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太平保险资产管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作为国内资本市场上的重要投资者之一,目前,保险资金在高通胀预期下,如何保值增值成为各家保险公司都面临的严峻挑战。而国内大规模要上马的保障房建设则为险资擦亮了“一盏灯”。太平洋资产管理公司40亿元公租房项目在上海试水后,另一项高达百亿元的保险资金保障房项目正在北京酝酿。
七巨头集体出动
保险资金规模大、来源稳定、周期长,被认为是弥补保障房资金缺口的最佳选择之一。由太平洋资产牵头,集合了国寿、人保、华泰、泰康、平安、太平6家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与北京市国土资源局合作的一个保障房项目已接近审批阶段。
据了解,此项目从去年开始筹备,名字暂定为蓝德计划(LAND)。这项计划是保险公司与北京市政府合作,以北京市的土地储备作为抵押,按基础设施债权投资的方式进行运作。
蓝德计划一期项目总额为百亿元左右,“资金量较大,由于担心一家保险公司运作有风险,因此,按照保监会要求,各家均摊。”有关人士表示,均摊后所剩余额由太平洋资产承担。
为此,7家资产管理公司成立了专门的项目小组。目前,太平洋资产的项目计划已上交保监会等待审批,其他6家公司也在通过不同程序推进,某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人士表示,“太平洋是主导,关键看它的批复,其他公司的计划应该是一样的。”
根据蓝德计划内容,各家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将把保险资金借贷给北京市土地储备中心,由后者利用这些资金为北京市保障房建设提供前期土地供应,包括拆迁、管线铺设和道路建设等准备。
一位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的人士坦言,“从项目设立到初步定下方案,很费了一番周折。”
由于保障性住房的前期土地整理是带有政府公益性质的项目,因此,利润目标必然不同于商业地产投资。但是蓝德计划提出时,正值《保险资金投资不动产暂行办法》刚刚下发,作为第一个在不动产方面投资的计划,业界对其收益率寄予了很高期望,“大家认为起码要高于贷款利率。”上述人士坦言。
此次保险资金将进入保障房的一级土地开发,但不涉及二级市场。
“还款来源为土地出让后的收入,目前的计划暂定还本期限为7年。我们只提供土地前期整理费用,而不考虑其后的二级市场开发。”上述人士透露,“这次集合这么多家资产管理公司,确实也考虑到规模效应,一期是百亿元左右,之后做到多大规模就要看总的资金需求了。对保险资金来说钱不是太大的问题。”
保障房的契机
今年政府提出计划全国建设1000万套保障性住房,需要资金大约在1.3万亿到1.4万亿元,巨额资金缺口能否解决成为保障性住房政策落实的关键。
今年初,工、农、中、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表示,将加大对保障性住房建设的信贷支持。但是,由于保障房贷款资金规模比较大,对银行资产负债表的影响是银行不能不考虑的因素。
因此,保险资金遂被寄予厚望。去年9月保监会颁布的《保险资金投资不动产暂行办法》规定,保险公司投资不动产的最高额度为上季度末总资产的10%。在年初召开的全国保险监管工作会议上,保监会主席吴定富表示,预计2010年全国保险总资产将达到5万亿元。按照10%的规模计算,近5000亿元保险资金将成为保障房的潜在资金池。
然而,由于险资投资不动产的细则及保障房建设的相关政策并不明确,如何保障保险资金的投资安全,仍是保险资金进行保障房投资,乃至不动产投资的最大问题。
“这是保险资金以债权方式投资基础设施建设的一项尝试。”业内人士称,“股权投资确实比债权投入收益高,但是风险也比较大。保险资金还是追求比较平稳的收益。”
中国人寿集团董事长杨超也表示,“更倾向于险资以债权的方式投资,因为对保险公司来说比较简单,而且有担保,资金的安全性也更有保障。”
与险资进入股权投资相似,《保险资金投资不动产暂行办法》中虽然明确规定保险资金可以股权、债权、物权等方式投资不动产。但由于资金运用的具体实施细则没有明确,渠道的放开还只是名义上和形式上的。因此,保险资金对基础设施股权、不动产、新兴产业等一些领域和项目的投资尚不能进行实质性运作。
3月9日,太平洋资产管理公司发起设立的“太平洋―上海公共租赁房项目债权投资计划”就正式通过保监会备案。该计划将募集40亿元资金,主要用于上海地产(集团)有限公司在上海市区建设的约50万平方米公共租赁住房项目的建设和运营。
但是,由于该项目具有先行先试的“特批”性质,险资具体参与保障房投资及管理的相关细则并没有出台,这让保险资金对于该领域的投资仍面临无据可依的“尴尬”。
险资压力沉重
保险巨头集体表态或行动的背后,是保险资金长期资产的配置压力。一家保险巨头相关人士向记者直言,保障性住房建设,不同于一般的商业不动产投资,具有地方政府负责、指定土地划拨、规定利润空间、承诺回购等强制性要求;对于保险资金而言,是风险可控、长期稳定、担保可靠的投资品种,符合当前保险资金资产负债配置的需要。而债权投资计划与股票、债券类资产具有不同的属性特征,相关性较小,有利于增强保险公司资产组合收益的稳定性,有助于降低保险资金运用对资本市场的依赖度,有效规避市场波动给保险资金运用带来的风险。
随着各地保障房项目的相继启动,保险资金将纷至沓来。据了解,中国人寿已和北京、重庆签约,将投资建设两地的保障房项目。“由于保障性住房的投资收益不高,考虑到保险资金的基本回报要求,建议政府对保险资金参与的保障性住房建设项目给予一定的税收支持政策,减免相关税赋。”在马明哲看来,这样将更能提高险资参与保障房建设的积极性。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公共租赁房项目属于保障性住房,项目本身的社会效益高于其经济效益,因此,首单险资投资保障房的债权投资计划设计了具有保底收益、不设封顶收益的浮动利率机制,在支持公益性项目的同时,保障了保险资金较为合理的投资回报。
2010年7月,经保监会批准,光大永明完成了股权结构变更,现有股东包括光大集团(50%)、加拿大永明金融集团(24.99%)、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12.505%)和鞍山钢铁集团公司(12.505%),光大永明人寿由此转制为由光大集团控股的中资寿险公司。股改当年年底,光大集团与光大永明申请筹建光大永明资管。
2011年9月,光大永明资管正式获得保监会批筹。同年获批的还有生命、合众、安邦等多家中小保险公司。这是我国保险资产管理公司数年维持“9+1”格局被打破后,保监会批设的第三家资管公司。此前国内已成立中国人寿、中国人保、平安、太平洋、中再、新华、泰康、华泰、太平、安邦、生命等11家内资保险资管公司以及外资背景的友邦保险资产管理中心。此外,合众资产管理公司预计在6月正式开业,有望成为第13家资产管理公司。
