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小学德育工作的思考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实效性
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为国家培养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高级技术人才的重要使命。随着社会进步与经济的发展,现代企业对就业者的综合素质和职业道德的要求越来越高。职校学生大多数毕业后直接进入社会,只有具备优良的品质和健全的人格,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有效地为社会服务。同时,职校学生正处于人生观和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期,各方面都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因此,职业教育的重点不应该仅仅放在专业技能的教育上,必须突出和强调德育工作的重要性。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灵魂,它应该统摄并渗透在全部教育过程中。然而德育又常常面临着“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尴尬境地,这严重影响了德育工作的实效性,使德育成了空谈。
1. 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1)德育目标“高大全”。 德育目标的制定应首先考虑德育群体即职业学校学生们人格成长的需要,然而德育工作者们提到德育目标就追求一些顺应社会发展的“高大全”的目标。这就导致职业学校的管理者和教育者往往偏离了人的真实发展,制定出高不可攀的德育目标。正所谓“欲速则不达”,我们不应该只倡导德育工作的终极目标,而应充分考虑职校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接受水平,少讲空泛的大道理,多训练学生的行为养成,开展人性化和个性化教育,提高德育工作的适应性。
(2)德育内容陈旧。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不少德育工作者常常过多地注重政治教育,而对道德教育的内容强调不够,或注重理想道德教育,而忽视基础道德教育。为方便德育工作量化考核,只注重说教和记忆的知识,不注重情感、意志、动机等非认知因素的开发。德育内容常常仅局限在教科书中,脱离了职业学校学生们的实际生活,因此使德育工作存在理论性太强、操作性欠佳的问题,德育内容空疏化,缺乏针对性、趣味性、实效性、渗透性,难以吸引学生参与德育课程的兴趣。
(3)德育方法单一。 有位学者写到:“传统德育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它不是从人本身、从人的需要和人的发展出发的,而是把德育作为一种外部力量,强调它对人的约束,强调德育对人的驯化。”在德育实践中,不少德育工作者往往把学生看做被动接受教育的客体,习惯于灌输知识、规范行为,却忽视了学生自身发展的主动性。德育工作成为了“口头上的德育”,而不是“行为上的德育”,这种知识化的单一的德育工作方式,致使许多学生接受了多年的教育,依然难以形成道德习惯和道德意识的养成。
2. 提高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措施建议 “德育实效性是指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德育的实际运作对德育目标的实现程度。”“它既是指德育的内在效果,即德育能否顺利地转化为学生个体的思想道德素质,又是指德育的外在效益,即通过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促进社会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
(1)创新课堂模式,让企业家走进课堂。 课堂是学校德育的主阵地,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主要途径。作为德育工作者,要积极的转变角色,变填鸭式说教为建议性引导,借助一些时事热点与学生共同探讨,提高学生在德育中的主动性。同时,以企业的“有德有才我重用,有德无才我慎用,无德无才我不用”的用人理念为学校开展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可以请企业人士和优秀毕业生来做讲座,这样的讲座往往比通常意义上的课堂教学更富有感染力。
(2)开展实践活动,在体验中渗透德育。 德育实效性的最终体现是学生行为上的改善,因此可以说德育是一种实践理论活动。德育需要以积极的生活体验为基础,在体验中渗透德育。带领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勤工俭学、工学结合、社区志愿者、走进福利院、走进困难家庭等活动,体验百味人生,引导学生了解社会、适应社会。活动后,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积极的讨论思考,帮助学生对社会中各种道德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3)强化社团建设,创设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 组织丰富的学生活动,开展各种社团活动,营造一个和谐、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情感发展和道德认知。比如定期举办运动会、朗诵比赛、辩论会等丰富的活动,或组织书画协会、文学社等社团活动,可以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注重加强校园环境建设,积极营造富有时代气息、人文关怀和浓厚企业文化的新型校园,以这样的校园文化氛围为依托和载体,增强对德育潜移默化的影响。
(4)引导学生进行道德的自我学习。 道德不是法制,德育需要实现从他律到自律的转变。因此,学生应成为德育的主体,德育工作者需要多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德育活动,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诱导学生深入思考、激发学生积极情感、引导学生自主行为。当然,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意味着德育工作者就要避而让之。教师需以合作者、引导者的身份参与到学生活动中,学生参与活动不是为了服从指令,而是出于自身的兴趣。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在德育活动中积极思考,提高学生在德育中的自我学习和自我培养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汤小友。对当前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反思。江苏科技信息,2013(11):30-31
[2] 李华。对当前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思考。当代职业教育,2014(2):108-110
[3] 张海峰,康国文。提高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实效的策略与方法。内蒙古2013(1):23-25
[4] 李蓓。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途径和方法。新西部,2013(5-6):199-200
现在,从国家到地方的各级教育领导对教育科研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在不断增强,工作力度也在不断加大。基层教育工作者参与或主持科研课题研究的人数越来越多,从事教育科研的积极性也越来越高涨,并且普遍达成了这样的共识:
一是校长的现代办学理念越来越需要教育科研理论的提升。
二是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越来越需要教育科研的指导。
三是办学品味的提高,越来越需要教育科研的武装。
四是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必须通过教师参与教育科研来实现。
