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推敲的来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补白式品读
在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诸如《推敲》等文本的标题非常简洁,教学时,如果能够引导学生结合文本内容对之进行补白式品鉴,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也可以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还可以借此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与书面表达能力。教学《推敲》一文时,我曾如此引导学生对标题进行补白式品读:1.谁在“推敲”?请在标题前填上合适的人名。2.谁在什么情境下“推敲”?请在人名与标题之间填写表明时间、自然景况的词语。3.谁在什么情况下“推敲”什么?请在标题后面填上名词。4.谁在“推敲”的过程中遇到了谁?结果怎样?为什么会有那样的结果?
上述问题刚展示在白板上,就起到了“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的教学效果。你看:有的学生蹙眉深思,时而喜笑颜开;有的学生细读文本,时而在读书笔记本上写写画画;有的学生喃喃自语,与同桌交头接耳。几分钟后,学生便纷纷举手抢答问题了。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我尽量引导学生把话说连贯、说准确、说得有文采。对于有一定难度的第4题,则引导学生通过多次品读文本,细细推敲文意反复斟酌答案后再回答,并允许学生对之进行多次修改或补充。经过这次严格的补白式品读标题训练,学生不仅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与品鉴,还掌握了扩展、丰富语句内涵与话题内容的基本方法。
二、提炼式品读
文有文眼,诗有诗眼,这标题自然也有题眼了,而这题眼就是标题中的关键词。教学时,如果我们能够引导学生运用提炼式品鉴法找准了标题的关键词、中心词,并对之加以深刻理解,甚至沿着这个关键词或者中心词层层挖掘文本深意,不仅可以达到鸟瞰全文、为整体阅读和细致分析文本等奠定基础的目的,还可以以此确定文本的感情基调,建构话题,促进学生阅读期待的形成,从而达到良好的阅读教学效果。
例如教学《克隆之谜》一文时,我曾如此引导学生运用提炼式品读法鉴赏标题:1.标题中哪一个字高度概括了全文的中心?2.仔细阅读课文,说说这个字的具体含义。3.课文中哪些内容表现了它的这些含义?标题中的题眼为“谜”,我引导学生先从解题入手:让学生查阅字典或者词典,了解“谜”的多种含义,再结合文本的具体内容确定“谜”在标题中的意思为“还没有弄明白或难以理解的事物”,进而引导学生说说课文中体现克隆之“谜”的具体内容,并加以反复朗读、品鉴。学生由此明白了全文围绕一个“谜”字,条理分明地说明了以下几个问题: 1.什么叫克隆。2.许多植物具有克隆的本领。3.一些单细胞生物也有克隆的本领。4.科学家克隆出了世界上第一只克隆羊――多里,说明高等动物也可以克隆。5.克隆技术可以在很多方面造福人类。学生通过如此提炼性地品读标题,不仅加深了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还激发了对科学的无限向往之情。
三、质疑式品读
质疑式品读标题法,就是针对《早》等形散神聚、意蕴丰富、写法灵活、可以引发学生深度思维的标题从小处做文章,引导学生在文本深远广阔的思想海洋里尽情遨游。
比如教学《早》时,我预设了下列三道既有一定梯度又有一定难度的思考题供学生思考、讨论、明确:
1.文中对哪种景物的描写暗含了“早”的深意?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种在寒冬中早早开花的景物?
2.文中怎样叙述主人公课桌上“早”字的来历?由此可以感知主人公怎样的精神?
3.请查阅相关资料,说说主人公终其一生时时刻刻都在以“早”字精神激励自己不断前进的故事。
鉴于不同学生个体知识储备、阅读能力、学习能力、学习主动性等方面的实际差异,我对学生进行了分层管理:成绩优秀者必须独立完成第一和第二道预设题,成绩中等者必须独立完成第一道预设题,成绩暂差者可以通过独立思考或小组讨论完成第一道题。对于隶属于课外延伸与拓展性质的、难度较大的第三道题,我与全班学生共同完成。
对人生重点的把握,首先意味着对生命永怀一种向上的盼望。旅人在沙漠里迷了路,但因为抱着对生不熄的渴望,最终能走出沙漠,重见绿洲。罗素说:“希望是坚韧的拐杖,忍耐是旅行袋,携带和它们,人可以登上永恒之旅。”“只要心还透明,就能折射希望”——当我们心中怀想着对未来的美好希冀,我们远行的脚步将不再彷徨,越行越健。
把握人生的终点,同时带来了卓尔不凡的追求。贝多芬早年耳聋,世人本以为他将就此孤寂老去,但他不懈奋斗,谱写出宏伟英雄赞歌;海伦·凯勒天生残疾,本会永远面对黑暗无声,但她不屈命运,演绎出残疾人的多姿多彩;霍金身陷轮椅,本已被判死刑,但他身残志坚,诠释了战斗不息的科学精神。人生的起点是一个未知数,但人生终点却是自己倾注心血,一笔一划地演算和推敲出的结果。对人生的终点的构想,激励着一个个有志之士孜孜不倦的追求,让他们的“无穷结果”永存于历史长卷中。
然而把握人生的终点,并不是马不停蹄,还应放慢脚步,倾听心声。
