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资本成本的本质范文

资本成本的本质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资本成本的本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资本成本的本质

第1篇:资本成本的本质范文

(一)未能全面揭示资本成本中的智能元素:重物质资本、轻智力资本

随着生产要素的创新及制度的变迁,资源的稀缺性发生了变化,即由工业经济时代物质资本(在财务会计表现为财务资本)的绝对稀缺逐步转化为知识经济时代智力资本的相对稀缺。现行资本成本会计理论构想产生于20世纪年代70年代,而当时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尚不明显或较为隐蔽。因此,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仍为物质资本。诚然,将权益资本成本纳入企业资本成本的核算是一个历史的进步。但是,在知识经济中,价值创造中最为重要的因素是知识及其对知识的配置与运用,即创造性的新知识及拥有这些知识与创新能力的人。不论是人力资本、结构资本还是客户资本,均为投资行为所产生的能带来超额价值的价值。既然这些资本与债务资本、权益资本一样都是由投资主体的投资行为所形成,那么,对企业法人而言都是一种融资,理应向投资主体支付资本成本。只不过相对于物质资本而言,智力资本成本表现为一种更为隐性的经济代价,从而难以进入现行财务报告体系。

此外,根据收入费用相配比的原则,知识型企业的收益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源自于新知识在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整合中的运用、新客户的获取和参与企业创新的渗透性以及企业持续的创新能力,而这些因素均与智力资本的融资、营运等活动紧密相关。换言之,是智力资本及其与物质资本的整合而非单纯的物质资本为企业带来了超额收益。既然在收益的计量中默认了智力资本的贡献,那么在成本、费用的计量中理应反映使用智力资本的代价。否则,既违背了收入费用配比原则,也难以反映该类企业真实的盈利能力。

(二)未能完整地反映多元化的主体权益并清晰地界定其索取权

按照资本成本会计的思路,主体权益是除负债、股东权益之外的、由企业主体自身努力所形成的资本来源。企业将支付债务资本和权益资本之后的净收益部分纳入主体权益,并完全由企业法人所拥有。但是,企业法人毕竟是一个虚拟的概念,其自身的努力也是一个指向相对模糊的表述。智力资本管理理论认为,人力资本是价值增值的核心驱动力,结构资本是人力资本与客户资本发挥作用的载体与平台,客户资本为人力资本和结构资本创造环境,三者在相互支撑的机理下带来价值的增值。由此看来,企业超额回报可能是经营者卓越的经营能力所致,也可能是组织学习、组织创新与代际传承的结果,亦可能是品牌再造、客户消费价值的转变、消费者参与企业互动式创新等因素的结果。

更进一步而言,制度变迁的原动力为要素的创新,对权益主体的界定构成其索取权安排的逻辑起点。在未能明确界定多元主体权益的情况下来确定剩余索取权以及实质控制权,将必然出现制度安排的混乱与无序。在管理实践中,存在着大量由大股东或企业高管一人独断来安排剩余索取权而全然漠视市场的调节作用的案例。实际上,知识密集型产品价值的度量与实现必须通过市场行为来完成。那么,由此倒推,生产知识密集型产品的企业对其超额收益进而剩余权益的分配理应由市场来调节。这里的市场体现了商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融会贯通。只有引入市场机制才能真正实现债务资本所有者、权益资本所有者、人力资本所有者、企业法人、客户在剩余索取领域充分、公平的博弈。

(三)未能充分体现资本成本与企业竞争未来的能力之间的内在关系

第2篇:资本成本的本质范文

关键词 城乡收入差距 物质资本 人力资本

一、引言

1978年,我国城镇的基尼系数为0.16左右,农村的基尼系数为0.22左右,都是相当低的。但这是分别就城市和农村内部而言,即使在当时,城市和农村居民的收入差距仍然比较明显,如果考虑到非货币性收入更是如此。改革开放以后,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收入分配方式逐步多元化、市场化。结果,无论是城市内部,还是农村内部,收入差距都逐渐拉大;而城乡差距,仅以名义收入的比值而言,虽有波动,但整体趋势仍是扩大的。而且总体来说,中国目前的收入分配不平等是相当严重的。

城乡收入差距是我国收入分配不平等的重要方面,分别计算的城市和农村居民收入差距明显比整体计算的居民收入差距低很多。段景辉和陈建宝(2010)通过抽样调查计算的2004年中国城镇基尼系数为0.3703,农村基尼系数为0.3589,而城乡混合基尼系数为0.4554,比城镇基尼系数高出23%,比农村基尼系数更是高27%。实际上,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已经成为我国居民收入不平等的最主要方面。李实和岳希明(2004)通过对泰尔指数的分解得出,城乡收入差距对总差距的贡献占到4成以上,它要高于城市内部和农村内部对总差距的贡献。陈建东(2010)通过对基尼系数进行分解计算得出,1996年我国城乡之间的基尼系数对总的基尼系数的贡献率就已经超过了55%,占到了一半以上,2007年更是达到了64.1%。

整体而言,中国城乡收入差距与地区发展水平成反比,即在经济发达地区城乡收入差距较小,经济落后地区城乡收入差距反而更大。段景辉和陈建宝(2010)计算的我国部分地区的城乡差距基尼系数表明,东部地区多在0.1以下,中西部地区均高于0.1(除内蒙古外),且多数在0.15左右。甘肃省地处大西北,社会经济发展比较落后,城乡收入差距比较严重。以段景辉和陈建宝计算的城乡差距基尼系数而言,甘肃省在全国是第二高的,仅次于四川。若以甘肃省城乡收入比值与全国值做比较,可以看出,甘肃省的城乡收入比值的变化情况大致与全国的一致,而数值比全国要高。

二、理论分析

造成城乡收入差距过大的原因很多,概括起来大致可以分为政策因素和市场因素两类。改革开放以前,政策因素占主导地位。当时,中国实行城市偏向的重工业发展战略,为积累资金,辅之以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制度,使资金从农村流向城市;为限制劳动力流动,又实行严格的户籍制度,与之配套的还有一系列就业、住房、教育、养老、医疗等制度。因此,当时实行的这种二元经济政策是城乡收入差距的主要原因,甚至形成了城乡二元经济格局。

改革开放以后,政策因素仍然存在,其对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在某些方面依然很明显,然而,市场因素的重要性也逐渐凸显。如果从投入要素角度分析,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是两个重要的市场因素。

人力资本水平等是城乡收入差距的重要来源,人力资本投资必然提高个人的人力资本存量进而增进个人的生产能力,在竞争性的市场环境中必然得到更高的收入报酬。因而在市场经济当中,人力资本的不平等必然会带来个人收入的差距。

城乡收入差距的另外一个影响因素是物质资本的不平等。现在学者们多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物质资本对收入差距的影响将会逐步降低。早期的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强调物质资本的报酬递减规律,这将导致经济收敛,收入水平也会趋于相等,即便后来又区分了“无条件收敛”和“条件收敛”两种情况,但那是由物质资本以外的因素造成的,物质资本不会导致经济差距和收入差别(Robert M.Solow,1956)。新古典增长理论所说的经济收敛是一个长期过程,因而,长期来看物质资本差异并不会产生人均产出的不同,如果包括税收政策等其他因素都相同,也必然有相同的人均收入水平。然而在短期,包括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一般都承认:人均物资资本高则劳动生产率就高,人均收入水平也高。尤其在经济发展初期,物质资本在生产中作用巨大,因而物质资本差异是收入差距的重要原因。中国城乡之间物质资本的差异比人力资本的差异大得多,而对于像甘肃省这样的地区而言,物质资本的巨大差异肯定是城乡收入差距的重要原因。

本文在以上理论的基础上探讨城乡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差异对城乡收入水平差距的影响。

三、指标和数据说明

本文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比值来度量城乡收入差距。以城镇和农村历年的固定资产投资来代替物资资本,它们分别除以城镇人口和农村人口即得到各自人均固定资产投资也就是各自人均物质资本。估计人力资本并没有统一的方法,有收入法、投入法、教育年限法等。本文选择以投入法来衡量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投资大致可分为公共人力资本投资、个人人力资本投资以及机会成本,但由于统计资料中并没有详细的相关数据,文本只能用居民消费中的文教娱乐支出、医疗保健支出和交通通讯支出三项的和来衡量人力资本投资,显然这些都属于个人人力资本投资的范围,因而将会低估人力资本存量,但由于我们关注的是城乡人力资本的比值,而城乡个人人力资本的差异与总的人力资本差异应该是一致的,因而这样处理对我们的分析不会造成破坏性的影响。数据均来自历年《甘肃统计年鉴》或《甘肃年鉴》、《中国统计年鉴》等,由于统计口径或指标的变化,本文在某些方面做了相应的调整。

