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德育教育的背景范文

德育教育的背景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德育教育的背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德育教育的背景

第1篇:德育教育的背景范文

(一)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

每一个中职生都是不同的个体,具有不同的行为习惯和智力水平等等,而传统的中职德育教育已经完全不能适应中职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因此必须进行改革。中职德育教育应当能够满足不同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发展需求,针对不同的行为习惯和智力水平的中职生,都能够切合实际的培养其个性化的能力和技能,在其个人以后的发展过程中,能够充分地发挥出作用,不断的成长。

(二)给中职教师提供更好的发挥空间

中职教师是中职德育教育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通常都具有非常专业的技能和较高的认知能力,中职德育教育改革给中职教师提供了一次充分发挥其个人能力和才干的机会,可以促使其更加努力的探索和开发新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不断的探索更加适合学生综合发展的教学方式和方法,真正的开发出更加合适的教材,相应的对于中职教师的个人发展来说也提供了一次非常好的机会。

(三)更加凸显德育教育的核心地位

新课改背景下的中职德育教育成为中职教育的核心,课程的开发和改革都以培养和提高中职生的综合素质水平为重点内容,要求学校、家庭和社区共同对中职生的德育教育产生一致性综合性的影响。中职学校一方面要深入贯彻国家的各项教育政策和方针,完成规定的教育任务和教育内容,给社会培养出合格的掌握专业技能的人才,另一方面要对社区、家长和每一个学生负责,履行好自身的职责,真正发挥出中职德育教育的实效。

二、中职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中职德育教育的体制不健全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逐步深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都带来了各种巨大的冲击,国外的各种新思想和发展新模式给我国的中职德育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目前我国仍然有许多中职学校采用过于传统的教育模式,缺乏现代化的教学管理制度,再加上不完善的教育配套设施的限制,给我国的中职德育教育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受各种外来思想的影响,中职生的思想越来越难以捉摸,对于传统的和社会主义思想都产生了很大的反感,中职德育教育对于中职生来说相当于一种政治课教育,已经失去了应有的启发性和趣味性,完全失去了应有的教育效果。

(二)对中职德育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社会上对于中职教育的理解普遍认为是以培养专业技能人才为主,只要培养的中职生掌握了一定的专业技能就是合格的中职生,而对于中职德育教育的教育内容和作用基本都一无所知。同时部分中职教育机构也并没有做到对于中职德育教育高度重视,只是将其作为一项基本的教学任务来完成,完全不去考虑实际的教育效果,这样就导致中职德育教育工作一直以来都受不到社会和学校以及学生个人的重视。这种情况导致的结果是很多中职生虽然掌握了一定的专业技能,但是综合素质偏低,无法良好的融入社会中去,适应社会的发展。

(三)中职德育教育的内容过于僵化

部分学校的中职德育教育的内容太过陈旧,缺乏更新,完全脱离了现代社会的发展,根本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学生们普遍表现出强烈的不满,甚至还出现一些抵触情绪,使得中职德育教育无法良好开展。当今社会市场经济迅速发展,各种不良的思想充斥横行,而传统的中职德育教育仍然采用革命先烈和英雄模范事迹等等,与当前的社会现实严重不符,自然也无法吸引中职生的学习兴趣,无法影响其实际行为,更无从谈起如何影响其人生观和价值观,中职德育教育根本没用产生任何实效。

三、改善中职德育教育的建议和对策

(一)重视和加强中职生的德育教育

首先从思想上要能够充分认识到中职德育教育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和心理素质等方面的重要性,采取多方面的手段培养学生的心理品质,加强德育教育工作。通过发现每个学生的优点和长处,提高他们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不断提高综合素质水平。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开设心理辅导课程,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心理特点和思想发展状况,从而有针对性的解决个人思想问题。还可以成立一个专门的心理健康中心,选择有一定德育工作经验、受过专业心理学课程培训甚至是心理咨询师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重新建立自尊、自强、自信。

(二)注重提高中职教师的综合素质

中职德育教育能否良好开展,高素质的教师是关键。作为中职德育教育的教师,应充分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了解每个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心理需求,从而有针对性的采取心理辅导措施。作为德育教师,应不断扩展自己的知识面,多学习那些具有时代性的、贴合学生生活的知识。进行德育教育时要时刻以学生为中心,以更符合学生的年龄、觉悟程度、认知水平、道德水平和境界的方式来进行。

第2篇:德育教育的背景范文

[关键词]中职;德育教育;新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 G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12-0095-01

传统的教学模式对学生知识的积累更为注重,却忽略了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时间一长,此教学模式的缺陷逐步暴露出来。目前,尽管部分中职学校已开始着手实施德育教育,但由于学生对德育教育知之甚少,在推行过程中出现了效率低等诸多问题。为此,中职学校有必要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加大力度实施中职德育教育,在针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提出一些要求的同时,采取一些手段提高完成德育教育工作的效率,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