把握政策契机成立
据光大永明资管人士透露,目前,该公司管理的人民币及外币资产合计约为160亿元人民币,2011年投资收益率4.3%,略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目前该公司“一正五副”共6位拟任高管已经悉数到位。
该公司拟任总经理华,原任安信证券固定收益部执行总经理,2010年6月底加盟光大永明,任公司总经理助理兼投资总监。华进入光大永明后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在2010年底前将投资部改建为投资管理中心,并向监管机构递交资产管理公司的设立申请。
分管投研的拟任副总经理余辉,同样于2010年加盟光大永明,任投资部副总经理,此前在中国人寿资产管理公司固定收益部任高级经理。此外,光大永明原投资部总经理王燕,现拟任资产管理公司副总经理,分管风险控制。另一拟任副总经理胡德佳来自基金业,目前负责公司市场营销及第三方业务管理。
据称光大永明资管团队目前70%以上员工具有硕士或博士学历,部分员工具有海外留学或工作经历,多名员工获得特许金融分析师(CFA)资格及国际金融风险管理师注册资格证书(FRM)。
2011年受资本市场波动影响,几家大型保险公司年报中公布的投资收益均不佳。根据中国保监会数据显示,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末,保险行业总资产突破6万亿元,达到60138亿元,同比增长19.1%,但全行业平均投资收益率仅为3.6%。
对此,另一名光大永明战略人士告诉时代周报记者,之所以选择在这个时点上筹建资管公司主要还是因为政策时机,“资产管理公司时隔很久才重新开闸,有总比没有好。另外,债券投资计划还是有搞头的,而目前这个只能由资产管理公司来搞。
该人士称,保险资产可以进行更为宽泛的投资,也可以集聚资金规模效应。但保险公司如果没有资产管理公司,就需要进行委托,或者购买其他资产管理公司的产品,无形中增加了一些成本,变相降低了收益。保险资金差零点几个点,收益差距就会很悬殊。
“但目前来看,我们和其他保险系的资管没有太大的区别。”该人士坦言,因为刚筹建,资金基本上还是主要来源于母公司,吸纳的社会资金并不多。投资方向上来说,毕竟掌握的是保险资金,从资金目标收益和资金久期上有别于其他主体,久期匹配要和产品设计相一致。
打造综合保险集团
“而目标收益上也会更趋向于保守,比如股权投资,目前只有平安和国寿两家保险系资管可以从事股权投资。但目前有的偏激进的产品,或者是资产导向的产品开发,对这方面会有所放松。”上述人士称。
光大永明总经理张玉宽曾向媒体表示,借助光大永明资管这一平台,光大集团可提供的融资工具将扩充至保险业特有工具,为客户提供涵盖银行、证券、保险行业的全方位金融服务,形成集各大类资金运用为一身的立体化的资产管理架构。光大集团依托子公司光大永明人寿逐步推进保险集团化经营战略的一项重要举措。
近几年,光大永明投资收益率一直超过行业平均投资收益率,各投连账户也表现抢眼。根据国金证券的2011年保险投连产品排名,光大永明投连稳健和光大永明投连指数的净值增长率在同类23支和7支产品中排名第一,光大永明投连平衡在同类18只产品中排名第五。
维系了多年的保险系资管“9+1”格局在中国保监会重启批设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后终于完成破局,伴随这中小险企的进入,保险系资管竞争将愈发白热化。1月6日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总理在谈到保险业发展时指出,积极培育保险市场,支持保险资金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拓宽投资渠道。
据悉,保险监管部门正在研究制定有关制度,以次级可转换债券、混合资本债券和次级定期债券为重点,拓宽保险行业资本补充渠道。如此,险资将结束有钱花不出去的困境,资本操作或大有可为。
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强保险资金运用制度建设,拓宽保险资金运用渠道,但与保险业发达的国家相比,我国保险资金运用渠道仍旧偏窄。与此同时,在现有运用渠道中,保险资金投资结构也不尽合理,投资行为短期化。据保监会统计,截至2010年8月末,保险资金运用余额达到4.30万亿元,其中银行存款占29.7%,债券投资占50.5%,权益类资产占16.9%,其他投资占2.9%。2010年8月初,保监会下发《保险资金运用管理暂行办法》(下简称“《险资运用办法》”),又于9月颁布《保险资金投资股权暂行办法》(下简称“《险资股权投资办法》”)将险资从事股权投资政策放开,将为强化保险资金运用、实现多元化资产配置起到促进作用。
根据“险资运用管理办法”,可用于股权投资的保险资金,是指保险集团(控股)公司、保险公司以本外币计价的资本金、公积金、未分配利润、各项准备金及其他资金。随着我国保费收入和保险资产规模的增长,保险资金的运用额度也有较大幅度的提升。截至2010年8月,我国保险公司资产总额达4.75万亿元,按照这一规模计算,可用于股权投资的保险资金约为2,375.00亿元。此外,“险资投资股权办法”也允许上一会计年度盈利,净资产不低于5.00亿元的保险资产管理机构运用资本金直接投资非保险类金融企业股权。同时,“险资投资股权办法”也对不同投资方式可运用的资金类型做出了规定。
“险资投资股权办法”允许保险资金直接或间接投资企业股权。所谓直接投资,是指将保险公司以出资人名义投资并持有未上市企业股权;间接投资,是指保险公司投资股权投资管理机构(下称“投资机构”)发起设立的股权投资基金等相关金融产品(下称“股权投资基金”)。由于“险资投资股权办法”要求保险公司参与直接股权投资必须达到“上一会计年度末偿付能力充足率不低于150.0%,并且上一会计年度盈利,净资产不低于10.00亿元人民币”的门槛,将部分中小型保险公司挡在了门外,预计部分大型保险公司将先行获得股权投资资格。
保险公司如果采取间接投资的方式,“险资投资股权办法”在可选择的股权投资基金方面提出了比较严格的要求,例如:基金管理机构的注册资本不低于1.00亿元,已完成退出项目不少于3个,以及管理资产余额不低于30.00亿元,股权投资基金募集或认缴资金规模不低于5.00亿元。这意味着,在目前国内股权投资市场发展情况下,险资若想以间接方式参与投资,可供选择的股权投资基金与投资机构将相对有限。因此,预计未来一段时间保险资金从事股权投资将以直接投资方式为主。
“险资投资股权办法”出台后,国内各保险公司纷纷就如何开展这一业务展开了讨论,也对负责股权投资管理的部门设置提出了各种设想,例如:另行设立直接股权投资部、投资公司、或通过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开展相关业务,类似平安保险等已搭建起综合金融平台的公司还可以通过旗下信托、证券公司间接参与。(见表)