四、实证分析

本文的实证分析采用向量自回归模型(即VAR模型),以RI,RPC,RHC分别表示甘肃省城乡收入比,城乡物质资本比,城乡人力资本比。实证分析用Eviews软件进行操作。

1、确定最大滞后阶数和平稳性检验。为建立RI,RPC,RHC的VAR模型,首先要确定最大滞后阶数。我们选择滞后阶数为3进行滞后长度准则的检验,发现LR,PPE,AIC,SC,HQ五种滞后准则选出来的滞后阶数都是1阶,于是我们将VAR模型的滞后阶数定为1阶。

为了验证VAR(1)模型的平稳性,需要计算它的差分方程的特征根,如果所有特征根均落在单位圆内即模长小于1,则VAR(1)模型是平稳的。经计算模型的三个单位根的模长为0.54和0.90,均小于1,所以VAR(1)模型是平稳的。

2、VAR模型参数估计。基于以上的分析,通过软件能够得到VAIL(1)模型的参数侮十,最后得到的模型写成矩阵的形式为:

而且,从估计结果和各统计量可知,RI,RPC,RHC的前期值分别对当期值有比较明显的正向影响,而其他估计系数并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因此,仅从符号上来讲,估计结果是符合经济意义的。

3、脉冲响应函数分析。脉冲响应函数可以分析VAIL模型

的动态特征,即可以分析每一个内生变量的变动或冲击对它自身或其他内生变量产生的影响。图1为RI对RI,RPC,RHC的脉冲响应结果的联合图表,结合相应的数据表(此处略)可以知道:城乡收入比值对其自身的一个标准差新息在第一期即有较强的反应,使其增加了0.21左右;随后响应强度开始逐渐减弱,不过我们看到其减弱的速率并不是很快,在第10期似乎还没有收敛的迹象。因此,城乡收入比值本身具有很强的正自相关性,或者说城乡收入比值具有“惯性作用”,如果前期的数值较高,则在较短的时间内,这一比值很难较快的降下来。

其次,我们发现物质资本比值的冲击对城乡收入比值竟然产生了负向的影响,而且强度还比较大。这似乎表明城乡物质资本比值的扩大有利于缩小城乡收入比,但这是与我们的理论相矛盾的。其中的原因可能是:首先,由于城市偏向的政策,加之一直以来我们都强调物质资本积累,结果造成了城乡物质资本投资过度不平衡,城市物质资本可能存在内部扭曲,即城市物质资本并没有充分发挥它的作用;其次也存在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的失衡,甘肃省的城乡物质资本比值是人力资本比值的4到5倍,这说明就城镇而言,物质资本大大超过人力资本,而且失衡比例也远远高于农村,这也会影响到城镇物质资本效能的充分发挥。那么,如果前期城乡物质资本比值扩大,当然对于绝对值而言,城乡物质资本存量本身都是增加的,由于上面所说的原因,农村增加的物质资本的边际效用要大于城镇物质资本的边际效用,这可能导致城乡收入比下降。

另外,我们看到城乡人力资本比值的冲击对城乡收入比值的影响强度不大,基本上为弱的正向影响,这说明人力资本比值的新息确实对城乡收入比值产生了正向的影响,但可能是由于人力资本投资一直不被重视,人力资本存量有限,尚未较强地影响到城乡收入比。

4、方差分解。对VAR模型还可以用方差分解研究它的动态特征,利用方差分解可以了解各新息对模型内生变量的相对重要性。

由图2可知,城乡收入比值的变动主要是受自身冲击的影响,前3期都在85%以上,随后逐步减小,到第10期基本趋于平稳,但仍高达60%以上;其受物质资本比值的冲击在前几期比较小,随后逐渐增大,在第7期超过30%,随后的增长幅度不大,到第10期达到37%,也基本趋于平稳了;其受人力资本比值冲击的影响最小,虽然影响有增大的趋势,但到第10期仍未超过10%。总之,城乡收入的比值主要可由自身的变动来解释,物质资本比值也很重要,人力资本则处于相对不太重要的地位。

第3篇:资本成本的本质范文

会计信息的披露是企业对外披露的重要内容之一,其质量对投资者的投资判断产生重要影响。在资本市场发展过程中,投资者通过企业会计信息披露质量对企业的未来收益进行预测,同时预测自身投资可能存在的风险。如果不能获取足够的有效信息,对未来风险就无法做出正确判断,此时,投资者会要求企业增加对其的回报率,从而使企业面临较高的权益资本成本。所以,会计信息披露质量与权益资本成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企业是否可以通过提高会计信息披露质量来降低权益资本成本,是具有研究价值的学术课题。

二、会计信息披露质量与权益资本成本

(一)会计信息披露质量

会计信息披露是指公司以公开报告的形式,将可能对信息使用者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重要信息提供给使用者。会计信息披露质量有狭义和广义两方面含义,狭义的会计信息披露质量只包涵会计信息的披露质量。广义的会计信息披露质量不仅包含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高低,而且还反映企业披露行为质量的高低。综上,会计信息披露质量与信息披露的准确性、完整性和可靠性有关,同时受披露对象之间公正性和公平性的影响。

作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一般采用两种方式。第一,根据披露信息的性质可分为自愿性信息披露和强制性信息披露,这种分类方式是信息披露的主要分类方式;自愿性信息披露是指公司主动将信息披露给相关公众媒体或其他主体的行为;强制性信息披露是指公司在相关法规政策的约束下,按照规定进行信息披露的行为,主要包括公司财务信息、重要交易记录等与投资者决策相关联的重要内容。自愿性信息披露与强制性信息披露相比,对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具有更加显著的作用,因此更加有益于权益资本成本的降低。第二,根据信息披露的阶段可分为初次信息披露和持续信息披露。初次信息披露是指公司第一次对会计信息进行披露;持续信息披露是指公司定期进行会计信息披露或者进行临时性的信息报告。公司进行初次信息披露时,由于存在较大的信息不对称程度,可能会提高权益资本成本,但当公司由初次信息披露过渡到持续信息披露时,会大幅度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从而降低了权益资本成本。

(二)权益资本成本

权益资本成本是公司通过股票交易和融资过程需要支付的成本或代价,它等值于当前股权收益率加上投资者股权融资收益率。其具体内涵包括以下内容:

张瑶,郭雪萌(2015)指出对于投资者来说,股权融资收益率是投资者必要的回报率,即公司必须向投资者支付的最低投资回报率。所以,权益资本成本的高低是由投资者决定的,公司没有控制权和决定权。

王艺霖(2014)指出权益资本成本虽是投资者的一种回报率,但并不是投资时立即可以获得的,必须在未来才能得到,因此,权益资本成本是对未来收益的预期计算。

王玲(2013)指出投资者向公司投入资金,公司对资金的运作和管理存在一定风险,而风险的承担者则是投资者,因此,权益资本成本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投资者进行投资是存在的风险。

李伟,徐翼(2015)指出对于公司而言,权益资本成本是公司在未来所要承担的经济责任,因此更加关注股权收益;对投资者而言,权益资本成本不仅仅是实际得到利益的体现,同时也体现了公司的投资机会成本。

(三)会计信息披露对权益资本成本的作用机制

权益资本成本的高低对公司股票价格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依据公司价值评估的股权现金流量模型,股权价值是依据权益资本成本为折现率对公司未来权益现金流量折现的价值。由此可以看出,当股权现金流不变,权益资本成本与股权价值成反比关系,即权益资本成本越低,股权价值越大,价格围绕价值波动,具体体现为股票价格较高。因此,会计信息披露质量影响着公司的股票价格,而公司股票价格与权益资本成本具有密切关系,那么会计信息披露质量同样对着权益资本成本产生一定影响。

1.会计信息披露质量对股票流动性的影响

倘若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质量较高,会降低公司与投资者间信息不匹配的程度,促使投资者提高股票投资意愿,公司股票的需求量得到提高。同时也降低了投资者间信息不匹配程度,股票的买卖双方在同一时刻对股票价格的估计值相差较小,从而买卖交易更容易完成,股票的流动性随之增高。有些投资者进行短线投资,股票流动性对其投资判断起着重要作用,股票流动性越高投资者的交易成本越低,进而提高了股票的需求量,需求量的提高又进一步提高了股票流动性,最终实现良性循环发展。因此,公司提高会计信息披露质量,可以提高其股票流动性,从而增加自身股票需求量,股票价格随之上涨,进而降低公司权益资本成本。

