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资产价值提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动态能力;顾客资产;整合维度;市场导向维度;学习维度
一、 引言
我们认为当今时代多数企业均正处于超竞争环境下。一方面,针对企业内部环境而言,为了生存和发展,企业必须迅速判断环境变化并不断创新其能力,才能获取竞争优势,这种随环境改变而变化的能力才是企业竞争力形成和发展的关键。动态能力是企业整合、构建和重组内外部资源以修正运营操作能力从而适应动态复杂快速变化环境的能力(Teece,Pisanno & Shuen,1997),因此,动态能力已成为在超竞争的新市场中企业获得环境内部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新利器。另一方面,针对企业外部环境而言,Collis(1994)认为企业外部环境变化包括变化的消费者偏好、政府管制、技术进步等。在超竞争环境下,消费者偏好的变化经常使顾客资产不可预测,并影响到营销计划的实施效果。
二、 文献综述
顾客资产理论把企业内外环境有效的融合在一起,成为联结顾客与企业之间的一种持续互动的纽带。
1. 顾客资产的定义。顾客资产的概念最早由Blattbery,Deighton(1996)提出,他们将顾客视为企业的重要资产。Rust,Zeithaml和Lemon(2000)将顾客资产定义为企业在一定时期内拥有的或控制的,能以货币计量的,可以为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具体的顾客资源。顾客资产的研究基本分为三个流派:(1)价值计量流派。Guilding和McManus(2002)认为顾客资产会计包括用于评估与某特定客户或客户群体有关的收入或利润现值的所有会计方法。(2)能力流派。Hogan等(2002)认为,作为资源与能力的组合,企业的任何活动都要依靠独特的资源和能力来支撑,顾客资产管理也必须依靠独特的资源和能力来进行,但当时未给出具体框架。目前,识别顾客资产管理关键能力及其影响效果的实证分析进展仍然比较缓慢。(3)营销流派。以关系营销为基础,美国西北大学Kelfogg学院进一步认为,顾客资产作为企业与业务往来者之间的组织关系的价值,是顾客与企业保持业务往来关系的可能性。企业和顾客互为价值感受主体和价值感受客体,把营销看作是企业与顾客的价值互动交换过程(Ulaga,2001)。这是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仍然不是很多。
2. 顾客资产的驱动要素。Rust,Zeithaml和Lemon(2001)将顾客资产分为三个驱动组成部分:价值资产、品牌资产和维系资产(见图1)。他们认为只要辨清在某个企业或者行业中最重要的资产,就可以把管理重心放在这个最具影响力的资产驱动要素上,通过提升该资产从而提升企业的整体顾客资产。
Taeschler(2002)基于其对顾客资产的定义,认为顾客资产是由品牌资产和关系资产这两个要素驱动的,并且指出关系驱动的作用要强于品牌驱动。
Bolton,Lemon和Verhoef(2004)强调营销工具对顾客行为产生的影响,指出营销行为影响顾客与企业关系的长度,深度和宽度(即关系存续的时间,交易数量和交叉购买),并进而影响顾客资产。
Bolton(1998)和Kumar(2002)通过对单个顾客和企业的关系存续时间模型的研究表明,顾客满意的效果随时间的过去会发生变化,并且顾客期望与当前服务表现间的差异也起到重要作用。Reinartz和Kumar(2003)说明了直接邮寄广告和忠诚计划在关系存续时间上所起到的积极影响,而Thomas(2001)考虑了在航空运输行业中,渠道的获得对顾客维系的影响。Bolton,Lemon(1999)的研究证实,处于较高满意度和对价格有较好感知的顾客对服务的使用会处于较高水平上。Bolton,Kannan和Bramlett(2000)的研究表明,一项忠诚计划会激励顾客对服务的使用。Verhoef,Franses和Hoekstra(2001)研究表明,满意和价格公平对顾客交叉购买所起到的影响是非常小的。他们还进一步地研究认为,满意水平的变化,而不是确定的满意水平会影响交叉购买(Verhoef,Franses和Donkers,2002)。
从动态性方面,部分学者也分别做了一定的探讨,主要是针对某些服务属性或营销工具对顾客终身价值和顾客资产影响。例如,价格或质量可能随着关系长度的延续,其重要性会降低(Boulding,Kalra & Staelin,1999;Mittal,Katrichis,2000;Mittal,Kumar & Tsiros,1999)。这些动态性对于顾客行为可能会产生深远影响,企业在分配一段时期内的营销支出时必须意识到这种动态性。例如,Lemon,Bolton(2002)的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顾客与企业关系时间的延续,服务可靠性可能会变得日益重要,并且伴随着在顾客对服务的使用上产生不稳定影响以及交叉购买。这说明顾客资产是动态的资产,企业静态的组织能力已无法充分的起到提升顾客价值的作用。而与之相适应的是动态的企业能力。
3. 动态能力的定义。Teece、Pisanao和Shuen(1997)认为,动态能力是为了适应快速变化的外部环境,构建、整合和重构企业内部和外部能力的能力。动态能力不局限于过去任何一种核心能力,而是处于企业能力结构的最高层,具有现象性,它使企业在面对变化的市场环境时,能够迅速整合,建立和重构内外资源、技能和能力,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关于动态能力的实证研究,Teece和Pisanao(1997)又明确提出动态能力由整合能力、构建能力和重构能力三个维度构成的观点。近年来,国内外学者以此观点为基础,逐步展开了深入研究,但在维度划分问题上仍然比较混乱。Darshan Desai,Subrat Sahu和Piyush Kumar Sinha(2007)对CRM动态能力进行了定义,他们认为CRM动态能力是指整个客户管理过程中都体现着动态管理,而这种管理通过制定新的具备竞争力的价值创造力量,巧妙地利用各种资源,为公司及客户创造价值。国内文献研究的发展仅仅局限在基于能力的顾客关系管理研究,并对能力维度的划分进行了有针对性的界定,但尚未触及动态能力与CRM的进一步探讨。为了推动动态能力理论研究的深入开展,并增强相关实证研究的理论贡献,有必要引入全新的构念或重新界定已有的构念(Colquitt & Zapata,2007)。
三、 动态能力提升顾客资产的价值策略
动态能力测量维度的探索以Teece等(1997)在其开创性文献中提出的动态能力框架为基础和起点,它包括以下假设:首先,竞争优势来自于动态能力,即“改进、更新、重构资源,形成新的功能能力,使之与外部环境相匹配”的能力;其次,动态能力包含三个方面内容,其一是组织和管理过程,其二是资产位势,其三是路径。资产位势和路径是静态的,他们决定了组织和管理过程。而组织和管理过程是动态能力的本质和竞争优势的来源(林萍,2008)。不同学派关于动态能力维度的观点,我们应致力于从动态能力的不同维度研究顾客资产的价值策略。
1. 动态能力的整合维度策略。Teeee,Pisano和Shuen(1997)认为动态能力是企业整合、构建和重组内外部胜任特征以应付快速变化环境的能力。其中“动态”指的是更新胜任以达到与变化的商业环境相一致的能力,“能力”强调的是战略管理在合理地适应、整合和重组内部和外部组织技能、资源和职能胜任以匹配变化环境要求的关键角色,也可以认为是协调和控制能力。在超竞争环境下,企业持续获得顾客资产依赖于企业内部存在的管理和组织过程。组织过程从静态角度讲是通过协调和整合来完成特定任务;从动态角度讲是学习。学习通过试验促进任务更好完成的过程,还能帮助发现新的机会。企业的学习具有社会和集体性质,学习产生的组织知识存在于新的活动模式、组织惯例和新的组织逻辑中;从转换角度讲是重构和转变。在迅速变化的市场中,不断发现重构企业资产结构、实现必要的内外部转变的能力具有重要价值。Zott(2000)基于国际化经营的角度,认为动态能力是企业创造、积累和提升独特的能够为企业带来经济回报的资源的能力,它包括拥有和提升能力。Helfat和Raubitschek(2000)提出了一个深化了的对Teece,Pisano和Shuen(1997)所定义的动态能力理解的知识、能力和产品共同演进的模型,核心思想是企业的产品发展由企业的知识系统和学习系统所支撑,而产品的发展又反过来增强企业的知识和学习能力,这一能力增加了顾客资产中品牌资产的提升,从而进一步促进顾客资产价值的有力提升。
2. 动态能力的市场导向维度策略。市场导向指的是对市场、消费者需求以及竞争者动态的敏锐嗅觉,他还能在有效进行资源重新配置以及适时更新方面对市场情报做出积极响应(Day,1994,Kohli & Jaworski,1990)。它主要在于适时洞悉并适应市场环境,以及针对资源的转变快速决策。市场导向有助于CRM的动态管理动力,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点:(1)识别新的市场机遇(Day,1994);(2)识别资源与能力差距(Sinkula,1994);(3)促进创新(D'Aveni,1994)。要想有效地对资源进行配置与更新,必须以了解消费者需求和市场趋势为前提。洞悉市场环境、传播市场情报以及发动变革的能力是动态管理的重中之中(Teece,Pisano & Shuen,1997)。认识自身资源与能力的差距,以及是否与市场需求相匹配,是CRM动态管理能力的一个重要的方面(Grant,1995)。市场导向维度帮助企业了解顾客,建立并维持长期的良好的顾客关系,促进顾客资产的维系资产的提升。
3. 动态能力的学习维度策略。Zollo和Winter(2001)认为动态能力是种持续稳定的集体学习行为模式,通过这种行为模式,企业可以系统地形成和改善它的运营惯例,使得企业绩效得以不断提升。此外,这个定义还提出了动态能力是在企业内不断学习和相关日常活动调整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例如组成层次的“模块学习”或者过程层次的“构筑学习”,模块学习包括企业内运营惯例的重新组合以适应新的产品组成。构筑学习指的是发展重组企业内现有惯例的新方式。Winter(2003)则提出了一个基于能力学习的动态能力模型,其中心变量是抱负水平,他认为抱负水平决定对学习的投资,而“满意原则”解释能力发展的渐进特征。触发新的学习过程需要“抱负水平”的变化。自组织学派的界定:Masini等人(2001)借助演化经济学的分析工具:自组织理论,首先明确提出动态能力是(下转第34页)运用和拓展兼而有之的高层次管理能力,是与环境相适应的自组织系统。Kliesch(2005)则在Teece,Pisano,Shuen(1997)研究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基于双重过程的动态能力自组织系统模型。一方面是基于整合己有胜任完成特定任务过程的运营层次能力;另一方面是基于监控运营能力运行过程的由各种协调和控制机制构成的监控能力,随时掌握运营能力所整合胜任的刚性化趋势并加以改进。两种能力协同互动,共同演进,保证在特定领域获取持续竞争优势。企业动态能力的学习维度,可以帮助提起提高产品或服务的质量,保证内外环境的协调统一,从而有利于增加顾客资产的价值资产。
四、 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文献的梳理和研究,我们认为企业动态能力的三个维度分别对顾客资产的三个驱动因素积极的促进作用,即:整合维度策略可以帮助企业提高顾客资产的品牌资产驱动因素的价值;市场导向维度策略可以帮助企业提高顾客资产的维系资产驱动因素的价值;学习导向维度策略可以帮助企业提高顾客资产的价值资产驱动因素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林萍.组织动态能力研究.厦门大学学位论文,2008.