一、中职德育教育的发展问题

1.教育者的题

中职教师的教育对象是普遍缺乏学习热情且较为叛逆的中职学生。因此,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中职教师往往要克服诸多阻碍,再加上没有升学压力,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会受到一定影响,他们将很多的心思放在平时的业余工作中,而忽略了学生的德育教育。

2.学生的问题

作为社会中现存的大多数群体,中职的学生深受社会重视。由于这一群体被划分于普遍的教育范围外,被视作差等生,其叛逆期较其他群体更为长久,因此他们往往会想方设法做些事情博取人们关注。通过分析,大部分中职学生缺乏良好的生活习惯,逃课现象严重、厌学情绪明显,这是社会不予以过多重视的主要原因。如此,就会形成恶性循环。

3.教学理念的问题

社会对专业性的技术人才有巨大的需求,学生学习旨在毕业后找到心仪的工作,鉴于此学校为追求招生率而着重宣传学校的就业率,却忽略了帮助学生确立就业的方向以及德育教育问题。同时,学校也未能对中职学生进行深刻地教育,引导学生明确自身的发展目标、建立规划,而是对中职学生采取放任式的态度,显然这会对社会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二、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中职德育教育工作的实施途径

1.结合中职学生的思想特征,搭建道德教育体系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一味地追逐升学率,造成学生出现了显著的两极分化问题,大量学生将许多不良习惯带至中职学校,使得学校的德育教育受到了巨大的影响。所以,在进行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应逐步向学生灌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学生内化并逐步从行为中反映出来,此为德育教育的宗旨。通过新课程改革,中职德育课程以往的弊端得到妥善地处理,同时,其教学方式与课程安排也有所创新与突破,并逐步搭建起一条以德育教育为内核、多途径、多方式的、科学、合理的中职德育教育体系。

2.结合中职学生的心理特征,强化心理健康教育力度

当前我国社会的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在这种环境下中职学生极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因此,中职德育教育应重点挖掘学生的心理问题,并予以耐心疏导。在德育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核心要素,培养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的高技能人才也是中职德育教育的一大目标。所以,在开展中职德育教育工作过程中,要结合中职学生的心理特征,强化心理健康教育力度。

3.结合中职学生的专业特征,强化职业道德教育

第3篇:德育教育的背景范文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德育;教育;探讨

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理念在小学不断推进的过程中,开始越来越加强协调发展德、意、行等方面的教育,小学的德育教育成为学校教育中非常看重的一个环节。教师把德育教育内容融入到平常的课程中,对原有的课堂授课模式进行适度的改革,学校的这一做法,开始被家长和教育管理者所接受。因此加强小学德育教育,开展德育课程成为必然。

一、新课改背景下小学德育教育的重要地位

1.德育是国家精神的体现

小学的德育教育是小学教育的基础,在这个阶段正是教育学生品德的最好时期,抓住这个最优的时间,将学生的学习教育和德育教育相结合起来,从小事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将为学生今后的生活提供最坚实的基础,有利于国家精神的体现,将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好,能够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做好准备。

2.有利于学生行成正确的三观

小学时期是学生性格形成的重要时期,在学生的这个阶段,他们大多数人思想较为简单,还没有受到社会上不良观念的太大影响,在这个时候注重开展德育教育,有利于学生在以后漫长的人生道路中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小学时期的学生,用‘纯洁’这个词能够很好的概括出他们的思想,在小学这个启蒙时期,注重德育教育,有利于防止学生被不良观念影响,防止学生思想上走歪路,能够使学生拥有辨别是非的品质,为人生以后的路打好坚实的基础。

二、当前小学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学校对德育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在现阶段小学教育中,大多数对思想品德课程重要性缺乏正确认识,这也导致了德育课程的落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目前大多数的学校仍然将升学率作为衡量所有能力的最重要指标,将绝大部分的注意力放在了成绩方面,忽略了思想品德课程的开展,导致了德育课程总是停留在学校的口头承诺上,实际的教育开展十分缓慢。除此之外,由于学校把过多的关注放在了学生的成绩上,使得教师面临相当大的压力,在日常的授课和管理过程中,一味地将成绩好作为重中之重,在管理上使用的语言和行为有失规范,部分学校还停留在体罚学生的传统教学观念上,导致在小学教育中没有做好相应的德育表率,造成了学生德育教育无法健康发展的局面。

2.教学理念落后

小学教育中的德育教育理念落后是由于学校和相关部门的重视不到位造成的。学校在小学的课程教育中,将成绩作为唯一衡量标准,不关心德育教育,使得德育课程通常沦为一种辅的课程。在课程的安排上,由于重视不够导致德育的课程十分少,平均一周也就一两节课。在德育教育的课程开展中,教师通常缺乏相应的德育教学方法和理念,知识按照课本的讲述进行授课,导致德育课程的开展毫无用处,对小学生的德育思想形成造成不好的影响。

