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大学生劳动教育现状范文

大学生劳动教育现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生劳动教育现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大学生劳动教育现状

第1篇:大学生劳动教育现状范文

【摘要】德育成效是当前我国学校极为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国外学校德育在教育方法、途径以及内容上都显示出众多特点,本文拟在分析国外一些国家的德育工作方法的基础上,提出对我国学校德育工作方法的思考,为加强和改进我国学校德育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国外 学校德育工作方法 比较研究

德育,作为一种特殊性的教育,既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人自身发展的需要,历来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构成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因素。然而,面对现实的时候,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的德育实效是无法令人满意的。本文拟在分析国外一些国家的德育工作方法的基础上,提出对我国学校德育工作方法的思考,为加强和改进我国学校德育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鉴。

1.美国、日本、韩国学校德育工作的方法比较与分析

德育工作方法是为完成德育任务,实现学校培养目标所采取的措施和手段。当今国外学校无不重视研究、改进德育途径和方法,以求德育的最佳效果。从国外一些学校德育工作的现状来看,概括地说,它们所施行的德育方法,有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1.1 课堂教学是传授道德知识的基本方法。

从人类教育史来看,学校教育形式由个别化授课制发展到班级集体授课制是教育发展上的一大进步,当今世界各国学校的一切学科包括道德知识的传授仍以课堂师授为基本形式。在国外,常见到的也是教师在课堂上讲,学生在下面记。尽管国外学生在课堂上可以随时提问,授课教师在课堂上也开玩笑,但课堂教学仍然普遍运用传统的“灌输教育法”。可以说,在国外学校诸种德育方法中,课堂“灌输”则是国外学校无不采用和施加意识影响的基本方法。

具体地说,尽管世界各国和地区的学校德育叫法不一,课程设置也不尽相同,但一般都把德育作为一门正规课程来讲授。比如美国称学校德育课程为“公民教育”,在开设课程方面,一般开设的有公民课、道德价值课、伦理学、心理学、政治学、世界观方面的教育课等。

日本文部省从1990年起实行一套法定的“学习指导纲要”,其中加强了有关公民道德的科目和内容。日本大学的教育系或教育学院的学生必须学习专门改进了的课程:德育和专门活动,以及全部规定的学科,必须获得德育的基本学分。日本现专门拨款用于改善和加强德育工作,呼吁学校德育应与其它学科有相同的地位。学校开设了道德必修课,发给道德教科书,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判断能力、思考能力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并希望家庭、社会和学校一起进行综合道德教育。

1.2 德育渗透是施行德育的重要形式。

美国不仅注重在专业教学中渗透德育,还注重通过课外活动、校园文化和校园环境建设、咨询、指导以及管理工作等形式进行德育渗透,促进学生品德的完善。美国不仅重视利用大众传媒等加强德育工作,而目重视通过社会公共环境的情境熏陶、渲染、渗透作用进行德育教育。美国不惜大量投资进行社会政治环境场所的建设,如美国首都华盛顿就以拥有众多的博物馆而著称于世,此外还有美国国会大厦、白宫、林肯纪念馆、国会图书馆等十多所规模宏大的场所和一百多处参观点。这些社会政治环境和场所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和侧面体现“美国精神”,是美国向其国民开展德育的重要基地和生动教材。 

在进行德育课显性教育的同时,国外一些学校都特别注重德育课程与其它学科教学相结合的隐性教育,在学科教学中潜移默化地渗透德育内容。日本学校注重通过国语、历史和地理等学科教学渗透德育内容。国语课采取循循善诱和情绪感染的方法,培养学生尊重国语的态度和团结、诚实、谦虚、自律和合作精神。历史课站在历史的角度,审视日本在国际大环境中的历史作用,并展望日本的发展前景。地理课要求青少年加深对国土的认识,了解日本除了国民的上进心、责任心外“一无所有”,增强他们的危机感和紧迫感,教育他们保护环境、珍惜自然资源。 

韩国的国文、数学、自然、科学、体育、实验和劳动技能等课程都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渗透德育内容。国文课培养学生热爱民族语言;数学、自然、科学等课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正确的思维方法;体育课培养学生坚强的毅力和战胜困难的勇气;实验和劳动技能课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 

1.3 劳动活动是施行德育的必要途径。

世界众多国家普遍认为,开展劳动教育是造就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条件。联合国教科文第38届大会决议中指出:“教育与生产劳动一体化的重要性,不仅在于这样做可造就熟练的劳动力,而且可使教育与日新月异的劳动条件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并有助于个人的全面发展”。在西方许多国家里,学生的生活与职业指导是通过和借助劳动教育进行的。在大学里,它们认为让学生参加劳动,有利于培养学生今后具备为国家利益而努力工作的献身精神。

第2篇:大学生劳动教育现状范文

论文摘要:独立学院的发展现状要求对大学生进行养成教育。有针对性的对养成教育方式进行探讨,对于提升独立学院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独立学院快速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当代的大学生们表现出来的意志薄弱,诚信缺失,心理脆弱,创新不足,自理能力差,缺乏团队合作,责任意识不强,人际关系不协调等现象,使得社会上有识之士对当代大学生的素质深感忧虑。而站在教育改革最前沿的独立学院,因为其发展规模、生源质量和市场竞争等因素,这一现象更为明显。因此原本在中小学教育中实施的养成教育成为了高校教育的一个重要抓手。

1实行养成教育的必要性

由于我国现有教育体制的弊端及教育改革的不彻底,在小学与高中本应完成的养成教育与素质培养被无限的推迟,教育实践处在与生活逻辑与自然逻辑的双重背离之中,难以达到预期效果。今天的大学生之所以会出现种种素质问题,与青少年时期养成教育的“缺失”不无关系。同时,由于大学是学生由“校园人”向“社会人”的过渡阶段,我们的大学教育成不成功,人才培养的素质能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都直接关系到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前途与未来,因此,我们必须正视我国大学生素质培养出现的问题及现代大学生实际,以养成教育为载体,将大学生的素质培养与其日常的生活、学习、工作、体验相结合,通过有目的的引导,使大学生们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创新以促进人的全面、健康、和谐发展。

2实行养成教育的主要方式

2.1礼仪教育中推行养成教育

讲究礼仪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因此,在学生中普及礼仪知识,加强礼仪教育,弘扬民族文化,塑造良好个人形象是非常有益的。讲究礼仪和文明行为,是一个人的教养水平的标志,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在进行文明行为养成教育的过程中,要介绍必要的礼仪知识,培养高雅的情趣,严格规范一切公共场所的礼仪与文明行为。使学生增强文明行为意识,从一点一滴做起,自觉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逐步养成讲礼貌讲文明的行为习惯。

2.2责任教育中推行养成教育

责任教育是道德教育的核心,可以说离开责任教育,就谈不上道德教育。何谓责任感?它是指个人对自己和他人,对家庭和集体、对国家和社会所负责任的认识、情感、意识以及与之相应的行为承担责任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态度。责任感是现代人的标志,也是现代大学德育教育的“核心”,从社会发展的进程上看,需要责任感教育;从祖国建设上看,需要责任感教育;从当前学生的教育状况来看,更需要责任感教育。只要具备了基本的责任意识,其它规范要求的养成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3学习生活中推行养成教育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对一个人的身心健康是至关重要的。大学生尚处于身体和心理走向成熟的过渡时期,我们要教育和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使学生做到每天生活有规律,严格遵守学校作息制度,坚持锻炼身体、参加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文体活动,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引导大学生具有良好的生活方式,使他们真正地“学会生活”。这不仅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健康体魄,保持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而且有利于他们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培养创造能力,这关系到他们的全面成长。

2.4社会实践中推行养成教育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人们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源泉,同时也是检验人的思想品德和行为的唯一标准。参加社会实践可以帮助大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也是养成教育的宗旨之一。社会实践能使大学生在实践中磨炼自己的意志,锻炼自身的品德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以及培养自己的生存能力和行为习惯。通过开展社会考察、咨询服务、社团活动、勤工助学、公益劳动等社会实践活动,不仅能使学生接触社会,了解实际,解决一些思想认识问题,而且对学生的作风训练、劳动观点、吃苦精神、基础文明的培育和养成都是大有益处的。

2.5劳动锻炼中推行养成教育

目前大学生缺乏劳动观念,没有劳动习惯,有的学生缺乏必要的生活自立和自理能力,习惯于“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甚至连简单的叠被子,打扫卫生都不做,一些学生不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这些问题给大学生的生活和学校的育人工作带来了不良影响。进行劳动教育,使大学生养成热爱劳动的品质与行为习惯,是关系到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课题。因此,我们要在对大学生进行养成教育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珍惜和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2.6遵纪守法中推行养成教育

第3篇:大学生劳动教育现状范文

[关键词] 民办学院 大学生 消费情况

民办学院是在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为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需要而出现的一种新的办学模式,对于民办学院的大学生来说,他们的消费观念的塑造和培养更为突出而直接地影响他们世界观的形成与发展,进而对其一生的品德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关注民办学院大学生的消费状况,把握他们生活消费的心理特征和行为导向,培养和提高他们的理财本领,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民办学院大学生消费情况调查与分析

