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家校协同教育的重要性范文

家校协同教育的重要性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家校协同教育的重要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家校协同教育的重要性

第1篇:家校协同教育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信息化 家校协同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0-000-02

一、建立家校协同发展教育重要性

对孩子的教育不仅是学校的教育,而是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的教育。尤其是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给教育Ю吹幕遇和挑战多了,对孩子们发展的助力和冲击也更复杂化了。然而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合力尚未真正完善,教育观念有了些许改变,教育手段也在不断尝试着创新,但在真正实施时往往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使家校协同发展教育流于形式,导致家庭教育未能真正地发挥作用。新课改要求学校和家庭共同关注学生的生活。“回归生活”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培养具有完善个性、乐于并能够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生活化”的个人,是新课程教学的重要目标。家庭和学校不仅是学生最重要的两个生活场所,而且是对学生生活最重要的影响者,双方只有积极沟通、协调,才能全面了解学生生活,走进学生生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真正建立家校协同发展教育的策略显得十分迫切。

从家长的角度来看,由于历史和现实原因形成家长参与意识不强,家长对自身角色的定位不准确等现象。从学校自身发展的角度来看,构建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整合的策略也十分必要。家庭教育是家校协同发展教育的基础,特别是在信息化时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为随着多种媒介的不断涌现,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元化,单单依靠学校对孩子的监督是远远不够的,学生日常生活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家长的监管之下,学生日常习惯的养成主要也是受家庭的影响,所以家庭教育在培养孩子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双方协调一致,才能更好地发挥教育的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二、建立家校协同发展教育的要素

(一)家庭教育。家庭环境是学生健康成长和有效学习的基础,人们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是子女受到的第一任教育,家庭环境是否和谐、温馨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在西周时期的教育主张中,人们提出婴儿在自己能吃东西的时候,家长要教他用右手进食;在开始学习说话的时候,要先教会他怎样应答大人的招呼,男孩应声要直,女孩应声要婉;男孩要配革制衣带,女孩要配丝质衣带;孩子六岁,要教他数数,并教其认识东西南北中的方位;七岁,男孩和女孩便不能坐在一张席子上了,也不能共用一份食具;八岁开始进行礼让训练等。这足见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是从小就有的并且是深远持久的。

首先,家长要为孩子提供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当一个孩子每天生活和学习在父母的不断争吵中时,他的心境必定会烦乱,受外界环境影响会较大,学习上也自然消极怠慢,成绩不会理想;相反,若父母亲关系和谐,生活环境温馨幸福,孩子也会心情舒畅,在学习方面会更加自信,成绩也会更加理想。其次,父母对自己学习情况的重视程度也间接影响孩子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父母若能在孩子学习时及时给予有效的监督和正确的指导,就会像一双无形的大手牵引孩子在学习的道路上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另外,当孩子出现消极面对学习的状况时,父母若能及时同孩子讲清学习的重要性,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也能在孩子的学习道路上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再次,家庭的经济状况也影响着孩子的学习效果。比如贫困山区的孩子们,家庭经济情况大多不够理想,如今的教育虽实行着义务教育,但这些孩子们仍然要在放学回家以后承担家庭重担,帮助家人做家务等,学习的地位或许远不及家庭事务重要。更有甚者,在面对巨大的家庭生活压力时,会在小小年纪选择辍学,外出打工来补贴家用,而相反的那些生活压力较小的孩子们则更能全身心地投入在学习上。

(二)学校教育。课堂学习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途径。学生在一天当中的很大一部分时间都是通过在学校内学习知识度过的,这其中的学习过程具体包括听教师授课、自学、与老师同学交流学习等。良好的课堂环境必定推动学生的学习进程,学校的硬件设施、教师的授课水平、周围同学的学习态度都对学生的学习效果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从学校的硬件设施来说,教师授课时所用的多媒体、实验室、操场、图书馆等都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进程。再比如贫困山区的孩子们,他们所处学校的硬件设施着实亟待提高,很多贫困山区的孩子们在上课时只能听老师的讲解,远不及城市孩子们的眼界开阔,没有多媒体的辅助教学,孩子们可能更多的时候需要靠想象,这便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习效果。而这一部分孩子也只能接受简单的语文、数学、英语等常规科目的教学,缺乏图书馆中的各类图书给予的知识补充,更加缺乏实验室教学等操作性学习。因此,这样的学习环境也影响这类学生的学习效果。从教师授课的方法、水平等方面来看,生动有趣的授课方式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在讲课时的情感态度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态度。倘若教师授课时枯燥乏味,学生便会产生厌烦、疲惫、困倦、走神等不良学习态度,学习效果更是事倍功半。相反,教师授课若能巧用方法,生动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在学习知识时必然会充满兴趣,即便是枯燥的知识也能掌握得如鱼得水,学习效果自然事半功倍。在教师讲课过程中,学生可能也会受很多琐事的影响,比如,当老师讲课时,学生突然听到敲门声或门外急促的脚步声时,也会中断学习思路,产生短暂的分神现象,这样不受控制的突况也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周围同学的学习态度也对学生产生着较大影响。当他们身边的同学朋友是所谓的“学霸”时,无形中也会给学生带来压力,这就会敦促他们努力学习,不落在别人后面。当小组内优等生占多数时,便会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可以运用交流、讨论等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成绩,就像人们说的:“知识分享了以后,不但没有少,反而人手一份。”反之,当身边同学的学习态度不积极时,他们也会跟着懈怠。课堂环境对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的影响至关重要,因此,课堂环境是引导学生正确、自主学习的重要因素,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动机和学习策略产生着直接的影响。

三、建立家校协同发展教育的策略

(一)增强家长建立家校协同发展策略的意识。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学校教育而没有家庭教育,或者只有家庭教育而无学校教育,都不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艰巨而复杂的任务。首先,要求父母重视孩子的学习情况,努力为孩子创设一个健康、温暖的家庭学习环境,让孩子在安静的环境中专心的享受学习。其次,家庭成员之间也应保持良好的家庭关系,尽量做到在孩子学习时不争吵,不让孩子分心,时刻重视孩子的学习。最后,父母应时刻观察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多注意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定期与孩子谈心、沟通,了解孩子是否遇到了某些现实问题,心理健康是否存在问题,并及时帮助孩子化解学习中的问题,帮助孩子获得一个健康的心态,进而为孩子的学习扫清各类障碍,提供坚实的家庭保障。

(二)学校应利用多种媒介推进家校协同发展教育策略的建立。学校是建立家校协同发展教育的主体,学校拥有更完备的教学资源和教育信息,通过学校教育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应主动并踊跃承担起建立家校协同发展教育的责任。除了使用传统的家校沟通方式,如家长会、家访、校信通等,还应恰当地使用多种自媒体平台,如QQ群、微信、论坛等,有条件的学校也可以建立家长委员会、家长开放日、教育沙龙、互动短信等,通过多渠道及时、准确地了解学生的情况,并和家长建立全方位的沟通机制。对学生学习的影响因素相互交织,相互渗透,学校与家庭应密切配合,协同努力,才能使孩子得到良好的教育,共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刘丹.如何在自媒体时代进行学生管理[J].中外企业家,2015(12).

第2篇:家校协同教育的重要性范文

【摘要】艺术教育对于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有着其他教育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音乐教育属于艺术教育的范畴,是学校进行艺术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本文用协同学的理论和方法来探讨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协同理论与策略,以使艺教之花开得更艳。

【关键词】音乐教育;素质教育;协同;理论;策略

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已日益引起广大教师的重视。而艺术教育对于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有着其他教育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音乐教育属于艺术教育的范畴,是学校进行艺术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如何使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发挥积极主动的作用,让艺教之花开得更艳?

