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生德育表现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就这些表述而言,我们看得出编者确实用心良苦,渴望在小学阶段能够逐步提升孩子的语音能力。但就教师和家长而言,这种表述不可测、不具体,需要变理解化描述为具有可操作性的测评体系。
二、语音能力的理解
1.语音能力的含义。语音,即语言的物质外壳。是语言符号系统的载体,是人们表达和交流思想的最重要工具,这种工具结构,离不开语音这种材料。语音由人的发音器官发出,负载着一定的语言意义。语音能力即指发音者在音高、音强、音长、音色等物理基础上表现出的说话能力。
2.语音能力的内在结构语音能力具体表现为:①辨音能力:能够区分语音(普通话/方言)的能力。如区分音高调值,平舌音和翘舌音,舌面音与舌根音,清音与浊音。②重复能力:能准确再现语音的发音能力———模仿/复述能力。即能把听到的音完整准确地复述出来的能力。③拼读能力:拼读声母、韵母、音节及简单朗读的能力。朗读能力即不丢字、不添字、不更改字音,准确读出词、句、段的能力。④语言表达能力:联系语境、语义,进行语用表达。如在合适的场合使用合适的音量,不同含义的句子处理重读方式不同等。
三、语音能力划分的理论依据
1.布鲁姆的教育认知目标分类。1956年,B.S.布卢姆出版了《教育目标分类学,手册I:认知领域》一书,1999年,戴维.克拉斯沃尔和洛林.安德森发行了《布卢姆教育目水平差进行标分类学修订版———分类学视野下的学与教及其测评》。依据此理论,我们以二维分类框架呈现小学生语音能力的水平差异,对于知识维度类别,进行规范化语言描述。
在划分时,我们同样分如下几类:事实性知识,即学生通晓一门学科或解决其中问题所必须知道的基本要素;概念性知识,即能使各成分共同作用的较大结构中的基本成分之间的关系;程序性知识,即研究方法和运用技能、算法、技术和方法的标准;元认知知识,即一般认知和有关自己认知的意识和知识。
2.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此理论表明了儿童学习水平与特点,儿童不同阶段会表现出不同的年龄特征。0—2岁为感知运动阶段,儿童会靠感觉的动作来认识周围世界,由本能性的反射动作到目的性的活动;2—7岁为前运算阶段,儿童能用语言表达概念,但有自我主义倾向,能使用符号代表实物,表象和思维出现,但还没有形成正确的概念,判断受直觉思维的支配;7—11岁为具体运算阶段,儿童能根据具体经验思维以解决问题,思维已具有可逆性和守恒性,但思维运演离不开具体实物的支持;11岁以上为形式运算阶段,儿童能对抽象的和表征性的材料进行逻辑运演,能按假设验证的科学法则解决问题。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他们处于前运算阶段,在语音表达方面能用语言表达概念,但有自我主义倾向,思维出现,受直觉思维支配。
3.学科能力评价理论:比格斯的SOLO理论。在比格斯看来:学生的认知发展结构是无法测量的,因为学生的表现会受到能力之外的因素如目的、动机、学习策略、教学效率等影响。但是,学生在实际回答某个具体问题时表现出来的思维结构是可测量的。成为“可观察的学习成果结构”,即SOLO。
例一年级学生,处于初级具体思维运算阶段,在语音能力发展过程中,一年级学生对音节的三拼、声介+韵拼法,过渡为直呼音节,包括非整体认读音节。
四、小学生语音能力的层次水平
在此指标体系中,将入学年龄儿童的语音能力分为了两个水平,水平二较之水平一有具体的标准。
1.以一年级语音能力水平描述为例。小学一年级语音能力水平描述:
2.小学一年级语音能力的测试样例。依据以上指标体系,我们以赋分的形式设计了学生在学习中普遍应用的题目,在学校中进行了表现样例的探索。小学一年级语音能力表现样例:
(1)用不少于三句话说说自己喜欢的玩具。说说玩具是什么样子的?(1-3句)怎么玩儿?(1-3句)为什么喜欢这个玩具?(1-3句)(语文版新教材一年级上册75页)
经教师提醒后使用普通话说话( ) ()
字音准确、清晰( ) ()
音量适中,每个人都能听到( ) ()
语速适中,没有拖腔,没有急促( ) ()
说某词句时表达出了自己喜悦或其他感悟( ) ()
能完整说出3句话以上( ) ()
(2)读谜语,说说这是什么:身体轻又轻,空中来旅行,有时像棉花,有时像鱼鳞。(语文A版教材下册第117页)
不能读准平翘舌音sh( ) ()
能直呼音节(含非整体认读音节)( ) ()
句间无停顿( ) ()
拉腔拖调( ) ()
有丢字现象( ) ()
有添字现象( ) ()
(3)总体评价:总数=( ) 水平一(0-6) 水平二(7-12)
关键词:农村小学;数学语言;语言表达;对策
数学语言是数学思维的载体,数学学习实质上是数学思维活动,交流是思维活动中重要的环节。可我们农村的学生却正由于种种原因阻碍着他们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
一、农村小学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现状和原因
农村的学生由于地域的差异、知识面狭窄、与人交流表达少,再加上现在的小学生在数学课堂上说得偏少,不是老师不让学生说,而是学生不愿说,不会说。学生为什么在课上不愿讲、不善讲?为什么对数学语言陌生、害怕?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有很多,但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两方面。
1.学校对数学语言的教学没有重视
农村薄弱学校大多都是重“结果”轻“过程”,重“练习”轻“表述”,部分老师认为语言表达教学应属于识字、阅读、写作教学。
2.数学语言不佳
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数学语言要精确、严密、抽象、逻辑性强,而农村的学生数学阅读能力欠缺,从而产生对数学语言“学而生畏,避而远之”的恐惧心理。
二、如何提高农村小学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学生在数学表达上要‘想得清楚,说得明白,写得干净’”,这是华罗庚先生曾提出来的。那么如何提高农村小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呢?
