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开展劳动教育的途径范文

开展劳动教育的途径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开展劳动教育的途径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开展劳动教育的途径

第1篇:开展劳动教育的途径范文

一、利用生活和劳动课对学生进行劳动技能,技巧训练。

在劳动课、义务劳动和各科教学中,学生了解日常生活与劳动的简单常识;掌握自我服务的本领和力所能及的简单劳动技能,逐步培养热爱劳动的思想情感和良好的劳动技能。这样为学生参加劳动奠定了基础,也为他们顺利进行劳动提供了可能,激发了兴趣,劳动积极性也大大地提高。

二、通过各项教育活动,结合学校德育,渗透劳动教育。

1、寓劳动教育子各科教学之中。

学校的各学科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的有效途径。因此我们老师结合自己所教学科的教材内容,针对学生实际,有意识地渗透劳动教育。如通过古诗《锄禾》,思想品德课《劳动光荣,懒惰可耻》等课的教学,成功地向学生灌输了“劳动光荣”“劳动成果得来不易”的道理。从而培养学生不轻视劳动,爱惜粮食的思想感情,在体育教学中,进行跑、跳、授,掷训练时,教师要求学生轮流护场,捡跳杆,拾垒球,做沙包等。既为学校节省了开支,又培养了学生劳动习惯。还通过音乐,美术等课教学活动,融劳动教育与教一学于一体,实现智能统一。

2、寓劳动教育于日常管理之中。

对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日常管理,我们坚持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劳动习惯的培养和训练。学校订了《一日卫生常规》、《课前课后整理常规》,班级制定了《值周值日卫生制度》,分值日小组,轮流小组检查量化记评比,把竞争机制引进清洁卫生劳动管理。

这样,既将班级学生置于按时打扫校园清洁,随时注意教室整培警课后进行室内整理的公益劳动习惯培养之中,又将学生引导到保持清洁,珍惜大家劳动成果,相互督促齐抓共管的轨道上来。从而,在养成教育中增强了学生劳动观念,培养了劳动习惯,融劳动教育与日常管理于一体,实现了学用一致。

3、寓劳动教育于各种活动之中

学校活动丰富多彩,学生喜闻乐见。因此,在活动中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也是一条不可多得的途径。让学生在玩中学,在乐中做,易于见效。常开展的活动有以下几种:

一是少先队活动。少年队活动也能渗透劳动教育

如少先队大队部举行远足活动,让学生在远足中,亲身体验到了徒步远行的艰辛,也体会到了父母成大劳动的辛苦。中队开展野炊活动,让学生体验生活,品尝自己辛勤劳动所得的成果,享受成功的喜悦,还有定期举办珍惜劳动成果比赛,同学们讲的《一份爱心》《节约一分钱,支持灾区重建家园》等故事包含着学生热爱劳动成果的深厚感情。

二是班级活动。班级是学生的主要阵地。学生在拟定班级计划、记载班级日志,编辑班级黑板报,手抄报等活动中,既培养了学生的自理、自治、自主的能力,又增强了学生的劳动意识。

第2篇:开展劳动教育的途径范文

关键词:思政教育;劳动教育;服装设计专业

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因此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是必不可少的。通过将思政教育融入劳动教育中,能够将知识与实践进行结合,鼓励学生更加积极地开展劳动。

1劳动教育的意义

(1)加强合作交流。在集体劳动课程开展的过程中,学生为了完成集体的劳动目标会更加努力地学习,因此劳动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建立合作交流意识,并且严格按照课堂秩序完成学习任务。例如,在展开导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按照不同学生具备的特征进行合理分组,并且确定每一组的组长,学生在接受课堂反馈的过程中,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和提出疑问。学生在这种小组学习合作中更积极投入,更乐意地参与其中,更珍惜这样的小组学习合作方式,通过小组协作进行小组学习,并彻底检查问题,以解决现有的教学问题。学生在反复的问题讨论和实验过程中,充分利用科学知识和材料,建立有序的合作分工,在相互激励中不断完善相应的知识体系结构,最终追求骄傲和荣誉,克服问题解决中的困难,以促进自主学习,从而提高学习质量[1]。(2)促进动手实践。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如果缺失了劳动教育,也就失去了实践的重要含义,一些学生参与劳动的过程其实也是知识形成的过程,能够促进学生开展动手实践。值得教师注意的是,在开展劳动教育时需要推进高阶思维的形成,而不是一味地将实践作为劳动教育的唯一途径,否则会失去实践学习的重要价值。因此,在开展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运用劳动实践来解决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并将这些问题折射到学习中。例如,在进行教学分类的过程中,一些学生不知道如何划分不同的知识点,也不知道分类背后的依据是什么。因此,教师在合理分类时可以增加一些实践性的模拟情境,帮助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形成科学分类的意识[2]。(3)累计问题经验。劳动教育涵盖了很多方面,在进行高校劳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开展动手实践不是为了实践而实践,而是希望学生通过实践产生价值。开展劳动教育能够帮助学生结合自身的劳动经验更好地学习,充分发挥教育的真正价值,使得学生意识到劳动的过程其实也是解决问题及经验累积的过程。学生在劳动教育活动中,通过经历和学习形成经验、技巧、方法等,最终能够解决各类问题,确保学习的多样性,培养思维创新能力、意义认知建构能力[3]。

