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医护理基本知识范文

中医护理基本知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医护理基本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医护理基本知识

第1篇:中医护理基本知识范文

【关键词】中医理论和技能 护理人员 在职培训

我院是一所国家级三级甲等中医医院,开放床位530张,拥有临床科室19个,护理人员386名,她们几乎都是西医护理专业毕业生,中医、中西医结合护理专业毕业生寥寥无几,缺乏系统的中医基础理论和实践操作技能的学习。因此我院特别重视对其进行中医理论和操作技能的培训,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人们健康水平的不断提高,为了发挥中医护理的优势,体现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护的特点,培养贴近临床、贴近患者的合格的中医护理人员,我院于2007年以后对临床护理人员进行有计划、分阶段、分层次的规范化培训,培训后护理人员从事中医、中西医结合临床护理工作的能力(基础理论和技能考试成绩、护理文件书写、护患沟通能力、辨证施护能力)显著提高。现将培训方法介绍如下:

1 培训方法

根据不同年资护士实施有计划、分阶段、有针对性的中医知识和技能培训。

1.1参加工作五年内护士

处于这一阶段的护士全部来自西医院校,从未进行过中医理论知识的学习,中医理论很抽象,不同于西医知识,所以宜采用多种形式相结合的培训方式,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对于这一阶段的护士更注重中医基础理论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训。

1.1.1发放护士手册,内容包括中西医知识和其它护士必须掌握的内容(包括中医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护理紧急风险预案、护理工作流程、法律法规等)人手一本,以自学为主。

1.1.2采取学习班集中授课,完成中医理论、中医药知识入院三年内培训时间≥100学时学习。学习班别邀请科主任、老中医、主治医师结合临床病例和实际工作,讲授中医辨证知识,便于理解和掌握。

1.1.3专题知识讲座,讲授中医、中西医结合新进展,每季度1-2次。

1.1.4成立中医护理技术示范小组,举办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培训班,每季度1期。培训班主要采取集中示教、分散练习、统一考试的形式,将拔火罐、艾条灸、刮痧、耳穴压籽等操作技术进行现场演示,讲解相关注意事项,并通过现场提问互动讲解难点,强化记忆。

1.1.5利用院内计算机局域网将中医理论知识(中医基本知识、中医护理常规等)和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和操作示范课件,发送到临床各护理单元,供大家阅读训练。

1.2参加工作五年以上的护士

处于这一阶段的护士经过前期培训,具备一定的中医理论基础和实践操作经验,对她们更注重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进行病情观察和中医健康教育的培训,运用中医理论做好临床宣教沟通工作。

1.2.1根据中医专科疾病护理特点,各科室制定专科中医护理常规,内容包括疾病证候分类与治疗原则,一般护理,辨证施护,健康教育等,每天坚持利用晨会时间学习,提高其病情观察能力。

1.2.2举办中医健康教育大课堂,将中医饮食指导、情志护理、起居调护、养生康复等基本知识传授给病人,做好自我调护和出院后护理。护士在讲课过程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 转贴于

1.2.3对特殊病例实施中西医结合护理查房,利用掌握的中医知识,制定最佳护理方案,进行中西医结合护理,不足之处由护士长补充,通过参加此类查房,不断提高她们的实际工作能力。

1.2.4选拔综合素质好、专业技术过硬的护师以上人员担任实习带教老师,督促其不断加强自身的中西医操作技能,在带教学生过程中提高自身水平。

1.2.5选送护士参加省、市各类学术会议及学习班,通过外出学习提高中医知识水平,每名参加者回院后必须完成一次讲座,提出1-2项合理化建议,在临床工作中有新的起色。

1.3高年资护理人员的培养

高年资护理人员除继续强化前两个阶段的培训内容外,重点加强对中医急、危、重症及疑难病例抢救护理的培训,既要不间断的对其进行培训,又要充分发挥高年资护理人员的作用。

1.3.1自学并写学习笔记,护理部根据各科特点推荐必读的中医书籍,定期抽查学习笔记。

1.3.2举办高年资护理人员中医培训班,针对临床各科出现的急、危、重症病人病情观察和急救护理进行情景模拟培训,通过反复实践提高处理技能。

1.3.3选出理论基础扎实、操作技能娴熟的高年资护士协助护士长做临床科室总带教老师,负责实习生、见习生、本科护士的中西医培训和考核工作,通过授课、操作培训和考试考核提高自身素质,培训低年资护士。

1.3.4鼓励外出学习提高中医护理水平。

2 考核

各层次护理人员培训后每月接受护理单元、科室、护理部的逐级考核,按照计划参加院内各项考试,高年资护士定期参加护理部考试。

3 结果

通过系统培训,护理人员掌握了一般中医护理操作技术,如拔火罐、刮痧、艾条灸、耳穴压籽、中药保留灌肠、中药换药、中药超声雾化吸入、中药热敷、中药熏蒸、中药足浴等;能将中药的服药方法、饮食指导、情志护理、起居调护、养生康复等基本知识在临床有效应用,并收到良好的效果;基本能运用中医术语书写护理记录;根据辨证分型,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对病人实施中西医结合的整体护理。全院护士中医护理理论考试、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考核均达标。

第2篇:中医护理基本知识范文

【关键词】 中医护理 教学 辩证施护

近代中医护理仍坚持辨证施护的原则,根据疾病的病因给予不同的护理,加速疾病的痊愈。如清・郑树圭在《七松岩集・淋浊》中,对“气淋”的护理强调“只宜静养”,这是根据气淋的病因而制定的,而“砂石淋”的成因“属郁怒伤肝者多”,所以在护理方面应“戒气省劳,绝欲为第一”。《万应经验良方》对伤寒的护理,根据感受寒邪之因,在护理上提出“惟宜密室避风,勿食粥饭米粒,静谨自守,只以姜汁热酒,或姜茶等类与饮,待七日传遍经络,虽不服药,亦自然痊愈。”又如,泄泻病因属脾胃虚弱,或外邪困脾而致,因此《王氏医存》对泄泻病人特别注意食物的消化,提出“凡饵汤药,萁粥食、肉菜,皆须大热。熟即易消,与药相宜,若生则难消,复损药力”。在施护方面坚持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如《万应经验方》对阴症腹痛采用“食盐二碗炒热,布包熨脐腹,老幼皆治。”此外对阴症腹痛寒甚的,症见肢冷昏厥,或面唇青手足紫黑,用葱白二斤炒热,以不烫手为度,用单布包葱安肚上慢慢蒸熨,葱冷再换热之,俟热气透人腹内自愈,内以连根葱白七大根捣烂,酒煎去渣,热灌之,阳气即回。由此可见,辨证施护一直贯穿在每一病的护理之中。

目前在各类医院病房中的护士几乎都是西医护理专业或中医护理专业的毕业生,中西医结合护理专业的毕业生寥寥无几。由于临床上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严重缺乏,中西医护理未能系统、有效地结合。使得临床上中西医两套护理理论与技术并行,并且普遍存在着重西医轻中医的现象,由此导致在临床上很少有辨证施护,更没有辨证施护教学的开展。

