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校思想政治课范文

高校思想政治课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校思想政治课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校思想政治课

第1篇:高校思想政治课范文

兴趣是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巨大动力,它像磁铁石一般能深深吸引大学生去努力克服困难,朝既定的目标奋勇前行。在思想政治课教学备课过程中,教师要布局谋篇,研究好学生、教材与教法,明确教学目标与关键,然后对症下药,针对创新教育提出的要求,认真思考每一个可能出现的问题,并进行全面深入的问题解答。上课前教师应吃透教材,结合学生探求新奇的特点和解决问题的需要,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应把握时代性、富有针对性、体现应用性,重构课程的逻辑联系,以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要求,积极探索,大胆进行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改革,通过辩论、研讨、导游教学等形式,唤起大学生的创新兴趣,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潜能,让大学生变成学习的主体。

二、增强主体性,开发创新潜能

教师要在政治课中确立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增强他们的主体意识、提高他们的主体能力、挖掘他们的创新潜质。创新教育应尊重人的个性,张扬大学生的人格魅力,善于因材施教,使大学生的心智都得到发展。改变封建社会等级森严的教育制度,抛弃大学生对教师的屈从和依赖,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交流氛围,自由舒畅地进行辩论与交流。政治课创新教育,好比一场精美的戏剧,大学生在戏剧中应该充当主角。尊重每一个大学生,真诚地与之建立起朋友式的关系,让大学生积极主动融入教学过程。建立科学合理的创新小组,指导他们独立地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激发他们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创新教育要求转变教师角色,教师不应是古板僵化的传教士,而是一个新生思想的“助产婆”,教师“将越来越成为一个顾问、一名合作者、一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个帮助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人而不是提供现成真理的人。”在课堂上,教师应鼓励大学生提问与质疑,敢于对教材的答案说不,勇于挑战教师在问题解答上的权威,进而营造出一种“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课堂氛围。对敢于质疑的大学生,教师要给予及时的鼓励与表扬,以达到激励先进,带动全面的目的。“疑是思之始,学之端。”质疑能够极大地彰显学生的主体性,开启创新意识的大门。在政治课创新教育中,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应该是大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师不仅仅是课程教育的忠实贯彻者,而且是课程教育的建设性开发者。由过去侧重于“桶水与杯水”、“杂家”的知识层面上升到侧重于教学观、方法论与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智能层面。

三、改变传统教学方法,拓宽创新情境

传统的政治教学方法过于重视知识的灌输,忽视了大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创造性,与大学生的认知规律不完全相吻合。现代教育学认为,学生的学习比教法更重要,甚至可以说是决定学习效果的直接因素。所以政治教师在创新课堂中,应当设置有利于大学生发挥创新精神的情境。在高校,还有不少的政治课教师在教学中,穿新鞋走老路,使用的是多媒体课件,骨子里是传统的教学方法,他们以教材的现成结论作为金科玉律,热衷于答案的标准化,导致大学生只是机械地记忆书本答案,不敢越雷池半步。这样的教育只会压抑大学生的思维,禁锢大学生的想象,这样的教育何谈创新?因此,课堂教学时,教师要给大学生留足学习时空,创设有利的独立思考条件,鼓励大学生奇思异想、另辟蹊径。对于能从新思路提出新观点的大学生,只要能言之成理,自圆其说,就应给予积极的评价。推行合作式教育,这种合作式教育包括教育者与教育者的合作,受教育者与教育者合作,以及受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合作,其最高形式是主体交叉全方位的合作,合作教育能够拓宽创新领域,放大创新的功能。把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实践既是创新的源泉与动力,也是创新活动的最终目的所在。教师要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带领他们亲近自然,迈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广泛开展各种有意义的社会调查活动,引导大学生创造性地提出解决的方法与途径,让他们在实践中闪耀创新火花,促动创新灵感。

四、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创新教育的质量

在信息技术日益发达的大数据时代,信息技术武装的课堂为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所喜欢和接受。要重视和充分运用信息网络技术,使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实效性,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教师要真正利用信息技术这个政治教育的新手段,使先进的物质载体与先进的创新理论相适应。信息技术给政治课创新教育带来了更多的生机与活力,为政治课创新教学提供了更加丰富多彩的广阔空间,使政治课创新教学插上了腾飞的翅膀,用信息技术武装的课堂,能最大程度分享全国最优质的教育资源,能及时更新教育的内容,能最大限度呈现知识容量,能尽情创造课堂的高效率,能有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渴望,能真正彰显创新教育的理念,它远远超出了传统课堂教学的时空。现代化信息教学手段助推政治课教师更容易找到了激发大学生创新意识的诀窍,根据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制作出一些课件或网页,或因势利导、或潜移默化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

五、小结

第2篇:高校思想政治课范文

【关键词】新媒体环境;高校思想政治课;实效机制;架构

一、确立“以生为本”的“渗透式”思想政治教学理念

新媒体正在校园中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影响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在新媒体环境下,要提高高校思想政治课堂教育的实效性就必须在继续发挥传统的显性思想政治教育优势的基础上,树立“以生为本”的“渗透式”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从大学生的个体发展需要出发,本着思想政治课堂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精神,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认真备课、精心上课,力争做到“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开设网络思想政治课堂和心理咨询室,开辟以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的“红色网站”,举办网络党校和团校,开展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题的一系列的校园文化实践活动,营造便于巩固思想政治课堂成效的校园文化环境等等,使学生在愉快的主动参与中自觉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力和渗透力,达到传统“强制灌输式”教育所不能达到的“润物细无声”的作用,为实现新媒体环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提供思想保障。

二、加强新媒体技术培训 打造一支擅长新媒体思想政治教学的师资队伍

专业化的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力量。高校应该对原有的师资队伍进行改造、提升和充实。第一,招聘和培养兼有新媒体技术知识和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双料型”硕士、博士、专家学者来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建立和健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师资管理体系,优先解决编制,优先评定职称,提高待遇。第二,建立和健全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师资培训体系,定期派遣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师去相关院校和新媒体技术培训机构进行深造培训,或者定期聘请对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有专长的专家学者来学校亲自培训、授课,开展长期、短期的师资培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教师的业务技能和水平。第三,积极组建研究型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团队,以学科为抓手,提升研究水平,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提供师资保障。

三、充分发挥新媒体技术优势,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手段多样化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的积极性。第一,改变“灌输式”教学方式,采用以计算机为中心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以直观、生动、形象、灵活的方式提高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第二,综合利用启发式教学,提问式教学、讨论式教学、自主探究式教学、合作探究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以问题作为切入点,来引导教学,衔接教学环节,增强课堂教学对学生的渗透力、感染力和影响力。

四、结合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特点 设置科学合理的课程教材体系

为了保证新媒体环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实效性,高校还必须规范课程设置,着力构建“主干课+延伸课+实践课”的思政课程体系。首先,按照课程内容的联系紧密程度和学生的心理需求合理设置“主干课”。以高职院校为例:在大一阶段,为了配合军训工作和帮助学生适应高校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学校可以设置选修课《大学生军事教程》和必修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职业生涯与规划》等课程;大二阶段,可以设置必修课《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和选修课《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中国近代史刚要》、《基本原理概论》等课程;大三阶段,可以有针对性的设置《战胜职场——大学生就业指导》、《面试技巧》、《就业心理调适》等讲座,同时也开设一些“实践课”,模拟各种招聘流程,增强学生的就业信心和心理素质。

