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银行业的前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引言
随着近几年国有商业银行以及国有企业的股权的改革,2005年以来国内商业银行加快了上市的步伐。2005年6月交通银行在香港上市,2005年10月中国建设银行在香港上市,2006年6月中国银行先后在香港和上海证券市场上市,2006年10月,中国工商银行实现了在香港和上海两地同时上市,并创下了全球融资规模最大的IPO。(杨德勇和曹永霞,2007)中信银行、兴业银行在也于06年在香港上市。至此,我国现共有14家上市银行 ,无论从股权结构还是整个银行业的面貌,中国的银行业发生了显著地变化。
纵观国内已有的关于股权结构的论文,基本都停留在05年以前的实证研究,忽略了近两年国内国际的大环境的变化,以及国有银行上市以后的表现;同时它们的研究的角度也不够全面,因此笔者认为进一步全面地对中国商业银行进行比较分析是十分有必要的。本文将选取9家已上市商业银行,分别对银行的效率表现和股权结构的相关作用进行深入地分析,找到当代银行业的发展特点。
二、我国商业银行的绩效分析
(一)财务指标分析法
1.财务指标体系。按照商业银行资金“三性”平衡原则和商业银行经营目标要求,从反映被测度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费用控制能力、资产质量与安全性、资产流动性和发展能力五个方面设立财务指标,建立财务指标体系,测度商业银行效率(Berger A N, Harman T H. 1998)。根据财务指标的重要性确定财务指标体系中各项指标的权重如下:盈利能力方面占60%,费用控制能力方面占10%,资产质量方面占10%,资产流动性方面占10%,发展能力方面占10% 。
(二)中国商业银行财务效率的测度和评价
本文主要测度9家上市银行(4家股改后的国有商业银行和5家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效率水平。利用有关财务指标数据,经过计算得到2000~2009年中国商业银行的财务效率值、平均值及排名;由于国有银行与05年前后实行了股改,因此其测算的数据标准有变化,笔者按照三种情况进行了排名:05之前十五家银行的效率排名;05年之后9家银行的排名;00-09年股改后的国有银行与股份制银行的整体排名。
在05年股份制银行改制以前,前五名的银行全部为股份制银行,而国有银行的财务效率值相比而言极低;尽管国有银行实行了股改,但由于极强的股权垄断性特征,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的排名已久靠后;改制对国有银行带来了部分好转的迹象,但由于高度垄断性,这种迹象还有待改善。第四部分将对股权结构与商业银行的效率进行进一步地实证分析。
三、上市商业银行绩效与股权结构的实证分析
(一)单因素模型的构建与分析
1.变量的选择与定义
(1)被解释变量:S ―衡量上市银行绩效的综合指标
(2)解释变量:
Fl: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
F5:前5名大股东的持股比例之和
F10:前10名大股东的持股比例之和
HERF10:公司前10名大股东的持股比例的平方和,表示公司大股东持股的集中度和公司前10名大股东持股的分散程度
2.单因素模型的构建及实证分析
其中i代表不同的银行,t代表不同的年份。 表示i银行在t年度的绩效,依次类推。
模型估计结果说明:
1)从 的估计值来看,在假定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前五大股东的持股比例和、前十名股东的持股比例、前十名股东的持股比例的平方和对上市商业银行的效率都具有负的相关关系;第一股东的持股比例过大,不利于银行的充分监督和控制以及市场化经营;而前五大股东持股比例和与商业银行效率之间的关系,通过研究股权比例数据笔者发现,由于国有银行的特殊性,前五大股东的持股比例和的高低完全由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决定,并没有起到股权的相互制衡作用,这说明股权过度集中不利于银行的效率。
2)t检验值:分别针对 ,给定显著水平 ,自由度为n-k=54临界值 , 对应的t统计量的绝对值大于2,所以应拒绝原假设。同时可以从修正的拟合优度大小看出, 的检验效果最好。
(二)加入控制变量的多因素模型的变量设置及计量分析
由于上面的单因素模型分析中,笔者担心解释变量并不能充分地解释银行效率(很可能存在异方差性),并且为了进一步考察银行效率的印象因素,笔者将引入多个控制变量对银行效率进行更完整地解释。
1.多控制变量的设置
结合银行效率研究的国际经验和我国商业银行的实际特点,我们从规模、创新、稳定性、盈利能力、配置、公司治理、股权结构以及营业范围等八个方面去构建解释银行效率的模型,重点考察其中股权结构的作用。我们选取了分别反映银行规模、创新程度、稳定性、盈利能力、资产配置5个变量以及股权配置这一解释变量。
2.模型设置及计量分析
通过共线性的检验,笔者发现总收入的对数与股权配置的各指标有很强的相关性,同时与银行稳定性之间也有很强的相关性,为了消除多重共线性的影响,笔者舍去LNTA这一控制变量,减小相关性影响,进而得到计量模型如下:
对该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回归结果显示,控制变量的解释性不显著,解释变量F5、F10具有较好的解释作用,方程的拟合优度不是很高,尤其是F1 和HERF10的解释力不是很好,另外模型不具有明显的异方差性。
从回归结果发现,笔者发现以下几个问题:
(1)LD、INO对S的影响作用不显著。但系数仍可说明总存款占总贷款的比例与银行效率成正比、非利息收入(总收入-利息收入) 占总收入的比例却与商业银行的效率成反比这与前面的猜想有所背离。通过考察银行现阶段的发展程度,笔者认为是由以下几个原因造成:
由于社会主义社会这一基本的国家性质,我国银行业监管十分严格,总存款占总贷款的比例都有着严格地控制,不存在明显的市场化波动,因此对银行的效率影响并不显著;2、我国的金融市场化进程还不够完善,我国的银行业尽管在不断地改革中,但银行业务依然以存贷款业务为主,因此银行业的创新度尽管有所提高但起作用还很小,尤其是资产证券化程度还不高,对资本市场和银行业的发展还未起到显著作用。
(2)STA与S有一定的相关性,但由于t检验值较低,其相关性不显著,即资本充足率对商业银行的效率有正的相关性,资本充足率大小代表银行系统的稳定性强弱,对银行的效率具有一定的影响力;ROA的系数非常高,可见其对银行效率的相关性很高,ROA越大,银行效率越高。
(3)观察解释变量的系数值和t检验值发现:F10在模型中的解释力度最高,说明其它四个变量对F10有较好的控制力,也得到了前面分析的结果,其负的系数说明股权分配的垄断性越高,银行效率越低。整个模型的拟合度较之前的单因素模型有所提高。F5也有一定的显著性解释,负的相关系数说明前五名股东的持股比和越大,银行效率越低,这与前面的假设相背离。
前五、十大股东的持股比例之和与银行效率呈负相关关系,他们的持股比例和越高,商业银行的效率越差。笔者认为这是由于在中国特有的国情下,前五大股东和前十大股东的股权分配不具有明显的差异,股权主要集中在第一、二大股东手中,股权的流动性越差,垄断性越高,这既不有利于股东之间的相互制衡,也不利于银行在资本市场上的竞争以及银行内部高效率的管理控制。另外,通过观察国有银行的现有股权情况可以发现,国有商业银行尽管通过了上市、以及股权改革,但由于很强的垄断型股权结构的存在,依然对公司内部治理的有消极作用。
四、商业银行效率分析的政策挑战及建议
本文首先从我国银行业的发展历程探讨了股权结构模式对商业银行绩效的影响及其发展趋势;结合国内外已有研究,发现股权结构的影响主要在于前十大股东的股权结构作用。本文进一步运用我国银行业的数据进行实证考察, 结果显示股权结构对我国商业银行绩效具有显著的影响,其中前五大与前十大股东的持股比例和对银行效率均有显著影响,并且持股比例越高,效率越低,呈负相关关系。
股权结构作用于银行公司治理和行为方式, 进而对经营绩效产生影响。完善的股权结构是商业银行公司治理体系有效运转的基础部分, 能够促进商业银行效率的提升。但是, 完善的股权结构并不愈味着我国商业银行绩效的自动提高, 只有通过借助市场机制的力量, 尤其是资本市场对产权的争夺机制、信息监控和投票机制, 才能推进银行经营机制的科学转换, 进而提升银行的公司治理整体水平与经营绩效市场竞争能够提高商业银行效率, 但只有在逐步完善股权结构的过程中, 市场机制才能发挥作用。总而言之, 股权结构对商业银行效率的影响与市场竞争程度有关, 而市场竞争对商业银行效率的影响与股权结构的完善程度相关。
参考文献:
[1]帕特里克丁•哈克,斯塔夫罗斯•A.金融机构的绩效――效率、创新和监管.泽民奥斯,徐诺金等译.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85-96.