2. 刘石兰,任浩.论企业能力对顾客价值的作用及其匹配.外国经济与管理,2007,29(6).
3. 邵景波.顾客资产测量与提升研究.哈尔滨工业大学学位论文,2006.
4. R.Kordupleski, R. T.Rust, A.J.Zahorik. Why Improving Quality Doesn't Improve Quality.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1993,(35):82-95.
5. Teece, D., Pisano, G., Shuen, A. Dynamic Capabilities and Strategic Management.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7,18(7):509-533.
【关键词】存货资产;内部控制;效能
存货资产是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取得经济效益并实现发展战略的重要物质基础。为此,财政部等五部委单独制定了包括存货资产、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在内的《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8号——资产管理》,财政部会计司对该指引作了解读。学习并按照上述文件制订本企业的存货管理制度,是落实加强存货内部控制的十分重要的管理活动。
一、现代企业应树立存货内部控制的新理念
传统的存货资产内部控制,主要是对存货资产使用价值的控制,亦即通过对存货实物资产的内部控制,达到在量上未发生缺失,在质上未发生蜕变。在现代企业制度下,加强对存货资产内部控制的重点,应从防范实物资产安全,转移到对资产全面风险管控要求,促进企业在保障资产安全的前提下,提高资产效能,充分发挥资产资源的物质基础作用上来。或者说,加强对存货资产内部控制,既要保证实物资产的安全完整,保持存货资产使用价值的完好,更应关注这些资产的价值提升,有利于促进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为此,《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8号——资产管理》着重从存货资产的价值出发,将存货资产管理应当关注的风险,定位于“存货积压或短缺,可能导致流动资金占用过量、存货价值贬损或生产中断”。
基于此,讨论存货资产的内部控制,必须与存货资产的上一过程的采购和下一过程的销售联系起来。
二、存货资产采购阶段
存货资产的采购,应在一系列内部控制措施的监控下,做到:
1.最佳的采购批量批次。在综合考虑取得成本、储存成本和缺货成本下,科学地制订这三种成本之和最小的最佳存货采购批量批次方案。如果采购批量过大,就有可能导致“资金占用过量、存货价值贬损”以及保管困难和储存成本增高等问题;如果采购批量过小,就有可能出现因“生产中断”而不能及时向客户交货,以及仓储单位固定成本过高、抽检次数过多等问题,使企业的效益遭受损失。
2.最优的存货质量组合。存货的质量组合应根据本企业对产品质量的需求而定。质量过低会影响产品质量从而最终影响企业信誉,这只能是短视者的短期行为,为有远见的经营管理者所不齿;质量过高,超过了产品生产所必须,也会造成质量过剩,不必要地提高产品成本从而挤压企业的盈利空间。
3.最合适的供应商。要建立科学的供应商评估和准入制度,优先选择那些有信誉、有实力的供应商。在采购价格确定上,可以通过竞标等方式进行,以保证采购价格建立在公平、合理、有利的基础之上。
4.最经济的运输方式和运输路线。首先应明确所采购的存货资产由谁负责运输问题,如果由企业自行提货,应更多考虑运输路线和运输方式的选择和运输险投保等事宜。
5.最有利的采购货款付款方式。采购货款付款方式有预付货款、付款提货、货到验收后付款等方式,具体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而定。
做好上述各点,就能为在保障资产安全的前提下,提高资产效能提供了有利的前提。
三、存货资产储存阶段
对存货资产的内部控制,储存阶段是一个重要环节。为此,应从验收入库、仓储保管、生产加工后再入库、出库、盘点和处置这几个环节进行梳理,查找管理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如发现存货积压或短缺,可能导致流动资金占用过量、存货价值贬损或生产中断等风险,应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改进,以确保资产管理处于最佳状态。
(一)存货取得
存货取得的主要风险是在采购环节中可能存在的诸如存货预算编制不科学,采购计划不合理,可能导致存货积压或短缺等问题的发生。
存货在验收入库时,应分别不同来源做好验收入库工作,重点应放在对外购存货的验收上。首先应就进货合同、进货发票与存货的品种、数量、质量、规格、保质期等进行核对。从数量上看,特别如煤炭一类材料一定要通过必要手段加以核对,防止因短斤缺两而造成的损失;从质量上看,多数通过“感官鉴定法”进行,有的则应通过“仪器检验法”进行。对需要索取质量保证书的应在取得后再验收,不少存货还应请企业技术部门或委托具有检验资质的机构进行抽检。从包装上看,验收中要注意存货包装是否完整、牢固,有无受潮、水湿、油污等异状,液体存货有无渗漏痕迹等。对本企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半成品、产成品也应严格进行检验,做到不合格品不入库。
对于在入库前需要经过挑选整理分类或仅作改变形状、改变包装等简单加工的存货,应注意挑选整理或初步加工前后的对比,确定合理的损耗率,对需要进行简单加工的存货,应重新进行账务登记;对需要委托外加工的存货,应办理出仓、进仓手续。此外,还应加强存货的保险投保,以降低存货的意外损失风险。
(二)存货储存
存货储存保管控制的主要关键在于“安全、降本”。就安全而言,主要应做到:防火、防洪、防盗、防潮、防病虫害、防变质,同时也应注意科学的摆放。降本就是要尽量降低保管成本。存货储存中发生的成本中有的是固定成本,如仓库的折旧费用,人工费用,清洁、防火、恒温等费用,为降低存货的单位储存成本,应在对存货实行分区保管,根据存货的不同性质按存货种类和性质分区;按发往地区分区;按存货的危险性质分区储存保管的前提下,充分注意提高仓库存放空间的利用率和时间的周转率,使单位存货的固定费用降到最低。此外,对露天堆放的存货,更应采取必要的措施加以保管,防止损坏变质、价值贬损、资源浪费。
此外,仓库储存部门应建立健全存货账,及时正确地记载存货的收、发和结存等变动情况,并加强对在库存货的巡查和抽检,发现存货缺失、变质、毁损等情况的,应及时查明原因,作出处理。存货存在减值迹象的,应及时与生产、采购、财务等相关部门沟通。对于进入仓库的人员应办理进出登记手续,未经授权人员不得接触存货。
(三)存货加工
一般生产加工企业购进存货的目的,主要在于将其作为原材料、辅料、工具等,在生产加工时领用,待其加工为半成品及最终产成品后,再验收进仓等待进一步加工或销售。因此,对生产加工过程的控制应成为存货资产控制的主要内容。产品成本控制不仅是对直接材料、直接人工消耗的控制,也包括对产品质量和废品率的控制。要以最小的消耗,将投入生产加工的原材料和辅助材料,转化为合格产品,为销售提供更多更好的待销商品存货。对这一生产加工过程,必须制订内部控制制度来促其正常进行。
(四)存货发出
(1.国家电网公司运营监测(控)中心,北京100031;2.安徽南瑞继远软件有限公司,安徽合肥230088)
摘要:数据资产是企业重要的战略资源,为了促进公司运营数据资产应用价值提升,在对数据资产价值构成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分析的基础上,引入层次分析模型构建指标评价体系,并利用层次分析法软件计算数据资产各项评估指标权重,建立了基于成本和应用考虑的数据资产价值评估模型,对模型应用给出具体评估步骤,并将该模型应用于具体的数据资产价值评估。区别于传统的数据评估方法,这里将评估的关注点从数据质量方面转向以往很少关注的数据资产价值方面。
关键词 :数据资产;数据资产价值评估;评估模型;层次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TN911?34;TP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73X(2015)20?0044?04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f data asset value assessment model
ZHANG Zhigang1,YANG Dongshu2,WU Hongxia2
(1. Operation monitoring Center,State Grid Corporation of China,Beijing 100031,China;2. Anhui Nari Jiyuan Software Co.,Ltd.,Hefei 230088,China)
Abstract:Data asset is an important strategic resource for enterprises.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application value of data as?sets,the analytic hierarchy model is brought in to build an index evaluation system 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the value composi?tion of data asset and its main influence factors,the AHP software is used to calculate various evaluation index weights of dataassets. A data asset assessment model in view of cost and application was established,which provided the specific appraisal pro?cedure of model application and was applied to the value assessment of concrete data assets. Different from the traditionalmethod of data evaluation,it paid close attention to the value of data assets rather than data quality.