2思政教育元素在劳动教育中的融入与创新应用

(1)创设劳动情景。作为高校服装设计专业教师,应当注重教材的重要作用,而教材作为教学的重要依据及重要资源,在文化传承及知识传递等各个方面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尊重教材,并且创造性地完成教学目标,深入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有关劳动教育及思政的相关资源,充分发挥当下劳动教育及思政教育存在的价值。通过围绕教材例题创设相应的情境,除了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充分落实高校服装设计专业的教学功能。同时,教师应从劳动教育这一角度出发,对教材进行探索,并且创造性地对教学资源展开利用和挖掘,延伸课堂教学内容,确保课堂教学质量[4]。在思政教育元素融入劳动教育的过程中,服装设计专业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专业特征,将军队文化及企业文化贯穿于专业教学中,以校企合作项目、毕业设计项目的各项措施作为重要的载体,最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深度融合,在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增强学生的理想信念。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对宇航服、战训服等类型的服装进行项目探究,最终融入爱国教育及劳动教育。(2)打造师资队伍。想要推动服装设计专业劳动教育更加专业化,应当建立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及教学水平的师资队伍。在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背景下开展服装设计专业劳动教育,应当结合服装设计专业的教学特点,采用“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方式,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在为学生传授专业技能的同时,也应当加强理论实践教学,增强学生对劳动的责任感及使命感。同时,服装设计专业可以在校内选择一些具有相关教学背景的教师担任课程讲师,也可以对外聘请一些具有较高职业素养及实践经验的劳动教育传递者,如劳动模范等,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构建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师资队伍,从而确保课堂教学质量。教师可以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教学,根据教学规律设计多媒体课程,收集数据,逐步完善学生的思维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思维、练习等教学联想,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正逐渐从被动倾听转变为主动学习,在校企合作开展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深入挖掘劳动教育及思政教育元素,围绕品牌文化及毕业生案例等多项内容出发,使得服装设计专业课程教学融入文化教育,强化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3)开展教学评价。首先,素质教育要求服装设计专业劳动评价机制更加关注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从而达到服装设计专业学生综合素养得以提升的最终目的。故而,服装设计专业劳动教学评价的目标构建不能过分依赖传统评价体系,而是应敢于挑战,突破原有评价体系的桎梏,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创新与创造、合作与共享等目标设定其中,立足“教”和“学”两个基本点制定综合性评价目标体系。其次,教师主导下的教学目标体系构建不能只拘泥于劳动知识的建构,应充分了解学生劳动学情,预设教学目标,并预测教学目标达成度[5]。教育事业是人的事业,有着强烈的人文关怀底蕴。因此,服装设计专业劳动教学评价的建立也应是动态发展、有机生成的。服装设计专业劳动教学评价应从对服装设计专业的人文关怀和美育情感培育出发,从服装设计专业学生在课堂的参与度出发,把美育能力视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子设计到教学评价中,构建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评价体系。首先,评价的因子设计必须体现学生持续发展的特征,如合作、自我管理、美育创造力等内容;其次,评价措词要彰显服装设计专业学生持续提高的特点,如“不断改进”“学会使用”“持续提升”;最后,评价的标准要符合服装设计专业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美育培养规律,不能出现“揠苗助长”式标准[6]。(4)开展提问教学。高校劳动学科内容具备较强的综合性,蕴含丰富的知识量,其教学的有效性对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在思政课堂上实现有效提问的主要方式之一是教师科学合理地设置问题,在教学问题的设计中,教师需要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等合理设置相应的问题,使课堂提问环节得以发挥其积极作用,为后续课程教学效果的提升起到有效推动作用。教师在设计问题时,需要深入发掘教材内容并围绕重难知识点作相应的知识延伸,根据学生整体的学习水平及知识理解能力,设置合理的教学目标并设计相应的问题,促进师生共同思考、共同进步。此外,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还需要注重连贯性,问题的设计要注意前后的密切联系,实现由浅入深,引导学生逐渐理解问题背后所揭示的课程内容。此外,教师需要关注思政学科所具备的较强抽象性而给学生的学习和理解记忆带来较大难度,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开展学习活动,教师设置问题内容时可从现实生活入手,引导学生在回答问题时结合现实生活展开深入思考,加强学生对学科学习的感知力。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将思政教育元素融入劳动教育,能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服装设计专业劳动项目,并且自觉维护劳动的成果,在专业教育推进的过程中,实现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使专业教育能够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同时,将思政教育元素融入劳动教育,能够坚定学生的专业志向及劳动信念,努力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艳.特教中专学校课程思政教育的研究与实践:以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为例[J].化纤与纺织技术,2021,50(6):138-139.

[2]葛彦,傅海洪,吕冬云,等.“服装结构与工艺”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J].纺织科技进展,2021(6):63-64.

[3]李仙娥,刘跃强.劳动教育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重要性及其路径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16):66-68.

[4]王新刚,郭宏洋.中高校思政课中劳动教育的教学效果提升问题研究:以统编人教版教材为例[J].现代教育科学,2021(6):102-107.

[5]梁杰,肖扬伟.新时代红色家书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堂的逻辑与路径[J].新疆职业教育研究,2021,12(3):1-6.

第3篇:开展劳动教育的途径范文

关键词:劳动教育;劳动观念;自我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1-283-01

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随着社会的变化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的提高,“劳动”这两个词对在中学生特别是农村中学学生眼中淡去。于是出现了农村学生不爱劳动、劳动技能差、不尊重劳动者,不珍惜劳动果好逸恶劳的现象慢慢滋生,必然会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那么如何重新激发农村中学生的劳动热情?如何使他们认识到劳动的重要性? 新时期下的农村中学学校如何开展劳动教育呢?

一、学校要培养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

学校要注重素质教育,把文化教育与劳动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学校要充分利用各种活动加强劳动思想教育。学校在平时的德育工作中,利用国旗下讲话、开学典礼、主题班会、团队活动日等活动,加强对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使学生对劳动的认知有所提升,认识到劳动创造幸福才是社会的主旋律,懂得劳动是创造一切的源泉,劳动是光荣而不是可耻,进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学校团委、学生会组织要经常举办丰富多样的公益劳动,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通过这些服务性公益劳动,美化了我们的环境,激发学生的热情、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同时也能改变学生的劳动观念,进而培养了学生劳动技能和良好的劳动习惯。

二、学校在进行劳动教育的过程中要求学生不断的进行自我教育、自我反省

教育实践的经验表明,加强学校的劳动教育,是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有计划、有组织的劳动过程中,学生能够意识到劳动不仅创造了人类社会,也完善了人的自身,同时也给他人创造了幸福。当这种劳动一旦反映学生的精神生活就会产生积极的思维,最终使正确的思想和行为战胜不正确的思想和行为,从而产生强烈的尊严感、自豪感,并且培养了顽强的意志、对待工作和学习的责任心、热爱集体的荣誉感,这就对德育建设起到场了直接的促进作用,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只有“促进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①

三、学校在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自身价值体验的迁移功能,表彰劳动积极分子,树立劳模典范

