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音乐的教学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初中音乐 教学方法 课程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10.078
音乐课程的学习需要学生具备初步的音乐细胞,可以说初中阶段的学生在经过小学六个学年的音乐课程的学习之后,都对音乐这门课程有了自己的认识,或多或少地有了一点音乐学习的基础。在初中教师的指点下,可以顺利地对加深自己对音乐这门课程的认识和理解。对于音乐知识的学习,我们更多的是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训练。音乐方面的理论性知识相对枯燥难懂,想让学生真正地掌握这门学科的知识就是需要不断地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进行实际演练。一堂好的音乐课是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的,这种结合更多的突出了实践的重要性。因此,我们的初中音乐教师要认识到这一点的重要性,进而在我们的日常教学过程中取得应有的教学效果。然而,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发现很多音乐教师的个人音乐修养都是很高的,但是,在日常的教学中,学生却很难学习到真正有用的知识。这其中很大一部分的原因就是我们的音乐教师不注重钻研音乐教学的方法,导致学生的音乐课程学习得不到实际程度的提高。这就给我们的初中音乐教师提了一个醒,除了要自己拥有音乐方面的真才实学外,还要善于学习教学的有效方法,并结合自身的特点以及音乐课程的特点设置巧妙的教学方案,进而提高我们的整体教学效果。这才是一个合格的音乐教师应该知道的教学策略。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多年来的教学经验,谈一谈在日常的初中音乐教学中我们的教师究竟该如何做,希望可以给广大的音乐教师同行们带来一些帮助。
首先,初中音乐教师要明确音乐教学在我们整个教学中占有的重要意义,并向学生强调学习音乐的积极之处,鼓励学生认真学习这门学科,为提高我们整体的课堂教学效果做好铺垫。
认识音乐教育的重要性是我们在新时代进行初中音乐教育改革的前提和基础,面对当前的教育形式,教师有必要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向学生强调音乐学习的重要意义,以便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带来有益的帮助。众所周知,音乐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教育的主要内容和根本途径,也是最容易实施的一项策略,在提高学生的素质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现代很多学者和专家都认为,一个学校如果不进行美育教育是根本无法在今后的教育中取得良好的竞争优势的。可见,音乐教育在我们整个教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同时,音乐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发展人的感知、注意、记忆、联想、想象等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特殊的效用。我们在日常的生活中,也会发现一些音乐欣赏能力比较好的人往往更加出众,在人群中也更容易成为醒目的人。而且,音乐修养较高的人在整个人生的发展过程中也会更有优势。我们的学生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就可以培养自己的音乐能力,这也是比较容易的,不会浪费很多学习的时间。同时,音乐的舒缓、张扬、活力又会给学生枯燥的学习生活带来鲜活的生命力,帮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放松心情,从而取得更好的学习成果。因此,教师在日常的初中音乐教学过程中,要向学生强调学习音乐的重要性,让学生真正地认识到学习音乐知识带来的深远影响,从而提高音乐教学效果。
其次,面对音乐课程带给我们的诸多好处,初中音乐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学生树立学好音乐课程的信心,让学生逐渐掌握学习音乐知识的方法和能力,进而对音乐学习充满热情和兴趣。这对于提高我们的教学效果也是非常有帮助的。
在我们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可以轻易地发现很多学生会因为喜欢一个教师而喜欢一门课程,进而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充满斗志和活力,取得优异的成绩。因此,教师在日常的初中音乐教学过程中,想要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就要善于做一个受学生欢迎的好老师。想要做到这一点并不是难事,教师只需要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尊重、关爱每一位学生,同时,还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提出鼓励和表扬。相信很多学生都是喜欢教师的赞扬和激励的,这样,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这些学生也会配合教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了。相反,如果学生对某位教师没有感情,师生关系不好,就不会对那门课程感兴趣,也不会认真学习那门课程了。因此,我们的初中音乐教师一定要善于与学生沟通,抓住学生的心,进而帮助我们的教学活动顺利实施。此外,教师还要靠丰富的知识和精湛的教学技艺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他们对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充满浓厚的兴趣,进而充满激情地去学习。这也就达成了我们的教学目的,离最终的教学目标的实现也就不远了。