Keywords:data asset;data asset value assessment;assessment model;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0 引言
作为一项公司资产,数据的重要性正日益突显,这促进了新的数据资产价值评估方法的发展。互联网和移动及智能技术的传播已经从根本上改变了商业数据的面貌和曝光度,数据量和数据种类不断增加。数据被越来越多地用于提升运营效率,将数据转化为价值的机会也将随之增多——至少在短期内可以这么说。因此,未来十年内,数据将成为一个重要的财富创造来源,并且将越来越多地被视为一项值得重视的企业资产,数据资产价值评估问题,也将成为公司估值的核心问题之一。数据资产作为新生事物,本身还需要不断研究、实践和完善,数据资产价值评估更是一个持续的、不断完善的逐步过程。目前,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仍然比较欠缺,主要的研究成果集中在无形资产价值评估之中。孙荣玲等对无形资产的价值及价值实现的量化方面进行研究,把分散在企业各部门的无形资产贯穿起来,作为一种真正的资产加以管理与经营[1]。潘渭河强调无形资产不能脱离有形资产单独使用,无形资产的价值实际上是垄断价值,无形资产使用上的特殊性,对无形资产的价值评估方法,形成了重要的约束条件[2]。陈昌云提出传统的无形资产的评估方法已远远不能满足无形资产发展的需要,提出了无形资产评估的两种新的思路:
Black?Scholes期权定价模型和EVA方法,并把它引入到对企业整体价值的评估中[3]。贺业明分析指出传统无形资产价值的评估方法并不适合于小企业无形资产价值的评估,并根据小企业自身的特点,提出为小企业的无形资产“量身打造”的价值评估方法[4]。
本文基于前人对无形资产价值评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数据资产本身的特点,引入层次分析模型构建指标评价体系;从数据资产的成本和应用两方面研究,构建数据资产价值评估模型,提出一套全新的数据资产价值评估方法。
1 相关理论
(1) 数据资产及其价值评估。数据资产是企业在运营活动中形成的,由企业拥有,在数据的产生、获取、处理、存储、传输和应用全过程可控,并能够给企业带来价值的数据。数据资产价值评估是使数据的内在价值和使用价值有一个可操作的量化指标,对数据进行多角度价值评估,利用评估结果对工作提出整改建议,提升数据运营管理水平。
(2) 层次分析法。层次分析法(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AHP)[5?8]是美国著名的运筹学家A.L.Satty等人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将一种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多准则决策方法。层次分析模型是把复杂的问题分成若干个组成因素,并按支配关系分组形成层次结构。然后通过两两比较的方式,综合决策者的判断,确定决策方案重要性的总排序。具体步骤如下:
① 分析各因素的关系,建立递阶层次结构;
② 对同一层次的多个元素,关于上一层中某一准则的重要性进行两两比较,构建比较判断矩阵;
③ 由判断矩阵计算比较元素对于该准则的相对权重,并检验一致性;
④ 计算合成权重,即全局权重。
2 研究思路
目前,管理有形资产的评估方法比较成熟,主要有以下4种:收益现值法[9];重置成本法[10];现行市价法[11];清算价格法[12]。无形资产也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评估方法,主要有:成本法[13];市场法[14];收益折现法[15]。但是由于数据资产的评估标准和要素相差很大,因此上述这些方法并不能完全应用到数据资产价值评估当中去。当前对数据资产价值评估的研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关于数据资产价值的精确定义。数据资产价值定义不统一,导致人们对数据资产价值理解出现多样化,难以提出有效解决方法。建立数据资产增值管理体系,必须明确数据资产价值的定义。
(2)没有形成一个权威性的数据资产价值评估模型或参考模型。大多数据资产价值评估的研究是针对很单一的问题进行的,解决系统中的比较重要的质量指标,比较系统的研究也只是提出了建模的观点,并给出了建模的步骤,但没有提出数据资产价值评估模型的体系结构。
(3)没有形成系统的数据资产价值评估维度,从不同的维度对数据资产价值评估衡量的标准是不一样的。(4)针对数据资产价值评估没有形成具体的量化标准,局限于概念和理论的研究。
数据资产价值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数据资产价值评估作为数据资产价值的生命线,是数据资产发挥价值的基础,亟需开展数据资产价值评估工作以提升数据增值运营水平。在对数据资产价值进行评估的时候,需要建立数据资产价值评估模型,从数据资产价值评估维度、数据资产价值评估方法等角度,设置校验规则,以提高数据资产价值评估模型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并提高数据资产价值评估工作的效率,为进一步的数据增值运营水平提升、减少决策失误和避免经济损失打好基础。
本文探讨的运营数据资产价值评估方法,在对数据资产价值构成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分析基础上,引入层次分析模型构建指标评价体系,并利用YAAHP层次分析法软件计算数据资产成本和应用评估指标权重,建立了基于成本和应用考虑的数据资产价值评估模型,并对模型应用给出了具体评估步骤。
3 数据资产价值构成及主要影响因素
与一般无形资产价值构成不同,由于数据资产价值形成过程的创造性、生产的一次性、获利能力的不确定性、成本费用的模糊性、价值转化过程的风险性等特征,影响数据资产价值形成的因素更加复杂、种类更多,从而导致数据资产价值评估工作的复杂性和难度更大。
因此,必须深入分析影响数据资产价值评估的各种影响因素。
结合运营数据资产的特点,本文认为影响运营数据资产价值评估的主要因素是数据资产的成本和应用,所以从成本出发,结合应用过程,讨论数据资产价值构成及主要影响因素,并以此来评估数据资产价值。
3.1 数据资产成本
数据资产的成本是一个动态指标,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并随着这些因素的变化而变动,其中许多因素具有不确定性。数据资产成本主要来源于信息系统的建设费用和运维费用,因此本文从建设费用和运维费用两个角度对数据资产成本进行评估,是比较科学有效的计算方法。
(1)建设费用。数据资产建设费用是从信息系统建设费用评估而来。信息系统的建设费用一般包括人工费用、材料费用、间接费用等。
(2)运维费用。数据资产运维费用包括业务操作费和技术运维费,其中业务操作费包括对数据资产的监测费用和数据资产问题管理费用;技术运维费主要指数据资产台账维护费用。
不同的数据资产所包含的建设费用和运维费用的比例是不同的,例如有的数据资产侧重于信息系统建设,则其建设费用比重较大;有些数据资产侧重系统运维,则其运维费用比重较大。
3.2 数据资产应用
数据资产价值的关键是看似无限的再利用,即它的潜在价值。数据资产成本对其价值的影响固然至关重要,但还远远不够,因为大部分的数据资产价值在于它的应用,而不是占有本身。因此,研究数据资产价值构成时,就必须将数据资产应用纳入其中。
数据资产应用要根据不同的数据资产分类分别进行研究,关注于数据资产使用次数。对于不同的使用对象,也会产生不同的使用效果。因此,本文研究数据资产应用影响因素时,将数据资产的分类、使用次数、使用对象和使用效果评价作为主要的评估指标。
3.3 数据资产价值构成
通过对数据资产成本和应用情况分析,得出数据资产价值构成如图1所示。因此,数据资产价值评估方法是将数据资产成本和数据资产应用通过数据资产价值评估模型计算得出。
4 数据资产价值评估模型
数据资产价值评估是通过适宜的数据方法对影响运营数据资产价值的主要因素量化处理最终得到合理的评估值。数据资产价值评估模型构建方法的操作步骤如图2所示。
4.1 计算数据资产成本
根据第3.1节的内容,数据资产成本影响因素包含建设费用和运维费用,并且不同的数据资产所包含的建设费用和运维费用的比例是不同的。因此,每一个评估项对数据资产价值产生多大的影响,必须给出一个比较合理的评估值。
对数据资产成本影响因素进行处理,确定每一项评估指标的权重,从而计算出数据资产成本得分。
4.1.1 AHP法构建数据资产成本评价体系
根据对数据资产成本及影响因素的分析,采用AHP方法,得到如表1所示的指标体系。
表1 数据资产成本评估指标体系
4.1.2 采用YAAHP层次分析法软件计算成本YAAHP(Yet Another AHP)是一款层次分析法辅助软件,提供方便的层次模型构造、判断矩阵数据录入、排序权重计算、加权计算以及计算数据导出等功能。只需要具备初步的层次分析法知识,不需要理解层次分析法计算方面的各种细节,就可以使用层次分析法。层次分析法计算数据资产成本的步骤如下:
(1)绘制层次结构模型
按照数据资产成本评估指标体系,绘制层次结构模型(本文为了简化计算,忽略准则层),如图3所示。
(2)计算判断矩阵
确立思维判断定量化的标度。在两个因素互相比较时,需要有定量的标度,假设使用下面的标度方法,其含义如表2所示。
按照重要程度划分,根据公司业务专家意见,构造比较判断矩阵,如表3所示。
(3)计算结果显示
YAAHP软件自动完成判断矩阵一致性检验,一致性检验通过后,计算得出成本评估指标的权重如表4所示。
假设数据资产建设费用和运维费用的得分分别是s1 ,s2 ,数据资产成本评估指标总得分Sp 可以通过加权计算公式得出:
根据公司业务专家意见,采用专家评分法得出数据资产建设费用和运维费用的得分分别是80,90,计算出该数据资产成本评估指标总得分情况:
4.2 评估数据资产应用
采取同样的方法,评估数据资产应用评估指标总得分。数据资产应用涉及数据资产的分类、使用次数、使用对象和使用效果评价4个指标,每一指标对数据资产价值产生多大的影响,必须给出1 个比较合理的评估值。因此,必须对数据资产应用评估指标影响因素进行处理,确定每一个应用评估指标的权重,从而计算出数据资产应用评估得分。
(1)采用AHP法构建应用指标评价体系根据对数据资产价值应用及评估项的分析,得到如表5所示的指标体系。(2)采用YAAHP层次分析法软件计算权重按照重要程度划分,根据公司业务专家意见,构造比较判断矩阵如表6所示。
YAAHP软件自动进行判断矩阵一致性检验,一致性检验通过后计算应用评估指标的权重,结果如表7所示。
根据公司业务专家意见,采用专家评分法得出资产分类、使用次数、使用效果评价、使用对象的得分分别是80,70,60,90,根据加权计算公式,得出该数据资产应用评估指标总得分情况为:
4.3 数据资产价值评估
根据数据资产价值构成一节表述,数据资产价值是由成本和应用构成。综上所述,最终确定数据资产价值评估的计算模型:
数据资产价值= 数据资产成本得分+ 数据资产应用评估得分根据文中实例,对模型进行量化,最终得出该数据资产价值:
5 结语
本文建立的基于数据资产价值评估模型,从成本和应用的角度考虑了影响数据资产评估的主要因素,而且为了对数据资产的价值有一个更为精确地评估,在模型中采用了层次分析模型构建应用指标评价体系,并利用YAAHP层次分析法软件计算指标权重。从数据资产价值评估模型中可以清楚的看出影响数据资产价值的因素,可以通过对数据资产进行问题管理,优化有关影响因素的得分,提高数据资产价值。
参考文献
[1] 孙荣玲,侯世昌.企业无形资产价值及价值实现量化的研究[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15(3):50?59.