记得20世纪六十年代世界著名的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琼?皮亚杰曾经提出了一个发人深思的问题:“为什么这样庞大的一个教师工作者队伍,这样专心致志地在全世界工作着,而且一般都有胜任的能力,却产生不了杰出的科学研究者,能够使教育学变成一门既是科学的,又是生动的学问。”其实这个问题直到今天仍然在我们的现实教育生活中存在着。在我们的学校里面,有很多勤勉踏实肯干的教师,他们把全部的精力投入到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却不注重学习教育理论,不善于发现和总结自己或他人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当学校布置的教研科研任务与其它工作发生冲突的时候,他会毫不犹豫地退而求其次。我想,相当一部分教师参与教科研的意识淡薄、参与教科研的热情不高也是现在我们不得不面对的尴尬。这些尴尬充分暴露了目前中小学教育科研存在的问题。
一、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存在的问题
1.教育科研工作发展不均衡,各校重视程度差别较大
名校比较重视科研工作,行政参与有利于科研工作开展。而有的学校领导和教师在思想观念上,对教育科研的重要性、先导性的认识不到位或者是错位。科研兴校仅仅停留在口号上。真是在笔头上重要,口头上必要,实际上次要,忙起来不要。还没有把教育科研工作真正纳入工作日程。有的认为科研可有可无,或认为搞科研不是教师的事,甚至认为搞科研影响学校教学工作,科研薄弱校依然存在。
2.科研组织管理机构不健全,地位不稳定,有“边缘化”的趋势
有的学校科研部(室)专职科研人员少,素质不高。而县(市)区科研部学校科研室主任基本上都是身兼数职,事务繁多,领域不清。
3.基础教育科研经费匮乏,基本上是零运作
基础教育科研经费的匮乏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学校领导和广大教师的科研积极性。市县科研部门没有任何科研专项经费,基层学校在科研投入上也很有限。
4.教育科研的激励与制约机制不完善
有的学校追求课题级别或证书级别,而对是否符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却不在乎,原因就和我们的激励制约机制不完善有直接关系。
5.科研的功利思想严重,浮躁跟风现象普遍
如有的学校追求课题数量,不顾质量;追求课题级别,不顾实际;追求课题立项,不求结果,课题主持人(校长居多)及教师缺乏真实的课题研究,造成了“空壳”课题;追求证书,不重实效。
6.基础教育科研和教研、教学相脱节
教育科研和教研、教学相脱节增加了参加研究工作教师的劳动量,使科研工作成为一种负担,这不仅弱化了学校教科研活动所具有的功能,而且还打击了一部分教师从事教科研的信心和热情。
以上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到教育科研工作的深入开展和科研质量的提高,需要引起有关领导的重视并妥善解决。
二、思考与建议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树立严肃的教育科研态度
教育科研工作是扎扎实实的事情,容不得半点含糊。“向教育科研要质量”不能停留在口号上。真正实现“科研兴校”的目标,就必须对教育科研工作有正确的前瞻性认识,切实转变对教育科研工作的一些不正确的认识。首先,要强化科研工作的领导,领导首先要有科研意识——走出教育科研工作可有可无、可管可不管的误区。进一步理顺科研管理体制。应把教育科研工作做为对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及校长工作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其次,要认识到教育科研要讲求实效性、应用性——走出教育科研急功近利的认识误区。第三,搞教育科研要有自觉自为意识——走出“搞教育科研是负担”的误区。教师进行研究是工作所必须的,树立工作即研究的理念。教师的研究不是为自己增加额外负担,而是力图使自己的教育教学能以更有效的方式展开。从自己的研究中找到有效的教育教学策略,就可以熟练地解决种种教育、教学困惑,减少无效的重复劳动,在不增加工作时间的前提下,提高教育教学效率。学校以教育科研为先导,就必须树立科学、严肃、求真、务实的教育科研态度,只有这样,才能使教育科研工作进入“创新思考—实践研究—成果运用—指导实践—提高水平”的良性运行机制。
2.校本科研,课题教研,实现真正意义的教科研训一体化
著名教改实验家华东师大顾冷元教授指出:“要把教师的研究指向自身的实践”。那种不顾学校和个人实际一味追求级别高的课题去研究或图虚名的做法是错误的,结果也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进行科研课题研究是教育科研的重要体现,实现课题牵动。从学校和教师的总体情况上看,能够主持和参与省、市科研规划课题的还是少数。大多数学校和教师主要是要进行校本课题的研究。参与或主持校本课题研究,就是要落实校本科研的基本理念即学校就是研究中心;课堂就是实验室;教师就是研究主体;师生成长就是研究目的。有校本科研就要有校本课题,校本课题不要追求数量,关键是质量;不要求大求全求名,而要求实求真求精。有了校本课题就要有课题教研,课题教研就是采用科研的选题方法,运用教研的组织形式,以一线教师为研究主体,立足改进教学实践,解决教学现实问题的小专题、跟进式的教学研究活动。我认为,一个课题就是一个团队,或者说是一批科研骨干教师队伍,从开题论证到课题实施再到得出结论,这个研究过程就是队伍历练和提高的过程。就是培训科研型教师的一个完整过程。科研、教研和培训能更好的体现集体的协作力和凝聚力,我们的目标就是最终实现真正意义的教科研训一体化。
3.推出精品,加强建设,形成市县校三级管理网络制度化
关键词:中职教育 语文 思考
由于现代社会职业训练的基础――科学技术的水平越来越高,因而对职业教育的科学文化基础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中职院校语文教学既要为提高学生人文素养服务,更要为提升学生综合职业素养服务,以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就业教育与生存教育为核心,为社会输送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应用型、技能型的专门人才。突出中职教育特色、运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以及语文教学与专业知识相互渗透与融合等方面,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大批职业技术人才,已日益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一、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与个体差异
“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是新课标的核心内容,所以,中职语文教学要适当汲取哲学、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及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对学生的心理及社会行为等进行分析,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与学生的认知规律,根据学生的身体、心理发展特点来指导语文教学。为了提高语文教学的科学化程度,教学中要借鉴学习理论,重视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强调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改变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听的教学局面。因此,课程标准的制定一定要充分发挥、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挖掘其学习潜能,张扬其个性,注重培养其听、说、读、写与思维的能力,培养终身可持续发展能力。如英国语文课程标准“鼓励学生作出富有想象力的并且机智的反应”、“对文学作品有个人的看法”、“理解文章含义,自己有独到的见解”、“选择有特色的表达方式”、“充满自信地听与说”。
二、营造课堂教学氛围,创设良好的语文教学情景