1 加强高质量的临床中西医结合护理师资队伍的建设

①加强对临床教师思想与观念的转变,“教师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是培养什么样护理人才的关键问题。”因此,作为临床护理教育者,首先应该转变思想和观念,确立正确的中西医结合护理教育观念,正确认识中西医护理的科学性与实用性,认清各自的优势及护理内涵的共同之处,肯定中医护理理论对医学事业的贡献。②加强临床教师中医理论与技能的培训,教师首先要参加中医护理知识培训,掌握中医护理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从而充分认识和肯定将中医护理融人西医护理的科学性与实用性,并能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运用于临床实践。③医院应与医学院多方联手,多手段多渠道地为带教老师提供各种培训和学习环境。

教师可与学院中医系或中药系教师共同探讨中医护理的知识和技能,也可到中医医院参观学习,从而学习不同教师传授中医护理知识的技巧。

2 探索有效的临床带教方案、提高临床带教水平

①建立合理的临床教学组织管理体系。设立教学总带教负责护生的理论、操作考核,使各项教学工作管理到位,确保教学质量不断提高。②运用多媒体设备讲授理论小课,使中医学知识更加生动、形象、易懂。初步使护生能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形成联系。③带教教师运用PBL教学方法,结合实例,到病人床前,实地讲解,引导护生参与讨论,学会通过“望、闻、问、切”的手段,收集与病因、病位、病性有关的资料,为辨证施护提供依据。④开展中西医结合的护理病例讨论,进行教学查房。鼓励护生书写中西医结合护理诊断与护理计划,学会对收集到的临床资料、症状、体征进行最基本的辨证分析,在确立其病因、病性、病位的前提下,提出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⑤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反馈机制,重视护生对教学质量的反馈,虚心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通过反馈信息不断改进教学方案,同时,也要尊重、理解、关爱学生,建立融洽的师生情感,从而提高带教水平。

3 加强中西医护理学术交流与合作

加速中西医护理技术的融汇和贯通,积极探索辨证施护科学的教学模式与方法,及时了解国际护理学科的发展,把握护理理念的发展动向。吸取国际护理学科发展的新成果新经验。充分利用医院与医学院已有的中西医资源进行学习与研究,加强学科间的交流与合作,不断积累新经验,总结新理论。运用新理论新经验指导临床护理教学,提高临床护理教学的质量,使临床护理教学适应时代的要求,向社会输送适应现代护理模式的新一代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1]陈涛.传统中医护理在现代的优势特色及发展[J].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8,5(12):1067―1068.

第3篇:中医护理基本知识范文

[关键词] 原发性高血压病;痰湿壅盛证;中医护理;收缩压;舒张压

[中图分类号] R544.1;R472.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5)33-0139-04

高血压在祖国医学上被归于“头痛、眩晕”范畴,与肝阳上亢、脾失健运、聚湿生痰等有关。中医护理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护理实践,以整体护理为核心,掌握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在辨证的指导下,确定护理原则,制定护理计划,利用中医护理技术及现代的护理措施实施护理计划,达到护理患者、指导康复、预防疾病、维护健康的目的[1,2]。中医护理干预包括方药的应用、饮食的调养、生活起居、情志护理、中医技术操作等方面[3,4]。我科将中医护理干预应用于痰湿壅盛证型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的护理过程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1~6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痰湿壅盛证型高血压病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符合西医原发性高血压病的诊断标准[5],并且为1、2级患者,低危、中危;②符合中医痰湿壅盛证诊断[6];③病情稳定;④既往就服用抗高血压药,并超过2周,效果欠佳;⑤18~60岁;⑥两组患者治疗方案相同,均给予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口服,2.5 mg/d,1次/d;⑦知情同意。排除标准:①西医诊断高血压病3级及以上者;②中医诊断不符合痰湿壅盛证;③年龄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本研究经过医院医学伦理会通过。

1.2 中医证候痰湿壅盛证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标准[6],主症:头痛、眩晕、胸闷、头如裹、呕吐;次症:失眠、心悸、舌苔腻,口淡食少,脉滑。有头痛、眩晕主证之一,其他主症及次证至少有2项者,舌象、脉象支持者,可诊断。量化评分方法,主证:无0分,轻度2分,中度4分,重度6分;次证:无0分,轻度1分,中度2分,重度3分。

1.3 护理方法

1.3.1 对照组 给予常规护理。就诊时进行高血压相关健康教育,介绍高血压病基本知识,指导患者高血压饮食、运动,常用药物基本知识,出院后应注意休息,合理安排生活,定期复查血压,讲明长期服药的重要性。根据患者情况,进行心理疏导,与患者进行沟通,纾解患者焦虑等不良情绪,使患者调整心态,树立治疗信心。对患者进行饮食及运动指导,低盐低脂饮食,使用高纤维食物。

1.3.2 干预组 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中医护理。①饮食调节:给予中医饮食调理,嘱咐患者多使用化痰除湿类食物,主食包括玉米、薏苡仁、荞麦等,副食包括冬瓜、白萝卜、芹菜等,药膳包括荷叶、茯苓、陈皮等,加薏苡仁有化痰除湿的功效,党参、山药加大米熬粥有益气健脾的功效,其他也可适量食用薏米、西瓜、红小豆等清热祛湿。②生活指导:居住地干燥温暖,避潮湿,慎风寒;咳嗽痰多者翻身拍背协助排痰。③贴压耳穴:选穴:耳背沟、耳尖、耳门等穴位。耳廓消毒,贴1粒王不留行子方形小胶布,对准耳穴贴压,然后按压每个穴位,力度由轻到重,直到患者感觉穴位发胀、发酸、发热,或者轻微刺痛为止。每天按压4~5次,每次1 min,每3天换1次贴。④按压穴位。选穴:涌泉穴、丰隆穴,每天温水泡脚15 min,配合按涌泉穴15 min,丰隆穴15 min,调和气血、祛湿化痰。

1.4 评价指标

分别于干预前及干预后1、2、3、4周末检测患者生命体征等。住院期间每天8点测量血压,进行分析。干预后3个月随访观察患者的生存质量,终点事件发生情况。干预前、干预后4周检测患者Hcy水平。干预前及干预后4周检测患者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肝肾功能、血糖、血脂、心电图等水平,评价安全性,记录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中医证候疗效评价[6]。显效:中医症状体征显著改善,证候积分下降≥70%;有效:中医证候体征好转,证候积分下降≥30%且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x±s)的形式表示,采用t检验和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均显著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治疗前后收缩压和舒张压情况比较

干预组干预后1周,收缩压及舒张压均显著下降,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2.3 两组降压疗效比较

见表4。干预组的总有效率为94.3%,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82.4%,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373,P>0.05)。

