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性范文

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性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性

第1篇: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森林培育;生态环境建设;发展

1 森林培育和生态建设的内容

(1)生态环境建设。生态环境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其主要是利用生态系统理论结合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对生态环境进行改善与建设,其主要内容涉及多个领域,例如林业、农业、畜牧业,并通过生物学、物理学、管理学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对脆弱的生态环境进行改善,是科学的生态治理与重建的手段。

(2)森林培育。森林培育主要是对育林过程的全面控制,包括森林立地、树种选择、林木种子生产和经营、苗木培育、森林营造、森林生长发育、结构及其调控、森林抚育和改造、森林主伐与更新等环节在内的全过程。

2 生态环境建设的现状及面临的主要问题

人类与社会的发展都离不开生态环境的作用,由于科学技术水平的大幅度提高,人类对生态环境的开发利用越来越彻底,生态环境的过度开发与破坏造成生态环境恶化面积越来越大,生态环境问题已经严重的影响到人们的生活。其主要造成的环境问题有以下几部分。

(1)水土流失。水土流失一直是我国生态环境的重要问题,由于在发展时期对森林资源的大肆砍伐及开荒造田造成我国水土流失严重,由于我国国土面积辽阔,人口众多,因此在许多地区都出现了水土流失的情况,其分布多、面积广,并且有一定的扩大趋势,为治理工作带来很大的难度。

(2)土地荒漠化与沙尘暴。土地荒漠化及沙尘暴的主要成因是森林及植被遭到破坏,土地水土流失严重,造成土地荒漠化,而沙尘暴的形成则是土地荒漠化引起的。土地荒漠化及沙尘暴会加剧土地退化的速度,并且会致使生态环境恶化的更为严重,形成恶性循环。

(3)植被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森林环境是形成完整生态系统的主体,是保证生物多样性的前提。我国森林资源多年来不断的被开发利用,培育速度无法赶上开发速度,造成森林资源逐渐减少,一些气候较为干旱的地区存在水土流失及土地荒漠化的情况,森林存储量较少,形成森林资源分布不均衡的现象。这种掠夺式的开发使森林生物失去赖以生存的环境,对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的破坏,致使一些生物数量逐渐减少,严重时会造成物种的灭绝。

(4)水旱灾害严重、水资源短缺。水作为人类生存必不可少的资源,一直是困扰我国的重要问题,目前我国淡水资源占有量仅仅排在世界第六位,我国人口众多,再加上环境的恶化问题,水资源已经出现严重短缺的现象。由于我国地理环境广阔,造成降水分布极度不均,致使不同地区出现不同程度的旱灾与涝灾。

(5)淡水和湿地生态系统受损。我国淡水资源的含量已经逐渐无法满足人们用水的需求,目前河流断流与湖泊干枯使我国淡水资源储存量急剧减少,直接影响到沿河以河水为主要灌溉水源的绿洲生态系统,河流的断流不只影响了我国水资源的供应,还影响了航运交通运输。另外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水资源正在遭受日益严重的污染。湖泊和沼泽不但是地表水的天然贮存库,还因为其巨大的生态功能而被称为“地球之肾”。我国的湖泊以其分布广泛、类型多样、成因复杂而著称于世。但近几十年来,我国的湖泊普遍出现了湖面退缩、水位下降、水量减少、湖水咸化甚至干涸消亡等现象。尤其是湿地生态系统受到人类的干扰破坏使得种群数量大幅下降,生物多样性降低。

(6)“三废”及农村生态环境污染严重。工业“三废”不但给人类的生活环境带来危害而且日益加剧危害着人类的生存环境。空气质量下降,农田生产力下降,而且受污染的家副产品直接损坏人类健康。生态环境恶化退化给国民经济造成损失并阻碍其发展。

3 森林培育对生态环境建设的作用

森林是生态环境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是促进生物多样性的主体,人类的生存环境离不开森林的作用。在生态建设中,森林培育工作的进行是生态建设程度的体现。目前我国森林覆盖率已经达到21.66%,预计今年将达到23.04%,这是我国生态建设的重要成果,而森林培育在生态建设起到的功效主要有以下几点。

(1)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是森林资源具有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目前我国通过大面积的植树造林来治理地区水土流失的问题。由于森林对自然界水域流量具有控制的作用,其可以减轻暴雨洪水对水土的冲击,同时又可以涵养水源,避免干旱季节河流水域的枯竭。

(2)防风固沙,遏制土地荒漠化。沙尘暴是土地荒漠化的推手,荒漠化又是沙尘暴形成的原因,这二者之间形成一种恶性循环,而在沙尘暴多发地区,培育一片森林可以有效阻止沙尘暴对土地的侵蚀。在沙尘暴多发地区一条森林带可以有效的降低风速,改变风向,森林的枝叶可以阻隔风中的沙砾。大规模的绿化带不止可以起到降尘的作用,还可以肥土,通过森林的培育可以使土壤在树木的作用下逐渐恢复养分,从而起到遏制土地荒漠化的作用。

(3)防灾减灾,确保农业稳产高产。调节气候也是森林的一个重要作用,根据调查显示,在森林地区,其所产生的日夜温差较小,并且对比附近区域,森林区域冬日温度要高于其它地区,而在夏日温度要低于其它区域,可以起到一定的恒温、防寒、防冻的作用。并且在森林中,由于植物的蒸腾作用,森林空气湿度要明显高于无植物区域。因此森林可以有效的调节当地的小气候,并且起到防旱防涝的作用,使防护区域内农作物可以有良好的生长条件,保证其稳定高产。

(4)吸收、固定二氧化碳,缓解全球“温室效应”。在人类活动中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而二氧化碳也是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因素之一。大面积的培育森林资源可以有效的促进森林吸收二氧化碳,向空气中释放氧气,缓解温室压力。森林是天然的氧气库,增加森林的覆盖面积可以有效的减轻我国现今的环境问题,减少空气中有害气体的含量。据调查显示,我国近些年来森林储备量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森林资源对二氧化碳的吸收能力也有所增强,在调节我国空气质量,改善我国生态环境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5)保护物种资源,维护生物多样性。在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理念中,保证生物多样性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在我国,大部分的生物都是以森林作为栖息地,并在此繁衍生息。由于森林资源的破坏造成我国一些物种失去家园,面临着灭绝的危机。目前我国正大力开展恢复生物多样性的工作,通过对森林的培育与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使物种可以有一个安全的栖息地,从而保证生态系统的完整性。森林是物种最好的保护屏障,在生态环境建设中通过对森林的培育,恢复物种赖以生存的家园,从而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做出贡献。

4 结束语

生态环境建设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促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维系二者之间的平衡,而森林作为生态系统的主体,对其进行培育是生态环境建设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森林可以有效的调节气候、改善环境、保证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生存中重要的自然资源,而通过森林培育也可以有效的推进生态环境的建设,促使我国走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林杰.浅析森林培育在我国生态环境建设中的重要性[J].农技服务,2016,33(6):166.