在劳动创造的过程中,每一个学生都有可能通过自己的双手获取成功的价值,而这种价值必然产生发自内心的真实感受,并伴随着一种成功带来的愉悦体验。

具体来说,即使是那些学困生,也有可能在劳动中当先进、当模范;就连那些不守纪律被处罚的学生,也有可能成为劳动上的学习榜样。这样,就可以提高他们在师生心目中的地位,树立他们在集体中的威信,他们就会把自己同集体同他人联系起来,就会严格要求自己,在劳动、学习、日常行为中考虑集体的意见或者教育者的要求,从而在思想品德和学习上得到应有的提高。

四、学校要密切与学生家庭的联系,加强与家长或监护人的沟通,共同做好学生的劳动教育工作

劳动,是产生一切美德的源泉,又是“防止一切社会病毒的伟大的消毒剂”。①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同志指出:“近几年对劳动教育的忽视造成了一部分学生缺乏劳动观点和劳动习惯,缺乏热爱劳动的思想感情,这是我们教育工作中存在的一个比较大的问题。”③他还说:“热爱祖国、热爱劳动是我国社会主义公民所必须具有的最基本的品德,如果我们培养的学生不爱国、不爱劳动,这是教育工作的失败。”③从上述问题来看,只有加强家庭、学校的劳动教育,在劳动过程中有针对性的教育学生,才能够帮助学生从小树立劳动光荣的思想,使学生存在的错误认识和不良行为逐步得到改变。

学校密切与学生的家庭的联系,密切教师与家长的沟通,共同把对学生的劳动教育工作做好。将学生在学校的劳动表现及时向学生家长及或其监护人反馈。定期召开劳动观念淡薄学生家长会,向学生家长或其监护人通报学校的劳动教育情况,对家长进行适当的家长思想教育辅导。让家长主动配合学校做好子女的劳动教育工作。

总之,学校的德育教育是一个多方面齐参与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农村中学生能够通过学校劳动教育所获得的爱劳动思想观念和劳动习惯的养成以及基本的劳动技能,往往起到了联系家庭、社会与学校的桥梁作用。比如自我服务性劳动的开展,完全可以减轻家长们的许多负担(简单家务劳动、简单的农活);社会公益劳动和生产劳动的进行,又加强了学校同社会之间的和谐。所以,为了培养我们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学校的劳动教育必须长期坚持开展下去。

参考文献:

[1] 1987年11月12日《中国教育报》柳斌《把劳动列为正式课程是加强劳动教育的重要措施》

第4篇:开展劳动教育的途径范文

【关键词】幼儿;劳动教育;健康成长

一个全面发展的人的基本特征是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相结合。因此在教学中,鼓励儿童自己去做、去发现、去思考才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最有效的手段。劳动对于促进孩子健康成长有怎样的意义呢?

(1)劳动能促进孩子大肌肉和精细动作的发展,发展孩子的体能。比如让孩子在完成任务中跑来跑去,在帮忙中无形多了运动量,锻炼了肺活量等。

(2)劳动能促进孩子在数学、空间等领域的发展,比如让孩子摆碗筷,既锻炼了孩子判断左右、单双数的能力,又能对于孩子入学做好了良好的准备。

(3)劳动能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习惯,培养良好的情绪,学会乐于助人,体验责任感。比如让孩子自己照看花朵,它能让孩子体验到自己的责任,初步培养责任感,并且养成按时浇花、施肥的习惯,更能激发孩子热爱植物、热爱自然的兴趣。

(4)劳动能培养幼儿的毅力,培养其坚持不懈的品格。孩子们从小就表现出一种执著,如果能通过适当的途径和方法引导孩子的执著,这种执著就会转变为孩子的毅力,劳动就是一种很好的途径。

那么应该如何培养的孩子的劳动能力呢?我认为应该从幼儿园和家里两个主要的学习生活环境进行培养。

一、在幼儿园培养孩子的劳动能力

(1)让幼儿学会自我服务的本领,乐于并坚持经常地进行自我服务。我在墙上办了一个自我服务小红星专栏,每当一位幼儿学会一项本领并能坚持这项自我服务劳动,就给贴上一颗小红星。不很长时间这一专栏上就呈现出“繁星满天”的可喜景象了。

(2)利用值日生形式组织幼儿都来为集体劳动、服务。我悉心保护幼儿参加这一劳动的积极性,指导幼儿不断提高劳动技能,提高服务质量。

(3)带幼儿到田野采集树叶花草,回来后进行制作,制成后举办小小展览会。当幼儿看到自己的作品展出是又经过一些美化变得更动人了,听到参观的家长、老师和小朋友对自己作品的啧啧称赞,乐得喜笑颜开。

(4)我也没忘记对个别幼儿“因材施教”如请年龄小、身体弱的幼儿负责摆小椅子,请能力强却比较粗心马虎的幼儿整理图书、玩具等。当他们完成任务后,我也没忘记做好表扬、讲评等工作。这种个别教育虽然比较琐碎费些事,但我以为有必要,是值得的。

劳动教育作为对幼儿的一种最基本的教育,我们应使每个幼儿都能从他们的实际情况出发,得到实在的收益。

二、在家里让孩子做家务劳动

培养孩子的劳动意识应该从贴近儿童的生活开始,从做家务劳动开始。在孩子小的时候,就引导他们进行简单地劳动,放手让他们去学习。年轻的父母们,如果希望孩子有一个聪明好学的头脑,自强不息的性格,健壮的体格,就千万不要剥夺孩子劳动的机会。

(1)让劳动转变成游戏。玩是孩子的天性,家长就要巧妙利用这一点,让劳动和游戏相结合,唤起孩子对劳动的兴趣,当孩子感觉做家务活儿就像玩游戏那么有趣时,他们一定会喜欢的。另外,在劳动过程中,家长应该主动开口,和孩子交流、互动。可以给孩子讲故事、唱儿歌、背古诗,让孩子在劳动的同时,能够获得轻松、愉悦的情感体验,在说说笑笑中,完成了劳动任务,孩子非但没有感觉到累,反而感到和家长之间更亲密、融洽了。无论孩子说什么,家长都不要质疑和指责,而应该耐心倾听、分享孩子的心事,让孩子劳动、倾诉两不误,让孩子在劳动中得到情绪的释放,还可以起到减压的作用。

