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管理范文

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管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管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管理

第1篇: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管理范文

通过对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进行预算管理能够保证基金的稳定性,提升基金的利用率。预算管理是对基金进行事先规划,这样能够降低基金使用中的风险,保证基金收益,最大限度的保证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能够为居民带来的稳定的生活。提升居民的生活水平。另外,通过预算管理能够降低基金运营风险,对各种投资风险进行有效的评估,保证基金使用过程中投资方风险的可控性,保证基金收益的最大化,基金风险的最小化。

二、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严格的预算监管和执行力

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预算对于预算的执行情况缺乏一定的监督与管理,因此预算的执行情况不是非常的好,很多的预算编制以后根本就不执行,使得预算的作用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流于形式。在监督预算执行的过程中由于监管力度不强,使得监督管理的作用也不能很好的体现出来,目前我国的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预算管理工作未完全按照预算标准执行,预算编制的意义无法充分的发挥。

(二)缺乏完善的预算管理制度

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预算管理工作在开展的过程中对于预算管理制度的建立不是非常的重视。目前我国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预算管理制度不是非常的健全,这使得很多的预算管理人员经常利用制度上的漏洞来损害基金安全,影响了城乡居民的根本利益。另外,预算管理制度的不完善使得预算管理人员在日常的工作过程中缺乏足够的执行标准,他们在工作过程中过于盲目,影响了预算管理的效果。

(三)缺乏健全的绩效考核和激励约束机制

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预算管理工作人员对于预算管理的认识不是非常到位,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预算管理人员认为只要完成预算的编制工作就是做好了预算管理工作,完全忽视了预算执行的重要性。因此,很多的预算在编制完成后根本没有相关的人员对预算进行有效执行,这使得预算的作用不能得到很好的发挥。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预算管理不能有效执行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因为在预算管理的过程中,缺乏配套的预算绩效考核和激励约束机制。

(四)预算管理缺乏战略性

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预算管理工作缺乏战略性。基金在进行预算管理的过程中应该有一定的战略作为指导,预算管理人员向着同一个目标共同努力,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让基金的总额不断地增加。预算管理的过程中需要以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战略为指导,只有符合战略的预算才是最符合基金需要的预算,才能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创造更多的价值。然而,目前我国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在进行全面预算管理的过程中忽视了战略的价值,造成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全面预算脱离预算目标,缺乏战略的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预算管理不能在短时间内有效提升管理水平,为基金保值增值带来价值,预算管理的重要性不能有效的显示,最终只会造成人力、物力的双重浪费,完全背离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全面预算的初衷。

三、解决我国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预算管理问题的对策

(一)加强对城乡居保基金预算执行力度监管

为了提高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预算管理水平,必须要保证预算编制结果能够被有效的执行,因此应该加强对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预算执行情况的监督与管理,通过提升执行力,保证预算管理的作用能够充分的发挥出来。为了保证预算监督管理的有效性,应该设置独立的预算监督部门,部门的工作人员直接对管理层负责,不受各个层级的管理人员管控,保证监督管理的效果与效益,提升监督管理的有效性。

(二)建立健全的预算管理制度

为了保证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预算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应该建立健全预算管理制度,保证预算管理人员在开展预算管理的过程中拥有更多行为标准,保证预算工作人员行为的规范性与合理性。为了建立健全的预算管理制度,我国政府在进行预算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应该对整个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活动的流程进行深入的分析与了解,及时发现流程中的问题,保证预算管理制度能够与实际有效的联系在一起。提升预算管理制度的全面性与真实性,保证预算管理制度能够为预算管理水平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建立城乡居保基金预算的绩效考核制度

有效的绩效评价机制能够保证预算内容实行的有效性,因此为了不断提高预算管理的执行力,必须要建立配套的绩效评价机制,以公平、公正为原则更好的开展绩效评价,让预算管理人员都积极地参与到预算管理的工作中来,为预算管理工作更好的实施创造条件。首先,预算管理过程中应该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根据不同的指标评价员工对于预算的执行情况,对执行力强的员工给予一定的奖励,执行力差的给予一定处罚,寻找执行力不足的原因。其次,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预算管理人员应该强化对预算管理的绩效考评,制定一些有效的激励措施,通过这种激励有效提高全员执行预算的积极性,保证预算管理的有效性。

(四)从战略的层面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

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想要不断增加,预算管理过程中必须要从战略的层面提高预算编制水平,根据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战略,制定科学有效的全面预算方案,保证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战略与预算方案高度的一致,只有这样,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预算管理方案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更好的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保值增值服务。首先,开展预算管理前应该明确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战略,让经办机构所有员工都为战略目标的实现共同努力,让预算管理人员在编制预算的过程中拥有明确的方向。其次,预算方案在执行的过程中,一旦出现问题必须以发展战略为前提,根据战略做出有利于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保值增值的解决方案。另外,在以战略为导向开展预算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必须要重视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战略目标的可执行性,避免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预算管理过程中由于盲目的追求战略上的一致性导致管理上的失误。

四、结束语

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对于保证我国居民的老年基本生活,维持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为了能够进一步的保证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平稳运行,必须强化基金管理。尤其是预算管理,通过预算管理把一系列的问题扼杀在摇篮里,最大限度的保证居民的养老待遇,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针对目前我国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预算管理中的问题,我们必须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本着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有针对性的解决相关问题,保证城乡居民的根本利益不受损失。

作者:姚军 单位:龙口市社会保险服务中心

参考文献:

[1]平罗县人民政府.平罗县统筹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实施方案[Z].内部资料,2013.

第2篇: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管理范文

关键词:社会保险基金;会计规范

一、社会保险基金会计

(一)定义

社会保险基金会计是一个复合的概念。社会保险基金是指社会保险税(费)征收机构进行各种社会保险收支活动后,最后由社会保险的结余资金形成。由于完全积累制或部分积累制形成的社会保险基金,是保证社会保险制度平稳运行,或者解决制度运行支付危机的物质基础。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核算、反映和监督某项经济活动的管理工作。综合上面两个概念,从会计的视角研究社会保险基金的管理,单独反映和核算社会保险基金的运行成果,最终达到提高社会保险基金的运营效益,实现保值增值的目的。

(二)社会保险会计规范建设的必要性

其实早在社会保险制度建成之初,一个核算和监督社会保险资金运营状况的职位就随之产生了。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社会保险模式的影响,社会保险资金和其他财政资金融为一体,没有形成自己独立的运动目标和方式,下表是我国2010年-2014年社会保险基金收入、支出、结余和累计结余的数据:以上每一项都是由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这五大险种汇总费用的收支合计构成,其中基金累积结余是指以往年份基金收入和支出的差额累积和当年度基金投资获得的收益的总和。在五年间每一项指标都有显著地增长,其中随着基金收入的增长,基金支出从15018.9亿元增长至33002.7亿元,增长了2倍多;基金累积结余从第一年的23407.5亿元,到5年后直线上升52462.3亿元,增幅达到近2.24倍。如此可观的社会保险基金数据,不仅显示出我国社会保险事业通过各方不断努力和划时代的改革取得了卓越的成绩和步入了正确的轨道,同时社会保险基金管理的重要性和社会保险基金会计规范化建设的要求也被提上议程。社会保险基金不仅关乎国家的发展改革,说到底还是人民的养命钱。社会保险基金会计可以根据参保人、劳动者、国家政策制定者、社会保险经办部门等不同对象的要求,完整地提供其关注的不同方面的社会保险资金的运营详情,以供使用者评价基金运行的效率和保值增值的程度,最终,为政策制定者做出正确决策和为社会保险制度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信息数据支持。

二、社会保险基金会计发展的建议

(一)增强社会保险基金会计的独立性

社会保险预算是指将社会保险资金收支及各项基金结余的投资活动纳入预算管理,有利于规范社会保险资金收支及各项基金结余投资运营活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确保社会保险事业的平稳发展。在建立预算管理时,要遵循全面性和统一性、法制化和规范化以及独立性与专门性原则,严格规范各项收支行为,防止滥支超支。我国现行的预算管理模式是一揽子社会保障预算模式,这种将社会保障基金收支和结余同政府公共预算行政管理等方面的收支情况,不分界限融为一体地预算模式,虽然能够增强资金的协调性,但是实践的困难比较大,编制方法复杂,独立性较差,会影响基金的流动和使用。建议选用基金预算模式或者政府公共预算下的二级预算模式,以增强社会保险基金会计的独立性。

(二)加快社会保险基金会计法制化发展

我国从1999年开始重视社会保险基金会计,并与此同时制定了一系列社会保险基金会计的规范化文件。目前在此领域仍适用的有《社会保险基金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准则第10号—企业年金基金》和《全国社会保障基金会计核算办法》,但是三者在很多方面还没有形成统一,缺乏基金会计知识的理论指导,会计要素命名不统一。根据不同的规范得出的会计信息之间不能通用,信息间不能进行整合,最终无法得出全国社会保险基金的总体运行情况,也无法对社会保险基金运行的效率进行客观地分析比较。2016年由财政部公开《社会保险基金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文件向用来征集社会大众不同阶层的看法和建议。在本次的征求意见稿中将新时代社会保险基金核算的要求纳入其中,统一了社会保险基金会计要素的名称,修改并制定了很多会计科目应该包含的规范化的内容和核算方法。将原来不统一核算原则统一为权责发生制。还有很多细节上的变更都做了详细的说明和解释,向社会保险基金的会计核算规范化的道路迈出了一大步。希望尽快将其落实成为真正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

(三)针对基金运行的不同环节,强化会计预测和监督的职能

社会保险资金运行和操作过程的由三个主要步骤组成:第一项,征收社会保险费(税),按法律规定的社会保险费收取的对象范围和比例征集社会保险费(税);形成社会保险基金,将不同地区的收取社会保险费(税)汇总,在社会保险的经办机构通过统一的审查和归档,最终形成社会保险基金;基金支付,劳动者遇到各种风险,影响其基本生活时,按规定的标准支付社会保险金。在以上的每一个环节中,都有大量的资金参与,通过发挥会计基本核算的作用,确保资金数额的完整性以外,更应该加强其对资金的预测评估和监督的作用。不仅可以强化资金保值增值的程度,增强基金的安全性,同时给社会保险基金的市场投资带来多样性和科学化的选择,最终从效率的角度看可以获取更多的投资收益。

作者:郭敬 单位:山西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邓大松著.社会保险(第二版)[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9.