3 讨论

高血压病在中医学上属于“头痛、眩晕”范畴,与“胸痹、心悸、中风”等有关系,机体阴阳失衡,加上长期的精神紧张,或者过量摄入酒辣肥甘等,导致心肝阳亢,肝肾阴虚,是本病的主要发病原因。早期多为阳亢,中期多为阴虚阳亢,后期多为阴虚,严重者可为阳虚为主。第5版的《中医内科学》上将“眩晕”分为气血亏虚、肝阳上亢、痰浊中阻、肾精不足等4型,而最新板的《中医内科学》上在以上4种分型的基础上又增加了瘀血阻窍型。将高血压分为痰湿壅盛型、肝火亢盛型、阴阳两虚型、阴虚阳亢型4个中医分型。本研究中纳入的患者中医分型为痰湿壅盛型。痰湿壅盛型在中医的诊断:主症包括头痛、眩晕、头如裹、胸闷、呕吐、痰涎;次证包括失眠、心悸、食少、口淡、舌腻脉滑。

《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记载“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厥阴之胜,耳鸣头眩”。张仲景认为眩晕从痰,从饮立论,是“无痰不作眩”的理论依据。孙思邈提出“风眩”描述,认为痰热相感而动风,风心相乱则闷瞀,因此称为风眩,并提出了风热痰导致眩的理论。《丹溪心法》中认为痰与火多为头痛的原因。中医还认为肾阴亏虚可导致头痛眩晕。高血压病在古代中医学并没有这个概念,根据其临床表现归入中医的“头痛、眩晕”范畴,是五脏气血阴阳失衡,脏腑协调平衡被打破,功能失调,在此基础上邪气产生,致“风、火、痰、瘀、虚”等多种病理生理变化。中医认为高血压病的病位在肝,与肾脾有密切关系。病情虚实夹杂。肝气犯脾,脾虚停湿,湿蕴化热,表现为痰热、痰湿证候。血脉瘀滞不行,出现血瘀证候。

目前对高血压病的治疗仍然是西药为主,中医中药在高血压病降压治疗方面效果较弱,因此,中医在辅助治疗高血压方面的目标主要为缓解患者的高血压症状,治疗相关的并发症,例如动脉硬化、冠心病、心肌肥厚、肾衰、心功能衰竭、糖尿病等,改善患者服用降压药的依从性。中医护理干预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的护理时间,以整体护理为核心,动态掌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规律,运用“四诊、八纲”的方法,寻求病因、确定病位、辨别病性、分析病机、邪正盛衰的变化,在辨证的指导下,确立护理原则,制定护理计划,应用中医护理技术及现代护理措施,实施护理计划,完成“维护健康、预防疾病、参与诊治、护理患者、指导康复”的护理工作目的。

中医重视“整体”的概念,重视人体统一性、完整性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结构上是不可分隔的,在功能上是相互协调的,是相互为用的,在病理上是相互影响的。中医护理干预将“整体观”作为护理工作的指导思想[7,8]。整体观念指导下的中医护理要求护理人员根据疾病的发生原因、脏腑经络病理变化、患者的体质状况及外界环境对患者的影响等进行全面的观察及了解,正确认识疾病,从整体出发,制定护理计划。“辨证”论治是运用“四诊”的方法收集患者的症状体征,给予综合判断。辨证是制定中医护理计划的前提及依据,根据辨证论治的理论和方法指导工作,根据疾病证候确定护理计划,制定护理措施,包括方药的引用、饮食的调养、生活起居、情志护理、以及中医技术操作等,使患者获得针对性的护理,这是中医护理干预的重点[9-11]。本次纳入研究的患者,通过对证候的观察,确定为痰湿壅盛证,根据证候特征,给予饮食指导,多食用化痰除湿、益气健脾、清热祛湿的食物,生活起居上,嘱咐患者居住环境干燥,避免潮湿,并给予相关穴位按摩。

中医“传统疗法”是实施整体护理工作的主要内容。中医传统治疗技术在护理中的应用是中医护理的重要特色[12]。传统的疗法包括针灸、刮痧、推拿等,穴位按摩和耳穴贴压也是重要的传统疗法。本研究中,选用的耳穴包括耳背沟、耳尖、耳门等。耳背沟又叫降压沟,位于耳廓的背面,由内上方斜向外下方行走,是耳朵上的降压反应点,通过贴压按摩等刺激,能够发挥降血压的效果[13]。耳尖贴压按摩有清热祛风、解痉止痛的功效[14]。耳门穴有开窍聪耳、泄热活络的功效[15]。人体的器官都可以在脚部找到对应的反射区。通过热水泡脚,能够促进足部血液循环,泡脚后进行穴位按压,能够达到更好的效果[16]。足部取穴涌泉穴、丰隆穴。涌泉穴位于足底部,蜷足时足前部凹陷处,约当足底第2、3跖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3与后2/3交点上,有散热生气的功效。丰隆穴位于人体的小腿前外侧,外踝尖上八寸,条口穴外,距胫骨前缘二横指(中指)。主要用于头痛、眩晕、痰多咳嗽的治疗。在西医治疗基础上,配合中医护理干预,干预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改善更显著,血压控制效果更好。

综上所述,中医护理干预能够显著改善痰湿壅盛证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中医证候,改善患者的降压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马美艳. 颈椎病患者的中医护理体会[J].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7(9):149-150.

[2] 周根娟. 中医护理干预对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效果观察[J]. 中医药管理杂志,2015,23(8):69-71.

[3] 余嵘,吕惠娟. 中医护理干预改善肛肠术后患者便秘的效果观察[J].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5(7):159-160.

[4] 黄利惠,陈彬容. 中医护理在改善72例骨折愈后效果分析[J]. 内蒙古中医药,2015,34(4):178-179.

[5] 葛均波,徐永健. 内科学[M]. 第8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257.

[6] .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58-60.

[7] 秦世菊. 中医护理在肾病综合征患者中的应用[J].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5,21(12):1733-1734.

[8] 姚婷. 中医护理临床路径在带状疱疹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5,8(6):150-151.

[9] 陈桂花. 中医护理在骨折患者术后45例中的应用[J].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15,24(7):157.

[10] 郝琳. 中医护理与健康教育对0级糖尿病足患者治疗的影响[J]. 糖尿病新世界,2015,35(6):228-229.

[11] 樊凌云. 中风患者压疮溃疡期联合中医护理的效果观察[J]. 基层医学论坛,2015,19(17):2389-2391.

[12] 袁晓玲.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护理[J]. 中国伤残医学,2015,23(8):184-185.

[13] 侯爱萍,郭维加,可爱青. 耳穴贴压治疗眩晕证317例[J].中国针灸,1994,14(S1):344-345.

[14] 吕金丹. 耳尖放血合散偏汤治疗肝阳上亢型普通型偏头痛临床研究[J]. 湖北中医杂志,2014,36(12):6-7.

[15] 张月成,宋丽华. 针刺耳门与西药对照治疗偏头痛疗效观察[J]. 中国针灸,2002,22(3):159-160.

