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学音乐教学课题研究范文

小学音乐教学课题研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音乐教学课题研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小学音乐教学课题研究

第1篇:小学音乐教学课题研究范文

1.课堂中注重实践技能学习,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生而言,对音乐的的感知和理解能力较低,所以理论的学习教学是不适应学生的发展,相反,音乐技能能够有效的学习,而且学生更加感兴趣[1]。技能训练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音乐感知能力有很大的提高,同时简单的辅助一些理论知识的学习,这样学生对音乐能够有很入的了解,在不断的训练学习中,学习积极性也会增加。教师把握好教学,有效地组织课堂,加强学生音乐技能训练。技能训练的目的是让学生参与,发挥学生主动性,比如在进行节奏教学的时候,就可以调动身体,用手进行伴奏,同时,还可以给学生提供相应的小乐器进行实践训练,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会更加大,或者利用身边的物品,比如尺子,笔等也能达到效果,这种轻松,富与玩乐的教学能够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对音乐也会产生很大的兴趣,这样学习的效果自然也就会有大幅度的提升。

2.在课堂教学中加入游戏教学元素,培养学生兴趣

小学生比较好动,都有玩的天性,音乐教学本来就是一种愉快的学习,如果加入游戏元素,进行游戏式的教学,能够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还能有效帮助学生提高音乐方面的表现力和理解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游戏是小学教学中常見的教学辅助形式,能够对学习有个直观的感受和认识,同时加深学习记忆,让很多难学的知识能够以一个简单的方式呈现。游戏能让学生对音乐学习产生主动性,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要巧妙的利用游戏教学模式和游戏元素的开发,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1中,游戏活动和音乐教学就可以进行有机的结合。比如说在进行音符音阶教学的时候,就可以让学生进行接龙的游戏,模仿听到的声音,通过一些简单的识别,让学生了解到音色,音调等等。游戏教学是培养兴趣的重要途径之一,学生在游戏中对学习也有所提高[2]。

在音乐教育当中会涉及到非常多的专业性知识。对此,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对于音乐识别的能力有着非常显著的意义和价值,有利于学生借助不同的音乐判断不同的音符、音阶。在唱歌的时候加上律动,可以让教学效果更加理想。许多歌唱家在舞台当中进行演唱时会,都会添加一定的动作或手势,这一些动作都可以让舞台变得更有内涵,同时在唱歌的时候适当的添加一些律动,可以帮助学生更丰富的表现歌曲。例如,在《东方之珠》的教学中,可以将歌曲进行分解:A段的第一段歌词是又能用右手单手写2,第二段歌词是用左手单手写2,B段是用双手写。通过这样形象化的教学,可以让学生对于节奏的理解以及歌曲的表演能力得到显著的提升。

3.应用声势律动,突出特色音乐教育

在音乐教育当中合理的应用声势律动,不仅可以提升学生对于音乐的感知以及最原始的认识,同时还可以丰富音乐教育的类型,声势律动的教学可以让学生形成对多种音乐类型的共同理解,同时应用声势的伴奏,可以提高学生对于音乐学习的默契程度,并促使学生的音乐素养得到提升。在音乐教育当中合理的应用声势律动,可以有效的培养学生的身体协调能力,并通过不同的参与方式,提升学生对于音乐的认识,并促使学生相互之间可以实现更加密切的和谐。在声势律动的教育当中,教师可以应用非常多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例如节奏模仿、接龙游戏等等,在这样的课堂当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更高。

例如,在《伏尔加的船夫曲》欣赏过程中,在提到了劳动号子这一内容时,便可以让学生模仿纤夫拉纤的过程,伴随着音乐的结哦组,让学生排队统一进行拉纤的动作,这样不仅可以深化学生对于主题的理解与认识,同时还可以在律动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劳动号子的作用,突出劳动号子的教学效果。

第2篇:小学音乐教学课题研究范文

关键词:音乐本体;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

从音乐本体出发,提高音乐课堂的音乐性,已成为当下音乐教学的热点话题。回顾课改以来我们的音乐教育,是不是过分注重了所谓的教学形式,而忽略了音乐的本体?在音乐教学中,音乐课程中的“双基教学”到底应该放在一个什么样的位置上?多年来的实践经验证明,忽视音乐本体的音乐教学,不是真正的审美教育。作为一线的音乐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努力将这一理念付诸于教学实践,让音乐教学回归本源。

一、教学目标的制定要关注音乐本体

众所周知,教学目标的制定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是非常关键的一环。我们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多问自己几个什么:一问这节课让学生获得什么;二问多长时间可以获得;三问知识与技能如何获得;四问教学后目标达成度如何?以此四问为出发点,一切教学活动都紧紧围绕目标有序展开,决不能为了追求表面的热闹而使教学手段与目标脱节。

例如,低年级唱游课《小星星变奏曲》的教学目标可以这样制定:(1)欣赏《小星星变奏曲》的片段,在游戏、模仿、演奏、表演等音乐活动中体会乐曲不同的情绪。(2)能用断、连的方法复习演唱歌曲《闪烁的小星》,同时体验、感受歌曲的情绪及所表达的优美、安静的意境。(3)欣赏不同版本的《小星星》,同时选择自己喜欢的版本为其配上不同的表演动作。在这个教学目标中,教师通过看、听、唱、舞、创等活动从多个角度引导学生学习,教学目标明确,教学重点突出,充分突显了音乐学科的特点,真正做到了从音乐本体出发。

二、教学资源、教学内容要回归音乐本体

1.回归“双基”,回归音乐审美的本源

在音乐新课标实施过程中,通过大量的实践,我发现了一些值得商榷与思考的问题。如,音乐课程中的“双基教学”到底应该放在什么位置?实验稿为了突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精简了大量内容,淡化了音乐知识和技能的安排,将其分散到各个教学领域“结合”。实践证明,淡化“双基”的音乐教育,不是真正的审美教育。

柯达伊提出,音乐欣赏的教学原则是聆听之前必须先唱。北京刘稳老师的欣赏课《京腔京韵自多情》中,正是遵循了这个教学原则,在欣赏教学中,学生的唱生动且高效:学生通过唱来体验音乐韵味,感受音乐形象,把握音乐形态,学习音乐要素,体现了音乐教育的审美与文化传承价值。从这个音乐教学片段中,我们可以充分感受到音乐的审美体验需要双基的支撑,在愉快的审美体验中轻轻松松地落实了双基。

2.精选内容,品味音乐要素的表现作用

在教育走向信息化的今天,面对丰富的教学资源,作为引导者,课前我们要做细致的甄别,筛选有利于我们达到课时目标的内容,避免繁多的教学内容使我们无暇顾及音乐本体的现象。

如欣赏教学中,老师很容易照本宣科,堆砌内容。为了体现对“相关文化”的关注,就将地理、历史、风俗等知识一股脑地堆砌到课堂中,实际上,有很多知识与音乐本体并没有多大的联系,以致教学中出现“音乐”和“文化”教学“两张皮”的现象。浙江张雁南老师执教《梦幻曲》,巧妙地依托一个音乐泡泡,引导学生想象用手掌托起泡泡随音乐起伏的情景,让学生在感受乐曲旋律特征的同时体验了乐曲梦幻般的意境。在细致聆听音乐时,她用课件演示了泡泡随着音乐飞舞的轨迹,帮助学生在头脑中清晰地建立了旋律的高低走向,引发了学生对音乐要素的思考。

三、教学活动要围绕音乐本体

吴斌先生曾说过,教师要精心、谨慎地选择让学生关注音乐的有效活动。教学活动应当针对音乐学科本身的特点,围绕音乐展开,在提高学生音乐技能的同时,在实践中引领学生感受音乐的魅力。

天津付群老师执教的《智取威虎山》,把传统的锣鼓经演奏改用电子合成器的巧妙表现,丰富了戏曲音乐的表现形式,拉近了音乐与学生的距离。本课先用学生熟悉并喜欢的Rap这一形式诵读西皮唱词,体验快节奏,再用锣鼓经伴奏诵读唱词,体验西皮快板。付老师的这一巧妙设计,使京剧这一古老的艺术与学生不再遥远,同时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让音乐课堂回归音乐本体,音乐老师任重而道远。让我们关注课改,践行课改,在课改实践中坚定目标,用正确的理念和科学的方法不断修正自己,积极探索,开创音乐教学的新局面,捧出如云锦般灿烂的音乐教育之花!

参考文献:

[1]吴斌.关注音乐[J].中国音乐教育,2006(1).