第3篇: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管理范文

关键词:社会养老保险;预算管理;预测模型;研究综述

一、 引言

在我国,社会养老保险预算特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预算,是根据国家社会保险和预算管理法律法规建立的,反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的年度计划,是国家用来管理指导社会养老保险事业的重要工具。在人口老龄化程度日趋严重,养老保险基金未来收支压力日益沉重的背景下,建立养老保险基金预算,可以增强基金筹集、运营和使用的计划性与约束力,有效提高基金运行效益,兑现政府在社会养老保险方面的承诺,促进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

我国的社会养老保险基金预算起步较晚。2010年1月2日下发的《国务院关于试行社保基金预算的意见》,标志着我国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的正式开始。2011年7月1日实施的第一部《社会保险法》进一步明确规定“社会保险基金通过预算实现收支平衡”。社会保险基金预算从国务院规范性文件上升到人大法律规范,其重要性可见一斑。

与其它四种社会保险相比,养老保险具有涉及面广、影响时间长的特点。从财务管理层面看,编制养老保险基金预算需要运用保险精算工具、建立中长期预测模型等技术手段,评估未来基金的充足性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不仅要当期预算平衡,还要保证结余基金保值增值。实践中,由于受公共管理能力和基础数据的制约,我国政府部门总体上缺乏对社会养老保险中长期的预测。目前我国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各省市财政、社会保障部门采用的养老保险预算的预测模型比较粗糙,迫切需要科学的模型理论来提高预算的精度。在理论研究上,国内学者对养老保险基金预算方面的成果不多,特别是对基于养老保险预算的长期预测模型的研究,基本上处于空白,因此有必要借鉴国际经验。本文基于对国外在社会养老保险的管理经验和模型构建方面研究成果的述评,以及国内研究现状的梳理,为我国社会养老保险预算提出了几点启示。

二、 国外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1. 社会养老保险预算管理的国际经验。纵观世界各国社会保障预算管理的模式大致有三类:一是专项基金预算模式,以美国、日本和德国等为代表;二是政府公共预算模式,以英国、瑞典等福利国家为代表;三是完全脱离政府财政的预算模式,以新加坡为代表。严格来讲,第三种模式已经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保障预算,而且目前只是被少数小国所采纳。下文选取前两种模式的三个代表性国家:美国、日本与英国,分别阐述其在养老保险预算管理方面的经验。

(1)美国。美国的社会养老保险由财政部实行经常性预算之外的独立预算管理,即实行专项基金预算管理模式。Koitz(1998)指出实行独立预算一方面是为防止联邦预算赤字对社会保险基金的长期收支平衡产生影响,避免社会保障基金盈余掩盖公共支出的巨额赤字;另一方面是因为养老保险基金与其它社会保障项目不同,其收支具有长期性,需要对其进行短期(10年)和长期(75年)预测,以便政府及时调整政策应对未来支付高峰。Koitz(2000)指出美国社会养老保险基金预算经历了独立到统一,再到独立预算的过程,因每一次变动都有相应的法案跟随,确保了预算编制的合法性与稳定性。

为编制社会养老保险基金预算,美国有多个政府机构每年对养老保险基金的财务状况进行中长期预测,主要有社会保障总署(Social Security,缩写SSA)、为总统服务的行政管理与预算办公室OMB(The Office of Management and Budget)、国会预算办公室(The Congress Budget Office,缩写CBO)、社会保障咨询委员会(Social Security Advisory Council)等。这些政府机构都会根据实际人口、经济数据设定精算假设、建立特定的模型进行养老保险基金收支的预测。

(2)日本。日本的社会养老保险实行特别会计预算,其实质是专项基金预算,预算编制受到《健康保险法》、《厚生年金法》、《社会保险审议官和社会保险审查会发》等共28项法律法规的限制。各项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管理有法可依,确保了预算编制的严肃性与稳定性。与美国类似,日本政府部门重视养老保险基金预算编制的精细管理,突出养老保险预算的风险预测功能,规定厚生劳动部养老金局下设的精算处至少每5年对养老金体系的未来中长期收支做一次精算评估,并向公众披露,以此增加预算管理的透明度。

(3)英国。在英国,社会养老保险资金全部纳入经常预算内,实行政府公共预算模式,同政府其他收支混为一体。资金收入来源于养老保险捐款,同其他税收收入一样列入政府的经常收入项目中;资金支出体现在两方面:部门支出DEL (Department Expenditure Limits,缩写DEL)预算下的工作与退休金科目中和每年的管理支出 (Annually Managed Expenditure,缩写AME)预算下的社会保障津贴项目中。英国养老保险的收入与支出分别由财政部(Her Majesty's Treasury)和工作与养老金部(Department for Work and Pensions)负责管理,每年度养老保险收入与支出预算,分别基于两个部门建立的预测模型结果来编制,最终由预算办公室(The Office for Budget Responsibility)的公共预算部门则基于对这些部门预算结果的审核来制定年度预算。此外,政府精算部(Government Actuary's Department)每5年向国会提交并向公众披露的国家保险基金财务报告,用以展示基于精算假设和模型技术的短期(1年~2年)和长期(5年)的国家保险基金的收支状况,为养老保险预算的编制提供重要依据。

综上所述,从制度层面,美国、日本的养老保险基金预算实行独立于国家预算之外的专项基金预算模式,有利于防止政府预算赤字对养老保险基金的长期收支平衡产生影响,并且预算依法律运营,体现了社会保障预算的严肃性;英国的养老保险预算实行政府公共预算模式,养老保险的收支全部纳入国家预算,政府直接参与其具体的管理工作,体现了较高的福利水平,其前提是国家有较强的经济支持力,否则会对国家财政造成较大困难。可见,美国、日本的养老保险专项基金预算模式与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基金预算的实际最为接近,因此其预算管理经验值得我国借鉴。从技术层面,美国、日本、英国三个国家的政府部门都重视利用模型技术对养老保险基金未来的财务状况进行预测,为养老保险预算提供决策依据,并定期公布养老保险基金的财务报告,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其严谨真诚的管理态度和公开透明的信息披露值得我国预算编制部门学习和借鉴。

2. 政府部门对基于养老保险预算的长期预测模型的研究。在养老保险预算制度比较健全的西方国家,政府部门对基于养老保险预算的长期预测模型的构建与应用的研究成果比较丰富。美国、英国、加拿大、法国、瑞典、日本、韩国等国家的精算机构定期对社会保障基金或公共养老基金在未来长期内的财务状况做出预测,为养老保险预算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从理论上看,养老保险基金的长期预算建立在对未来计划人口预测、未来工资和利率预测的基础上,根据输入变量赋值方法的不同,通常将养老保险未来收支的长期预测模型划分为确定性模型、多情景模型、随机模型等三类。

确定性模型的输入变量是一系列预先设定的值,输出结果是点估计值;如果在确定性模型上增加情景测试,通过对输入变量在若干可能情景下分别赋值,就会生成在不同情景下的预测值,即为多情景模型。随机模型则通过考虑一个或多个输入变量在时间上的随机波动,能够生成基金未来财务变量估计的概率分布。其基本思想是:基于每个输入变量的历史数据,先构建时间序列随机模型,再利用蒙特卡洛模拟方法进行随机模拟,最后得到社会保障基金未来财务变量的概率分布(Kenneth,2007)。

与确定性模型相比,随机模型不仅可以提供对未来财务结果的预测值,还可以给出这种预测在一定概率下的估计区间,有利于读者理解预测结果所面临的不确定,因此它是养老保险基金未来长期财务预测发展的新趋势。由于该模型的数学表达和运算过程比较复杂,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人不容易掌握和运用,因此,目前大部分国家政府部门对养老保险基金的财务预测仍然采用高、中、低三个情景的确定性模型,只有美国采用随机模型预测养老保险基金未来的长期财务状况。可以说,美国政府部门在运用随机预测模型对社会保障基金的长期财务状况做出预测,为养老保险基金预算工作提供决策依据方面走在世界最前端,有丰富的理论研究成果。

Clark (2003)指出美国政府部门建立的社会保障基金的长期财务随机预测模型主要包括社会保障总署SSA所属总精算办公室的OSM模型(OCA Stochastic Model)、国会预算办公室的CBOLT模型(Congressional Budget Office Long Term),以及社会保障咨询委员会(Social Security Advisory Council)的SSASIM模型等。

