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保险型风险管理范文

保险型风险管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保险型风险管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保险型风险管理

第1篇:保险型风险管理范文

关键词:互联网;风险管理;转型;保险;大数据

引言:

当今处于科技发展和保险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在这种前所未有的新形势下,全面贯彻落实“新国十条”,推进企业的互联网化建设,是一次彻底的变革与大的革命。科技的重要应用与发展,给公司带来了极其重要的机遇,将公司带上一个全新的高速发展平台的同时,也伴随了巨大的挑战与风险。为更好的顺应形势发展要求,成功实现企业的互联网化转型,企业必须在做好业务发展经营、扩大企业保费规模、提升业务品质的基础上,以互联网为技术手段,依托高科技信息管理平台,把新形势下的业务发展瓶颈、风险防范、漏洞危机、全新违法犯罪等内容作为重点监测内容,有效保障公司的成功转型,保持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一、风险管理为导向的主要内容

(一)精准投入,有的放矢

1.做好互联网转型的第一步,先明确公司市场定位及目标人群,更快的适应新的互联网市场运行环境,开拓新的获客渠道及方式,取得一定的企业保费规模和经济效益。为有效突破国内原有的保险营销模式,公司一定要明确市场定位,牢牢把握“全面推进,重点突出”的主线,明确主攻的险种及寻找合适的客户群体。

2.在明确市场定位的基础上,企业要建立适合网络营销的产品。区别于传统保险业务的线下客户接触与体验,互联网的广泛普及与应用,使客户更多的通过网络来进行远距离接触及感受,在这种方式下,客户的体验与忠诚度更为重要。企业不仅要实现传统产品的网络化销售,减少产品的中间渠道获取成本,将业务员的佣金让利给客户,让客户切实体会到实惠,企业还要充分利用网络最大的一个特点,即透明化及信息的相对对称性,充分做好客户的体验与口碑宣传,这对网络保单的销量至关重要。长远来看,必须要做到传统产品的改头换面,创建适应网络渠道的个性化网销产品,包括承保标的、费率的厘定、保险责任的设计等,都要做出很大变革。

3.相应的客户自助下单投保的流程、理赔的流程改造,最关键的是要建立一个完善的互联网营销平台及在线客户服务体系。包括PC端公司官网的建设、APP端移动应用的开发、微信微博公众号平台的建设等营销平台。在承保端、理赔端,是与客户接触最为紧密的一个环节,直接影响了客户的留存率。将互联网技术,全面应用于保单承保、理赔的全流程,实现流程改造与系统智能化升级,能极大的提高客户体验与满意度。

(二)强化监管,合法经营

1.互联网金融以互联网为载体,很重要的一个风险是安全性风险,涉及到信息安全、数据安全、技术安全等,存在着一定的法律风险、声誉风险、系统风险,不仅对互联网金融企业及客户本身产生直接影响,而且也容易造成客户账户安全和个人信息的泄漏及盗取。而且容易到处传播的计算机病毒,正是充分利用了互联网快速扩散的特性,结合利用计算机操作系统本身的系统漏洞,更是将数以亿万计的客户信息及资产信息,完全暴露在黑客的魔掌之下。

2.互联网时代的交易风险更是不容小觑。在互联网形式下,套现、洗钱等方面的风险更加隐蔽,涉及金额也更加巨大,极易形成资金和信息的体外循环,游离于监管之外。而且互联网交易的确给投资者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但也存在交易信息被泄漏或被窃取的风险,将使投资者有可能遭受到重大的损失。因此,必须加强对业务的全流程监管和穿透核查,不留空白和套利空间,才能切实保护好投资者和交易者的应有利益。

3.企业在做好外部风险管控的同时,也要做好自我风险管控。对互联网战略转型下的外部监管、行业自律,甚至一些其他金融机构的监管规定,要严格遵照执行并定期做好自查工作,对监管重点打击的风险行为进行严格把控及严厉查处。同时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内部管理制度体系,对传统的组织架构进行变革,对原有的控制方式进行调整,在做好组织建设、人员管理、制度建设的同时,进一步做好风险监测体系的建设,防范互联网金融风险。

(三)风险评估,内控落地

1.开展全面风险评级。进行互联网运营的风险评估工作,并制定相应管控方案,公司时刻处于变化之中,所面临的风险也在随时变动,尤其是处于战略转型的特殊时期,更面对着之前传统经营理念下不存在的新风险。公司必须在新的运营环境下,依托先进的风险评级工具,将公司整体的风险评级的计算因子,细分为一级、二级等多个模块的子风险因子,再辨识关键风险指标并设置不同的评分权重,结合考虑固有风险、剩余可接受风险的基础上,对公司整体风险工作进行评估。并根据识别出的风险由各业务部门具体落实到实际的工作流程中去。

2.风险管控落地实施。进行内部控制体系框架的建立与完善,并进行定期检视、检查。从coso内部控制框架出发,从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五大方面建立整个内部控制框架,尤其要重点关注互联网转型形式下出现的新风险。比如互联网应用下,存在商业机密泄漏的风险。在此风险大类下有对应的一级风险、二级风险,子风险是客户信息等机密资料的泄漏,可以通过采用一系列的具体控制措施来实现管控,包括对涉及客户机密信息的表格进行屏蔽、对前台访问控制的人员进行角色限制、对后台数据库表进行单独授权及临时权限收回、对机密数据的表格进行存档控制等内容。

(四)科技引领,智能应用

1.将风险管理内嵌入企业业务流程管理中,实现事前预警、事中控制。企业需要建立一套高科技、全系统化流程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例如,在承保环节,通过该车辆历史出险记录的调取及分析,系统自动弹出窗口提示该车辆保险费率需要适当上浮,或者提醒核保人员预防该车辆投保人的道德风险隐患。在理赔环节,系统对于多次出险可疑车辆进行窗口弹屏提示,引起理赔案件处理人员的警觉,从而有效打击扩大损失、虚假赔案等恶意行为。

2.做好日常管理与定期检查,实现事后查处。在车险理赔环节,通过在承保车辆上安装电子设备,实现对车辆及驾驶员的静态、动态信息提取和保存,通过定期对出险集聚地、出险频度高发的人或地等信息进行汇总分析,监督车辆驾驶员的行为风险和道德风险,对出险案件进行严密管控,对涉及的违规行为进行严厉惩处,使保险事故管理变被动为主动,从而降低理赔成本。

3.大数据分析与应用。保险行业的数据种类繁多、纷繁复杂,首先必须建立一个大数据平台进行数据整合,统一数据存储和传递标准,将承保、理赔、单证、产险、寿险、财务、销管、人事、中介等各种数据进行搜集整合,对不同系统的数据进行打通处理。其次在数据整合的基础上,通过对历史数据及经验积累的分析研究,辅之以有效的算法和模型,利用数据挖掘技术手段及数据分析应用工具,建立符合公司实际需要的数据分析模型,识别可能存在的风险及领域,有效打击违法犯罪行为。

二、保险企业互联网化的重要意义

(一)互联网与保险的结合,使保险业呈现出全新的发展态势。互联网为传统的保险业注入了新元素、新活力,拓展了保险业的发展空间,实现了保险覆盖面的扩大和保险渗透率的提升。网络和移动沟通工具形态的日益多元化使得保险公司和客户的互动方式更加多元,搜索平台、网页、及时沟通软件、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的日益发展决定了营销环节的多元化。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也进一步提高了与客户服务、理赔工作的融合程度,将实现自动报价、自动核保、自动承保、自助理赔、网上自动交易等,是互联网保险的核心竞争能力。

(二)互联网对保险行业最大的颠覆,是从“客户思维”到“用户思维”的改变,产品开发设计由“以产品为核心”开始真正向“以客户为核心”转变。传统“客户思维”模式下,关键因素是产品包装、价格优势、渠道实力和促销策略等。新型“用户思维”模式下,个性化的产品、极致的消费体验、简约的形式、跨界的资源整合以及大数据的分析运用等能力,成为竞争的关键。保险公司官网直销、综合性电商、网上保险超市和保险垂直搜索已经成为保险网销的四大重要渠道,在智能互联时代下,保险营销将会推陈出新,创造出适应用户需求、动态沟通、价值传递和数据决策的新模式。