五、创建网络思想政治课堂 打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

以因特网为核心的信息革命给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巨大变化,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入开展提供了新的形式和途径。第一,高校可以在校园新媒体网络中建立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题的网站或者“虚拟社区”,开设“世界形势”、“时代先锋人物”、“民族英雄典故”、“大国崛起”、“思政论坛”、“心理健康咨询”、“国家法律法规政策”、“老师个人推荐栏”等版块积极开展富有特色的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寓教育于服务之中去。第二,可以建立新媒体网络党校和团校,通过新媒体网络的党建和团建活动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第三,老师还可以通过班级QQ群、E-mail、BBS、MSN、微博、微信、3G网络、博客等新媒体与学生开展平等交流,帮助学生解决课堂上的遗留问题和心理健康问题,进一步巩固课堂上“显性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成效,打造课外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这些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不仅丰富了学生的业余生活,并且提高了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巩固了课堂教学的成果,实现了高校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的多样化,为提升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提供了路径保障。

总之,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课堂必须与时俱进,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着力打造符合高校学生心理特点、学生喜闻乐见的精品课堂,切实提高思想政治课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王渊,丁振国.关于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探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8):57.

[2] 余靖.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路径研究—以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为例[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8):26.

第3篇:高校思想政治课范文

《大学》里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高校思政课的任务即在于使尚未步入社会的青年学生能够“明德”、“知至”。具体而言,“明德”就是要让学生知道社会所倡导的主流价值观及道德伦理标准是什么,并使其接受这种价值观和道德标准;“知止”就是要让学生知道法律禁止哪些行为、允许哪些行为,即在法治社会中行为标准如何界定。由于高校思政课是大学入学新生最先接触的课程之一,该课程对学生的大学学习方式的初步感知具有重要影响。法制教育是高校思政课的重要内容,它担负着教育学生“知止”的重要任务,本文主要从高校思政课法制教育定位的角度,来谈一谈有关该课程法制教育的完善建议。

1高校思政课法制教育的定位

高校思政课是一种德育课程、理论课程、公共必修课程。准确界定高校思政课法制教育的定位,必须以高校思政课的具体功能为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高校思政课具有如下功能:第一,整合功能。思政课是一种直接以马克思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为内容的学科课程,在所有思想政治教育渠道中,具有把其他类型、性质的教育渠道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因素进行整合的功能,使其在其他教育渠道和形式下所形成的感性认识或零星的观点和思维在理论上得到提升,形成整体的思想政治素质的功能。第二,导向功能。一方面它可以引导或带动各种类型和形态的教育活动,为其他形式的教育活动提供了一个客观的标尺。另一方面,对学生个体有良好的导向功能。理论教育的实施过程,实质上是把社会主导的价值观念转化为学生个体思想政治观念的过程。第三,发展功能。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具有促进个体思想道德的社会化,形成社会所需要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功能,而且增进了学生个体的发展,具有发展性的功能。第四,享用功能。通过德育形成了个体的一定的思想道德素质。这种凝聚于个体自身的思想道德,一方面具有它的工具价值,它使个体与他人、群体、社会的这种关系能得到协调发展。另一方面,这种个体的思想道德素质还具有一种本体的价值,也就是说各种德性本身就是具有满足个体需要之价值。高校思政课的这四项功能,决定了该课程法制教育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和任务:

(1)整合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所获取的零星法律知识,使其较为系统、全面地了解我国的法律体系,将学生对于各种法律现象的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的层面。当代社会是信息社会,各种信息来源呈现多元化趋势。在上高校思政课以前,学生会从不同的信息渠道了解到各种法律知识,这些法律通常具有以下特点:①非体系性。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信息来源,学生会了解到各种涉及法律知识的信息,但这些法律知识通常是零星的、琐碎的,而不具有完整的体系性。②感性认知性。由于不是通过正规课程学习到的法律知识,学生缺乏运用理性认知的角度和正确的法律思维方法来认知自己所接触到的法律现象,其对各种法律现象的理解认知只能停留在感性认知层面。③未区分部门法。由于未进行体系性学习,学生对接触到的各种法律知识通过并不清楚它涉及的是民法、刑法还是行政法的范畴,而只是笼统地知道其与法律有关。④激发学习兴趣。由于接触过一些零星法律知识,学生通常因此具有进一步了解和学习法律的兴趣,法制教育也成为思政课中学生学习兴趣最高的组成部分。由于学生接触的法律知识具有上述特点,思政课因此具有将学生已了解和未了解的法律知识进行整合并将其体系化的任务,使学生④能够大致了解我国法律体系的基本构成,能够清晰地区分不同部门法的范畴,能够初步了解正确的法律思维方法。

(2)使学生准确了解法律的价值理念和立法导向,初步了解合法行为与违法行为、罪与非罪的区分标准,建立自己在社会生活中恰当的行为标准。由于思政课具有公共课性质以及学时的限制,该课程不可能使普通学生受到法学专业学生那样全面、细致的专业教育。这决定了思政课应当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完成最基本的法制教育导向任务。一方面,应当使学生在宏观上准确了解法律的各项价值理念,例如民法上的平等原则、诚实信用原则,刑法上的罪刑法定原则、罪刑相适应原则,行政法上的三公原则等。这些基本价值理念是贯穿于各部门法的灵魂和精髓,它指明了法律的基本立法导向,准确理解了这些价值理念,即使不清楚具体法律规范,也可以对各种法律现象得出大致正确的判断。另一方面,完成对学生的个体导向功能,即在学生了解法律基本价值理念的基础上,建立以该价值理念为指导的行为模式和行为标准。学生应当初步了解合法行为与违法行为、罪与非罪的区分标准,并了解实施违法行为、犯罪行为所产生的法律后果和法律责任,在个体上建立良好的守法观念及恰当的行为模式。

(3)使学生了解正确的法律思维方式,具备作为一个合格公民所应具备的基本法律素养,为其将来进入社会获得良好发展打下坚实的素质基础。在现代社会,大学毕业生所面临的择业竞争是全面素质的竞争,这种竞争既包括专业素养和实践经验的竞争,也包括法律素养、生活经验等各种非专业素养的竞争,还包括智商和情商等综合素养的竞争。思政课法制教育有利于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利于提高学生获得良好发展的综合竞争力。①法制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现代社会是风险社会,蕴藏着各种不法侵害的风险,当在校或毕业学生受到不法侵害时,应当知道如何应对、如何寻求法律救济。②具备良好的法律素养,能够提高毕业生的择业综合竞争力。良好的法律素养,不仅指熟知相关法律知识,还包括能够娴熟地运用法律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一个具备良好法律素养的学生,必然会在其言谈举止、待人接物等细小方面体现出来,而比其他竞争者具有更为突出的竞争力。③具备良好的法律素养,可以使毕业生在工作过程中获得意想不到的发展机会。杜拉拉升职记里的台词说:“所谓的二八原则,即80%的产出来自20%最至关重要的行动。”一个循规蹈矩员工的升职机会,远小于在一些重要事件中有突出表现的员工的升职机会。试想一下,一个从事非法律事务的员工如果发现了合同中不明显但潜藏巨大风险的漏洞,而该漏洞却被本公司专职法律顾问忽略了,该员工会给老板留下何等深刻的印象。④对有志于从事法律职业的非法学专业学生,法制教育发挥了重要的引导、激励作用。现实生活中不乏这样的事例,一些非法学专业学生通过学习思政课的法律基础知识,激发了他们进一步学习法律的兴趣和欲望,通过辅修双学位或完全通过自学,最终通过了司法考试而从事了专职法律工作。对于这些具有强烈学习兴趣并有志于将来从事法律职业的学生,教师应当特别予以引导、激励。