第3篇:小学音乐教学课题研究范文

针对当前农小(农村小学,以下简称农小)音乐教育中存在的教学观念、教学设施、教学手段、教学内容过于落后以及教师专业素质偏低等问题展开初步探讨,探索性地提出新课改背景下的农小音乐教育实施策略与建议。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新一轮教育与课程改革的开始,这就对我国的基础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素质教育实施重要手段的音乐教育,面临着进一步的深层次变革。音乐教育关系到学生艺术视野的拓展、道德情操的培养以及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健全发展。但当前农小音乐教育问题的存在,对于上述目标能否实现,着实令我们担忧。本文欲就农小音乐教育中存在的教学观念、教学设施、教学手段、教学内容过于落后以及教师专业素质偏低等问题展开初步探讨,探索性地提出改进策略与建议。

一、我国农小音乐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学观念落后,对音乐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目前,我国虽然正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但对农村小学的影响远没有想象的那么深入。部分学校始终无法跳出“升学率怪圈”。对于小学的音乐教学来说,小学音乐始终以一个“副科”的角色出现在学生与教师面前,“砍掉”音乐课的呼声时有耳闻:并且在农小音乐教育实践中,存在着非音乐专业老师代课的现象,可见农村小学对音乐教育的重视程度。笔者认为,没有从科学的角度认识素质教育观念,是造成农小音乐教育现状的主要原因。总之,由于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无论是政府、学校,还是家长都对小学音乐教育都“心存偏见”,致使农小音乐教育淡化:严重影响了小学音乐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也影响了学生的健康发展。

(二)农小音乐教师专业素质偏低,缺乏有效培训。

当前,农小音乐教师的中坚力量可以说仍是相当数量的非音乐专业教师,他们在农小音乐教育岗位,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由于这些非音乐专业教师多没有受过专业化音乐教育。多是出于兴趣、爱好,通过长时间的坚持,使自己在音乐方面有了一技之长,他们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专业音乐教师,对于音乐专业教师必备的素质可谓是无从谈起,如:钢琴、电子琴不会弹,手风琴也不会拉等,更谈不上其它乐器的弹奏。对于好不容易配备齐全的教学设施,因为教师个人技能问题,却闲置不用,成了学校的硬件摆设。如果说农小音乐教师的专业素质是历史遗留问题,那么不能对音乐教师开展专业的技能培训,则是学校教育管理者的失职。不能对音乐教师开展有效的继续教育培训,只能会使教师的专业技能及学校教学水平越来越落后。因此,急需重视与加强对农小音乐教师的继续教育培训。

(三)小学音乐教学设施落后,不能有效满足教学需要。

在当前众多农村中小学中,音乐教育的设施可谓是极其落后,缺乏专用的音乐教室,甚至连音乐教学书籍、挂图等教具都严重缺乏,更不用说专业化的琴房。对于农小音乐教育,最常见的教育设施就得属于破旧的风琴了,至于其他音乐教育辅助工具则很少有。因此,导致很多农村学生在音乐知识学习过程中,分不清竹笛和箫的区别,对于音乐教材中提到西洋乐器更不知为何物。在农村小学生的概念里,只要能发音的器乐都是“琴”;农村小学的音乐教学设施的严重缺乏,导致有效的音乐教学不能开展,进一步制约农小音乐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

(四)小学音乐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手段落后。

在农村小学教育中,虽然大多数学校都已能够正常开设小学音乐教育课,但却存在着教学内容单一的问题,将音乐教育课开设成“唱歌课”,甚至“流行歌曲课”或“革命歌曲课”。这些现象的存在,说明了一方面农小音乐教育教学内容的缺乏,另一方面缺乏有效的教学手段,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音乐教师以流行歌曲应付了事。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小学音乐教材与小学教学现状不相适应。教师不能很好地理解教材内容、也不能很好地利用自己的教学技能开展教学。加之,小学音乐教学资料缺乏,使农小音乐教学缺乏系统性、多样性和丰富性。

二、新课改背景下农小音乐教育问题的研究与对策

(一)转变教育观念,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要想改变当前农村小学面临的音乐教育的现状,需要我们彻底抛弃旧的教育观念。首先,各级教育管理部门要彻底转变农小音乐教育的指导思想,将农小音乐教育开展与新课程改革标准结合起来,严格执行《小学音乐课程标准》。其次,需要农村小学的直接管理者~小学校长们摒弃“主课”与“副课”的旧思想,确立小学音乐教育与其他学科的同等重要性。再次,从事一线教学工作的小学音乐教师们要有敬业精神,切实提高师德素养,扎扎实实地上好每一堂音乐课,真正使学生获得身心的全面发展。

(二)加强对小学音乐师资队伍的培训与建设。

一方面,要想方设法地吸引高素质的音乐教学人才到农村中小学工作。当前,我国众多高校都已经设立并开设了音乐教育专业,每年向社会输入了大量的音乐专业毕业生,通过为他们提供发挥专业特长与聪明才智的舞台,相信会有高素质的音乐专业人才走进农村小学。另一方面,要彻底解决农小音乐教育的师资不足问题,就需要不断地扩大全国各大音乐院校的招生数量以及师资力量,动员优秀生毕业后到农村工作和发展。各县教育局也可亲临各大音乐院校招聘优秀的专业人才到学校工作。同时,还可以到音乐院校聘请优秀教师到农村小学开展教师培训,切实提高农小音乐教师的专业素质。

(三)加大农小音乐教育的投入。

我国各级各类学校,可以说是实施音乐教育的主力,而音乐教学设施条件如何、音乐教师素质高低又是制约我国音乐教育发展成败的关键。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已经多年的今天,我国成功解决了中小学的危房问题,中小学教师工资也获得了有力保证,因此,我国中央及各级地方政府应加大中小学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力度,努力改善中小学的办学条件,如:修建专业化的音乐教室,配备钢琴、电子琴等音像器材以及开展多媒体教学的设备等;还可以通过在图书馆、资料室中增加相关音乐教学书籍、杂志以及音像资料等,供小学音乐教师们自学和研究使用。

(四)配合新课改,积极开展教学改革。

第4篇:小学音乐教学课题研究范文

为此,我们提出了“建立音乐课堂发展性评价体系的实践研究”的实验课题。通过对传统音乐评价的改革,建立小学音乐发展性学生评价体系,使学生从传统评价中的“失败者”变成“成功者”,从被评价者变成评价的主人,使学生从被动的考试状态中解放出来,焕发出蓬勃地生机,从而使音乐教育充满生命的活力。

一、研究的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研究的目标:

通过建立新课程背景下音乐课堂开放性评价体系,改革传统的评价方式,探索并开发适合学生的评价策略,建立充满人文关怀、关注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在评价中,点燃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关注学生的后续发展,引导学生正确地进行自我认识和自我实现,在洋溢艺术魅力和文化氛围的音乐活动中享受快乐音乐。

主要研究内容:

(一)关于音乐绿色评价内容的研究。

传统的音乐评价中,评价内容往往局限于唱一首歌,完成一张音乐知识考卷等。《音乐课程标准》指出:“对学生的评价应关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与知识技能方面的指标,还应考察学习过程与方法的有效性。”

(二)关于音乐绿色评价方式的研究。

传统的音乐评价方式刻板单一,通常都是在期末采用笔试或口试两种方式来对学生进行评价,这种“一卷定高低”、“一曲定乾坤”的方式仅仅是评价了学生认知学习的一部分终结性的结果,而忽视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进步和变化,无法真实地反映出学生的整体音乐素质。所以,我们在评价中要将定性定量相结合、自评互评相结合、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尽可能真实地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情况。

二、研究的方法

(一)调查法:建立课题研究的第一手材料的数据。

(二)文献研究法:收集相关的文献资料和研究成果进行比较、筛选、吸收、运用,并结合本研究加以创新

(三)经验总结法:依据研究目的,把实践获得的结果,进行总结提高,最后上升为理论。

(四)行动研究法:针对课题研究实施中出现的问题,在行动研究中不断地探索、改进工作,解决课题出现的实际问题。基本模式是:计划――行动――考察――反思。

三、研究成果及形式

通过近一年的研究及实施,我们对课题的研究目标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初步确立了绿色评价的评价内容,那就是突破传统音乐评价中唱一首歌,完成一张音乐试卷的旧有模式,转向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的有效性,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与知识技能等方面的指标。在评价方式上我们初步探索了发放学生音乐评价表、设置“音乐学习点数卡”、建立学生音乐档案袋三种模式。实践证明,我们的研究是卓有成效的,学生的意见反馈是最好的证明。