虽然保险资金投资股权方面的政策今年才正式出台,但近年来关于监管部门将放行保险资金参与股权投资的消息不断传出,部分大型保险公司于几年前已经启动了对相关业务的部署,开始了项目储备以及制度、流程、决策评价体系、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据知,此前中国人寿、中国人保、中国平安和泰康人寿等行业巨头都曾向保监会提交成立PE投资公司的申请。但是,保监会副主席杨明生在讲解“险资投资股权办法”时已明确表示,保险公司不能出资设立私募股权(PE)公司,不能对外投资参股PE公司。多家保险公司已经开始了内设的直接股权投资部门的筹备以及相关人才招募工作。
“多元化”在陈剖建的规划蓝图中放在了第一位,但业内人士认为,此举绝非易事。虽然天安保险收购恒康天安股权有望在近期内完成,但陈剖建进军房产、汽车和商业医疗卫生服务等领域的计划,仍受现行法律法规的“掣肘”。
根据《保险法》第105条的规定,“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限于在银行存款,买卖政府债券、金融债券和国务院规定的其他资金运用形式,保险公司的资金不得用于设立证券经营机构,不得用于设立保险业以外的企业。”
不过,消息人士透露,中国保监会近来正会同其他部门,研究保险资金间接投资基础设施项目以及其他拓展运用渠道的可能性,而近期《保险法》的再次修改,保险资金投资渠道的拓宽可能成为修改重点。如果政策有变,天安实现实业投资的计划可能不会遥遥无期。
除“多元化”外,陈剖建还提出,天安保险将“完成国内上市,吸引国际资本,进入亚洲周边新兴市场”。保险业内人士分析,按照国内保险公司的“常规”,完成这一目标的做法通常是在上市前引入国际战略投资者。
据悉,引入国际战略投资者的部署,天安保险早已开始。据透露,2003年初,天安开始筹划募集25亿元资金,天安已为此与100家企业有过接触,其中10余家目前正展开紧密谈判,其中不乏国际大财团;而为了扩充资本金,天安保险公司还将发行超过4亿元的次级债。
资本金的补充,将用于完成天安保险“集团化”的构建。根据保监会的有关规定,成立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必须满足“经营保险业务8年以上,净资产不低于10亿元人民币,总资产不低于50亿元人民币”的条件,在补充资本金后,天安保险公司设立资产管理公司的条件将全部达到。
截至目前,各大保险公司、电商、专业中介、门户网站、第三方支付纷纷涉足保险网销。如同每一个传统行业,传统保险业也在经受互联网时代的严酷考验和巨大冲击。随着传统保险机构触网程度不断深入,如何有效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来改造核心业务系统,如何借由互联网金融实现公司战略转型与业务模式创新。这些问题都成为保险机构IT负责人不可回避的难点。
顺应电商化趋势
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简称太平洋保险)成立于1991年5月13日,总部设于上海,旗下拥有太平洋寿险、太平洋产险、太平洋车险、太平洋资产管理公司和长江养老保险等专业子公司。目前,太平洋保险针对消费者不同需求,推出差异化产品、销售渠道和区域策略,建立了覆盖全国的营销网络和多元化服务平台,通过6000多个分支机构,8.2万余名员工和32万多名产寿险营销员,为全国7000万客户提供包括人身险和财产险在内的全方位风险保障解决方案、投资理财和资产管理服务。
作为太平洋保险的核心业务,太平洋寿险的电商平台建设最早始于2000年。“当时叫太保网。”太平洋寿险电子商务负责人杨振华指出,“但业务发展近10年,每年寿险保费收入仅不到2万元。”
2009年,升级改善太保网的工作交到了杨振华手中。“最早公司的要求还是做网站。”杨振华表示:“但是如果做网站,客户流量从哪里来?如果我们网站有了流量,未来就不仅限于销售保险产品,而成为一个电商平台。所以这就存在矛盾。”因此,在公司领导前瞻性给予支持的前提下,杨振华开始实践保险电子商务。“我们最早研究的方向仍然是如何从市场上去买广告客户流量或者做SEM/SEO,但是很快意识到不能这么做,首先从市场上获得的客户流量大部分是不真实和不精确的;其次,最重要的问题在于实践中我们意识到保险产品的客户黏性不强,缺乏持续且高频度的交易支持与客户间的联系,同时客户流量的交易转化率较低,如果继续以传统方式做网站的话,我们将面临很大的经营风险。”
“任何企业做信息化都有一个历程,信息化经过战略合作伙伴阶段后,正常选择是进入服务供应商阶段。这个阶段企业通常会收缩IT投入。对于企业IT部门来讲,要从原有的战略项目或服务中心,转型成为成本中心并控制预算。因此,在网站建设过程中,我们必须考考虑其未来前途,营收利润是否能够平衡获客成本,是否可以实现收支平衡和自负盈亏。”杨振华表示。
2010年6月,太保寿险网上商城首期建设完成,也在行业内率先实现了网上实时出单。客户能够完整实现网上投保、网上支付、网上拿到电子保单、甚至网上退保退款等相关操作。
从电商平台到B2Bi云平台
互联网客户群的发展,特别是新兴互联网应用带来的客户群,也在倒逼太平洋寿险去做渠道转型。
“电子商务平台背后由80/90后构成的新兴客户群也是我们的主力客户群。要占领这一市场,必须做互联网保险的Wintel模式,即帮助所有合作的互联网企业成为保险分销商,我们负责提供一整套Web服务,提供保险交易所需要的流程和交易支持,甚至可以提供示范平台,帮助合作网站建设保险销售专区或店铺。”
因此,杨振华在建设太保寿险网上商城同时,就前瞻性地对网站后台交易系统进行单独设计,将最终架构部署为B2Bi云平台(即太保寿险对五类B2B细分模式的统称),也就是一个基于云计算部署的、支持SaaS模式的分销业务平台。
“从2010年下半年开始大量约访商户并开展商务谈判,到现在这个平台已累计超过400多家合作伙伴。到2013年末,我们当年传统保险产品保费收入已近2亿元,历年累积客户资源超过1500万名。”杨振华表示。
在B2Bi分销平台建设中,太平洋寿险的IT战略项目建设为其顺利实现奠定了基础。杨振华谈到:“太保寿险已经具备良好的基础,财务管控集中、风险管控集中、营运集中管理和区域化集中运营已经完成,太平洋保险集团的IT集中也开始启动,此外太保寿险此前引进CSC的FUTUREfirst软件包并实施整个核心业务系统的SOA化,集团IT新一代数据中心的规划设计搬迁与虚拟化也已经初步完成,这些都为开展电子商务和分销提供了基础保障。”
杨振华认为B2Bi平台建设中的难题有两点。一是太平洋寿险最初的核心业务系统是按照5x8的柜面交易系统来设计的,大量交易从前端提交后,需要通过夜间批处理来完成相应交易与数据处理,因此不能完全做到实时交易。所以,需要首先把5x8柜面交易系统转换成7x24实时在线交易系统。二是从传统的内勤柜面收单转承保/核保改为客户网上自助承保后,需要考虑提供良好的客户体验,这需要改善UI/UE,即提升客户体验,如对保单承保信息进行必要的简化处理,以提高客户填单的效率。因此,首先需要对承保信息获取进行重新设计,设计差异化的业务流程,例如针对不同产品设计不同的投保单;其次就是进行技术改进,例如从传统集中式核保转变为交互式核保,通过应告知信息之间的逻辑关联,帮助客户更快速填写问卷,简化承保/核保流程。