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来营造教学氛围是大家比较认可的。按照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观点来看,教学过程就是创造环境的过程,学生的认知结构就是在特定的环境氛围中形成和发展的。多媒体以其提供的声音、图像、文字、动画等丰富的多样化信息,对学生形成了多重感官的有效刺激,从而激活大脑相应的情感和思维活动区域,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的冲动。从而保持一种积极的学习状态,学生可以比较容易地进入教师设置的特定教学环境,从而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这种情况特别适合于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的课堂教学。
三、口语训练要重视实用性
中职语文教学中学生的口语训练是教学的重点。口语训练教学内容选择时,要重视联系生活实际,不然训练也会流于形式。因此,教学内容要精心选择,让口语训练可以为学生在将来踏入社会而服务。为了能将训练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落到实处,教师应该注重时时加强口语训练,在每节课上可以先讲解方法与技巧,让学生自由练习,然后针对学生的实训结果来开展评价,可以是老师点评,也可以是学生互评,最终由教师进行总结,然后再让学生进行实练。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可以大方地在公共环境中通过语言来展现自己,而且能用已经掌握的知识来应对一些实际遇到的问题。
这些无疑不是语文口语训练的实用性,在学生今后的工作与生活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利用情境模拟训练让学生掌握在岗位中如何进行沟通的技巧,为学生进行高效语言沟通打下坚实的基础,提升学生的职业基础能力,加强了中职语文教学的实用性。
四、紧扣培养目标,彰显职业教育的特色
中等职业教育是以职前教育为主的教育,因此,要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过硬的专业技能,为今后的就业做好充分的准备。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必须紧扣这一目标,教学内容必须结合专业特点,选择针对性课题,彰显出职业教育的特色。例如:在班上举行一个“中职生的学习与就业”为题的大型综合实践课题,经大家共同研讨,确定了如下的小课题:(1)谈中职生的能力问题;(2)怎样丰富中职生的人文内涵;(3)专业课最佳学习方法;(4)中职生的升学与就业选择探讨;(5)上网的利与弊;(6)中职生的心理健康问题;(7)中职生就业心理问题;(8)求职时面试前的心理调适。让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和爱好,自由结成课题小组,每组选出课题组长一人,从这些课题中自主选定课题后,各自查阅资料,有的查阅图书,有的上网浏览,有的调查走访。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学生形成自己的观点,然后编写论文提纲,由教师审定后撰写成文,各小组再把论文打印数份,在班级公开展示,在互相交流中总结经验。结束后,再引导学生进行自评、互评,通过认真总结,发现课题研究的得失情况,及时总结评价研究的过程和方法,达到促进中职院校语文实践活动水平的不断提高。
此外,让学生的手动起来。在课堂上,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验证,不仅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兴趣,获取知识,掌握学习方法,还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中职语文教学必须扬弃传统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彰显职教特点,努力形成具有职教特色的课程观,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品德好、素质高、业务精、技能强的劳动者。
参考文献:
[1]靳玉乐.探究教学论[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关键词】国内高校; 双语教学;质量考核;建议
一、引言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特别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国家教育部陆续出台了若干文件鼓励有条件的国内高校积极开展专业课程双语教学工作,随后国内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在专业课程双语教学工作上迈开了坚实步伐。[1]经过这些年的实践探索,双语教学已是当前高教改革中提高办学质量和教育国际化水平的一个重要手段。但应该指出,国内各高校在实施双语教学工作中仍存在不少问题亟待解决,其中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如何考核一门专业课程双语教学工作的质量?本文作者将以自己所在高校的经贸类课程双语教学工作为例,对此问题做一个专项研究工作。
二、双语教学概念及模式简介
双语教学是指将母语以外的另外一种语言直接应用于非语言学科的专业课教学工作,其最终目标是让学生在表达学科知识时根据交流对象的需要能够在母语与第二语言(非母语)之间进行自由切换。我国高校双语教学工作中 “双语”通常指汉语和英语。
目前国内各高校实施专业课程双语教学时,采用的模式大致可分为3种:
第1种模式:使用英文版教材,教师基本用中文讲授,鼓励学生但不硬性规定用英文完成作业及考试的内容,学生可以自行选择用英文或中文完成作业及考试的内容。
第2种模式:使用英文版教材,教师用中英文混合讲授(往往用中文讲授较难理解的内容),要求学生用英文完成作业及考试的部分内容或全部内容。
第3种模式:使用英文版教材,教师授课基本上全部用英文,要求学生用英文完成作业及考试的全部内容。
国内一般高校大都采用第2种模式。该模式可保证教师授课时学生能够听懂专业知识点,并能够用这些知识点分析政策和现象或案例,所以得到了师生们的广泛认可。
三、国内高校双语教学工作质量难以评价
笔者认为高校双语教学工作的效果比较容易取得可信度较高的评价,因为在很大程度上可根据学生网上评教结果来说明。以笔者所在高校经贸类课程双语教学工作为例,该校在双语教学模式上也采用第2种模式。在进行经贸类课程双语教学时,这一模式的大体情况是:关键概念和术语的讲解采用英文为主中文为辅,对经贸政策和经贸现象或案例的讲解则以中文为主英文为辅。[2]最近两年(四个学期)该校经贸类课程双语教学工作网上评教成绩大致在85-95分这一范围内,表明该校绝大多数学生都认可该校经贸类课程双语教学效果,并对经贸类课程双语教学意义有充分理解。
但笔者认为高校双语教学工作的质量却难以评价,因为不能简单依据高校期末考试的成绩来判断其双语教学质量如何。具体讲,目前各高校在双语课的期末考试处理上,例如考题数量和难度,特别是复习范围宽窄,都是由各校任课教师自行决定,所以绝不能简单依据各高校自己设立的双语课期末考试的成绩来判定其双语教学质量的高低。此外,在双语课的期末考试试题的语言表达安排上,不同高校也有不同的处理方法,这也给评价各高校某门专业课程双语教学质量孰高孰低带来了困难。以经贸类课程双语教学工作为例,一些高校期末试卷虽然采用全英语试题,但仅鼓励学生用英语答题而不硬性规定用英语答题。[3]甚至某些高校用中英文各半的试卷进行期末考试,并规定有些题目学生必须用英文答题,对于其他题目学生可自行选择用英文或中文答题。[4]虽然笔者所在高校要求经贸类课程双语课的平时作业和期末考试都是采用全英语模式,并要求学生必须用英语解答作业和考试的全部题目,但客观地说,这至多能表明笔者所在高校的学生在经贸类课程专业知识的外语表达上很可能优于上述那些高校的学生,却不能表明该校学生在经贸类课程专业知识掌握的深度和广度上也优于上述那些高校的学生,即不能表明笔者所在高校经贸类课程双语教学工作质量一定优于那些高校。推而广之,目前国内所有高校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工作质量都是难以评价的,因为在高校行业内至今没有一个广泛认可的双语教学工作质量硬性考核办法。
四、对国内高校双语教学工作质量考核办法提出建议
如何考核高校某门专业课程双语教学工作质量呢?由于不能简单依据考试成绩来判断,所以常见的主张还有:凭教学录像打分,专家现场听课打分,参考学生网上评教结果,等等。但笔者认为,这些做法都有较大的片面性,难以反映真实的教学质量。实际上,想要了解学生对某门课程专业知识掌握的深度和广度的真实情况,应该让学生参加在学界内公认的关于这门课程专业知识的标准化考试,只有这种考试的成绩才能大体反映学生掌握某门课程专业知识的真实情况。例如,国内大学的本科生入学考试和研究生入学考试就可看做是某门课程专业知识的标准化考试,其考试成绩可以大体反映学校某门专业课教学质量的高低。相应地,要了解学校某门专业课程双语教学质量的高低,应该让学生参加外文版的专业知识标准化考试。但遗憾的是,目前国内还没有这种外文版的专业知识标准化考试。笔者建议国内相关教育机构可与国外教育或学术机构合作,在中国境内设立外文版专业知识标准化考试,这应是一个比较令人信服的硬性考核办法。
