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辩论的价值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校长引领学校教育价值观转变的背景
教育是什么?办学校、发展教育为什么?这些都涉及教育的本质及价值。只有弄清楚这些问题,我们才可能遵循教育的发展规律,回归教育本质,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校园,这些都建立在教育价值观的基础上。实践证明,育人必先育德,育德必先育魂。现在,我们应该把“立德树人”作为整个教育活动最重要的工作来抓。
当前,中学生的政治思想状况主流是好的,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有些中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失、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因此,只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和引导青年学生,进一步完善和规范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进一步坚定他们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观点和政治信仰,才能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才能实现国民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和根本任务。基于此,校长应根据本校具体实际,制定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中学教育的活动和工作方案,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学校教育价值观的转变。
二、校长引领学校教育价值观转变的做法
1 教育活动要围绕立德树人的指导思想展开
在教育活动中,以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为重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题教育活动为载体,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继续融入中学教育全过程,坚持教育活动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把学生培养成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2 教育活动目标要做到四个坚持
在教育活动中,要力求主题教育和具体教育教学工作做到四个坚持,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师生,让师生了解社会主义祖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培养爱国之心: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凝聚人心、整合力量,让师生树立远大理想,开拓爱国之情:坚持用民族精神和时代责任激励斗志、激发学习活力,让师生了解祖国的历史与现状,鼓舞爱国之志:坚持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促进和谐,让师生明确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塑造爱国之魂。
3 教育活动要做到重点突出成效显著
一是我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融入学校的师德建设中,以促进师德师风良性发展。为此,我校在广大教师中积极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为学生树立良好的价值榜样。
第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作为学校每周一教职工大会政治学习的主要内容,同时将此学习成果作为教师年终考核、评优和评先、岗位评聘和干部提拔的重要依据。此外,还将教师参加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学术讲座等教育活动记入教师继续教育学分。
第二,学校倡导并要求班主任在工作中充分体现爱心、耐心、细心、责任心、进取心。
第三,学校提倡行政后勤人员要有五种精神:(1)忘我奉献精神。要积极支持教学第一线的工作,做到岗位在人在,人不离岗,岗不离人。(2)学校主人公精神。做到爱护学校一草一木,服从大局。自觉维护和珍惜学校名誉。(3)以身作则精神。做到言行上模范带头,要求师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4)敢抓敢管精神。不但自己严格遵守学校纪律,对本处室本部门的工作敢抓敢管,不出纰漏。(5)和谐发展精神。工作中做到上下和谐、团结一心,在形成合力的基础上互助互济开展工作,有力地推动学校的发展。
第四,我校启动了新一轮百名教师访千家活动。所有教师继续深入各地进行大面积的家访,增进教师与学生以及家长的交流和感情。
第五,利用新学期第一次教职工大会的契机,南书记作师德师风建设专题讲座,会后全体教职员工签署“师德承诺书”。师德承诺书由教师、职员分别跟年段、科室签署;年段、科室再跟学校签署,形成层层承诺,分级把关。签署师德承诺书旨在激励教职工更好地立足本职工作,爱岗敬业,为人师表,遵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更好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为此,我校提出了新学期师德师风建设工作要求,以使每位教职员工都能遵守教师职业操守,主动做好各自岗位工作。教职工们逐渐地变被动工作为主动工作,变要我做工作为我要做工作,主动出击,发扬主人公精神,发扬团队协助精神,为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做出了新的贡献。
二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课堂教学,使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再上新台阶。
第一,由于学校德育课程为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起到不可替代作用,因此,利用政治学科课程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成为可能。如初中政治课教学侧重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人生观、价值观、礼仪行为规范等教育。高中政治课教学侧重对学生进行报效祖国的理想教育、世界观教育、政治时事形势教育等。
第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融入学科教学,并有机渗透到各个教学环节中,使之成为重要的教学目标之一,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同时体现在教案上。教务处、教研室每月定期检查。
第三,以学科为单位,开展课堂教学观摩、经验交流、论文评选等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专题教研活动。如继续开展校本课程的研发工作,高中新课程改革鼓励教师编好校本教材,争取年内再有一两本有质量的校本教材问世等。
第四,在教学管理上,我校要继续保持学生诚信考场的创新设置。学生诚信考场内不安排监考教师,由学生自觉考试。教师觉得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诚信素质,也给其他学生做了良好的示范。学生觉得能进入诚信考场考试是一种荣誉,报名踊跃。开考前,组织学生和家长在考生诚信考试承诺书上签名,并举行宣誓仪式。考试期间,诚信考场十分安静,考生们都认真作答,考场纪律非常好。学生诚信考场达到了“诚信做人,诚信考试,严守考试纪律,汇报真实成绩”的既定目标。
三是在学校的德育工作中继续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做到立德树人,培育优良校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重头戏是学校的德育工作,我们在保持优秀传统德育工作方式、方法的基础上,还加强活动内容、形式的创新。
第一,增加特色活动。除了在少先队授巾仪式、入团宣誓等活动中有针对性地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之外,还在高三年级迎高考百日誓师仪式及初三年级迎中考60日誓师大会活动中,鼓励学生为祖国勤奋学习。
此外。为加强学生文明礼仪、行为规范教育,培养、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做到日常行为讲规范,人际交往讲礼仪,社会活动讲文明,文明礼仪风尚蔚然成风。我校开展了专项文明礼仪教育活动。如利用厦门支教教师在我校开设的礼仪教育课程及讲座,为初一年级开设礼仪课,为高一年级举办礼仪讲座等。我校还利用校会对全校教职员工进行文明礼仪知识培训,利用德育骨干冬令营对班主任进行主题为礼仪与德育工作班级管理礼仪专题培训等。师生经过形式多样的文明礼仪教育及培训后,我校人人懂礼仪、处处讲礼仪的“明礼、向善”的校园德育文化基本形成。
第二,充分发挥学生组织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如继续开展摄影、书画、体育、艺术等学生社团活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融入学生的各种社团活动之中,使学生在参与社团活动过程中得到自我教育。
第三,以主题活动为主线有针对性地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①从重大节日人手,结合开学典礼、中秋节、“九·一八”、“9·20公民道德宣传日”、国庆节、国旗下讲话、主题班会等进行教育。②从中学生主流价值观出发,开展各种形式的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如感恩教育、责任教育、爱国教育、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价值观大辩论等。③利用本土教育资源,让乡土文化走进学校、走进课堂,如开展嘉庚精神、特区精神等主题系列活动。④举办大爱在心中大型演讲会,让师生及家长共同参与。