“对此,我们在搭建B2Bi平台架构过程中,将其定位为以服务导向的架构,基本设计原则是:如果相关功能,后端系统能够提供,就不再重复开发。这样我们就迅速形成一套功能较为完整的交易平台,同时简化了前端网站与后端核心业务系统的对接。但在发展过程中,我们也注意到仅此一项是不够的,在技术上还需要实现多技术渠道接入,在业务上则需要为此提供完善的渠道管理与统计分析功能。”杨振宁进一步解释道。
IT成为创新模式核心
在太平洋人寿,互联网创新成为了推动企业发展变革的重要推手。聚焦到金融行业,传统金融和互联网金融的信息化路径也截然不同。
杨振华指出:“传统金融是业务驱动型的,变革发生后将首先作用于业务,形成确定的内部结构、制度、流程与规则后才会提交信息化,而互联网金融是业务与IT融合创新,市场竞争突破企业外部边界并倒逼内部结构变革,业务需要融合IT并共同确定制度、流程与规则,不断升级企业产品/服务:由此,核心团队需要主导过程、不断试错并对最终结果负责。”
因此,业务与IT融合创新是互联网保险的重要特征。“太平洋人寿的互联网金融发展也经过了一段历程。”杨振华总结道:“在产品合作上,我们已经不是简单在卖保险合同,而是以SaaS模式为核心,提供基于互联网的保险Web服务;在渠道合作上,我们也已经不再是简单的销售、予取予求,而是大家一起来做渠道融合、系统集成、业务流程重组和流程再编排,改善客户体验。在客户资源合作上,也不是简单获取客户名单,然后用电话销售进行拓展,而是基于大数据分析,细分市场并筛选优质客户,给客户更好报价与服务,由此客户非但不会因为企业间的合作而受到骚扰,相反能够得到更好的报价与服务。”
如何操盘养老金入市,似乎更受市场关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游钧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表态,据《投资办法》对受托机构界定,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将成为唯一符合标准的受托机构,而且养老金入市将严格按照规定进行。
养老金入市规模有多大?
放开养老金对资本市场的投资,是此次《投资办法》的一大亮点。
《办法》明确规定:投资股票、股票基金、混合基金、股票型养老金产品的比例,合计不得高于养老基金资产净值的30%;参与股指期货、国债期货交易,只能以套期保值为目的。
养老金入市开闸究竟会为资本市场带来多少活水?
游钧在吹风会上介绍,到2014年底,养老基金的累计结余是35万亿元。另外,要留足当期的支付准备金,不能够全部用来投资,大致测算能够用于投资的资金量是2万亿元左右。按照30%入市资金上限计算,最高将有6000亿元养老金入市。
中国政法大学法和经济学研究中心教授胡继晔分析称,养老金入市的资金量是一个动态数额,由于各省养老金分布在不同的社保中心,有的在市里,有的在县里,各个省不同地区差距悬殊,所以各省调结这笔资金可能需要较长时间,而且大部分养老金投资于银行定期存款,可能要等到期后逐步入市,预测全国养老基金入市资金区间为3000亿―7000亿元,而且是一个变动的数字。
这与新华社t望智库研究员孙博的测算大体一致,目前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规模3845亿元,这部分资金还处于县级统筹,实现省级归集委托难度较大。能够进行投资的主要是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此外,各地需要留存部分资金以备日常养老金支付,假定各地社保机构必须留存的支付资金期限为三个月,根据财政部社保预算,2015年养老金支出22581.54亿元,三个月的资金规模为5564亿元。因此,基本养老金真正需要进行投资不会超过2.5万亿,而且运营中实际投资股市资金不会轻易逼近30%的上限,据此测算实际入市资金也不会超过7000亿元。
数千亿的新增长期资金无疑是市场渴望的“生力军”,但这支“生力军”何时能够正式入场却未有定论。有分析称,以企业年金和社保基金入市经验看,公布办法到确定基金管理机构要一年左右,之后从确定基金管理机构签署委托协议等,到实际开展投资还要3―6个月。海通证券苟玉根团队则指出,现阶段蛰伏等待,未来的变化需等9―10个月。
民生证券首席宏观研究员管清友也认为,以企业年金和社保基金入市经验看,公布办法到确定基金管理机构要一年左右,之后还要与基金管理机构签署委托协议等,预计养老金年内难以入市。
社保基金理事会获唯一执掌权
据《投资办法》对受托机构界定。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将成为唯一符合标准的受托机构。
而养老金投资股市借助信托模式,各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作为养老基金委托投资的委托人,委托给受托机构,受托机构可以自行投资,同时也可以委托投资管理机构进行投资;整个流程中还包括托管机构,主要是有全国社会保障基金、企业年金基金托管经验的商业银行,负责安全管理基金资产。
经济学家吴晓求接受采访时告诉记者,采用信托方式,有助于保障养老金的安全,各个省养老金都将成立一个独立的信托账户。而信托财产具有独立性,这使信托财产免于委托人或受托人的债权人追索,保证了广大受益人的利益。《投资办法》也指出,养老基金资产独立于委托人、受托机构、托管机构、投资管理机构的固有财产及其管理的其他财产。
“从顶层设计来看,将由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来受托管理养老金投资。”清华大学就业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杨燕绥告诉记者,目前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代为管理了部分省市做实个人账户的资金,以及广东、山东的千亿养老金,这部分基本养老金与社保基金本身持有的储备养老金分别在两个资金池中,即使将来成立新的受托人,这部分养老金也可以很快分离出来。
对于未来是否还会成立另外一个受托机构,游钧则表示,这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社保基金理事会目前运营的资金规模很大,未来养老基金的规模也很大,而且必须是单独管理、集中运营、独立核算。所以,“我们是否要成立新的机构,需要等社保基金理事会经营养老保险基金一段时间以后,几个部门再进一步研究论证。”
据了解,全国社保基金近几年投资的年均收益达到8.36%,胡继晔认为,成立一个专业受托机构时间成本很高,可行性很小,而且目前大多数省、市、直辖市并不具备建立这类专业受托机构的能力。
谁来操刀养老金入市?
