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分析范文

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分析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分析

第1篇: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分析范文

    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告诉我们,本毕业论文由lunwen.1kejian.com整理健康向上的文化教育不仅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阶梯,也是人类文明生生不息的源泉。而音乐教育造就了人的审美能力,是文化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因此发展健康和谐的音乐教育,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适应的先进精神文化基础,是建设和谐社会目标实现的必要条件。而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在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是建设农村和谐文化的前沿阵地。而目前我国农村音乐教育在教育理念、教育管理、师资建设等各方面都相对滞后,严重制约了农村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笔者想针对目前农村中小学音乐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1   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现状

    1.1 教学思想观念落后  目前,我国正在大力推行的素质教育并没有从根本上转变大多数乡村中小学教师和领导的教学观念。不少学校仍把各种统考分数作为评价教师和学生的唯一标准,而且很多农村基层学校领导对音乐教育教学知之甚少,认为音乐课只是一门辅修课,与升学无直接联系,在学校教育中可有可无。所以,忽视音乐教学,用数学、语文等“主科”抢占音乐课的现象在农村大有市场。另外,一些学校对教师的考核与学生升学考试成绩挂钩,音乐课不统考,音乐老师也就没有成绩,就成了教师中的落后分子和下岗的对象,甚至有的音乐教师干脆改行。这不仅破坏了音乐课的整体教学,打击了音乐教师的授课积极性,还造成了音乐教师流失,遏制音乐教学水平发展。

    1.2 音乐教师素质低  在乡村中小学音乐教师师资力量中大部分是当地的民办教师。他们很少受过正规的音乐教育,又缺少接受音乐培训的机会,缺乏必要的音乐素养,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技巧等方面,都存在相当大的缺憾。教师音乐素质低,是造成目前乡村中小学音乐质量低下的重要原因。因此,重视对音乐教师的培养和继续教育,是提高音乐教学质量的一个有效途径,也是加强和提高乡村小学音乐教学质量的根本性措施。

    1.3 对音乐教育的投入不足,教学条件差,缺少相关设施。由于长期以来农村经济落后,财政收入困难,地方政府在教学上的投入很低,在音乐教育上就更是微乎其微。要发放教师的工资都很困难,更别说升级音乐教学设施,引进优秀的音乐教师了。有的地区由于对音乐教学的不重视,即使有音乐教学设备也并未真正用于日常教学中,只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评比;有的学校没有独立的音乐教室,教学条件得不到保障;有的学校缺少音乐教学所必需的多种教学设备和相应的音响、音像资料,甚至连音乐教材的配套磁带都没有。这样对于音乐教学的开展是很不利的。

    1.4 音乐教材内容偏深  现在的有些音乐教材与农村中小学的教学现状不相适应。教师教起来吃力,学生学起来费劲。甚至许多教师限于自身音乐水平不高,无法教授五线谱等乐理知识,学生也对此不感兴趣,致使音乐课缺少系统性、多样性和丰富性,从而破坏了音乐教学的整体,晦涩难懂的教材内容也成为提高学生音乐水平的瓶颈。

    2  改变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的对策

    2.1 更新教育观念,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要改变当前农村小学的音乐教育状况,首先党政教育主管部门和音乐教育工作者要转变观念,把农村小学音乐教育放在提高我国全民素质的高度,有长远的教育眼光,将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这一变革,大力倡导音乐教育的新理念;建立正确的教师评估机制,彻底消除“正课”与“副课”的偏见,把音乐摆到与其他学科同等重要的议事日程上来,让农村中小学的音乐教育正常有序地开展起来,让音乐课成为中小学教学内容的一个不可替代的重要组成部分。

    2.2 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稳定和加强农村学校音乐教师师资队伍建设,是农村音乐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保障。它对学校的其他教育教学工作也将起到积极的作用,是提高中小学音乐教育质量的首要问题。因此首先要有效合理地利用现有师资,要充分发挥现有师资的长处,为他们的能力发挥创造良好的环境;其次,面对农村音乐教师素质低下的情况,学校应该加大对兼职教师的专业培训力度,充分发挥业务能力较强的教师的带动作用,通过走出去学,请进来讲等多渠道,提高教师音乐素质修养及课堂实践等艺术,达到音乐教师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

第2篇: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分析范文

  音乐的开题报告1

  一、课题名称: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音乐素养的策略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当前依据新课标的要求,推进素质教育已成为时代的呼唤,成为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这项复杂的社会系统过程中,作为学校教育基本组织形式的课堂教学,如果培养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是我们音乐教师当前的首要任务。我们要资助引导学生从理论法学习、创造、发展音乐,挖掘音乐的真理与魅力。培养学生对音乐有较高的认知能力和审美能力,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对外部事物叫深层的感悟能力,使其养成终身学习的能力。此项研究,不光是提升教师和学生素养的需要也是新型社会下学校发展的需要。

  三、课题研究目标。

  通过研究本课题,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通过研究这一课题,加强音乐理论教学,在教学中要求教师采取多种教学方法,达成教学目标。提升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通过各种形式提倡健康音乐的学习与欣赏,提升音乐教师的素质,发挥音乐教师的主要作用。

  四、课题研究内容。

  1.研究有效的提升学生音乐素养的课堂教学方法,在音乐教学中注重多元文化的教育。

  2.研究整理挖掘有利于学生发展的优秀音乐资源,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加强学生审美素质教育,提升音乐素养研究策略的有效性。

  3.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提升音乐素养研究的现实意义。

  五、课题的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的方法:问卷调查统计法、个案研究法、比较研究法、行动研究法、案例研究法。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和计划。

  第一阶段:

  1.明确实验目的,搜集相关资料。

  2.制定研究方案,组织研讨。

  3.通过认真学习,观看《音乐课程标准》等书籍。

  提供研究参考、借鉴。

  具体时间为:20**年9月——20**年10月。

  第二阶段:

  1.抽查,了解围绕课题在所教班级实践操作。

  2.分工明确及时展开研究工作。

  3.同课头研讨、展示,兑现分析。

  4.结合第二课题开展兴趣小组活动进行展演。

  具体时间为:20**年10月——20**年12月。

  第三阶段:

  1.围绕教材开展一系列与课题相关的音乐教学活动。

  2.课题归纳总结。

  3.收集,整理资料对课题研究进行全面总结,撰写课题报告。

  4.按期学习交流,互相听课,组织艺术实践活动。

  5.总结陈诉。

  具体时间为:20**年1月——20**年6月。

  七、课题预期的成果与体现形式。

  传统教学形式与现行的教学模式的碰撞,学生及社会思想的改变,课题的研究会有一些困难,但是课题经过一年的研究,学校领导的重视及各项配合再加上全体课题组人员,相信一定客服各种困难,取得良好的成绩。我们也将此研究报告及课件,调查结果,课案,表格等形式把结果予以展示。

  音乐的开题报告2

  (一)来源和论文类型

  1.选题来源:自行命题

  (二)课题的背景及目的意义

  1.选题的背景

  2001年我国教育部颁发了《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已正式启动并使用,这标志着我国新一轮的基础教育音乐课程改革已全面开展,我国基础音乐教育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使得中小学的音乐教育得到了长足的进步。音乐教育作为九年义务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不但能够使人的思维更加活跃、陶冶人的情操、开阔人们的视野、丰富人们的生活,同时对开发提升人们的智力、增加想象力、培养创造性也有着一定的作用。

  但是,从近二十多年来少数民族地区基础音乐教育的状况来看,由于受地理位置、经济环境和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在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的音乐教育发展长期停滞不前,与推进素质教育的时代不能在同一步伐上。音乐课至今没有得到重视。少数民族中小学的音乐师资力量和教学设备都严重缺乏,且管理与对音乐的研究也较落后。这些地区的教学质量普遍很低,教学模式很单一,大部分都是以传统的教唱模式为。由于地区条件的局限性,相关专业毕业生的自主择业性观念又较强,使得较偏僻的地区中小学音乐师资力量严重欠缺,那么这些发展较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也就很难接收到专业的音乐知识,感受不到音乐带来的乐趣,因此也就难以发挥出音乐本身所要实现的美育功能。

  2.选题的意义和目的

  本文中的湘西自治州全称是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于湖南省西北部,云贵高原东侧的武陵山区,与湖北省、贵州省、重庆市接壤。湘西自治州内居住着土家族、苗族、汉族、回族、瑶族、侗族、白族等三十个民族,其中以土家族、苗族居多。由于湘西地理位置偏僻,地处武陵山区,境内山峦叠起,丘陵起伏,多民族杂居,湘西自治州是全国重点扶持的贫困地区,已被列入国家西部大开发的计划之中。由于该地的地域封闭性和交际范围的限制,经济落后,教育基础很单薄、教育改革起步较晚,因此也使得那里的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入,大多城市中小学的音乐教育都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音乐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湘西自治州这个较为落后的地区有着一定的复杂性、分散性、地方性和落后性等特点。本课题通过对湘西自治州中小学进行了初步的的考察与探索后,对当地中小学的音乐教育的状况有了一定的了解,找出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对策,对促进该地区的中小学音乐教育教学效果的提升与改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人生长在湘西,深知当地地区音乐教育的落后,希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可以为推进该地区的音乐教育教学能略尽微薄之力。