(4)使学生充分体会和享受学习法律的乐趣,初步具备运用所学法律知识分析各类社会现象的能力。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学习的目的,应该是通过学习提升自身的修养并享受学习本身的乐趣,而不应该是以所学知识向人炫耀。法律是与人打交道的学问,是人与人之间建立和谐关系的基本行为准则,现代法律蕴含了人类数千年历史发展的文明成果。通过学习法律,青年学生可以体会到他们学习专业知识完全不同的乐趣。思政课法制教育,在教授学生常用法律知识的同时,应当着重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各类社会现象的能力,只有具备这样的能力,青年学生在将来走向社会时,才能够理性地看待各类社会现象并了解是哪些法律因素和非法律因素导致了这些现象的发生。

2高校思政课法制教育的建议

2.1关于教学内容的取舍

受到学时限制,思政课法律基础部分不可能在课堂教学环节完整地讲授各部门法的知识,因此必须解决教学内容的取舍问题。如何从内容繁杂、性质各异的法律知识中选取恰当的素材作为课堂教学的内容,是困扰很多思政课教师的一个问题。本文认为,对于教学内容的取舍,应当遵循以下几个原则:(1)应选取能够体现基本法律理念、立法导向的内容,不宜选取纯技术性法律规范的内容。例如宪法部分里国体、政体,民法的基本原则,犯罪的基本构成等,是各部门法中最核心的内容,体现了各部门法独特的价值理念和根本准则,应当选取。而具体的有名合同、具体的罪名构成等,则不宜作为针对非法学专业学生的教学内容。(2)应选取贴近生活实际的内容,不宜选取理论性过强的内容。例如民法部分有关合同成立、结婚的条件、善意取得等内容,刑法中正当防卫、紧急避险等内容,都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容易使学生理解并激发其学习兴趣。(3)应选取与社会热点问题联系紧密的内容,不宜选取适用范围偏狭窄的内容。青年学生一般对社会热点问题较为关注,联系热点问题讲授相关法律知识,极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并引导其进一步了解法律的欲望。例如运用物权法知识分析小产权房现象、用劳动法知识分析农民工权益保障的合法途径等。

2.2关于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

现在各高校已普遍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来辅助教学,但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上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事实上,多媒体教学手段是一柄双刃剑,运用得好可提高教学效率、活跃课堂气氛,运用得不恰当也会产生一些弊端。对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应当遵循以下几个原则:(1)必要性。即仅在有必要的前提下才使用放映视频、电影的手段。为分析案例、介绍案情而放映视频,是可以的,但经常性地放映整部电影,则有越俎代庖、混课时之嫌。(2)辅。放映视频、电影只能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而不能直接代替课堂教学。在放映了视频或电影片段之后,教师应当就其涉及的法律问题给予点评和分析。(3)多元性。多媒体的使用不应当排斥传统教学手段,如课堂提问、课堂讨论等。将各种不同的教学形式有效的结合起来,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而且,多媒体的使用形式也应当是多样的,包括PPT课件、播放视频、图表分析等,而不应当仅限于对课件的使用。

2.3关于教学案例的选择

第4篇:高校思想政治课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1

思想政治课教学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最主要的渠道和阵地,它担负着教化人、培养人、塑造人的重大责任。而新时期,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扩大,以及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改革的深人发展,不断改变着大学生的成长环境,使他们的思想政治状况呈现出了许多新的、多样化的特点。但是这种变化,却因为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各种滞后性与之不能相适应。因此,高校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还需要不断探索,进一步改革,这样才能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起到实质、有效的教育和促进作用。

一、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教学现状

1.高职学生的职业素质基础薄弱

由于高职学生的高考分数偏低,相对于其他层次的大学生而言其知识面较为狭窄、单一,整体素质参差不齐。一部分学生受市场经济的不良影响,自身道德修养较差,缺乏公德意识,拜金主义思想比较严重。又因为是专科文凭,面对“就业难”的问题,许多学生不能正确对待、目光短浅、心灰意冷、缺乏自信心、自卑心理极为严重,从入校伊始,有的学生就抱着混日子的态度,心理极度空虚、胸无大志。还有一部分学生面对变化发展的社会无所适从,缺乏积极向上、勇于拼搏、开拓的精神,缺乏责任感、使命感等。

2.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困境

一是教学内容无法吸引学生,课本部分内容中学就学过了,且书上说的内容大部分在新闻广播中就了解了,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与专业无关,不是生身立命之本;二是教学方法陈旧,主要采取“灌输式”教学,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三是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明显的应试特点,似乎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只是为了考试。于是,考试越来越被强化,考试强调死记硬背的内容多于对大学生进行理论思维训练内容,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素质培育的功能越来越弱化。四是教师科研素质较低,不能把理论和事实进行较好的结合,过于依赖课本。

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措施

1.加强教学研究

高职思想政治课教师工作量大,教学任务重是事实,所以依靠单兵作战效果不好,应发挥集体备课的优势,将教学内容分若干教案,同头课教师每人一部分备课,拿出教案,教学案例,教学课件和说课稿,利用教研时间进行交流,做到每个教案都是精品。此外,组织有效的说课,也是加强教研的好方法。

2.改变课堂教学模式

我们要改变过去那种让学生“人在课堂心在别处”的低效的上课方式,可以预先把每章的目的、要求和主要内容以及运用本章知识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尤其是普遍关注的现实问题发给学生,以便学生做好预习,思考问题。在课堂上,教师简要强调知识点,然后转向问题的解决。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提出一些问题、观点或案例,在全班展开讨论。讨论过程中,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各种思想得以交流,不同观点彼此碰撞,在相互比较中,学生的思想见解得到丰富,探究意识得到强化,思考能力得到提高,参与性得到增强,教学目标自然也得到顺利实现。

3.落实实践教学环节

由于高职学生一般动手能力都很强,所以让学生进行一些实践教学是非常有好处的,具体的实践教学模式有很多,例如演讲,写作等等,或者是这些项目的延伸,多做这些实践教学,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对思想政治教学的乐趣,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其它方面的能力,例如人际协调能力、写作能力等等,还要明确高职开设思想政治教学的根本目的,那就是从总体上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修养,所以在课余时间,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些社会实践学习,这样不但可以锻炼学生服务社会的精神,还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所以,经常组织这类活动,对学生的身心成长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

