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对民办高等教育的认识范文

对民办高等教育的认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民办高等教育的认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对民办高等教育的认识

第1篇:对民办高等教育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民办高等教育 现状 问题 对策

民办高等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推动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大众化的进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从民办高等教育的地区性培养目标来看,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为本地区经济发展培养专门人才(集中表现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高等教育办学形式);另一类主要是为经济大省培养和输送专门人才作为培养目标(这主要集中在中西部经济较落后,人口数量较大的省份)。

一、陕西省民办高等教育的办学现状

目前,陕西民办高等教育办学形式有三种:一是“校中校”型,即以某些高校为投资主体的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二级学院,如西北大学现代学院,长安大学兴华学院;二是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如陕西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四是专修、进修及学历文凭考试类学校,如西安大众汽车专修学院。陕西省的民办高等教育以兴办二级学院为主要办学形式,该模式代表了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趋势,走了一条较为独特的发展道路。其原因在于陕西的公立高校多;另一方面,由于社会剩余的高校师资力量比较匮乏,若以原始积累方式按部就班地独立发展民办高校,不仅难以获得社会认同,而且也很难获得足够的师资支持。

二、陕西省民办高等教育存在问题

陕西省的民办高职教育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原来隐存的问题也逐渐显露,并制约着民办高职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陕西省民办教育发展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社会观念的负面影响

社会对民办高校的负面认识主要有两点:一是关于民办高校的“贵族化”发展倾向。目前民办高校的收费一般高于公立高校。二是民办高校入学门槛较低。这使社会大众容易产生“只要交了钱,肯定上(民办)大学”的思维定势,从而贬低了民办高校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二)民办高职教育经费来源单一

资金问题是我国民办高等教育自20世纪80年展以来实为最根本的制约因素之一。我国民办高校多是以“以学养学”的模式创办和发展起来的,主要依靠学生的学费来维持运行。单一的收入来源,导致民办高校过于倚重学费,资金链条十分脆弱,一旦外界环境发生变化,学校生存即面临危机。

(三)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质量无法保障

办学质量是民办高等职业学校的生命线,而与教育质量直接相关的则是师资水平。民办高职教育的学生人数在逐年增加,但专职的教师人数却没有大的变化。而且在大多数的民办高职教育中,外聘教师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而在职的教师又大多数是青年教师,他们虽然有较强的理论知识,但缺乏相对的教育实践经验。一些老教师的教学水平高,实践能力强,但新事物的接受能力不高。再者就是民办高职院校教师待遇不高,使得好的教师资源进不来,培养好的教师资源又在不断的流失,教师队伍没有稳定性。

三、解决陕西省民办高职教育现存问题的对策

如何消除阻碍陕西省民办高职院校发展的各种弊端,是事关全省高等教育整体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问题。

(一)重新认识民办教育的作用地位

目前,《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提出“三个重要”,即“民办教育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促进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各级政府要把发展民办教育作为重要工作职责”;其中也将逐步实施高等学校分类入学考试,高等职业教育入学考试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组织。这些政策的提出都在一定意义上说明了中央政府对民办教育的重新规划,并把它纳入到国家教育的发展规划中,承认了民办教育在整个教育体制改革中的重要地位。因此,我们要重新认识民办教育的作用。

(二)优化融资环境

1、积极引进民间资本

从目前民办高职教育发展的情况来看,办学经费来源的稳定性和充足性是民办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在这种情况下,民办高职教育要学会借“机”下蛋,支持民间资本进入民办高等教育领域,一方面拓宽筹资渠道,促进自身持续发展,另一方面也可以实现与民间资本的合作共赢。

2、建立民办高职院校贷款融资信用体系

政府应尽快建立民办高职教育介入资本市场的相关法律和法规,允许民办高职院校直接发行股票上市融资、成立民办高校基金会,通过基金在各个领域的投资收益来滚动积累资金,从而保障高职教育资金的充足性。

(三)培养和提升民办高职院校的科研能力

目前,我国民办高校并没有真正履行科学研究的职能,同时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科学研究体系中,民办高校事实上是被排除在外的,这种情况在民办高职院校中更加的严重,其原因一是跟国家现行的有关科研政策有关,再者是民办高职院校的师资薄弱的影响。

1、国家应该出台民办高职院校参加科研的相关政策

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应将民办高校吸收到高校科研队伍中来,通过吸收部分民办高校参加各级各类课题项目申报,允许其平等而广泛地参与高校学术研究,对于一部分有条件的民办高校,完全可以在通过教育部门审核后,允许在其优势学科招收研究生。

2、 培养高水平教师队伍,提高教学质量

民办高职院校的教师大部分是青年教师,教学经验、教学实践以及教学管理等方面都还没有成熟。政府应逐步提高民办高职教育教师准入制度,从根本上保障教师综合素质,同时建立科学的教师待遇机制,实现工资与绩效挂钩,注重教师的终身教育。

【参考文献】

[1]鲍威;中国民办高等教育的生成机制和区域发展模式[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年04期

[2]孟凡;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特殊性分析[J];中国高等教育;2009年02期

第2篇:对民办高等教育的认识范文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曾指出:“国际经验和历史经验表明,任何国家的教育都不可能完全靠政府包办,民办学校和公办学校一样,都是在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伴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的渴求和高等教育事业综合改革的深入推进,民办高等教育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巨大的发展潜力,无论是规模还是数量在今后一段时期内都将有明显增长。然而,如何实现科学发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伟大的“中国梦”注入新活力是摆在民办高校面前紧迫而重大的命题。笔者认为,结合当前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和民办高校的实践经验,在继续逐步扩大办学规模的基础上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是民办高校内涵建设的立足点和着力点。

一、为什么要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一)全面提高教学教育质量是响应国家“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号召的具体体现

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发展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到2002年毛入学率达到15%,进入大众化阶段。近10年又增长11.9个百分点,2011年毛入学率达到26.9%,普通本专科生招生人数达681万。可是数量的多寡并不代表质量的优劣,政府也清醒地认识到我国是世界高等教育大国,但“大而不强”的问题比较突出。拥有3100多万学生的2700多所大学中,跻身世界一流行列的高校并不多。综观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史,提高质量是世界各国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后面临的共同问题,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同志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明确提出“高等学校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纲要》也将“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确定为重要方针。为把同志的重要讲话精神和《纲要》的要求进一步转化为具体政策和举措,教育部制订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突显提高质量这条主线,针对当前影响和制约质量提高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围绕高校承担的历史责任和使命,提出了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30条具体措施,给高等教育的内涵建设提供了基本路径。

同时,国内外许多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尊重高等教育发展规律,规范办学,育人在先,把办学质量放在首位,学校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机遇和平台。只有规范办学,规范管理,自主与自律并举,重视人才培养质量,才能赢得社会的信任和认可,学校发展的长远利益才能得到保证。因此,解决高等教育自身面临的突出问题,推动民办高等教育良性发展,迫切要求加快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牢固树立质量意识,静下心来从规模扩张转到质量提升,摒弃功利主义的质量观来谈质量,把注意力聚焦到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上来是当前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和要求,也是贯彻国家教育政策方针的具体体现。

(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是民办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办学规模和在校生数量快速扩张,办学条件和管理水平得到了极大提升,社会声誉日益凸显。在此背景下,我省的民办高等教育也获得了快速的发展,民办高校数量达到34所,占河南省高校总数的五分之一,其中,民办本科院校(含独立学院)已达15所。由于我省是人口大省,高等教育资源还未趋于饱和,但竞争形势日趋彰显。从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来看,民办高校在整个高教市场的竞争中仍将处于弱势。办学资金紧缺,办学层次相对较低,条件相对较差,收费高于公办高校2~3倍,这些都是竞争中难以避免的不利因素。从实际情况来看,除少数学校外,整体而言民办高校办学质量在一段时期内还很难与公办高校竞争。与此同时,民办高校也存在着发展竞争,优胜劣汰,从2012年开始专科二批的招生形势已出现了拐点。

对高校来说,校区大楼、设备等都是外延性的。抓外延,主要是依靠投入,见效会很快,近十年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已经证明了这一点。但质量问题却不同,它是内涵性的,涉及面宽,周期性长,需要全面部署,长期坚持,坚定不移,坚持不懈。民办高校要想获得更好的发展就要在提高质量上下功夫、做文章。然而,由于历史和办学体制的制约,民办高校办学定位一般是教学型、应用型院校,教学质量的高低成为衡量办学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从根本上而言,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逻辑前提和具体体现。因此,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对民办高校的发展更具有现实意义。

总之,我国民办高校的教育质量存在着现实问题,唯有不断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找准自己的定位,把学校工作重心放到教学工作上,把教师队伍建设的效用发挥到教学质量提升上,走重教学质量、塑教学特色的教学为本之路,就一定能在民办高等教育的激烈竞争中赢得先机,取得主动权。

(三)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是民办高校自身塑造形象,创立特色,持续健康发展的要求

越来越多的民办高校办学者已经认识到,教学质量和教学特色已经成为办学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支撑自身发展的核心所在。因此要通过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办学水平,塑造学院的形象。同时,要彰显办学特色,赢得竞争的有利位置,采取特色办学的策略,形成自身优势,实施差异化发展,避免与公办高校的正面竞争,在竞争中发挥自身的特长,扬长避短,特色取胜。

以郑州成功财经学院为例,该院是豫籍台湾教育家王广亚博士创办的一所民办本科高校。当初,学院是创办人集60余年的办学经验与在大陆办学成功实践的基础上高起点、高标准、高投入建设的独立学院。学院抓住民办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有利机遇,经过全院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于2012年3月获教育部批准转设为独立设置的民办高校。经过9年多的建设和发展,办学规模明显扩大,综合实力逐步加强,专业结构调整取得进展,校区建设稳步推进,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明显加强,近年先后荣获河南省民办教育办学先进单位、河南省依法治校示范学校、河南省行风建设先进单位、河南省大学生创业教育示范学校等荣誉称号,在我省高等教育界崭露头角,获得良好的社会声誉。

但是,学院清醒地认识到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还面临着许多矛盾和困惑。这些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为教学质量需要进一步提高,办学实力需进一步加强。要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必须尽快转变观念,注重内涵发展,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内涵发展是相对于规模发展的质量发展,是相对于粗放发展的精细发展,是相对于同质发展的特色发展,是相对于模仿发展的创新发展。为此,学院制定了“十二五”期间的发展规划,明确了学院未来发展的指导思想、办学定位,勾画了学院未来六大重点工程,重点强调质量立校的理念和质量强校的必要性,坚持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坚持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抢抓机遇,顺势有为,塑造形象,强化特色,保证学院的持续、健康、稳步发展。

二、如何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一)把提高质量意识,强化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作为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思想认识前提

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是教育工作的永恒主题。质量是立校之本、办学之基。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指出:“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没有质量,一个学校就很难生存和发展。”突出教学的中心地位,树立科学的质量观,这是科学发展观在教育上的具体运用和体现,更是学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突出强调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才能为实现学校可持续性发展提供高水平的人才保证和强大的智力支持。广大教师要进一步加深对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的理解,不断结合学校的实际推动工作,特别是教学工作,用教学工作的实际成果来支撑民办高校的持续快速发展。

