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沉浸式音乐教学范文

沉浸式音乐教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沉浸式音乐教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沉浸式音乐教学

第1篇:沉浸式音乐教学范文

一、 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主动性

在传统中的音乐欣赏教学中,学生对单一的听老师演奏(唱)或放磁带录音感到枯燥、单调,这样往往使得学生在欣赏音乐时候显得很被动,学生的注意力很容易分散,这样老师的教学也达不到很好的效果,也充满美感的midi音乐、文字、图片、动画、影像等多媒体综合信息,则能自然的调动学生欣赏音乐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会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去感受音乐力度、速度、情绪,学生在欣赏优美画面和midi音乐的同时,脑海里产生种种生动的想象,好像身临其境一般,并激发起了强烈的音乐表现欲、创造欲。

如:在欣赏课《春江花月夜》的乐器简介教学环节中,为了让学生更快的认识并熟悉四种西洋木管乐器的音色和形状结构特点时,我通过电脑分析播放每一种音乐的midi音乐片段,然后利用电脑将没种乐器的图片,展示给学生看,学生对每种乐器从音色到形状,都有了一定的感受和认识。这样,学生在欣赏乐曲的过程当中,就能自然分辨出不同乐器的音色,从而更进一步感受乐曲,所表现的意境和情绪。在欣赏课《春江花月夜》的教学中,我曾经对不同的班级,做过这样的尝试,听磁带录音的班级,注意力集中地学生占百分之七十,教学效果一般。而通过多媒体欣赏的班级,注意力集中地学生占百分之九十以上,教学效果很好。由此可见,学生对于midi音乐、文字、图片、动画、动态视频等多媒体综合信息更感兴趣,能更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二、 创设教学情景、增强教学效果

根据学生的心理和思维特点,恰当的运动多媒体教学,创设教学情景、营造良好氛围,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欣赏音乐的积极性,而且能以趣激思、提高教学的效果。

如:欣赏贝多芬的《月光曲》时,录音配上画面,随着音乐旋律的跳动,屏幕上出现茫茫的大海,月光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水面上,霎时洒满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放完音乐,学生对这首曲子的作者、曲子的旋律反映什么内容等就会一清二楚。

又如我在引导学生欣赏乐曲《春江花月夜》的开头、、尾声三部分片段音乐的教学中,欣赏之前我引导学生结合音乐和画面去感受每段乐曲的力度、速度、乐曲音色及乐曲的情绪。学生在欣赏乐曲开头部分音乐的时候,展现在学生面的是夜色朦胧、夕阳西下、日出东山的美好景致,听到的音乐开始部分由一段自由节拍的引子,由黑管和大管奏出,黑管演奏主题音乐,长笛独奏一段装饰性乐句,这一部分的音乐力度自由、速度渐快、情绪抒情优美,将人们带入优美夜色的意境当中;学生在欣赏乐曲部分的音乐的时候,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是江涛汹涌、游客欢乐、野鸭戏水的生动画面,听到的音乐是采用多种配器手法,多种木管乐器合奏的方法将乐曲推向了,这一部分音乐的力度渐强、速度渐快、情绪欢快热烈,此时学生的情绪很高涨、能激动。似乎感受到了江水的汹涌和家庭的欢乐。学生在欣赏尾声部分的时候,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是归舟远去、野鸭憩息的优美画面,这一部分音乐由黑管在低音区演奏主题旋律,轻柔而舒缓,再次使学生感受到幽静的月色,沉浸在美得遐想中……学生在欣赏的时候,很投入的沉浸在优美的音乐和意境之中,脑海里浮想联翩,将自己和画面、音乐溶为一体。

三、 发挥媒体作用,培养学生能力

第2篇:沉浸式音乐教学范文

关键词: 沉浸;美术活动;自然式沉浸;探究式沉浸;激励式沉浸

“沉浸”一词最早出于美国心理学家米哈里1975年的沉浸理论(flow theory)。这一理论“用来解释人们在进行某项日常活动时,为何会完全投入情境当中,集中注意力,并且过滤掉所有不相关的知觉,进入一种沉浸的状态”。 该理论认为:“‘沉浸’是学习、工作时的‘最佳体验’,它带来的内在满足 感能使人们在从事任务时满怀兴趣,忘记疲劳,不停探索,不断达到新的目标。”

美术教育是启迪人的情感,实现人之间情感表达和交流的有效手段,也是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最具成效的工具之一。由此我们想到,如果能让孩子们“沉浸”于美术活动之中,那么他们所获得的审美情感体验和由此促使他们掌握的艺术表现技能技巧,以及所进行的艺术创作表现也必将是最为显著的。

为此,将“沉浸”理论与大班美术教育有机结合,打造“沉浸式”幼儿美术活动不失为一个值得尝试的举措。通过此类活动,可以为幼儿创设宽松和谐的美育氛围,激发他们愉悦的审美感受,鼓励他们大胆地创作表达。从而使幼儿的心智在“沉浸式”幼儿美术活动中达到“自然式沉浸”“情境式沉浸”“探究式沉浸”“激励式沉浸”等状态。使大班幼儿在沉浸于感受美的同时,亦沉浸于用自己的方式彰显美;在享受创作精神自由的同时,亦习得一些必要的艺术表达技能。

一、选材――吸引幼儿欣然于“自然式沉浸”

“自然式沉浸”,即幼儿直接被艺 术题材所吸引而进入沉浸状态。艺术能给人以审美与愉悦的感受,这是艺术最本质、最典型的特质。正是它的审美和愉悦让人们乐在其中,享受艺术活动的快乐。赏阅文艺作品的美、改造生活原材的美,其本身就是一种享受。因此,富于艺术气息、充满生活情趣的选材能一下抓住幼儿的兴趣,使其自然而然地就投入到美术活动中去。

1 借大师之思再造

经典的艺术作品往往是极具感染力和吸引力的,它如同一双无形的手臂,将欣赏者紧紧环抱。因此,亲近大师、选择经典,利用其独有的艺术感召力可帮助幼儿沉浸于对经典作品的感受体验,并享受由此带来的愉悦。

如:瑞士雕塑大师贾科梅蒂的作品《行走的人》是其巅峰之作,作品中人物细瘦、单薄,如同线和点的组合。作品一呈现,孩子们就被这些貌似怪异、实则耐看的小人吸引住了。当幼儿纷纷好奇于这些小人的制作方法时,老师为他们提供了铅丝和锡纸,鼓励他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制作专属于自己的雕塑作品。在整个过程中,大师的作品既激起了幼儿的创作欲望,又拓展了他们的创作思路。当最终幼儿与大师的作品交相辉映时,我们看到了稚拙中体现的无限创意。

2 借传统之美调融

传统文化艺术历史悠久,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及表现方式有着特有的艺术魅力。随着时光流转与淘洗,当我们再次走近、 触摸,多个传统艺术元素巧妙融合的馥郁芬芳更让人不知不觉就沉醉其中。

如:美术活动《水墨故事》借助吴冠中名画的欣赏让幼儿感受了水墨画的韵味,同时清雅的古筝背景音乐与水墨画交相辉映,幼儿即刻陶醉于古典艺术的雅韵美之中;《非洲时刻》将非洲人的脸部彩绘和非洲民族音乐相结合,让幼儿“在黑色立体底板的奶粉罐上装饰脸谱”和“伴随非洲音乐鼓点跳舞”,当老师充满激情地与幼儿一起拍打着装饰好的鼓唱歌跳舞时,两种非洲民族的艺术美在幼儿创作中自然融合。