第4篇:中医护理基本知识范文

1我校中西医结合护理专科学生招生及就业情况统计(表1)

毕业生总数为504人,其中,专接本学生4人,在“三甲”以上医院从事临床护理工作的为93人,其他基层医院从事临床护理工作的为355人,在其他单位从事医学相关工作(如药品营销、医疗器械营销、药房工作人员、导医等)大概52人。2009年,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截至当年7月1日,我国已有415万普通高校毕业生落实了就业去向,与去年同期相比就业人数增加44万人;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68%,同比基本持平(2009年7月9日《中国青年报》)。相对于全国高校学生的就业情况,无论在就业人数还是从就业单位的水平方面,我校中西医结合护理专业学生就业情况堪称良好,学生基本上都找到了自己满意的工作。

2原因分析

自从1995年招收中医护理专业的大专生,我校一直密切关注国内同类院校的招生、培养和就业情况,还多次安排领导和老师到兄弟院校学习、交流。在掌握了护理专业—尤其是中西医结合护理专业人才培养容易出现的问题之后,我校在专业课程设置、学时分配、教师主导思想、引导学生技巧等方面作出如下努力,提高了学生就业时的竞争力,取得了突出的成效。

2.1结合中西医特色的人才培养理念

2.1.1强化师资队伍建设,突出中医特色中西医结合专业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临床课程的教师,更要适应新教材的理论和实践要求。我校通过“西学中”、“中学西”培训班的开设,普遍提高了中西医结合护理专业授课教师的理论水平,从而做到在授课时正确引导学生,帮助学生夯实专业理论基础,真正做到厚积薄发。

2.1.2寻找中西医结合点,引导学生兴趣综合中、西医学的理论与实践经验,通过研究与实践的努力,创造中、西医学有机结合的理论和方法,是“中西医结合”的基本内涵[2]。目前,在中西医结合的方式上,只是采取一种单一的加合方式,并没有达到理想的融合,我们追求的最高境界是中西医皆通。而中西医结合关注度远远够,据广州中医药大学2005年6月的一份调查报显示,仅有19.3%的医学生主动地去了解中西医合的发展情况,78.6%的医学生很少去了解中结合医学的情况[3],医学生尚且如此,其他行业更不用说了。怎样达到中西医的融会贯通,关系到学生的兴趣所在。中西医结合的优势最后体现在治疗和护理效果上,现代中西医结合在疾病的护理上确实获取了单纯中医或者西医不能达到的效果。这就是中西医在临床和护理中的结合点。比如在外科疾病手术—尤其是腹部手术后,第一次排气时间决定着患者进食、进水的时间,这又关系到患者营养的摄取和恢复的速度。配合足三里穴位注射法、白萝卜汤口服等可明显缩短排气时间,效果肯定[4],作为中西医结合护理的教师,不应该简单的教授“病”与“证”,而是要“病证结合”,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去思考,让学生学会创新,正如“授之鱼,不如授之以渔”。

2.2优化合理的课程设置

2.2.1强化中医护理特色,进行课程重组

改革现有的医疗护理课程设置,弱化医疗,突出护理;弱化理论,强化实践。中医理论以适度、够用为原则,增加学生的中医护理、能力培养、素质提高为一体的教学内容。在临床护理方面,我们开设了中西医内科护理学、中西医外科护理学、中西医妇产科护理学、中西医儿科护理学等课程,这样在临床护理中学生就能掌握两套护理技术,为患者服务。

2.2.2适应社会发展,调整课程设置

传统医学护理教育“医学基础课+临床专业课及护理+临床实习”的“三段式”培养方式[5],容易使学生习惯于从医疗的角度去考虑并解决问题,学生在理论学习期间,护理理念建立较晚,很难形成适合护理职业的思维模式。为适应护理功能多元化发展,除开设中西医结合护理的相关课程以外,还开设预防医学、健康教育、社会学、护理心理学、护理教育学、护理美学、公共关系学、老年护理学、社区护理、家庭护理等课程,为即将面临的老年化社会和世纪整体护理提供良好的护理服务,逐步与国际护理接轨[6]。

2.2.3增加教学中的中医养生保健常识

中医护理以其独特的整体护理观和辨证护理观在预防疾病、养生保健等方面具有鲜明的优势,因此,课程内容突出养生保健理念,对每个护理问题所采取的护理措施要体现辨证施护的特点,并将具有中医护理特色的针灸、推拿、养生康复、食疗、气功、保健体疗等内容贯穿在各个疾病的护理中,使中医护理的内涵得到丰富和发展。

2.3合理的实践安排

2.3.1与实习医院沟通,提高护理实习带教老师的整体水平,保证实习质量“教师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是培养什么样护理人才的关键问题”[7]。对于中西医结合护理专业的学生来说,临床实习环节对于巩固基础知识、灵活运用护理技能尤为重要。目前,许多院校在中西医结合护理专业学生实习期间选择了更多的西医医院,临床带教老师缺乏中医护理的专业知识,不能给学生以正确的引导,从而未能完成临床护理实践中的中西医结合。所以,我校教务处临床科以及学院主管教学的领导多次和实习医院联系、协商,加强临床教师中医理论与技能的培训,教师通过参加中医护理知识培训,掌握中医护理的基本知识和技能[8,9],从而充分认识和肯定将中医护理融入西医护理的科学性与实用性,并能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运用于临床实践。

2.3.2建立灵活的反馈机制,教学相长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反馈机制,重视护生对教学质量的反馈,虚心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通过反馈信息不断改进教学方案,同时,也要尊重、理解、关爱学生,建立融洽的师生情感,从而提高带教水平。

2.3.3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保持良好的实习情绪

目前,许多用人单位的招聘工作提前到了学生毕业前的1月份左右,甚至更早。新的就业形式和“双向选择”的招聘应聘模式使得多数学生的实习和求职在时间上发生冲突,学生容易表现为思想不稳定、情绪易激惹,实习中易出现护理差错。针对这一问题,我校进一步加强了实习生的心理指导,通过就业情况统计,准确掌握学生求职状况的第一手资料,及时发现压力过大、情绪不稳定的学生,定期与实习生座谈,帮助平衡实习生的心态,确保实习质量。

2.4行之有效的就业指导和招聘会安排

中国护理事业发展的方向、加快发展我国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大趋势、高等护理教育的国际化需要、社区护理的蓬勃发展以及社会对中医护理理论与技术的需求均决定了社会对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的需求增加。适应当前市场需求,我们加强了对学生的就业指导。

2.4.1定期召开人才招聘会,提供就业机会

针对应届毕业生,我校学生处就业指导中心会随时和用人单位联系,了解用人单位的用人计划,在相对固定的时间,将用人单位请到学校里来,召开面向本校学生的人才双选会。有效增加了学生的就业机会,也提高了学生求职的安全系数。10年中,这种方式使得相当一部分的中西医结合护理专业学生顺利走上了工作岗位。

2.4.2及时校园网信息,拓宽就业途径

通过学校网站,专门设立就业指导中心主页,随时招聘信息,拓展学生就业空间。同时,充分利用校园网接受学生咨询,对学生就业技巧进行指导。

2.4.3加强学生人生和职业规划的引导

帮助学生准确分析现在的教育和职业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及时把握就业机会。由班主任担任主讲教师,把学生的人生规划和就业指导作为一项日常工作来抓,培养学生自主择业和创业的精神,为谋求一份合适的职业奠定基础。同时,通过人生和职业规划竟赛,激发学生的规划意识,激励学生完成个人职业规划,并通过学生间职业规划的分享,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2.4.4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第5篇:中医护理基本知识范文

