,都要针对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作出选择。因为不同阶段学生的理解能力与身心特点都存在差异,我们必须由浅入深、由低到高地确立各个阶段的层次性与渐进性。第二,形成大德育教育内涵体系,确保各个德育要素的全面推进。德育教育内涵要素的界定是整体构建大德育工作体系的逻辑起点。以德育现实要求来说,德育教育必须包括政治、心理、道德、法纪、思想以及网络文明的教育内涵要素。为此,学校在制订德育工作远景目标和阶段目标时,应将这六种教育范畴纳入德育内涵体系。在实施过程中,要注意把这些教育因子进一步细化分解到阶段目标中,有组织、有计划地实施。第三,提高家长素质,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只有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三元联动地实施德育,才能共同构成学校强大的德育育人网络。以往的德育实践证明:家庭教育的滞后,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弱学校教育的成效。因此,总结以往德育教育的经验教训,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社会、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就学校自身而言,应将办好家长学校工作作为提高家长素质、发挥家庭作用的重要渠道来抓。鉴于此,学校应成立家长委员会,制订家长学校章程,着力建好家校沟通交流的网站和平台,利用节假日时间对家长进行有计划的培训、学习,通过家访、信函、电话、网络和有针对性的家校活动,让家长在充分了解学校德育教育工作和学生在校实际情况的基础上,积极、自觉、主动地与学校联动,形成合力,形成德育教育的一致的教育合力。第四,延伸德育抓手,减少社会的负面影响。学校虽然无法左右社会大环境,但可以动员家长(家庭)的力量,动员班主任、辅导员和教师的力量,动员学生干部的力量,对学生在假期等校外的表现进行监督与考评。学校可对学生的校外表现提出明确、具体和具细化的德育要求,并和家长签订教育管理责任书。通过制订科学有效的考评办法对学生在校外的行为规范表现进行考核,并安排班主任、辅导员及教师承包负责,有检查,有总结,有考核,这样就会有效突破学校德育教育的盲区和真空。德育工作担负着为实现“中国梦”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神圣职责,工作任重而道远。探索和构建大德育工作体系,增强德育工作实效,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全社会责无旁贷,义不容辞。只要我们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勇于探索、创新和构建学校大德育工作新模式,就有希望实现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的新突破。
作者:彭忠祥 单位:顺德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张耀灿.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0.
[2]魏宏森.系统论[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100.
[3]杨业华.当代中国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关键词:中学管理;德育;失范;对策
在中学管理中,教师可利用学生身心共同参与中学管理过程的有利条件,完成教育、教养和发展三个方面的育人任务,使学生在知、情、意、行诸方面,都有更高的追求,从而自觉建立起文明、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促进自己在德、智、体、美几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中学管理作为一种塑造和培养人才的重要教学手段,它不仅能使学生增强体质,掌握和提高运动技术和技能,同时还具有发展学生智力、陶冶情操、磨练意志和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品质的作用。在中学管理中,我们进行了实施德育与素质教育的积极探索。
一、中学管理与德育教育的关系
中学管理是教育的基础目标。中学管理目标是指导学生学习一定的中学管理知识,掌握中学管理技能,锻炼健康体魄。学习中学管理知识、掌握中学管理技能都是为了获得健康的身体。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活动是人的活动,都需要人来完成,而人如果没有一个好的身体,一切就无从谈及。
德育的首要位置来自于教育的历史。教育在开始时更多的是教授做人的道理,只是在后来才发展为科技文明教育。这潜在地隐含着教育首先要教人如何做人的根据。在德育过程中,要培养和生成德性主体,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社会需要的思想道德和德育对象思想品德现状的矛盾。德育的直接目的在于把社会需要的思想道德变成对象的思想品德。
在中学管理中,教师可利用学生身心共同参与中学管理过程的有利条件,完成教育、教养和发展三个方面的育人任务,使学生在知、情、意、行诸方面,都有更高的追求,从而自觉建立起文明、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促进自己在德、智、体、美几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
二、中学管理工作中德育失范的现象及原因分析