参考文献:
[1]李淑华:微观经济学双语教学的实践及思考【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8(4)
[2]雷权勇:关于《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双语教学改革的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11(31)
[关键词]高校 学生管理 工作创新
[作者简介]徐锋(1961.08―),赣南医学院人事处处长、副教授;
郭玟(1963.10―),赣南医学院社科部副教授
高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的重要使命,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组成部分,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在新的形势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着许多新的情况和新的问题。因此,要主动适应这种新形势的发展变化,就必须与时俱进,改变对学生管理工作的传统做法,积极推进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理念创新与体制创新,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需要。
一、积极推进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理念的创新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在高校树立育人的科学发展观,其核心就在于坚持以人为本,使师生员工都成为育人的主体,把尊重人、关心人、培养人、激励人、发展人作为学校发展的根本目的,确立只有人的发展才是事业发展的全新理念。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是学校育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也必须树立科学的发展观,确立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工作理念,彰显对人的关怀。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一定要更重人情味,把尊重学生、关心学生、培养学生、激励学生、服务学生、围绕着学生成长和成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学生管理工作的根本目标。
1、要尊重学生。以人为本的核心就是管理者对人的尊重和信任。尊重和信任学生,就是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自由、权利,尊重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性,要积极地、有意识地鼓励和引导学生自已去摸索,让学生学会学习。这里的尊重与信任,并不是在管理上对学生不理不管,放任自由,而是以一种更积极认真的态度,把参与管理变为学生自身的一种需求,充分信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自律能力和相互协调能力,以激发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热情,在尊重信任学生的上体现严格要求。管理者在与学生的交往过程中,应该成为学生的良师,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行为准则教育,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同时还应成为学生的益友,在学习和生活上指导学生健康成长,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困难,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这种良师与益友的关系在很多场合是交织在一起的,贯穿于学生管理工作的整个过程。
2、要关心学生。要针对学生的特点,采取适应学生的有效措施,主动关心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及时为学生提供指导与帮助;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经常与学生谈心,解除学生的一些思想负担,积极组织开展多种文体活动;关心学生的生活困难,掌握贫困生的情况,帮助学生克服解决一些实际困难。关心学生的权利,在奖学金评定、评选先进、选拔学生干部、发展党员等方面增加工作的透明度,并力求做到公正、公平、公开。
3、要培养学生。学生管理最重要的任务是提高人的综合素质,而人的素质是在社会实践和教育中逐步发展和成熟起来的。通过教育,不断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是管理工作的主要任务。因此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对学生不断进行培养和教育,就必然成为学生管理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实行辅导员助理制,在高年级培养选拔一批思想素质好、专业基础扎实、富有责任心的学生作为低年级学生的辅导老师,培养他们成为低年级学生学习上的指导者、生活上的辅导者、思想上的引路者、人生中的影响者,使之在实践中不断充实自己、不断提高自己、不断丰富自己,不断完善自己。
4要激励学生。灵活多样地运用各种适当的激励方式,对学生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在学生管理中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必须研究学生的需要,并进而研究如何运用激励的手段来满足学生的需要。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是自然人与社会人的混合体,作为自然人他们有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作为社会人他们有社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要通过采取适当的激励措施来满足各种不同层次的需要,要根据不同的情况、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激励方式,尤其要注意满足作为社会人的社交、笨重和自我实现方面的需要。要通过构建激励机制,努力去满足学生不同层次的需求,让学生从内心感到来自学校各方面的温暖。
二、努力实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体制的创新
日前全国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体制除少数院校采取一级管理体制外,大多数院校学生管理普遍采用校、院(系)二级管理体制。随着学校规模的不断扩大,也有一部分高校学生管理体制由校、院(系)二级管理向校、院、系三级管理体制过渡。针对这种情况,笔者认为,采取何种管理体制应从有利于工作出发,结合学校规模、各学院人数及各专业民展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但不管采取哪种管理体制都必须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高等教育提出的要求,要顺应高等教育大众化、国际化的发展趋势,要符合高校内部教育教学管理体制的改革对学生管理的新要求,更要体现以人为本,服务学生的管理理念,使学生管理工作更能体现教育、管理、服务、指导、咨询、维权、关爱七位一体的工作格局。
论文摘要:解读了内尔·诺丁斯的关怀教育理论,并在此基础上思考关怀理论对我国职业教育德育工作的启示。