本文试图用协同学的理论和方法来探讨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协同理论与策略,仅是抛砖引玉。

一、协同理论的概念

协同学是西德学者哈肯创立的一种系统科学理论,主要是研究系统各要素之间、要素与系统之间、系统与环境之间的协调、同步、合作、互补的关系,研究协同效应的形成,提示系统进化的动力。

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协同理论,就是指在协同学的指导下,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独特的审美功能,使其与素质教育系统的各个子系统协调合作、相互渗透、相互补充,促进各个子系统之间的关联运动,以形成协同效应,优化素质教育系统的整体功能。

二、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协同策略探索

(一)音乐教育与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协同

音乐教育与思想素质教育的协同是以情感为中介,通过协调、同步、合作、互补的关联作用来形成协同效应,使外在的“他律”(理想、道德规范等)转化为“自律”(自身内心的要求),使人的主体目的符合最高的善,从而达到净化心灵、完善品德、提高思想素质的目的。

(二)音乐教育与文化科学素质教育的协同

在普通学校中,文化素质教育主要是通过语文、英语、数学、物理等课程来实现。研究音乐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的协同,实际上是研究如何使音乐教育与这些横向课程协同教学。

音乐是一门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艺术。各个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音乐作品。因此,音乐本身与语文、历史、地理等学科知识有着密切的联系,能够在教学中相互协调、合作、互补。例如:教唱蒙古族民歌《嘎达梅林》,教师可以结合歌曲向学生介绍蒙古族人民的生活习惯、服饰特征、居住条件、、民族文化以及居住地的地理环境等。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不仅对学生进行了美的教育,而且把音乐教育与语文、历史、地理等课程以及民族学、宗教学等知识结合起来,不仅巩固和丰富了学生各方面的知识,而且使学生的智力结构得到完善。

世界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曾说到:“我从音乐中获得的东西比物理教师给我的多得多。”他认为音乐是他进行创造的催化剂,他在研究“相对论”的过程中,每当遇到困难时,就停下来从在钢琴旁一遍又一遍地弹奏钢琴曲,用音乐启迪灵感。这足以说明音乐教育与这些文化课程隐性协同的重要性。

(三)音乐教育与心理素质教育的协同

音乐教育是情感的教育,它主要通过触及人的心灵深处来达到陶冶人、教育人的目的。音乐教育与心理素质教育的协同策略主要是利用音乐的情感与学生的心理产生同构,从而培养学生的爱美心理、进取心理、创造心理和同情心理等,使他们的个性心理协调发展,使他们学会处世、做人。

例如:通过合唱、合奏训练就能培养学生的协作心理。众所周知,合唱、合奏是一种要求高度协作的音乐表演形式,经过大家的齐心协力,演唱、演奏出来的音乐美妙动听,使人得到愉悦和享受。学生将从中体会到协作的重要性,实际上是在潜移默化地接受集体主义思想。

(四)音乐教育与身体素质教育的协同

身体素质虽然与遗传因素有关,但主要是通过锻炼、情绪调整、休息、营养等几个方面。在这里我们郑重研究音乐教育怎样与人的锻炼、心理调整、休息三个方面的协调、同步、合作、互补。

1.以“动”产生协同

在广播操和艺术体操等体育运动中,常常伴有节奏明快的音乐,这实际上是两种运动的协同形式,在体育运动(身体的运动)中,音乐运动(旋律与乐思的流动)为其增强韵律感,激发运动者的情绪,促进身体的协调动作,以提高锻炼的效率。例如:歌唱需要气息和全身各部分的配合,这就是一种全身运动,也是对人体内部器官的一种锻炼;演奏乐器不仅是两手的运动,也是一种全身运动,而且需要气息的配合;体态律动由于是以身体作为乐器来表达、体验音乐,所以它的全身动作更多、运动幅度更大,它对于锻炼身体和训练身体的协调性很有好处。

2.以“情绪调整”产生协同

旋律优美、节奏平衡的音乐,通过调整人的情绪,能激发人体内的激素、酶、乙酸胆碱等物质的分泌,这些物质对内分泌系统、植物神经系统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如何使音乐教育从心理和生理两个方面与身体素质教育协同是值得研究而又容易被忽视的一个问题。比如说,选择什么音乐给学生听,采取什么形式让学生参与音乐活动,以达到使他们恢复疲劳、精神饱满、身心健康的目的?又比方说,可不可以在课间放一些轻松、愉快的音乐,使大脑得到休息和放松;在课外活动时放一些兴奋、明快、活泼的音乐,使人充满活力;在晚自习之后听一些轻柔、宁静的音乐,使人顺利地入眠,等等。笔者提出这些旨在引起人们的重视和思考,以使艺教之花开得更艳。

【参考文献】

第3篇:家校协同教育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协同创新;知识产权;管理高等教育

一、协同创新与“2011计划”

2011年,同志提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增强科学研究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文化传承创新,特别强调高校在“积极提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的同时“积极推动协同创新”,这一重要论述对我国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1]。2012年教育部启动“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011计划”),旨在建立一批“2011协同创新中心”,大力推进高校与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政府以及国外科研机构的深度合作,探索适应于不同需求的协同创新模式,营造有利于协同创新的环境和氛围。

何为“协同”?“创新”又指什么?德国物理学家哈肯于19世纪70年代创立协同理论,强调协同效应,特指复杂系统内由于各子系统之间的互动而产生超出各要素单独作用的效果,从而形成整个系统的联合行为;创新理论最早由经济学家熊彼特提出,认为创新是组合生产要素,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开拓新市场,并获取经济效益的过程。协同创新实际上是社会分工细化的结果,不同行业、不同社会分工的实体只有在功能和资源优势互补的基础上进行协同和集成,才能实现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尽管“2011计划”不仅仅是一个科研计划,但基于科研活动的协同创新活动是“2011计划”成功实施的重要内容。与传统的产学研结合有所不同,“2011计划”的协同创新机制明确要求以协同创新中心为载体,并且明确指出建好协同创新中心要依托高校。作为新生事物,协同创新中心的运行需要平衡各方的责任权利关系,这就需要在培育和建设过程中积极探索、及时总结。

二、协同创新与知识产权

知识产权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无形财产或者一种没有形体的精神财富,是创造性的智力劳动所创造的劳动成果。知识产权制度作为平衡知识产权人专有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的一种制度安排,可以平衡协同创新过程中不同主体的利益,激励创新行为。知识产权能够从根本上激励协同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原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田力普曾说过:“知识产权既是协同创新的出发点,也是协同创新的落脚点;既是协同创新的基础,也是协同创新的衡量指标,进一步认识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性,大力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提高全社会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知识产权的意识和能力,对于提升我国协同创新能力至关重要。”

高校每年都产出丰富的科技成果,如专利、学术著作、论文等都是高校知识产权的重要载体。在协同创新过程中知识产权的保护、有效转化、利益共享等就成为高校知识产权管理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尽管高校的科技成果传播形式有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人员流动等自然溢出途径,但对于面向市场的创新活动而言,以专利为主的知识产权是技术成果化和成果商品化的重要载体。高校是知识产权类无形资产的最大拥有者,也是高校在产学研合作中的主要投入,知识产权必然成为高校与企业合作时谋求控制的战略重点,它不仅是高校的重要资产,也是高校进入市场的战略手段,与企业进行谈判的重要工具。因此,知识产权管理是高校参与协同创新的重要保障。

三、协同创新过程中的知识产权管理

就高校而言,对于面向“2011计划”建设的协同创新中心,在建设初期就应重视知识产权战略,保证参与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的单位之间的利益分配和未来成果的显示度。

首先,在协同创新的合作中,各协作单位应积极介入到前期的基础研究与后期的技术开发,真正形成产业技术创新链,与此同时,高校除了涉及对已有专利技术的使用外,还应明确各协作单位对已有专利的合法使用,必须建立起共同开发的专利权属和后续改进技术的权属关系,保证新专利和改进专利的后续使用与顺利实施。

第二,聘请专业的知识产权管理与评估人员,建立起知识产权服务程序,成立知识产权管理与技术转让机构,辅助科研人员对披露的新技术发明进行应用前景和潜在市场的商业化、产业化评估等,为高校在科研发展前沿领域以恰当方式获取具有战略价值的知识产权提供制度保证,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

第三,逐渐引导并转变观念,增强科研人员在专利等知识产权面向市场化、商业化的意识。目前,大学申报专利的主要目是为了项目的结题验收,而对专利成果的市场化和商业化应用前景重视不足,这就直接导致了大学里绝大多数的授权专利尚未实现转化。对科研人员进行必要的知识产权知识普及和成果转化引导,能够帮助科研人员增强成果转化意识,及时发现科研热点,为发现学科及专业领域优势、选择新的科研方向提供依据。