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作为受托人,可以直接对养老基金进行投资,同时也可以委托给投资管理机构进行打理。
“根据以往经验。对于债券投资等一级市场买入,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通常自行投资,而对于二级市场投资主要委托给专业机构。”胡继晔告诉记者,《投资办法》中的投资管理机构,是指接受受托机构委托,具有全国社会保障基金、企业年金基金投资管理经验,或者具有良好资产管理业绩、财务状况和社会信誉,负责养老基金资产投资运营的专业机构。
吴晓求也解释称,最终负责投资的是具有资产管理资格的机构,主要包括基金管理公司、养老保险公司、资产管理公司、证券公司这几类。
记者查询到一份企业年金管理机构资格名单发现,其中投资管理人包括南方基金、博时基金等13家基金公司,国寿资管、华泰资管、太平养老、平安养老、人保资管、长江养老,以及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中信证券。
上述具有企业年金管理资格的机构,或更容易获得养老金入市操刀权。
据了解,企业年金管理资格需要人社部的批准,目前市场上的资产管理公司能否有资格管理养老金投资,则需要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的认可与授权。此外,养老金获准入市,对于专业养老保险公司而言,将迎来重大利好。目前,国内已有6家专业养老保险公司,分别是平安养老、太平养老、国寿养老、长江养老、安邦养老以及泰康养老。
关键词:养老金;盈利模式;太平养老,。
自2004年颁布《企业年金试行办法》和《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试行办法》以来,我国企业年金市场迅速发展。截止2010底[1],全国有3.71万户企业建立了企业年金,参加职工人数为1335万人,年末企业年金基金累计结存2809亿元。以标准企业年金为代表,伴随近年来社会基本养老保障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新型的养老金产品层出不穷,对养老金业务新领域的探索也愈加深入。从2010年开始,各养老金机构开始转变发展方式,重点在养老金产业链延伸、业务范围选择、产品和服务能力建设、运营效率和盈利模式方面深入思考和探索,并形成了有益的经验和良好的发展趋势。只要中国经济发展和老龄化的趋势不变,商业化运作的加快推进、市场机构的纵深参与将是我国养保障体制改革破题的必然途径,建立正确且有效的养老金企业盈利模式,养老金行业才能在未来成为最具成长性和盈利性的行业之一。
一、国内养老金管理机构的经营环境和现状。
自2006年第一批企业年金管理机构走向市场,五年多来我国企业年金预期的“井喷”局面受政策限制和金融危机影响等因素并没有出现。2010年修订的《企业年金基金管理办法》(人社部第11号令)颁布后,对企业年金集合计划作了原则规定,托管机构管理的企业年金基金已达2809亿元,其中,由投资机构投资运作的基金为2452亿元,投资组合数1504个[2]。
从年金的供给来看,截止2011年底[3],我国年金领域共有各类金融保险机构39家。其中,专业养老保险公司5家,保险资产管理公司4家,寿险公司2家,基金公司12家,证券公司2家,信托公司4家,银行10家,累计发放各类资格61个。平均每个资格对应的年金资产管理规模约在25亿元左右,其规模仅相当于一只中型公募基金的首发规模,对机构的生存状况形成了较大压力。通过表1可以看出,参加企业年金的人数与参加养老保险人员的占比普遍较低,五年中的比例均未超过6%。
造成当下国内养老金业务发展不足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大型行业或垄断行业客户占据了市场90%以上的企业年金规模。这部分客户对管理机构的综合实力和服务要求较高,但是受政策、市场不完善等因素影响,当前的盈利贡献不大;2.作为利基市场的中小企业,其本身的生存和发展并不稳定,缴费能力和市场容量整体有限;3.在市场容量有限的情况下,竞争方式粗放,“僧多粥少”,各家养老金机构竞相逐价,客户和企业获取承办高,当期收入通常较低;4.计划管理中个人选择权普遍未放开、投资品种有限,企业客户对投资短期收益要求迫切,投资管理人面临巨大的绝对收益和相对排名压力,而投资收益好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管理费获取的能力。
有限的客户群、业务范围和严酷的市场竞争环境,造成我国年金单一业务线盈利周期长得现实情况,也迫使部分养老金管理机构逐渐淡出年金领域,集中精力在传统业务和其他新业务。
专业养老保险公司自2004年以来受托管管理企业年金基金710亿元,投资管理企业年金基金660亿元,投资管理的企业年金已经占投资管理业务总量的45%。专业养老保险公司在市场份额方面占有优势,但同样也面临着巨大的盈利考验和长期发展模式的选择问题;即在实现核心能力的建设和运营效率优化的同时,在基础发展方向上是选择横向多元化、还是纵向多元化。两种方式的共同出发点是通过企业年金业务获取客户资源并建立核心能力,但横向多元化更强调以客户和销售队伍为基础,向团体保险等对公金融领域扩展;纵向多元化则强调以养老金业务为基础,以向养老金业务的目标客户、业务范围、产品、服务等方面的深入延伸为路径。目前,各家专业养老保险公司仍处于对可持续盈利模式的探索之中。
二、太平养老对盈利模式的探索及经营情况。
作为第一批获得企业年金管理资格的专业养老保险公司,太平养老经历了中国企业年金发展初期的跌宕与变革,探索盈利的脚步也从未停止。从“中国最具专业和创新精神的养老金综合服务供应商”到“中国最专业和最具创新精神的养老金和员工福利保障计划综合服务提供商”,均体现着太平养老深远的战略定位调整。在中国太平保险集团的支持下,太平养老在盈利模式的探索中经历了几个阶段:一是以企业年金专业化为起步高调切入和抢占新市场;二是结合自身能力和资源横向多元化;三是在多支柱业务支撑下逐步形成可预期的盈利模式。2006年至2010年,尽管企业年金市场并未如业界预期产生爆炸式的增长,太平梯养老凭借先发优势和持续的专业创新,在专业养老金公司中始终保持行业前三甲的位置。实现新增保费按年约40%的复合增长率,累计管理资产实现100倍的增长,管理费收入实现200倍的增长,年金业务2010年的边际贡献率较2009年将近翻上一番。
三、太平养老持续改善盈利模式的主要措施。
太平养老在“十二五”规划中提出,2011年年金业务新增缴费保持市场平均发展水平,管理费收入增长50%;2012-2013年,财务目标持续优化,在2012年实现打平盈利,年金业务增长高于市场平均增幅,管理费收入保持明显增长态势,实现1.5-2亿元的管理费收入;2014-2015年,要稳定盈利能力,年金市场保持15%-20%市场份额和市场同期增速,管理费收入随资产增速稳定增长,年金条线基本实现盈利。太平养老在快速发展中调整节奏,在业务发展的同时,对影响盈利模式的因素进行了分析、调整和坚持,在不同时期兼顾横向和纵向多元化的重点,力争持续改善盈利模式和盈利趋势。
1.推动养老金制度完善,争取改善经营环境。
在推动企业年金管理法规和税收优惠政策的同时,太平养老应继续在职业年金制度、信托型补充养老保障制度等方面,积极参与国家制度层面的建设工作和试点推动工作,为养老金业务条线的纵向深入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2.明晰客户群定位,实现客户价值最大化。
太平养老大力应开展集团内部综合开拓业务员,并推进以目标客户细分为基础的销售渠道改革,通过多渠道有效获取和维护有价值的客户,实现多业务、多产品的匹配。在未来五年的发展中争取实现70%以上客户的跨业务条线多次开发和综合渗透,持续提升客户综合经营的价值贡献,真正建立立体多元化的综合经营管理体系。
3.优化流程,提升运营效率,降低运营成本。
太平养老在未来几年中,应根据统一战略目标、不同专业特色协调高效运作的思想进行体系化建设,大幅度提升运营服务和基础管理效率。进一步推动渠道专业化管理、机构差异化管理、销售有效性、固化销售费用、非核心业务外包或实现信息的集中与共享。
太平养老置身于国家社会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和人口结构日趋老龄化的时代,成熟市场养老金管理机构的发展经验和历程表明,通过制定合理的战略并在市场经营过程中根据市场状况进行微调来实现盈利,为消费者提供更多和高质量的保障型产品与服务,发挥专业养老保险公司在构建社会养老保障体系中的作用,实现企业和社会的共赢。
参考文献:
[1]李连友。企业年金基金运行论[M].湖南大学出版社,2006.