关键词:商业银行;个人理财;竞争策略
我国现有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是基于商业银行传统业务的延伸业务,其尚且处于个人理财业务市场当中的初级阶段。我国商业银行范畴内的个人理财业务的概念是指:各家银行综合自身渠道、人才、技术和管理等各方面人才优势,结合自身所处的资金链上游资源优势,通过运用各种理财工具、软件等方式去帮助目标客户的个人、家庭实现其投资目标、日常生活目标、资金保价、免税等等需求目标的一种具有金融性质的综合型服务。在国外,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基本要占到其营业额的17%及以上。那么,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进程不断的深化,与国际市场接轨机会越来越多,我国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也必将向着国际商业银行收支比率去靠拢。
1 必须提高商业个人理财业务竞争力原因所在
1.1 我国市场资源丰富,个人理财业务具有较好前景
随着城镇现代化的发展和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不断的深入,让我国居民生活逐渐从温饱问题开始步入全面小康的阶段。我国居民大多数已经开始有了剩余的工资、日常经营收入,让其固定的月存款、年存款的数额不断增加。在这一现状之下,为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随着居民资金、安全、职业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居民在面对财产风险方面的意识也在不断提高。基于这样的现状,我国居民越来越希望能够使其资金不断升值,并在投资过程中拥有相对较低风险的理财业务的推广。面对我国居民日益增长的需求,商业银行如何满足居民需求来设计个人理财方案就非常重要了。
1.2 个人理财业务是国际环境中竞争取胜的关键
在我国加入WTO组织之后,世界商业银行、券商、基金等组织开始逐渐的进入中国,我国的金融业务、银行业务也面临着外界市场的严峻考验。如何在产品研发方面与世界接轨,如何在产品方面制定方面满足国际化标准,成为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在中国乃至世界大背景下发展的重中之重。但是,由于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起步较晚,特别是一些具有专业性质的个人资信服务、资产评估个人理财期间等项目才进入试运行期。所以,我国商业银行应当重视个人理财业务在银行整体业务当中所占比重,给予其发展推动资金和重视,规范自身业务标准、内容,不断开发与世界接轨的新产品。
1.3 个人理财业务是创新业务,是银行新利润增长点
随着银行业务多元化的发展和我国金融体制的不断改革、完善,我国商业银行依照陈旧、传统模式所开展各类公司、零售业务为银行所带来的利润率已经趋于平缓,不再具备市场开发和高速增长的潜力。而个人理财业务是一项新兴业务,其依靠传统模式的发展,是传统银行经营、市场营销模式的衍生产品。个人理财业务是一项创新型产品,其能够在传统模式价值链当中运作,并带来传统模式价值链的新的增长。商业银行开展个人理财业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国家范围内的成功案例已经比比皆是,例如:美国花旗银行的个人银行业务的利润率为70%,其中个人理财业务就为其利润率贡献了整整50%。
1.4 我国商业银行的传统零售业务的风险较大
在我国商业银行传统的零售业务已经受到了我国资本市场泡沫经济和宏观经济调控的影响,特别是在我国“官官相互”现状严重的情况下,使得对关联企业贷款、延期支付等增加银行坏账几率大大增加。特别是对于我国住房抵押贷款业务,其对于银行来说存在着高额的风险,并且还会受到资本充足率的制约。而对于个人理财业务来说,其占用银行的流动资金相对较少,对银行和客户双方的风险都非常低。个人理财业务能够在相对较短时间能够为银行提供丰厚的收益,大大减少坏账、呆账几率发生,从而能够保证银行资金的收回率大大提高。那么,大力发展个人理财这项优势业务将是各个银行之间相互竞争中取胜的关键竞争策略之一。
2 当前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2.1 经营模式单一,产品内容同质化严重
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尚处于其初步发展阶段,在多样化产品、品牌的背后隐藏着同质化、单一化的缺陷,并且个人理财业务在银行整体业务当中所占比重仅仅只有8%左右。基本我国所有商业银行都会拥有属于自身的一款个人理财业务,但是这些产品的开发、品牌建立不是通过自身银行管理层的创新,而是通过竞争对手之间快速的模仿所建立的,这些产品根本就不具备市场竞争优势。
2.2 个人理财业务后期管理缺乏
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对于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已经与个人理财业务创立的初始方向渐行渐远。我国个人理财业务无法进行高质量、有成效的后期服务。在个人理财产品进行销售之后,我国商业银行仅仅对客户提供一些简单的服务,例如:个人转账免手续费的业务、代扣代缴业务等等。这些业务无法满足需求业务客户保价升值的目的,并且让客户对同质化、无用化产品的选择大伤头脑。另外,对于我国个人理财业务的准入标准和服务对象也大多局限在中产阶级以上家庭,对于低层顾客的需求并没有得以满足。
2.3 分行业经营现象严重
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由于收到了国家经济政策、宏观调控相关规定的影响,只能从事商业银行所固有的一些个人理财业务,而对于保险、券商行业个人理财业务的设计大多数是通过、分销的形式,这种局面导致了商业银行与我国保险、券商行业之间无法进行独立成才。过度分行经营会大大提高商业银行的经营成本,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其资金优势也不能够得以保持。由于过多依靠竞争对手才能够提高自身产品绩效,让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在国际当中的竞争力大大下降。
2.4 个人理财业务从业人员素质偏低
我国国内商业银行从业人员非常依靠银行的销售岗位选拔,而不是通过专职培训建立自身个人理财业务团队。通过客户经理、柜员岗位的历练尽管能够让个人理财从业人员熟悉业务、锻炼营销能力,但是对于像个人理财这样一个需要复合型、混合型人才的业务,却是远远不够的,没有战略眼观、经济、管理知识的从业人员不能叫做一名合格的个人理财业务从业人员。
3 当前我国商业银行个人业务的竞争策略研究
3.1 开发多元化产品,细分消费市场
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是为了向顾客提供更有用的产品。对于商业银行努力研究、开发新业务就非常的关键。商业银行做好对自身产品研发的保密制度,以专利的形式开发属于自身品牌的产品,在同质化商品竞争中取得一席之地。另外,我国商业银行也应当对现有产品市场进行细分,为不同用户开放、设计不同类型的能够满足其需求的个人理财业务。例如,可以依据客户的风险承受度、家庭收入水平、个人回报期望值等众多因素为其设计科学的个人理财计划。
3.2 优化客户服务,提高服务的质量
当前,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应当能够为客户提供优质的客户服务,其成效的优良应当以顾客售后反馈为标准。为客户提供具有实质作用的个人理财产品是这一方面得以实现的关键。我国商业银行应当转变传统营销观念,将推销银行产品转变到为优质客户提供银行解决方案上来。并且,应当将顾客视为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和其重要的无形资产。例如,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大力发展以个人住房贷款为核心的个人理财业务,通过采用合理分期、资产评估、售后还款计划等综合方案来得以实现。这一业务一方面能够减少银行所面临的资金回收风险,另一方面也能够促使更多人来购买,提高银行业务量,增加银行利润。
3.3 改变分行经营向综合经营靠拢
我国商业银行应当努力转变现有经济模式下分行经营给其带来的威胁,将其拥有资金上游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我国银行应当争取与券商、基金、保险等行业开展战略合作,而不是分销、代销的模式。战略合作模式能够使银行大大减少相关产品的成本,并且能够获得对产品需求者有用的信息。在现有模式经营下,商业银行所提供的服务非常简单,通过相互之间战略合作,打开固有思想和相互之间的约束壁垒,能够提高其合作之间的亲密程度,减少由于信息传递造成的信息失真情况发生几率。
3.4 提高从业人员素质,优化个人理财团队
我国商业银行应当努力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培育属于银行自身的一支专业化、固定化的团队。商业银行应当将个人理财人员培育提上日常,建立专属部门开展业务,而不是像现有隶属于客户服务类业务。这支队伍不仅要具有专业理财知识和优秀营销能力,而且还要具有券商、保险、管理咨询等等各个方面的知识。商业银行可以优秀行业导致讲座、个人职业规划设计、实际优秀案例的分析来组建这支队伍。人才对于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尤为关键,其不可模仿性、不可替代性也决定了人力资源是其一项重要的资产。