(一)发放学生音乐评价表。

评价表分为平时课堂音乐学习评价、学期终结性评价两类,由学生、老师、父母共同参与评价表的制订与填写。

(二)设置“音乐学习点数卡”。

音乐学习点数卡是一种印有不同点数的精美小卡片,按课堂音乐学习、课外音乐学习两大内容,全面综合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按学生的学习情况,奖励学生一定点数,学生一学期所获的音乐学习点数卡的多少,直接与音乐可和挂钩,效果甚佳。

(三)建立学生音乐档案袋。

学生音乐档案袋由学生自己完成,自行设计蕴涵音乐色彩的个性化档案袋封面。档案袋中可放入学生的音乐成绩评价表,学生的演出照片、光盘、各类证书,音乐感悟、音乐故事读后感等,一切与音乐学习有关的资料都可以放进去,真实记录学生的音乐学习历程。

四、研究收获

我校李红校长是湖北省艺术学科带头人,有丰富的课题研究和实践经验,直接担任本次课题研究的顾问和指导。课题研究主要负责人张翼凤,是广州市优秀音乐教师、小学音乐高级教师,曾承担过国家级重点课题《中小学音乐课堂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子课题的研究,并获得课题成果一等奖。其余组员均为小学高级教师,都曾承担过课题研究并已顺利结题。是一个有先进教学理念、责任心强、工作热情高涨的团队,我们在课题的实施中,收获了:

(一)以理论学习为先导,提高科研素养。

教育科研素养是教师教育成熟程度高低的重要标志,它将直接影响到课题研究的进度和深度。所以,在课题申报伊始,我们就注重课题组教师科研素养的提高,以由经验型教师向科研型教师转化为目标,做好各项学习研讨工作,推进课题的实施。

(二)在实践中汲取经验,构筑绿色课堂。

1、课题理论的学习坚持以个人自学与集中交流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要求每位课题组成员经常收集一些相关音乐教学评价的理论材料,在学习的过程中及时做好学习心得的撰写,并在课题组活动上进行交流、探讨。

2、我们课题组成员分工合作,每一学期都由成员依据课题研究计划积极制定各年段的具体实施计划,学期末撰写各年段的研究总结,是课题研究落实在实处,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加强集体备课,在集体备课时,由执教老师做中心发言――说教材,说教法、学法,阐述所体现的新课程理念,在各自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提出改进意见。对于出现的问题,大家争相探讨。

3、扎实开展课堂教学交流活动,组织好示范课、研究课、公开课。听课后积极开展评课活动,抓住课堂的亮点,谈自己的体会与收获,真正做到一课一得。

4、在研究过程中及时做好总结和推广工作。

5、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课题组老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第5篇:小学音乐教学课题研究范文

  音乐的开题报告1

  一、课题名称: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音乐素养的策略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当前依据新课标的要求,推进素质教育已成为时代的呼唤,成为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这项复杂的社会系统过程中,作为学校教育基本组织形式的课堂教学,如果培养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是我们音乐教师当前的首要任务。我们要资助引导学生从理论法学习、创造、发展音乐,挖掘音乐的真理与魅力。培养学生对音乐有较高的认知能力和审美能力,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对外部事物叫深层的感悟能力,使其养成终身学习的能力。此项研究,不光是提升教师和学生素养的需要也是新型社会下学校发展的需要。

  三、课题研究目标。

  通过研究本课题,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通过研究这一课题,加强音乐理论教学,在教学中要求教师采取多种教学方法,达成教学目标。提升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通过各种形式提倡健康音乐的学习与欣赏,提升音乐教师的素质,发挥音乐教师的主要作用。

  四、课题研究内容。

  1.研究有效的提升学生音乐素养的课堂教学方法,在音乐教学中注重多元文化的教育。

  2.研究整理挖掘有利于学生发展的优秀音乐资源,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加强学生审美素质教育,提升音乐素养研究策略的有效性。

  3.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提升音乐素养研究的现实意义。

  五、课题的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的方法:问卷调查统计法、个案研究法、比较研究法、行动研究法、案例研究法。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和计划。

  第一阶段:

  1.明确实验目的,搜集相关资料。

  2.制定研究方案,组织研讨。

  3.通过认真学习,观看《音乐课程标准》等书籍。

  提供研究参考、借鉴。

  具体时间为:20**年9月——20**年10月。

  第二阶段:

  1.抽查,了解围绕课题在所教班级实践操作。

  2.分工明确及时展开研究工作。

  3.同课头研讨、展示,兑现分析。

  4.结合第二课题开展兴趣小组活动进行展演。

  具体时间为:20**年10月——20**年12月。

  第三阶段:

  1.围绕教材开展一系列与课题相关的音乐教学活动。

  2.课题归纳总结。

  3.收集,整理资料对课题研究进行全面总结,撰写课题报告。

  4.按期学习交流,互相听课,组织艺术实践活动。

  5.总结陈诉。

  具体时间为:20**年1月——20**年6月。

  七、课题预期的成果与体现形式。

  传统教学形式与现行的教学模式的碰撞,学生及社会思想的改变,课题的研究会有一些困难,但是课题经过一年的研究,学校领导的重视及各项配合再加上全体课题组人员,相信一定客服各种困难,取得良好的成绩。我们也将此研究报告及课件,调查结果,课案,表格等形式把结果予以展示。

  音乐的开题报告2

  (一)来源和论文类型

  1.选题来源:自行命题

  (二)课题的背景及目的意义

  1.选题的背景

  2001年我国教育部颁发了《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已正式启动并使用,这标志着我国新一轮的基础教育音乐课程改革已全面开展,我国基础音乐教育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使得中小学的音乐教育得到了长足的进步。音乐教育作为九年义务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不但能够使人的思维更加活跃、陶冶人的情操、开阔人们的视野、丰富人们的生活,同时对开发提升人们的智力、增加想象力、培养创造性也有着一定的作用。

  但是,从近二十多年来少数民族地区基础音乐教育的状况来看,由于受地理位置、经济环境和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在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的音乐教育发展长期停滞不前,与推进素质教育的时代不能在同一步伐上。音乐课至今没有得到重视。少数民族中小学的音乐师资力量和教学设备都严重缺乏,且管理与对音乐的研究也较落后。这些地区的教学质量普遍很低,教学模式很单一,大部分都是以传统的教唱模式为。由于地区条件的局限性,相关专业毕业生的自主择业性观念又较强,使得较偏僻的地区中小学音乐师资力量严重欠缺,那么这些发展较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也就很难接收到专业的音乐知识,感受不到音乐带来的乐趣,因此也就难以发挥出音乐本身所要实现的美育功能。

  2.选题的意义和目的

  本文中的湘西自治州全称是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于湖南省西北部,云贵高原东侧的武陵山区,与湖北省、贵州省、重庆市接壤。湘西自治州内居住着土家族、苗族、汉族、回族、瑶族、侗族、白族等三十个民族,其中以土家族、苗族居多。由于湘西地理位置偏僻,地处武陵山区,境内山峦叠起,丘陵起伏,多民族杂居,湘西自治州是全国重点扶持的贫困地区,已被列入国家西部大开发的计划之中。由于该地的地域封闭性和交际范围的限制,经济落后,教育基础很单薄、教育改革起步较晚,因此也使得那里的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入,大多城市中小学的音乐教育都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音乐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湘西自治州这个较为落后的地区有着一定的复杂性、分散性、地方性和落后性等特点。本课题通过对湘西自治州中小学进行了初步的的考察与探索后,对当地中小学的音乐教育的状况有了一定的了解,找出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对策,对促进该地区的中小学音乐教育教学效果的提升与改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人生长在湘西,深知当地地区音乐教育的落后,希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可以为推进该地区的音乐教育教学能略尽微薄之力。

  (三) 研究现状综述

  湘西地区的音乐文化积淀很深厚,音乐舞蹈更是该民族地区中群众们不可缺少的文化生活内容,因此,大部分研究者把研究的目光集中在对湘西民族传统音乐文化之中,也取得很大的成效。但反观对湘西地区中小学的音乐教育的研究则起步晚,成果极少,且都是以论文与期刊的形式出现,至于专门研究该地区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成书目前还没有,可见对其研究的薄弱与缺乏。现对湘西自治州的音乐教育研究分述如下:

  1.已有硕士论文研究现状

  陈育梅的硕士论文《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中小学环境教育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从教育环境产生的国内国外背景的简单介绍,然后从问卷的调查统计对湘西自治州中小学的教育环境进行了较为客观的评估,后对当地的现状进行分析,发现其中的问题并提出有效发展的对策。该篇论文是对整个湘西州中小学教育环境的状况一个详细的调查概述,对后面中小学音乐的教育的研究提供了可行性的参考价值。

