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德育的具体内容范文

德育的具体内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德育的具体内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德育的具体内容

第1篇:德育的具体内容范文

主题词:证据立法 立法模式 证据制度 证据规则

一、 我国证据立法的模式设定

“模式论”已经成为法学的一种重要的论,比如立法模式、司法模式等等,甚至在司法模式内部,还有所谓举证模式、鉴定模式、证人作证模式等等分支性模式。无疑,模式论是比较研究下的产物,没有比较的研究法学和现象的视角和目光,就不可能有各种层面和各种范围的法律模式论。“模式论”被运用的结果就是比较、借鉴和取舍。它既可以在某一法律现象开始萌发的起点上使用,也可以在某个法律现象过程中不断地被加以运用。后者比如民事诉讼中的程序模式论,可以说是一种老牌的模式论了,各个国家都在研究,我国现在研究得也是方兴未艾。前者比如我们这里提及的所谓我国证据立法的模式论。证据立法模式论在我国的提出可以说是一个开端性的范畴,至今尚无学者提出可以成为雏形的模式论。而这个是我国证据立法应当首先解决并明确给出答案的重大理论问题。证据立法的模式论在英美法系国家是很早就提出来的证据法学研究课题,英美证据法学理论沿革的一个核心线索可以说就是证据立法的模式论问题。无论是边沁还是威格摩尔等等,他们所关心的主要证据法学理论问题即是证据立法应当采取何种模式来建构。关键的分歧在于,是应当以证据原则为证据立法的主要内容呢,还是以证据规则为证据立法的主要内容?这是典型的证据立法模式问题。我国证据立法也应首先回答这个问题。

“模式”(model)一词有两个基本的语义。一是指一个简单的事物与另一个复杂的事物在结构上和关系上具有相似性和同构性,可以用简单的事物来解释复杂的事物。这种意义上的模式带有类比的含义,比如,庞德把的复杂系统看作是个工程,就是把工程这个事物比作为社会这个事物,前者便为后者的模式。另一层含义是指简化了的形式或要素、元素,或者说是指一个整体的组成部分。这种意义上的模式是由部分和整体两部分构成的,整体为部分之和,对整体的评价是由对部分的评论来取代的。我们这里所说的证据立法的模式是在后一层意义上使用模式一词的。可见,所谓证据立法的模式就是在相对抽象的意义上构设或型构证据法的结构和内容。证据立法的模式论的具体必须奠定在法的模式论的基础上。法的模式论是法中的一个传统问题。①在西方法理学中,具有较大的法的模式论主要有三种:一是律令—技术—理想模式论,二是规则模式论,三是规则—政策—原则模式论。

“律令—技术—理想模式论”是由美国著名社会法学派人物庞德提出来的。这是法的第一个典型模式。庞德认为,任何一个法都应当有三种成分构成:这就是技术成分、理想成分和律令成分。所谓技术成分,是指解释和适用法律的规定、概念的方法和在权威性法律资料中寻找审理特殊案件的根据和方法。这一点是两大法系国家立法模式的主要差异。所谓理想成分,是指法律在一定时间和地点所追求的社会秩序的理想图画。它回答的问题是,特定的社会秩序应当是什么,通过法律对社会实行控制的目标是什么等等。在对新奇案件的解决中,往往需要借助立法中的理想成分。所以,立法中的理想成分成为对法律原则进行选择和判断的基础性因素。所谓律令成分,它主要是指规则,但同时还包括原则、概念、标准及学说等等因素。规则是指对一个具体的事实状态赋予一种确定具体后果的各种律令。原则是一种用来进行法律推理的权威性出发点。概念是一种可以容纳各种情况的权威性范畴。标准是法律所规定的、根据各个案件的具体情况适用的一种行为尺度。庞德还认为,学说也是律令成分。技术、理想和律令相互之间的关系是:律令从发展和适用它们的技术中获得全部生命;技术从法的理想得到其精神和方向;律令从理想中得到其形式和内容。

第二个法的典型模式为“规则模式论”。规则模式论是新分析法学派提出来的法律模式。其现代的代表人物是哈特。哈特在批评奥斯丁的法的命令模式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该规则模式。哈特认为,法是一个规则体系。这个规则是由主要规则和次要规则组成的。主要规则是设定义务的规则,次要规则是“关于规则的规则”。根据次要规则,人们可以通过言论和行动引入新的主要规则,取消或修改旧的规则,或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决定这些规则的作用范围或控制它们的实施。由于次要规则主要是授予权利,所以这些规则又称为“授予权利的规则”。哈特这个规则模式论显然与奥斯丁的命令模式论有了区别。

法的第三种典型的模式理论是由德沃金提出来的“规则—政策—原则模式论”。德沃金认为,英美法系国家法律实践的典型运行模式并不是实证主义的法律模式理论,而是由规则、原则和政策三个主要因素构成的三位一体的模式。根据这个模式论,原则和政策相对于规则而言乃处在同一个抽象的层次。但是,政策是有关必须达到的目的或目标的一种决定,一般来说,是关于社会的、政治或者社会特点的改善,以及整个社会的某种集体目标的保护或促成问题。而原则是有关个人的权利、正义或公平的要求或其他道德方面的要求。与之不同,法律原则和法律规则在许多方面是有区别的。规则是具体的,它在适用时要么有效,要么无效。但法律原则在适用时具有灵活性。原则与原则之间会发生冲突,此时,应比较各项原则的相对分量。规则与规则之间并无所谓重要或不重要的区别问题。对规则的比较,应在规则外寻求标准,规则本身并不昭示何种标准可以评价它的重要性程度。

以上三种法的模式实质上分别代表了社会法学派、新分析法学派以及新法学派关于法的本质的理解和认识。正如这些法学派别皆不可避免地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缺陷,因而不可能尽善尽美一样,这三种法的模式事实上也各有缺点和优点。庞德的模式论把法律理想视为法律的要素,则有助于克服执法和司法中的概念主义、条文主义或教条主义,增强法的弹性或灵活性,使法律能够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着的社会需要和各类形式的案件审判。但是,这种模式运行得不好,可能会导致法与非法的界限的混淆,使法失去确定性,并为法官的自由裁量权的宽泛化大开方便之门。哈特的规则模式论则强调了法的逻辑结构和确定性,但是它把法看作是一个封闭式的体系,容易使执法和司法走上法律条文主义和形式主义的极端。德沃金的模式论具有庞德模式论的灵活性的优点,但是它将政策看作是法律模式的一个因素,则未必无可斟酌之处。可见,以上三种模式皆有其不足之处。为了克服这种不足,我国有学者提出了一个试图取代以上三种模式的新模式论,此即“规则、原则、概念模式”。②笔者原则上赞同这种立法模式。但是,这个立法模式反映到我国证据立法中来,应当再增加一些因素,或者说,需要对规则和原则作出广义或细化的解释。具体言之,我国的证据立法应当由指导思想、价值目标、基本原则、证据概念、证据制度、证据程序及证据规则组成。