(1)OSM模型的研究与应用。从2003年开始,SSA在确定性模型、多情景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OSM随机预测模型。SSA(2004)详细阐述了用OSM取代多情景方法对总和生育率、死亡率的下降率、移民率、失业率、通货膨胀率、实际利率、实际工资增长率、残疾发生率和康复率等因素建立时间序列模型,以及通过对误差项的随机模拟,得到每个影响因素的75年预测值的过程,并基于随机输入变量的大量取值,生成每年基金财务状况的随机预测结果。

(2)CBOLT模型的研究与应用。在美国,CBO的职责在于客观及时地分析国家经济状况和联邦政府的预算报告,并依据自身对有关经济和技术因素做出的假设,对总统预算进行分析和修改,其预算报告中有单独的养老保险预算部分。CBO(2001)在模仿SSA的基础上,选取了与SSA相同的9个随机输入变量,建立了社会保障基金的随机预测模型CBOLT(CBO Long Term Model),其优势在于将人口子模型、经济子模型、制度子模型和社保基金财务状况的输出子模型,编制成了一体化的程序,使随机模拟过程变得更加简单快捷,有利于在实务部门的推广应用。

从2002年起,为了分析联邦政府潜在的社会保障财政改革可能造成的长期财务影响,以及各种潜在改革对不同人群产生的不同影响,也为了给社会保障基金预算提供定量分析支持,CBO开始构建和使用社会保障基金的长期微观模拟模型。CBO(2005)和 CBO(2009)概括介绍了经过8年时间建立的CBOLT,认为它是一个集人口、经济和联邦预算为一体的基于个人的微观模拟模型,其优势在于能够提供详细的个体层面的人口统计与经济变量的预测数据,并允许代表样本被分成任何可以想象的人口组,从而能够分析潜在的社会保障政策改革对系统内每个个体或者按任意特征变量划分的人口组所产生的影响效果,能更好地满足联邦政府对于预算和分配效应深入分析的需要。

(3)SSISIM模型的研究与应用。SSISIM 模型由美国社会保障咨询委员会的政策模拟小组(Policy Simulation Group)建立,用来定量地模拟对DB养老金计划进行的各种参量改革、以及转变为DC型个人账户制的结构性改革等的效应。它从1994年开始每年向公众提供模型指导书(SSISIM Guide),介绍模型的整体框架和内容,描述模型的安装程序,并提供模型使用的参考资料和工具,目的是为政策研究者或研究人员提供研究养老保险基金的政策模拟模型。(Martin,2007、2009、2012)。

3. 学者对基于养老保险预算的预测模型的研究。国外学者对基于养老保险预算的长期预测模型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对人口假设、经济假设赋值方法的改进,以及对随机模型的构建与改进等方面。在人口假设方面,Lee (1992)提出了一种包含死亡率未来变动趋势的死亡率预测模型(Lee-Carter模型)。Lee(1993)建立了美国人口的Lee-Tuljapurkar生育率预测模型。在这两个模型的基础上,Lee(1994)用随机模拟方法取代了“高”、“中”、“低”三种情景的模型,建立了美国未来人口的随机模拟模型,其预测结果被CBO应用于1997年美国联邦政府的长期预算展望报告中。Samir Soneji(2011)在进行死亡率预测时,用现代统计方法代替美国SSA正在使用的线性插值和数量调整法,通过引入更多的风险因素(吸烟、超重等)得到更精确的死亡率预测。在经济假设方面,Foster(1994)基于历史数据分别为失业率、通货膨胀率、实际利率、实际工资增长率等变量建立了一维的ARIMA模型,并对1994社会保障基金财务报告短期的经济假设进行了评估,提出了失业率、通货膨胀率和实际利率三个经济变量间存在相关性的结论。在此基础上,Edward(1998)为失业率、通货膨胀率和实际利率建立了向量自回归模型(Vector Auto Regression, 简称VAR),使每个变量的估计方程中既包括了变量自身的滞后项,又包括其它两个变量的滞后项,这样可以捕捉到变量间的相关性对每个变量产生的影响,使模型的拟合优度更高。

在随机模型的构建与改进方面,Lee (2003)基于Lee-carter死亡率模型和Lee-Tuljapurkar生育率预测模型,以及利率、工资增长率、资产回报率的向量自回归模型,利用蒙特卡洛方法生成了社会保险基金的随机预测,并对提高正常退休年龄、或增加税收、或将部分基金投资到股票市场等改革计划进行了效果评估。Martin(2003)尝试采用在数学上更复杂的结构时间序列模型为输入变量建模,并利用蒙特卡洛方法为输入变量设定不确定的长期预测均值。结果表明,结构时间序列模型比ARIMA模型得到的结果波动性更大,指出SSA采用的OSM存在忽略均值随时间的位移而导致对未来财务状况不确定性低估的问题。但随后Lee(2004)的研究证实,如果选取更多的输入变量,采用结构时间序列模型和常用时间序列模型的财务预测结果不存在显著差异。2004年后,有不少文献讨论对OSM模型的改进。此外,每年由精算、人口、经济方面的专家组成的美国社会保障咨询委员会的技术小组每年会对社会保障基金财务报告的精算假设、模型方法等进行评估 (Technical Panel 2011) 。

三、 国内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1. 社会养老保险预算管理方面。国内关于社会养老保险预算管理的研究起步较晚,理论成果不多,其大致可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开始于上世纪90年代,从社会保障整体出发,总结各国的预算管理经验,分析我国社会保障预算管理现状,对建立我国社会保障预算体系的必要性、预算模式选择提出具体构想。朱柏铭(1998)对建立社会保障预算的理论依据、框架体系、运行条件等三个方面进行了理论上的阐述,是早期比较有影响力的研究。周顺明(2000)从政府财政的本质职能,国家预算、复式预算与社会保障预算之间内在关系的角度阐述了社会保障预算产生的必然性,分析借鉴了国外社会保障预算的模式,提出了社会保障预算的收支政策、收支体系、收支分类、预决算编制等内容。林治芬(2006)则立足中国现实,汲取国际经验,完整论述了在我国建立社会保障预算的必要性、现实可行性、技术方法性和制度保障性,明确提出量化分析社会保障收支,进行长期精算预测模型的重要性。肖红梅(2007)基于对国内社会保障预算发展现状和社会保障预算模式的国际经验的背景,系统地分析了我国推行社会保障预算制度所面临的一系列难点,提出了应先建立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然后随着制度的日渐完善,最终编制一揽子社会保障预算,便于清晰地反映整个社会保障事务的收支全貌的观点。

第二阶段始于2010年前后,是围绕刚刚起步的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实际工作展开的研究。单晓红(2010)对社保基金预算的方法、路径与机制进行了深度解析,强调了新的预算制度要求预算编制方法要采用科学、规范的方法,综合考虑统筹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宏观经济运行情况、社会保险制度运行发展情况,运用规范的财务预测和精算方法进行编制。杨燕绥等(2011)提出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工作应依照《社会保险法》的规定尊重社会风险特征,养老属于长期性风险,建议年度养老保险基金预算的编制应建立在长期预测,甚至精算模型基础之上。闫俊(2011)指出养老保险预算编制应根据养老风险周期长且有积累性的特征,明确提出社保经办机构不仅要测算出下一年度养老基金收支总量,而且要通过精算模型预测远期养老基金收支需求,评估养老基金结余额可支撑的收支平衡基准点期限。在预算监督环节,应提供预算的政策依据和支撑预算的主要假设等。

2. 基于社会养老保险基金预算的预测模型方面。

(1)政府部门的研究。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基金预算从2010年开始编制,其预测模型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险事业管理中心建立。养老保险基金收入和支出的预算指标除特别注明外均按综合增长率测算,以2012年社会养老保险基金预算编制来说明预测模型,如公式1所示。

2012年预算数=2011年执行数×(1+综合增长率)+修正值 (公式1)

综合增长率预测综合考虑了预算指标近期及中长期增长变动情况,近期增长趋势以同比增长率为准,中长期增长趋势以近3年平均增长率为准。各编制单位根据指标性质和实际情况自主设定同比增长率和3年平均增长率的权重,计算综合增长率。可见,我国政府部门构建的养老保险预算模型具有简单易用的特点,但过于粗糙,模型未考虑人口的出生、死亡、迁移状况等人口统计变量、以及通货膨胀率、利率、实际工资的增长率等经济变量对基金收支的影响,因此预测结果精度偏低,与国际经验存在着很大差距。

(2)国内学者的研究。国内学者对基于养老保险预算的预测模型的研究基本是空白,但存在一些关于养老保险制度的有价值的实证研究成果,主要体现为应用长期精算估计模型预测养老保险基金未来的财务状况、应用微观模拟模型评估养老保险改革方案和分析养老保险制度等两方面。代表性的研究有:王晓军(2000)明确了养老金计划长期精算估计的基本思路和模型,利用人口模型和工资模型对基本养老保险的长期财务状况进行预测,是国内将精算模型应用于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研究的早期重要文献。高嘉陵(1999)率先将微观模拟模型应用于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分析中,介绍了微观模拟模型的基本思路和建模方法,并以烟台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模型为应用实例,建立了人口状态模型和政策模型,给出了1996年~2025年人口变化的模拟数据和模拟执行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政策的状况。张世伟、李学和樊立庄(2005)利用长春市微观数据建立微观模拟模型,分析了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的财政效应,指出了我国现行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就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的优化和完善进行了探索研究。郝冬阳(2008)利用吉林省城镇人口微观数据,用Logistic模型对微观模拟模型中事件发生的相关参数进行估计,完成了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模拟实验。