4.改进教学手段

在网络社会中,信息资源超时空的传递交流,消除了跨地域沟通的障碍,使地球村的任何人在任何地方都可以同一时刻实现信息共享。在这种状况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如果依然固守“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传统教学模式,既无法用理论吸引学生的思想,也无法用信息调动学生的眼球,结果自然是教师教得没劲,学生学得乏味。在这种情况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就必须与时俱进,将传统的书本教材转变为由声音、图象、文本等构成的动态教材,直接用生动、形象、直观的形象刺激学生的大脑,增强教学的实效性。

5.改革评价方式

过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评价学生学习质量时,往往简单的以期中和期末成绩以及学生平时的出勤情况为依据,这种评价不能客观地评价学生,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不利于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和职业素质的培养。改革评价方式,就应当改变过去的单一的评价方式,实施多元的评价方式,即把教师评价、学习小组评价和个人评价相结合,客观评价和主观评价相结合,更加注重学生课内、课外学习和活动的参与情况以及综合学习目标任务的完成情况。通过一系列主动的、合作性的、探究的、愉快的学习方式以及全新的评价方式的实施,必将使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热情有很大提高,积极性和主动性得以发挥。在各个学习环节和活动中,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亲身实践,其学习能力、学习技巧和探究精神得到发展,主体意识、组织能力、责任感和创造性得到加强,合作意识、交往技巧、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得到提高,实践能力、适应能力、承受能力等良好的心理素质得以形成,尊重理解、与人为善、宽容大度等优良品格得以培养,从而具备社会发展所需的综合职业素质。

第5篇:高校思想政治课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问题;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7-0222-03

过去的20世纪对于中国来说是一个充满传奇的世纪,其中好多时间都可以用狄更斯《双城记》的开头语来形容: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而21世纪对中国而言,是一个满含希望、富有机遇、面临挑战的世纪。随着改革的全面深人,整个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及社会民众的思维模式将继续改变,我们曾习惯的“熟人社会”已大变样,越来越像很多社会学家所形容的“陌生人社会”,这无疑给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更加深远的影响和挑战。新时期面对新形势、新任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面临许多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存在很多薄弱环节。高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和场所,因此,认真思考21世纪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课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从总体上把握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走向,进一步调整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授课方法和模式,进一步加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是摆在广大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

一、存在的问题

1.教材过于单一,缺乏针对性。综观高职院校的现行招生渠道,大致可分为如下四个:通过普通高考录取,通过学院自行组织的单独考试录取、通过普通中专对口升学录取、通过与中专学校合作采取“三二连读”模式录取。这些学生不管是从基础知识还是学习能力方面,都存在很大差异。不管从高中阶段课程类型的设置还是从人才培养模式及培养目标的确定来看,普通高中的学生与普通中专的学生,存在很大差异。不管是从学生的理论水平还是从思维方式来看,同样存在不小差距。普通高中阶段以高考为导向,更加注重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学习能力培养。普通中专阶段,更侧重学习的实用性和服务性。而学生在升入高职院校后,使用的是同一版式和内容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这样情况,不管是对于学习者还是对于授课者而言,都是极大的挑战。普通高中的学生,高中阶段经过了较为系统的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等相关学科的学习与训练,政治学习能力较强,对教材的学习和把握能力都比较强。而普通中专的学生,在这些方面则较为薄弱。

2.学生热情低,实践环节缺乏。有相当数量的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思想上不够重视,缺乏学习动力。学生的课堂出勤率要通过严格的考勤才能维持。课堂上学生注意力不够集中,甚至还做着与课堂无关的事,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没有接受教育的主动性和热情,而授课老师只能以附加诸多条件为代价来实施教育。求知者没有求知欲望,教育者只能采取灌输式教育,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多半成了捆绑式教育,违背了开设该课程的初衷。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基本是以课堂学习为主,由于受现实条件的制约,但就思想政治理论课而言,学生走出课堂、直面各种实践环节的机会较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公共必修课,参与学习的学生涵盖全部专业的所有在校生,受师资、实践场所等方面的影响,思想政治课的实践很难做到系统化安排。

3.师资队伍不稳定,缺乏专业性和长效性。在我国高职院校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一支非常独特的师资队伍,他们不仅担负着引导大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使命,还要承担高职院校的新特点所赋予的时代新任务。高职院校将为社会发展培养生产一线的高技能人才作为首要任务,同时由于高职院校大多以工科类为主,普遍地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门公共理论课而已,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作用认识存在欠缺。迫于上级的压力,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时给予满足,而实践教学却面临缺乏时间保证、经费不到位及师资不足的尴尬境地。由于不同程度地存在机构设置未能充分落实、教师待遇与专业课教师有一定差距等问题,致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学校的地位普遍不高,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工作积极性。此外,还存在着师资结构不合理、数量不足、缺乏优秀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及教学科研组织亟待规范等问题。由此而导致思想政治课师资队伍不稳定,缺乏专业性和长效性这一长期存在的问题。

二、改革

1.加强人文精神的培养。大学是人才培养的摇篮,正如有学者所说:“大学之为大学,全在于一个‘大’字。所谓‘大’,不仅指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更重要的是指心灵自由的无限性,即那种‘至大无边’的生命自由状态。大学的本质与其说是传授知识,创造知识,还不如说是创造自由的心灵。所以,大学精神本身是一种人文精神,大学教育首先就是关于人文精神的教育。”因此,加强人文精神的教育和培养,应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的重要内容和任务目标。20世纪末以来尤其是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科技的日新月异,物质欲望急剧膨胀,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都体现为数字化,我们更多地习惯于用各种数字来衡量和评价社会的发展,各种指标和指数应运而生。重科学轻人文的现象,没有减轻,似乎有越演越烈的趋势,以至于很多人达成这样一种共识:现在社会已丧失了精神。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几千年文明历史的古老民族,灿烂的古代文化奠定了它在世界民族之林中不可动摇的历史地位,正如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所承认的,古代的中国文明即使在今天的世界,也“有着他们自己稳定的立足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立足于本土,发掘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和精神内涵,结合时代特色,因势利导,并且结合学生们的专业特色,开发适合高职院校学生的课堂教学素材和课堂教学方法,使思想政治课不再流于形式。

2.重视学生思辨能力的提升。哲学是时代精神的体现,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民族精神的花朵。教育是育人,哲学是人学,没有争论就没有发展,教育需要思考,需要论争,没有审问和明辨的教育不是我们所要追求的理想教育。柏拉图很早就提出教育的最高形式是哲学,教育作为人类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必须走向哲学。理想,是一个美丽而又奢侈的词汇,每代人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理想。正因为理想的存在,正因为对理想的不懈追求,社会才得以发展和进步。如此情况下,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课应做出相应的挑战,应把重点放在如何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上,而不是单纯的说教。“授人以鱼,不如受人以渔”。应教会学生如何思考、如何判断、如何分析、如何选择,而不是单纯的告诉学生应该是什么。尤其是对于大多数的“90后”而言,极具个性的青年一代,单纯的灌输已收效甚微。而思辨能力的提升需要深厚的哲学底蕴,纵观中外历史,无数的学术大家,首先是哲学大家。所以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课应适当的开设哲学课程,以此来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