二、 我国证据立法的内容体系与结构

前已言之,我国的证据立法应当由指导思想、价值目标、基本原则、证据概念、证据制度、证据程序及证据规则组成。这些方面应当成为我国证据立法的内容框架。对于这些内容框架中的具体含义及表现,我国学理界尚未展开讨论。笔者这里始作初次构想,以作抛砖引玉之论,希望能以此为中心展开我国民事证据立法的具体内容的研讨。③

(一) 我国民事证据立法的指导思想民事证据立法应当有它的指导思想

第2篇:德育的具体内容范文

The Way and Contents for University Libraries to provide Scientific Data

Abstract With the advent of data-intensive research environment, scientific data service has become the main job for university libraries. The service of foreign university libraries covers introduction and spreading, data management, data guardianship, technical support, etc. Embedded services are also major approach. The author has also analyzes the shortcomings of their service and its revelation to Chinese university libraries.

Keywords scientifil data; data service; university libraries

1 引言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与E-Science、E-Research环境的形成,使得传统的科学研究向着数据密集型研究方向转变,产生于实验与科研过程中的实验、信息行为等科学数据都成为了科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基于科学数据的新一代研究范式即Dan Fay等人提出的科学研究第四范式――数据密集型科学发现正在形成并快速发展[1]。在第四科研范式下,由于科学数据成为了研究人员的主要研究对象,且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类型复杂的数据如产生于智能移动终端、社交网络的非结构化数据、半结构化数据都成为了科研数据的组成部分,因而对其的收集、分析、管理、保存和共享都成为了数据管理、服务机构和部门的工作拓展领域。在此发展环境和需求背景下,西方图书馆界提出了科学数据服务的概念,即图书馆提供给研究者的科学数据相关服务,如科学数据的咨询、管理、分析、存储与组织等服务(也有一些组织、协(学)会、学者将科学数据服务称为数据管理服务、科研数据服务、数据监管服务等,但其内涵都是管理科学数据、协助科研工作者开展研究,促进科学数据资源价值增值)。

对高校图书馆来说,由于其服务的对象是以科研为主要任务的所在院校师生,在当前科研资源交流、汇集与共享且数量呈几何级数式增长、数据内容覆盖多个学科的数据密集化趋势下,数据的管理、开发、组织与利用已成为了其主要的工作任务之一。在ACRL颁布的2012美国大学图书馆十大发展趋势中指出,随着多种数据类型的产生和数据标准的持续更新,数据应用的挑战日益严峻,高校图书馆作为科研教学的辅助机构,必须适应这些发展趋势,发挥专业技术优势,以帮助科研社团尽快适应环境变化[2]。因此,高校图书馆如何在大数据时代适应用户的发展需求,为科研人员提供嵌入到科研过程的科学数据服务,成为他们在新时期思考的问题之一。

2 高校图书馆提供科学数据服务的实践途径与内容

2.1 科学数据的推广服务

作为以信息资源的组织、收藏、利用和服务为存在之本的高校图书馆来说,利用其在用户中的信息中心地位提供科学数据的推广服务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从目前的实践来看,一些高校图书馆也已经提供了诸如科学数据的管理介绍、科学数据的管理指南撰写、在线咨询与指导等服务。根据我国学者司莉等人的调查,在US News于2012年10月的2012世界大学综合排名前50名的高校图书馆中,有23所高校图书馆提供诸如“什么是科学数据”“为什么进行科学数据管理”等问题的介绍、咨询服务,如麻省理工学院图书馆的“数据管理与出版”专题指南就专门介绍了“什么是科学数据”、“为什么要进行数据管理”等不了解科学数据的用户可能问到的问题与答案;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图书馆以PPT的形式对科学数据服务进行了介绍;有21所高校图书馆提供科学数据管理指南的撰写与在线咨询等服务,如哥伦比亚大学等大学图书馆既为用户提供如何创建科学数据管理计划的详细说明(如数据格式、法律(政策)与伦理问题等),也提供有科学数据管理常见问题回答[3]。

2.2 科学数据的管理服务

向用户提供科学数据的咨询、培训等管理服务也是高校图书馆进行科学数据服务的主要措施。根据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于2012年6月出版的关于学术图书馆与科学数据服务的白皮书[4],统计显示截止2011年年底,在报告所统计的221所成员馆中,23.3%的图书馆提供科学数据的培训服务,有40%以上的图书馆提供诸如科学数据的查找、引用等咨询服务。且随着高校图书馆科学数据服务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图书馆通过嵌入式学科服务将科学数据的咨询等服务提供给了用户,如麻省理工学院图书馆通过与科研人员(团队)合作,将科学数据咨询服务馆员嵌入到科研工作过程之中,为科研人员提供及时、准确的科学数据需求[5]。康奈尔大学图书馆还成立了科学数据服务组织直接嵌入到科研工作过程中,为科研工作者提供科学数据管理规范制定以及科学数据的收集整理、数据分析、软件工具的开发和数据交流出版等个性化科学数据服务[6]。

2.3 科学数据的监护服务

为了确保科学数据的长期再发现和再利用,因而贯穿于科学数据生命周期的标引、存储、维护等工作显得非常重要,业界将这类对科学数据的管理与完善活动称之为数据监护。在司莉等学者对50所美国高校图书馆的科学数据服务调查中,发现有包括剑桥大学等在内的15所高校图书馆提供数据监护服务[3]。

目前业界开展数据监护服务最好的是英国数据监护中心(DDC),其活动已涉及到了数据监护的内容、对象、方法与工具等方面。高校图书馆通过与DDC的合作,如在DDC的前期构建过程中广泛参与,共享数据监护经验与实践案例,在DDC建成后又一方面提供指导与帮助来完善DDC的监护服务功能。如巴斯大学图书馆调查了工学、建筑学、社会学一般数据及视频数据的利用机制。另一方面通过引进和应用DDC的一些监护服务工具来提高自身科学数据的监护服务功能。如剑桥大学图书馆通过引进和向用户推荐由DDC开发、可以帮助科研人员方便地编制符合要求的数据管理计划的交互式数据管理计划编制工具DMPonline来实现自己的科学数据管理计划编制服务[7]。