最后,初中音乐教师还要善于总结音乐教育的方法,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除了要注意完善自己各方面的知识以外,还要认真探索音乐教学的方法,掌握音乐教学的有效途径。
一、让小班幼儿学会通过演奏表现故事
小班幼儿年龄小,思维通过动作表现出来,心理活动带有明显直觉行动性,记忆及思维都是在直接与该事物接触或在活动中进行;幼儿爱模仿,模仿的大多是一些具体、简单的外部动作;注意及记忆是随意而短暂的;他们喜欢听教师重复讲一个故事,重复做某个动作,在往返重复中逐渐认识物体属性,发展语言与动作,并由此逐渐认识事物简单关联,产生简单想象;对鲜艳色彩、鲜明节奏感兴趣,色彩鲜艳、有声音的事物特别能引起他们的注意和喜爱,能激起幼儿兴趣,使他们主动投入活动。
针对小班幼儿以上年龄特点,幼儿教师可以巧妙地将故事与打击乐结合起来,通过直观形象的故事图片及实物展示,让小班幼儿认识打击乐器;通过惟妙惟肖的故事情节讲述,让小班幼儿学习打击乐常规化;通过对故事主人公的动作及语言节奏的模仿,让小班幼儿进行简单节奏的训练;通过生动形象的故事画面,激发小班幼儿参与打击乐活动的兴趣,从而在各种不同类型的活动中获得并掌握打击乐初步知识。
二、让中班幼儿结合变通总谱演奏
中班幼儿与小班幼儿相比,有其显著的年龄特征,无意注意占优势,有意注意在逐步发展,呈现出无意注意向有意注意转化的趋势,但有意注意还十分有限。中班幼儿记忆特点是无意中进行的记忆较多,也能进行有目的有意识的记忆。他们的思维主要依靠具体事物的形象和对它们的联想。
音乐本身是比较抽象的,要让中班幼儿用打击乐器准确地演绎音乐作品,首先需要让他们感知和理解音乐。鉴于他们的年龄特点,教师可以尝试将抽象打击乐乐曲用直观形象、易于理解的图谱形式表现出来,从而让他们更为快速地理解音乐、表现音乐。当然,图谱的使用并不是单一机械的,教师可以根据不同音乐的特点,制作不同的图谱。例如,《快乐的小马车》中利用马跑节奏xx xx可用迪格迪格、哒哒哒哒、啪嗒啪嗒,再用语言结合音乐节奏讲述小马车的故事,将乐曲编制成语音图谱;《木瓜恰恰恰》中,可以将乐曲绘制成水果图谱,让不同的水果代表不同音值表现节奏。当抽象复杂的乐曲变成生动形象的图谱时,中班幼儿便能轻松愉快地尽情演奏了。
三、培养大班幼儿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大班幼在相互交往中有了合作意识,规则意识逐步形成,开始学习着控制自己的行为,遵守集体的一些共同规则,但对于规则的认识还没有达到自律。他们平衡能力明显增强,可以用比较复杂的运动技巧进行活动,并且还能伴随音乐进行律动与舞蹈。他们的表现欲望强烈,在音乐活动中会通过歌舞、乐器、语言等方式表达自己对音乐的理解。
一、重视参与性原则,激发审美动力和审美愿望
音乐教育的对象是学生,是一个使学生身心主动参与的过程,它不仅是一门知识性学科,更是一种情感体验。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新课标号召我们改变以往裸的知识传递过程,打破“我教一句,你唱一句”的呆板教学,要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要创设良好的音乐艺术教育氛围,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全身心、全方位地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从而使学生获得音乐审美体验。本着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的原则,设计选择教学方法,从而使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更加具有实效性。
我在教授歌曲《拍皮球》时,首先以游戏的方式进入主题,分小组进行拍皮球比赛游戏。学生的积极性分外高涨,踊跃参与到活动中。通过自己亲自参加拍皮球游戏,根据皮球的跳动频率从中探寻、领悟到四分音符、八分音符的时值,做到真正理解和掌握音乐知识。因此,在教学中设计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音乐活动,可以将知识与活动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参与活动时学到知识,激发其探求知识的愿望。我一边听着优美的旋律创作韵律球操,一边引导学生结合旋律为其他的课间活动创作歌词,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审美能力,将音乐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音乐的兴趣,确保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并给学生一个独立创造的空间,让学生亲身去参与、去体验,形成强烈而浓郁的审美动力和审美渴望。
二、注重情感性原则,陶冶审美情操
音乐是一门特殊的艺术,一方面它很抽象,另一方面却又能最深刻、最准确、最细腻地反映人的情感。它直接针对着心情,因此在音乐教学中牢牢地把握住情感性的原则,紧紧地围绕着音乐的情感表现,遵循审美心理过程规律(感知、联想、想象、情感、体验、理解)是进行音乐教学的关键。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敏锐的音乐感知力,调动学生丰富的想象与联想,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打开学生的心灵之窗,使学生通过音乐的熏陶产生情感,并在情感的驱使下迸发出激情,变“要我唱”为“我要唱”。另外,和谐的师生情感交流是必不可少的。在音乐课教学中,绝不可进行简单的带有灌输性与权威性的讲解,而要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情感交流,使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合作者。