第6篇:高校思想政治课范文

【关键词】政治课 教学实效 实践教学 讨论教学

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的设计与创新,直接关系到教学的实效性,甚至可以说是整个教学中的一个中心环节。作为一名长期执教于教学一线的政治课教师,我对目前存在于教学方法中的很多问题深有体会,显而易见的结果就是学生的厌学,逃课,应付等等,教学过程毫无气氛可言,甚至大多数学生一谈到思想政治课,第一反应就是枯燥无味,久而久之,很多老师也只能是应付了事。其实,我认为政治课本身并不无味,无味的只是我们很多政治课教师的教学方法。

为了更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方法的改进,我面向本校学生做了一次大范围的问卷调查。从对反馈结果的分析来看,基本上可以把我们的教学设计分为两大类,一类为课堂教学,二类为课外教学。所谓课外教学即就是课外实践教学。因为平时课堂教学占用时间几乎为全部,所以大多学生都比较倾向于增加课外实践时间。以下我就这两类教学设计分别展开分析。

一、课堂教学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被认为是纯粹的理论课教学,所以传统的观点自然认为它主要应该是靠课堂的理论讲授和课堂灌输来完成教学内容的实施。但是随着很多新的先进的教育理念的提出,我们都知道这种被动式的学习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教育环境,由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需要引入更多的,更加活泼的一些东西。

一是启发式教学法。启发式的教学无疑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绝好补充。由教师针对本堂课内容提前设计好相关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由学生进行自由回答,教师就像主持人一样只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最终学生自己会通过思考得出问题的答案。这种教学方法的优点显而易见。在老师的激发之下,每个同学都会积极的参与到思考中来,并且得到发言的机会,不仅活跃了他们的思维,也活跃了课堂气氛,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接受也会变得容易。

二是讨论式教学方法。也可称之为辩论式。可由教师组织或者学生自行组织。教师只需给学生设定一定的情境或者给出问题,让学生提前准备比较好。课堂上,大家可以分组进行自由讨论或是依据各自搜集的资料进行辩论,在这个过程中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最后由老师进行总结。在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中我认为这种方法比较适宜。

三是案例式教学方法。现在已经有很多教师开始采用这种方法并且在各种课程的教学中应用都很广泛。我觉得主要原因就在于案例它本身就是给学生展现了一个个非常生动的情景故事,所以更能引人入胜。我们采用的案例可以是真实的,也可以是虚构的。当然真实的人物事件更容易引起我们的共鸣。比如在思想道德修养可法律基础课上,我们可经常采用此方法教学,用许多历史人物的人生遭遇,成败故事来引导学生反思,从而形成自己的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四是视频教学方法。现在很多高校都配备有非常先进的现代化教学设备,这使视频教学也成为可能。而且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视频资料的获取也很便捷。这给我们的教学带来跟很大的方便。在思想道德修养部分,我们可以通过选择一些先进模范人物的视频放给学生看对他们进行诚信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课,中国近现代史部分,我们也可以选取相关的历史资料视频,以此加深同学们的认识。教学条件更好一些的话我认为可以吧自己搜集的视频资料根据教学需要进行剪辑,随将随放,这样会更好一些。

五是多媒体教学方法。这个其实更准确的说应该是教学设备的问题了。用多媒体教学对很多学校来说已经是很普遍的了,其优势在于充分结合文字图片声音色彩等从而能更加充分的调动起学生的听觉和视觉,大大增强其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掌握和分析能力。多媒体教学中要注意的就是必须坚持紧密结合本课程的教学内容选择多媒体资料,最好进行一下剪辑,边讲边放。

二、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与补充,是结合社会现实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方式,是强化学生道德认知、提高践行能力、知行转化的桥梁。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来说实践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途径。实践教学主要可以采用以下方式组织:

一是开展多种活动。通过组织学生开展 “道德评判庭”、模拟法庭、现身说法、团队训练、知识竞赛、参加外请专家、企业劳动模范、创业成功人士、企业管理者的报告等,并引导学生参与校园公益活动、社团组织、校园文化建设,将本课程中理论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的目标要求,并着重突出以诚信、敬业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在更为广泛的空间和层面上展开,使学生在切身体验和感受中强化教学效果。

二是构建师生网络学习的互动平台。本平台供学生的理论答疑和师生的思想问题的互动平台。即开设理论答疑论坛、时政研讨论坛。申请建立思政课公共答疑的电子信箱,由专任老师负责解答。这样,一方面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平台,也是实践性教学的一种尝试。

三是社会调查与实践。配合学校学生处和团委,利用课余时间和寒暑假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调查的内容紧密结合课程内容和形势政策的要求来制定)、参观访问、社会服务、志愿者服务等活动,引导学生将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外部教育和自身体验相结合,培养学生品德践行能力,做到知行统一。

例如:依托各学院的地区资源优势,建立学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基地。如参观调研新农村建设、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大型国有企业。建议将全院1-2年级的各班级增加为期一周社会实践教学,列入正常的教学计划,由思想政治理论教研室的教师负责指导;搞好暑期社会实践论文的评比交流与奖励。通过撰写实践论文或感想征文活动来巩固实践教学的效果。

总而言之,教学方法的改进创新是我们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性的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在对传统教学方法的反思中,我认为我们应该充分的把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结合起来,理论联系实际,贴近时展,贴近学生需要,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参考文献:

1、王丽霞.改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提高教学实效[J].职业圈,2008,(18)

2、于云荣,宋振全.浅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启发式教学的艺术[J].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07,(9)

3、汪玉娣.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J].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08,(23)

第7篇:高校思想政治课范文

关键词: 高校思想政治课程 预设方案 加强策略

一、高校思想政治课程预设的含义

预设的定义在学术界有不同的解释,然而目前普遍认同的说法指出预设是预测与设计,也就是说在课堂教学开始的前期有目的性和计划性地根据课程教学内容进行的一系列猜想、组织和科学安排工作,具有一定的弹性和灵活性。围绕教学目标和具体的教学任务,在立足学生的实际情况的基础上进行的一系列展望性的设计过程。课程预设并不是空想,要涵盖教学目标、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学进度、课教学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和采用有效的导入方式为前提,进行一系列的科学系统的设计。

二、加强高校思想政治课程预设的策略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对于高校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工作而言同样如此,教学活动必须在有计划性和目的性的前提下开展,没有预设就不能做好教学工作,与此同时这种预设必须紧紧地围绕教学目标、进度,具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开展,做到有备而来,有备无患,这也是科学地将课堂教学预设与生成结合在一起的重要前提。