[2]尹立新.浅谈森林培育在生B环境建设中的重要性[J].大科技,2016(14).

第2篇: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林业生态环境;现状;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S233.72 文献标识码:A

1 我国林业生态系统的现状

近些年来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不断的增强,我国的林业生态系统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以植物造林为重点的生态工程建设不断的进行,森林面积实现了逐年的递增,林业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的改善。目前在几次的森林资源清查过程中,我国的人工林面积已居世界之首,我国的森林覆盖率已有了较大的增长,人工林和天然林的面积实现了较大的增幅,后备森林资源储备丰厚,林业生态功能得以加强,森林的质量得以提高,森林的生态功能逐渐显现出成效。

我国林业资源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重点林业工程建设稳步推进,森林资源总量持续增长,森林的多功能多效益逐步显现,木材等林产品、生态产品和生态文化产品的供给能力进一步增强,为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推进科学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在世界上许多国家森林面积、蓄积不断减少的同时,我国实现了森林面积和蓄积的持续双增长,这个成绩是来之不易的,也是令人欣慰的。

在我国的陆地资源中,林业资源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环境法颁布后,我国的林业资源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重视。国家对林业资源加大了投入和规划的力度,对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都加大了治理的力度,同时林业资源的保护也取得了较大的成效,林业生态系统的平衡发展,促进了水土资源、大气资源的发展和生物的繁衍,林业资源成为自然资源之首。

2 我国林业生态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森林资源总量不足,分布不均

我国森林覆盖率只有全球平均水平的2/3,人均森林面积0.145公顷,我国人均占有森林面积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21%,不足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人均森林蓄积10.151立方米,只有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7。森林覆盖率比世界平均水平的26.6%低了十个百分点。全国乔木林生态功能指数0.54,生态功能好的仅占11.31%,生态脆弱状况没有根本扭转。

森林资源质量不高。林业生态问题依然是制约我国可持续发展最突出的问题之一,生态产品依然是当今社会最短缺的产品之一,生态差距依然是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最主要的差距之一。

2.2 农民造林意识淡薄

农民没有认识到造林的重要性,小农意识强烈,只是看到眼前的利益,在传统思维意识中,认为种地才是获取经济的主要来源,对于林地的作用并没有观念。所以说在国家号召退耕还林的过程中,还存在很多林粮间作的现象,真正的意图还是种地,造林只是一种敷衍,致使造林成活率较低。此外,在我国以前的森林法中,对于农民非法开垦林地并没有严格的法律规定,致使大量的林地被开垦成耕地,滥砍乱伐现象严重,大量的林地被毁坏。虽然说在之后的森林法中对这方面有所规定,但是农民还是会通过其他的办法来扩充土地,毁林开荒现象严重。

2.3 林业生态环境建设质量不高

近年我国生态环境建设在水土保持、林业生态工程、防治荒漠化、草原生态建设、自然保护区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林业生态环境建设的质量除重点治理区外,一般较差,标准不高。

3 加快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

3.1 增加林业生态建设投入,加大扶持力度

对于林业生态建设,要在资金上加大投入,并且将林业建设资金列为专项资金,纳入财政预算中,不得擅自将林业资金挪威他用。并且还用扩充林业资金的融资渠道,在社会上广泛的发动社会力量,争取多方面的资金链,建立起优质高效的林业建设机制。在林业资金使用的过程中,要加强监督管理,对于使用程序要严格按照相关规定执行,确保每一笔资金都用到林业建设中。

3.2 全民参与,建立激励机制

林业生态建设是利国利民的好事,是对人民有益的事业,所以说发展林业生态建设,关乎全社会人民的利益,需要社会各界积极的投入到林业生态建设中来。在此期间,需要各个部门积极的配合,将分配到自身的任务优质高效的完成。对于完成任务的效率要和资金分配挂钩,对于任务完成的好的单位,要给予重奖,并且要及时的兑现,提高单位造林的积极性。对于完成情况不好的单位要适当的减少甚至是不发资金,作为惩罚。同时还要积极的动员广大人民群众投入到造林活动中,广泛的宣传造林的重要性,提高人们造林的意识,将林业生态建设发展的更加完善。

3.3 确保质量

林业生态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必须把工程质量放在首位,既要保证建设面积,又要保证建设质量。要进一步强化林业工程质量管理,完善质量监督制度,落实设计、施工、监理等多层次的质量责任制,将责任落实到人,实行质量责任追究制。要正确处理林业生态建设年度工作与五年整体工作的关系,建立健全长效质量评估机制,确保林业生态工程建设质量,圆满实现林业生态区建设的创建目标。

3.4 提高科技含量

确保林业生态建设的质量和效益为了确保林业生态建设的质量和效益,必须全面提高林业生态建设的科技含量,把科学技术贯穿到林业生态建设的全过程,做到科学规划、科学设计、科学实施、科学管理和科学验收。要高度重视高新技术在林业上的研究与应用,并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林业,从而提高林业的国际竞争力。

结语

林业建设不仅是我国发展经济的基础,同时也是生态建设的重要保障,所以说为了建立完善的林业生态建设,就应该提高营林的质量,加强林业队伍建设。在行政管理方面更加的规范化,对于国家的各项规章制度,要严格执行,落实到位。

目前全球资源处于严重的紧张状态,林业资源已成为当前最重要的资源之一,人类已越来越认识到林业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植物造林、退耕还林、加强采伐管理等多项措施的实行,使林业资源得到了合理的保护和利用,林业资源的重要性督促每一位林业工作者和人民群众都应合理的利用林业资源,保护林业资源,这将是我们重要的职责和使命,也是保证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参考文献

[1]姜士平.我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J].科技致富向导,2011(9).