在学唱《对鲜花》一课中,我首先注重师生和谐的情感交流,师生通过书刊、网络信息等手段查找有关“蔷薇花、山茶花、凤仙花”的资料,了解四种花的生长特征,并在查找中熟悉歌曲的内容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在教学中教师也要像学生一样唱本曲,在创作歌词中,教师更要参与到学生中进行编一编、唱一唱、评一评的擂台赛,把自己的情感纽带抛向每一位学生,从而创造一种平等、民主、交流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情绪的勃发与激动中享受美感,陶冶审美情操。
三、遵循愉悦性原则,获得审美教育
关键词:理论依据;常规训练;情境教学;歌舞穿插
一、音乐课堂教学方法探索的理论依据
1.学生实情依据
我校的学生大多数没有经过专业的音乐素养训练,所以通过课堂教学来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是音乐教学的主要途径和手段,所以有效的课堂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
2.教育理论依据
现代教育理论当中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创造教育理论都认为学习过程不是学生被动接受的过程,只有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才能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把课堂知识转化为自我的创造力。在音乐课堂中教师要尝试用各种方法和不同的教学形式来激发学生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学科特点依据
音乐学科是以兴趣爱好为学习的动力,面向的是全体学生,学科特点决定着课堂教学要注重音乐实践和创造,以达到提高学生音乐素养,活跃学生思维。弘扬民族文化的目的,是在教学中更要加强教学方法多样化、实效化的研究,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合作学习的热情。
二、音乐课堂教学方法的实践
为了构建有效的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方法,使学生真正地能在有限的课堂学习中,掌握欣赏、唱歌、演奏等基本音乐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发展音乐的体验感悟能力、培养学生在音乐方面的创造力,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我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做了以下几点尝试:
1.加强课堂常规训练
古代艺人们有这样一句话流传下来:“台上三分钟,台下三年功。”任何一项艺术的成功都需要辛勤的汗水,对音乐的感知能力也是一样的。我教的班级里有几个特殊的孩子对音乐较为敏感,称得上比较有天赋,可是大多数孩子对音乐的感知能力还要靠不断的训练来培养。所以我在日常教学中,对于音乐基础知识采用的是常规训练法,首先教师引领示范要到位,带领学生反复训练、试唱等等,为了避免训练课堂的枯燥和劳累,我平时上课就注意面带微笑、多用鼓励性语言,对于学困生单独辅导,鼓励孩子用自己的方式对同一首歌曲进行不同方式的表达,让孩子快乐歌唱的同时因为个人的一点小创意而有了成功的喜悦和创造的。
2.创造课堂情境教学
近几年来,各科教学都在倡导情境教学法,我个人认为这种方法在音乐课堂上更有效果。我主要尝试三种情境设置法:
(1)冥想法
上课时先让学生身体和情绪放松,然后闭上眼睛听乐曲,
边听变用心感乐曲表达的情感或者带给自己的情感变化,如《东海渔歌》中唱歌内容《赶海的小姑娘》,学生从乐曲速度、力度、节奏、节拍、等方面就很容易感受出小姑娘“赶海”时的愉快心情,从而感染听者的情绪。
(2)用多媒体展现乐曲情境
儿童大多数都喜爱动物,在学习第一册第四单元“音乐中的动物”,时,可以利用儿童对动物的喜爱之情,讲各种可爱的小动物制成幻灯片或者直接播放他们喜欢的动画片,激发他们对这一单元内容的学习热情。
(3)表演情境法
将一些简单的曲目带领孩子学唱之后,引导学生丰富故事情节,编排动作,比方说让学生模仿一些动物的动作:大象、狮子、小蜻蜓等等。学生在参与中得到快乐,同时也在无形中将课本知识与生活实际密切联系起来,既做到了对教材内容的情景交融、深化理解,也培养了学生的表演能力和创新能力。
3.歌舞穿插教学法
在音乐课堂上,师生尽兴尽情之时,总觉得心中有一种热情无从表达,总有一些孩子忍不住要站起来或者手舞足蹈地诉说心中的感受,这时我就恰当地鼓励学生用简单而有特色的舞蹈来表达自己的心情或者对乐曲的理解。在学习第一册第五单元动画城时,根据学生对动画片的兴趣讲他们的注意力引向音乐,带领学生按照音乐节奏走步,鼓励学生模拟不同的动画人物、动作,编排简单的舞蹈,可以采用先歌后舞、先舞后歌或者载歌载舞的不同形式,调动学生欢快活泼的情绪,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音乐的热情,加强连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力,发展了学生的音乐表现力,而且通过在舞蹈编排和表演过程中与其他同学的合作,培养了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每位音乐教师对于新教材的内容都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把握,怎样做到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最大限度地调动我们的教育潜能、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还需要我们全体同仁去竭力探索,用时下一个流行词语形容一下就是“在路上”,但我坚信,只要凭着我们对教育事业的一颗颗热忱的心,我们将会在教育改革的路上越走越远!