1.调查方法。笔者对江苏科技大学南徐学院、江苏大学京江学院、扬州大学广陵学院、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南京师范大学中北学院等民办学院的多个年级及专业的大学生消费情况进行了专题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580份,回收有效问卷545份,回收率 94%。调查内容包括家庭经济状况、生活费主要来源、月消费数量、生活费(除吃饭)主要用途、消费观念等19个方面,并进行了分等级细化。在进行问卷调查的同时还有针对性的进行了个案调查,并根据问卷内容进行了个别访谈。

2.调查结果。第一,经济不独立,储蓄观念淡薄。调查结果显示91%的被调查者生活费来源于父母,“通过打工补贴日常开销”的仅为6%。从这组数据可以看出,民办学院大学生的经济能够独立的非常少,比起欧美发达国家的同龄人16岁就要经济独立来说,差距较为明显。而当问及对“财商”概念的认识时,很多被调查者表示陌生。当被问及学期末经济情况如何时,大部分学生都坦然承认自己的消费已经超出计划,略有剩余的也想着如何把剩余的钱花完,只有极个别的有储蓄的意识。

第二,消费差距大,出现两极分化。被调查者中家庭经济状况“中等”的占88%,“富有”和“非常富有”仅占12%。但民办大学生中月消费最高达到6000元以上,最低的只有200元,两极分化分明。

第三,结构不合理,存在盲目冲动。调查中发现民办学院大学生真正用于饮食、日常用品等传统必需品的支出还不到总支出的30%,用于购买书籍的费用占总消费10%以下,而且其中还有很大一部分购买的是漫画、时尚杂志等方面书籍。他们的主要消费在同学间的请客应酬、买名牌服装、买电脑、付手机话费、上网游戏、谈恋爱等方面。

第四,追求有误区,互相攀比露“富”。民办学院大学生几乎每人都拥有一样数码产品,50%的同学拥有2至3样的数码产品,甚至有11%的人拥有4件以上的数码产品,年级越高普及率也越高。

3.现状分析。

(1)从众心理,互相攀比作祟。青年学生的争强好胜心理反映到消费上,就是追风赶潮、相互攀比,影响校园文化消费的潮流。攀比心理表现在看似相互矛盾,实质是相同的两个方面:一是“人有我亦应有”的从众心理。二是独辟蹊径的求异心理。喜欢变化花样,寻求更时兴、更完善的东西,以达到身心的满足。这种心理状态的存在,使某种时尚满足了大学生一时审美的心理需要之后,又必然会产生新的需要,渴望消费再有所变化和创新。

(2)父母溺爱,不能正确引导。父母对孩子过度溺爱是大学生消费误区形成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父母往往把智力教育看得很重,却忽视了非智力因素教育。

(3)心理不稳,环境影响严重。社会上非主流的享乐主义消费观,给青年学生的成长带来了很深的影响,是造成大学生消费观念偏颇的主要因素之一。民办学院学生中许多家庭是典型的部分先富起来的家庭,他们的消费方式有了很大的变化,传统的消费观念不断受到冲击,而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处在不成熟的阶段,互相攀比的消费心理较为普遍,直接影响到了大学生的消费观。

(4)引导不力,学校有待重视。一是在高校缺乏对大学生消费心理和行为研究。二是对大学生消费观的教育引导不够。三是倡导大学生勤俭节约生活消费观的校园文化氛围不浓烈。

二、促进民办学院大学生健康消费的对策与建议

1.教育为主,培养良好消费风气。基于校园环境对大学生身心巨大的影响作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应设计有关大学生健康消费理念的专题活动,以大学生良好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促进良好生活作风的形成,进而促进良好学风、校风的巩固与发展。如开设“消费道德”、“消费常识”等课程,倡导合理消费、适度消费,提倡“量入为出”有计划地消费。

2.加强引导,增强科学理财本领。理财需要长期的理性积淀,其一,正确认识金钱及金钱规律的能力;其二,正确运用金钱及金钱规律的能力。家庭要建立健康的消费文化环境,给予孩子一定的消费自主的同时家长也应注意“家情”的教育,对孩子的消费要求有意识地给予区分,还可以安排一定的家务劳动,加强劳动教育,促成孩子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消费观的形成。

第4篇:大学生劳动教育现状范文

关键词 高职教育 大学生 人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643. 1 文献标识码:A

我国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观念超前,个性鲜明,多才多艺,改革开放后的社会环境给他们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但在复杂的社会环境和多元文化的冲击下,部分学生日益下滑的综合素质和普遍欠缺的人文素养不得不引起人们的关注。缺乏人文素养不仅影响个人的全面发展,更不利于社会和国家未来的发展,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迫在眉睫。高职教育虽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为目标,但同时也应注重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在高职院校教学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1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现状分析

人文素养不仅表现为丰富的人文科学知识,更表现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高尚的道德情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优雅的气质等。但当今的一部分大学生,虽具有良好的专业知识,但社会适应能力不强,在复杂多变的社会中,往往茫然失措;不认真学习,反而花钱大手大脚,追求享乐,丧志;过分张扬个性和自我,道德意识淡薄;不遵守公共秩序,不考虑自己的不良行为对社会和他人产生的不良影响;更有一部分大学生考试弄虚作假,忽视诚信。这些问题的出现,无不反映出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的严重缺失。

2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缺失的原因

2.1来自家庭的影响

如今大部分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随着社会发展速度的加快,我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越来越高,生活质量越来越好,很多父母只注重给孩子物质条件的满足,但却忽视了对孩子的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造成很多独生子女自私自利、心胸狭~、唯我独尊、目中无人。这严重阻碍了大学生今后在人文素养方面的培养。

2.2复杂的社会环境

在我国实行全面改革开放以后,社会经济迅猛发展,社会进入了转型时期。多元的文化和价值观冲击着人们的传统观念,不可避免的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向钱看”等拜金主义观点成为很多人为人处事的衡量标准,不良的社会环境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很多大学生只关注读书学习,只关心将来能否找到理想工作,对国家、社会漠不关心,对民族的存亡无动于衷,终日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对周围的事物都麻木不仁。

2.3大学生的就业压力

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着重专业、轻素质,重教育、轻德育的现象。大学生所面临的就业压力越来越重,学生选课时不得不更多地考虑就业的需要,除了专业课和英语、政治等必修课外,多数学生都会选技能性、应用性的课。他们注重的不再是个人整体素质的提升,而是专业技能、职业能力的培养。一些人文性的基础学科几乎无人问津。

3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迫在眉睫

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缺失必须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迫在眉捷。高职院校必须要通过多种有效的方法,来丰富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以此能够培养出更多优秀的职业人才。

3.1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

学生的人文素养是一个长期积累、进步的过程,而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校园里学习,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校园氛围包括学校的硬件设施、学校的整体环境、学校规章制度、教师的精神面貌、校园文化建设等多个方面。高职院校在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之外,也要将人文素养的培养运用到校园氛围中,可以将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等内容用文化设施的形式投入到校园建设中;也可以将师德建设、学生活动等方面的工作,运用到校园设施的建设。

3.2以学生为中心

高职院校应确立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发展需求的教学目标和管理模式,建立起学生参与的人文素养培养机制。要让学生实现自我认知、自我管理、自我进步的学生组织,如学生会、社团、活动小组等;让学生积极组织相关活动,如运动会、演讲比赛、文艺演出等。同时,学校要关注学生的需求,及时调整教学方向,保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

3.3完善课程设置

由于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是以培养社会需要的职业型人才为主,课程设置以专业课为主,目前多数高职院校的人文素养课和综合课开设的较少,导致学生对人文素养课的需求得不到满足。高职院校应多开设相关的人文素养课,如文学类、艺术类、历史类和实践类等课程,多开设选修课,让学生能够学习到多种课程,同时也能够参加形式多样的课文活动,从多方面来帮助学生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3.4加强实践和劳动教育

理论联系实际才是最好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高职院校应通过改革课程设置,为学生增加实践类课程和实习机会,让学生将学到的知识投入到实际的生活和工作中,切实体会到人文素养的重要性,以此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和综合素质。高职院校可以联系企业、社区、组织等,将学生的实践活动形成固定的、多元的、具有典型代表性的活动,让学生能够真切感受到人文素养对其人生产生的重要影响。

通过高职院校多方面的努力,以及学生自身的进步,必定会提高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强学生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提升道德素质、综合素质和感悟能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陶冶审美情操,帮助学生发展成综合型人才,满足社会多层次、多方面的需求,追寻自己人生的价值。这既能够帮助学生实现个人发展,同时也能够完善我国当前高职教育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第5篇:大学生劳动教育现状范文

关键词:奥尔夫音乐教育;河南;本土化

人文素养指的是做人应具备的基本品质和态度,包括正确处理自己与他人、个人与集体、社会、国家、自然的关系。人们把人文素养教育看作是生存目的的教育,是帮助学生在智力、感情、德行、体格各个组成部分达到理想状态,教会学生做人、正确处理与自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并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自身在理性、意志、情感等方面的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养。