最后,大学在“协同创新中心”建设过程中须同步考虑切实有效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规划相应的知识产权战略,加强体制和机制研究,根据环境和形势的变化制定相应的知识产权措施。参与“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的各方要通过协议、合同等形式明确各自的权利、责任和义务,对知识产权、成果转化收益等合作成果要有明确可操作的界定。同时,提高成果的知名度和显示度,使协同创新中心“在关键领域取得实质性成果”的目标能够以知识产权这一具体形式体现出来。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N].中国教育报,2012-04-21(1)

[2]陈劲,阳银娟. 协同创新的理论基础与内涵[J]. 科学学研究,2012,30(2):161-164

[3]朱崇实. 经济法[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109-110

[4]钟灿涛. 面向协同创新的大学知识产权管理[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29(22):127-131

[5]肖尤丹,苏竣. 我国大学知识产权政策困境及其完善[J]. 科学学研究,2010(07):990-1000

[6]赵敏祥,袁木棋,曹耀艳等. 高等学校知识产权保护的现状及对策[J]. 研究与发展管理,2005(6):123-128

[7]周竺,黄瑞华. 产学研合作中的知识产权冲突及协调[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4(1):90-94.

[8]GLOOR PETER A. Swarm creativity: competitive advantage through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networks[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6:4

[9]宁滨. 高校在协同创新中的地位和作用[N]. 人民日报,2012-04-19

[10]张武军,翟艳红. 协同创新中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29(22):132-133

[11]张丽娜,谭章禄. 协同创新与知识产权的冲突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3(6):163-166

第4篇:家校协同教育的重要性范文

案例一:我校高二八班有一名聪明伶俐的男生,他的性格内向、腼腆,不敢与老师、同学沟通,学习成绩处于中等水平。我经常找他交流谈心,关心他的学习与生活,帮助他解决疑难问题。半学期后,他能主动与老师、同学交流了,在学校,他成了活泼可爱的男孩。有一次,下课后他悄悄地对我说:“老师,这周我能不能留校?我不想回家。”我听到这句话感到很吃惊,一个孩子离开家已经一周了,怎么能不想回家呢?于是,我把他叫进办公室,问他究竟是什么原因?原来,他与父母亲之间有着心理隔阂。他小时候跟奶奶一起长大,因父母长期在外地做生意,很少沟通,感情自然疏远了,加上他的父母常摆着一副“父母”的架子,即使跟他沟通交流,也是一副严肃的面孔,甚至采用打骂的方式“教育”他。因此他不愿意与父母在一起。得知原因后,我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在与他父母交流中,我发现他们对孩子有严格的要求,望子成龙心切,但他们忽视了孩子的心理教育。家长着急地跟我说:“老师,我们该怎么办?孩子常躲着我们,宁肯到同学家,也不愿跟我们待在一起,每次回家,不是躲在房间,就是到同学家,一走就是一整天,连声招呼都不跟我们打,我也不知道这孩子到底怎么啦?变得如此不懂事。”我耐心地与家长交流了教育方法。我认为,父母要与孩子多沟通交流,了解孩子生理、心理的变化规律,谈话时做到平等民主,提倡“亲和、理解、民主”,不必摆出一副长辈的样子。心灵的沟通是解决矛盾的重要渠道。过后,他的家长常常与我联系,试着与孩子亲近,用亲切的语言去关心孩子的学习与生活,采用民主平等的方式去指导孩子如何学习、如何做人,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案例二:2008年秋,我校高一四班以“听听孩子的心声”为主题,开展了一次别开生面的家长会。在家长会上,有一位学生是这样对家长说心里话的:“亲爱的爸爸、妈妈,谢谢你们来参加家长会!有些话憋在我心里很久了,今天借此机会让我痛快地说说。爸爸、妈妈,你们都希望女儿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具有丰富的知识,高尚的情操,将来做个有出息的人,可是,你们整天打麻将赌钱,三更半夜才回家,有时直到通宵,要是赢钱则高兴,要是输钱则大吵大嚷,难道你们就不怕影响我吗?你们的时间用于赌钱消遣,不用于学习工作,又怎样来教育我珍惜时间,认真读书呢?”学生的一番心里话触动了每一个家长的心。是呀,有部分家长确实是重他律轻自律了。家长的言行举止、思想情操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身心健康。通过这次家长会,很多家长意识到了要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端正自己的思想行为,通过“以身作则”的方式来影响孩子、教育孩子。

案例三:我校高一七班的有位同学,老实憨厚,学习一向不怎么理想。他的父母是开药店的,平日比较忙,对孩子的教育也就少了。他的父母完全依赖学校教育,对孩子的学习生活关心得较少,孩子的思想、心理变化也一无所知。2011年暑假,他与他的堂哥一起走进了网吧,玩起了网络游戏。没想到一发不可收拾,整天泡在网吧里,把老师布置作业抛到九霄云外。他的父母忙于做生意,根本没有察觉孩子的变化。直到开学后,我在他的日记里发现,他写的内容都是有关于网吧游戏的事,什么升级,什么战争,等等。日记的文字表达不清,内容含糊。平时与同学交流也是游戏的事,根本没把学习当回事,成绩越来越差。我从他的思想上看出他已迷恋网吧。这时,我及时与他的父母取得联系,共同教育孩子,要求家长在家里对他严格要求,不许他踏入网吧大门,同时教育学生玩网络游戏对青少年的危害,教育家长要多关心孩子的学习生活及思想动态。在家长的配合下,这位学生终于改正了缺点,踏上了认真学习之路。通过这件事,家长深深地认识到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上述案例充分说明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我们必须加强对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这不仅是当前深化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而且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教育好孩子是教师的责任,也是家长的责任。使学生接受教育并取得提高和进步,是教师的责任,也是家长的责任。所以,在家长会上,我向家长提出了几点要求,希望家长在家中配合老师做好以下工作。

(一)教育学生遵守纪律。家有家法,校有校规,班级也有班级的纪律。这些规定和纪律是同学们提高成绩的保证,只有遵守这些纪律,才能够形成一个良好的班级,才能够全面提高自己的水平。加强纪律观念,做到文明守纪就显得格外必要。要教育学生明白,一个懂得规矩,并且自觉地遵守规矩的人,才能够时刻按照规矩办事,才能够使自己进步。

第5篇:家校协同教育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高校协同机制;大学生创业;自主创业;大学生就业

在2014年颁布的《关于做好201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中,明确规定了“在2014—2017年,全国范围内都应该引领大学生创业走向一个崭新的高度,高校要根据自身的实际特点,将创新教育引入到自身的教育发展过程中,对毕业生开展适当的创业培训,将创业创新教学作为学校的特色课程之一,鼓励各地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建设大学生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和小企业创业基地,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创业经营场所支持”。这说明了国家已经把创业教育作为教育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环节。

1高校协同机制的理念和应用

高校协同机制一般是指教育部提出的高校和政府进行协同创新的概念,是属于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重要内容,在高校协同机制的目标中,应该推进高校和科研院所、各种企业和政府机关的合作,从而探索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高校创业协作模式。一般来说,高校创业教育和政府机关的协同机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其必要性。一是,高校和政府机关的协作有利于整合大学生在校园里所接受到的各种教育和能力,使其向更加有利于就业实际应用的方向发展。高校和政府机关的创业写作能够让学生充分利用校园资源和社会上的一些资源创造出一些在学校难以实现的成果。二是,在高校中进行的创业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属于一种较为理想的状态,和毕业之后高校学生所要面对的创业问题有着不同的情况,和政府机关的协作发展可以让学生在某种程度上认识社会创业中可能会出现的一些问题,从而在真正的创业过程中对某些问题有更加充分的准备。政府机关和高校的协同机制开展需要双方的共同努力,目前我国政府在这方面已经制定了大量的政策用于开展相关的创业支持活动,比如政府和高校之间的主动合作和人才引流,政府转变服务职能的发展方式,制定各种各样有利于大学生创业的政策,建立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等,这些都是高校和政府实现协作的重要途径。但是在目前的高校和政府协作模式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在这些问题的处理过程中我们的协作模式和写作经验会有进一步的提高,会逐渐减少与世界先进模式的差距。