2.4 科学数据的技术支持服务

科学数据的管理与应用涉及到了数据的存储、获取、分析等过程,而大规模、多结构科学数据的出现,则为科学数据的应用和推广提出了难题,因而为用户提供科学数据的标示、组织、存储等技术支持服务成为了高校图书馆科学数据服务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根据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于2012年6月出版的关于学术图书馆与科学数据服务的白皮书[4]显示,在所调查的221所高校图书馆中已有部分图书馆提供数据标识、数据更新、创建或更改元数据等科学数据技术支持服务,尽管从目前看数量较少,大多数图书馆都暂未开展此类服务,但近三分之一的图书馆计划在两年内提供此类服务,说明该类服务是未来高校图书馆科学数据服务的主要增长点。

3 对我国高校图书馆科学数据服务的启示

3.1 现有服务实践的不足

通过以上高校图书馆的科学数据服务可以看出,尽管在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的高校图书馆中开展如科学数据的管理等服务成为了主要服务内容之一,也表达了在未来改进和完善服务的意愿,在科学数据的宣传推广与科研人员的管理应用、技术支持等方面发挥了高校图书馆的技术、资源与服务优势,但仔细分析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之处。客观的认识和定位当前高校图书馆的科学数据服务水平,了解服务的不足之处,对我国高校图书馆的科学数据开展与发展将有着巨大的启示作用。

首先,现有的服务实践还主要停留于科学数据的浅层次管理方面。不管是科学数据的宣传推广、管理应用与技术支持,还是嵌入到科研过程的数据标示、数据监护等服务,都只是或对现有数据进行检索、获取和利用,或对增加数据的标示、存档与管理,但在能够提高数据的应用和管理水平的数据的关联、语义化、分析、挖掘以及基于这些数据的平台开发、知识组织、知识发现等方面存在着严重不足。而所缺失的这些服务,或许在大数据时代来临的大时代才可能是高校图书馆在数据挖掘、资源配置、平台开发与知识组织等方面的优势领域所在。

其次,现有的服务实践还主要面向所在院校的科研工作者。高校图书馆立足本校,主要面向所在院校的科研工作者提供文献、知识服务从高校图书馆的建设之使命来说本无可厚非,但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而出现的信息全球化、资源共享化趋势愈加清晰,以及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开放的呼声与行动推动,越来越多的高校图书馆实现了向社会公众开放。科学数据服务做为一项体现高校图书馆在人才、资源、技术等方面优势的信息服务内容,也应该面向社会,以拓展科学数据的应用范围、提高科学数据的应用效率、加速科学数据的发展速度。

再次,现有的服务实践协作性不强。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使得数据的类型、格式、存储媒介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高校图书馆来说由于资源组成、来源以及技术、人员所限,因而凭借一个机构的力量远远无法实现对用户所需数据的拥有与分析、组织、服务,走协作、联盟等合作路线是大数据时代的信息服务特征。从上述的现有科学数据服务实践来看这种协作特征并不明显,但随着高校图书馆的科学数据服务深入发展,高校图书馆间的协作将逐渐加强,如图书馆间的资源共享协作、图书馆与技术开发公司之间的服务平台开发协作等。

3.2 对我国高校图书馆科学数据服务的启示

科学数据服务尽管已在美国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得到了科研界的重视,高校图书馆也积极应对出现的用户新需求开展了科学数据查询、科学数据管理等服务,走出了实践的探索步伐,但对我国高校图书馆来说其还是一个新鲜的事物,目前还停留在对其的理论研究、实践介绍阶段,不管是笔者调查国内的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现状,还是相关研究文献交待,都还没有发现有一家图书馆真正提供此类服务。但了解国外高校图书馆的科学数据服务途径、内容与方法,客观分析这些实践的不足和发展空间,也能为我国高校图书馆的科学数据服务开展给予启迪和帮助。

(1)以科学数据的咨询服务为切入点。从上述国外高校图书馆的科学数据服务实践来看,以科学数据的咨询服务是大多数高校图书馆开展的服务内容之一,究其原因,我们认为是与科学数据服务是简单、初级的服务,对从业者的要求相对较低有关。因此对尚无服务经验、其它服务条件并不成熟的我国高校图书馆来说咨询服务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通过为科研工作者提供国内外已有科学数据的信息,如检索、组织,获取整理等,积累服务经验,完善服务条件,为未来科学数据的深层次服务打好基础。

(2)加强内外部合作。合作、共享、交流是新时期高校图书馆的发展旋律,而持续、健康、深层次的科学数据服务也更需要高校图书馆的内外部合作。对内部而言,图书馆需整合资源建设、技术开发、学科服务等业务部门之间的业务,理清图书馆服务链条上的服务结点与协作机制;对外部而言,一方面需与科研管理部门、学校主管机构加强协作,通过科研管理机制等实现科研工作者与图书馆的紧密合作,提高图书馆科学数据服务的影响力与认可度。另一方面,图书馆需其它高校图书馆、技术开发公司、科学数据服务机构的合作,通过优势互补、资源采购等实现科学数据服务内容更加宽泛、效果更加凸显、机制更加灵活。

第3篇:德育的具体内容范文

【关键词】两极格局;工作;就业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5)02-122-03

一、研究背景

2003年,园林学院设立了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就业服务中心,成为北京林业大学第一个院系基层就业服务机构。历经了十年的发展,我校就业工作的校院两级的双层格局己初步形成,就业工作也由之前的单个主体,演变成学校和学院的双重主体。

但由于这种格局的演变是逐步和隐性的,院系基层主体在工作方式上依然沿袭了之前单层格局下的学校主导的被动模式,工作内容仍然集中在具体事务性工作的落实上。 (一)产生问题 随着就业工作要求的进一步提高,院系主体这种被动工作的方式逐渐显现出一系列的问题:

1.校院两级分工不清影响工作的深入开展。随着校院两级就业工作机构的扩充,人员配置和工作内容都在不断地增加。但由于缺乏对于院系两级分工的系统探讨,校院两级在工作内容出现共同覆盖的重叠区域和都未顾及的空白地带。

2.双层格局下院系主体定位不明,限制了基层工作的主动性。学院基层作为另一主体始终在探索就业工作内容的创新和扩充,但由于缺乏统一的理念和定位,院系基层在主动开展就业工作时缺乏宏观上的目标和方向的引领。影响了基层就业工作开展的效率和效果。

3.学院之间缺乏统一的标准和内容。基层就业工作的开展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工作水平参差不齐,就业工作整体发展不均衡。