2.会计信息披露质量对预测风险的影响

一般情况下,投资者会根据公司会计信息的披露程度推测其投资的股票在未来收益的函数分布情况。权益资本成本是投资者期望的回报率,是其预测的一种报酬,影响因素很多,而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就是投资者预测收益时的不确定性,也就是预测风险。企业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可靠性、真实性和及时性都影响着预测风险的高低,信息披露越全面、越可靠、越及时,投资者进行投资收益预测的不确定性越小,預测风险也就越小。因此,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直接影响了投资者的预测风险,决定了投资者的回报率,即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质量越高,投资者预测风险越低,公司的权益资本成本也就越低。

3.会计信息披露质量对披露成本的影响

披露成本是指企业在进行会计信息披露过程中产生的费用,包括加工成本、信息获取成本、竞争成本、管理成本等。提高会计信息披露质量可以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但是,在给投资者提供有力帮助的同时,也会给公司带来一些潜在的披露成本。首先,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质量越高、越及时,竞争公司对其财务信息的了解和分析越全面,同时作出的对策就越准确,公司可能面临的竞争越激烈。其次,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质量越高,供应商对公司的财务状态、还款能力和材料需求情况等等了解更全面,使得公司在商业谈判中没有优势地位,削弱了公司对成交价格的发言权。因此,会计信息披露质量对公司产生一定负面影响,可能使其股票价格下跌,导致公司承担较高的权益资本成本。

三、会计信息披露质量与权益资本成本实证关系

(一)会计信息披露质量与权益资本成本呈U型关系

根据研究资料显示(李宏泰2014),当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质量较高时,会一定程度上降低公司的信息不对称程度,进而股票流动性得到提高,增加了股票需求量,进而降低了资者的未来风险,最终使公司的权益资本成本得到降低。然而,如果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提高到某一界限,根据深圳证券交易所的评价标准,的确提高了会计信息披露质量,可是公司的信息披露成本却在增加,特别是潜在成本,导致公司内在价值降低,而公司权益资本成本也将提高。因此,两种不同程度的影响力制约着企业会计信息披露质量和权益资本成本的关系。倘若公司的会计信息披露质量过低,投资者无法全面了解公司信息,投资意愿较低;倘若提高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质量,投资者了解信息更加全面,对公司印象良好,有助于投资者降低投资预测风险,投资欲望增强,增加了公司股票流动性,公司的获利将有所上升;但公司会计披露质量超出某一界限时,投资者对信息的关注度没有明显上升,进而对股票流动性没有太大影响,公司反而承担较高的披露成本,增加了公司权益资本成本。因此,会计信息披露质量与权益资本成本呈U型关系。

(二)盈余信息披露质量与权益资本成本呈负相关关系

盈余是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及结果的重要指标,盈余信息披露质量是指公司将会计收益与其盈利的现金流量进行公开披露的趋同程度。许多研究学者认为盈余信息披露质量是十分重要的,对投资者的各项投资决策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盈余信息不仅体现公司的营业情况,而且对公司未来的发展起到重要的预测作用。第一,盈余信息披露质量较高,可以大幅度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公司具有较高的股票流动性和信息公开性,公司承担的成本较低。第二,较高的盈余信息披露质量,可以有效降低投资者的投资风险,其原因是投资者根据公司的历史信息对投资风险进行预测,所以盈余信息披露质量越高,投资者的投资风险越低。第三,提高盈余信息披露质量可以有效减少信息溢价,进而使公司权益资本成本降低。综上,盈余信息披露质量高,有助于降低投资者对投资收益的不确定性,增强其投资意愿,对权益回报率较低,进而降低了公司的权益资本成本。

四、如何权衡会计信息披露与权益资本成本关系

(一)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建设

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建设是提高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重要途径,对公司信息披露的决策起着推动作用。首先,应该逐步修订《企业会计准则》,扩大信息披露的范围,对必须披露的项目作出明确规定,这是提高信息披露质量的有效方式。比如一些重要的表内数据,要求必须有与之相匹配的表外详细披露。并且,根据公司涉及行业的不同,《企业会计准则》应该制定差异化的行业信息披露标准。同时应该引入一些有效的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进一步提高未来信息预测的确定性。其次,应尽可能减少公司会计信息的数字性规定,可以引导公司多做长远性分析和潜力性分析等,而不再是单凭公司净利润和会计盈余指标来评价公司发展情况,从而使公司重视自身潜在价值,为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提升奠定基础。最后,进一步改进深圳证券交易所的考评制度,逐渐实行评分制度,对公司各项指标分项评分,按总得分的高低排名,有助于提高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质量,同时加强对信息披露不合格或未进行信息披露的公司的惩罚力度。

(二)提高会计信息披露质量

公司应该增强信息披露自觉意识,这是提高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有效途径,从而促进资本市场稳定发展,保障投资者的投资收益,投资意愿随之增加,促使公司收益增加。首先,公司应该提高内部治理水平,优化内部治理结构。公司应该逐步改善内部一股独大的现象,保护中小股东的权益,因此,公司对独立董事的选择应该注重个人能力和社会声誉,并建立与之相匹配的激励机制,这样才能有利于营造完善的公司内部治理环境,间接提高公司自觉信息披露意识。其次,公司应该建立健全、系统的内部控制措施,有利于公司实现资源优化以及实现公司更高的发展目标。通过健全的规章制度,可以有效避免相关人员的舞弊行为,同时加强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确保公司内部会计工作可以独立开展,具有公平性和公正性,从而间接提高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质量。

(三)优化资本结构

公司的内部资本结构情况可以通过资产负债率反映,而资产负债率越低,公司权益资本成本越低,因此公司可以通过优化资本结构来降低权益资本成本。对于投资者来说,如果企业负债率越高,投资风险越高,对投资者的保障越小;但是降低公司资产负债率,不利于公司开展各项生产活动,提高资产负债率,投资者投资意愿会降低,公司将面临筹资困难的局面。因此,公司要合理优化资本结构,根据自身的实际发展情况、财务情况、现有资本结构以及投资者的投资风险等多项因素,制定适合自身发展的资产负债率,建立合理的资本结构。公司进行资本结构优化,合理调整债务与权益的比率,可以充分利用财务杠杆效益进而降低财务风险。

(四)加大社会审计监督力度

社会审计监督工作质量的高低与注册会计师的工作质量密不可分,注册会计师的监督力度对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质量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注册会计师需要恪尽职守,防止公司进行错误信息披露进而误导投资者。因此,需要提高注册会计师的工作质量。首先,需要提高注册会计师的专业技能水平。审计工作质量的高低与注册会计师的专业技能水平有着很大关系,目前,资本市场发展日益激烈,交易项目不断更新,会计准则不断完善,这些都要求注册会计师必须具有较强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同时积极参加技能培训,才能保证审计工作有较高的质量。其次,应该不断加强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教育。职业道德对审计工作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注册会计师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其鉴定的结果也会得到社会的认可,因此,注册会计师应该重视自身职业道德水平的提高。这样才能加大社会审计监督力度,真正提高公司会计信息的披露质量。

第4篇:资本成本的本质范文

[关键词] 多元主体; 投资; 高等职业教育; 成本收益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23. 063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23- 0106- 03

高等职业教育是指学校形式。高等职业教育,是为了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使受教育者获得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与普通教育和成人教育相比,职业教育侧重于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高等职业教育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处于特殊的地位,高等职业教育为社会输送应用型人才,对于推动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尽管现阶段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已经开始认识到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作用,并在国家财政支出上予以倾斜,但是,在高等职业教育需求旺盛的背景下,以政府为主体的“单一投资渠道”无法满足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对投资的需求。高等职业教育投资主体必须多元化,具体可将投资主体分为政府、社会与家庭(或个人)。以下分别分析各投资主体投资高等职业教育的成本和收益以及如何进行投资决策。

1 政府投资高等职业教育的成本收益分析

1.1 政府投资高等职业教育的成本

政府投资高等职业教育的成本可以分为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直接成本是指政府为建设、维护和运营高等职业教育而投入的人力、财力和物力的价值。间接成本一方面是指由于直接成本投入而导致其他部门的人力、财力和物力的耗费;另一方面是指放弃其他投资项目的代价,即该投资的机会成本。政府对高等职业教育投资的供给,要受政府本身财力的限制,主要取决于其税收收入,还取决于其财力的分配政策。由于财政资金是有限的,而财政支出是无限的,这样一定时期的财政资金并不能满足所有财政支出项目的需求,也就意味着一些项目会被放弃。