3 借绘本之蕴表达

“儿童在审美心理结构中,顺应能力较强,而同化能力较弱,使他们极易沉入作品,把自己整个交给作品,并被作品引导着前进,他们可塑性强,易感、易接受各种艺术形式和思想情感、易被规范整合。”由此可见绘本对幼儿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因此,一本高品质绘本蕴涵的丰富艺术教育元素,可以让幼儿在绘本打造的艺术海洋里忘我地遨游、大胆地表达。

如:跟随着绘本《田鼠阿佛》的赏阅,孩子们被故事中造型有趣、个性独特的阿佛所吸引,并乐此不疲地用报纸和彩纸制作着他们自己的《老鼠阿佛》故事,于是我们看到了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个独特的关于阿佛和他朋友的故事:雨天吃冰淇淋、和妈妈一起看书、调皮的阿佛爬到高高的树上、阿佛摔了个四脚朝天,等等。 4 借生活之材创想

艺术题材的生活性能够激发幼儿的艺术创作潜能。艺术题材若来源于幼儿的实际日常生活,是幼儿或看、或听、或感受、或经历过的,那么幼儿的前期经验就会有更大程度的积累,更容易激起创作的欲望。

如:《面包大变身》教学活动中,利用幼儿感兴趣的食材作为活动材料,引导幼儿运用分割组合、想象创造的方法将普通的吐司面包进行神奇的创作,再适当添加辅助材料,变化成为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活动中,由于原材源自自家厨房,幼儿充满了好奇感和亲切感,一下子就投入到创作中去了。

二、环境――感染幼儿置身于“情境式沉浸”

“情境式沉浸”,是因情境感染而进入沉浸状态。由各种手段、各种方式成功创设的艺术教育情境、艺术教学氛围,可以使幼儿获得更生动、更具体的体验,激发幼儿更加丰富的情感活动,唤醒幼儿内心深处的艺术火花。

1 班级内审美型环境的创设

(1)“处处皆艺术”。沉浸式幼儿美术活动在创设环境时,应尝试从视觉、听觉、触觉等多方面施加艺术教育影响,如教师引导幼儿在充满艺术元素的环境中进行一些自由游戏活动,并通过展示一些具有丰富色彩与艺术特色的图片、装饰材料来引起他们对于艺术的关注、欣赏、参与与评价。

(2)“物物皆材料”。倡导“生活即艺术”,努力做到物物皆材料,可将棉绳、报纸、雪碧瓶、鸡毛等一些原本不起眼的自然物,变成幼儿艺术想象和审美创造的重要素材。而孩子们也在不断地收集、观察、设计、创作、欣赏中审美能力得到发展,从而让他们真正沉浸其中,感知到艺术元素在他们身边无处不在。

(3)“角角见童心”。结合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及班级特色,创设丰富的学习性体验场。老师可为幼儿们创设主题鲜明、情节丰富的角色游戏主题乐园体验场,将各类艺术活动融入其中,开展具有苏州吴文化特色的主题游戏,如三万昌、黄天源、采芝斋、工艺博物馆等。古色古香的游戏环境,种类繁多。形象逼真的“糕点”,最具苏州特色的“刺绣”作品,吴侬软语的昆剧欣赏,让大家在不知不觉中体会到苏州的艺术魅力。

2 师幼间支持型环境的创设

(1)师幼和谐。一个身心紧张的人是无论如何也无法沉浸于某个活动中的,因此要让幼儿沉浸于艺术活动,首先要为幼儿创设自由的学习环境,其最基本的就是要轻松、愉悦。因此,教师“保持积极的情绪和心态、构建和谐平等的师幼关系”是极为重要的。试想,如果老师处处控制着孩子,没有激情和艺术感染力,又怎么能够奢望幼儿投入到艺术创作中去呢?因此只有师生积极互动、彼此信赖,老师率先进入沉浸的状态,才能够更好地带动孩子进入沉浸状态。

(2)创作自主。艺术具有典型的创造性,独创性是艺术的根本。因此要培养幼儿的独立性和主动性,鼓励幼儿的创造精神。幼儿只有真正获得了艺术创造的自,才能投入地进行艺术创造活动。教师应为其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艺术形式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

如《水墨故事》中,幼儿在滴墨印画的基础上进行添画想象,一定范围内的借形想象给了幼儿适量的挑战,而宽广的创作空间又激发幼儿丰富的想象力,他们乐此不疲地从事着创作活动,创作欲望得到极大满足。在《好忙的蜘蛛》中,教师鼓励幼儿尝试用多种材料和表现方式,如油泥、麻绳、洞洞板,水油分离、刮画、滴画、吹画等进行创造性的组合,变化出丰富多样的蜘蛛网,那一刻幼儿已经把自己当成一只忙碌的蜘蛛。

三、指导――带领幼儿酣畅于“探究式沉浸”

“探究式沉浸”,是指幼儿在对不同艺术材料颜色、材质和运动方式的“玩乐、探索”中进入沉浸状态。在这里,美术成为幼儿学习的语言、探究的工具以及表达、交流情感的手段。教师在指导过程中“关注美术作品,更关注孩子们的快乐探究过程”,强调鼓励幼儿充分运用各种感官来探索艺术工具和材料,积极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运用各种艺术手段进行自由表征与创作,表达自己的想法、经验和情感。

1 材料的易操作性

幼儿是在与材料的互动中进行艺术创造的,因此教师要为幼儿投放便于操作、易于成型的材料,以帮助他们更好地表达内心,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促使幼儿全身心地投入艺术活动中。

如在《设计大师就是我》活动中,教师为幼儿提供各类明星的半身照,建议他们按照自己的意愿为明星设计服装、配饰,为此教师给幼儿提供时尚杂志的册页、超市广告单以及各类线状、点状材料,鼓励幼儿通过剪裁、添画、粘贴的方法去装扮明星。由于这些材料具有较好的“转换”功能(如一方面对杂志册页不同角度的裁剪可变换成不同花纹做成明星的服装,另一方面杂志上的图片“现成物”可用于明星的首饰、帽子、配饰等),幼儿操作起来更有成功感,“设计大师们”饶有兴趣地为自己喜欢的公众人物做着各种打扮。

这一指导要点在《小小雕塑家》中体现得更为明显。幼儿在活动中选用的两种材料――铅丝、锡纸均极具质感,而这两种材料强烈的塑造感和造型性成为幼儿专注于作品创作、实现自己构思的一个重要保障。

2 创作表达的游戏性

对幼儿来说,艺术也是一种游戏。以游戏为载体,将艺术活动作为手段,让每个幼儿都能积极、主动、自信地参与到活动中,满足他们自我表现的需要,让艺术活动的过程变成幼儿充满自信和主动参与的过程。只有在自由、自主的状态下,幼儿才会沉浸于艺术活动,并在那份自由创作的快乐中坚持。因此,作为老师,应让孩子以自己已有的经验与游戏结合,鼓励他们创造性地进行表现,引领孩子去体验进入一种沉浸的状态。