(三)互联网最有价值的核心优势就是其所拥有的大数据。数据已经成为一种商业资本、一项重要的经济投入,可以创造新的经济利益。掌握了互联网的大数据,保险企业就可以及时地捕捉客户需求和市场行情,针对市场的多层次需求开发针对用户特征的定制化产品。坚持科技创新牵引金融创新,积极推动传统保险业务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加快推进高科技信息系统建设,大力发展和引进互联网金融、大数据金融等新型业务模式,形成科技、保险紧密关联、彼此支撑、良性互动、整体推进的发展格局。

第2篇:保险型风险管理范文

一、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如何在一个肯定有风险的环境里把风险降至最低的管理过程即是风险管理,在当今复杂多变的全球风险环境下,企业所面临的首要任务就是了解自身所面临的风险并且采取动态性的有效措施。尤其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保险企业要想在市场中长久的生存下去,进行风险管理是必不可少的。比如从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华尔街危机,现在已经演变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这个过程影响之大、发展之快是人们始料未及的,给中国的市场经济也曾经带来了一系列不良影响和深思。在如此严峻的环境下,保险企业面临的风险日益增多,如保险经营风险,保险投资风险等,如果不建立有效的风险管控机制,那么,将会给保险企业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和损失,加强风险管理已成为保险企业的一项重要工作,防范风险就成为保险公司的重要任务。保险企业只有进行科学有效的风险管理,才能在正确的认识保险企业所面临的风险和各种挑战的情况下,为自身的发展制定适宜的科学发展策略,促进保险企业各项工作的不断完善和改革。而且风险管理的成功也将有力地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的健康发展,为和谐社会的繁荣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保险企业的风险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

1、目前有些保险公司还存在风险管控意识淡薄问题。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大背景下,有些保险企业所关注的重点更多的倾向于业务扩张,轻风险管理,强调市场份额而不计成本抢占市场。在保险企业的经营和管理过程中,没有有效地做到事前风险评估、事中过程跟踪、事后风险等级调整,以致无法科学的进行风险等级管理。另外,有些保险企业所采取的风险防范措施,过多地考虑了当时的成本和利润问题,并没有真正从企业的全局和长远考虑风险防范和制度的建设等。

2、没有坚实的组织机构保障。保险企业的风险管理要想取得理想中的效果,科学合理的组织机构是其重要保障。然而,从目前的保险企业现状来看,公司组织结构的问题使得风险管理比较薄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决策风险管理缺少监督和评定、风险管理人才的选拔以及评估管理机制等方面还有欠缺。第二是在整个企业的经营管理中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对于一些突发状况缺乏必要的应对措施。第三是风险管控制度不健全,监督职能由于流于形式而没有真正地发挥出作用。

3、风险管理意识滞后,管理人才不足。当今社会,企业的竞争已经逐渐转化成先进理念和人才的竞争,这对于企业的长足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从目前的保险企业的现状分析来看,由于我国保险行业起步较晚,尽管风险管理的理念已经引入到企业内部,但仍然处于初级阶段,没有根据自身的发展要求而不断地创新和完善。另外,部分企业在人员招聘、人才培训以及职业道德培养等人力资源管理方面还存在不足,使得风险管理缺乏必要的人力资源保障。

三、加强保险企业风险管理的良好途径

1、创新风险管理理念、健全风险管理制度。在当今保险企业所处内外部环境复杂多变的情况下,科学合理的风险管理理念以及良好的管理制度不仅可以促使保险企业在企业共同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的引领下谋取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而且为企业的长足发展打下坚实有力的基础。一是保险企业要根据自身的发展实际以及最新的市场发展需求,促使管理理念不断地符合客观发展实际,使之与企业的计划、组织以及协调等各个管理环节相辅相成,同时融入到承保、理赔、防灾防损等各项工作过程中去,实现对风险进行全面系统的管理。二是可以尝试将企业的经营理念通过融入到企业的各项活动中,使风险管理理念潜移默化到每一个员工的行为意识和工作实践中去,通过对各级管理人员以及广大员工进行宣传引导和教育,在培养他们的发展意识的同时,更应培养他们的风险管理意识和能力及主人翁责任感,为风险管理工作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和群众基础。三是为使风险管理制度更加具有实效性,内控制度的实施要覆盖整个经营活动中,要包括核保、理赔、财务等风险控制等。要形成合理的风险识别和评估体系,建立健全风险预警机制。四是企业管理者要善于倾听一线员工的意见,经常性地深入到员工中去,鼓励他们大胆提出自己对企业风险管理理念和制度创新的看法和见解,集思广益,为理念和制度的不断丰富和完善提供基本的素材。

2、风险控制机制是保险企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基本保证。建立风险管控机制可以促使企业风险管理获得事半功倍的成效。具体来说,保险业务中的风险控制主要体现在各个监督岗位和风险管理规范在经营活动中能发挥积极的作用。有能使整个经营活动中包括道德风险规避和制度流程的不断完善的机制。对于保险企业而言,要想使得内部风险抑制获得实效,可以尝试进行不同风险等级调整模版化管理方式,即更加清晰准确地掌握保险企业的风险损失分布,以便更好地进行风险管理。另外,在保险企业的风险控制方面,要对企业中各个风险的损失分布、各个风险之间的关系以及总风险的布局等情况有一个全面的掌握,使得经营风险控制和内部风险抑制成为风险管理的坚实基础,促进保险企业稳步发展。另一方面,购买保险合同、自留、利用金融工具交易进行风险转移操作等。这就需要保险企业结合企业本身的实际发展情况,在进行风险融资方式选择的时候要考虑自身的短期、长期的发展规划和目标、管理布局以及内外部环境的变化等,为保险企业的风险管理打下扎实的基础。

3、构建全面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目前,在信息化高飞速发展的今天,借助于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将信息技术、风险管理模型以及管理机制有机地结合起来,建立全面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可以为保险企业的风险管理提供活力。第一,要建立科学的信息收集系统。可以分成内部信息和外部信息两个部分,内部信息要包括保险企业的经营、市场开发中不断变化的财务信息和风险动态,时刻掌握企业内部的发展状况。外部信息则要涵盖政治、经济、金融、科技、政策、竞争对手和市场需求等对保险企业的发展有重大影响的方面,使得信息系统能够根据市场的变化及时地补充和更新数据和内容要素,为风险管理作好强而有力的信息数据支持。第二,要建立有效的风险分析系统。保险企业要有专职分析岗位和专职分析人员对数据进行动态跟踪,要对数据异动进行分析,为决策层提出风险分析调整方法,阐明风险发生的起因,通过模拟测试,推算分析等方法提出风险调整意见,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预测,为保险企业管理者进行风险管理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第三,风险报告生成系统也是必不可少的。该系统的建立要结合信息使用者的需求情况,对风险现状进行分析和汇总,将风险分析的结果依据规定的格式自动生成不同级别的风险报告,从而形成定期或者不定期的专题分析报告,为企业的决策层提供有力的决策依据。第四,要不断地完善和建立企业内部的相关数据采集维护系统以达到信息共享,强调因素分析,将影响各要素数据以制度化要求使用人员及时维护,因素分析要公布于办公网络平台上,为不同层面的管理者提供决策依据。

第3篇:保险型风险管理范文

摘 要 融资性担保公司是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而出现的非银行地方性金融企业,提供专业的担保产品,如何确保担保产品的安全与利益,本文从风险管理的角度探讨风险管理的内涵,融资性担保公司风险管理的定义、特点、意义我国目前融资性担保公司风险管理的问题、解决我国融资性担保公司风险管理的现状的对策。

关键词 融资性担保公司 风险管理 全面风险管理

一、融资性担保公司风险管理的内涵

融资性担保业务流程分为:担保调查与信用分析,担保审查与担保办理,保后管理。融资性担保业务流程管理实质就是风险管理,以保证最大限度地获取收益的过程。融资性担保风险分为广义与狭义两种,广义风险,是指融资性担保担保公司在经营融资性担保产品中,由于事前无法预料的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或是未来的的实际情况变化与预测不相符,或使其实际的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背离,从而导致担保公司蒙受经济损失或不获利,丧失获取额外收益的机会的可能性。狭义风险是指融资性担保公司蒙受经济损失的可能性。融资性担保公司面临的风险主要有市场风险、信用风险、保费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等。由于融资性担保公司是提供担保产品的金融企业,特别是担保产品的特点决定它对各种风险要严格控制与防范。