  (三) 研究现状综述

  湘西地区的音乐文化积淀很深厚,音乐舞蹈更是该民族地区中群众们不可缺少的文化生活内容,因此,大部分研究者把研究的目光集中在对湘西民族传统音乐文化之中,也取得很大的成效。但反观对湘西地区中小学的音乐教育的研究则起步晚,成果极少,且都是以论文与期刊的形式出现,至于专门研究该地区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成书目前还没有,可见对其研究的薄弱与缺乏。现对湘西自治州的音乐教育研究分述如下:

  1.已有硕士论文研究现状

  陈育梅的硕士论文《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中小学环境教育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从教育环境产生的国内国外背景的简单介绍,然后从问卷的调查统计对湘西自治州中小学的教育环境进行了较为客观的评估,后对当地的现状进行分析,发现其中的问题并提出有效发展的对策。该篇论文是对整个湘西州中小学教育环境的状况一个详细的调查概述,对后面中小学音乐的教育的研究提供了可行性的参考价值。

  侯杰的硕士论文《湘西多民族杂居地区中小学音乐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该篇论文是结合湘西多民族杂居地区的实际情况,展开对该地区中小学音乐课程资源的研究,对湘西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实施音乐课程提供了切合实际的理论指导,扩展了其研究的视野。同时结合音乐人类学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观念,从跨文化这一角度来审视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不但为少数民族音乐教育的研究提供了新视角,也使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和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得到实际的运用,为理论提供了的支撑点。改进传统教育的以音乐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具有促进作用。

  王跃辉的硕士论文《湘西自治州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调查与对策思考》,该论文从湘西自治州农村中小学的音乐教育为着力点,以过发放回收问卷,统计调查结果与分析这一客观调查来研究当地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情况。而后对湘西州农村中小学的音乐教育从对湘西各级部门和教育主管部门的几点建议;对如何提升湘西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师综合素质的思考和关于建设湘西自治州乡土音乐教材的思考这三个方面提出了发展对策。

  2.各类期刊已有研究成果

  王蓉芳,唐寅玲发表的期刊《论少数民族地区音乐教育的文化功能:以湘西自治州为例》,本篇文章从少数民族地区音乐教育文化的积淀、文化的传递、文化的选择以及文化创新这四个方面的文化功能进行探讨和研究。

  周慧《论湘西多民族地区中小学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依据湘西民族地区中小学音乐课程资源开发的原则和方式,结合吉首大学音乐舞蹈学院音乐教学实践活动,展开对音乐课程资源实践教学利用的研究,以乡土音乐资源整合为理论前提来提出乡土音乐资源整合的具体做法,以适应新形式下的湘西中小学课堂音乐教学的需求。

  杨蓉《湘西地方音乐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及利用》在文中分析了湘西地区音乐课程资源的种类,并简要说明了课程内容资源的调查与筛选的方式方法。对该地区的音乐课程的建设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陈瑾《湘西农村音乐教育改革的思考》从对湘西农村音乐教育发展现状及分析入手,提出教育机构在思考当地文化发展的通史,更应重视民族地区有特色的文化传播和继承,并着力于本民族地区的音乐教学研究和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以湘西传统音乐为突破口,改革农村音乐教育,并提出了新思路:让有特色、简单易学的民间乐器进课堂;结合科学的发生发声,学唱湘西民歌以及利用湘西民间舞蹈资源,开设室外音乐课堂。

  田爱萍《湘西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对湘西农村音乐教育观念陈旧、师资力量不足、设备落后等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陈文静《关于湘西农村音乐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一点思考》。作者主要阐述了如何将湘西丰富的地方音乐课程资源引入课堂,其研究成果对开发与利用湘西音乐课程资源,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龙勤彪的《湘西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前景探析——以两河中心小学为例》。从客观上进行探索与分析,从主观上提出一些具有建设性的建议与意见。

  肖翠《湘西自治州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与研究》。该文章通过对湘西所管辖两区两县的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整体状况深入的调查研究,整理出了农村音乐教育的问题与不足,细致梳理的问题的形成原因,从而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与途径来促进湘西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发展。

  刘廷新的《自治州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调查与分析》。文章对湘西农村部分中小学的音乐师资力量、教学设备、学校及家长对该门课程重视与认识等方面做了一些调查,指出应从提升认识、更新观念,巩固师资,引进专业人才等方面入手来解决当地的音乐教育问题。

  从以上已有成果以及本人所搜集的资料显示,在对湘西自治州音乐教育的研究方面,其成熟的研究成果并不多见,且大多数论文资料都是针对一些常见的教学现象进行论证,并谈一些较为主观上的体会及感想,没能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及解决所存在的问题,其创新性成果也并不多,可实施性也不强。

  (四) 研究内容

  本课题将分为四个部分来进行研究。

  第一章 选题的背景及目的意义

  第二章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中小学音乐教育概况

  第三章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调查与分析

  第四章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中小学音乐教育发展策略

  本课题是通过发放问卷,对湘西自治州地区的中小学进行农村与城市的分层发放,并对这些学校的音乐教师与学生进行随机抽样来进行该地中小学目前的音乐教育情况的了解。通过对部分县市的教育局领导,学校领导、音乐教师、学生以及走访部分学生家长进行调查。从对学校的教学设备、师资力量以及教师的专业素质->本质和教学方式方法等情况来研究。努力分析出教师在实际教学活动中的情况和影响的因素,剖析学生学习的心理状况和影响因素。对以上问题产生的原因做出客观分析,为湘西自治州音乐教育的健康发展找出切实可行的对策。

  (五)难点和创新之处

  1.研究难点

  湘西自治州辖吉首市和花垣、保靖、永顺、龙山、泸溪、凤凰、古丈这七个县。其各个县市的中小学都较分散,且都距离较远。由于这里特殊的地理位置原因,整个湘西的教育都较发达城市单薄。据本人所了解,湘西州里面发展较快较好,教育也相对比其他县发达一点的城市中小学,对音乐课的重视程度不够,在这个只关注学习分数的教育大浪潮里,大部分学校比较重视学生的主科教学,因为这影响着他们的升学率。而在落后偏僻一点的农村中小学里由于教学设备以及师资的缺乏,音乐教学活动则难以顺利开展。这给湘西自治州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研究增加了很多难题。

  2.创新之处

  首次系统的全面地从各个方面对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情况进行调查与分析。采用发放回收问卷得到最新的数据来统计,掌握一手资料,并客观的分析当地的实际情况。

  (六)拟采取研究思路与方法

  1.研究思路

  第一步,搜集整理湘西自治州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文献资料。

  第二步,实地调查当地中小学音乐教学情况。

  第三步,分析所得调查情况,研究其中的问题,并给出建议。

  2.研究方法

  本论文在研究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结合现状实际调查,以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1)文献研究法:主要通过图书馆书刊查阅以及网络电子书刊、资源等方法搜集文献资料,努力占有第一手资料,力求系统、全面地搜集与研究论题相关的教育资料来进行客观、全面和细致的梳理。

  (2)访谈法:选择性的对本课题有关的领导、教师、学生、部分家长及各相关人员进行各种方式的访谈,包括面谈或者电话等。并对所得到的回答进行客观的分析来获取所需的资料。

  (3)问卷调查法与抽样法:采用发放问卷,对湘西自治州地区的中小学进行农村与城市的具有代表性的学校来分层发放,并对这些学校的音乐教师与学生进行随机抽样调查来获取所需资料。

  (七)研究计划进度

  20XX.5—20XX.8 选题并收集资料,撰写开题报告

  20XX.9.16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答辩

  20XX.10—20XX.3 撰写毕业论文,完成初稿

  20XX.3—20XX.5 修改毕业论文,定稿

  20XX.6 毕业论文答辩

  (八)参考文献

  1.著作类

  [1]周纯禄.跨世纪的奠基礼:湘西州教育综合改革研究[M].成都: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3.04

  [2]孟铸群,陈红涛:湘西民族教育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8.07

  [3]秦平著:民族教育探索与实践[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8.01

  2.论文类

  [1]侯杰.湘西多民族杂居地区中小学音乐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D].湖南:湖南师范大学,2007

  [2]王跃辉.湘西自治州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调查与对策思考[D].湖南:湖南师范大学,2008