第四,以社会实践体验为载体加强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在加强青少年德育基地和社会实践活动基地建设的同时,我校还辅之以德育夏令营或冬令营等形式。如继续组织学生到厦门竹坝农场、到部队驻地、到工业集中区开展德育实践活动。走出校园,走向社区;走向社会,回归生活、回归自然。学生们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为自己的价值信念,并外化为自觉的行动。
第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学校文化建设中。我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以建设优良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以优化、美化校园环境为重点,建设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体现社会主义文化特征、时代风貌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努力建设温馨教室和温馨校园,积极打造高品位的“人文校园”、高质量的“绿色校园”和安全有序的“和谐校园”。为此,我校在各年段、各班级分别制定年段目标、班级目标,并张贴在墙壁上。使之成为师生的自觉行动,也成为学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关键词:死亡率;现金价值;投保人;保险公司
中图分类号:F8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723(2013)04-0024-02
一、研究背景与现状
寿险现金价值研究有着多重含义,对于保险行业来说,产品的开发、定价以及制定相应的保险规划需要研究影响寿险现金价值的因素;对于投保人来说,寿险现金价值不仅是投资收益的具体体现,在一定意义上也是一种在保险公司的储蓄,同时,寿险影响因素对理解保单收益从而选择保险产品都具有现实意义。
我国于1997年颁布了中国第一个寿险业经验生命表——《中国人寿保险业经验生命表(1990~1993)》,随后又于2005年12月颁布了第二个寿险业经验生命表——《中国人寿保险业经验生命表(2000~2003)》,随着新旧生命表的交替和精算规定的出台,死亡率对寿险产品现金价值的影响也越来越受到行业的关注和研究,对死亡率的分析在理论层面为保险公司的数据积累研究和产品最终定价奠定了基础。
在当前国内在死亡率对寿险现金价值、准备金估计和寿险纯保费方面的已经有了较系统深入的研究成果:李秀芳认为,通常定期寿险对于死亡率假设的变动较为敏感。中山大学张勇在《财经论丛》中说,对于定期寿险和两全保险,死亡率下降会降低保费,并且男性保费的变化幅度小于女性,而对于生存保险,结果刚好相反;同时,生命表更新对保费的影响程度不仅取决于死亡率变化本身,而且还必须考虑到产品保费中的其他因素,包括投保年龄、保险期限、利率和性别等等。清华大学的陈秉正教授和祝伟在《生命表修订对寿险产品纯保费的影响分析》中这样写道,生命表变动产生的死亡率风险对不同寿险产品的影响和强度不同:纯保障型定期寿险、纯保障型终身寿险保单的保费存在下降趋势,纯保障型年金保单的保费存在上升趋势;定期险受到的影响最大,年金险次之,终身寿险收到的影响最小。中国精算师弋雪峰认为,对终身寿险和定期死亡保险而言,死亡率下降,纯保费随之下降,但终身寿险下降的幅度较小,定期寿险下降的幅度较大;死亡率下降对费率的影响程度与年龄成反比年龄越小,影响越大,年龄越大,影响越小。笔者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进行筛选分类比较和理解,力求通过自身所学精算知识来对死亡率于寿险现金价值影响进行较为独特研究和分析。笔者主要通过新、旧生命表对照下的死亡率差异来进行模型建立和设定假设,再通过精算模型进行计算从而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二、寿险产品现金价值基本模型
(一)模型设计和基本假设
1.思路。在精算平衡原理的作用下,按照终身寿险、n年定期寿险、n年期两全保险三大险种来构造现金价值的计算公式,以研究利率与死亡率变动对现金价值的影响。
2.模型的计算原理。现金价值的一种近似计算公式为kCV=kV,其中kCV表示时刻k时退保的现金价值;kV表示第k期期末的责任准备金。
3.基本假设。
(1)对变量的假设。只考虑死亡率变动,不考虑利率、费用、利润、保单失效及附加风险因素对现金价值的影响。
(2)半连续模型假设。本文计算现金价值过程中所采用的计算公式,对于死亡给付采用连续型方式,死亡给付在被保险人死亡时立即支付;对于生存给付、保费缴纳(期缴)采用离散型方式,将保险费定为按每期初付生存年金的方式缴付。
(3)产品类型假设。所有产品均定义为传统寿险下的非分红产品,具体来说包括终身寿险、n年定期寿险、n年期两全保险。
(4)缴费频率与年限。对各种类型的寿险分别在期缴(年缴)情形下计算现金价值。除终身寿险外,保险产品的保险期间均设为20年。计算在保单生效的第10年末的现金价值。若为不满期支付,假定支付期为10年。
(5)预定利率假设。将利率视为常量,且预定利率水平为6%。
(6)定价用生命表的假设。生命表采用非养老金业务型生命表,以男性为例,考查同一性别在不同年代死亡率有变化的新旧生命表下的现金价值变化。旧表为中国人寿保险业经验生命表(1990~1993)非养老金业务男表(CL1),新表为中国人寿保险业经验生命表(2000~2003)非养老金业务男表(CL1)。
(7)投保年龄区间假设。假设签单时被保险人的年龄为x岁,保险(死亡/生存给付)金额为1个单位,x=0,5,10,…,50,55;同时认为在相邻的两个投保年龄之间,现金价值增加或减少的变动比例是均匀的。
(二)现金价值计算公式
1.终身寿险。
2.n年定期寿险。
3.n年期两全保险。
三、死亡率变化对寿险现金价值的影响
(一)新旧生命表死亡率差异对各类寿险现金价值的影响
利用生命表的基本数据以及上文中列出的三种寿险现金价值计算公式,我们能够计算出在各投保年龄x(x=0,5,10,…,50,55)下新、旧两个生命表在第10年末的现金价值,将所得结果进行比较,就可以算出不同生命表下寿险现金价值的变化比例,进而可以大致了解死亡率变化对各类寿险现金价值的影响。
1.终身寿险。
(1)各投保年龄下新旧表现金价值对比及其变动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投保年龄 旧表CV 新表CV 减少比例
0 0.033374 0.011001 0.670372
5 0.042627 0.016012 0.62437
10 0.053557 0.020777 0.612058
15 0.067581 0.026113 0.613604
20 0.086629 0.033579 0.612382
25 0.111578 0.044045 0.605254
30 0.143187 0.057253 0.600152
35 0.182271 0.073809 0.595059
40 0.229573 0.095294 0.584908
45 0.285448 0.27471 0.037618
50 0.349609 0.34263 0.019962
55 0.420809 0.418126 0.006376
(2)结论:终身寿险中,新表与旧表各自的现金价值都随着投保年龄的增加呈现出持续增加的趋势;由现金价值计算结果可知,终身寿险中死亡率下降会引起寿险保单现金价值的下降。
2.n年定期寿险(假定n=20,计算10年末的现金价值)。
(1)各投保年龄下新旧表现金价值对比及其变动情况如表2所示:
表2
投保年龄 旧表CV 新表CV 减少比例
0 -0.003431 -0.0002733 92.03%
5 0.001146 0.001133 1.17%
10 0.001241 0.000166 86.66%
15 0.000396 0.001546 -290.30%
20 0.001272 0.001999 -57.17%
25 0.003667 0.003500 4.55%
30 0.007002 0.005508 21.34%
35 0.011795 0.008174 30.70%
40 0.019157 0.013096 31.64%
45 0.030667 0.024752 19.29%
50 0.048373 0.045822 5.27%
55 0.074964 0.075517 -0.74%
(2)结论:20年定期寿险中,新表与旧表各自现金价值都随着投保年龄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再下降再增加的趋势;在第10年末达到第一个峰值,之后有小幅度下降,15年末后现金价值持续上升。
3.n年期两全保险。
(1)各投保年龄下新旧表现金价值对比及其变动情况如表3所示:
表3
投保年龄 旧表CV 新表CV 减少比例
0 0.353821 0.357084 -0.92%
5 0.357559 0.35789 -0.09%
10 0.357707 0.358007 -0.08%
15 0.356811 0.357551 -0.21%
20 0.35682 0.35719 -0.10%
25 0.357467 0.357288 0.05%
30 0.357927 0.357298 0.18%
35 0.358113 0.357006 0.31%
40 0.358134 0.356695 0.40%
45 0.358076 0.357341 0.21%
50 0.357976 0.360106 -0.60%
55 0.357852 0.361949 -1.14%
(2)结论:20年期两全保险中,新表与旧表各自现金价值都随着投保年龄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再下降再增加的趋势;现金价值在第10年末达到最高值,之后下降至第20年末后持续上升。
(二)总结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大致得到以下几点结论:死亡率变化对各类型寿险现金价值的影响非常明显;对终身寿险的影响较为明显,现金价值减少比例波动最为平稳;对n年定期寿险和n年期两全保险而言,现金价值减少比例对于死亡率变化是有较大波动的,其波动范围符号有变化,且程度较剧烈。
(三)政策建议
死亡率的变化对寿险产品现金价值的评估有着重要的影响。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平均寿命较以前增加,而现金价值变动对死亡率变动较敏感,新生命表中的死亡率统计符合中国现在的保险人口状态,结果更科学,可作为寿险业监管以及寿险公司责任估值的标准表或定价参考表,也可作为其他相关研究预测的依据。新生命表投入使用,将会使寿险产品的价格更加科学、合理。因此,生命表阶段性的更新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魏迎宁.中国寿险业发展的又一里程碑.中国保监会,2006.