2目前高校协同机制存在的一些问题

2.1机制本身存在的一些缺陷

虽然大学生创业教育是当前高校发展就业教育的重点之一,但是目前很多高校和政府之间的合作尚且出于试水阶段,创业教育的很多地方都不完善,没有一个良好的师资体系和完善的教学目标,所以创业教育还没有实现其普遍性。

2.2一些创业支持机制难以得到落实

在高校与政府协同创业的一系列政策性的优惠中,有一些和金融相关的政策往往很难得到实施,究其原因是金融方面的政策可能涉及当地的一些利益,比如小额贷款的资质审核就相当严格,从某方面来说,这保障了创业的质量,但是对某些在校生来说却成为了创业难以得到发展的阻碍,针对在校生的创业支持机制还需要不断完善。包括一些创业孵化基地、创业支持政策在内的优惠都无法包括在校的创业大学生,在校创业的资源支持相对来说比较缺乏。

2.3目前关于创业的培训与大学生的专业衔接不紧密

针对大学生的相关创业需求,政府开展了一定的培训课程作为衔接和创业的教育。但是这些教育往往都和大学生真正的创业需求关系比较小,学生对这方面的需求旺盛,但是不管是学校还是政府在这方面的对接都出现了一定的问题,高校教师没有这方面的社会经验,政府开设的课程又无法和大学生真正结合,在这种时候一般需要一个完善的创业模拟平台来将相关的经验和知识统筹到一个模拟创业的平台之上,凭借这个平台的特点进行演练,从而尽量避免在创业当中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而这些政策的缺失,也正说明了创业在我国的高校当中还没有真正成为一种文化,只有当我国的各种创业机制完善之后,这种创业相关的文化才算是真正形成。

3创新性的高校协同机制在当前形势下的具体优化策略

3.1针对当前高校协同机制出现的问题

进行机制的相关优化优秀的高校协同机制要以政府作为联通各个机构的基本点,以高校的创业教育为核心,将各大企业和研究所的资源进行整合统筹,政府发挥的主导作用可以有效地完善大学生创业的各种政策支持,帮助大学生筛选合适的创业项目,尽可能地降低大学生创业所需要的成本,在大学生创业途中给予支持,引导其他机构参与,逐渐形成各机构之间相互配合,促进大学生创业发展的完善体系。

3.2加强对大学生创业的金融支持

在大学生创业遇到的相关问题当中,最大的就是资金筹措方面的问题,由于大学生本身缺少相关的财政能力,所以需要政府在高校和社会组织之间搭桥牵线,设立专项的大学生创业基金,或者为大学生在校创业提供各种便利和条件,放宽小额贷款担保的相关要求等,甚至政府可以仿效国外对创业的做法,设立大学生创业债券,以股权或者债券的方式为大学生创业提供相关的资金。另外,在金融支持方面政府可以引导一些成功的创业团队对大学的创业进行一定的支持,还可以引导天使投资人或者众筹基金对有潜力的项目进行相关投资。

3.3建立大学生创业孵化培训基地

大学生创业孵化培训基地应该是由高校和政府共同建立的,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一般都建立在郊区或者距离市区有一定距离的地方,所以在校大学生的相关创业实践并不方便,也就是说要建立适合于高校在校生的创业孵化基地,学校和政府的相关部门展开合作,可以让政府和高校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甚至在高校内部建立小型的创业孵化基地。如很多大学现在都设立了创业学院,这就有利于在校学生在创业教育方面的发展。

3.4进行创业培训

开展创业培训,要求政府和高校进行协调,从政府方面看,需要将现金的创业培训资源引进到高校中,从高校方面看,将高校中有关管理的理论与社会相融合,两者相辅相成。现阶段创业培训体系主要存在于各级政府中,政府进行创业培训能更好地将培训资源进行整合。高校需要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将政府的创业培训体系投入到高校教育体系中,培养一批有才能、有潜质的学生,指导他们更好地参与到未来的社会实践中,实现“产学创”一体化发展。

3.5建设大学生创业实践服务咨询平台

现阶段有关创业实践服务咨询平台的创新思想,主要是由英美等国成立的“小微企业服务中心”,国内的政府也可以借鉴英美的模式创建大学生创业实践服务咨询平台。服务咨询平台首先需要将一些企业家与创业家聘请进来担任咨询与帮扶顾问,主要通过网络平台为创业的大学生们解决实际中遇到的问题。在借鉴英美模式的同时,也需要按照国内的实际情况建立生态创业系统,给创业者提供资源、阳光政策以及营养,在降低创业成本与风险的过程中,提高创业者的积极性。

4结语

高校协同机制推动着社会、政府与高校三方面的发展,逐渐培养了一部分有才能与潜力的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实践者,上文从几个方面分析了高校协同机制的影响,只是大学生创业的一个方面而已,最重要的还是大学生创业者自己去进行实践,开拓未来之路。

作者:史丰荣 姜明国 单位:烟台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李莉.基于高校与政府协同创新的大学生创业政策与保障机制研究[J].中国地质教育,2015(1):15-19.

第6篇:家校协同教育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协同育人 理念 体制 机制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10-0008-04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通过协同创新实现协同育人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高等教育从理念、体制和机制方面都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明确提出,鼓励高等学校与科研机构、行业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战略联盟,促进资源共享,在关键领域取得实质性成果,实现高等学校创新能力的持续提升。《广东省教育厅关于以协同创新为引领,全面提高我省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也明确提出,全省高校要以协同创新为引领,将协同创新思想贯穿于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全过程,构建协同创新的新模式、新机制。我校近年来始终坚持系统的育人观,在校内力量协同育人和校内外力量协同育人方面大胆尝试,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一、本科应用型人才协同育人案例

(一)校内力量和要素配合的协同育人案例

1.第一、第二和第三课堂协同育人

从2002年开始,我校从体制机制、平台、师资、项目等方面整合三大课堂,围绕第一课堂和综合素质教育目标,精心设计学生第二、第三课堂活动,确定第二、第三课堂考核标准,把学生获得10个素质拓展学分列入毕业和学位授予条件。2009年,学校推出学生参加竞赛获奖加分或减免选修课制度。2012年,学校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开放式课程(项目)。2010年又推出以十大精品学生活动、全面班导师制、善水大讲坛为主要内容的素质教育改革,基本实现了三大课堂的互联、协同和共振。在主管教学的副校长的牵头下,在教务、团委、学工、科研处等部门的协同设计和组织实施下,第一、第二和第三课堂的协同育人效果好,人才培养质量大幅提升,学生在各类省级以上赛事中取得诸多佳绩。“异地办学条件下一、二年级大学生素质教育改革与创新”获第七届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2.实体课堂和虚拟课堂的协同育人

我校于2005年全面启动教学信息化系统工程建设,建成运行网络辅助教学课程900多门。2012年引进了从爱因斯坦到霍金的宇宙、追寻幸福――从西方伦理史的视角、化学与人类等9门超星尔雅网络视频课程,大大延展了教学时空,教学内容由点-线-面向集成模块化转变,教师之间、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多维互动加强,教学信息化的导学、辅学、促学作用得到了较好发挥,有效实现了实体课堂和虚拟课堂的协同育人。“以提高人才质量为目标的教学信息化系统研究与实践”获广东省第六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3.以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为载体的校内多学科协同育人

从2009年起,我校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紧密围绕企业家精神和潜质的人才培养目标,在全校层面整合资源,与工商管理学院、会计学院、金融学院、经济与贸易学院、人文与传播学院等相关二级学院密切合作,在校内多学科协同育人方面不断推进。与相关二级学院共同进行课程开发、课程整合,共同组建课程学习、项目开发、拓展训练及创新实践等多元教学组织形式,不断优化实验区人才培养方案,构建融“知识学习、能力培养、素质提升”于一体的教学内容体系;与相关学科的优秀教师密切合作,共同打造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实施项目驱动式导师制;与教务处、学工部密切合作,共同探索人才发现机制,形成过程评估与结果评估兼顾的教学评价体系,并为学生建立全程成长档案。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实施的多学科协同育人取得明显成效,获得其他三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的认同。经济与贸易学院的“国际商务高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会计学院的“国际会计创新实验区”和信息学院的“计算机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等三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以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为载体,在课程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实践教学环节设计、师资建设等方面,与校内相关二级学院和相关学科紧密配合,有效实现了优质教学资源的校内共享。