第3篇: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深林绿化;生态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关系研究

前言

伴随着经济体制的不断变革,森林在生态环境中的地位不断提升,在生活水平日益提升以及物质生活逐渐丰富的今天,也对生态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我们在加大生态建设力度的同时,还应着重保护生态环境,这是因为生态环境和人类生存紧密相关,并决定着经济的发展水平。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在有效开展生态环境建设的同时,全面保护生态环境,已经成为人类面临的主要问题。因此,本文对于森林绿化、生态建设、保护这三者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森林绿化

森林绿化是生态建设的主要内容,也是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效手段,而生态环境是人类生产、生活和工作的基础保障。森林绿化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有效手段,森林自身具有美化环境、蓄存水资源、抗风固沙的功效,它和人类生产、生活紧密相连,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保障,也是人类繁衍生息的摇篮[1]。森林绿化隶属于生态林业事业,它是一项造福子孙后代的系统工程。

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一)森林、生态系统是人类生存的根本。近年来,我国面临的严重的河流泛滥问题,这不仅给我国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还对人们的正常生活和工作构成严重威胁。植被破坏、乱砍滥伐是引发洪水泛滥的主要原因,进而出现水土流失。而森林具有保持水土的功效,它在洪灾预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由此可知,森林生态系统是人类生存的根本。

(二)森林、生态系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生态系统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相反,经济的发展还能优化生态环境,生态系统与社会经济紧密相连。人类的生产生活的开展,以生态系统为基础,为追求经济的高速发展,人类毫无节制地向生态系统索取,这不仅会破坏自然资源,还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有时严重可能出现经济倒退[2]。

三、生态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的影响因素

现阶段,我国与发到国家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这是因为我国生态建设水平并不高,影响因素众多,例如,国家的整体实力、生活水平等,具体因素如下:

(一)森林资源极度缺乏。据相关统计结果显示,目前,我国人均森林面积较为理想,大约为世界水平的五分之一,但人均森林蓄积量较低,几乎名列世界末端,并与发达国家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

(二)生态建设不完全。虽然,近年来,我国在生态建设以及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分析我国基本国情可知,相关工作仍需进一步加强,这是因为,虽然实现森林绿化的面积较多,但质量几乎都不合格。例如,在森林绿化中存在品种单一、成活率不高、养护不到位等问题,无法达到保持水土的功效。

(三)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规范不完整。一直以来,人们均忽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问题,进而导致与之相配套的法律规范不完整,外加政府资金投入不足,尚未形成有效、可行的奖惩与鼓励机制,这大大增加了森林绿化、生态建设以及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难度系数。

四、有效开展生态建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措施

(一)从长远角度出发规划生态建设。伴随着社会经济的蓬勃发展,人们愈发关注经济效益,忽略生态环境保护,现阶段,我国生态系统面临严重的破坏,其生态系统的恢复需要较长的时间,因此,我们应从长远角度出发,科学规划生态建设,全面分析,循序渐进。另外,还要紧密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可在现有林区内设置自然保护区,依据生态系统的实际类型合理划分、科学布局。对于国家珍贵、稀少的动植物,应加强保护。同时,在规划的过程中,还应有效考量[3]。

(二)加强宣传。宣传是全面落实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的关键,加强宣传,不仅能增强社会各界的环境保护意识,并能使人们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可以印发宣传手册,也可以组织观看环保视频,旨在通过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来提高人们的思想认识,明确生态环境是我们全人类唯一的,也是共同的生存环境,不可替代,生态环境的保护需要全中国乃至全世界的共同努力。

(三)加大扶持力度。政府作为生态建设以及环境保护的主要资金来源,应加大扶持力度,并将相关投资列入财政预算的范畴,提高关注度,优先开展生态建设以及环境保护工作。这是因为生态建设以及环境保护活动的开展离不开资金支持,经济资源是其正常开展的必要条件。例如,自然保护区的监督管理、科学研究和防火等各种活动均需要资金支持。同时,还应全面管理在生态建设以及环境保护中的投入的资金,最大限度地利用各种资金,并编制合理的自然资源开发管理补偿规范,在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的基础上,保护生态环境,进而实现生态环境的长远发展。另外,制定科学的优惠政策,有效发挥政府在生态建设中的主导作用,积极鼓励全社会共同参与到生态环境保护中。对于长期贡献于荒山开发的人员,应给予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鼓励,并出台相关优惠政策,使其切身体会到政府的重视度和生态保护的重要性。

(四)注重管理。行政管理是有效开展生态建设以及全面保护生态环境的有效措施,因此,我们应注重管理。为进一步推进生态建设以及环境保护,我们应制定具体、规范的管理职责,明确自身职责,实施逐步管理。在生态系统中,成立专门的保护管理部门,且主管部门应定期检查保护情况,同时,及时报告上级领导。结合我国基本国情,构建科学、可行的管理制度,对于表现积极的人员应给予一定的鼓励,并严肃惩处表现消极或者犯错误的人员,如若违反法律,应对其实施法律制裁,借助法律处手段来规范和约束生态建设以及环境保护工作。与生态建设以及环境保护相关的各部门之间,应加强交流沟通,协调合作,全面落实生态系统重建工作,快速恢复生态系统。

(五)全面种植阔叶树。现阶段,人工生态林种植、砍伐以及修复过程中面临较多问题,为改善这一现状,我们应全面种植阔叶树,且完成种植工作后,禁止采伐,这是因为阔叶林不仅具有抗风固沙的功效,还具有较强的蓄水功能,绿化配置较为合理,大大推动了林业生态建设进程。另外,种植阔叶树时,国家会给予一定的补助,并且在特定的年限后会将其划给集体。

结语

生态环境作为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它与社会经济紧密相连,我们应为子孙后创造一个不存在污染的生态环境,进而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我们应从森林绿化着手,有效开展生态建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并妥善处理森林绿化、生态建设、生态环境保护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全面保护生态环境,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人类的永续。

参考文献

[1]伊学清.森林绿化和生态建设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1(5):19-26.