2011年,特朗斯特罗姆因其诗歌“通过其疑练,通透的意象,为我们带出了通往现实的崭新路径”而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在发表感言时他说:“快餐时代,我喜欢慢一点,也许慢一点儿,才能深入思索,沉淀精华。”心急吃不了热豆腐。人生恰似一场马拉松,是由千千万万个脚印踩出来的,若急于求成而功亏一篑,必然得不尝失,痛恨莫及。有张有弛,有意有缓,最好的生命即是精彩的活着,全情的投入。
初到师专的日子平静如水,没有风景也没有一点生机,甚至忽略了小城曾经成长过的那棵文学的大树――萧红,我只知那里的火柴很有名气,仅此而已。
小城凌乱,缺少熟悉的气息。阿斌正是这时传奇般地与我寂寥、难耐的生活不期而遇。
阿斌长我一届,由于转系才落得个同舟共济,为了他痴爱的文学,他由物理系义无反顾地转到中文系,可那时我只想为自己苦涩的生活捕捉些许生机,于是在一次文学社成员会议上初见阿斌。
阿斌名字中的“斌”字实在是恰如其分,他文武双全,有着刚直的个性,倔长着一头硬而长的头发,双目有夺人之气,常常或黄昏时分或晨起锻炼时身着黄绸练功服,手持铁扇,气定神闲而又不乏怪异之气。
斌兄能文,极有文学天赋,他发表过的近10万字的文章印在报刊之上,摆在你的面前不容你不信,而他对文学的执著也令一些编辑部的老编们汗颜。听说,一个字有时被他推敲得让人连跳楼的心都有。一次一位老编与他就一个词的来历争论,书信往来近10封,斌兄丝毫不让。我听人说《说文解字》一刊曾邀斌兄做过特邀编辑,我听了丝毫不怀疑。
有一次,学校广播站招收播音员,斌兄当时任站长,我为主编,对于播音员的人选我当然不敢怠慢。考试后斌兄字斟句酌,一切秉公而断,经过严格的挑选令属下个个技艺非凡,令斌兄十分满意。
斌兄的风光不在球场,也不在舞台,但他在“之乎者也”的古典文化长河中倒是个冲浪的好手。选学中文算是他选对了,至今斌兄依旧固守田园,打算尽其一生守候他所深爱的文学田园。
斌兄擅武,并自创“武协”,自命为“舵主”,但绝对与武侠片无关。每天斌兄与“弟子”们刀光剑影,好不威风,若此时外校的学生目睹,一定会以为到了“老谋子”(张艺谋)的电影外景拍摄地!谁知,不久他们倒也弄出了点名堂――在全省大学生武术比赛中居然拿了名次,真是令人佩服,佩服!
原以为英雄与酒本分不开,于是在庆功宴上大家不免让斌兄多喝了几杯,谁知,酒的功力占了上风,斌兄一时兴起,对酒当歌,又将独家武功演练了一番,只可惜打过“醉拳”之后,斌兄整整睡了一天。后来我们才知晓斌兄的女友刚刚来过信,当时两人的爱情之河有溃堤的危险。
爱情的出师不利并没有令斌兄有所收敛,每日练武如初,习文依旧。不久,他又迷上了古筝,于是四方拜师学艺。只可惜他的琴声实在不敢恭维,每次只要见到斌兄与古筝同归,十有八九宿舍内人去楼空。那琴声,虽不是弹棉花,但胜似弹棉花。还好,在我的劝说下,斌兄终于决定以风雅为重,形象第一,以后改成主攻围棋。
关键词:民汉合校;汉语教学;思考;想法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2-0101-01
2004年3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联合下发了《关于大力推进“双语”教学工作的决定》(新党发[2004]2号),对今后若干年新疆的双语教学工作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在文件中,民汉合校政策得到了强调与重视。以此为背景,各级地方政府纷纷出台相关政策与措施,对自治区新党发[2004]2号文件进行了贯彻与落实,全疆各地民汉合校工作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民汉合校后,新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模式对于学校的汉语教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利用合校后学校独特的环境资源、教学资源成为汉语教学中出现的新课题。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此提出以下几点思考和想法:
一、提高理论知识
民汉合校中的汉语教学是一门科学,从理论上探索这些规律,形成自己的理论框架,是民汉合校汉语教学学科成熟的标志。民汉合校中的汉语教学的学科理论,是一种综合的、跨学科的理论,它是建立在综合应用语言研究、语言学习研究、语言教学研究和跨文化交际研究等多方面的研究基础之上的。
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和教学,即研究少数民族学习和习得汉语的规律和相应的教学规律,首先要把“学什么”和“教什么”研究清楚。所以,第一位是汉语本体研究,从语音、词汇、语法等各方面掌握好汉语的基本特点。我们应将这些理论与教学活动紧密结合,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实践强化理论素养,通过理论知识验证和丰富实践教学水平。
教师必须具备较好的语言学知识。掌握了汉语语音知识,不仅可以使自己说一口标准的普通话,还可以很好地掌握声调教学的关键,及时发现学生发音错误的症结,并能纠正学习者的发音错误;掌握了汉语词汇知识,一方面可以使教师具有快捷的辨析词义的能力,掌握了汉语文字知识,可以使教师了解字源、造字规律,从汉字的形、音、义出发,为汉字分析教学和整体教学提供理论依据,另一方面有助于克服学生学习汉字的畏难情绪;掌握了汉语语法知识,可以使教师及时纠正学生,掌握学生学习的难点和重点;掌握了修辞知识,既可以用于指导学生的写作,也可以使教师自身的授课语言更加生动、活泼、形象。
二、掌握背景文化知识