(二)校内外力量和要素配合的协同育人案例

1.共建协同育人平台

近年来,为促进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紧密对接,学校在协同育人培养本科应用型人才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着力搭建了“校内仿真综合实习协同育人平台”、“税务干部进修学院协同育人平台”、“国际化应用型会计人才协同育人平台”和“微金融创新人才协同育人平台”等协同育人平台,在校政、校企、校地等多元合作协同育人模式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积累了宝贵经验,初步实现了以创新协同育人为核心的开放式平台的柔性管理体制,汇聚了协同创新各主体单位的优质共享资源,构建了以任务为牵引的横向协同创新组织模式,对协同育人平台涉及的人、财、物统筹安排与管理,初步构建了以高校牵头、企业参与、社会机构支持的管理体制。

(1)校内仿真综合实习协同育人平台

为着力抓好跨专业综合实验教学、校内仿真综合实习和校内创新创业实践三个重要环节,我校经济与管理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与广州用友、金蝶、方宇博业、杰赛科技、中山京通、国泰安、国家信息中心中国宏观经济网(中经网)等知名企业通力合作,在实验教学顶层设计、实验教学课程实施和实验技术研发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取得了显著成效。IBM、用友、中经网、国泰安和中山京通等公司的行业、企业专家全程参与ERP实验教学项目的设计;用友和国泰安安排企业导师进入课堂;部分ERP课程考核直接采用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国泰安和中经网为师生免费开放部分数据库,支持我校跨专业实验教学;用友、金蝶和杭州贝腾等公司为学生提供模拟竞赛平台,帮助学生与其他高校学生同台竞技,吸引风险投资关注和选择项目;中经网和国泰安与我校合作共同开发仿真实习案例库;杰赛科技、中山京通和国泰安与我校合作研发出“基于云计算基础上的企业模拟仿真实验教学系统”,进一步发挥基于云计算及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在跨专业虚拟仿真企业运作综合实验教学及资源共享方面率先突破。我校经济与管理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分别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国家级教学团队和国家级精品课程等奖励,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综合决策能力和综合执行能力得到明显提升。2014年度,我校经济与管理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获批教育部首批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2)税务干部进修学院协同育人平台

我校税收学专业协同育人历史悠久,早在1998年就与广东省财政厅、省国税局、省地税局和广州普金科技计算机有限公司共建“财税信息化研究中心”。2010年与广东省国税局、省地税局共建“广东纳税服务研究中心”。2011年与广东省国税局、省地税局协同建设“广州市地税局干部进修学院”,双方协同建设教学、生活设施;协同建设组织机构;协同制定管理制度;协同设计培训方案;协同开发培训课程;协同编写教材;协同培养师资队伍;协同共建实践教学基地。税务干部进修学院成立以来,承担了广州地税系统5000多名干部职工的初任培训、业务技能培训、知识更新培训和任职培训;成功申报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50多名校内教师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和教学模式等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更加吻合,有力提升了税务学专业的师资水准。

(3)国际化应用型会计人才协同育人平台

我校会计学院于2010年成立了“国际会计(ACCA)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同年获得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立项(简称“ACCA实验区”)。经过四年的建设,该实验区在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成果推广等方面取得了良好成效,并与ACCA广州代表处、德勤会计师事务所、英国利兹都会大学、美的集团厨房电器事业部、珠海航展公司、广东广业集团等12个跨国经营公司及英国卡迪夫城市大学、美国中田纳西州立大学等单位协同培养国际化应用型会计人才,主要协同内容包括:第一,将ACCA资格认证课程及部分CPA考试课程嵌入实验区人才培养方案;第二,由ACCA广州代表处负责培训我校教师,提供教学指导、教材及教学资料、资格认证报名与考试等服务,发展学生会员,联系牛津布鲁克斯大学授予名誉学士学位,为我校学生联系实习与就业机会;第三,由德勤会计师事务所等单位负责为我校学生提供实践导师及学习案例,为学生提供、推荐实习单位及就业单位;第四,利兹都会大学负责为F1-F9九门ACCA课程考试合格,且通过GMT考试的学生以优惠条件联系申请前往利兹都会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目前,ACCA实验区2010级52名学生中已有2人通过了全部14门课程考试,26人通过了F类9门课程考试,有9人被德勤会计师事务所、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等国际“四大”会计公司录用,8人将进入悉尼大学、蒙纳士大学等国际名校攻读硕士研究生。

(4)微金融创新人才协同育人平台

我校金融学院与华南师范大学金融系、证大速贷小额贷款股份有限公司、广州民间金融街管理有限公司、佛山市集成金融集团有限公司、广州壹马创展投资有限公司和中山小榄村镇银行等单位共同组建了“微金融创新协同育人平台”,协同培养华南地区的微金融创新人才。其主要协同内容包括:第一,将微金融实务课程嵌入我校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从2010级教学计划开始,新添加微金融经济学、小贷技术及风险管理两门专业必修课程;第二,和金融企业高管及实务部门人员协同编写金融类教材或著作,已翻译完成麻省理工出版社的《微金融经济学》和《互联网金融》两本著作;第三,协同开展其他业务合作,如协助证大房产申报建设我校餐旅实验楼;协调证大速贷小额贷款股份有限公司的招聘及培训工作安排;安排学生去证大集团和证大速贷实习;与广东小贷协会初步达成合作培训意向等。金融学院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不断增强:学生自主创办的“艾晨斯”校园咖啡品牌旗下已有三个连锁店,发展势头良好;在全国挑战杯大赛中,金融学院学生获特等奖一次、二等奖一次、三等奖两次;学生深入参与微金融行业金融机构建设及咨询服务,如东莞农商行在惠州陈江开设村镇银行,整个调研咨询研究报告由金融学院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共同完成,研究报告为陈江东盈村镇银行的顺利开业起到了良好的助推作用。

2.共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1)法学院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为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我校法学院积极与地方政府、实务部门紧密联系,共建实践教学基地。具体做法是,第一,与地方法院、检察院共同探索“高校―实务部门联合培养机制”,共同研究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优质教材,共同组织教学团队,探索形成常态化、规范化的卓越法律人才培养机制。第二,改变校内教师单独培养模式,建立由法官、检察官、律师和企业法务工作人员和校内专职教师组成的教师队伍,力求实现高校与实务部门对应型法律人才的协同培养目标。第三,搭建与法律实务紧密衔接的校内实践教学平台,拓展校内实验教学平台的功能。通过请进来的方式,利用学校实验教学平台如模拟法庭进行实案审判,教师、学生旁听、观摩,为学生实践能力的训练提供了便捷的校内平台。第四,利用信息技术建立法庭审判直播系统,建立课堂教学与法律实务紧密连接的信息化实验教学平台。2012年,我校法学院实践教学基地获批建设为“国家级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迄今为止,法学院已与广东省检察院、广东省公安厅、广州市司法局法律援助中心、越秀区法院、天河区法院、海珠区法院和花都区检察院等多家法律实务部门签订了协同育人协议,有效强化了高校与法律实务部门的深度合作。