3.教学方式落后

在小学德育课程的教学方式中,落后的教学手段是影响德育教育发展的重要环节。在课程的安排上,小学德育教育仍然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课本的灌输,很难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导致德育课程的授课效率大幅度下降。除此之外,教师在德育课程的讲解上,大部分都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对学生进行授课,并且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导致学生缺乏对知识点的深刻了解,不仅影响了德育课程开展的效果,更对学生今后的观念造成很大影响。

三、新课改背景下小学德育教育的相关策略

1.增强对小学德育教育的重视

在小学阶段,管理者要加强对德育教育的重视,以提高小学德育教育开展的效率,增强学生全面健康发展,通过和家长之间的交流和互动,获得家长的理解与支持,根据小学生的心理情况和现状进行德育相关课程的设置,利用一个科学的德育教育计划,让学生形成一种良好的思想品德。重视对德育教育的认知与重视的程度,打破传统的教学理念,重视小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将关注在学生成绩上的注意力,分散在学生的德育教育和个人品质的培养上。增加小学德育课程的课时量,将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性对教师做出明确指导,帮助教师提高自身的品德和修养,将自身的语言和行为进行规范,为学生做好表率。

2.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

在小W德育教育的教学理念上做出改变,不再以学习的成绩为主要衡量标准,而是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作为最重要的教育环节,用高效率的德育课程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学校和教师的指导,让学生深刻的认识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了解到一个人的品质对以后生活的重要影响。在教师日常的授课和管理过程中,做好表率,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为学生树立榜样,促进传统教学理念的变革。

3.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提倡互动式教学

在小学德育课程的设置中,增加实践活动,通过时间来增强学生在教育课程中的主题地位,来提高学生个人品德和认知。例如,教师可定期组织学生进行社区走访,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帮助别人的任务,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助人为乐的品质,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另外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与学生进行互动的方式,帮助学生了解社会上的事件认知,对其思想上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沟通,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良好的个人品质。

4.以规则促规范

在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基本的行为举止的规范要求,可以促进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学校加强对本校规章制度在学生中的检查,对要求学生做到的标准进行定期的强调和检查,学校可以在每周设置相关的主题,比如‘保护环境周’,在这一周重点检查各班级的环境和卫生,对爱护学校环境的同学给予表扬,对乱扔垃圾、破坏公物的学生给予一定的批评等等,以规则为教育的出发点,通过日常的行为规范,帮助小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行为习惯。

5.德育教育从身边小事抓起

在德育教育上,必须重视教师的引导作用。教师应该时刻的严格要求自己,将自己的言行举止等行为向学生作出良好的表率,用自己的行为和举止去感染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行为,用正向的人生观和态度来鼓舞学生。在学校中加强对德育教育的宣传,利用校园广播和板报等来大力的宣传学生的良好品德事迹,从小事做起,帮助学生形成一种正向的、积极的人生态度。

四、结束语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德育教育成为教学的根本,学校肩负着重要的培育学生品质的责任,教师也同样的肩负着培养优秀学生的重要使命。我们的小学德育课程在开展的过程中,只有增强对德育教育的重视,抛弃传统的教学理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增加互动式教学在课堂上的使用率,以规则促规范,将德育教育贯穿到每一节课中去,才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真正的做到素质教育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武立双.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5,15(06):67-68.

第4篇:德育教育的背景范文

关键词:新课改背景;初中班主任;德育教育;实践

教育工作中,德育是根本,在初中学校教育中,应充分发挥德育教育的作用。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德育教育更加被重视,初中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初中班主任应积极发挥自己在德育工作中的优势作用,更新观念,科学地开展德育教育,满足新课改提出的要求,使学生成长为更加优秀、全面发展的人才。

一、树立全新的德育教育理念

新n改背景下,初中班主任要积极转变自己的德育教育理念,积极与学生交流互通,平等对话,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实现良好的德育教育效果。

德育工作中,学生与教师一样是处于等同地位的,并且具有独立的人格,班主任需要尊重学生,认真倾听学生的想法和意见,使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表达自己。传统的教育中注重的是教师的单方面灌输,教育内容陈旧,与实际联系不紧密,学生没有兴趣,甚至会产生抵触情绪。新课改背景下,就需要教师积极与学生进行互动,在互动过程中了解、观察学生的情感、思想等,并认真回应学生,强化学生的道德认知以及体验。

德育工作中还需要注重教育理念的开放性,将小课堂转移到社会这个大课堂中,积极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等,在此过程中强化学生的道德情操以及价值观。

二、全面了解学生的心理情况

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就必须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积极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当前社会生活环境逐渐复杂,很多学生家庭中存在着不和谐的因素,导致学生心理比较脆弱,容易出现心理上的障碍。学生会产生恐惧感,人际交往不利,社会关系冷漠,甚至会出现自卑、消极等不良情绪,放弃自我。初中班主任必须要重视学生的这些问题,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开展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活动,教育和改变学生。