教学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各个部门和方方面面。所有教职工必须树立全校“一盘棋”的思想,识大体、顾大局,增强大局意识,局部服从整体、部门服从学校,全校上下“一盘棋”,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要做好教学工作,就要加强民办高校教学环境的建设,创造一切有利于教学工作的良好氛围。领导精力、师资办量、资源配置、经费安排和工作评价都要体现以教学为中心。坚持“一切为了教学,为了教学的一切”。所有领导干部要当好服务员,带头做好服务工作;所有管理人员和教辅人员都要为教学一线服务好,为一线教师服务好,为学生服务好;所有一线教师都要教好书、育好人。办学水平要想走在民办高校前列,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教育要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从根本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逐渐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自我育人”的工作体系和“部门齐抓共管、教师全员参与、学生主动有为”的良好局面,有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升人才培养水平。

(二)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障

提高教学质量,教师是关键。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一个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来抓,按照“师德为首、教育为要、科研为基”的要求,力争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专兼结合、充满活力的较高素质的师资队伍。要加大投入、健全机制、博采众长,着力打造民办高校人才高地,力求以师资队伍的高素质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的高水平,以师资队伍的比较优势构筑学校发展的长远优势。

一是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是社会对教育工作者的根本要求。教师教育学生,一是知识,二是方法,三是品行,其中品行是最高层次。德国教育家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颗灵魂唤醒另一颗灵魂,教师跟学生的交往实际是两个生命个体之间的交往,教学活动实际上是教师和学生的生命体验”。因此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加强师德教育和引领显得尤为重要。

二是重视教学和科研,加强教师教学和科研能力。通过有效途径和多种形式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保证,要搭建教师沟通、交流、帮扶、发展平台,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和咨询,推动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掌握先进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提高其教学能力。要培养中青年教师养成探究的习惯,不断加强科研,促进学术能力和知识结构的不断提高和优化,从而促进教学相长。

三是转变观念,加强培养,加快中青年骨干教师成长。学院师资的途径有引进和培育两种基本方式,基本思路是对的。首先对特殊人才,急需人才,高学历、高职称适用人才要不拘一格、博采众长、广纳贤才。同时更重要的是要解放思想,不惜代价,加大投入,加快对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大力实施人才培养计划,培养一批中青年学术带头人、优秀青年骨干教师,使之成为学院人才培养的生力军。

四是不遗余力,加大投入,增强学院吸引力和教师归属感。民办高校充分发挥体制优势,不断加大对师资队伍建设的经费、政策和情感投入,坚持以较高的经费投入建立竞争性的薪酬体系,以更好的政策环境提供可持续发展空间,以亲切友善的情感关怀营造有向心力的工作氛围,吸引优秀师资,稳定教师队伍,强化教师归属感。

第3篇:对民办高等教育的认识范文

1.民办高等教育政策的发展

我国的民办高等教育规章和政策在民办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起到一个具体引领的作用。虽然我国的职业教育法、教师法、宪法等法律上都有对民办高等教育的办学规范和办学宗旨都有规定和引导,但是都是很笼统的概念,对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并没有指导的现实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十九条、1995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2004年4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三十二条等法律都对民办教育做出了法律合法化还有办学规范的法律规定,鼓励提倡社会各方面的民资力量参与到教育体系中。

在法律上没有得到具体办学指引后,民资办学组织、团体就从相关的规章和政策上进行参考,从民办高等教育被法律允许到现在,已经颁布了不少相关的国家指示、通知、决定、规定等反面规章和政策文件,这些规章和政策在对民办高等教育的规范上做到了具体化。例如,《关于社会力量办学的若干暂时规定》、《关于大量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等都具体规定了民资办学组织、团体办学的停办、变更、申请、办学宗旨、办学方向等,其中还对国家的教育系统进行了规定,明确了国家出资进行教育建设为主体,社会民资力量办学共同发展的教育模式,改变传统的国家独立办学对教育发展的限制瓶颈,《民办高等学校设置暂时规定》就对民办教育在国民教育事业中的地位,并且对民办高等教育的开展程序的有详细的规定。

2.民办高等教育法规的发展

自《社会力量办学条例》的颁布标准了我国民办高等教育进入发展阶段,对公民个人、社会组织、企业事业单位的民资办学中的法律责任、机构解散、财务管理等方面都做出了规定。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先前宪法上对民办高等教育规范的缺陷,并且在民办高等教学上具体规定了民办高等教育办学原则、管理在行政上的体制。民办高等教育法规由改革开放前的空白到改革开放后的出现,到2002年后的完善。2002《中国人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的通过对民办高等教育在法规上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对民办高等教育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在法律上对民办高等教育进行了支持和鼓励,确立了民办高等教育的法律地位,把民办教育的办学、管理进行规范化。为了更进一步完善民办教育系统,国家在2003年还实施了《中国人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把民办高等教育资源进行国际化,把民办高等教育限制进一步进行开放,国家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和民办高等教育的规范发展做出了相关的完善措施,保障和规范了民办高等教育飞发展。但是民办高等教育政策法规的版本完善过程中对民办高等教育发展有促进效果,同时也有限制作用,例如1997年实施的《社会力量办学条例》就明文规定了“国家严格控制社会力量举办高等教育机构,”对高等民办教育办学的申请提高了难道。

二、民办高等教育和相关政策法规中存在的问题

民办高等教育是以民间集资的一种形式进行国民教育的,很多是以营利性质存在的,尽管为我国教育事业做出了不少贡献,但是民办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还是存在不少问题。民办高等教育存在办学本末倒置,教学宗旨不明确,我国的《管理办法法》第四十三条中明文允许了民办高等教育的盈利模式的发展,很多民办高等学院都是以营利为目的,不重视学生的教育质量问题,同时还存在弄虚作假的行为,为了对付相关的国家单位的检查,在教学设施、教学项目上存在作假行为,同时相关的政策法规还不够完善,让很多民办教育有空子可钻,对相关的规定和出发不够完善,监管机制配套工作不到位。

三、政策法规在民办高等教育中的意义

国家的民办高等教育政策法规根据不同时期的民办教学中的问题,做出相应的政策法规制定或者完善,对民办教学规范和指导具有时段性的意义,在我国的民办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具有很大历史和现实指导意义的三大政策分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存进法》、《社会力量办学条例》、《关于社会力量办学的若干规定》,这三大政策对民办教育的发展见证,促使民办教育的兴起、发展、完善。政策法规的出台和完善对民办高等教育在办学前、办学中两个环节上都有很的办学指导、办学保障、办学规范化都有很大的现实意义,让民办高等教育的办学、管理做到有法可依,首先在办学前,对办学的方案确认上,相关法律法规对民办高等教育的机构对办学的硬件和软件投入都有指导作用;在办学的过程中,民办高等教育学院可以根据相关的政策法规进行教育管理规范化,及时调整教学方向,端正民资办学的宗旨。

四、民办高等教育政策法规的评价

我国明白高等教育政策法规的不断发展完善,根据民办高等教育的社会需求不断调整,改革开放以来民办高等教育政策法规对于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民办高等教育政策法规对于民办高等教育的影响具有时段性,不同时期的民办高等教育政策法规的版本都具有针对性,其中对民办高等教育影响最大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社会力量办学条例》、《关于社会力量办学的若干规定》这三大政策,这三大政策在不同时期对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做出了现实的指导和规范,例如2002年通过,2004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适应了民办高等教育的需求,是民办高等教育发展上的一个里程碑,把民办高等教育进行法律化、规范化发展。同时民办高等教育政策规范中对民办高等教育的盈利性的允许,促使了民资社会力量的办学热情,例如第一部民办教育专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就规定了民资办学团体、机构、组织在预留民办教育的必须经费和发展资本外,以相关的法律法规的标准,民办高等教育的出资方可以从中收取利润。

五、小结

第4篇:对民办高等教育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教学质量;监控,现状,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6-0358-01

据调查,近些年来国内外高校普遍开展了教学质量监控与保证活动,并尝试建立内部质量监控与保证的机制和体系,把它作为推进教学管理现代化的重要环节。本文拟就国内外高等教育质量监控的相关特点作分析与探讨。

一、国外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的特点

1 各国政府对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进行宏观控制:如荷兰,政府在高等教育教学评价中的角色随着国家高教方式的改变,由直接管理向间接调控过渡。英国政府一向尊重大学自治,但90年代以后却开始直接插手对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监控与评价。各国政府在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过程中或是利用法律或是在划拨教育经费和在制订政策过程中通过运用评价手段进行宏观管理。政府对评价机构的组成及其评价活动的实施加以规定、监控和调节,以保证评价机构的权威性和公正性,同时也把政府对高等教育院校教育和科研质量方面的要求通过中介机构的评价活动传达下去,实现对高等教育院校的有效调控。

2 评价机构具有严谨的组织制度:如1989年7月法国《高等教育法》的相关法律中就明确规定,法国国家评价委员会拥有完全的行政自;其报告直接呈送总统,不受教育部的领导。评价委由国家财政支持,拥有自己预算,评价委17名成员由总统任命,另有1名总秘书和24名专职职员,其成员和职员在全国范围内选聘,评价委成员资格认定极为严格。

3 国外高等学校教学评价方式:英国的高等学校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分为六个方面,即课程设置的设计、内容和组织;教与学及其考核;学生的进步和成绩;对学生的支持与指导;学习资源;评价者对这六个方面分别评分,良好的教学活动取决于多因素的共同作用,要评价高校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贡献和作用,只有从不同的视角反馈教师在教学活动的作用和成效,才能较为全面客观地评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规范或要求,从国外高校教师教学评价方式来看,主要包括领导评价,同行评价,学生评价和自我评价等。

二、国内民办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监控的现状

1 开课试讲制度:开课试讲是教学质量监控的基础环节,试讲对象包括首次开课的教师、开新课的教师和开过课但评教分数较低的教师,试讲结果一般分为五个等级,即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教师经过试讲,水平达到及格以上方可开课,开新课的教师,试讲未达到要求不宜开新课,试讲效果较差的教师,听课人会提出相关建议,待试讲教师水平达到标准后方可开课。

2 督导听课制度:开展教学督导工作是提高教学水平和管理水平的有效制度,是教学质量提高的有效保证,教学督导是对教学工作的监督和指导,校督导成员会不定期地听课,以检查教师的教学质量,了解第一手教学情况,提出教改建议,其主要听课对象是青年教师、新聘教师、开新课和新开课的教师。另外学校还会组织教师开展公开课、教学观摩等活动以提高青年教师的讲课水平。

3 评教制度:评教制度主要分为三种:1)、学生评教制度:是评价教师教学活动水平的重要渠道,通过学生对教师教学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的评价,从学生角度真实地反映授课教师教学工作的实际情况和水平,为教师和教学管理提供反馈信息,实现教学相长和教学互动。2)、同行评教:是引导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实现教学管理规范化的重要途径。3)、督导评教制度:是教学管理的中心环节,通过督导评教信息反馈,帮助任课教师正解认识自己的教学能力,了解自己的教学水平,促进教师队伍群体优化,为教师评优、晋级提供重要的客观依据。