如《大象的彩色泡泡浴》以帮大象洗澡为游戏情境,将音乐与绘画相结合,幼儿一面沉醉于音乐的跳跃与沉稳,一面沉醉于丝瓜筋作画带来的洒脱感;《七彩下雨天》中教师鼓励幼儿玩装有彩色墨水的瓶子,当幼儿沉浸于挤玩墨水瓶的快乐、惊奇于墨水滴流成直线的变化,无形中感受了作品色彩自然 流淌的美感;《水枪喷画》中,老师让孩子在游戏化的喷画中感受色彩在不同力度、方向撞击下产生的变化,并通过借形添画形成新的作品。在玩乐中动口、动手、动脑,有效地发展了幼儿的创造性想象能力和动手能力,这样的活动形式深受孩子们的喜爱,他们做了还想做,讲了还想讲,自身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3 教师自我的投入性

幼儿“容易受暗示”这一心理特点决定了幼儿的沉浸状态是会受老师的状态所影响的。教师的状态如果是投入的,幼儿自然会被教师的热情所吸引,然后逐渐被引入教师所创设的情境中。而这个“投入”包含两方面:一方面是教师自身对艺术的钟爱、热忱,另一方面则是教师放松、自如的教学心态和教态。

四、评价――帮助幼儿满足于“激励式沉浸”

“激励式沉浸”,是受到赞许、认同、肯定等激励而进入的沉浸状态。

强调评价的发展功能与内在的激励机制,让每个幼儿都积极参与艺术学习活动,并在自己原有基础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尊重幼儿的解释和幼儿的表现方式,审幼儿之“美”,挖掘艺术活动过程和作品对幼儿自身的价值,也是幼儿愿意将沉浸进行下去的一个要点。教师应以“尊重幼儿作品,提高艺术修养”为基点开展艺术评价活动,如:将全班幼儿的作品进行展示,给大家欣赏;请幼儿评选出自己最喜欢的作品,启发幼儿从画面安排、色彩运用、形象处理、想象力等方面进行讲评,说说评选的理由;请幼儿为自己的作品命名;幼儿一起相互讲述画面,请个别幼儿独立讲述自己的故事。

沉浸,是一种手段,当它解读为“沉浸式教学”时;沉浸,是一种体验,当它解读为“沉浸的状态”时。“沉浸式”幼儿美术活动更关注幼儿的内心和自我需求,同时对老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需要老师更多地去了解幼儿,坚持以幼儿为本的理念,运用“沉浸式”教学手段组织适宜的教学活动、创设适宜的教学环境帮助幼儿进入“沉浸状态”;另一方面,也需要教师平衡好情感态度和能力技能的关系,在重视幼儿主体地位的同时亦重视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因为拥有必备的艺术表达技能才能让幼儿投入地参与到艺术创造中去,并在一次次的成功体验中感受到“沉浸状态”的快乐,由此让这些快乐体验成为幼儿主动积极参与各类艺术活动的助推力。

参考文献:

[1 ] 李季湄,冯晓霞主编.《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 [ M ]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2 ] 沈 坚主编.初中语文“沉浸式”教学研究 [ M ] .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0.

第3篇:沉浸式音乐教学范文

关键词:小学音乐;创新教学;教学策略

小学音乐教学中培养创新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教师首先要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然后再去慢慢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最终达到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的目的。

一、小学传统音乐教学的弊端

1.教学方式过多地关注政治性和智育性

传统的音乐教学将目标过多地放在了音乐教育的政治性和智育性上,忽视了培养学生的艺术细胞,小学音乐教学最本质的东西是审美教育,应将审美教育摆在首要位置,而传统音乐教学却不是这样的,它把审美教育放在了次要位置。比如,传统的小学音乐教学重视学生掌握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对小学生进行灌输式的乐理知识教学,训练他们的发声和视听,忽略了培养小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音乐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小学阶段的教育最重要的是要全方面地培养人才,让他们成为合格的人才,而传统的小学音乐教学没能突出这点,让他们丧失了对音乐学习的兴趣。

2.没有突出小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的小学教育观念认为,教育应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和经验的,在音乐教学方面,教师指导地越多,学生则会学得越好。这样的教学理念使得小学生处于被动的状态,老师讲课,学生听课成为一种必然和最常用的教学模式。学生在课堂上听什么样的音乐,对作品该如何理解,这些都取决于教师,由此导致了学生主动参与和主动交流的机会减少,失去了他们应有的主体地位,没有凸显出他们自己的特点。

3.教学评价不全面

长期以来,传统的小学音乐教学评价都单方面地重视对小学生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的评价,忽视了提升小学生的综合品质、德育情感和教师的教学效果等,教学评价方式也单一。有很大一部分教师认为,教学评价就是考核,只重视学生的成绩,忽视了对学生评价的整个过程。比如说,运用的语言是否丰富,评价的切入点是否合理等。小学教育的改革并没有真正深入,力度也不够,这些都说明传统的教学评价很难与现代教育接轨。

二、小学音乐教学的创新策略

1.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教师要想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力,就必须要让他们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创造性活动就是要与众不同,要民主,让小学生从心理上感觉到安全、民主,和谐、自由的教学环境是创新能力培养不可缺少的,只有在这样民主的教学环境中,才会让小学生的思维活跃。教师在音乐教学活动中要努力为学生营造和谐民主、生动活动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在音乐课堂上,音乐教师要注意把微笑留给学生,语言要亲切,态度要和蔼,多与学生用歌声和舞蹈来交流,逐步拉近与学生间的距离。比如,在学习歌曲《谁会叫》时,小学生会说“老师,我会学很多动物的叫声,我也能唱出来”。在宽松民主的教学环境下,学生愿意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学才会不断创新。

2.激发小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兴趣是小学生想学习的第一表现形式,也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当小学生转变了传统的学习观念,树立“我要学,我想学”的思想,才能从根本上掌握教学知识,才会有利于小学音乐教学的开展。小学音乐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适时适当地插入一些符合小学生审美情趣和审美心理的教学内容。比如,在小学音乐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挑选那些适合他们认知水平的耳熟能详的歌曲,像《春天在哪里》《小螺号》《童年》等歌曲。通过让小学生欣赏这些欢快的歌曲,唤起他们对美好生活的表达和对美好梦想的向往。在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音乐魅力的展现是不可缺少的重要教学内容。小学生受年龄、认知水平等的限制,对音乐知识的理解和对乐理的把握以及上课的注意力集中情况都不如初高中生。因此,教师对教学方式的引导是至关重要的,如以《小螺号》这首歌为例,小学音乐教师在课上可以为学生播放CD、MP3等,让他们认真研究歌中的歌词,让让他们了解大海的美妙,然后再让小学生想象一下在海边吹螺号的情景。

3.拓展小学生的想象空间

想象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想象的升华。小学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利用一切教学方法和各种教学手段、教学工具,根据教学要求和教学目标,为学生想象空间的拓展创造条件。比如,为学生讲“绿色的祖国”时,播放《天与地》,伴随着腾格尔的歌声,让学生对美丽的大草原展开联想,并站上讲台结合自己对大草原的理解,大胆地说出自己心中的大草原形象。有的同学会在黑板上画出自己认为美丽的草原,还有的同学会沉浸在自己的讲述当中,沉浸在自己认为的那种美丽草原中,这些都是能拓展学生想象力空间的好办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还可以通过其它方式,比如,教师可以让小学生学习歌曲,在学习的过程中欣赏音乐,感悟歌词的内涵和其中包含的意义以及体会歌曲中的情感,这些都是有助于培养学生丰厚想象力的。比如,在欣赏《众人划桨开大船》时,学生会是什么样的情绪,以什么样的方式再现音乐,都是拓展他们想象力的重要方式,达到培养学生想象力的目的。