参考文献:
[1]李樱梅.创设生活化的音乐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J].考试周刊,2010(50).
关键词:初中音乐;教学方法;联系实际;激发兴趣;课堂气氛
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能力不仅仅是天赋和遗传基因所决定的。相反,初中音乐的教学方法显得更为关键。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求知欲望和音乐素养需要掌握合理的教学方法,需要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需要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
一、掌握合理的教学方法,密切联系生活实际
音乐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是音乐教学的核心内容,更是音乐教学的关键。音乐的创作灵感来源于生活,更与生活密切相关。生活中处处都有音乐存在,教师在教学中不能生硬地将教学与生活分开。可以利用一些节日,在节日气氛的影响下,组织一些音乐活动,让学生在娱乐的同时感受音乐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二、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对于学生的音乐学习来说不仅关系到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有效帮助学生提高综合素质和对音乐的感知能力。毕竟音乐与其他抽象的、难懂的学科来说有所不同,音乐主要强调的是灵感。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可以通过组织活动、竞赛、小组合作完成任务等多种形式循序渐进地进行,这样循序渐进地进行教育教学工作,一定能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
民主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有更大的空间去自由想象、自由感知音乐这个博大精深的宇宙。因此,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学生和教师营造民主课堂气氛的重中之重。有效的沟通和交流是调节课堂气氛的开始,这样学生才能在课堂上积极思考、积极讨论问题,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这就需要教师淡化角色意识,增加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学会因材施教,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学生的音乐素养的有效提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有效地掌握教学方法,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是我们师生共同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关键词:音乐教学;节奏训练;教学方法;小学
“节奏是组成音乐的基本要素之一,任何音乐都离不开鲜明的节奏。”[1]由此教师应当深刻重视节奏的作用与影响,在开展音乐教学时,以节奏教学作为开端,采用多种有趣高效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音乐学习兴趣,切实提高学生对于音乐的感知能力与创新能力,为其打下扎实的音乐基础。
一、合理利用诗歌朗诵训练节奏
我国的诗歌文化博大精深,发展至今不仅词意优雅丰富,还富含情感。我们都知道对于诗歌的朗诵一定要富含情感,并注重各句式中的抑扬顿挫,才能体会到其中的意境与深意。由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甄选出一些比较有意境、节奏感较强且大家都比较了解的诗词,带领大家一起去朗读、去掌控诗歌的句式节奏与体会诗歌的意境情感。在整个过程中不仅能够使学生丰富诗歌知识,还能提高其对于节奏的把控能力。在朗读过程中值得注意的是,不一定总是采取齐读的方式,可以开展课堂朗读比赛与个人试读等方式,为学生创造更加良好、开放的学习环境,促使其主动探索诗歌的内涵与朗读的节奏,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对于音乐学习的兴趣与对于节奏的把控能力。
二、积极开展课堂游戏训练节奏
现代的教学模式,已经开始从过去的教师广泛参与课堂,学生被动接受;向现在的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广泛参与课堂转变。以学生作为课堂活动主体不光是时代的新要求,也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故此开展音乐教学,应当充分注重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与投入程度,由其对于小学这一启蒙阶段。小学阶段的学生在心智、心理与兴趣方面都与其他阶段的学生有很大的差异,其具体表现在小学生心智更加不成熟、心理生理表现更为活泼好动与对于未知的事物兴趣浓厚等特点。教师在开展节奏训练活动时应当充分把控该阶段学生的特点,深度剖析音乐教材,了解对于节奏训练与音乐教学的关键。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教师应当尽力把教材的理论知识与生动有趣的的生活场景相融合,激发学生兴趣。例如,教师通过节奏游戏的方式,开展节奏训练,通过肢体的动作模拟节奏的效果,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这样既满足了学生的心理兴趣需求,又圆满完成了节奏训练任务。