(2)要舍得让孩子劳动。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家长:当孩子对劳动产生兴趣时,家长却对其百般阻止,殊不知,家长对孩子的“不舍得”,在孩子眼中却是“不信任”的表现,这是对孩子劳动潜意识的扼杀,也是对孩子劳动积极性的打击。所以,家长遇到这种情况时,一定不要拒绝孩子,应该抓住这个引导、教育孩子劳动的大好机会,不仅要耐心地手把手去教孩子,而且要告诉孩子劳动的正确方法和技巧,还要提醒孩子注意安全以及在劳动中保护自己。只有这样循循善诱,家长才能让孩子始终保持对劳动的热情,从而更好地培养孩子的劳动能力。

第5篇:开展劳动教育的途径范文

每次考试后,学校各年级按照惯例都要召开学生家长会。往常,我跟家长们讲得大多是孩子在校的成绩、表现、家长如何配合好老师督促孩子学习以及注意校外安全等等。本学期我接任了一个新班,发现班级里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淡薄,自我服务、卫生意识比较差,六年级的学生,课桌椅却经常是弯弯扭扭,东西存放也乱七八糟。便想到了要对学生进行自我服务的养成教育,利用家长会的契机要求家长配合老师重视孩子这方面的教育。为了更有说服力和针对性,我向学生发放了一份《学生家务劳动情况调查表》,内容涉及洗衣、做饭、洗碗、整理自己房间、打扫卫生、帮家长购物等多个方面。还留了一空白行让学生针对自己实际填写。发放时,为了让学生填写正确,我对每一项的填写都作了说明,并一再强调要如实填写。

第二天,组长按时把调查表收了上来。从中我得到了如下的统计数据:其中六年级三班班46人,除3人弄丢了没上交外其余43人中,在节假日经常洗衣的有2人,经常做饭的有3人,经常洗碗的有5人,经常整理房间的有4人,经常打扫房间卫生也只有4人。从整个统计来看经常做家务的学生只占11.5%,而偶尔做一点家务的约占51.5%,从来不做家务的约占37%。

二、问题分析

本人以为通过这一张统计表暴露的问题值得我们探讨和思考。

1、家长“现实”的价值取向导致对孩子期望的不合理性

家长们愿望是很现实的,特别是农村留守孩子的家长。因为深感劳动的艰辛,所以在教育孩子时常把到厂里上班或种田等作为反面教材来教育自己的孩子:“你不好好学习,将来也会跟我一样去种田”。同时家长们普遍认为,要获得理想的职业必须有高学历,因此他们对孩子的学历要求也很高,绝大多数学生家长对孩子的发展定位就是:考大学(考一本,将来读研究生更好)――找一份理想的工作(非体力的)。

在家长们看来,惟有读书学习是最重要的,只要孩子学习成绩好,能考上重点高中、名牌大学就万事大吉,会不会干活无所谓。他们说:“只要你好好学习,我们就是再苦再累也心甘,洗衣做饭等家务活一概不用你管。”“在内心深处就以为孩子懒一点无所谓,大不了我当个‘高级保姆’”,“懒仅仅是可能变‘虫’的问题,而分数却是关系到将来是否成‘龙’的问题”。家长认为让孩子劳动会影响到他们的学习,为了使孩子将所有时间都用在学习上,不但家务劳动不让孩子插手,就连一些最简单的生活自理性的事务也由家长代劳。据初步调查,有65%的家长不支持孩子参加公益劳动,有65.9%的家长为了不影响孩子学习从来不要求孩子做家务。也就是说,在大多数情况下,劳动往往让位于学习。

2、学生劳动习惯培养的忽视导致学生劳动观念意识的淡薄

关于学生做家务的事,近日在浏览《中国文明网》时看到这样一则报道《对孩子进行家务劳动教育同样重要》,文章提到:“现在进入独生子女时代,越来越多的孩子不做家务,不会做家务,不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刻苦学习和独立自主的意识越来越淡薄。平日受到爷爷辈过分的溺爱,就如同将一棵树苗种在花盆里,它的高度、粗细都会受到空间和环境的限制。

综上所述:这一现象真的值得引起我们所有的学生家长和我们老师深思,我们绝不能放弃从小就要对孩子进行劳动意识的培养和劳动技能培训和提高,要注重长期、全面的素质教育,这样才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3、教师的急功近利导致教育心态和行为上出现偏颇

在当前的学校教育中,素质教育也好,新课改也好,很大程度上依然存在着“重智轻德、重智轻能”、“以分数衡量学生一切”的倾向。新课程把劳动与技术教育纳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的一个学习领域之后,实际上劳技教育处于空白状态。“教学质量是学校和教师的生命线”这一“紧箍咒”套得老师们头昏眼花,综合实践活动课往往是“语文、数学”的代名词。如此追求“分数”轻实践锻炼的学校教育加上家长和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学生劳动观念淡薄,不会做家务或不肯做家务是必然的。从而也折射出了我们教育的急功近利。

三、思考与建议

一次不经意的调查引发了我深深的思考:面对充满竞争的21世纪,这种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生活自理能力低下的“小皇帝”怎能适应?看似一个简单的德育问题其实更涉及到能力的培养问题。这其中固然有许多原因,家庭的、社会的,但作为学校教育层面来说,我们不禁要问:以培养学生学会生活自理、热爱劳动,形成积极生活态度为主要目标的劳技教育怎么了?