高职教育其培养目标是为了生产建设管理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具备较高职业素养并具备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而公共音乐课则是为全面提升学生素质而开设的课程,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学生品味、培养学生人文素质提升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本文力从目前高职院校中,公共音乐教育课程的现状分析,从音乐教学的内容、音乐教学的手段、音乐教学的评价机制等多方面阐述自己的观点。

一、通过高职音乐教育课程提升高职大学生的人文素质

(一)通过高职音乐教育课程提升高职大学生的审美能力

高职公共音乐教育课程是培养高职大学生审美兴趣的重要课程。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欣赏,懂得音乐,是审美修养的基本标志之一”。因此审美教育是音乐教育的核心。通过高职公共音乐教育,可以将优美动听的音乐作用于学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的同时,潜移默化地使学生的心灵受到陶冶、情感也得到升华。大学时代是人的一生中最具活力热情的年代,是培养和提升审美素质的最佳时期。通过公共音乐教育,使得高职大学生的心理发展不断成熟、情感也将会日趋丰富。

(二)通过高职音乐教育培养高职大学生的创造想象能力

创造力可谓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最高体现,人类的一切创造力都源于人类的想象,音乐教育便是一个积极创造的教育过程,是一种提升审美的体验活动。因为不同的人在聆听音乐时,会触动内心产生不同的感受,唤起不同的情感,再经各种思维相结合,产生不同的创造和想象。“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聆听者的性情、阅历、思维等存在的差异,使得对音乐的理解也有所不同,因此,在音乐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该在引导学生把握音乐形象的基础上,给学生提供更为广阔、更为自由的空间,让学生进行想象和创造,发挥自身的个性,大胆联想、任意想象,充分培养高职大学生的创造意识。这样的音乐教育课程,不仅有利于培养高职大学生的个性和思维,更有利于激发高职大学生的想象热情和创造能力。

(三)通过高职音乐教育培养高职大学生健全的人格

音乐教育能把高度发展的社会理性转化为直观、生动的感性形式,优秀的音乐作品能促使人形成良好的思想品格。学校教育在引导和培养学生通往高尚的人格发展的道路上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而音乐教育在这其中也同样是意义非凡。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写到:“音乐教育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我们的社会越发展,就越需要全面发展的人才。利用公共音乐教育课程的引导和作用,可以塑造我们学生健全的人格,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使学生们成为具备高尚品格、文明高雅、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

二、高职公共音乐教育目前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近两年,高职院校音乐素质教育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成果,但还仍旧普遍存在教师队伍素质参差不齐、教学模式过于传统、公共音乐课程设置不够合理、随意性较大、单一化趋势明显等诸多问题:

(一)音乐课程设置与课程内容缺乏系统性

公共音乐教育课作为一门公共选修课程,在绝大多数高职院校课程设置中只开设一个学期,课程的课时安排一般为30-32个学时,一般设置为2个学分。但大多数高职学生来自农村,在之前的教育学习过程当中,对音乐知识接触较少,严重缺乏音乐学习的连续性,因而,这样的课程设置和内容安排,很难达到培养和提高高职大学生音乐素养的基本要求。

(二)高校音乐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需待加强

面向高职大学生进行音乐教育,音乐教师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高职院校中,还普遍存在音乐教师师资队伍不足的现象。根据高校艺术教育的基本任务和发展要求,现阶段专职艺术教师的配备参考比例,应该占在校学生总人数的0.15-0.2%。但是就目前了解到的高职院校中,有近2/3的高职院校,配备的音乐教师数仅为1-2人,再者,多数高职院校虽设立了音乐教研室或艺术教育中心等,但大多数都只是空架子,由于音乐教师数量整体上不够充足,大多数音乐教师还同时兼任其它教学行政任务,因此,使得音乐教师很难有时间和精力针对音乐教学活动,深入展开音乐科研探讨,更有大部分音乐教师还兼教授非自己专业的艺术课程,使得这些教师长期处于“现学现教”的状态,因此,使得高校公共音乐教育 水平难以提高。

(三)高职公共音乐教学考核评价制度不够完善

就目前而言,高职公共音乐教育课的考核评价体系还很不完善,大多还都处于以教师主动讲授,学生被动接受为途径的教学方法,缺乏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主动去欣赏、感受、讨论、表现音乐的途径。

三、促进人文教育提升高职公共音乐课的几点思考

(一)打造独具特色的课程设置与教材内容

高职公共音乐教育相对职业教育而言,是一门补充课程。我们从高职教育的特点出发,音乐教育课的教材内容在选择上应注重深入浅出,应当选择一些为高职学生所熟悉和喜爱,但同时又具备一定音乐深度的曲目,只有这样,方能让学生容易接受,方能实现通过公共音乐课程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初衷。因此,在高职公共音乐课教材的选择上,应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应当注重音乐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高职公共音乐教育课,更多的应当注重其德育功能,所选用的教材要以道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劳动教育为主。再是,应当注重音乐作品的普遍性和民族性。各国各民族都具备自己民族特色的民间音乐,区域不同、风格不同、色彩各异的民族音乐,在音乐教材编选的过程当中,应选择一些典型的、传统的、普遍传唱的音乐精华编入教材,传授给学生。

(二)推动高职公共音乐教育进程,加强高职音乐师资队伍建设

目前,高职院校公共音乐教学缺少师资的现象普遍存在,很多高职院校虽设立了艺术教育中心和公共艺术教学部,但大多数院校是没有经过正规专业音乐训练的教师在主持工作,多数公共音乐课教师都是来自院校内其他部门,因此,高职院校缺少公共音乐教师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改变师资队伍缺乏的现状,需要在音乐教师人才引进和队伍组建的过程中,根据学校发展的需要和实际情况进行定岗定编,通过引进高学历、高素质的音乐人才,来改变目前高校音乐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的现象,重点是要积极引进一些具备音乐教育资格的、接受过正规专业教育的高素质音乐人才进行从教,以此推动高职院校音乐教育的发展。另外,作为高校音乐教师,应当积极加强自身继续教育和进修,促进教师队伍不断向专业化、知识化、规范化发展。

(三)加强高职公共音乐教学与实际相结合,全面提高音乐教育教学能力

高职院校的音乐教师,在教学科研方面,也应该积极开发具有价值的音乐科研课题,使之成为提高音乐教育教学科研能力的重要途径。科研应当从教学出发、服务教学、促进教学,高校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发现问题,勤于在教学研究中解决问题。同时,要积极加强高校音乐教师之间的学术交流,扩展自身视野,了解专业领域的最新学术动态。在课题研究和论文写作上存在困难的教师,应主动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老教师也应当对新教师给予相应的指导和帮助,从而提高高职院校音乐教师的整体教育教学和科研的能力。

高职公共音乐教育,对高职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升具有其它学科教育无法替代的特殊作用。高职院校的公共音乐教育虽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需要我们音乐教育工作者去填补空白领域,不断完善教育体系。作为新时代的音乐教育工作者,应当努力为学校公共音乐教育的事业添砖加瓦,使得高职院校的音乐教育不断走上科学、规范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兰芳.对普通高等学校音乐欣赏课程的探讨[J].中国音乐教育,2005(10).

[2]涂维民.音乐美学论[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3(2).

第6篇:大学生劳动教育现状范文

关键词 :宁波;大学生;文明素质;路径

追求和崇尚文明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社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良好的文明素养不仅是个人高尚品格的体现,它促进了社会的协调和稳定。高校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基地,应当成为全社会创建精神文明的传播源、辐射源。2010年,中央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中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文明素质教育正是实现这个战略主题的重要一环。因此,新时期仍要以加强文明素质教育作为实施全面素质教育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浙江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明确提出:“实现全省人民物质富裕精神富有”,“既要充分发挥党员领导干部表率作用和先进模范人物示范作用,又要着力提高全体人民科学文化素养、民主法治素养、思想道德素养、生态文明素养,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项权益,不断丰富城乡居民精神文化生活,弘扬真善美,反对假恶丑,教育、引导和带领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最终实现精神上共同富有”。其中“精神富有”的内涵就是要求提高人民的文明素质。作为全国文明城市的宁波,当前和今后时期,文明素质始终会是城市综合竞争力中不可或缺的“软实力”。宁波高校承担着宁波市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责任,应当成为全宁波创建精神文明的传播源和辐射源。宁波市大学生文明素质不仅是宁波高校培养学生的重要内容,也是宁波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指标。

一、大学生文明素质存在的问题

2013年8月—2014年2月,课题组遴选了宁波大学、宁波工程学院、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宁波天一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六所高校,遴选8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有效问卷调查并对100名老师、市民采访调研。通过调研,宁波市大学生文明素质存在以下问题。

1.自身文明素质意识较高,但对不文明行为的容忍度较大

根据调研发现,94%的大学生认为当前宁波市大学生文明素质整体较好,但个别人素质较低。87.8%的大学生认为传统美德应该继承和发扬。97.5%的大学生上网会注意自己的言行,从不发不文明的图片或帖子。75%的大学生在公交车上见到老弱病残时会主动让座。82.5%的大学生遇到小偷行窃的违法行为会主动去制止或报警。81.5%的大学生会自觉遵守学校规章制度。从这些数据中可以发现,宁波市大学生在基本行为和礼仪上都能保持高度的文明意识。