4 结语
我国商业银行应当努力提高个人理财业务在整体业务当中所占的比重,通过开发多元化产品,对消费市场细分,在改变分行经营向综合经营转变过程中努力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制定适合属于每个个体理财目标实现的规划,从而优化客户服务,提高服务的质量。只有这样才能够充分利用我国个人理财业务的人口资源、需求能力,从而提高我国个人理财业务在国际环境中竞争的优势。
参考文献
作为一种具有特色的指导思想、经营发展战略、经营管理方法、道德价值观念、企业历史积淀的传统行为准则和习惯意识,企业文化是决定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因素。商业银行的企业文化是在商业银行的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具有相对稳定性。优秀的银行企业文化可以对内产生强大的精神凝聚力量,对外可以塑造完美的企业形象,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商业银行进行科学管理、加强员工队伍建设的重要途径。
二、商业银行的文化架构
物质文化建设。物质文化建设是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包括物质形象的塑造和经营效益两个方面的内容。抓好物质文化建设,不仅是增强商业银行实力的必然要素,也是商业银行开拓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商业银行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必须以塑造良好的物质形象为基础,以提高经营效益为目标。为精神文化建设、行为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提供良好的文化发展平台。
在物质文化建设过程中,商业银行一方面要结合实际情况,以有限的资金做到物质建设的整齐、朴实、统一性。按照总行统一规划的标识,进一步搞好营业网点建设,突出商业银行的特色服务。提高科技水平,搞好电子化建设,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同时做好广告宣传,为塑造商业银行企业形象奠定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商业银行要突出经营业务重点,抓好业务经营管理,无论在哪个部门都要紧紧围绕业务经营这一核心工作。抓好存、贷款工作,尤其在贷款工作方面,要坚持谁主管谁负责、谁放谁收的原则保证清收责任目标的落实。
行为文化建设。它是企业文化的第二层,是企业文化的外在表现。企业行为文化是指企业员工在生产、经营、学习、娱乐中产生的活动文化。它包括企业经营、人际关系活动、文化体育活动中所产生的文化现象。它是企业经营作风、精神面貌、人际关系的动态体现。也是企业精神和企业价值观的折射。作为商业银行的主体,其广大员工的群体行为决定着企业整体精神风貌和文明程度。因此,塑造员工的群体行为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目的之一。这主要包括:
1、开发企业员工的智力,激励员工勇往直前的奋斗精神。
2、通过有效的有针对性的培训提高企业员工的业务素质,进而使商业银行的服务质量提高,使其在竞争中不被淘汰、与时俱进。
3、增强员工的归属感,要使员工意识到企业文化是无形资产,是企业发展和员工成长必不可少的精神财富。进而在共同的积极气氛下,提高工作效率。
制度文化建设。企业的制度体系主要包括企业内部的各种制度,具体分为企业领导体制、企业组织机构和企业管理制度三个方面。
一个成功的银行要靠企业精神凝聚员工的思想和行为,同时也要用适宜的严格的制度管理、约束员工,规范经营行为,保证经营目标的实现。因此构建良好、有效的规章制度是必然的。主要包括:员工行为规范、部门岗位职责、工作目标管理制度、等级管理办法、绩效考核制度等等。把制度建设作为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使各项管理工程有章可循,使商业银行管理工作进入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保证其他文化组成部分的顺利建设。
精神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是商业银行整个文化体系的核心。它是一种更深层次的文化现象。商业银行精神文化是在一定社会文化背景和意识形态的影响下而形成的一种精神内容和文化理念。它主要包括企业理念、经营战略、经营目标、行为准则、企业道德、员工格言和企业价值观等等。
企业文化体系最重要的构成部分是企业价值观。员工从进入商业银行开始,就不断被企业的共同价值观所熏陶、影响,在经过同化、内化等过程,逐渐将自己的价值观和企业价值观趋于一致,并最终将企业价值观融合为自己本身的价值观,使之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不断以企业价值观为导向来指导自己的行为。企业价值观优良建设,有利于企业内部核心凝聚力的结成及员工归属感的形成。进而使员工的行为得到有效规范,绩效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企业价值观的形成和构建是一项长期过程,需要管理层和执行层的共同努力和奋斗。同样,它给企业带来的
效益也是长远而巨大的。
三、商业银行企业文化的构建
核心文化的构建。核心文化,主要包括价值观和经营发展战略。价值观主要由银行精神、银行经营宗旨、银行哲学、员工信条、职业道德等构成。银行精神是整个企业及其员工精神风貌的总体反映,是银行企业文化的核心、银行哲学是银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职业道德是调整员工与银行、社会之间关系的非制度行为规范的总和;员工信条是倡导员工行为的标语或口号;经营宗旨是银行经营的最终追求。构建好核心文化,一是要深入挖掘商业银行多年来形成的具有独特个性和价值的经营宗旨、哲学、精神。二是要对商业银行发展战略、经营方针、管理体制、人员素质、经营效益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构建出具有导向、激励、规范、聚集、渗透五大功能的核心文化。
动态文化的构建。动态文化的性质类似于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的性质。动态文化基本由内、外两大部分构成:一是银行内部系统,主要有内部机构的设置、员工培训及员工行为准则;二是银行对外系统,主要是服务质量管理体系、公共关系、市场营销、产品和品牌创新等。无论是内部还是对外系统的构建,都必须符合核心文化的构建原则。构建行业银行动态文化,应该根据现代商业银行的特色、建立符合现代商业银行运作机制、有利于防范金融风险的内部管理体系。构建涵盖业务规范、服务语言、服务标准、服务流程等手段的服务质量管理体系。
[关键词]经济周期;信贷风险;商业银行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2095-3283(2012)03-0053-02
一、经济周期与银行信贷周期的关系
商业银行作为盈利性金融机构,其收益情况与经济周期密切相关,作为平衡供需的手段,货币政策也是依据市场经济周期制定的,以往的经济计量分析理论也证实信贷规模的大小、收益水平的高低和经济周期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所以经济周期的变化必然影响着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变化,研究二者关系对于商业银行防范风险有着重要意义。
广义上讲,经济周期又表现为经济的波动,长期来看划分为经济的复苏、繁荣、衰退和萧条四个阶段。其中重要衡量指标为GDP的变化,一般认为GDP两个季度连续下降就被视为经济衰退。
商业银行的资产主要是以贷款的形式存在,信贷风险可以看做是影响商业银行资产质量的关键因素,银行在防范信贷风险时,就必须警惕带来信贷风险的经济周期变动。
(一)经济周期与不良贷款率的关系
商业银行是否能把握经济周期对信贷风险影响的规律性,能否采取正确的防范措施,是其能否提高经营能力,提高经营水平的关键。其中GDP和不良贷款率又是衡量经济周期波动与信贷质量的指标,从表1中1994—2009年的统计数据可以清晰地观察到,GDP的增长与不良贷款率之间存在着相关性,当GDP减速增长时则银行不良贷款率就会上升,即经济上行期,不良贷款率减少;而经济下行期,不良贷款率增加,为负相关关系。
由图1可知,中国的经济发展也存在明显的繁荣、衰退、萧条和复苏四个完整阶段,1994—2008年我国GDP增长率和不良贷款率的走势呈明显的周期性变化。
图1 GDP和不良贷款率
(二)经济周期与信贷规模的关系
当经济处于上升期时,政府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商业银行对未来的经济形势持乐观态度,放低信贷门槛,对企业等相关贷款需求方的信息审核较宽松,容易造成盲目投放贷款,信贷资金往往存在错配的风险;而在经济下行阶段,经济不景气,银行为防范风险会持谨慎态度,提高放贷标准,又因为增加了对不良资产、风险拨备和坏账的资金准备,此时商业银行的贷款投放更趋于保守,导致了银行资本的充足率下降,必将减少放贷,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即使那些有活力、有潜质,财务状况良好的企业也很难获得贷款,这会间接加剧经济的衰退。由图2可知,经济的周期性变动与信贷投放存在相关关系,两者变化趋势和方向都是一致的,信贷投放的规模是经济周期变动的反应,但经济周期并不与信贷规模完全同步,经济上行阶段,银行的呆账坏账增加,其不良贷款率也有明显上升;在经济下行阶段,银行的呆账坏账有所减少,其不良贷款率也明显下降。