1.营造民主和谐氛围,使学生言之有“勇”
在课堂上,教师要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不再是知识的化身和权威,而是一个共同参加学习活动的伙伴。要使学生感到自己是安全的、融洽的、自主能动的,能和同学、教师甚至教材进行平等对话的。在这样的环境里,学生迫切地想与大家交流自己的学习体验,课堂成了学生放飞心灵的天空。
2.激发学习数学兴趣,使学生言之有“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融入”到数学课堂活动中,并且主动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发表自己的见解,首先得引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表达的欲望。
(1)体会数学语言的美感,激发想说的兴趣
数学语言表面上显得枯燥乏味,其实具有自己鲜明的特点:准确、严密、简明,蕴藏着丰富的内涵,有一种内在的美感。充分认识、掌握它,就能领略其中的微妙之处,感受其中美的意境,从而激起学习、探究的兴趣。
(2)体验语言表达的愉悦,激励想说的兴趣
学生只有在不断得到鼓励时,他们的语言表达才能完全与流畅的思绪一致,正所谓“数学课堂是学生带着数学走向教师的地域。”所以,在课堂中,尽量给学生创设一种各显其才的机会。
3.教会语言表达策略,使学生言之有“理”
教学时,教师应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教给学生不同的数学语言表达策略。在教学中,注重交给学生一些常用的表达句式,减少无关因素的干扰,以语言促思维,使其表达更精彩。
(1)策略:语言表达要确切严谨
在概念教学中进行语言表达的训练是由直观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的桥梁,学生在对某个概念抽象概括时,将感性认识的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抓住本质属性形成概念,并通过语言来进行表述。
(2)添加策略:语言表达要连续完整
在小学阶段,由于年龄特点,学生学习数学公式、法则、性质等时均是难点。在平时考试中这类题的错误率都较高。在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实物、教具、电脑演示或实际事例,引导学生理解并多读多讲,逐步掌握分析综合、归纳推理等一些基本思维方法。
(3)缓释策略:语言表达要简明精练
解决问题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精练的教学语言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应用题的结构,便于分析数量关系,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4.开通评价的渠道,使学生言之有“获”
传统单一评价只有教师个人评价,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和主动性,泯灭了学生自身的“沉睡着的”力量。在课堂上,当学生的回答出现错误时,不应着急评价,而是通过适当地引导,使答错者产生一种强烈的更正欲望,评价者产生一种求变、求异、与众不同的欲望,最终将一个个错误变成他们通向成功的铺路石。这种因错误而来的评价成了发展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营养素”。
古人云:“耳濡目染,不学以能,言为心声,慧于心而秀于口。”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既会想又善说,不仅提高了学生思维的逻辑性、灵活性,还从根本上培养了农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能使学生更好地走进数学世界,品味数学文化,感悟数学的魅力。
参考文献:
【关键词】表演专业 学习心理 现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30-0017-02
2014年国内在英语教育方面进行了较大的改革,首先是中学英语教育的改革,而高中的英语课程改革会直接影响到高校,因为学生都是在有了中学英语的教育背景后进入大学后继续接触英语,尤其在学生的学习心理上,中学阶段的学习态度对学生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笔者所在的武汉传媒学院是一所民办综合院校,以艺术类专业为主,其中表演专业是我校的一大特色。而从成立表演专业的那一年开始,其文化课程,特别是大学英语课程便成为一直困扰师生的一个难题。艺术生从高中就不太重视文化课,有些学生甚至从小就不喜欢英语。上大学后,所有学习心理问题全部暴露出来。对于艺术类学生,要从情感教学角度出发,去认真调查分析他们对于英语学习的学习心理和态度,从而进行教学的深度改革。本文以武汉传媒学院2012级表演专业调查反馈为依据,简析此专业学生在大学英语情感教学下学习心理的现状,试图给出一些建设性的改革依据和措施。
一 有关学习心理的理论依据和实际意义
根据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理论,任何学习都需要学习者具备应有的准备状态。没有足够的准备,很难期望学习目标和教学活动能够如期完成和顺利进行。教育心理学将此准备状态称为起点行为,它又是以心理行为的产生而逐步发展演变的。所以本项目的研究目的是在大学英语课程中,如何使学生自发产生积极正确的学习心理,以期待其自身学习心理的转化。
研究的实际意义在于通过此次研究,找寻改变我校学生学习态度的方式。没有目标,就没有动机,因此,树立学习目标是至关重要的。要制定目标,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实际能力和水平,其次要培养学生的自我认识能力和自控能力,再次要创造有意义的学习环境。
二 表演专业学生大学英语学习的现状简析
从调查的25名学生的反馈中列举三点,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以往的研究大都以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等方面进行讨论,学生的学习心理和态度似乎成为大家很少谈及的问题。当代的大学生,非常追求个性和随性,在摆脱了高中的束缚后,对于英语的学习认为是可有可无的,英语课可上可不上,学习英语纯粹是为了应付考试,而不是英语能给学生们带来真正的便利,特别是一些艺术生对于文化课存在厌倦感,如果学生的学习心理和态度得不到疏导和解决,其他都是空谈。
1.课堂气氛
在调查的学生中,很多学生都在反映课堂气氛的问题。一位同学这样写道:对于表演系的学生来说学习英语的兴趣并不浓厚,而课堂的氛围对于培养英语学习兴趣尤为重要。太严肃的课堂氛围会让同学觉得无趣无聊;反之,当课堂活跃与有趣,就会催动同学们的学习兴趣。首先可以看出学生抓住了学习英语的关键点,那就是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如何使英语课堂活跃,方法是无穷无尽的,多数老师都很擅长实施好的教学方法来使英语课堂变得有趣。但问题的关键点在于学生能否去接受老师所带来的有趣?在很多现实的课堂中,其结果往往是无效的,即使有效也只能持续很短的一段时间。而造成无效的原因,被调查者认为老师和学生们之间的关系靠课堂上的交流并不会起到太多作用,情感教学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效果并不明显。表演系因为学生较少,所以每个学生和他们的专业老师都像家人一样,导致其他非专业老师如英语老师,无论如何都不会像家人那样。而能够成为朋友是建立在有共同兴趣上的,那么英语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联系仅限英语课堂上,老师要做的就是把英语课堂变成学生的兴趣,能够吸引住学生。
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和老师一样关注学习兴趣,只是学生反复强调兴趣的同时,往往都关注的是如何使他们产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而不是通过自身去培养学习英语的兴趣。当然也有一些学生认识到需要通过自身去培养学习英语的兴趣,他们是把一些感兴趣的东西与英语相结合,但大多数同学始终将兴趣看成是老师应为他们呈现出来的。试想一下这样的情景,上课铃声响了教室只有两三个学生,大多数学生迟到早退,还有缺勤的,课堂上学生玩手机、睡觉、讲小话,哪个老师还能在这样的情况下以百分之百的热情给予学