【关键词】中医护理;脑卒中;肢体康复

【中国分类号】R473.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511(2012)06-0285-02

脑卒中又称中风或脑血管意外,是一组突然起病,以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为共同特征的急性脑血管疾病[1]。在中国有75%的脑卒中病人丧失劳动能力,40%的重度致残[2]。许多脑卒中患者致残是在急性期至恢复期的过程中,由于缺乏必要的康复护理方法,致使产生姿势性痉挛,关节畸形,挛缩,肌肉萎缩等残疾,不仅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也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心理和经济负担,病人的肢体康复越来越受到医生和护士的重视。 中医护理在明确辨证的基础上,采取恰当的方法进行护理和治疗,以取得疗效,促进肢体的康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9月—2009年8月在我科住院的脑卒中患者 105例,年龄45岁—85岁,均有肢体功能障碍和不同程度的焦虑。将这些患者随机分成两组,中医护理组 52 例,对照组53例,病人均自愿合作。两组病人在年龄,性别,身体状况,治疗方案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病人针对病因进行积极治疗,如脱水降颅压,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活血化瘀等,疗程14—20天(2-3周)。 中医护理组在以上常规治疗护理的基础上,每日由责任护士给予中医护理,方法如下:

(1) 情志护理 由责任护士担任,热情诚恳,关心体贴病人,取得病人的信任与合作,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予以疏导,解释,支持,鼓励等措施 ,减轻或消除负性心理状态,引导病人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疾病,树立战胜疾病的决心和毅力,积极参加康复训练。

(2)饮食护理 脑卒中患者的饮食,需根据其症候特点控制各种饮食方案,指导辨证用膳这些食物在应用中有利于疾病的康复。

(3) 健康指导 主动开展积极有效的健康教育,及时向患者讲述本病的基本知识,饮食调护,情志护理等,纠正病人的错误认识,认真讲解所患疾病的性质,程度,治疗,护理与转归,指导病人配合各项检查,治疗。鼓励病人进行适合自己的体育活动和康复功能锻炼,告知病人适宜的运动形式,运动强度,使病人的躯体功能状况得到更大程度的恢复。

(4)、针灸推拿 以疏经通络,调和气血,和络开窍,上肢重者选阳池、后溪、病久取大椎、肩外俞,下肢重者选风市、阴市,病久配腰阳关、后环俞,留针1h,20min捻转一次,每日一次,连用7-8天为一疗程,间隔2-3天后行第二个疗程[3] 。推拿主要是穴位推拿,手法平稳,由轻而重,随患者逐渐适应而加大作用力度,以不引起肌肉痉挛收缩为好。一般先用摩法逐渐改用揉法,从肢体远心端推到近心端,约5分钟左右。在推拿的同时,可结合被动运动,可指导患者用健肢帮助患肢做各种被动运动,亦可嘱咐家属帮助患者活动患肢。

(5) 行为干预 向病人讲解建立良好的遵医行为对疾病的影响,帮助病人调理饮食结构,调整和改变不良生活方式,讲解烟酒的危害,并指导其戒烟限酒,督促病人正规用药,并定期复查,了解病人血压,血脂,血糖,体重控制情况,就加强自我管理,掌握自我保健技能,减轻身心压力,增加运动等。

中医护理组病人在出院前由责任护士评估病人相关知识掌握情况及肢体开放康复状况,对未掌握的内容予以加强,出院时再次评估。

1.3 评定方法 两组病人在这里前与治疗后1周,2周,3周由专人进行评定。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定肢体功能。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t检验。

2 结果

两组在治疗前NIHSS评分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3周后,两组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改善(P

两组治疗后NIHSS评分比较(X± S)3 讨论

3.1 近几年研究表明,心理因素在脑卒中患者康复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4]。脑卒中是一种意外伤,对于突然的意外打击,使病人和家属产生抑郁,焦虑障碍而心理状态与神经功能的康复密切相关[5]。本研究重视心理因素在人及疾病中的影响,通过心理干预,改善患者对疾病的认知态度,积极配合治疗,肢体康复效果明显,与对照组比较,NIHSS评分有统计学意义(P

3.2 重视饮食疗法是中医康复的传统,中医学素有“食治胜于药治,药补不如食补”之说,对病者,嘱其以卫生、新鲜的清淡素食为主,避免动物脂肪及鸡、牛、羊等肉类。禁烟酒、浓茶、咖啡等刺激品。采用低盐低脂饮食,多吃水果、蔬菜。饮食不宜过饱,宜少量多餐,饮食过饱易致食滞,影响脾胃运化功能。

3.3 针灸、按摩、理疗。脑卒中患者多属邪盛正虚,根据患者的寒热虚实,适当应用针灸、按摩、理疗等方法对患者进行治疗,可以促进患者康复。

3.4 功能锻炼。功能锻炼是中风患者恢复期不可缺少的重要措施。护理人员要教会患者功能锻炼的方法,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逐渐练习;功能锻炼时护理人员应协助患者,防止患者跌倒、摔伤。

护理与临床治疗工作密切配合,将辩证治疗与辩证施护结合起来,避免了护理工作中的无针对性,无目的性及单纯性的弊病,能充分调动病人战胜疾病的积极性,增强信心,把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运用于工作之中,提高了护理疗效。

参考文献

[1]张淑琴.神经病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蓝青.陈利群.胡焕涛.脑卒中社区康复模式的探讨.[J].护理研究.2006,20(5A):1390—1391

[3]李丽娟.中风后遗症的辩证施护.河南中医,2005,(25)11:88

第6篇:中医护理基本知识范文

关键词:中医药,调护,治未病,中药选用。

中医护理历来在祖国医学整体观、辩证观的理论指导下,强调“三分治,七分养”,坚持“防重于冶”的原则,“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在临床护理实践中,强调入是一个以脏腑、经络、气血为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强调人体与自然界与社会的关系,进行辩证施护。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手段获取病情、个体状况、心理、社会环境等信息,应用中医八纲辩证的方法加以分析、归纳,确立病人的证型及存在或潜在的健康问题,提出因时、因地、因人而异的护理措施以及健康指导。

高血压是指从人体动脉血压增高为主,常伴有心、脑、肾视网膜功能性和器质性改变的全身性疾病。高血压已成为威胁我国人民身体健康的四大疾病之一,临床是利用降压药对症治疗,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人们越来越体会到中医药防治调护与高血压的密切关系,现将一些临床经验介绍如下:

1:中医护理内容

1.1 体重超重指导超重和肥胖是高血压病发病的危险因素。导致肥胖的原因是人体摄入与消耗平衡失调致使机体脂肪的过度蓄积。减重的方法是减少总热量的摄入,如少食油炸食品、快餐等;增加有氧体育锻炼如快步走、太极拳、健美操、慢跑、气功等。每日进行1~2个运动单元的运动,达到轻至中度的运动强度,并认真填写运动纪录。