  [3]陈育梅.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中小学环境教育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

  3.期刊类

  [1]王跃辉.基础教育传承民族文化—湘西中小学本土音乐教育发展的新思路[J].音乐教育与创作,20**,9

  [2]王蓉芳,唐寅玲.论少数民族地区音乐教育的文化功能—以湘西自治州为例[J].商情,2010,15

  [3]周慧.论湘西多民族地区中小学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2,02

  [4]杨蓉.湘西地方音乐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利用[J].民族论坛,2005,8

  [5]陈瑾.湘西农村音乐教育改革的思考[J].中国农业教育,2006,03

  [6]田爱萍.湘西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J].大观周刊,2011,14

  [7]肖翠.湘西自治州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与研究[J].文学界(理论版),2012,2

  [8]龙勤彪.湘西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调查:以两河中心小学为例[J].20**,7

第3篇: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分析范文

关键词:双语音乐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7-0089-03

新疆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多语种聚集的地区,历史上曾是亚欧大陆交通与文明的通道,是东西方各民族迁徙与文化交融的地方。据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新疆共生活着55个民族。2008年,新疆总人口为2130.8万人,其中汉族以外的其他民族1294.5万人,占新疆总人口的60.8%。由于多民族、多文化、多语种的聚集,使新疆有着多民族融合与多种文化并存的特征,并形成世界三大音乐体系构成了新疆最具特色与意义的音乐文化生态环境。为使各民族间的音乐文化协调发展,实现跨民族文化的交流,需要学习跨民族文化的语言。大力推进“双语”教育,是新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大战略举措。

为确切了解新疆各地中小学“双语”音乐教育教学的开展情况,2011年8月,委托新疆各地州市、县市区教育局组织实施,就新疆中小学“双语”音乐教育特别是教学现状情况,分别对新疆14个地州市直属中小学校和94个县市区中小学校采用书面调查问卷方式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08份,收回108份,回收率100%,有效率100%。经过深入分析调查结果发现,目前,我区许多中小学除母语课外,音乐等其他学科均使用汉语授课,基本上达到真正的双语教学模式。然而,双语音乐教育的迅速发展,对双语音乐教师的需求量也同时增加,对双语音乐教师素质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光靠不懂少数民族语言的汉族音乐教师,已不能满足双语教学的发展。双语音乐教师队伍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的现状,可以说是造成中小学少数民族双语音乐教学质量和效益长期偏低的根本原因。因此,结合调查问卷的分析结果,对新疆中小学“双语”音乐教育中的教学现状、教材使用及师资队伍建设现状进行详细分析,并找出解决问题的相关对策,以此对新疆地区中小学双语音乐教学起到一定的指导与借鉴作用。

一、音乐课教学现状分析

从108份调查问卷中可以看出,当问及“本地城区(含县城)中小学校从几年级到几年级开设音乐课(请选一项)”时(图1-1),排在第一位的是“从小学一年级至高中三年级开设”,占75.00%;排在第二位的是“从小学一年级至初中三年级开设”,占13.89%。当问及“本地农村中小学校从几年级到几年级开设音乐课(请选一项)”时,排在第一位的是“从小学一年级至初中三年级开设”,占48.15%;排在第二位的是“从小学一年级至高中三年级开设”,占29.63%。这表明,新疆在中小学阶段大部分能开设音乐课,而且大部分城区在高中阶段仍然坚持开设音乐课。总体而言,新疆中小学开设音乐课情况较好,城区在高中阶段音乐课开设情况好于农村。

当问及“本地城区(含县城)中小学校开设音乐课的效果怎样(请选一项)”时(图1-2),16.67%的被访者认为“很好”;28.70%的被访者认为“好”;34.26%的被访者认为“较好”;17.59%的被访者认为“一般”。认为“很好”、“好”、“较好”的共占79.63%。当问及“本地农村中小学校开设音乐课的效果怎样?(请选一项)”时,7.40%的被访者认为“很好”;16.67%的被访者认为“好”;33.33%的被访者认为“较好”;29.63%的被访者认为“一般”;3.70%的被访者认为“差”。认为“很好”、“好”、“较好”的共占57.40%。这表明,新疆城区中小学校开设音乐课的效果总体上较好,农村中小学校开设音乐课的效果比较一般,亟待提高音乐课教学质量。

二、音乐教材使用情况

教材是教师课堂教学的基础,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来源,一套好的教材对学生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问卷汇总得出,当问及“本地城区(含县城)中小学校开设音乐课时使用的教材是:(请选一项)”时(图2-1),99.07%的被访者认为“使用国家统一编写的教材”。当问及“本地农村中小学校开设音乐课时使用的教材是:(请选一项)”时,91.67%的被访者认为“使用国家统一编写的教材”;0.93%的被访者认为“使用学校老师编写的教材”。这表明,新疆中小学校开设音乐课时绝大多数使用国家统编教材。目前,音乐课主要使用人教版教材,人教版教材是主要为汉族学生编写的,用于少数民族双语教学并不合适,目前的问题是缺乏适合新疆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教材。

三、师资队伍建设现状

2004年以来,新疆一直坚持推动“双语”教育工作,相继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双语”教学工作的决定》等政策。实行“双语”教育,需要大量的双语教师,为此新疆实施了中小学少数民族“双语”教师培训工程,于2004年8月颁布《“双语”教师培训规划》,并对中小学少数民族“双语”音乐教师进行在职培训。受训教师要求具有一定汉语听课、备课水平的普通中小学现任教师,参加培训的小学音乐教师需中专学历、初中音乐教师需大专以上学历;同时,有3年以上教龄,原则上年龄在35岁以下。汉语水平考试(HSK)成绩,小学音乐教师3级以上,初中音乐教师4级以上;少数有培养价值、自身素质较好,能够达到HSK相应水平的教师,年龄可适当放宽,但不得超过40岁。

为保证经过两年培训之后能在“双语”教学岗位发挥骨干作用,推动当地“双语”音乐教育发展,根据各地州市现有中小学少数民族音乐教师数量分配培训名额,通过笔试、面试和公示三个环节,在新疆师范大学成人教育学院进行培训。2007年至2010年,举办小学、中学“双语”音乐教师培训班各8个,培训小学“双语”音乐教师323名、中学207名,培训人数呈逐年递减态势。

从汉语水平、音乐教学水平和音乐专业知识水平三个方面来看,“双语”音乐教师的综合素质确实偏低。

一是少数民族“双语”音乐教师严重匮乏。少数民族音乐教师汉语水平偏低,有些教师仅会母语,只能用最简单的汉语进行交流,更不用说用汉语授课了。

二是少数民族“双语”音乐教师专业水平和专业技能普遍较弱,学历普遍偏低。由于地处偏远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双语”音乐教师多数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专业训练,导致部分学校只能选择一些汉语相对较好、或稍懂汉语、或稍懂一些音乐的少数民族教师参加培训。

三是一些非师范类院校毕业的教师,基本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教育理论、教学方法的学习,大部分都是后期才学习的音乐,音乐知识和专业技能很弱。还有一些毕业于师范院校、接受过正规专业培训的教师,他们在学校学习的专业课程,主要是以声乐、键盘和舞蹈等西方音乐,很难体现新疆地方特色。

四是一些少数民族教师音乐技能达到较高水平,教学中可以示范,但无法用汉语进行准确表述。比如,音乐课程中的节奏、节拍;音程、调式等概念混淆,语义表述不清,致使他们成了教学的“失语者”。

从以上问题可以看出,当前新疆少数民族“双语”音乐教师队伍建设,还不能适应教育改革的发展和要求,如不及时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就会直接影响少数民族音乐教师对开展“双语”音乐教学的积极性,少数民族中小学音乐教学质量也无法提高,还会进一步影响到新疆“双语”教育的科学发展。

四、相关解决对策

当前,新疆的“双语”音乐教育工作正在向更高的目标迈进。尽管面临着双语教师数量短缺、素质偏低等许多尚待解决的问题。但是,已取得的成果和经验表明,新疆的“双语”音乐教育工作正在向前发展。今后,新疆对少数民族“双语”音乐教育,必须充分考虑上述因素,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对少数民族中小学双语音乐教学的科学研究

自治区教育管理部门,应组织专门力量,对新疆少数民族中小学双语音乐教育的相关问题加强研究。尤其是在教学模式、人才培养、教材教法等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总结经验,查找不足,构建科学的双语教学体系,探索出一条提高少数民族双语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让新疆的双语教育事业沿着一条正确的道路走下去。

(二)加强师资培训

1、着力解决现有“双语”音乐教师的素质提升问题

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以非常之策办非常之事,在各级财政设立“双语”教师培训专项资金,并建立按一定比例逐年递增机制,将专项资金切块用于中小学“双语”音乐教师的在职培训,彻底改变“学历低、能力低”状况,把现有人员的素质提升起来。同时,采取互帮互助、结对共建等方式,整体提升城乡中小学“双语”音乐教师队伍素质。