二、商业银行信贷所面临的问题
(一)贷款投放过于集中
商业银行贷款相对集中流入到大企业,而一些真正需要资金,生产效率高的中小企业却难以获得贷款,特别是小企业和新农村建设项目融资困难,资金得不到真正高效率运用。政府部门也往往到超额分配,同时更多的资金流向高风险高回报领域,如能源、制造和房地产业等,使得产业结构失衡,加剧了信贷风险。
(二)个人信贷风险日益凸显
随着个人信贷的不断发展,个人信贷风险也日益凸显,据相关数据统计:从2009年以来个人贷款和信用卡业务都迅猛增长,随着个人贷款和信用卡业务量的增加以及外部环境的改变,该类不良贷款也出现了一定幅度的上升。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信用卡贷款风险,仅2011年第二季度全国累计发卡26.74亿张,银行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还信贷总额99.29亿元,同比增长36%,占期末应偿信贷总额的1.7%,个人贷款和信用卡风险已成我国信贷风险防范的主要对象之一。
(三)政府融资平台信贷风险逐渐增大
2011年末,我国政府融资平台公司负债规模约达到10万亿元,相对2008年初增加了4.6倍,其中绝大部分资金来自于我国商业银行贷款。政府平台将资金主要投放于收益低的民生工程。从偿还方式看,平台贷款采取统贷统还方式,特别是地方政府大部分依赖拍卖土地获得资金来还贷,还债压力大。加上政府在平台贷款上具有强势地位,其信息透明度不高,容易出现政府违规侵占信贷资金、自有资金不足和项目资本金不到位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都使得商业银行难以真实全面地评估融资平台的整体负债水平和盈利水平,加大了银行贷款结构性失衡风险。
(四)经济周期和理性预期增加信贷风险
当经济处于上行期时,商业银行的预期过于乐观,疏于对融资企业的信息审核,增加了潜在的风险,容易造成呆账坏账,使不良贷款率和坏账拨备增加。当经济处于下行期时,人们投资信心不足,对未来经济形势报悲观态度,会使银行自有资本减少。同时,货币政策的调整会出现非对称降息,将逐步使净息差收窄。资本市场资产价格回落,投资者由于避险意识增强,对投机性货币需求增加,存款的快速增长也给商业银行带来高昂的资金成本,继而影响以存贷业务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利润,信贷增长受限,利率持续走低,将极大地削弱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
三、防范银行信贷风险的政策措施
(一)合理控制行业风险,加强对政府平台融资监管
提高商业银行对行业存在的集中风险的科学识别能力,在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和不同行业违约率大小的预测能力,将违约风险大的行业作为监督防范重点。另一方面要对信贷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在不同行业内要进行限额管理。对不同行业采取不同的定额策略,有利于信贷结构的改善,避免集中行业信贷风险的出现。应严格控制房地产放贷,提高其放贷门槛;在投放贷款对象上,应该遵循选取优质、收益高和前景好的龙头企业,例如对中小型的房地产企业应审慎发放贷款,同时要严格监管以避免挪用,确保证其贷款的回笼,以及其房地产的销售速度与贷款回笼速度相一致。
我国商业银行应严控政府平台贷款总量,提高平台发放贷款的层次,对重点省市平台的贷款给予支持,而适量减少乡镇级贷款。避免地方政府过度负债,项目审核权应归商业银行所有,对项目的分析和监管。
(二)提高商业银行抗风险能力,建立预警机制
对于经济周期波动趋势,银行要对未来经济形势进行适时预测,以规避经济周期变动所带来的信贷风险。在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在保证商业银行一定的资金流动性要求下,商业银行在发放信贷时也要加强监管,合理投放贷款,全面考虑融资企业的收益性、风险性和效能,严格审核企业的经营水平和收益情况的全面信息。抬高放贷的条件和门槛,以实体经济作为主要放贷对象,减少对耗能大、产能过剩和发展慢的企业投资,为有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增加融资机会;当经济周期处于下行阶段,应该采取信贷防范措施,保证资本充足率保持在8%以上,防止挤兑的发生;合理调整中长期贷款和短期贷款的比重,保障资金的流动性;加强风险预警系统建设,建立信息共享平台,提高风险管理水平。
商业银行对外部的宏观经济依赖程度大,易受经济周期波动影响。要加快商业银行的业务创新,从内部来减少经济周期带来的影响,将管理体制、经营体制创新和产品创新作为切入点,减少经济周期对商业银行信贷造成的风险。
[参考文献]
关键词:经营困局 金融变革 应对
日前,2015年中国上市银行前三季度业绩出炉,可以发现一个奇特的现象:上市银行的营业收入在前三季度中往往能够获得20%以上增长的“靓丽”业绩,但实际利润却增长乏力。银监会近日2015年三季度主要监管指标数据,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前三季度已达192.7万亿元,同比增长14.78%,与此同时,银行业的利润增长持续维持在个位数字,截至三季度末,银行业实现净利润12925亿元,同比仅增长2.21%。
一、银行利润增长乏力的原因
一些人把利润增加乏力的原因归为不良贷款的不断增加。根据银监会公布数据,2015年三季度末,商业银行(法人口径,下同)不良贷款余额11863亿元,较上季末增加944亿元;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1.59%,较上季末上升0.09个百分点。2015年三季度末,商业银行正常贷款余额73.4万亿元,其中正常类贷款余额70.6万亿元,关注类贷款余额2.81万亿元。应该说,不良贷款增加的确会直接影响商业银行利润。
图1 2014及2015年上半年我国第三方支付市场份额情况
然而认真分析会看到:影响利润增长的主要因素实际上是金融业态的变革正在淘汰传统的经营模式,从而导致银行经营成本的不断增加和营业收入质量的下降;互联网金融平台和第三方支付业务不仅夺走了银行低价格的活期存款,同时也在挤掉银行手续费收入空间。
在我们身边可以越来越直接地感受到金融创新带来的变化:当我们走进物美等大卖场,会听到广播在说,本店接受“支付宝”结账;甚至到一个小便利店,都能用手机扫二维码结账。第三方支付、线上支付等结算方式已经逐步成为年轻人的首选。阿里金融的小额授信和线上支付绑定,京东公司的“打白条”业务,已夺走了传统信用卡业务的许多客户――传统信用卡业务须要变革才能保住现有的市场。
艾瑞咨询的报告显示,2014年国内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交易规模达59924.7亿元,同比上涨了391.3%,预计到2018年国内移动支付的交易规模有望超过18万亿;中国支付清算协会的《中国支付清算行业运行报告(2015)》则表明,2014年支付机构共处理互联网支付业务215.30亿笔,业务金额17.05万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3.52%和90.29%,共处理移动支付业务153.31亿笔,8.24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05.9%和592.44%。可见第三方交易渠道,尤其是在移动交易渠道方面已经完全超越了银行。
从网购渠道成长起来的支付宝,其用户黏性、使用便利度、用户普及度等都对银行传统业务形成了有力挑战;从滴滴打车和红包大战中迅速成长起来的财付通,以及其他第三方支付平台,也都在不断竞争中迅速取代传统银行支付渠道。图1显示了从2014年到2015年上半年我国第三方支付市场份额的竞争情况。需要注意到的是,第三方支付机构彼此之间的激烈竞争,实际上也在不断做大市场蛋糕、夺走银行的市场份额。
二、当前银行经营面临三大困局
从零售金融和公司金融的角度来看,金融业态的变革使当下商业银行经营面临三大困境:
一是商业银行具有传统优势的支付结算业务市场格局正在改变。第三支付不仅在互联网交易平台,就是物流平台也植入支付功能,使原本由银行票据业务办理的业务被虚拟账户支付取代。近几年,一些银行辛辛苦苦在推进电子钱包业务,本以为可以改变支付方式;然而相比无密码支付,线上的虚拟账户更有吸引力,电子钱包业务已经变成了鸡肋。
二是现实证明,商业银行已不能再用过去的成功方式来赚取利差。分析2015年以来的存款业务变化不难发现,零售银行的储蓄存款正在下降,个人存款业务已经近乎实现利率市场化;而公司金融业务由于经济下行,新开的优质企业不多,部分企业存款在下降,已经使基本存款上升乏力,同时,由于各类第三方支付平台以免费的方式来吸引客户,也吸引了大量的结算资金,使银行的基本存款进一步减少,融资成本上升。简言之,银行依靠垄断性地位低价吸收存款的传统业务模式正在遭遇挑战。
而就贷款业务而言,今年以来人民银行数次降息的结果是,优质客户、优质企业或平台的贷款利率真的下降了,而原因很简单――这些客户有议价的优先权;另外,第三方融资平台和P2P平台如同雨后春笋般地出现,他们利用大数据平台和交易平台的优势,获得了许多优质小企业客户和零售客户的贷款,而现有银行的信贷管理体系与互联网贷款相比具有手续繁琐、效率低、成本高等弱点。另外,融360最新的网贷评级报告也显示,P2P网贷行业坏账率上升,部分平台的坏账率已达20%左右。目前的大数据应用并不能解决信息孤岛的问题,线下的客户调查使信用管理的成本居高不下。不难看到,优质客户降低利率,优质小微客户获取困难,使商业银行正面临利差下降和风险提升的双重压力。