但是,在调研中笔者发现大学生对自己和身边的不文明行为比较宽容。例如,调查发现41.5%的大学生对身边同学旷课、迟到、早退现象都持无所谓的态度。虽然有52.9%的大学生认为考试作弊是投机取巧,不劳而获的体现,应该严惩,但仍有42.5%的大学生看到身边的同学在考试中作弊,觉得无所谓。76.5%的大学生认为在公共场所排队时别人不排我也不排。81.6%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寝室卫生状况一般或比较差,但平时很少打理。这些数据反应了大学生内心对文明素质的认识普遍较高,但在行为上比较“放松”。

2.文明素质内涵偏低

文明素质不仅表现在言谈举止等方面,还反应在一个人的文化内涵、审美趣味、欣赏能力等方面。在调查中发现,宁波市大学生文明素质内涵偏低。主要表现在:一是对传统文化热情不高,对传统文化中的部分经典了解不多,大学生们对社会上明星的追逐明显胜过对学术、经典的热爱,这点从宁波各高校举办讲座中学生参与的冷热程度上可见一斑。调查发现,同时举办不同类型的讲座,84.1%的大学生会选择当前知名度较高的明星,话题人物,一些具有深厚学识的学者的专业讲座则受到冷落。二是审美情趣不够,美学意味不高。据调查,62.1%的宁波市大学生平时所读书目大都是“成功之道”,考证之类的“功利性”比较强的书籍,对于一些具有浓厚美学意味的音乐剧、宁波地方戏剧、高雅文学作品并不感兴趣。

3.其它不文明现象的表现

笔者在调查中还发现,仅有12.9%的学生从不逃课,而逃课的理由中有46.2%的大学生选择“睡觉”。一些教师反应,有少数大学生不仅不懂得正式场合的礼仪知识,而且连一般场合的接人待物的礼貌也没有,有些大学生连基本的尊重他人,尊重老师的意识都没有。

二、大学生文明素质存在问题的原因

针对“你认为当今大学生文明素质主要受哪些因素影响”这一问题(多项选择)进行调查时发现,91.2%的大学生选择“社会风气”选项,90.2%的大学生选择“家庭和教育原因”选项,65.2%的大学生选择“生活和个人习惯”。

1.时代和环境的影响

我国目前正处于市场经济转轨时期,市场经济体系还不完善,发展还不平衡,这就决定了人们的价值观念、道德观念、伦理观念、思想意识必然要经历一场革命。宁波地处东部沿海,商品经济发达,社会不断发生巨大变革。宁波的开放程度很高也使一些西方负面思潮很容易进入大学生的眼界,影响他们的思想。一些市场经济的某些运行规律比如“价值规律”遵循等价交换原则,“竞争规律”倡导优胜劣汰,鼓励强者,有部分学生将此等价于精神生活。另外,“极端个人主义”,“以我为中心”,“金钱至上”等思想也影响了青年学子,他们在走向人格独立过程中,由于认识能力和判断能力的局限性,某种程度上导致了其行为的盲目性,导致了大学生一些不文明现象的存在。

2.学校教育的缺失

目前,我国教育的主要特征是应试教育,大学生从小学、中学到大学一直围绕“分数”这个指挥棒转。教育界曾多次强调加强德育,把德育放在首位,但教育的过程颠倒了,分数以外的教育,如心理健康教育、德育美育劳动教育、学生的创造力培养等摆到了次要位置上,只要分数好就一好百好。这必然对大学生的文明素质有影响。长期以来,社会上还存在着很深的“重理轻文”的偏见,基础教育生态环境失衡,对大学生文明素质的培养不利。部分宁波高校在专业建设上也常常忽视基础学科建设,而着力“服务地方”能创造产值的专业学科建设,这些带有一定“功利性”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也对宁波大学生文明素质的培养产生了负面影响。

3.家庭和大学生自身的缺点

宁波市大学生整体构成逐渐从80后过渡到90后。这一代大学生以独生子女居多,缺少与他人相处的机会,加上有些家长过分溺爱,无形中让他们产生“以我为中心”的思想,缺少社会公德心,不愿为公共事业牺牲个人利益。宁波高校大学生大部分来自发达的长三角地区,相比全国其他地区的学生,他们自小受教育的条件更优越,但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很多家长又陷入了学外语、学绘画、学拉琴的误区,过于注重技能学习而忽视道德培养。总之,这一代大学生成长过程中有文明素质培养上的“缺位”。

三、大学生文明素质教育对策

1.创新文明素质教育理念

⑴学生为本。“学生为本”源于“以人为本”,与主体性教育思想相契合。坚持“学生为本”理念,就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要尊重学生文明素质的发展需要,为学生文明素质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早在2002年,宁波大学就提出了这一理念,2005年又提出“把成才的选择权交给学生”,深化了这一理念。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在国家示范高职院校的建设中提出了“学生的示范才是真正的示范”的学生观。这些均体现了在甬高校以“学生为本”、培养学生文明素质的新理念。

⑵德育为先。大学生的文明素质教育要坚持思想政治教育为核心。这就必须着力培养造就一支业务精湛、思想过硬的学生管理队伍,这是对学生进行有效管理的重要保证,也是尽快提升学生文明素质的重要保证。对在甬高校来说,坚持“德育为先”,也体现了大力弘扬“诚信、务实、开放、创新”的宁波精神和“思进思变思发展,创业创新创一流”的新时代精神。

⑶实践为重。由于社会对大学生的文明素质提出了复合性要求,也由于大学生自身的全面发展需要。当前大学生的文明素质应该“知行合一”。在甬大学生对文明素质的认识不能只停留在思想与道德的层面,还应该落实到职业生涯规划和社会生活中。

2.创新文明素质教育的内容

⑴对浙东文化、学术经典的挖掘。在甬高校大学生应该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引导学生学习传统经典,《论语》讲“不学礼,无以立”这说明传统礼仪教育的重要性。此外,在甬高校在培养大学生文明素质中应该注重弘扬区域文化精神。宁波拥有浓厚的浙东学术传统,要注重挖掘其中的文化内涵,这对在甬大学生培养高尚的文明素养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⑵“宁波帮”精神的教育意义。对在甬大学生而言,宁波区域特有的“宁波帮”文化无疑是一笔巨大的文明素质财富。应该深入挖掘“宁波帮”创新创业的精神,加强对在甬大学生自信自强、艰苦创业的教育;挖掘“宁波帮”爱国爱乡精神,加强对在甬大学生感恩文化的教育;挖掘“宁波帮”中“诚信”精髓,加强对在甬大学生诚信、责任意识的培养。

⑶美学教育与实践教育。要注重对在甬大学生的美学教育,通过高雅艺术进校园等模式让具有高度美学价值的艺术走进校园,培育富有美学内涵的校园文化。另外,要结合宁波本地创业实践传统,在实践中融入文明素质教育的内容,让学生知行合一,在实践中“无意识”地接受文明素质教育。要特别注意的是实践与学业的结合和促进,不能因为实践而影响学生学习的本业。

3.创新文明素质教育的平台

⑴体制机制的载体平台。对在甬大学生文明素质教育应该构建一个良好的体制机制平台,理顺责任机制,形成高校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各部门各负其责的工作格局。同时,在甬高校大学生文明素质的教育不应该忽视社会的协同参与。通过宁波市开展的群众性文明创建活动,形成有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社会氛围。应该统筹社会各方面教育资源,形成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合力,形成各方共同支持大学生文明素质建设的良好局面。

⑵实践教育平台。2012年初,教育部等部委联合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文件指出“坚持理论学习、创新思维与社会实践相统一,坚持向实践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宁波地处东部沿海发达城市,为大学生的实践提供了广阔的平台。浙东文化学术传统中的“知行合一”观念也蕴含丰富的实践教育意义。在甬高校大学生普遍具有参与社会实践的热情,通过社会实践大学生能更好地认识社会、了解自我。在甬高校应该注重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为大学生创造实习实训的条件,建立实践基地,在实践中融入文明素质教育。

⑶网络教育平台。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特别是3G手机的广泛应用,在甬大学生几乎都开通了微博、拥有QQ,使得网络成为大学生交往的另一个世界。对在甬大学生文明素质的教育不能忽视这个平台,而是应该把它作为文明素质教育的一个大平台。各高校可以通过建立大学生文明素质教育的主题网站,打造特色网络教育品牌。目前在甬高校大都开通了官方微博,党委书记、校长等校领导以及辅导员大多开通了微博。这些做法发挥了信息沟通和舆论引导的作用,也使网络成为了具有无限潜力的文明素质教育平台。

⑷社团、多校联动等校园平台。在甬高校大学生社团数量不少,一些高校还建立了社团联合会,每年开展社团巡礼活动,成为校园文化的一道靓丽风景线。培育大学生文明素质,这些社团同样可以成为文明素质教育的一个基地。在甬高校不少社团富于文化内涵,以戏曲类社团为例,就有宁波大学戏曲社、宁波工程学院吟风戏剧社、浙江万里学院小百花戏剧社等。各类社团丰富了大学生课余活动,同时也对大学生审美情趣、合作精神等文明素质的养成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在甬各高校还可以在文体艺术、社会实践、创新创业等活动方面,通过联合举办,促进交流,共同提高,推动活动朝品牌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何顺果.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书系:人类文明的历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谭秀森.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M].济南:泰山出版社,2010.