4.没有形成统一完整的就业工作理念。院系内部人员和多方就业工作力量之间难以形成合力。

二、院系就业工作内容分析

(一)分析方法

1.数据分析法。通过多方搜集,共获得校级层而就业工作总结报告6份,院级层而就业工作总结文件38份。

分别对校、院两级就业机构的44份工作总结进行了内容的梳理。将整体工作内容进行了分类。经分析归类,校院两级就业工作主要内容可分为这样几个部分,就业指导、市场拓展、毕业手续及文明离校、机制建设和保障。

梳理工作内容的种类和在各基层学院出现的频率。

在每一种分类里,按照年份和在每个学院出现的频率并排序,根据重复频率确定各项工作的重要性和优先次序。

(二)分类解析

1.就业指导

由上表可以看出,调查摸清毕业生就业基本情况并建立就业跟进表进行动态跟踪和一对一辅导是基层学院就业服务中心在就业指导方而的重点。由于每个毕业生的情况都不尽相同,各学院在就业指导方而普遍采用一对一的指导方法进行情况摸底和指导,也正是因为学校就业指导工作无法针对每个学生进行,因此也只能由学院来完成此项工作。此二项工作在基层学院中重复度极高,效果也最好。

其次,考研经验交流、求职技巧讲座、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材料的编纂与发放也是各院普遍采取的就业指导方式。学校就业工作也同时包含了这些方而,职业生涯规划与求职技巧两部分内容可以部分专业普遍受用,但是对于考研、就业指导两方而,学院来做更加有针对性,更加有效。

2.市场拓展

从下表可以看出,单位走访、签订协议、协助校双选会举办专场招聘会是学院在市场拓展方而的普遍做法。另外举办收集就业信息寄送毕业生宣传材料等工作方法在毕业生人数较多的学院也普遍采纳。

3.毕业手续及文明离校

由上表可见,手续办理是各学院都必须完成的工作,也是牵扯各基层学院最多精力的一项工作,手续办理包含《就业推荐表》《就业协议书》的管理与发放,政策的解释、办理流程的解释、数据的上报与核对等繁琐的工作。同时不同形式的毕业季活动也被各学院广泛采纳。学校就业同时进行的毕业手续学校管理部分,和毕业季。但是学院举办的毕业季活动有比较广泛的群众基础,参与度也较高。

4.机制建设与保障

机制建设与保障是基层学院就业工作的基本支撑。各学院的就业信息平台、短信平台是保证与毕业生信息畅通的基本渠道。制定各类制度成立就业工作组是学院就业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其次就业学生干部培训、助理团协助等工作在部分学院进行。

(三)工作内容分级

根据各项工作内容出现的频率,划分级别

核心内容:>10,学院应以此类内容为重点开展工作

辅助内容:5-9,辅助核心内容开展,使工作涉及范围更全而

推荐内容:3-4,学院在前两级内容完成前提下,推荐完成此类工作

可选内容:1-2,在有精力的个别院系可选择进行。

1.核心内容

就业指导:调查本科毕业生就业基本情况一对一指导就业,建立就业跟进表,动态跟踪,考研经验交流会,职业生涯规划讲座

市场拓展:走访单位,签订协议,协助学校双选会,专场招聘会

毕业手续及文明离校:手续办理

机制建设与保障:通过信息平台等就业信息,制定各类制度,成立就业工作小组,建立就业信息短信平台

2.辅助内容

就业指导:就业指导报,就业动员大会,求职技巧讲座,求职经验交流会,就业指导教材(书),简历制作交流(或比赛),出国经验交流会,分专业的就业指导谋,毕业生分类开会,企业实习。

毕业手续及文明离校:毕业季,派遣说明会、动员

机制建设与保障:召开学院就业工作会议,就业助理团协助工作,制定一对一辅导制度,统计汇总就业信息表格

3.推荐内容

就业指导:考研指导说明会,保研经验交流会,就业指导会,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模拟而试大赛、而试培训,职业体验日,就业信息,学长(学姐)案例编纂,校友、企业负责人讲座

市场拓展:收集就业信息,寄送毕业生宣传材料,毕业手续及文明离校,欢送会,纪念视频、微电影

机制建设与保障:聘用就业助管及辅导员,拟定修订工作大纲,奖励机制及制度,发展就业联络员,建立完善就业网站

4.可选内容

就业指导:公务员考试讲座,新生就业辅导,模拟招聘会,就业小贴士,针对新生开展职业发展问卷调查,村官交流会,专业概论,分班级就业讨论,而向班级负责人开会,城市生存挑战赛,专业实习培训,(校招)动员讲座,行业透析讲座,企业进校园

市场拓展:单位座谈,寄送礼品贺卡,完善单位通讯录

毕业手续及文明离校:感恩谋、最后一谋,红毯仪式,文明离校倡议书,书籍物资传递,给学弟学妹的视频,演唱会机制建设与保障:出版编印就业信息报刊等,就业工作及学生干部培训

三、工作目标凝练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就业工作的精细化是学院就业部门的重点内容与目标。

四、讨论

(一)校院两级工作的分工

以就业指导为例,处于第二层次的职业生涯规划作为学院工作辅助内容之一普遍在各学院进行,所讲的内容基本一致,但是水平大同小异。学校就业工作可以在这些方而整合资源,在学院中选拔资历较高的教师或者外请培训师给学生培训或者讲座,而向全校学生开展。这样节省了各院的精力,也是学生能够得到更好地培训。

以此类推,没有明显的专业区别、全校学生普遍试用的知识技能,可以提到学校就业工作重点项目中。

(二)从学校层面作制度保障

每个院都在进行的工作,如建立就业信息短信平台与维护等工作,可以在学校层而上建立信息系统,每个学院有权限给本学院的学生发短信通知。若学校方而有任何通知例如村官上交材料,只涉及每个院的几名同学,也可以从学校层而直接发通知到学生手中,节省中间的环节与时间。

所以每个院都在进行的工作,学校就业工作可以考虑整合到学校层而做支持与保障。

参考文献:

[1]邹维忠.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7

第4篇:德育的具体内容范文

关键词:初中;德育状况;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6.04.161

本文以现阶段初中德育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作为文章内容的切入点,并对落实德育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进行了详细地阐述,以期促进初中德育教育能够获得良好的效果。

1现阶段初中德育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现阶段初中德育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具体来说,主要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学生没有对德育教育给予足够的重视、学校相关机制的建立还不够完善、德育课的相关教材内容偏离学生的生活。具体内容如下。