2、从源头上解决中小学“双语”音乐教师短缺问题

要采取解决编制、住房,提高工资收入和津补贴标准等综合措施,引导和鼓励民、汉兼通的音乐专业大学毕业生到中小学任教。从实际出发,放宽准入条件,不具一格选人才,认真解决好非师范类院校音乐专业毕业生的教师资格认证问题,把合格的中小学“双语”音乐教师总量增加起来。

3、从根本上提升中小学“双语”音乐教师的双重乐感

民族音乐学家胡德最早提出双重乐感,他所谓的“双重乐感能力”即一个人完全参与两种音乐体系,即研究一种文化,需学习其语言,以此训练民族音乐学的工作者,要求他们能够表演一种自己所研究的文化的乐器,作为自己研究的一部分。只有通过本身的实践,理解他的音乐文化基础后,才能用更好的语言加以描述,这对“双语”音乐教师也是适用的。要把新课程理念与双重乐感能力培养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强化业务培训,推动少数民族中小学音乐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的“双语”音乐知识结构,努力探索出一条符合新疆少数民族地区“双语”音乐教学的创新之路。

4、积极探索中小学“双语”音乐教师职称评定办法

要遵循国家规定的评定标准,更要以能力、业绩为导向,对那些把论文写在课堂上、把成果和贡献体现在工作和事业中的中小学教师进行特殊褒奖。比如,对长期在中小学工作的“双语”音乐教师,可直接认定中、高级职称,把他们干事创业的热情激发出来,在新的起点上推进中小学“双语”音乐教师队伍建设再上新台阶。

(三)大力开发适合少数民族师生需求的汉语教材

教材在少数民族双语音乐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自治区教育管理部门应组织专业、高效的教材编写队伍,在全面调研的基础上,加强对教材的研讨工作,针对不同地区、不同教学模式编写不同的教材,以适应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汉语水平、不同教学模式群体的需要。另外,教材编写要与时俱进,要根据发展的形势不断对教材进行科学修订,制定具有我区音乐教学特色的教材,以适应各地双语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

(四)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

自治区各地区少数民族双语教学有共性,但汉语环境和教学水平差异较大,在教学模式上不宜采取相同模式,不能一概而论,应根据各地不同情况,要结合实际情况选择适合不同地区的双语教学模式。在具体对策上应采用适合当地师资水平和学生水平的教学模式。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区的双语音乐教育稳步有序的进行下去。

参考文献:

[1]王永刚.新疆“双语”教育教学文集[M].乌鲁木齐:新疆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8.

[2]王生耀.对新疆高师音乐教育的思考[J].新疆:新疆师范大学学报,1998.5.

[3]方晓华.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现状、特点及其反思[J].新疆: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09.12.

[4]段凤琴.新疆少数民族音乐教育展望[J].乐府心声,1999.9.

[5]付东明.少数民族双语教育视野中的语言文化生态环境[D].新疆师范大学,2007.5.

[6]王洋.从语言态度的角度透视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J].民族教育研究出版社,2007第2期.

第4篇: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分析范文

一、音乐的地位

音乐是人类最早创造的艺术,是没有国界的语言;音乐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孩子们造就完美的人格极为重要;音乐教育是美育不可或缺的重要一极,是推行素质教育必须加强的关键一环。

我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孔子把音乐列为“六艺”第二,“琴、棋、书、画”是文人雅士品位高低的标志。五千年前的埙,汉代的编钟等。就连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也是一部音乐文献,其中的“风”、“雅”、“颂”就是不同地区的歌谣、正声、祭祀舞曲。浏览历史,俞伯牙钟子期与《高山流水》、《十面埋伏》、《二泉映月》……一曲曲动人的音乐,一段段优美的传说在音乐星空中熠熠生辉。

二、新时代音乐教育成果和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音乐教育事业有了巨大的发展,音乐院校系不断增多,接受系统性的音乐教育的人数激增。各种音乐交流,音乐节、艺术节、歌手大赛、乐器考级等办得红红火火,一片繁荣。但是,这些繁荣只局限于大中城市的少数音乐院校。如果把我们的目光投向广大的农村、城镇,竟发现处处是音乐的荒漠。绝大数中小学校没有专职的音乐教师,没有专用的音乐教室,没有琴房,甚至没有一件乐器。音乐课常常无端被压缩节数,甚至改上语文、数学等“主课”。音乐课几乎等同于唱歌,并且都是听唱、跟唱,孩子们大多不能视唱,不识乐谱,不懂乐理,没有欣赏过也无力欣赏古今中外的经典名曲,不会演奏乐器,更无缘参加合唱团、乐队的训练和演出了

三、农村学校现状分析

广大农村学校经济落,人们的思想落后。地理和经济的不发达,决定老人们对教育的无奈。面对高考的指挥棒,长期以来人们总感觉音乐是“豆芽课”、“耍耍课”是让孩子们放松的课。当然面对投入高、条件高的音乐教育,人们也是敬而远之。这不能说家长有什么错,谁不愿意自己家地孩子当皇帝呢?考个好大学才是“光宗耀祖”。

四、针对广安音乐教育现状的几点想法和建议

对策一,提高认识,加强宣传,唤起重视

音乐教育是进行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音乐教育可以帮助开发孩子的智力,使之变得耳聪目明心智灵,能培养孩子的时间感、韵律感、平衡感、对比感、统一感,能增强孩子的理解力和想象力。若有机会参加合奏、合唱训练的孩子,更懂得协调的重要,更明白自己在合作中的作用,怎样约束自己,发挥自己,更知道和谐的美及自己在这和谐中的位置。而这些作用对孩子们造就完美的人格有多么重要!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类学校,各位教师各位家长及社会各届要从提高中华民族素质,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高度来认识、宣传音乐教育及其它美育,为音乐教育鼓与呼,把音乐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目前,学校是实施音乐教育的绝对主力,而音乐教学设施、音乐教师是制约音乐教育成败的关键。在实施科教兴国、尊师重教的今天,政府应继续加大艺术教育投入,改善艺术教育条件,修建音乐专用教室,配置钢琴,聘用专职音乐教师。加快加紧培训专职或兼职音乐教师,使其具备:读谱和乐理的知识与技能;乐器演奏的基本技能;有关音乐史的知识和音乐鉴赏学的基本知识;指挥合唱团和乐队的基本技能和知识。

只有硬件、软件达标了,才可能真正普及国民音乐教育,提高学生音乐素养。

对策三,改革办学体制,广开育才渠道

为弥补艺术教育的投入不足问题,我们也可以采取其他手段加以补充,吸引艺术教育人才,拓宽音乐教育渠道。

(1)鼓励多种形式办学,施行音乐教育。允许、扶持各音乐协会、社团或私人开办音乐学校、培训班、家教,并在行政上给予应得地位。

(2)鼓励各高等、中等音乐院校的音乐家、音乐教师或音乐人兼职,在业余时间到农村各中小学校去授课、办班、训练乐队、培训中小学音乐教师。试想,若每一位音乐专家能与一个县结对子,用三五年时间把该县音乐教师培训合格,辐射全县,那将有多少孩子受益啊!

(3)改变音乐课考核体系,要求每位学生参加乐器训练、演奏。

最近几年,随着教育的改革,先后把体育、信息技术等加入到了高考的达标测试之中,作为素质教育的重点之一,我们也应该考虑是否应该把音测试纳入高考达标测试。这样家长和学生也就自然会重视音乐的学习了。这将会从根本上改变音乐课的形象和重视程度。同时要求学生在校参加至少一种乐器的训练和演奏。

对策四,在学校音乐教育方面尝试立法

借鉴音乐强国先进经验,应尝试在中小学音乐教育方面进行立法,以便依法办事,保障学生接受正规、系统的音乐教育。立法中应明确要求各中小学、幼儿园达到:

(1)必须配备专职音乐教师;

(2)每周应开设音乐课的节数;

(3)修建专门的音乐教室并配有钢琴;

(4)按一定比例单列音乐教育经费,购置乐器和乐具;

(5)使用国家统一编写的音乐教材;

(6)配置足够的音乐图书、唱片、光盘等资料;

(7)既保障音乐教师权益待遇又定期按要求督促、检查其教学、进修情况;

(8)规定学生音乐成绩不达标不能参加高考。

第5篇: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分析范文

除了上述功能之外,音乐还具有创造功能,能够激发人的创作灵感,培养人的创造力与想象力。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他本人非常喜爱音乐,且能够演奏多种乐器。在其研究光量子假说及广义相对论的时候,每当研究进入瓶颈,他就会通过演奏小提琴来保持思维活跃,保障科学研究活动的顺利开展。除了爱因斯坦之外,还有许多著名的科学家也热爱音乐,他们所取得的成就与音乐密不可分。