教师必须熟知中国文化知识。文化与语言密不可分,汉语是在汉民族悠久历史中发展起来的,负载了汉民族厚重的历史与文化。少数民族汉语教学不应该仅仅停留在语言知识的传授上,还应该有文化知识的渗入。如清明节的来历、和春节有关的习俗及其来历、对待赞扬的态度及表达礼貌的方式等,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了解必要的目的,既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有助于学生在实际的语言交际中更加恰当、得体、自如地使用所学的语言。为此,教师要不断地充实与教学密切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
三、灵活教学、充分准备
课前对教学内容认真研究,精心备课,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认真书写教案、讲稿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前提条件。授课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但要对所教内容了然于胸,而且还要用简明的语言表达出来。因此课前功课相当重要,其是教师讲好课的重要环节。备课时不但要熟悉所用教材,而且还要反复推敲,尽量多用口头用语。备课时应注意每一节课的重点、难点及易产生问题的地方,做到心中有数,同时还要根据学生的特点,设想学生在听课中的反应,可能提出的问题,做到有的放矢。
教学环境中教师可利用少数民族语言与学生沟通,用学生的母语解释难点、疑点和文化知识等,同时还可理解学生母语对目的语的迁移作用,根据所掌握的学生的母语知识,确定语音、语法等方面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灵活运用教学技巧,因循诱导,采用互动性教学、课堂教学反馈、复习式教学等方法是达到良好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教师在课堂上要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引导,既不能让学生太随意发言,扰乱课堂秩序,又不能打消他们的热情。最好的办法是运用提问式教学,通过问答等形式,既活跃课堂气氛,又使学生注意力集中,紧跟老师的思路积极思考。对于重点内容,教师要多采用重复法,即多次重复所学内容,强化学生记忆。如上课开始时可先用几分钟时间复习一下上节课所学内容,快下课前也利用几分钟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这样既便于学生理清知识点,又加深了学生的记忆,提高教学效果。还可采用复习式教学方法,即在每章课讲完后,用小测验的形式复习本次课的内容,以加强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四、帮助学生养成自学能力
关键词:特仑苏广告;模因;策略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3)22007702
模因(meme)源于生物学词汇gene(基因)。Meme 源自希腊语,意为“被模仿的东西”。在国内,meme有多种译法,比如“模因”,“密母”,“幂姆”等。关于它的定义也有很多,其核心思想是:“复制到文化思想,它通过模仿而得以复制传递”。任何一个信息,只要它能够通过模仿而被复制,就可称为模因。模因总体上可以分为基因型模因和表现型模因,其特征分别为“相同的信息异型传递”和“不同的信息同型传递”。广告领域中的模因是指那些经过反复推敲、精简、提炼后指保留期精华的一个主意或概念,它可使任何人在瞬间毫不费力地理解它的含义。这个主意或概念能够在一两秒内迅速抓住消费者的注意力,让他们明白商家卖的是什么,为什么要买这个而不是其他产品,同时在消费者心中激起一种情感反应,产生购买欲望。模因在广告中的价值由此体现。
本文即以特仑苏广告为例,从模因的角度分析它是如何利用模因思维和策略使它的传播效果达到最大化。
1广告样本
20岁,遇见一包好牛奶,遇见一个心爱的人。
(1)一个冬日的午后,我懒惰地坐在咖啡馆门口,晒着太阳,他从阳光下走来,坐在我的对面,看到我面前的咖啡,他说:“牛奶更适合你。”
(2)他为我点了一包特仑苏。
(3)品味着纯美的特仑苏,听他讲述这包牛奶的来历:北纬40度,生活着一群幸福的奶牛,它们快乐地产奶,愉快地生活……幸福因子在我面前这包特仑苏中流淌,听着他的讲述,我沉醉在这包好牛奶中,也沉醉在温暖阳光下他的温柔的目光中。
30岁,爱的表达,特仑苏。
(4)一个周五个工作日,每天都很忙、很累,甚至忙得没时间告诉我有多爱他。
(5)早晨,我出门的时候,他还没有起床,我会热一包特仑苏放到餐桌上。
(6)晚上,累了一天的我回到家,他会递给我一包温暖的特仑苏。
(7)无需言语,我们的爱情就如那包特仑苏,总是一如既往的香醇。
40岁,爱从来不间断。
(8)结婚十几年,爱情似乎远离了我们。
(9)我的重心是孩子,他的重心是事业。
(10)那一天,我说胃疼,他只淡淡地应了一句:“别老吃辣的。”然后便去上班了。
(11)晚上,他回来,又只是淡淡的一句:“胃还疼吗?”我摇摇头,疼的不是胃,而是心。
(12)洗完澡,准备睡觉,我看到床头放着一包特仑苏。
(13)他又是淡淡的说:“睡前喝杯牛奶,可以养胃。”
(14)那一刻,我好感动:爱情从来不曾离开我们,只是我们把它放在了心的深处。
(15)特仑苏,爱到深处味更浓。
2模因价值解析
一般来说,广告作品的内容包括三个因素,即传达内容(说什么)、表达构思(怎样说)和表现技巧(如何完成)。优秀的广告作品需要在这三个因素中充分注意消费者的心理反应,使其既能表达拟定的主题内容,又能使消费者接受广告的传播信息,受到感染,从而使态度和情感发生变化,产生购买商品的欲望。特仑苏牛奶的这则广告主要以文字形式来体现,我们可以看到该广告语作者具有创意的广告构思和表达方式。该广告语最主要的构思特点是模因策略的运用。这一思维不仅体现在具体的语言资源内,还间接地或隐含地体现在语篇的整体结构中。