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学生的素质水平是存在差异的,他们的兴趣、个性以及能力等也是不同的,对于事物的看法也存在差异,因此初中班主任就需要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实际情况,与学生交朋友,积极与他们沟通、交心,采用合适的沟通交流方法,时刻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三、构建良好的德育环境氛围

初中德育教育要实现良好的效果,就必须要有好的德育环境氛围。班级文化承载着学生、教师教育活动中形成的精神财富以及物质形态。班级是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场所,文化建设对于德育教育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和影响,教师必须要加强班级文化建设,构建好的德育环境氛围。

加强班级基础设施建设,保证班级卫生干净,布局合理,环境优美,给学生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使学生进入教室中能够心情舒畅,在潜移默化中强化学生的情感道德。此外注重精神文化的建设,强化学生的集体精神,加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教育,形成好的利益观,让学生能够正确处理个人主义等观念。积极宣扬优秀的传统精神文化。初中阶段的学生有很强的可塑性,容易受到周边环境的影响,因此班主任要注重价值观的引导,在班级中注意树立榜样,对学生形成直接的感召,提高学生的道德感受能力,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价值观,为德育教育营造好的环境。

在班级文化建设中,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班级制度,这是极为重要的内容,能够为班级文化建设提供重要的保障。在德育工作中,要建立满足班级特点、人性规律的班级制度,使得学生能够自觉、主动地遵守班级道德规范,严格自律。在班级制度制订上,教师应充分征求班级学生的意见和想法,完善奖惩机制,对班集体和个人表现进行定期总结,对于表现好的学生给予一定的奖励与表扬,对于出现违规违纪的学生也要进行严厉的惩处,使得班级规章制度的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使得德育工作获得更好的效果。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初中教育中,德育工作是极为重要的内容,关系到学生未来的发展与成长。初中学生每天在学校的时间是很长的,与班主任之间的接触也最多,班主任可以说是最了解学生的人,因此初中班主任应积极承担起学生德育教育的重任,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更新教育理念,注重学生的心理引导,同时营造好的环境氛围,使学生更好地接受德育教育,促进初中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李刚. 新课改背景下的中学班主任德育工作创新[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27):33-34.

第5篇:德育教育的背景范文

[关键词]学讲计划 小学教育 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33-009

一、教学设计环节

“学讲计划”教学模式的应用,重点强调教师应该以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引导学生展开自我探究活动,进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效。因此,在教学中以年级为单位制定统一的导学案,教学前向学生发放,并在课堂上应用。在此影响下,部分教师认为应该彻底解放课堂,并且为了减少教学的束缚,省略教学设计环节,以导学案为主线开展教学活动。这一思想的存在导致教学针对性明显不足,不同班级的学生接受相同的教学指导,学生的学习效果无法得到有效的提升,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也产生不良影响。

在此基础上,教师要想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在应用导学案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就不能忽视教案设计,应该结合本班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需求等设计有针对性的教案,对学生实施科学的教育和引导,进而将教案设计与导学案教学相结合。在保证教学开放性的同时,还能够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有序性能够得到明显的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可以得到相应的提升。

二、教师的教学引导参与

“学讲计划”教学模式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转变为以学生讨论为主的教学活动,教师处于主导地位,一般只是在学生遇到困难后对学生实施相应的教育和引导,甚至部分教师让学生结合导学案进行自学,自身只对课堂纪律加以控制,严重限制了教师教育引导作用的发挥,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不够理想。

因此,在应用“学讲计划”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引导参与,要充分参与到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中。在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应该及时把握学生的学习方向,对学生实施相应的教育和引导,进而取得良好的学习成效。

例如,对《大海睡了》《小河与青草》等文辞优美的文章进行讲解时,学生虽然能够通过自主学习对文章的大意和中心思想有一定的认识,但无法对含蓄蕴藉句子所具有的艺术性进行鉴赏,从而对语文教学质量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在“学讲计划”下教师应该积极参与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及时给予学生一定的点拨,让学生对文章的艺术性形成正确的认识,并对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加以培养,促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显著的提升。

三、教师的教学热情

教师的教学热情能够对学生的学习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只有教师全身心投入到教学中,才能够带动学生的积极性,进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效。因此,在“学讲计划”教学模式下,教师的教学热情不可缺少,应该通过对教师教学热情的激发,促使学生的学习热情也能够得到激发,进而促进语文教学质量得到明显的提升。在具体操作方面,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该注意结合教学内容激发自身教学热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能够全身心投入到自主探究学习中。在保证学生主体性的同时,促使教师的教育引导作用得到良好的发挥,为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相应的保障。