关心与被关心是人类的基本需要。但是,并非所有的人都学会了如何关心他人。有些人真诚地关心知识,关心伟大的事业,关心物质世界,关心动植物。却对同类的人缺乏同情。也有些人精神贫瘠,对任何人或事物都漠然视之,在漫无目的的人生里没有关心,也没有信仰。还有一些人形成了一种扭曲了的“关心”概念,以关心的名义于危害他人的事情。目前,人们对关心的需要深刻而迫切。可是,当前的教育目标并不是培养会关心的人。而是近乎残忍的学术训练。学校对学术成就的强调加深了孩子们对成人的不满。他们抱怨大人们不关心他们。内尔·诺丁斯(nel noddings)在《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111echallengetocareinschools:an alternative approach to education)中疾呼对传统学校教育进行彻底改革,并大胆描绘了她的新教育愿景——以关心为核心来培养学生。教育学生学会关心——关心自己,关心身边最亲近的人,关心与自己有各种关系的人,关心与自己没有关系的人,关心动物、植物和自然环境,关心人类制造出来的物品.以及关心知识和学问。同时诺丁斯强调要向学生传递这样一个信息:学校教育不是通往上流社会的阶梯。而是通向智慧的道路。成功不可能用金钱和权利来衡量,成功更意味着建立爱的关系,增长个人才干,享受自己所从事的职业,以及与其他生命和地球维系一种有意义的连接。
一、内尔·诺丁斯与她的关怀教育理论
内尔·诺丁斯是美国斯坦福大学教育学院和哥伦比亚大学教师进修学院的教授。具有数学和自然科学学士学位,数学专业硕士学位,教育哲学与理论博士学位。并且是美国教育哲学协会和约翰·杜威研究协会前任主席。近年来国内有很多学者对诺丁斯的理论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以其为基础思考学校德育问题。《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一书是内尔·诺丁斯在关心伦理与教育方面的重要著作。书中要求我们彻底反思人们长期以来所信奉的教育理念,并认为以传统学科教学为核心的普通教育课程不是所有孩子都需要的理想课程。学校对学生语言和数学能力的发展过分重视。却对学生的其他天赋和才华严重忽视。学校必须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是仅仅着眼于少数学生的学术进步。她论述了一种新的教育模式,即关怀教育,并认为这一教育模式和发展学生智力是没有冲突的,相反这一教育模式是向教育者们提出这样一个挑战:在引导学生探讨最重要问题的时候,如何促进他们的智力发展。
书中系统论述了她的关怀伦理学和关心教育思想.主要有以下论点:
1社会变化与教育改革带来的教育问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社会发生了急剧变化,对于学校教育来说,这些社会变化带来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一百个孩子中就有一个声称,没有成人真正关心他(来自美国女子军团的调查)。现在孩子们最大的抱怨就是“没有人关心我们!”他们感觉自己游离于学校功课之外,与教师们也格格不入。世界在他们眼里充满困难和敌意。然而同时,大多数教师们都勤勤恳恳地工作,并且声称他们心里装着学生,教师们也许确实愿意关心学生。但问题在于,他们无法与自己的学生成功沟通。建立关心与被关心的关系。
学校面对这些变化采取的措施就是添加各种各样的课程或者强调某些教学法的改变,这些仅是技术层面的改变。诺丁斯通过分析学校改革来阐述她的观点——对课程标准化的强调不仅无益于学校改革。而且实际上还可能导致学生们更为严重的游离行为。对于人们试图将教与学简化为一种模式,即不管什么人,只要他按照一定的方法去学,那么他就能够获得知识,而且他所得到的知识与其他掌握同种方法的人所获得的完全一样,诺丁斯认为这样的方法根本就不存在。她一针见血地指出:“追求一种普遍适用的方法,其实是旨在消除不愿看到的行为产生。”这也导致了教师与学生不能一起认真探讨那些行为,仅仅通过打压学生的不当行为来维持课堂秩序。
2.对传统教育的批判与新教育模式的构建
诺丁斯认为关心的最重要意义在于它的关系性,关心意味着一种关系,它最基本的表现形式是两个人之间的一种连接或接触。两个人中,一方付出关心,另一方接受关心,要使这种关系成为一种关心关系。当事人都必须满足某些条件。无论是付出关心的一方还是接受关心的一方。任何一方出了问题,关心关系就会遭到破坏。在教育实践过程中,经常有这样的情况:不管教师多么努力地关心学生,学生一方却感受不到关心。学生们抱怨“老师不关心我们”,这样的抱怨提醒我们,一定是在师生关系的某个环节上出了问题。
诺丁斯认为,在讨论教学以及师生关系时,教师不仅需要建立一种关心的关系——教师在其中成为关心者,教师也有责任帮助学生发展关心能力。并非所有的人都具备了关心别人的能力,也不是人人都学会了关心知识、其他生命以及客观事物。我们想当然地把关心视为一种综合性的能力。它可以由一个领域转移到另一个领域。学校目前把更多的时间都花在了二次方程式上,而不去关心任何一个具有终极存在意义的问题。诺丁斯认为,不是每个孩子都能学好我们教的任何东西。一个教师如果真正关心学生,那么他会认真倾听学生们的不同需要,并且给予不同的反应。目前的学校并不是一个启迪智慧的地方。她认为学校教育面临挑战。必须将关心引入学校。
教育中的关心不同于生活中一些简短的关心关系,它建立在一种牢固的信任关系基础之上。这种关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建立的,它需要时间,要求连续性。学校生活应该是学生整个生活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如果仅仅为了学校生活而去学校学习,与其他日常生活缺乏连续性,这样的学校生活无疑是干枯无意义的。学校生活还应该与学生人生中其他的生活阶段浑然一体,如果学校生活只是突兀的一个阶段,是其人生中的一个跷板阶段,它就成为一种活生生的被人为割裂开的与整个人生不连续的阶段。诺丁斯认为为了有效应付时代的挑战,把关心引入学校,必须重视教育的连续性,教育目的的连续性,学校场所的连续性。师生关系的连续性。
二、关怀教育理论对我国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启示
诺丁斯的许多观点对于我国职业教育同样富有启示意义。她所描述的由于社会变化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如学校中人际关系冷漠、学生抱怨没人关心等等,这种现象在我国职业学校尤为普遍。在我国,职业学校的学生相对来说基础等各方面素质较弱。他们较少得到教师、家长以及其他社会方面的关心,老师与学生的关系也很紧张。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的恶性循环目前在我国职业学校愈演愈劣。然而,在我国很少有学者像诺丁斯一样著书立说在职业学校中呼吁“学会关心”。此外。在我国职业教育中,尽管目前针对职业学校的改革可谓大刀阔斧,尤其是课程方面的改革更是进行得如火如茶。但是像诺丁斯描述的情况依然存在:学校重视理论的学习,使得这方面有优势的孩子获得多得多的成功的机会,而其他在动手能力、交际能力等方面擅长的孩子则较少获得成功的机会。他们缺乏别人尤其是老师的充分理解与尊重。他们常常是处于被关心的边缘。
因此,关怀伦理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德育工作更富启示:
1.关心的关系性
“关心的最重要意义在于它的关系性。关心意味着一种关系,两个人中,一方付出关心,另一方接受关心。无论是付出关心的一方还是接受关心的一方,任何一方出了问题,关心关系就会遭到破坏。”因此,在关心关系中,付出重要,接受同样重要,双方都能感受到彼此的行为反应更为重要。关怀的关系性包含有关怀的相互性之意,关怀者和被关怀者对关怀关系的维持和促进都负有责任。在职业学校,经常有教师抱怨学生对他们的关心根本不当一回事。也当然不乏学生抱怨老师根本不关心他们。这样的抱怨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反思:师生关系在哪个环节出现问题了?是学生对教师的关心不予理睬。还是教师对学生的关心不够?抑或是教师与学生在关心的关系中移位错位了?根据诺丁斯的描述,关心者的心理状态是以专注和动机移位为特征的,专注即“当我真正关心一个人,我就会认真倾听他、观察他、感受他。愿意接受他传递的一切信息”,这是关心过程的关键因素。在我国的职业学校,当教师“关心”学生时,其心理状态真的处于一种“动机移位的状态”吗?是出于工作的需要、领导的压力、家长的要求去关心学生,为了让他不再惹祸,让他努力学习将来找份工作提高就业率,还是真的从学生个人角度出发去关心他?这种“关心”与诺丁斯强调的“关心”之间的区别值得探讨。同样。关心关系的成功建立取决于道德环境、特别是被关怀者的道德状况和回应能力。如果对于教师的关心,学生没有相应的回应,必然影响关心的有效性。在我国的职校中,尽管也有许多优秀的学生,但也存在不少素质并不是很高的学生。他们由于以前的学习经历、与老师的关系等原因,可能并不会恰当地回应教师的关心。例如有的学生尽管对教师抱有感激之情,但并不表现出来。甚至以逃避的行为来掩饰自己。有的学生干脆对教师的关心不屑一顾,学生的反应势必影响师生间关心关系的建立,影响德育工作的进行。