1、要全面、常态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将此作为学校办学水平评估的一个必查内容之一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最有生命活力的课程,是最能凸现学校特色和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当前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还存在着不平衡现象,特别是劳动与技术教育更是在可有可无的“边缘”状态。为了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得到长足发展,全面常态地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建议在加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学生未来发展重要性的认识的同时,制定措施,有效落实,并在办学水平评估时充分考虑到这一点,把该课程作为教学督查的重要内容之一。有效的督查、评价能促使学校领导、教师重视该学科的发展。

2、劳动教育需要在劳技教育中实践,也需要在其它学科中渗透

学校的劳动与技术教育不但要教给学生自我服务劳动的基本技能,还要开展公益劳动、家政和职业体验等方面的实践,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和热爱劳动的情感,建立生活中的主体意识,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并向其他学科渗透。例如,在思品课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可以向学生进行劳动观点教育,提高学生的劳动认识水平,指出学生的劳动行为方式;在数学课中结合应用题渗透劳动教育。在强调劳动教育的多学科渗透和多渠道实施的同时,努力发挥劳动教育在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健体、以劳益美等方面的教育作用,促进学生亲近劳动与技术世界的积极情感、良好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

3、家校合作,从小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和自理能力

什么是劳动?要让孩子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学习也是劳动,是脑力劳动,但是人类在生产生活中是永远离不开脑力和体力劳动的,为了独立自主,我们要引导孩子参加必须的体力劳动,比如适当的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和社会公益劳动,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和公益意识。

不要让我们的家长给予孩子过于精心的呵护,而缺乏必要的劳动锻炼和生活磨练。大量记录表明:从小干活的孩子较有才干,充满自信。美国心理学家威特兰从40年代开始对490名男孩子跟踪调研40年,结果表明:除去智力、家庭收入、种族背景及教育程度等因素外,常做家务的孩子比很少干家务的要幸福得多。

第6篇:开展劳动教育的途径范文

在新的社会条件下,我们需要探索教育与生产相结合的途径。当前高校教育存在重理论而轻实践的问题,尤其是劳动实践,而后勤为大学劳动教育课提供了实践平台,学生通过每个学期必要的劳动实践或者勤工助学进行管理与服务,感受服务和劳动的艰辛,和不同层面的人打交道,感受后勤工作、接受后勤环境氛围熏陶,为今后走上社会,更加贴近实际、更加贴近岗位需求做好充分准备。

2后勤环境发挥育人功能的实践与探索

2.1加强后勤物质环境建设

高校后勤致力于为学生创建安全、文明、干净、和谐的物质环境。后勤部门在高校“标准化”建设的前提下不断完善基础设施。通过在食堂内安装实时监控系统,从源头上监控原料的采购、清洗、烹饪、售卖各个环节,保障学生拥有健康的饮食环境;在学生公寓硬件建设方面,通过安装门禁和监控系统保证学生人身和物品的安全。在宿舍楼的活动室安装电视机和DVD,创建大学生创业基地,丰富了学生的公寓文化生活;在校园内开辟桃李园、在公寓园区种植花草树木,创造了干净、优美、整齐的学习生活环境。硬件设施的完善为后勤发挥环境育人功能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学生食堂和学生公寓成为大学生学习、娱乐,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重要阵地。

2.2加强后勤学生队伍建设

加强后勤学生服务队伍的建设是发挥后勤环境育人的有益探索,通过开展后勤文化活动以及学生队伍成员在同学间宣传,将学生平日看不见的后勤服务工作提升到可以看见并亲自参与的层面上,切实感受后勤工作的艰辛。根据后勤维修、绿化、餐饮、宿舍、保卫的工作类别组建义务维修队、绿化小分队、伙食管理委员会、宿舍管理委员会、学生义务消防队等学生组织。经过量化的考核和筛选,这些学生委员会在信息传递、卫生检查、评比活动、校园美化、日常安保等方面发挥重大的作用,他们是广大同学和后勤服务部门沟通的纽带和桥梁,也在工作的过程中锻炼了协调能力、劳动能力。健全的组织环境较好的实现了后勤和学院师生的良性互动,达到了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的目标。

2.3加强后勤文化环境建设

打造“文化后勤”是高校后勤改革的趋势,也是发挥后勤环境育人作用的关键。以宿舍文化节、美食节为载体,将与学生联系密切的生活文化优化组合,组成良好的后勤育人的文化环境。在食堂开展“我在后勤的一天”、“学生厨艺精英大赛”等活动让学生自行到市场采购食材、比对价格,穿上工作服到食堂工作间亲自操作,增加对食堂菜价的理解,了解校园周边无证摊点快餐存在的安全隐患,提高饮食安全意识,更让学生体会到后勤、食堂工作的艰辛,养成热爱劳动、珍惜别人劳动成果的良好习惯。在学生公寓开展气排球比赛、手绘报比赛、走廊创意大赛,鼓励学生结合专业特色、发挥专业优势,重点开展宿舍文化内涵建设。创建品牌活动、精品活动,树立后勤文化旗帜是后勤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后勤开展优质服务品牌活动,内容涵盖维修、宿舍管理、医疗、保卫、食堂、员工礼仪多个方面,同时深入各个教学部门开展座谈会、下发问卷让师生提出工作意见和建议;通过邀请专业的礼仪老师讲解工作礼仪,邀请领导、师生参与到岗位练兵等精品活动,让师生体会后勤基层服务人员工作的辛劳,学会互相理解、互相关心、互相爱护。这些文化活动使后勤成为融思想教育、行为指导、生活服务为一体的育人场所,培养了后勤员工、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也大大提高了学生自主参与后勤、培养劳动意识、参与劳动实践的积极性。

2.4加强后勤制度环境建设

根据管理的需要,后勤部门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如《学生宿舍管理规定》、《食堂食品卫生管理规定》、《员工培训管理制度》等,这些制度为日常的工作制定了详细的准则和依据,奠定了以制度办事、以制度管理的工作基础。在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大背景下,引进物业有限公司,与这些物业公司制定《物业服务量化考评细则》,奖惩分明,划拨出专项奖励资金,根据员工的综合表现施行奖励提高后勤物业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服务质量;学生公寓有严格的管理制度和检查制度,将学生在公寓的表现纳入个人综合素质考评体系。这些制度让后勤的工作人员、学生能够增强自律,达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要求。

3后勤环境育人在大学生德育教育工作中取得的初步成效

3.1后勤文化环境建设营造了良好的德育氛围

通过开展活动、将社团引进公寓等形式学生接触后勤工作的机会逐渐增多,“优质服务”品牌活动的推广和宣传使学生能够零距离体验食堂、保洁和维修等工作,以文化建设为载体吸引学生参与后勤活动、调动学生积极性,其产生的效果往往大于被动的劳动教育课,营造了良好的德育氛围。