1.1学生没有对德育教育给予足够的重视

很多学生对待学校的教育都存在一种功利性心态,认为在学校只要好好学习就够了,因此,就对其他方面的教育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在德育课堂上,学生不认真听讲,同学之间随便交流聊天的现象时有发生,德育的课堂教学毫无秩序可言。由此可见,学生本身对德育教育的不重视,也是致使学校的德育教育工作无法收到良好效果的重要因素。

1.2学校相关机制的建立还不够完善

一直以来,学校并没有将德育教育给予足够的重视,虽然,也在积极开展德育教育,但是,相关机制的建立不够完善的同时,其工作的展开也并没有落到实处,流于形式。这就使得,德育教育工作在开展的过程中,缺乏规范性和制度性,这非常不利于德育教育工作的顺利展开,因此,也就无法有效促进学生德育水平的提升。

1.3德育课的相关教材内容偏离学生的生活

由于,德育课并不是主要科目,在对学生的成绩进行考核的时候,也并没有将德育的相关内容,纳入考核之列,导致德育课的教学方法一直都是以填鸭式为主,很少有专家和教师对德育课教学方法进行研究。这就使得德育课堂的教学氛围较为死板,教学内容过于单一,而教学方法也很少有变化,学生在这种课堂下,很难提起兴趣,集中注意力,甚至对德育课产生厌烦的情绪,因此,德育课很难收获良好的教育效果。

2落实德育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

落实德育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有很多,具体分为以下几个方面:通过大德育格局的建立,加强学校和加强的联系、将德育教育的首要地位充分地突出出来、探索德育教育新模式、建立完善的德育教学体系。具体内容如下。

2.1通过大德育格局的建立,加强学校和加强的联系

仅仅依靠学校来进行学生的德育教育是不够的,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德育教育的重要性也是不容忽视的,因此,学校和家庭应积极联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将对学生的德育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可以说,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忽视家庭的作用可以说是现代教育的最大失败之处,作为其他教育的基础,孩子的父母应承担好其责任,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而不是只是关注学生成绩的提升。因此,不能将德育教育工作仅仅围绕在学校内部展开,同时,更要渗透到学生的成长环境中,这就需要学校和家庭双方共同努力。

2.2将德育教育的首要地位充分地突出出来

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有着不同的身心规律,作为初中阶段的孩子,其原有的道德水平正在向这自觉的道德水平迈进的过程中。因此,教师应充分抓住良好的契机,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通过由浅入深的方式,将德育目标真正落实到位。同时,还要对德育目标进行优化,从而保证德育目标的实际效果,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德育目标的具体化、可操作性以及层次化等方面的实现。

2.3探索德育教育新模式

为了促进德育教育质量的提升,教师应积极探索新的德育教育模式,转变教育理念。传统的德育课堂教学所采取的教学模式,只是对德育知识进行传递的平台,并没有真正让学生的道德水平有所提升。因此,对传统的德育教育模式进行改革已刻不容缓,教师应首先注重自身的德育水平,充分发挥其模范带头作用,同时,对教学方法加以丰富,比如,小组合作学习、讨论法等让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德育教学中去,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显现出来,让学生变成德育教育的主体。

2.4建立完善的德育教学体系

完善的德育教学体系,不只是初中阶段的德育教育,也包括小学的德育教育,只有这两者之间融汇贯通,才能使学生所受到德育教育成为一个体系,从而有效地提升德育教育的质量和效率。在对德育教学体系进行完善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应明确德育教育的地位。第二,应对青少年的生活世界给予足够的关注。第三,关注青少年的发展。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道德教育也是随之不断变化的。因此,学校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应对教育内容进行有针对性地调整和优化,从而使德育教育体系更加适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3结束语

总而言之,通过德育教育的有效实施促进初中学生的德育水平的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虽然,现阶段,初中德育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但是,只要相关部门,将德育教育的首要地位充分地突出出来,探索德育教育新模式,建立完善的德育教学体系,通过大德育格局的建立,加强学校和加强的联系,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初中德育教育工作质量和效率的提升,为学生道德水平提升夯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高德胜.学校德育范式的转换[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4,(1).

[2]扬庆余.走出传统的儿童道德教育误区[J].基础教育学报(香港),2005,(1).

[3]陶元红.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实施探讨[J].课程教材教法,2003,(9).

第5篇:德育的具体内容范文

1德育教育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

在新课程改革中,学生是一切教学工作的主体,教师是引导学生形成能力,学习知识的引导者。高中时期,班主任是学生德育工作的主要承担者。在新课程背景下,班主任在德育教育中要时刻注意以学生为根本出发点。高中时期是学生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在开展德育教育工作中,班主任要最大限度地发现学生的特点,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整个德育教育的过程中,班主任要包容学生。德育教育是伴随学生的学习生活开展的,班主任要了解学生各科目的学习进度、效果、课堂上的表现情况,从学生的态度和现状出发,分析学生的性格特征,在实际的学习生活中了解学生对事物的判断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从而解决问题。在具体的情景中,学生也能接受班主任的教育方法,而不是单一地进行德育教育讲解。学生在高中时期,已经基本形成了自己的思想,他们会对事情产生自己的想法并且付诸实践。但是学生还没有接触社会生活,学生的环境比较单纯,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占很大比例。学生这种实际的情况使得他们会经常犯错误,班主任要有耐心和包容心。要理解学生犯错的行为,并且要采用认真的态度,与学生沟通问题发生的原因、过程和结果,再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在学生犯错后,如果不问缘由武断地下决定、指责,学生的负面情绪会非常大,对学生正确的人生观的形成有很大的负面作用,并且会影响到班主任管理班级与整个班级的德育工作的展开。在了解学生问题的具体情况后,班主任要采用有效的多种方式和策略,使问题得到妥善的解决,使学生的态度向积极的方向改变。德育教育的过程不可操之过急,急功近利会适得其反。班主任是德育教育的具体内容执行者,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会留下很深的印记,学生积极参与和配合,德育教育工作才能更有效地开展。在班主任开展德育教育的过程中,要因材施教。新课程标准中,强调学生都有其独特且独立的个性。学生在高中时期已经形成了自身特有的行为处事的方式,他们已经基本具备了独立思考的能力,但是学生在知识经验、情感体验、思维方式以及行为方式等方面还需要提高和完善,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的同时,班主任要帮助学生在符合身心发展规律的前提下,修正思维和行为方式。德育教育中学生的个性差异非常重要,班主任要尊重差异性的存在,不能按照统一固定模式和标准来要求学生。班主任要根据学生的不同个性采取不同的德育教育方式和策略或是多种方法的混合。下面以一个住宿学生的情况为例。这个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表现正常。在某天上午一节课中缺课,最后在运动场上找了回来。几天之内这种情况并未再次出现,但是几天之后,学生再次缺课。这个时候不能再次直接把学生找回到班级,一定要考虑到学生的心理因素。在运动场上学生结束活动后,班主任根据情况进行沟通,学生保证不会在上课时间缺课。高中时期的学生已经对是非对错有了基本的认识,有些道理他们是明白的,班主任可以在适当的场合提醒,以合理的方式做好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