  侯杰的硕士论文《湘西多民族杂居地区中小学音乐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该篇论文是结合湘西多民族杂居地区的实际情况,展开对该地区中小学音乐课程资源的研究,对湘西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实施音乐课程提供了切合实际的理论指导,扩展了其研究的视野。同时结合音乐人类学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观念,从跨文化这一角度来审视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不但为少数民族音乐教育的研究提供了新视角,也使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和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得到实际的运用,为理论提供了的支撑点。改进传统教育的以音乐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具有促进作用。

  王跃辉的硕士论文《湘西自治州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调查与对策思考》,该论文从湘西自治州农村中小学的音乐教育为着力点,以过发放回收问卷,统计调查结果与分析这一客观调查来研究当地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情况。而后对湘西州农村中小学的音乐教育从对湘西各级部门和教育主管部门的几点建议;对如何提升湘西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师综合素质的思考和关于建设湘西自治州乡土音乐教材的思考这三个方面提出了发展对策。

  2.各类期刊已有研究成果

  王蓉芳,唐寅玲发表的期刊《论少数民族地区音乐教育的文化功能:以湘西自治州为例》,本篇文章从少数民族地区音乐教育文化的积淀、文化的传递、文化的选择以及文化创新这四个方面的文化功能进行探讨和研究。

  周慧《论湘西多民族地区中小学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依据湘西民族地区中小学音乐课程资源开发的原则和方式,结合吉首大学音乐舞蹈学院音乐教学实践活动,展开对音乐课程资源实践教学利用的研究,以乡土音乐资源整合为理论前提来提出乡土音乐资源整合的具体做法,以适应新形式下的湘西中小学课堂音乐教学的需求。

  杨蓉《湘西地方音乐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及利用》在文中分析了湘西地区音乐课程资源的种类,并简要说明了课程内容资源的调查与筛选的方式方法。对该地区的音乐课程的建设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陈瑾《湘西农村音乐教育改革的思考》从对湘西农村音乐教育发展现状及分析入手,提出教育机构在思考当地文化发展的通史,更应重视民族地区有特色的文化传播和继承,并着力于本民族地区的音乐教学研究和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以湘西传统音乐为突破口,改革农村音乐教育,并提出了新思路:让有特色、简单易学的民间乐器进课堂;结合科学的发生发声,学唱湘西民歌以及利用湘西民间舞蹈资源,开设室外音乐课堂。

  田爱萍《湘西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对湘西农村音乐教育观念陈旧、师资力量不足、设备落后等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陈文静《关于湘西农村音乐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一点思考》。作者主要阐述了如何将湘西丰富的地方音乐课程资源引入课堂,其研究成果对开发与利用湘西音乐课程资源,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龙勤彪的《湘西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前景探析——以两河中心小学为例》。从客观上进行探索与分析,从主观上提出一些具有建设性的建议与意见。

  肖翠《湘西自治州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与研究》。该文章通过对湘西所管辖两区两县的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整体状况深入的调查研究,整理出了农村音乐教育的问题与不足,细致梳理的问题的形成原因,从而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与途径来促进湘西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发展。

  刘廷新的《自治州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调查与分析》。文章对湘西农村部分中小学的音乐师资力量、教学设备、学校及家长对该门课程重视与认识等方面做了一些调查,指出应从提升认识、更新观念,巩固师资,引进专业人才等方面入手来解决当地的音乐教育问题。

  从以上已有成果以及本人所搜集的资料显示,在对湘西自治州音乐教育的研究方面,其成熟的研究成果并不多见,且大多数论文资料都是针对一些常见的教学现象进行论证,并谈一些较为主观上的体会及感想,没能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及解决所存在的问题,其创新性成果也并不多,可实施性也不强。

  (四) 研究内容

  本课题将分为四个部分来进行研究。

  第一章 选题的背景及目的意义

  第二章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中小学音乐教育概况

  第三章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调查与分析

  第四章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中小学音乐教育发展策略

  本课题是通过发放问卷,对湘西自治州地区的中小学进行农村与城市的分层发放,并对这些学校的音乐教师与学生进行随机抽样来进行该地中小学目前的音乐教育情况的了解。通过对部分县市的教育局领导,学校领导、音乐教师、学生以及走访部分学生家长进行调查。从对学校的教学设备、师资力量以及教师的专业素质->本质和教学方式方法等情况来研究。努力分析出教师在实际教学活动中的情况和影响的因素,剖析学生学习的心理状况和影响因素。对以上问题产生的原因做出客观分析,为湘西自治州音乐教育的健康发展找出切实可行的对策。

  (五)难点和创新之处

  1.研究难点

  湘西自治州辖吉首市和花垣、保靖、永顺、龙山、泸溪、凤凰、古丈这七个县。其各个县市的中小学都较分散,且都距离较远。由于这里特殊的地理位置原因,整个湘西的教育都较发达城市单薄。据本人所了解,湘西州里面发展较快较好,教育也相对比其他县发达一点的城市中小学,对音乐课的重视程度不够,在这个只关注学习分数的教育大浪潮里,大部分学校比较重视学生的主科教学,因为这影响着他们的升学率。而在落后偏僻一点的农村中小学里由于教学设备以及师资的缺乏,音乐教学活动则难以顺利开展。这给湘西自治州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研究增加了很多难题。

  2.创新之处

  首次系统的全面地从各个方面对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情况进行调查与分析。采用发放回收问卷得到最新的数据来统计,掌握一手资料,并客观的分析当地的实际情况。

  (六)拟采取研究思路与方法

  1.研究思路

  第一步,搜集整理湘西自治州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文献资料。

  第二步,实地调查当地中小学音乐教学情况。

  第三步,分析所得调查情况,研究其中的问题,并给出建议。

  2.研究方法

  本论文在研究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结合现状实际调查,以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1)文献研究法:主要通过图书馆书刊查阅以及网络电子书刊、资源等方法搜集文献资料,努力占有第一手资料,力求系统、全面地搜集与研究论题相关的教育资料来进行客观、全面和细致的梳理。

  (2)访谈法:选择性的对本课题有关的领导、教师、学生、部分家长及各相关人员进行各种方式的访谈,包括面谈或者电话等。并对所得到的回答进行客观的分析来获取所需的资料。

  (3)问卷调查法与抽样法:采用发放问卷,对湘西自治州地区的中小学进行农村与城市的具有代表性的学校来分层发放,并对这些学校的音乐教师与学生进行随机抽样调查来获取所需资料。

  (七)研究计划进度

  20XX.5—20XX.8 选题并收集资料,撰写开题报告

  20XX.9.16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答辩

  20XX.10—20XX.3 撰写毕业论文,完成初稿

  20XX.3—20XX.5 修改毕业论文,定稿

  20XX.6 毕业论文答辩

  (八)参考文献

  1.著作类

  [1]周纯禄.跨世纪的奠基礼:湘西州教育综合改革研究[M].成都: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3.04

  [2]孟铸群,陈红涛:湘西民族教育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8.07

  [3]秦平著:民族教育探索与实践[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8.01

  2.论文类

  [1]侯杰.湘西多民族杂居地区中小学音乐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D].湖南:湖南师范大学,2007

  [2]王跃辉.湘西自治州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调查与对策思考[D].湖南:湖南师范大学,2008

  [3]陈育梅.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中小学环境教育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

  3.期刊类

  [1]王跃辉.基础教育传承民族文化—湘西中小学本土音乐教育发展的新思路[J].音乐教育与创作,20**,9

  [2]王蓉芳,唐寅玲.论少数民族地区音乐教育的文化功能—以湘西自治州为例[J].商情,2010,15

  [3]周慧.论湘西多民族地区中小学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2,02

  [4]杨蓉.湘西地方音乐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利用[J].民族论坛,2005,8

  [5]陈瑾.湘西农村音乐教育改革的思考[J].中国农业教育,2006,03

  [6]田爱萍.湘西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J].大观周刊,2011,14

  [7]肖翠.湘西自治州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与研究[J].文学界(理论版),2012,2

  [8]龙勤彪.湘西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调查:以两河中心小学为例[J].20**,7

第6篇:小学音乐教学课题研究范文

在经历了半学年的学习研究,写教学反思、教学叙事等等,我围绕课题进行一系列教学实践,对存在的问题认真探索解决方法。例如,在教授学生英文歌曲时没有新意,甚至流于形式,激发不了学生的兴趣。又如学生读英语,不注意语音语调,对文本的理解不深。学生只能死记硬背,事倍功半。单词记忆又过于单调。针对这些问题我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1. 上好第一节英语课。 第一节英语课,学生满怀好奇地在教室里等着新英语教师的到来,从教师的穿着、声音、表情开始对教师形成某种印象。所以,第一节课非常关键。为了上好第一节课,我把每一模块的第一节课都当做与学生的第一次交流,尽自己最大努力设计好自己的第一节课,创设各种活动,利用一切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建设良好的师生关系。在英语教学中,要实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需要通过多种有效的途径,加强师生间的情感沟通。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尤其注意与学生情感沟通和交流的方式、时间、场合,有些情感沟通可以面向全体;有些需要个别沟通。