四、 结论与启示

世界上养老保险制度比较健全的国家,在社会养老保险预算管理的制度层面强调依法律运营和预算的严肃性;在技术层面,政府部门和学者重视利用模型技术对养老保险基金未来长期的财务状况进行预测,为养老保险预算提供决策依据,理论研究成果丰富。相比之下,我国在养老保险预算方面的研究较少,代表性的研究主要围绕养老保险的管理模式和制度开展,虽然存在一些围绕养老保险制度的实证研究,但缺乏从养老保险基金预算角度出发的长期预测模型的研究。

鉴于养老保险预算编制部门对模型理论的迫切需求,我国政府部门和学者应借鉴国际先进经验,重点开展支持社会养老保险预算的长期预测模型的理论研究工作。为推进这项工作,首先,需要加强在养老保险数据信息系统基础工程方面的建设。虽然我国从2002年已启动劳动和社会保障“金保工程”,并且在劳动与社会保险统计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目前仍然存在各地区数据和应用软件不统一,数据和指标的标准化程度不高等问题,现有数据很难满足构建社会养老保险基金长期财务预测模型的需要。其次,需要加强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精算管理的制度建设和组织建设。在我国,尽管早在2004年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所属的社会保险事业管理中心设立了精算处,并希望建立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精算报告制度,但由于在实践中缺乏制度保证和相关的专业人员,至今并没有建立起类似美国社会保障信托基金年度报告的财务预测报告。今后我们需要在法律和制度、机构和人员、基础数据和模型技术等各方面为社会养老保险基金长期财务预测分析提供保证。

参考文献:

1. 高嘉陵.微观分析仿真的建模与在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中的应用.计算机仿真,1999.

2.郝东阳.一个动态微观模拟模型及其在养老保险制度分析.吉林大学硕士论文,2008.

3.林治芬,高文敏.社会保障预算管理.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4. 单晓红.社保基金预算的方法、路径与机制解析.中国社会保障,2010,(2).

5.杨燕绥,闫俊.依社会保险法做好社保基金预算. 中国社会保障,2011,(3).

6.闫俊.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管理中的政府理财责任. 社会保障研究,2011,(1):26-30.

7.王晓军.中国养老金制度及其精算评价.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8.肖红梅.社会保障预算制度研究.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论文,2007.

9.张世伟,李学,樊立庄.养老保险政策的微观模拟。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

10. CBO, U.S. Congressional Budget Office. Uncertainty in Social Security Long-Term Finances: A Stochastic Analysis. December,2001.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社会保障预算管理研究”( 项目号: 71173230) ,北京联合大学商务学院科研项目“我国基本养老保险预算模型研究”。

第4篇: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管理范文

【关键词】公共财政;社会保障预算;社会保障基金

【中图分类号】F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3)03-0110-1.5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我国政府在社会保障事业中投入的资金越来越多,可是就目前而言,我国社会保障资金管理非常混论,转移支付水平较低,与经济增长速度不相适应,社会保障转移支付需求与供给缺口逐步增大。所以,我国只有加快社会保障预算制度的建立与健全,才能进一步加强社会保障预算制度的管理,最终推动社会保障制度的有效发展。

一、社会保障预算制度建立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社会保障制度在市场经济发展中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它可以调节市场机制,维护社会安定,促进社会经济稳步发展。由于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体制正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必须符合我国的国情,并具有中国特色。只有这样,才能保障保证社会保障各项目的顺利实施。因此,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预算制度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具体表现在:

它是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市场经济发展的表现方式是竞争,而其的平等性和竞争结果所带来事实上的不平等一定会加大贫富差距,激化社会矛盾,直接导致整个社会秩序的混乱。国家实施社会保障预算制度正是实行这种限制的最重要的措施之一。并通过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等方式,给与一定的补偿。而只有这样,通过这些方式将社会保障制度落实到位,才能健康地、富有活力地发展起来,而建立社会保障预算制度正是以上项目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

保持政府收支平衡和调控能力。为了能更好地对国家经济进行调控,保障政府经济建设更好的发展,我国必须建立健全适应我国社会和国情的社会保障预算体系,从而有利于充分发挥国家预算的主观能动性,使我国国民经济有效的发展。

建立社会保障预算制度我国现阶段社会的迫切需要。建立社会保障预算制度可以使社会保障的各项事业保持一致性,对于社会保障的各项资金,实施统一监管,更有利于保障资金的平衡和稳定。由国家统一对保障事业的资金进行征收,是一种社会行为,可以充分使国家和个人利益得到共同保证。因此,建立社会保障预算制度,民众和社会舆论也会积极参与和监督,这就从根本上保证了社会保障事业健康发展。

二、我国社会保障预算目前的现状

我国社会保障的现状分析。现阶段,我国的社会保障基金收支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政府一般预算中的社会保障支出;第二部分是政府基金预算中相关的医疗保险基金收支;第三部分是政府预算外的养老、失业、工伤、生育四项社会保险收支。总体来看,几年来,我国的社会保障收支一直是不集中的。一般性税收收入安排的社会保障支出分散在各项事业的有关科目中,没有作单独和明确的反映,社会保障资金的收入与支出之间缺乏严格对应的制度保证,而建立社会保障预算可以从预算制度上规范政府在这方面的收支。

我国社会保障预算所采用的模式。从上述,我国社会保障基金收支现状角度来看,我国的社会保障预算还有许多弊端,要想使社会保障预算真正的发挥作用,必须要合理选择适合我国的社会保障预算模式。

社会保障预算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两板块式社会保障预算;社会保障基金预算;预算外模式;政府公共预算模式;一揽子社会保障预算模式。

我国采用的社会保障预算模式。依据我国国情和其他国家经验,一揽子社会保障预算的编制方案比较适合我国国情,即社会保障基金预算=政府公共预算中安排的社会保障支出+社会筹集资金+社保事业单位的收入(减去成本费用的结余)。

上述模式不但可以满足我国现行预算管理办法所存在的问题,以及各项基金管理混乱等问题,又能够克服社会保障基金预算不能全面反映社会保障收支状况的弊端,同时吸收了政府公共预算管理办法和社会保障基金预算管理办法的优点,符合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完善预算体制的客观需要。

此模式的优点为:有利于全面加强社会保障基金的管理。各种社会保障基金纳入预算管理,依法运营,使社会保障基金的管理逐步向制度化、规范化过渡。明确体现政府的支持。一般性税收收入用于社会保障事业的支出在公共预算科目中列支,体现了政府对发展社会保障事业的责任和义务。

三、我国社会保障预算缺失引起的弊端

我国社会保障收支没有纳入预算管理,和其他的财政资金混在一起,得不到统一的反映,社会保障资金不能得到保证,有可能被挤占甚至挪作他用,最终会影响社会保障各项事业的顺利进行,保障对象的利益得不到保证。从收入与支出的角度来讲,由于缺乏社会保障预算制度,我国社会保障收支共同存在的弊端:一般性税收收入安排的社会保障支出分散在行政费和各项事业费的有关科目中,没有作单独和明确的反映。财政社会保障预算的执行内容包括政府拨款的社会救助、社会优抚安置和社会福利资金的收支。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险项目的收入和支出管理混乱。社会保险项目资金主要由企事业单位及其部门进行管理,并不作为财政社保资金预算编制的收入来源,未纳入预算管理。国家进行社会保障预算的编制是不全面、不完整的,反映不出国家对社会保障收支总的计划和安排,同时也给财政监督增加了难度。

四、我国社会保障预算体系的应采取的措施

明确职权范围。在社会保障预算管理体制中,事权划分是财权划分的基础。它可以关系到各级政府社会保障责任的大小,关系到社会保障预算收支的划分以及整个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清晰而明确的事权是理顺社会保障预算关系,理顺社会保障预算同国家预算关系,理顺社会保障事业同国民经济发展关系的关键。

加强管理体制改革。我国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体制上普遍存在管理者身份和经营者身份交叉重叠现象。在这种体制下,给社会保障预算带来很多问题。因此,可以采取建立社会保险基金行政监管协调机制来解决现在存在的问题。所以,必须建立社会保险基金行政监管协调机制,来协调社会保险基金监管中所发生的问题。

对社会保障预算的管理控制。运用社会保障预算运行的财务业绩,对社会保障制度执行情况做出评价,并提出决策建议。

对社会保障预算的监督。要建立一个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预算制度必须有一个完善的监督体系支持,具体要求:.完善监管体系,重视专门监管;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丰富监督手段;建立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制度;完善社会保险基金投资监控制度;完善社会保险基金法律责任制度和社会保险司法救济制度;完善社会保险基金财务制度,强化内部监控;建立社会保险基金专项审计制度。

综述所述,我们必须采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建立规范的管理制度,选择合理的基金收支预警模型,确立社会保险基金预警线,及时社会保险基金财务预警信息,以使社会保险部门及各级政府能够及时采取有效的调控,才能使我国的社会保障预算体系向着健康方向发展,使我国社会安定。

【参考文献】

[1]楼继伟.中国政府预算:制度、管理与案例[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2]郑建新.中国政府预算制度改革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第5篇: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管理范文

一、当前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社会保险基金管理机构分散,管理部门过多,各部门都参与社会保险基金的运行和管理,造成部门间难以协调和集中运营管理。