[2] 张连增.寿险精算(中国精算师资格考试用书)[M].中国精算师协会.
[3] 李秀芳.寿险精算实务[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4] 卢仿先,曾庆五.寿险精算数学[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
[关键词]虚假会计信息 传统审计模式 失灵 风险导向模式
近年来国内会计领域中的不诚信问题、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做假频频曝光,投资者信心大受打击,股市一直处于低迷。利益的驱动、两权的分离、缺乏会计人员应有的独立性的环境,这些都为造假提供了可能。审计监督不力为虚假会计信息的开了方便之门,而导致审计失败的一个原因是传统的审计模式失灵,为使审计监督更加有效,审计必须向风险导向模式转变。
一、虚假会计信息产生的原因
上市公司虚假会计信息严重阻碍了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干扰了社会经济秩序,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危害及大。导致大量虚假会计信息的原因有很多,但其中的审计监督不力为大量虚假会计信息的开了方便之门,是导致虚假会计信息泛滥的主要原因。审计监督不力的主要原因有很多如:注册会计师的执业能力与职业道德、社会经济环境、法律环境等。但笔者认为审计模式的陈旧落后也是导致审计失败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传统的审计模式主要有账项基础审计与制度基础审计。
账项基础审计,是指审计人员主要根据对账项、交易的具体检查取得审计证据,形成审计意见,即审计工作主要是对会计账簿、凭证及其有关资料的检查,故审计又被称之为查账。“造假”一条龙,使传统的账项基础审计部分失灵,效率较低。员工舞弊会给企业带来损失,但数量往往有限,时间久了总会被发现和纠正。管理舞弊则不同,重大的财务欺诈往往是由于管理舞弊造成的。
制度基础审计是指审计人员根据对客户内部控制的研究、评价,确定实质性测试的性质、时间和范围,并依此收集审计证据、形成审计意见。在审计过程上划分为符合性测试与实质性测试两大阶段,但在审计的着眼点。仍集中在具体类别的经济业务或账户记录及余额。
正是基于以上原因,审计要跳出账簿。跳出内控,根据现代财务舞弊特点,进入以查找舞弊为核心的风险导向审计模式,进入风险导向审计时代。
二、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与传统制度基础审计模式的区别
在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是以风险决定实质性测试,这种风险更强调的是固有风险,当然也考虑控制风险,这种风险导向的审计模式,有以下几点作法区别于传统审计模式:
1.审计目标集中在发现重大错弊,要求注册会计师自始而终保持专业怀疑;在专业胜任上,需要更多的专业判断。在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审计的关键是发现有价值的线索,这些线索在没有线人提供的情况下,只有靠自己的专业分析能力,从研究客户入手,透过表象看本质,通过一系列的资料搜集和风险分析,识别风险点,然后实施系列的个性化测试方案。不是像传统制度基础审计,每家公司差不多,审计就象流水线作业,非常机械,缺乏灵活性。风险导向审计强调的就是针对不同客户实施个性化的审计程序。针对特殊的、不同的风险点。实施不同的程序。
2.风险分析的侧重点不同。对客户的风险评估,传统制度基础侧重于对控制风险。而风险导向审计则更加强调固有风险,通过深入了解企业及其环境。从各种渠道了解企业所处的行业及地域情况,对企业作深入的研究,发现其潜在的经营风险及财务风险。并评估财务报表发生重大错报的风险。
3.确定实质性测试的逻辑思维过程不同。
传统审计模式的思维过程为:初步了解客户情况。初步评估企业风险程度,确定是否接受委托一了解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必要时进行穿行测试),评估内控制度,预计控制风险水平,确定重要会计问题和重点审计领域一确定实质性测试的时间、性质、范围一制定审计计划。
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逻辑思维过程为:初步了解企业基本情况、行业特点及经营环境。初步判断其经营风险、财务风险,确定是否接受委托一全面了解企业基本情况、行业特点和地域经营环境,判断舞弊可能,评估风险水平;然后进行分析性测试进行映证与分析,结合对企业内部控制结构的评价。确定重点风险领域一根据重点风险领域,确定实质性测试的时间、性质、范围一制定审计计划。
风险导向审计体现的审计思路,是以项目的审计风险为质量控制依据,首先研究理解企业经营及所从事经济活动的自身特点、企业所处的经营环境(行业和地域)、企业的内部控制及其运行,然后。通过对有关数据、信息的分析和检查。由概括到具体,由表及里地认识财务报表披露的信息与企业实际状况关系。确定会计准则的遵循状况。以风险评估决定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如果评估企业发生重大错报风险很高。则需要特别的审计程序。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观念; 教学
我国高等职业的教育发展并不是一步可就的,是经历了一步一个脚印的脚踏实地不断调整方向和理念所达成的。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无论是从理念还是实践上,都树立了一个全新的面貌。作为高等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社会输送各方面的应用型的技术人才,如今应对新的挑战,适应教育的新转变,会成为高职教育的一个重要的课题。
一.教学观念的转变
过去大部分的高等职业学校对于教学的评价或者评价的指标都过于片面,比如判定学生的学习质量,以偏概全的全看学生的考试成绩。这种不客观的评价环节只会提供狭隘的信息。教学活动本身就是学生的发展过程,优秀的教学活动是高职院校实现“以学生为本”的首要前提。而教学活动中,需要教师和学生的两者互相配合。而过去的高职教育方式以教师讲课为主,传授教科书的知识,这样的方式枯燥无味,且没法最大化让学生参与进来。因此,新的转变更多主张的是学生自主性创新教学。其主要形式为教师做引导作用,让学生担当课堂的主体地位,强调的是教师的从旁协助的作用。更要懂得如何去把握学生的成绩与发展这个度量衡。另外一个重点则是创新教学,所谓创新教学就是鼓励学生进行突破限制思维,积极思考,启发学生勇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与此同时,采取不同的方式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借助于多媒体的高科技的软硬件来帮助学生学习,提高他们的兴趣和技能。
二. 素质教育观念的转变
现今从社会的各个角度来看,反应出所需人才已不仅仅是有专业技能那么简单了,更多企业注重的是人才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健康的人文心理素。因此全面的身心素质培养理所当然地成为了高等职业教育的重点之一。
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社会所需要的高级生产人才,管理人才等,这些人才不仅需要具备的高级技术和能力,更追求有高等的职业道德素质和健康的思想。响应这一要求,就实现了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从学科教育转化到全面的素质教育为重点。这样一来也使得评价学生的标准不再是唯一的表面成绩,更多趋向了综合素质的考核,也会使评价指标能够变得更公平,开放。