三是以零售和小微企业信贷为主体的社区银行建设面临诸多挑战。在国内互联网金融方兴未艾之时,一些股份制银行学习美国的富国银行经验,大力推动社区银行建设。然而,国内股份制银行开办的社区银行却面临困境:一是在现有的银行体系下,居民基本都有了固定的银行服务,相应功能都已开设,更换银行业务和服务门槛比较高;二是一些公民的工资卡、福利卡、市民卡等与银行有合作关系,转换银行卡受到制约;三是银行选址建社区银行时偏重中高端社区,但是,中高端社区的居民投资理财已相对稳定,社区银行缺乏吸引力;四是自助型市区网点无需牌照,但是缺乏吸储销售能力;五是受互联网金融冲击,线下理财的作用被弱化,同时社区银行自身的运作成本却相对较高。
上述分析,反映了目前商业银行面临的一些问题和困局,而造成这些原因是多方面的。要应对和解决目前的困局,客观上而言,商业银行需要一个鼓励探索和创新的外部环境,但从商业银行自身而言,主观上也需要强化开拓创新,寻找市场突破点,用新的思维、新的方法去改变目前的局面。
三、未来银行转型的建议
反观发达市场的商业金融机构的经营发展经验,从长远发展的角度看,未来IT系统的建设将成为我国商业银行业务创新、转型的重要抓手和奠基石。同时,由于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的独特性,又不能纯以拿来主义的思想直接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以下笔者将结合我国商业银行的业务实践,和前文对当前经营困局的分析,对未来我国商业银行业务系统建设思路提出六点方向性建议。
首先,商业银行必须要以客户为中心,通过建立负债业务的账户体系,适应不同客户群体的存款或投资需求。账户体系的设置对以后业务创新起到关键和基础性作用。
其次,以现有账户为起点,梳理已有客户群,深入挖掘客户潜在价值。目前国内的上市银行都是具备市场影响力的银行,且已经拥有相当数量的优质客户群体。为了更好的利用系统积累的信息,目前主要商业银行的公司业务和个人业务均已建立了CRM平台。公司客户群体中强调以核心企业为龙头的供应链金融体系,这些企业和其合作的商业银行已经建立了多年业务关系,银行可以通过自己银行的数据仓库和市场上积累的数据,建立企业关系视图和资金往来视图。这些数据资料或非结构化数据是未来商业银行做大信贷业务的第一手资料。而个人业务信息,尤其是账户信息对客户的变化情况把握非常重要,对个人账户的资金来源和资金支出分析基本可以确定客户的价值。如果商业银行能够把目前已经积累多年的客户账户信息分析好,那么对个人客户的授信准确度必然要好于互联网公司或社会的交易平台公司。
再次,需要建立适应客户需求的支付结算平台。商业银行要利用自身已有的支付结算功能,开创性搭建新的支付结算平台,为产品创新打下良好的基础。随着对外交往的深入,出国金融服务的需求日益激增,为适应这一需求,商业银行还应考虑在支付平台建设上强化跨境支付结算的功能,做到根据客户的实际需求智慧选择跨境汇款、支付路径,结售汇服务与跨境支付结算一站式服务等功能。
关键词: 商业银行国际竞争力;因子分析;主成分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24-000-02
一、简介
1979年日本输出入银行经批准进入北京设立代表处,拉开了外资银行进入中国金融市场的序幕。我国已经加入WTO(世界贸易组织),外资金融机构正在按照我方承诺逐步进入我国境内,到2006年,银行业的开放将取消所有现有的对外资银行所有权,经营范围和设立形式进行限制的措施。在这种形式下,如何做好全方位竞争的准备,如何能保留住国内市场并向国际市场发展是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严峻问题。其中,国际竞争力的较量决定了我国银行能否在这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1-4]。
本文运用因子分析法对我国商业银行国际竞争力的潜在因素进行研究,发现要增强商业银行的国际竞争力就必须在银行规模和经营管理上下工夫。
二、因子分析模型介绍
这一节简单介绍因子分析模型,更全面的介绍见[5]。研究变量相互关系的因子分析成为R因子分析。设有n个样本,p个变量为可观测随机变量,公共因子为:则因子模型为:
矩阵表示简记为:X= AF+ε。矩阵A=(aij)为因子载荷阵,ε为特殊因子,对所得各因子,首先观察他们在哪些变量上的载荷较大,根据载荷的变量本身的内容来说明因子的含义。
为了便于对因子分析结果作解释,这里说明模型中的两个变量的统计意义。因子载荷阵A中第i行元素的平方和,即
它刻画全部公共因子对变量Xi的总方差所做的贡献,hi2越接近1,说明该变量的几乎全部原始信息都被所取的公因子说明了。将因子载荷矩阵A中各列元素的平方和记为
称Sj为公共因子Fj对X的贡献,即Sj表示同一公共因子Fj对各个变量所提供的方差贡献率的总和,它是衡量公共因子相对重要性的指标。
如果求出主因子解后,各个主因子的典型代表变量不很突出,还需要进行因子旋转。通过适当的旋转得到比较满意的因子,以便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因子模型建立以后,设公共因子F由变量X表示的线性组合为Fj=βj1X1+…+βjpXp,j=1,…,m。上式称为因子得分函数,由它计算每个样本的公共因子得分。因子分析的应运,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用于寻求基本结构和简化观察系统;二是用于分类。
三、银行的国际竞争力的潜在因素研究
表1列出了商业银行国际竞争力的衡量指标。接下来我们分析花旗银行集团,美洲银行,汇丰控股,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中国光大银行这九个银行国际竞争力的潜在因素。(见表1)
用分别用X1, X2, X3来表示银行的一级资本,资产总额,税前利润,Y1表示2001年到2002年的银行规模。下面用因子分析的方法来估计Y1。运用SAS软件[6]进行主成分分析,主因子F1的方差贡献率已达到95%。因此,我们用主因子F1的标准因子得分来来估计Y1。
F1的标准因子得分函数为:FACTOR1=0.34896x1+0.34086x2+0.33599x3
由上式可估计九个银行所对应的Y1值,x1, x2, x3为X1, X2, X3的标准化值。
用同样的方法,我们估计了2001年到2002年商业银行的资产流动性(用Y4表示),商业银行的经营成果(用Y6表示),商业银行的生产力(用Y7表示)。由于反映商业银行规模(安全性)的指标资本充足率(用Y2表示)和自有资本率(用Y3表示)的相关性(只有0.54)较小,将它们单独考虑。同时用Y5来表示营业费用率。
应用主因子分解法,并经过因子旋转得到如表2结果:
两个主因子的累计贡献率已达到0.8613,因此,我们认为两个因子已较好的解释了原来变量的相关结构。接下来我们对这两个因子进行解释:
因子1在变量Y1, Y2, Y4, Y6, Y7 (即银行规模,资本充足率,资产流动性,经营成果,生产力)上都有较大载荷。
银行规模大而不能倒闭,从而增强存款人的信心;新银行进入壁垒效应大,从而降低竞争压力;规模大有利于产生规模经济效益,即有利于拓展其他业务,特别是目前急需要拓展的中间业务;从而银行规模不但反映了各家银行的规模和实力,而且对于银行稳健经营有重要意义。资本充足率是股东权益与资产总额的比率,他反映了银行承担坏帐损失的程度。资本充足率是目前衡量银行资产安全性的最常用指标,同时,它也反映了资本规模。而资本规模是商业银行安全性经营的重要保证,从而资本充足率对于银行经营管理中通货防御和降低经营分险,减少资金损害,努力保全资产和负债能力都有重要意义。资产流动性反映银行以合理价格获得可用资金的能力,流动性是指在资产不受损失的情况下满足客户的提款和正常贷款的需要。商业银行以利润最大化为经营目标,因此,经营成果是商业银行的最主要指标之一,它是反映银行经营管理水平的综合因素。生产力是反映银行员工工作效率和整体运营效率的指标。
因此,因子1可看作对商业银行整体规模效应(包括银行规模和资本规模)和运营管理水平效应(包括资产流动性,经营成果,生产力)的衡量,称其为综合效应因子。
因子2在变量Y1, Y2, Y3, Y4, Y6, Y7上有正的载荷,而在变量Y5上有负的载荷。这说明变量Y1, Y2, Y3, Y4, Y6, Y7与商业银行的国际竞争力成正向关系,而变量Y5与商业银行的国际竞争力成反向关系。特别地因子2在变量Y3上有较大的正载荷,而在变量Y5上有较小的负载荷。他们形成鲜明的对比。Y3代表自有由资本率。自有资本率是自有资本与加权分险资产总额的比率,其中分险资产主要是指存在信用分险和市场分险的资产。因此,自有资本率越大,银行承担坏帐分险的能力就越强。由于银行的自有资本是相对稳定的,因此要提高自有资本率,就必须降低加权分险资产。而降低加权分险资产的核心途径是提高运营管理水平。因此自有自有率高,本质上要求运营管理水平高。Y5代表营业费用率。营业费用被定义为银行为取得收入而支出的费用。包括利息支付,固定资产折旧,员工工资,坏帐损失准备,业务的营销和宣传广告开支等费用。商业银行营业费用率反映了银行经营管理水平的高低,商业银行一定的业务活动或一定雇员的经营成本水平。经营管理水平越高,银行的经营管理成本越低,效率越高,银行在竞争中的优势越大。Y3和Y5从相反的两个方向衡量了银行的运营管理水平,它们形成鲜明对比。因此,因子2可看作对商业银行运营管理水平的衡量,称其为对比因子。
根据因子得分系数和变量Y1, Y2, Y3, Y4, Y5, Y6, Y7的标准化值y1, y2, y3, y4, y5, y6, y7得到公式:
z1=0.78617y1+0.91331y2+0.34311y3+0.88565y4-0.07847y5+0.88262y6 + 0.92612y7
z2=0.47753y1+0.30044y2+0.88836y3+0.22565y4-0.92159y5+0.12751y6 + 0.09048y7
计算主因子得分,然后根据公式Z=Σdi zi,i=1,2。计算综合因子得分,di为第i个主因子的方差贡献率,zi为第i个主因子得分。(见表3)