――――――――――――――――――――――――――
* 华中师范大学武汉传媒学院“艺术类学生在大学英语情感教学模式下学习心理的研究”质量工程项目经费资助
生要求的所谓兴趣教学。而以上所描述的情景并不是说当学生觉得英语课堂无趣后才发生的,而是在新学期的第二次课开始就逐渐出现了,哪怕老师的第一堂课多么精彩。由此可看出,学生学习心理的现状是学生完全没有认识到什么是学习,完全忘记了学习是自己的事情。
2.学习态度
本次调查反馈中,很多学生非常客观真实的谈到了他们对于学习英语的态度。其中有较一致的观点。一位同学这样写道:从小到大英语一直都不好,也提不起兴趣。在中国这个大环境里,英语根本就没有完全融入人们的生活,而且只有中国才会把英语看得那么重。其实英语不就是一种沟通方法,现在的科技如此发达,早就有同声传译,为什么还非要学英语,还非把英语变成考试科目。说明固有的枷锁只会适得其反。
另一位同学这样写道:由于国家高校艺术类专业招生以专业课成绩为主要的考核标准,文化课录取的分数线远远低于其他专业,这导致从高中开始一直将学习的重心放在专业课上,造成了对文化课的重视程度不足,投入的精力不够。同时,大学里的课程安排也使学生更偏向于专业课而忽视公共课,尤其像英语这种较难的课程。由于英语基础差,故在课堂上很难理解所学内容,日积月累,恶性循环,使之逐步丧失了学好英语的信心,英语基础差是艺术生学习主动性差的一大原因,但缺乏学习方法也是其学习主动性低的又一大原因。
班长的反馈内容为:调查班上英语高考成绩在30~40分的居多,英语基础差,而大学英语课本又很难,所以上课时,认为自己肯定听不懂的想法便先入为主,所以就更不会去听讲。那些经常旷课的学生和来上课又不听讲的学生,根本就无法实施情感教学与交流,所以对于这样的学生只能采取强迫性学习。
综合以上三位同学的调查反馈,我们发现在艺术生中,特别是表演专业这种非美术类的艺术生,他们的厌学情绪非常严重,而导致这种情绪的产生和从小的家庭环境还有家长老师的教导是分不开的。由于他们缺乏认知、教导,导致他们的情感观、价值观等存在一些误区。当代大学生应认识到在高等教育中并没有哪门课比哪门课重要,只学专业课不学公共课,个人的综合素质是无法提升的。当然,从学生的反馈中也看到了一些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艺术生到底该学什么样的英语课程和内容。将他们同文理科生一样进行教学是肯定行不通的。
3.口语教学
在调查反馈中有两位同学提出应当在平时的教学中以口语教学为主。现代的大学生对美剧非常感兴趣,特别想把里面的台词拿下。但口语差,语感不好。认为看美剧会比在课堂上学得更多,更有用处,希望老师能教一些实效性的东西。
学生能够提出自己对于教学内容的想法非常值得鼓励,但大多数同学就算上课一起来学习美剧内容,也都提不起兴趣。一个班上的同学个体差异非常大,很多学生有想法,但真正到实践中又会退缩。针对有学生提出口语方面的教学,存在很多未解决的问题,如规定的教学任务无法按时完成,如何应对期末考试;通过美剧只能抓住少数学生的注意力,效果其实并不理想;大多数学生连基本的读书都存在问题,美剧中的台词对他们来说并不比读书简单。简言之,提出口语教学的学生还是没看到英语学习的本质。
简单地说,英语学习如果没有“读”作为语言输入的环节,没有“听”为前提,“说”是根本不可能一蹴而成的。换句话说,肚子里没有墨水,就算能说几句流利的英语,也只是停留在表面,无法把话题展开讨论。当代的大学生,特别是艺术类学生往往不明白什么是好的学习方法,就算明白也很少有人会付诸实践。
三 表演专业学生大学英语学习现状概况
民办院校表演专业学生英语学习现状如此堪忧,首先表现在学生们有非常强烈的厌学情绪,对于文化课的学习,特别大学英语有一种抵触心理。就算强迫学习,也是一种随心所欲的态度。其次,教学内容得不到改革。表演专业常年被划分到艺术本科层次,而实际情况是他们无法学习艺术本科类学生使用的教程和相关内容。再次,学生思想上存在着很大的误区。对于什么是学习,什么是知识,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大学生等重要问题都没有明确的认识。少数学生认识到了一些问题,但个体差异非常大,故也无法进行普及性教育。
四 结束语
调查反馈中学生还写道:教育应使学生感到学习是幸福而有意义的,但现阶段高校的教育给学生太多的限制、规矩、压力,使我们感受到教育是一种囚禁、折磨、煎熬。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人幸福,虽然这位学生的说法有些夸张,但给广大高校的教育工作者敲响了警钟。
参考文献
[1]卢家楣.情感教学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2]蓝玉红.“举一反三”法在艺术类学生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J].科教文汇(上旬),2009(11)
【关键词】学生人格特征表现 少数民族地区 高职院校 教学效果 提升路径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2C-0023-03
学生的人格特征是指学生个人在其生活实践中经常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个体心理特点的总和,也称个性。它包括个人的能力、气质、性格以及兴趣、爱好等等,是个人在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独特的认知特点、行为模式、思维方式和情绪反应。与学生个人所生存的社会环境、生活环境、人际关系、经济状况等密切相关。学生的人格特征可以通过不断的自我塑造和外部教育帮助得到逐步健全完善。由于经济欠发达少数民族地区的高职院校学生大多来自贫困乡村,受到家庭生活环境、社会环境、经济条件等因素的制约与影响,不少学生的人格特征存在偏离正常甚至出现障碍等情况,他们看待问题、待人接物、为人处世、情绪反应和意志行为等表现出与常人格格不入或不相协调的一面,偏激、自卑、孤僻、妒忌、依赖、自我中心等不良的人格倾向不仅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也极大地影响着教学效果。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地处经济欠发达的少数民族地区――广西河池市,是经济欠发达少数民族地区地方性高职院校的典型,以该校的学生作为研究样本,可以反映出经济欠发达少数民族地区地方性高职教育学生人格特征表现对教学效果的影响,并能够针对这些影响提出提升教学效果的具体路径。
一、经济欠发达少数民族地区地方性高职院校学生人格特征表现
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采用权威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筛选量表《大学生人格问卷》(简称UPI),对2011年以来的入学新生进行了连续三年的心理健康状况问卷调查,覆盖3060名学生,客观地反映出了学生的人格特征表现(见表1)。
表 1 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情况表
根据UPI对各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界定:一类生是可能有较明显心理问题、存在人格缺陷或障碍的学生。主要表现为各类神经症(恐怖症、强迫症、焦虑症、严重的神经衰弱等),自杀倾向、精神分裂症倾向、认知偏激、悲观厌世、心理矛盾冲突激烈,明显影响正常生活和学习。二类生是存在一般心理问题、人格特征轻度偏常的学生,易出现如人际关系不协调,新环境不适应,学习目标不够明确、学习动力不足、厌学等情况。这类学生有种种烦恼,但能够维持正常学习和生活。三类生是目前没有心理健康问题、人格特征正常的学生。这类学生能够正确看待自己、家庭、学校和社会,虽然偶尔也会有各种各样的烦恼,但都能够自行克服和解决,不把消极情绪带给他人。
从表1可看出,经济欠发达少数民族地区地方性高职院校学生人格特征表现存在以下问题:第一,可能存在人格缺陷或障碍的学生状况堪忧。虽然这类学生比例逐年下降,但仍接近10%,比例依然很高。认为“活着没有意思”、对生活态度的认知极度偏激的学生群体规模较大,这对于学校教学效果和其他同学的人身安全构成潜在风险。第二,人格特征轻度偏常的学生数量众多。除2012级的学生外,其余两个年级的这类学生约占1/3的份额,数量众多,会对教学效果产生不利影响。第三,主动寻求帮助学生较少。主动寻求帮助的学生2011级仅有55人,所占比例很小。这说明可能存在人格缺陷或障碍和人格特征轻度偏常的大部分学生没有主动寻求校方帮助的意愿或勇气。