此外,政府投资高等职业教育会导致政府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干预,干预导致的结果主要有:高等职业教育服务的低效和适应市场的能力弱,由此而带来的损失理应属于政府投资高等职业教育的间接成本。一方面,由于政府从宏观方面难以对高等职业教育机构的效率进行量化评价,并且高等职业教育投资的宏观效果是滞后的,这种滞后性也就增加了政府对高等职业教育投资效率评判的难度,而且公立高等职业教育机构中存在着非人格化的委托关系及多层次委托关系,这些都将减弱政府对高等职业教育机构效率的激励与监督的动力,从而引起高等职业教育服务的低效;另一方面,直接干预减弱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市场适应能力。政府直接干预会对高等职业教育机构的经营者产生非生产性激励效应,导致高等职业教育服务行为对市场反应迟钝以及高等职业教育机构服务定位的非市场化,从而导致高等职业教育机构效率低下。

1.2 政府投资高等职业教育的收益

政府作为高等职业教育投资主体,投资所产生的收益可以分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个方面。

1.2.1 经济效益

高等职业教育投资的经济效益主要在于挖掘高等职业教育机构的潜力,通过为社会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从而为提高整个社会的劳动生产率、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作出贡献。根据舒尔茨提出的按学历的收入差别和作为国民收入增长重要原因的教育收益率推算,教育投资对于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不亚于生产投资。可以利用(高等职业教育毕业生的收入-中等教育毕业生的收入)/高等职业教育费用来估算高等职业教育收益率。例如,日本参照舒尔茨的方法,就1930-1955年这一段时间进行了推算,结果显示,在国民收入总额中,约25%是由于增加教育资本而取得的。以1955年为例,该年度国民收入约为72 985亿日元,其中由于增加教育资本而增加的国民收入约为18 246亿日元,而本年度国家与地方教育费用总额约为3 720亿日元,那么教育投资的经济效益应为1 ∶ 4.9。[1]事实证明,政府进行教育投资的重要性不亚于生产投资。

1.2.2 社会效益

高等职业教育从本质上来看是一种面向大众的平民教育,对学生所进行的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教育,一方面是提高公民素质所必需的教育,另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国民整体受教育程度,并对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产生重要的影响。从这个视角来看,可以将高等职业教育视为公共产品,其具有公共属性和公益性,理所应当得到政府更多的经费投入。尽管高等职业教育所带来的人的素质的提高难以用金钱来衡量,但是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必然有利于社会秩序的安定和人际关系的和谐,公民受教育越多,知识越多,其社会责任感也会越强,从而会更积极地参加。政府加大高等职业教育投资,还有利于实现教育的公平性,对于同龄的群体来说,高等教育如果仍是精英化教育,那么将会有很多人不能从中获益,这样就产生了教育不公平,不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

综上所述,高等职业教育和政府之间是互利的,一方面政府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投入直接决定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动力;另一方面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也是政府发展国力的强力保障。政府是否对高等职业教育投资和投资多少,首先,要看政府的财力是否允许;其次,要看每一项投资的迫切性;第三,要看投资的单位产出。也就是说通过对政府投资高等职业教育成本收益分析,政府在决策时,既要考虑财政资金的可能性,又要考虑财政支出的必要性和效率性。

2 社会投资高等职业教育的成本收益分析

此处将社会界定为政府和家庭(或个人)以外的组织,包括企业、社会团体等组织。以下主要分析企业投资高等职业教育的成本收益。企业投资高等职业教育的形式主要有:企业建立员工大学或设置培训机构;企业全资或控股设立教育集团,开设民办、公办、民营学校;企业向政府或社会主管的学校提供资助或捐赠,与学校进行合作。

2.1 社会投资高等职业教育的成本

企业投资高等职业教育的成本主要是指企业直接投入高等职业教育的人力、财力和物力的价值以及因与学校进行校企合作而花费的人力、财力和物力的价值,这个部分的成本可以用企业投资其他项目的投资报酬率来衡量。如果企业是向高等职业教育捐赠,还会涉及机会成本和交易成本等。其中机会成本是指由于企业放弃所捐赠的资产所可能带来的未来收益。交易成本是指企业在选择搜寻捐赠对象,进行沟通、交流与谈判活动,以及起草契约、进行资金或资产登记并转移入册等活动需要花费的成本。

2.2 社会投资高等职业教育的收益

2.2.1 产出增加

舒尔茨和贝克尔等人提出,“以人为本理论”从经济学角度揭示了人的素质对现代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关键性作用。人力资本不仅是决定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具有特殊的生产功能:一方面人力资本是生产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或投入要素;另一方面人力资本是提高生产效率的关键要素。企业增加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投资,将会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从而使得企业产出增加。

2.2.2 降低人力资本成本

在很多情况下,特别是现在的发展中国家,普通劳动力的供给是充分的,甚至是无限的,而人力资本却是一种稀缺资源,其稀缺性甚至超过物质资本。[1]市场上人力资本供给者的地位要比普通劳动力的供给者地位有利,如果企业增加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投资,将会使更多的普通劳动者变为人力资本供给者,从而降低人力资本的稀缺性,并且能优先获得高素质和高技能人才,进而降低企业人力资本成本。

2.2.3 获取良好的社会声誉与社会支持

首先,企业通过投资高等职业教育,可以获得学校资产的一定使用权,比如说冠名权、在学校内部建立经营机构、获得职业院校提供的教育服务等。其次,通过投资使企业社会声誉提高和品牌价值增加,扩大销售额和利润。第三,由于企业投资高等职业教育,可以利用媒体进行宣传,无形之中可以获得一个免费广告。

2.2.4 税收利益

企业投资高等职业教育,符合政策导向,可以获得相应的税收减免,从而得到直接的经济效益。世界上多数国家有类似政策,只是减免程度不同而已。

对于单个企业来说,投资高等职业教育的弊端是很明显的。一是投资与收益的非对称性。一方面企业投资高等职业教育,受教育者能力提高之后,不一定会成为该投资企业的员工;另一方面美国经济学家罗森认为,人力资本的“所有权仅限于体现它的人”。人力资本的所有者可以随时处置自身的人力资本,无论是直接将人力资本从企业中完全退出,还是隐性退出,对于企业来说,都是难以充分利用人力资本使用权的。二是企业投资的时间偏好率。对于一般企业来说,企业所追求的是能够迅速实现价值的培训和教育投资,这种培训和教育往往是针对某种特定的生产技能而进行的,而要使这些特定的生产技能培训投资产生效用,前提是劳动者要有基本的文化素质和劳动能力。然而对于这类投资,企业是不愿意投资的。如果能够解决上述两个问题,企业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投资可能会增多。

3 家庭(或个人)投资高等职业教育的成本收益分析

3.1 家庭(或个人)投资高等职业教育的成本

家庭(或个人)投资高等职业教育的成本是从微观主体家庭(或个人)角度来看,投资高等职业教育所付出的代价,具体可以分为外露成本和内隐成本。

3.1.1 外露成本

“外露成本”是指一般会计学上的成本概念,它包括厂商支付所雇管理人员和工人的工资、所借贷款或资金的利息、租借土地、厂房的租金以及用于购买原材料、机器设备、工具和支付交通、能源费用等支出的总额。[2]按照该定义,可以将家庭(或个人)投资高等职业教育的外露成本理解为接受高等职业教育家庭(或个人)所支出的直接费用,主要有学费、杂费、书本费、其他学习用品费(如文具费),以及由于上学带来的额外生活支出(如食宿费、交通费、通讯费等)。

3.1.2 内隐成本

“内隐成本”是指应计算为成本却未作货币支出的厂商本身所拥有的货币支出。[2]按照该定义,可以将家庭(或个人)投资高等职业教育的内隐成本理解为私人的机会成本,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因接受高等职业教育不能参与工作而失去的可能收入。二是因将资金投资高等职业教育而丧失了其他获益的机会,可以用有价证券收益率来衡量。

3.2 家庭(或个人)投资高等职业教育的收益

人力资本因未来导向的投资行为而形成,人力资本投资收益发生在未来,通常要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但是它的成本却是发生在当前。产生的收益主要有:

3.2.1 较高的工资收入

一般来说,个体收入水平与其所接受教育的年限正相关,年限如果越长,其预期的收入水平也越高。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毕业生与未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高中毕业生等相比,预期的收入水平要高。甚至近年来的媒体有许多关于高职类毕业生与普通本科毕业生相比,就业略显优势和薪资水平高的报道。这主要是由于我国近几年经济高速发展,生产、服务类企业扩张明显,形成对高职技能类人力资本的极大需求,这样一来,此类人力资本需求曲线右移,需求增加又会导致供给变动,供给曲线也会发生右移。然而,由于人力资本供给反应的滞后性,供给增加幅度小于需求增加幅度,导致此类人力资本就业形势好,工资水平高的局面。

3.2.2 较大的职业机动性

一方面,接受过高等职业教育的劳动者在人力资源市场上更容易找到条件更为优越的工作;另一方面,在经济不景气、面临企业裁员时也处于相对有利的地位。即使失去原有工作,再次受雇的可能性也更大,尤其在知识经济时代,这一特征将更为明显。随着我国产业升级以及科技创新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领域需要更多的高技能、高素质人才,这样的人才正是高等职业教育要培养的人才。