二、高中音乐教育现状分析

新课程改革已推行多年,素质教育也在逐渐完善,但是受多年应试教育的影响,高中教育理念还存在一些问题,具体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1.重视音乐技巧,忽视文化知识虽然目前教育界已认识到降低艺术专业的文化分数存在的弊端,但是受多种原因的影响,社会已形成了一种错误的意识,即高校艺术专业录取分低。这就导致,那些感觉考不上普通高等院校的学生,通过艺术考试的形式来上大学。每年有这种想法并且通过这种形式考取大学的学生大有人在,部分考不上好专业的学生则希望通过音乐专业来实现自己的大学梦。上述这些现象,都普遍存在一点:对文化课教育缺乏足够的重视,这些学生在进入大学后也忽视文化知识的学习,这就不利于高素质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2.重理论轻实践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人才需求也发生了改变,社会不仅仅需要知识型人才,更需要应用型、实践型及创新型的人才。在高中教学实践中,大多数音乐教师只注重音乐理论知识及技巧,而忽视了音乐能力及音乐素养的培养,因而影响到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音乐教育对高中素质教育的影响

1.对学生道德素质及心理素质的影响优秀的音乐作品是作者思想及智慧的结晶,它能够向人们传递高尚的道德情操及各种积极向上的希望。人们只有用心体会,才能够投入到音乐创作、演奏中来,在投入的过程中,人们的心情能够舒缓,会产生愉悦。学生在聆听这样的音乐的过程中,会感受到欢快愉悦,其精神面貌能够焕然一新,有助于学生缓解学习压力、排解烦躁不安的不良情绪,使学生时刻保持积极向上的状态,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此外,音乐作品能够向学生灌输高尚的道德思想,使其在欣赏音乐作品的同时得到思想上的洗礼,使学生得到情感上的熏陶,最终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与精神境界。2.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及身体素质学生推广高中音乐教学中的乐器演奏,其各种感官都能够得到良好的协调与配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反应速度与应变能力;学生在掌握音乐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实践操作能够锻炼其的记忆力、理解力,有助于学生真正领悟到音乐的魅力。而理解力、记忆力的提高,都有助于学生各科成绩的提高,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由此可见,高中音乐教学活动的有序开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及身体素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音乐教师要能够正确认识到音乐教学的重要性,切实发挥音乐教学应有的作用。3.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及创造力素质教育的终极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创造力及想象力,这也是现代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高中音乐教育所学习的音乐作品,是音乐家靠想象力创造出的。因此学生在欣赏这样的音乐时,会情不自禁地受到音乐魅力的感染,进一步激发自身的创作灵感,进一步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

四、结束语

第6篇: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分析范文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贵州的苗族民歌便被不同程度地通过不同途径引入相应的音乐教育中。一些经典的少数民族民歌还在全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如苗族飞歌、侗族大歌等。但总的来说,我省对各民族音乐文化的开发利用还处在“羞答答的玫瑰静悄悄的开”的状态。据笔者所知,目前我省还没有以省教育机关的名义正式下达将民族音乐文化引入正式的教学计划的文件和举措,倒是下面的一些州县的教育机关从保护传承的目的有过一些举措。艺术院校和文艺工作者过去对我省民族音乐的采风调查也多出于创作的需要。我省是仅次干云南的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我们有条件、有责任通过教育机制体现我省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文化。

回顾不同时期贵州民族民间音乐引入课堂的路径策略与方法,结合当前贵州音乐教育的现状,不难发现,目前仍然面临很多困难和问题。为此,笔者拟从贵州民族音乐的文化内涵、艺术价值及其引入音乐教育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探索将其引入音乐教育更为合理的路径、策略、方法。

一、贵州民族民间音乐引入校园的历史回顾与现状分析

建国以来,贵州的民族民间音乐便先后不同程度地引进了我省音乐教育中,不同阶段采取了不同的教学方法。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化艺术的发展,我国音乐教育也日趋多元,传统音乐文化更是倍受关注。不仅政府教育部门高度重视,而且,从中,小学到高等艺术院校专业都不同程度地把民族音乐纳入音乐教育体系当中。

早在1958年,贵州大学艺术系100多名师生曾分成五组、分别下到黔东南、黔西北和贵阳近郊的民族地区采风,收集了大量的少数民族歌舞资料,为后来音乐教学奠定了丰厚基础。

此后,不少音乐家开始运用苗,侗,布衣等民歌改编和创作料一些优秀歌曲,如雅文先生以“苗族飞歌”曲调为素材创作的“花腔女高音”独唱歌曲《两个太阳》(发表在《音乐创作》;杨绍榈创作《飞哟,飞到金色的北京》,也是以“苗族飞歌”为素材创作的,后获首届“全国民族团结征歌”三等奖,并选人上海音乐学院声乐教材。在全国产生一定影响。

1982年以后,贵州高校艺术专科学校(现贵州大学艺术学院)、贵州民族学院相继开设了“芦笙演奏”专业,以及侗歌班等,积累了很多宝贵经验。近年来黔东南州、贵阳修文、花溪区、白云区的一些中小学也相继开设芦笙音乐课,为芦笙音乐文化的传承、发展、保护开辟了一条较为广阔的科学之路。

特别值得一说的是,1984年,贵州省黔东南州榕江县文化馆的张勇先生在当地的中小学进行“侗歌进课堂”的实验,把侗歌引进榕江县“车民小学”,取得初步成功,并在文化馆的帮助下,并组建了“金蝉侗族少儿艺术团”(下称“艺术团”)。

1990年冬,张勇又到榕江县七十二寨进行以“侗歌教材为内容的师资培训。榕江县侗族音乐进课堂的音乐教育模式得到音乐界与教育部门的肯定与支持。以致从榕江、从江、黎平三县逐渐向湖南,广西等与贵州毗邻的侗族聚居区幅射,产生了广泛影响。

1993年,为了推广榕江县车民小学的成功经验,黔东南州教育委员会还与榕江县教育局教研室,榕江县文化馆联合举办了侗族师资培训班,使这一工作得以更加深入的发展。

1988年,贵州省艺术学校贵州省高等艺术专科学校(现贵大艺术学院)设置侗歌班。在黔东南,黎平,从江,榕江三县招收了24名侗族青少年。学制四年中专,聘请了黔东南州歌舞团的侗族优秀歌师吴定邦和从江县侗族优秀歌手石平娇,用口传心授的方法进行教学。1991年侗歌班第二次招生六名。1992年第三次招生20名,1995年第四次招生25名,1996年年招生范围扩大专业增加,在全省范围内招收了苗,侗,布依、彝等民族音乐方向的学生32名(侗歌班单设)。1997年中专班招36名,大专班15名(侗歌班单设)。2002年以来,“贵州民委”在民族文化保护工程的基础上,推动了“民族文化进课堂”等活动。2004年贵州民族学院音乐舞蹈学院(前音乐系)联合贵州省民委单独招收了民特侗歌班,少数民族学生不但在大学得到了免费学历教育,个人素质和音乐素养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为他们更好的传承和发展贵州少数民族音乐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技术保障。

90年代初,贵州师范大学音乐系邓光华教授率先招收了民族音乐学本科主修生,为我省培养了第一批民族音乐学专业人才。20世纪初邓教授又率先招收了我省第一批民族音乐学研究生,不久,贵大建立了音乐学硕士点,民族音乐学专业也是其主要专业之一,从此,贵州民族音乐教育是走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2005年,多彩贵州歌唱大赛取得圆满成功,省人民政府为了更好地传承贵州少数民族艺术,提出了培养人才培养的新思路,向贵州大学下达了“多彩贵州”特色专业人才的战略任务,获奖的16名优秀选手通过相关的专业测试,保送到贵州大学艺术学院就读,以期培养一批传承、弘扬、传播、推介贵州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专门人才。贵州大学艺术学院将这批学员的主专业分为“民族声乐演唱”、“通俗音乐演唱”、“少数民族民歌演唱”三个方向,并制定了相应的教学计划。其中,“少数民族歌唱”专业的教学计划,就包括了“苗族民歌演唱”、“侗族民歌演唱”、“彝族民歌演唱”等专业基础课程。

同年,贵州民族学院音乐舞蹈学院也继续招收了“侗歌”和“苗歌”专业的学生,聘请民间歌师教授“苗歌”和“侗歌”,强大的政府“后盾”为贵州的少数民族人才培养带来了春天,以至于到2006年的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上贵州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特别是侗族“蝉之声”组合获得“银奖”和“全国听众最喜爱歌手奖”,彰显了贵州人才培养伟大战略取得的实质性成就。