风险管理是融资性担保公司在提供担保产品时,通过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处理等方法,预测、回避、分散风险,从而减少或者避免经济损失,保证不发生垫款损失的行为。按照现在经验,可以分为非全面风险管理与全面风险管理。

融资性担保公司风险管理的定义、特点、意义COSO委员会认为:全面风险管理是一个受到该实体的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个人的影响,并应用在整个机构战略设施的过程。他被设计用于识别整个实体的潜在重大风险。他能组织的具体情况提供一个风险管理框架,并为组织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的保证。

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是指融资性担保公司各业务层次、各类型风险所进行的通盘管理,在对风险进行科学量化的基础上,以“风险调整后的资本收益率”为核心,从而在内部实现对风险通盘管理,同时借助监管部门和市场力量的约束,形成一个包括融资性担保公司,监管者及市场的三位一体的风险管理体系。

全面风险管理的特点是:

1.整体化的风险管理,对各种风险进行统筹管理;不是以各个部门为单位,对风险管理分割的分散化管理。

2.连续性的风险管理,将风险管理纳入到时日常经营之中;不只是某时点的一定时段的风险管理。

3.全面的、大范围的风险管理;不是小范围、局部的风险管理。

二、实施全面风险管理的意义

1.强化全面风险管理理念是融资性担保业务健康持续发展的监管需要

去年,我国根据《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对担保公司进行整治,通过省金融办检验达标的,广东省共301家获得获得地方性金融许可证,这301家则取得与银行合作的 “通行证”,融资性担保公司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重大举措。通过对历史问题的整治,如何管理融资性担保公司,强化全面风险管理理念是监管的重要工作,是确保融资性担保业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

2.融资性担保公司确保竞争力的需要

融资性担保公司是提供担保产品的非银行金融企业,是高风险行为,是管理风险并收取超额利润的企业,风险管理的水平决定其生存与发展的能力,是竞争的要求,实施全面风险管理是融资担保公司发展的基本保证。

3.融资性担保公司提升风险管理水平的需要

融资性担保公司的管理如何入手,是管理者应当首先解决的问题,我国融资性担保公司是新生事物,所以目前大都分融资性担保公司处于非全面管理阶段,在探索管理经验,而全面管理是商业银行的先进管理经验,融资性担保公司应当自觉掌握全面风险管理精华,创造出适合自己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三、我国目前融资性担保公司风险管理的问题

1.融资性担保公司风险管理意识刚起步,处于处自发阶段

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我国2010颁布《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进行规范管理,作为省级新设立的金融办公室不象银行监督委员是从人民银行中分离出来的,从成立之日就有大量成熟的监管队伍,而省级以下的金融办公室的组成人员,机构新,人员新,监管能力有待提高,而融资性担保公司又是以提供担保产品为主的金融企业,对其经营规律因出现时间短而未能掌握,所以融资性担保公司的风险监管刚起步,处于自发阶段。

2.公司风险管理组织结构与体系未建立

融资性担保公司行业在我国刚起步,公司对风险管理处理探索阶段,根本不可能按全面风险管理的要求设置组织结构与体系。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要求规模较大的融资性担保公司有律师或注册会计师作为首席风险官,但并没有对风险管理提出理为科学的要求,担保不仅是法律问题或是财会问题,而是金融问题,金融是法律、会计等综合运用的有自己规律的专业领域,将风险视同法律问题或是财会问题,也误导了融资性担保公司的组织结构与体系的建立。

3.风险管理人才匮乏

目前融资性担保公司的风险管理人才来源主要是有三种,一种是从银行退休人员,因为从银行一线人员挖管理人才是不可能的,这一类有丰富的管理经验,但对风险管理的理论水平低,未能掌握科学有效的全面风险管理的知识,未能自觉的运用该知识指导融资性担保公司风险管理。一种是从律师等法律界人士招聘作为风险管理人才,因为目前中国没有财税金融专业的律师,而多为通才,不能融合财会等经济实际状况,未能提交高效、简单、促进业务的风险管理措施;一种是注册会计师等财会界人士招聘作为风险管理人才,因为目前中国没有财税金融专业的会计师,为通才,不能融合法律而未能促进业务与风险管理并存的风险管理措施。担保业务属于金融行业,必须培养自己风险管理高级人才。

解决我国融资性担保公司风险管理的现状的对策

4.加强监管力量与监管规划的建设

金融办公室的组成人员,机构新,人员新,未掌握融资性担保公司担保产品经营规律,风险监管刚起步,处于自发阶段。金融办公室监管人员要加强金融、财会、法律等综合技能的学习,多从银行等金融单位招聘精英,充实监管力量;根据目前我国融资性担保公司的不同规模、发展历史、市场定位和担保产品策略等,适当引进全面风险管理观念和方法,制定系统的全面风险管理监管的规范,指导监管日常工作,使监管规划实用、高效,使担保业务健康发展。

5.建立全面风险管理组织结构与体系

全面风险管理应当建立包括决策、实施、执行、和监督部门在内的自上而下的垂直化风险管理组织架构,构建一个严密、高效、健全的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建立直接对股东会负责的风险管理委员会。对融资担保公司的各类业务以及各个部门的风险进行集中的统一管理,不要将风险管理分散由各业务部门单独负责。在操作层面上,对风险度大的岗位,设置与业务经理平等的风险经理,风险经理由风险管理委员会领导,负责对业务部门经营中所涉及的风险进行日常监测、评估、管理、和报告。风险管理人员实行垂直管理,确保风险管理的独立性。

6.完善风险内部控制制度

风险管理与内控制度是融为一体的,只有内控制度执行得好,风险管理才能落到实处。风险内部控制制度的构建主要是,一,建立风险识别和评估系统,通过对风险的定性分析与定量测算,有效评价风险的状态与程度,为风险控制提供基本依据。二,健全内部授权审批机制,保证担保产品的安全与利益。三,完善岗位责任制,落实绩效考核制度。四,将风险防范作为内部审计监察的主要目标,实行风险评级制度,将内部控制作为提高全面风险管理的首要手段来抓。

7.培养全面风险管理的高端人才

融资性担保公司风险的识别、防范、控制和管理需要精通金融财会法律理论、数理统计、以及熟悉担保业务的高层次复合人才。因此,要按照全面风险管理的要求,加强专业学习,全面提高了从业人员的素质,尽快培养和建立一支全面风险管理人才队伍。融资性担保公司要从成立之日就培养、挖掘、和储备符合条件的人才,并与绩效考核等薪酬制度相结合,保持人才稳定,不流失。加强培训,加大对风险管理人员的知识更新和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其风险控制能力,适用不断变化的业务需要。

参考文献:

[1]王梅丽.广东融资性担保整结束,仅301家获牌.南方都市报.2011.4.11.