1.2 药物指导根据患者血压状况,针对患者入院时的评估情况,护理指导人员反复宣讲高血压病人的用药原则和正确用药的益处。配置服药盒,使患者定时定量用药,防其漏服、多服及不按时服用,以达到逐步降压之目的。

1.3 饮食指导根据“食药同源”的原理和“食药同治”的理论进行食疗,如痰浊内阻,痰淤互结,清阳不升的患者,需饮食清淡,忌食油腻甜黏、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及臭豆腐、公鸡肉、鸭肉等食品,少食含胆固醇高的食物如动物内脏、蛋黄等;痰湿重者可给苡仁粥,山药粥以健脾除湿;肝阳偏亢者,可食用植物油、紫菜、山楂、黑木耳、海蜇、芹菜、马兰头凉拌菜,常食绿豆汤、荠菜汤等;血脂过高患者可服三七花泡水代茶;肥胖病人适当控制食量,不宜过饱;而在盐的摄入方面,要求患者在入院后的前两个月时间内摄盐量减少1/2以上,以后开始每人每日食盐量不超过6 g(世界卫生组织的建议要求),并禁食腌制小菜。

1.4 心理指导采用一对一的方式,护患共同分析治疗中出现的反复、血压波动及不良因素影响的原因,允许病人发泄心中的不满,鼓励病人说出引起焦虑、烦躁的原因或感受,使之保持稳定的情绪,改变其急躁、易怒的性格,避免情绪激动或过度紧张,保持乐观态度,由配合治疗转为主动参与治疗,提高治疗的依从性。

1.5 烟、酒指导中医学认为嗜酒肥甘可致脾胃积热,灼伤脾肾阴;亦可损伤脾胃,痰浊内阻,清阳不升,也可诱发高血压病。烟中的尼古丁能收缩小动脉,促发高血压,烟中的一氧化碳损伤动脉内膜细胞,加重血小板的凝集,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及血栓形成,从而使发生血压增高的危险因素大大增加。而酒精与高血压病之间有独立的正相关关系。酒后可造成心率加快、血压升高,中度以上饮酒是高血压病发病的危险因素之一。因此,对饮酒和吸烟的患者要加强教育,使之逐渐少吸烟、饮酒,直至改变这种不良嗜好。

2中成药选用

高血压中医辨证分型包括肝阳上亢型、肝肾阴虚型、阴阳两虚型、痰湿壅盛型、瘀血阻络型。

肝阳上亢型:表现为头痛、性情急躁、失眠、口干苦、面红目赤应平肝潜阳,宜选用天麻钩藤冲剂、夏枯草膏、钩藤片等。

肝肾阴虚型:表现为头痛、眩晕、耳鸣、面部潮红、易怒、乏力,应滋养肝肾、平肝潜阳,可选用杞菊地黄丸、降压养血冲剂、降压平片、罗黄降压片等。

阴阳两虚型:表现为严重眩晕,心悸,面部或双下肢水肿,畏寒肢冷,胸闷呕吐,应温阳育阴,宜选用补肾丸、还睛丸、血平片、冬青补汁等。

痰湿壅盛型:主要表现如头重眩晕,身困乏力,胸闷心悸,恶心纳呆,舌淡胖,苔白腻,脉濡缓等。宜祛痰化浊,可选用半夏天麻丸、安脑丸等。

瘀血阻络型:主要表现如头痛眩晕,胸闷心悸,两胁胀痛,手足麻木,舌黯红,脉涩等。宜理气祛瘀,可选用复方七芍降压片、首乌降压胶囊等。

通过对病人的中医药防止和调护,使患者更加了解了高血压病的基本知识、预防措施、注意事项,减轻了心理压力,提高了自我保护能力和健康知识水平,树立了良好的行为规范,达到了最理想的护理效果,积极预防治疗可制止和逆转高血压病对靶器官的损害,可以延缓病情的进展,加大高血压病健康知识的宣传力度,从而提高高血压病人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第7篇:中医护理基本知识范文

【关键词】ESP 护理英语 教学改革

当今社会需要的是既懂专业知识,又掌握外语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兼顾两者的ESP教学成为教学的必然选择。ESP是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的缩写,即与特定职业、专业或目的相关的英语。在特定的职业要求中产生,在教学过程中逐渐行成的一个特殊的英语学习领域。ESP英语教学目标明确,实用性强,强调以学生的职业能力为导向,把英语知识和职业技能相结合,全面提高学生英语语言的应用能力。ESP英语教学是大学阶段英语教学的关键环节,实施语言教学与专业方向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根据ESP教学理论,英语教学不仅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而且更要突出专业特色,只有把基础英语教学扩展成为专门用途英语教学,才能够真正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

一、高职护理英语教学现状

1.学生英语基础薄弱。高职高专绝大多数学生由于英语基础较差,行成不良学习习惯,缺乏自主学习精神,学习目标不明确,英语课堂上听不懂老师讲授的内容,使得他们在课堂上不仅不爱参与集体讨论,缺乏与他人合作精神,而且懒于思索,甚至产生厌学情绪。

2.教师师资力量薄弱。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师队伍大部分毕业于传统英语教育专业,没有储备任何系统的专业知识。由于缺乏对医护专业基本常识的了解,加之医护专业英语词汇量不够大,上课时不能像基础英语授课那样信手拈来、游刃有余,侃侃而谈,因此教学时教师信心不足,必然会影响到教学效果。

3.英语教学应用性不强。目前高职英语教学重点仍放在基础英语上,通用英语开设两学期,以学生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为主要目标,专业英语不开设或者开设一学期,专业英语课程量较少,因此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学质量。随着医学教育的国际化,涉外护理人才需求渐长,学生英语交际能力受限,护理专业的学生在以后的专业领域发展和提升中困难重重。

4.英语教材专业性不强。大部分高职院校依然使用传统的通识英语教材,针对性和专业性不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觉只是重复拓展初中、高中的英语基本知识,学生在工作中看不懂药品说明书,读不懂器械说明书,更无法将长期积累的语言知识转化为职场交际能力,完全不能满足岗位能力的要求。

二、高职护理英语教学改革设想

1.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着眼学生的整体发展,创设激发学生主动性的教学情境,组织具有创造性的教学活动,以小组活动这种是最常见的生生互动方式组织教学。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既要调动基础较差学生的学习性,又要创造发展空间给基础较好的学生,在课堂中给每一个学生成就感和存在感。

2.主动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承担护理专业英语教学任务的是英语专业教师,缺乏护理专业知识是他们面临的最大困难。英语教师可以主动旁听护理专业教师的专业课,了解护理专业基本知识。英语教师也可以和护理专业教师共同分析学生的学习要求,交流教学观点,分享教学经验,共同编写教学大纲、确定教学内容、分析教学难点,挑选阅读材料。总而言之,英语教师要主动学习相关的护理专业知识,成为既懂专业知识又掌握较高英语技能的“双师型”教师。