三.核心理念的转变
高等职业学院的教育的改革仍在不断持续中,当我们把视线放在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核心理念时,我们就察觉到了这当中的改变围绕的主角依旧为学生。
3.1学会做人
在高等教育中,人格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培养对象。想要学生拥有高尚的人格道德品质,是需要潜移默化的教育的。因此,在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中展开了从单纯的教学指导慢慢地向素质教育靠近的转变,这也会是必然的趋势。以德育人为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的前提,提高学生对于是非观念的辨识能力,培养对社会对国家的道德感和责任感,弘扬民族的传统美德,使学生全身心受到高等教育的影响,保持健康的心态,对这个社会的人才需求做出贡献。
3.2 学会生存
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正在逐步从单纯的教科书知识传授逐渐向学生的生活教育转变。现在的社会每天都在改变都在进步,教师们有责任去教授学生,最适合现在社会的生存方式。怎么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出去社会后也会面对许多诱惑,这该如何正确应对。学会生存的关键之一就是人际关系,当你培养的良好的自身生活习惯还是不足够的,要锻炼学生的交往能力,使他们为自己建立良好和广阔的人际关系,因为友好的人际关系在社会中是必不可少的一把钥匙。而且现代学生有许多都是独生子女,不懂得怎么和别人和平相处,因此有点娇生惯养也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学校教育在学会生存这方面也应该加重注意力。
3.3学会创新
在这个高科技发展的时代,什么东西都讲究创意。如果想要在竞争激烈的社会里站稳脚步,创新非常重要。创新性人才是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的着重点,培养学生在得到技能的知识基础上,可进行自主创新,开创新颖就业的模式,提高工作能力。当然,教育的教学方法也要跟上脚步。鼓励教师和学生一起创新,共同积极探索学习,努力建设有特色的学习方式,逐步完善从单一学习到创新学习的转变。多增加社会与课堂的联系,灵活地将社会的发展进程与课堂结合起来,拓展学生对未来就业的情况了解视野。
四.结束语
对于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的现状而言,想要完全实现转变,仍然需要多方面的努力。按照社会所需和学生的本身情况,进行有规划的调整转变,同时,教育机制更需要添加更多灵活性和弹性,尽可能满足学生的专业技能上的需求。
而教师则需要更多的专业培训,实行教学真正意义上的转变。希望转变后更多的是看得到学生的主动积极性,由于我国教育制度问题,多年来学生都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很少有创新的选择供给学生,抑制了学生自由发展的脚步,因此磨灭了许多创新的寥寥星火。这一点,是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仍然不够完善的地方。在合理的保障学生自主创新的前提下,对学生进行职业教育的管理,为社会输送更多的高等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张有根 论生态型高等职业教育良性格局的构建 无锡科技职业学院高职教育研究 2009年
【2】吴志华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个人效益的实证分析 辽宁师范大学,课程研究中心 2010年
关键词:工程造价;控制;工程变更;管理
中图分类号: TU7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工程变更及其内容
工程变更所指的在工程项目中,承包商依据监理签发的设计文件与变更指令,对合同范围中的工作内容、地质原因的设计、工程量变化与结构物标高尺寸等类型的变更。在工程项目施工当中,具体工程变更情况有下列方面:一是某些施工项目的增减,主体结构与建筑格局的设计变更,以及防雷、防火及抗震等设施与国家有关规范不相符的要进行变更;二是设计当中的一些非常规材料,市场购买困难,应用市场中的常规材料进行替代,基础设计与水文地质的勘察要求不相符时,对基础形式、地下水与所用材料给予改进;三是有关坐标、尺寸与标高等标准错误,各种管道敷设中的进出口走向、交叉布置与安装间距等调整,或者由于造价要求及工程进度改变,对新工艺、新技术及新材料等应用;四是地质资料勘察不足,引发设计补充与修改,环保、消防、抗震与节能等设计的意图表述不够详细明确,或者不可抗因素造成的工程补救。
二、变更对工程造价的影响
工程变更会给工程造价带来直接影响,首先,容易出现“三超”情况,变更引发工程造价增加在工程竣工结算所占据比例大,而预算所预备的费用,不能满足工程实际变更所需费用,致使工程造价出现预算及结算超支的现象,这主要是由于工程建筑的结构、材料及功能等出现变更带来造价波动;其次,变更会带来工期的改变,这会引发承包商提出索赔,在激烈竞争当中,承包商为获得承包机会,会在合同谈判与投标报价时,向业主让利,并在结算当中,运用索赔来获得补偿,变更会让结算价比合同价高出许多;三是由于施工方案与工程量变动,会使工程成本发生变化,变更要比施工进度迟,对已形成事实工程项目给予修改会带来损失,这也是变更对造价带来的影响。通过实践可知,变更会对工程项目造价带来较大影响,占据总造价的10%左右,还有些工程项目甚至会超过30%,强化工程变更管理,可有效控制工程造价。如某办公楼工程项目出现变更,变更内容主要涉及外墙面砖、刷喷涂料与水泥砂浆抹灰等方面的工程数量与单价,经过变更后,变更部分的原造价为114.35万元,而增加的工程造价是19.99万元,因工程内容出现变更,让整个工程的造价增加了近20万元,占据该部分工程原造价的17%左右,由此可知,变更会给工程造价带来很大影响。
三、工程变更管理的策略
1.强化工程项目设计环节控制
工程项目设计及决策阶段对项目造价影响比例为30%-75%之间,施工阶段对工程造价影响比例约是5%-25%之间,工程造价控制的关键环节在项目设计与决策阶段,强化工程项目设计环节的合理科学性,可有效避免重大工程变更出现,这环节,应强化设计单位设计图纸质量的审查与监督,规范设计的概算编制,实施设计奖惩制度,并制定限额设计标准,且用新工艺、材料与设备等,优化工程的设计技术与经济指标,提高工程科技含量,以增强工程综合性效益。在设计阶段,出现矛盾与错误是在所难免的,应尽量减少不利影响,做好设计图纸的会审与交底工作,找出设计当中的错误,并提出优化意见。对应政府投资项目,还应设立专门机构对工程项目的变更给予评估与审核,经过专门机构进行的工程变更管理,能使权责清晰,并明确责任,避免政府投资违规行为,特别是承包商、业主与承包商间的串谋,监理应直接参与到设计当中,监理人员的参与,可避免设计阶段中80%的错误与矛盾,监理参与,能进一步优化设计方案,并制定成熟工艺。
2.做好招标中的变更条款约定