第4篇:保险型风险管理范文

山东省现有烟花爆竹生产企业50余家,临时零售3万多个;从业人员5万人。由于山东烟花爆竹产业存在企业规模小、比较分散,安全基础薄弱,特别是非法生产现象严重,家庭作坊式的生产模式仍然存在。同时,一些生产经营的企业安全基础薄弱,违规现象时有发生,企业管理水平落后,对烟花爆竹企业的安全监管并不十分完善。因此,加强对烟花爆竹行业风险加以有效的防范与控制对于减少伤亡事故,建设平安山东具有重要的意义。

烟花爆竹行业存在的风险因素分析

一、生产环节中存在的风险因素

第一,违章使用明火。烟花爆竹行业严禁烟火这一规定可以说人人都知道,但却时有发生。

第二,劳动防护用品使用情况较差。工人在生产过程中普遍穿的是化纤衣服,如果发生静电放电火花,就会引起爆炸事故。穿硬底钉鞋踩到散落在地上的黑火药摩擦力可能引燃起爆。

第三,工作台不规范。大多数厂家使用的石板工作台,并在工作台上放塑料薄膜,在生产过程中产生静电火花而造成爆炸事故。

第四,厂房不符合规范。建筑物之间的距离太近,爆炸事故的冲击波会导致邻近的建筑物损坏及人员伤亡。第二是未采取防雷技术措施,存在工房、仓库设计不规范。

第五,作业时环境温度高。夏季气温高,药物操作危险性大。

非法生产烟花爆竹。在非法生产经营烟花爆竹户中,农村个体家庭式作坊占了绝大多数,而他们正是烟花爆竹爆炸事故的频发地。

二、储存环节存在的风险因素

第一,自然环境。如地震、泥石流、洪水、飓风、雷击、野火等可能造成储存仓库的破坏、坍塌,从而引起火灾或爆炸。

第二,潮湿或高温。烟花爆竹在潮湿时可能产生易燃气体,引起爆炸。

第三,操作不规范。操作人员没有坚持“三轻”,即轻拿、轻放、轻扫,“四勤”即勤打扫、勤检查、勤冲洗、勤运走,“五不准”即不准击、不准碰、不准推、不准拉、不准拖的规定。

第四,堆放不规范。对于化学药品、烟火药、半成品、成品没有根据它们的性质分类、分库堆放。对性质和灭火方法不同的物品,没有同库储存。

三、运输环节存在的风险因素

第一,厂区内运输采用手推车,不得使用三轮车、畜力车、翻斗车、各种挂车。手推车未装防护栏,药物易掉落引起事故。

第二,存在非法运输。

四、燃放环节存在的风险因素

第一,烟花爆竹发生爆炸,可能导致附近建筑物破坏,造成人员伤害和建筑物受损。

第二,由于燃放场地环境、净空条件差,周边存在易燃物,产品质量不合格,出现冲底、冲头、冲射、倒筒等质量问题。引燃周边易燃物,引起火灾。

第三,产品质量不合格,出现炸筒、低炸、殉爆、熄引、散筒等质量问题;人员未按说明燃放,距离燃放处过近:燃放时固定不稳造成倾斜,抛射物击中人体。

风险防范与控制

一、生产环节中控制风险的主要措施

第一,在选择花爆竹安全技术措施时,应优先防止烟花爆竹事故的技术措施;如果不能消除事故,应尽量采取降低烟花爆竹风险的技术措施。

第二,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烟花爆竹企业建立厂级、车间、班组各级管理人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并严格考核,奖罚分明。

第三,加大行业管理、国家监察的力度,清理整顿烟花爆竹行业。对现有企业全部按国标进行整顿,严格按国际改造工房和生产工艺。整顿验收不合格的,不准生产,并吊销生产许可证。

第四,强制烟花爆竹企业保险。对企业的财产和职工进行强制保险,以减轻企业发生重大伤亡事故后给社会带来的严重经济负担。

第五,规范操作流程,按国家标准建设厂房并定期维修。

二、燃放环节控制风险的主要措施

第一,不去购买违规产品和劣质产品。

第二,严禁对人、窗燃放,以免造成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失。

第三,要远离可燃物燃放,避免酿成火灾。

第四,在农村燃放烟花爆竹时要注意周围环境。

三、运输、储存环节控制风险的主要措施

第一,物品人库必须认真检验,性质不明的原料,不合格的产品和废烟火药,潮湿火药或干燥过而未摊开晾的火药,均不得人库。仓库保管人员应熟悉和掌握保管物品的性能,防火防爆的预防措施,灭火的基本方法,认真遵守规章制度,搬运操作做到轻拿、轻放、不推、不拖、不撞,不摩擦,确保安全。

第二,严禁非法运输,改善烟花爆竹内包装和外包装。厂区内运输采用手推车,不得使用三轮车、畜力车、翻斗车、各种挂车。

第5篇:保险型风险管理范文

[关键词]电网行业;业务外包风险;风险管理

1深刻解读,从研究背景找寻关键驱动

一是战略优先,内因外力驱使提高核心竞争力。随着中国发展的经济新常态、依法治企、深化改革等社会趋势以及电力体制改革等战略发展,电网企业迎来了发展的新机遇及新挑战。业务外包是企业经营发展的重要策略,实施业务外包,将非核心业务转移出去,借助外部资源的优势来弥补和改善自己的弱势,从而形成并不断强化核心竞争力向着业务更精、更专方向发展。二是前瞻预防,系统设计风险的先期预防管理。安全可靠运行是电网行业的首要要求。电网企业的各个业务单元,在业务外包的策划及准备阶段、实施阶段、退出阶段的各个环节,都存在着巨大的业务外包风险。在充分调研国内外、行业内外业务外包风险管理的经验基础上,运用既科学先进又成熟成功的风险管理理论和机制,将业务外包风险控制在“未病”状态,对电网行业业务外包的成功推进具有领航效应。三是问题解决,配套完善切实可行的体系机制。企业将非核心业务外包,并不意味着一定能够整合外部优质资源,规避所有风险,仍然存在许多风险需要辨识、评估及控制。业务外包是促进企业发生重大变化的催化剂,因此需要企业在开展业务外包的同时,不能以包代管,必须结合业务特性,梳理、分析电网行业业务外包风险,并建立配套完善的、切实可行的风险管理体系及机制,为电网行业的核心竞争力持续提高及业务外包顺利实施保驾护航。

2切中肯綮,为业务外包风险管理提供方法理论

为了全面管理业务外包的风险,本文从风险管理的经典理论、法律及行业文献、标杆企业成功案例和企业实际等方面,结合精益管理工具FMEA等,经过大量理论研究、案例分析和实地调研等,萃取风险管理成熟成功的方法论及最佳实践,引导并规范公司相关风险管理模式在业务外包过程中向外包单位延伸。第一,COSO企业风险管理框架将风险管理及内部控制双双纳入其中,它是一个多向的重复性过程,任何组件的失效都能够且确实对其他组件造成实质性的影响。COSO企业风险管理框架由内部环境、目标制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反应、控制活动、信息和沟通、监控等八个相互关联的要素共同组成,并贯穿在企业的管理过程之中,成为完整的闭环管理体系。第二,《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和《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3号———业务外包》等电网行业内外的政策相继出台,对业务外包的风险管理进一步指明方向。第三,针对业务外包开展成功的标杆企业,包括通信、电力、石油、化工及电子和汽车制造等不同行业、不同性质的企业进行了调研分析,以掌握风险管理方法理论及政策制度在企业的实践运用情况,为实际运用奠定基础。第四,通过综合调研、专题调研等多种方式,在不同组织层面、不同职能及不同试点单位,充分了解电网行业的业务外包风险管理现状,总结归纳好的方面予以推广,明确界定需要改进的方面予以防范。整合COSO企业风险管理框架、相关法规及行业文件、标杆企业最佳实践及全方位调研等理论依据构建业务外包风险管理机制模型(如图1所示)。