第4篇: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矿区;林业生态;文化体系;环境

我国矿产资源很丰富,但是,随着矿产资源的使用越来越广,矿产资源的开发在带来显著地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因此,要促进矿区林业生态平衡,积极构建矿区林业生态体系,加强矿区林业文化建设。林木是自然环境的天然空调,只有大力发展矿区林业,才能根本改善矿区环境。

一、林业生态文化体系构建内容分析

曾有林业部门领导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国林业工作要深入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以建设生态文明为总目标、以改善生态改善民生为总任务,着力构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六大体系,推动我国林业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满足新社会主义新时展的需求。”所谓的六大体系包括国土生态空间规划体系、重大生态修复工程体系、生态产品生产体系、支持生态建设的政策体系、维护生态安全的制度体系、生态文化体系等,其中生态文化更是所有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构建生态文化体系的主要目的之一,是要培育崇尚自然的文化,摒弃人类破坏自然、征服自然、主宰自然的理念和行动,倡导人与自然平等、和谐共生的关系,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在人们尚未清楚认识自然、看清自然环境对人、社会、经济重要性的同时,生产活动中大多不惜以牺牲生态环境换取经济增长,产生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为此认识到了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不能过度地从自然中索取以过度消费掉自然资源,应形成节约优先、集约利用、适度索取和消费的文化取向。由此可见,林业生态文化体系的核心内容就是,“普及生态知识,宣传生态典型,增强生态意识,繁荣生态文化,树立生态道德,弘扬生态文明,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价值观,努力构建主题突出、内容丰富、贴近生活、富有感染力的生态文化体系。”为此可将生态文化体系构建分为陈生态文化导向机制、驱动机制和约束机制。

二、林业生态文化体系构建措施分析

(一)生态文化导向机制

1、政策导向

政策导向,就是指政府运用行政手段,通过政策引导措施实现国家在落实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持续发展方面的战略目标。例如,利用经济杠杆、金融政策、投资政策和政府采购政策等工具支持林业生态文化体系构建,这就要求政府明确支持什么、反对什么、鼓励什么、限制什么,倡导环境保护、节约减排。同时,在社会生活领域中积极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行为准则和消费方式,为人们生活提供向导。

2、舆论导向

舆论导向,顾名思义,就是运用各种媒体和宣传工具通过社会和大众喜闻乐见的报道、专栏,及电影、戏剧、文学等形式弘扬生态文化,宣扬博大精深的生态文化,正面引导社会大众,让大众在这种潜移默化中认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珍爱自然,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真正发挥舆论的导向和监督效果。

3、市场导向

所谓的市场导向,是运用市场这只“无形的手”,通过经济工具调整资源结构,优化资源配置,减少资源浪费,倡导绿色消费,进而起到保护环境的效果。与此同时,大力执行市场准入机制与认证机制,各地组织部门严格限制高污染、高排放、高能耗、低效益的产品进入市场,并积极推进绿色工业发展,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环境。

(二)生态文化驱动机制

1、政策驱动

政策驱动,就是在政府推行的产业政策下,利用产业政策所产生的驱动力建立健全与完善的清洁生产机制,积极倡导新型产业发展,带动传统产业升级,通过此渠道拉动生态文化体系发展。为了做到这一点,政府部门应通过政策驱动积极鼓励生态林业、生态旅游业和洁净能源产业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产业发展机制,进而推动林业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利益驱动

利益驱动,就是运用国家税费杠杆建立公平的利益分配机制,严格按照“谁污染、谁受罚,谁治理、谁受益”的原则,增加生产者消耗资源、能源的成本,让那些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和破坏的生产者承担相应的经济补偿,使其降低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3、激励驱动

激励驱动,就是要求国家鼓励发展循环经济,形成再生资源循环回收利用体系,利于保护环境。简单地说,就是通过一定的政策扶持、和税费减免等措施全力支持现代生物技术和高新技术为依托产业发展,并加强废旧物回收利用,构建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增强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对生态环境索取的同时也有效地保护了环境。

(三)生态文化约束机制

1、法律约束

法律约束,就是运用法律手段建立和完善自然生态与环境保护的长效机制,用法律、法规来规范和调节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行为关系。自然生态和环境保护的长效机制的建立,利于加大环境保护的监管力度和执法力度,使全社会的林业资源和生态环境置于环境保护之下,进而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的多样性,并达到构建林业生态文化体系的效果,推动林业改革。

2、道德约束

所谓的道德约束就是将伦理道德、社会道德、思想素质等扩展至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增强社会民众的责任意识,并肩负起这份责任做些对环境保护、生态维持有益的行为。自然环境为我们提供了生活了家园,全国政府、团体、社会、厂矿企业、事业单位、接到社区、学校等,每一位公民都应承担起这一份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的责任,并养成良好的环保意识,使之成为全社会共同遵守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

3、制度约束

制度约束,就是进一步建立和健全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生态补偿制度。为了做到这一点,中央和地方政府应充分考虑生态补偿因素,秉持着“谁污染、谁治理”的原理,利用补偿制度起到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由于补偿机制初行,可在各地方开展生态补偿试点,并建立遗传资源惠益共享机制,全力保护生态环境。为了确保生态补偿机制发挥切实作用,建立行之有效的社会补偿制度,可采用对口援助、经济补偿等形式自上而下、自东向西逐步实行,补偿对生态环境贡献者,进而形成良好的机制。

林业生态文化体系构建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面广,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实际情况,生态文化体系建设措施的实施有着一定的差异性,为此,具体实施过程中要做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加强探索,才能达到既定目标。林业改革与建设是以深入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为前提,林业要想走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就要积极发展好生态文化建设。在未来的工作中,林业主管部门必须进一步加大林业生态文化体系建设,提高林业生态文化在建设上的规模水平,健全与完善林业法规体系,为推动林业健康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安广君.坚持基本国策促进矿区可持续发展[J].山东环境.2000(01).

[2]文竹,张烨.论矿区建设规划与生态[J].煤炭技术.2013(05).

第5篇: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林业生态建设;发展;对策

由于人们没有认识到林业生态建设的重要性,使得我国的林业生态环境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近年来,人们逐渐重视林业生态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和改善了现有的生态环境,但森林资源和林业发展仍面临着严峻的形势。

一、林业生态建设的现状和问题

随着林业生态的不断建设和发展,我国的生态环境得到了一定的改善,积极的促进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是,在我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中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

(一)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筹集管理方面的法律制度不完善。一是补偿基金筹措机制不健全,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来源渠道少,造成补偿基金筹措困难,加上现有的资金不充足,林业生态建设得不到保障。二是补助范围面积小,大部分生态公益林得不到补助,只有部分列入国家重点防护林范围的才能得到一定的补助,并且补助标准比较低。

(二)指导思想上存在着重经济轻生态的偏差。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决定了林业生态建设的重要性。但是,长期以来,人们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只是把林业当作一般的产业或经济部门,忽视了林业生态建设的生态和社会效益,只注重林业的眼前的经济效益,为了短暂的经济的增长,过度利用森林,同时没有注重森林管护,造成我国森林面积的不断减少,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