三、利用多种乐器训练节奏
乐器是音乐的物质基本元素。将乐器纳入到节奏训练中不仅能够使学生掌控更多的音乐技能,还能使节奏训练更加有序高效的进行。在利用乐器辅助节奏训练之前,首先应当使学生能够了解并正常使用一些乐器。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可以先由一名学生即兴发挥敲打出一段节奏,然后再让一些会使用乐器的学生,由他们利用手中的乐器再模仿演奏出来。又或者是,由多名会乐器的学生即兴演奏,再让众干学生共同以敲打的方式模拟其节奏。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教师应当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度,任何教学方式都要让每一位学生参与进来。例如由教师带头演奏不同特征的音乐,然后再让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寻找这段音乐的意思,或者是摇篮曲,亦或者是各种动物的叫声。只有这种有趣、高参与度的教学方式,才能从根本上调动学生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反应能力。更加重要的是在此过程中还培养了学生对于节奏的把控能力。
四、模拟日常景象训练节奏
学生在学习日常所熟知的景象时,具有更强的投入感与轻松感。由此教师可以从学生日常的生活中去取材取景,将日常生活中的艺术带入到音乐教学之中,把我们常听熟知的声音融入到节奏训练之中,能够使学生在听到这些音乐时有更多的认同感与熟知感,促使其在一个轻松熟悉的环境中加强对于节奏的把控能力。例如,当我们在教学音符的时候,可以将不同的音符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找出我们所熟知的日常景象代替音符,加深学生对于音符的记忆。对于学生的节奏训练来说,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也有出其不意的效果,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动物走路节奏的模仿活动,学生利用声音模仿不同动物走路的节奏,比如马儿跑的“哒哒哒哒、哒哒哒哒、哒哒哒哒”声,这整个过程中可以不断促进学生对于节奏感意识的初步形成。
五、结语
“节奏训练是音乐训练的开端,系音乐中最基础且非常关键的训练内容,它是音乐要素里最易被感知的要素之一。”[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深度揣摩学生的心理特征与兴趣需求,将多种灵活、有趣、高效的教学方法融入到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另外节奏是学习音乐的基础,教师应当充分关注对于学生节奏把控能力的培养,积极与实践生活相联系,利用多种优秀的节奏训练方法,切实提高学生的节奏把控水平,为其日后的音乐道路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一、音乐课程教学的特殊性质
音乐课程基本理念是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强调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突出音乐特点,关注学科综合;弘扬民族音乐,理解音乐文化多样性;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
音乐课程的价值在于:为学生提供审美体验,陶冶情操,启迪智慧;开发创造性潜能,提升创造力;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增进对世界音乐文化丰富性和多样性的认识和理解;促进人际交往、情感沟通及和谐社会的构建。正因为音乐课程具有很高的价值,学习音乐有其必要性。
在新课标下,初中音乐是一门必修课,由于课程性质的特殊性,要求我们音乐教师对音乐课堂教学方法进行特殊思考。
二、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我作为一名青年音乐教师,对工作充满热情,每节课都经过精心准备,但是往往设计好的教学环节不能顺利进行下去。(1)学唱新歌的时候,学生或是因为胆怯,或是因为不感兴趣不愿意开口唱;(2)在进行音乐创作背景、词曲作者介绍以及欣赏乐曲的时候,学生注意力不集中,交头接耳,导致课堂秩序混乱,甚至出现教学无法继续进行的情况。(3)很多同学都觉得教材上的音乐比较陌生、与自己有距离感,从而产生抵触心理,影响教学质量。
音乐课堂本应该充满乐趣,音乐学习本应该是学生释放压力、陶冶情操的一种好方法,可为什么会出现上述问题,这是我从教以来一直思索的问题。为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我查阅了许多资料,并与自身的教学实践结合,提出以下改进课堂教学的方法。