[2] 潘渭河.试论无形资产价值评估的特殊性[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0(7):31?32.
[3] 陈昌云.无形资产价值评估方法研究[D].淮南:安徽理工大学,2009.
[4] 贺业明.小企业无形资产价值评估方法研究[D].沈阳:东北大学,2012.
[5] 李正明,张纪华,陈敏洁.基于层次分析法的企业有序用电模糊综合评估[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2013,41(7):137?141.
[6] 宾光富,李学军,Dhillon Balbir?S,等.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设备状态系统量化评价新方法[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0,30(4):774?780.
[7] 孙剑平,王海舟. AHP 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在技术资产评估中的组合应用[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49?53.
[8] 戴勇.基于AHP的DEA分析基础上的虚拟物流企业联盟伙伴选择[J].系统工程,2002,20(3):47?51.
[9] 杨忠钰.资产评估的收益现值法[J].青春岁月,2012(14):365?366.
[10] 苏淑香.无形资产评估的重置成本法及其适用性探讨[J].山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3):211?212.
[11] 孙福清.现行市价法在林木资产评估中的运用[J].中国资产评估,2007(11):11?12.
[12] 肖作平,邵铁柱,王涌.评估清算价格方法的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1999(6):68?69.
[13] 赵军,杨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研究进展[J].生态学报,2007(1):346?356.
[14] 杨天珍.市场法在企业价值评估中的应用[J].会计之友,2011(35):412?413.
[15] 耿明明,尉京红.收益法在企业价值评估中的应用探讨[J].财会通信,2009(5):28?29.
作者简介:张志刚(1972—),男,辽宁人,高级工程师,硕士。研究方向为电力信息化、数据管理。
Abstract: With economic globalization, the enterprises demand a higher development; consumers also have a higher requirement to enterprises. In this rapid development market, the environments which human depend on have become worse, so the protection of the environment become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s for the people. In this situation, people tend to choose brand with more safety, more environment protection. The idea of green brand asset advocate that is based on harmonious survive and development together between the human and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s, the evaluation of green brand asset value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In this paper, with the previous studies, we evaluate the brand asset value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green brand; the results can help enterprises establish the strategy of competitive positioning, focused business strategy and the enterprise culture.
关键词: 绿色品牌;品牌资产;品牌资产价值;品牌价值
Key words: green brand;brand asset;brand asset value;brand value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11-0009-02
0 引言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品牌成为企业跻身于市场竞争中的重要法宝,品牌资产则是指品牌所产生的市场效应,因此,对绿色品牌资产价值评价体系的研究更是众多学者和企业关注的焦点。
1 相关定义
1.1 绿色品牌及绿色品牌资产 品牌,就是企业将品牌管理作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以获取差别利润与价值作为企业经营的主导方式。[1]20世纪80年代,在营销研究和实践领域中出现的一个新的重要概念就是品牌资产,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品牌资产开始对我国的企业管理产生影响,同时也出现了品牌资产价值的概念,这是对品牌作为一种资产、一种权益的价值量化,较高的市场定价由较高的品牌资产价值支撑,企业因品牌资产价值高而获得更多的成长和品牌延伸的机会,在面对其它竞争者时,就有更多的反映空间和时间。
在如今这个飞速发展的市场环境中,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日益恶劣,因此,环境的保护成为人类当务之急。一场新的转折从各国的环保战略转变开始了,绿色消费和绿色品牌开始诞生。
绿色,指得就是环境保护,是一种人与自然环境和谐生存、共同持续发展的思想理念。企业以环境保护观念作为其经营理念,以绿色文化作为其价值观念,以消费者的绿色消费为中心和出发点,力求满足消费者绿色消费需求,绿色营销的目的是“用绿色为品牌添彩”,打造绿色品牌。绿色品牌是一种消费者的体验,是要建立一种人与环境和谐统一的经营理念,并将这种理念作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以便提升企业形象,增加商业利润,建立与消费者的密切度,使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更加绿色化。企业要持续发展,就要在企业的整个生产经营过程中具有高度的责任意识,以绿色经营管理为企业文化,发展绿色品牌,扩展企业品牌的深度和广度,从而实现企业品牌价值的最优最大化。[2]
1.2 品牌资产价值及绿色品牌资产价值 品牌资产价值是反映消费者根据自身需要对某一品牌的偏爱、态度和忠诚程度,特别是指消费者赋予一个品牌超越其产品功能价值之外,在心目中的形象价值部分,是消费者对企业产品或服务的主观认知和无形评估。所以品牌资产价值需要品牌经营者不断地去维系,才能赢得消费者的心,以实现增加其品牌资产价值的目标。
绿色品牌资产是根据当今经济环境的现状提出的一种符合时代潮流的,提倡人与自然和谐生存、共同持续发展的品牌资产,绿色品牌资产价值,则是反映消费者绿色消费,绿色生存方式的一种主观认知和无形评估。而现代企业存在和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最终目标是谋求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的整合和最优化。企业经营者要迎合人们的绿色消费需求和绿色生存方式,才能在保留住原有消费者的基础上,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关注和认可。由此,现代企业的生存发展模式转变为以绿色制造、绿色产品和绿色营销为核心的运营模式。
2 企业绿色品牌资产价值评价因素分析
目前,学术界对品牌资产的研究有一种是从消费者角度衡量品牌资产价值的,该研究认为消费者对品牌产品的需求状况是衡量品牌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而绿色品牌资产,则是消费者目前对品牌产品的需求,基于消费者的品牌资产理论认为,品牌资产主要包含5个方面:品牌忠诚度、品牌知名度、品质认知度、品牌联想和其他资产等五个方面。本文对绿色品牌资产的研究是在前人对品牌资产的研究基础上,针对绿色品牌的主旨,进行完善和修改。
2.1 指标的选取原则
2.1.1 可持续发展原则 本文主要针对的是绿色品牌企业建立的指标评价体系,因此一定要结合企业可持续发展以及消费者的绿色购买需求的特殊性进行研究和选取。
2.1.2 真实性原则 指标体系要真实、全面地反映企业绿色品牌的整体水平。选取指标的过程要做到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现实指标与潜在指标的紧密结合。并且要选取操作性强的、接近客观实际的指标。
2.1.3 动态性原则 指标的设计既要反映企业绿色品牌资产价值,也要反映企业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潜在价值。
2.1.4 针对性原则 选取的指标要具有代表性,即属于品牌资产的维度又能充分反映绿色品牌资产的特点,有针对性的从各个层面着手,制定能够给企业带来帮助的指标体系,进而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
2.2 指标的选取方法 要研究企业绿色品牌资产价值,就要先考虑消费者的购买心理,研究消费者的需求,才能制定出好的方案来满足消费者。根据以上指标选取的原则,通过调查研究以及很多学者在这方面做的大量的研究发现[3]:
2.2.1 消费者品牌消费倾向与绿色品牌购买频率(y)之间不存在相关关系(Pearson相关系数r=0.016,p=0.794)。品牌消费者与绿色产品消费之间关联不密切,这说明,一方面现在的绿色品牌比较少,传统产品品牌仍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另一方面,品牌消费者可能更不愿意转换到新兴的绿色产品品牌。
2.2.2 可以界定一个绿色品牌优先度(BGREENITY)指标,如果消费者选择“没贴绿色标志的知名品牌产品”,其绿色品牌优先度为0;如果消费者选择“贴有绿色标志的普通品牌产品”,则其绿色品牌优先度为1。我们将绿色品牌优先度(BGREENITY)与消费者品牌消费倾向(BRNANDITY)、绿色购买意识(EC3)进行相关分析。绿色品牌优先度与消费者品牌消费倾向存在一定的负相关关系(r=-0.106,p=0.037),这说明消费者品牌消费意识越强,越不会购买新兴品牌的绿色认证产品,所以新兴的绿色品牌似乎应该重点把握非品牌消费者的大众市场。绿色品牌优先度与消费者绿色购买意识正相关(r=0.173,p=0.001),绿色购买意识越高的人,越会购买新兴品牌的绿色认证产品。这两个方面相结合,企业应该把握大众消费者中的具有绿色购买意识的消费者,与他们共同成长为绿色品牌,而不要过于追逐纯粹的品牌消费者。
2.2.3 将消费者绿色品牌宣传策略中信任的第三方认证数量定义为绿色品牌第三方认证策略信任度(GBGCB),该指标与绿色产品购买频率(y)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Pearson相关系数r=0.179,p=0.000),显示消费者越信任企业通过的第三方认证,越可能会经常购买绿色产品;同时该指标与绿色产品标志认知采纳率(GPI)之间也存在较高的相关关系(r=0.305,p=0.000),显示出良好的信任――采纳联系;绿色产品标志认知采纳率(GPI)与绿色产品购买频率(y)之间相关性也较高(r=0.388,p=0.000),具有良好的查看―购买联系。因而,似乎显示出认知――信任――查看――购买的顺序联系。
3 企业绿色品牌资产价值评价体系的构建
根据相关学者的研究,由于双因素品牌资产价值评价模型考虑品牌投入以及品牌未来收益风险对品牌价值的影响而进行品牌资产价值评价,适合倡导环保,以绿色为主体的绿色品牌资产价值的评价,因此采取了双因素品牌资产价值评价模型来对企业绿色品牌资产价值进行评价。
在双因素品牌资产价值评价中,引入品牌成本因子C和品牌经营风险因子R,分别体现品牌价值与品牌投入成本的关联、品牌经营管理水平对品牌未来收益的影响。通过两个因子的引入,对品牌表面超额收益进行修正,使之能够更合理地反映其真实价值。
根据双因素品牌资产价值评价模型中的反映出来的相关要素,以及绿色品牌资产特点、品牌资产价值评价的维度等相关研究,构建出以下指标体系。
4 结语
品牌资产价值主要来源于企业、消费者、市场三个方面,本文从品牌资产价值的相关理论出发,结合绿色品牌的相关定义,分析了消费者购买绿色品牌的倾向,从而给出企业绿色品牌资产价值的定义,并在前人研究的双因素品牌资产价值评价模型的基础上,选取出适合绿色品牌资产价值评价的指标,进而进行评价。
绿色品牌资产价值是在品牌资产价值的基础上,针对目前消费者的购买需求,生存需求的绿色化标准衍生而来的。在指标的选取过程中,更多是定性的指标,需要在今后的继续研究当中进一步完善和整改。
参考文献:
[1]苏勇,陈小平.品牌通鉴[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6).