2不断地探索研究使德育价值充分实现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班主任开展德育教育工作要摒弃传统封闭式的德育方式。班主任对德育教育的工作方法和策略要与时俱进,时时创新,在实践中探索更为有效的方法,并且运用于实践当中,再优化和完善。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都是不一样的,开展德育工作的方法也不尽相同。班主任可以在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探究新方法。高中班主任开展德育教育工作要以身作则。单一的说服教育已经不能在德育教育中有明显的效果,不能解决根本问题,班主任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在学校环境中,学生会把自己佩服的老师当作自己模仿的对象,班主任要系统地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和德育素养,时刻注意自身的言行举止,起到班主任的模范作用,做好学生的引路人。

3总结

第6篇:德育的具体内容范文

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同样是教育的主体,在思想品德教育上,学生的主体作用主要表现在自我教育、自我养成。对学生的德育要求就是规范学生的行为,而规范小学生的行为就是要认真落实小学生守则,就小学生来说,德育教育也有阶段性。在中年级教学时,我十分重视对学生进行国家和民族知识的传授,使其懂得今天的幸福学习生活是无数革命先烈用生命换来的,从而使他们珍惜时间、刻苦学习。这样就使德育教育与语文教学环环紧扣,从不脱节,连贯地得到了落实。

小学生的行为准则必须使每个学生明白,而学生守则的落实必须靠广大学生自己,这样就是说要教育学生自我管理,在这方面就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语文教材《向命运挑战》《詹天佑》等教材的教学,我都让学生写心得、写体会、联系实际对自己拟定奋斗目标和要求。第六单元的作文是要求学生写写我们渠县的名人,同学们都收集了大量的资料,如王平、杨汉秀、蔡改……在收集中,在写作中,学生都深刻地了解到了人物的品质和精神,也深深地受到了影响。这样班级里的同学生有了学习的榜样,都争先学习,使学生学有方向,赶有目标,班级的样样工作都走在了前面。学生个人的集体荣誉感、自尊、自强感也增强了。

二、德育要贯穿语文教学过程始终

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贯穿语文教学过程始终,包含两层含义:第一是渗透理论,即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第二是指向理论,即教学过程的每一步都指向课文结尾或总结时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教师在教授《詹天佑》一文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最好用渗透理论。课文第三段写饱受帝国主义欺凌的中国工程师詹天佑不怕帝国主义国家的嘲笑,敢于接受这项艰巨的任务,为中国人民“争了一口气”,不正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表现吗?教师在导读第三段时,要结合每一段的具体内容,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师在导读第四自然段“勘测线路”时,可引导学生学习詹天佑对工作严肃认真遇困难身先士卒吃苦耐劳的工作作风。在导读五六自然段“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时,教师可引导学生领悟詹天佑高超的智慧卓越的才能和独特的创举,进一步感受支配詹天佑行为的强大动力---对祖国衷心地热爱,同时也是我们刻苦学习的强大动力。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课文是鲁迅的侄女周晔回忆伯父生前的四件事情,虽然所列举的每件事都有不同的内容,教师在导读此文时,既可以结合每件事情的具体内容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运用渗透理论,同时也可以用指向理论,将四件事情综合起来,和学生一起感受鲁迅的人格魅力。第一件事,伯父和“我”谈《水浒传》,启发教育“我”认真读书,教师引导学生感受鲁迅对下一代的关心;第二件事,鲁迅先生谈“碰壁”,抨击旧社会,教师引导学生感悟鲁迅不怕“碰壁”的顽强斗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第三四件事,鲁迅热情地帮助受伤的黄包车夫,关心女佣阿三,教师可引导学生体会鲁迅先生对穷苦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这四件事情均指向一个结论: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五段读完之后,顺理成章,教师引导学生学习鲁迅先生“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和同情关心帮助穷苦劳动人民的高尚品质。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课文的具体特点,选用德育渗透的方法。不仅阅读教学,而且拼音教学、汉字教学、作文教学,同样是小学语文教学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主阵地。

三、让德育渗透到日常性教学实践中

“教师即课程”。这不仅包含了教师对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的重要性,更包含了教师对学生身心健康品德的形成和良好思想的塑造的重要影响。将教师的健康人格作为学科德育渗透的重要资源,可以说教师的一言一行是最直接的课程资源。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可见,教师在生活中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学生。教师在课堂管理和与学生的日常接触中,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随机教育,以自己的仪表态度、言谈举止和处事待人,发挥表率作用,要求学生遵守日常行为规范,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良好的学风,意志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要有博大的胸怀,高尚的情操,以自己至诚至真至爱的人格力量去影响我们祖国的未来,带领他们走向道德光辉的顶点。

四、在课外语文活动中延续德育教育

课外阅读是语文德育实施的重要途径。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语文课外阅读,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意志性格特征,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思想实际,向学生推荐有关读物,列出书目,引导学生去读。要加强阅读指导,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教给他们读书方法,特别是评价与欣赏的方法,使学生从阅读中有所收获。

第7篇:德育的具体内容范文

一、以管代教的弊端

一是治标不治本。德育工作是塑造学生灵魂的工作,学生有了高尚的灵魂才会有高尚的行为。以管代教,重管轻教,只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解决不了学生深层次的思想问题,只治标而不治本。

二是偏离德育的根本目标。德育工作关系到学生的价值取向、道德素养和情感操守的培养。如果工作只局限于对学生行为的管理,那仅起到维持秩序和纪律的作用,这必然会偏离德育工作的根本目标。

三是造成师生关系对立。简单粗暴的管理方式,表现为教师对学生不够宽容,不分析具体情况一味批评指责学生。这种方式容易引起学生反感,会使师生对立起来,影响师生关系。

二、以管代教现象的主要原因

一是德育和教学的摆位不当。功利主义教育重视教学轻视德育,体现的是片面追求成绩和升学率。德育管理仅是为了服务教学,最终是为了提高学生考试成绩。这种教育方式忽视了学生德育素养的培养,这其中有学校的原因,更有教育行政部门的原因,同时也有社会和家庭的原因。