四、德育教育的渗透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语文教学不仅应该重视知识的传授和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还应该重视对学生实施相应的情感教育,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学生未来健康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在“学讲计划”下教师不能缺少德育教育的渗透,应该在教学中适当地融入德育教育思想,对学生做出正确的指引,为学生良好德育品质的养成创造条件。

第6篇:德育教育的背景范文

关键词 多元社会 教师 德育工作

身在教育工作一线的教师体会是最深的:现在的学生,一届比一届难教了。教师工作的压力越来越大,而作为中学的班主任,压力则会更大。其中最大的压力就是来自学生的德育工作。这个问题已经不是某一个人的个性问题,而是一个社会问题了,不仅仅是普通中学的教师有此感受,一级重点高中的老师也有着同样的感受、同样的困惑。因为,我们所面对的是同一个社会背景下同一个年龄阶段的学生群体,他们他们虽然在个人素质和学习能力上有着不同大小的差异,但是生活背景是相同的,因此,也有着独特社会背景下的独性。

我所面对的是浙江省二级重点高中的学生,这个群体比起一级重高的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主动性要差一些,但是比普高和职高的学生又要强一点,因此也更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但作为仍然以高考为评价标准的高中教师,我在工作中最大的困惑并不是来自教学,而是来自作为班主任的德育工作。我觉得,德育问题是作为我们现在面对的这群学生的最大的问题,也是我们作为教师的最大的职责所在。因为,我们的工作将会直接影响着我们社会、我们国家的不远的未来,决定着我们民族的素质与价值观。知识是可以不断学习的,但个人素质和价值观、民族素质和民族的价值观却是难以再塑造的。高中阶段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关键时期,也是最难调理的时期。

从我所接触的这群学生来分析,更带有普遍性。这群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问题,不仅仅是他们年龄上所反映出来的阶段性特征的问题,还是跟他们所生活的这个社会时代以及这个时代的家庭背景息息相关的。

首先,从年龄上来看,高中阶段,他们都在16到18岁之间,正是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时期,也是对自己的定位最为模糊的时期,生理上的成熟与心理上的不成熟构成了矛盾,使他们自己也处在成熟与幼稚之间徘徊,叛逆性极强。很多时候,尤其是在面对社会规范的要求或师长的教育时,他们会表现出明显的反感倾向,他们认为自己已经成熟了,已经懂事了,不希望大人还把他们当孩子一样看待,也不想受到来自社会、家庭和学校的各项规章的制约,这就给老师、尤其是班主任的工作带来很大的难度。其实,他们这种希望得到社会认可、希望得到家长和老师尊重的心理我们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我们在尊重他们的意见的同时,也应该看清楚他们的个性特征的另一面,就是不成熟的一面。如果真的以为他们已经成熟了,对他们听之任之、把事情完全交给他们去处理而不过问,肯定是通不过的,而在错误面前,他们又往往会希望我们把他们当孩子一样来呵护和宠爱,不是当大人一样去批评与苛求。在这时,你会看到他们很不成熟的一面,很多事情面前,甚至连基本的是非观都还不成熟。这就是处在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所反映出来的特殊的生理特征。而在这个阶段与之接触最多的老师,则无疑是要面对他们这种叛逆性心理的直接对象。而这个阶段在孩子的发育成长过程中是不可跳跃的,也正是他们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最关键时期,作为老师,尤其是班主任老师,则更应该倾注最多的精力来对之教育引导。这也便成了教师德育工作中最为棘手的一个阶段了。

其次,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也是造成我们这群老师德育工作困难的重要因素。当然,每个人所面对的家庭环境都是不相同的,所以他们的性格特征也不会相同,但是,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讲都有着共同的背景,就是他们都出生在独生子女家庭,无疑都是家庭中的绝对重心。而现在中国家庭中对孩子的过分关注也正造成这些孩子性格成长过程中的不可忽视的弱点:其一,他们都表现出强烈的自我意识,凡事都是以“我”为中心,而总是会忽视周围他人的感受和对他人所造成的影响;其二,不会关心、帮助和理解他人,团队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比较淡漠;其三,无感恩之心,对自己的父母、老师、以及社会给予自己的关心与帮助都视为理所当然,视接受关爱位自然、应该之事,不会感恩,也不知回报;其四,劳动观念较差,长期以来在家庭中有父母为之安排好一切的习惯养成他们对劳动毫无意识的心理。这些都是现在独生子女家庭中孩子的带有共性的特征,而我们现在的教师需要面对的就是这样一群孩子,为了对社会的未来负责,作为今天的中学教师,尤其是对这群孩子们的道德行为负直接责任的班主任,这种德育工作的压力就可想而知了。