三、民办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存在的问题

1 监控目标不清晰:民办高等学校创办时间不长,存在着人才培养定位模糊、质量目标不清晰等问题,使得质量监控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对质量建设造成消极影响。如部分民办高等学校在学术性教育与职业性教育之间的质量定位不明确,导致部分民办高等学校盲目移植母体高校人才培养理念,以精英人才的培养目标开展民办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无视民办高等学校的办学特征和生源的特殊性,导致其教育质量监控陷于混乱。

2 监控主体缺位:政府的政策、社会大众对于民办高等学校的认识、母体高校和社会投资方对民办高等学校的态度以及民办高等学校自身的办学行为,都会影响到民办高等学校的教育质量,各主体在质量监控中的作用和责任还不明确,导致民办高等学校教育质量监控中事实上的主体缺位。作为办学主体的民办高等学校,虽然具有独立的法人地位,但由于办学机制创新不足,很多民办高等学校缺乏办学自主性,其质量监控受外部影响过大,使其自身在质量监控中的主体作用难以发挥。

3 缺乏奖惩机制:民办高等学校的办学经费完全依靠自身筹措和学生学费,我国的民办高等学校还不能像美国、日本等国的私立大学那样,能通过高质量、高水平的办学而获得政府的拨款鼓励。由于外部资助和奖励的不足,使得民办高等学校质量的建设缺乏积极性和强有力的行政力量的推动。

四、民办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在措施的完善

1 树立具体明确的质量目标:民办高等学校从创办伊始,就是走应用型、实用型的道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确立这种目标是正确的,创办民办高等学校的初衷就是要发挥高等教育潜力,扩大高等教育规模,满足人们的教育需求,同时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实用性人才,这也就是民办高等学校的教育质量目标。只有树立具体明确的质量目标,才能使民办高等学校进行有目的性、有针对性的质量监控,培养出独具规格的应用型人才。

2 明确各监控主体的作用和责任:在民办高等学校教育质量监控中,民办高等学校自身应发挥主导作用,其他几个主体发挥辅助作用。社会大众对民办高等学校的关心和支持会对其教育质量建设产生积极影响,但由于社会大众对民办高等学校的认识还存在一些误区,而且我国也缺乏质量监控的社会中介机构,这使得社会监控对民办高等学校教育质量建设的作用也很有限。民办高等学校自身应在质量监控中发挥主导作用,建立教育质量的自我约束机制,主动自觉地加强质量监控,通过积极的努力和有效的措施,保障和提高教育质量,赢得社会的赞誉和人们的信任,获得广阔的发展空间。

3 建立质量奖惩机制:应建立民办高等学校教育质量奖惩机制,通过行政力量促进民办高等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政府在加强民办高等学校管理的同时,应积极落实有关的鼓励政策。《民办教育促进法》规定,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可以设立专项资金,用于资助民办学校的发展,政府应尽快出台民办高等学校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的最低基准,通过一定的惩罚性措施,促使民办高等学校自觉、主动地加强质量建设。

参考文献

第5篇:对民办高等教育的认识范文

一、积极发展民办高等教育,满足高等教育的个人需求和社会需求

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是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而逐步壮大的。民办高校创办之初,对于这种不同于公办高校的教育组织,无论实践、理论还是政策上,都存在着质疑甚至反对的声音。其时,一方面是大批高考落榜生无学可上,另一方面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民间财富的增长,许多民间有识之士敏感地捕捉到其中的教育机遇和商机,开始兴学办校。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思想禁锢和教育制度阻碍着高等教育新的供需调节形式,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之路迂回曲折。

早在1990年,针对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必要性、可行性及思想困惑和设想,柯佑祥专门撰文呼吁:无论从高等教育的外部需求还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需求来看,无论从高等教育发展史还是从现实出发,兴建和发展民办高校都是很有必要且非常有益的[5];公办高校与民办高校并行发展有利于实现高等教育的最优化,民办高校通过灵活的自主办学机制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专门人才,可以避免公办高校办学的诸多弊端。

通过国际比较和现实分析,陈敏明确提出,发展民办高等教育有以下积极作用:(1)有利于更好地满足社会和个人对高等教育的需求。(2)有利于推进高等教育布局结构调整和管理体制改革。[6]她建议,可以将发展民办高等教育与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结合起来考虑,让部分已有较好办学条件和办学水平、社会需求量大的专业的部属单科高校,由政府和社会力量联合办学,逐步转变为以学生缴纳全部培养费用和社会集资为主、国家拨款为辅的民办高等学校,即走公办和民办混合型发展的道路。

无论从我国高等教育数字背后的隐忧,还是从知识经济对我国高等教育提出的严峻挑战,都凸显出加快发展民办高等教育的迫切性。别敦荣指出,必须像发展国民经济那样,最大限度地发展多种形式的高等教育,形成百舸争流的高等教育繁荣局面。[7]事实和研究表明,民办高等教育在解决重大社会经济矛盾中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是缓解社会经济发展对多样化高层次人才需求越来越多而现有公办高校的培养能力不能满足需要的矛盾;二是缓解高等教育投入不足与政府财力负担不起的矛盾;

三是解决广大社会青年要求接受高等教育而公办高校不能满足需要的矛盾。

凭借多年深入研究国内外私立(民办)高等教育的经验,柯佑祥非常重视对民办高等教育地位的分析。他提出,在《民办教育促进法》颁布实施之前,我国民办高等教育被看作公立高等教育的补充,起拾遗补缺的作用。在这一时期,民办高等学校经受了巨大的困难,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从而阻碍了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第一,社会歧视和不公正对待民办高等学校,侵权行为经常发生。第二,民办高等教育发展中的办学质量问题。第三,民办高等教育的经费问题。第四,民办高等教育的盈利性与公益性的矛盾冲突。第五,民办高等教育的管理问题。[8]要解决如此众多的问题,必须明确民办高等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新的增长点,是我国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新生力量;不断提高民办高等教育的公益性,使民办高等教育走入社会的中心;利用经济、法律手段贯彻“十六字方针”,建立高效、科学,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民办高等教育管理体制。进入21世纪后,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在规模扩张的同时,也产生了新的问题。对此,我们及时地作出了回应,客观地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各地经济、文化和公立高等教育发展的不平衡和地区政策差异,导致了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非均衡发展。[9]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应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建立有效的质量保障系统,实现民办高等教育成本的合理分担,以促进民办高校的持续发展。该研究成果被大量引用,成为民办高等教育研究领域高频次引证文献之一。

针对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问题,我们还专门组织力量,在《高等教育研究》上以笔谈、专谈等形式进行有关理论探讨、政策分析,掀起了民办高等教育研究的热潮。

二、创新体制机制,建设高水平民办大学

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最重要的区别,在于民办高校在办学体制、内部管理体制、投资体制等方面的多元化及其灵活的市场运作机制。新的体制和机制既是民办高校的优势,为我国民办高校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这种新的体制和机制的不完善,也导致了民办高校发展存在障碍,影响了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进程,及其办学水平、办学层次的进一步提升。特别是民办高校在20世纪80至90年代的粗放式规模效益型发展模式,进入21世纪以后,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等方面面临着发展的新问题。如何转变观念,持续创业,创新体制机制,是建设高水平民办大学的迫切要求。别敦荣、张应强先后从不同层面关注到这一重要的研究课题,并发表了有关学术论文。

相对于公办高校而言,别敦荣认为,民办高校的最大优势在于民办机制。但是,许多民办高校并没有充分利用自身的这一优势,却在不知不觉中走入封闭办学的窠臼。其主要表现是:过分看重政府的政策支持及其他实际的资助,而忽视了开拓市场、发掘社会资源、走社会化发展之路;过于依靠家庭亲缘关系维持学校的办学秩序,而忽视了社会化管理机制对学校发展所具有的特殊作用,致使学校成为家族的势力范围,丧失了社会性,发展举步维艰;过于重视办学的短期经济效益,缺乏长远规划。[10]

别敦荣提出,建立全面开放的办学体系是民办高校走出困境,走向繁荣的根本保证,是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的前提条件。首先,民办高校要有开放的办学理念。只要是有利于学校教育事业发展的,就尽最大努力去做;只要是社会需要的,就尽可能去满足。第二,民办高校应当建立开放性的社会办学投资保障机制。第三,民办高校应当建立灵敏的市场反应机制,自己去了解社会的需求,并从中作出自己的选择和判断。第四,民办高校应当建立社会化用人机制,敢于在用人制度上大胆探索,使学校的教育质量和教育水平建立在自己的人才基础之上。第五,民办高校应当建立社会化的现代管理机制和社会化的决策机制,制定相应的决策原则、规范与程序,并确保决策机制发挥应有的功能。

对于民办高等教育前20年来的发展,张应强作出了中肯的评价: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经过艰难曲折的发展历程,已成为国家高等教育系统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民办高校发展的数量与规模均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民办高校整体办学实力不强,社会认可度不高,可持续发展能力比较弱,繁荣背后潜藏着深层危机,面临着深化改革和制度创新的公办高等教育系统的全方位竞争与挑战。民办高等教育要得到进一步发展,取决于民办高等教育如何进行体制和制度创新,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11]

为此,张应强主张,应制定相关法律,促进、保障与规范民办高等教育。立法的宗旨应该是“促进和保障”,即在促进民办高等教育整体发展的同时,促进民办高等教育系统尽快产生名牌高校,增强办学和竞争实力;保障民办高校的合法地位和权益,保障政府和社会对民办高校的管理、评估与监督;促进和保障民办高等教育进行制度和体制创新,探索新的办学模式,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把民办高校做大做强,用提高竞争实力来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在尽可能争取积极的政策环境的同时,练好内功更为关键。采用多种形式,利用市场机制促进民办高等教育走集团化发展道路,以增强办学实力和竞争实力,扩大社会影响,提高社会声誉,改变社会形象。

建设高水平民办大学,既是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民办高校办学者的梦想。在经历了规模扩张阶段的发展以后,如何提高民办高校的办学质量,建成一批优秀的重点民办高校,满足人们对优质民办高等教育的需求,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应该说,我院学者从理论上呼应了时代对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

三、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民办高校办学的综合效益和竞争力

民办高校主要依赖市场配置资源,遵循效率优先的市场运作规则获得生源、财力、师资等。其突出表现是:大量设置和发展热门专业,追求办学的低成本高效益,在财力资源的安排上重点投向短平快的办学项目;为节约经费开支,大量聘用公办高校的兼职教师或低成本的人力资源,满负荷使用专职教师,机构的设置、人员和设备设施的配备也是力求精简,能省则省等等。在民办高校发展的初创时期,这种控制办学成本的资源配置模式有利于民办高校快速积累办学财富,为民办高校的持续发展奠定物质基础。但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系统的迅速扩张,高等教育的供给能力急剧扩大,高等教育生源增加缓慢甚至有可能下降,高等教育的生源竞争日趋激烈,生源竞争作为一种传导源也加剧了高等教育教师资源、财力资源等的竞争,对于民办高校的发展秩序、资源配置原则、方式、结构、发展等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合理竞争,遵循效率、公平、充足、质量的原则配置办学资源,实现民办高等教育的供需均衡,是壮大民办高等教育实力、促进民办高等教育与公办高等教育共同发展的现实选择。