3.2服务队伍凝聚力和协作能力增强

在员工队伍建设中注重专业技能的考核,以小组为单位对员工进行管理,奖惩制度分明,促进后勤员工相互督促、相互鼓励,形成良性的队伍发展模式,为学生服务队伍树立良好的榜样。在学生队伍之间召开座谈会、素质拓展等活动,增强后勤学生服务团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提高后勤学生服务队伍的工作效率,培养大学生团结协作意识,学生服务队伍的凝聚力和协作能力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3.3后勤制度环境趋向完善化和科学化

高校后勤针对食堂、公寓管理、校园安全等方面制定了详细的规章制度,确保学生生活环境安定和谐。通过调查问卷、草案试行等方式施行某项规章制度,再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作出相应调整确保制度人性化、科学化,使学生充分享受后勤各项制度为生活带来的便利,激发学生感恩之情。

4充分发挥后勤环境育人作用的启示

4.1把实践性教育纳入必修课程,理论和实践相结

合培养学生劳动意识古语有云:“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这种轻视劳动的观念深深地影响着人们。这促使学校和家庭在对孩子的教育观念上一味地追求文化教育,理论成绩至上,不鼓励甚至不让孩子参与家庭或者学校的实践教育。部分高校已经在后勤劳动教育方面做了一些改革和尝试,但大都只是单纯的进行简单的劳作,没能发挥好劳动课的德育功能。高校应该重新审视后勤实践性教育对于培养大学生劳动意识的重要性,重视后勤实践性教育的育人功能,将劳动教育课纳入必修课程,把理论考核、实践性教育和大学生在学生公寓的表现纳入个人操行评价系统,把它作为考察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依据。

4.2挖掘后勤德育教育平台,加强教学部门与后勤的良性互动

后勤在高校中秉承着为教学、科研、师生服务的宗旨。长期以来教学、科研和后勤的关系是一种“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高校应当改善后勤与教学、科研和师生三者的关系,挖掘德育教育的新平台,将部分全校性的后勤工作任务分派到各个教学部门或者院系,促使师生一起参与后勤服务和建设校园的活动中来。第一,组织毕业班学生种植“毕业树”将班级的格言制作成牌匾置于亲手栽种的树木前,美化环境的同时也表达了对母校的感恩之情,将单纯的劳动提升到德育教育的高度;第二、在学生公寓施行“辅导员进公寓”制度、设立“学生党员宿舍先锋示范岗”、“社团进公寓”,加强后勤部门与各系部之间的良性互动,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发挥环境育人的最大功效。第三、全校学生签订《创建安全文明宿舍》协议书,承诺平时保持宿舍、走廊的干净整洁,毕业离校时将宿舍恢复原貌,文明离校,给学弟学妹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这些都是可以挖掘的且全校学生能共同参与的后勤德育平台,能较好的体现后勤工作的人文关怀,激发学生互相关心、感恩母校、感恩社会的正能量。

4.3培育优质服务队伍,找准后勤环境育人的关键点

后勤服务人员的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到后勤服务质量的高低,要对后勤基层工作人员开展礼仪培训、入职培训,不定期检查各个岗位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建立奖惩机制,激发员工竞争意识,强化后勤人员服务理念。从心理学角度剖析,无意识的教育是教育的一种有效途径,后勤基层工作者良好的服务表现会在潜移默化中给大学生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这些良好的表现会引起学生内在的需要和感情上的共鸣,从而达到了人文环境育人的目的。后勤社团的成员定期开展后勤宣传活动,发挥学生队伍的舆论力量,让更多的学生自主参与后勤工作、自觉遵守食堂、公寓各项细则,提升自我约束力。

4.4加强后勤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后勤环境育人氛围

“文化后勤”要构建以学生为主体,以公寓文化和食堂活动为载体的积极、健康、向上的文化平台,开展具有后勤特色的德育教育活动。以“优质服务”活动为依托在学生间开展义务维修、宿舍安全知识竞赛、气排球比赛、厨艺大赛;在后勤员工间开展培训、“我能为学生做什么”演讲比赛、岗位技能大赛,营造良好的后勤文化氛围。后勤工作者在长期的实践中也积累了很多财富和经验,高校后勤工作者应积极主动将典型的后勤服务案例整理、汇编成册为以后的后勤改革提供借鉴经验。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创办了《后勤工作简报》内容涵盖了后勤新闻、工作动态、安全保卫、医疗保健等内容,学生参加后勤活动的心得也刊登在报,丰富了简报的内容也激发了学生参与后勤活动积极性,该形式让学生更能够从后勤工作者的角度出发去思考问题。

4.5完善管理制度,用后勤制度保障德育功能的实施

第7篇:开展劳动教育的途径范文

近几年来,我省许多城市中小学开设《省情》《礼仪》《心理健康》《综合知识》等地方课程,农村普通中学实行“绿色证书”教育,坚持对学生进行包括劳动技能、社会实践在内的综合教育,全面提高了教育质量。但从大范围看,这些课程的开设还很不平衡,有些教育行政部门对此重视不够,有些学校在师资、场地、教学设备方面缺乏,社会对开设这些课程的认识还有一定差距。因此,劳动技能教育等仍然是晋通中小学教育和家庭教育的薄弱环节。

被扭曲的劳动教育

去年秋季,笔者曾对某县10多所农村初中进行了调查,发现了在这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

调查手记之一:地方课程尚未登上“大雅之堂”。在少数学校,诸如《花卉栽培与营销》《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经济动物饲养》《优质农作物栽培与管理》《名优林果栽培新技术》等课本,包括任课老师都很少翻阅。这些课程虽然纳入了教学计划,也排上了课程表,但因没有确定专、兼职教师,也不要求教师备课,实际上形同虚设。问起地方课程开设情况,有位校长喟叹:“难开展啊!升学压力大,这些地方课程很难顾得上。咱们关起门来说,我们一直要求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可这些课程,不就是以前劳动课的翻版吗?它能堂堂正正地登上大雅之堂吗?”