(三)林业种植技术差,林业生态建设的质量不高。虽然林业种植是粗放型的工作,但是也有着高技术、重责任的要求,并且要求因地制宜,在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要求。目前,林业种植中存在着造林质量差等问题,这主要是一些地区的造林人员没有高要求、严标准的去完成任务,在造林中,存在粗植滥造、不开沟、不浇水等现象。

(四)林业建设滞后,林业工业基础差。部分木材加工存在企业规模偏小、重复建设现象严重、森林资源利用率低等问题,加上林业企业生产方式单一、生产设备落后,这严重滞后了林业建设。

二、林业生态建设的对策

(一)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是保护和建设生态公益林的一项根本措施。

一要加快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以政府投入为主要渠道,同时开通其他筹措林业生态建设资金。以“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为原则,按照一定的比例,从生态效益的直接受益单位的经营收入中提取资金,通过多渠道筹措林业生态建设资金,为林业生态建设提供经济支撑。二要对一些重大项目应重点照顾,在多方面给予支持:资金补助、税收优惠等,以促进重大项目的建设速度。三要进一步扩大公益林补偿面积和补偿标准,让尽可能多的公益林能够得到比较高的补助,以保证林业生态建设的速度。

(二)在林业生态环境建设中树立生态经济思想。林业生态建设牵涉到多个方面,包括自然、社会和经济等。实践证明,只注重经济的发展,忽视自然、社会的协调发展是行不通的,只有从生态经济的整体出发,追求综合效益最佳,而不是追求某一方面的效益最佳,才能达到生态经济协调,在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经济也得到长足发展,这就是可持续发展。

(三)搞好林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林业的投入。重视林业基础设施建设,认真实施林木良种工程。建立一批苗木生产基地、采种基地和良种繁育基地。加强森林防火组织指挥体系建设,搞好生物防火林带建设;高度重视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重点搞好重要林木害虫治理、重大检疫性害虫预防和主要经济林病虫害防治等森林病虫害综合治理工程。

三、林业生态建设未来发展趋势与展望

森林在世界范围内的环境保护方面占有独一无二的位置,随着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林业生态建设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大多数国家的林业发展都在进行变革。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人类对于森林的利用和干扰必须在一个限度内,以维持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稳定。

随着我国林业生态建设的不断发展,在建设的过程中,取得了一系列的林业生态建设的科研成果。通过在林业生态建设中的实践证明,在我国林业生态建设中取得的科研成果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和学术价值,但从林业生态的长远角度来看,这些研究还需进一步调整与完善。

在今后的一段时间内,随着我国林业生态建设的快速发展,这就会对林业生态建设技术提出更高的要求,只有林业生态技术的不断进步,才能为林业生态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今后林业生态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抗性植物材料的选择和繁育、人工防护林生态系统稳定性维持、区域性防护林恢复与重建的生态经济评价等。

四、结语

保护与改善环境是21世纪的主题,而森林作为生态系统中的主体,林业生态建设是个毋庸置疑的永恒课题,林业生态工程正是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为了改变日趋恶化的生态环境,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应更新理念、加大资金与技术投入、建立激励机制与健全管理制度、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等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推进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有效机制。

参考文献

[1] 左月玲.浅析林业生态工程与区域生态环境[J].赤子,2009年第14期.

[2] 王红霞.林业生态建设探讨[J].民营科技,2012年03期.

[3] 程立新.我国林业生态建设问题探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年第03期.

[4] 孙秀兰,李凤平.浅谈我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J].科技致富向导,2011年第11期.

第6篇: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生态伦理;生态文明;建设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5)07 ― 0007 ― 02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由于人类对自然资源需求的无限扩大,工业快速发展对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促使人类过度地对自然资源盲目开发,致使自然界失去了生态平衡,造成了全球气候变暖、土地的沙漠化、水资源的严重危机、能源的短缺、个别生物物种的消退、流行病的增多等等自然灾害的发生,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安全。随着生态环境的逐步恶化,迫使人们重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重新了解自然界如何为人类的生存服务。生态伦理思想明确地阐述了“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生态伦理思想是构建生态文明建设体系的理论基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我国综合实力素质的飞速发展,我们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引起了高度的重视,党的“十七大”、“十”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要树立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生态文明建设要融入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等方面,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一、生态伦理思想的内涵分析

在的理论体系中没有对生态问题进行专门的论述,马克思把生态伦理思想融入到其它理论体系之中。马克思认为人靠自然界生活,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于死亡而必须与之持续不断地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1〕这说明,自然界是我们生存的根本条件,地球对于我们是惟一的,破坏地球就是破坏我们自己。他还认为人类的实践活动对自然界有着巨大的影响,人类的实践活动创造出一个属于人的世界,人类的劳动就是实现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之间相互作用的基本手段。马克思提出:人们要尊重自然界,正确对待自然界,要把自然界当做人的生命一样爱戴。马克思还认为:人类可以发挥其聪明才智创造世界、改造世界。人类可以调节改变其生产生活方式来管理和控制自然界,从而改变自然界和人类本身。因此,人类的实践活动能使自然界该变成一个适于人类生存的世界。马克思还认为:自然界生态危机的根源在于人类不合理的制度和生产方式,疯狂的追求利润,必然造成资源的枯竭、环境的破坏以及自然界对人类的报复。

二、生态伦理思想的现实价值

生态伦理思想是现代社会生态文明发展的理论基础,生态伦理思想对现代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及其指导意义。生态伦理思想的现实价值主要表现在:

揭示了人与自然的“一体”性关系,明确了自然存在的价值。马克思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科学认识,促使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为生态文明发展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为坚持人类与自然界的高度和谐发展,指明了方向。

生态文明建设中,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以人为本”是马克思环境伦理思想的核心,是对人类中心主义的超越,人类在自然生态系统中要优先发展,自然界要为人类的发展提供必要的保障,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提出物质变换的对立性,倡导可持续发展。马克思指明了物质的有机发展和无机发展的内在联系。根据这一观点,生产劳动是人和自然的物质转换唯一途径,也就是说人类在生产劳动时,超出自然界的实际承载力,必然会影响自然界顺其发展,也就造成了人类与自然界之间的矛盾。

生态文明建设中,要坚持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马克思环境伦理思想把生态学思想同唯物主义,同辩证法、同自然科学等联系起来,自然和人类相互制约的唯一条件就是人类的存在。〔2〕 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马克思唯物主义、辩证法和自然科学,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把现代社会发展与自然界发展相统一,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发展。