[2]孙建勇。企业年金管理指引[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2016-12-19
投Y者报
平安寿险
平安寿险赚钱能力一向领先行业,前三季度利润高达229.8亿元,保费规模2956亿元,同比增长26%。平安寿险坚持价值为导向的经营战略,在产品策略上聚焦长期保障型险种。平安集团高层日前称,寿险还有近4000亿的未来税前利润释放空间。因此入选《投资者报》“2016年度寿险先锋榜十强”。
中国人寿
中国人寿在保费市场方面,已经多年保持龙头位置。前三季度,净利润128.6亿元,保费规模为4964亿,同比增长52%。今年上半年,国寿期缴业务高速增长,公司实现首年期交保费701亿元,同比增长68%,自上市以来首次超过趸交保费,期缴业务的高速增长,带动公司2016年上半年新业务价值增长超过50%,公司业务结构将持续优化,由此入选《投资者报》“2016年度寿险先锋榜十强”。
前海人寿
成立五年以来,前海人寿在坚持稳健步伐的前提下,取得突飞猛进地发展。今年前三季度规模保费已经超过去年全年水平,盈利为非上市保险公司第一名,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143.93%,偿付能力充足向好。盈利增速强劲、保费规模增长迅速,加上较高的风险控制水平,前海人寿入选《投资者报》“2016年度寿险先锋榜十强”。
安邦人寿
安邦人寿近年来发展迅速,保费规模出现了惊人的增长。不仅是理财性的万能险,还是原保费增长都是以翻倍的速度在增长。今年前10个月,安邦人寿保费规模达到3068亿元,原保费收入999亿元。盈利能力也是名列前茅,同时在“互联网+”的大环境下,安邦人寿积极探索保险与互联网结合的最佳模式。安邦人寿不仅在国内有所建树,还将公司的商业模型应用于海外。韩国上市保险企业东洋人寿在被安邦人寿收购后,获得跨越式发展,因此荣获《投资者报》“2016年度寿险先锋榜十强”。
太平人寿
此次太平人寿能荣获《投资者报》“2016年度寿险先锋榜十强”,与该公司着力打造“精品寿险公司”密不可分。2016年在经营管理、创新发展、客户服务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效。在产品设计方面,更立足于覆盖客户的全生命周期,以健康保险产品为载体为客户提供相应的健康风险保障,以养老产品为核心为客户提供养老终极解决方案,以科学、合理、安全的方式实现客户资金利益最大化。今年前10个月,太平人寿保费为874亿元,排名前列。
泰康人寿
泰康人寿入选《投资者报》“2016年度寿险先锋榜十强”,得益于公司的盈利能力名列前茅。前三季度,公司盈利39.98亿,排名前10。泰康人寿成立20年,稳健发展不乏创新是其真实写照,现阶段,泰康已经不仅是一家传统的人寿保险公司,还形成了保险、资管、医养三大核心业务板块,实现了以生命为主题的全产业链布局,致力于成为以大健康为核心的创新型保险金融服务集团。今年8月份,泰康人寿拿到了保监会对其成立保险集团的批复函。
平安养老
平安养老同属于平安集团旗下,平安致力打造中国领先的养老资产管理机构和民生福利保障供应商,平安养老短期险和长期险业务规模分别为128亿和53亿元,市场份额居前列。由平安养老险管理的企业年金受托资产、投资资产及其他委托管理资产共4177亿元,在国内专业养老保险公司中保持领先。良好的业绩和高效的运营支撑平安养老获得《投资者报》“2016年度寿险先锋榜十强”。
太保人寿
太保人寿入选《投资者报》“2016年度寿险先锋榜十强”,源自近年来转型成效,所有的经营活动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全面展开,转型成果逐渐显现,发展的内生动力得到持续增强。客户经营模式的确立,同时解决了多年以来产品炒停、销售误导等业务增长不可持续的增长方式,新客户获取和老客户加保的业务持续增长方式,保证了太平洋寿险业务和价值的可持续增长。
新华保险
正值成立20周年的新华保险入选《投资者报》“2016年度寿险先锋榜十强”。今年前10个月,新华保险累计原保费收入约为人民币1022亿元。公司业务结构大幅优化,业务品质明显改善。对于公司未来发展,董事长兼CEO万峰指出,将打造“中国最优秀的以全方位寿险业务为核心的金融服务集团”,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打造“强大新华、价值新华、长青新华、和谐新华”的发展目标。
作者简介:范南(1976-),男,高师,博士,复旦大学应用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博士后,现供职于太平洋资产管理公司项目投资部。
摘 要: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我国保险资金投资的重要性和影响性与日俱增,保险投资的创新性要求也越来越明显,最主要原因在于保险的资产负债匹配性要求。与此同时,从国际惯例来看,保险资金投资多元化已是趋势,包括不动产等投资在其中占据相当大比重。我国保险投资创新工作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但根据市场经济的要求,还需要进一步努力和提高,在加大投资创新力度的同时,相关的制度建设和人才储备也极为重要。
关键词:保险资金;资产负债匹配;投资创新
一、我国保险资金投资创新的必要性
1、保险公司的资金性质决定了投资的资产负债匹配性。
保险公司的资金与一般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资金相比,既有使用上的共性,也有保险资金本身的特征。其最突出特征在于:保险资金的收益性不仅要求有足够的累计量来满足越来越高的保险成本要求,而且需要未来现金流的长期稳定性,使资金收益折现价值最大化。也就是说,对应保险寿险市场上的长期负债,保险公司需要有利润稳定的长期资产来对应,最终实现总量匹配、期限匹配、速度匹配和资产性质匹配。我国保险资金尤其是寿险资金的平均负债久期在20年以上,而对应的资产中只有部分债券类产品达到此类要求。包括股票、基金、相当部分债券产品甚至协议存款的资产久期都难以达到,其他长期类保险投资产品尚处于试点阶段,因此提高保险长期投资的创新性相当重要。
事实上,近年来,我国保险资金投资的收益率波动过于频繁,从3年前的平均不到4%到2007年的超过10%,这些都是由于保险投资渠道过于单一和依靠资本市场的结果,与我国国民经济每年近10%的GDP增长率完全不相匹配。