调查手记之二:家长越俎代庖。不少家长望子成龙心切,为了孩子能考大学,把孩子必要的劳动,包括自我服务性劳动全包下来,个别家长还到学校替学生做值日。一位高三“尖子生”接到某高等院校录取通知书,邻居们前来祝贺,其父却眼眶湿润。“孩子从小没了娘,他是家里的独苗,我能不心疼吗?为了使他将来有出息,大小家务活儿我全揽了,连袜子、裤头也没让他洗过一次。孩子这次远离家门,我担心他生活上难以自理……”这位家长边说边抹眼泪。

调查手记之三:地方课程教师被看作“矮人半截”。某教师这学期改教“绿色证书”教育课,几位好友讪笑说:“农村人谁不会种菜种庄稼,还要老师教?莫不是不务正业,领着学生闲玩?”家里人也时常嘀咕:“教了十几年书,越教越差劲儿,往后晋级、评先,能挂边儿吗?”朋友家的独生女圆圆放学后戴着小红花一蹦一跳回到家里,高兴地说:“今天班里打扫卫生我表现得好,老师奖给我一朵小红花……”话没说完,其母上前扯下小红花摔在地上:“真是个榆木疙瘩脑袋!人家学习上争第一名,你却只会出笨力,四肢发达,头脑简单。你们老师也太缺德了,老是让学生干活儿!”

调查手记之四:劳动被作为惩罚的手段。有些学校的个别老师,对违纪学生实行劳动体罚。某教师立下班规:哪位同学旷课一天,罚他值日一周;损坏桌凳、门窗,罚他打扫一周厕所;打架斗殴,罚浇半学期花圃。这种所谓的“劳动教育”,往往被学生视为“劳动改造”,导致他们对劳动产生抵触情绪,甚至鄙视、厌恶劳动。

忽视劳动教育的后遗症

削弱、轻视劳动技能教育,势必给青少年学生留下“后遗症”。

“后遗症”一:四体不勤,自理能力差。“如今的孩子真懒!”不少家长虽为此怨气满腹,但仍“乐为子孙做马牛”,使孩子从小养成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不良习惯,成了生活上的弱者。现在不少孩子到了十三四岁连叠被子都不会,连内裤、袜子都不洗,连家常便饭都不会做。孩子进了大学还需父母轮流打扫寝室的怪事也屡见不鲜。在某市勤工俭学工作座谈会上,一位农村中学校长谈到学校组织学生到新校舍建筑工地搬砖,两位女生掏出新手绢,衬在砖下,二人合抬一块砖。“现在的学生大多娇气,经不起挫折,受不了委屈,就像温室里的花朵,既碰不得,又害怕风吹日晒。”一些老师这样说。

“后遗症”二:不尊重劳动人民。工人紧张繁忙八小时,农民面向黄土背朝天,是他们辛勤的汗水、平凡的劳动使我们的衣食住行得以保证。然而有些学生却嫌弃劳动人民,说他们“黑、脏、傻、粗”。某示范性高中一位女生,其父和叔父均在矿区工作。五一劳动节期间,矿区放假,其叔父、婶母到她家做客,中午吃饭她说啥不肯入座,独自跑到外面的饭馆里吃。晚上看电视,众人正看到热闹处,她上前将电视机关掉。客人走后,她嚷着说:“挖煤的,来这干啥哩!”

笔者前不久随平顶山市职成教育考察团到河北省某县考察,路过天津在一家饺子馆就餐。尽管考察团成员多为处、科级干部,可由于“衣着朴素”,引起一个娃娃的反感:有个七八岁的男孩儿拉着其母的手踏进饺子馆,扫视一下我们几位,生气地说:“真烦人!今天遇到的都是农村人。妈,咱不在这儿吃啦……”

“后遗症”三:艰苦朴素、勤俭节约观念淡薄,不珍惜劳动成果。由于极少参加体力劳动,孩子们很难有“粒粒皆辛苦”、一粥一饭来之不易的体会。相当一部分青少年不珍惜劳动成果和社会财富,比穿戴,赶时髦,花钱大手大脚,成为家里的“消费中心”。

一位中学教师反映,有些学生吃鸡蛋、馒头或面包时,咬一口感到不对味,就随手扔弃。他所在的学校学生每顿饭都要扔掉两三桶饭菜。不少学生学习上不愿吃苦动脑筋,一味追求吃喝享受,不良风气便逐渐滋长起来。有些学生凑到一块儿就比谁的服装面料好,谁的皮鞋、运动鞋款式新,谁的手机高档。一位农民告诉笔者,他正在读大学的儿子寒假回到家里,饭后竟用半个白面馒头擦碗,擦过后一扔了之……老人气愤地说:“我当时训斥他,他还说我不懂什么‘物质不灭定律’。这孩子扔父母的劳动果实毫不害羞,日后能不挥金如土,能不扔公家的财物吗?”

燃起孩子对劳动的渴望

劳动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人类文化,劳动乃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最基本条件。在中小学开展劳动技能、社会实践等教育,旨在使学生认识劳动在改造自然、变革社会中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习惯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养成艰苦朴素、遵守纪律、关心集体、爱护劳动工具、珍惜劳动成果的优良品质,并初步掌握一些生产劳动或通用的职业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文化基础知识和劳动技术方面,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在普通教育中,加强劳动技能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一大趋势,越来越多的国家把劳动技能教育作为一门课程纳入教学计划,使之成为整个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

《纲要》提出:“加强劳动观念和劳动技能的教育,是实现学校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和内容。各级各类学校都要把劳动教育引入教学计划,逐步做到制度化、系列化。社会各方面都要积极为学校进行劳动教育提供场所和条件。”一位著名教育家也说过:“教育不但要发展孩子的智力,还应燃起孩子对劳动的渴望。没有少年儿童劳动的幸福,就没有教育的一切;教育的理想在于使所有的少年儿童都成为幸福的人。”劳动创造一切,劳动使人体魄健壮,劳动使人幸福愉快。适宜的体力劳动能使孩子从小养成热爱劳动、艰苦朴素的好习惯,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学生在劳动中既动手又动脑,不仅学到了生产、生活知识,掌握一些基本的劳动技能,而且开发了智力。“少年儿童的才智反映在他的指尖上。”这话很有道理。学生通过参加劳动,可以锻炼体力,培养毅力,磨炼意志,增强体质。

第8篇:开展劳动教育的途径范文

关键词:德育;构建;和谐教育;三位一体

所谓和谐德育,指的是德育以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和受教育者个体发展需要的统一为出发点,在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调控构成德育体系诸要素之间的关系,使之发生和谐共振效应,从而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全面而和谐发展的一种德育模式。