诺丁斯强调关心是一种关系,而不把它仅仅视为一种美德。认为将关心者置于关心的关系之中更为重要。这是对传统观念的挑战。以往教师关心学生被视为是师德的高尚体现,如果教师仅仅关注教学。关注学生成绩的提高,而并不与学生建立关心的关系也被默许。但在诺丁斯的新教育模式中,关心则是不可避免的。教师和学生长期相处,他们有共同的关注点,无论是人还是知识或者事物,他们在相处过程中关心关系就建立了。诺丁斯主张将关心融人到教学与平时的生活中去,教师并不需要为了关心学生而刻意地去关心学生,在平时与学生的相处交往之中.通过共同关注的人、学习或者事物等,关心的关系就建立了。如果一个教师真的关心学生,那么他会认真倾听学生们的不同需要,并给予不同的反应。关心的关系性还告诉我们,关心是以需要和反应为基础的,教师不是圣人,并非关心的永动机,如果对于教师的关心,学生没有相应的反应。也会破坏关心的关系。在我国的职业学校,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相对比较紧张,教师要与学生建立关心的关系需要更多的努力,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更需关注学生的需要。更要在关心学生内心情感的基础上进行。同时关心关系的成功建立,教师引导职校学生如何以正确的行为方式接受关心同样重要。
2.教师的榜样作用
“榜样在道德教育过程中很重要。对关心则是关键因素。”诺丁斯认为教师的关怀榜样作用是最重要的,最能体现教师关怀。教师要想帮助孩子培养关怀之心和关怀能力,就不能只是泛泛地讲授关怀的大道理。只教授给他们相关的知识也不行,因为现在识字能力已不是阻碍学生接触思想的障碍,学生可以通过看书、上网等来获取相关的知识。识字能力的普及并没有提高学生的道德,相反,越来越多的学生甚至出现去道德化的现象。只有关怀的“行为”才能给予学生被关怀的感受,建立师生间信任的关系。教师的关心才会在学生心中留下难忘的记忆。会深刻地影响学生。教师的榜样作用是学生学会关怀的无言向导。但不能否认,在职业学校大面积存在这样的教师。他们一方面评说学生的行为素质低下,抱怨学生的人情冷漠。一方面应付性地上课,冷漠地对待那里的学生。诚然如诺丁斯在关心的关系性中指出的,学生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师的关怀行为。学生的消极反应可能会严重挫伤教师的关怀感,但教师的关怀者角色与我国职业学校学生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必须付出比普通学校教师多得多的耐心。在我国职业学校工作的教师。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或许是需要的。职业学校的学生在以往的学习经历中相对来说较少得到关,而关心他人能力的高低与被关心的经历有关,由于较少有被关怀的体验。学生常常以冷漠的态度来待人接物,很难产生关怀的冲动。如果职校教师以一种冷淡或者无奈的心态与学生相处。学生则更难学会关心。职业学校的教师更需要以耐心的关怀行为来鼓励学生,允许学生以自己独有的生命节奏来实现其个性的发展,关心学生的整体性发展,关心学生的幸福。让学生依据自己的生命节奏来规划他的职业发展。教师要通过示范的作用演示如何关心,而无需告诫学生要学会关心。可是我们得承认,教师也是平凡的人。如果学生对教师的关怀没有反应,那么关怀行为可能就不能成功。因此,教师得先花点功夫了解学生,师生的交往与相处是必要的,在此基础上诺丁斯提出连续性的重要性,认为频繁地更换教师的做法是不明智的。当教师与学生熟悉了解之后,教师的榜样作用更易引起学生的模仿。职校的孩子水平参差不齐,因此教师不能以一种模式来教导学生.教师应该走入学生千差万别的小世界,理解每一个学生的特殊性,用学生的眼睛观察,用学生的心灵感受。诺丁斯强调实践的“教师的关怀”.认为这是教师职业与其他职业的最大区别。
3.教学与课程中的关怀教育
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语数外学不好并不代表智力低下。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势。人的智力因素不仅仅只有一种.学生个人情况也千差万别。“任何教学都应该从学生的目的、兴趣和能力出发”。一位法国教育学家曾调查发现,不同学业成就的学生对教师的关怀需要明显不同。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渴望得到教师积极的态度,从中获得平等感和信心,从而促进其学业的提高;而学业优秀的学生看重的则是教师进一步促进自己学业成长的能力和耐心以及赋予自己的学术自由度。而我们在现实中经常看到错位的关怀:教师对学业弱的学生往往百般关注其学业的迅速提升,实令这些同学恐惧不安;而对学业好的学生往往给予过多态度上的褒奖,倒未必达到想要的效果。因此,教师的关怀要与学生的需要一致。对于职业学校的教师来说,学生水平的差异更要求教师在实践关怀时加以有效区分。
关键词:大学生;科研;调查研究;对策
作者简介:陈凯(1970-),男,广东湛江人,广东医学院团委书记,讲师;许崇泰(1981-),男,广东汕头人,广东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讲师。(广东东莞523808)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1-0132-02
大学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特别是本科生的科学研究和创新能力,鼓励大学生参与科研课题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十九条也明确提出,“……要支持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广东医学院(以下简称“我校”)作为一所省属重点医学院校,学校非常重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在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大力支持和学校团委的指导下进行了大胆尝试和改革,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和完善的管理机制。以一系列学术活动和大学生科研立项为平台,大力培养和提高我校本科生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并起到较好的效果。但大学生科研工作的开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有必要及时进行调查及分析和总结,以进一步找到提高学生科研能力的有效方法,以提高我校教学质量,改进人才培养模式。
一、对我校东莞校区大学生科研能力现状调查分析
1.调查目的、方法、步骤
目的:通过对东莞校区2008~2011年学生科研工作开展较好的第二临床医学院、药学院、医学检验学院和护理学院的大学生科研立项项目和结题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并针对当前本科生的科研意识和参与科研活动的现状进行问卷调查,以发现我校学生科研工作存在的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方法和步骤:对临床医学、药学、医学检验、护理学等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随机开展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400份,收回387份,有效卷362份;另就2008~2011年校团委和四个二级学院分团委的存档学生申请及立项的项目信息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与分析
(1)大学生参与科研或学术研究的意识。从未参与过科研的学生占总数的57.5%,独立申请科研立项的占6.6%,参与过带教教师科研课题的占11.0%,参加各级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的占11.3%,习惯阅读专业学术期刊的学生仅占42.8%。该数据表明,目前大学生参与科研或学术研究的人数较少,科研意识相对薄弱。
(2)大学生参与科研或学术研究的动机。调查结果显示我校东莞校区的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愿望比较强烈。有60.8%的学生对参加科研活动非常感兴趣,68.0%的学生认为参加科研活动可以巩固专业知识、提高实践能力;分别有66.0%和74.0%的学生不同意“参与科研可以获得物质奖励”、“参与科研活动会耽误学习”的说法,可见学生参与科研的动机是比较端正的。