3.2.3 较高的生活质量

一个人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可能影响其对消费、子女教育、健康和闲暇享受等方面的理解。消费会更加理性,能够较合理地安排消费和积累;能够长期指导和督促子女的教育,对子女接受教育的态度会更合理,有助于提高子女教育成功的概率;能够较为合理地在健康和闲暇享受以及劳动之间作出合理选择;甚至还可以提高个人社会声望和拥有良好的社会地位。

在现实中,家庭(或个人)投资高等职业教育的收益是不确定的,也就是说该投资具有风险。投资风险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市场风险,二是生命意外风险。市场风险主要源于3个方面:一是人们主观认识不足;二是政策的时滞;三是遇到风险后难以变现。投资所固有的风险决定了投资决策需要考虑风险因素。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家庭(或个人)是否投资高等职业教育,主要取决于其投资成本和收益以及取得收益的风险,但成本和收益的发生时间不同,因此,决策时需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可以利用差额现金流量折现法来决策。差额现金流量折现法是指假设从投资时点开始到未来某时点这一段时期来考虑,投资高等职业教育和不投资高等职业教育的差额现金流量,然后根据差额现金流量来计算净现值或内含报酬率等,再根据其决策标准,进行决策是否投资,具体可以利用下式来计算:ΔNPV = ■ΔNCFi / (1 + r)i。收益的风险可以采用两个方法来计量:一是利用肯定当量法,将不确定的收益调整为肯定的收益;二是风险调整法,计算折现率时将风险要求的报酬率考虑进去。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不同的投资主体在投资高等职业教育的时候,将面临不同的投资成本和投资收益,各自决策都要遵循一定原则。因此,在构建多元化的高等职业教育投资体制时,必须充分考虑各主体投资决策的特殊性。

主要参考文献

第5篇:资本成本的本质范文

关键词:工程项目,投资,成本控制

中图分类号:F045.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引言

在工程项目的建设中,我们必须对工程项目的投资成本加以控制,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企业自身的利益。投资成本的控制主要体现在工程项目的决策、设计、实施以及竣工等过程中,为了有效地对工程项目投资成本进行控制,我们必须对工程项目进行的各个阶段中的投资成本控制方法进行研究。本文将对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各个阶段的投资成本控制进行必要的分析,以确保对整体工程项目的投资成本进行控制,希望通过本文的相关介绍对读者有所帮助。

2 编制投资估算,加强设计阶段工程投资成本监管

在工程建设前期工作当中,我们必须对整个工程项目的投资进行估算,即投资估算。只有对投资成本进行合理的确定,才能对投资成本进行有效的控制。投资估算是工程项目投资计划重要的确定依据,所以我国常常把估算作为投资包干与投资最高限额的主要依据。

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可知,在工程项目的设计与决策阶段,对工程项目的投资成本影响的可能性可以达到30%~75%,然而在工程项目的实施阶段,对工程项目投资成本影响的可能性却仅有5%~25%。由此可见,在项目的设计与决策阶段的投资成本的控制,对整体的工程项目投资成本的控制有着重要的意义,并且项目的决策是工程投资成本的决定因素,工程设计为其关键性的因素。由此可以看出,如果想对工程项目的投资成本进行有效的控制,我们把工作的重点放在工程建设前期的决策与设计阶段。

在工程项目的初步设计阶段相应的设计估算,是对施工图预算的控制与建设计划编制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是对工程建设项目的成本设计的合理性和经济性考核的重要依据。在投资成本的估算过程中,必须真实的反映出设计的基本内容,这必然要求设计工程师要从项目内容与工程规模上真实地表达出设计的意图。主要的工艺必须设计出多种的实施方案,再进行必要的比较,以获得最佳设计方案。同时在对方案进行设计的时候必须要注意到技术上的可行性和经济上的合理性。

在设计方案选取的时候,工程经济管理相关的人员就应该渗透到整个工程项目的设计当中,根据工程项目投资成本管理的基本原则,对投资估算过程中的各种动态因素相关的变化进行合理的预测,并尽量做到投资不留任何缺口,这些都是编制投资估算相关工作的关键,同时也是后续工作的重要的依据。我们必须对估算误差的一些客观因素进行逐步解决,与此同时,还要对估算误差过大的一些主观因素进行重点解决,并对设计市场进行规范,健全责任制,加强工程项目的设计阶段对项目投资成本的控制。

3 在各阶段中对工程项目成本的控制

3.1决策阶段对工程造价的控制

在决策阶段,我们做好工程项目的成本控制工作,对整个工程项目中的成本控制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决策阶段,我们对项目的定位往往关系到整个工程的成败,同时工程造价的控制在整个控制过程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在工程项目的决策阶段我们主要解决工程项目的施工工艺、选址、施工标准、设备选择、施工材料的选择等相关的问题。这些问题都将对工程项目成本的控制有着重要的影响。为了有效的对决策阶段的工程项目投资进行控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l) 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

在前期的准备阶段,我们必须对工程相关的资料进行全面充分的了解并收集,让相关的专业工程师做好工程项目的投资预测工作。并投入足够的精力,对建设产品的市场前景、技术来源、经济效益以及市场的容量进行必要的调查并做出合理准确的评价,最后对投资估算进行全面的、合理的、充分的编制。

(2) 编制准确合理的投资估算

对于投资估算来说,它是工程项目建设前期的最为重要的工作之一,同时也对整个建筑工程的投资成本控制有着重要的意义,由此可见投资估算是工程建设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我们必须对工程项目的投资与效益进行科学的估算。在进行投资估算的时候,必须严格遵守其基本原则,即有理有据、细致、全面、充分。必须对施工过程中的一些可能发生的突发性因素进行充分考虑,并尽量的利用相关的措施让这些突发性的因素对工程项目的影响降到最低。为了确保项目的投资估算的准确性,我们必须对实际情况进行充分考虑,从而让项目投资估算更好的服务于工程建设中的成本控制。

(3) 做好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我们必须对工程项目进行相应的可行性研究,其主要涉及到技术、经济、施工等,我们要对这些方面的合理性和可行性进行必要的充分的考察、分析以及评价,并要对工程的设计方案进行必要的优化论证。可行性研究相关的结果可以作为建设项目以及编写设计等相关的文件的重要依据。我们必须对市场进行必要的研究与分析,再考虑施工企业的基本情况,以确保对施工标准与工程规模的制定。

3.2设计阶段中工程造价的控制

设计阶段对工程造价的影响极大,合理的工程设计能够有效的减少工程的投资成本,它是工程投资控制的关键性环节,同时也是预防出现超预算的关键,在设计中必须做到经济与技术的统一性。

在进行设计招标时,应该严格按照设计单位的实力与费用进行选择,并严格按照设计合同中的条款进行,并增加设计修改与变更的费用的额度限制内容,对一定比例的设计质保金进行明确规定。

3.3实施阶段中工程造价的控制

施工阶段阶段是获得项目的使用价值与建设价值的主要的阶段,通常来说,在项目的实施阶段,其承包合同价已经确定下来,且相应的造价控制目标已经明确。我们必须使用相应的措施,来对工程成本进行有效的控制。下面将对一些措施展开介绍。

(l)积极推行项目经济责任制, 不断完善项目内部的岗位责任

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往往有些人做事不够认真,导致资金的浪费,所以我们必须建立一个责、权、利三者直接挂钩的工程项目的成本管理制度,提高施工人员的经济意识,以加强对工程造价进行控制。

(2)编制合理的施工组织设计并组织实施

对于施工组织设计来说,它是对整个施工过程相关的技术与经济有着重要指导意义的文件, 它的主体内容会因工程的性质、结构、规模、工期要求、所在地的自然经济条件以及工程施工的复杂程度等的不同而不同,其对施工过程中的人力资源、财力、物力的安排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在实施过程中应控制好各个施工节点与目标工期差距,并结合现有的条件,选择最经济的施工方案。

第6篇:资本成本的本质范文

关键词:人力资本 社会资本 高校行政人员 职业成功

随着高校的大众化发展,高校数量和规模不断增长,与外界环境的联系日益广泛,高校管理系统越来越规模庞大并且功能完善。面对这样一个复杂系统的运行,高校行政管理人员走向专业化、职业化道路是必然趋势,这就需要有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管理人员队伍。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特别是占绝大多数的基层行政人员,作为高校管理系统高效运行的重要主体和保障,在现实中是一个经常被忽视的群体,在社会地位、收入水平、职务晋升上都处于弱势。如何有效地调动基层行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提升高校管理水平,是高校行政管理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而对高校行政人员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是解决上述问题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一、高校基层行政人员职业生涯现状