1.民办高等教育盈利问题

民办高等教育盈利既是一个复杂的理论课题,也是重大的现实问题和急待解决的政策难题,涉及高等教育产业与民办高等教育盈利、非盈利组织视角下的民办高等教育盈利、民办高等教育的成本与效益、民办高校经营状况、国外私立高等教育经营、民办高校的管理和经营、民办高校产权、民办高等教育盈利的思想和政策等问题。为此,柯佑祥呼吁要全面正确认识对民办高等教育盈利问题,主张民办高等教育适度盈利,办学者可以获得合理回报。[12]

2.民办高等教育的供需调节和市场竞争

对于民办高等教育的供需调节,我们力图寻找其不同于公立高校的特征。在考察了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成就之后,我们发现,经过了20世纪90年代的旺盛需求期,民办高等教育开始出现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其原因,主要在于市场机制在发挥作用———学费和收益率的调节作用,突出表现为接受民办高等教育者的个人收益率偏低。我国在校生规模较大、办学水平较高的民办高校,主要是通过在民办高校内部的竞争逐渐发展壮大的,与我国一流大学的发展历程完全不同。而且,我国优质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优质民办高等教育总量不足,满足不了日趋扩大的个人需求和社会需求。其次,优质民办高等教育具有区域性,主要集中在西安、广东、浙江、江西、北京地区。第三,学校类型和结构单一,缺乏旗舰型的民办高校。即使是现在办得比较好的民办高校,也基本上是一些以人才培养为主的教学型机构,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职能有待进一步加强,品牌民办高校还未完全形成,国际化的程度不高。第四,财力资源保障不充分。经费来源渠道过于单一,过分依赖学费影响到个人的教育收益率,不利于获得优质生源。第五,软投入不足,影响到优质民办高校的持续竞争力。[13]

自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由于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的变化,民办高等教育竞争的范围逐渐扩大,竞争的程度不断加剧,出现了较为严重的恶性竞争、过度竞争现象,严重影响了民办高等教育正常的市场秩序,也削弱了民办高等教育的整体竞争力。柯佑祥认为,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过度竞争主要是由于外在环境因素造成的。我国目前的制度环境和市场环境不利于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不利于民办高校竞争优势的形成,主要表现是有关高等教育发展的“游戏规则”不公平、不合理。根据现有规则,一方面,有些高等教育领域,如研究生教育、高校科学研究等,民办高校是无法进入的;另一方面,公立高等学校对民办高等教育市场过度进入,如职业培训等。与此同时,民办高校投资回报的限制、产权流转的不顺畅等,使得进入民办高等教育领域的投资办学者退出成本较高,致使民办高校竞争加剧。鉴于过度竞争的危害和局限性,柯佑祥呼吁,政府作为公共利益的维护者必须履行自己的公共责任。一方面,通过公共财政加强对民办高校所从事的高等教育这一公益性活动的支持,适当分担民办高等教育的成本;另一方面,对高等教育市场进行有效的经济性规制,建立开放的、公平的、成本较低的高等教育准入和退出制度,建立规范的民办高校产权流转制度和灵活的学费制度,减少进入和流动的资源限制,建立民办高校预警机制,降低民办高校经营风险,通过有效竞争,增强民办高校的竞争优势。对民办高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政府有责任给予指导,以市场的方法在发展中规范。与此同时,民办高校自身也应严格遵守市场规律,遵循教学教育规律,做到依法办学。[14]

3.民办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充足性

民办高校资源配置的充足性,主要体现为民办高校在资源的要素配置上的充足程度。柯佑祥指出,我国民办高校资源配置严重不足,对民办高校办学质量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

如何提高资源配置的充足程度呢?柯佑祥建议,其一,必须建立民办高校资源配置的多元混合机制。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财富的多元化,要求民办高校改变资源配置渠道过于单一的弊端,由个人、财富集团、公共财政、民办高校自身共同配置民办高校资源,实行计划、市场、第三部门共同作用的优化的多元混合机制。其二,增注核心资源,优化资源配置结构。作为民办高校的投资者和办学者,要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中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缩减一般业务资源开支,加大对专职教师队伍建设、图书资料、教学设施设备、教学改革等核心业务的投入,以可持续发展的眼光经营学校。其三,根据需要调整质量成本标准,充分发挥核心教师资源的巨大功用。[15]

4.民办高等教育产权

产权是民办高校投资办学者最为关注的元素之一,民办高校产权有哪些特征,产权是否明晰、权属是否合理、产权效益是否显著等,直接影响到投资办学者兴校办学的积极性和产权功能的发挥。我院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民办高校产权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究。

柯佑祥认为,民办高校产权比较复杂,其主要特征之一是具有双重属性,民办高校“公权”与“私权”兼备,具有事业法人和类似企业法人的双重身份。民办高校产权的第二个重要特征是,不同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等形成的产权结构多元化,民办高校产权主体多元化。第三,民办高校是一种特殊的产权组织,其资源的配置依照一定的产权制度安排进行。从产权效率的视角看,办学经营权对于民办高校比对公立高校的作用更重要、更直接、更迫切。

相对来说,民办高校产权要素中占有权主体、使用权主体是比较明确的(虽然并不完整),是最具活力的产权要素。民办高校的办学经营者、内部管理者行使占有权和使用权,在办学中具有较大的自和灵活性,促使民办高校自主通过调整专业设置、精简机构和人员以及降低成本等,形成自身的办学特色。按照实际运作情况,民办高校产权存在的问题不仅是产权的不明晰,更主要的是产权的不合理分割,产权要素重组的不对称,部分产权要素主体虚置。[16]

从教育服务的准公共品和私人品属性出发,别敦荣、郭冬生认为,民办高校产权具有公益性和非公性。我国民办高校的产权主要包括四种表现形态:国有民办高校,公有民办高校,民有民办高校,私立高校。归纳起来,我国民办(私立)高校按照产权性质,大致可以划分为公有性民办高校和私有性民办高校两类。部分民办高校兼具公有性和私有性双重性质,但其公有性财产和私有性财产应当而且能够分别核算。

我国不同性质的民办高校,其产权和运作则存在界限不明、原则不分、规章制度依据不足等问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规范。首先,应当明确民办高校财产的所有权性质。公有性民办高校的财产属于社会公有资产,私有性民办高校的财产属于私人或私法人所有。对公有性民办高校,可以采取类似于对待国立高校的办法来规范其产权的运作,而对私有性民办高校,则可以采用类似于对待企业法人的办法来调节其产权的运作。其次,加强民办高校的产权管理和资产审核。第三,规范民办高校的分配制度。应坚持公众利益优先、兼顾投资人利益的原则,通过建立和完善相应的制度来维护公众的利益。第四,严格制定和审核民办高校的办学资格。[17]

民办高等教育盈利、供给与需求、市场竞争、产权等都属于民办高等教育领域的经济现象和经济行为,直接影响到民办高校的经济基础和生存能力,是研究的难点,也是极富挑战性的问题。我院学者们迎难而上,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解析和探索,希冀解决有关的理论迷惑和发展难题。

四、利用名校办民校,完善民办高等教育体系

独立学院作为一种新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办学形式与系统,自创办伊始,就一直备受争议。为了解决有关独立学院发展的理论和实践上的困惑,我院学者们背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学术使命感,立足独立学院发展的实践和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实际,从组织发展、制度、学科建设等层面客观、深入地进行探索和思考,产出了一批极具影响力的有关独立学院的研究成果。

冯向东为了在独立学院问题上正本清源,以“独立学院‘独立’之辨”为题,从独立学院从何而来、独立学院何以得名、独立学院何以独立、独立学院何时能独立四个方面进行了系统深入的分析。他认为,中国高等教育规模扩张的需求是“二级学院”问世的机遇,各方利益的汇聚创造了“二级学院”,尤其是公办高校、地方(省级)政府、社会投资者、考生家庭,这四方的积极性汇聚到一起,就创造了“二级学院”,换言之,“二级学院”能够在矛盾中满足各方的利益,使各方的收益均大于成本。冯向东指出,公办高校是否属于独立学院的举办者,在理论和实践上存在冲突,从法律上确认独立学院拥有自己的法人财产,是独立学院能够独立的经济基础,在现阶段,独立学院还是一种处在发展中的尚未定型的学校,因此存在着一个独立学院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办学主体转换问题。独立学院何时能真正独立,取决于下述条件何时具备:独立学院渡过了办学资金的“瓶颈”制约期,独立学院获得了学士学位授予权,民办高等教育的立法比较完备,公办大学的退出机制趋于成熟。他强调,正是因为中国的民办高等教育发展不足、不快,才要扶植独立学院这种依托公办高校的民办教育机构,使其成为民办教育中的一支生力军。在民办教育立法尚不完备的环境下,如果独立学院离开其所依托的公办高校,原有的优势会迅速失去,而民营的活力却姗姗来迟,这将使独立学院陷于困境之中。[18]

针对独立学院新一轮的发展,冯向东特别要求,必须依靠强有力的制度支撑。其中,法人财产权是独立学院独立办学最基本的制度保障,应依法既保护独立学院举办者的投资积极性和合法权益,又保护独立学院自身的利益。消除独立学院发展面临的体制,首先要解决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办学中事实上的不平等问题;其次,帮助独立学院摆脱在计划体制与市场机制的“夹缝”中生存的困境;第三,建立完善的骨干教师从公办高校向独立学院流动的机制和制度。政府作为高等教育制度的供给者,在这场制度变迁中握有主动权。[19]

在独立学院的办学体制和制度确定之后,学科专业建设就是决定的因素。在这一重要的研究领域,刘献君提出了许多新的想法和建议。他发现,独立学院创建初期,学科专业基本上是“带土移植”,从申办高校直接移植过来。[20]移植时主要考虑三个因素:一是能支撑当时招生的人数,满足扩大规模的需要;二是办学条件要求不太高,办学成本比较低;三是好招生,好就业,首选热门专业。

凭借自己在大学多年主抓学科建设的丰富经验,结合独立学院的实际,刘献君在分析学科建设内涵及其功能的基础上,果敢地提出,随着独立学院的发展,其学科专业建设必须坚持人才市场需求导向、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原则,“去土留根”,建立具有自己特色的学科专业体系,为学生服务,让学生满意。为此,独立学院在规划学科专业建设时,应该充分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它是学科专业建设的前提;完善专业结构,这是学科专业建设的基础;着力课程建设,这是学科专业建设的核心;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这是学科专业建设的关键;完善实验实训基地建设,这是学科专业建设的依托。这些观点进一步明确了独立学院学科建设的重要性和发展思路。

五、比较、研究国外私立高等教育,借鉴经验,揭示规律

日本、菲律宾等国是私立高等教育较为发达的国家,这些国家私立院校发展的历程、曾经产生的问题、政策等有许多正为中国民办高等学校所遇见,私立院校在历史上所处的教育地位和社会地位与当今中国民办高校非常相似。政府如何调整有关政策,调动民间发展私立高等教育的积极性,满足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需求,引导私立院校利用市场机制提高自身的竞争实力;在私立高等教育发展中,有关国家存在哪些经验、教训等等,这些问题的回答对于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出于这一目的,柯佑祥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专门对菲律宾、日本等国私立高等教育的发展进行分析、比较,发表了大量有关国家私立高等教育发展的学术论文。