三、对改进课堂教学方法的思考
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就谈不上愉快的学习,更谈不上提高学习效率。正如课程标准中所述:“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课堂中出现的诸多问题,追根溯源是缺乏对音乐的兴趣。因此,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就显得十分重要,这就需要教师采用一套正确而有效的教学方法。
教学有法而无定法。教学方法是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不断积累和总结出来的,它要受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制约。随着社会科学文化的不断发展,音乐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手段等也在发展变化,这就要求教学方法不断更新。从教学对象来讲,不同时期的学生呈现不同的特征,音乐教学方法要因人制宜,具有灵活性、多样性。从另一角度讲,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能包罗万象、一统全盘。尤其在今天音乐教育界正在积极地探索音乐教育改革,各种反映时代特征的音乐教学方法将会应运而生。因此,我在几年的教学中不断总结探索,总结出以下几点教学方法:
(一)优化课堂教学结构。(1)设置才艺展示环节。每节课的前五分钟属于才艺展示环节,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诗朗诵、小技巧表演、唱歌、跳舞等等表演。这一环节的设置既充分锻炼了学生的心理素质、增强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也可以加强师生间的互动、增进彼此的了解。(2)设置小游戏环节。根据课程内容,在课堂结束前设课堂小游戏环节,比如学生对唱、唱歌接力、节奏表演,从而将课堂教学内容与学生感兴趣的小游戏相结合,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促进了课堂教学。(3)设置自主欣赏课。每单元结束之后,安排一节自主欣赏课,学生推荐自己喜欢的曲目,然后教师筛选其中思想积极、励志的曲目供学生欣赏。
(二)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初中生正值青春叛逆期,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往往在上课的二十分钟后开始坐立不安、左顾右盼、交头接耳,严重影响课堂纪律。因此,我对个别教学内容做了修改,因势利导,把音乐课与当下比较流行的几档节目联系起来进行讲授,比如《星光大道》、《中国好声音》等节目;对于一些经典老歌,学生有时候会感觉到陌生、不感兴趣,针对这种情况,我会拿一些近期草根明星演唱过的版本供学生欣赏,这样会给老歌注入新鲜血液,也会激起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有的时候会增加一些课外的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歌曲,比如八年级上册《多彩的音乐剧》这一单元,第一首学唱歌曲为《雪绒花》,上课时,我会给学生观看电影《音乐之声》,之后学习《雪绒花》以及《Do Re Mi》与《孤独的牧羊人》三首歌曲,这样可以丰富学习内容,也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恰当的作者介绍往往能把学生顺利引入学习音乐的艺术境界,所以在音乐课上,少不了对一些重要的、影响深远的词曲作者作介绍,要介绍好作者,就需要我们在介绍的时候有所侧重,角度新颖,善于比较,巧于描绘,有时候还可以加入一些名人趣事。
(三)形成科学的课程评价方法。音乐课程的评价应充分体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精神,科学的课程评价,有利于学生了解自己的进步,增强学习的信心和动力,促进课程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采取学生互评、自评以及教师定性述评的评价方法,以观察、谈话、提问、讨论、演唱、演奏等方式进行,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方法、知识、技能等进行评价;在每学期末进行一次终结性评价,以“班级音乐会”的形式体现。
(四)不断提高音乐教师音乐素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前提是教师。俗话说:教给学生一碗水,老师应有一桶水。事实确实如此,在我看来教给学生一碗水,老师需要有一桶活水,也就是说我们教师的知识面要广,内容要不断更新。具体到专业方面,音乐教师应该有扎实的音乐理论基础、过硬的伴奏技术、高超的演唱能力以及充满激情及幽默的教学语言。实践证明,当我教唱一首新歌时,给学生做示范表演时,学生注意力最集中。此时,他们不仅是在判断老师的歌曲表达水平,更是从老师身上找寻歌曲的艺术魅力。因此,我必须做好示范,这样才能给学生树立良好的形象。
音乐教学过程中,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重要,是音乐教师长期需要探索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学方法;翻转课堂;教学情境