(一)基金收支管理亟待加强

在实际社会保险基金运行管理过程中,税务机关只是按照社保经办机构传递的征缴计划征收社会保险费,而社会保险机构由于没有社会保险费征收职能,通常也不会过分关心社会保险费征收情况,也就不能真正实现应保尽保、应收尽收。部分参保单位由于及时、足额缴费意识不强,往往是一拖再拖,最后造成滞纳金很多、职工减员不畅、单位缴费不起、劳资矛盾恶化等局面。另外,在目前基金收入当中,现在有很大一部分是年龄偏大人员的一次性补缴,这些补缴在现在看来是一笔可观的收入,而实际上这些人很快就要退休,从长远来看却是增加了未来基金支付的压力。在基金支出方面,虽然新的养老金计发办法看起来比以前科学、合理了,但由于这几年退休人员年年都有100多元的调资,所以退休得越早,调的次数就越多,比晚退休就越划算,所以参保职工还是想尽办法提前退休,而一旦得以提前退休便是少了基金收入却增加了基金支出,增加了未来基金运行的风险。负责社保待遇支付的部门,也是只管社保基金支出,至于有没有基金足够使用,能用多久,他们往往不会过问,在基金支出管理上,还会存在“不用白不用”的思想,存在基金支出控制不严、疏于管理的现象。

(二)基金预决算机制尚未形成

通过对社保基金筹集和使用实行预算管理,可以增强政府宏观调控能力,强化社保基金的监督管理,保证社保基金安全完整,提高社保基金运行效益,促进社会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社保基金决算是社保基金预算执行情况的总结,是实施社会保险预算制度的重要环节,通过编制社保基金决算,可以全面完整地反映社保基金的年度收支状况,有利于分析和检查预算的执行情况,发现预算管理和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而采取有效措施加强预算管理,为领导决策提供可靠依据。但由于社保基金运行环节由多部门组成,且各自独立,所以对基金全局的运行情况、运行质量、运行风险就变成“谁都可以问,结果谁都不问”的局面,基金预、决算机制难以形成,即使按照《国务院关于试行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的意见》国发〔2010〕2号文件编制预算,也会因部门之间难以协调,掌握的资料不够真实、准确,而不能形成真实、全面、科学的社保基金预算。

(三)没有形成基金运转预警机制

目前,建立在不断扩大覆盖面和不断调高缴费基数基础上的社保基金收入曾快速增长,这种基金收入超过基金支出的增长,掩盖了基金运行的风险,不易引起大家的关注,但这种基金收入的增长是有限度的,不可能一直这样延续下去,因为社会保险扩面的空间已经越来越小了,总有不能再扩的时候,而随着老龄化的到来,社保基金支出却呈刚性增加。我们现在总是觉得基金有结余,基金赤字好像离我们很遥远,但实际真正算起来,看起来可观的基金结余往往只是几个月的基金支出,一旦当期基金入不敷出,基金赤字的风险很快就会到来。所以关注基金收入的增长因素、基金支出的有效控制、基金结余的保值增值至关重要。但由于相关部门各自独立,又有谁关心若干年以后的事情,对社保基金运行的预警分析也就无从谈起了。

(四)基金难以实现保值增值

社保基金收入、支出纳入财政专户管理后,基金结余实质上由财政部门管理,不是购买国债就是存银行。由于社保基金银行存款利率优惠政策没有完全执行到位,造成各项社保基金利息不同程度地减少,有的存在银行也因不能及时转存定期,容易造成基金不必要的流失。虽然现行社保基金财务制度规定,财政部门应根据劳动保障部门提出的意见,在双方共同协商的基础上,及时将基金按规定用于购买国家债券或转存定期存款,而事实上这种制度容易造成社保经办机构和财政部门在这个问题上推诿扯皮,影响社保基金的保值增值。同时,由于物价上涨指数高于银行存款利率而实质导致基金的贬值,给今后基金支付造成较大压力和风险。

(五)社保基金监管机制不健全

按照现行规定,社保基金监管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财政部门、审计部门各负其责,此外还有社会监督。三个职能部门都是政府的,而社会监督信息不对称,力度十分有限。从实践看,这一监督机制的有效性大打折扣。即使有了社保基金谁也不得随意动用的“高压线”,但如果缺失外部权力的制约性监督,地方领导挪用基金的现象还是难以避免。此外,社保机构内部稽核机制不完善,稽核力量不足,加上缺乏有效防范职务犯罪的控制手段和措施,个别业务、财务人员以及部门领导利用工作之便进行公款私存,甚至截留、侵占基金的现象依然存在。

二、完善社保基金管理的对策和建议

(一)开源节流抓基金管理,提高认识重内部控制社保基金收支管理目前存在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地税部门的强制征收力度不够,社保经办机构人员的观念不对,以及社保业务经办过程存在的内部控制不到位造成的。首先,地税部门要切实履行起及时、足额征收社会保险费的责任,《社会保险法》已经出台,完全可以依法采取多项举措强制征收,确保社保基金应收尽收,颗粒归仓;其次,社保经办机构工作人员要不断提高认识,树立全局意识、长远意识和基金风险意识,严格控制基金支出,做到不该支出的一分也不能支出,切不可随意动用这老百姓的“养命钱”、“救命钱”;再次,我们还要建立健全社会保险业务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内部控制长效机制,做到用制度管人,按制度办事。

(二)整合社保经办机构,减少基金运转环节

社保基金预算和决算机制尚未形成,没有基金风险预警机制,其主要原因是社保基金管理机构分散,涉及部门过多形成的,大家都管,结果大家都不管,“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现在,类似我们“五保合一”的社会保险运行模式不在少数。从开始办社保,到待遇享受,涉及多个部门,有负责社保登记和申报结算的,有负责社保费征收的,有负责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五项社会保险待遇支付的(不少地方待遇支付又分成了几个部门),有负责技术的,有负责养老保险费补缴和退休审批的,有负责工伤认定的,有基金收支管理的,等等。这种基金运转体制在起到互相牵制的作用下,也大大削弱了基金运行效率,难以形成正常的预决算机制和基金风险预警机制。所以,我们要整合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减少基金运转环节,最好是由一个部门一条龙负责到底,实在不能完全整合到位,也最多只保留地税部门征收和财政部门基金监管,而将社会保险登记申报、待遇支付、信息管理等集中于一个部门,成立一个综合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这样基金运行管理的效率就会大大提高,也有利于增强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全局意识和主人翁意识,才能形成一个高效的管理体制,基金收支才能统一记账、统一核算,才能形成社保基金的预算和决算机制,才能有明确的主体去关心基金的收入和支出情况,建立正常的基金风险预警机制。

(三)提高基金管理效率,拓宽基金投资渠道

我国社会保险实行的是部分积累制,目前社保基金积累已经达到了一定的规模,为了防止基金被贪污、挪用,国家制定了严格的社保基金管理制度,明确规定只能用于购买国家债券和转存银行定期存款,这对于确保社保基金安全确实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但随着物价不断上涨,而银行存款和国债利率偏低,社保基金保值增值的压力却越来越大。在《社会保险法》草案的分组审议中,不少人大代表也提出了拓宽基金投资渠道的建议,在10月28日通过的《社会保险法》中也明确了“社会保险基金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按照国务院规定投资运营实现保值增值。”所以,我们一方面应加强基金管理,用足社保基金银行存款利率优惠政策,及时将活期存款和到期的存款转存定期,增加基金利息收入;另一方面,要按照《社会保险法》的要求,拓宽基金投资渠道,在保证基金安全的前提下,按照国务院规定进行投资运营以实现保值、增值。

第6篇: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管理范文

    第一条  根据一九八六年七月十二日国务院的《国营企业职工待业保险暂行规定》、《国营企业实行劳动合同制暂行规定》,以及一九八七年一月十三日财政部的《关于加强国营企业职工待业保险基金和退休养老基金财务管理的暂行规定》,并结合各地试点经验,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国营企业职工待业保险基金(以下简称“待业保险基金”)和退休养老基金,作为专项收支纳入国家预算管理。在国家预算收支科目表外单设“社会保险基金收支类”一类预算科目,专项列收列支。具体科目设置,按财政部的规定办理。

    第三条  待业保险基金和退休养老基金的预算管理,实行国家统一政策和计划,地区(个别按系统)自收自支,财政监督的原则。

    第四条  各地区负责管理待业保险基金的专职机构和管理退休养老基金的社会保险机构(以下简称主管机构),均按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所需管理费用,由同级财政部门核定,分别从“两项基金”中提取列支。

    第五条  各级主管机构,要按政策制度积极组织收入,按预算计划合理节约地办理支出,坚持专款专用,遵守财经纪律,接受财政、审计和银行的监督。

    第六条  待业保险基金和退休养老基金的预算、决算,实行“收付实现制”,每年一月一日起至十二月三十一日止为一个预算年度。

    第二章  预算的编审

    第七条  各县(市)基层主管机构应于每年预算年度开始前,按照上级规定的财务制度、费用开支标准和预算表式,编制待业保险基金和退休养老基金年度基金收支预算和主管机构管理费预算,经主管部门审核后,报县(市)财政部门核定,经县(市)人民政府批准后执行。同时,财政部门应将批准的预算抄报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部门一份备案(是否需要通过地〈市、州、盟〉汇总,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部门自定)。

    第八条  各地(市、州、盟)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主管机构的管理费年度预算,应于每年预算年度开始前比照上述规定编报。经同级财政部门审核批准后执行。