在工程项目中,变更是在所难免的,应该积极做好招标中的工程变更条款约定。在招标文件及所附合同中,对工程变更的范围与内容、变更程序及变更估价等做出明确约定,如工程设计变更中,业主要实施变更需要提前14天向承包商发出变更通知,经过有关部门审批之后,提供变更有关说明与图纸,施工当中,承包商不得变更原工程的设计,承包商擅自变更所产生的费用及损失,要由承包商自己承担等。对于变更估价应明确变更估价的程序、申报及审核时限,并遵循变更估价的基本原则。在招标过程中,业主对涉及的变更条款做出明确详细规定,可为施工环节的变更管理打好基础,避免实施过程中因约定不明或歧义,引发不必要的纠纷和索赔。
3.重视施工环节的变更管理
项目管理作为劳动生产率与经济利益提高的有效方法,强化成本管理,可有效控制工程造价,对工程项目的施工阶段实施全面变更管理,需要注意下列问题:一是做好工程基本资料的收集工作,及时发现问题,对工程图纸不明确问题要及时提出询问,对于一些材料及设备参数要提出相应变更要求,当施工现场实际情况与施工管线图纸不相符的时候,尤其是管线之间相互交叉碰撞,承包商应该对施工图纸提出修改,以确保工程施工的质量,并防止形成事实后再实施变更,尽量将变更带来造价损失降为最低;二是做好工程项目变更与签证工作,对于施工过程所提出的设计错误纠正,以及为满足现场施工条件而作出的设计修改等,应该出具变更通知单与变更洽商单,以规范变更管理,签证主要是指设计变更及施工图纸以外的内容,因施工现场各种问题,出现了和施工合同不相符的条件与事实,要由监理、业主及承包商等负责人进行共同签署,证实在施工阶段出现了一些特殊状况,如施工条件变化引发的工程量变化、工程变更引起的返工,工程应及时做好工程量的签证手续;三是做好合同管理工作,加强施工合同的分析,在施工合同中有关变更、工程价款与索赔等有关条款,应该尽量做到详实,工程结算、办理程序与审核价之间的差距幅度应该明确界定,对于监理合同,应该明确业主及监理的责权利,由于监理方面原因带来的造价不合理增加,应该由监理方进行赔偿。
4.加强建设程序规范,完善有关法律法规
在工程造价控制中,业主应该重视建设程序,在手续不全或者图纸不全等条件下,不能开工,否则会造成大量的工程变更,必须加强建设程序规范,以确保工程建设的质量。对于工程变更管理应该有一定法律法规进行保障,现在有《建筑法》、《合同法》及《质量管理条例》等对工程项目变更提供了保障,但这些法律法规多是从工程总体角度考虑的,有关变更规范并不具体,为有效控制工程中的变更管理,应不断完善有关法律法规,制定一些具体的变更规范,如变更幅度、范围与责任追究等方面事项。
结束语:
对于工程项目来说,有序合理的工程变更能为工程各方带来良好利益,而无序随意的变更会影响工程进度、质量与成本,为做好变更管理工作,应该加强设计、招标及施工等阶段的变更管理,全面控制工程造价,并为变更提供良好法律环境,以强化工程变更的合理性,降低工程造价,并确保工程质量。
参考文献:
[1]熊丽.工程变更对造价管理的影响[J].江西建材,2009(03).
[2]程晓黎.建设工程变更造价管理实践与研究[J].山西建筑,2010(01).
关键词:婚姻法 夫妻财产制度 登记制度
一、现行夫妻财产制度的架构设置
新婿姻法规定r夫妻共有财产制、约定财产制和个人特有财产制三种财产制,三者共同构成我国的夫妻财产制度。和l980年婿姻法柯1比,新婚姻法坚持了共有财产制.增设厂个人特有财产制,突出了约定财产制。
(一)关于夫妻共有财产制
依新婚姻法第十七条的规定,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除双方另有约定外,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均属于双方共同所有的财产.双方拥有平等的所有权。其中法律规定的共同所有财产范围包括:婚姻关系存续期问一方或双方的工资,奖金;生产经营所得的收入:知识产权收益及未明确规定为夫妻一方所有的继承或赠与所得的财产。这说明新婚姻法同前儿部婚姻法一样,首先将夫妻共有财产制列为基本的法定财产制。这是因为保护婚姻家庭和公民在婚姻家庭中的合法权益是婿姻法州整婿姻家庭关系的基本准则.而夫妻共有财产制可以if{好的实现这一准则。具体而言,夫妻关系的本质决定r婚姻家庭的物质保障功能,而目前我国大多数公民的物质生活保障还离不升婚姻家庭,所以要坚持共有财产制.以彰现这种保障功能。同时现实中妇女的就业机会和经济收入普遍少于男子,而且往往承担着较多的家庭劳动。如果打着男女平等的旗号强州夫妻财产分别所有制就会在实质上造成刈女方的不平等因此采取共有财产制也有利于保护家庭中弱势方的利益。
与前儿部婿姻法不同的是,新婿姻法明确限定r共有财产的范围。l950年婿姻法采取_『夫妻一般共有财产制.将夫妻双方的全部财产都纳入共有财产的范围;1980年婚姻法确立了婚后所得共有制,将共有财产的范围限定在婿姻存续期间取得的财产;新婚姻法则通过列举的方式.进一步限定了共有财产的范围。共有财产范围的缩小体现出婿姻家庭保障功能的有限性或者说相对性.为婿姻关系中个体的权利留出_『更大的空间。
(二)关于个人特有财产制
依新婿姻法第十八条的规定,一方的婚前财产、~方因身体受到伤害获得的医疗费和残疾人生活补助费用、遗嘱或赠与合同中明确规定只fJ]夫或妻一方的财产~方专用的生活用品等为一方所有的个人财产。该条增设了个人特有财产制,是新婿姻法一个突出的变化,体现了对个人财产的肯定与保护。
实际上1980年婿姻法中确定的婿后财产共有制已经体现出『l时个人财产的肯定.即承认婚前财产应为夫妻各方所有。但1993年最高人民法院的《关于人民法院审理离婿案件处理财产分割问题的若干具体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又规定:共有财产包括一方或双方继承或受赠的财产;一方婿前个人所有但婚后由双方共同使用经营的财产.房屋和其他价值较大的生产资料经过8年.贵重生活资料经过4年后可视为夫妻共有财产。也就是说.本为夫妻一方所有的财产会因婿姻关系的延续而自动转化为夫妻共同财产。这和婚后所得共有制的原则有所不同。从保护个体权利角度来看,《意见》的这些规定把本为一方所有的财产和一方因继承、受赠取得的财产纳入共同财产的范围.模糊了夫妻各自所有财产和共有财产的界限,忽视了对个体财产权利的保护,同时也违背了被继承人、赠与人处分自已财产的意志。因此引起民法学者的诸多批评。
今天,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个人拥有的财产在数锰和质量上都增长很快.尊重和保障个人财产权利相应变得日益重要同时在观念上,社会经济的发展也使人们的自我意识不断强化,个人则产权利要求开始复苏和膨胀。因此《意见》的{见定已经不符合时代的需要、新婚姻法第十八条的规定及十丌关的司法解释纠正了《意见》的偏差,回归到对个人财产权利的尊重,这顺应了社会的要求。
(三)关于约定财产制
现代意义上的夫妻约定财产制源自西方,并得到大多数国家肯定。我国l980年婿姻法也明确提出了夫妻约定财产制,但其规定过于简略.实践中难以把握和操作。
新婚姻法第十九条埘夫妻约定财产制作了较为完善的规定。其中第(一)款规定:“夫妻可以约定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以及婚前财产j各自所有、共同所有,或者部分各自所有、部分共同所有约定应采用书丽形式。没有约定或约定不j确的.通用本法第十七条、第十八条的规定。”这说明:l、我国约定财产制中可约定财产的范围是广泛的,包括婚前财产和婿姻存续期问所得的财产。2、书丽形式是唯一的形式要求.只要双方达成书而议即可,不必经过公证或登记。3、约定的效力不仅可以排除法定夫妻共有财产制.也可以排除法定个人特有财产制的适用,可见当事人的意志无论是在范围上还是在效力上都得到充分的尊重。该条还规定,夫妻时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财产,如果约定归各自所有,则夫或妻一方对外负债且第三人知道此约定时,以夫或妻一方自己的财产清偿。这意味着,当第三人不矢¨道此约定时.此债务得以夫妻双方的财产消偿。这就明确夫妻财产约定的对外效力,体现r对第三人的保护.