4.将音乐课与其它非艺术课程结合起来

第4篇:沉浸式音乐教学范文

关键词:小学音乐;体验式教学;体验过程;审美情趣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12C-0072-01

传统的小学音乐教学一直是将理论知识和技能的讲授作为重点内容来讲,教师成了课堂的主体,禁锢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失去了学习音乐的兴趣。而体验式音乐教学法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体验过程,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

一、情境体验教学法

将情境体验教学法引进音乐课堂,对于学生直观感受、合理想象,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例如,教授歌曲《蜗牛与黄鹂鸟》的时候,教师可以创设这样的情景:一个生机勃勃的葡萄园,一群落在葡萄架上的黄鹂鸟,一个慢慢爬行的蜗牛……一个缀满了紫色葡萄的葡萄园,一个仍在慢慢爬行的蜗牛……这些有趣的情景和那只慢慢爬行,信心满满的蜗牛将学生的想象力完全激发出来,在进行演唱的同时,学生想象蜗牛的不畏艰难,一步步走向成功锲而不舍的精神,使音乐作品融入了人的品性,将歌曲的内在含义充分表现出来。给学生营造了一个无穷想象和向往的空间,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创意体验教学法

参与体验是音乐审美过程中最活跃的一个方式。从感性入手,以情动人,以美感人,可让学生全身心地参与音乐学习与体验。学生能够主动参与教师设置的音乐活动,主动地体验、领悟、探寻,与音乐融为一体,只有这样才能理解和掌握音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实现对音乐作品的二度欣赏与创造。

例如,将《小猫钓鱼》歌创编为舞剧,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将小猫起初三心二意,未钓到一条小鱼;一心一意后,钓到一条大鱼的情绪表现出来。舞剧从机械排队、划一表演到擅长舞蹈的同学领舞,开始灵活变化。由此,小组间比赛,以“金五星”奖励胜出者。出乎老师意料,学生的创造潜能发挥得淋漓尽致,由排队挥舞鱼竿,按节拍得意地走进来,变换成三角队形翩翩起舞。还准备了道具,从家里拿来鱼竿和小塑料桶,制作了小猫、蝴蝶、蜻蜓的头饰戴在头上。学生们的编排皆有新意,表演也很到位,值得肯定。小组合作式的创编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培养了他们的群体协调性、合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绘画体验教学法

体验教学法从儿童的年龄特征出发,重视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更加突出地表现了学习音乐的创新认识。学生通过音乐参与活动的过程就是开拓思维的过程,体现了体验式教学的优势。体验式游戏课教学评估,可采用“音乐乐园”“小小音乐会”等方式,边听音乐边作画,激发创作灵感,得出新的创意。

例如,教《粉刷匠》这首歌,让学生边听音乐边作画,学生听到欢快的音乐的同时,脑中开始呈现各种画面,这时教师要启发学生:“你们听了这么欢快的曲子,打算怎样作画?你心中的小房子是什么样的呢?”学生开始努力思索,扩展思维,任想象翅膀腾飞,各自描绘了自己的蓝图。教师要激励学生动手作画。学生你画房子,我画粉刷匠,他画梯子,在欢乐和谐的气氛中完成了美丽的图画,并沉浸在体验教学的愉悦之中。边听音乐边作画,任想象驰骋,学生不仅得到情感的体验,还使师生和生生之间交流和合作,增强了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可以说,绘画体验教学法,能够让学生的想象力得到充分展示,通过绘画,学生的协调能力和创造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四、情感体验教学法

在所有教学科目中,音乐是最富有情感的,也是审美教育最重要的途径。因此在音乐课堂中,教师要突出学生情感方面的教育,主要的教育方式就是以情育人。

课堂上教师要组织学生开展讨论、交流等活动,让学生充分表达对音乐的感受,教师再针对他们的认知进行点拨和引导。这种情感体验式教学,使学生充分体会到了音乐的魅力。教师可以让学生有感情地唱歌,重视学生的情感表现能力。比如根据歌曲的不同主题,采用不同的力度和情绪进行演唱,从歌曲的情绪中体会音乐的神奇力量。比如,在欣赏《大中国》这首歌的时候,我让学生先展开讨论,从中国由五十六个民族构成到万里长城,不但使学生增长了知识,还激发了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陶冶了学生的情操。接着学生进行演唱。根据刚才的讨论结果,学生的爱国情绪油然而生,在唱这首歌的时候,都精神饱满,声音洪亮,充满了对祖国的热爱。

沉浸体验音乐是有声的旋律语言,其魅力足以诱导学生参与音乐作品情绪体验,从而达到学生主体参与体验,实现音乐教学。把握住音乐艺术的本质特征和审美的愉悦性,将此体验分享给学生,让学生感受音乐的愉悦感,是保证音乐教学成功的一个前提条件。

体验式教学对于小学音乐教学具有较好的促进作用,值得研究和推广。需要在教学中不断探索和研究,逐步丰富方法和手段,使之更贴近小学生实际。

参考文献:

第5篇:沉浸式音乐教学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诗意语文 人文气质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4)09-0039-02

作者简介:戴杨(1988― ),女,江苏南通人,本科学历,小学二级教师,江苏省南通市城西小学语文教师。研究方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与古诗教学。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是熏陶学生语感、培育人文气质的最佳舞台。在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为迎合小学生的兴趣,在课堂教学中较多运用通俗化语言,这一倾向抹杀了语文教学特有的诗意色彩,反而弄巧成拙,使语文课堂教学变得枯燥,学生也渐渐失去了学习兴趣。要改善这一情况,还要从细化课堂教学设计入手,运用艺术手段提升课堂教学氛围的诗意,濡染学生的气质。

一、创设艺术情境,营造诗意氛围

情境教学古来有之,千余年前的《文心雕龙》中已有“心物交融”之说。“物”对于“情”有着极好的催化作用。人类的情感是靠感官刺激来触发的,因此外在环境对人类情感的影响非常大,甚至能够使人的内心发生微妙的变化。比如悲伤的环境可使人感动落泪,嬉闹的环境则使人兴奋开怀。这种理论被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则使课堂充满了诗意的氛围。

(一)背景音乐渲染。背景音乐可以渲染课堂教学的气氛,使教学富有艺术内涵,帮助学生融入到教学氛围中。然而背景音乐的选择必须与阅读主题统一才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才能吸引其注意力。如《渔歌子》《如梦令》一类婉约诗词,需要播放如《高山流水》一类相对温柔委婉的乐曲,以便营造一个山水相寄的意境,便于学生融入诗境;而《石灰吟》这类展现诗人气魄的诗词,则需要铿锵有力的乐曲作为背景,才能衬托出诗人的雄心壮志。运用音乐营造课堂教学背景,通过听觉刺激使学生沉浸在文本中,便于对文本进行深层次的解读。

(二)表演情境渲染。文学作品或故事情节丰满的课文改编成课本剧,也是营造课堂教学诗意氛围的重要方式。这种互动性极强的教学方式,可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沉浸于课文的故事中,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便于理解人物的悲喜情感与多舛命运。比如《三打白骨精》一课,文中的人物可以用“栩栩如生”来形容,但仅有文字,还不足以使人物鲜活灵动,人物很难走进小学生的心里,而组织学生将课文直接改编成课本剧,并鼓励学生在合乎故事发展逻辑的情况下,适当创新台词,这既可增加课堂情趣,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巧设教学悬念,抛砖只待引玉