[2]刘清莲.企业的绿色品牌战略[J].中国论文下载中心,2009,(2).
[3]刘呈庆.绿色品牌发展机制研究[D].山东大学,2010.
[4]Farquhar."Managing Brand Equity."[J].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Vo1.30Isse.4.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企业价值增值;评估指标
引言
自20世纪90年代至今,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互联网的应用对如今的社会生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对现代企业来说,信息技术已然成为企业生存的必要因素。基础设施本身不会给企业带来长期的价值增值,企业需要认真审视组织内部资源、信息技术与人员的协调和匹配,更好的获取和处理信息,应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生产流程、迅速的采集、传输和处理信息,将企业物质资源和信息资源有机结合并优化配置,为企业带来持续增长的利益。本文从企业信息化含义入手,着重分析信息技术为企业价值带来的增值效益。
一、企业信息化的含义
随着电子商务迅速发展和我国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应用信息信息技术对生产、管理等活动进行改造。企业信息化是国民经济信息化和国家信息化的基础,是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信息化是指企业利用互联网、计算机及数据库等现代信息技术在设计、生产、营销、管理、决策等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进行改造,充分实现企业信息流、资金流、物流、工作流的有效集成和综合管理,逐步优化企业信息资源配置,不断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效率水平和企业的开发创新能力,从而增强企业经济效益以及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个动态过程。企业信息化是在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基础上建立的一种全新的竞争战略,它已经成功的应用与企业生产过程和经营管理过程中。企业信息技术的良好应用已经成为带动企业创新和发展的关键,对于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效率和水平,转换经营模式,创立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有效降低各项业务成本,加快生产技术升级,提高市场竞争力,增加企业经济效益,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二、企业价值增值评估指标
伴随经济的不断发展,各行各业的企业也迅速发展,不同规模和类型的企业,信息化对其的影响程度也相对不同,因此,信息化的增值作用在程度上存在一定差异。
企业的价值具有多元性,按时效不同,企业的价值可分为历史价值、现实价值、潜在价值;按载体不同,企业的价值可分为产品价值、资产价值、科技价值和产权价值。考虑到一般中小型企业产权价值所涉及的因素很少,而企业信息化对大型企业产权价值的增值作用不明显,因此在本文中对产权价值不作研究。信息化是现代社会的一种特殊的高科技产品,具有巨大的潜在价值,所以,潜在价值也是本文的研究内容。本文将产品价值、资产价值、科技价值以及潜在价值四项指标作为企业价值增值的评估指标。
1、产品价值。在产品生产环节,企业资源计划(ERP)能根据客户需求制作运作计划,编制主生产计划,进而得出物料需求计划,增强了需求的准确性和可控性。同时结合应用SCM、B2B、JIT等改造传统生产流程,减少库存,缩短生产周期,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数量和质量。因此,本文通过选择产品产量增长率、产品回收率、顾客投诉率、产品功能、性能的改进和售后服务的提升等指标来评估产品价值。
2、资产价值。企业的经济效益是企业价值增值的最直接表现。通过企业信息系统的财务模块,企业能合理改造应收应付账款业务流程,最大限度防止应收账款回收,留住企业的重要客户,增强企业的信誉度。在营销方面,采用电子商务,在网站上直接进行宣传和交易,减少中介环节,从而降低企业宣传费用和交易成本,提高了利润率。所以,通过选择利润率、销售收入、成本、资金周转次数等指标来评估企业资产价值。
3、科技价值。企业信息化实际上就是高科技信息产品在企业中的应用,所以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高科技产品自身的价值转到了企业价值中。第一,信息化可以提高企业分工的专业化程度,提高企业管理有效性和劳动生产率。第二,信息化能够促进企业人力资源计划变革,充分发挥员工的创造性和应变性,提高企业智力资本,并将创新成果转换成经济收入或者其他类型的价值,实现企业价值增值。
4、潜在价值。潜在价值是一种隐藏的,在条件成熟时就会可能发挥出来的价值。就当前企业形势而言,潜在价值还没有一个统一的量化标准,即便是单个企业也很难有具体的量化标准,因此在本文采用定性的方法将潜在价值与产品价值、资产价值和科技价值结合起来分析评估。
三、企业价值增值调查分析
本文采用调查问卷以及实地调研的形式对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企业进行企业信息化对企业价值增值作用的调查,调查分析结果如下:
1、产品价值方面。根据调查显示,企业在使用信息化后各项指标都有变化。生产型企业在使用后产品产量增长率提高了3.78%,产品回收率降低了8.10%。有以上数据可知,企业在应用信息化后,产品的产量和质量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同时企业的售后服务质量也有极大的提高,顾客投诉率较之前明显降低。
2、资产价值方面。调查显示,信息化投入使用后生产型企业的销售收入增长率为8.95%,服务型企业销售收入增长率10.32%,其他类型企业为6.40%,平均销售增长率为8.56%,平均利润增长率为11.42%。企业应用信息化后,平均资金周转次数提高率为20.14%。各类型企业资产价值总体提高幅度都比较大,其中服务型企业资产价值增长幅度最大。
3、科技价值方面。根据调查分析显示,通过使用信息化前后单位产品劳动时间来衡量,平均劳动生产率提高了10.17%。企业在应用信息化后,企业的管理费用明显减少。总体比较,企业科技价值增加,生产型企业增加幅度最大。
四、结语
本文通过对企业信息化对企业价值增值作用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企业信息化对企业价值的增值作用是客观存在的。
2、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企业其企业信息化对企业价值增值的影响程度不同,企业需要根据自身情况,正确对待企业信息化对企业价值增值作用问题,作出对企业发展最有利的决策,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核心竞争能力。
信息化是当今社会发展的趋势,它是推动经济发展和变革的重要力量,是企业生存和创新发展的必要因素。因此,企业信息化的建设举足轻重,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和迅速发展,企业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实践,优化企业信息资源配置,不断提高信息资源利用率,使企业在动态的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孙睦优.企业信息化与其价值增值[J].企业天地,2005(1)
[2]秦性才,蔡厚清,王方捷.信息化对企业价值增值作用研究[J].现代商业,2009(2)
[3]梁滨.企业信息化的基础理论与评价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关键词】 无形资产;价值相关性;市场价值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类社会经济增长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无形资产日益成为驱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企业生产函数中无形资产的比重不断增加。2006年颁布的新《企业会计准则》中对无形资产的相关规定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①,其目的是为了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需求。新准则颁布后上市公司披露的无形资产信息能否满足投资者的需求,能否增加报表的相关性?这些因素使得无形资产的价值相关性研究变得尤为重要。本文将就2001年至今有关研究无形资产价值相关性的文献,从研究主题、研究方法和研究结论三个角度,分析评价我国当前无形资产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实证研究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期提出改进建议。
一、无形资产价值相关性研究现状
本文所指的无形资产内容是指传统的无形资产内容,即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包括: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等等。目前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无形资产价值相关性的实证研究:(1)R&D价值相关性研究;(2)基于无形资产明细分类信息的价值相关性研究;(3)基于无形资产与有形资产定价乘数差异比较的研究;(4)土地使用权的价值相关性研究。基本观点如下:
一是按照新准则的规定,企业应将无形资产的研发过程分为研究和开发两个阶段,对于研究阶段发生的各项支出应于会计期末结转计入当期损益;而对于开发阶段的支出应待研发行为结束后根据研发结果区别处理:如果研发失败,则将归集的开发支出结转计入当期损益;若研发成功,应将归集的开发成本加上在申请注册过程中发生的律师费、注册费等共同计入无形资产成本。与旧会计准则相比,新准则允许满足条件的开发支出计入无形资产成本,增加了无形资产的真实性和相关性,但是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的划分存在一定困难,给企业的盈余管理创造了很大的空间。从探讨研发支出的价值相关性的西方文献来看R&D的信息披露与企业业绩具有很强的价值相关性,薛云奎,王志台(2001)在查阅上市公司年报摘要的过程中几乎没有发现一家上市公司在其报表附注中披露有关研究与开发的具体信息,指出企业对R&D信息的不当披露是导致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有用性逐年下降的重要因素之一,提出了改进我国上市公司R&D信息披露的建议。罗婷等(2009) 证实研发支出与未来一年股价变动显著正相关,但与同期股价变动不相关。这可能是由于研发活动主要是面向未来的活动,其产生的经济效益往往滞后若干年份,建立研发支出与当期评价指标之间的联系往往低估了研发支出的未来绩效。
二是不同行业的无形资产对企业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的影响可能是不同的。众多实证研究表明无形资产与市场价值具有正相关性,但是施东明(2006)实证发现我国高新技术上市公司无形资产净额会计信息不具有价值相关性;且没有充分的证据可以证明新准则能够提高无形资产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不同行业的无形资产明细分类项目与会计盈余质量和市场价值的相关性也是不同的。邵红霞、方军雄(2006)研究发现高新技术行业的无形资产生产函数的比重显著得比非高新技术行业高,而且高新技术行业企业和非高新技术行业企业之间的土地使用权以及其他使用权不存在显著差异,差异主要来自技术性无形资产。从市场反应看对高新技术行业公司认同的有价值的无形资产包括技术性无形资产、商标和其他无形资产;而对非高新技术行业公司来说,有价值的无形资产却主要是土地使用权和特许使用权。
新准则颁布后基于无形资产明细分类信息的价值相关性研究文献较少,上述发现还需要更加细致的研究。
三是无形资产和有形资产都能够为企业带来未来收益,二者的披露都能够引起投资者的反应,从而引起股价的变动,投资者对哪种资产的信息披露更加敏感?薛云奎和王志台(2001)研究发现无形资产比有形净资产对股票定价的影响显著,并且无形资产的回归系数大于有形净资产的回归系数。李寿喜、李若山和洪剑峭(2005)实证也表明基本上各年无形资产定价乘数都大于有形净资产定价乘数,说明投资者对无形资产价值具有较高的预期。既然投资者对无形资产的认识与期望越来越高,那么新准则颁布后,无形的信息披露是否足够完整,是否具体的披露了企业的全部无形资产的取得与变动信息?是否应该在财务报表附注中增加无形资产披露信息的比重?这些都是当今学者讨论的热点。
四是土地使用权作为无形资产处理是由我国特殊的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的,在国外人们将土地使用权作为一项固定资产,本质上与机器、厂房等固定资产一样都是必要的生产要素,因此有学者认为土地使用权不是提升真正意义上的无形资产价值的渠道。我国可计量的无形资产种类少,土地使用权所占的比重大等现象呈逐年递增的趋势,赵敏(2005)认为考虑到土地使用权的特殊性,应将其从无形资产中剥离出来单独立项进行核算较为妥当。邵红霞、方军雄(2006)的研究表明土地使用权对非高新技术行业公司来说是有价值的,对高新技术行业的价值没有显著影响。目前专门研究土地使用权价值相关性的文章不多,这方面的研究还需要更多的数据来证明。
二、无形资产价值相关性研究现状的评论
(一)关于无形资产价值相关性研究对象问题
2006年新《企业会计准则》对无形资产核算的内容采取了列举法,具体包括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特许权等。新准则颁布后报表中披露的无形资产的价值相关性是否增加?无形资产明细分类尤其是R&D的披露是否都提高了财务报表的相关性?为什么投资者对R&D的披露具有滞后反应,是否与R&D的两个阶段的分界点模糊不清有关系?田朋(2010)提出企业会计准则中要明确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的判断标准,同时为了防止企业损益大额波动,对于金额大的最终没有形成无形资产的开发支出采用系统的方法分摊计入各期费用。但是这需要一个职业判断的过程,实务操作中较难。
(二)关于无形资产价值相关性研究数据问题
当前的研究中样本数据来源多取自2001-2007年,对于新准则颁布前的研究较为深入,能够体现无形资产价值相关性的趋势,为后来的实证研究树立了榜样。但是由于新准则颁布后的数据新且少,对模型的拟合较差,有时得到的结论甚至与常规结论是相反的,所以对新准则颁布后报表相关性是否提高的解释力还不够充分,还需要对无形资产和研发支出更为细致的研究,正如马德林、朱元午(2005)所言:“在无形资产研究中开展实地研究,应当可以大有作为”。
(三)关于无形资产价值相关性研究主体问题
随着无形资产价值相关性的实证研究越来越深入,研究主体也越来越细化,从最初的整体上市公司到高新技术企业,再细化到制造业、信息技术业等具体行业,极大地丰富了我国无形资产的实证研究。但是基于某一类研究主体的研究大多都是针对无形资产净额,缺少更加细致的针对无形资产分类的研究,需要面临的问题有:是否不同行业的无形资产与企业价值相关性系数不同?是否不同种类的无形资产对同一行业的价值具有不同的影响?