对于中学管理工作中的德育教育的目的主要是要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爱国主义及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然而在当前中学管理中都只是表现在形势上,并没有实质性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通过对部分中学德育教育的现状进行调查,导致中学管理工作中德育失范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中下几个方面:
1、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影响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社会网络化趋势已成为时代潮流。在国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快速发展。面对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既面临新的机遇,也面临严峻挑战。我们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就要与时俱进,充分体现时代性,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的、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
2、社会网络化的影响
由于信息化进程的飞速发展,网络越来越普及,很多家庭都可以上网,可以浏览网页,从互联网来看,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兴起和快速发展,给青少年学习和获取信息开辟了方便快的渠道;同时,黄、赌、毒、邪等腐朽落后文化和有害信息也通过网络传播,腐蚀未成年人的心灵。网吧的不法经营者为了获取利润,引透未成年人痴迷网吧,少数未成年人精神空虚、行为失范,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歧途。
3、学生管理制度的缺失
中学管理制度中并没有针对学生的道德素养指标对教师进行绩效评价,制度的缺失从而导致了德育教育的不健全性。当前,一些中学为了方便对学生进行管理,而忽视了对学生教师相关指标的绩效评价,为此,需要一套专门针对学校管理工作中的德育教育的体系。
三、中学管理工作中加强德育教育的对策
1、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
集体主义教育是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的基本内容之一,它是社会主义道德用以调整人与社会关系所应遵循的根本指导原则。中学管理几乎都是集体活动,比如全校性的运动会、以班集体为单位的篮球、排球、足球等比赛,以及班级群体竞赛活动等,这些活动形式就具有思想品德教育意义;向学生强调集体配合的重要性,不失时机地进行集体观念和集体主义教育,使学生明白:一个没有集体观念的队伍,很难体现出战术意图,作战士气也不会高昂,也很难在比赛中取胜对方;而一个没有集体观念的人即使个人技术再高。若不讲究集体配合就会失去同伴创造的好机会,也很难有所作为。竞赛能激发学生奋发向上、不断进取的精神,评比能使学生比较容易地意识到个人的努力或懈怠会影响集体的成绩,而个人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集体的力量,从而培养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和为集体做贡献的责任感。
香港《文汇报》曾报道过,全香港范围的中小学校一直都把集体主义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的突破口,学校开展了众多的特色活动,围绕这些活动,师生群策群力、出谋划策,确定各具挑战性的参与项目,如共同编纂一本校史,共同走向街头走向市民倡议一次节水活动,甚至是共同为香港维多利亚公园设计一个地标并作为一度成为支持率最高的设计方案,可谓“八仙过海,各显其能”。
2、应坚持道德教育与实践相结合
在开展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学校和社会这两个课堂,既重视课堂教育又重视社会实践,既进行认知教育又开展实践教育,使他们在社会实践中了解社会,体验生活,感悟道德,磨练意志,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努力做到知与行的统一,不断优化和完善社会教育。社会是人生的大熔炉,社会中的任何事物都会潜移默化地在未成年人心中打下深刻烙印。
疯狂英语的李阳现定居外国,他曾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过一个案例:外国的家长见到孩子摔倒,会喊他自己爬起来,决不轻易让大人去抱。而中国家庭见到孩子摔倒,马上会一家好几口子人跑过去抢着抱。这看似温馨的一抱,实际上使孩子失去了实践教育的最佳机会。
3、要确立与时代同步的新观念
观念是实施德育行为的先导。在德育的本质上应该培养以人道主义为核心和以个人全面发展为价值目标的伦理精神,树立正确的权利与义务观念,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在德育的功能上,在重视政治功能的同时,也应重视经济功能和文化功能。学校德育通过培养受教育者使其具有适应时展及未来经济活动所必需的思想道德素质,如:独立精神、公正观念、竞争意识、社会效能感与个人效能感等,从而推动经济发展。德育的文化功能主要表现为通过对思想观念、伦理道德等规范形态的文化传承与保存,使社会文化得以整合发展,提高受教育者的文化适应性和创造力;在德育的内容上,重在培养“奋发向上、顽强拼搏、坚毅勇敢等进取性道德”和“平等、热情、互利互益等协调性道德”;在德育方法上,应以尊重人格为显著特点,反对强制的、反理性的做法,而采用活动与体验的方式,通过受教育者的自主选择和反省探究,提高道德能力。