[3]张岂之.高校文化素质教育与教育理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9(2).

[4]胡显章,李曼丽.文化素质教育与创造性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2000(1).

[5]王义道,金顶兵.文化素质教育问题再探讨[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1).

[6]韩廷伦.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课程设计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7]王晓勇.当代大学生文明素质现状与思考[J].社会科学家,2009(7).

第7篇:大学生劳动教育现状范文

关键词:高职教育;服务学习;运行模式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在校生人数已经超过本科大学在校生人数,高职学生对社会的影响不断扩大。95后学生已成为主流,总体来说是他们思想素质积极向上、稳定健康,但这部分学生生长环境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展开,互联网急速发展,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时期,此时社会不良风气和独生子女的客观现状,使当代大学生呈现出极具时代性的性格特征,如思想信念淡漠、政治素质不稳定、道德素质较低、易受外界影响等。加之高职学生在高考录取层次中排在后面,部分学生还呈现出行为约束力不强,思想散漫等不良品行。这些都给高职院校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与管理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困难。《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要把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作为战略重点之一。因此为提升学生社会责任感,借鉴美国服务学习的先进教育理念,引入服务学习实践教学,改变学生对人不感激,对事不负责,对己不要求,对社会不关心的态度,培养高职学生解决问题的实战能力,推动教育改革。

一、服务学习引入的理论依据

服务学习最早兴起于美国,并得到香港、台湾及国内广大教育学者的认可。经过近五十年的发展历程,其内涵不断丰富,不同的学者对服务学习的概念有不同阐释。美国1993年的服务行动中给出的定义是普遍被大众接受的:服务学习将提供给社会的服务与课程联系起来,学生参与到有组织的服务行动中以满足社会需求并培养社会责任感,同时在服务中学习以获得知识和能力,提高与同伴和其他社会成员合作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各大院校的实践也充分证实了其在促进高校学生专业知识学习、提升社会实践技能、提高公民素质方面具有积极意义。

从教育学理论来看,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观认为教育即生活,学习要真正融入生活,学生只有在生活中才能体悟知识的意义。受杜威教育理念的影响,美国的高等教育开始注重学生的社会参与,并鼓励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来进行学习获得发展,从“做中学”,从书中学,更从社会中学。

二、我校服务学习实践课程运行模式

我院在推行服务一学习时并没有照搬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具体做法,而是结合我校的办学理念、课程安排、组织结构及学生实际情况,围绕“成都服务、服务成都”的办学理念,从以下方面展开,开创了一套适用于我们的服务学习方案:

(1)系统管理,统一推进

我院的服务学习主要以校园清洁打扫为主,为深化学习内涵,我们瞄准学生未来生活能力,按照服务校园与师生、服务专业与行业、服务社会三个层次,将学习、生活场景纳入服务范围。学生在参与劳动的过程中,逐渐体会并弘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吃苦耐劳的传统美德。

为保障服务学习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我院专门成立服务型学习指导中心隶属于学生处,由学工办主任担任中心主任,并从各校区学工办抽调从事学生教育管理多年的骨干教师、辅导员参与到管理过程,集中管理、统一实施,组织上有保障。学校规定服务学习以“大一”为主,必修2学期,0学分,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考评体系,期末考评不合格者需重修,仍以环保劳动教育为主。

开展服务学习还需要一定的资金支持,如清洁工具购买、宣传动员活动开展、学期末表彰奖励,服务学习项目工作人员工作酬金及因工作产生服务费用等,因此学校计财处划拨专门经费给予支持。方法上给予指导,组织上给予保障,制度上给予规定,资金上给予支持,一些系列资源保障了服务学习型实践教学模式能够落到实处。

(2)全员参与,积极动员

学生只有普遍参与才能使每个人都获得直接的体验和感受,进而在亲身参与的实践中,在为学校服务、为他人服务的感受中,逐渐树立社会公德意识和环保意识。因此学校强制性要求全体大一学生参加服务学习,否则德育分不合格影响毕业。但很多教师和学生对服务学习课程的内涵并不了解,片面理解为劳动实践,弱化了服务学习的意义。要想顺利开展,必须在教师、辅导员、学生各个层面做好动员,让大家认识到开展服务学习活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为此我们做了三方面动员:一,在新生学前教育期间,召开全体新生服务学习动员大会,让学生了解服务学习的目的和意义;二,各分院团总支、班级团支部结合自身实际和专业特点给学生进一步动员,同时进行相关劳动技能和服务技能培训;三,日常工作中加强服务学习的宣传和过程记录。我们留心学生每一个服务瞬间,每一个文明举止,每一次心灵触动。真实记录,及时宣传总是能感染并启发到学生,让学生对服务学习产生认同。在充分动员的基础上,服务学习中心制定详细的服务学习活动实施细则,如服务学习项目如何开展,服务区域、小组的划分及相关职责,具体的开展时间、地点,如何进行监督、考核等。

(3)科学考评,适当激励

考评是服务学习活动的重要一环,是服务学习能否延续进行的保证。考评由学生自评、班级评分、服务学习中心的监督部门评分、总结报告四部分组成。服务学习中心的监督部门既对服务学习的项目管理和运行直接指导,也对实施过程和实施效果进行评价并做详细记录。评分标准如下所示:

出勤及表现由服务学习中心的监督部门评分,包括平时出勤、工作态度、团队协作等方面的表现情况:工作成果及能力由班级根据学生服务成绩,问题解决能力,人际交往能力,领导团队能力,每月实践活动中表现等综合评分;总结报告包括参加服务情况,个人收获和体会,以及课程学习后对“服务”的理解。

同时还在全校范围内对服务学习标兵、服务学习先进个人和服务学习优秀督导员进行表彰和奖励,颁发证书。获得相关证书的同学在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备案,毕业优先推荐等。这些措施将进一步激发学生参与服务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服务学习实践教学模式的效果。

(4)开展特色,分享总结

学校在推动服务学习转型,希望在原有制度下,扩大到与服务性社团活动及专业课程结合的多元课程的合作与融合。除了平时的校园打扫,我们每个月会集中组织一次服务学习特色活动,这种活动或与专业相关,或是提高素质的通用性能力训练,也有专门性的服务技巧和方法座谈。通过一系列特色活动将服务与知识的学习有机整合,在服务中学习或提升已有的知识与技能,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每月特色活动结束后,我们召开总结分享会。一方面,教师和监督部门会对学生在服务过程中的“闪光点”予以肯定,满足学生的成就感和自豪感,激发学生参加下一次服务的动机。另一方面,要求同学们就服务内容进行反思,比如通过在教室和公共区域的卫生清扫和督导检查活动中,让学生反思当前的社会公德现状,大学生如何提高公德意识和环保意识,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如何在实践中确立等。学生在反思过程中经验升华为理论,增强了对思想理论问题的自觉认知和对自己行为的控制能力,同时通过分享告知、感染大家,让更对学生认同服务学习。

三、服务学习实践活动的成效及意义

我院开展服务学习实践教育已有五年,并将长期深入开展下去。服务学习能够持续开展原因在于学生、学校、社会三方参与主体在行动之后都满足了自己的需要,实现了目标效果的互惠共赢。

(一)对学生成长来说

1.增长了知识与技能。服务学习为学生提供了难得的实践平台,让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现实环境,提供了检验知识掌握程度的机会。同时服务过程中经常遇到课堂上未见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差距,激发对学习的渴望,拓展自己知识面。

2.提高了综合素质。据调查大学生思想行为发生变化和思想道德素质提升情况与服务一学习项目的持久性紧密相关。而我校的服务学习要求执行两学期,正是强调实践的持久性,学生通过持久的服务劳动,使得吃苦耐劳、爱护环境、乐于奉献的理念不断内化,最终形成良好的品格。实践证明,经过一年的服务学习,学生们更懂得尊重他人,能更懂得爱护学校环境,更具主人翁意识。其次,服务过程中要与不同专业的同学合作安排活动,这个过程提高了学生人际交往、组织协调能力,在解决问题时锻炼了他们的抗挫能力、处事应变能力。

3.增强了社会责任感。服务过程中学生从不同角度评价社会、了解社会,同时对大学生的行为习惯、思想素质作出正确的判断和认识,使得他们更加关心社会、主动帮助他人,逐渐形成对社会和国家的责任感,有助于学生成为主动的,符合社会需要的合格毕业生。

(二)就学校教育来说

大学的本质不仅是传授和研究学问,它还承担有引导社会价值观、规范社会行为之使命,对人类素质改善和提高、社会文明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影响。服务学习过程中,学生思想素质得到提高,主人翁意识增强,价值观得到正确的塑造,符合学校的育人观;学生学习能力提升,能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到学校教学活动、课外活动规划当中,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促进了校园民主氛围。