(四)关于无形资产价值相关性研究结论问题
毋庸置疑,国内外的实证研究均表明无形资产与上市公司的价值具有正相关性。与西方发达国家的上市公司相比,我国无形资产占资产总额的比重极低仅为2.3%,与国外企业无形资产50%~60%的比重相去甚远。新准则颁布后对于高新技术产业的无形资产研究得出的结论往往是不明确的,还需要对模型进行修正。出现这种结论的原因是否由于新准则变动后无形资产增加?这方面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验证。
三、浅谈无形资产价值相关性研究的改进方法
首先,严谨的实证研究离不开扎实的理论基础,纵观2001年至今关于无形资产价值相关性的实证研究,都是研究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要求所披露的无形资产是否具有价值相关性,企业会计准则中对无形资产的规定直接导致了无形资产价值相关性的可靠程度,因此需要进一步完善企业会计准则,葛家澍(2004)认为, 无形资产信息披露的不对称性导致的经济后果是留给投资者一种浑浊、最小的、不充分的和缺乏透明度的信息,将导致“劣币驱逐良币”及企业价值的低估。我国无形资产的信息披露内容模糊单一,相关性较差,不易于理解和分析企业的业绩和资产状况,然而对无形资产计量上的困难不能成为不披露无形资产相关信息的借口,蒲良海、徐文聪(2009)建议对无形资产的信息披露采用多种计量属性,鼓励企业进行自愿性信息披露,甚至采用专用报告的形式来提高财务报表的相关性。总之,加强对无形资产的基本理论研究、探索对无形资产已有基本理论的突破迫在眉睫。
其次,为了获得更加全面的信息,在搜集数据时除了通过对新准则颁布后最近几年的财务报告进行实证分析来检验财务报表的相关性以外,还可以引入其他的数据搜集方法,比如借助资产评估过程、设计调查问卷和市场调研等等,从多种角度用多种方法不断深化我国高新技术企业无形资产价值的相关性研究。
再次,目前对无形资产价值相关性的主流研究都是对无形资产净额、研发支出、无形资产摊销、土地使用权等相关科目进行的实证研究,对于智力资本、企业品牌、分销渠道等非传统的无形资产价值相关性研究较少,目前学者提出的建议明确无形资产确认条件,扩大无形资产范围的呼声此起彼伏,我国采用的列举法说明无形资产内涵的方式受到质疑,因此采用实证的方法来研究非主流的无形资产价值相关性可能会对无形资产的确认条件提供经验数据,达到提高财务报表相关性的最终目标。
最后,新准则颁布后对无形资产的强制性披露内容增加,有助于提高财务报表的相关性,那么投资者是否对此有兴趣,对披露的无形资产是低估的态度还是过度估价的反应,是否存在“博傻”行为,对此笔者建议借鉴西方的理论成果来进一步判断。
总之,新准则颁布后财务报表的相关性是否提高的问题仍需要进一步的实证研究,不仅仅是研究新准则的效果,更是为了不断完善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使之与我国快速腾飞的经济相适应。
【参考文献】
[1] 薛云奎,王志台. R& D的重要性及其信息披露方式的改进[J].会计研究, 2001(3).
[2] 薛云奎,王志台.无形资产信息披露及其价值相关性研究――来自上海股市的经验证据[J].会计研究, 2001(11).
[3] 王化成,卢闯,李春玲.企业无形资产与未来业绩相关性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5(10).
[4] 李寿喜,李若山,洪剑峭.无形资产计量与股票定价――来自中国证券市场的经验证据[J].会计之友,2005(6).
[5] 施东明,吕先培.无形资产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研究[J].会计之友,2010(3).
[6] 梁莱歆.我国高科技上市公司无形资产现状令人担忧[J].统计研究,2003(5):36.
[7] 李寿喜,湛瑜.中国上市公司无形资产投资与企业价值相关性研究[J].上海金融,2005(5): 37.
[8] 邵红霞,方军雄.我国上市公司无形资产价值相关性研究――基于无形资产明细分类信息的再检验[J]. 会计研究,2006(12):25.
[9] 孙树昌.新会计准则下上市公司无形资产价值相关性研究[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9(2):99.
[10] 田朋.关于无形资产会计问题的几点思考[J].财务与会计, 2010(1).