3.护理英语为主、通用英语为辅。目前我校高职英语开设三个学期:第一、二学期开设通用英语,第三学期开设职场英语。高职通用英语把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结合,语言能力与交际能力结合,能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提高学生的语言交流能力。护理英语教学培养学生在涉外护理岗位所需的和患者的交流能力,专业英语的阅读及翻译能力。因此,高职英语教学应该设置为:第一学期开设通用英语,第二、三学期开设护理英语。把英语教学重点从通用英语转到ESP上,使学生能够把语言学习和专业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

4.教学内容为专业服务。ESP教学理念认为教学内容和课堂教学设计要具有真实性。高职护理英语教学内容也应该体现护理专业的特点,以护理工作的工作流程或者不同的医学场景变化来设计。通用英语阶段,教学内容可以是介绍英语国家医疗保健情况,学习护理礼仪知识,了解我国中医文化等通识知识。护理英语阶段阅读材料可以从病人的护理方案着手,包括对病人的检查、诊断、护理计划的制定、护理计划的实施、对护理方案的评价。口语材料可以选取发生在各个科室、导医台、化验室、病房、急诊室、产房、会议室、餐厅等不同场景,对话从接诊、护理程序、疾病等再医患和医护人员之间展开。听力材料可以从欧美电视剧中挑选,如《实习医生格蕾》、《豪斯医生》等,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了学生的学习视野,而且让学生了解西方文化背景,提高学生的听说交际能力。

在ESP教学理念的指导下,高职护理英语教学需要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充分调动学生的英语学习积极性,选择为护理专业服务的教学内容,把语言教学和护理专业教学有机融合起来,培养出既懂护理专业知识,又懂英语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第8篇:中医护理基本知识范文

作者单位:154603黑龙江省七台河市中医医院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由于腰部椎间退变成外伤造成纤维环破裂,髓核组织突出,压迫神经根,导致患侧下肢放射性疼痛和神经功能障碍症状。目前以非手术治疗为临床首选,需手术的病例不超过10%[1]。七台河市中医医院2006年1月至2007年12月收治的5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进行非手术治疗,在积极治疗基础上配合高质量护理,收到较满意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收集本科2006年1月至2007年12月本院收治的非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50例,其中男32例,女18例,年龄范围为21~76岁, 病程5 d~3w。50例患者均有腰痛、下肢放射痛、腰部活动受限,伴有间歇跛行,直腿抬高试验阳性。50例患者均经CT或MRI检查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采用综合康复治疗,包括牵引、理疗(低频脉冲)、封闭、针炙,治疗2~8 d。治愈10例(腰腿痛症状及体征全部消失,腰部活动功能正常);显效25例(腰腿痛症状及体征明显改善、减轻、腰部活动明显改善);好转12例(症状及体征有所减轻,腰部活动改善);

无效3例(症状体征无变化)。

2 护理

2.1 心理护理 有些患者由于疼痛剧烈,活动受限,严质量影响工作和生活,容易产生急躁和恐惧心理。一方面治疗心切,时有急躁,另一方面又担心病情发展,下肢瘫痪,非常恐惧。针对这种情况,应多做解释工作,并讲解疾病知识,消除患者的心理负担,使其战胜疾病,树立治疗信心,积极配合,主动锻炼。

2.2 护理 对于初期发病和急性期的患者,应嘱患者严格卧硬板床,休息1w。因为在卧床状态下,可以去除体重对椎间盘的压力,使肌肉、韧带、关节囊松弛,关节间隙开大,使局部充血、水肿得到改善,进而减轻对神经根的压迫和刺激。

2.3 牵引护理 患者在牵引时,不宜空腹、过饱和餐后立即牵扯引,以免引起头晕、心慌或腹部憋胀不适。牵引前嘱患者去掉胸腰间硬物,平卧位,放松髂腰肌,系好护腰带,调整好三围电动牵引床,持续牵引30 min。牵引结束后,嘱平卧5~10 min,解松护腰带,指导患者正确起床。首先侧卧位再行俯卧位,一侧腿先下,待两脚着地后,双手撑起上身,以避免腰部用力与扭转, 而造成椎间盘损伤[2]。

2.4 功能锻炼 指导患者进行未固定关节的全范围活动以及腰背肌的功能锻炼。腰背肌功能锻练的方法有仰卧法和俯卧法。若患者不能进行主动练习,在病情许可的情况下,可由医护人员或家属帮助患者活动各关节、按摩肌肉,以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直。避免做弯腰、长期站立或上举重物等动作,以防腰部肌肉痉挛,加重疼痛。

2.5 饮食宜清淡、高热量,多食含纤维丰富的蔬菜和水果,多饮水,防止便秘,忌食生冷油腻食物。祖国医学认为:“肾主骨,肝主筋”。人体筋骨的强健与肝肾的盛衰有密切关系。故应给患者多滋补肝肾食品,如猪肝、羊肝、猪骨,还可多食饴糖、大枣或经常以枸杞子泡水代茶以达到强壮筋骨,促进腰腿痛症状改善及恢复健康的目的。

2.6 配合医生做好各种治疗后,向患者讲解各种治疗的注意事项:①腰椎牵引后患者宜平卧20 min再翻身活动。②骶管注射后平卧4 h,防止出现头痛、头晕等并发症。③药物宜饭后半小时服用,以减少胃肠道刺激。止痛药应遵医嘱,防止产生药物依赖。④理疗频率宜适中,太低达不到治疗效果,太高会使疼痛加重。

3 讨论

为提高腰椎间盘突出症综合治疗效果,应建立一套系统、完整的护理常规:加强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健康教育,使患者确实掌握本病基本知识。住院期间加强康复锻炼知识的指导,为其制定详细的功能练习计划,使患者出院后能够继续按计划逐步完成康复锻炼。

参考文献

第9篇:中医护理基本知识范文

1药物常见不良反应    

中药注射剂因组成成分复杂,提纯工艺不精,使用不合理等多种原因易导致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且不良反应呈多样性,病变范围广,常累及全身多个器官、系统。综合文献发现,最严重的不良反应为过敏性休克,发生率较高的是皮肤及其附件的损害。主要临床表现如下。1.1过敏反应临床有多种用于治疗冠心病的中药注射剂,报道引起过敏反应的药物有:黄茂注射液、生脉注射液、参麦注射液、葛根素注射液、复方丹参注射液、血栓通注射液、银杏达莫注射液等。一般性过敏反应不会危及生命,患者有轻微不适,皮肤痉痒等,严重者可突发过敏性休克,表现为喉头水肿、呼吸困难、面色苍白、脉搏微弱、血压下降伴意识丧失、昏迷抽搐等。

1.2皮肤及附件损害患者常表现为面部潮红、紫瘫、皮肤痉痒、全身或局部出现皮疹、药疹、尊麻疹等。陈燕萍等[o}报道患者因脑出血术后伴发心衰,遵医嘱予参麦注射液100 mL力口入质量浓度为0.05 g/mL的葡萄糖注射液250 mL稀释后缓慢静滴,患者手臂以及全身多处出现皮疹、斑丘疹,伴痒感,后立即停用参麦注射液及对症处理,30 min后患者皮疹减退,仅偶见皮肤色素沉着。