1.和谐教育的特征

1.1和谐教育具有智育与他育相结合的特性。教育把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作为重要的目的之一在推进素质教育过程中,教育部重申了教育方针对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也体现了和谐发展的思想。在学生全面发展方面,德育是保障,智育是基础,体育是条件,心育是关键。然而在现实工作中,我们有不少的学校是只抓智育而忽略其他的。抓好智育是学校的基本任务之一,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学校的根本任务。抓好智育就要认真研究智育规律,遵循智育规律,要通过科学的方法和途径,促进各类层次学生智慧水平的提高。此外,学校还应当抓好德育、体育、心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等。要通过教育使得学生积极向上、身心健康、能辨真假、能知善恶、能鉴美丑、热爱劳动,成为社会需要的有用之才。

1.2和谐教育是科学与人文相统一的过程。教育是使学生获得科学和人文素养的过程。科学加人文教育才是完整的教育。我们现在教育存在的问题是,科学素养教育尚还做得不够,人文教育也亟待需要加强。和谐教育中,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结合或整合才能使得我们的教育更为完整和完善。

1.3和谐教育是方法和艺术的统一。教育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我们在教育实施过程中应讲求艺术,艺术地进行教育,才能焕发师生的热情、师生的感受力、师生的创造力。单纯地讲求方法会走到技术至上的羊肠小道上去,单纯地讲求艺术会撇离科学育人的轨道,只有坚持方法加艺术,以方法为基础,艺术地实施教育,才能有教育机智、教育能力的形成和提升。方法加艺术使教育不仅成为一门奥妙无穷的科学,更使教育成为一种魅力无穷的创造。这也是和谐教育美之所在。

1.4和谐教育是共性与个性共存的多元化格局。教育是一种复杂的社会实践活动,既有共性要求,又有个性要求。受教育个体除了遵循社会要求之外,又由于其在气质、性格、智力、意志、情感、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差异而呈现出不同的发展要求和趋向。尊重这种要求和趋向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特征之一。和谐教育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即是社会本位和个体本位的统一。

2.在德育工作中构建和谐教育美

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理想目的,只有通过“和谐发展”才能逐步达到每个人的“全面发展”。教育应当通过适应自然、适应社会、适应思维,将知识、能力、人格最大效率地转化给受教育者。和谐教育是重视整体性的教育,要做到和谐,应当坚持:①学校本位;②师生主体;③办学民主。具体来说表现在以下四个层次:①师生协同,生动主动;②整体优化,重视创新;③发展个性,五育并重;④三位一体,持续发展。其中如何有效提高教师素质,是实施“和谐教育”的关键。

2.1建立协同民主融合的师生观。师生关系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不仅是有效进行教育活动、完成教育任务的重要条件,也是一种重要的教育力量。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良好、健康的人际环境中耳濡目染,逐渐养成的。德育过程主要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元互动过程,其互动的效果决定了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水平,而师生互动的效果则是由师生关系和谐程度决定的。在德育活动中,教师与学生如果能够平等相处,诚恳相待,学生人格就会得到尊重,个性潜能就能得以展示;教师的高尚道德情操、优良个性品质就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感染学生。

2.2在创新的过程中寻找和谐教育美。处理好教育中的继承和创新的关系十分重要。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是注重了继承,忽视了创新,或者是注重了创新,而忽视了继承。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一说反对“应试教育”,有的学校干脆把严格的学业考核也统统看作是“应试教育”了,因而取消了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考核评价,致使系统的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被大为弱化,考核评价的导向功能、激励功能、诊断功能没有了,教师和学生无所适从,课堂开始混乱,学校管理开始混乱。这其实是忽视了继承,而创新思路也不正确。因此,在和谐教育中必须做到继承和创新二者的结合。

2.3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倡导德智体美劳“五育”和谐。学生个体的发展层次是存在差异性的,这就决定了教师在德育工作中不应该存在一刀切的工作思想和作风,必须针对每一个学生采取有效的差异化的教育方式,否则既容易对孩子身心造成伤害,也不利于教育工作的开展。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劳动能力、社会生活能力、精神生活能力与个性自由发展辩证统一的过程。全面发展的教育质量观其实质在于从人的全面发展出发,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谐德育就是要正确处理“五育”之间的关系。一方面,强调德育首要地位,充分发挥德育对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的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另一方面使德育寓于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之中,充分发挥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对德育的传输、内化和巩固功能。“五育”相互交织、相互渗透、相互融合。

第9篇:开展劳动教育的途径范文

经过一学年的德育渗透,我班的孩子已形成了初步的道德观,能判断日常事件的对与错,说话有礼貌,会使用礼貌用语,知道正确地处理问题的方法,懂得谦让和尊重劳动者等等。这一切,都归功于我们班安排的系列活动和我们平时的点点滴滴随机的品德行为的培养。主要工作总结如下:

一、精心设计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幼儿优良的品德行为

我们设计、组织的活动,注重综合运用各种教育手段,从而发挥教育的整体效益,寓教于乐,让幼儿在玩乐中,在轻松愉快的活动气氛中,懂得道理,受到熏陶,达到教育过程的最优化。

(1) 节日活动

一年四季,有不少节日,我国在欢庆节日的同时,利用节日,开展系列教育活动。如“三·八”节进行爱妈妈教育;“五·一”节进行劳动教育;“十·一”节进行爱国教育等等。

(2) 参观活动

组织幼儿参观小区风光,认识各种花草。让幼儿了解珍惜人们的劳动,激发幼儿爱护花草树木、爱护公共设施的情感。

(3)娱乐活动

幼儿喜欢看表演,也喜欢参加表演,因此,在娱乐活动中对幼儿进行德育渗透,也是一种有效的途径,

(4)体育活动

幼儿园体育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这就为德育渗透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如在各类竞赛性游戏中,教育幼儿团结一致,激发上进心和胜不骄、败不馁的品德;

(5)“大带小”活动

由大班哥哥姐姐为主角的每周一的升旗仪式,我们班的孩子最感兴趣了。看着大哥哥姐姐们精神地升旗、敬礼,让孩子感受到国旗的庄严和神圣。通过这种活动,培养了幼儿相互关心、相互照顾、团结友爱、和善交往、办事有责任感等优良品质。

二、把德育渗透到幼儿家庭教育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