(3)大学生查阅资料、收集信息的能力。仅28.2%的大学生熟练掌握文献检索方法,22.7%的学生不会运用图书馆的信息检索系统进行文献查阅,49.2%的大学生选择从一般网站上了解和收集科研信息,仅53%的大学生会选用学术期刊网进行文献检索,表明本科生信息收集能力偏低。
(4)学生的科研思维和科研素质。参加科研的大学生中,有17.7%的人的选题是由教师规定的,65.2%的人直接将教师申请课题的子课题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仅15.2%的学生通过自己查阅文献资料确定科研选题;有79.0%的学生不清楚科研过程及步骤,83.1%的大学生不会设计调查问卷,63.0%的大学生不会使用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调查结果表明当前大部分大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不强,科研素质滞后。
(5)研究论文的撰写情况。85.6%的大学生认为撰写学术论文非常困难,仅9.9%的大学生能通过自己调查研究后独立撰写论文,而从各处拼凑信息、论文不含个人观点的学生占60.5%。在对“你认为撰写科研论文难在哪里”这一问题的回答中发现,大学生中突出存在的问题有:专业知识不扎实、知识运用能力差、论文撰写能力差、思路不清。
(6)学校和各二级学院对大学生科研的支持。53.0%的学生认为东莞校区的科研设备陈旧短缺;48.3%的学生认为学校图书馆的图书陈旧、更新不及时,不能提供科技前沿信息;70.2%的学生认为实验室设备陈旧落后、开放时间不能满足科研需要;仅5.8%的学生认为学校提供的学生科研经费和科研硬件设施能保证本科生的科研活动。
(7)学生眼中专职教师的科研能力。有68.8%的学生认为教师的科研能力非常一般;17.7%的学生非常不满意教师的科研水平;仅有7.2%的学生认为自己的专业课教师科研能力非常强。东莞校区作为一个新校区,年轻教师居多,且科研硬件条件正在完善的过程中,从现实情况和学生的评价来看,我校专业课教师的总体科研水平有待提高。
(8)大学生科研立项情况。通过对我校2008年到2011年存档科研立项数据的整理发现,随着学校各项科研管理措施的不断完善,学生申报科研立项的热情逐年高涨,申报书的数量和质量、科研立项率逐年提高,但立项项目的结题率和结题的质量偏低。这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有科研经费不足和指导教师指导不力的原因,但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学生的科研素质滞后、部分学生对困难准备不足、意志品质和责任心欠缺。可见,我们在对学生立项项目的管理和监督方面还需加强。
二、主要存在的问题
1.学生方面
(1)大学生对科研活动的认识和定位存在偏差,对困难准备不足。多数学生并未充分认识到科研创新的艰难和科研成果的来之不易,过度依赖教师,因为不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和坚强的意志品质而轻易放弃。
(2)大学生的科研素质严重滞后。体现在收集分析信息资料、选题等独立思考的能力偏低,科研基本技能不强,专业知识不扎实。
2.学校方面
(1)科研创新观点落后、科技含量不高;[1]科研创新活动发展不平衡,活动种类少、形式单一、内容简单、参与人数少成果不多,活动影响未充分体现。
(2)学生科研管理制度不规范,缺乏对学生科研经费和科研进度、科研项目结题的有效监督和管理,还未建立对学生科研工作成效的科学评价体系和有效的师生激励机制。
(3)投入的大学生科研经费不足、科研硬件条件不够、实验室开放少,促进大学生科研活动的平台较薄弱。
3.教师方面
专业课教师科研能力水平有待提高,对学生科研的指导不够;部分教师的课堂教学缺乏针对性、方法性和艺术性,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科研兴趣和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三、对策与建议
1.加大大学生科研经费的投入
要改变我校学生科研经费主要来源于行政拨款的现状,开拓“学校―企业、学校―社会力量合作”模式积极争取校外资金,以加大对大学生科研经费的投入。尽量更新陈旧设备,引进先进仪器,合理分配科研资源,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实验场地,从而保证学生科研活动的正常进行,吸引更多的教师和学生加入到科研当中。
2.加强制度建设和管理
(1)建立科学的学生科研立项评审制度。为保持学生科研的积极性和自主性,使之确实成为培养和提高大学本科生学术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平台,必须建立科学的大学生科研立项项目评审制度。要求学生科研项目必须是自主选题或是带教教师申请课题下的子项目。不能将学生科研立项变相的变为教师申请课题,使学生科研经费成为教师个人科研经费。
(2)学生科研管理要制度化。加强大学生科研项目的全程化管理,特别是中期检查、后期督查。重视项目申报的“量”和“质”,加强对项目经费使用及项目结题质量的监管。针对如期结题且效果较好的项目,采取激励机制,真正把项目管理办法落到实处。通过定期开展大学生科研成果展、开展大学生学术研讨会、大学生优秀论文汇编等活动,扩大学生科研成果的影响,以建立对学生科研工作成效的科学评价体系。
(3)建立有效的师生激励机制。要积极建立有效的师生激励机制,促进学生参与科研和教师指导学生科研的积极性。可将学生参与课外科研活动的情况纳入大学生学业考核评价体系中。将其引入学生综合评价体系和设立学生科研活动专项奖学金,使学生参与科研与奖学金评定、三好学生评定以及毕业推荐挂钩,以促进大学生学术科研活动发展。学生科研取得的成绩与教师的悉心指导、科学训练密不可分,为推动学生科研工作开展,学校应出台教师奖励政策。对教师指导学生的科研活动,要按劳付酬。鼓励教师吸纳本科生加入自己的研究项目,在教学评优中,可以将教师对学生科研指导以及成果的获奖情况,作为重要的参考指标。[2]要建立规范化、系统化的教师指导制度,为大学生科研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3.强化大学生的科研素质
(1)开设科研方法课程,加强大学生科研技能训练。要加强对大学生的科研通识教育和科研训练,提高学生的科研操作能力与素质。建议开设“创造力开发”之类的科研方法课程,通过案例教学,使学生直观的认识和了解正规科研的方法和步骤。[3]并通过课程教会学生文献查阅的方法、实验设计的原则和调查问卷的设计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2)分阶段、分层次开展本科生科研训练项目。建立更加灵活的人才培养方案,对实际问题进行科学建模,让学生以小组或个人的方式,自己查阅文献,设计实验步骤,自主开展实验,让学生对真实的科研活动有直观的了解。教师应注重提高教学的方法性和艺术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为主,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指导方法,有效的开展学生科研技能训练。
(3)充分发挥图书馆、实验室的作用,让学生走进去学出来。文献检索的课程不要只停留在多媒体课室,要带学生走入图书馆实地操作,充分利用图书馆海量的图书资料、数据库资源,培养学生查阅、运用文献资料的能力。应适当增加实验室开放的次数和时间,让实验室成为学生的实践舞台。
(4)开展形式多样的大学生课外学术交流和科技活动。可以在校园BBS上建立大学生科研论坛、设立大学生科研网站、成立大学生科研协会,并结合网络教学、学术讲座、科研成果交流会、学生科研立项申报书大赛、科技学术节等一系列的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促进大学生的学术交流,使学生开阔视野、拓展思路,提高创新能力。
4.及时总结,扩大影响
学校主管大学生科研工作的团委等部门应每年组织在科研方面取得优秀成绩的学生为广大学生做科技经验报告,在校园内外大力宣讲参与科研活动的必要性和乐趣,鼓励学生积极投身到科研实践中来。[4]通过表彰和推广学生的科研成果,提高学生坚持参与科研的自信心,促进学生主动的自觉的参与科研,以提高当代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相信大学生科研工作的完善和提高,必然能为学校营造良好的学术和科研氛围,从而提高我校的本科教学质量,改进学校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向延平.大学生科研创新素质现状、问题与培养――以吉道大学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为例[J].高教论坛,2011,(1).