二、学生人格特征表现对教学效果的影响
(一)认知偏激、学习目标不明确、动力不足、厌学情绪等影响教学效果
对于人格特征轻度偏常的学生而言,迟到、旷课、旷操现象普遍而且严重,甚至已经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在对本校2012级的289名学生进行调查后,79%的学生认为学习目标不明确、动力不足、厌学是学生中普遍存在的行为。任课老师反映,尽管采取了很多措施,但效果都不理想,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远远不够。这不仅对按时上课、遵守纪律的同学产生负面影响,而且会干扰教师的教学思路,影响教学效果的充分发挥。少数认知偏激学生课堂上公然顶撞教师,情绪无法控制,严重影响课堂纪律教学效果。甚至还有认知偏激学生主动退学的现象,造成极其不良的影响。
(二)影响文化基础课教学
经济欠发达少数民族地区地方性高职院校录取的学生高考分数普遍较低,有的甚至未经过高考从中职教育阶段直接过渡到高职教育阶段,他们的文化基础本身较弱,再加上认知偏激和学习目标不明确等不利因素的消极作用,导致这些学生无法正确认识文化基础知识学习的重要性,忽视文化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学习,造成文化基础课考试成绩相对较差的结果。
(三)缺乏自我管理意识导致纪律松散
认知偏激和存在自卑、孤僻、妒忌、依赖等偏常人格特征的学生缺乏自我管理意识,他们做事往往更多地从自身利益考虑,一意孤行,自我约束和管理意识淡薄。如果班级中这样的学生人数众多就会导致纪律松散现象的出现。长期的歪风盛行,正气树不起来就造成群体不听课、不上课、不学习,混日子的现象。
(四)以自我为中心导致班级认同感低
当前高职学生大多是“90后”,这一群体自我中心意识相对比较强烈,加上认知偏激和存在自卑、孤僻、妒忌等偏常人格特征的学生我行我素的行事风格,导致他们与同学之间人际关系紧张,长此以往就造成班级认同感降低。某系进行抽样调查的某个班级有多达62%的学生在“是否喜欢这个班级”的问题上持非正面态度,“认为本班存在的最严重问题”是“不够团结,没有凝聚力”的学生占45%(见表2)。可见学生对班级认同感不高,这就会直接导致班级凝聚力下降。如在课堂讨论和集体实践教学中,存在自卑、孤僻、妒忌等偏常人格特征的学生尤其是认知偏激的学生常常找不到合作伙伴进行课堂讨论和集体实践,导致课堂讨论和集体实践教学模式无法顺利开展,影响教学效果。
表 2 某系班级管理情况问卷调查统计
问题 是否喜欢这个班级 认为本班班风怎样 认为本班学习氛围怎样 认为本班存在的最严重问题 自己在班级中发挥的作用
学生答案 不喜欢、无所谓 一般、差 一般、差 不够团结,没有凝聚力 不好不坏
人数占比 62% 55% 62% 45% 7%
三、教学效果提升路径研究
针对经济欠发达少数民族地区地方性高职院校学生人格特征表现对教学效果的影响,本文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法和途径,力争从根本上扭转学生人格特征表现对教学效果的不良作用,使存在人格缺陷或障碍的学生和人格特征轻度偏常的学生能够回到正常的发展轨迹上来,融入学校集体生活。
(一)有效实施心理干预
大量的研究资料和临床实践表明,生物、心理、社会环境等方面因素都会对人格特征形成产生影响,其中家庭和社会原因是主导的关键因素。行为主义心理学家认为,人格障碍和人格特征偏常是社会学习的结果,儿童期间单纯通过观察、模仿,即可习得许多情绪反应和行为方式,包括一些社会适应不良的行为,并可以通过条件反射机制而固定下来。追溯人格障碍患者的童年,常可发现不良环境对其人格偏离所产生的影响。家庭中父母离婚,一方或双方死亡,父母中有精神病患者或违法犯罪行为,父母对子女的遗弃、虐待、专制、忽视、溺爱、放纵等,学校教育中对成绩不佳儿童的歧视,由于听课不懂而不安心在教室闷坐,对升学成才失望,坏伙伴的引诱教唆等,都可能使儿童形成异常的人格。某种人格特征一旦形成,往往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要改变并非易事,但通过加强自我调适和进行各种心理干预和治疗,人格障碍和人格特征偏常是可以得到纠正的。为此学校有必要对存在人格缺陷或障碍和人格特征偏常的学生实施有效的心理干预,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专任辅导员和班主任的心理干预。专任辅导员和班主任是最贴近学生的学校基层管理人员,对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等各方面情况较为了解,理应担当学生心理干预的重任。要专门找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当然形式不必过于正式,以免学生产生抵触和戒备的心理。让学生放松心情进行沟通,才能找到学生的人格障碍和人格特征偏常根源,进而对症下药,及时地疏导学生的心理障碍,要让学生找到倾诉的通道。
2.任课教师也要承担心理干预的职责。任课教师除了教授课程以外,上课时还要不失时机地穿插讲授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内容。这样既可以避免说教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又能够加深学生对这门课的印象,可谓两全其美的好办法。但是少数任课教师认为心理干预是辅导员和班主任的职责,与任课教师无关。这种观念既不利于学生心理干预的进行,也不利于教学成果的提升。因为如果能够从任课教师那里学到做人的道理和方法,学生就会对任课教师更加钦佩和尊敬,上课时精力就会更集中,兴趣也会更浓厚,这样教学效果很有可能会自然提升。
3.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的心理干预。考虑到部分辅导员、班主任是大学刚刚毕业参加工作的新手,尚无学生管理经验,甚至自身可能都还存在一些人格特征偏常的问题,因此,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的心理干预显得尤为必要。学校心理咨询中心主导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问卷调查,对每一位被调查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都建有档案。因此,可以长期干预并对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跟踪研究,以便得到第一手数据,更好地运用专业知识开展学生的心理辅导和干预工作。
(二)改进课堂教学方法
存在人格障碍和人格特征偏常的学生行事风格独特,为人处世考虑问题不周全,容易导致人际关系紧张的状况发生,致使集体参与的课堂教学内容很难进行下去,教师课堂教学效果无法发挥好。这就要求教师要改变课堂教学方法,采用项目化教学的模式。一方面,大胆改革,以岗位需求的实际需要和职业资格的现实要求为出发点,减少高深的理论说教,采用项目化教学模式时增加学生的动手环节。另一方面,在布置项目化教学任务时,按照项目要求将任务分配到学生个人身上,上一环节学生完成了教学任务就交由下一环节学生进行,这样做既考虑到了学生之间的合作关系,又避开了存在人格障碍和人格特征偏常学生个性的缺陷,能够促进学生之间关系的融洽发展,减少甚至消除学生的厌学情绪。如果一味采用讨论式教学方法或者集体教学的方法,存在人格障碍和人格特征偏常的学生可能无法融入这种集体教学模式之中,甚至还会产生更强烈的厌学抵制情绪,使教学效果适得其反。
(三)贯彻强化制度管理
无规矩不成方圆,有规矩不执行也无法实现良好的管理状态。高职院校的规章制度是比较完善的,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多方面因素的作用,部分管理制度一直没能很好地发挥效用。对于存在人格障碍和人格特征偏常学生的管理工作,不仅仅要采取心理干预和改进教学方式方法等较为温和的方式,同时也要采取强有力的管理措施。只有刚柔并济,才能有效改善纪律松散的状况,有严格纪律的约束,学生才能够专心致志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
(四)开展形式多样的班级活动增强班级认同感