江苏省中小学校结合我国出台的 “限塑令”
以及油价价格不断上涨等社会现实问题,在德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了有意识的教育,使学生学会认知,学会担当,学会生存,了解发展中的中国和世界,有时代感和危机感和责任感。
4、利用网络导向作用进行德育教育
青少年学生的德育教育要充分利用网络的导向作用,建立既能发挥德育宣传教育功能,又能监控有害信息传播的适合校园德育教育的网络体系,德育网络的内容应从传播道德知识逐步转移到引导、启发、解疑释惑上来,实现网上网下相结合,并针对青少年学生的特点,以其乐于接受、感兴趣的方式,教育、鼓舞、激励和塑造青少年学生,使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培养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行为修养。
德育教育要注重双向交流,鼓励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交流。例如,目前很多中学都在学校的网上张设立电子意见箱,倾听学生对学校管理和教师在教学方式、内容上的一些意见和要求,达到互动共进的目的。
主流文化网络还要注重效果,保持青少年学生的注目率和点击量,在网页设置上要图文兼俱,综合运用文字、图片、色彩、动画、影视剧等网络媒体功能,坚持贴近青少年学生的特点和学习生活,推陈出新,不断更新网站面孔,开发新技术和新花样,增强德育网站对青少年学生的吸引力和好奇心。例如,清华大学非常受学生欢迎的“红色网站”严格履行“宗马列之说,承毛邓之学,怀寰宇之心,砺报国之志”的宗旨,网站页面清新宜人,贴近学生日常学习生活,效果非常理想。
总之,学校只要顺应历史潮流,把握时代脉搏,充分重视运用网络信息技术,积极探索,锐意创新,就会使德育工作具有实效性地嵌入互联网中,明确切点,抓到重点,打造支点。
结论
从学生管理的意义上说,学校是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理论和实践课堂,优化和完善学校管理体系是加强和改进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保障。因此,应把优化学校软硬环境和搭建教育平台,作为加强中学生德育建设的重要保障性工作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朱晓春. 浅谈中学德育工作的内容和途径[J]. 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18):92-93.
[2]尹雪.中学德育教育失衡困境及路径抉择[J]. 时代教育(教育教学). 2011(01)
关键词:意外伤害;幼儿园;幼教
2013年5月,中国少儿出版总社与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联合了《中国幼儿安全自护报告》,该报告显示北上广等一线城市55.1%的幼儿曾经发生过意外伤害事故。由这份报告的相关数据可以断定,意外伤害已经成为危害幼儿健康甚至生命的罪魁祸首。幼儿园作为幼儿生活及接受教育的最重要的场所之一,其在防止幼儿发生意外伤害事故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文将以昆山市绣衣幼教集团锦华分园为调研对象,对幼儿园学生意外伤害知识现况进行调查,希望可以获取幼儿园、幼师及学生自身在意外伤害事故知识方面的第一手资料,并根据相关统计结果,为杜绝幼儿园学生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建议建言。
1 资料与方法
根据知识水平以及文字理解水平的差异,将调研对象分为两大类,一是幼师类,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二是学生类,采用随机采访的形式。本次调研共发放调查问卷20份,收回有效调查问卷20份,随机采访学生9人,小班、中班、大班各3人。调查问卷主要涉及的内容包括学校安全教育的状况、教师对意外伤害的理解、处理意外伤害的方式方法等。随机采访的内容主要包括学生的安全意识、学生对安全教育的接受度、学生遭受意外伤害的应急能力以及如何保护自我等。
2 结果
2.1调查问卷的反馈 根据调查问卷的调查内容,得出以下结果(如图1~4)。
2.2随机采访的反馈如图5~10。
3 结论
3.1跌摔伤与学生之间的矛盾引起的伤害仍是学生受到意外伤害的主要类型,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①幼儿园自身建设方面:校园文化中安全文化建设的力度仍然不够,安全性提示不够鲜明或者相关教育不到位;学生之间的关系仍时常会紧张,学校的德育教育落实情况较差;②学生自身方面:学生缺乏自我保护意识。
3.2幼师处理意外伤害事故的基本能力欠缺:①缺乏独立应变能力;②缺乏基本的救护知识;③受体制性禁锢,依赖性强。
3.3个别学生的自理能力较差:①社会交际能力或者说群体生活能力较差;②自理能力较差;③自立能力较差。
4 推论
安全教育是幼儿教育的前提性教育。任何教育都必须以保障学生的人身安全为第一前提。理想的安全教育需要三方合力:①幼儿园需要为幼儿提供安全的环境,需要为幼师提供进行安全教育的环境;②幼师需要从掌握意外伤害事故处理方略出发,全面提高自身素质;③作为另一教育重地,家庭教育需要配合学校教育进行安全知识的普及。
4.1幼儿园的改进措施
4.1.1鼓励幼师继续推进幼儿安全教育,将安全教育日常化、实时化并转变幼儿安全教育的方式方法,采取情景模拟的方式或案例教学的方式,增强学生学习与记忆的主动性与牢固性.