(三)就社会发展来看

社会需要的人才,不仅要有文化,有生存能力和谋生技能,更要讲文明,有社会责任感,有社会公德心。学生通过服务学习和反思过程将经验升华为理论,逐渐树立科学高尚的人生观,自觉把个人理想的实现同对国家、对社会、对他人的贡献结合起来,使得思想觉悟和整体素质得到提高,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同时在学校形成的这种价值观会对行为产生控制力,在工作和生活中约束并规范人的行为,保证社会和谐发展。

四、我院服务学习育人体系的不足之处及改进目标

我院服务学习的开展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受师资力量、管理模式、地点环境等限制,深入发展仍面临问题,需进一步完善和转型。

(一)缺乏理论教育,科学的课程设计

我院开展的服务学习虽目标和要求明确,也有集中的宣讲、培训。但从效果来看,学生为了任务而服务,忽略了劳动过程的意义以及合作的收获,思想上引导不够,理论教育不足,减弱了服务中学习的效果。应该有系统的规划、设计和培训,并且配置专业老师指导。在教师的帮助下,积极引导学生把学习的范围扩大到社会当中: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社会体验生活;并在服务中获取有用的知识和技能。要达到这些效果,需要教师树立”社会即课堂的”的教学理念,有目的地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服务一学习理论,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使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得到运用和巩固。

此外,科学合理的课程设计是提高服务学习课程效果的重要前提。科学的设计应包括:一,充分准备。准备是整个服务一学习的基础,基础打好了后面的工作才能顺利开展。准备工作需要分析现有的资源,包括学校本身所拥有的技术优势以及师资配置、学生能力等。二,考察评估。走出教室到周边社区去考察,发现课程与社会相脱节的地方,及时调整和改革课程教学,评估最适合理论实践,最适合学生操作的服务项目。三,制定服务方案。根据实际情况让学生自己确定服务方案,在学生明确自己想要获得什么样的体验后教师再按照课程目标进行指导和帮助。四,培训。高校应将服务学习纳入一个完整的教学环节,对学生进行充分系统的培训。

(二)服务形式单一,育人效果受限

服务一学习是一种将服务与学习放在同等重要位置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我校服务学习以校园打扫为主,虽涉及到与专业相关内容,但没有体现学生兴趣的差异性和专业优势,整体来说服务的多与专业结合的少,忽视学生自身的参与动机和需求,无法形成有力的鼓励机制。应借鉴其他学校服务学习模式,开展与专业技能相关的社区活动,由劳作教育向通识教育模式转型。比如医护分院的学生可以联系社区或老人院进行常规检查、推拿按摩等服务活动;建筑专业的学生可以到扶贫村帮助村委会测量土地、住房面积等服务活动,帮助贫困村完善资料摸清底实;旅游的学生可以联系周边景点为做义务导游介绍;其他专业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定期到社区进行科普知识宣传、舞蹈教学、英语启蒙教育等。总之,服务一学习的内容与学业课程的联系越紧密,成效就越大。因此要拓宽服务渠道,保证服务活动的多样化、专业化,将学生参与服务的学习提升动机及社会需求完美结合。

要提高育人效果还应注重反思环节,如果没有对服务过程进行反思,那么学生很难从服务经历中总结学习经验,也很难将学得到的新知识应用到将来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当中,更谈不上人格的完善。因此教师需要加强学生在社区开展服务后回到课堂的指导,引发学生对服务过程的所见所闻进行反思,并提出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学会合作。

(三)过程管理繁琐,评价和激励体系待改革

第8篇:大学生劳动教育现状范文

关键词:表演专业;教育实践;运行机制

中图分类号:G8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2076(2014)01-0114-05

1问题的提出

2010年1月10日,教育部等七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了“坚持理论学习、创新思维与社会实践相统一,坚持向实践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三个坚持的指导思想,突出了实践教学、军事训练、社会实践活动是实践育人的主要形式[1]。

从目前教育的实际情况看,各高等学校都将教育实践作为必修课程之一。有学者在研究中认为实践教学的核心目的是培养学生获得知识、运用知识、创造知识的能力及获得相关的情感、思想道德及行为习惯,其过程是围绕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目的而开展的、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之间(教师与知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知识)能动而现实的双向对象化过程[2]。在实践过程中,教育实习、毕业论文、军事训练、劳动教育等都被明确地列入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艺术实践也列入相关专业的教学计划,这对人才培养质量起到了保障作用。但在实践教育的运行中难以否认还存在教育实践的内容不够全面、社会实践活动的管理不够规范、各个环节相互脱节、联系不够紧密、运行的机制还不十分清晰等问题。有的学者在研究高等学校运行机制时,从事物的有效性角度,提出了高等学校运行有决策机制、信息机制、动力机制、资源配置机制和质量保障机制[3]。毋庸置疑,贯彻落实教育部等部门实践育人的意见,并在实践育人理念指导下,开发、研究教育实践的属性、建立良好的运行机制,形成具有各专业特色的实践育人合力,设计系统的教育教学实践体系具有现实和深远的意义。

2体育院校表演专业教育实践运行现状

2.1体育院校表演专业教育实践形式内容分析

《意见》中将实践教学、军事训练和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实践育人的主要形式,明确了高等学校教育实践的主体。但作为体育院校的表演专业在实际的运行操作中还有一些探讨的空间,实践育人中的实践分类根据不同的要求还有不同的分类。如从教学管理的角度,可分为有组织、有计划的教育实践,有组织、有要求的教育实践和自我教育实践等三种形式[4]。张文显在探讨实践育人格局中,将吉林大学实践分为教育型、服务型、专业型、文化型、组织型和职业准备型六种形式[5],无论从何种角度进行分类,必须要保证实践育人目的的达到。

根据体育院校表演专业的特点和实际,实践教学应包括教学课内实践、课外校内实践、校外教学实践、教育实习和科研实践五大方面。这些实践的落实主要由职能部门和教学单位、教研室、教学小组共同负责和实施(见表1)。表1体育院校表演专业教育实践形式及内容

实践形式1实践内容1具体要求实践教学1教学课内实践1实训、课的部分实习、编写教案或动作创编设计等1课外校内实践1组织裁判实习、考级、毕业汇演、校内演出活动等1校外教学实践1除校内的专业教学实践活动外的一切活动1教育实习1教学计划中规定的活动1科研实践1组织学生调研、学术交流、实验等活动,达到学士学位论文要求的水平军事训练1队形队列1立正、稍息、原地转法、行进间步伐、阅兵式等1内务整理1清洁卫生、物品摆放、室内布置等1兵器的掌握1基本枪械的掌握、射击练习、实弹演练等1军事技能1军体拳的掌握、地形的利用等社会实践1社会调查1专题调查、调研报告、调研报告会等1生产劳动1听从安排、完成任务、总结报告等1志愿服务1专项咨询、大型活动服务、文化宣传、知识普及等1公益活动1扶贫资助、无偿献血、募捐活动组织与参与等1科技发明1表演健身器械的研制、项目组合的编排创新等1勤工助学1兼职教练、校内外有偿劳动、大型活动的有偿服务等1就业实践1校内外兼职、就业规划制定、就业市场的了解等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第30卷第1期2014年2月 刘志云,等体育院校表演专业教育实践运行机制的研究No.1 2014体育院校表演专业的实践能力可通过基本技术能力、实践创编能力、组织竞赛能力、训练指导和管理能力来体现。体育院校与艺术类院校在技能方面有着共性的要求,强调实践、注重创新、重视能力、突出应用。学生的社会实践内容主要包括表演专业的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参加校内代表队训练以提高竞技运动水平;考取全国社会体育指导员、以及有关项目的考级员、裁判等级等;参加省、市、校不同层次比赛的裁判工作和组织工作;到社会健身俱乐部参与教学和指导工作;参加各种演出或进行创编活动等。这些实践的运行,需要各相关部门和教学单位及教师相互沟通、相互衔接、共同管理。

2.2体育院校表演专业教育实践开展现状分析

体育院校表演专业学生教育实践现状的调查问卷针对表演专业学生实践教育的内容、方式、时长、学校支持及参与目的等诸多方面进行了题目的设计,并重点关注了对实践教育结果的评价,统计情况如下:

2.2.1实践教育的内容。在所设计的专家调查问题中,提到“您认为学生艺术实践活动有哪些内容:艺术实践、教育实习、社会实践、竞赛参与、毕业论文、劳动教育、军事训练”。统计结果显示,调查19位专家对教育实践内容进行选择,大部分专家认为实践教育内容应该包含艺术实践、教育实习、社会实践、竞赛参与、毕业论文、劳动教育、军事训练,其中认为应当包含教育实习的人数最多,达到100%;认为应当包含社会实践和竞赛参与的人数则相对较少。分析可得,目前的实践教育内容繁多,但重点不够突出。

2.2.2学生参加实践教育的组织方式。在学生调查问卷中,问及“你参加实践教育活动的组织方式为:学校统一分配实践单位、自行联系实践单位、他人介绍实践单位”。在192份有效的调查问卷中,学生进行了自主选择,64%的学生教育实践的组织方式是自行联系实践单位,学校统一分配实践单位的人数占25%。在专家调查问卷中,问及“在学生教育实习管理方式上,您认为哪种方式最佳:统一安排、学生自行安排、统一安排为主,自行安排为辅、自行安排为主,统一安排为辅”,58%专家认为应该是统一安排为主,自行安排为辅;没有一位专家认为应当采取自行联系实践单位的方式;学校统一分配实习和自行安排为主,统一安排为辅两种方式的支持率相持平。