2.1语言资源中褒义性评价语
秦秀白在《文体学概论》一书中提到,广告大量使用评价性形容词,而且大多是褒义的。下面我们看看样本广告中所使用的评价性词汇。
我看到床头放着一包特仑苏13、4、5、12续表他1他从阳光下走来,说:“牛奶更适合你。”
他会递给我一包温暖的特仑苏。
他又是淡淡的说:“睡前喝杯牛奶,可以养胃。”11、6、13我们1我们的爱情就如那包特仑苏,总是一如既往的香醇
爱情从来不增离开我们,只是我们把它放在了心的深处
特仑苏,爱到深处味更浓17、14、15从上表可以看出,该样本所用的具体语言都模因广告语篇中具评价性质的褒义的形容词。这些积极的,褒义的词句的使用,确立了语篇积极向上的格调,带给消费者很好的心情,激起消费者购买的欲望。
2.2语篇中的构思模因
从整体语篇体裁来看,该广告模因了广最常用的模式——“问题-解决办法”模式,即提出问题,然后给出解决办法。整篇广告分三部分叙述,运用同一模因思维,从整体上推进“问题-解决办法”模式,实现模因价值的建构。第一部分,“相识”,20岁,遇见一包好牛奶,遇见心爱的人;第二部分,30岁,爱的表达,特仑苏;第三部分,40岁,爱从未间断。三个部分分别围绕着“特仑苏”这个主题各自形成一个“问题-解决办法”模因。如第一部分:情景:在咖啡馆门口听他讲牛奶的来历;问题:他想什么办法接近她;解决办法:送上一包特仑苏;评估:沉醉在这包好牛奶中,也沉醉在他温柔的目光中。实际上,广告的三个部分都沿用了这一体裁,服务于整个语篇的总主题——“特仑苏,爱到深处味更浓”。
3模因策略的运用
广告商运用模因建构广告的主要目的是想模仿他人的话语使自己的广告妇孺皆知,即强势模因,从而达到劝购的目的。布罗迪(Brodie,1996)曾提出三种策略使弱势模因变成强势模因。它们是:(1)重复策略(repeat strategy);(2)认知失谐策略(cognitive dissonance);(3)木马计(Trojan horse)。下面我们看特仑苏广告中这三种策略的运用。
3.1重复策略
通常,广告商会想方设法来提高消费者对商品的注意度,这是广告的目的。因此,如何刺激消费者,吸引注意力,让消费者接受并对广告信息做出反应,是广告制订者首先要考虑的。根据胡锐的理论——“广告刺激的不断重复就是影响与提高消费者注意知觉的重要因素”。这种在广告中不断重复某个模因,直到它被人们所熟知,甚至在头脑里内在化的策略就是强势模因策略中的重复策略。在仅有534个词的广告语中,特仑苏出现9次,牛奶5次,奶牛1次。关键词“特仑苏”以及与它有关的各种变异词汇在广告中不断重复,达到了加深消费者印象和诱导的目的。另外,语篇结构的三个阶段:20岁,30岁,40岁也是强势模因的重复策略。通过重复模因这一手段,特仑苏牛奶广告语篇体现出对主题的强调,达到吸引消费者注意力和产生美感的目的。
3.2认知失谐策略
认知失谐理论又叫认知不和谐或认知失调理论。这一理论由雷昂·费斯廷格(Leon Festinger)在1957年出版的《认知失谐理论》一书中首先提出,费斯廷格认为,人总是无穷尽地追求认知协调或和谐,认知一致的需要是一种影响我们行为的强大动力因素。如果我们觉察到信念、态度或行为的不一致,我们就会有强烈的不安感(认知失谐),它会驱使我们改变所作所为,以恢复认知一致。Brodie(1996)能够引起认知失谐的模因迫使大脑为恢复认知协调对信息进行加工,而这一过程会加深大脑对模因本身的记忆。比如样本广告中连续三次使用了“他只淡淡地应了一句……”“又只是淡淡的一句……”“又是淡淡的说……”根据之前的铺垫,消费者对“淡淡地”一词的第一理解是“冷淡”,即两人的感情破裂,但很快,后面的语境会让消费者意识到其实他们之间的感情很好,由此消费者会产生“认知失谐”。实际上,该广告还藏有另外一层含义,连续用“淡淡地”指“淡淡的”特仑苏牛奶的味道自然,“纯美”。
3.3木马计策略
木马计源于古希腊人藏身于一个中空的木马,进入特洛伊城,为希腊军队打开城门这一传说。后被比喻为隐藏于内部机构中的,有颠覆目的的组织或装置。作为一种模因策略,木马计是指弱势模因或新模因借助强势模因来传播自己,以提高自己的影响力。样本广告就是利用爱情故事可读性强、通俗易懂的特点,引发消费者好奇心。乍看起来,消费者会以为是爱情故事,看到后来才知道是一则牛奶广告。不知不觉中,消费者读完了广告,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4结语
特仑苏牛奶广告在体裁上采用模因叙事体裁,讲述了“我和他”的爱情故事;故事中夫妻双方从小事开始,用情和爱感动和感染对方。这可以理解为广告在暗示广大消费者,“特仑苏”同样会用真情回报大家的信任,请大家放心购买。语言上,样本广告模因了一些具有好的联想意义的词语或短语来影响消费者,使消费者对广告做出积极的反应。如故事中关于奶牛的饲养方式、生长环境、夫妻感情发展等的描述,都传输了对“特仑苏”的总体评价:好牛奶,可以放心购买。这一切的评价信息,都是以故事的形式用模因策略慢慢地渗透给消费者的,虽然使用的方式并不特别,却很打动人。恰好符合中国人对于感情的表达偏于含蓄的习惯。总之,整个样本语篇中,模因策略运用所产生的效果是:特仑苏,可以放心购买。可见,模因可以加深或改变我们对语言、文化、大脑以及人性的一些看法和认识,广告语篇中的模因策略和思维可以使传播效果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冉永平,张新红.语用学纵横[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何自然.语言中的模因[J].语言科学,2005,(6).