柯佑祥认为,日本现代意义上的私立高等教育产生于明治维新时期。在明治前期,私立高等教育自由发展,但是日本向现代化教育制度的过渡是在国家强权的主导下进行的,学校教育是以国立为主体实施的,私立学校只不过是弥补国立学校之不足,所以,当时的私立高等教育机构即专门学校并没有得到明治政府的承认。明治后期,国立、私立高等教育双重结构形成。帝国大学处在金字塔的顶端,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私立专门学校则位于金字塔的底部,地位很低。直到大正和昭和前期,私立大学的地位才得到法律的承认。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颁布实施《教育基本法》,首次承认私立高校的公共性质,其地位得到很大提高。但是,日本政府的经费资助偏向国立、公立大学,一直保持到20世纪70年代为止。20世纪60年代,在日本政府放任自流政策的作用下,私立高等教育急剧膨胀起来,私立院校的规模两极分化,办学质量受到挑战。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日本政府依法实施对私立高校的资助。

在研究中,柯佑祥发现,日本私立高等教育经历了一条艰难曲折的道路,最终才形成了这种公立(包括国立)、私立高等教育各得其所的体系。他从中概括总结了日本私立高等教育发展的经验教训:首先,制定合理的教育政策是私立高等教育发展的关键。二战前日本私立高校尤其是私立大学受政府的限制比受生存环境经济条件、社会地位的限制要大得多。战后,日本政府采取开放的、功利主义的政策,尊重私立高校的独立自主性及公共性,充分调动了私人办学的积极性,提高了私立高校在整个高等教育中的比重。其次,依法治教是维护私立高校权益、地位的主要手段和根本保障。第三,依靠社会支持是私立高等教育发展的基础,学费办学,校外捐赠、捐款等不可或缺。第四,“面向学生”,“面向市场”,适应社会需要,主动调节办学形式和专业设置,是私立高等教育发展的内部动力或机制。[21]

私立高等教育在菲律宾的高等教育系统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菲律宾私立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与其有关私立高等教育政策的支持和调控密切相关。柯佑祥将菲律宾政府的私立高等教育政策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一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私立高教的不干预政策———放任自流;二是70年代的私立高教政策———控制、不资助,严格控制私立高校规模,以提高私立高教的质量,例如,施行认可制度;三是80年代的私立高教政策———适当资助。鉴于私立高等教育的巨大作用,菲律宾政府在1982年的《教育法》中公开承认,资助私立教育是合法的,决定将“公费资助私立高校”作为重要的事情来处理。柯佑祥认为,在市场导向和政府政策影响下,菲律宾私立高等教育形成了以下较为明显的特征:学校类型多样化———教会院校和世俗的私立院校,盈利性和非盈利性院校等;学校规模两极分化;以满足市场需求为主,大量开设商业管理、法律、人文、医护等学科专业,培养各种专门人才。[22]

第6篇:对民办高等教育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 应用型 民办本科院校 服务 区域经济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高等教育的中心任务是为社会培养人才,而人才培养的定位决定着高等教育的目标和方向。2010年7月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为高等教育的转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办学思路定位重新制定了标准和发展方向,地方应用型民办本科高校更应该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注重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企业紧密结合,走产学研之路,把培养复合型、创新型、应用型人才作为办学的中心任务。

1 民办本科院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性

作为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己任的民办本科院校,在国家教育方针、自身特点、人才需求定位等方面都决定着要服务地方经济,为区域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服务。

1.1 国家地方教育方针要求民办地方高校应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高等教育要“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2004年河南省教育厅了《关于进一步促进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意见》对地方民办院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如何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人才进行了说明。

1.2 民办高等教育自身的特点决定着要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1)我国民办高等学校大多由私人出资或由私人筹资举办,资金来源短缺。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成为必然选择。(2)专业设置灵活性、应用型较强。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是在我国实行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它的专业设置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满足区域人才需求成为其培养的主要目标。(3)民办高等教育的区域性特征突出。全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使民办高等教育也出现不均衡的现象,同时反过来也制约着区域经济的发展。(4)地方民办本科院校可支配的教育资源有限。由于资源的欠缺导致其必然要以服务地方经济为重心,滚动积累发展。(5)面临的制度性制约明显。地方政府对民办高等教育的扶持力度和出台的相关制度对于当地民办教育发展起很大的作用。

1.3 区域经济发展使民办本科院校培养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人才成为必然

(1)区域经济与当地民办高校结合有利于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2)区域内高校与企业的结合有利于解决企业组织生产中的技术性问题,同时使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能及时调整。(3)民办高等院校自身发展过程中的需求,以及师生日常消费等都为区域内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4)区域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通过与地方民办高等院校的融合,可以不断提高地方高校对地方经济建设的贡献率。民办高校在密切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也可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2 民办本科院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策略分析

近年来确立民办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几乎成为学界共识。但是在实际过程中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如何使民办本科院校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就成为了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1)民办本科院校应转变传统教育观念,确立为地方经济服务的办学理念。“重理论轻实践、重教学轻科研、重成果轻服务”的传统办学理念应加以改变,要促使广大教师和科研人员增强市场意识、创新意识,充分调动其从事科技开发的积极性, 逐步树立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的思想。

(2)地方本科院校应建立长效运行合作机制,提高服务地方经济水平。高校的管理与运行机制及机构设置必须与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首先,民办高校应建立科研成果转化机制,要通过与企业的深度沟通和合作,对自己的科研成果进行产业化开发。可通过建立科研所推动成果转化。其次,民办地方高校应充分做好市场调研,根据市场的需求变化,随时调整学校科研方向和重点,并与区域内的各个层面建立联系,争取获得更大的资金支持。

(3)地方政府应做好牵线搭桥的工作,为地方高校与企业合作建立平台。 要充分发挥地方政府行政部门的协调组织领导作用,促使高校、政府、企业三者之间的充分沟通,建立健全地方高校与企业及社会各方面直接联系的机制。

(4)地方民办本科院校应树立以特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观念。随着普通高校与企业的深入合作,民办本科院校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变得越来越狭窄,面对这种形势,民办本科院校更应该以特色专业为区域经济培养应用型人才,以特色科研推动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只有达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适用”,才能保证自身的不断发展与进步。

(5)地方企业要树立依靠高校科研能力的观念,吸纳高科技的人才进行技术革新和产品升级,实现高校、企业和社会的多赢 。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就是科技和人才的竞争。企业要主动出合高校进行科学研究和技术革新的政策,通过推出优惠措施吸引高校科研人员到企业共同开发新产品,不断提高企业的素质和竞争能力。

3 结束语

我国高等学校扩招已经近十二年,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转变为现在的大众化教育,高校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而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民办本科院校更是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地方应用型民办本科院校只有不断更新办学理念,确立为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思路,通过特色办学,特色兴校,走校企合作之路,才能在高等教育的发展浪潮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 朱宝春,夏杰.地方本科院校服务区域经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思考[J].商业文化(上半月),2011(5).

第7篇:对民办高等教育的认识范文

摘要:高等教育的发展及其规模的扩张需要大量的资金保障,但是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尤其是民办高等教育资金的来源和增长速度难以满足其发展的需要。对如何保障民办高校利用资本市场融资进行了研究,提出根据我国现阶段国情建议充分发挥资本市场、国家、社会、民办高校自身四个关键主体的力量解决民办高校面临的资金问题。

关键词:民办高校;融资;资本市场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1)05-0173-03

民办高校的办学活动耗资量巨大,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否则就难以得到应有的发展,因此资金问题成为影响民办高等教育事业的关键因素。现阶段的资金缺口的存在给民办高校的发展带来许多不利影响,严重阻碍着民办高校的进一步壮大,甚至威胁到民办高校的生存。民办高校要生存,要发展,光靠举办者投入或捐赠以及每年的学费收入是远远不够的,也是不现实的,还需融资。在这样的情况下,只能面向市场,拿依靠社会力量筹集资金的民办高校来说,资本市场融资是其实现继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的需要,也是高校发展和适应高等教育社会化的需要。影响民办高校资本市场融资的因素众多,政府、金融机构、民办高校、受教育的学生以及其它社会力量都应在高校资金供给方面扮演重要角色。因此,我们应该发挥各方主体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探讨民办高校资本市场融资的新途径,为民办高校健康快速发展添一份力。

1 国家应给予的法律法规及政策支持

《民办教育促进法》、《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为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依据,但是随着民办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与民办高等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入,现有涉及民办高等教育的法律只是对民办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一般性的问题做出了规定,而且部分条文的规定也是概括性的,缺乏规范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专门的法律。要使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健康快速发展,就需要更完善的法制体系予以规范。

1.1 清晰产权

现行关于民办教育产权的法律法规政策严重影响了投资者投资民办教育的积极性。2007年2月10日施行的《民办高等学校办学管理的若干规定》第6条要求:“民办高校的举办者应当按照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的规定,按时、足额履行出资义务。民办高校的借款、向学生收取的学费、接受的捐赠财产和国家资助,不属于举办者的出资。民办高校对举办者投入学校的资产、国有资产、受赠的资产、办学积累依法享有法人财产权,并分别登记建账。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截留、挪用或侵占民办高校的资产。”并且在第7条提出明确要求:“民办高校的资产必须于批准之日起的1年内过户到学校名下。”该规定一出台,引发了民办教育者极大的争论,由于投资者的产权没有受到保护,很大程度了打击了人们对民办教育的投资积极性。

1.2 完善社会捐赠法规与机制

我国的法律虽然鼓励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向公益事业捐赠,但对捐赠行为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政府既不提供配套资金,也不鼓励税前捐资。从我国现行税法来看,有几条扶助公益事业捐赠行为的规定。即《个人所得税法》第六条、第二十四条规定:个人将其所得对教育事业和其他公益事业的捐赠,捐赠额未超过纳税义务人申报的应纳税所得额的部分,可以从其应纳所得额中扣除。《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中第六条也规定:纳税企业用于公益、救济性的捐赠,在年度应纳税所得额百分之三以内的部分,准予扣除。但超过的数额还要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征收税金,同时,税法还规定,捐赠的物品不享受税收优惠。减税手续复杂也影响了捐赠人的积极性,不断完善社会捐赠法规与机制势在必行。

1.3 放宽银行信贷政策

《民办教育促进法》第48条明确规定:“国家鼓励金融机构运用信贷手段,支持民办教育发展。”这点充分表示了政府对民办高校信贷政策的新态度。但《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第9条、37条又规定,“学校、幼儿园、医院等以公益为目的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不得为保证人”。“学校、幼儿园、医院等以公益为目的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的教育设施、医疗卫生设施和其他社会公益设施”也不得抵押贷款。所以,《民办教育促进法》第48条款在实际过程中很难操作。虽然,目前大多数省份已放开对民办高校的贷款,但大多数民办高校获得的基本上都是保证贷款,以相关业务单位或担保公司做担保,基本上没有信用贷款且贷款年限较短。

不断完善《高等教育法》、《社会力量办学条例》、《民办教育促进法》、《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与《高等教育投资基金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明确高等教育投资开放的领域,允许高等教育特别是民办高等教育经营适当赢利,让投资者获得必要的回报,保障高等教育与资本市场对接。政府积极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高等教育领域,为投资者创造公平的政策环境,促进民间资本投资办学。同时,政府加强监管,规范民办高校的秩序,保证其健康发展。