2.2.3实践教育的时长与学校重视程度。在专家调查问卷中,提问专家“您认为学生实践教育总计开展的时间为:10周、12周、15周”。调查统计结果显示,32%的专家认为实践教育开展时间不宜过长,10周最为合适;16%认为18周最为合适;12周和15周的支持率均为26%。在学生192份问卷和指导教师28份问卷中提出同样问题“您觉得学校对于实践教育重视程度如何”。结果显示,有97名学生和12名教师选择了一般重视这个选项,占据了调查总数的绝大部分;还有16名学生及1名教师选择了不重视,这些数据足以体现实践教育的开展并未引起大部分体育院校学校的重视。

2.2.4对实践教育评价的认识。在192份学生调查问卷中,提出问题“你对学校实践教育成绩评定方式的看法:非常清楚评定方式,且比较公正;非常清楚评定方式,但不太公正;不太清楚评定方式,但比较公正;不太清楚评定方式,也不公正”。37%的学生选择不太清楚评定方式,但比较公正;23%的学生选择不太清楚评定方式,也不公平。不难发现,大多数学生并不清楚学校实践成绩的评定方式,且其公正性有待考证,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到学生在实践教育中积极能动性的发挥。

2.3体育院校表演专业教育实践运行机制分析

机制从方法论的角度讲,是泛指一个工作系统的组织或部分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方式的一种系统化和制度化方法[3]。如果将教育实践或者说实践育人作为一个系统,那么在系统之间必然发生各个环节相互作用和内在的紧密联系,机制决定着事物的运行状态。教育实践运行机制包括:组织领导方面健全科学决策机制,管理制度方面形成规范机制,激励发展方面完善评价机制。

2.3.1组织领导层面的决策机制缺乏协调整合。目前,各院校已明确相关职能部门及教学单位都是决策的分析者,他们对决策的裁定者负责。如教务管理部门、院、系主要负责教育实习、毕业论文等管理的事项,武保部门主要负责军事训练与理论的事项,后勤、学工部门主要负责勤工助学、劳动教育等方面的事项,宣传部、思想政治课部、团委、学工部门负责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方面的事项,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与评价由教研室负责,学生的社会兼职、对外表演则由院系、辅导员负责,但作为学校统一进行实践育人的规划与协调还缺乏一个充当教育实践决策分析者的“常务”角色。换言之,教务部门是教学实践决策的分析者,武保部门是军事训练决策的分析者,宣传等部门是社会实践决策分析者,对于决策的裁定者和审批者来说分管的领导如何根据总体实践育人规划进行科学决策还需要一个整合,从而才能保证实践育人工作落实到实处。特别是体育院校表演专业具有实践性强、范围广、学生表现欲强的特点,学生表演活动多、竞赛频繁,使得体育院校的表演专业具有体育和艺术的双重特性,如何建立决策的整合机制整显得尤为重要。

2.3.2管理制度层面的规范机制内部“各自为政”。目前体育院校表演专业的教育实践管理制度不够规范,主要表现在教育实践的信息缺陷,包含2个方面:1)信息的分类不够清晰。教育实践所包含的内容及分类不很明确,如艺术实践的问题不仅涉及教学实践还涉及到社会实践。2)信息不够集中。如目前体育院校表演专业的学生就业信息,相关职能部门只能对学生就业进行指导与提供服务,不可能将就业市场的信息集中,导致实践的针对性不强。各高校不断完善教育实践的管理体系,在实际操作与运行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如马鸿韬等就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方面进行了综合的阐述,并列举了三所体育院校表演专业实践环节[6];英对健美操“实践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创造能力进行了实验研究[7]等,但这些研究仅仅从实践教学的角度、从一两个维度进行分析与研究,而从教育的大视野、系统性的角度还缺乏系统衔接。也就是说,从管理制度层面上体育院校表演专业的教育实践出现了“各自为政”的状态,管理信息不够集中。教学是教学,实践是实践,这就导致了表演专业的教育实践长效机制难以建立。

2.3.3激励发展层面的评价机制不够科学系统。1)评价指标不系统,缺乏专业针对性。经过调查统计,从体育院校表演专业开办至今,教育实践的模式一直在体育教育专业及其他相邻的艺术类专业的基础上摸索前进,目前的实践内容分为:一是表演专业本科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即课内实践,内容相较完整,但针对性不强。二是课外的实践活动,由于内容的宽泛,分散性大,教育实践能力的评价容易受到时间和内容的限制约束。最终影响到评价指标注重形式忽视内容,注重共性而忽视个性。2)评价方式单一,缺乏科学性。教育实践能力的塑造是教与学相互联系、共同作用的结果,课内实践多采用由任课教师评分的办法,从而判断学生实践能力的强弱。任课教师有时受主观因素的影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大小界定缺乏公平、公正的评判,从而无法客观反映学生实践能力的全貌。课外实践能力的评判存在过于粗糙和笼统的现象,如学生在社会团体参加艺术实践时,在递交实证材料的同时,有时指导老师多半依据表面现象给予相同分数,这样就无法体现学生在艺术实践发挥的作用及影响,过于主观[8]。3)评价目的欠缺理性认识。体育院校表演专业实践能力的开展多半体现在对任课教师上,而直接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相对健全和完善,而表演专业教育实践能力的评价相对欠缺和薄弱,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评判呈现出考试与主观判断两种,无法真正体现学生实践能力真实水平。

3体育院校表演专业教育实践运行机制发展思路

3.1组建“监控团队”

根据问卷调查分析得知,目前表演专业实践教育由于其内容多样化、时间不固定化,整个实践过程监控比较困难,从而导致实践教育问题的流失,实践教育开展现状无法第一时间掌握,组建专门的监控团队势在必行。由教学副院长、督导、教学办公室、指导老师、年级辅导员、学生干部信息员为主体的质量保证组织机构,形成教学管理与教育实践质量双运行的管理模式和教学委员会、教务部门与院系三位一体的教学质量组织保证体系[9]。其主要工作内容涵盖主持教育实践指导性文件(手册)的撰写;建立健全各项教育实践各项教育实践活动管理规章制度;建立健全各项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完善教学质量对教育实践的指导地位;提高师资队伍、学生综合能力、实践基地的质量标准;整理总结教育实践相关资料归档,为提高教育实践评价的质量监控提供科学的规范和依据[10]。特别是教育实践专职监控人员要随机跟踪监督,强化教育实践过程管理,及时整理教育实践过程中存在的不足,研究相关解决方案,达到提高教育实践监控机制的目标。

3.2构筑“教育实践共同体”

随着体育院校表演专业近年招生规模的扩大,教育经费的投入跟不上实际需要的增长,为了优化表演专业教育实践市场,有序地开展教育实践工作,可以参考“企业大学”或“公司制”办学方式[11],在校内与学校职能部门(学工处、保卫处、团委等)构筑“教育实践共同体”,制定教育实践管理办法,实施细则,通过职能部门的社会影响力,扩展教育实践平台。如通过团委中介,高校资源共享,参与种高校内比赛、表演及社会实践等活动。一方可以提供教育实践的平台及宣传手段,另一方可以得到锻炼和展示及检验个人实践能力的机会。在校外,在与学校、俱乐部加强合作的基础上,拓展与机关单位、社会其他团体的合作,结合表演专业培养目标,以就业及创业为导向,提高学生专项技能的同时,可以合理而有效地培养学生其他综合能力。真正实现“校内校外一体化”,教育实践不仅在校园里实现,同时在社会上检验,利用个人所学在社会上展现自身魅力与价值,在合作中实现双赢。

3.3建立“监控体系”

实践教育质量监控是集多种相关因素于一身的系统工程,根据教育实践的内容制定各个环节的标准和制度。形成完善的教育实践质量监控制度体系,是教育实践质量监控体系的中心工作[12]。在表演专业已有的理论教学规章制度和行为规范的基础上,配套建立行之有效的实践教育管理办法,如“教育实践大纲”“教育实践管理规程”“教育实践指导书”“教育实践奖惩办法”等,使实践教育活动开展有规定可依、有章程可循,进行实践过程中的指导、监督和反馈。在制度的建立过程中,注重鼓励与规范并举机制,为了提高教育实践质量监控力度,应进行教育实践计划、课程等资料的建设。制定“教育实践档案管理规定”,了解学生参与教育实践动态,清楚教育实践内容,敦促教育实践进度,提高教育实践质量。教育实践大纲是指导性文件,对每个教育实践环节、内容、要求、形式、手段等要与理论教学衔接以及考评方法等做出全面规范,使教育实践正规化[13]。

3.4推行“反馈机制”