    第九条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部门应将核准备案的各县(市)待业保险基金和退休养老基金预算以及县(市)以上各级主管机构的管理费预算汇总后,于每年年度开始后2个月内,上报财政部2份,同时抄报中央主管部门1份。财政部按照国家规定的预算审批程序汇总上报。

    第三章  预算执行情况报告

    第十条  地方各级主管机构应定期向同级财政部门和主管部门报告待业保险基金和退休养老基金的预算执行情况。各级财政部门应逐级按季报告预算执行情况。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部门应于每季终了后20天内向财政部报告汇总预算执行情况。

    第四章  决算的编审

    第十一条  地方各级主管机构应于每年年度终了后及时、正确、完整地逐级编审待业保险基金和退休养老基金年度决算,经主管部门审核后,报同级财政部门核定。其中,县(市)决算报同级财政部门核定,由县(市)人民政府核销;县(市)以上主管机构的管理费决算,报同级财政部门批准核销。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部门汇总的年度决算,应于每年年度终了后2个月内上报财政部两份,同时抄报中央主管部门1份。财政部按照国家规定的决算审批程序,汇总上报。

    第十二条  各级主管机构的“两项基金”年度决算收支结余,应当如数及时存入“两项基金”财政计息专户。由同级财政部门审批,专款专用。

    第五章  其  他

    第十三条  经国家批准个别实行按系统统筹的中央主管部门预算管理办法,除不开支管理费外,均比照本办法规定的程序直接报财政部审批办理,并抄报劳动人事部。

    第十四条  以省、自治区、直辖市(或按地市)为单位进行“两项基金”统筹管理的,比照本办法规定的程序办理。

    计划单列市的预算管理办法,按一般规定执行。

    第十五条  有关预算、决算、和预算执行报告的表格要求,另行规定布置。

    第十六条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部门,可根据本办法规定的原则,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具体实施办法。

第7篇: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管理范文

【关键词】 医疗保险基金 保值增值 监管力度 预算管理 基础管理

一、引言

随着我国医疗保险参加人数的增加,我国医疗保险基金的规模也逐渐扩大。医疗保险基金的管理作为我国基本医疗保障体系正常运转的核心内容,对于完善我国公民基本医疗、促进社会稳定发展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2015年3月10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胡晓义表示:我国全民医保体系基本建成。虽然我国医疗保障体系改革在不断深化的过程中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是我国医疗保险基金的管理在保值增值、监管力度、预算管理以及一些基础管理工作上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亟待我们思考和解决。

二、医疗保险基金管理面临的困境

1、医疗保险基金保值增值措施有待多元化

负债经营一直都是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经营的特点之一。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医疗保险基金面临着巨大的经济压力。目前,我国一些医疗保险基金管理单位的保值增值意识不强,在执行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时积极性不高。根据社保基金管理的相关规定:社保基金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其每天收纳的保险基金必须全部上缴财政专户储存账户。然而,在目前的医疗保险基金管理中,专户储存账户活期资金较多,定期资金较少。我国社保基金财务制度还规定:存储在财政专户的社保基金除了预留相当于两个月的周转金外,应全部购买国家债券和存入定期。在实际执行中,医疗保险基金购买国债的较少,多数转存为定期,这种单一化的保值增值方式严重影响了医疗保险基金的使用效率。此外,政府给与医疗保险基金许多优惠的利率政策,但是这些优惠政策的具体落实情况并不乐观。

2、医疗保险基金的监管力度有待提高

2014年末,苏州某公司收购五家医保定点药店,通过雇佣群众演员空刷医保卡的方式,利用五个月的时间骗取医疗保险基金近20万元。这类现象在现实生活中屡见不鲜,也反映出我国在医疗保险基金监管上存在的漏洞。定点医疗单位作为医疗保险的载体,受到利益的驱使,通过各种不正当的手段(如虚假延长住院时间、医保定点药店偷卖各种不符合报销规定的生活用品等)来谋得自身的经济效益。相关单位在这些问题的处理和监管上缺乏强有力的措施,没有起到一定的威慑作用。此外,从医疗保险基金内部管理来说,欠缺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一份近期的调查报告显示,65.7%的基层医疗保险基金管理单位的内部控制流于形式。比如,有些单位存在着一人多岗的现象,有些单位则没有具体的量化考核措施等。从对医疗保险基金的外部监管来看,目前对于医疗保险基金的监管呈现出“轻外部监督以及社会监督”的现象,医疗保险基金运作的透明度问题正是这一现象的具体体现。

3、医疗保险基金预算管理有待进一步实施

至2010年,我国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基金管理也逐渐向综合性管理发展,预算管理的重要性也就凸现出来。在整体管理过程中,医疗保险单位的预算管理缺乏明确、详细的管理细则,使得预算管理的具体工作缺乏方向性。在具体工作中,预算编制往往缺乏一定的政策性和预见性,对于我国公民收入分配等各方面数据的考虑较少,因此呈现出粗放式的编制思路。在执行过程中,随意性较大。有的单位随意变更预算科目或者资金用途;有的管理单位违反财会相关规定,延缓收入或支出的确认等。由于不重视医疗保险基金预算管理的考核与激励机制,其管理效果更是大打折扣。

4、医疗保险基金基础性管理工作有待完善

医疗保险基金的基础性管理工作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讲:一个是内在的员工专业素养的提升,一个是外在的管理制度的完善。医疗保险制度以及基金运作的不断改革都需要参与基金日常管理的员工能够及时接受新的思想以及操作知识。但是,由于医疗保险基金管理单位的工作性质较为稳定,一些员工忽视了自身专业素质的提高,一些单位也缺乏对相关方面素质的针对性培养,无法为基金管理提供全面的人才。在日常管理中,一些基层单位缺乏严格的管理制度,无法为日常基金管理信息公开、来访人员咨询、办理报销手续等各项工作提供良好的社会服务,导致一些社会人员对医疗保险基金的管理制度产生误解,同时也降低了基金管理工作的效率。

三、加强医疗保险基金管理的思考

1、组合医疗保险基金保值增值渠道,充分利用国家优惠政策

医疗保险基金保值增值对于提高基金本身的抗风险能力以及保证医保体系的正常运作有着重要的作用。医疗保险基金管理单位应当在解读国家相关政策的基础上,不断探索稳妥的保值增值渠道。首先,遵循安全性,进行多元化的投资。根据现资组合的相关理论来看,多元化的投资组合可以达到“既定收益水平下承担风险最小”的状态。医疗保险基金的投资要大胆实现低风险低收益(国债、银行存款等)以及高风险高收益(股票、证券投资基金、企业债、金融债等)的投资方式的组合。同时,不断拓展基金投资渠道。有的单位提出可将基金投资于地方基础设施建设或者购买地方政府发行的基建债券等。其次,遵循流动性,合理控制各投资方式之间的比例。以某基层医疗保险基金管理单位为例,该单位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增长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等各种数据为基数,通过方差模型等经济分析方式来计算出各种投资之间的比例。结合单位的具体运转需求,合理分配投资比例,以获取股息、利息为收入,而不是以买卖差价为投机收入。最后,要充分利用国家对于医疗保险基金各种投资方式的优惠利率计息政策,在计算收益或者进行投资组合时,不能忽略该因素在其中的影响。

2、从定点医疗单位、单位内部监督及外部监督三个方面加强医疗保险基金的监管

首先,要加强对定点医疗单位的监督。政府应当加大社会保险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完善对违规操作行为的处理程序,并加大处罚力度,不能仅仅停留在经济处罚上。此外,还要加强日常的监督管理。以河南省某县级市为例,为了治理医保定点药店违规刷卡的行为,构建“大众监督员监督管理体系”,不定期对其工作场所进行突击检查,并通过暗访买药人员了解药店是否存在违规刷卡现象。在近一年的检查过程中,发现11.5%的药店违规操作,对其进行了严厉的处罚。为了调查医疗单位收费情况,组建了“专家审核监督管理体系”,定期审核病人病例以及相应费用,并将结果在医疗单位之间进行公示,起到相互监督的作用。其次,医疗保险基金管理单位要不断完善基金监管制度,规范医疗保险基金支付以及使用的制度化、规范化。通过严格构建支付、使用等程序的内部控制制度(如严格行政审批、合理进行岗位安排等)来做好单位内部的基金监管活动,并就可能发生违规现象的工作环节设置风险评估环节,将违规支付、使用或者挪用基金的行为扼杀在行为开始之前。最后,实行医疗保险基金使用情况信息公开制度。欧美一些国家在医疗保险基金使用情况的公开方面做的相当完善,它们有完善的信息化管理系统,也有完善的信息公开平台。我国可以借鉴这些国家的信息公开体系,从信息系统、公开平台、举报反馈等方面构建医疗保险基金信息公开体系,保证社会监督的威慑性。

3、规范化、精细化的开展医疗保险基金预算管理工作

健全的医疗保险基金预算管理可以合理的反映出一定时期基本医疗保险基金计划的规模,也是控制医疗保险基金收支以及考核基金日常运营业绩的具体依据。从规范化的角度来看,医疗保险基金的预算管理涉及的部门较多、程序复杂,管理部门应当将预算管理的具体执行程序进行规范化,通过文件形式来呈现,给员工的具体工作形成指引,避免出现执行过于随意的现象。从精细化的角度来看,医疗保险基金的预算管理应当涉及到每一个基金管理环节。有的基层单位在具体开展预算管理工作中,按照单位内部各管理部门的工作来划分,针对每个部门不同的工作来设置预算编制、监督和控制预算执行、制定预算考核与激励机制,并进行事后的预算差异分析,逐渐自成体系,形成良性循环。值得注意的是,医疗保险基金的预算管理涉及到国民的基本医疗质量,因此精细化工作开展的前提是要有科学、准确的预算数据。单位要充分收集和细化指标数据,进行多角度的数据统计(如可以以不同的分析指标作为角度;也可以从宏观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参保结构以及微观预算编制科目的需求、费用组合等作为统计角度),为预算管理后期精细化工作开展奠定科学的基础。