二、对现行夫妻财产制规定的评价
(一)立法价值取向的变化
综合三部婚姻法来看,l950年婚姻法采取夫妻财产一般共有制,极力强洲了婚姻的保障功能l980年婚姻法采取婿后所得共有制并提出厂约定财产制,在保证婚姻保障功能的同时开始肯定个人财产权利。l993年的《意见》使这一倾向有所动摇,体现出趋势和现实的矛盾和协调。新婚姻法则明确限制共有财产的范围,增设个人特有财产制,完善约定财产制,鲜明地体现出对个人财产权利和埘意思自治的尊重与保护如前所述,夫妻共有财产制强凋的是刈婚姻家庭的保障功能,而个人特有财产制和约定财产制财体现对婚姻关系中个体财产权利和意思自治的肯定和尊重。因此从三部婚姻法规定的变化中我们可以明娃感受到:在婚姻法立法中婚姻家庭的保障功能在逐步淡化,而对个人财产权利的保护和对意思自治的尊重则在逐步加强。现在不再是共有财产制一统天下,而是三种财产制互丰H补充,互卡H衡平.共同调整夫妻财产。因此笔者认为,我国婚姻立法的价值取向已从单纯的强调婚姻保障功能转到r埘保障功能和个体权利的并重上来,注重平衡保障功能和尊重个体的关系。同时现行婚姻法对约定时产制的进一步重视,对于满足观念与价值标准日益多样化的娇姻主体的需求,适应社会新的价值取向的变化有着尤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图书馆学教育 悖论 思辨
[分类号]G250
中国图书馆学教育已走过了90年的历程。90年中,图书馆学教育从无到有、由弱变强,其间起起落落几经波折。特别是近年来随着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发展与普及,图书馆学教育中涉及的学科建设、院系名称、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等一系列问题在学界引起诸多讨论。时值中国图书馆学教育90华诞之际,谨以此文对我国图书馆学教育面临的一些问题进行力求客观的分析,尝试以新的视角审视我国图书馆学教育的发展。
1 图书馆学教育中悖论的缘起
悖论(Paradox)是指在逻辑上可以推导出互相矛盾的结论,但表面上又能自圆其说的命题或理论体系。将悖论应用于学术领域的较早的记述是公元前五世纪古希腊埃利亚学派的芝诺运用“运动场悖论”捍卫门巴尼德的哲学观点。悖论的出现往往是因为人们对某些概念的理解不够全面以及对事物的认识不够深刻所致。悖论的成因极为复杂,对它们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激发人们的求知和缜密的思考,而悖论的价值往往就体现在对悖论中矛盾问题的思索和解决,可以给人们带来全新的理念和观念的超越。
关于我国图书馆学教育的诸多观点与论述中,哪些问题是属于悖论呢?表面上看,诸多关于我国图书馆学教育的任何一个观点似乎都是旗帜鲜明的,即使立论有偏颇也不至于到自相矛盾的程度。然而,多年以来为什么关于我国图书馆学教育的一些看似简单的问题会论而不决?事实上,每一次新观点的提出都是要解决一些矛盾或问题,但恰恰是许多新观点在专注于某一特定问题时不知不觉中陷入了悖论。即,解决了眼前的问题,却忽略背后的问题,而图书馆学教育作为人类的实践活动却不可能独立存在于理想的实验环境下,结果造成许多相关问题的阐述成为流于表面的对错优劣之辩,而忽略了其更本质的问题。将我国图书馆学教育中一些左右为难的问题作为悖论进行思辨,能够使相关的研究工作和结论更客观中立、全面审慎。
2 图书馆学教育中悖论的思辨
2.1 悖论之一:图书馆职业化教育与非图书馆从业去向
图书馆学是在图书馆实践中逐步产生的一门科学。古代图书馆工作以图书整理为主,长期的图书整理实践使之慢慢提炼出了一套系统的知识体系,被西方学者称为图书学(Bibliology)与书志学(Bibliography,亦称目录学)。正是由于图书馆学的产生与图书馆职业实践之间的这种先天的血缘关系,许多图书馆学界的学者们坚持认为图书馆学教育首先是一种职业教育,图书馆学教育的目的主要是为图书馆事业培养专门人才。在择业过程中的专业人才流失,是图书馆队伍人才流失的延伸和提前,在某种程度上表明了图书馆学教育的失败。图书馆学教育培养出的专业人才应该甚至只应该从事图书馆相关工作,而除此之外的职业岗位均带有离经叛道、欺师灭祖之嫌。调查显示,2002年至2006年图书馆学本科毕业生去图书馆就业下降了8个百分点,而去其他非图书馆机构就业的则上升了5个百分点。在研究生层次,有25.5%的硕士毕业生从事图书馆以外的工作,博士生毕业后则主要从事教学工作。从图书馆专业毕业生的从业去向来看,图书馆学的职业教育与毕业生的非图书馆从业去向形成了自相矛盾的悖论。
事实上,在讨论图书馆学专业毕业生从业去向之前,图书馆学的职业化与理论化就已经成为一个不得不提及的问题。众所周知,由于图书馆学的职业化出身,使得其在自身学科理论体系构建方面往往遭受来自外界的诟病,曾几何时,图书馆学究竟能否算作一门科学甚至都存在争议。尽管施雷廷格、齐亚茨科、杜威等图书馆学先哲们为图书馆学的理论体系大厦奠定了基石,后人也在此基础上规范了图书馆学教育的核心课程,但是对图书馆学科学性的怀疑并没有销声匿迹。避开对图书馆学经典论著理论程度的争议和怀疑不说,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源自于图书馆学的职业化出身。所以职业化教育的定位与需要理论化的学科体系构建成为一对首要的矛盾。这一矛盾在图书馆学界内部争论已久,但至今尚无定论。问题出在哪里?在笔者看来,关键的问题在于对图书馆学的职业化教育认识的错误,这种错误的本质不是图书馆学的职业化教育定位,而是图书馆学职业化教育定位的具体化和实体化。
随着人类社会科技和文明的不断进步,特别是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产生和普及,对人类知识构建、组织、传播、习得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传统环境下人类的显性知识多存储于纸质文献,或者说被集中于钢筋水泥的图书馆中,知识在物理空间界限上几乎与作为知识“容器”的图书馆实体是相等或近似的。因此,在传统环境下强调图书馆学专业毕业生应进入图书馆职业岗位是无可厚非的。而在网络时代,或者更准确地说在知识时代,知识不再是少数社会精英的专属之物,知识的物理空间界限早已超出了传统的图书馆实体,知识型企业、学习型社区等无不需要知识管理的专业人才。此时若仍然抱守图书馆学专业毕业生必须从业于图书馆的思想,必然与毕业生从业去向的社会现实形成自相矛盾的悖论。事实上,美国图书馆学校的毕业生在图书馆只能消化20%,69%的毕业生则服务于各类企业的信息部门;日本一些学校也只有四分之一的毕业生能就职于图书馆,大部分则进入产业或计算机部门。鉴于图书馆学教育的这种现实情况,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的王子舟教授提出:中国图书馆学教育的理性发展应将专业注意力转移到“知识”上来。王子舟教授的观点并不是要动图书馆学教育的奶酪,而是要把中国图书馆学教育从抱残守缺、培养目标和从业现实的矛盾悖论中解放出来。也许有一天,当图书馆学教育的培养目标不再专注于作为知识“容器”的图书馆实体,而是面向更本质的知识管理本身之时,我们也会像世界上图书馆学教育发达国家一样,在图书馆员、企业信息构建师、网站用户体验师等各种知识管理相关岗位上涌现出一大批具有图书馆学专业背景的人才。
2.2 悖论之二:专门化人才培养与复合型人才需求