反馈机制在教育实践开展与管理中有着十分显著的作用(见图1)。由决策系统直接输出指令后,教育实践过程与质量监控体系同时启动,反馈系统通过信息采集,运行反馈循环机制,从而将修饰的信息指令传送给决策系统和监控系统,通过这种有效的循环路径使教育实践达到积极的效果输出。决策系统是整个反馈机制中的核心结构,整个实践教育过程由它指挥。正确的决策使教育实践活动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时优化教学教育质量,完成教学目标。决策系统是教育实践的关键,必须遵守实践性、可行性和科学性。信息反馈系统的逻辑起点是信息源,它制约着信息督促的质和量。在整个教育实践过程中的评价依据主要取自信息反馈系统,推行一个有效的反馈机制在某种意义上又成为决策系统的依据。

图1教育实践反馈系统

4结语

教育本身作为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在社会和学生个人的发展中都占有重要地位,实践教育作为学生由校园走向社会的重要指导,自然而然成为重中之重。针对体育院校实践教育活动的开展,结合表演专业学生学科特点,找出其文化基础相对薄弱、个人表现欲强、性格开朗及适应性强等特性,有针对性地发现现行实践教育的不足之处,并从决策管理的层次上,明确学校对实践教育的总体规划;各职能部门和教学单位对实践教育的管理,明确部门职责,整合教育资源;在实践内容和形式上不断探索表演专业特性和学生特点,深化实践教学、强化军事训练、规范社会实践;重视教师主体保障作用,不断拓展教育实践新形式,不断完善教育实践新内容,不断创新教育实践管理方法;在评价机制上建立相互衔接、相互配套的评价机制、管理制度,分门别类加强研究,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体育院校表演专业实践教育的健康有序发展,进而实现教育部提出的“坚持理论学习、创新思维与社会实践相统一”的具体要求。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Z].教思政[2012]1号,2012.

[2]冉婷.实践教育与术科专项课程教学研究——健美操课程为例[J].高教高职研究,2008,26:120-121.

[3]肖昊,周丹.高等学校运行机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

[4]翟廷立,刘志云,李芳,等.体育院校表演专业教育实践形式的分类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2,46(3):79-83.

[5]张文显.弘扬实践育人理念,构建实践育人格局[J].中国高等教育,2005(3):7-10.

[6]马鸿韬,吴梦晗,李敏.我国体育院校表演专业“一三一”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33(12):77-81.

[7]英.对健美操“实践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实验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4,27(2):258-259.

[8]邹道生,谢辅文.大学生实践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与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0(20).

[9]莫艳云.基于过程的应用型高校实践教学质量管理探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35):168-169.

[10]王建勋.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与基地建设国际比较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1(34):54-57.

[11]姜大源.日本:企业职业教育模式[N].中国教育报,2007-08-14(2).

[12]陈小玲,张兴旺,王敏.新建本科院校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研究和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10):320-322.

[13]黄旭,刘江海.高职会展旅游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0,20(4):88-90.

(上接第84页)

[9]Anders C Günther, Matteo Bottai, Anna R Schandl,et al.Palmar skin conductance variability and the relation to stimulation, pain and the motor activity assessment scale in intensive care unit patients [J].Critical Care,2013, 51(17): 2-7.

[10]Julian Wiemer,Antje B M ,Paul Pauli.The effects of an unexpected spider stimulus on skin conductance responses and eye movements: an inantinational blindness study[J].Psychological Research, 2013, 77(2): 155-166.

[11]蔡菁.皮肤电反应信号在情感状态识别中的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0.

[12]Ziyu Lu,Ling Chen,Changjun Fan,et al.Physiological Signals Based Fatigue Prediction Model for Motion Sensing Games[J]. Advances in Computer Entertainment Lecture Notes in Computer Science, 2012, 7624: 533-536.

[13] Ajay K Banga,Yie W Chien.Iontophoretic delivery of drugs: Fundamentals, developments and biomedical applications. [J]. Journal of Controlled Release, 1988, 7(1): 1-24.

[14] Gerald B Kasting, J C Keister.Application of the electrodiffusion theory for a homogeneous membrane to iontophoretic transport through skin [J]. Journal of Controlled Release, 1989, 8(3):

195-210.

[15]P M Birchall, G S Claridge.Augmenting-Reducing of the Visual Evoked Potential as a Function of Changes in Skin Conductance Level [J]. Psychophysiology, 1979, 16(5): 482–490.

[16]Sarah J Banks, Jenny Bellerose, Danielle Douglas,et al.Bilateral Skin Conductance Responses to Emotional Faces [J]. Applied Psychophysiology and Biofeedback, 2012, 37(3): 145-152.

[17]李盼盼.抑郁个体对情绪声音的反应偏向[D].重庆:西南大学,2012.

[18],程介士,孙忠汉.电刺激脑干对皮肤电活动的影响[J].生理学报,1966,29(1):26-33.

第9篇:大学生劳动教育现状范文

关键词:学生 艺术素质 音乐

抓好音乐教学,是构建以德育为主导,心理教育为主线,体育为基础,智育、美育、劳动教育为主体的素质教育体系中不可忽视的一环。人才的艺术素质如何,关系到整个民族的素质。音乐学科是“应试教育”带来的重灾学科。去年秋,我们对1994年录取南城师范的137名普师新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内容是他们在小学和初中阶段接受音乐教育的状况。137名来自六个县市的100余所中、小学的学生,只有一个人能识谱。调查表明,无论是小学还是中学,城市还是农村,音乐课大多都开了,教材都订了,师资力量也不是完全空白,但学生在识谱方面却令人瞠目:农村学生几乎100%不识谱,县城中学的也仅占4%。这不得不引起人们的深思。看来,中小学的音乐课大都是排在课表上,基本不上;教材是放在书包里,基本不用;教学大纲束之高阁,基本不顾;学生成绩随意给分,基本无要求。把这样素质的学生送到师范,师范的音乐教育虽有一席之地,但面对学生实际水平与大纲严重脱节的现状,音乐教学也只有陷入补课阶段,使中师教学又面临无法达标的局面。这些学生毕业又去教小学……如此恶性循环,何日是了?这种现状产生的原因主要有:

1.办学方向偏斜,音乐课时不足。

2.经费本就羞涩,音乐设施更差。

3.教师素质下降,音乐教学举步维艰。

4.培养步入误区,整体素质无法提高。

九年义务教育课程计划中,对中小学音乐课程的任务作了明确的规定。其间主要学习我国优秀民族音乐作品,接触了解外国优秀音乐作品,初步掌握音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巧,增强对音乐的兴趣、爱好,进一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表现和鉴赏力,以及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真正能达到这个目标,我们就能使音乐教育以其形象性、感染性和愉悦性有效地调节学生的心理,使之淡化厌学情绪,激发学习积极性,调动非智力因素,发展身心潜能;还能通过爱国主义歌曲的学习和演唱,加速德育内化过程,这就是寓德于乐。真正能达到这个目标,就能运用音乐教学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启迪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智力,能引导学生始终在形象的感染中进行抽象的思考;对音乐作品的欣赏不仅提高了感受力、理解力,而且丰富了想象力,这就是寓智于乐。探索音乐与健美相融,把音乐、舞蹈与形体相融,这就是寓体于乐。提高音乐教学质量的思考实施素质教育,正在成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这是改变音乐教育现状的极好机遇。我们认为:一定要根据《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着力抓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准确把握音乐学科大纲的课程特点

首先,音乐课是一门实践性、技术性很强的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获得都需要练习,而且是扎扎实实地练习,才能达到“双基”要求。根据已经总结的教学经验和现行音乐教材的特点,要在识谱和听音两个环节中,把增强学生信心、提高学生兴趣放在重要位置上,把音乐基础知识、技能和课本歌曲、课外补充歌曲结合起来。九年义务教育音乐教材系统性很强,不仅练习内容和唱歌欣赏有机结合,而且欣赏的曲目到高年级又是主课教材,这种前有孕伏,后有发展的配置,显示了编写人员的匠心,千万不可忽略。

在音乐教学中,许多教师还停留在口口相传的旋律性教学中,这和世界上许多先进的音乐教学方式相差太远,如西德的奥尔夫音乐教学体系,强调节奏训练和乐器教育。日本的铃木教学法,强调欣赏和表现并列的体制等等;从他们的教学方法中,不难看出当代音乐教学正在向着音乐欣赏和节奏第一的方向发展。这些都值得我们研究和采用。音乐欣赏是扩大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记忆和鉴赏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学生间接参与音乐艺术实践的重要内容。教材好,再配以科学的教法,相得益彰,音乐课就会更受学生欢迎。

二、以改革的精神进行音乐课的基本建设

首先,关于音乐课师资建设问题,音乐课由于历史的原因,师资力量数量不足,素质不高,更重要的是缺乏可靠的来源。办法只有鼓励现有教师队伍中、有这方面功底、爱好的教师,改行任音乐教师。让他们一边教课,一边进修学习。这就要地县有关师范、进修学校利用假期进行培训;师范院校也要尽快加大音乐教师招生的名额。或者在中师招生中,列出专项音乐加试项目,增加分数比值,选择一部分人才到中师侧重培养,成为专任教师。还有一条非常重要,就是现有音乐教师流失严重,有的以歌厅唱歌为主业或第二职业,要想办法使他们安心做好音乐教师。

其次,要把配备音乐设备作为“双基”验收的标准,欣赏课必须配备录音机、磁带、电视机等,有条件还要配备其它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