4、加强基础性管理工作,为医疗保险基金管理提供坚实的保障

医疗保险基金管理单位应当重视员工专业素养的提升,为员工知识更新和技术更新提供良好的氛围,为单位管理提供全面发展的人才。某市为了提高医疗保险基金管理单位的工作效率,全面开展员工培训工作,使员工对基金筹集、使用、支付等各个流程有一个综合的把握,并对医疗保险基金的预算管理、投资分析、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等配套管理制度进行相应的剖析,旨在使得员工打破工作的局限性,对整体工作进行综合把握,提高管理工作效率。一些基层管理单位则通过与专家、学者进行沟通来解决管理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构建管理人才库。在单位的日常管理工作中,应当秉着“提供优质”服务的理念进行严格管理,对一些常见的咨询问题或者新的政策法规要及时进行整理和公示,将服务反馈以及投诉工作切实付诸实施,使其真正发挥作用。

四、结论

医疗保险基金的管理不仅关系着我国医疗保障体系改革的进程,更关系着国民的基本医疗水平以及基本生活质量。医疗保险基金管理单位应当重视管理过程中的问题,在做好基础性管理工作的基础上,通过合理组合投资渠道、加强基金监管以及完善预算管理等各种措施来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助推医疗保障体系建设。

【参考文献】

第8篇: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管理范文

    (一)为了加强宏观控制,全面反映财务收支,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必须将国营企业职工待业保险基金和退休养老基金纳入国家预算管理,并由负责管理国营企业职工待业保险基金的专职机构和负责管理退休养老基金的社会保险机构,按年编制基金收支预算和决算,报财政部门审定。预、决算办法另行下达。

    (二)国营企业职工待业保险基金和退休养老基金必须专户储存,专款专用,任何部门和单位都不得挪作他用。

    (三)无论由哪个部门负责管理国营企业职工待业保险和退休养老基金统筹工作,财政部门都要加强财政监督和财务管理,配合劳动主管部门制订具体实施办法;核定基金提取比例;加强事业经费管理;认真审批预、决算;检查预算执行情况等。

    (四)国营企业职工待业保险基金按照其全部职工标准工资总额的1%缴纳,在企业成本(费用)中列支;机关、团体、事业单位的待业保险基金,按本单位实行劳动合同制工人的基本工资总额的1%缴纳,分别从行政费和事业费中开支(列“其他费用”目),自收自支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在本单位自有资金中开支。

    国营企业固定职工退休养老基金根据当地实际支付情况,按企业固定职工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缴纳,在企业营业外支出中列支;国营企业劳动合同制工人退休养老基金按劳动合同制工人工资总额的15%左右缴纳,在企业营业外支出中列支;机关、团体、事业单位劳动合同制工人养老保险基金的缴纳比照办理,在行政、事业费中列支(列“离休退休人员费用”目),自收自支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在本单位自有资金中开支。

    劳动合同制工人按不超过本人标准工资(或基本工资)的3%缴纳退休养老基金。

    对固定职工退休养老基金和劳动合同制工人的退休养老基金的具体比例,财政部门要会同劳动人事部门认真测算确定,报请当地人民政府批准执行。

    按照比例提取的国营企业固定职工和劳动合同制工人的退休养老基金,要统一使用。

    (五)负责管理国营企业职工待业保险基金的专职机构,负责管理退休养老基金的社会保险机构,均为事业单位。各级财政部门须根据专职机构和社会保险机构编制内的实际人数和规定的开支项目,参照同级国家机关经费开支标准,核定其经费,并按照各自的用途,分别从职工待业保险基金和退休养老基金中提取管理费。

    (六)国营企业职工待业保险基金和退休养老基金的收支,应同其中提取的管理费收支分别记帐,单独核算,分别管理。

    (七)国营企业职工待业保险基金和退休养老基金安排使用后的结余额存入财政专户,由各级财政部门管理。此项基金按规定计息,但不征能源交通重点建设基金。

    (八)当《国营企业职工待业保险暂行规定》第六条规定的(一)、(二)、(三)、(四)和(七)项的开支项目按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计算的本年度支出大于本年度待业保险基金收入、利息收入和其它收入之和时,应先动用上年结余,如仍不够,在报经同级财政部门核批后,由地方财政给予补贴。补贴款按照各年度国家预算收支科目的要求列支。

    (九)国营企业职工待业保险基金用于就业培训和生产自救所取得的纯收入,应全部计入职工待业保险基金收入,不得私分或作为专职管理机构的奖励、福利性开支来源。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厅(局)应会同劳动人事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分别制定就业培训费和生产自救费的开支标准。

    (十)宣布破产企业的离休、退休人员,濒临破产企业在法定整顿期间被精减而又符合离休、退休条件的职工,其离休、退休金,凡已实行退休费用统筹的,一律不得在待业保险基金中开支。

    (十一)专职机构和社会保险机构本身的财务制度,由主管部门拟订,经同级财政部门批准执行。

    (十二)各级财政部门要加强领导,充实力量,配备专职人员负责此项工作。

    (十三)本暂行规定自一九八六年十月一日起执行。

第9篇: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管理范文

【关 键 词】社会保障预算/编制/原则/目标

【 正 文 】

一、建立社会保障预算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社会保障制度是市场经济的“稳定器”,它能够弥补市场调节机制的不足,维护社会安定,促进社会经济稳步发展。世界上各国政府都把建立社会保障制度作为市场经济的重要支柱,并从财力上和政策上加以引导。尤其是许多国家以国家预算为手段规范和引导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多年来积累了不少经验。我国作为一个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发展中国家,也应遵循国际惯例,建立健全符合国情的社会保障制度,国家财政也应以预算形式管理社会保障资金。因此,建立社会保障预算有其客观的必然性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1.建立社会保障预算是加强社会基金管理的客观要求。

社会保障基金是国家通过法律、法规建立的,由政府强制征收的,按国家规定的范围、项目、标准支付,并由政府承担最终支付责任的专项基金。财政部门作为政府理财的职能部门,代表政府加强对社会保障基金的管理,建立社会保障预算是理所当然的。一方面,社会保障支出也是一种财政性支出。财政支出按经济性质可划分为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两大类,其中转移性支出主要包括社会保障支出、捐赠支出和债务利息支出。另一方面,对社会保障筹资方式法制化已成为世界性的通行做法。社会保障筹资可以收费,也可以征税,不仅如此,社会保障基金中还有相当一部分直接来源于政府经常性预算的拨款。尤其是用于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的支出,主要依赖于财政。社会保障基金的性质客观上决定了其必须纳入财政社会保障预算管理。

从社会保障基金结余及投资的管理看,也需要建立社会保障预算。为防止将来发生支付危机,一些国家在组织社会保障基金收支时,采用“完全积累式”或“部分积累式”模式,因而出现大量的基金结余。借鉴国外经验并根据国情,我国宜采用“以收定支、略有节余、留有积累”的“部分积累式”。这样,今后也会有大量基金结余,政府经常性预算安排的社会保障资金也将有部分结余而形成基金积累。社会保障基金结余投资,是将用于社会保障对象的部分消费基金转化为积累基金,为确保基金结余及投资的安全、保值、增值,必须将之纳入社会保障预算。建立社会保障预算,将社会保障资金收支及各项基金结余的投资运营活动纳入预算管理,有利于规范社会保障资金收支及各项基金结余投资运营活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促进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

2.建立社会保障预算是规范政府收支,加强宏观调控能力的现实需要。

多年来,我国的社会保障收支处于一种分散状态:一般性税收收入安排的社会保障支出分散在行政费和各项事业费的有关科目中,没有作单独和明确的反应。社会保障基金的收支未纳入预算管理,不仅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资金管理混乱,同时也不利于全面、准确地反映社会保障收支的总体,难以体现政府在社会保障方面的职能作用,不利于加强监督管理。而建立社会保障预算就可改变这种不规范的状况。另外,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下降,财政收入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降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客观上又需要强化政府对经济运行的宏观调控,而掌握一定的财力是调控的基本前提。为解决这一矛盾,除了继续深化财政体制改革、理顺分配关系以外,还要靠建立社会保障预算。因为:一是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的深化,社会保障资金收支流量会越来越大,且存在大量的结余,而这些结余资金都是国家可以依法运用的资金,从而增加国家财政的宏观调控能力;二是结余资金是一种递延性消费基金,结余量的大小直接影响到积累与消费关系以及社会供求总量的平衡,客观上也要求国家采取相应的手段加以控制和管理,以改善社会供求关系和分配关系。