(一)研究教学目标。新时代的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的教学工作必须紧紧地把握好三维目标的特点。所谓三维目标指的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度目标拥有严密的内在逻辑关系,是相互统一、相互渗透的有机整体,在预设的过程当中切忌将它们独立地看待。在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引导之下,教师一味地将大量知识点灌输给学生,过分地重视知识点的讲解和传授,忽略了对学生各方面能力,以及世界观人身观和价值观的培养。高校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目标旨在培养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我们应该紧紧围绕这一教学目标加大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在具体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当中,教师要明确社会生活主题和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关系,单元社会生活的主题和教学任务是什么,应该涉及哪几个专题,或者可能会涉及哪些学科的知识;明确思想政治观点与知识点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处理好价值观念多元化与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的关系;在价值观念的冲突过程当中,给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标准,让他们能够明辨是非。

(二)深入解读教材。教材是教学活动的重要资源,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活动,对教学质量的提高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材使用观念,运用科学先进的理念钻研教材中的重点难点,一方面要尊重教材,另一方面要在此基础上做到创新,为教材价值的实现和学生的发展提供更加宽广的平台。

首先,我们要深层次地研读和砖研教材的内容。教材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一种重要载体工具,凝结了多个学科专家的智慧,在立足学生实践活动的基本前提之下,根据学科体系的特点编制成的。它能够精准地体现新课程改革的标准,对教学内容、方法等提供了良好的建议。然而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发现,许多教师并没有运用正确理性的态度发掘教材中的精髓内容,不能够运用系统全面的分析方法认识、钻研、处理教材,有些教师根据个人的喜好随意重组教材,甚至有个别教师完全抛弃了教材,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决定教学内容。因此为了有效地提高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的工作质量,我们首先要深层次地挖掘和研读教材;立足教材编写的趣味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利用教学内容当中的生活原型,让学生进一步学会如何将思想政治课程当中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从而有效地利用好教材的多样性特征,帮助学生构建一个宽广的学习空间和平台,把握教材的开放性特征,最大限度地培养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在此基础上要创造性地引用教材。在实际的工作过程当中发现,同一本教材不可能适合所有地区学生的实际情况,由于时代的不断发展,也不能做到实时更新。思想政治课程具有强烈的时效性特征,在教学的过程当中我们需要紧密地联系实事政治。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当中不能一味地依赖教材。新时代的背景下教学理念排斥《圣经》式的教材观,我们需要结合具体的实际情况,在围绕教学目标的前提和基础之上,深刻地认识到教材仅仅只是帮助我们完成教学工作的文本型资源,进行师生对话的话题。教材内容具有一定的能动性,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进行选择、补充或者删减。我们需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并在利用自己宝贵的教学经验的基础之上全面地贯彻新课程改革的精神,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巧做教学设计。在过去线型式教学模式的指引下,教师的教学活动都是按部就班地一步一步往下走,依照事先规划好的教学步骤进行的,尽管这样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教师的教学负担,能够有效地把握好大体的教学方向,然而由于教学环节过于繁琐复杂,每一个活动的时间少之又少,许多教师由于受到预案的束缚,当课堂出现某些突发状况的时候不能轻松应对,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版块式的教学设计能够有效地避免上述问题的发生。由于教学设计是以版块式的特点呈现的,再加上其可移动性的特征,我们可以结合具体的课堂教学进度进行调整和变动。如果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开展之前就已经对新知识点比较熟悉,我们就可以对复习铺垫这个教学板块一带而过。如果在新课程展开之后,发现学生需要对铺垫的知识有一个更加清晰地认识和掌握,我们就可以加大对这一板块的教学力度。课堂小结放在巩固练习之后或者之前都是可以的,我们可以根据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灵活变动。质疑问难则可以安排在新课结束之后,也可以与巩固练习安排在一起。除此之外,在每个大板块的学习当中可以将活动分成为不同的小版块,每一个小版块都可以单独地设计一套教学方案,究竟在具体的教学中引用哪一个小版块的内容,则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决定。除此之外,我们还应该在教学设计的过程当中留有一定的弹性空间,站在和谐教学新理念的高度,用新的视角展开设计,一方面要给教学预设之外留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另一方面要有效地为体现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提供丰富的平台。

三、结语

我结合在实践工作过程当中的经验总结,就高校思想政治课程预设方案展开探讨,具体分析了高校思想政治课程预设的含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强高校思想政治课程预设的建议:首先是深入教学目标,其次是深入解读教材,最后是巧做教学设计,仅供参考。

参考文献:

[1]郭元祥.教师的课程意识及其生成[J].教育研究,2003,(06).

第8篇:高校思想政治课范文

关键词: 思想政治理论课 互动教学模式 思考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系统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重要的作用,其教学效果将直接影响到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在传统的思想政治课教学当中,课堂教学模式基本上是灌输式的,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师生之间没有共鸣,同学之间没有争论,严重制约和影响了教学实效。思想政治理论课互动教学模式打破了长期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静态教学模式,在动态发展的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需要和思想动态,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一种值得研究和推广的教学模式[1]。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取得了较大进展,互动式教学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一种趋势,然而,实践中有些教师滥用、误用互动教学或一味追求教学的互动性,以至于使现实的课堂教学互动违背了真正的互动理念。因此,正确认识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互动教学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互动教学的有效方式,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一、互动教学模式的含义及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意义

思想政治理论课互动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实现教学目标和任务而采取的以调动教师、学生、社会等各方面积极因素为特征的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多视野的教学实践[2]。其教学行为具有明显的平等民主性、互促互补性、全员参与性。它的本质是平等与相互尊重,促进单向交流向双向交流转变,推动不平等交流向平等交流转变,促使静态交流向动态交流转变,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向主动接受转变,进而激发教学双方的主动性和探索性,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效果。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对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解决理想信念等德育方面的问题具有重要作用,其目标的实现仅仅靠理论知识的灌输是不够的。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中互动教学法的运用对调动师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发言,引导学生观察问题、思考问题,增强教学效果,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互动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互动教学切入点不准。

思想政治理论课互动教学在切入点的选择上往往把理论本身作为教学的切入点,容易忽视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和他们所关心的问题,导致课堂空洞、乏味,学生不感兴趣,甚至产生厌烦情绪,难以达到互动的效果[3]。思想政治理论课互动教学在互动切入点的选择上,应充分考虑将教材内容、理论本身和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成才要求与综合素质提高有效结合起来,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教学氛围都应有不同的切入点。

(二)互动教学形式单一。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有些教师认为,互动教学就是教师和学生都要“动”起来,表现在课堂教学中,就是通过“提问—回答”的形式来实现教学互动,并认为“提问—回答”次数越多,教学互动效果就越好。但在实际教学中如果仅仅通过“提问—回答”这一单一的教学形式来实现教学互动,就容易使课堂陷入老师问、学生答,课堂气氛不活跃,学生依然处于被动地位的局面,偏离了互动教学的理念。

(三)互动教学缺少平等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互动教学要想使学生积极地参与进来,教师需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互动教学中教师在口头语言、肢体语言运用上,应以平等、宽容、友爱的语气激励学生,要主动激发和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见,使学生处于情绪高涨、思维活跃、积极主动的状态。若在互动教学中,不注意激发学生参与课程的积极性,对回答不出或回答错误的学生冷言冷语,就不仅会造成课堂气氛紧张,而且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打击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甚至会使学生产生负面情绪。