启发教学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方式。提问的目的在于引起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探究知识。但提问的方式尤为重要,恰到好处则可以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时机不当则显得突兀,甚至会打断学生的思路。

(一)悬念式提问。悬念带有神秘感,是激发学生好奇心的最佳手段。教师在导入教学中,往往采取设置悬念的提问方式,一方面引起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如在讲述《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一课时,在预设中教师可运用题目充分做文章,比如提问:大家知道著名音乐家肖邦吗?他的家乡是哪里?他又为什么请求他姐姐把他的心脏带回祖国?通过这样一番提问,使学生在心里产生疑问:肖邦难道不是死在自己的祖国?进而对肖邦之死产生好奇。这种好奇将引导学生去自觉探究文本,从中找到所需的答案。

(二)逆向式提问。直接提问往往不能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思考兴趣,其价值远不及逆向式提问。因为与常规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尽管是同样的问题,运用逆向思维也会有不同的看法。对小学生而言,逆向式提问使学生从相反的视角去认知、探究事物,增加了阅读的新鲜感。比如《三打白骨精》中,若从唐僧的角度逆向提问,即“为什么悟空会残忍地打死老人和少女这些无辜的性命?”则给学生耳目一新之感,激发学生回答问题的兴趣,使课堂氛围更具人文色彩。

三、实现深度体验,情感迁移入境

情感迁移是实现学生与作者心灵触碰的重要方式,也是学生实现自主探究的前提。但情感迁移先要有长期的积累,然后才能调动自如。在教学中,小学生需要在老师的引导下迁情入境,教师则启发学生挖掘与作者相似的情感经历,并将之调动起来代入阅读之中,从而体验“感同身受”。

(一)感官体验。感官体验是通过外部手段,对学生的感官形成刺激,进而激发内心的情感或形成感受。如《枫桥夜泊》一课,诗人将夜幕下的苏州城描绘得有声有色,着实吸引人,但仅仅通过平面的文字,很难展现景色之美。在课堂教学中,尽量运用多媒体手段播放一些景色图片剪辑,有“月落”“江枫”“渔火”,乃至运用背景音乐插入“乌鸦的啼叫”声等,并配合教材中的插画,通过外部教学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诗的意境,处处流露出文化气息,给学生带来全方位的感官体验,从而催发学生的情感,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情感迁移。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情感世界,即使生活在一起的两个人,感受也不尽相同。在教学中,启发、调动学生的情感经历是使学生沉浸于文本世界的关键。但是,情感迁移虽然作为自主探究阅读中重要的教学手段,也并非适用于每篇文章。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找到适合的阅读文本,同时也要掌握恰当的时机煽情。比如《第一次抱母亲》一文中,最为煽情的一段是作者抱着母亲入睡,在全篇课文中,这是一个绝佳的情感迁移点。教师可启发学生回忆自己抱母亲的经历,并将这种情感代入文本阅读中,以体会作者的心情与感受,实现情感的迁移。

四、机智幽默评价,启发理性思维

评价贯穿了教学活动始终,教师通过评价引导学生思考的方向,而学生通过评价跟随教师的步伐学习。教师的评价对于激励学生发奋学习,启发其正确思考具有重要的价值。评价是一门语言的艺术,是教师的利器,善用它,则能提高教学有效性,营造诙谐儒雅的课堂教学氛围。

(一)评价需要幽默。教学语言离不开幽默的,它既有效地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又使学生意识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

第6篇:沉浸式音乐教学范文

【关键词】 多媒体 教学情境 多元文化

一节好的音乐课是一桌丰美的大餐,不光要好看,更要能“填饱肚子”。教学是一种互动的过程,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多媒体是辅助音乐教学的工具,它和钢琴、录音机等教学设备本质上并没有区别,它虽不能代替音乐教学中师生、生生间的互动,但可以有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所以我们要合理使用多媒体教学,注重实效,注重音乐课中师生、生生间的互动。

多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对我们的社会已经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人们的行动、生活、思维方式都将随着这一新技术的产生和发展而发生深刻的变化。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不仅是信息技术发展的有一个里程碑,而且必须引起教育领域的深刻变革。随着素质教育在常规教学中的不断深入,多媒体技术作为一个全新的教学手段,正出现在中学音乐教学中。

1 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主动性

在传统中的音乐欣赏教学中,学生对单一的听老师演奏(唱)或放磁带录音感到枯燥、单调,这样往往使得学生在欣赏音乐时候显得很被动,学生的注意力很容易分散,这样老师的教学也达不到很好的效果,也充满美感的midi音乐、文字、图片、动画、影像等多媒体综合信息,则能自然的调动学生欣赏音乐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会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去感受音乐力度、速度、情绪,学生在欣赏优美画面和midi音乐的同时,脑海里产生种种生动的想象,好像身临其境一般,并激发起了强烈的音乐表现欲、创造欲。

2 创设教学情景、增强教学效果

根据学生的心理和思维特点,恰当的运动多媒体教学,创设教学情景、营造良好氛围,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欣赏音乐的积极性,而且能以趣激思、提高教学的效果。我在引导学生欣赏乐曲《春江花月夜》的开头、、尾声三部分片段音乐的教学中,欣赏之前我引导学生结合音乐和画面去感受每段乐曲的力度、速度、乐曲音色及乐曲的情绪。学生在欣赏乐曲开头部分音乐的时候,展现在学生面的是夜色朦胧、夕阳西下、日出东山的美好景致,听到的音乐开始部分由一段自由节拍的引子,由黑管和大管奏出,黑管演奏主题音乐,长笛独奏一段装饰性乐句,这一部分的音乐力度自由、速度渐快、情绪抒情优美,将人们带入优美夜色的意境当中;学生在欣赏乐曲部分的音乐的时候,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是江涛汹涌、游客欢乐、野鸭戏水的生动画面,听到的音乐是采用多种配器手法,多种木管乐器合奏的方法将乐曲推向了,这一部分音乐的力度渐强、速度渐快、情绪欢快热烈,此时学生的情绪很高涨、能激动。似乎感受到了江水的汹涌和家庭的欢乐。

3 发挥媒体作用,培养学生能力

学生在欣赏的时候有了美好的视听感受,能用生动、优美的语言将乐曲说表达的意境表达得淋漓尽致,生动形象。不少学生所描述的语言比音乐、画面本身还要优美!比如:学生在欣赏完尾声部分音乐之后,是这样说出自己的感受:“我在欣赏过程中思绪很集中,脑海里浮想联翩,浮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自己好像沉浸在幽静的夜色当中。夜深了,江水平静,在月光的映照下,显得迷人。此时,劳累了一天的人们已经进入了甜美的梦乡,沉浸在醉人的夜色当中……学生在赏析每段音乐的时候,能很容易地区分每一段乐曲的力度、速度、乐器音色以及乐曲所表现的意境和情绪。由此可见,多媒体的家当运用发挥了他的作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从视、听、想等方面综合的去欣赏音乐,从叙述的角度去分析音乐,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欣赏、感受、想象、理解及表达的能力。假如在欣赏《春江花月夜》的时候,学生只是单一的听磁带录音,学生的注意力很容易分散,只凭单一的听觉、想象去感受音乐,远不及运动多媒体欣赏音乐的效果显著;而利用多媒体进行欣赏教学则调动了学生的欣赏积极性,极大的发挥了他的作用,从多方面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4 运用多媒体有利于多元文化的渗透