3. 充分利用教材本身。传统观念认为教材是学科内容的正确体现,是知识体系的客观反映,是社会生产力的真实表达。新课改后的教材观,要求教师摒弃传统的教材观并走向一种新的教材观:教材即教学内容,它是教学得以展开的必要成分;同时教材也是一种工具、一种材料。既然教材是工具、是材料,教师和学生就可以对其进行加工、选择、取舍和创新。英语教材中创设了很多的英语小游戏,编入了旋律优美歌词通俗易懂的英语歌曲,针对这些资源我们应该充分利用,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4. 努力营造英语口语环境。在班级设置英语角,周二,周四,下午组织学生进行英语对话,用英语讲笑话、讲故事。课间我会留在教室,借机与学生进行英语对话。尽可能地多组织学生运用对话,提倡结合语境“怪声怪调”。进行小组合作,这样小组内优势互补,互相,有利于共同提高。他们共同努力,完成教师布置的各项学习任务,使每个人的努力都能得到认可。既能增强他们的语言交际能力,又能使学生恢复自信。

在这段历程中感悟与收获颇多。首先是教唱学生英语歌曲,学讲英语小笑话、小故事、还有演话剧、童谣、小诗、绕口令、猜谜等等,这些活动可以形成轻松的学习气氛。不少小学英语学习内容可以用歌曲形式表达,这有助于激发兴趣和分散难点。因此,在英语教学中融音乐与英语为一体,能帮助学生理解对话,表现情景内容,创设有声语言环境,使学生自然投入。在唱歌过程中,可以根据歌曲内容进行问答或分角色对话,体现歌曲中的交际情景。英语小笑话和英语小故事不仅老师讲,而且要让学生学会讲,让学生从机械、呆板、单调、紧张的学习环境中解脱出来,消除学习疲劳,并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提高学习效率。其次是设计游戏情景,复习巩固对话内容。在复习教学中依据课文内容设计适合儿童口味的游戏情景,是寓教于乐的好方法,能帮助教师把单调乏味的复习工作变得生动活泼,为学生在轻松自然的气氛中进行语言操练创造了条件,使学生乐而好学。最后是营造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小课题座谈会发言稿(二)

投身课题研究 感受苦乐 收获幸福

善集小学 周学军

首先感谢校办领导给我这次机会让我把课题研究中遇到的问题和感受给老师们进行汇报。在座都是很优秀的教师,对课题研究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我在此抛砖引玉,不恰当之处还请各位批评指正。

去年9月份我参与了禹城市的小课题研究。我的课题是《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研究》对于一个参与小课题研究的我来说,感觉到了科研的神奇,也感觉到了一种压力,仿佛一切都在摸着石头过河。所幸的是,在这过程中我得到了我校领导和全体教师的大力支持,收获很多,也有些感触。

(一)做课题有利于自身专业与学术素养的提高。做课题时查阅资料是免不了的事。这时出于课题研究的需求,你就会寻找时间阅读一些相关教育教学的书籍,学习他人先进的教育 教学理论,通过这一段时间的研究,我学习到了一些先进的理论知识,同时也一扫原先对理论书籍的偏见———枯燥与乏味,而是逐渐习惯阅读它们。与此同时,作为一线教师,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在新课改的实践中,肯定会有许多困惑或发现,经历了一个课题中应该承担完成的过程,让我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及方法有了一个重新的认识,可以说,为自己的专业成长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促进,学习作用。平时,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我往往很少钻研关于教育教学方面的理论及相关书籍,忽视了自己的专业成长,经过这一年的锻炼,我认识到了教师除了平时的教育教学以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意识的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平时要多阅读专业方面的书籍及报刊,工作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应该注重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二)做课题时有利于严谨工作作风的养成。课题研究讲究科学性,严密性,而这种特性有利于教师养成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从而促进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系统化。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对一些我认为是很简单,学生可以轻易解决的问题,就采取简单指导之后便让学生开展活动,但是真正实施后却发现情况并非如此,学生的完成效果非常糟糕,当时便归责于学生的能力差。但是,现在想来实际责任在我,我没有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忽略了对学生的必要指导。自从开展课题研究之后,我开始逐步养成全面考虑各方面因素的习惯,不再随意地、想当然地面对问题,而是事先做好准备,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学情情况,更有效地、科学地开展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也及时做好总结与反思工作,对自己作为一名教师的成长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总之,做课题研究之后,我便有意识的开始去审视自己日常工作的习惯,对一些好的经验或存在的问题进行思考,自觉的去改造自己的教育教学手段,力求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与教学水平,以实现自我发展,自我提高。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改正不足,以更大的热情和毅力投入到课题工作中来。

小课题座谈会发言稿(三)

在小课题研究中感受成长的快乐

——第一学期小课题研究历程、感悟与收获

房寺镇白塔寺小学 逄淑燕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我是房寺镇白塔寺小学的教师逄淑燕,自2010年以来,一直服务于房寺镇的小学语文教育。在这五年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虽不敢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却也在教学中兢兢业业,享受到了教学的成就感。学生们给予我的信任是我努力的源泉,让我一直奋勇向前。

新学期伊始,我得到了一次小课题研究的申报机会,这对我来说简直就是天降甘霖,因为教学语文这几年来,我虽有收获,但更多的是在教学作文中的种种疑惑。因此,借着这次小课题研究的机会,我终于将问题摆上了台面。于是,我将小课题的题目设定为《小学作文生活化教学的策略研究》。

其实对于小课题研究,我算是比较陌生的,更谈不上有丰富的经验。不过,通过这几年来的教育教学工作,我深深地体会到,作为一名教师,时常对自己的教学工作进行深刻的反思,并及时地将自己的点滴感悟写出来,多读一些关于教育教学方面的书籍,并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对一位教师的成长将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我的小课题研究的初衷,就是希望通过这次的小课题研究,解除学生的畏作心理,让学生养成热爱生活、关注生活、善于思考、大胆创新的良好习惯,使学生敢于、勤于、善于,乐于说真言、写实话、吐真情,培养学生依据生活作文的意识、兴趣、能力、习惯以及对生活和习作负责任的态度,逐步提高学生的生命质量。

因此,在小课题进行的这几个月里,我依据教科研所的要求和自己小课题的侧重点,完善了自己的小课题申报表,建立了自己的小课题研究博客,并在博客中上传了小课题的实施方案,撰写了教育叙事和研究随笔,以及我小课题的中期研究报告,转载了若干对我有帮助的博文,在作文教学实践中不断积累材料,发现问题,解决疑惑,继而在博客中上传了对小课题的理解,进一步加深了自己对小课题的认识。

今天,我结合自己在小课题中所做的一些工作,阐述自己对小课题的一点儿微不足道的感悟,不当之处,敬请各位领导和专家批评指正。

小课题研究实际上就是作为教育活动“当事人”、“实践者”的教师,自觉针对自身教育教学实践中的某些问题、话题,进行持久关注,不断反思追问,积极进行改进实践的一个过程。教师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问题,运用教育科研方法,由教师个人或不多的几个人合作,在不长的时间内共同研究,取得结果,其研究结果直接被应用于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工作中去。因此,小课题,从本质来说是一种个人研究行为,由教师个人承担,研究主体同时是责任主体,也是利益主体。

第7篇:小学音乐教学课题研究范文

“科研兴师、科研兴教、科研兴校”是我校始终坚持的科研之路,教育科研是学校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一个学校的教育要发展,教科研必须先行,教育科研与学校的教改和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十二五”期间,我校的教育科研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学校承担的市级科研课题、区级科研课题的研究均以结题。学校因此评为“2014年教育科研先进单位”,现将2011年以来的教育科研工作进行总结:

一、变观念,树信心,营造科研氛围

   “十二五”期间,由于我校领导对教育科研工作的开展比较重视,经常过问,亲自督导。不论是哪里有培训的学习班,都能拿出经费派教师前往学习。在开展教育科研工作的过程中,学校领导还亲自对教育科研工作做阶段性的小结。由于领导高度重视,措施实施得力,活动方式引入,教师的观念不断发生变化,由不自觉逐步走向了自觉,参与热情不断高涨。我校教育科研的氛围进一步形成。我们始终坚持走“科研兴师、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科研之路,争取将教学质量的提高落到实处。