(四)互动教学缺乏全员性。

互动教学是一种民主、自由、平等、开放式的教学,教学过程要促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其中,而绝不能只局限于教师与个别学生之间。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我们发现,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有互动的机会,对于不积极参与课堂互动,不主动发言的学生,教师应对其多鼓励、多关注、多帮助。只有保证互动教学的全员性、广泛性,才能真正实现教学互动向更深更广的方向拓展,所有学生的学习能力才能得到提高。

三、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互动教学的思考

(一)凸显学生主体,确保互动教学有效开展。

1.营造民主氛围。营造民主的课堂氛围,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上得到落实和凸显,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互动教学的基本前提和条件。只有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互动式教学才能有效开展。此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更应该主动转变教学观念,切不可视学生的提问是对权威的挑战,而是要鼓励学生“反客为主”。只有真正做到这一点,才能营造良好的民主氛围,为互动式教学奠定基础。

2.引导全员互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使教师和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其中,而不能仅局限于教师与个别学生之间。教学过程是一个相互学习互动的过程,从形式上看有学生和教师间的互动、个人和小组间的互动、小组和小组间的互动、小组和教师间的互动等;从内容上看,有情感上的互动、智力上的互动、思维上的互动、认知上的互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互动教学要通过各种形式、多种内容的互动,达到学生、教师全员参与,实现教学全员互动。

3.鼓励学生探索。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师要留给学生“空白地带”,让学生去质疑、解疑。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所以推动互动式教学就必须改变传统观念,确立学生的疑问意识。同时,应尊重学生提问,鼓励他们积极大胆提问,并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去看待问题,用不同方法去解决问题,从而引起学生多角度的心理兴奋。

(二)精选互动内容,确保互动教学顺利实施。

1.互动问题要设计在教学热点上。思想政治理论课互动问题要精心选择大部分学生熟悉的关注度比较高的问题进行互动,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观点。如果问题生僻、学生不熟悉,或多或少就会产生自卑心理和畏难情绪,互动就可能开展不起来。此外,热点互动问题可以提前告诉学生,让学生未雨绸缪,精心准备,这样既可以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互动,又可以使其在准备过程中广泛涉猎相关知识,使教学互动取得“双赢”。

2.互动问题要设计在教学重点上。思想政治理论课互动问题要把握重点、难点,使选择的互动问题具有重点价值和目标价值,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教学重点内容,从而在教学互动过程中潜移默化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还需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不同层次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思维和碰撞中学习知识,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互动问题要设计在教学疑点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应抓住学生容易生疑的知识点设计互动问题。对于疑点,学生往往比较敏感,围绕疑点问题开展互动,可以激发学生探索欲望,促使学生心态的开放和创造力的激活。

(三)活用互动方式,确保互动教学富有成效。

1.主题探讨式互动。主题探讨式互动围绕主题展开教学双方互动,有利于达到教学目的。其方法一般为抛出主题—提出问题—思考讨论问题—归纳总结。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运用主题探讨式互动教学,主题明确,条理清楚,探讨深入,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但在互动过程中学生所提出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具有不可控制性,往往会影响教学进程。因此在运用时,必须摸清教学对象特点,精心准备,紧紧围绕主题展开,确保互动不跑题。

2.精选案例式互动。案例是思想政治教学的有效载体,运用时可向学生呈现精选个案,引导学生认真分析案例,运用所学理论提出初步解决方案,教师在这一过程中主要进行启发、引导,重点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种方法直观具体,生动形象,印象深刻,气氛活跃,理论联系实际,有利于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3.多维思辨式互动。思辨式教学就是引导学生围绕某一个理论或实际问题各抒己见,进行辩论和相互学习,在争论中寻找最优答案。思想政治理论课引入辩论式教学可以在辩论中开阔学生的眼界、集思广益、博采众长。这种方法课堂气氛热烈,分析问题深刻,自由度较大。在运用时,教师必须充分掌握学生基础知识和理论水平,同时要对新情况、新问题、新思路具有较高的分析把握能力,否则容易导致局面失控,达不到预定的教学效果。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互动教学是提高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教学吸引力和感染力的有效模式,对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已成为课堂教学的一种趋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积极转变观念,创造性地开展互动教学的探索和实践活动,打造有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崔红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互动教学模式探讨[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0,(7):81.

第9篇:高校思想政治课范文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 大班化教学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9-0015-02

随着《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试行)》的,高校教学改革步伐进一步加快,尤其是江苏在高职院校中实行注册招生以来,生源竞争日趋激烈,民办高职院校承受的压力增大,招生人数的不确定性给高校带来了教学组织上的复杂性和艰巨性,绝大多数民办高校都采用由几个自然班合并组建大班进行课程教学,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更为明显,大班化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民办高职院校师资相对薄弱、教学场地有限、教学计划调整等诸多现实问题。随之而来的诸如教师不善教、学生不爱学、组织管理弱、教学互动难等,也让思想政治课教学质量大打折扣。因此,有必要对高校思想政治课从学情分析的角度创新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整合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设计、完善考核方式等方面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加主动、有效地参与课堂教学,变被动的“接受者”为主动的“参与者”,从而增强教学实效,提高教学质量。

一 民办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大班化教学的总体情况

1.生源特点鲜明,学生群体复杂

近年来,自江苏高职院校实施注册招生以来,民办高职院校作为最后一个批次录取院校既面临着一定的发展机遇,也带来了一系列挑战与压力,特别是教学组织实施更加复杂和困难。分数非常接近,基本上都处于100多分的状况,录取时基本不考虑其分数多少,这也就致使很多院校不再以分数而主要以其志愿作为录取条件。总之,分数没有最低,只有更低,这必然导致学生入学成绩总体偏低,且呈现分布不均,有的200多分,有的可能只有几十分,甚至更低。中职生、分数偏低的学生等学生群体日趋复杂,该如何帮助他们尽快融入大学的课堂学习,适应高职人才培养要求,提高学习兴趣和意识,刻不容缓。

2.学习习惯不好,存在厌学情绪

从小学到中学,一直开设品德课、政治课或类似课程,很多内容较为熟悉,大学里的思想政治课只是意识形态的灌输课,学生觉得没有特殊之处,普遍认为枯燥乏味,教化思想严重,学了无用,不会影响其专业发展和就业,持无所谓的态度,在民办高校中较为普遍。理论素养偏低、抵触情绪存在、不愿学或不去学的学生不在少数,因而逐渐养成了只带课本或者根本不带任何东西就来上课的不良学习习惯,“身在曹营心在汉”成了部分学生的真实写照,课堂教学效果可见一斑。

3.教学场所偏大,教学难度增大

大班化教学环境总体不佳,教学场所偏大,学生坐在在100多人的教室里听课,容易出现“簇团”现象,教室后几排异常热闹,前几排几乎无人问津,即使有也是被“赶”至前排,他们谈论着自己关心的话题,玩手机、看小说、听音乐,甚至孰若无人地卧桌睡觉,课堂纪律不容乐观。教师在教学中视野的覆盖范围一般不超过25名学生。教师站在讲台上的视觉控制宽度一般小于10人,视觉纵深小于10排,当注意对象的数量超过这个数量后,则无法清楚地把握。如果教师处在专心讲课状态,其控制范围还要小。再加上多媒体教学,对电脑的依赖又客观上限制了其活动的范围和频率,因而常会忽略对一些违反教学秩序的行为并加以及时管控,让学生产生了“肆意可为”的错觉,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4.缺乏沟通交流,师生互动受限