3操作落地,整合理论实践形成操作流程

为使业务外包风险管理得以操作落地,整合COSO风险管理框架、《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3号———业务外包》等相关体系及政策等,制定了电网行业业务外包的风险管理操作流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明确管理目标。开展业务外包风险管理要努力实现战略目标、合规目标、报告目标、经营目标和减灾目标的落实。第一,应确保将业务外包风险控制在与总体战略目标相适应并可承受的范围,不能仅为解决眼前的利益而忽略企业长远规划。第二,确保遵守有关法律法规。在法律框架范围内规范加强风险管控是业务外包有序推进的重要保障。第三,确保企业与承包单位之间就风险管控的措施得到真实、可靠及有效的落实,及时了解承包单位的意见和需求,并把企业的各个政策对承包单位进行公开、透明地宣传,消除沟通不畅带来的不良因素。第四,确保企业业务外包的有关规章制度和措施的有效执行,确保外包风险管理机制进入一个连续不断、循序渐进的累积、改进和提升的良性循环,确保经营管理的有效性。第五,确保企业建立针对业务外包重大风险发生后的危机处理计划,保护企业不因灾害性风险或人为失误等遭受重大损失。二是开展风险评估。明确业务外包风险管理目标后,企业应对收集的业务外包风险管理初始信息、外包业务管理措施及其重要流程等进行风险评估,包括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评价三个步骤。第一,开展风险识别工作,是指查找企业各业务单元、各项重要经营活动及其重要业务流程中是否有风险,有哪些风险,企业应当重点关注并识别与电网行业业务外包紧密相关的风险。第二,开展风险分析工作,是根据外包风险发生的概率与危害程度,确定风险的大小和主次,以有的放矢地制定外包风险管理措施。基于电网企业精益化管理的成功实践,采用失效模式分析(FMEA)的方法进行风险分析,它是基于数据分析的风险防控方法,目的在于识别及评估一个业务(活动)在实施过程中的潜在失效模式及其影响,分析如何消除或减少潜在失效的发生,并找出改善措施。计算方法为:风险度(RPN)=严重程度(SEV)×发生频数(OCC)×探测度(DET)。第三,开展风险评价工作,是根据风险分析得出的风险度值(RPN),评价该风险对企业实现目标的影响程度等,SEV大于等于8或RPN大于等于280的风险项目是高风险,RPN大于等于120且小于280的风险项目是中风险,RPN小于120的风险项目是低风险。三是采取风险控制。根据自身条件和外部环境,围绕业务外包工作目标,确定合适的业务外包风险的总体策略及具体措施,并确定风险管理所需人力和财力等的配置。第一,制定风险应对策略。根据业务外包的工作特性,分别采取规避(终止)、减少(控制)、分担(转移)、接受(保持)四个策略(如表1所示)。第二,实施风险管控方案。企业应根据业务外包风险采取应对策略,并对每一项高风险及中风险制定具体解决方案,包括风险管控的具体目标、组织领导、管理方式及业务流程、所需条件和手段、风险事件应对策略及具体措施、人财物的资源配置等。风险控制应满足合规的要求,坚持经营战略与风险策略一致、风险控制与运营效率平衡的原则,针对重大风险所涉及的各个管理及业务流程,制定涵盖各个环节的全流程控制方案,并配以相应的程序和政策。四是实施监督改进。企业应以业务外包的重大风险、重大事件和重大决策、重要管理及业务流程为重点,定期对各职能部门和专业部门的业务外包风险管理工作实施情况和有效性进行检验,要根据风险管理手册中的风险应对策略进行评估,对跨部门和业务单位的风险管控方案进行评价,提出整改建议,出具评价和建议报告,及时报送企业高层或分管风险管理的高级管理人员。内审部门应至少每年一次,对风险管理职能部门、开展业务外包的有关部门和业务单位的风险管理工作及工作成效,进行监督评价。

4结语

随着电网企业内部依法治企和电力体制改革等趋势发展,外部业务外包市场的逐步成熟和专业分工的不断细化、深化,业务外包将逐步成为电网企业的常用经营策略,同时业务外包也给企业经营带来风险,必须采取预防措施管控各业务单元、各阶段及各环节的各类风险,建立和完善业务外包管理制度,规定业务外包的范围、方式、条件、程序和实施等相关内容,明确相关部门和监管人员的职责权限,强化业务外包的全过程监控,防范外包风险,充分发挥业务外包的优势,支持电网行业实现业务发展的集约化、体系化、法制化及精益化。

作者:袁 翔 吴 悠 单位: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国资发改革[2006]108号《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S].2006.

[2]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3号———业务外包[S].2010.

[3][英]保罗•霍普金(PaulHopkin).风险管理:理解、评估和实施有效的风险管理[M].第2版.蔡荣右,译.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14.

[4]白世贞,国彦平,陈化飞.服务外包业务管理流程[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

[5]马林,何桢.六西格玛管理[M].第2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第6篇:保险型风险管理范文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机构(以下简称担保机构)是指政府出资(含政府与其他出资人共同出资)设立的以中小企业为服务对象的融资担保机构。

第三条、设立担保机构需依照法律及有关规定办理注册。担保机构经注册后方可开展业务。

第四条、担保机构应建立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和内部组织结构。鼓励担保机构采取公司形式。目前难以采用公司形式的担保机构,应按照上述要求逐步规范,在条件成熟时改组为公司。

第五条、担保机构应自主经营,独立核算,依照规定程序对担保项目自主进行评估和做出决策。担保机构有权不接受各级行政管理机关为具体项目提供担保的指令。

第六条、担保机构应为受托运作的担保基金设立专门账户,并将担保基金业务与担保机构自身业务分开管理、核算。

第七条、担保机构收取担保费可根据担保项目的风险程度实行浮动费率,为减轻中小企业负担,一般控制在同期银行贷款利率的50%以内。

第八条、担保机构对单个企业提供的担保责任金额最高不得超过担保机构自身实收资本的10%;担保机构担保责任余额一般不超过担保机构自身实收资本的5倍,最高不得超过10倍。

第九条、担保机构的业务范围主要是:对中小企业向金融机构贷款、票据贴现、融资租赁等融资方式提供担保和再担保,以及经主管财政部门批准的其他担保和资金运用业务。担保机构不得从事存、贷款金融业务及财政信用业务。

第十条、担保机构要按照“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与贷款金融机构建立业务合作关系,对贷款实行比例担保。担保机构应与贷款金融机构密切协作,及时交换和通报投保企业的有关信息,加强对投保企业的监督,共同维护双方的权益。

第十一条、担保机构应建立严格的担保评估制度,配备或聘请经济、法律、技术等方面的相关专业人才,采用先进的项目评价系统,提高评估能力,加强对担保项目的风险评估审查;注重建立长期、稳定的客户群,积累完整、详实的客户资料,为项目评估建立可靠的信息基础;严格执行科学的决策程序,切实防止盲目决策;加强对担保项目的跟踪,完善对投保企业的事前评估、事中监控、事后追偿与处置机制;强化内部监控,防范道德风险,保证合规经营。

第十二条、担保机构应积极采取反担保措施,可要求投保企业以其合法的财产(包括股权)抵押或质押,提供反担保。

第十三条、担保机构应按当年担保费的50%提取未到期责任准备金;按不超过当年年末担保责任余额1%的比例以及所得税后利润的一定比例提取风险准备金,用于担保赔付。风险准备金累计达到担保责任余额的10%后,实行差额提取。

第十四条、担保机构必须遵循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原则运用资金。担保机构设立后应当按照其注册资本的10%提取保证金,存入主管财政部门指定的银行,除担保机构清算时用于清偿债务外,任何机构一律不得动用。担保机构提取的风险准备金必须存入银行专户。其他货币资金,不低于80%的部分可用于银行存款,以及买卖国债、金融债券及国家重点企业债券;不高于20%的部分,经主管财政部门批准,可用于买卖证券投资基金等其他形式。

第十五条、各级财政部门对按照本办法规范运作的担保机构,可给予适当的支持。

第十六条、各级财政部门应积极会同有关部门为担保机构落实反担保提供支持。

第十七条、各级财政部门应会同有关部门对担保机构的业务状况进行定期检查,对发现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及时处理,重大问题应报告当地政府和上级财政部门。

第十八条、建立对担保机构资信的定期评级制度。担保机构定期聘请经财政部门认可的资信评级机构进行资信评级,并向社会公布评级结果。

第十九条、各级财政部门要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逐步建立健全对以财政性资金出资设立的担保机构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应综合考虑担保机构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业务规模、代偿损失、资产结构及其社会和经济效益而确定。

第二十条、担保机构定期向主管财政部门报送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以及其他报表和资料,于每月底前将上月的营业统计报表报送主管财政部门;于每一会计年度终了后3个月内,将上一年度的营业报告、财务会计报告及其他有关报表报送主管财政部门。各级财政部门应认真做好对担保信息的收集、整理与分析工作,并定期向有关金融机构,必要时可向担保机构的注册机关通报情况。

第二十一条、对已经设立的担保机构,由各级财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按照本办法的要求进行规范。

第7篇:保险型风险管理范文

株洲市中心医院,湖南株洲 412000

[摘要] 目的 探讨风险管理运用于腰椎爆裂性骨折围手术护理过程中,能否有效提高护理质量。方法 挑选自2012年4月起至今,陆续来我院进行腰椎爆裂性骨折手术治疗的患者58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28例,按照常规护理,实验组30例,在进行常规护理的同时引入风险管理机制进行护理,设计专门的护理评价表格,统计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违规护理出现率、患者投诉率、并发症出现率等。结果 以风险管理的理论指导进行护理干预后,实验组心理状况评分低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的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护理差错发生率和投诉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进行术后护理的过程中,引入风险管理的相关理念,提高护士应对风险的能力,能有效提升腰椎爆裂性骨折手术预后效果,提高护理质量。