(2)社会工作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为进一步加强社区融合,促进社会工作专业对政府购买服务及社区文化建设的支持,我校人文与传播学院社会学系与江门市残联、广州市光塔街、官洲街、华洲街街道办事处等地方政府协同,在社会工作校外实践教学方面密切合作,取得累累硕果,其协同内容主要体现在如下五个方面。第一,和江门市残联康复医院、荔湾区逢源人家服务中心等社会服务机构合作,完善以双边同步督导为重要特征的实习教学模式,建设社工实习督导队伍。第二,与江门市白沙街道办事处、海珠区华洲街道办事处等地方政府合作开展科研项目攻关,支持地方文化建设。主要研究项目包括社会政策的未来走向、社会工作未来的培训模式及与社会转型的关系、“大美小洲”开发等。第三,与广州市青少年宫等单位协同制订社会工作本土化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方案。目前,已拟定并形成《社会工作专业校外实践教学人才培养方案》,拟进一步推而广之。第四,与广东省社会工作协会、荣军医院、广州脑科医院等单位协同制定管理制度,初步建立起社会工作实习生管理办法等系列规章制度,总结出医院社会工作实习生的带教模式和经验。第五,和广州市海珠区华洲街道办事处协同开展田野实践教学,在小洲村建立田野实践教学基地,由教师带领学生调查小组对小洲村展开追踪性社会调查。2012年,“社会工作本土化人才培养实践教学基地”被立项建设为省级实践教学基地。社会学系对实践教学模式的系列探索,有效推动了社会学系学生的专业成长,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社会学系的学术水平与教学水平得到较大提升,郭景萍教授的研究著作获全省人文社科成果二等奖,全系教师主持或参与横向课题多项,为地方社区文化建设做出了颇多贡献。

二、协同育人进一步的思考

(一)对协同育人重要性的再认识

高等学校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既要遵循高等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成才规律,也要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既要符合学理逻辑,也要符合实践逻辑。高等学校不是一个封闭的内循环系统,客观上,她需要从外界输入信息、向外界输出信息;从外界输入资源、向外界输出资源;从外界输入动能、向外界输出动能。也就是说,高等学校是一个与社会紧密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开放系统。目前,高等学校普遍存在着教育教学资源结构性短缺与教育教学资源配置低效的问题,直接影响到了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协同育人不是权宜之计,我们要充分意识到协同育人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要将高等学校的发展嵌入到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大环境中,实施“双嵌入”发展战略,将协同育人嵌入到地方经济文化建设的战略层面和学校发展的战略层面实施整体规划,实行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一体化发展战略,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协同发展,使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数量、质量和结构更加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二)面临的问题和解决的思路

1.协同育人的面和深度需要进一步拓宽

在多年的协同育人实践中,我们意识到,为有效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需要进一步拓宽协同育人的面和深度。首先,高等学校的人脉关系、资源筹措能力、与校外协同育人方提供对价的能力在协同育人中是非常重要的,如何解决高等学校与校外协同育人方相互提供“对价”不对等的问题至关重要。其次,解决好协同育人机制创新带来的权力结构和利益格局调整,也是高等学校在协同育人中面临的主要问题。高等学校要充分调动二级教学单位在协同育人方面的积极性,想方设法鼓励冒尖,“激化”二级教学单位之间的相互竞争,出台政策引导二级教学单位与各类社会创新力量开展深度合作,加快学科交叉融合,促进优质资源的充分共享。

第7篇:家校协同教育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协同创新 地方本科高校英语专业 课堂文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8C-0139-03

地方本科高校英语专业作为学科建设与发展之一,旨在培养立足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翻译、商务等英语专业人才。而英语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与素养在教育培训阶段中需要教师的引领在课堂中获得。课堂作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存在的实体或观念、制度与行为文化的整合体,它不仅承载和制约着文化,而且还可衍生出与课堂相关的文化。譬如,就地方本科高校英语专业而言,课堂是英语语言文化的载体,课堂文化是师生为实现英语语言与文化的模拟、传递、体验、习得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基于协同创新的观念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的总和。由此可见,地方本科高校英语专业课堂文化实质上是一种协同创新的文化活动,是以教师和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主体,在平等、尊重、理解、信任和沟通的基础上多元协同创新的一种文化。

一、协同创新:地方本科高校英语专业课堂文化构建之理据

协同创新发端于协同学(Synergetic),其意为“协调合作之学”。它是由上世纪70年代德国著名物理学家赫尔曼・哈肯在基于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基础上创立的,他提出复合系统是“由一个由大量子系统以复杂方式相互作用所构成的,在一定条件下,子系统间通过非线性作用产生协同现象和协同效应,使系统形成有一定功能的空间、时间或时空的自组织结构”;“如果一个群体的单个成员之间彼此合作,他们就能在生活条件的数量和质量上得到改善,获得在离开此种方式时所无法取得的成效”。由此可见,协同创新强调在涨落和非线性作用下产生的协同效应,特指复合系统内各子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从而自发形成时间、空间和功能的自组织行为结构,子系统之间的有序协同,创造超出各子系统单独作用的效果,最大化发挥整个系统的效益。从组织与外部环境关系的角度看,协同创新是指组织在创新过程中,与外部环境之间既相互竞争、制约,又相互协同、受益,通过复杂的非线性相互作用产生单个组织自身无法实现的整体协同效应的过程;这种协同过程是一个通过竞争机制优化选择要素搭配的过程,各要素经历着一个从非协同关系走上协同关系的复杂的过程。

就课堂文化的协同创新而言,协同是指课堂文化场境中课程教学活动中各要素之间的协同,具体包括课程教学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间接知识与直接经验,师生、生生、课堂内外与校内外等要素之间的协调和协作。创新具有三方面含义:一是专业人才培养定位、模式和专业建设的创新; 二是课程设置与组织、教学行为、教学管理和教材建设的创新;三是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人才培养。

地方本科高校英语专业课堂文化是由观念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等众多子系统构成,只有各子系统在时间、空间和功能方面加以优化并实现从混乱无序到协同有序,“形成一种合作、同步、协调、互补的关系”,构成系统课堂文化演进的内在动力,优化各子系统协同,发挥整体,才能构建出基于协同创新的课堂文化,最大化创造该系统的效益。

二、协同创新缺失:地方本科高校英语专业课堂文化的检视

(一)协同创新课堂观念文化缺失。客观地说,当前地方本科高校管理者和师生对协同创新课堂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已有所认识,但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制约,无论是地方高校管理者、英语专业教师还是学生,普遍还是存在着协同创新课堂观念文化的缺失问题。地方高校管理者认为,在课堂教学改革与发展中很难实施协同创新,因为它涉及在学校层面上须从大学精神或理念到实践予以培育,在院系层面上须从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到课程设置予以体现。对于教师来说,他们普遍认为课堂教学是教授知识的场所,笃信知识是一种客观存在,唯有通过教师单向度传授才能发挥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效益,至于协同创新,不仅难以操作,而且很难让课堂教学的效益实现最大化。对于学生来说,他们认为在课堂教学中知识本身是一种间接学习,无须创新,是依靠教师的讲授以达到知识接受、储存和再现,师生关系是一种“授―受”的单一线性关系,学习行为是学生个体的认知或认识活动,无须与老师、其他学生进行合作或参与。

(二)协同创新课堂制度文化缺失。协同创新课堂制度文化是课堂制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是指课堂上师生对协同创新制度的价值判断和行为方式,其核心是师生、生生协同创新。协同创新课堂制度有利于处理师生、生生、师生与课堂教学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可以用来协调师生、生生与课堂教学之间的利益关系,借此来表达师生、生生对协同创新课堂制度文化认同。地方高校英语专业课堂协同创新的实现需要确立一系列的目标、对象、内容、步骤、评价等相关的制度进行保障。但实际上,地方本科高校英语专业协同创新课堂制度文化存在一定的缺失。首先,制度保障缺失,即不能保障地方本科高校英语专业协同创新课堂主体的利益。无论是教师与学生的观念文化的冲突,还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行为文化冲突,都需要制度文化的调适与规约,以保障协同创新课堂主体的利益。其次,地方本科高校英语专业协同创新课堂制度文化建设不能充分保障课堂教学中“每个利益主体的文化底线”,不能通过协同与创新等方式在基于规训与教化功能的制度上为教与学、教师与学生的文化冲突的消弭提供保障。最后,地方本科高校英语专业协同创新课堂制度文化建设缺失适度的张力,以协同创新制度为本位否定其他的一切课堂制度文化,彰显其刚性。而不是既要强调地方本科高校英语专业协同创新课堂制度文化愿景的共享性,又要保持地方本科高校英语专业协同创新课堂教学以师生为主体的自组织的独立性。