2、寿险资金与产险资金的差别性也要求保险投资的多元化。
保险资金主要包括寿险资金与产险资金,两者资金性质不同,投资原则与方法就存在很大差异,因此更要求市场上有相对应的多元化投资产品来匹配。
财产保险是一种补偿性的契约安排,财产保险的保险费收入来源主要的要求是补偿性,保险企业要弥补其保险费收入与赔款之间的差额只能有两种途径:或者是由其他被保险人所缴纳的保险费来填补,或者是通过投资运用使保险资金增值来补充。由于时间基本上是以一年期结算,因此财产和意外保险合同是短期性合同,而且理赔较为迅速,赔付率波动大,财产保险企业的资金来源就具有短期性和相对流动性特点。而对于人寿保险而言,随着国际趋势和市场竞争的加强,寿险保单具有补偿与储蓄的双重功能,因而更加强调对收益率的要求。各种责任准备金及保费的结存是保险费的转化形式,因此资金来源具有稳定性和长期性特点,长期的资产负债匹配性要求就更高。由于目前我国保险市场上寿险资金与产险资金的规模比接近于8:1的比例,因此实际上,在保险资金运用中,虽然保险的发源来源于产险,但目前主要的力量是来源于寿险。
3、保险公司的盈利模式越来越要求投资的长期稳定性。
保险公司的基本盈利模式就是死差益、费差益和利差益,简称三差。其中死差益是由实际死亡率低于预定死亡率,按预定死亡率收取的纯保费支付实际死亡成本略有盈余而产生的利益。在储蓄性寿险保单中,如终身保险、两全保险,保单的责任准备金随保险事故的增加而递增,因此危险保额随保险年期的增加而减少,期满时为零,死差益也随保险年期的增加而减少,期满时为零。因此,在一般情况下,保险公司可以获得较稳定的死差益。费差益是实际的营业费用率低于预期的营业费用率而产生的利益。该收益顾名思义,即指保险公司通过优化管理和提高经济效率等方式控制费用,使实际费用支出比预计要少,从而产生费差益。而利差益是实际的投资收益率高于预定的利率时产生的利益。指的就是保险公司的实际投资收益率大于保单预定利率而产生的利差益。在这三种方式中,死差益较为稳定,费差益由于我国保险公司的竞争原因而实际收益有限,因此只有利差益才是我国保险公司应对内外部市场的真正利润来源。事实上,从国际惯例来看,保险公司为竞争和展业需要,往往在费率厘定时通过预定死亡率和预定费用率较低的设定,使死差益、费差益基本上趋于零,此时保险公司的利润来源主要就是利差益,也就是通过投资收益来弥补承保业务的亏损,通过投资收益增强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和市场竞争力。而对于长期保单来说,长期利差损就尤为重要。在目前我国市场上越来越普遍的投资型保险产品中,主要利润就是来于投资收益。
4、对比国际保险资金运用,我国保险资金投资渠道明显偏窄。
从国际视野来看,首先,世界各大发达国家的保险资金投资范围较宽,不动产投资成为重要的方式之一,这是与我国保险投资相比最大的差别;其次,由于各国保险监管体制不同,在综合经营的背景下,甚至出现德国保险公司可以股权投资关联企业、香港保险公司可以股权投资旅游业等我国保险行业目前禁止的方向;再次,国外保险公司资金运用中,“放款”也是重要的方式之一,这与我国目前仅允许银行直接放贷的政策也有明显区别;第四,在各保险公司投资创新业务中,为进一步加强工作的效率性,各保险公司可以针对某投资业务(尤其是不动产业务)单独设立公司来运作,进一步提高了投资的公司化行为。
总之,从国际惯例看,保险投资渠道多元化不一定是各国保险资金收益率提高和稳定的必要条件,但却肯定是充分条件。
二、我国保险投资的现有制度环境
1995年10月实施的《保险法》对我国保险资金运用的范围作出了大幅度调整,我国保险资金运用政策逐步放开。当时的法规内容主要是规定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仅限于投资银行存款、国债、金融债和国务院规定的其他方式。之后我国保险监管部门再逐步有新拓宽:1999年允许保险资金进入同业拆借市场,允许投资企业债券、证券投资基金和银行大额协议存款;2003年7月允许保险资金投资中央银行票据。
2004年是我国保险资金运用政策开始突破的一年。2004年3月,允许保险公司投资银行次级定期债务,6月允许投资银行次级债券,7月允许投资可转换公司债,8月允许保险外汇资金境外使用,10月允许保险公司直接投资股市。2006年3月,保监会当年的第一道文是允许保险资金间接投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方式包括债权、股权和物权投资。2006年10月,保监会又进一步放开和允许保险公司股权投资非上市银行业务,甚至投资资金不仅包括资本金,也可以包括保险资金。
保险资金在近2年内也实现了大量的业务试点,包括主要保险公司共同参与的京沪高速铁路股权投
资项目、中国人寿参与的共同竞买广东发展银行项目、保险公司全体参与的120亿元基础设施投资试点项目、中国平安参与的国内银行收购和境外金融机构参股等等,已经在我国资本市场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也为各保险公司投资收益的提高和稳定创造了重要条件。
与此同时,由于保险公司投资创新工作尚处于试点阶段,因此未来还有大量的工作需要进一步开拓,尤其是各保险公司内部的制度建设还需有相当大的工作量来夯实,具体表现在:首先,目前的保险投资创新业务还只处于试点阶段,整个行业投入在基础设施和非上市金融股权的资金量总计不到人民币500亿元,相对于近3万亿元的保险资产总量,比例还不到2%;其次,由于保险创新试点业务的标准较高,目前保险公司参与的项目,包括京沪高铁、上海2010年世博会等项目都是国家重点支持的项目,保险公司在此业务领域的真正挑战还没有完全表现出来;再次,从投资形式来看,目前除了京沪高速铁路的股权投资工作,保险公司在基础设施中主要的投资方向是有银行担保的债权投资方式,这在银监会取消对于长期债权投资的担保方式的监管要求后,业务的连续性面临很大挑战;第四,目前各家保险公司相应的投资技术人员储备和锻炼还需要一个合适的过程,整体的制度建设和细节把握还需要市场化标准要求的时间。因此,虽然我国目前保险投资创新工作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整体制度的收益性和长期稳定性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还需要整个行业的工作人员在未来一段时期内来夯实和提高。