[

关键词 ] 风险管理;腰椎爆裂性骨折;围手术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4(b)-0035-02

所谓风险管理,系统的应用管理政策、程序和实践对风险(目标不确定性的后果)进行分析、评价、控制和监测,其采用的方法主要为通过合理经济的使用各种资源来监测、控制并最小化不良事件的概率和影响。主要目标是通过对风险的合理评估,采取有效地控制措施,将风险降到最低的一系列工作,将其引入到手术护理中,可以有效消除手术过程中,以及手术后的各种安全隐患,提高患者的预后效果,在本例中,笔者将风险管理思想融入到护理中,对58例腰椎爆裂性骨折手术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取得了极好的护理效果,总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患者一共58例,均为腰椎爆裂性骨折手术患者,治疗时间均在2012年4月—2013年8月这一时间段内,受伤原因:因车祸入院患者31例,因高空坠落入院患者24例,因砸伤入院患者3例。58例患者CT或核磁共振均显示为爆裂性骨折。采用数字表随机法进行随机分组,其中对照组患者28例,男女比例为19:9,平均年龄33.8(26~51)岁,15例患者骨折部位为腰1椎体,其余患者均为2~5椎体;实验组患者30例,男女比例为22:8,平均年龄35.6(28~49)岁,18例患者骨折部位为腰1椎体,其余患者均为2~5椎体。一般资料间的差距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因而两组患者具备研究价值。

本实验公开进行,患者及其家属对所有数据享有知情权。

1.2研究方法

1.2.1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以常规方式进行手术护理,工作主要集中在协助患者进行各项术前检测,并落实主治医生的嘱咐采取配套你的护理措施,其他工作还包括与患者深入沟通,开展健康教育指导等。观察组患者则进而引入风险管理模式,成立专门的风险管理小组,对护理质量进行监督和控制。在开展工作的一开始,我们需要建立健全一整套风险管理制度[1],该制度不仅需要符合法律法规相关要求,还需要密切联系护理中可能产生的任何风险,在制定完成后,必须保证相关人员深入了解其中的内容。风险评估主要包括:①心理评估。患者往往是因为瞬间发生的意外而入院,突然的刺激使患者焦虑、恐惧、烦操不安、甚至绝望、自暴自弃,不配合治疗等抵触情绪,此时的心理评估和干预非常的重要,通过心理的评估,我们能够随时掌握患者的心理感受,实时分析并制定符合特定患者实际情况的个性化护理措施,帮助病人端正对疾病的认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主动的配合治疗[2]。②皮肤的风险评估。术后患者需要长期卧床,容易引起褥疮等并发症,发生压疮增加了病人的痛苦,延长了病人的住院日,也增加了病人的住院费用,压疮是可以预防,通过对病人皮肤的评估,采取预防措施,能有效的避免压疮的发生。③术后并发症的风险评估。常见的术后并发症包括肺部感染、泌尿系统的感染、管道的脱落、伤口渗血、便秘等。术前通过主动与患者介绍疾病的相关知识,了解各项医疗活动的风险性,针对可能发生的各项并发症,加强防范能大大的减少并发症的发生[3]。

1.2.2对比方法 两组患者手术后护理质量的评价,主要对比项目为心理状况的变化,并制定专门的护理评价表格,统计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违规护理出现率、患者投诉率、并发症出现率等。

1.3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对上述治疗进行数据的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P<0.05时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心理状况变化

在不同的护理干预措施下,实验组患者各种负面情绪的出现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护理质量对比

具体统计数据见表2。其中,主要的并发症包括尿路感染、伤口渗血、管道脱落等,分项统计,并计算总数,填入表中。分析可知,实验组各项数据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腰椎出现爆裂性骨折,往往是由于强大的外力作用于脊椎所致,常见情况主要为高空坠落和车祸,一旦出现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脊髓往往会受到严重伤害,因而出现大小便失禁、半身不遂等症状,威胁极大,很可能因此并发出现呼吸、心血管等组织系统的病变,威胁患者的生命。现阶段我们只能采取手术的方式,对患者的脊髓进行充分的减压,以恢复患者的神经系统功能,然而其疗效一直达不到令人满意的地步。

对于这类疾病,手术期间的护理显得格外重要。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合理的风险管理,使医护人员在进行手术之前,就已经对这些手术风险产生了清醒的认识,进而又使得医护人员能够针对这些显著问题,找出合理的措施进行风险规避。一般而言,要进行合理的风险管理,需要医护人员养成良好的风险规避意识,这需要院方强化培训、建立健全一套合理的风险管理制度,而医护人员积极进行自我提升,主动学习各种风险规避手段。

总之,笔者认为,风险管理在腰椎爆裂性骨折手术护理中,临床意义极大,能有效提升患者的预后效果,值得我们推广使用。

[

参考文献]

[1] 梁肖环.风险管理在腰椎爆裂性骨折手术护理的运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3(6):431-432.

[2] 陈珊娜.护理安全管理在妇科患者围手术中的研究[J].中华全科医学杂志,2013,8(11):1294-1295.

[3] 鄢红儿.护理风险管理因素分析及管理对策[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7):66.

第8篇:保险型风险管理范文

【关键词】 心房颤动

关键词: 心房颤动;风湿性心脏病;钙;Fluo-3

摘 要:目的 观察风湿性心脏病(RHD)心房纤颤(AF)患者心房肌细胞内是否存在Ca2+ 超载. 方法 急性分离RHD伴AF和非AF患者的心房肌细胞,用Fluo-3作为钙指示剂,用共聚焦显微镜测定细胞内Ca2+ 浓度. 结果 AF组心房肌细胞内Ca2+ 浓度明显高于非AF组心房肌细胞内Ca2+ 浓度(517±98)nmol L-1 vs(262±65)nmol L-1 ,两组间差异显著(P

Keywords:atrial fibrillation;rheumatic heart disease;calci-um;Fluo-3

Abstract:AIM To observe whether Ca2+ overload exists in atrial myocytes of rheumatic heart disease patients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METHODS Atrial myocytes of rheumatic heart disease patients with and without atrial fibrillation were a-cutely isolated.Intracellular Ca2+ concentration was mea-sured with the fluoresent Ca2+ indicator Fluo-3and laser scanning confocal microscopy.RESULTS Intracellular Ca2+ concentration of atrial fibrill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non-atrial fibrillation group [(517±98)nmol L-1 vs(262±65)nmol L-1 )].CONCLUSION Ca2+ overload exists in atrial myocytes of rheumatic heart disease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 patients.

0 引言

Wijffels等[1] 对山羊心房纤颤(atrial fibrilla-tion,AF)模型的研究提示,AF的心房有效不应期缩短,我们[2] 及Daoud等[3] 对阵发性AF患者的研究得到了同样的结论,这种心房肌电生理特性改变的现象称为心房肌电重构(atrial electrical remodeling,AER).该AER在AF的发生及维持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Dauod等[3] 和Tielieman等[4] 的研究还发现,应用钙离子拮抗剂维拉帕米能有效地预防和减轻AER,推测心房肌细胞内钙超载可能是AER的原因.但这一推测尚无直接证据.我们应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技术定量测定风湿性心脏病(rheumatic heart disease,RHD)AF患者心房肌细胞内钙离子浓度,检验该类患者心房肌细胞内是否存在钙超载.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剂和溶液[5] Tyrode液(mol L-1 ):NaCl126.0,KCl5.4,MgCl2 0.8,CaCl2 1.0,NaH2 PO

4 0.33,HEPES10.0,Glucose5.5.无钙Tyrode液按Tyrode液配方不加CaCl2 .Fluo-3/Am(美国BIO-RAD).胶原酶(日本Yakult).蛋白酶XXIV(美国Sigma).牛血清白蛋白(美国Amerco).