2006年至今,随着民族民间文化进课堂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推进,苗族民歌进入相应地区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力度加强。

综上所述,自1950年代以来,贵州民族民间音乐引入课堂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分别来取了不同的方法和途径。即从收集整理,歌舞创作为目的的阶段,和将贵州民族民间音乐文化引入中(高)等艺术院校的音乐教育的阶段。值得一提的是,侗族大歌引进中小学、高等艺术院校的音乐教育受到音乐学界、教育界和社会的好评、肯 定与赞同,现在贵大艺术学院音乐系“民特班“和贵州民族学院音乐舞蹈学院“民特班”等民族音乐教育都取得长足发展。芦笙演奏、侗族大歌、苗族飞歌、彝族山歌、水族绕歌等作为一个学科专业,在贵大艺术学院,贵州民族音乐舞蹈学院广泛开展,已向社会各界输送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在黔东南州境内苗、侗音乐则大量引进中小学的音乐教育。

二、贵州民族民间音乐文化引入校园面临的问题和困难

1.主流教育的压力

迄今,我国主流教育仍然为应试教育知识体系。一方面它为贵州民族地区文化教育发展打开了更大的视野,同时又造成对各个族群的本土文化的强大挤压,使引入工作难以实行。以歌(乐)传授经验、以歌(乐)交往、以歌(乐)明理等耳濡目染、身体力行的音乐行为已变得相当困难。

现在农村普遍实行“两基教育”的族群外知识系统的教育,以接受国家规定的考试而进行从小学——初中、小学——高中、小学——大学(或硕士、博士)等的一系列的应试教育,然后就业。这一过程中,音乐教育(国家规定的音乐教学普及)本身在民族地区就是一门“可有可无”的副科学习,因为音乐文化不在升学的应试范围,处于主流文化边缘的多民族音乐文化就更没有一席之地,所以,一些州县的民族文化进课堂困难重重、收效甚微,这恐怕是很重要的原因之一。

2.贵州民族民间音乐专业面临招生与就业的双重压力

1980年代贵州大学艺术学院(原贵州省艺术高等专科学校)开设“民特班”,把苗族民歌,侗族大歌等少数民族音乐引入“专业音乐教育”的创举、虽然取得一定的成功,但随着分配制度的取消,就业问题则是横亘在贵州民族民间音乐文化引入艺术院难以逾越的关口。这也是其它民间音乐作为一个音乐专业共同面临的难题。

“多彩贵州歌唱”大赛以后贵州大学艺术学院的“少数民族民歌演唱”专业的学生也同样面临就业的问题,1980年代开设的“民特班”,在分配制度未取消前多少有一点少数民族地区“委托培养”的政策支持。现在各地区都实行“就业招考”制度,所以贵州民族民间音乐文化引入艺术院校的音乐教育就业压力增大,而各地区相应缺少一种特殊人才引进的政策和制度。

3.贵州民族民间音乐专业面临师资匮缺的局面

贵州各民族的民歌,在歌唱内容、音乐形态、文化生态等方面学界都有较深入的学术研究,如李惟白先生的《苗岭乐论》便是一本较为深入地研究苗族民歌的专著。古宗智、殷干清、杨方刚等先生的研究成果也堪称硕果累累。但从声乐角度对少数民族民歌演唱技巧的研究、则是风毛麟角,可喜的是近年已有声音方面的专家开始重视并进行研究,如贵州大学张责华教授的《侗族大歌的演唱特点及其形式美特征》《苗族与侗族民歌的文化生态与演唱特点研究》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但未来的路任重道远,怎样使科学的发声方法和保持民族的特色有机的统一起来、是我们专业声乐教师长期追求的教学境界。另外,我们可以借鉴建国初将优秀的民间艺人请进学校的方法,把他们精湛的表演技艺传授给有系统文化知识的高校学生,再将这些学生中的优秀者留作教师,几代下来定见成效,据笔者所知贵州民族学院音乐舞蹯学院和贵州大学艺术学院已经初步留下了一批这样的优秀的学生。这样不久的将来就可以解决我省民族音乐文化专业教师匮缺的问题。

三、从贵州民铗民间音乐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探索将其引入音乐教育的多元路径

贵州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主要包括各民族的民歌、民族器乐、戏曲音乐、曲艺音乐、仪式音乐、民族歌舞等。这些音乐文化,首先在音乐形态结构上在内容上蕴含着厚重的人文历史,如苗、布依、仡佬、水、彝等民族的古歌和“侗款”以及苗族迁徙芦笙“乐舞乐”就描述了自己族群的历史、风俗、迁徙以及族群间的社会关系等;其次在形态结构上,各民族独特的审美思维形成其音乐旋律的神秘古朴、个性奇特、悦耳动听,因而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如引人瞩目的苗族飞歌旋律的级进小二度长音拖腔下滑的音调、让世人惊叹的多声结构的侗族大歌……,再有;要将贵州民族民间音乐文化有着丰富独特“奏”、“唱”技巧,引入我们的乡土教育(中小学)、艺术院校的音乐教学中,要联系其各方面的价值与作用,多途径、多目的、多维度地建立音乐立体教学体系,全方位的推进它的普及传承和传播发展。笔者以为在培养特色专业人才和维系传承的单极目的前提下,贵州民族音乐文化引入中小学和艺术院校的音乐教育还是难以解决文化生态复制的问题,只能实现部分(或片段)地引入学校音乐教育,其修复文化生态维系传承,将收效甚微,且举步维艰。其次,这种单极目的的引入,本身把贵州民族民间音乐的文化的整体文化内涵割离开去,其教学效果肯定是有限的:再者,把贵州民族民间音乐的文化引入学校音乐教育却未充分研究培养人才的供求,许多专业型歌舞团体改制及用人制度等都为典型民族特色学生造成就业阻碍,更阻碍了民族音乐的发展。

权衡上述问题,把引入音乐教育的前提,应在“多极目的”相互关照下进行。即抛开“维系传承保护”或“培养特色人才”的单极目的,在“促进音乐创作”、“普及教育”、“表演技巧训练总结”、“文化艺术生产消费”、“音乐传播”、“少数民族音乐史教学研究”相互联系的多极目的基础上,进行贵州民族民间音乐的文化引入学校音乐教育的多途径实现。具体方法策略如下:

1.贵州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历史价值与文化内涵对应的途径是:分别引入中小学的历史课程和艺术院校的少数民族音乐史课程,且为不同专业的必修课程。

2.贵州民族民间音乐文化在音乐旋律上的艺术价值的教学引入,可以在中小学音乐课上引入贵州民族民间音乐的文化的代表性曲调教唱学生:作为民族地区艺术院团必须的创作素材,以促进贵州民族民间音乐的文化的创新与创作:作为艺术院校作曲专业学生创作素材并提交作品。进而实现其艺术价值在音乐教学中的利用和转化。

第7篇: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分析范文

关键词:公共音乐 理论课程 建设

师范院校音乐教育是高师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培养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技巧的师资外,还担负着培养具有创新精神、能够进行创新思维的高素质人才的重任。长期以来,在加强师范院校音乐教育的进程中,某些高校只重视专业音乐教育的发展,而忽视了公共音乐教育的发展,使得公共音乐教育成为高校音乐教育领域中的一片空白,虽然在全社会呼唤加强素质教育的大好背景下,很多师范院校在公共音乐教育方面专门设立了艺术教研室,配置了相应的教学设备和音乐教师,可是效果并不好。笔者主要从师范院校公共音乐教育的理论建设方面谈一些个人体会。

一、普通高等院校公共音乐教育的现状

近年来音乐素质教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同时也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师范院校公共音乐教学体系中,大部分师范院校还没有形成完整的教学循环系统,甚至会出现系统中断的常规现象,没有从整体上、宏观上去寻找和探究师范院校公共音乐的教学规律和要求,在课程设置方面只开设简单的音乐欣赏课和相对应的技能技巧课,如组织一些兴趣小组、协会(歌舞协会、器乐协会),进行一些简单的音乐活动。在一定程度上还只是停留在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层面上,离高素质教育要培养一定深度的创新人才的目标还相距甚远。其实,真正的素质教育本身强调的一些音乐艺术作品鉴赏课程开设较少,甚至没有。当然,原因是多方面的,这同时也给我们高校公共音乐教育提供了长远的思索。

在课程设置方面的不科学,导致了音乐教育课程理论建设的缺陷,有些公共音乐教育的理论课程在有些高校一直没有得到有关领导和相关老师的重视,致使学生在音乐理论方面是一片空白。首先是相关的音乐基础知识,这也是高校音乐素质教育的基础内容,主要包括基本乐理知识、如何识读简谱和五线谱、音乐欣赏的知识和方法;其次是更深层次的音乐发展史的综合知识(包括中国音乐史和欧洲音乐简史);再次是简单的和声写作和音乐作品分析等课程。