(三)协同创新课堂行为文化缺失。行为是指个体本能地对活动做出有意识的反应和自觉地为了某种需要而进行的有目的的活动。课堂行为文化凸显的是师生在课堂文化场境中各项活动所体现出来的文化观念和价值取向。地方本科高校英语专业协同创新课堂行为文化是指地方本科高校英语专业师生通过协同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而展示出来的文化观念、行为倾向或方式和价值取向的总和,旨在创新目的。协同创新课堂教学活动作为协同创新课堂行为文化建设的主要载体,反映师生所共同具有的目标、愿望和行为习惯等。当前地方本科高校英语专业协同创新课堂行为文化在教师教学行为文化和学生学习行为文化等方面存在诸多缺失。教师教学行为文化方面,教师控制着课堂大部分时间和教学活动,单向向学生讲授知识。学生学习行为文化方面,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单兵作战”,听老师讲和做笔记成为学习的常态。课堂行为文化缺乏师生行为协同,缺乏通过互动、合作、交流达到获取和建构知识。

三、从观念到行为:协同创新视角下地方本科高校英语专业课堂文化的构建

(一)协同创新课堂观念文化构建。协同创新是地方本科高校英语专业课堂文化的核心。没有协同创新,就不能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高质量英语专业创新人才。只有构建协同创新观念,以协同创新观念引领,将协同创新作为课堂观念文化的内在驱动,才能实现地方本科高校英语专业协同创新课堂文化构建与发展。构建地方本科高校英语专业协同创新课堂观念文化可以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协同观。协同是课堂文化的基本方式,是一种交流与沟通,体现的是师生、生生强烈的合作意识、教学民主观念与人文情怀,其实质是师生、生生全面的共创、共生与共享。地方本科高校英语专业课堂的协同按协同领域可分为师生课堂决策协同和课堂教学协同等;按协同对象可分为师生协同和生生协同等。地方本科高校英语专业课堂文化强调师生、生生的合作精神,不但重视学生个体学习和智力的开发,更强调以集体智慧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和学生学习成长。因此,地方本科高校要为英语专业教师提供并创造更多的协同与交流机会,形成最佳的氛围,“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发挥教师群体的智慧才能,并使每一个个体的智慧和才能在学校愿景的实现中体现其价值”。二是创新观。在当今教学变革的时代,地方本科高校英语专业课堂的生存和发展取决于它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地方本科高校英语专业课堂应“倡导变革与创新”。只有对英语专业课堂文化实现变革,才能克服其面临的主要问题,创新才能是地方本科高校英语专业课堂文化永恒的主题与追求。树立激励创新的理念,通过师生合作方式与持续学习,不断提供创新的动力,培养师生创新态度、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与创新素质,从而升华地方本科高校英语专业课堂文化的共同愿景。

(二)协同创新课堂制度文化构建。“制度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特点”,只有建立与完善制度和机制,工作才能深入开展。地方本科高校英语专业协同创新课堂文化的构建需要配套科学的、具有可行性的制度,这是促进地方本科高校英语专业改革和发展和提升高素质应用型专业外语人才培养质量的必要手段。就目前来看,强化协同创新课堂制度文化建设,发挥协同创新课堂制度文化的功能,主要注意三个问题:一是协同创新课堂制度文化构建。师生是协同创新课堂制度文化构建的主体,师生需要协同创新制定课堂制度文化,才能充分体现师生共同管理课堂教学质量的价值理念,课堂制度文化才能成为为师生所认可并共同遵守的课堂协同创新的行为准则。二是增强师生的协同创新课堂制度文化感。“制度是对组织成员进行观念引导和行为规范的重要保证。制度文化感就是组织成员对制度文化的感知。”因此,地方本科高校英语专业师生作为课堂协同创新制度建设的主体,要以协同创新制度作为课堂教学指导和行为活动规范,并在观念和行为方面践行这一制度,从而逐渐形成并日益强化他们对协同创新课堂制度文化感。三是让师生理解协同创新课堂制度文化的意义。协同创新课堂制度文化在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所蕴涵的意义需要师生共同体悟与认同,才能对师生课堂教学行为和学习行为产生实质性作用,从而使师生协同完成语言与文化课堂教学,创设语境,师生、生生运用语言进行交流,以便提升英语语言交际能力。

(三)协同创新课堂行为文化构建。协同创新行为文化是行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应社会、职业活动以及人自身发展需求而形成的,也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诉求。地方本科高校英语专业课堂文化需要开展协同创新等文化活动,将协同创新文化作为地方本科高校英语专业课堂文化的内在驱动,通过协同与创新传承英语语言与文化,使其内化为课堂行为文化主体的协同精神与创造素养,推动地方本科高校英语专业课堂行为文化的整体发展。构建地方本科高校英语专业课堂协同创新行为文化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协同创新课堂行为文化的主体构建。协同创新行为文化源于课堂文化主体的行为,是协同创新课堂文化在主体行为的集中表现。协同创新行为文化的主体具体包括教师、学生。以师生合作、生生互助教学组织形式对不同主题的语言与文化进行参与、探究并创新性综合应用语言,以达到英语语言知识的生成、语言使用的创生与语言能力的获得。二是协同创新课堂行为文化的活动构建。在课堂情境中师生通过合作、对话和互动等行为方式共同设定英语课程教学目标、选定英语专业课程和确定不同主题的课程教学(下转第150页)(上接第140页)内容以及课程教学发展性评价,同时通过“异质”进行生生分组,在英语教师指导下学生与学生之间通过协同或同伴互助达到英语知识的共享、语言交流以及问题解决,从而提升学生语言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三是协同创新课堂行为文化的环境氛围构建。协同创新文化在表层上体现于课堂文化的各种具体的文化活动,在本质上体现于师生在各种文化活动中形成的课堂行为环境氛围上。即在课堂上积极营造协同创新的学风和班风,呈现“生命化的课堂文化”,而不是以教师为首席的学生被动接受的“一言堂”或“满堂灌”。

综上,协同创新是地方本科高校英语专业课堂文化建设的核心。师生应在课堂专业教学和专业实践活动中渗透协作创新观念,共同遵守与履行协同创新制度,构建良好的协同创新课堂文化氛围,建立充盈的师生相互配合和相互协同的教风、生生互帮互助的学风和形成创新合力的班风,培养师生的协同创新文化思维、态度与能力,从而促进地方本科高校英语专业课堂文化的改革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朱雁芳.有效教学理论下的英语课堂文化构建[J].中国成人教育,2011(15)

[2]汪传雷,熊月霞,潘珊珊.协同创新研究综述[J].科技管理研究,2013(18)

[3]胡恩华,刘洪.基于协同创新的集群创新企业与群外环境关系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07(6)

[4]张方.协同创新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基于熵理论及耗散结构论[J].社会科学家,2011(8)

[5]刘颖,陈继祥.生产业与制造业协同创新的自组织机理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15)

[6]高文宇.协同理论及其教育教学价值[J].科学教育研究,2007(6)

[7]李洪修,孙继红.高校协同创新的文化冲突与融合[J].中国高教研究,2014(8)

[8]曾庆亮,岳佳.高校班级行为文化建设的困境与路径[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

[9]唐华生.高校质量文化建设的价值探索与路径选择[J].学术论坛,2007(3)

[10].论三个代表[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11]张军凤,张武升.基于师生本位的学校制度文化建设[J].中国教育学刊,2011(5)

[12]季云.新课程背景下英语课堂文化的和谐建构[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8(1)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基于协同创新视角下地方工科院校英语专业文化建设研究”(2013B018);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地方本科院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发展性评价研究与实践”(2014JGA19)

第8篇:家校协同教育的重要性范文

一、统一思想,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观念

全校至上而下,从校长到各班主任、各教师以对学生、对家长、对社会高度负责的态度,从全校的安全稳定大局出发,把学生安全作为当前暑期工作的重点。大家表决心要克服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观念,认真做好暑期学生安全教育管理工作。

二、广泛宣传,做好教育管理工作

1、广泛宣传,加强教育和引导。通过学期休业仪式、班级会议、教工期末总结大会、宣传栏等形式,开展安全主题教育活动,提高每一位老师和每一位学生的安全意识,把安全知识和安全防范意识落实到每个学生的行动中去,进而提高学生安全意识和自防、自救能力。