4.1.2推进校园安全文化建设 ①以鲜明的图案或图示标明危险位置,提醒学生注意;②让学生参与到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来,例如,针对某一安全主体征集学生绘画作品,增强学生的感受力和认同感;③加强德育教育,强调秩序与和谐的重要性,随时随地教育学生要学会分享、主动分享;④建立学生健康档案,详细记录学生目前的身体状况、以往病史以及家族遗传病史;⑤根据以往学生发生意外伤害事故的类型及情况针对性的制定相关伤害或疾病的紧急处理预案,使幼师在遇到意外伤害事故时做到有章可循;⑥加强家校联系,第一,不定期召开家长会,加强学校与家长之间的实地联系,使家长随时了解学生在学校的表现以及学校教育的教育方式方法,并针对学校教育情况制定与之互补的家庭教育办法,使家校教育有机结合,互为补充,第二,通过网络手段,例如微博、微信或邮件,加强幼师与家长之间的沟通,使教育互为透明化、互为连贯化。⑦重视培养学生的自理、自立及沟通能力,使学生在遇到问题时能发挥主观能动性想办法、独立解决问题。
4.2幼师的改进措施
4.2.1学习基本的护理知识与常见意外伤害事故的处理办法,并将学到的知识主动运用到意外伤害事故与日常教学中来,①可以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促使自身成为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合格的幼儿教师;②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及自理自立能力;
4.2.2将德育教育列入日常工作的重点性内容,①德育教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水平;②德育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德育水平的提高可从根本上促进知识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③德育教育有利于塑造和谐的师生关系以及积极向上、团结友爱的校园文明.
4.2.3以身示范,学校教育尤其是幼儿教育更多的时候不是说教而是浸润,幼师必须从规范自身行为,提高对自身的要求出发,为学生在生活学习中树立榜样。
4.3家庭教育的改进措施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犹如列车的双轨,互为补充,缺一不可。完善的教育体系离不开家庭教育的配合,所以,安全教育的地域也理应扩至家庭教育。家庭教育的重点包括:
4.3.1德育教育 ①告诉孩子做什么是对的,为什么对,及时对孩子的正确行为予以表扬,什么是错的,为什么错,及时提醒孩子错误的行为并告之改正方法,使孩子具备基本的是非判断能力;②告诉孩子什么样的品德值得提倡;③提醒孩子及时换位思考[1-6]。
4.3.2让孩子学会坚强、学会担当。尤其是当孩子遇到挫折或犯错误时,应及时利用现时案例对孩子进行教育,让孩子知道什么时候该坚强,什么时候该主动承认错误或主动承担责任。
4.3.3鼓励孩子犯错误 ①让孩子知道犯错误的后果,避免重蹈覆辙;②避免过多说教给孩子带来的抵触心理。
参考文献:
[1]赵红.西安市0~6岁儿童意外伤害调查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杂志,2013,1:98-99.
[2]何艳.儿童意外伤害的预防与护理研究[J].健康必读:下半月,2011,8:172-173.
[3]浅谈家长和幼儿园如何有效防范孩子意外受伤[J].中国基础教育研究,2013,6:16-17.
[4]孙媛媛,吕陈灏,王卫卫,等.我国儿童意外伤害干预研究现状分析[J].医学与社会,2013,4: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