1.2 病例及分组 所有病例均为1999-01/1999-05来我院行心脏外科手术的患者.实验组:RHD伴有AF(n=8,男3,女5),平均年龄(44±9)岁.对照组:RHD不伴有AF(n=6,男2,女4),平均年龄(43±10)岁.2组间年龄无显著差异(P>0.05),2组患者心脏瓣膜病变情况大致相同,均无充血性心力衰竭,均为二尖瓣中-重度狭窄伴中-重度返流并行二尖瓣膜置换手术.实验组AF病程为(13.1±6.4)mo.

1.3 单个人心房肌细胞的分离[6] 将手术中获得的小块右心耳组织迅速置于预先氧合30min的无Ca2+ Tyrode液中,并于5min内送回实验室.用无Ca2+ Tyrode液清洗组织,然后将组织剪成1mm×1mm×1mm大小碎块,置于含有蛋白酶ⅩⅩⅣ型33.3μmol L-1 ,胶原酶3.33mmol L-1 的无Ca2+ Tyrode液中,于37℃在充氧条件下消化40min,而后将组织块移至含有胶原酶3.33mmol L-1 的无Ca2+ Tyrode液中消化10~20min.将组织块移至含有牛血清白蛋白的无Ca2+ Tyrode液中,吹打,即可获得单个人心房肌细胞.

1.4 人心房肌细胞内钙离子浓度的测定

1.4.1 测定原理[7] Fluo-3是一敏感性钙指示剂,能特异性与Ca2+ 结合,并在一定波长激光激发下产生荧光,其荧光强度与Ca2+ 浓度成正比,因而可用于Ca2+ 浓度的定量观察.但Fluo-3为极性大的酸性化合物,难以进入细胞膜,而当其结合上亲脂的2-酰羟甲基酯成为脂溶性的Fluo-3/AM,在与细胞温育时,很容易透过细胞膜,胞质内的非特异性酯酶将其酯基脱去生成游离的Fluo-3.

1.4.2 Fluo-3/AM的荷载[8] 采用离心方法(1000r min-1 ,5min)使用Tyrode液(pH7.4)洗涤获得的人心房肌细胞2次,于37℃避光条件下用Fluo-3/Am(4.4μmol L-1 )荷载.90min后用Tyrode液洗涤细胞3次,洗去细胞外液残余染料,最后保留少许细胞外Tyrode液.

1.4.3 细胞内Ca2+ 浓度的测定[9] Fluo-3/AM荷载的人心房肌细胞在共聚焦显微镜(MRC-1024,BIO-RAD)下扫描细胞内荧光强度,激发波长488nm,放射波长526nm.应用数字传入式摄像机和高速度计算机处理软件得到清晰的细胞内分布图像.利用其图像量化、分析系统进行图像分析.[Ca2+ ]i 由下面公式得出:[Ca

2+ ]i =kd[(F-Fmin )/(Fmax -F)],kd是Fluo-3与Ca2+ 反应解离常数,kd=400nmol L-1 ,F为所测得的荧光强度值,Fmax 和Fmin 分别为Ca2+ 饱和及无Ca2+ 时的胞内荧光强度.每例患者测定3个心房肌细胞,取其平均值作为该患者的心房肌细胞内游离Ca2+ 浓度.

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均用x ±s表示,两组间比较用t检验.

2 结果

对细胞荷载Fluo-3/AM后的细胞内游离Ca2+ 图像观察发现,RHD伴有AF患者的心房肌细胞荧光强度(Fig1)明显强于RHD不伴AF患者心肌细胞的荧光强度(Fig2).从细胞内游离Ca2+ 定量图分析(Fig3,4),RHD伴有AF患者的心房肌细胞内游离Ca2+ 浓度为(517±98)nmol L-1 ,明显高于RHD不伴有AF患者的心房肌细胞内游离Ca2+ 浓度(262±65)nmol L-1 ,二者差异显著(P

图1 -图4  略

3 讨论

Ca2+ 作为细胞生命活动中信息传递的第二信使,是维持心肌细胞功能的基础因素,其在细胞内浓度的变化,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心肌细胞收缩、电兴奋等生理功能的变化.一些证据推测细胞内Ca2+ 超载在AF介导的AER中起作用[3-5] .Goette等[10] 利用透射电镜研究发现,快速起搏狗心房几个小时造成的心房组织学改变与Ca2+ 超载所造成的损伤一致.L型Ca2+ 通道阻滞剂维拉帕米能减轻5~10min短阵AF患者所造成的AER[3,4,11] .尽管存在这些证据,但AF患者心房肌细胞内是否存在Ca2+ 超载尚无直接证据.我们采用RHD伴AF患者的心房肌细胞为实验对象,以RHD不伴AF患者的心房肌细胞为对照,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技术对细胞内Ca2+ 浓度直接测定,结果证实RHD伴AF患者的心房肌细胞内确实存在Ca2+ 超载.

AF导致心房肌细胞内Ca2+ 超载的原因可能为:AF时心房激动频率作用,使得心房肌细胞内Ca2+ 浓度升高;Ausma等[12] 的研究提示心房肌缺血可能参与导致细胞内Ca2+ 浓度升高.其他如T性Ca2+ 通道Ca2+ 内流增加[13] 等等因素也可能参与胞内Ca2+ 超载的形成.

参考文献

[1]Wijffels MC,Kirchhof CJ,Dorland R,Allessie MA.Atrial fib-rillation begets atrial fibrillation:A study in awake chronicaly instrumented goats [J].Circulation,1995;92(7):1954-1968.

[2]Liang YC,Jia GL,Zhang Q,Zhang DX,Wang HC,LI W.Ef-fect of atrial fibrillation on atrial refractoriness in humans [J].Di-si Junyi Daxue Xuebao(J Fourth Mil Med Univ),1999;20(11):S105-S106.

[3]Daoud EG,Knight BP,Weiss R,Bahu M,Paladino W,Goyal R,Man KC,Strickberger SA,Morady F.Effect of verapamil and procainamide on atrial fibrillation-induced electrical remodel-ing in humans [J].Circulation,1997;96(5):1542-1550.

[4]Tieleman RG,Langen CD,Van Gelder IC,Kam PJ,GrandjeanJ,Bel KJ,Wijffels MC,Allessie MA,Crijns HJ.Verapamil re-duces tachycardia-induced electrical remodeling of the atria [J].Circulation,1997;95(7):1945-1953.

[5]Gaspo R,Bosch RF,Nattel S.Tachcardia-induced changes in Na+ currents in a chronic dog model of atrial fibrillation [J].Circ Res,1997;81(6):1045-1052.

[6]Yue L,Feng J,Gaspo R,Li GR,Wang Z,Nattel S.Ionic re-modeling underlying action potential changes in a canine model of atrial fibrillation [J].Circ Res,1997;81(4):512-525.

[7]Wang CM,Huang XF,Wang XF.Application of calcium fluo-rescent probes in medicine research [J].Di-si Junyi DaxueXue-bao(J Fourth Mil Med Univ),1997;18(Suppl):64-66.

[8]Chai WX,Li T,Liang JH,Wang CM,Zhang JB,Jin F.Effect of acute hypoxia and reoxygenation on intracellular calcium con-centration in cultured rat aortic endothelial cells [J].Di-si Junyi Daxue Xuebao(J Fourth Mil Med Univ),1997;18(Suppl):43-45.

[9]Wang CM,Huang XF,Zang YM,Dai XW.The principle of lascer confocal scanning microscope and its application in medical research [J].Di-si Junyi Daxue Xuebao(J Fourth Mil Med U-niv),1997;18(Suppl):59-62.

[10]Goette A,Honeycutt C,Langberg JJ.Electrical remodeling in atrial fibrillation:Time course and mechamisms [J].Circula-tion,1996;94(11):2968-2974.

[11]Yu WC,Chen SA,Lee SH,Tai CT,Feng AN,Kuo BIT,Ding YA,Chang MS.Tachycardia-induced change of atrial refractory period in humans:Rate-dependency and effects of antiarrhyth-mic drugs [J].Circulation,1998;97(23):2331-2337.