三、我国保险资金渠道创新的未来讨论
1、积极稳妥地进行保险资金运用渠道的试点工作。
首先,试点渠道的交易对手必须是保监会可以安全控制的,对于保险公司内部没有而必须借助于其他领域的金融或其他行业机构而言,保监会必须在初始阶段严格交易对手标准,各保险公司风险控制部门也必须有相关的规章制度,投资人员必须在内外框架下选择交易对手。其次,严格执行资金托管制度。在创新渠道业务工作的开展过程中,资金划拨和管理在某些环节可能必须在保险公司之外,但必须严格执行资金的托管制度,即保险资金不可以直接转入拟投资或合作对象的账户中,必须由符合保监会要求的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来托管。最后,在资金渠道的开拓过程中,除了需要研究和实施创新试点外,在机会成熟的情况下也需要考虑投资退出机制的设计。如前所述,目前的保险资金投资渠道最好是以中长期为主,但流动性风险仍然需要保险公司在业务中加以注意,同时设计投资退出机制也是保障投资收益率的重要方法之一。
2、充分结合我国各保险公司自身的优势和专业性。
从投资行为特征来看,符合保险公司自身特征的渠道拓宽方式是最重要的,并且根据规模经济的原理,保险公司有业务优势的投资行为方式更是创新试点的基本考虑。其基本原因在于:首先,由于保险资金渠道拓宽工作是一个逐步试点的过程,保险公司在业务开设之初肯定面临人员和技术上的劣势,因此需要寻找有自身沉淀和风险易于管理的投资渠道;其次,由于保险业务本身的财产险和人寿险都有特定的业务人群和组织,因此保险公司如果能结合保险主业去进行投资行为,结果不仅会使投资行为风险收益更易掌握,也会使保险主业因此得到明显的附加利益。举例来说,各财产险保险公司由于在承接大项目的过程中与中央及地方政府不可避免地发生联系,同时在承保费率计算过程中也肯定会对某些项目进行财务与经济分析,这些如果反应在保险公司投资基础设施方面则将是一笔重要财富,投资行为在得到收益的同时无疑也会提升保险公司声誉,进而对当地保险业务本身发展起到重要的支持和促进作用。最后,我国各保险公司的基础、发展历程、管理体制、人员结构都有所不同,因此在业务的初始发展阶段,简单划一的投资模式不一定适用于所有保险公司,而试点过程又确实要进行“个案个批”的制度安排,因此在安全可控的情况下,让具有不同业务优势的保险公司进行不同类型的资金运用渠道拓宽试点不仅具有操作的可能性和可控性,也会通过鼓励各保险公司积极性的方式来加快试点工作的进行和制度普及工作。
3、适当借鉴和参考国外保险行业的投资比重结构。
如前所述,我国保险公司同国外业务对手的实际情况相比差距较为明显,表面上显示在名义收益率上,其实则体现在不同的资金运用产品结构特征里。从世界保险业的最初发展情况来看,资产管理也是非常保守的,当时流行的策略无非就是“债券贡献策略”,即通过单纯建立一套不同期限债券的组合来对应未来不同结构的负债,使资产负债相匹配。这样做的隐含前提在于保险公司提供的产品收益和缴费方式更为直接和固定,但随着保险产品创新的不断发展,尤其是投资连结保险的出现,单纯固定产品已经不能完全满足保险资金的现金流需要,因此保险公司的资产管理就产生了立体化的内生性需求,尽管如表2所示,不同国家的不同保险公司的投资偏好与所处市场不同,但多元化的投资产品比重是国际保险市场资金运用发展过程中的基本趋势,不过试点阶段肯定还是需要在投资比例上有所限制。
4、充分考虑国际保险资产管理的发展趋势。
首先,充分考虑近年来国际上出现保险公司并购资产管理公司的趋势。从国际趋势来看,保险事业和资产管理事业这两种“资产”具有互补性,在同一组织中交易费用较低,因此世界保险集团纷纷涉足资产管理业务,并且最合适的方式是采取并购资产管理公司方式。比如,安联集团最近几年主要采取并购方式逐步将管理资产(AUM)由1999年的3820亿欧元提高到2001年底的11720亿欧元,成为全球五大资产管理机构之一,使得管理第三方资产的机构成为核心部门。
其次,充分考虑组织机构的专业化和全球化的发展趋势。由于未来保险公司的资产管理业务市场会不断扩展,更广泛的经济全球化和全球金融市场的形成也逐渐消除保险资产管理公司服务跨界的壁垒,因此更要求组织专业化和资产类别全球化的趋势。目前我国各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已经认识到该趋势的重要性,平安、中国人寿、泰康等保险公司已经开始了香港资产管理公司的相应搭建和管理。
再次,充分考虑受托管理养老保险基金的趋势。从国际惯例来看,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的发展目标只能是展业越加丰富和规模越来越大的金融服务公司,这是由残酷的市场竞争决定的,否则保险业资产只能逐步由市场的第三方机构代为管理和投资运作。换言之,保险资产管理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行业竞争模式。从国际经验来看,美国和欧洲目前都出现这样的情况:或者是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不仅管理保险资金,而且成功管理其他各类资金;或者是保险资产管理公司逐步被淘汰,保险资金被全权委托到保险业外的第三方金融机构代为管理。2002年全球500强企业中有34家保险公司,这34家中有20多家采取了资产管理公司的模式。因此,除了可以通过销售私人养老保险计划从未来高增长的长期储蓄和养老市场中获益,保险公司还可以从养老保险基金管理的外包中取得资产管理业务收入。
5、进一步提高保险投资创新渠道的多元化。
从该项工作来看,保险公司需要两方面共同努力:一方面,继续大力推进现有的保险资金间接投资基础设施、非上市银行股权的工作,逐步从试点阶段向扩大试点阶段、全面推进阶段努力,同时进一步提高投资收益的长期稳定性和投资方式的多元化特征;另一方面,进一步开展新的投资领域,包括不动产投资、金融租赁、资产证券化业务、上市前公司股权投资等各方面,以进一步提高保险投资创新渠道的多元化过程。
参考文献:
[1]吴定富.中国保险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研究成果汇编[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
[2]孟昭亿.保险资金运用国际比较.[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