虽然高职院校学生已是成年人,但是班级活动依然不可缺少。根据相关研究显示,简单的分组就能够引起群体成员对自己群组的偏爱。集体活动之所以可以有效增强班级凝聚力在于活动可以帮助班级成员更好地认识班级目标,体验班级责任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集体活动也可以检验班干部团队的工作效率。无论是对于存在人格缺陷或障碍和人格特征轻度偏常的学生,还是对于人格特征正常的学生,形式多样的班级活动对增强班级认同感都是具有积极意义的。一旦班级认同感增强,那么课堂学习氛围就会得到大幅度提升,教师就可以全身心投入教学状态而不必时刻关注课堂纪律状态,教学效果也会有较大提升。
由此可见,基于学生人格特征表现的教学效果提升路径可以归纳如图1所示:
图1 教学效果提升路径图
四、结论
本文以少数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学生人格特征表现为视角,通过对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这所典型的经济欠发达少数民族地区地方性高职院校学生的调查,发掘出学生人格特征表现存在的问题及对教学效果的影响,提出了教学效果提升的四条路径,为经济欠发达少数民族地区地方性高职院校教学效果的提升提供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韦朝忠.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新生心理健康状况普查报告[R].河池: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2013
[2]潘尚河.关于提高我院2+3、3+2类大专教学质量的现状分析[R]. 河池: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教学督导室,2013
[3]孙利.善用集体活动增强班级凝聚力[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9(12)
【基金项目】2012 年度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2012JGZ193)
关键词:小学;品德;激励
一、德育内容
小学德育是提升小学生道德品质的关键途径,主要的教育内容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制教育、德育、心理健康教育,小学班主任通过合理的方式向小学生讲解基本的为人处世原则,通过科学的激励方式,让小学生在教学中养成良好的习惯,形成自律意识,让小学生在脱离教学范围下自觉遵守道德规范,具有正面积极向上的道德品质。
二、目前存在的问题
1.组织不完善
目前小学道德教育工作效果比较落后,关键影响因素之一为学校内部德育组织结构不合理。学校内部并没有建立专业的教学制度、激励制度、记录制度来展开全面的德育教学,大部分时候依靠小学班主任来进行教学,对于德育的预见性低,只有在出现问题或突发状况后才展开教育,采取惩罚的手段,教学效率低,小学生综合素质较低。
2.激励策略不具备实践经验
小学生德育工作主要是老师向学生讲解和灌输,小学生被动地接受内容,自己的思考较少,也没有表达自己思想的空间和时间,导致学生在学校被迫接受班主任的德育,内心深处并不认可,离开班主任的管束之后就很随意,德育成为一种形式。班主任和学生无法有效地沟通和交流,德育成为一种空谈,无法激发小学生的自觉性,形式化严重。
3.激励策略不完善
小学生德育主要是班主任负责,部分老师为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会采取一定的激励措施。单从全体的角度分析,小学德育的激励策略不够科学全面,主要体现在德育激励项目较少,不具备记录过程,德育政策不明确等。诸多的问题导致小学德育水平低,想要提升激励策略效果,需要针对性的解决问题。
三、具体的解决办法
1.结合生活实际
小学班主任需要将小学生的德育工作和生活实际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在德育教学中采取科学的激励方式,专注重点。结合实际的生活,真正将德育落到实处,发挥正面的作用。老师鼓励学生从身边的小事情做起,逐渐带动学生参与热情,培养德育素质。例如,要求学生不随意乱扔垃圾,对表现好的同学进行口头表扬,充分发挥表扬性言语的积极性作用;小学生主动收拾操场上的垃圾,进行积分记录;尊重长辈、爱护同学,学期评分时加分;鼓励学生主动帮助家长做家务,一定的时期内班主任和家长沟通,交流结果,对于表现好的同学进行奖励。采取实际可见的积分方式,提升小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在生活中处处遵守道德,培养良好的习惯。
2.多方面配合
想要德育真正发挥效果,需要老师和学生产生心灵上的互动沟通,最大化发挥激励策略的效果,提升德育对学生的正面作用,提高小学生的自觉性。借助学校的系列活动,升国旗、家长会等,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升国旗互动中,并且对表现良好的同学给予奖励;要求学生平时表现优秀,主动参与班级活动,打扫卫生,帮助同学,获得社会爱心较多的同学,在家长会上进行表扬,通过这些提高小学生的重视程度,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老师的教育工作中,通过老师、家长、学生三方互动,提升德育的实施范围。
3.激发学生自律性
小学生德育教学中采取激励策略的最终目标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品质和素养,让学生具有自律性,提升综合素质水平。德育激励策略的实施,需要给予学生一定的权利,让学生主动参与到班级的管理工作中,根据学生的意愿安排参与到德育管理中,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对德育的重视程度,定期展开评比,让学生全体投票选出表现最好的同学,获取一定的荣誉以及物质奖励。通过德育培养学生的自律性,让学生更加关心同学、热爱班级,所有同学团结一致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4.公平合理性
小学班主任在进行激励的时候必须把握公平合理的基本原则,对学生的奖励保证平等性。小学生心理比较敏感,外界事物或是行为方式会对他们产生影响,不公平的激励方式会影响学生的情绪和学习效率,产生负面的作用,因此,班主任必须把握原则,对待所有同学一视同仁,不可因为外界因素的影响产生偏差对待,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提升德育效果。
总而言之,学校和家长要提高对小学生德育的重视程度,利用激励策略在教学中渗透德育,将德育学习融入生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多方共同努力,为学生发展进步奠定良好的基础。
德育管理工作在学校教育管理工作中占据首要位置,是学校素质教育实施的关键环节。德育管理工作体现在学生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决定性和主导性作用,所以不管是在教育部,还是各级学校都应将德育管理工作作为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实施,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
小学;班主任;德育管理
小学阶段是学生的启蒙教育阶段,教育部对学生的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每位学生应发展成为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这不仅要求教学管理工作有效开展,还要求德育管理工作顺利实施,而班主任作为德育管理工作实施的主体,并且其在小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起着引导性作用,因此对班主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其在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的同时,应积极与家长和任课教师进行沟通,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行为和观念,保证学生的健康成长。
一小学德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德育管理抽象化