3.建立社会保障预算是完善我国复式预算制度的重要内容。

社会保障事业是一项具有特定目的的事业,其资金用途具有特殊性,表现在国家预算上,要求对这一类收支单独反映,使社会各界对社会保障的收支情况有一个全面、完整的认识。现行复式预算制度将各项社会保障收支混在其他经常性收支中,并且各项社会保障基金脱离了财政的预算监督和管理,既损害了复式预算的职能,又不利于社会保障事业自身的发展。因此,根据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关于改进和完善复式预算制度的要求,有必要尽快建立社会保障预算,把社会保障资金收支从经常性预算收支中分离出来,并将预算外的各项社会保障基金纳入国家预算统一管理,以便完整地反映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状况,推动社会保障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建立社会保障预算,开展和加强社会保障预算管理,不仅具有以上几个方面的重大意义和客观必要性,而且目前已具备了实施的可能性。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经过多年的努力和宣传,社会各界对建立社会保障预算的问题基本上达成了共识;二是在宏观经济体制改革基本完成之后,现代企业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已经成为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前沿阵地,建立社会保障预算的工作可以和当前的改革同步进行,以便及时、全面地反映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和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为深化改革和加强管理提供可靠的依据;三是各级财政部门已相继成立了专职的社会保障管理机构,加强了对各项社会保障基金的管理,将各项社会保险基金纳入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近年来,国家出台了深化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的一系列措施,逐步把社会保障制度推向法制化、规范化轨道,同时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改革筹资机制,实行社会化发放等等,都为建立社会保障预算创造了有利条件;四是财政预算管理部门也在着手研究完善复式预算的问题;五是有国际经验可供借鉴。本世纪30年代,美国开征社会保障税,二战后许多国家为了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也纷纷开征此税,社会保障预算成为较广泛流行的一种制度。

二、加快推进和完善社会保障预算的步伐

1.进一步明确社会保障预算编制的指导思想和编制原则。

编制社会保障预算的指导思想是:全面反映社会保障资金收支情况,强化社会保障资金的预算约束和财务管理机制,依法管理社会保障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促进社会保障基金保值增值,推动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

为了使社会保障预算的编制做到稳妥、科学与完整,既有利于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又有利于保障职工生活安定,促进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在编制社会保障预算时,应遵循以下几条原则:一是全面性原则,即社会保障预算必须反映所有与社会保障事务有关的收支,以利于社会保障基金的统筹与管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这就要求将现行各部门掌握的社会保障收支统一归并到社会保障预算之中。目前已纳入政府预算内安排的各项社会保障经费,要从政府预算各科目中单列出来。对没有纳入政府预算,但已实行财政专户管理的资金,如各类社会保险基金、解困资金、下岗职工生活补助费、通过社会筹集的资金等,要纳入社会保障预算。对既没有纳入政府预算,也没有纳入财政专户管理的资金,如面向社会募捐的各类福利基金、依法收取的各类民政保障金等,也要纳入社会保障预算。二是政策性原则,即社会保障预算要贯彻国家的社会政策和收入分配政策。国家的社会政策和收入分配政策是政府引导和促进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重要手段,社会保障预算的编制应充分体现国家的社会政策和收入分配政策,从财力上予以支持,该倾斜的就倾斜,该控制的就从严、从紧控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从而使国家的社会政策和收入分配政策落到实处,推动社会保障事业发展。三是专款专用原则,即社会保障资金只能用于社会保障方面的开支,不得挪作他用。这就要建立一套社会保障预算的收支科目和用途规定,以规范各项收支行为。四是适度结余原则。社会保障支出是为面临生存困难的社会成员提供资助的,而困难的成因又是多方面的,其中有许多是不确定因素,诸如寿命的不确定性、失业、病残的风险等,这就意味着社会保障支出有相当一部分是在编制预算时难以测算的,为不给经常性预算造成太大的压力,年度社会保障预算收支相抵应适度,留有结余,同时也有利于社会保障资金的投资增值和调剂。

2.科学地确立社会保障预算编制的总体目标和模式。

目前有关社会保障预算编制的模式,大致有四种:一是基金预算,美国、新加坡等国家实行的是这种模式;二是政府公共预算,即社会保障收支同其它政府收支混在一起,英国、瑞典等福利国家实行的是这种模式;三是一揽子社会保障预算,即将政府一般性税收收入安排的社会保障性支出、各项社会保障基金收支、社会筹集的其他社会保障资金收支、社会保障事业单位的收入等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编制涵盖内容全面的一揽子社会保障资金预算;四是政府公共预算下的二级预算,即半独立性子预算。这四种模式各有利弊。从国际惯例和我国的国情来看,可采取一揽子社会保障预算的编制方案,即社会保障基金预算+政府公共预算中安排的社会保障支出+社会筹集资金+社保事业单位的收入(减去成本费用的结余)。

第一,各种社会保障基金收支预算的内容包括:(1)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及结余;(2)失业保险基金收支及结余;(3)工伤保险基金收支及结余;(4)女工生育保险基金收支及结余;(5)医疗保险基金收支及结余;(6)住房公积金收支及结余;(7)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收支及结余;(8)社会福利基金收支及结余;等等。

第二,政府一般性税收收入安排的社会保障支出的内容包括:(1)公共卫生支出,含卫生事业费、中医事业费、公费医疗经费、计划生育补助费;(2)优抚救济支出,含抚恤事业费、军队离休退休人员安置费、社会救济福利事业费、自然灾害救济事业费、特大自然灾害救济补助费、特大自然灾害灾后恢复重建补助费;(3)行政事业单位离退休经费;(4)城镇青年就业补助费;(5)住房改革支出;(6)扶贫支出;(7)教育补助经费(指人民助学金、职业教育补助费、特殊教育补助费等);(8)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补助费;(9)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

第三,社会筹集的社会保障资金,包括为社会保障的募捐、赞助等方面的资金。

第四,社会保障事业单位的收入(减去成本费用后的结余),包括医院、残疾人事业创收等。

这一方案的优点是:(1)有利于全面加强社会保障基金的管理。各种社会保障基金纳入预算管理,依法运营,使社会保障基金的管理逐步向制度化、规范化过渡。既然政府对社会保险终将承担最后的兜底责任,财政部门就应该切实加强对各项社会保障基金的管理。(2)明确体现政府的支持。一般性税收收入用于社会保障事业的支出在公共预算科目中列支,体现了政府对发展社会保障事业的责任和义务。

3.解决社会保障预算编制和实施的相关配套措施。

其一,要确立社会保障预算在预算体系中的地位。社会保障预算作为一种由政府编制的反映社会保障收支规模、结构和变化情况的计划,既是国家预算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在政府预算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从性质上看,它既不是经常预算,也不是投资预算,而是特种预算,与经济性预算、投资预算密切相关。因此,改进与完善现行的复式预算体系是建立社会保障预算的重要条件。在社会保障资金来源方面,目前,我国社会保障资金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国家一般性税收收入安排的社会保障事业费;二是直接参与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而形成的各种社会保障基金。在社会保障预算支出方面,通过社会保障预算筹集起来的社会保障资金不同于政府公共预算的资金,它的使用具有递延性、滞后性,也就是说,当年筹集的社会保障资金并不一定都用于当年,而且其中的很大一部分是作为个人的资金并通过逐年积累,而在未来的某一时期再逐年使用,具有明显的递延性和滞后性。对这部分资金不仅要使其保值,而且还要使其增值。通过社会保障预算筹集的资金绝对不能用于平衡政府公共预算。另外,现行经常性预算支出项目中相当一部分应转化成社会保障预算收入项目中的“经常预算补助收入”。有必要将现行经常性预算中的社会保障支出“显化”、“单列”出来,纳入社会保障预算。我国目前预算支出中相当一部分社会保障支出隐含在其他支出科目中,如教科文卫事业费中的部分社会保障性支出、价格补贴支出等。将隐含的社会保险支出“显化”出来,有利于加强对社会保障收支的统筹安排,有利于强化其支出的管理。另外,社会保障行政机构和经办机构的管理费、业务费、专项费支出,应在经常性的预算支出中单列科目。

其二,要强化社会保障基金的预算管理手段。预算编制形式能否真正有利于实现加强社会保障收支管理的目的,是否具有实实在在的约束效力,关键是要看预算管理的手段和办法是否恰当。目前我国的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失业保险以及住房公积金等各项社会保障基金仍然主要由其主管部门负责管理,缺乏严格的财政管理和监督,致使各项基金提取比例以及保障待遇水平偏高,结余投资运营混乱,挪用、浪费甚至贪污的现象时有发生。很显然,如果我们在资金管理手段上仍维持现状,即使编制了社会保障预算,只是流于形式,其结果仍然是主管部门报多少或缴入专户多少,财政部门就列多少,难以从根本上改变各项社会保障基金管理混乱的局面。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有两种:一是建立社会保障基金等各项基金的财政专户,各项基金先进国库,随即转入到财政专户,按照政府规定的一定比例,将一部分社会保障结余基金借给社保基金信托投资公司,用于特殊投资经营,使社保基金保值增值。二是直接将各项社会保障基金纳入国库,与其他一般性财政收入实行混库管理。第一种办法在国际上有很多先例,如日本在其大藏省设有许多种特别会计帐户,实质上就是财政专用账户,各项社会保障缴费由税务部门先缴入国库后再分解到各个财政专用帐户。这种办法既有利于对各项社会保障基金实行严格的预算管理和监督,又有利于保证专款专用,不被用于弥补政府公共预算和国有资本金预算的赤字。第二种办法,则由于混库管理,容易引起国库内不同性质的资金相互串用,难以保证专款专用,不利于保证各项社会保障基金的安全和完整,笔者倾向于采取第一种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