从15世纪意大利费德里戈公爵提出图书馆员应是“学识渊博,神采奕奕,和蔼可亲,精通文学与语言”起,到英国杜里提出“图书馆员不仅是图书的保管者和提供者,还是文化传播者”,到美国哈珀提出“图书馆员不仅应管理图书,为书编目,还应充任读者的指导”,到德国艾伯特提出“图书馆员必须接受严格的专业教育”,“要有综合性的知识、广泛的外语和历史知识,还应了解文学史、目录学、古籍知识和百科词典”,“图书馆员应具备的重要素质是条理性、秩序感、辨别细节的能力和献身精神”,图书馆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从来都不是局限于单一的技能,而是多元化的复合型人才。
我国教育部1998年7月颁布实施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图书馆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系统的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知识,有熟练地运用现代化手段收集、整理和开发利用文献信息的能力,能在图书情报机构和各类企业事业单位的信息部门从事信息服务及管理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图书馆各级专门人才”。关于“复合型图书馆各级专门人才”的理解不同,使得一些学者片面强调图书馆学教育的专门化,从而造成专门化人才培养与复合型人才需求之间的悖论。
正是由于狭隘地理解了图书馆学教育的专门化,使得我们在现实中十分紧张于部分院校对培养层次和课程体系的调整,唯恐在培养层次上失去了专门化的本科阶段就失去了学科的发展基础,或者在课程设置上失去了“图书馆”三个字就失去了学科的独立性。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周欣平先生就曾指出:中国图书馆学专业的学生专业化得太早了一点。他指出,大多数的美国学生在他们接受图书情报专业知识训练之前,通常都已具备了宽广而稳固的文理科教育背景。事实上,从美国图书馆界更青睐拥有两个以上硕士学位的从业人员可以看出,具备宽广而稳固的文理科教育背景的复合型人才更能满足图书馆实践对人才的需求。美国学者谢拉曾经说过:“早期的图书馆员都是学者。”而另一位美国学者威廉则强调:“大量的图书馆技术培训并不能使一个缺乏通才教育的人成为成功的图书馆员”。美国的图书馆学教育以研究生教育为主,坚持从其他专业招收本科生的理由绝不是简单的美国图书馆界不需要本科生或者需要更高层次的毕业生亦或是美国的图书馆学教育发达程度所致,而是像美国许多其他专业(如,法学、商学等)一样,是更注重通识教育的结果。
在课程设置方面,从1926年杜定友先生提出图书馆学九大学科:图书馆概论、图书馆原理大纲、图书馆行政学、图书馆实习、图书选择法、图书分类学、图书目录学、图书参考法、学术研究法,到1992年,首届图书馆学专业系主任联席会议确定了图书馆学基础、中国图书与图书馆史、目录学、文献资源建设、文献分类与主题法、文献编目、读者研究、社科文献检索、科技文献检索、图书馆管理、文献管理自动化、图书馆现代技术共12门核心课程,再到2003年,教育部图书馆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了图书馆学基础、信息资源共享、信息描述、信息组织、信息检索、数字图书馆、目录学7门专业核心课程的教材编写计划。我们不难看出,图书馆学的课程体系并非是一成不变的,也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其中变化的一个显著的线索特征是“图书>文献>信息”。因此,如果办学单位结合自身实际再增设或调整部分课程为知识管理相关课程,不是不可以尝试的。部分课程从图书到文献,再到信息乃至知识,实际上并没有背离图书馆学专门化的宗旨,相反是在趋近于图书馆学的本质。因为图书馆学历史上就不是关于那幢被称为“图书馆”的钢筋水泥建筑物的科学,而是关于图书馆中以纸质文献为载体的知识的科学,今天更是突破了馆舍和载体的限制。
所以,当我们审视专门化人才培养与复合型人才需求之间的矛盾悖论时,大可不必惊恐于部分院校在培养层次与课程设置方面的调整,难道一定要全国一盘棋才是科学合理的图书馆学教育?即使是图书馆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也应该是各有专长的复合。因此,在保持图书馆学教育核心内容的情况下,允许部分院校根据自身情况对培养层次、课程设置进行调整和探索才是图书馆学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2.3 悖论之三:西学东渐的出身与中国特色的诉求
正像本文前面的论述曾经以美国图书馆学教育作参照一样,许多学者在探讨我国图书馆学教育的问题上往往会借鉴欧美一些图书馆学教育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然而,当这种做法走向极端的时候,我国的图书馆学教育又面临效仿欧美与中国国情之间的矛盾悖论。
仍以国内学术界关于图书馆学教育培养层次的讨论为例。有学者在分析了美国图书馆学教育后提出,我国图书馆学教育应逐步缩小本科教育规模,扩大研究生的招生、培养规模。也有学者从图书馆学教育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主张图书馆学专业教育重点向研究生层次转移。而有的学者则建议图书馆学教育应退出本科教育层次,使图书馆学教育在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层次上得到更好的发展。无论上述观点是否都是受了美国图书馆教育的启发,持反对意见的学者坚持认为,我国图书馆学教育的本科专业点的数量已经太少,把我国图书馆学教育重心放在研究生阶段是不符合国情的,应该扩大本科教育的规模。
事实上,我国图书馆学教育既不是源自于中国古代历史上的皇家的上书房,也不是源自于寺院的藏经阁。从其在我国的起源来看,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舶来品”,在这一点上我们没有什么羞于承认的。之所以说我国的图书馆学教育已走过了90年的风雨历程,是因为1920年3月美国传教士,同时也是图书馆员的玛丽?伊丽莎白?伍德(韦棣华)女士与其学生沈祖荣等仿照美国纽约公共图书馆学校,在武汉创办了我国第一个图书馆学教育机构“武昌文华图书专科学校(Boone Library Sch001)”。既然学术界认可“文华图专”的成立是我国图书馆学教育诞生的标志,那么也就承认了我国图书馆学教育西学东渐的出身。
然而,任何一门教育科学不但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还要适应于时代、社会、经济等诸多因素构成的生存和发展环境,这一点在社会科学教育和人文科学教育中表现尤为突出。所以,西学东渐而来的图书馆学教育在我国90年的发展进程中,被我国图书馆学教育前辈们不断赋予中国特色的DNA,而且随着中国国情的发展变化,具有中国特色的图书馆学教育也在不断进化。因此,在我国图书馆学教育的西学东渐与中国特色之间并不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从图书馆学教育发达国家吸取成功的经验无可厚非,同时也不必妄自菲薄。中国的图书馆学教育尽管是发芽于飘洋过海而来的一粒种子,它同时也是植根于中国的土壤,置身于中国的环境,在成长的过程中仍将需要不断汲取自然界所有的营养,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