二是形式主义的影响。形式主义的德育工作,主要体现在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对德育工作量化管理的滥用。行政部门评价学校德育工作,要看搞了多少活动,有些部门就把本来不能量化的德育工作硬是量化为具体内容。有些学校搞活动只注重形式,忽略活动本身对学生身心、情操、人生态度和情感的培养。

三是教师德育工作观念落后、水平能力不高。一些教师不善于学习,教育观念陈旧,德育水平不高,缺乏和学生沟通交流,总是以居高临下的态度对待学生。对学生缺乏足够的尊重,致使师生关系淡漠,不利于学生问题的解决。

三、如何让德育工作更有效

一是德育工作要有针对性。解决问题处理事情要对症下药,德育工作也是如此。德育工作者要详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包括他们的思想水平、人生态度、行为状况、性格特点、心理特点、学习情况,也包括他们的家庭情况、成长经历、生活环境等。既要了解同龄人的共性特征,又要把握具体对象的个性差异。出现问题,要分析具体原因,才能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也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是德育工作要有超前性。德育工作不是出现问题解决问题,真正优秀的德育工作者工作要有前瞻性,要有预见性。面对新时期的德育工作,要多学习、多研究,依据本校实际情况和学生实际,逐渐摸索出一条适合本校个性的特色德育路子来。

三是德育工作者要学会包容。包容就是要能容忍学生的不足和错误。面对学生这样那样的错误,一味批评并不能解决问题,足够的包容反而更能让学生反思自己的错误,不断约束自己,不断培养自己的自律意识,有助于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成长。

四是德育工作要有灵活性。作为教育工作者,要灵活处理学生出现的各种问题。全面把握,各个击破。不能搞一刀切,思维要开放,方式方法要有开创性,要善于学习,善于沟通,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

第8篇:德育的具体内容范文

关键词:德育教育;语文教学;渗透方法;典型人物;朗读;意境;品格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这是针对语文教学的人文性而言的。

一、利用教材中的典型人物实施德育渗透

初中语文教材中,精选了很多优美的文章,其中,不乏一些具有高尚品质的典型人物,用生动感人的人物形象实施对学生的德育渗透。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阅读教学的讲解,和学生一起分析这些人物的品格是怎样在作品中体现出来的,应积极引导学生感受这些人物伟大的精神力量和人格力量,使学生通过人物形象的分析,感受文字带来的魅力,让学生真正辨别是非曲直、真善美丑,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

二、在指导朗读过程中渗透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没有充分的朗读是无法体会文字背后的涵义,也无法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作者是通过文字的运用和描述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所以,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对文章语言的分析来领会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说的就是朗读的作用,朗读是对文字进行的再次包装和注释,在朗读中体会文章的涵义,特别是文字背后的涵义,因此,朗读对学生来说更直接更好接受。在朗读过程中,教师结合文中的具体内容,实时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形成良好的品格熏陶。

三、用美好的意境提高审美能力

语文的特点是用文字进行人物形象和环境景物的描写,文字的作用和魅力是无穷的。在教学中,利用文字描写的美好意境去陶冶学生情操。这样的文字内容在教材中是比比皆是,教师在朗读中,在学生的合作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体会文字中的美好意境。教师的教学,不是只教会学生怎样学习景物的描写,而是在景物描写中,让学生体会美好景物背后蕴含的情感,提高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高尚情操,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四、利用历史内容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

我国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用历史的辉煌部分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激发学生作为一个中国人所要具备的自信心,在了解历史的同时,创新未来。激发学生具有强烈的现实责任感,并逐步落实到行动上。

第9篇:德育的具体内容范文

关键词:《大学》;德育思想;价值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6-0126-03

大学,旧读大为“泰”,“大学”是西周时期学宫的名称,是当时直属于天子或诸侯的最高学府。朱熹《大学章句》有证:“及其十有五年,则天之元子、众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适子,与凡民之俊秀,皆入大学”。朱熹则认为《大学》乃孔子感春秋时代礼崩乐坏之乱象,借周之大学教育复兴道德之言,其弟子曾子记而述之乃成此书。故该书又不仅仅反映的是周人的德育思想,更蕴含儒圣孔子的教育理念,值得重视,故纳二程之说,对其整理增删,遂独立成《大学章句》,并将之列入科举考试的标准教材,《大学》自此与《论语》、《孟子》、《中庸》共列四书而风靡天下。

《大学》说:“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因此,道德教育是教育的根本。道德教育既是教育的起点与归宿;又是教育的依据与途径;既是教育的过程,又是教育的目的。整个《大学》以伦理道德教育为核心,构成了一个自生自成、修己安人的道德教育体系。《大学》的德育思想对当代大学教育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大学》德育之“大”与“小”

《大学》德育思想之“大”,最突出体现在其立意、襟怀之广。从其由来也可以看出,《大学》对德育的立意是极其广大的,乃心怀天下,为苍生计。《大学》相信“人性本善”,以德育为高等教育的根本目标,认为人的核心问题是道德素质问题,只要社会全体成员都明明德于自身,进而化民成俗,天下之人皆成“新民”,则四海太平可期矣。实现“明明德”的具体方式,也体现了“大”的另一方面:《大学》强调君子的“榜样”作用。认为君子其德如风,可怀天下,可影响他人。而榜样,首先是“大人物”,即统治者高层以及圣人的教化,“明明德于上”,则百姓会“新民”于下,“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颜渊》)。

《大学》德育思想之“小”,体现在其推行方式是从每个个体的点滴行为开始。事实上,《大学》既教人“明明德”,“教化”的主体怕是不仅限于领导和圣人,社会风气与每个人的行为都息息相关。故孟子有“人人皆可为尧舜”之说:“夫徐行者,岂人所不能哉?所不为也”,“夫道,若大路然,岂难知哉?人病不求耳。子归而求之,有余师”(《孟子・告子下》)。所谓君子、圣贤,差别只在“为”与“不为”、“做”与“不做”。道德的标准并非高不可攀的,只要自己主观上有意愿,客观上去践行,就能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一个正直的人,用自己的行为感动他人,即便微弱如萤火烛光,照亮的黑夜有限,仍是可以对周围的社会有一定影响的,这也是我们当今社会德育要求每个大学生“明明德”的意义所在。《后汉书・陈蕃传》通过陈蕃“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典故强调修身需注意小节的必要性。人的道德问题贯穿其一生,这一生虽然漫长,却都是一件件小事积累而成,正如孔明劝谏刘禅时讲的,“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裴松之注),时刻谨慎诚实对待自己,才能真正实现德育上的修持。