二、定目标,明职责,优化科研机构

    我校领导统一思想,明确目标,专人负责。成立校教科研领导小组,由校长担任组长,由副校长分管教科研具体工作。为了使教师能有更大的热情投入到教科研工作中,我们还不断建立、完善了《校本研修管理办法》、《课题研究管理制度》、《教育科研考核办法》等。对教科研工作取得一定成果的教师,实行政策鼓励、精神激励、物质奖励,进一步激发了教师的教科研热情。多位教师的论文在国家级杂志上获奖和发表。同时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学习教育理论,举办各类科研讲座;积极指导教师进行课题研究,及时反映本校科研动态,宣传教科研理论。

三、研课题,谋高效,提升科研能力

    我校至2011年起,就启动了市级“小课题”的申报工作,彰显“问题真、切口小、周期短、过程实、突出用”等特点,明确“基于问题解决、改进教育教学实践”的主旨,引导出40周岁以内的教师们申报了10多个市级级小课题,如《小学低年级阅读教学“图式板书增效”的课例研究》、《高年级小学生作文心理活动细节指导的案例研究》、《中年级小学生语文课堂笔记的指导策略》、《中年级小学生计算题高频率错误类型、成因及对策的研究》、《高年级数学课有效追问、深化思维的片段研究》、《生活英语任务驱动、游戏激趣的细节研究》、《小学高年级英语自主互助型教学模式的课例研究》、《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激活想象力的案例研究》、《小学低年级体育课安全预防的方法研究》、《中年级信息课“抓两头,促中间”的小组个案研究》等等。这些突出课堂、微观、现场、行动、应用研究的小课题,深受教师们欢迎。先后有20人次参与实施市、区级的课题研究工作,已有1个市级大课题、15个市级小课题结题,形成了市、区、校多级课题研究网络。此外,我校高度重视对教育教学经验的总结和交流,2014年11月在我校组织开展了东宝区高效课堂研讨活动,我校参赛的三节课节节课都体现出教师对学校课题的研究体会和成果,好评不断,均获一等奖,和兄弟学校间也进行了很好的交流学习。与此同时,学校还派出优秀青年教师外出学习,开阔他们的视野、增长他们的见识,丰富他们的经验,促进他们的成长。一批青年教师在学校的积极培养和自己的不懈努力下正茁壮成长。像周阳、彭珺恺、贺群、陈悦悦、左苏妮等90后教师已逐渐成为教科研骨干。在课题课展示方面,周阳老师为大家做了很好的示范,使大家更为清晰地理解了如何将课堂教学与课题研究有机的结合起来,更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四、抓管理,促落实,完善科研档案

我校的教科研工作,从校领导到教师都非常重视,每项工作都安排有专人负责。对局、室有关文件精神,能及时批阅,安排专人负责办理,按时完成各项工作任务,不拖拉推诿。“十二五”期间,学校加强对课题实施过程和鉴定工作的管理,制定了课题操作的细则。我校要求人人参与课题研究。但由于客观存在的教师水平参差不齐,所以我们对每位教师的具体要求也不一样:对于一般老师,重在抓好学习,组织听取与课题研究相关的讲座,了解有关课题的研究报告,使其认识课题研究的意义,掌握一些课题研究的方法,而后根据自己的实际和需要确立一个研究专题,写出简要的研究实施方案,并在科研骨干教师的带领下,一起学习,一起讨论,一起实践,通过一堂课,一种教法,体现研究成果,学年末写一份总结。对于骨干教师,则给任务,压担子,承担课题主要研究工作,使之能成为产生辐射效应的科研核心群体。为保证课题研究的进程和质量,我们对他们的工作在加强指导的同时,更坚持阶段检查。按照学校教科研管理制度每学期逐条检查各课题组的落实情况。从各课题立项批准之后,学校对他们的研究过程全程监督,从开题报告撰写、实施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到活动记录和学习材料的整理,再到调研报告、阶段总结的撰写。研究过程落实,各课题组每学期安排一至二次教学研讨活动,每次研讨有明确的目的,及时反馈。根据课题研究,制订好后先对自己的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做到有案可据,制订好针对性的措施,并定期汇报自己的课题研究情况。使课题申报、论证、立项、指导、结题和成果奖励、推广等各项工作运转有序。

五、勤耕耘,善总结,积淀科研成果

     为激励广大教师积极投身教育科研,学校完善了教科研奖励制度,每学期评比教科研先进个人。对、获奖、学术交流、辅导学生等教育教学成果均有奖励措施。同时及时收集、反馈市级以上各级各类报刊的征文、论文竞赛等信息,着力组织教师参赛、投稿、推荐发表。教师热情极高,我校部分教师将自己的教学经验、教学实践升华到教育科研的高度,提升了自己的综合素质。

第8篇:小学音乐教学课题研究范文

关键词:地方民族音乐、校本课程、鄂温克民歌

地方民族音乐在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凸显出它的优势,尤其是我们内蒙古呼伦贝尔鄂温克族自治旗,幅员广大,地域辽阔,文化悠久,艺术气息浓厚,是学生培养艺术修养的天然土壤。然而由于种种原因鄂温克民族音乐在青少年中受到普遍的漠视,这是十分悲哀的,诚如鲁迅先生所言:“越是民族的便越是世界的”。用鄂温克民族特有的民族音乐感染、熏陶青少年,让独具特色的鄂温克地方民族音乐进入中小学音乐课堂,是一项十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因此,课题研究的重点是把散落在生活中带有乡土气息的地方鄂温克民族音乐、器乐、舞蹈等整理并开发出来,整合到音乐教学的校本教材中,使学生在原有音乐教材学习的基础上,学习、了解、领会地方鄂温克民族音乐的特点、风格。同时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和热爱民族音乐的情感。

我校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挖掘整理校本教材:

(1)、传统的鄂温克民族民间音乐

1)歌曲――“扎恩达勒格”、“鲁克该勒” 、鄂温克民歌

2)器乐方面――鹿哨

3)舞蹈――篝火舞、阿很拜

(2)、现代创编的鄂温克民族音乐

(3)、创作歌曲(原生态)

以哪种音乐形式作为音乐校本课程开发的切入点,让学生最易接受呢?几经思虑,我选择了鄂温克民歌――《鄂呼兰德呼兰》。这是一首鄂温克族民间流传的歌曲,2/4拍,欢快、活泼的,主要表现了鄂温克人快乐的劳动,快乐的生活。也是作为鄂温克本土流传最为广泛的一首音乐作品,我想也是最易引起学生共鸣的作品。

环节一:激发学习兴趣,引入歌曲教

为了吸引学生眼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搜集了很多反映鄂温克民族文化的资料,但是怎样才能使学生了解的更全面呢,多媒体帮了我很大的忙,我用图片的形式给学生出示了鄂温克族的服饰、手工艺品等等,使学生通过多媒体的直观形象、活泼生动的画面了解鄂温克民族的生活、风土人情及民族的服装和舞蹈等等。在学生非常感兴趣的时候我让学生欣赏了本节课要学习的鄂温克歌曲。本课中为了让学生多熟悉《鄂呼兰德呼兰》其旋律,我为学生安排三次聆听,每次聆听都带着问题听,听后按照旋律节奏读歌词,通过这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得到了更多的音乐体验和感受,为后面歌曲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

环节二:利用多种形式学习、表现歌曲

有了兴趣,课堂中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就很高,同时通过多种形式的音乐活动,如演唱歌曲、欣赏富有鄂温克民族文化底蕴的民间音乐和舞蹈,唤起了学生学习和表现的欲望。使学生能从中感受浓郁的鄂温克民歌风格,尽管学生对鄂温克族了解的比较少,但这并不影响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一堂课自始至终都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表现欲望。

环节三:特色创编,加深理解

通过创编歌词的形式,让学生用自己创编的歌词来进行演唱,进一步加深对民族歌曲的兴趣,使学生在音乐表现实践中直接触摸到歌曲的思想,感受到鄂温克民族的热情、好客。伴随着思想情感的升华,学生对作品也有了一个更为深刻地理性认识。而且我们这儿的孩子虽然少数民族孩子居多,但是大多数孩子都不会说民族语言了,用鄂温克语演唱对学生来说难度太大,所以就没试着让学生用鄂温克语演唱歌曲。

【反思与感悟】

鄂温克民歌《鄂呼兰德呼兰》的教学任务圆满的落幕,然而对于鄂温克民族音乐校本课程的开发来说,却是翻开了新的篇章,从实践――反思――成功的喜悦,这一系列心理变化伴随着的是课堂在改进与修饰中的升华。而对于如何有效地进行鄂温克民族音乐校本课程的开发,在这样的升华中我又有了新的理解和感受。