四、分析各银行的国际竞争力
第一主因子即综合因子是对商业银行整体规模经济效应(包括银行规模和资本规模)和运营管理水平效应(包括资产流动性,经营成果,生产力)的衡量,称其为综合效应因子。从表5我们可以看出,国外三大银行的第一主因子得分都很高,而国内的中国银行居中,其它国内银行的依次排序为招商银行,交通银行,工商银行,光大银行,建设银行。这说明国外三大银行整体规模经济效应和管理水平效应都很高,中国银行居中。同时,我们发现与中国银行规模相差不多的工商银行和建设银行排名靠后,排在规模较小的招商银行和建设银行之后。
第二主因子即对比因子是对商业银行运营管理水平的衡量。从表3我们可以看出国外三大银行排名靠前,中国银行有较好表现,以微弱优势排在汇丰银行和美洲银行之前。而工商银行和建设银行与国外三大银行差距较大,但排在规模较小的招商银行和建设银行之前。
通过对第一主因子和第二主因子的分析,不难发现,整体规模和经营管理对一个银行的国际竞争力至关重要。同时整体规模和经营管理是辨证的统一。如果经营管理水平低,整体规模难以发挥规模经济效益。例如,工商银行和建设银行,论规模它们在世界1000家大银行的规模排名中,都进入了前50名。然而,它们的经营管理水平低,与国外三大银行差距大,所以,整体规模也难以发挥效应,综合排名靠后。同时,整体规模较大,也造成了经营管理困难。整体规模和经营管理共同作用,构成了商业银行的国际竞争力。
这就要求我们:要增强商业银行的国际竞争力就必须在银行规模和经营管理上下工夫。
参考文献:
[1]陈雨露,甄峰.大型商业银行国际竞争力:理论框架与国际比较[J].国际金融研究,2011(02).
[2]吴慧强.我国商业银行的国际竞争力研究[J].暨南学报(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版),2004(2).
[3]陈雷.中国商业银行的国际竞争力研究[J].中国证券期货,2012(03).
[4]王进军,孔德刚,唐弼.论我国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与提高来源[J].金融论坛,2001(9).
[5]方开泰.实用多元统计分析[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关键词:商业银行 中小企业
2011年3月16日最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要“建立健全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和信用担保体系,提高中小企业贷款规模和比重,拓宽直接融资渠道”。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但是由于自身规模较小,可用于抵押担保的财产有限,一直存在融资难的问题。尽管近年来党和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商业银行也加大了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支持力度,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一、商业银行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意义
(一)商业银行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是履行社会责任的表现
中小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小企业的蓬勃发展,对于提高当地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就业、改进民生、促进和谐社会构建都有重要意义。中小企业数目占我国企业总数的90%以上,但是由于企业规模较小,可用于担保的物品有限,财务制度不健全,管理水平较低,长期存在融资难的问题。当前我国多层次融资体系尚未建立起来,大多数中小企业在直接融资市场上不具备发行股票、债券的资格,只能借助于间接融资方式融通资金。在这种情况下,商业银行应承担起责任,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是商业银行履行社会责任的表现。
(二)商业银行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是自身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要
商业银行历来重视大企业客户,这导致银行信贷结构不合理,贷款金额大、贷款期限长、贷款集中现象明显。金融危机后,监管层对商业银行监管规则进行变革,修改后的《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对银行资本充足率提出了更高的标准。按照新规定,每笔贷款所占用的监管资本由贷款金额、贷款违约率、违约损失率、贷款期限和与宏观经济的关联程度决定。虽然大企业的贷款违约率较低,但是每笔贷款金额较多、违约损失率较高、贷款期限较长。因此,商业银行贷给大企业的资金所占用的监管资本较高,贷给中小企业的资金所占用的监管资本较低。另一方面,中小企业融资期限较短,商业银行可以借助于中小企业信贷来调整信贷结构。第三,商业银行在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中可以与中小企业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在中小企业发展壮大中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二、我国商业银行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措施
近几年来,我国商业银行重视中小企业信贷业务,不少商业银行将发展中小企业信贷业务作为自己转型的突破口。综合起来,我国商业银行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措施主要有:
(一)建立了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专营机构
小企业金融服务专营机构是根据战略事业部模式建立、主要为小企业提供授信服务的专业化机构。它是独立的专营机构,包括一系列独立运行机制,集产品开发、销售渠道建立、客户市场开拓、内部财务核算、信贷审批和风险管理等一系列职能于一身,实现责权利统一,人财物相对独立。截至2010年12月末,全国共有五大国有商业银行和12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在内的109家银行设立了小企业金融服务专营机构。主要银行业金融机构小企业金融服务专营机构的新增贷款已超过全行新增小企业贷款的60%。
(二)针对中小企业的类型,推出了新的融资模式
商业银行将中小企业划分为不同的类型,根据每种类型中小企业的特点,创新融资模式。光大银行将中小企业划分为三大市场,共推出十种融资模式:为定位于配套型的企业推出政府采购模式、银租通模式和供销商模式,为定位于积聚型的企业推出联保模式、专业市场模式、电子商务模式和担保模式,为定位于科技型的企业推出科技孵化模式、认股权模式和低碳金融模式。
(三)调整了银行服务管理机制
中小企业融资具有“短、频、急、小”的特点,对于放贷效率要求较高。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调整银行服务管理机制,简化贷款审批程序,标准化贷款流程,提高中小企业信贷效率。中国建设银行创新出“信贷工厂”,将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细分为营销、销售、业务申报、审批、客户维护、贷后管理等环节,每个环节实行专人专岗,快速提高了中小企业信贷的质量和效率。
(四)创新了不少金融产品
针对中小企业担保品少、信用较低的特点,我国商业银行开发出动产抵押贷款、应收账款抵押贷款、企业联保贷款、股权质押贷款等金融产品。例如,中国工商银行推出“网贷通”业务,小企业与银行一次性签订循环贷款借款合同,在合同规定的有效期内,客户通过网上银行自助进行循环贷款合同项下提款和还款业务申请,银行对客户申请进行集中受理和处理,“网贷通”贷款额度最高可达3000万元。
三、我国商业银行进一步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途径
尽管我国商业银行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困境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今年“两会”中,如何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话题备受关注。商业银行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进一步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
(一)落实银监会“六项机制”
商业银行需要根据小企业的风险水平、资本成本、资金成本等因素,确定小企业贷款利率水平,建立小企业风险定价机制;设立小企业贷款的专业部门,建立独立的小企业贷款核算机制;简化贷款流程,建立高效的小企业贷款审批机制;将小企业信贷人员的收入水平、职级晋升等与其业绩紧密相联,建立和完善小企业贷款的激励约束机制;加强对小企业信贷人员的业务培训,建立专业化的人员培训机制;关注贷款客户情况,收集、分析小企业贷款恶意违约方面的相关信息,建立和健全小企业贷款违约信息通报机制。
(二)构建适用于中小企业的信用指标体系