在以往的小学音乐教学中,一方面,教师普遍采用讲授式的教学模式,即在上课之前按照课程标准进行备课,在课上给学生进行必要的讲授。另一方面,由于学校对学生音乐课重视的力度不够,缺乏必要的音乐器材和专业性的音乐指导教师。这种音乐教学现状根本不会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也很难提升学生的音乐乐感和音乐鉴赏水平。在新阶段,必须践行小学音乐新课改的精神内核,培养学生的整体乐感。本文通过分析三种培养小学生音乐乐感的教学与鉴赏模式,希望为新课改下的小学音乐有效教学提供借鉴。
一、引进“翻转课堂”模式,促进学生思考
在新课改下,“翻转课堂”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逐渐被引进来。所谓的“翻转课堂”,具体来说,就是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变传统单调的“讲授”课为现在的“学生主动学习”课,进而转变课堂的讲授模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要想进行一堂完整的“翻转课”,必须要协调三个内容,也就是合理的网络环境、自觉的学生和充足的时间。
例如,在讲小学音乐三年级下册(人教版)《可爱的家》的时候,由于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熟悉掌握本首歌的音乐节奏,通过练习歌曲的乐谱,使学生掌握曲子的升降节奏,不断培养学生的乐感。在进行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先在多媒体上给学生列出一系列的问题,即“关于‘家’的歌曲你们能想到有哪些吗?本课中的《可爱的家》的演唱情绪是什么样的?在看曲谱的时候我们应该注意什么呢?”教师指导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看课本上的音乐乐谱,同时在多媒体上给学生播放这首歌,使学生进行深刻体会。学生分析过后,通过自己的思考提出了一些新的问题,即“用什么样的声音最能表达这首歌的情绪呢?模唱时候应注意什么事项?”教师带领学生分析这些问题,完成本课的音乐教学目标。
二、引进“微课”教学,促进学生理解
“微课”主要是采用视频讲课的方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录制几分钟的短视频,对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进行一一讲解,便于学生更好地抓住本课的重点和难点,理解课程内容。它改变了传统的教案设计模式,直接突出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删去不必要的讲课内容,便于学生学习。采用“微课”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可以很轻松地抓住课程内容的重点和难点,给学生点明正确的学习方向,有了新的学习动力,不再是没有头绪地学习。
例如,在讲小学音乐四年级下册(人教版)《少先队员采茶歌》的时候,由于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可以用纯净、优美的声音去演唱本首歌曲,并指导学生分析具体的音乐节奏和律动特点,培养学生的乐感。在进行本课教学之前,教师先在多媒体上给学生播放一个小视频,在小视频里对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进行一一阐述,即“五度音程的音准问题,圆滑线的唱法,附点四分音符的时值问题,顿音的演唱技巧”等,使学生对这些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接着教师再带领学生分析具体的乐谱和音乐节奏,使学生跟着多媒体进行练习,顺利完成课堂的教学目标。“微课”教学促进了学生的理解,提升了学习效率。
三、设置合理教学情境,提升学生的参与度
在小学阶段,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能力还没有完全发展,学习能力各有差异。所以在音乐教学中,教师给学生设置合理、具体、可观的音乐情境,使学生在可触摸的、可见的音乐情境中学习音乐乐曲,感受音乐的真实魅力,同时不断培养音乐乐感,促进高效学习。
例如,在讲小学音乐二年级下册(人教版)《童趣》的时候,由于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学会唱歌曲《打花巴掌》和《蜗牛与黄鹂鸟》,掌握这些体现童趣歌曲的重要节奏,配合身体的律动,从而提升学生的乐感。在进行本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先给学生播放学生看过的动画片《樱桃小丸子》《三只小熊》的歌曲,从而给学生渲染一种“欢乐童年”的氛围,使学生跟着音乐进行演唱,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之后教引进本课的音乐教学内容,指导学生先跟着录音进行模唱,之后给学生讲述演唱技巧和歌唱节奏,促进学生的理解。