教育部就小学生日常行为制定了一系列准则,并作为小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以及德育管理的指南,此准则内容极为具体和全面,以保证小学生的健康成长。但随着社会发展,时代进步,也需要对准则内容进行完善,相关学者分析了中外多个国家的小学生行为准则内容之后,发现我国关于小学生行为准则的内容倾向于抽象化,具体实施措施不全面,这给小学班主任德育管理工作的开展增加了难度。
(二)学校与学生家庭的联系不紧密
小学生人生的第一堂课通常是在家庭中开启,所以家庭作为德育管理的重要场合,应积极配合学校以及班主任的工作,而班主任也应让家长了解到小学生德育管理的重要性,以寻求家长的积极配合。但实际工作中,学校与学生家庭之间的联系不紧密,一些家长更是娇惯孩子,仅重视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德育管理,认为只要成绩好就可以,学生在校内形成的良好行为,在家庭中却未引起家长重视,使得德育管理工作受到影响。
(三)实施机构单一
很多西方国家通过社区、公益机构等形式鼓励学生亲身参与、身体力行地体验德育的重要意义,取得了良好效果。而我国的德育工作在实施机构方面较为单一,主要依托于班主任以及规章制度等形式,通过言传身教、强制规定等手段开展德育工作,未与其他社会机构形成合作机制,无法进行现场教育,学生也没有机会和场合体会德育的重要意义,学校强制规定和班主任说教下的德育管理缺乏一定现实意义,预期效果很难达成。
二小学班主任实施德育管理的有效策略
(一)提升小学班主任综合素质
班主任作为班级组织者和管理者,应对学生的校内学习和生活负全面责任。特别是对于小学生而言,小学阶段的学生初步接触校园教育,而此阶段的学习和经历也是未来生活和工作的基础,可见班主任对小学生的影响非常重要,因此对小学班主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重视学生学习成绩,还需要对学生生活以及心理等给予关怀,对小学生进行全方位教育,这就要求班主任必须具备综合素质。首先,小学班主任应具备爱心。班主任应给予学生更多的关心和关爱,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来自班主任的呵护,以真诚之心对待学生。班主任是学生人生道路的启蒙者,关系着学生未来成长,所以要求班主任具备爱心,关爱学生的同时,让学生学会用爱去对待他人,与学生之间相互尊重和关爱。其次,班主任应具备耐心。由于小学生天性活泼,思想意识不成熟,难以管理,这就要求班主任具备一定的耐心,在不改变管理原则的前提下,管理方式应跟随学生的实际情况而作出改变,对于不同性格的学生应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解决。最后,班主任应具备细心。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应注重每一个细节,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进行细心观察,对其思想动态和行为动机进行细心分析,注意学生的行为举止和日常表现。例如:通过观察学生发呆、皱眉等面部表情,分析原因,可能因为学生之间矛盾;可能因为知识点不理解;可能因为对这门课程不感兴趣。针对学生出现的不同问题,班主任应采取对应方式帮助解决,引导学生走出困境,促进其健康成长。
(二)强化班主任与家长、任课教师之间的沟通
对待不同关系的人,小学生的表现可能存在差异,学生进入校园之后,家长、班主任以及任课教师接触学生的时间都较为有限,而环境的不同,每个人对学生的认识也存在差异,所以小学班主任的德育管理应保持与家长、任课教师的合作关系,积极与家长、任课教师进行沟通。一方面:由于家长对待孩子的态度直接决定着班主任德育管理工作的开展是否顺利,所以班主任与家长之间的沟通是非常重要的。例如:班主任可以通过微信等通讯工具,建立沟通平台,把学生德育管理的重要性以故事的形式发送至平台中,引起家长的重视。还可以通过微信平台将优秀学生的表现公布,得到家长的支持;将学生在校园内的不良表现单独告知家长,并与家长沟通,寻找最佳解决办法。另一方面:小学生的德育管理不仅需要家长的支持,任课教师的辅助作用也是不可或缺的,所以班主任应积极与任课教师进行沟通,掌握学生的薄弱环节和兴趣爱好,利于因材施教,扬长避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把课堂教学和德育管理联系起来,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重视起心理健康和思想道德,为学生创造积极的学习氛围。
(三)培养班干部
在拥有几十个学生的班级中,仅依靠班主任一人进行管理,能力有限,因此班主任可以培养班干部,组织具备较强管理能力的学生参与班级管理工作,一方面,班主任可以减少管理任务量,可以将更多的时间花费在教育工作,另一方面,学生担负起管理的责任,利于培养其责任意识、增强其自身自制力。例如:班主任可以通过班干部轮流制的形式组织学生管理班级,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其中,轮流进行管理,使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发挥,对于工作表现出色的学生,应给予鼓励和表扬,对于工作中出现问题的学生应及时纠正,加以引导,以提升班级德育管理水平。
(四)丰富学生活动
学生活动的丰富性可以促进班主任德育管理工作的开展。开展围绕学生兴趣爱好和教学内容的校园活动,让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体会成功的快乐。例如,书法比赛、主题班会、文艺汇演等,让学生各方面才能得到展现,还可以通过定期组织参观活动,带领学生参观烈士陵园、博物馆、纪念馆等。另外可以组织礼仪操学习,改善学生不良形态,对学生健美身姿和良好形象的养成十分有利,提升学生的动作节奏、表现力和美感,养成礼仪习惯,提升心理和身体素质。
三小学班主任实施德育管理的重要意义
(一)利于教育目标落实
将小学生培养为“四有新人”即有道德、有理想、有纪律、有文化,是教育工作的重要目标,也是对小学生发展提出的要求,实现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于小学生德育管理工作,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已经提出了相关要求。由班主任负责强化小学生的德育管理,从实际工作成果分析,德育管理工作应持续不间断的开展,在短时间内,其效果与成绩难以展现,需接受时间的检验,而班主任则需要长时间的付出,才能使德育管理工作的效果得到巩固。
(二)助于小学生成长
小学班主任德育管理工作开展的过程,也是学生心理疾病预防和改进的过程,为小学生的心理和身体健康提供了基础保证。校园伤害事件的出现警示着德育管理工作开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班主任则可以通过德育管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对学生的生活和行为方式给予积极引导,以促进其健康成长。
(三)抵制不良文化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电视、手机等文化也随之发展起来,给现代社会环境带来福祉的同时,也给小学生带来一定的不良影响,如网络游戏中的暴力行为、电视中的不雅行为等,这一系列不良文化使小学生出现逆反、早熟等心理问题,而班主任德育管理工作的开展,为学生开启一片绿色屏障,对不良文化有抵制作用,使小学生的学习、生活环境得到净化。
四结语
小学班主任作为教育中的首要工作者,工作量大且复杂,但对学生的成长和未来发展非常重要,所以要求班主任不断创新工作理念和工作方式,提升自身综合素质,以新的教育理念促进学生发展,尽职尽责完成自身工作,把德育管理工作渗透在每个工作环节中,另外,班主任德育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也离不开学生、家长以及任课教师的配合,通过在班级中选拔班干部以及与家长、任课教师积极沟通等方式提升管理效率,不断巩固德育管理成效,使学生发展成为有能力、有素质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
参考文献
[1]张波.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中的德育功效之研究--诗文育人与德育管理的巧妙结合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5(05).