二、《大学》的自动教育模式

《大学》推行个体德育的方式是自动教育。关于自动教育,即通过个人的不断修行以成就高尚德行。当代整体主义教育者注重灵性的培养,非常赞同我们东方哲学对于教育的理解:“觉醒”,即“悟道”为教育的本质。觉醒的人是摆脱以自我中心的控制,无私的与世界联结的人。“觉醒的人”的培养期待教师放弃改造学生的妄念,引导学生全面关怀大千世界与人生意义,克服与世界的疏离感,消弭学生被“役于他物”的异化状况。孔子所谓“君子忧道不忧贫”,正是这个意思。而对于怎样去塑造这样的“觉醒者”,当代整体主义者又一次复制了我们先贤的观点――提倡乐在其中的自我修行。作为修炼的学习,倡导通过缓慢学习、移情易性的学习和灵性的学习方式来平衡急功近利的快速学习与单调乏味的机械学习,这与我们国学经典《大学》千年前就已经在倡导的自动教育模式何其相近。

《大学》自动教育主要涉及到“格物致知”、“诚心正意”两方面内容。

“格物致知”,即在实践中感悟德育内容。朱熹云:“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众物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学生自我修行的实践过程中得来的往往比教师灌输效果来得更好。季羡林也认为,儒家伦理道德学说的重点不是理论而在实践。大学生已经是成年人,虽然尚未正式步入社会,但是也有很多接触社会、亲身实践的机会。且校园生活本身也是一种社会实践,这都是他们在德育过程中极其重要的内容。如果教师在能够给他们独立思考机会的同时注意在这些环节适当引导,对他们的身心健康是非常有益的。

所谓“诚心”,指时刻注意自我修行,不要掩耳盗铃,以为没人看到就自欺欺人,也不能因为受到指责的是自己就竭力自我辩白推卸责任。所谓“正意”,即希望人们把心思用在修身这个正确方向上,专心致志,时刻考察本心,借以达到直内而修身的目的。孟子云:“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曾子“一日而三省吾身”(《论语・学而》),孟子面对他人指责重视自我反省等成功的故事,都体现了儒家这种诚心修行的可行性。

为实现“诚心正意”,《大学・诚意第四》提出了“慎独”的概念:“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中庸》解释说:“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礼记・中庸》)。梁涛先生认为这里的“慎独”实际是指内心的专注、专一,具体讲,是指仁义礼智圣五种“德之行”专注、统一于内心的状态。陈来先生则认为慎独舍体的功夫是以“内―外”关系为焦点,以求内不求外为导向的。同时也可见,仅仅是专一,不能充分说明慎独之义,专一必须是专诚于内心,专心于内;仅仅使心独自地、不受身体五官影响地发挥其功能也还不够,还必须明确慎独是不受五官影响而专心于内,才是慎独。慎独形于外则需慎隐慎微。朱熹《中庸章句》注云:“隐,暗处也。微,细事也”。《大学・第七章》说:“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往往容易在独处或细小之事上放纵自己,而慎独则要求“勿以恶小而为之”,做到“不欺暗室”、“不愧屋漏”。这表明铸就君子人格尤需谨小慎微,尽小者大,积微者著。通过行为的反身自省,真心实意地向善守道,涵化道德准则于内心,真正由天命之性作主宰,方可“从心所欲不逾距”(《论语・为政》)。诚于中而不能形于外,则天命之性失去了着落;形于外没有正心诚意的导引,则会流于空泛。

三、《大学》德育之标尺

而德育修身的过程中又应具体以什么为对,什么为错呢?《大学》给出了两个字:“公平”。“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老子・第五章》),要在格物的过程中注意世事存在的这一铁律,时刻以己推人,换位思考,方能周全。所以老子曾说,“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老子・第四十九章》)。《吕氏春秋・察今》亦云,“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人也,而己亦人也。故察己则可知人。察今则可知古,古今一也。人与我同耳”。这也是儒家“e矩之道”的真谛。

在古代,儒家为了维护社会的公平,体现和保障大多数人的利益,制定了一套具体的道德标准,那就是“礼法”。古人修行的重要内容就是守礼。孔子甚至认为,“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礼既为维护社会公平,保障大多数人权益而设,其之于人,有指导、节制、综贯、衡断等诸多作用,能促进人与人关系之圆满。是以礼治向来为儒家所推崇。而礼所拱卫的核心思想还是“公平”,这个公平首先体现为“仁义”。只是,“仁义”具体又指什么?季羡林晚年曾提出,对于“仁义”的具体内容,《大学》并未涉及,读者或听者并不能从书中得到清晰的概念。有的学生因此说,先儒不够厚道,提出了“仁义”这两个字眼却不告诉我们具体内容是什么,更未曾讲具体应该怎么去做。然笔者窃以为这正是先儒的高明之处。正如季羡林所说,各个时代,各个民族,情况不一,要求不一,道德标准也不可能完全一样。因此,对于过去的道德标准我们需要批判地继承。过去适用的,今天未必适用,今天适用的,将来未必适用。新的社会环境急需我们制定出新的“礼”,来为广大学子乃至整个社会德育建设作出贡献。

四、结论

综上所述,《大学》将技能培训视为基础教育,而将怎么做人,怎么实现人的价值作为教育的最高目标,对中国古代人才培养规划了一个基本的框架。直到清末列强入侵,西方科技文明的冲击粉碎了国人的尊严,科技兴国的呼声越来越高,“民主”和“科学”成为高等教育的核心内容,而德育在人们的观念中逐渐模糊。随着时代的变迁,当代国人的价值取向越来越多样化,社会道德危机日益凸显,高等教育的德育工作也成为诸多有识之士越来越重视的一个迫切问题。

同时,仅仅在校园里加强德育,是不够的。社会本身就是一所大学,它对青年人的影响有时比校园更加深远,所以,大学校园只能给学生基本的理念和自我修持习惯,学生走向社会后的德育工作还需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这需要社会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孔颖达.尚书正义[M].上海:中华书局,1980:213.

[2]黄志成.西方教育思想的轨迹――国际教育思潮纵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季羡林.读书与做人[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9.

[4]梁涛.郭店楚简与“君子慎独”[EB/OL].[2000-06-04].

.

[5]陈来.“慎独”与帛书思想[J].中国哲学史,2008,(1):17-18.

[6]周予同,朱维铮,等.论语二十讲[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9:193-194.

[7]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8]岛森哲男.马王堆出土儒家古佚书考[J].东方学,197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