思想政治课大班化教学中,教师面对100多名学生,难以顾及每一个学生,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态度以及思想状况等情况缺乏细致了解,因而不可能做到熟悉每一个学生,甚至是很多学生,课堂互动环节也会因此受限。学生也因此会产生教师无法顾及每一个学生,自己不参与课堂教学,也不会影响其课堂表现,甚至是长时间低头、沉默寡言而呈现课堂气氛沉闷、缺乏活力等现象,再加上各种信息的冲击学生的思想认识,易产生与教学相背离的看法或观点,往往会不屑于教师的讲解,致使教师会一厢情愿地设计组织课堂教学,而学生置身其外,不去过问或简单应付,教师情绪会受其影响而使课堂互动变成了教师的“一言堂”“个人演讲”,课堂呈现一潭死水,缺乏活力。

5.教师素质堪忧,存在畏难情绪

当今社会的激烈竞争,在谈论自身发展或职业工作成就时,思想政治课教师往往显得底气不足或缺乏职业自信,表现出既想讲好政治的重要性,又无力展示政治带来的益处和价值,进而成为迂腐或者僵化的批评对象,常常遭遇人为的异化和遮蔽,思想政治理论课往往受到轻视与歧视,这给思想政治课老师讲好思想政治课、讲出效果带来了巨大的困难与挑战,显得不够自信,力不从心,简单应付,敷衍了事,抑或照本宣科,缺乏生动,甚至放弃了思想政治课教书育人的教学目标。

二 提高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大班化教学效果的对策

1.创新教学模式,倡导“以学生为中心”

教学模式是一定的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的反映,是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的。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教师必须重视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性,重视学生对教学的参与性,根据教学需要合理设计“教”与“学”的活动,以达到“教是为了不教”。因此,教师要立足于学生的实际情况去组织设计课堂教学,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实施有效的教学方法,以便让学生能够有效地融入课堂学习之中,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融为一体,教学目标才能顺利实现。

2.做好学情分析,完善教学资源

学情分析是指教师通过观察、走访、座谈、调查等多种方法对学生的“课前”“课中”“课后”学习情况的了解,精心设计教学,做到“以学定教”“以教促学”,是教师教学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种教学资源,需要认真分析,有效融入课堂教学。只有让学生意识到思想政治课对己有用,才能增强其兴趣和吸引力。根据学生特点,实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表达能力,提高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

3.加强自身素质,增强人格魅力

思想政治课教师要有深厚的历史底蕴、过硬的人格魅力、可靠的政治素养、严密的逻辑思维、崇高的师德规范以及乐教的职业精神,要始终遵循学院“学真、业精、爱生、乐教”的八字师德,在理论上不断学习,业务上不断求进,要求上不断强化,精神上不断提升。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加强理论学习,增加社会阅历,参与社会实践,开阔视野,珍惜培训与交流学习的机会,做好理论的传播者、实践的引导者、育人的示范者。利用党校培训、思想政治课骨干教师培训等机会,加强理论学习,与同行交流,开阔教学视野,提高自身素质。

4.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技巧

如果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方法无疑是老师手中的“利器”,能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持续的关注与投入,会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提高教学实效。“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孔子《论语·卫灵公》),这就需要教师要仔细钻研教学方法,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积极思考,提高教学效果。譬如,“第一印象”教学法,旨在重视第一节课的教学设计,既要给学生留下一个好的印象,又要让学生产生一些疑问与思考,开启这门课“精彩”之旅,可以是焦点或热点问题,或者是学生厌倦困惑甚至是“长期无解”的问题,也可以是非常感兴趣的话题等。总之,要让学生对课程有一个深刻的印象;“任务驱动”教学法,根据教学内容安排,将学生分组,分配不同的任务,组织学生回去收集整理资料,在课堂上做讨论交流,具体分工自行安排,最后形成汇总,选一个代表总结发言,最后教师根据任务完成情况进行点评和考核。比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辩论赛”“模拟法庭”,《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的“形势分析与展望”等,效果较明显;“课堂演讲法”,以“重要日子”为载体,开展“我的梦·中国梦”主题演讲等活动,表达自己的观点与认识,提升精神境界;“讲座法”,以“平安夜,警官与您话平安——大学生伤害预防策略”为主题的法制讲座活动,努力尝试改变了传统授课模式,拓宽校内教学实践活动渠道;“移动教学法”,针对教学场地等客观条件的限制,我们采购了“电子荧光笔”“录音笔”等设备,克服了讲台讲课的距离限制,深入到学生当中,一方面增加了与学生的亲近感;另一方面也有效“震慑”了一部分学生的惰性思想和不雅行为,有效改善了课堂教学环境。

5.整合教学内容,丰富教学信息

加强党史学习,增强理论功底和历史底蕴,贯彻“以史说理”“理实一体化”。教师最好能结合最新的社会热点信息,对相关理论进行社会化、生活化、学生化的解释说明,从而让学生感到熟悉而不陌生,现实而不虚幻,具体而不空洞,让学生感觉思想政治课贴近生活,简单易懂;教师在讲述理论知识的过程中要注重知识的积累与连贯,而不能脱离历史发展的脉络,任何有违历史的逻辑都是无法获得别人理解或认同的,因而需要结合实际,进行内容整合,形成系统化、模块化的教学体系,从而使教学内容更科学、更丰富。

6.完善考核方式,提高教学效率

思想政治课教学效果的体现绝不只是试卷上的成绩,甚至不能用“一考定音”来反映。而今天的大多数高校思想政治课学生成绩的最终评定,采取期末考试为主的考核方式,也就是说试卷上的成绩占据了总成绩的绝大部分。因而学生平时的学习并没有真实地反映出来。而今天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更应突出其在学生学习、生活的过程中起到积极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只有这样,课程效果才能真正显现出来。譬如,一个学生在我院开展的“孝、宽、诚、责、毅”五字教育活动中充分达到了活动要求,情感得以升华,行为得以内化,自觉践行了学生的行为规范,那就说明思想政治课已产生了积极效果,并不一定要求他去学习实践相关理论知识或活动,尽管他可能没有学或学得不好。因此,我们在课程考核过程中注重采取“过程性评价+结果性评价”的综合考核方式,多元评定学生总评成绩,将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相结合,逐步探索“免考”的可能性和可操作性,一方面避免“平常不重视,临时抱佛脚”照样取得好成绩的不合理性,另一方面也可有效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提高出勤率和听课率,积累平时成绩,夯实总评成绩基础。

三 结束语

总之,上好思想政治课既是思想政治课教师的职责,也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有效手段,更是为培养高素质人才、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重要贡献的必然要求。因此,我们应从学情分析的角度,从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出发,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切实解决学生深层次的思想认识问题,努力把思想政治理论课讲成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优秀课程。

参考文献

[1]彭瑾.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大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J].新西部(下半月),2010(3):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