2 民办高校应采取的实际措施

2.1 利用上市公司融资功能,推动民办高校发展

2.1.1 利用信托产品进行融资

信托是委托人将自己的财产委托给受托人,由受托人对委托财产进行管理。信托的财产既可以是现金,也可以是动产或者不动产。与传统的融资方式相比,信托融资有限制相对条件少,融资负担小,且时间短,见效快,是可以为民办高校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更及时、更灵活、更个性化的资金来源渠道。民办高校本身就是面向资本市场,自负盈亏的组织利用信托产品进行投融资既切合了它的特点,又能过有效地解决融资困难。

2.1.2 资产证券融资

民办高校的教学楼、学生公寓、体育场馆等资产属于比较优质的财产,具有盈利能力,可用于证券的收益支付,况且这些资产可以作为抵押品存在。于此同时,高校一般来说具有较高的信用程度,投资风险较小,对于投资者具有较大的吸引力。最后,民办高校的资产的规模较大,进而融资额度较大,能够有效降低资产证券化。

2.1.3 创建高等教育投资基金

西方发达国家,一些企业家和企业通过设立各种基金会慷慨地向社会教育事业赞助,客观上履行了回报社会的责任。如美国非营利性的社会团体、基金会就比较发达,其每年资助社会公益、教育事业就高达l200亿美元,其中用于教育的经费达140亿美元,直接向教育提供资助。鉴于此,高校还可把这些基金委托给投资公司进行投资,让其不断增殖,进而支持学校发展。

这种方式是将学校暂时不用的教学资源投入市场,聘请专门的金融机构运用金融手段获得收入的方法.采取这种方式既利用了闲置资源,又可以获得比银行更高的利润,但是要风险极大,需要规避风险。

2.1.4 发行教育债券融资

民办高校在面向市场发展的过程中可凭借大学的声誉,按照企业的做法,发行一定的教育债券,来解决其持续发展中的资金短缺问题。美国在这方面的经验值得借鉴:截止1995年,美国就有160所高等院校发行债券,债券总额达26.7亿美元。高等教育债券发行主体既可以是政府,也可以是高校。可以借鉴我国企业债券的发行经验,对于有一定声誉的民办高等院校,不妨首开先河。形式上,高等教育债券可以发行具有企业债券性质的高等教育债券。发行高等教育债券是高校参与资本市场的比较合理选择,对于推动民办高等教育发展和促进我国债券市场的繁荣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1.5 借鉴BOT项目进行融资

BOT是Build―operate―Transfer的缩写,指将重大投资项目转让给民间单位或外商组成的项目公司,按一定条件授予专营期和专营权,在此,专营期是有限的,在专营期内由项目公司对此项目筹集资金,负责进行建设,并拥有所有权和经营权,在专营期内提品或服务,获取利润以清偿贷款债务,得到投资回收和红利。到专营期终了时,项目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将无偿移交项目给所属单位,并保持其正常运行状态。现阶段,这种方式已为很多高校所实践,一般用于电子阅览室、学生公寓、学生食堂等经营性项目上。既可解决资金短缺的问题,又可解决管理维修技术人员缺乏的后顾之忧,还可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进程,不失为一种有效的融资手段。

2.1.6 教育股份制

一般可以用这种融资方式来解决民办高校的启动资金。民办高校一般有多个投资主体,在学生缴费的前提下,可以用股份制方式联合投资办学。由于这种教育股份制规定了股份不能退出只能转让,教育发展资金的稳定性就得到了保障。

2.2 资金管理手段企业化

2.2.1 制定适当融资规模计划

融资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民办高校事业发展与经费短缺的矛盾,满足了高校的教学需要。但融资不是越多越好,如贷款,贷款数额越大,庞大的利息负担会增加未来学校财务风险。高校必须在现有的财务状况下确定如何适度贷款,既能确保学校各项建设需要,又能控制学校发展速度。高校要在总体规划下根据事业发展需要和高校的实际偿债能力确定贷款项目及适度的贷款额度。贷款项目和贷款额度必须经过严格和科学的可行性论证,贷款额度不得超出高校预期偿债能力

2.2.2 管理控制融入资金

融资高校应成立资金管理部门,以校或院长为组长、主管财务副校或院长为副组长,财务、基建、监察、审计、工会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负责组织融资项目的论证、融入资金的使用、管理与监督。制定高校的总体发展战略规划、学科与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和校园建设规划,在高校总体规划下根据事业发展需要和高校的实际偿债能力确定贷款项目及适度的融资额度。重视融入资金管理制度的建设,切实加强资金管理和风险管理,建立项目管理责任制、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财务部门必须配备专门人员做好融入资金的管理工作。在资金的日常管理方面应实行动态管理,适时的统计费用的发生并进一步严格相关的会计处理,要注重资金的使用效益,以最少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建立高校财务预警系统,适时监控高校可能面临的财务风险。应加强校内财力资源的统一配置,开源与节流并重,双向控制财务风险。

2.3 培养发展方向符合市场需要

2.3.1 注重培养市场特色学生

一方面,民办高校要注重培养特色的学生,符合市场的需要,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创出自己的品牌,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才能吸引生源,从而扩大规模,增加办学收入,走一个长期持续发展的办学之路。另一方面,民办高校要树立起质量意识,不断提高自身的办学质量。事实证明,质量越好的学校筹集到的资金也就会越多,这就是高校筹资中的“马太效应”。当前我国民办高校在注重规模的同时,更应注重质量提升,走内涵式发展道路。

2.3.2 发展民办品牌院校-民办211

美国的私立大学结构层次很高,科类结构文理兼备,在美国大学的地位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据1996《美国新闻世界报道》报导,1996年在排名前25位的美国大学中,私立大学占了23位,公立大学仅占2位,且前十名全为私立大学。另据统计,在20世纪,诺贝尔奖得主中184人拥有美国的博士学位,其中来自私立大学的就有140人,来自公立大学的只有44人;20世纪美国的17位总统,其中15人都在私立大学深造过;2000年在任的9名联邦最高法院大法官全部都来自于名牌私立大学,美国的66家最大公司的总裁和董事长中,58.5%毕业于美国私立大学,来自公立大学的仅占12.3%。

目前我国民办高校在社会资助方面还比较少见,主要是因为民办高校的影响力不够大,名牌高校甚少,知名度较低。发展民办品牌,创建民办211势在必行。

3 其他资本市场主体可做的贡献

3.1 金融机构可做的贡献

金融机构作为资本市场的重要主体,也是高校融资发放的主体,在重视教育融资发展所带来的经济效益的同时,应完善金融监管制度,加强银校合作,防范金融风险。

3.1.1 优化评价机制

鉴于近年持续扩招,我国高校的容纳能力已经接近极限,同时国家有关政策规定高校的收费标准在今后5到10年内不会有大的增长,因此,其偿债能力会受到一定影响,一旦高校资金链断裂,引发财务危机,必将影响银行贷款的按期收回,引发金融风险。因此,金融机构应认真分析公办高校发展性融资形势,优化评价机制,对不同院校区别对待,提高风险和效益意识,防止盲目贷款。

3.1.2 提高监管机制

金融机构应提高监管机制,即信贷资金贷前审查和贷后管理制度,加强对高校融资的风险监控。可以对直接用于教学、科研的项目给予支持;对于消费性建设项目、形象工程严格控制;分析其招生、收入、竞争优势劣势及政策环境变化等影响因素,合理确定贷款规模;加强贷后管理,确保贷款资金专款专用,形成有效资产;密切关注高校资金流向,在保证高校正常教学、科研活动的前提下提醒高校及时用于还本付息。

3.2 社会大众可做的贡献

3.2.1 认识民办高校的公益性

民办高校通过举办教育带来的公益性。在现阶段,我国教育经费短缺,供给普遍不足,尤其是高等教育阶段既存在质量的短缺,又存在数量的短缺。在市场对高等教育需求巨大的背景下,民办高等教育可以有效补充公办高等教育的不足,为人们提供更多的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有利于加快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步伐,提升全民族的教育水准,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品位,促进社会文明进步。此外,随着民办高校的健康发展和不断壮大,他们将会增加人们对高等教育机会的选择性,促进教育的多样化、丰富性。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民办高校促进了社会的公共利益。社会大众理应认识到民办高校的公益性对其进行捐助,帮助民办高校快速健康发展。

3.2.2 了解民办高校的可盈利性

虽然,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同样具有公益性。但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出资主体的不同,决定了其办学目的的差别。因为不同行为主体的动因代表着各自的利益,而出资行为又能够真实地反映各自的出资意愿。

根据经济学理论,出资讲究成本与回报。教育作为一种出资也要计算成本与回报。而且高等教育直接成本巨大,培养一个大学生所需要的教育经费一般是培养一个中、小学生的15倍和34倍。与公办高等教育相同,投资民办高等教育活动也需要投入一定人力、物力和财力,但是与公办高校不同的是,民办高校是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办学,其投资主体呈现民间性特点。所以,与公办高校追求社会公共利益最大化的办学目标相比,民办高校的投资者在保证教育公益性目标的前提下是可以获得资产增值回报的。因此,国家民文规定社会大众的资金投入到民办高校是可以得到收益的。

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不断加快,资本市场也日益呈现出多样化、国际化、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发挥着配置资本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给许多市场的投资者带来了挑战和机遇。民办高校因其具有发展的规模性、长期性、公益性,需要大量资本投入;又因其具有发展的稳定性、前瞻性、效益性,成为吸引资本投资的主要阵地。在当今复杂多变的经济社会中,分析资本市场的多元化趋势,探讨民办高校介入资本市场的迫切性、可能性及方式方法,探讨如何建立民办高等教育资本市场的良性运作保障体系,无论对民办高校的发展,还是对资本市场的完善,都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时代意义。

参考文献

[1]熊田兰.论我国民办学校的投资负担[J].民办教育研究,2005,(3)..

[2]章雯燕,李建红.民办高等教育与商业银行合作发展的亮点和前景[J].会计之友,2002,(10).

[3]教育信托融资,郑州北大学城[EB/OL].