三、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内涵分析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要问题。那么要想改变日趋恶化的生态环境,生态文明建设是唯一的有效手段。只有熟知和掌握生态环境建设的科学内涵,才能推动科学的生态环境建设。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在改造世界、创造世界的过程中,不断克服影响自然界发展的负面因素,处理好人与自然界和谐发展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在良好生态发展背景下人类得以迅速发展。生态文明是集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于一身的高度发展,是自然生态和人类和谐统一的高层次的文明。〔3〕 生态文明建设要以可持续发展为发展原则,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人们要树立生态环境建设、经济建设、社会建设等协调发展的理念,要坚持在可持续开发自然资源时,关注生态环境的承载力,树立人类与自然的平等观,实现人类与自然协调、统一的和谐发展。〔4〕因此,生态文明建设理念是对政治、经济、社会、自然协调发展的一种观念的更新,是人类与自然生态和谐相处的保障。

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就是马克思的生态伦理思想;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原则,就是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有效途径,就是发展循环经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就是生态产业的建设与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发展体系,能够给人类带来更好地生活,能够促进人类的进步,能够促进社会的稳定。

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现阶段生态环境能否良好地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我国已经认识到生态环境建设和环境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已经把环境保护确立为一项基本国策。1989年我国颁布了首部《环境保护法》,2005年了《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2007年的“十七大”政府工作报告强调了要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性。这些文件的颁布,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加快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但是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还存在许多的不足,下面我们就谈谈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生产方式的落后

我国的大多数工业发展,还延续着传统的工业发展方式,以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换取产业的发展,面对这种毫无节制地、任意消耗浪费自然资源的生产方式,必将造成对有限自然资源的大量流失,及对自然环境的严重污染。区域资源的严重匮乏已经非常严重地制约了地方经济的发展,最终将阻碍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步伐。

(二)片面追求GDP

GDP的快速增长,代表着这一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一些地方政府为了自己的政绩,忘却了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对环境的破坏熟视无睹,继续生产耗能工业,严重地破坏了生态环境的发展,直接涉及到威胁人类的生存。

(三)忽视对环境的保护

个别企业一味追求产值,忽视了对环境的保护,工业废水到处乱排,工业垃圾随意倾倒,工业废气随意排放,造成了对自然界的严重污染,致使全球气候变暖、土地的沙漠化、水资源的严重危机、能源的短缺、个别生物物种的消退、流行病的增多等等自然灾害的发生,危及到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

(四)规章制度的缺陷

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规章制度的建设还存在较多的缺陷。例如,资源性产品价格不能反映资源的稀缺程度,环境评价的客观性、公正性、环境污染的付费制度、生态破坏的补偿制度等等还不健全和完善,制约了生态文明的建设。

五、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对策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到一个民族子孙后展的重要事,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保障,是中国梦早日实现的前提。建设生态文明,不是简单的污染防控和生态恢复,而是创新发展工业文明,既强调和谐、循环发展,又是强调效率、发展的力度。要以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为根本,以加快循环经济建设为突破口,推动整个社会走向生态文明良好的和谐发展的道路。

(一)提高公民的生态文明素质

生态文明需要从每一个公民的自身做起,加强生态文明的宣传力度,使每一名公民都成为生态文明的宣传员,都成为生态公民。〔5〕要有效地运用互联网、电视、广播、报纸等等新闻媒体,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宣传,并及时有效地将生态文明的理念,渗透到人们的工作、生活、娱乐等各个层面,以提高公民的生态文明素质,使每一名公民在日常生活中都能意识到保护和爱护环境,绿色环保低碳出行等的重要性。

(二)发展生态产业

生态产业是国家社会进步发展的必备条件,建设环境污染少的生态农业,建设节约资源的生态工业产业链是生态产业发展的重点。应重点加强传统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生态产业的战略布局,努力推动传统产业向高新生态产业的转型,为生态环境的改善创造条件。

(三)加强生态治理

生态治理是一项消耗时间长,系统庞大的,具有长远规划的工程,各部门积极的协同配合,齐心协力关停能源消耗大,对环境污染严重的工业生产链。发展生态工业和生态农业,形成良性的循环。优先解决危害公民身体健康、社会关注的环境问题,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加快环境优美城市、最佳生态城市、最佳人居城市等的创建工作,继而推动生态治理和环境保护。

(四)建立制度创新机制

我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已经明确指出了要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就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与目标相比较,我国在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上还有很多的不足,还存在较多的问题,束缚了生态文明建设前进的步伐,那么我们就应该应转变思想观念,建立健全有效地创新机制,以保证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可持续健康的发展。

(五)完善政策和法律的保障体系

具有良好的政策和完善的法律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保障。要想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就必须将环境保护纳入国家和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之中。只有通过相关政策的要求和法律的约束,人们才能意识到破坏生态环境的严重后果,才能加强人们保护环境,爱护环境的法律意识。通过不断地完善环境经济体系政策,不断加强环境保护监督检查政策,来有效地推动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

〔参 考 文 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5.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20.

〔3〕张旭平.“生态文明”概念辨析〔J〕.系统辩证学学报,2001,(02):86-90.

第7篇: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生态水利 河道治理 水利工程 应用措施

中国在远古的时候就有一个传说"禹疏九河,导流入海"。这充分证明了在古代的时候,人们就已经开始重视对河道的治理工作,每个朝代基本上都设有专门治理河道的机构,负责管理工作,制定一些规章制度和措施。例如古代最著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大运河、现在的大型水利工程南水北调、红旗渠等水利工程都是治理河道的典型例子。现在河道治理工作与城市建设有座密切的关系,二者不可分割。科学合理的改善河道、水流环境面貌和有效的对河道生态治理。目前,由于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对水利行业越来越重视,水利基础性工程建设发展比较快,整个水利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家加大对大、中、小型河道、河流的治理力度。然而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环境保护、生态保护的观念已经深入到了各个领域,各个行业。水利行业在建设施工中也开始注重生态与环保的关系,这就给水利工程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标准。

一、生态水利工程概述

生态水利是指人类社会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水资源利用有了新的途径和新的方式,"叫生态水利".生态水利的目的是保护生态环境,开发水利,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做贡献。生态水利不仅能保护生态环境,而且还能发展水利事业。具体一点,从宏观上讲,生态水利就是探讨是水利和生态环境二者之间的关系;水资源的开发和水利运用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后果以及影响。要合理利用水资源,开发水资源,、以及水资源的分配,节约用水,提高效率,利用水资源以保证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自我恢复能力,即达到保护生态环境,因此,发展生态水利首先要考虑人和水体这俩个主要因素,作为整个生态系统的主体去研究。人和自然都离不开水,都有对水利的依赖和共同的需求,通过水利工程设计、规划、水利工程建设、施工以及维护等运作机制,来促进建立生态环境的水利工程。达到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可持续利用,社会稳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二、建设生态水利的重要性