一、选择地方风格最为明显的鄂温克民族歌曲

民歌的特色在于它浓郁的风格性,当今中小学生接触较多的是流行文化,只有让他们感受到强烈的民族意味,才能够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刺激他们学习的欲望。所以,我们选择了能够代表一个地区音乐风格,具有明显音乐和民族特色的鄂温克民歌作为补充教学。

我校选择的鄂温克民歌曲目

《喜鹊》、《歌唱海兰察》、《阿拉日德给》、《鄂温克祝酒歌》、《驯鹿》、《彩虹》、《勇敢坚强的鄂温克》、《我们是山林里的人》、《猎乡――敖鲁古雅》、《鄂呼兰德呼兰》、《毛敖吉坎》、《大雁湖》、《太阳姑娘》、《鄂温克牧民的家乡》、《家乡美》、《鄂温克人》等。

二、明确教学目的

民歌教学是为了扩大学生音乐视野,引导他们关注民族文化、了解民族文化,培养他们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和学习之情。所以,在进行民歌教学时,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熟悉部分地区的民歌特点,并尽可能有“味道”地演唱歌曲。教学目的不是要求学生把歌曲演唱得完美,只要能够演唱出民歌的风味就可以了。

三、重视民族、民俗文化的传授

民歌教学承载更多的是有关民族历史、民族文化、民风民俗等多方面知识的教学。通过民歌这一载体,让学生建立民族意识。因此,在民歌教学中,我们大力利用深厚的民族文化背景与当今科技手段相结合。运用现代与传统的融合,引导学生深刻地认识民歌。例如:制作FLASH民歌动画、剪裁电影情节和场景做民歌配乐等等,最终达到传授民族、民俗文化,并让学生把音乐形象化、具体化的目的。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

在教研室老师的指导帮助下,经过我们学校课题组深入扎实的研究,取得了较为突出的课题研究成果。

1、教学上的收获

(1)通过教学学生感受和了解了呼伦贝尔鄂温克地区、鄂温克民族的音乐特色,拓展了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提高了学生的演唱、欣赏水平;每位学生每学期都学唱2首鄂温克歌曲,通过制作手抄报、民歌比赛等形式激发学生学习鄂温克民族音乐的兴趣。培养和树立了民族音乐的审美观和价值观,丰富了教学内容、提升了校园文化,潜移默化的培养了学生热爱家乡,了解家乡的思想感情。

(2)课堂教学是实施艺术教育的主渠道,而教师则是艺术课堂教学的主导力量。因此,要提高音乐课堂教学水平,首先必须音乐教师的自身素质。我们在实验研究中,重视校本研修工作,开展了集体备课活动。每学期进行一次鄂温克民族歌曲教学公开展示课活动。

同时,每位音乐教师平时自己抽时间进行业务学习,提倡学习并记录。并要求每位老师学唱鄂温克民族歌曲、学习鄂温克民族舞蹈。建立一种学习型文化,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把学习内化为一种日常生活方式,营造一种浓厚的研修氛围。为了大力推进鄂温克歌曲在校内传唱,在2009年10月开展了师生的三少民族歌曲比赛,评出一、二、三等来鼓励学生。并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作用,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组织教师学习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树立用现代技术提高教育效率的观念。

2、师资建设上的收获。

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和自身成长,提高了自身的教育科研能力和创造力,使“教书匠”逐渐转变为“学者型”、“反思型”的教师。也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2009年5月我校的课题实验教师单颖老师执教的校本课程《五样热情的歌》一课,在全国首届新课程创新课例中荣获一等奖;2010年12月我校课题实验教师涂秀梅老师撰写的论文《鄂温克音乐走进课堂》获呼伦贝尔市教育学会一等奖、教育学会二等奖;2010年11月我校课题实验教师苏亚晖老师执教的校本课程《猎乡――敖鲁古雅》一课,在呼伦贝尔市音乐创新课堂教学比赛中荣获一等奖。

3、通过开发校本教材,丰富音乐课堂教学。

改变教学与生活化分离的状况,使教学、科研、生活融为一体。每位教师利用休息时间搜集整理鄂温克民族典型的歌曲, 通过整理、改编成为我校的音乐校本教材,应用于音乐课堂教学中,更加丰富了我校的音乐课堂教学。实验教师能创造性地使用校本教材,根据教材设计、编写教案。总之,通过让学生在真实与感性的体验中,去主动的寻找鄂温克民族音乐所蕴含的浓浓的乡情。

通过三年的课题实验,使鄂温克音乐走进音乐课堂的尝试取得了一些成绩。通过鄂温克民族歌曲校本教材的开发,使学生对鄂温克民族音乐、民族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怎样让学生学好鄂温克民族歌曲,使鄂温克民族音乐真正走进学生的心里,将是我们课题实验教师们要继续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第9篇:小学音乐教学课题研究范文

音乐教育学是一门研究音乐教育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音乐教育学是一种交叉学科,它是音乐学与教育学互渗交融的产物。

音乐教育学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的理论体系来自于音乐教育实践活动,是在总结音乐教育实践过程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理论,反过来又指导音乐教育实践。它是音乐教育实践的理论形态,音乐教育实践的发展,使它不断地丰富和充实。另一方面,它又是音乐教育理论在音乐教育实践中的应用,对音乐教育实践起着规范和指导的作用。

音乐教育学作为一门科学非常年轻,但在人类文明史上却具有漫长的历史。伴随着音乐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音乐文化的传承活动,就有了音乐教育活动的出现。现代音乐教育学,它的母系统音乐学和教育学成为独立的一门科学均创始于19世纪。1863年德国音乐学家F.克吕桑德(Friedrich Chrysander,1826―1901)所编《音乐学年鉴》被视作西方近代音乐学的发端。而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Johann Friedrich Herbart,1776―1841)在卢梭的教育思想体系和裴斯泰洛齐教育经验的基础上,对教育学的科学基础进行探索,初步建立了教育学体系,1806年出版的《普通教育学》被公认是近代第一部教育学著作。音乐学和教育学的形成与发展,为其边缘学科音乐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并创造了条件。音乐教育学与近代教育学发生的自然历史过程是极为相似的,大致经历了“教”之法――“教”之学――“教育”之学――“教育学”等阶段,才形成“教育学”的初步格局。现代音乐教育学形成年代其说不一,一般认为是20世纪逐渐发展形成的。

在我国,伴随新学制而产生的音乐学科教育研究发端于19世纪末。1897年清政府创办了南洋公学师范院,首开“教授法”课程。1904年清政府明令规定师范生要学习“教育学”和“各科教授法”。1907年中、小学正式设置了音乐课程,定名为“乐歌”、“唱歌”课。前后,我国各科教学法课程建设得到了发展。先生的“五育并重”、“美育救国”等主张,推动和促进了艺术教育的发展。1922年的“壬戌学制”,采纳了陶行知先生以“教学法”代替“教授法”的主张,一字之变,说明学科教育研究注意到了“教”与“学”的双边关系,是学科教育研究的一大进步。当时,我国一些师范院校设置了艺术教育课程,其中包括“歌唱教学法”课程。仅从当时政府机构教育部先后颁布的《初级中学音乐课程纲要》(1923年6月4日)、《小学音乐课程标准》(1932年10月)、《修正高级中学音乐课程标准》(1940年9月),就可以看出当时音乐教学法研究的水平。例如《小学音乐课程标准》中,第四款规定的“教学要点”就有25条之多,从中可以看到当时对音乐教学方法的研究是相当重视的。

1939年,当时政府机构教育部颁发了《师范学院分系必修及选修科目施行要点》,正式将课程定名为“分科教材及教法研究”,目的在于纠正师范教育中只重视教法研究而忽视教材研究的问题。1946年当时政府机构教育部颁发的《修正师范学院规程》,进一步明确规定分科教材教法是专业训练科目,并对具体内容作出明确规定。在此期间,我国一些音乐教育家结合介绍国外音乐教学理论和方法,相继写出一批音乐教学法研究的著作,对我国音乐教育学科建设做出了贡献。如:《怎样唱?怎样教?》(刘良模)、《新课程小学校音乐科教学法》(胡敬熙)、《音乐教育通论》(贾新风)、《音乐教学法》(陈仲子)、《小学教师应用音乐》(朱稣典)、《儿童唱歌表演法》(高梓)、《小学教材及教学法》(赵廷为)、《小学音乐教材及教学法》(缪天瑞)等。