[2]商凤侠.浅析小学班主任德育管理工作的实施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中旬刊),2015(12):44.
[3]刘晓勤.小学班主任如何有效实施德育管理[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14(11):287.
[4]韩梅.小学班主任工作中的德育管理探析[J].基础教育研究,2016(6):75-76.
[5]张亚杰.试论新背景下小学班主任管理工作中的问题及对策[J].新课程学习•中旬,2014(4):153.
小学生的德育主要是养成教育,最重要的途径之一便是加强认知教育。道德认知是德育活动的基础,更是小学生展开德育实践的关键。小学生的德育主要是养成教育。要使小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就必须从小进行培养,良好品德的形成必须靠潜移默化、日积月累。在此漫长的过程中逐步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必须注意的是,由于小学生的心理素质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心理承受能力尚有待加强,做好德育认知应与小学生心理承受能力相适应,同时要注重开发和调动学生心理潜能,从而去实现德育的内化。
2.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
小学生德育工作是一个全社会共同的工程,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面共同努力推进。首先,学校是负责学生德育教育的主要承担者,应该通过各种丰富多彩的德育教育活动,从不同的角度,给学生灌输正确的德育思想,使学生的素质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其次,家庭是学生成长的重要场所,必须做好学校与家庭之间的沟通,而“家访”便是连接学校和家庭的重要纽带。在德育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学生在学校的表现,更要关注他们在家庭活动中的表现,关注他们的成长轨迹。通过家访是学校和家长之间对于学生的教育问题达成共识,使学生真正感觉到学校的关爱和重视,从而树立自信心。再次,充分挖掘社会资源,多渠道、多形式开展校外活动,组织学生参加一些有目的社会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深入了解社会,在接触社会中认识社会、了解社会,接受社会的积极影响,抵制社会的不良影响,从而真正变得成熟起来。同时也可以使社会了解学生,从而使社会与学校相结合,共同担负起培养、教育学生的职责。随着现代社会畸形家庭和单亲子女的增多,德育工作的难度进一步加大。必须加强全社会总动员,实现学校、家庭、社会三者有效协调,构建三位一体的道德教育网络,使小学生成为新世纪道德健全、人格健全的可造人才。
3.抓住机遇,把握时机
现在人们的思想已驶入了现代化的快车道,小学生耳闻目染,其思想认识也已变的逐渐复杂起来。如不能及时有效的开展道德教育工作,势必使其发展脱离正常轨道,形成社会潜在危害因素。因此我们必须抓住一切机遇和时机,让学生在实践中,把道德认知自觉的转化为道德行为,使其在实践活动中提高思想认识,净化自己的心灵。要充分利用各种班会课、升旗仪式、国庆纪念及这种课外活动积极引导学生的价值观念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4.加强德育队伍的建设
[关键词] 小学德育 信息技术 少先队 网络资源
中图分类号:G621
加强小学生德育工作不仅可以依靠网络,而是可以依靠范围更广的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技术是当前发展最迅速、最活跃、影响最广泛的科学技术领域之一。通过将信息技术整合到学校的各项教育、教学活动中,加强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培养小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培养小学生的信息素养,具有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
一、信息技术与少先队工作结合
1、提升少先队工作的效率
少先队工作是一项比较繁杂的工作,其中教育内容的搜集与整理、活动资料的记录整理存档等等,耗去了广大辅导员的大量宝贵时间,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将将这些繁杂的事情变得相对简单化。我们可以采用数据库软件,将这一切输入电脑,这样的档案记录详实清楚,非常便于查找,只要输入队员的姓名或学号,搜索结果马上呈现,分类、分条件查找,也是轻而易举的事情。我们更可以与学校教导处在学籍电子化管理中的许多资料进行双方共享,大大提高学校在少先队工作和教学管理工作上的效率。
2、S富少先队工作
网络上的大量的适宜的文本、图片、音乐、影视资料都可以为我们所用。比如,我们要进行“中国人过中国节”活动时,可以在网上找到大量的相关资料,然后可以用投影机展示出来或者放到校园网上,让队员自己去访问查看,这样做便起到好的教育效果。而数码相机和数码摄像机也为我们搜集教育内容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比如,我们可以由队员们自己操作,用数码相机和数码摄像机记录大家所见到的“!”和“?”,并及时加以播放、呈现,使得教育的时效性得到提升,教育效果当然也是不言而喻的。
3、开创学生个性化教育的新途径
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导致了信息沟通,交流手段的多样化。网络技术更是通过聊天室,电子邮件等多种联系方式,为人们提供着便捷的服务。例如我们可以在“搭平台、展才艺”、“我为妈妈圆个梦”等活动中,作为辅导员主动利用这些新技术手段与队员沟通,了解队员的思想和心理状况,这种方式容易为队员接受,有利于更深层次的了解队员,也有利于在承认队员的个体差异的基础上,尊重队员的不同兴趣爱好。
二、网上德育资源有待进一步整合与加强
1、建立一批符合小学生心理特点德育网站
国内外小学生德育网站数量不少,内容有生活、学习、娱乐等,但真正针对小学生进行以德育为主题与小学生开展交流的网站却不多。
2、德育网站的交互性和服务性难遂人意
许多德育网站还基本停留在对简单介绍工作的层次上,人机交互普遍较差,许多网站不开设网上论坛,小学生的思想无从反映。对于小学生以E-mail方式提出的问题,相关人员在回复不及时的现象。各级政府部门必须不断加大资金投入,要对公益性的德育网站提供资金支持;学校自己的德育网站,要组织成立网站管理小组,分工明确,落实到位,对发现的问题要及时处理;对一些以赢利为目的小学生网站要加强监管,特别是在思想性上决不能有一点差错。
3、德育网站商业气息过于浓厚
不少小学生网站存在以赢利为目的的现象。在商业气息笼罩下,小学生网站表现出这样几个特征:一是网站的制作者关注的首要目标是考虑投入与产出比,而不是如何教育引导青少年;二是有急功近利现象,短期行为多而长期意识少;三是网站在如何更全面地为小学生服务方面功夫下的少。
4、精细管理,及时更新内容,提升德育网站水平