1.3心血管系统损害中药注射剂对心血管循环系统损害的表现主要有心绞痛、心动过速、心律失常、心房颤动、血管神经性水肿、心房传导阻滞、血压升高或降低、静脉炎等。李丽香等报道参麦注射液、复方丹参注射液均加入质量浓度为0 . 05 g/mL的葡萄糖静脉输注35 ^-50 min后,患者表现为心绞痛、心律失常、心肌损伤、血压骤升或骤降、循环衰竭等。

1.4神经系统损害表现为震颤、头昏、头痛、抽搐、唇舌和肢体发麻等。唐进法等[[A]对1990-2009年的丹红注射液临床不良反应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神经系统损害占33.85%};

1.5其他系统的损害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也会累及机体的其他系统,如引起消化系统的症状: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肠梗阻、肠痉挛、肝功能异常等;呼吸系统损害包括:喉头水肿、呼吸困难、支气管哮喘、肺部感染、口唇发组等;此外,泌尿系统、血液系统等都可能受到损害。

2发生不良反应的原因    

中药注射剂导致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原因主要有患者、医护人员和药品三方面的综合共同作用。

2.1患者的个体差异中药注射剂的ADR发生率与年龄成正比,年龄越大,ADR的发生率越高,40岁以上的患者ADR发生率为88.02 % }}}。老年人随着肝肾功能的减退,I肾小球滤过率及肾小管分泌能力降低,I肾血流量明显减少而影响体内药物的排泄[10];肝血流量降低、肝药酶活性减弱而导致解毒能力下降;组织器官功能减退,靶器官对某些药物作用的敏感性增加;对药剂量个体差异较大,易发生药物蓄积。冠心病以中老年人居多,故ADR的发生率较高。具有过敏体质的患者出现过敏反应通常与药品质量及用药剂量无关,在正常剂量或小于正常剂量的情况下亦可发生严重的过敏反应。此外,女性对药物的敏感性较男性大,尤其在月经期、妊娠期、哺乳期更易发生不良反应。

2.2医护人员中医的核心观念是整体观,讲究辨证论治,同时要遵守中药的配伍原则,形成个体化的治疗模式,以达到治愈的目的。然而在临床用药中,存在医生辨证不当、配伍不合理、言目结合中西医的现象,导致药物配伍禁忌、用药不对证,增加了发生ADR的概率。部分医生违反中药注射剂的临床使用原则,用药前不了解该药的适应证及用法用量,随意调整药量及疗程,导致了超适应证、超疗程的用药现象,违反临床用药时“中病即止”的原则。临床护理人员中医药知识C乏,谢红等对贵州省9地市中医院护理人员中医药知识技能的现状调查显示,目前中医院和中西医结合医院的护士多来白西医院校,其中大部分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中医护理知识教育。临床护理工作任务繁重,部分护理人员在配液时未能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及查对制度,药液未能做到现配现用,在用药前缺乏对患者用药史、过敏史的全面评估,用药过程中未能密切巡视患者等也是引起ADR的因素。

2.3药物因素中药注射剂通常是由多种药材组成的复方,每味中药成分也复杂多样,仅以舒血宁注射液为例,其包含有1 609余种成分[[13],银杏叶注射液含有160多种成分,且部分药效物质基础还未明确,加之中药材的质量受产地、采收季节、存放时问、炮制方法等多因素的影响,导致中药注射液的不良反应呈上升趋势。中药注射剂成分里大分了物质较多,如蛋白质、多糖、多肤等,加上含有多种抗原、半抗原成分如核酸、脂类等进入人体可引起变态反应。

3护理策略    

护理工作作为整个治疗过程的重要环节之一,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积极有效地护理措施是患者康复的重要保障,也是提高治疗效果和生存质量的保证。李红英等显示,未采取护理干预时,中药注射剂的ADR发生率为0.18%,采取护理干预时ADR的发生率降为0.02%,说明采取积极有效的护理策略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中药注射液不良反应的发生,保证有效的治疗用药。

3.1加强理论学习,转变观念护理人员要加强关于中医药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的培训学习,掌握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和整体观念,提高对中医药的正确认识,了解相关的药物配伍禁忌,改变中药无毒副作用的偏见,破除“中药有病治病,无病强身”的错误观念。认真学习冠心病常用中药注射剂的种类、性质,用药前仔细阅读药品的使用说明书,了解相关的用法用量、适应证及不良反应,遵循“中病即止”的原则,以中医理论为基础科学合理的用药。

3.2用药前及时评估冠心病患者多为中老年人,在用药前要仔细评估患者的年龄、血管、病情等,根据具体的病情合理用药。如活血化癖类注射液用于治疗冠心病效果显著,但其中的中药成分多偏寒凉,所以对脾胃虚寒的患者使用会导致阳气受损,脾胃气机升降失调而引起一系列的胃肠道不良反应,应慎用mo。首次使用中药注射液时,应在用药前仔细询问患者的用药史、过敏史,有药物过敏史者,应慎重用药。

3.3重视药物的配伍中药注射剂组成成分复杂,某些中药本身就有毒性,在白身药效物质基础尚不明确的前提下,不遵循中医配伍治则,贸然与其他种类的药物配伍使用时易发生浑浊、沉淀、变色、微粒增加等,ADR发生率明显提高[1A]。同时不要言目地结合中西医药物,如常用中药注射剂与各类抗菌药物配伍稳定性的研究结果提示其联用后稳定性均受较大影响,不建议联合使用mo。此外,还应严格按照药物的理化特点来选择溶媒,如参麦注射液和复方丹参注射液偏酸性,与质量浓度为0.009留1llL的氯化钠配伍后会产生不溶性微粒,建议使用质量浓度为0.05留1llL的或质量浓度为0.1留LT11J的的葡萄糖溶液稀释。多种药物同时使用时,建议使用生理盐水问隔冲管,防止药物相互影响。避免临床用药必须要重视药物问的配伍禁忌,以消除毒性,增加药效,达到事半功倍的治疗作用。

3.4规范护理操作,发挥主动性护理人员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及查对制度,发扬护理工作的慎独精神,仔细检查药品质量、有效期,包装有无破损、潮湿,液体有无沉淀、变质,药液应当现配现用,在规定时问内使用。在用药过程中,要根据药物的性质、患者状况调节输液速度,开始输液速度应<20滴/mm,密切观察10 ^-20 min,如无异常,速度可适当加快,但应<50滴/min。护理人员要发挥工作主动性,及时巡视病房,询问患者有无不适,提高白身工作的预见性,重点关注高危人群,各好急救物品,一旦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立即停药,通知医生,积极配合抢救。3.5其他护理人员要加强对患者的用药常识教育,采取举办讲座、发放宣传手册等形式对患者进行中医药基本理论和知识的宣传,促进中药的合理应用。同时,完善对中成药不良反应的监测和报告制度,一旦发生药物不良反应,要积极上报,跟踪调查,分析原因,为临床合理使用中药提供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