音乐的多元化不仅在于他的表现形式、演唱方法、创作手法,同时它本身也有丰富的文化背景,就拿中国民歌来说,各民族就有各不相同的风俗、建筑、语言、服装、舞蹈等等,许多文化都渗透于音乐中。在教学中教师用语言、图片等方式传授给学生是远远不够的,也达不到目的,而运用多媒体,教师可以把所要的资料做成课件,让学生去体会,这样既真实又自然,学生也不仅是学会了一首歌,而是了解了这个名族。

5 多媒体有利于教师的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于多媒体的特殊性,教师可以把整堂课的设计存入电脑中,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教师的板书更加清晰,并具整体性和系统性,可以把多层次、多方位的思维集中在一起进行比较,同时也可以使音乐知识更富有趣味性。

总之,多媒体用于音乐教学时现代教育的必然趋势,充分利用多媒体,使得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有趣事音乐教师将必备的素质。

参考文献

1 何燕君.民族音乐舞蹈审美的维度[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

会科学版),2005(01)

第7篇:沉浸式音乐教学范文

【关键词】音乐教学 个性 心理健康

一、 充分挖掘教材,培养学生坚定的意志

音乐欣赏教学是通过对具体音乐作品的聆听,使学生体验和领悟音乐美,在美的形象熏陶下,在身心愉悦的享受中,审美情感得到培养和发展,促进学生审美趣味的提高,也对高尚道德观念的形成提供动力和条件,使学生获得一种精神人格的净化和升华。

学生的内心往往都有崇拜的偶像,或崇拜其学识,或慕其才能,或敬佩其意志。在音乐教学中,笔者有意识地带领学生在古典音乐领域里寻找他们崇拜的偶像。教师可以充分挖掘教材中音乐家的优秀品质,进行心理教育渗透。在欣赏贝多芬《第五交响曲》这一课前,我让学生畅谈自己目前遇到的困难并写在纸上,他们的困难各种各样,有学习上的、有生活中的、也有情感上的。我选择贝多芬的奋斗历程对学生进行逆境与挫折教育,培养其坚定的意志。面对咄咄逼人的命运,贝多芬选择了抗争,就如同他自己命运的真实写照:命运与他开了个极大的玩笑,正当他的创作进入高峰时,他的耳朵却因疾病而失聪了。对于音乐家来说,这是多么不可想象的打击。面对这样的挫折,贝多芬以顽强的毅力继续他的创作,写下了著名的“命运交响曲”,而且一次比一次更奋勇地拼搏。学生在音乐的涛声里感受到了作曲家的精神:把痛苦变为动力,以自信,乐观的姿态战胜命运的挑战。与贝多芬相比,学生回看自己的困难和挫折会怎样想呢?在听后感中甲同学说:“我一直苦恼于自己的数学成绩,下过几次决心想赶上来,但每次总是缺乏恒心和毅力而失败,与贝多芬相比,我这哪是困难呀!贝多芬的坚强的意志让我佩服,也更是我今后学习的榜样”。几乎每一位同学在听后感中都坚定了自己的信念,确立了面对挫折绝不放弃的决心。当然,除了贝多芬还有许多音乐家,他们的奋斗历程都可以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如莫扎特,被贫穷和疾病困绕的他一直坚持创作,仅仅活了36岁就过早地离开人世,留下的作品却达千余部,成为世界音乐宝库的珍贵遗产。还有德国浪漫主义作家韦伯,20岁时因误饮硝酸毁坏了歌喉,他没有因此放弃音乐事业,而是转向音乐创作,写了很多著名的钢琴作品和歌剧。还有波兰作曲家肖邦,因波兰1830年沦亡而流亡他乡,但凭着自己对祖国的热爱,他创作了大量的爱国主义作品,以抒发自己的思乡情、亡国恨。在中国有像聂耳、冼星海等音乐家,他们冒着生命的危险,用音乐为理想、为祖国勇敢战斗着――学生的心灵在与这些优秀音乐家以及他们的音乐对话中慢慢坚强起来,也学会了如何面对人生的挫折与困难,在音乐中寻找自我、高扬自我。

二、建立开放式的课堂,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创新能力

音乐欣赏教学是一种多层面的心理体验活动,学生可以以敏锐的知觉和丰富的想象力自由驰骋,充分自由地参与创造美的活动,并以自己独特的方式、丰富的想象力去尝试、探索音乐美的形式,对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有极大的作用。在音乐欣赏教学中,一方面要凭借教材中音乐形象的实例启迪学生;另一方面,还应该指导学生把握音乐艺术情感性和形象性的特征,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发展个性培养创新能力。诱发自由想象,鼓励即兴发挥,促进尽情表达,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想象是创造最重要的手段,就像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一千个听众就有一千个想象,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创设情境,诱发学生丰富的联想与想象;直觉或灵感常常会带来令人意想不到的创造成果。科学、技术的创造离不开直觉、灵感,艺术的创造,更是如此。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感觉与体验,产生与音乐审美形象的共鸣,即移情性的审美反应。在这种情形下,学生会情不自禁地将自己的主观情感投射到审美对象中,使之获得蓬勃的生命力量与情趣,从而即兴发挥。没有情感,就没有创造。而音乐是最富有情感的表现艺术。因此,要培养学生的音乐创造力,就必须充分挖掘音乐蕴含的情感,以情激情,以情动情,进而使学生尽情地用动作、语言、绘画、表演等方法创造美、表现美。鼓励学生把自己的生命体验沉浸于音乐中去。通过这些表现,学生从中体验到创造的乐。

三、营造良好的氛围,组织音乐活动,培养学生集体主义与合作意识

音乐最容易使人与人之间产生情感上的沟通与联系,音乐活动中的集体形式极有益于个体与群体的交往、合作,从而使人感受共处的乐趣。有部分学生会有被集体遗弃的孤独感,久之造成孤僻,不与人交往,合作意识差。所以多组织一些人人都有表现机会的活动,既能培养集体主义观念,又能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自我价值的存在。笔者几年来非常重视音乐活动的开展,特别是在高中,学生的课余时间少了,笔者就利用课堂的时间进行弥补,每一堂课的最后十分钟就是学生才艺展现的时间,笔着称之为才艺舞台,这为所有学生创设和提供亲身参与音乐活动(包括音乐创作与表现活动、音乐欣赏活动)的机会。通过学生的亲身参与,激发他们的音乐兴趣,提高学生的音乐活动能力和人文素养,使他们获得音乐审美的愉悦体验。比如,有一位性格孤僻的男生,当他初次上我们的才艺舞台时,差不多是被同学架上去的,慢慢地,后来他竟成了他们班才艺舞台的主角。让学生在广阔的音乐田园中,不断发现自己,在更高层次上进行积极主动地发展,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发现机会和成功的喜悦。

音乐的愉悦性是多层次的,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而良好的音乐教育能以特定的方式作用于学生的意识和情感,潜移默化、陶冶情操。音乐是时间、听觉艺术,以流动的形态进行,这就使得参与者必须具有敏锐的视觉、听觉和触觉,这对于大脑潜能的发掘,以及认知和心理个性的发展都有独到的作用。使学生在提高音乐审美感受、表现能力的同时,完善人格,达到崇高的精神境界。当学生把自己的生活体验沉浸于音乐之中时,歌声与微笑便会永远伴随他们。