一个网站能否吸引人来,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主页面是否漂亮,内容是否新颖,如果每次来都是旧内容、旧栏目,来几次后,访问者就不会再浏览了。而要做到以上二点,就需要有专职教师来维护网站,确保网页内容要及时更新,以确保网站的高水平运行。
5、开发高质量的互动项目,增强德育网站吸引力
结合小学生和辅导员的特点,在网站上应该增加一些趣味性的小故事、益智类的小游戏、心理辅导类的BBS论坛、少先队精彩活动案例、科技小制作类的栏目,以此来吸引小学生眼球,让小学生在这种积极向上的网络氛围中寻找自己的乐园。
三、小学生的信息道德素养的提高需要学校和家长的指导
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自控能力弱、自主意识强、好奇心强、是非观念弱,而网站是超越时空界限的,小学生极易受错误信息的影响,因此信息化德育活动中小学生发生不当行为也就不足为奇了。这表现为,小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不按学习要求,偷偷地打开其他应用程序,做与学习活动无关的事。如偷偷下载游戏等,甚至是含有不健康内容的网页。有一部分小学生由于学习能力强而活动任务过于简单而转移目标,而另一部分小学生可能由于学习内容缺乏吸引力而转移视线,因此,在加强小学生自主性及自觉性的教育同时也需要家长和老师一起对小学生的学习习惯、网络德育进行适当的引导。
四、家长的观念意识需要不断地提高与提升
小学生家庭的影响往往比学校教育更大。为此,我校将传统面对面沟通与现代网络手段相结合,开展多种形式的家校沟通,不仅继承了传统的教师上门家访、家长约访,还开拓了飞信、电话、QQ、MSN、微信等。教师通过网络视频、网络文字等与家长沟通,打破了家访的时空限制,不仅节约了双方的时间,而且使家长和老师沟通直观、便捷、环保。
五、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手段于德育中的能力需进一步加强
1.教师在小学生活德育的实践中“心有余而力不足”。当前小学生活德育在实践上形式化、公式化的问题比较突出。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孩子的学业负担、道德素养、心理健康和身体状况各方面都不容乐观。尽管德育课程改革政策和措施不断出台,但学校德育实践前进的脚步依然缓慢甚至裹足不前。在强大的学业压力下,许多学校和教师有心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却难以承载学生考试分数上的压力。不可否认,当今很多教师的德育使命感在教育现实面前变得日趋无力。不仅如此,当今社会功利化倾向依然十分严峻,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准往往不是一个人的道德水平。人们呼唤道德,却依旧走着功利化的道路,甚至过着不道德的生活。整个社会浮躁的心理、功利化的态度使得学校德育面临着诱惑,甚至存在迷失自己的危险。
2.小学回归生活的德育存在诸多实践上的隐患。有学者指出,回归生活世界的理念逐渐暴露出一些实践隐患,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德育内容泛化、德育过程随意化、德育目的肤浅化。[1]我们的德育是走向了生活,回归到现实世界,但是缺乏对生活与道德深刻关系的理解和把握。当前我国小学许多德育活动只是表面上热闹,很多学生在德育活动中并没有真正的体验、感悟和思考,学生的精神生活还比较贫乏。比如,当下很多小学的德育活动是非常丰富的,学校德育的主题与生活密切相关。但是,当这样的活动结束之后,学生内心深处是否拥有了一定的道德观念?孩子是否在德育活动中体验到了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所带来的幸福感、快乐感和满足感?例如,学生是否意识到要做一个诚实、善良的孩子以及为什么人要诚实和善良等。我们的德育要在生活中展开,但是生活德育在实践上缺乏目的性和引导性的隐患,必须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放任自流的德育是危险的,没有意义引导的德育是没有深度的。“生活是有意义的,教育是有意义的,而发展和生长总是在意义的引导下实现的。教育只有通过对学生生活的意义指导,教育本身才是有价值的有意义的。”[2]学校德育是一种特殊的道德教育,它必须承担起育人的作用。务必引导学生追求幸福、完善道德,满足其精神需要;务必关注学生的精神生活和道德成长;德育过程中必须传达一定的道德观念,务必使学生能够在生活中感悟到道德的价值和生活的意义。
二、关于小学生活德育的三点思考
针对我国新形势下小学生活德育存在的问题,本人从生活德育的价值定位、内容和目标三个方面进行了如下思考:
1.对小学生活德育价值定位的思考:小学阶段是人的价值观、道德品质形成的重要阶段。“现代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地转向以人为本,社会进步越来越以人的发展状况为价值取向,个体的权利、价值、尊严已越来越多地成了社会发展本身的目标,关注人的现实生活,也就成了德育人文关怀的应有之义”。[3]小学生活德育的价值突出表现在关注现实生活中的人,尊重个体的真实生命,对人的自由、人存在的意义和全面发展的关怀。小学生活德育要使学生在德育活动中充分体验到人之为人以及做一个有道德的人的满足感、尊严感和幸福感。
2.对小学生活德育内容的思考小学生活德育的内容源于生活。德育的主题和素材来源于学生当下真切的生活。诚信、勇敢、善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道德规范不应该成为抽象的道德知识,这些道德品质原本就是深深扎根于生活之中的,它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发展需要。此外,“教师在时间十分有限的学校教育阶段,把所有的具体美德逐一传授给儿童是不可能的。学校德育的重点与其放在道德知识的传授和具体美德的养成上,不如放在一般的道德精神的培养上”。[4]3.对小学生活德育目标的思考:小学生活德育的目标要贴近学生真实的生活,培养生活着的有道德品质的人。雨果曾说:“做一个圣人,那是特殊情况,做一个正直的人,那却是为人的常规。”我们的德育并不是要培养“圣人”,而是要让我们的学生从真实的生活世界里学会做人、懂得感恩、热爱生活、珍惜生命、善待他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引导他们追求真善美和道德的价值,最终过上有道德的生活。
三、新形势下小学教师生活德育实践的建议
1.树立价值教育观念。德育是一项育人的事业。它承担着引导个体生命成长和道德发展的重任。小学生活德育必须树立价值教育的观念,注重展现个体生命的活动过程和精神价值的实现过程。无疑,教师应该成为学校价值教育的引领者。“生活为教育者和教育对象提供了众多鲜活的场景,赋予他们追寻和发现价值的可能性;同时,生活的不断变化发展,也为价值的选择与实践提供了丰富的内容”。[5]面对多元价值观的时代,教师有责任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使学生恪守普遍意义上的道德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