第9篇:保险型风险管理范文

一、传统风险管理的局限性

风险管理的基本思想是要通过风险识别、风险衡量、风险控制、风险融资、风险管理决策等一套系统、全面、的管理过程,来防范和控制一个组织或的风险损失及其负面。有别于整体风险管理,传统的企业风险管理的管理范围是局部的,管理和过程是分离式的。

首先,不同类型风险的管理方法存在很大差异。人人厌恶纯粹风险,因此,风险回避、风险转移或损失控制是管理风险的基本方法。其中,保险是转移纯粹风险的重要手段,资产组合理论是回避不带来回报的非系统风险的风险管理方法,衍生证券工具是用于转移投机风险、投机获利的风险管理手段。

其次,不同类型风险的管理者是不同的。具有纯粹风险管理技术的专家

另外,在同一企业或公司,即使对于纯粹风险,也是不同部门、不同管理者负责不同风险的识别、控制和管理决策,各部门之间一般缺乏沟通和交流,缺乏以企业整体价值为分析基础的全盘考虑。

传统风险管理的过程是分离式的,这种分离式的风险管理模式往往具有管理成本高、管理效率低的弊端。这是因为:

(1)分离式的管理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导致许多不必要的成本支出和费用开销,造成资源的浪费。

(2)分离式的风险管理可能因不同管理部门之间的不协调,或因利益和权责的冲突,不但使风险控制不力,还可导致其他风险和损失负担。

(3)分离式的风险管理往往只注重风险的控制,无视风险的利用。实际上,不同风险不是独立的,可能具有某种相关性:一种事故或事件发生可能导致一系列的其他事故或事件的产生。这种相关性对企业的效应可能是“雪上加霜”,也可能是“喜忧参半”。2001年美国9.11恐怖事件不但给美国国民造成人身和财产的巨大损失,也给全世界股票市场带来了价格的震荡。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期间,企业面临严峻的投机风险,而违约风险接踵而至。两例中,前者是纯粹风险带来了投机风险,后者是投机风险引发了纯粹风险。分离式的风险管理不能充分把握和有效利用不同风险之间的内在联系,或者说不能利用不同风险具有此消彼长、相互关联的性质,管理效果经常是顾此失彼。

二、整体风险管理思想及其在国际保险业的应用

1.整体风险管理思想

整体风险管理的基本思想和原则是:以企业价值为分析基础,以整个企业所有经营和管理活动为考察对象,综合分析企业可能面临的所有的风险,借助风险分析、风险交流和风险管理等的风险管理方法和过程,充分利用不同风险可以相互抵消、相互影响、相互关联的性质,及时、有效地发现和控制那些对企业价值有负面影响的因素,挖掘和利用企业潜在的发展和获利机会。因此,利用整体风险管理的思想进行风险分析不但要考虑到纯粹风险,还应注意到投机风险;不但要分析单个事件的结果,也要意识到相关风险的综合效应;不但要注意企业的短期利益,也要兼顾企业的长期发展;不但要关注企业内部自身的损益,也要照顾到外部消费者的得失;不但要注意风险管理的成本,也要发现风险管理的效率;等等。总之,整体风险管理是要从以风险损失为分析基础转变为以企业价值为分析基础,化分离式的风险管理为整合式的风险管理,变单一的损失控制为综合性的价值创造。

2.整体风险管理在国际保险业的应用

整体风险管理的理论虽然还不完善,还在进一步探讨之中,但已经有了许多成果。其应用方法和途径虽然还处于开发、尝试阶段,然而,在银行、保险等金融业已经出现了许多应用案例,而且那些已经实施了整体风险管理方案的企业已获得了明显的成效,揭示了整体风险管理的美好应用前景。在国际保险业,近年来的许多产品创新和经营管理方式的改变就是整体风险管理思想应用和发展的结果。

整合不同风险,开发新型保单。1990年代出现的综合型保单(integrated policy)、组合型保单、一揽子保单将许多不同的风险类型集中在同一张保单里,为所承保的每类风险损失的自留额之上提供一个总保障额。1997年Honey—well公司开创的一种保单同时为四种风险(财产、责任、董事和高级职员责任和汇率波动)提供保障,其中包含一种投机风险——汇率风险;这是最早将纯粹风险和投机风险相结合的案例之一。

整合纯粹风险和投机风险,减少损失,创造价值。目前,国际上盛行的保险证券、保险期货、保险期权等保险创新形式正是综合利用纯粹风险与投机风险相互关联、相互抵消的性质,来减少保险损失,争取额外收入。例如,利用保险期货,保险公司在承接某些风险转移(如地震、洪灾、飓风等灾害)的同时购入适度相关的期货合同,一旦灾害损失发生,并超过预定值,保险公司将承担保险赔付的损失;然而相应的期货市场价格可能上升,保险公司可以出售持有的期货合同获得收益,从而全部或部分弥补索赔损失。类似的应用还有双重风险再保险合同(Double—Trigger Reinsurance Contracts)。这种保险创新形式的特点是将保险公司承保的一种传统风险和一种金融风险组合在一起,只对组合超出一定水平的损失购买再保险;这样保险公司既减少了风险暴露,又获得了更多盈利的机会。这类保险创新形式被广泛称为ART(Alternative Risk Transfer),在国际上已普遍应用,而且有不断增长的趋势,保险公司或其他企业借助这些创新工具可以减少公司收入的波动性,增强其财务稳定性,降低其整体风险程度。

整合风险管理组织和过程,创建低成本、高效率的全新管理模式。早在1999年,Piraeu银行集团(Piraeu Bank Group)就开发和使用了整体风险管理方案,将资产负债管理与风险管理整合为一个部门,使用整合的机系统,提供融合资产负债管理与企业风险管理的报告,到2001年,该集团又将资产负债管理和市场风险、信用风险相整合,一种真正意义上整体风险管理模式正在形成。近年来,美国、亚洲和欧洲的一些机构正在为保险业开发能具有整体风险管理功能的软件包,许多保险公司对这些软件包产生了强烈的需求愿望。一些大型保险公司则自己开发这类信息系统软件,有些则开发既适合保险公司自身也适应相关保户的具有整体风险管理功能的软件包。

可以预期一个开发整体风险管理的热潮将席卷世界各大保险公司和保险集团,将带来保险业创新活动的蓬勃兴起和经营活动的蓬勃。

三、对我国保险业风险管理的启示

从风险管理角度,本文认为我国保险公司的许多战略决策和经营行为不符合整体风险管理的思想,这些将成为制约我国保险业健康发展,其国际竞争力的严重隐患。其主要表现有:

1.只注重接受客户的风险转移以获得保费收入,忽视风险的控制和管理。现在,保险市场占有率和保费收入规模成为衡量保险公司业绩的基本指标。为了扩大保费规模,一些保险公司有时会“拣到篮里就是菜”,甚至出现欺蒙客户,或与保户勾结进行违规操作。

2.对保险负债关注多,对保险资金的运用和管理重视少。一方面,我国保险业资金运用限制多,投资渠道少,使保险资金增值受限;另一方面,保险公司也缺乏保险资金运用和管理的能力和积极性。致使我国许多保险公司只见保费收入快速增长,不见保险基金投资运营的收益和保险基金风险控制的成效。近年来一些保险公司虽然推出了许多投资连接的新型产品,主要也是为了扩大保费收入,而非对资金运用重视的实质改变。

3.过于追求眼前利益,忽视未来的风险。这从下面的事件可见一斑。1996年5月开始我国银行利率连续几次下调,一年期存款年利率从1996年5月前的10.98逐渐下降到1997年10月23日后的5.67,然而我国大多数保险公司的寿险产品的预定利率在8.5%以上;对利率变化的反映迟缓,如在1997年10月23日银行利率下调一个多月后的12月1日寿险公司才开始调低预定利率;1999年6月10日,我国再次大幅调低银行利率时,保监会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各寿险公司6月11日起停售原长期寿险,新的预定利率不得超过2.5%的时候,许多寿险公司还设法通过某些“技术”处理继续在11日办理原条款保单,掀起了一股居民日夜排队抢购保单的热潮,结果导致利差负向3%左右,出现了严重利差损。在国际上,利差损是导致保险公司破产倒闭的重要因素,在我国,这也将在较长时间里制约我国寿险公司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