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创新教学机制体制,引进新型的教学手段,如“翻转课堂教学法”“微课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从而不断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提升学生的整体音乐乐感。
参考文献:
第一,游戏说。希勒认为艺术起源于“游戏说”。他认为人在现实生活中受到物质与精神两方面的束缚,渴望运用过剩的精力去达到自由,这就是游戏。从他的观点中,我们可以发现艺术起源于“游戏说”是因为人有过剩精力,由于精力过剩,他们会随意发出声音和做出动作来发泄他们的情绪,而这种声音和动作可能形成某些艺术的初始阶段或原始形态。
第二,模仿说。古希腊的德谟克利特首先提出艺术起源于对自然的模仿。的确,因为人首先是生活在大自然中的,他们为了生存而模仿动物发出的声音或动作,从而获得食物。随着这种简单的模仿可能就成为今天声乐和舞蹈的起源。
第三,表现说。早在古希腊哲学中就把艺术看成是人类心灵的一种表现。著有《艺术的起源》一书的希尔思,把艺术说成是“交流思想的重要手段”。从原始人类最简单的一个叫声发展到今天气势磅礴的歌剧;从原始人类最朴质的一个动作发展到今天包罗万象的舞蹈,等等都是如此。交流思想就是心灵表现,这些都说明人类的心灵表现也是艺术的源头之一。
第四,劳动说。明确地认为艺术起源于劳动的观点,实际上始于19世纪晚期的一批民族学家、艺术史家。德国的毕歇尔在《劳动与节奏》中指出,劳动、音乐和诗歌最初是三位一体地联系着的。这说明了音乐与劳动是有联系的。如:劳动号子、山歌、小调这些体裁就充分证明艺术(音乐)离不开劳动。
从上面的介绍,我们不难发现,艺术的起源应该是多源的。正是由于艺术的起源存在多元化,使得音乐这门学科的教学显得与众不同,形态万千。其教学方法在某种程度上与艺术的起源产生紧密联系,不可分割。
首先,从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来分析。
由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心理发展特点不同,因此,我们应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例如: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趋于“动”,这个年龄的学生对任何事情都充满好奇,十分喜欢展示自己和表现自己,并且不受约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常常会用到游戏的方法,让他们在游戏中学会音乐歌曲和简单舞蹈,使他们在这门课中充分感到愉悦和兴趣。从而带动起他们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激发他们的艺术潜能。
游戏的这种教学方法,打破了常规课中的严肃,使小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充分体现了寓教于乐。也是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最喜欢、最乐意接受的方式,同时,也是人本能的体现。这个阶段的学生与原始人类有一些共同特点,从思维上,他们都不成熟,并且他们都渴望从游戏中得到愉悦。因此,音乐教师利用这种表现人类本能反映的方法来进行教学,自然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但对于中学生就不能用这样的方法,因为他们的心理特点在这个阶段相对复杂一些,他们正处于似懂非懂的心理状态,思维相对成熟,对于音乐课他们既想积极参与,又有些腼腆和羞涩。对于这个阶段的学生,应该将游戏的方法转变为提供表现机会的教学方法,开启他们的理性思维,使他们在音乐的学习中除了感性认识,还能够得到表现的舞台,从而提高自信,以及审美能力。使学生对学习音乐和欣赏音乐的兴趣更加浓厚。正如艾伯利斯、霍弗・克劳特曼著《音乐教育的理论基础》一书中提到的:“必须牢记学校关注的主要是对学生的教育工作。艺术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机会,来丰富他们的生活,用声音、形体、色彩来表现他们的自我。艺术使多重感觉和感官更为活跃,它们不是形同虚色,而是持久的表现手段。教育工作者应该像关心技能发展一样关心人的发展,艺术则允许每个学习者展示他的作为人的潜能”。
从对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这个方面分析来看,我们认为在教学中运用如游戏、模仿、表现等教学方法与艺术的起源不谋而合。由此,我们认为艺术起源有利于音乐教学的发展,并对其起推动作用。
其次,从现在中小学音乐课安排的形式上看。
小学生的音乐课多以弹唱课为主,由于这个阶段学生的发展特点决定了他们喜爱模仿,因此,国家在艺术课程教材的编订中,十分注重这一特点,所以,把音乐课的形式、内容重点放在让学生的模仿教学上,同时,这也是艺术最基本、最原始的表现手法。通过这种教学安排充分体现了从其学生的本能入手的特点,并且有较好的教学效果。
中学生则不同,大多数这个阶段的学生由于正处于变声期,因此,不愿意甚至反感唱歌,他们大多数比较喜欢欣赏音乐。另一方面,中学生随着年龄和知识的不断增长,也渐渐地变得含蓄和更有理性一些,简单的学唱歌曲已经不能满足他们对音乐的渴望,因此,这时音乐教师更多的是以欣赏教学为主,通过一些实践活动如:劳动、表演节目、文艺汇演等形式来培养学生,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音乐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