1.职业成功

知识经济时代,组织与其所处环境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组织结构日趋扁平化,组织对员工的技能和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为员工提供的晋升机会却越来越少,这些变化自然会影响到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

传统职业生涯衡量职业成功的主要标准是职位提升的速度级别、薪资水平和外在的社会评价等因素,组织通过职业生涯管理帮助员工在组织内部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机会,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和组织利益最大化。

在知识经济时代的新型职业生涯下,职业生涯的不稳定性增强,组织和个人追求的目标发生变化,直接影响了职业成功的标准和难度。组织追求的目标不再是稳定而是个人对组织的价值,要求个人具有在多种岗位都能发挥作用的技能,学习能力、适应能力成为影响职业生涯的驱动力。职业生涯管理的重心由组织向员工过度,员工必须开展主动自我管理的职业生涯,提升自身能力应对各种风险,增强在组织内部及外部市场竞争力。与此同时,研究者认为职业成功不仅应该考虑客观的衡量标准,同样不能忽视主观的标准,应该注重个人在工作中获得的内在心理感受以及与工作相关的成就,主要通过职业满意度指标来衡量。近年来关于职业生涯成功的研究普遍采用这种主客观相结合的标准。

2.高校基层行政人员职业生涯现状

高等学校工作人员,按组织内结构层级又可分为高层行政人员(校级领导)、中层行政人员(院级领导、各部、处级干部)以及基层行政人员(科级及其以下的科员)三个层次。基层行政人员工作在高校管理工作的第一线,主要从事日常具体工作,充当着调查研究者、参谋者、信息传递者、被咨询者、沟通协调员、日常事务处理者、服务者等角色。这三个等级的行政人员在高校管理体系中的身份地位不同,导致他们在权利收入声望等方面存在巨大的差异,同时由下向上的晋升通道狭窄,使得不同等级行政人员在心态上也有很大差别。

(1)工作内容刻板,工作积极性不高。高校行政管理工作涉及到学校管理工作的方方面面,基层行政人员大多数从事着程序化、繁琐的事务性工作,工作流程化且操作方法刻板,极容易产生对工作的懈怠情绪。

(2)薪酬待遇偏低,职业认同度低。在高校从事辅助教学、服务师生工作的基层行政人员所得到的的社会评价不高,在本部门缺乏话语权,工资待遇与高层行政人员差距较大。在这样的环境下,基层行政人员很难找到清晰的职业锚,也找不到自我实现的价值,对自己职业认同度越来越低。

(3)职业发展空间受阻,对未来感到焦虑。职业前途是高校行政人员工作的主要动力,但一方面高校行政人员职务上升通道竞争激烈、难度大;另一方面高校经费支出倾斜于教学和科研人员,对行政人员没有足够的进修和培训资金和时间保障,行政人员业务水平、技能和职业素养都难以提高,缺乏竞争优势。这势必导致一部分行政人员职业发展停滞,不能安心在本职工作,人员流动频繁。

二、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对高校基层行政人员职业成功的影响

1.人力资本与职业成功

人力资本是指凝结在人体之中的具有经济价值的知识、技能和健康等质量因素之和。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Schultz和Becker创立了系统的人力资本理论,他们认为在经济增长中,人力资本的作用大于物质资本的作用;人力资本的核心是提高人口质量,而教育投资是人力投资的主要方式。

职业成功的早期研究主要研究职业成功与社会经济因素(譬如社会阶层和收入状态)、人口统计变量(包括性别和婚姻状况等)、个人在教育投资和经验方面影响下的人力资本因素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人力资本变量(如教育情况、工作年限、在多个组织中的经验等)对薪水、晋升和职业满意度都有积极影响。

刘芳对人力资本与职业生涯成功的相关分析结果也表明,显性人力资本、隐性人力资本与职业成功的各个维度(薪水、升迁、职业满意度)都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其中隐性人力资源作用更显著。显性人力资本是构成人力资本价值的外在的,通过一般方法可以观察其价值或者其价值可以确定的部分,容易通过教育模仿。更高层次的教育,反映了更多的人力资本投资,个体也能够获得更多的机会。近些年高校进入门槛越来越高,行政人员也要求研究生学历,但基层行政人员相对专职教师和高层管理者而言,学历水平仍相对低,加之进修培训机会少,导致其显性人力资本相对缺乏。

隐形人力资本是存在于个体头脑或者组织关系中的知识、工作诀窍、经验、创造力、价值体系、学习能力等,是嵌入其中的无形的隐含优势,不易模仿。基层行政人员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从工作和培训中学习、体会并积累经验,更好的了解本职工作岗位,以此提升个体知识能力和职业素养,增加发展机会。

2.社会资本与职业成功

人们一般认为成功是“个人的事”,是个人努力、能力,甚至基于和运气的结果,但Baker认为个人职业成功很大程度上是由他的人际和组织关系网络决定的,甚至决定职业成功的诸多因素,比如智力、教育、个人努力、运气等也是借助于和他人之间的联系而发展、形成和体现的。在网络社会中,建立和应用社会资本(Social Capital)是个人和组织成功的基础。

从个体角度,有三种社会资本理论最具有代表性。Granovetter的弱关系理论将社会关系根据其强度分为强关系和弱关系,强度表示个体间关系的互动频率、情感强度、亲密程度和互惠交换的综合因素。他认为弱关系对人行动的作用更大,个体通过弱关系这个“信息桥”获得有价值的信息,流动到地位较高收入丰厚的职位。Burt认为个人或组织只有保持广泛的社会关系并占据关系网络的中间位置以获取并控制信息,才能在竞争中获得、保持并发展优势。林楠则认为嵌入到社会网络结构中的社会资源――权利、财富和声望,才真正有意义,个体拥有的社会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影响着个体行动成功与否。

Seibert等人整合上述理论,提出社会资本作用于职业成功的中介模型,证实了社会资本对职业成功的积极影响和作用。王忠军在中国社会文化和组织背景下,对Seibert的中介模型进行修正,认为个体通过接触(拥有)社会资本而具备潜在的优势和竞争力,并在动员(使用)社会资本从中获得直接或间接的职业支持,最终促进个体的职业成功;简言之,社会资本的接触和动员对职业成功有联合效应。

社会资本的价值会随着网络关系的性质和地位变化,高校基层行政人员处于层级管理机构的底层,这种结构特征决定了他们处于被支配被控制的地位,主要职责是完成上级领导所安排的工作,在工作中形成的社会关系简单,所能占有的社会资源数量和质量处于劣势,明显表现出社会资本的缺失。

此外,个体依靠先赋性和自致性所拥有的社会资本,必须通过动员即从各种社会关系中获得直接和间接的职业支持,才能对其工具产生作用。一般在组织内建立高水平的关系比跨越职能部门的关系能提供更多的职业支持,如果个体能拥有更丰富的社会网络资源,从中获取职业支持的可能性也更大,但基层行政人员在组织中处于被控制、被支配、被影响的地位,社会资源数量质量缺乏,很难和高层领导建立亲密信任关系,从中获得职业支持的可能性也小。

三、讨论

社会资本、人力资本作为个体就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个体职业生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基层行政人员作为高校管理的中坚力量,必须明确自身在高校组织中的角色和定位,提高自我职业意识,积极主动地进行创新能力、学习能力和协作能力的发展,丰富工作经验,从而提升人力资本,为个体的职业生涯成功提供基本的保障和促进。此外基层行政人员应该主动加强各种校内校外沟通联系,参加各种社会活动,积聚社会资本。

同时高校也应该明确自身的责任,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帮助基层行政人员管理职业生涯。提供职业发展通道,开展培训活动等以提高行政人员就业能力,最大程度开发蕴含在行政人员身上的人力资本、社会资本。高校内每个个体所具有的人力资本、社会资本,无论对其个体还是组织来说,都是一种重要的、独特的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Hall, D. T. Careers in organizations [M]. Glenview, IL: Scott, Foresman,1976

[2]Seibert,S E, Crant, J M, Kraimer, M L Proactive personality and career success[J].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1999,84(3):416-4271

[3]刘芳,吴欢伟.个人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对职业成功的作用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0(10)

第7篇:资本成本的本质范文

制造企业物流运输成本是指在单个制造企业的整个物流活动中,制造企业对原材料、在制品以及产成品的所有运输活动所发生的成本。

制造企业物流运输这里是指制造企业自营运输,包括直接运输费用和管理费用。直接运输费用包括原材料、在制品在不同仓库中货物调拨、分拣、配装以及将产成品送至消费者手中所产生的运输费用,和车辆折旧、维修等相关费用。管理费用主要指运输调度人员、司机等相关人员的管理费用。