此外,教师德育工作中的困惑,也跟我们今天所处的多元社会环境对这群孩子的性格影响有关。我们今天的社会,正处在物质文明高速发展时期,来自东西方各方面的新的诱惑太多,老的传统的价值观正在受到不同程度的挑战,而新的价值观尚未成型,这就很难对这群正在成长中的中学生形成具有说服力的价值引导趋向。尤其是我们现有的教育体制的改革与我们目前教育评价机制的改革是不同步的,这种教育评价机制改革的滞后性,是造成今天新的教育理念新的社会环境下中学教师德育工作困惑的最根本的原因了。

第7篇:德育教育的背景范文

【关键词】信息技术;德育渗透;思品课

初中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规定以加强初中生思想品德教育为主要任务,帮助学生提高道德素质,树立法律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弘扬民族精神,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好公民奠定基础。可见,德育教学应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主旨和归宿。

然而,在现代信息技术被广泛利用的今天,更多教师的教学过程往往演变成从网络上下载课件,将其做适当的修改,然后到课堂上把课件中的影视、图像、文字等素材展现给学生的这么一个过程。其德育渗透性显得很乏力。多媒体教学的确有其强大的表现力、较好的直观性和可操作性等优点,但多媒体并不能完全等同于现代信息技术。事实上,现代信息技术己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其对我们教学的影响面是很广泛的。我们作为初中思品课教师应该多角度的去思考现代信息技术给我们的教学产生的影响,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使学生真正做到知行情的统一。

一、立足学生生活,充实课堂

当今社会的复杂性和信息来源渠道的多样性,使得现在的学生比过去更有思想性,对于简单的理论他们早就能倒背如流,因此,即便是初中生也已经自我感觉成熟,单纯的理论说教即便是利用多媒体来展示,同样会让课堂同样显得单调、枯燥。在思品课教学中应走出这样的误区:讲授了思品课本上的内容,就等于进行了德育教育。实际上,学生接受德育教育是一种情感体验,是内心的感悟,是精神的升华。因此,教师应该注重挖掘各种资源来充实课堂。其中,我们首先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发现有用素材,从而增强说服力。

如:在现在信息代的时代背景下,初中孩子谁没有个QQ、飞信、微信、微博等聊天或交流的工具,因此,在上到初二下册中关于隐私权的相关内容时,我刚好利用当时班上一名学生因QQ空间中照片泄露给自己带来了许多烦恼的事例来说明,不少学生很激动,纷纷列举了自己在网络交友过程的一些遭遇,如QQ被盗、游戏帐号被偷,被网友骗取钱财等,可见,多数学生都能因此意识到其实隐私权就在我们身边,与我们每个人关系密切,我们要适时给自己的隐私上把锁等。课后,无意中发现不少同学的QQ空间都设置了进入门槛,可见,已能够学以致用。

另外,现在学生的课余生活不可能仅仅局限于完成课后作业,帮父母做家务等,必然会有一些娱乐性活动,如看电视、上网、唱歌、玩网络游戏等。对于学生的这些活动,教师往往抱着批评性态度去对待,其实大可不少,这也是学生丰富课余生活的一种方式。而这同样可以成为我们思品课教学的有效素材。

如:学生假期可能都会看一些电视,像《奋斗》、《北京青年》、《杜拉拉升职记》等青春励志电视中包含不少人生哲理,可以在讲述初三的“责任”和“人生选择”、初一的“正确面对挫折”、初二的“权利和义务”的知识点时加以应用,容易让学生产生共鸣。

二、联系社会实际,提高课堂的思考性

思品课在教学过程中多少要体现出“年年花相似,岁岁人不同”的特点,即我们通常说的“时效性”,时效性强是这一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的一个重要特点。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为我们提供了复杂繁多的信息资源,也是使得现在的学生多数已不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书呆子了,他们会对社会上发生各种新鲜事、有趣事感兴趣。因此,我们的课堂就必须与社会紧密联系,仅仅依靠教材本身预设的情境、事例来开展教学是远远不够的,不能调动学生学习、思考、参与教学的积极性。

如:在初三讲到关于“社会责任感”的问题时,如果只是单纯的应用教程中创设的五个场景,让学生完成相关表格,很多同学会显得毫无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一下方式:先让学生做一个数学题,1×1×1×1×1×1×1……×(-1)=?学生自然知道是等于“-1”,由此说明社会中的每个成员都很重要,只要有一小部分人发挥了消极的作用,可能会对整个社会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然后,我再结合当时天津的许云鹤案、南京的彭宇案等引发的社会上很多人不敢帮助他人的现象让学生思考,得出结论“人人都应该具有社会责任感”。学生情绪被充分调动,课堂参与度高,同时,也培养学生在帮助他人的同时要学生自我保护,不可盲目的意识。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也使课堂的德育成效更加显著。