第8篇:对民办高等教育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民办高等教育 民办高校 竞争 竞争力量

[中图分类号]G64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6-0109-04

我国跨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以后,民办高等教育迎来了发展的春天。有发展必然存在竞争,竞争在形式上来讲是策略的纵横捭阖。实质上是对有限资源的争夺,资源的多寡直接决定着民办高等教育机构的兴衰荣枯。

一、民办高校之间的竞争演绎

根据迈克尔·波特的“行业五种竞争力模型”,我国民办高等教育行业存在的各种竞争力量主要包括民办高校之间的竞争、潜在进入者威胁(有意向进入我国高等教育市场的外国知名高校和我国大型企业教育集团等因素)、替代品威胁(主要包括普通公办高校、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成人高等教育,以及海外留学等因素)、供应方压力(主要包括教师等因素)、需求方压力(主要包括学生、家长、用人单位、社会、政府等因素)等五大力量,各方力量的角逐形成合力,共同左右着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

(一)政府资源竞争

政府资源包括税收优惠、政策扶持、征用土地、财政经费等。由于这些资源具有典型的区域性,因此围绕这些资源展开的竞争主要局限于同一地区的民办高校之间,一省的民办高校一般不会与外省的民办高校展开这方面的竞争。从全国来看,政府给民办高校提供的资源极少,几乎没有任何财政经费投人,而其他方面的资源都不属于日常竞争的范围。因此,民办高校围绕政府资源展开的竞争较少。尤其是围绕财政经费资源的竞争极少。但是这种情况也在悄悄改变,有些地方政府已经开始给当地民办高校提供一定的经费资助。在经济发达地区,例如,浙江省政府从1993年起,给浙江树人学院提供经费资助,开始每年仅拨款20万元,2000年突破1000万元,从2001年起每年拨款资助超过2000万元,并呈继续增长的趋势。经济不发达的地区,例如,陕西省从2012年起每年设立3亿元民办高等教育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支持民办高等教育事业。

(二)社会关系资源竞争

社会关系资源包括社会捐赠、银行贷款、科研课题(纵向课题和横向课题等)、企业咨询、科研成果推广应用、社会舆论(媒体)、学校声誉等。每所民办高校围绕这方面的竞争可获得办学经费,增强科研实力,提高大学声誉,尤其是银行贷款成为一些民办高校快速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例如,陕西、江西等地的民办高校几乎都能得到当地银行的贷款,一次可达三四亿元,而且许多属于信用贷款。这为当地民办高校的迅速发展注入了充裕的资金支持,而民办高校迅速发展也为还贷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从而形成良好的“银校合作”关系。社会捐赠已成为少数民办高校快速发展的重要资金来源,如上海杉达学院共获捐赠1亿多元,浙江树人学院共获捐赠1000多万元。而经济不发达地区的民办高校很难获得社会捐赠、银行贷款等方面的资源。

(三)生源竞争

生源是民办高校的生命线和发展基础,是民办高校办学经费最主要、甚至唯一的来源。生源的多寡是决定民办高校生存与发展的最主要因素。生源录取分数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民办高校的办学质量、办学层次及其社会影响力,录取到优秀的生源,意味着民办高校的办学水平较高,办学质量得到了社会认可。生源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着教学的效果与质量,高素质的生源对于民办高校提高教学质量有积极影响,有助于民办高校树立良好的品牌和社会形象。因此,在生源不断减少的大背景下,为了招来足够的生源以维持生存,不少民办高校甚至采取了“来者不拒”的“宽进”措施,更有甚者利用虚假宣传、坑蒙诱骗等非法手段掠夺生源。每年高考刚一结束,所有民办高校就派大量的招生人员分赴各地,展开招生宣传,疯狂跑马圈地,尤其是全国生源大省如河南、山东、四川等地更是成为民办高校生源争夺战的主战场。例如,河南省每年都有数万名生源被招到西安、北京等地的民办高校就读。

(四)师资竞争

民办高校师资包括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清华大学“终身校长”梅贻琦先生的至理名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一语道出了师资,尤其是大师的重要性。师资是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的主力军,是教育教学工作的主导。一所高校的竞争实力、发展潜力、服务质量关键就在于其师资力量。目前,我国民办高校最主要的缺陷和发展瓶颈就是师资力量薄弱,师资结构不合理。为了改变这一现状,一些民办高校加大了人才引进力度,纷纷开出优厚的条件延揽名师。民办高校对博士、副教授以上的优秀人才开出10万元以上的年薪,配以可观的科研启动基金、住房等优厚福利待遇并不鲜见。民办高校围绕优秀师资展开的竞争激烈程度可见一斑。只不过由于空间距离的限制,这一竞争一般只发生在处于同城的民办高校之间。因此,我国民办高校面临的师资竞争包括专职师资竞争和兼职师资竞争,前者涉及到全国的民办高校,甚至还包括一些公办高校;而后者只涉及到同城的民办高校,基本不涉及其他城市的民办高校。

(五)学生就业机会竞争

最近几年,金融危机的爆发和经济发展速度的减缓,导致企业对大学生的需求量下降,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不断加大,而民办高校毕业生更是首当其冲,就业竞争趋势有加。但因为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形成的层级制度森严,大多数学生选择结构性就业,所以就业领域的竞争虽然硝烟弥漫,但是总体处于有序状态。

综上所述,我国民办高校所面临的来自同行的竞争领域依次为:首先是生源,其次是专职师资,再次是兼职师资、学生就业、社会关系资源,最后是政府资源等。

二、民办高等教育行业的潜在进入者威胁

我国民办高等教育行业的潜在进入者主要包括计划或正在进入我国民办高等教育行业的企业、高校或个人。这些潜在进入者主要包括计划或正在投资我国民办高等教育行业的大型企业或其他投资者,以及计划或正在进入我国高等教育市场的境外知名高校和教育集团等,其进入形式包括办独立设置的民办高校、设立独立学院、开展中外合作办学等。这些潜在进入者给我国现有民办高校带来威胁的大小取决于其进入壁垒的高低。进入壁垒是指民办高等教育行业内既有民办高校对于潜在进入者所具有的某种优势的程度,主要包括政治壁垒、规模经济壁垒、必要资本量壁垒和绝对费用壁垒等。

(一)政治壁垒有所提高

设置较高的政治壁垒是政府保证高等教育的公益性和公共性,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举措。从法律、法规来看,民办高校办学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使其办学门槛也有所提高。从办学政策来看,国家民办高校的总体政策基调由“鼓励”变为“规范”,政策门槛有一定提高。从地方政策来看,不少地方如陕西、河北、安徽、厦门等地开始悄悄提高民办高校的进入门槛,对投资者的资金实力、校园面积、师资队伍、学生数量、专业数量等都做了严格规定,以规范民办高校发展。这些法律、法规和政策使我国民办高等教育行业进入门槛有所提高,从而有利于现有民办高校,尤其是知名民办高校的发展壮大。从全国来看,今后高等教育的规模扩张将主要依靠民办高校的规模扩大和数量增加,不断涌现的新民办高校都说明了这一点。

(二)规模壁垒大幅提高

随着我国民办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张,出现了一大批万人以上的民办高校,其中西安翻译学院以近4万名在校生规模、2000亩自有校园、70万平方米自有校舍和健全的教学生活设施、价值10亿元的公益性自有校产成为全国民办高校中的“超级航母”。民办高校办学和发展经费主要来自于学费,没有一定的规模就无法支撑学校的生存和发展。据统计,2000年,只要5000学生就可实现办学收支平衡;2008年则要8000学生才能维持收支平衡;到2011年,要1.2万名学生才能保证学校正常运作,实现办学经费收支基本平衡。在学费受到政府严格管制,办学成本不断提高的背景下,民办高校的经济规模也将越来越高。这对于潜在进入者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进入壁垒。

(三)必要资本量壁垒不断提高

必要资本量是指进入民办高等教育市场所需的最低限度的必要资本投入量,包括基本建设费用(包括购置土地费用,建造教学、实验、图书、行政和教职工住宅用房费用)、日常运营费用(包括人员经费支出、教学支出、公用经费支出、广告宣传费用)和其他费用。随着土地、建材、人员和其他材料等要素价格的不断上涨,以及政策门槛的提高,民办高校的必要资本量也水涨船高。我国民办高校的所需资本政府没有任何财政支持,缺乏银行贷款支持,更鲜见社会捐赠,几乎全靠创办者投资。新建一所民办高校必需雄厚的资金实力,其壁垒非常之高。

(四)绝对费用壁垒大幅上升

现有民办高校一般或多或少都已占有一些稀缺的要素和资源,潜在进入者要获取这些要素和资源所付的代价是很大的,这就是绝对费用壁垒。这些壁垒主要表现为生源壁垒、品牌壁垒、师资壁垒、就业渠道壁垒等。

首先,从我国民办高校的发展现状来看,生源壁垒不断提高。任何一所新的民办高校的出现,就要吸纳大量生源。而在当今生源日益减少的大趋势下,在现有民办高校生源竞争日益激烈的大背景下,一所新的民办高校要想保质保量地招录足够的生源,是非常困难的。

其次,品牌壁垒不断提高。品牌壁垒是“消费者”对现有品牌的偏好程度。对于高校而言,学生、家长、用人单位、社会公众等利益相关者对于一所高校的最基本的认识首先从其品牌知名度开始,因为在没有经过细致调研和实际“消费”的情况下,“消费者”无法判断其质量好坏,只有将品牌作为最主要的评价标准。因此,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民办高校其生源数量足、质量高、就业好、口碑好。而品牌的塑造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需要持续的投入和付出。

再次,师资壁垒有所提高。当今,研究生数量的不断增加为民办高校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要素价格较低的师资力量。但是,这些刚毕业的研究生不足以成为民办高校的核心竞争力。因此,许多民办高校开出优厚条件招揽优秀、高端师资,但成效甚微。

最后,就业渠道壁垒不断提高。在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不断突出的背景下,“生源是民办高校的生命线,就业也是民办高校的生命线”。民办高校在将学生招进来的同时,就必须考虑将其送出去的问题,不仅要“招得来”,还要“送得出”。因此,每一所民办高校只好使出浑身解数,发动各种力量,通过各种渠道解决学生就业问题。现在,就业不错的民办高校都有自己独特的“就业渠道”。有的采用“订单式”培养,如广州大学城建学院同广州建筑集团、天马集团等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利用企业资金,培养企业所需要的专业技术人员,保持了培养人才与企业产业间的“无缝连接”;有的主动融入国家战略,紧贴市场需求设置专业、培养人才,实现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精准对接,如广西外国语学院(原广西东方外语职业学院)专门培养服务于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和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外经、外贸、外企、外事”的“应用型、复合型、国际型”的外语外向型高级人才,很好地解决了就业问题。

三、民办高等教育行业的替代品威胁

我国的高等教育分为普通高等教育、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和成人高等教育等几种形式。此外,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不断深入发展,高等教育国际化尤其是学生国家化趋势越来越明显,海外留学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替代品。因此,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服务的替代品主要包括普通公办高等教育、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成人高等教育,以及出国留学等。

(一)公办普通高校

公办普通高校(简称“公办高校”)是我国民办高校最主要、也是威胁最大的替代者。公办高校,尤其是重点高校依靠雄厚的师资力量、较高的教学质量、良好的社会声誉、充足的财政支持、低廉的学费(相对民办高校而言)和政府担保等优势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服务的主要提供者,在市场上处于绝对的垄断地位,成为许多优秀生源的首选。而且,公办高校从1999年至今已连续十多年的疯狂扩招,录取人数从1998年的108万迅速增长到2011的675万,13年增长了5.25倍,平均每年增长40.4%;与此同时生源从1998年的320万增长到2011的933万,13年只增长了约1.92倍,平均每年增长14.7%,二者的年平均增长率差距高达25.7%,而绝大部分扩招生源都进入了公办高校,使其在市场上的垄断地位进一步增强,更进一步挤占了民办高校的生源。

(二)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简称“自考”)提供的高等教育属于非全日制的高等教育,学生参加由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组织的统一学历考试,毕业后由各省级考委颁发全国考委统一印制的学历文凭。但由于其含金量较低,许多用人单位,尤其是政府、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等单位基本不认可自考学历。因此,自考对我国民办高校的替代性较弱。