构建一套适用于中小企业的信用指标体系是解决中小企业信息不对称问题的一个关键点。商业银行可以根据评价得出的中小企业信用状况,为中小企业信贷产品进行合理定价。我国有不少学者在这一问题上作过探讨,例如乔薇(2008)将中小企业信用评级的基本要素设定为:①市场评价要素,包括行业状况、市场竞争力状况;②企业素质要素,包括企业规模、领导者素质、企业员工素质、企业管理水平、资产质量;③财务评价要素,包括营运能力、获利能力、偿债能力、成长发展能力、获取现金能力;④创新评价要素,包括创新投入、创新效果;⑤风险评价要素,包括经营风险、财务风险;⑥履约状况评价要素,包括银行信用状况、商业信用状况。
(三)与电子商务平台合作调查中小企业信用状况
近年来,京东商城、阿里巴巴、淘宝等电子商务平台快速崛起,电子商务平台可以提供客户的交易数据信息,从这些数据中银行可以分析出客户的经营状况、财务状况、信用状况等。商业银行通过与电子商务平台的合作,可以获得一部分中小企业的信用资料,降低调查成本,缓解中小企业信用记录缺失的问题。
(四)注重风险管理
由于我国商业银行历年来注重大企业客户的开发和维护,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主要是管理大企业的信用风险。随着商业银行将中小企业信贷业务作为转型突破口,管理中小企业信用风险成为银行风险管理的重心。商业银行需要从大量中小企业中发现风险规律,提高银行的风险管理竞争力。
(五)培养创新理念
创新是商业银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商业银行需要培养创新理念,不断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创新营销。另外,商业银行应该注重科技创新,使中小企业信贷管理系统具有以下功能:①自动优选客户功能,②快速业务受理功能,③自动风险评级功能,④自动风险定价功能,⑤简化业务流程功能,⑥自动风险预警功能,⑦违约信息通报功能,⑧业务自动考核功能。
(六)开拓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中间业务
中小企业财务管理水平、风险控制能力不高,商业银行可以利用自身的专业化优势开展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业务、投资银行业务、风险管理业务、战略规划业务等,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同时,为中小企业传播金融知识、提供专业技能支持,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小企业贷款的通知,2006年4月4日
[2]金立新,光大银行模式经营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金融时报,2011年3月24日,第三版
中图分类号:G613.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925X(2012)11-0259-01
摘 要 数字媒体是信息科学与媒体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是近年来新兴的一门学科。数字媒体专业便是随着数字媒体的普及和发展应运而生的专业。随着我国数字媒体应用的普及和发展,我国每年在数字媒体领域缺少数十万的实用性人才。本文对数字音频与录制技术在高校音乐专业存在的必要性和电脑音乐的发展前景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数字音乐;音乐专业;电脑音乐;发展前景
1 引言
随着时代的发展,音乐教育在其教学手段、教学模式等方面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与发展。电脑音乐系统的不断完善及其在高校音乐理论课教学中的应用,既为高校音乐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为高校音乐理论教学的改革带来了机遇,音乐理论课教师自身的素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在数字音频制作领域,除了作词、作曲创作工作外,还有诸如音效设计制作、多媒体作品的配音、数字音频的编辑、数字音频的传输和存储、人声的润色和修复等制作工作,这些制作工作只要我们掌握一些音乐常识和音频的物理、心理特性,掌握相应的普频处理软件的用法,就能完成相应的任务。
2 电脑科技对音乐艺术和高校音乐教育的影响
今天,许多领域依靠电脑技术的支持都为本领域实现了自己在新时期的腾飞。音乐也概莫能外,80年代初电脑音乐技术的兴起,给音乐领域带来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电脑与各种带有MIDI接口的电子乐器和设备联合使用,使各种形式的音乐创作开始了新时期的腾飞。在国内,演艺界和音乐录音公司利用MIDI设备和技术进行音乐表演和音乐制作,对音乐界产生了较大影响。90年代初,部分专业音乐院校引进了MIDI设备,成立了电子音乐实验室,开始利用电脑音乐技术进行音乐教学、创作和研究,不断有新成果涌现。
90年代末,电脑音乐系统在全国各艺术院校逐渐普及,许多音乐教师购置了个人的电脑音乐系统,电脑音乐系统比以往更多地应用在教学、研究和创作之中。随着电脑音乐技术的高速发展,电脑与音乐结合所产生的效果及效益不断在拓宽音乐界及音乐教育界的认识,这些效果和效益在各级音乐教学、广播电视、音乐录制、音乐表演等领域得到普遍应用,发挥了重要作用。最突出的是,在音乐制作方面依靠电脑和其他设备制作出来的音乐已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拓展了人们的音乐传统观念和听觉。音乐艺术虽然是一门与科学截然不同的学科,但其学科建设、科研、发展、教学效率的提高、办学规模的扩大从发展的角度来看都将得益于与电脑技术相关的科技,如:电脑音序软件、MIDI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及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成熟。MIDI设备、电脑和音乐软件的结合,构成了电脑音乐系统。
3 数字音频与录制制作方面的优势
模拟磁记录方式在音频领域的应用,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发展,从单声道录音、双声道立体录音,到复杂的多声道合成录音等,音响制作技术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但同时磁记录方式在录制系统中的瓶颈效应亦显得非常突出,如磁记录方式记录的制品动态小、信噪比差等,尽管在技术上也采用了降噪、压缩等手段,使音质得到很大的改善,却未能取得突破性进展。
当今基于个人电脑基础上的电脑音乐系统不断完善和普及,不断地拓展着它的应用空间。受其影响,传统的音乐创作、音乐表演和音乐教育方式都在发生变化,人们对音乐艺术的认识也在不断更新。近年来,由于计算机的飞速发展,人们开始将计算机的技术应用到音频领域,“数字音频工作站”这个时代的产物应运而生。它的引人和应用实现了节目制作音频信号可视化和编辑制作的无损化,以磁记录为主构成的录制系统已渐渐被数字音频工作站替代。这是以计算机控制的硬盘为主要载体的非线性数字音频处理系统,由计算机中央处理器、数字音频处理器、软件功能模块、音源外设、存储器等部分所构成的一个工作系统。 与传统录制系统相比,数字音频工作站更灵活、更先进,且操作也较简单。数字音频工作站由于是采用信号处理器采集音源,全部都是数字处理,当量化(bit)和采样频率一定时,很容易被其逼真、有穿透力的声音听吸引和震撼,这都是数字录音的功劳。时至今日,周围的大部分音像制品的录音都是以数字形式进行的。
4 利用电脑音乐系统改革高校和声课教学模式是发展的必然
面对数字化新媒体时代必须以较新的视角,对音乐学的学科建设要提出具有前瞻性的整体思路,同时也需要以反映论为指引来揭示音乐学的基本视角,来了解音乐学活动的本质性,了解音乐创作论和接受论,运用大艺术的视野,推动我们走向音乐学理论研究的新的境地。突破原有边界,向综合交叉的新向方式推进的趋向,对数字化媒介下的音乐学做出理论上的概括与总结,努力做出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回答,将数字媒介引导新媒体新音乐健康发展和快速繁荣,推进数字媒介音乐学本身的学理建构起到好的作用,推进整个音乐事业的发展。
针对我国高等教育在21世纪面临的新形势,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了十二条加强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和意见,其中之一就是要通过使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来提升教学水平,并具体要求各高校在高校音乐技术理论课教学中,充分运用电脑音乐系统改进现存和声课程教学模式。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国目前的高校和声课教学模式必然要适应时代的要求和发展,各级教育部门及教师个体必须研究电脑时代一音乐教学中教与学的新规律,认识21世纪新的和声课教学模式。在各级院校,由于教学设备落后,音乐理沦课教师对电脑技术的掌握欠缺及对其发展给音乐教学带来的影响还认识不深,导致存在教学资源陈旧、单调,教学手段单一,教学内容空间难以拓展,教学方法难以突破等一系列问题。利用电脑音乐系统改革发展现有课程教学模式,更新和声课教学观念,调整教学的内容、方法,逐步发展新的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教学模式成为必须!