二、制造企业自营运输成本控制的重要性

中国仓储协会第三次全国物流需求状况调查显示,使用第三方物流的企业仅占22%,主要集中在沿海发达地区,而在我国内地使用率仅占2%。最主要的原因是内地交通基础设施相对滞后,运输效率普遍低下,不适合第三方物流运输的运作。另一原因是目前大多数制造企业都拥有自己的汽车车队,仓库、物流装卸机具,同时拥有大批熟悉企业生产经营业务的物流管理与作业人员,如果不加整合利用,将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沉没成本,形成较高的资产退出障碍。

然而,我国制造企业的自营运输成本由于运输不合理、运输成本控制重视程度不够等导致其占整个物流系统成本中所占的比重非常大。据日本有关部门统计,运输成本占物流总成本的35%-50%左右,占商品价格的4%-10%左右,这就意味着对物流成本的控制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运输成本的控制。另外,运输是企业产品得以实现生产和消费的连接基础,运输的合理与否不仅关系到企业的收益和利润,而且还关系到企业的发展前景,因此,从这个方面看,对运输成本的控制也是非常重要的。

三、基于成都某制造企业的物流运输成本控制策略

成都某制造企业是一家业务覆盖全国的大型装备制造企业。该公司主要从事化工、军工、石油等领域内应用的大口径厚壁不锈钢管道和管件、压力容器设计制造、以及上述行业机械装置备品配件的生产制造。目前设有三个厂:成都工厂、北京工厂、上海工厂。成都工厂主要负责将产品供应至西南一带的客户,北京工厂主要负责华中一带,而上海工厂则主要负责江浙沪一带。随着公司业务的不断扩大,运输成本逐渐升高,对公司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带来了不利影响。因此,为提高公司竞争力,公司急需从运输成本控制人手,从而合理降低整体物流成本。

第一,尽量减少运输环节,节约运输成本。

运输环节是物流活动中的一个主要环节,围绕着运输活动,还要进行装卸、搬运、包装等工作,多一道环节,意味着就要多浪费很多成本。所以在调运物资时,对有条件直运的,尽可能组织直达运输,尽可能减少二次运输。

该制造企业以前的分销渠道长而复杂,产品需要经过一级批发商、二级批发商甚至多级的批发商才能到达零售商的手中,运输环节冗长,加大了运输费用。然而现在,该制造企业建立了自己的物流中心来减少运输环节,这样既有利于跟踪产品销售信息,也大大节约了运输成本。

第二,选择合适的运输方式和运输工具。

对于该制造企业生产出的不同产品,应根据其形状、价格、运输批量、交货日期、到达地点等货物的特点,选择与之相对应的运输工具。一般来说,铁路运输速度快 、运量大、不受气候影响,适合于在内陆地区运送中、长距离、大运量、时间性强和可靠性要求高的商品运输。水路运输在四种运输方式中运输能力最大、成本也低,适合大宗商品长距离运输。但铁路和水路运输有时两端需要转运 ,运输成本有时会相应加大。 航空运输主要是可实现商品的快速运输,但价格较高。公路运输机动灵活,便于实现商品“门到门”运输。因此,在保证物流时效,不使商品损失的情况下,应尽可能选择廉价的运输工具,运输方式选择的一般原则如下表所示:

货物属性 空运 水运 铁路 公路

时限 短 无时限要求 长 中

价值 高价值 低价值 均可 均可

体积/重量 轻货 均可 均可 均可

运距 600公里以上 长距离 200公里以上 中短程

适当采用联运运输方式。联运方式有陆海联运、陆桥运输、多式联运等。通过各种运输方式的优势互补,实现运输的快速效率化、低成本、及时性等。

第三,改善运输周转量结构来降低运输成本。

根据公式:运输周转量=实际发运的各货物吨数×各货物运输距离,而运输成本=运输周转量×单位成本,运输周转量的大小与物流运输成本是密切相关的,它的增减会带来物流运输成本在一定程度上的改变。周转量增加时,分摊到单位周转量上的固定费用就会减少,反之,则会增加;而变动费用在正常条件下则是随周转量的增减而成比例变动的。

第8篇:资本成本的本质范文

【关键词】施工企业;物资采购;成本控制;供应商

一、施工企业的物资采购程序

施工企业的物资采购程序一般分为物资供求调查、制定物资采购计划、实施物资采购计划和评估物资采购计划等四个方面。

1、物资采购的前期准备工作

施工企业的物资采购是一项很复杂的工作,它不但应遵循一定的物资采购程序,更重要的是,施工项目组织及其采购部门,在实施采购前必须清楚地知道所需采购物资的各种类目、性能规格、质量要求、数量等,必须了解并熟悉国内、国际市场材料、设备的价格和供求情况所需材料、设备的供求来源、外汇市场情况、国际贸易支付办法、保险、损失赔偿惯例等有关国内、国际贸易知识和商务方面的情报和知识,良好的市场信息机制应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对建筑物资市场的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做出预测,使施工企业在制定采购计划、采取何种采购方式时,能有比较可靠的依据作为参考。

(2)建立同一类目物资的价格目录,以便采购时能利用竞争性价格得到优惠。

(3)建立重要物资来源的记录,以便需要时能随时提出不同的供应商所能供应物资的价格及其可靠性的相关信息。

2、制定和实施物资采购计划

物资采购计划是根据市场的需求、企业的生产能力等,确定采购的时间、采购的数量以及如何进行采购作业,施工企业物资采购计划是整个采购工作的第一步;当然,也是进行物资采购成本控制的第一步。其目的主要是为了指导采购部门的实际采购工作,使之事先有准备,保证工程的正常施工和企业的经营效益,合理调整资金和降低不必要的采购,从而达到降低物资采购成本的目的。可根据施工企业物资采购的具体情况和特点,编制物资采购计划。

(1)企业在编制物资采购计划时,不要把采购计划作为一家的事情,应该广泛听取各部门的意见,吸收采纳其合理和正确的意见和建议。

(2)在采购计划之前,必须要充分分析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如自己的企业在行业中的地位,现有供应商的情况,企业的生产能力等,尤其要把握好企业长远发展计划和发展战略。

(3)在制定物资采购计划时,应对企业所面临的市场进行认真的调研,收集翔实的信息,制定更符合企业实际的物资采购计划。

二、施工企业物资采购策略的制定

运用分析工具对建筑采购的各组成要素进行详细的研究,发现其中的问题,并总结出一定的规律,从而达到降低物资采购成本的目的。

1、运用ABC分析法对采购物资进行分类控制

为使有限的时间、资金、人力、物力等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我们必须对建筑物资进行合理分类,并且将工作核心放在重要的物资上,通过ABC分类,对建筑物资的采购进行主次分类控制。通过建筑物资的分类表(如表1)可清晰的看出:A类物资在品种上约占10%左右,而占用了采购资金的70%左右。可见,重点分析并控制好A类物资,并且选择性分析和控制B类物资,就等于控制好了90%左右金额的建筑物资,从而很好的控制了施工企业的采购成本。

表1 ABC分类表

类别 物资特点 品种占额 价值占额 管理类别

A 价值高,销售额高,品种少 10 70 重点管理

B 价值中,销售额中,品种中 20 20 可重点,也可一般

C 价值低,销售额少,品种多 70 10 一般管理

2、运用SWOT矩阵,分析建材企业

从SWOT矩阵中可以看出:当某建材企业的建筑产品处于SO、ST、WO、WT四个不同的市场时,其企业将具有资源优势或缺陷,面临不同的机会或挑战。具体来说,处于SO象限,此建材企业具有足够的竞争优势和市场机会,也具有更高的盈利率和以赢利潜力,如:首钢钢材、断桥铝合金型材、人防密闭门等,基本上处于垄断地位,是卖方市场;处于ST象限,此建材企业虽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但是或竞争对手较多,或市场需求较小,对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市场地位构成威胁,如:水泵、风机、矿棉吸音板等,是买方市场。处于WO象限,此建材企业虽然存在一定的机会,但是或缺乏竞争意义的技能技术,或缺乏竞争力的有形、无形资产而处于劣势。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对处于SO、ST、WO、WT四个不同的建材市场的清晰的定位,建材企业的SO产品实行的是增长型战略,属于卖方市场;建材企