(三)成人高等教育

成人高等教育属于非学历教育,没有学历证书和学位证书,其形式包括成人教育、广播电视大学、函授或网络教育、夜大等。由于学生不需参加全国统一组织的考试,限制很少,弹性很大,含金量很低,社会和用人单位一般不予承认成人高等教育经历。因此,适龄生源很少愿意选择这些教育机构提供的高等教育服务。总之,这些教育机构无法对民办高校提供的高等教育构成较大的替代威胁。

(四)出国留学

近几年我国出国留学人数高速增长,从2006年的13.4万迅速增长到2011年的33.97万,增长率保持在20%以上,其中增长最快的是高中毕业出国人数。总体来看,我国高等教育还较为薄弱,一些有条件的生源,尤其是优质生源不断流向海外高校。而且,最近几年,留学低龄化的倾向愈加明显,如今高中生开始成为留学大军的主力。教育部的披露数据显示,2009年中国高考弃考人数达到84万,2010年接近100万人,其中,因出国留学而弃考者数量不少于20万人。此外,近年来,香港优秀高校直接参与高考录取,高校间对优质生源的争夺将越来越激烈。这对我国高校提出了不小的挑战,尤其是“尖子生”的大规模“出逃”对我国重点高校构成巨大的替代威胁。

四、民办高等教育行业的供应方压力

民办高校的供应方压力主要来自于教师。民办高校的教师主要有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两类,其中专职教师又可以分为普通教师和优秀教师(主要指能发挥学术带头人作用的顶尖人才、专家学者等)。

(一)普通专职教师

普通专职教师作为供应方给民办高校带来的议价压力较小,甚至有降低的趋势。随着我国高校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从1997年的63 749人到2011年的538177人,14年增长了7.44倍,年均增长53.12%;与此同时,研究生毕业人数也随之大幅增加,从1997年的46539人到2010年的383600人,14年增长了7.24倍,年均增长51.73%。因此研究生供给数量的大幅增加使民办高校在招聘教师时可以有更多的选择,薪酬待遇也有所降低,造成一些名牌高校的研究生想进民办高校当教师都很困难。这说明了经济学的基本规律:供求关系决定价格。

(二)优秀、高端专职教师

优秀、高端专职教师,作为供应方给民办高校带来的议价压力很大,甚至有提高的趋势。只有真正拥有了自己的大师,才意味着我国民办高校壮大了。虽然研究生数量的不断增加为民办高校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薪酬较低的师资力量,但是,这些刚毕业的研究生由于经验不足、质量相比之前有所下降等原因,导致其尚不足以成为民办高校的核心竞争力。许多民办高校为了改变“两头大,中间小”,结构不合理的师资队伍现状,纷纷开出极其优厚的条件,争夺优秀师资,尤其是亟需的能发挥学术带头人作用、体现专业水平的顶尖专家学者等。因此,民办高校已经向公办高校发起了优秀人才争夺战,但成效甚微,原因在于优秀教师属于稀缺资源,民办高校缺乏招揽优秀师资的关键要素(包括学术队伍和氛围、科研平台、社会地位等)。

(三)兼职教师

兼职教师作为供应方给民办高校带来的议价压力较小。民办高校的兼职教师主要来自于公办高校的在职教师,还有少数在读研究生。一般地,民办高校的兼职教师占比较高,成为民办高校不可或缺的师资力量。但是,我国绝大部分民办高校的兼职教师供给较为充足,导致其议价能力不强。

五、我国民办高等教育行业的需求方压力

按照传统的大学“三职能论”,民办高校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有三类,即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因此,社会对高校的需求也是这三个方面,又可以具体化为社会各类群体对高校的需求,如人们对接受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的需求,企业对高校提供高层次人才和员工培训、咨询服务的需求,政府和社会对高校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提供决策咨询依据、繁荣社会文化的需求等。我国民办高校的需求方大体可分为学生及其家长、用人单位、政府、社会等。

(一)学生及其家长

学生及其家长作为民办高校最主要的需求方给民办高校带来的压力较大,而且有不断增长之势。我国高等教育的招生规模已经持续了13年的高速扩张,其年均40.4%的增长速度远远高于生源年均14.7%的增长速度。这使得学生及家长的高等教育需求更多地从公办高校得到满足。另外,随着高等教育资源的不断丰富和多元化,学生及家长对高等教育质量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因此,处于“买方市场”的学生及家长给民办高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大的挑战。而且,在未来几年生源不断减少的情况下,民办高校面临这一压力将越来越大。

(二)用人单位

用人单位作为民办高校主要“产品”——大学毕业生最主要的需求方,也给民办高校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尤其要求其专业设置要符合市场需求,其毕业生要具有较高的基本素质和较强的动手能力。总之,用人单位对民办高校的“产品”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不过,随着用人单位越来越务实,越来越注重毕业生的自身能力和素质,反而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民办高校毕业生的结构性就业。

第9篇:对民办高等教育的认识范文

陕西是国内民办高等教育最为发达、实力最强的省份,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社会接受和认可度有限、政府影响因素较大、内部竞争加剧、全国市场影响力下降等问题。各高校应及时结合实际情况分析和研究营销困境并采取积极的营销策略,改善市场竞争地位,更好地为学生提供教育服务。

【关键词】

陕西;民办高校;发展现状;营销困境;解决对策

近年来我国政府对民办高等教育给予了很多政策上的支持,但是仅仅靠政府的支持,民办高校自身不能够深入的发展,在未来也必将很难赢得家长和社会的认可。教育要面向未来,高等教育更应如此,民办高等教育在发展中有其自身的优势,从教育产品,教育收费,招生渠道,促销和公办院校相比都有更多的自,民办高校应积极把自身的这些优势发挥出来,进行营销整合,全面提升其发展的动力和竞争力,在未来的教育中才能更好的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家长对学生的期望,为自身赢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陕西省作为全国民办高校的发展的教育大省,应该重视民办高校的营销理念的建立与营销的实践和应用以确保陕西作为民办高等教育大省的地位。

一、陕西民办高校近10年发展现状

截至到2012年陕西民办高校共有18所,其中本科类民办院校8所,高职高专类民办院校10 所,学校固定资产累计超过71亿元人民币。目前在校学生20万人,校均1.1 万人。其中本科类5.2万人,高职高专类12.1万人,成人教育类学生1.5万人,自考生1.2 万人。教职工近1.6万人,其中专任教师近8700人。其次,目前存在的非学历高等教育机构、培训学院等23所,在校生5.8万人,这些人中既有自学考试,也有成人的函授以及带有中专性质的学生,总体而言,陕西省目前各类民办高校53所,在校生34.4 万人。近10年来,陕西民办高校的发展可以归纳为以下一点:

1、国内民办高等教育最为发达、实力最强的省份

陕西拥有全国19%民办本科院校,其高职类民办院校数量占全国民办高职类院校总数的4%;独立学院的数量占全国独立学院总数的6%,拥有万人以上民办高校10所,在省内已经初步形成了公办高等教育与民办高等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民办高校涵盖学科范围广泛,主要涵盖了外语、理工、经贸、中医美容、汽车维修、护理,服装设计等,形成了多样化的办学特色,在全国民办高等教育中独树一帜。

2、逐步纳入国家计划内招生,提高了办学层次,已经拥有硕士学位授予点

2000年经教育部批准西安翻译学院、西安外事学院、西安欧亚学院、西京学院4所院校成为在陕西省首批具备独立颁发国家学历资格证书的全日制民办高等院校。2002年,西安三资学院等5所高校经教育部批准备案,并成为经省教育厅批准具备独立颁发国家学历资格证书的民办普通高校。2003年4月18日,经教育部批准西安培华学院成为西部12省市自治区民办高校中第一所具有独立颁发本科学历资格证书的民办本科高校,实现了西部12省市自治区民办高校零的突破,改写了西部省份民办高等教育无本科教育的历史现状,2012年西京学院首批成为具有研究生招生资格的民办高校。近10年来,陕西民办高校在办学层次中不断的提高,目前陕西省已经拥有1个硕士学位授予点,8所本科民办本科高校,7所民办高校拥有学士学位授予权。

3、省政府重视,是省政府扶植力度较大的省份之一

从2012年开始,陕西省政府每年将会给民办高校专项拨付3亿元的资金扶持民办高校的发展,这些资金主要用于民办高校师资队伍、教学实验实训场地以及民办高等教育在公共服务和信息平台等方面的建设。陕西省政府在未来的教育发展中将积极打造陕西品牌的民办高校,加大除资金以外的其他政策性帮扶计划,进一步加强我省民办高校在全国的领先地位。

总的来看,通过近10年的发展,陕西省的民办高校无论是在办学实力、办学层次、办学规模、在校生人数、学校的整体资金投入等等各方面都名列全国前茅。我国一些教学学者就曾经这样说过,看中国民办教育的发展首先看陕西民办高校的发展,陕西民办高等教育已经基本确立了其在全国民办高等教育中的领先地位。

二、陕西民办高校发展中的营销困境分析

从营销的角度分析,陕西民办高等教育发展至今,仍面临诸多困惑和问题,具体如下:

1、消费者认识有限

家长和学生对民办高等教育的接受和认可度依然存在一定的限度,民办高校在社会中依然遭到轻视、藐视甚至歧视的现象依然存在。消费者对民办高校认知的不全面和偏见决定了社会对它关注度的有限性。整体而言,在我国民办高校的市场地位在较短时间内很难得到显著性的改善。

2、获取社会资金的能力有限

民办高校的教学经费的来源主要依靠学校的学费收入,并且民办高校几乎很难从政府、社会以及相应的组织中获得相应的资金投入,整个社会在民办教育的举办中参与度、支持度依然非常有限。

3、民办高校在举办过程中受政府影响因素较大

虽然近年来政策支持力度较大但依然有限。现已出台的法律、法规多属于原则性条款,许多还缺乏可操作性。民办高校在发展的过程中政府制定的政策在具体执行的过程中落实难度较大,很多政策在实行的过程中缺乏可操作性,或者在执行过程中人为因素的障碍,导致民办高校在发展中渴望得到的政府扶植政策执行率低,民办高校从政府政策帮助的收益率中远远低于其预期率。

4、高等教育消费需求整体供给开始减少

2012年6月教育部公布2012年我国参加高考的考生人数为915万人,比2011年减少了2%。从2008年以来全国参加高考的人数累计下降140万余人,高考中出现 “三放弃”现象,即考生放弃高考报名或考试、放弃志愿填报、放弃录取后入学报到现象增加较快。高考中造成报考人数下降的直接原因是我国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据人口统计数据显示,未来几年我国高考的适龄人口会逐渐减少,整体来说高等教育市场的供给总量将呈现下降局势。

5、陕西民办高校全国市场影响力下降

陕西省是在全国是最先发展民办高等教育的省份,目前也是全国最强的省份,但是随着全国各省大力发展民办高等教育以来,民办高等教育先后在江西 、山东、 北京、浙江、 江苏等省份逐步壮大,已经对陕西民办高校在全国的市场产生了较大的影响。陕西民办高校的生源在全国高等教育市场受到很大的冲击,特别是2012年教育部审批的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五个民办高校中,陕西民办高校只有一所,这与陕西民办高校在全国的市场影响有较大差别,但与此同时这也显示了全国各地的民办高校整体发展取得了较大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