以前传统的水利工程施工时,没有考虑到生态环境这一主体,在很大程度上水利工程都破坏生态环境,违背了时展的需求,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宗旨。因此,在国家经济建设中需要建立有利于美化环境的生态水利。生态水利的关键点和重要性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1、保护生态环境

现在社会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世界性的问题。他制约了人类发展的空间。虽然我们国家重视水利工程建设,河流的治理工作,水土不得流失、保持固有水资源、植树造林、防止风沙、等保护生态环境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带动经济建设不断向前发展。但是,由于我们国家面积大,人口众多,对资源的需求量比较大,对能源的消费量也很大,有很多地方缺乏水资源,尤其是偏远地区不重视水资源的管理,浪费现象时有发生,生态环境恶化现象越来越严重,生态环境危机和水资源短缺现象逐渐呈现人们面前。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并且,过去的传统的水利工程,在施工时过分依赖自然,利用自然,忽略了保护环境这一重要问题,从而使生态环境恶化越来越严重,保护生态环境这是百年大计,也是关系到人类生存的未来,发展经济、稳定社会、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坚实保障。生态环境的恶化不仅是我们国家的头等大事,也是当今世界的主要大事,我们当前的主要任务是;保护生态环境,改善生态环境,人与自然要和谐发展。 成为一个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2、生态水利和环境可持续发展

随着我国的经济不断发展,越来越注重水利工程的建设,水利工程规模之大,建设水利项目之多,从整个水利项目建设和水利工程发展的情况去看:已经综合利用了水资源和水资源的开发。当今在水利项目施工过程中不但保留原有的水利工程的功能,而且还要注意到生态环境,减少人们过度依赖资源,过度开发资源,给生态环境带来不必要的损害。生态环境是人们赖以生存,赖以发展的自然基础,但是,传统的水利工程比较落后,无法实现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目的,生态环境不断的恶化与传统的水利工程有着直接的关系,只有发展生态水利,人和自然和谐双赢,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3、生态水利可以实现生态系统循环

生态系统要想健康发展,就必须保证生态系统循环良好。这就要求我们要建立健全生态保护和监督管理系统。使生态水合理利用,充分发挥生态水的功能,达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这一目的。

三、生态水利工程应用的现状

保护生态环境是全球性的一个重要问题,现在有很多国家都意识到了保护自己的家园,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对传统的水利工程设计、水利规划、水利管理理念都进行了评估、进行了反思。并开发了不少生态水利工程,结合自然规律去发发展水利事业,以满足人们的需要,保护环境,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现今我们国家也开始重视生态水利开发和保护生态系统。但是我国的水利工程建设还有很多缺陷。主要有以下几点;

1、河流形态的多变性

我国有许多河流都具有多变性,而在水利工程建设、规划、设计时,往往都忽略了河流的这一特特殊性。每一次施工都会造成环境破坏,这就不利于水利事业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2、原有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

很多河流治理工作不得力,在水利工程建设时与河流治理工作衔接不到位,破坏了河流原有的生态系统。在加上水利工程建工程完工后没有及时恢复原貌,生态环境招到破坏,影响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四、生态水利在河道治理中的应用方法

现在的河道治理工作,越来越重视环境的保护,采取了一些科学合理的生态方法。自然化河流建设与生态化河流建设是河道治理中最常见方法,也是主要策略。河床的原有功能应该保持,生态化河堤也应该跟上。因为生态化河堤渗透性比较强,能保持河流水分不丢失,有充分的自我调节能力。生态河堤抗洪能力也比较强,能够达到水利工程建设的目的。河流治理工作要重视保持其原有的面貌又要发挥他相关的水利功能。自然化河流能降低自然的损害,能减少水利工程的成本。能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五、结语

传统的河流治理方式,已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他不但对环境造成巨大的破坏,而且还加重了经济负担。即影响了环境又影响了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水利工程要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发展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具有双层意义。应把生态水利工程应河道治理中去。

参考文献:

[1] 张龙,生态水利在现代河道治理中的应用,[J],水工结构工程,2007

[2] 马生军,论流域水资源分配与生态保护,[J],北方环境,2011

[3] 赵芳芳,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法律制度研究,[J],经济法学,2006

第8篇: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生态林业工程;可持续发展;效益协调

最近几年,我国市场经济得到了稳定发展,要求拥有更多的林业资源,但我国林业资源不能满足生产的需求。由于大量开发林业资源,对人类生存环境造成了较大的破坏,我国林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受到了较大影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国林业发展要及时调整发展战略,要始终将可持续发展放在第一位,不但要保证林业生产收到较好的经济效益而且也要积极保护人类生态环境。特别是随着我国大力建设生态环境的进行,促进生态林业工程建设无疑可以有效提高生态环境建设水平,可以保证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的稳定运行。

1生态林业工程建设的标准

1.1将可持续发展放在第一位

建设生态林业工程要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才能保证生态林业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只有坚定不移地坚持可持续发展观念,生态林业建设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利用建设生态林业工程可以推动地方生态环境的日益好D,解决由于过度开发引起的环境问题。在建设生态林业工程过程中,不同地区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认真谋划,利用全面研究当地的气候状况、经济情况、地理条件、生态环境特点等因素,明确当地生态林业工程建设是否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在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指导下科学规划当地生态林业工程建设。

1.2保证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协调

开展生态林业工程建设是为了实现生态平衡,提高当地人类生存环境质量,因此首先要讲求生态效益。但在生态效益发展过程中,还需意识到经济效益的重要性,只有保证二者协调发展、相互促进才能保证生态林业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在讲求林业生态效益的过程中收到合理的经济效益,才能保证生态林业建设拥有数量充足的资金,可以推动生态林业的健康发展,实现生态林业工程建设的可持续性,因此二者务必做到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再有,还需认识到林业生长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风险,要针对各种风险及时制订经营管理规划,才能推动生态林业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

1.3保证生态工程技术配套

在建设生态林业工程过程中,森林在此拥有较大的比重,但还需利用技术配套的做法,使其与周围生态环境相适应,才能逐步形成完整的生态体系。因此在建设生态林业过程中,首先要深入了解当地生态环境,保证林区与周围环境相适应,不断增加生态物种提高生态环境建设水平。