三、加强实践活动教学,强化德育教育

所谓“实践出真知”,新课程理念主张应充分发挥学生作为课堂主体的作用,要还课堂于学生,鼓励教师通过各种实践活动来调动学生融入课堂、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但事实上,思品课的德育阵地本就不应该只局限于课堂,在课堂之外还有很多实践活动是可以被有效地利用的。从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的角度看,主要有2007年福州市教育局主办的“福州市数字青少年宫”,这个网站在这几年已经逐渐成为各校的一个德育新阵地,上面有不少信息可以被我们思品课所利用。如假日网络道德活动,像利用清明节、中秋节、拗九节等中国传统节日开展的相关活动就可以成为我们初三教学中关于“中华文化”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相关素材。另外,每年假期学校都会布置学生利用暑假时间观看福州电视台的《法眼》栏目并撰写观后感,栏目中介绍的事例就可以成为初二下学习法律相关知识的有效教学资源。总之,通过运用学生自己亲身体验过的活动参与课堂,学生会印象更加深刻,达到强化德育成效的效果。

随着经济、科技的快速发展,网络信息化的加强,纷繁复杂的文化社会思潮影响到了青少年学生,已对我国的德育教育发起了严峻的挑战,教育中德育教育存在许多的问题,作为政治教师,针对教育教学中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如何在思想政治课中有效地渗透德育教学,这需要我们广大的思想政治教师共同研究、探索。总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参考文献:

[1]浅谈在初中思品课中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百度文库

[2]浅谈现代信息技术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运用.百度文库

[3]思品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第二教育网初中政治教学论文

第8篇:德育教育的背景范文

一、利用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发挥数学的德育功能――爱国主义教育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中》提出:“发展数学的应用意识”“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因此,我们要用数学文化的视角来创设合理的课堂教学情境。

1.从章头图和章引言中选择课堂情境创设,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历史使命感的教育。案例1.由必修1第一章章头图(“神舟”五号载入航天飞船升空图片),我们可以创设情境:(一分钟录像)“神舟”五号载入航天飞船升空过程的新闻素材。此时教师旁白:“‘神舟’五号成功发射将载入国际航天发展史,这是祖国航天科技的一大进步,是我们国人的骄傲……”这个为素材而进行的旁白,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爱国主义教育。

案例2.必修2第一章章头图(经典的建筑无图片)的素材挖掘。教师创设情境:展示北京奥运会场馆“鸟巢”、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等效果图。在展示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对其结构设计做一简介。这样引起学生对北京奥运会的向往,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从教材中涉及的数学史或数学家的故事中引入教学情境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如在选修2-2中在学习“杨辉三角”,可以利用网页的形式制作与“杨辉三角”有关的学习情境,主要介绍数学家杨辉在11世纪发现这个规律,比法国数学家帕斯卡早500年左右。可以增强民族的自豪感,并且激发了学生对科学的向往。

二、发挥数学应用题的德育功能――人文环境教育

新课程指出:“数学是自然的,数学是有用的”,也就是说数学概念、数学方法的起源与发展都是自然的,即它们起源于丰富的实际背景。这些实际背景中往往蕴涵着丰富的德育素材。

1.植树造林,保护环境的教育。

例1.近几年来,沙尘暴肆虐我国西部地区,造成严重的自然灾害。因此,防沙治沙已成为艰巨的工作。某县位于沙漠边缘地带,人与自然经过长期顽强的斗争。到2000年底全县绿化率已达到30%,但每年治沙工作都出现这样的情形:上一年的沙漠面积的16%改造为绿洲,而同时,上一年的绿洲面积的4%又被侵蚀,变为沙漠。设该县的土地面积为1,第一年(即2000年)底的绿洲面积为a1,第二年绿洲面积是a2,……,第n年底的绿洲面积是an。问至少要在哪一年底,才可以是绿化面积超过60%?通过这个问题的解决,提升保护环境意识,教育学生要从我做起,植树造林,保护环境。

2.珍视生命,增强交通安全意识的教育

事实上,在新教材中有很多问题都有实际背景,如数列中就有计算机病毒的传染问题,银行利息的计算问题;在解三角形中有天文观测,航海和地理测量。教师在引导学生解决应用题的同时,应当充分挖掘应用题的德育意义,收到一箭双雕的效果。

三、利用数学美,渗透数学德育功能――美育

数学包含着许多美学因素。古希腊哲学家、数学家古普洛克拉斯断言:“哪里有数,哪里就有美”。高中数学课程的具体任务之一是使学生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崇尚数学的理性精神,体会数学的美学意义。在课堂教学中,若能经常发掘教材中的数学美,就能大大提高学生感受美和鉴赏美的能力。