[关键词]知识产权知识产权管理知识产权资产价值链模型
[分类号]D923
在市场经济中,知识产权的作用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而显得日益重要,它已经成为现代企业最重要的资产要素。企业资产的构成比例将发生变化,企业的关键资产将不再是固定资产和金融资产,而是知识产权资产。当知识产权的重要性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知识产权管理逐渐取代知识管理成为学者和企业关注的热点问题。目前关于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研究,宏观上集中于战略思考,微观上分散于体系建设、制度完善、手段丰富以及具体权利管理等方面,而对知识产权作为一种资产自身的形成过程缺乏一种系统的流程式思考,基于此,借助价值链理论,本文构建了一个知识产权资产价值链模型,借助该模型对知识产权流动机理及影响因素进行探讨,寻求更加有效率的企业知识产权运行机制,不断创造和维持企业竞争优势。
1 文献回顾
价值链概念是1985年由哈佛商学院的迈克尔・波特所著的《竞争优势》一书(夏忠华译,1988年)中首次提出的。波特认为,企业就是一个在设计、生产、销售、发送和辅助产品生产过程中进行种种相互联系而又相互分离活动的集合体,所有这些活动都可以用价值链来表示。
波特的价值链通常被认为是传统意义上的价值链,起初主要是为了分析企业自身的各种价值活动提出的,使用范围也主要局限于企业内部实物价值的转换。随着社会的发展,波特的价值链理论和实践有了新的发展。新的价值链观点把价值链看成是一些群体共同工作的一系列工艺过程,以某一方式不断地创新,为顾客创造价值。它认为企业的发展不只是增加价值,而是要重新创造价值。在新价值链系统中,不同的经济活动参与者(供应商、企业合作者和顾客)通过协作共同创造价值;而且,价值已不再受限于产品本身的物质转换。
在传统的价值链中,企业的基本增值活动主要是指一般意义上的生产经营环节,其他相对于实体产品比较虚化的且无法加入到生产经营环节的要素,被波特统称为辅的增值活动。在价值链的分析过程中,基本增值活动往往都是关注重点。当信息技术的发展展示了获得竞争优势的新领域,价值链被看成包括信息的创造和利用。在波特的价值链中信息只是被看作是一系列价值增值活动中的支持元素,信息技术只是产生的辅助因素,而其本身不是价值的来源,然而在新的企业价值链中,价值链环节的划分摆脱了实体的价值,转向信息、知识的价值,研发设计和配送等以知识、信息、速度等为衡量标准的环节也进入了企业的核心价值环节,甚至专门有学者提出了“知识价值链”的概念。
知识链的观点最早出现在企业资源计划实施中,其目的是试图通过对企业知识流的有效管理来促进资金流和物流的顺畅流通,并最终实现企业价值的提升。知识链概念为知识管理理论的研究奠定了基础、指名了方向、具化了内容。国内外关于知识链的主要研究如下:美国学者c・w・Holsapple和M・Singh仿照波特的价值链模型在2001年提出c・w・Holsap,pie知识链模型;Ching Chyi Lee等也模仿波特的价值链建立了自己的知识价值链模型;陈永龙构建的知识链整合模型由知识投入、知识活动和产出价值三部分构成,该模型表明了知识的增值过程。Daniela Carlucci等运用知识过程论和知识资产地图来描述知识管理。国内的清华大学刘翼生教授在c・w・Holsapple的基础之上,提出了一种改进的知识链模型;徐建锁、王正欧针对显性知识和隐形知识应该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对前人的知识链模型进行了进一步的改进;还有何柳、聂规划将知识链与企业日常业务流程相结合起来,并根据基于工作流程的知识管理思想提出了一种改进型知识链模型。纵观国内外学者的研究不难发现,知识链模型的研究起点均源于C・w・Holsapple知识链模型。而国内知识链的研究思想几乎都没有脱离其知识链的基本思想,只是从过程特性、流动特性、价值特性、网络特性、动态性等视角加以改进。
2 知识产权资产价值链模型
然而,伴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和全球化的浪潮,传统价值链方法局限于企业内部的实体分析,已经无法适应新经济时代的要求,价值链理论重心开始不断转移,信息革命、知识经济、全球一体化等趋势使价值链的分析重心呈现出从有形到无形,从内部到外部,从微观到宏观等诸多变化。
知识产权资产价值链不是一个标新立异的概念,它基于知识经济时代,已经成为企业最为重要的资产要素这样一种认识,关注企业知识产权生长环境,引用波特的价值链理论思想,对企业知识产权生产环境、关键环节、影响因素以及生产流程等进行研究,以期揭示其成长规律,指导企业知识产权生产。
从波特的价值链理论可以看出,一个企业的知识产权资产的生产与流动也存在一条价值链。企业知识产权资产价值链的基本活动分为:技术设想一检验论证一风险投资一产权保护一商业化开发。知识产权成为企业最重要的资产,它的生产、使用和流动伴随着企业的成长与发展,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实质就是对知识产权资产价值链进行管理,降低企业知识产权风险,创造更多企业价值。成功的知识产权管理不仅在于对资产价值链的各个环节进行管理,而且在于认清各环节在整个价值链中的地位与作用,厘清环节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从而不断优化环节之间的联系,加快知识产权的生产与流动,为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源源不断地提供能源与动力。根据波特的价值链模型建立知识产权资产价值链模型,如图2所示:
3 知识产权资产价值链分析
3.1 基本活动
基本活动分析包括各阶段的参与者、主要活动内容及其相互关系等。
3.1.1 技术设想知识产权资产价值链是从技术设想开始。在此阶段,各种可能的创新主体,包括企业内部的研发实验室、投资者、管理者以及企业外部的某些教学或研究机构受各种创新因素的驱使,对有关科学前景、生产方法、技术方案、商业方法等进行的一种初步的新设想与新构思。这种创新的火花可能来自研发人员大量反复试验,投资者敏锐的市场洞察力,也可能来自管理者之间的思想交流与碰撞以及大学或研究机构大量知识和信息的收集、分析、整理与提炼。这些新思想、新观点、新构思、新发明可能还很粗糙,需要进一步检验论证、丰富完善,但却是弥足珍贵的,它是知识产权产生的源泉。
3.1.2 检验论证 对于第一阶段产生的种种创新思想火花,是否具有科学和市场价值,有无进一步研究开发的必要,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分析、检验、论证,主要包括技术实现的可能性、产权获得的可能性、技术商业化前景等,具体工作涵盖技术产品化试验、相关现有技术文献的检索比对以及相关产品市场调研与预测,排除那些没落技术、公知技术以及不可能实现的技术。这一阶段主要参与人员多为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人员、技术研发人员和战略顾问。经过系列检验论证后,可能会形成各种技术秘密、商业秘密或其他具有商业价值的文献等。技术设想和检验论证是知识产权产生的前提与基础。
3.1.3 风险投资在不确定的经济环境下,所有的投资都是有风险的,而知识产权的风险显著高于物质资产。一项新技术或新工艺等在获得知识产权及实现商品化前需要经过一系列的试验,试验成功之后进行大规模的正式生产之前一般还要进行试产,这是由于技术的成熟过程和生产实现的客观过程所决定的,而这一切都有待于大笔资金投入来得以实现,并且能否实现预期目标充满变数,因此,技术的价值评估与风险资金的筹措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工作,其中价值评估是风险资金筹措的前提。这个阶段的主要参与者包括风险资本家、战略合作伙伴、无形资产评估公司等。风险投资是企业知识产权资产得以实现的重要物质保证。
3.1.4 产权保护经过技术设想、检验论证、投资试制之后,产品方案、技术方案、商业方法等已经比较成熟和稳定,应当积极申请知识产权法律保护,获得专利权、版权、商标等授权或登记,(不包括商业秘密,因为其不必经过该程序)。知识产权法律保护是保证技术创新成果权利化、资本化、商品化和市场化的基本前提之一。技术创新成果需要知识产权的保护,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完善反过来又大大激励和推动了技术创新。在产权保护阶段,主要的参与者包括企业自身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和企业外部的专利机构、专利律师等。产权授权与登记是大多数知识产权正式形成的标志(商业秘密等除外),但不是知识产权资产价值链的终点。
3.1.5 商业化开发保护知识产权不仅在于鼓励发明创造、技术创新,更在于推动发明创造的运用,促进科学技术进步与经济社会发展。因此,智力成果一旦获得授权,就应在企业总体战略的统领下,在有效时间内充分和有策略地利用,努力将各种知识产权资产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充分发挥知识产权资产的延伸、融资和扩张等功能,在自身使用生产知识产权商品的同时,还可以考虑许可、投资、合资、参股、控股、兼并以及战略联盟甚至于转让等多种形式来为企业谋求竞争优势和更多利益。但由于竞争性知识产权交易市场的缺失,严重影响知识产权资产的市场流动,因此还应当采取积极可行的措施规避知识产权资产的经营风险。此阶段的参与者包括企业高层决策者、知识产权管理者、知识产权服务中介机构等。根据知识产权资产价值链模型,一条价值链始于技术设想,终于商业化开发,但这仅仅只是一个阶段性循环的结束,竞争的压力,技术的发展以及知识产权商业化带来的巨额利润都会促使企业进行新一轮的知识产权生产,于是,新的知识产权资产价值链又将展开,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
3.2 辅助活动
辅助活动主要包括人力资源管理、知识产权文化、信息技术以及组织构架等。
3.2.1 人力资源管理 企业知识产权资产价值链的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各类人才的参与和贡献,这其中除了技术研发人员以外,还包括知识产权法律人才、知识产权管理人才及知识产权事务性人才。他们不仅在各自的业务范围内为知识产权的产生、管理、保护和运用贡献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聪明才干,而且更多的时候,需要他们组合成工作团队,从战略、技术、市场、法律、财务等综合视角来做出行动判断。因此,各种知识产权人才的引进、使用、培养和激励对知识产权价值链的生产来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某种程度上说,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就是对各种知识产权人才的管理。
3.2.2 知识产权文化 企业知识产权文化,是企业及其成员在企业成长过程中形成、积累和提炼而成的对于企业知识产权现象的一种态度、价值、信念和制度等,长期以来,我国绝大多数企业知识产权意识淡薄,知识产权文化缺失,导致“有制造无创造、有知识无产权、有产权无保护,有保护无利用”的现象十分普遍,各种侵犯知识产权的官司不断,这些都严重影响和制约着知识产权资产价值链的生成与运转,因此,加强知识产权文化建设,健全和规范各种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充分发挥这种“软”力量的作用,形成一种尊重知识、重视学习、鼓励创造、积极维权的良好环境,推动企业知识产权资产建设显得十分重要。
3.2.3 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是关于信息的产生、存储、传递及信息载体的技术,现代信息技术主要指数据的处理与传输技术。企业知识产权信息管理主要包括信息收集、信息选择、信息分类、信息指引、信息存储、信息检索、信息咨询、信息传播、信息开发利用等环节。网络与信息技术的发展从本质上改变了传统知识产权信息管理与信息服务的业务手段。企业通过网站建设技术、搜索引擎技术、网络数据库技术,还有各种专利统计和分析软件等手段或工具,为研究开发人员、管理者以及全体员工收集、整理、加工、处理、分析、共享、利用各种有用的知识和信息创造了条件、提供了便捷,提高了效率。