[3]秦秀白.文体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6.
[4]R.Brodie.Virus of the Mind[M].Integral Press,1996.
[5]Leon Festinger.A Theory of Cognitive Dissonance[M].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57.
[6]席晓青.语篇分析:思维、策略与实践[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1.
[7]张惺.认知失谐理论在广告劝服中的作用[J].新闻界,2011,(07).
关键词:考点;规律;策略
纵观近今年新课标地区的高考英语试卷,可以说坚持了“稳中求发展,变中求新意”的命题原则,注重基础,立足语篇,强调运用,突出能力。试题具有覆盖面广,信息量大,检测率高的特点,以求综合考查学生的语言知识运用能力。除各别省市的难度逐年有所上升外,其他各省市试卷的整体难度都保持平衡甚或有所下降。作为一线英语教师,可以说,只要多结合对近几年的高考的深入研究,就会把握下一年的高考动向。因为高考命题将大体保持一个总方针,这也为我们的下一年的高考复习指明了方向。
众所周知,本着因地制宜,全国上下并没有统一高考命题。全国考题分为由教育部专家命题的新课标全国卷和由各省市的教育厅局和大学联合命题的地方卷。前者涉及的省份13个,其中新课标全国卷I由河南、黑龙江、吉林、宁夏、山西、新疆、云南、内蒙古、河北九个省市自治区的考生来使用,竞争压力都比较大,所以需要增加题目难度来增加区分度;新课标全国卷II由贵州、甘肃、青海、四个省市自治区得考生来使用,竞争压力都比较小,难度相对较低。后者各省市自主命题,可能有更针对本地区特色的题目。
我们根据实际需要,来分析一下高考新课标全国卷。总的说来,人们对高考新课标全国卷褒贬不一,褒胜于贬。显而易见,除部分题由国家命题中心仍按老考试大纲命制外,其他各部分,都是按新课标、新大纲的要求进行命制,它充分体现了"注重能力考查,引领素质教育,力求平稳推进"的命题指导思想,符合"有利于高校选拔新生,有利于中学素质教育推进"的试题命制原则。具体说来,高考新课标全国卷试题多体现出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在命题上依纲靠本,在知识点的分布、试卷的词汇量以及篇幅上历年基本保持一致,且在一致中有发展。书面表达仍然多年沿用应用文体,以书信为载体,选题贴近考生生活。例如2013年的假定你是李华。请你给笔友Peter写封信,告诉他你叔叔 李明将去他所在城市开会,带去他想要的那幅中国画,同时询问他是否可以接机。信中还需说明:李明:高个子,戴眼镜;航班号:CA985;到达:8月6日上午11:30;注意:1. 词数100左右;2. 可以适当增加细节,以使行文连贯; 3. 开头语和结束语已为你写好。二是在一些题型中,设题方式有所变化、用词及话题选择难度增加,且并非整套试卷从前往后由易到难排列,而是难中有易,易中有难,难易相间。三是整套试卷对于语言综合能力考查要求更高,难度逐年上升。比如,在单项选择上,虽然知识点的分布历年基本一致,但是题目更加体现英语语境化,同时加强了对于动词在不同语境中间实际应用能力的考察,涉及到动词的题目多达七个。这样的考察会更加突出学生的弱项,例如时态、基本动词短语、倒装句型等用法。在完形填空上,其特点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内容贴近日常生活实际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和可读性。另一方面各别选项在确定答案时具有很强的迷惑性,注重考查学生对于整个文章上下文的理解和联系。在阅读理解上,阅读理解历年高考难度相当,但选用的越来越多的是富有思想性和教育性的材料,题材新颖。例如2013年的四篇:A篇讲述的是在医生与飞机安全驾驶的经历;B篇讲述的是爱丁堡音乐节的来历及其影响;C篇讲述的是巧克力的生产销售方面的知识;D篇讲的是如何过一个有意义的母亲节。文章阅读量不大,设题不偏不怪。对于这四篇文章考生只要认真阅读,结合文章进行推敲和判断就可以找到正确答案。七选五部分的内容涉及的是公告演讲的内容。但上下文过渡词汇和提示信息明显,考生如果在备考过程中已掌握做此类题的技巧,不难做出正确的选择。
总之,要想考好英语,基础知识、综合语言素质是前提。高考新课标全国卷没有因课改实施,降低标准,减小难度。而优异的成绩绝非一蹴而就,所以一个考生很难在考前突击提高成绩。务必优先解决最重要、最需要时间的基本词汇,更需要长期准备综合性最强、分值最高的阅读写作。这就要求我们高中英语教学要按部就班,严格按课标要求去做,不可怠慢,力争在高中阶段,落实三维目标。在今后的教学别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与能力,在复习时,确保三点一线:即围绕高考命题主线,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聚焦考点。严格按单元(或按模块)或按阶段对教材进行纵横扫描,梳理知识点,查漏补缺,夯实基础,提高其英语综合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教学策略中提倡“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强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怎样达到对文本的感悟呢?