二、引进一支高能力的教师队伍,推动公共音乐教育的进程

其实,师范院校公共音乐教学缺少师资的现象相当普遍,和很多中小学校缺少音乐教师一样。现在中小学的音乐教育发展了,学生的音乐素质也提高了,但是到了更高一等的学府,却得不到更好的发展,公共音乐教育的发展速度停滞不前。虽然很多院校设立了公共音乐教研室和艺术教育中心,但是没有真正经过专业训练的教师在主持工作,或者说是很少,甚至只有一人。大多数音乐课教师都是来自院校内其他部门的一些具有音乐特长的人员,更有甚者,一些院校是让在校音乐专业的学生来担任公共音乐课的教学。虽然这种做法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但是高校缺少公共音乐课教师的现象是不可否认的。

近些年以来,我国在实施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中,也加快了教师教育现代化的进程,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一直是教育关注的问题,也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现在,全国高校都在引进高学历、高素质的人才,希望能够改变师资紧缺和师资结构不合理的现象。所以,高校的人事部门应当根据需要,按需设岗,面向社会招聘具备教师资格的优秀人才从教,教师的招聘制度应当向专业化方向作进一步的发展。

 

三、重视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理论课程的建设与完善

高等师范院校的公共音乐教育,虽然不是培养中等音乐教师和更高层次的音乐教师以及音乐专业的专门人才,但在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科学与教育的迅速发展,需要大批高素质的全新型、综合型人才。音乐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素质教育体系的建立与完善,为高校公共音乐教育带来新的挑战和发展机遇。推进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理论课程建设与完善,应当重视以下几点。

1.完善理论课程体系

目前,一些师范院校的公共音乐教学在理论的教学上存在不足,只开设一些类似高中课程的音乐欣赏课,学生虽然还有兴趣,但是教学从理论上来说没有深度。我们教师应当更多地从音乐作品曲式分析上下工夫,开设与之相适应的音乐基本理论课,使师范院校的学生能够学以致用,不至于理论与实践脱节,从而提高高等院校学生的全面素质。

第8篇: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分析范文

关键词:高职 音乐教育 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3.149

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类型之一,也是职业教育的较高培养层次, 担负着为社会培养大量高级应用型人才的重担。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当今社会对职业技术人才需求不断增长。但是,目前我国的高职教育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人才的培养方面无法突出高职教育的职业性与实用性,所培养的人才不能有效适应社会职业岗位的动态变化和技术升级需要。高职音乐教育专业也存在着培养方向单一,与社会的实际需求有差距,专业设置缺乏自身特点,毕业生就业难等问题。宏观上说,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给音乐文化产业提供了巨大的空间。就如广西,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推进,泛北部湾经济圈的合作等,迅猛的经济发展势头带动了其他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比如:连办了15届的“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文化品牌,以及近期举办的“大地飞歌・一声所爱”全国歌唱比赛等,这些音乐相关文化产业的出现,使得相关音乐专业人才需求也越来越旺盛。然而,广西作为多个少数民族聚居较为集中的省份,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地区基础音乐教育发展呈现两极现象。许多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地区的基础音乐教育状况令人堪忧。广西高职音乐专业教育如何协调矛盾,抓住时代机遇,调整和拓展专业方向,找准自己的定位,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有用之才,是解决的首要问题。本文从广西职业教育角度出发,谈高职音乐教育专业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几点思考。

1 明确学科定位、培养目标,突出“职业”特性

广西地处祖国南疆,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除了汉族外,还居住着壮、瑶、苗、侗、京等11个少数民族。同时广西各区域经济发展不够均衡,目前仍有49个贫困县。这些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地区的基础音乐教育非常薄弱。长期以来,广西各院校培养的音乐本科生均不愿意回到基层工作,导致基层音乐教育发展滞后。针对这些情况,各高校可以均衡广西的社会状况,调整自己的学科定位。比如,广西某学院音乐教育专业在定位上,强调并明确立足少数民族地区,面向全国及西部地区,培养适应西部及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基层音乐教育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另外,高职学院音乐教育专业在专业建设、专业发展、培养目标与任务上与本科院校近乎雷同。所以,我们高职音乐专业教育更注重于培养、训练与职业相关的专业职业能力,“立足于、应用型”,保证人才培养与地方音乐文化特色建设接轨。只有这样,才能够具备直接进入市场的资质和能力,在基础音乐领域做出应有的贡献。

2 革新专业培养模式,优化专业课程设置

广西高职音乐教育专业人才培养,首要体现“应用型、技能型”的职业特点,其次,应结合广西少数民族民情,突出人才培养的地方特色,即“民族性”。那么,就应该在教学模式、培养模式上大胆改革。音乐教育专业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上应以学生全面发展、教会学生能用正确的方法来教授中小学学生,应把全面放在首位,再进行一门专长的训练,即“一专多能”。

在课程设置方面,我们要紧紧围绕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以此为标准设置专业课程。首先考虑到高职培养的学年限制,不可照搬本科院校的音乐课程模式。我们可以适当合并相关科目,比如,《乐理》和《视唱练耳》可以合并,《音乐欣赏》和《音乐史》也可以合并,使这些课程能在三年内修完。其次,增加一些地方性课程。比如,开设《天琴》课、《广西民族音乐》等,让学生了解广西本土音乐,以便更好地服务少数民族地区音乐教育。另外,也可以开设一些中小学实用的课程。如校园文化活动组织与策划、小学音乐教学技能训练等。同时,也可以适当增加一些文化管理的课程,如企业艺术文化管理、社会音乐文化概述等,体现出了全面与多能的特点,培养出来的人才不仅能适合基础音乐教育的要求,也能适应企事业单位的人才需求。

3 要注重非音乐文化的学习 ,提高人才综合素质

在高职音乐专业的教学中,学生大都忽视文化课程的学习,过于偏重专业技能的学习。作为音乐艺术文化的传播者,音乐教育专业学生人文知识结构要合理,努力实现学生的艺术能力与人文素养的发展。因此,以音乐文化教育为出发点,进行系统全面的教与学,以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为辅,要努力做到知识互置兼容,才能突出音乐教育 “全面性”的特点,这是我们培养任务和目标的体现。

4 提升教育教学能力和音乐实践能力,适应市场需求

高职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生大多走进基层,发展基层音乐教育。所以,在培养过程中,应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教学见识、实习,让学生在能学以致用,提高自身教育教学能力。因此,要加强学生的教学实践,多鼓励学生参加社会活动,强化实践育人。具体来说,可以完善“校、校合作共同体全程实践模式”,实行三位一体的“校、校合作共同体全程实践模式”,打破学校与学校的围墙,改变在课堂上进行师生教育的封闭模式,形成校校合作的良性互动。也安排学生到天等、隆安等音乐教育相对薄弱的农村地区、偏远地区进行教育实习,提高工作环境的适应性,以便在毕业后更好地就业。

总之,高职院校音乐教育专业人才培养首先要认清自我,准确定位,应根据自身特点,结合广西本地社会经济情况、以就业为导向来调整培养模式,不断建设发展本专业,形成独特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优势。这样才能为广西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基础音乐人才。

参考文献:

[1]陈玉丹.音乐教学论[M].高等教出版社,2003.

第9篇: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分析范文

一、发展矿工子女音乐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21世纪是人才竞争的世纪,充满希望、充满挑战,人类开始真正进入高科技信息和知识经济时代,全球信息技术的广泛交流、各种价值观、文化思想的相互交流、相互碰撞,使得知识经济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而理想中的新世纪人才不在仅仅局限于只有过硬的专业知识,还必须具备极高的艺术修养才能适应各国之间激烈竞争。在我国,经济、文化、社会建设,综合国力的提高都将依赖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要想培养出新型的、符合新世纪要求的高素质人才,就必须加快我国基础教育的步伐,全面提高基础教育的质量,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建设性人才。就这一问题,很多教育工作者不管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在不懈努力和探索,希望可以加快我国基础教育的步伐,但是因为一些陈旧的教育观念根深蒂固,严重影响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尤其是音乐教育,“学好数理化,走遍全天下”的思想,至今还在影响着中国人的教育观念,而完全忽视了学生自身情商发展的重要性。