参考文献:

[1]《艺术教育论》郭声健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9年12版

[2]《中国音乐教育》2003年第五、七期

第8篇:沉浸式音乐教学范文

一、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主动性

在传统的音乐欣赏教学中,学生对单一的听老师演奏(唱)或放磁带录音感到枯燥、单调,这样往往使得学生在欣赏音乐的时候显得很被动,学生的注意力很容易分散,老师的教学也达不到很好的效果。然而充满美感的音乐、文字、图片、动画、影像等多媒体综合信息,则能充分地调动学生欣赏音乐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会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去感受音乐力度、速度、情绪,学生在欣赏优美画面和音乐的同时,脑海里产生种种生动的想象,犹如身临其境一般,并激发起了强烈的音乐表现欲、创造欲。

在欣赏课《春江花月夜》的乐器简介教学环节中,为了让学生更快地认识并熟悉四种西洋木管乐器的音色和形状结构特点时,我通过电脑分析播放每一种音乐片段,然后利用电脑将每种乐器的图片,展示给学生看,学生对每种乐器从音色到形状,都有了一定的感受和认识。这样,学生在欣赏乐曲的过程当中,就能自然分辨出不同乐器的音色,从而更进一步感受乐曲所表现的意境和情绪。在欣赏课《春江花月夜》的教学中,我曾经对不同的班级,做过这样的尝试,听磁带录音的班级,注意力集中的学生占百分之七十,教学效果一般。而通过多媒体欣赏的班级,注意力集中的学生占百分之九十以上,教学效果很好。由此可见,学生对于文字、图片、动画、动态视频等多媒体综合信息更感兴趣,能更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二、创设教学情景、增强教学效果

根据学生的心理和思维特点,恰当的运用多媒体教学,创设教学情景、营造良好氛围,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欣赏音乐的积极性,而且能以趣激思、提高教学的效果。

我在引导学生欣赏乐曲《春江花月夜》的开头、、尾声三部分片段音乐的教学中,欣赏之前我引导学生结合音乐和画面去感受每段乐曲的力度、速度、乐曲音色及乐曲的情绪。学生在欣赏乐曲开头部分音乐的时候,展现在学生面的是夜色朦胧、夕阳西下、月出东山的美好景致,听到的音乐开始部分由一段自由节拍的引子,由黑管和大管奏出,黑管演奏主题音乐,长笛独奏一段装饰性乐句,这一部分的音乐力度自由、速度渐快、情绪抒情优美,将人们带入优美夜色的意境当中;学生在欣赏乐曲部分的音乐的时候,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是江涛汹涌、游客欢乐、野鸭戏水的生动画面,听到的音乐是采用多种配器手法,多种木管乐器合奏的方法将乐曲推向了,这一部分音乐的力度渐强、速度渐快、情绪欢快热烈,此时学生的情绪很高涨、很激动。似乎感受到了江水的汹涌和家庭的欢乐。学生在欣赏尾声部分的时候,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是归舟远去、野鸭憩息的优美画面,这一部分音乐由黑管在低音区演奏主题旋律,轻柔而舒缓,学生在欣赏的时候,很投入地沉浸在优美的音乐和意境之中,脑海里浮想联翩,将自己和画面、音乐融为一体。因此,多媒体为学生欣赏乐曲,创设了生动的意境,起到了很强的感染作用。

三、发挥媒体作用,培养学生能力

学生在欣赏的时候有了美好的视听感受,能用生动、优美的语言将乐曲所表达的意境表达得淋漓尽致,生动形象。不少学生所描述的语言比音乐、画面本身还要优美!比如:学生在欣赏完尾声部分音乐之后,这样说出自己的感受:“我在欣赏过程中思绪很集中,脑海里浮想联翩,浮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自己好像沉浸在幽静的夜色当中。夜深了,江水平静,在月光的映照下,显得迷人。”学生在赏析每段音乐的时候,能很容易地区分每一段乐曲的力度、速度、乐器音色以及乐曲所表现的意境和情绪。由此可见,多媒体的恰当运用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从视、听、想等方面综合的去欣赏音乐,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欣赏、感受、想象、理解及表达的能力。

四、多媒体有利于教师的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9篇:沉浸式音乐教学范文

[关键词]游戏式学习;教育游戏;严肃游戏;沉浸;流理论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09)03-0058-04

一 引言

随着计算机游戏的快速发展,它已经不仅仅是一种娱乐软件,而是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和传播手段,正在对电影、电视、出版、培训等各行各业产生巨大的影响。得到国际会议、学术期刊、科学研究者越来越多关注的“严肃游戏”,能为玩家提供情境体验,提供观察和理解问题的多种途径,提供“成为”不同种类的角色的机会,使玩家沉浸在复杂的解决问题的任务中,在娱乐的过程中学到理论知识,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为e-Learning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新的范式,对传统教育的设计和原则形成了挑战,并衍生出一种新的学习方法――游戏式学习。游戏式学习的理论研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游戏的教育价值研究、游戏式学习的特征和机理研究、游戏式学习的设计开发理论研究。

二 游戏式学习的概念

与游戏式学习相关的定义,目前尚未形成共识,比较有代表性的相关概念是基于游戏的学习(Game-BasedLearning)、严肃游戏(Serious Gaffes),娱乐教育(Edutainment)和教育游戏(Educational Games),具体如下:

定义1严肃游戏(Serious Games):是一种计算机视频游戏,它不仅为了娱乐用户,还具有其他目的,如教育和训练,或者行销和广告,但一样要给受众愉悦的体验。

定义2娱乐教育(Edutainment):也称寓教于乐,是一种娱乐形式,其设计目的是既教育又娱乐,通常把课程嵌入到人们熟悉的娱乐形式(如电视节目、计算机视频游戏、电影、音乐、网站、多媒体软件等)来教化它的受众。

定义3教育游戏(Educational Games):是设计用于培养游戏使用者(主要是儿童)的知识、技能、智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并具有一定教育意义的计算机游戏类软件。

严肃游戏以游戏为载体,具有游戏的要素与特征,目的是教育或学习,使用对象主要是学生以外的人群:娱乐教育一的载体除游戏外,还可以使用人们熟悉的其它娱乐形式,如电视节目、电影、音乐、网站、多媒体软件等:教育游戏与严肃游戏的区别主要在于使用对象,其使用对象主要是学校的学生,因此其内容主要是学校教学的课程。

其它与游戏式学习相关的概念还有“轻游戏”,游戏“清淡”版本。“轻游戏”=教育软件+主流游戏的内在动机;主流游戏的“清淡”版本即删除游戏中所有与教学不相关的内容,以便在课堂教学中使用。

游戏式学习的各种相关概念从不同角度描述了游戏或娱乐与教育或学习的关系,共同特点是把游戏中有利于学习的元素,如动机、兴趣、好奇、挑战、反馈等特性,与学习内容结合起来,达到像玩游戏一样轻松、投入的学习效果。本文认为游戏式学习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可以包容严肃游戏、教育游戏、娱乐教育、轻游戏、游戏清淡版本等概念,对应的英文术语是Game-Based Learning,同时本文提出一个更适合于表达游戏式学习内涵的等价术语――Game-Style Learning,定义如下:

定义4游戏式学习(Game-Based Leaming,Game-Style Learning):结合了游戏本质特征和特定学习内容的游戏或软件。有效的游戏式学习系统的特征是:(1)提供高度的交互和反馈;(2)有特定的目标和规定的规则、程序;(3)能激发人的兴趣;(4)提供连续的情感挑战;(5)让学习者对学习任务产生投入感和沉浸感;(6)提供适合于任务的适当工具;(7)避免出现破坏主观体验的中断。

游戏式学习与普通游戏的区别主要在于使用目的:游戏式学习的关注点是非娱乐领域,其主要目的是教育、训练;而普通游戏主要目的是娱乐,尽管在其娱乐过程中也不排除教育训练作用。

三 游戏的教育价值研究

对游戏教育价值的研究以美国著名的游戏设计师、教育专家Prensky最有代表性,他指出游戏与教育的结合将改变“学习是苦差事”的传统看法,实现“在娱乐中学习、在学习中娱乐”的理想状态。世界各地的其他许多专家学者在各自的研究项目中也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比如CGE、MUVEE、Game To Teach等研究项目。

Klawe等人认为游戏可用作一种鼓励手段,来提升学习者的自信心;Ricei认为在训练和教育中,游戏可以降低训练时间,减少教师负担,提供练习和实践机会,达到与实物演练同样的效果;模拟游戏可以看作交互式故事,可以培养更好的心理活动技能,可以给学习者接触不同人、从不同角度看问题的机会;“专家”级的游戏行为中包含了专业技能,如自我监控、问题识别、深度问题解决等 Pivec使用了游戏式学习进行教学,70%的学生表示很享受课程,60%的爱玩游戏的学生偏向使用游戏进行学习;Rosser等人认为视频游戏可作为腹腔镜操作技能训练的教学手段,有助于提高手术的完成速度和质量。

从大量的研究文献中我们可以看出,有目的、有控制地使用游戏对学习有显著的推动作用,不论学校教育还是职业训练,都可以受益于游戏。

四 游戏式学习的特征和机理研究

1 游戏式学习的特征

Garris等人列举了游戏中有助于实现高品质学习的基础特征:(1)幻想一想象或幻想的上下文、主题、人物;(2)规则/目标―清晰的规则、目标,以及向目标前进过程中的反馈;(3)感官刺激一强烈或新奇的视觉和听觉刺激;(4)挑战一最优的活动水平,不确定的目标实现;(5)神秘一最优的信息复杂度水平;(6)控制一主动的学习者控制。

2 游戏中的学习机制

很多不同领域的研究者发现游戏能提高玩家探索和学习的动机,被引用最多、也是最早的研究工作是Malone完成的,他认为游戏主要通过三个因素来吸引玩家:幻想、挑战和好奇心。McFarlane认为游戏的难易程度非常重要,为使玩家能够享受游戏的乐趣,游戏不宜太难,也不宜太容易。

Garris Els3认为学习成果是在游戏之外的反思中形成的。反思可以发生在游戏关卡之间的间隙,可以发生在等待的过程中,甚至可以作为游戏的一部分存在。Kearney对两款商业游戏Counter-Strike(cs,反恐精英)与Quake Ⅲ(雷神之锤3)进行过比较研究,发现CS的玩家在多任务处理能力的提

高方面比Quake Ⅲ的玩家高2.5倍,而造就这种差异的关键因素,正是玩家重新加入游戏之前的反思。

五 游戏式学习的设计开发理论

国内外学者在游戏式学习的设计开发理论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并提出了许多设计原则、开发模式和开发方法。而沉浸理论(流理论),则是多数设计开发理论的指导理论。

1 游戏式学习的沉浸理论

许多涉及学习模型的文献在学习何时发生、何处发生的问题上说法不一,但都同意学习效果可以通过计算机游戏的沉浸特性得以提高。沉浸特性使得玩家的注意力集中于游戏目标上,当沉浸状态出现时,游戏将激发玩家反复投入到玩游戏的活动中。这种状态被Csikszenlxnihalyi描述为“流”(flow),定义为:

定义5流(flow):流是一种精神高度投入的体验模式,在其中主体好像被吸引进去,意识集中在一个非常狭窄的范围内,丧失自我意识,只对具体目标和明确的回馈有反应,并通过对环境的操控产生一种控制感。

流解释了当人们处于挑战与挫折达到完美平衡、终极目标如此清晰、所有障碍已经不在的状态时,他们所体验到的忘我的愉悦感。商业游戏的沉浸特性迫使玩家玩到成瘾,这种成瘾,或者说玩家持久的反复投入,正是教育设计者要努力达到的。

Liu等人把流体验总结为八个本质特征:(1)任务能够完成;(2)能够全神贯注于任务而不受干扰;(3)任务有明确目标;(4)任务提供及时反馈;(5)任务有深度但是容易参与其中;(6)有控制感;(7)沉浸过程中涉及到自我意识消失,但沉浸活动后自我意识会更强;(8)持续时间长短的感觉改变了。

2 游戏式学习的设计开发模型

Lepper和Malone认为设计得好的教育游戏应该遵循下面的路线图:游戏玩流动机学习。游戏鼓励玩,玩产生流状态,流状态增加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支持学习过程。

Keller提出了学习动机设计ARCS模型,确定了动机教育的四个策略要素:注意(Attention)策略用于唤起并维持好奇心和兴趣;相关(Relevance)策略连接学习者的需要、兴趣和动机;信心(Confidence)策略帮助学习发展对成功实现目标的积极期望;满意(Satisfaction)策略为努力提供外在的和内在的强化。ARCS模型强调为学习者提供适当的挑战,设置具体的目标,构造控制机制,提供清晰的反馈。

Salen提出了教育游戏设计的魔力循环模型,认为游戏环境有四个基本属性:程序性、共享性、空间性、智能性。游戏使用诱人的图形、声音、物理交互手段吸引学习者进入游戏世界,如果游戏进而能够对学习者的输入做出恰当的反应,学习者就进入了魔力循环,其注意力将完全集中到游戏事件上。

Kearney和Pivec提出了教育游戏设计的递归学习模型,让玩家在某个任务关卡中不断重复,直到实现学习成果或学习目标,玩家的技能提高了,游戏再进入下一关。Pivec等人在分析了游戏与学习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设计开发教育游戏的基本步骤:确定教学方法,在世界模型(即游戏环境)中定位任务;把游戏和教学连接,设计细节;融入基础的教育学支持;设计周边过程。

黄小玉、王相东提出教育教学与网络游戏结合的三种模式:将教育教学的内容自然而然地融入游戏、联机对战式的批量知识竞答、游戏和教育网站相结合。

本文作者以煤矿事故救援游戏式训练为背景,提出通过心理测试方法和情感计算模型进行用户个性化建模,根据受训玩家的能力、情感状态、性格倾向,为其呈现不同的场景、关卡、知识点,既让受训玩家接受他最欠缺或最需要改善的知识、技能训练,又可以针对其性格倾向上的弱点,根据心理治疗的系统脱敏原理,采用逐步加大场景刺激(如逐步加大恐怖程度)的方法对其进行心理脱敏训练,提高其心理素质,塑造其坚韧、冷峻的性格品质,达到因材施教的“育人”目的。

可以看到,国外游戏式学习的设计开发模型基本上都与流理论相关,流体验是各种模型追求的目标和理想状态。与国外相比,国内对游戏式学习的研究还相当零散、局限,不能系统地解决如何设计、开发、评价和应用游戏式学习软件的问题。

六 总结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