一、诵读感悟――心灵交流的平台
诵读是学生感悟文本的很重要的方法。它通过由浅入深地把握课文,实现自我与作者的心灵交流。在有感情的诵读中可以尽情发挥想象,用“内在的眼睛”去看作者描绘的世界,用“内在的耳朵”去倾听作者的心声。带着感情的诵读能够调动人的多种情感,教师再适当地点拨,便能将学生自己的情感与文本结合起来,产生独到的见解。通过诵读,激发起来的思维,犹如整理的很好的土地,只要把知识的种子撒上去,就会发芽、成长、获得收成。例如,在《鱼游到了纸上》一文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通过诵读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心灵世界。我首先让学生自由诵读全文,充分触摸文本语言,使学生获得美好的阅读印象,完成对课文的整体感知。然后,让学生个性化品读文本,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段或一句话读给全班同学听,并说明理由。有了品读中对文本的理解,我第三次要求全班同学齐读中心段第6段,学生们好像经过了一次精神洗礼,读得入神而传情。一节课就在大家富有感情的诵读中达到了,同时文本的深刻含义也在多次诵读中有了真切感悟,这节语文课也因多次的诵读而异常精彩。
二、品赏感悟―― 智慧火花的碰撞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语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我在教授《紫藤萝瀑布》一文时,把“品味、赏析语言美”作为本文教学的重点,让学生找出自己认为最妙的修辞、最准的词语、最好的句子和最富哲理的话及最难理解的句子,并说明理由。学生默读和寻读后,在书上作了旁批。完成任务后,纷纷举手发言。班上气氛非常热烈。一个学生说:“我认为第2段着重写了紫藤萝盛开时的形态、色彩和气势,属于优美段落,其中‘流动’‘欢笑’‘迸溅’‘’等词,化静为动,生机盎然。‘欢笑’‘’还运用了拟人手法,如闻其声,如见其态,表现了作者的喜爱之心”。他把词语、句子与修辞的美结合到一起评说了。另一个学生说:“第6段写的最富美感,它从细节上写了花的美丽和生命力的旺盛”。又一个同学说:“‘推’‘挤’用拟人的手法突出了花的活泼热闹,写出了花强烈旺盛的生命力”。还有个同学说:“最富哲理的话是第十段中‘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因为它把花和人遇到的不幸,放到生命的长河中去认识,哲理深刻。因为不论是花还是人,不幸对它们都是暂时的,而生命的长河是永恒的,人们没有理由消极悲观,应当珍惜生命,以乐观积极的态度汇入到生命的长河中去,让生命焕发出活力”。对难点的理解,大家都认为“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联系”一句难以理解。我让大家来讨论这个问题,有的同学找来历史书,寻找与本文写作背景有关的“时期”的资料,问题才最终得到了解决:因为那时的人与现在的人审美观不一样,好像养点花就是不务正业,就是生活腐化,就该遭到批判。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欣赏角度与眼光,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着自己的内心,在他们智慧火花的交锋与碰撞中,对文章的内涵做着最好的诠释,他们的语言有时比老师更精彩。
三、探究感悟――精神世界的熏陶
语文课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倡教会学生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初步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我在教学中,也非常注重引领学生探究文本主旨,拓展对文本的思考。
在学习了《人的高贵在于灵魂》一文之后,我让学生探究:“高贵的灵魂是否仅存在于伟人身上?你们能从学过的课文或生活中找出具有高贵灵魂的例子吗?”讨论后,我让学生用“人高贵的灵魂在于 ”的句式,一人说一句话,分享彼此心灵的感悟。学生激情高昂:人高贵的灵魂在于“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气质;人高贵的灵魂在于象白杨树一样平凡而朴素的精神;人高贵的灵魂在于农民林秀贞三十年如一日赡养孤寡老人的无怨无悔无私的奉献……一句句表达,展示着学生内心独特的感悟;一个个事例,感染着每一个学生高贵的灵魂。夏D尊说:“表达之道即为思想之道。”如果说数理化是教给学生做事的智慧,那么语文教给学生的则是做人的智慧。
语文课通过诵读,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语感;通过品赏,锻炼了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通过探究,展示了学生丰富的个性和广博的积累。
案例1从最基本的定义开始推敲
熊伟:北京大学环境学院02级学生,毕业于北京市101中学。
我从小就对数学很感兴趣,认为数学有无穷的乐趣、无穷的奥秘,因此我的数学成绩也一直比较好。
对于数学,我一般都进行超前学习。我利用假期时间把下一学期要学的内容全部学完,新学期开始后,再进一步对一些难点进行钻研,不懂的地方与老师、同学讨论。
数学有一个非常严谨的体系,一般是先给出一个定义或公理,从这些定义、公理出发,衍生出新的概念、定律等。学数学要靠理解,这是许多老师所提倡的。那么,怎样去理解呢?我的办法就是从最基本的定义开始推敲,展开发散思维。
例如,绝对值的定义是:数轴上的点到原点的距离。对这个定义进行推敲,我得到以下两条推论:
1.由于绝对值是一种距离,所以任何数的绝对值都大于等于0;
2.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的绝对值相等。
这恰恰是对定义的理解。
对抽象的概念,我主要通过图形、具体数据将其具体化来帮助理解。
案例2逻辑思维的训练非常必要
秦冰:北京大学社会学系00级学生,毕业于山西省阳泉市阳泉一中。
说到数学,我的第一感觉是:数学的逻辑性非常强。要学好数学,就必须加强逻辑思维的训练。如何加强,要因人而异。以我自己为例,我平时在判断事情或分析问题的时候尽量不想当然,而是追求有理有据,把起因、过程、结果看清楚。此外,我也看一些逻辑思维训练方面的书。有的侦探小说的推理性、逻辑性也很强,边看边思考,也能达到训练目的。每一次数学考试之后,我都会仔细分析考试中出现的问题。如果因为粗心大意失分较多,我就会在平时加强准确性的训练;如果因为不会做而失分较多,我就会多找一些习题来攻,而且每攻一道就总结一次经验。我还习惯把做题心得写下来,考试之前看一遍,可以更加了解自己。
案例3我把数学从弱项变成强项
金怡:北京大学德语专业99级学生,毕业于浙江省嘉善高级中学。
我的数学成绩本来不太好,有一次考试竟连70分都没到,这对我是个沉重的打击,我意识到自己在数学上下的功夫太少了,于是开始弥补,到期末时超过了80分,而下一学期时则超过了90分。
在这个过程中,我发觉数学是一门很有意思的学科,很有挑战性。每当攻克一道难题时,我都非常有成就感。我的同桌也很爱做数学题,于是我们互比互学,我们的数学成绩都提高得很快。
就这样,我把数学由弱项变成了强项。
案例4遇到新题就不会,怎么办
李瑞鹏:北京大学环境学院02级学生,毕业于哈尔滨市第三中学。
我有一个同学做了不少数学题,但成绩却不见提高。如果有一道题比较新,没见过或没做过,他就不会做了。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他没有冷静、仔细地分析题意,没有把题目同基础知识联系起来,不理解题目的本质。
我的体会是:数学不存在旧题和新题的区别,区别只在于对题干的设计。可能是已知元素有变化、叙述方式有变化,或者是求解对象有变化,但万变不离其宗,考察的知识点不会变。
在数学学习方面,我自己的经验就是把课听好,课下把每个知识点弄得滚瓜烂熟。
我在做题的时候,还特别注意对基本类型题目解法的总结。比如每一类型题目有多少种解法,运用其中某种解法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自己容易在哪方面出错。再比如解决某个问题,可以从哪几个角度去考虑等等。
如果把这个过程的功夫下足,遇到新一点的题就不用怕了。
案例5面对“题海”,我有一套“战术”
邵博:北京大学法律系02级学生,毕业于辽宁省朝阳市第一中学。
要学好数学就得做题,一说到做题就会让人联想到“题海战术”。的确,我也认为那种片面追求做题数量的“题海战术”是一种误区,不过面对“题海”,我确实有一套“战术”。
当我面对一本练习册时,我不会妄想每道题都会做,也不会每道题都去做。一般情况下,我会先读一遍题,认为自己会做的就不做了;遇上陌生的题,就仔细做一遍;遇上难题,先独立思考,实在做不出来,再去请教别人。如果是老师留的思考题,即使自己做出来了,也要和同学讨论一下,看看有没有更简单、更快捷的方法。
有时候,面对数学试卷,我就会感到紧张,而且越是大考,就越是紧张,以致发挥失常。要避免这种现象发生,平时就要多多“模拟”这种考试状态。每隔1~2天,我便抽出一段时间来进行“数学考试”,考后根据评分标准,给自己打分数,再对错题做一番分析。在做题时,我很注意提高答题速度,因为在考试中最容易答不完卷的就是数学了。此外,我也很注意心态的调节,那种因注重一题的得失而忽视全局的傻事我是不会干的。
考试之前,我会将以往的错题重新做几遍,并且坚持练习选择和填空等基础性题目。
案例6遇到一个好题目,我会好好研究
汤飞:清华大学土木建筑专业99级学生,毕业于湖北省天门中学。
我学数学很注意平时的积累。遇到一个好的题目,我会好好研究,看看到底有几种方法可以求解,哪种方法最好,如果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应采取什么样的解决方法。通过这一番研究思考,我不仅能够掌握这个题目的解法、思路,而且再遇到类似的问题时也知道如何求解。所以做题贵精不贵多,如果能把一个问题琢磨透,可能比做很多题效果要好得多。
数学的公式、定理都可以相互推导,我一般都会比较注意它们之间的推导方法,这样就大大减少了记忆量。比如三角公式,只需要记一个到两个就行了,只要记住推导方法就能将其他的推出来,这样比死记硬背要强得多。
还有就是一定要注意数形结合能力的培养。我在做涉及到极限与函数的题目时习惯先画图,因为图形比数字要直观得多,用图表示出来就一目了然了。用图形定性分析之后再用数学的方法进行求解也容易得多了。
案例7一语点醒我这个“梦中人”
谭珂: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02级学生,毕业于重庆市永川中学。
在我的印象中,初中数学比较简单,学起来不费什么力气。但是面对高中数学,我就有点发懵了,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找到学习的好方法。
在许多人看来历史课教学一般就是教师讲课时要求学生在书中勾出重点,考前印发复习资料,学生突击记忆就可以得高分。这是应试教育的短视行为,是重知识轻能力的教学行为。历史新课程标准指出“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鼓励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近年来教科书改革使课本内容更丰富,增加了大量原始资料,图片,地图等,使教科书阅读更进一步增大,并且对阅读的要求也进一步深化。如何引导学生阅读已成为提高历史课堂效率与效果的重要步骤。初中历史阅读教学不同于语文阅读教学,它侧重于对已阅读的内容进行归纳和综合,认识历史事件的本质和前因后果,进行纵向和横向比较,将知识各部分按一定逻辑顺序归纳成系统的有机整体。基于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历史阅读的重要性,我就历史课内的阅读教学谈一些浅薄的看法。