众所周知,全面发展的完整内涵应该是理智与情感的协调发展,衡量一个学生是否全面发展如果只看他的智力发展,是远远不够的,而是应该将其智力发展和情感发展是否协调、同步作为最终的衡量标准。正如郭声健先生在《艺术教育论》中所论述一样:“儿童的发展不是单向的,而是多向的,理智成熟是儿童发展的重要方面,但不是唯一方面,感知、情感、想象等感性方面的成长也是儿童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没有这方面的发展,就难有人的全面发展”,并且将之形象的比喻为:“片面的开发、耕作会使得自然界丧失原始的平衡,自然界就会出现荒芜;同样,片面的开发、培养也会使人的心丧失原始的平衡,心灵就会走向荒芜。因此,之中理性发展而不重感性发展的教育不能算是全人的教育”①。因为,真正的教育“从不奢望每个人都能成为有真知灼见、深谋远虑的思想家。②”而应该使“教育过程首先是一个人精神成长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或者过程的一部分”③如何让感性和理性二者在平衡中求得发展,是所有教育者应该思考和追求的重要目标。而音乐教育恰恰是开启和发展学生感性思维,使学生获得情感体验,培养学生健全完善情感的最佳途径。④

就目前现状,很多学者都在积极思索、探索、研究,希望从中找出问题,引起重视,得以解决,以求推动整个社会音乐水平的提高。其中大部分学者将研究的重点放在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尤其是农村的中小学音乐教育。实际上,在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城市甚至是中等发展水平城市中,仍然有很多人群尤其是他们的子女同那些经济落后地区的孩子一样无法接受良好的音乐教育,无法履行其文化资本。作为这一群体的代表――矿工,就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我国现有的700多万矿工,虽然当代矿工的生活与过去相比已经发生改变,但,由于其职业的特点、煤矿本身发展的特殊性,其身份和地位却没有改变,这种矛盾导致了很多矿工子女在教育方面,尤其是音乐教育方面得不到充分的培养,多数在矿区学校就读的子女,由于学校管理机制的不完善和师资力量的短缺,导致音乐教育严重被忽视,这就会出现笔者前面所说的多数矿工家庭存在家庭经济状况较好,而子女音乐教育比较滞后的情况。如果这个问题得不到根本解决,就会出现矿区孩子音乐素养上明显落后于其他同龄孩子的局面,这势必影响到这些矿区孩子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在今后的社会竞争中处于不利之势。所以必须加快矿区子女音乐教育发展的步伐,如果能够提高这些矿工子女的音乐教育水平,将会对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树立起到非常大的作用,对他们日后的健康成长,对提高矿工人群整体的音乐教育素养,对促进整个社会音乐教育水平的提高,都将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二、改善矿工子女音乐教育现状的几点建议

针对矿工子女音乐教育的现状,笔者认为,要改善这种现状,让矿工子女都能接受良好的音乐教育,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改变矿工对音乐的传统观念

通过调研,笔者了解到,不少矿工认为音乐无非是弹弹琴、唱唱歌,娱乐一下,没有实际用处,甚至于有矿工把音乐与过去的“戏子”联系起来,认为是很“下九流”的东西。如果这些陈旧落后的思想观念不改变,他们就不可能支持孩子去学习音乐。因此,要想改变矿工子女的音乐教育现状,笔者认为首先应该加强对矿工自身的音乐素质教育。不少调查数据已经全面证实,青少年学习音乐(尤其是器乐)对开发智力、促进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整体素质的提高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应该让矿工了解这些,改变过去这种落后的观念。所以笔者建议音乐教育工作者可以在矿区或者矿工家属区深入宣传,且在矿区多组织一些文艺演出队进行慰问演出,以增强直接的感染效应,激发他们对音乐的热爱和兴趣。

2、提高矿工自身的素质

笔者曾对矿工的整体文化程度做过调查,发现大部分矿工的文化素质是比较低的,这种落后的文化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矿工的自身素质、人身观及价值观。因此笔者建议,矿区可把矿友们适时的集中起来,有组织、有引导、有针对性的学习一些知识,如,科技知识、文化知识,或者多开展一些文化娱乐活动,如,文艺演出、座谈会等,让矿友们在闲暇之余不再重复过去打牌、喝酒虚度光阴的生活方式,让他们在娱乐、学习之余懂得生活、学会生活,在享受生活的同时提高自身的个人素质及修养。

3、提高矿区学校师资力量

影响着矿工子女音乐教育的最大因素是教育者,也就是矿区学校的教师。落后的师资力量和“老资格”概念的占岗占编,严重影响着专业师资的融入,阻碍着矿区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这对矿区学校的正常教学,对学生音乐教育的顺利发展都是不利的。在这一点上笔者建议,相关政府机构应创新矿区学校的选人用人机制,严格考核考察,不要再让这种“老资格”、“人情网”等成为学校发展的束缚和障碍。

4、在矿区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

单纯的课堂教育肯定会受到很多局限,不能很好的满足孩子对音乐的多方面需求。因此,笔者建议学校在改善师资力量的同时,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多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如:音乐兴趣班、音乐兴趣小组、合唱队、小乐队等,为他们提供更广泛的学习音乐的机会和场所,让孩子们在课堂之外一样能够感受到音乐的魅力,加强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培养他们对音乐的爱好,为他们日后的健康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5、引起音乐教育工作者对矿工子女的关注和重视

目前国内教育工作者对矿工子女的关注度是不够的,不能说没有,但很少,尤其是在音乐教育方面,几乎是空白。他们也是祖国的未来,是社会大家庭中的一份子,音乐素质的培养对他们日后的成长与其他孩子一样是非常重要,甚至更为重要的(因为矿工的生活及工作性质导致很多他们的子女在心里上有一定的自卑感,这就更要重视在音乐教育方面的培养,以改善其自卑的心理),所以笔者建议能够有更多的音乐教育工作者可以走进他们、接触他们、了解他们、给他们提供适时的引导、建议和帮助,改变落后的音乐教育现状,让矿工的子女能够象市区的同龄孩子一样在音乐方面得到良好的发展。

6、对地区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建议

(1)更新教育观念,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加强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统筹管理

要改变矿工子女目前的教育现状,首要问题就是要提高对音乐教育的认识。地方政府和各级主管 部门要提高思想认识,充分认识到音乐教育的重要性,调整教育理念,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

现有条件下,资金问题已经不是制约矿工子女音乐教育的关键,地方政府部门在继续加大音乐教育必要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更要加强对矿区学校的统筹管理及监督。

1、严格控制学校的用人管理机制

笔者在前面提到过,矿区学校造成师资力量短缺的根本的原因,是因为很多在职的音乐教师并非音乐教育专业毕业,他们不懂如何用音乐教育方面的专业知识给学生创造良好的音乐教育环境,还在延续过去不专业或者老掉牙的方法教授课程,这势必影响矿工子女音乐教育水平的整体提高,不利于新课标的全面推广。就这种情况,笔者认为,作为教育系统的主管部门,应适时对这样的在职人员进行“清扫”,实行“能者上,庸者下”,对一些有教学经验且态度比较认真的教师,可以让其参加一些适当的培训,加强对音乐教育专业知识的掌握。而对一些因为特殊原因,毫无教学经验且不负责任的教师,就要严厉对待,清理出岗,把位置留给有能力胜任的专职教师,不断注入新鲜血液,这不但有利于加快提高矿工子女的音乐教育水平,还能缓解一些就业压力,对社会的发展,对矿工子女的音乐教育都可谓是件好事。

2、继续加大对矿工音乐教育方面的资金投入

就笔者的调查来看,现在大部分矿区学校的硬件设施还是比较齐全的,但仍有少部分矿区学校的设施还比较落后,这就需要政府继续加大对矿区学校的资金投入,争取让每所矿区学校都能够有齐全的硬件设施,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同时,要提高矿区学校教师待遇,因为很多矿区离城市中心较远,所以一些音乐专业毕业的学生不愿到矿区学校任教,这就需要政府提高待遇,以此吸引一些专业的音乐人才来矿区工作,提高音乐教育的质量。

3、加强对矿区音乐教育的指导和管理

矿区学校已经由政府相关部门统一管理,但整个学校的运作及日常管理还是与过去没有统一管理之前一样,领导陈旧的管理运作模式、教师老思路、老方法的教学形式,这都需要政府主管部门加大对矿区学校的指导和管理力度,可以经常派一些专家进入校园进行指导,为矿区学校的教师提供更多学习和交流的机会和空间,使得政府发挥其真正的监督作用。

(2)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提高音乐教师的专业素质

教师的专业素质是关系着新课改能否健康、顺利发展的关键,而在矿工子女的音乐教育问题上,也是起着至关重要的一个因素。这其中包括:教师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科研能力三方面。只有当教师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之后,才有可能顺利的进行教学,保证甚至提高教学质量,才能改善并提高矿工子女的音乐教育现状。

通过以上的建议,希望能够促进、提高矿区专业教师的师资力量;能够完善矿区学校的管理机制,加强政府的监督作用;能够使矿区的孩子同其他孩子一样接受到本应享有的音乐专业教育。

注释:

①郭声健.音乐教育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p101―102

②亚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p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