3.2.4 组织构架 我国绝大多数企业的组织结构采用的是直线职能制,这种组织构架,过分拘泥于部门利益,本位主义思想严重,不利于横向沟通与合作,不利于知识与信息的传递与共享。与此同时,在传统的组织结构中,既没有知识产权管理这样的部门设置,又没有相关的人员配备,企业的技术创新成果常常处于无人管,无部门管的状况。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知识产权的重要性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传统的组织结构正逐步发生改变,部分企业开始设置专业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并配备一定的人员,但这种部门在组织构架中的地位仍然很低,从业人员也多由技术人员兼任,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钳制了企业知识产权的建设,知识产权价值链的有效流转。
在知识产权资产价值链主要的辅助活动中,人才是根本,组织是保证,技术是手段,他们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作用。
4 结语
关键词: 劳动者产权; 产权保护; 会计计量; 价值构成
一、引言
企业的物质资本所有者与劳动力资本所有者都是平等的产权主体,即股东、经营者和劳动者均有权分享企业剩余。我国十六大提出“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十六届三中全会指出“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劳动合同法》、《企业会计准则》的出台,进一步明确了劳动力资本要素的重要地位。然而,基于“资本雇用劳动”观念的传统会计忽视了劳动力资本所有者的权益,并未建立起与产权经济学、利益相关者理论的逻辑一致性,产权保护导向的会计改革应当步调一致。实现劳动者产权保护的关键是劳动力资产会计计量,本文的目的是研究劳动力资产的会计计量问题,为劳动力资本所有者的产权保护提供依据。
二、劳动力资产会计计量属性的应用现状及其评价
(一)劳动力资产会计计量属性的应用现状
1.成本计量。主要是以取得、开发、使用劳动力资源时发生的实际支出来计量劳动力资产价值。其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成本指标是历史成本。
2.现值计量。在利用现值技术时,涉及到多个不同的折现基础,比如:在未来工资报酬折现法中,是以劳动者未来提供服务时得到的工资总额来计算现值,而计算期是按该劳动力资源未来提供服务的期限来确定,即从计量年度开始到该劳动力资源因某种原因离开企业为止的整个时期。在未来工资报酬资本化法中,是以劳动者未来收入来计算贴现总值,并同时考虑了职工提前离职、提升等情况发生的概率。在经济价值法中,是以企业的未来盈余作为计量基础,按人力资源投资率计算出应属于人力资源的部分折成现值。
(二)对劳动力资产会计计量现状的评价
1.计量属性的选择过于单一化。单纯采用历史成本作为计量属性。不可否认,历史成本计量属性以实际交易的原始凭证为依据,能够反映对劳动力资源的原始投入,具有客观性、可靠性及可验证性的优势,会计操作上也较为简单,不用频繁地对账面价值进行调整。马克思剩余价值论认为,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不仅将其劳动力的价值等价转移到生产对象中,而且能够创造出新的价值。而以历史成本反映的劳动力资产账面余额,只是简单地将劳动力资产价值与对劳动力资源的各种投资支出的费用总和完全等同起来,既不能代表劳动力资源的真实价值,也不能反映劳动力资产的自我增值特性。
单纯采用现值作为计量属性。现值的计算涉及到两个基本因素:未来现金流量和折现率。由于受到劳动者自身因素、企业内部环境以及劳动力市场因素的制约,企业难以准确预计职工对企业的贡献;同时受经济、法律环境对未来盈利产生的影响,折现率的确定也非常困难,这就使现值的计算不可避免地带有较大的主观性。基于会计学界另外的一种观点,即现值不是一项独立的计量属性,它只是获取公允价值的技术手段,提出采用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属性。按公允价值计量将不断对资产的现时价值进行重新调整,其动态性与劳动力资产所具有的价值波动性在本质上是相适应的,从而提高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但公允价值计量的一个突出问题在于公允价值的取得完全依赖于可观察到的市场价格。在劳动力市场尚未健全的情况下,这就给会计计量在实际操作上增加了许多难度。
2.以职工工资作为计量依据会低估劳动力资产价值。职工工资反映企业对于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消耗掉的劳动力的补偿价值,仅以其作为计量劳动力资产价值的基础,显然低估了劳动力资本的价值,而被低估的恰恰就是劳动力资本为企业带来“经济增量”的那部分。
3.计量侧重于静态层面。劳动力资源在使用过程中,因年龄或健康等原因会失去为企业服务的能力,其价值会下降;因企业的补偿性投入或职工的自我学习等原因又会产生新的为企业服务的能力,其价值会恢复或增加。劳动力资产的价值实现是一个动态过程,而现有的计量模式却忽略了这一点。
三、对劳动力资产会计计量的若干构想
(一)劳动力资产价值的基本构成
1.初始价值,是企业为取得劳动力资产或为使劳动力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而付出的代价。其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取得价值,是企业为取得劳动力资产而付出的代价,是劳动力资产进入企业的最初价值;二是开发价值,是企业对取得的劳动力资产进行投资发生的支出,其目的在于使劳动力资产达到预期的使用效果,即企业为了使劳动者的劳动能力满足其工作岗位的要求,会对劳动者进行岗前或者在岗培训,以增加劳动力资产的存量。
2.未来价值,是企业在使用劳动力资产的过程中付出的代价,是从劳动力资产为企业创造的经济利益角度来衡量劳动力资产的价值。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使用价值(或补偿价值),即企业为补偿劳动力资产在使用中发生损耗而支付给劳动者的补偿价值所付出的代价。使用价值就是劳动力资产作为复杂劳动所实现的劳动力价值,这与马克思剩余价值论中劳动力资产的必要劳动价值即维持劳动者本人及其家属所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也就是补偿劳动消耗部分是一致的。二是创造价值(或贡献价值),是劳动力资产在使用过程中为企业创造的应当由劳动者分享的新增价值。实际上就是劳动力资产作为劳动力资本所享有的经济剩余。创造价值就是企业当期收益中属于劳动者的部分,这与马克思剩余价值论中的劳动力资产剩余价值是一致的。虽然企业的全部新增价值都是由劳动者创造的,但是在企业中的非劳动力资本所有者也要求分享利润,而且企业经营活动的需要也会留存一部分利润,故而劳动者实际只能分享一部分利润。
上述对劳动力资产价值构成的分析,既包括了对以确定初始交易价格为目的的未使用劳动力资产价值的评估,也包括了以界定产权份额和收益分配为目的的使用劳动力资产的评估;既关注了取得劳动力资产的耗费,更关注了劳动力资产能够带来的未来价值增值。
[关键词]第三方物流企业 顾客资产管理
一、第三方物流企业顾客资产管理特点
1.顾客稳定与忠诚对物流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更为重要。
2.物流顾客呈多行业分布。
3.具有供应链整体性。顾客的物流活动虽然交由第三方物流企业完成,但是,商品所有权仍然属于物流需求方,物流活动的状况直接影响到物流需求方的经营状况。
二、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顾客资产管理的困境
我国的第三方物流业正处于向现代物流转型的重要时期,企业都意识到顾客管理的重要性,并在处理顾客关系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是,尽管目前绝大多数企业会花时间和精力维持与顾客的良好关系,记录耗费的成本和顾客带来的回报,并根据记录数据评估顾客的重要性,可这些仅是顾客资产管理的一部分,光有这些活动是远远不够的。可在实际经营中,不少企业都停留在这一阶段,很少有企业会进行更深一步的管理。经总结,第三方物流企业顾客资产管理的困境可以概述为以下几点:
1.顾客资产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对顾客资产进行客观管理的意识。现在的第三方物流企业都意识到顾客是利润的源泉,对于顾客的要求,尽可能全部满足。企业这种“以顾客为中心”的观念固然很好,但这样会给企业带来一个无法避免的问题:是否值得花较高的成本满足一个利润贡献率不高的顾客需求?在遇到类此问题时,企业的回答往往是肯定的:虽然目前承担了满足顾客需求的支出,但成功保留了一位顾客,并且该顾客很可能因为此项举动,扩大与企业的合作。企业的此项回答很具说服力,但需要注意的是,企业做出此项判断的依据往往是经验,而不是客观定量的分析,这样的选择将使企业面临很大的风险。一旦该顾客未来不带来高利润,企业将会蒙受损失。
2.第三方物流企业缺乏专门进行顾客资产管理的组织机构。目前我国大多数物流企业没有设立专门的组织机构来对顾客资产进行管理,有关此方面的职责一般由营销部门或者顾客开发部门承担。然而由于顾客资产管理非主要工作内容、顾客资产价值不易评估等原因,他们不会投入很多精力在顾客资产管理上,而这很可能造成顾客资产管理的疏忽。
3.管理手段趋同,没有做到真正的“量体裁衣”。许多第三方物流企业在处理顾客关系时仍然使用一刀切的方式,即对所有顾客使用相同的策略和服务手段。从第三方物流企业角度来说,提供相同的服务和管理方法,可以在满足顾客需求的前提下节约成本,但这种短期利益的考虑实际上会影响顾客资产在未来的质量,甚至出现顾客中断合作的情况。
4.缺乏规范的物流服务评价标准。多数第三方物流企业在合约中只描述结果,缺乏具体实施过程中的依据,同时,合同中的条款都比较粗泛化,不会涉及到具体要怎么做的问题,第三方物流企业如果只按照合约实施,很可能造成企业运作不规范,客户服务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而规范的评价标准会迫使物流企业按照具体细则实施,这样企业在实施过程中能容易辨别出顾客的哪些需求已经得到满足,又有哪些需求尚未得到满足,由此能够提供顾客管理的效率。
5.第三方物流企业信息化服务能力薄弱。第三方物流企业并不是因为拥有顾客所需要的车辆、仓库等设施而形成竞争优势的,而是因为其具有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可将各种物流资源整合起来为顾客提供安全、高效的物流服务。先进的数据信息处理能力也会给顾客资产管理提供很大的便利。但目前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信息技术的利用水平还比较低,企业内部办公自动化、服务流程管理及与客户端的接口上都还没有实现真正的信息化,在顾客资产管理方面也很少使用专业分析软件进行价值的评估。总之,企业信息化建设还远远达不到支持物流高效运作的要求。
三、提升第三方物流企业顾客资产价值策略
本文认为可以一套完整的价值的策略应该包括以下四个步骤:
1.收集和记录顾客信息,构建信息数据库。一个较为完整的信息数据库主要包括:顾客基本情况、顾客财务状况等信息。这些资料为物流企业了解顾客情况、改善服务水平、培育顾客忠诚度、提升顾客资产价值提供了诸多方便。
2.建立完善的顾客资产价值评估体系。通过顾客资产价值的各指标的衡量,企业可以了解顾客对其产品或服务的评价,这既便于企业发现自身的优势和不足,也助于预测企业未来的发展前景。
3.细分顾客。顾客细分是指按照一定的标准将企业的现有顾客划分为不同的群体,以便企业可以更好的识别细分并对其进行区别对待,从而更有效的配置营销资源。出于企业信息成本考虑,企业确定作为价值提升对象的顾客必须具备四个特质中的一个:忠诚的老顾客、盈利的大顾、有发展潜力的小顾客、有战略意义的新顾客。这些正是企业最具有价值的、应予以重点关注的顾客。
4.实施改进措施,提升顾客价值。具体的措施包括:优化升级硬件设施、确定合理的服务水平和提高员工专业素质等。另外,公司还可以通过制定严格的条例规章来规范员工的行为。
参考文献:
[1]袁改娟.移动通信顾客资产评估与细分研究[D].硕士,北京邮电大学,北京:2011
[2]王磊.商业银行客户价值指标体系的建立与评估[J].统计与决策,2006(23),57-59
[3]刘维庆.第三方物流企业客户价值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硕士,吉林大学,长春:2011
[4]翟小武.我国第三方物流发展及对策研究[D].硕士,江西财经大学,南昌:2004
[5]张春.第三方物流企业客户关系管理研究[D].硕士,江苏大学,镇江: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