一、整体感知,系统阅读
1、指导学生认识和掌握历史课本知识结构。每学期上新课之前就要引导学生读目录,了解课本有多少个主题,每一主题有哪几课构成。从章节目录阅读到子目录,弄清主题,章,节,目之间的关系,整体把握知识结构,找出问题的关键词句、段落。每一节历史课教学引导学生认识主栏中的“大字”是学习主要内容,必须反复阅读,认真领会;“小字”是对大字内容的展开或补充,具体生动,也应该认真阅读。此外,教材中的图像,图表和地图,为“再现”历史提供了一些形象资料,应加以注意。辅栏中的读、看、写、记、想、说、议等方面要结合实际,指导学生动脑、动手、动口,以优化学习过程。如世界历史九年级(上)第四学习主题古代文明的交融,由两课组成。这两课标题正是点明了古代文明交融的两种方式,一是掠夺战争,二是和平友好交流。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达到一定深度,除了从整体上把握教材,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外,还要指导学生进一步分析和指出历史事实、历史现象或历史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
2、指导学生认识和掌握历史知识结构的基本特征。在讲授历史课中一定要教会学生认识历史事件是由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和结果五大要素构成,要在阅读课文时注意把握这五要素,注意事件的主要内容或经过,注意事件的意义、性质、作用、影响、经验教训、成败原因、评价等。要指导学生抓住历史事件的原因、经过和结果,从经济、政治、军事、文化、民族问题、对外关系等多方面去分析解决问题。如讲授《英国的新生》,指导学生抓住英国新生即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在阅读课文时注意把握革命的原因、革命的经过和革命的结果三大版块。再具体阅读革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革命开始的标志是什么?从革命经过中又认识到革命的长期性和反复性。
二、方法多样,形式灵活
学生在阅读时容易胡子眉毛一把抓,阅读纷繁杂乱,毫无重点。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和帮助,指导学生阅读的方法,激发阅读的兴趣,循序渐进。使学生从愿读到会读,最后上升到乐读,真正享阅读于一生。我认为初中历史阅读教学中可以采用以下四种方法指导阅读:
1、略读与速读:通读课文,大体感知教学内容,理清思路,提取和筛选信息。
2、精读与细读:体会和推敲主要词句的含义和作用,学习从多角度引导深入解读课文,进行研究性阅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只有精读细读才能读通读透,否则就好比隔靴搔痒,徒劳无益。
3、.默读与朗读:对简单的可以让学生默读。重要的段落可以让学生朗读。既可集体朗读,又可分角色朗读。对于难懂的词,不认识的字可以及时指出和纠正。这两种读法相结合,既有学生活动,又有教师抽查,能使学生注意力集中。
4、提问与讨论:在阅读之前,适当创设一些难度适中的问题情景,可以诱发和保持学生的阅读兴趣。假如问题设计不当,就显得呆板、直白,索然无味,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探究的热情。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读,更要让学生读出问题。教师提问之后又可将学生前后四人组合分小组进行讨论。通过相互交流,质疑启发,深化理解。教师在学生讨论过程中要适时、适度地参与,要鼓励思维的多向性和结论的多样性,培养学生多元的思维习惯。
阅读教学中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同时也是阅读教学的主导者,要能动地有效点拨和开掘,要善于用自己的教学智慧点燃学生的智慧。“读无定法”,“读贵有法”。在历史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不同的阅读内容选择不同的阅读方法,以达到阅读的目的。在阅读教学中应注意一下几点:a让学生养成勤做读书笔记的习惯。“最淡的墨水胜过最强的记忆”法国思想家布韦认为“读书不做记号等于不读书。”初中学生不会作记号,有的是一字不勾画,有的是全书勾画。教师进行阅读教学首先要指导学生作好课堂笔记。课堂笔记由三部分构成:即书上划符号,书旁写批注,本上写笔记。要求学生备有红笔或彩色笔专门用在课本上勾画各种符号,备有作业本记一记板书,理清线索,抓住重点。b重视课前导语的阅读指导,合理安排时间,控制阅读进程。时间太长影响教学,也不利于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时间太短,来不及思考,阅读只能流于形式。c注意将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相结合,将历史事件与现实热点相结合,提高学生阅读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