2、严肃纪律,加强管理和监督。让每一位教师充分认识到安全工作的严肃性,从政治性的高度重视暑期安全教育工作,树立责任网络,层层监管,把每一个工作细节落实到实处。

三、狠抓落实,做好各项必备工作

1、利用休业仪式开展安全专题教育动员大会,校长亲自上台讲话,就安全的重要性、注意那些方面的安全、如何注意自身安全做了全方位的讲解,使学生对暑期的安全有了清醒的认识,都表示暑期一定会把安全时刻牢记心间。

2、利用宣传栏出好了一期暑期安全工作专题板报,把当前全市的安全形势、暑期应注意的安全事项、如何保护自己等方面的内容向学生及学生家长做了宣传。

3、给每位家长送上一份安全告知书,提醒每位家长注意自己孩子的安全教育、管理,通过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监管,确保学生安全。

4、在学校、街道、沿路、沿河张贴安全公告,提醒大家注意自身安全,并时刻注意身边孩子的安全,把事故消除于萌芽状态。

5、放假前做好安全隐患大排查工作,及时排查学校以及周边存在的安全隐患,特别是河道、水库最容易出现事故的地方,做好安全警示措施。

6、鉴于本校的实际情况,特在大边桥及上下沿河岸、老屋场水库树立安全警示标志,提醒孩子不要下水游泳,保证安全。

7、学校成立安全巡逻队,给学校行政领导、教师排好值日,对学校及周边易出事故的地方经常性地巡逻,及时发现险情、及时排除事故。

第9篇:家校协同教育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家庭教育 情商培养 自制力 责任心

健康的家庭氛围影响对学生是至关重要的。宁静、和谐的家庭环境是养成学生健康情商及智商的源泉,尤其是家长对孩子的态度对子女的成长有着特别的影响。

一、当前家庭教育现状及问题

在与学生平时的接触过程中,笔者深刻感受到一些家长在孩子教育引导上存在着明显的“失职”现象。

1.缺乏正确的沟通和引导意识

一些家长本身的知识和见识有限,他们过分依赖学校教育,甚至盲目信任孩子的谎言,出现问题也不及时与老师、学校沟通,不能认识到家校结合、形成统一“战线”来共同解决问题的积极作用。例如,老师在与某同学的交流中发现他对平时要求他的人有很大的排斥心理,甚至是敌对心理。受网络游戏的影响,他把父母拉进了“黑名单”,在平时与人交流中也表现出一定的沟通障碍。老师随即通知家长,希望其能到校来一起想办法帮助孩子。家长得知后,漠不关心,迟迟不到校,对孩子不理不教。

2.“失陪父母”越来越多

一些“生而不养,养而不教”的“失陪父母”,只肯为孩子花钱,却不肯多花心思和时间在孩子身上;让孩子来到这个世界,却不对他的未来负责,当孩子需要陪伴时,经常以“挣钱”为借口。例如某学生家长因孩子上课时间观念淡薄、放弃学习等问题来学校与老师沟通,家长的失望之情溢于言表:“因为他爸爸常年在外跑车,我一个人带他,什么事都依着他。除了学习,什么事都不让他做,对他百依百顺。现在17岁了,却不懂‘人事’了。去年暑假,看他在家玩的实在无聊,就介绍他到朋友那去做点事。刚去一个礼拜就跑回家来,说太累,就再不肯去了……”当孩子出现一系列问题时,家长显得是那样的“无力”和无奈。

再有,像社会上药家鑫、李某某等个人身上发生的恶性事件,充分反映着家庭教育方式对孩子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和结果。家长们必须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就是在孩子成长的每个过程中,去发现和关心他们身上出现的问题,然后想办法去解决。

二、家校协同加强职校生教育的方法

面对上述一些现象和问题,建议家长平时要尽可能多的花时间与孩子在一起沟通,并且沟通的内容不应再是传统中的学习话题,可以聊聊社会时事新闻、班级里的事情和同学等等。一来增进父母子女间的感情,二来能了解孩子在学校平时所做的事情和接触的对象,及时观察他们的思想变化,帮助他们对身边的事和人做出合理的分析和判断。

协同学校教育,共同促使他们形成健康的学习内驱力。具体办法有以下几方面。

1.注重培养EQ(情商)

我们传统的教学,都对智商(IQ)关心很多,对情商(EQ)关心的很少。在人际关系日趋复杂的现代社会中,谁要是能深刻地认识到情商的重要性,那么不管是在学习上、工作上、事业上、情感上还是更为广泛的人际关系领域,谁就拥有了额外的独到优势。

据分析,一个人成功的方程式应该表述为:20%的智商+80%的情商=100%的成功。英国著名心理学家嘉纳说过:“一个人最后在社会上占据什么位置,绝大部分取决于非智力因素。很多人在潜力、学历、机会等各方面相差不多,但后来实现的价值和所处地位却差距很大,这就很难用智商来加以解释了。”

情商的培养主要依赖于家长,包括:激励孩子面对挫折;克服冲动;调适情绪,避免因过度沮丧影响思考能力;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培育正常的人际关系;对未来充满希望并做好人生规划……

情商是个很新的概念,不像智商已经有了上百年的历史,就大量资料和实验数据的整体反应而言,情商对个人的发展际遇影响远比智商更为重要。有研究表明,学生的情商可以通过家长和老师的指导加以改善提高。有人说经验与教育可以提高一个孩子的智商,但我们的教育文化往往又仍以学业为重,忽略了与个人命运息息相关的情商。

哈佛教育学院的心理学家曾经说过:“时代已经不同了,我们对才华的定义应该扩大。教育对孩子最大的帮助是发现他们的潜力,并引导他们步入恰适的领域,使其因潜能得以发挥而获得最大的成就。因为,成功有无数个定义,成功的途径更是千变万化的。”

(1)持有肯定的态度。有个孩子很小的时候就问他的母亲:“妈妈,我长大能不能上天?”“能,一定能。”妈妈回答道。这个孩子就是阿姆斯特朗,人类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所以爸爸妈妈的肯定和激励,是开发孩子情商的起点。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永远是孩子信心的源泉,父母要坚持培养孩子的这种“赢”的感觉和面对失败和挫折的情绪。

(2)培养自制力。情商的第一个定义是认识自身的情绪,也即认知感觉的能力,掌握感觉才能主宰人生。第二个就是要善于管理情绪。父母要培养孩子控制情绪的自制力,尤其是独生子女普遍存在任性、对情绪缺乏控制力等问题。最好的方法就是想办法让其冷静,但又决不能因此而顺从他们。培养孩子的自制力对孩子今后的生活、婚姻、事业都会有很大的好处,也是情商的重要组成部分。

(3)多激励、重实践。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受激励产生的,通过不断的自我激励,就会使你有一股内在的动力。其中引导他们分担力所能及的事,培养亲情及团队合作意识,就是很好的途径和办法。

2.注重培养责任感

一位班主任苦恼地说:“我根本无法激励那些学生写功课,因为他们的父母在家根本不要求他们做任何事情。”

龙永图讲述过一个令人感慨的故事。他到瑞士访问的时候,在一个洗手间里,听到隔壁小间里一直有一种奇特的响动。由于这响动时间过长,而且也过于奇特,因此吸引了他的好奇。于是,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他通过小门的缝隙向里探望。原来,小间里一个只有七八岁的小男孩正在修理马桶的冲刷设备。一问才知道,这个小男孩上完厕所以后,因为冲刷设备出了问题,他没有把脏东西冲下去,因此他就一个人蹲在那里,千方百计地想修复那个冲刷设备。而他的父母、老师当时并不在他的身边。这件事令龙永图部长非常感慨,一个只有七八岁的小男孩,竟然有如此强烈的负责精神,可以说这种负责精神已经渗透了他全身的每个细胞,已经完完全全成了他的习惯。

其实这不仅仅是公共道德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责任感问题,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让这个七八岁的孩子认为,不把马桶冲干净就不能走,因为这会影响别人的使用。

美国总统布什就职时曾谈到四个问题,其中一个是关于教育的,他要求学生要为社区服务,这就是要培养社会责任感。作为家长,一定要在生活中引导孩子动手,同时让其明白:不仅要对自己的亲人负责任,而且要对别人、集体、社会负责任,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成为社会需要的人。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