业的WT产品实行的是防御性战略,属于买方市场;建材企业的ST和WO产品

分别实行的是多种经营战略和扭转性战略,也属于买方市场。施工企业应针对不

同的市场状况及建材企业的发展战略,采用不同的采购谈判方法和策略,合理的

控制好在物资采购中成本。

图2 SWOT矩阵图

3、施行物资采购招标

招标采购使施工企业所购物资的质量、价格、服务等通过供应商之间的公开竞争实现,不仅节省了企业采购人员大量的差旅费,而且使尽可能多的潜在中标人参与进来,增加了企业选择最佳供应方案的余地,使企业在买方市场条件下最大限度地降低采购成本成为可能。因此,在大宗物资采购上要坚定不移的推行招标制。

根据物资的重要性、项目的进度计划等,建设项目中最常见的方式是招标、询价采购和直接采购。而招标又是建设项目中采购方式的主要方式。其中招标又分为公开招标和邀请招标两种方式。招标采购方式大多用于大宗材料及大型机电设备的采购,标的金额较大,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工程项目中的钢筋、混凝土,塑钢门窗,防水材料,电梯等材料设备按规定必须招标。

4、充分认识物资采购谈判

采购谈判是物资采购的核心环节。 施工企业物资采购谈判是指施工企业与供应商进行的贸易谈判,施工企业想以自己比较理想的价格来获取供应商的产品,而供应商想以自己比较希望的价格和服务条件向施工企业提供自己的产品。当两者不完全统一以前,就需要谈判来解决,这就是物资采购谈判。

物资采购谈判最基本的思想就是谋求买卖双方的皆大欢喜。其含义是物资采购谈判应兼顾买卖双方的利益,将谈判成功的希望放置于双方需要的基础上,并在此基础上追求对各方都有利的结果。

物资采购谈判,是双方实力、智力和策略的比拼,为更好的完成建筑物资采购工作,采购管理人员需要对建材市场、供应商进行全面的分析,需要掌握物资采购谈判的步骤和规则,充分运用采购谈判的技巧和策略,以获得胜利的筹码,最大限度地降低企业的采购成本,为企业创造最大的利润。

三、进行战略型物资采购

施工企业将区域内的采购数量进行集中,针对战略供应商实行批量采购,用采购规模来获得价格优势。基于长期战略合作,施工企业对其提供的价格进行严格评估,从而确定一定时期内最优惠的价格,此价格的确定一般是在充分考虑双方利益以及长期合作等基础上确定的。施工企业可以通过与供应商战略伙伴关系的建立来达到信息共享,对供应商的物资成本构成更加明确,也可以通过与供应商共同进行流程改造来达到高效率、高质量的交付运作,以及研发新材料或新工艺,降低采购成本和运输成本,从而进一步降低施工企业成本。

四、结论

施工企业在物资采购中要根据企业的特点,从实际情况出发,在物资采购的过程中;物资采购人员必须充分认识到物资采购分析的重要性。在物资采购分析工作中,要不断总结采购经验,分析采购规律,同时还必须注重综合知识的积累和分析能力的培养,能够科学的进行采购。坚定不移的推行物资招标采购,招标采购可以给供应商搭建一个良好的平台,使之在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下,供应商为了能够中标,必然要提高自己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孙明贵. 采购物流实务[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14-34.

第9篇:资本成本的本质范文

关键词:施工成本物资成本有限途径

在施工直接成本的组成中,物资成本所占的比重最大,约为50%-60%,在某些装饰装修工程中可能会更高。如何有效控制物资成本,就成为项目能否盈利,企业能否发展的重要环节,因此,各单位把物资的成本控制列为重中之重,做出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作为一名物资工作管理者,结合本人工作实际,对物资成本控制的途径谈一些看法:

一、与经营部门密切配合切实做好标后预算的编制工作

标后预算不仅是一种科学计算项目成本和切块利润的技术方式,而且被逐渐发展成从标后预算编制、下达项目成本、成本计划、成本过程控制、成本分析、成本考核与奖惩的系统方法。它是对施工物资成本的最高限价性文件,原则上不允许突破;一旦有突破,必须查找原因,并积极寻找解决的办法,如需找替代材料或者说服设计院更改设计方案等等。

二、实行公开的招投标,择优选择供应商(厂家)

实行公开的招投标,一方面体现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则,有利于实现“阳光采购”,另一方面经过实践证明,能确实有效降低采购成本。一般情况下,同类产品的供应商(厂家)不少于3家,对于市场竞争比较充分的物资,甚至达到5-6家。这样,可以利用供应商(厂家)之间的相互竞争,有利于我们选择财务能力强、服务意识高,产品质量好的单位,从而最大限度的降低物资采购成本。开标时让厂家将报价装在密封袋内,在开标会上统一开标,最终由评标委员会按照“同等质量、合理低价”的原则确定中标单位。由我局承建的利比亚班加西苏鲁格5000套房建项目,2010年国内物资采购额是2399万,通过公开的招投标方式,降低采购成本331万,达到了13.79%降低率。

三、合理编制物资招标文件,总量招标,分批进场

在编制招标文件时,对采购数量可以采取“总量招标,分批发运”的方式。总量是指将整个工程总用量进行一次性招标,以此来吸引供应商(厂家)争取最优惠的价格。在签订合同时,签订总量合同,并在合同中注明根据工程进度,分批进场。我局承接的塔吉克斯塔的隧道工程,混凝土速凝剂厂家起初的报价为2180元/吨,当我们告之厂家如果他们让利,报出更有竞争力的价格,整个工程600吨总用量将和他们签订合同的时候,厂家最终将报价降到了2030元/吨,仅此一项,就降低采购成本90000元。对于砂子、碎石等地材料,可以与所有施工项目或者相邻的标段形成采购联盟,共同冷静分析,共同对待,避免无序竞争,给经销商可乘之机。进场后,只要有场地,可以采取“多进”的方式进行抢料,根据经验,当工程进入关键进度时刻,地材一般都会比较紧张,这里面有供应商借机涨价的原因,也有相邻标段工程需求量增加的原因,所以,在工程刚开始阶段,多存储些地材,能有效地节省后续工程的采购成本。

四、签订战略协议,争取承兑汇票等多种支付方式

充分利用我局为国有大型企业、集团为上市公司、世界500强的品牌优势,吸引财务能力强、服务意识高,产品质量好的供应商(厂家),在同类物资中选择2-3家,局相关部门与之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供应商(厂家)在市场最近价的基础上再让利1%-2%,目的是拿到更大的供应数量,年终时供应商可以拿到厂家更多的返点。

在资金相对困难时期,对钢材等物资,争取用承兑支付,以缓解资金压力。

五、大宗物资集中统一采购,统购物资划片管理

对于钢材、支座、伸缩缝、钢绞线等具备统购条件的物资,局成立以副总经理为组长的“大宗物资统购领导小组”,负责全局范围内的大宗材料的统购管理工作。同时,将全国在施的项目,归纳整理,分成京津冀区、湘桂黔区、晋鄂陕豫区、浙苏皖区、赣闽区五大片区,由局牵头,资源共享,形成全局采购一盘棋的模式。

六、严格合同审批制度,防范法律风险

合同管理水平的高低,反映企业管理水平的高低。物资合同在签订前,必须实行审批制度,防范法律风险。我局物资管理制度中明确规定,合同总价超过100万的,必须报局进行审批。在局进行审批时,必须要有专职的律师审核意见,在合同正式签订后,任何合同变更、补充协议同样要经过审批,将可能出现的法律风险降到最低。对于100万元以下的合同,建立合同备案制度,按合同签订时间填写合同登记表和合同履行情况记录表,并附合同原件、谈判记录(谈判记录要有分公司级纪检部门的签字)等重要过程资料,建立合同管理台账。

七、加强现场验收及库房管理工作

到场的物资,必须随车附有出厂合格证、检测报告等资料,资料不全者,物资管理员有权要求物资退场,并由经销商(厂家)承担相关的费用;对资料齐全者,清点完毕后,要有2人以上继续签字确认。在物资的数量上,和分包作业队是很容易产生矛盾分歧的,为了避免最后产生扯皮现象,在收料时,要和分包作业队有授权委托书的收料人一起进行。在验收时,一定要认真核对规格型号、数量,有些供应商(厂家)利用验收人员责任心不强的弱点,用非标产品代替国标产品。在领料时,坚持执行“限额领料”制度,很多情况下,这一制度执行的不是很好,超额领用的情况还是很普遍的,通过设立奖惩制度,能有效的解决这一问题。物资管理人员,需要定期对库房进行盘点,做到帐帐相符,帐实相符;定期对库房进行安全检查,防止出现如库房渗水所导致的水泥失效等情况。

物资的成本控制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以上七点,是本人根据实际工作过程中的总结。本文在著作过程中,谬误之处再说难免,恳请业内人士提出意见及建议,共同探讨。

【参考文献】

建设工程项目管理.全国一级建造师执业资格考试委员会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建设工程管理与实务.全国一级建造师执业资格考试委员会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作者:王海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