[2]张俊,张世能.黄山学院大学生科研立项情况调查与对策研究[J].黄山学院学报,2011,(4).
一、加强小学德育队伍建设
在小学德育工作中,要加强小学德育队伍的建设,强化德育队伍的战斗力,让小学德育工作有效开展。首先,要提高德育管理者的综合素质。小学德育管理者是德育工作的领导者,在制定德育工作实施计划、德育管理体系上具有可忽视的作用。因此,小学德育管理者要认真学习德育相关理论,学习德育工作的方法,结合学校自身实际,探索出适合学校发展的德育工作体系,进而更好地指导小学德育工作。其次,要提高德育工作教师队伍的建设。学校不仅要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还要提高他们对德育工作的认识,更要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这可以通过开展好德育工作评比、表彰活动等方式来激励,推进小学德育工作的开展。
二、更新德育思想和加大工作力度
在小学德育工作中,要抓紧薄弱环节,有效探索德育工作的方法,完善小学德育的基本方法。首先,要端正学校的办学思想,构建起素质教育机制,在重视技能知识教育的同时,也要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摆脱传统教育的困扰,推进素质教育不断前进。也就是说,要淡化考试竞争,按分数排位思想,将德育放在重要位置。其次,要加大德育工作力度,抓好学生的基础道德教育工作。详细说来,要精心设计小学德育总目标,并结合不同年龄的学生设置不同的阶段性目标,针对道德方面存在的问题要采取反复训练、加强引导、定期检查等方式有效整改。
三、开展德育实践活动
关键词:农村小学;德育工作;思考
在这个社会快速发展的时代,人们对于下一代的关注度越来越大。众所周知,祖国未来的希望属于下一代,而一个家庭的未来也是属于下一代的,只有将下一代教育好了,这个家庭才能够更好地发展,这个国家才能够更有希望。随着人们对学生教育关注的提高,现在的教育体系也在逐渐改变,而且随着人们对于教学的研究,现在教学体系越来越完善。对于小学生而言,全面学习、全面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一、对德育工作做到正确的认识
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今学生仅仅是在学习上优于他人早已不能够满足社会的需要了,做到对学生的综合培养才有利于学生今后立足于社会。而小学是学生打基础的阶段,只有地基打得好,才能够盖好楼房,对于孩子同样适用,因此就要求小学的负责人员重视小学生的德育工作。虽然德育的理论实行至今,但在一部分农村小学中尚未得到重视,因此小学的负责人员正确地认识德育是十分重要的,只有正确认识,才能够更加顺利地在学校中进行德育工作。学校的领导对德育工作有了正确的认识之后,可以通过许多的方式对该学校的工作人员普及德育的重要性。可以通过发宣传手册,开会或是先进的工作人员进行讲座的方式来让更多的职工认识德育的重要性。
二、加强教师的德育素养
学生的个性和性格在小学期间并未完全成型,而儿童爱好模仿,喜欢向亲近的父母或是老师学习,而在小学期间,老师与学生会在较长时间内待在一起,因此加强教师的德育是很重要的。而现在,由于农村经济水平较落后,同时信息也不太发达,教师的综合素质不高。在农村一些小学中存在教师体罚学生,对学生不一致对待,不认真授课的情况,因此加强教师自身的道德素养是十分重要的。就像对小学生的德育一样,教师的道德教育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良好的道德素质是需要经过长久的教育才能够形成的。同时,社会的所有行业都处于一种状态,那就是常常会出现新的员工,所以对教师进行长久的教育,包括新老教师一起的教育是很重要的。并且,随着现今社会的进步,对于教师综合素质的要求愈加提高。当教师具备合格素质时,学生会自主地向教师学习,同时教师在平时授课的时候,融入德育,也可以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三、融德育工作于平常的教学中
“教书育人”一词充分说明了教师的工作不仅仅是教书,还包括育人。所以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不应该仅仅是教授学生书本上的知识,还应把德育工作融于平时的授课中,当然这对教师而言,是一个比较大的考验,教师对自身所传授的知识一定要相当的了解,同时教师本身的素质一定要好,并对德育工作有一定了解。在语文教学中,语文中的课文都是较优秀的文章,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对于文章中作者所想要赞扬与批判的进行思考,并发表学生自己的意见,同时鼓励学生学习文章中的优秀品德来达到德育的目的。英语亦然。而数学,可以让学生了解一些数学知识背后的事情,了解数学家们的美好品德,并鼓励他们学习。当教师将德育工作融于自身的授课中时,德育的目的就达到了,同时一定会有很好的成效。
四、应开展家庭与学校相结合的德育工作
要想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仅仅通过学校是不够的,小学生每天的大部分时间还是待在家中的,因此做好家庭中的德育工作,同时也很重要。学校应及时与小学生的父母沟通,并为他们普及德育的重要性,以及父母在德育中的重要性。无可厚非,父母在小学生的德育中起到领头人的作用,父母是小学生最亲近的人,同时也是他们最崇拜的人,在日常生活中小学生会不自主地向父母学习。因此父母做好自身的德育工作很重要。
五、结束语
总之,在农村小学,德育工作的进行是困难的,同时也是应该引起人们重视的。在小学做好德育工作是对孩子做得最负责任的事情之一。学生的个性和性格在小学期间并未完全成型,在此期间树立良好的个性和性格是很重要的。当然,做好德育工作,不是简简单单的,需要学校的工作人员在进行工作的时候不断地思考与改进。当然,不能忽视小学生的家庭成员在儿童德育工作中的重要性。总之,需要综合各方面因素,做好小学生的德育工作。
参考文献:
[1]覃春柳.优化班级管理主导德育: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初探[J].学园,2013(28).
[2]刘德义.小学德育工作的现状与对策[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09(02).
[3]高双.小学德育实效性低下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13(04).
[4]王雅芝.运用学生思想矛盾斗争提高思想品德教育效果[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0(S1).
[5]张海云.浅谈增强小学德育针对性的有效方法[J].科技信息,20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