后,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1950年8月颁布的《北京师范大学暂行规程》,明确规定《中学教材教法》为该校的公共必修课程。此外,还规定中等师范必须开设小学教材教法课程。1952年7月教育部师范教育司印发的《师范学院教学计划(草案)》中对开设此课做了明确规定。1957年教育部在修订教学计划时,将“教学法”课程恢复定名为“教材教法”课。教学内容被规定为:“了解中小学教材内容和编辑原则,熟悉基本的教学方法;对使用教材过程中的经验与问题进行研究。”20世纪50年代中期,学习苏联中小学和幼儿园的音乐教学法,翻译出版了一批音乐教学法著作。对我国音乐教育研究产生过一定影响的是《中小学唱歌教学法》(鲁美尔主编,陈登颐译,1955年)。当时音乐学科教育研究对象主要是唱歌教学的方法,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以传授知识技能为主要教学任务,以及程式化的五段教学模式等。从理论研究的角度看,这一段的音乐学科教育研究偏重于具体教学经验的介绍或信息的传播,其研究领域偏于狭窄。

党的以后,学校音乐教育得到健康的发展,音乐学科教育研究蓬勃地开展起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在教育学门类下将“教材教法”研究定为二级学科,确定了学科教育研究的地位。1979年6月,教育部颁发了全日制中小学音乐教学大纲,同年12月在高师艺术专业教学座谈会上确定高师开设《中学音乐教材教法》课程。1986年底,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指出:“我们不但要建立自己的教育学,还要建立自己的学科教育学。”翌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将“教材教法研究”更名为“学科教学论”。1986年,国家教委艺术教育处和艺术教育委员会成立,随后制定了《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1986―2000年)》,这就为我国音乐学科教育研究迈上新台阶打下了基础。1980年后,陆续出版了一些研究中小学音乐教育的著作。其中《小学音乐教学法》(张芳瑞、李泯、杜光编著,1981年)、《中等学校音乐教学法》(王克、杜光,1984年)两部书分别被中师、高师选用为音乐教材教法课程用书。与此同时,国外一些著名的音乐教育体系、教学法在我国得到传播。一些有影响的国外音乐教育书籍被翻译或出版,如美国音乐教育家默赛尔(James L.Mursell)与格林(Mabelle Glenn)合著的《学校音乐教学心理学》(章枚译,1983年)、美国学者洛伊斯・乔克西的《20世纪音乐教学法》(陈平译,1988年)、迈克尔・L.马克的《当代音乐教育》(管建华、乔晓冬译,1991年)。此外,中国音乐家协会音乐教育委员会连续举办了七届“全国国民音乐教育改革研讨会”,对推动音乐教育的深化改革,促进音乐学科教育研究,有巨大作用。《中国音乐教育》、《中小学音乐教育》等国家和地方性音乐教育专刊的创办,以及全国性音乐学术刊物音乐教育专栏的设置,为进一步开展音乐学科教育研究创建了良好的环境。

总之,20世纪80年代末以前的几十年,是我国音乐教育学的萌芽、积累、酝酿、准备时期。

1. 近十几年来教育学、心理学、音乐学、音乐美学等学科的新发展,为音乐教育学的构建奠定了理论基础。

2. 改革开放以来引进了国外的各种音乐教育理论和音乐教学法体系,开拓了我们的视野,启迪了我们的思想,转变了音乐教育观念,为音乐教育学的构建准备了思想基础。

3. 蓬蓬勃勃的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锻炼培养并形成了一支音乐学科教育研究的队伍,其中有一批长期从事音乐教材教法研究并具有较高的音乐教育理论与修养水平的学者,成为音乐教育学构建的组织基础。

这一时期,我国出版有关音乐教育各种问题研究的文献为数不少,尤其与音乐教育教学实践相关内容的文献更是不胜枚举。但是突破以往音乐教材教法的局限,拓宽和深化音乐学科教育研究的范畴,着力探索音乐教育活动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影响及规律,从宏观上研究音乐教育理论,向音乐学科教育学发展,仍然亟待加强。音乐学科教育实践呼唤着音乐学科教育研究向更高层次发展和升华。1986年前后,我国的一些学者陆续发表了国外音乐教育学研究现状的介绍和对音乐教育学体系和结构的设想方面的文章。如《国外音乐教育学研究简介》(万庆华)、《音乐学学科介绍》(何乾三、罗传开、张前等)《音乐教育学构想》(曹理)《加强音乐教育学的学科建设》(廖家骅等)。1988年国家教委艺术教育主管部门组织酝酿艺术教育科研课题时,再一次提出进行有关音乐教育学研究问题。同年年底,由曹理负责组织成立了“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研究”课题组。1989年8月此课题被列入国家教委教育科学“七五”规划重点项目――中国学校艺术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第三阶段研究课题。课题组以横跨全国七省市的高师担任音乐教材教法课程的教师为主要成员,先后组织了五次课题研讨会,撰写了近40万字的《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曹理主编,缪裴言、廖家骅副主编,1993年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获1995年国家教委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为了组织起来,更有效地、更系统地进行音乐学科教育研究,1990年12月,以高师教师为主成立了中国音协音乐教育学学会。

中国音乐教育学学会的成立,实现了我国学科教育研究的一次飞跃。从1990年至2004年,14年来,音乐教育学学会与中国音乐教育学会等学术团体相互配合、相互协作充分发挥了协调效应的作用,成为推动我国音乐教育改革与发展不可或缺的一支力量。

1. 组织了音乐学科教育研究的多种学术活动。基本上坚持了年会制度,进行专题研讨,组织学术交流活动。这些活动紧紧围绕本学会发展的目标展开,主题更加集中,研究的问题更加专门化,研究的方法更加灵活,注重实效。如音乐学科教育学研究、中外音乐教育比较研究、音乐课程建设研究、民族音乐教育研究等。

2. 集合了学术研究的队伍。这个学会的成员以高师或其他院校音乐教育专业担任本课程的教师为主,开展学术研究的“共同语言”较多,在音乐学科教育研究上比较有特色。学会成员,从开展课题研究时只有两名副教授,发展至今在238名会员中,已有教授32名,副教授85名,两项之和占会员总数49.2%。其中有的还是博士研究生导师或硕士研究生导师。他们其中大多数人具有独立完成音乐学科教育科研课题的能力,承担了省市级的科研项目,并能与其他人合作完成国家级的科研项目。如国家教育科学“八五”重点课题项目“普通学校美育理论与实践”,其中学校音乐教育分为三个子课题:“中国当代普通学校音乐教育理论实践”,课题负责人姚思源;“中国近现代普通学校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课题负责人伍雍谊;“外国学校音乐教育研究”,课题负责人曹理。音乐教育学学会的一些成员分别参加了以上的三个课题研究,课题成果以丛书形式体现。现已出版的外国音乐教育研究成果分别有《德国音乐教育概况》(谢嘉幸、杨燕宜、孙海,1999年)、《美国音乐教育概况》(刘沛,1998年)、《日本音乐教育概况》(缪裴言、缪力、林能杰,1999年)、《苏联音乐教育――卡巴列夫斯基音乐教育体系・儿童音乐学校》(魏煌、侯锦虹,1999年)、《外国儿童音乐教育》(尹爱青、曹理、缪力,1999年)、《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蔡觉民、杨立梅,1999年)、《柯达伊音乐教育思想与匈牙利音乐教育》(杨立梅,2000年)和《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李妲娜、修海林、尹爱青,2002年)。外国学校音乐教育研究丛书主编为曹理。

3. 加强了学科课程建设的研究。在第10届年会上围绕“21世纪全国音乐学科教育学的建设与发展”主题进行了专题研讨,总结过去,展望并规划未来。出版了提供专科生、本科生、研究生学习本课程的教材――音乐教学法、音乐教学论、音乐学科教育学。如《中学音乐教学论》(郁正民主编,尹爱青、王昌逵副主编,1992年)、《中学音乐教学法》(邵祖亮主编,徐绪标、张荫尧副主编,1993年)、《音乐审美教育》(廖家骅,1993年)、《中学音乐教学论新编》(曹理、缪裴言主编,1995年)、《音乐教育学》(刘云翔、魏煌,1990年)、《音乐学科教育学》(曹理等,2000年)等。

4. 扩大了对外学术交流。举办了达尔克罗兹教学法、奥尔夫教学法、柯达伊教学法等培训班,以及1997年举办“中外音乐教学法信息交流研讨班”,邀请美国学者约翰・M.费尔拉班德博士来华讲学,介绍美国幼儿音乐教育发展的现状等。有些会员参加了“国际音乐教育学会(ISME)”,建立了长期联系,并促成高秋保治先生于1993年8月来华访问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