2“一带一路”思想的提出

生态林业工程建设还需广泛借助“一带一路”思想的提出,如俄罗斯等要求进口大量的林业资源。我国当前已在以俄罗斯为代表的许多国家建立了林业企业,将我国劳动力密集型林业产业迁到上述国家当中,实现了国内木材加工与林业机械制造等产能的外出,提高了我国林业产业转型升级的速度,同时也使沿线国家林业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沿线国家的生态环境急需发展,要求大力开展生态保护工作。我国将为沿线国家提供生态治理技术援助工作,与这些国家开展广泛合作,同时有效开拓了我国林业生态保护范围。

3生态林业工程建设的措施

3.1及时转变生态林业建设观念

建设生态林业工程涉及自然、经济、社会等各个因素,因此不能满足于应用单纯的生态观点。只有实现生态经济系统的综合性、整体性、协调性,才能不断改善生态环境,实现生态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我国不同地区的生态经济存在较大不同,因此建设生态林业工程要结合当地特点,但需要遵循全国生态经济发展目标。

3.2认真规划生态林业工程建设

建设生态林业工程有着较强的复杂性,要求首先做好总体规划工作。只有深入研究当地生态与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掌握丰富的数据信息,才能明确生态林业工程建设的指标。依据实际情况开展科学规划,创建最为合理的生态格局,才能推动生态林业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

3.3吸引全社会力量参与生态林业工程建设

建设生态林业工程还需依赖广大人民群众,要利用宣传保证广大公众认识到生态林业工程建设的重要性。要大力发挥不同行业不同部门的积极作用,保证责任、权力、利益三者的结合;不断发展多林种,拓展其各种功能,保证经营承包者得到较高的经济利益。明确各级领导干部的工作责任,将生态林业工程责任层层分解;实现检查与评比制度,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使林业管理做到有法可依。

3.4不断加大投入

多方筹措,为生态林业发展筹集数量丰富的资金,做到严格管理,专项专用。同时制订科技兴林政策,可以有效提高生态林业工程建设水平。在工程建设中引入新技术新措施,建立完善的林业科技推广体系,利用各种做法对工作人员加强培训,使其掌握丰富的科技信息。制订优惠政策,支持科技人员深入基层参加劳动。开展多学科综合研究,不断提高生态林业工程建设质量,利用引入先进的管理技术提高管理水平。

4结束语

总之,只有切实开展生态林业工程建设才能实现我国林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在建设生态林业工程过程中,要始终将可持续发展、效益协调原则放在第一位,积极引进技术配套措施,全面规划、统筹考虑,保证生态林业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只有不断提高生态林业工程建设水平才能保证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的有序推进,有利于实现生态系统平衡。在大力推进生态林业工程建设过程中,要同时兼顾其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才能实现生态林业工程建设的良性循环,我国林业工程才能实现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柳洋.生态林业工程建设及发展对策[J].黑龙江科学,2015(10):90-90.

第9篇: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性范文

一、提高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重要性

最近几年来,许多高校给学生开设环保课程,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组织大学生积极参加生态环境保护活动,大部分学生的环境保护和责任意识有了较大的提高。但由于有的学校对生态文明教育仍不够重视,措施较少,致使有的学生生态文明意识淡薄,破坏生态环境、浪费自然资源的现象和行为时有发生,其表现有:(1)对生态环境的感知和关注程度低。对环境污染现状、原因、后果和环境保护措施、生态文明建设等问题感知程度非常低。(2)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如:有的学生不爱惜公物,甚至破坏公共财产,毁坏公共设施等现象时有发生。(3)浪费自然资源的行为如:浪费水、电现象时有发生;乱倒饭菜还是学生的常见行为。大学生是本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骨干力量,对他们进行生态文明意识教育,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社会,显得非常重要和紧迫。

二、开展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途径

(一)认真研读党的方针政策,加强生态文明教育的投入力度

学校应采取多种方式开展学习活动,如成立“党的十精神”宣讲团,分专题开展宣讲活动。邀请相关专家学者分层次、分类别、分批次举办学习贯彻“十”精神的主题培训班。采取宣讲会、讨论会、座谈会和研讨会等多种形式,深人解读“十”精神,加深大学生对“十”报告的深层次理解[2]。首先,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理论教育与高校教育不可或缺的方法,生态文明教育也是实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通过专业课程和公共基础课,加强大学生生态理论知识教育,培养他们的生态文明理念,帮助他们树立健康、科学的可持续发展观与生态观。其次要加强生态文明专业教育,高校应该根据时代的发展和现实的需要,积极研究教学方案,开设生态文明的专业课程,有条件的还可以设立专业的院系,通过系统、全面地教育,培养专业的生态研究、建设的人才。另外,还可以开设选修课,让更多的学生能够了解生态文明知识和生态建设的发展。

(二)构建立体式的生态环境教育教学体系,实现生态理念全面渗透

为了实现生态理念的全面渗透,即生态理念“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必须构建立体式的环境教育教学体系。第一,结合地域特色,应重视对以生态环境建设为主要内容的校本课程的开发并列入教学计划。充分利用学校与社区的教育资源开发校本课程,更好地满足大学生对生态环境方面的知识的需求。第二,把环境教育应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将环境教育纳入学校课程。为环境教育的开展提供组织和机制上的保障,使学生形成忧患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树立正确的人口观、环境观和发展观,从关心身边的环境问题人手积极采取行动,共同创造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第三,应在各门学科教学中体现生态理念。应本着“普遍渗透,有机结合”的原则,使其逐步从部分相关学科教学活动上升为全体教师对学生全方位的环境教育层面。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生态文明从我做起

将实践活动作为培养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有效载体。应该说,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观,离不开实践这一重要的环节。学校可组织学生参加环保公益活动,开展各种主题日活动,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在校外实践中增加生态文明的体验。结合高校思政教育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生态文明意识教育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实体感受。每学期我们都会跟衡水著名企业进行联系,如:衡水老白干、养元、冀衡药业等,安排学生到企业考察参观,观看企业发展的宣传片,参观企业文化和创新产品展,在企业的发展中,始终贯穿一个主题:低碳环保节能,让学生对生态文明的意识有了更具体的理解。在新形势下培育生态文明意识,要善于从日常生活中找寻教育资源,在实践中接受生态文明教育。要积极引导鼓励学生亲自参与生态环境保护活动,如参加本地动植物资源、环境污染状况、水质调查、空气监测,参加环境保护志愿者活动等。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