参考文献
[1] 马达. 聚焦基础教育,深化高师音乐教改——“21世纪面向基础教育的高师音乐课程改革研讨会”综述[J]. 人民音乐 , 2002,(05)
关键词:商业银行;经营管理;风险;建议
1.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风险现状分析
商业银行面临的经济金融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以我国商业银行为例,面临着内外交困的局面。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金融经济对外开放的程度不断深化,与全球经济日渐融为一体;还有市场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影响金融商品价格的不确定因素日渐增多,商业银行面临的外部竞争也更加激烈。利率价格和股票市场等诸多不确定因素都会给银行业务造成损失。还有内部环境在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在股权结构,产品种类、组织架构和业务流程等都显现了新的问题。面对如此复杂的环境,我国银行业需要高度重视当前的风险现状。
1.1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遇到的风险种类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包括存款业务和贷款业务两大类。存款业务是其基础业务,为其他业务提供资金来源。而贷款业务是主要业务,是盈利的主要来源。此外商业银行还一定的金融业务。所以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最大风险就是市场的不确定性带来的。利率的不稳定时常会导致银行的收益下降;国际市场上货币兑换比例的变动,汇率变动幅度太大,资产贬值和通货膨胀等情况就会发生,间接的导致了银行的收益下降,进而引发严重的社会经济问题。还有,社会信用状况的下降,不良贷款率高,信贷资产质量不高,债务人违约的情况频发,为银行的风险带来了更多的不可控因素。
除了上述提到的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两大类之外,还存在着操作风险、声誉风险、合规风险、战略风险和流动性风险。这些风险的存在都是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挑战,要求商业银行对管理手段和体制等做出改革来应对这些风险。银行业本身就是一个充满风险的行业,我们无法消除风险,但是应对风险的必要措施还是要有的。
1.2商业银行风险形成的原因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银行为了实现业务目标,忽视了风险管理的重要性。由于贷款业务在我国银行营业中占有的地位不可小觑,因此把利润增长点放在贷款业务上的这一做法,使得贷款质量不高、贷款标准降低。其次银行内部风险管理人才的基础薄弱问题也是风险经营问题处理不得当的主要原因,由于风险管理人员的洞察力、判断力不够,缺乏风险管理的专业知识和实际的应变能力,所以没有形成专业化的风险人才队伍。最后,没有建立起完善的风险控制机制,对风险资产的预先防范和应急处理控制的不够,各风险管理部门的管理比较分散,缺乏统一的协调和交流。内部管理机制对风险责任的划分不够明确,对内部法规的执行能力比较弱。奖惩机制对于处罚和奖励的实施力度相对宽松,达不到激励或者惩罚的目的。
2如何应对商业银行经营中的风险
针对商业银行经营中管理中的风险现状及原因,我们尝试着用对症下药的方式提出相应的改善措施。
2.1提高银行工作者的风险管理意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因此风险管理意识对一个公司的存在和发展尤为重要。商业银行还未能在经营全过程以及全体员工中普及风险管理的知识,必须加强银行工作者的风险意识,才不会把银行的管理推向失败的深渊。银行必须在发展过程中加强对员工的风险教育,树立风险理念,落实风险建设,培养工作人员对风险的敏锐程度。在有些员工看来风险的防范只是相关部门的责任,殊不知这是和每个人切实相关的。只有提高了风险管理的水平,能够合理的防范并充分利用风险,才能在保全资产的基础上获得长足的发展。所以银行的企业文化必须加入风险管理的内容,还要建立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和激励机制,用必要的约束和奖励措施来调动员工学习风险管理知识,参与风险管理工作的积极性。
2.2建立健全完善的风险管理控制体系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管理现状存在的最大的缺陷就是分散,因此在风险发生时再采取相关措施时就显得有些被动。健全风险管理体系是提高银行防范风险能力的主要措施,因为机制就是规则,是约束,是一个组织乃至企业存在的一个架构。要想在机制管理上提高商业银行经营中的风险管理能力就需要完善信息交流系统,加快银行内部的信息加工和传递,提高银行决策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全面的监控,不仅能监控风险的发生,还能监控银行从业人员的工作行为,避免因人为失误导致的风险的发生;完善预警防范机制,有效的识别潜在的风险,并且做出恰当的措施应对;最后整体上建立一份严密的体系,把信息交流,监控体系,预警防范机制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在股权结构,行政管理和业务流程等方面不断进行改革创新,提高商业银行的管理水平。
2.3重视人才技能的提高,加强对风险人才的培训
由于风险管理人才专业知识的缺乏,操作风险问题时有发生。但是市场分工在不断细化,商业银行也该据此培养一批既有专业知识又具备职业素质的的风险管理人才,减少操作风险的发生和损害银行利益的行为。目前银行也存在的很大的一个隐患就是:工作人员的不能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对待工作缺乏正确的认识,利用职务之便,侵吞公款,做出有损客户和银行利益的违法行为。还有人工作时疏忽大意,在银行这个要求严谨又充满风险的行业中,一个小数点的失误就会带来巨大的损失,更何况一个小错误了。认真工作,减少失误,才是一个具有专业素质的银行工作人员的应该在工作中始终牢固树立的思想。
2.3不断进行金融业务的创新,规范信贷流程
面对现代金融环境的变化,我们需要创新商业银行的业务发展,为商业银行创造多渠道的利润来源。尤其是在发展最薄弱的中间业务环节,改变原来对中间业务的看法,适当提高中间业务在银行发展中的比率。让银行在保险、证券和理财等其他金融产品方面创造更大的效益。利润来源的多元化,让银行摆脱了对某一种金融产品的依赖,使银行在面对风险的时候有更多的选择。银行内部应该建立起来严格的信用管理体系,对具有不良信用记录的人制定相关的方案和措施。还有银行在进行放贷的时候,应适当提高贷款标准,加强对贷款的个人和企业的的评估和审核,确定他们是否具有偿还能力,对不符合审查条件的借款单位和个人,坚决不能予以放贷,尽可能减少呆帐坏账情况的发生,减少信贷风险的发生,提高商业银行经营中的风险管理水平。
综上所述,风险管理对于商业银行经营发展的重要性,对于如何提高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不仅需要银行内部投入相关的资源,制定一定的措施。最重要的是在研究自身特点的基础上,吸收借鉴国内外一切成功的经验,在失败的案例中汲取教训。金融体制的改革是一项系统而长期的工作,要切是做好这项工作,提高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的防范风险能力,为商业银行和我国经济的发展创造一个有利的发展环境。
参考文献:
[1]曹绪凯.我国商业银行加强风险管理路径探究.华章,2012.
[2]彭婕.浅议风险管理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的作用.农村金融研究.
2011(04).
[3]庞雯霞.试论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金融研究.20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