数学美是自然的、对称的、和谐的。在自然界中,美是处处可见的。如树叶以其主叶脉为对称轴,花瓣的分布各向均匀,蜂巢、蛛网呈正多边形,人体也是左右对称的,反映到数学上就是中心对称、轴对称、镜面对称等。如二次函数、对数函数、指数函数图象的对称、正、余弦定理结构的对称、二项式展开式中的系数的左右对称性。反之,数学中的规律性也体现在自然界中。如斐波那契数列:1,1,2,3,5,8,13,21,34,55,89,……的规律性在自然界中也有体现。树苗每一年长出的分枝数组成了斐波那契数列;向日葵的管状小花排列成两组交错的螺旋,顺时针螺旋有34条,逆时针螺旋有55条,恰为斐波那契数列的相邻两项等等。数学美是广泛存在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挖掘“数学美”进行数学审美设计,达到渗透数学美育功能。

第9篇:德育教育的背景范文

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是提高全体国民素质、培养跨世纪人才的需要。中学学科中语文教学实施素质教育尤为重要,也可以说,这是祖国和时代赋予我们中学语文教师的重任。那么,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素质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教育思想的更新

任何变革都是从思想开始的,所以,语文教育也应该从思想上进行改革。首先,从教师角度来说,教师的传统语文教育认识观应该得到改变,不能追求以往的死板教学,而是应该换个角度把语文教学看成是一个接受、感受、享受的过程。接受教育已经有很久的历史,但是它已经光华淡尽,只留下暗淡乏味,这些都是我们深有体会的,从本质上来讲,它不是一种人性化的教育,因为它忽略了人的存在性与感受,只是把语文的各种知识通过一道道工序强制的灌输给学生。通过接受式的语文教育,学生的思维会变得本文由收集整理简单缺少活力与创新。但是,这种接受教育在现实生活中又是必须的,因为在应试制度下每个学科教育都必须得这样。感受教育,表示它开始关注学生的身心感受,代表着人文精神的起步。对语文教育来说,为其增加了活力,但这并不是语文教育的最高境界。因为如果我们仅停留在感受的层次上,那我们的语文教育就会缺少美感与后劲。这是由于感受的主体在教育活动中所体现的主动性、探究性,是需要以其自身的意志力为支撑的,而且也离不开外因的推动。享受是语文教育的最高境界。在享受语文的过程中,学生不再把语文看作一门学科,更不是一种负担,而是把语文看成是一种生活,是生命的一个部分,是一份美妙的享受。他们在语文中享受着爱,享受着自由,享受着阳光,享受着雨露,享受着生命……最终,语文会成为他们一生中不可缺少的伙伴。

其次,从学生的角度来说,老师应该主动让学生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现代教育的新理念应是学生本位,自主探索,发展为本,终身学习。这就要求学生学会自主、合作、探究。自主指的是学生学会自主质疑、自主学习。这也就是说学生应该掌握学习的主动权,教师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形成一种自主学习的观念。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得到展现与发展。合作指的是学生一起讨论学习,而不是传统的提问解答法,这样有利于学生学会团结合作,也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能够取长补短,教学相长,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也有利于学生开发智力,陶冶情操,开拓创新等。探究指的就是拓展运用。这样有利于学生主动去探求知识,掌握和运用知识来解决各种困难,发现自我价值,也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语文教学中的自主合作探究,有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强自信心,又能使学生感受到自主探索、主动参与的乐趣,也是教学相长、师生共同发现真理和寻回真、善、美的过程。”

再者,语文教学的教学思想应该回归到语文的本质要求,追求以人为本的人文化教育。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造就有健全人格和有知识机能的人。所以语文教育应该在这方面能够有所建树。例如: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学生的人格形成与道德提升,回归到”人“。《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的基本理论”部分也明确指出把“学生的需求作为一次根据”,这里也强调了语文人文性的重要。

最后,教育与教学的目的是在于教人思维、思想、性情。因为思维可以让人明白思考的路数;思想可以构建体系,培养学生的情趣;性情则可以使学生形成自己的性格特征与良好人生态度。任何教育教学行为,最终目的都在于实现这些目标。这是十分重要的教育教学理念。语文作为教育教学的最基础的内容,它更应该贯彻这种理念。只有当学生同时拥有了它们,才能够真正地明白知识与熟练的运用知识,明白自身的价值。因此,这就要求老师对于语文得有较深的理解,并且能够在日常教学中表现出来,要明白考试只是一种检验学生对知识理解与运用的能力的方法,而不是语文教育的全部与目的。

二、教材的选择与运用

教材的全面运用。《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这也就是新课改下对老师在运用教材方面的要求。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应该要注意能够表达作者感情的一些词语或句子,引导学生进行情感的体验,唤醒学生的心灵感悟,能够明白作者的真实感情,使学生的感情得到丰富。语文教师应该把语文引向生活。

三、教学方法的创新

随着语文课改的深入实行,语文的指导思想和教材的改变,教学方法也应该随之而改变。可以采取一些新的教学模式。例如:“营造氛围—构建模式—改革评价—培养习惯”模式就是其中之一。首先营造自主发展的课堂气氛,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充分发挥想象,表扬学生的大胆发言,调动学生的上课积极性,在这种基础上再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使学生的自主

转贴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