2.4 悖论之四:科学技术与人文精神
古代图书馆工作以图书整理为主,长期的图书整理实践使之慢慢提炼出了一套系统的知识体系,西方古代图书馆的知识体系就是在图书整理基础上形成了有关图书的版本、校注、收藏、分类、目录、辑佚、手稿鉴别、编纂等方面的学问。随着图书馆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日渐增大,图书馆的社会地位不断提升,人们对图书馆员的职业素养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从意大利费德里戈公爵和德国人艾伯特对图书馆员专业素养提出的要求不难看出,称职的图书馆员需要宽厚而扎实的人文教育背景。
曾几何时,我国的图书馆学也属于人文科学,其毕业生也都是获得文学学位。这对当时传统条件下我国图书馆学教育和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然而,一些非专业领域的因素对图书馆工作造成了恶劣的影响。由于一个时期以来图书馆工作的技术
特征并不鲜明,甚至有人将图书馆的工作理解为简单的“看守”图书。这使得图书馆沦为“老弱病残收容所”、“落实政策的接收站”、“干部家属农转非和职工子女就业的安置办”。即使在今天,图书馆仍然在某种程度上充当着引进人才家属的收容队。
随着20世纪80年代个人计算机风靡全球,以及对图书馆员队伍素质的长期忽视,图书馆对科学技术的需求愈发迫切。也正是经过这一时期的酝酿,在20世纪90年代的我国学位制度改革中,图书馆学从人文学科走到了人文与自然科学之间的管理学科中。特别是互联网的出现,信息技术的更新速度大幅提高,技术似乎在一夜之间成为图书馆发展的主导。然而,无论技术的发展有多快,最终的使用者和受益者毕竟是人。当前图书馆学教育中信息技术地位的日益突出与渐逝的人文精神之间又形成了矛盾的悖论。
其实,对于以人文精神为根本的图书馆而言,技术并非洪水猛兽。以人为本的技术的得当应用非但不会动摇图书馆学人文精神的根本,还能够更科学、高效地体现和服务于人文精神。几千年人类知识的积淀、无数次馆藏文献的倍增,当今能够做到谢拉所说的“精通自己负责管理的资料”的图书馆员恐怕不多了,能够指导学生阅读、学习的大学图书馆员更是微乎其微。但是依仗信息技术的支持,图书馆员可以像Amazon的“Frequently Bought Together”一样为读者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当然,这也导致了一部分人产生“技术至上”的错觉,在图书馆学教育中偏重技术的同时却忽略了人文的内核。毕竟当前的图书馆学教育中人文的因素太少了。从小的方面说,失去了人文知识的支撑,学生对技术的习得也只是为技术而技术,从而模糊了技术应用的目标。从大的方面说,人文知识的缺失,使学习者难以成为一个完备的人,更何谈成为合格的图书馆员。当前图书馆学教育中人文知识的失语,即使并非教育者的本意,但是却客观上却造成了图书馆学教育中人文精神的偏废。
因此,网络时代下的图书馆学教育,一方面应该关注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另一方面应该增加人文知识的比重。毕竟图书馆是服务于人的,而要真正实现这一宗旨,科学技术与人文精神不可偏废。
3 结语
[关键词]生存 生活 职业教育 价值取向
[作者简介]殷文杰(1979- ),男,河南安阳人,河南卫生职工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河南 郑州 451191)
[课题项目]本文系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构建学习型社会与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08-JKGHAZD-087)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3-0005-03
一、人的“生活”意蕴
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生存是人存在于世的基本存活状态,是一种低级的生命存在形式,是人的高级生命得以展现的物质前提和基础。然而与动物不同,人存在的重要意义在于人会生活。法国作家雨果说过一句名言:“人有了物质才能生存;人有了理想才谈得上生活。你要了解生存与生活的不同吗?动物生存,而人则生活。”“人不满足于生命支配的本能生活,人的生活是经过理解的生活,人要规划自己的人生、创造自己的价值,这说明‘人’作为已超越了‘生命’的局限,要去追求高于生命、具有永恒意义的东西,已属‘超物之物’、‘超生命的生命体’这才所以称之为‘人’。”①与动物自然本能的生存方式不同,人总是在自觉有意识、有目的地按照自己的尺度去创造生存的意义。为了保全生命的存在形式,动物是在本能地适应环境,而人通常会借助一定的手段有目的有选择地加工或改变特定对象并使之符合自己的需要。马克思认为:“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②可见人在生活中不单是在追求物质生产和物质生活的富足,还要超越这种物质追求,创造有意义、有价值的生活,以达到精神层次的满足。
二、现代职业教育与人的“生活”
一切教育形式的产生皆源于人类生活的需要。人最初来到世界上是脆弱的、不完整的,为了能够生存与发展,为了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方式,教育活动便应运而生,“教育是唤醒人的生命意识,启迪人的精神世界,构建人的生活方式,以实现人的价值生命的活动。”③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形式,更是与人的生活紧密相关。它源于劳动生活的需要,又为进一步提升生活质量服务。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职业技能型人才,在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推动技术进步、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现代职业教育对人生活的内在需要、对完整人格的养成关照较少,受到“人本主义”思想的批判。有人认为人有三重生命:一是自然生理性的肉体生命;二是关联而又超越自然生理性的精神生命;三是关联人的肉体和精神而又赋有某种客观普遍性的社会生命。④“肉体—精神—社会”生命构成了个人完整的生命系统,不同生命部分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只有当各生命部分协调发展、健康成长,人的潜能才能得到充分挖掘,人的生活才能获得丰富的内涵和充盈的意义。职业教育无视人的生活存在、无视人的生命的完整性表现在:
1.职业教育目标的“工具”化。随着人们对职业教育认识的变化,我国分别出现了政治本位、知识本位、技术本位、能力本位等职业教育发展观,这些教育观基本上是为了实现某种社会需要,把职业教育看成通过培养合格劳动者和专门人才以发展经济、促进就业的手段。在这种工具理性思维的影响下,人的理智、情感和审美意识被忽视,人生的意义、目的等终极价值诉求被悬置,职业教育成为“人力”生产的过程,“万物精灵”的人被塑造成工业机器的附属物,职业教育最终沦为“见物不见人”的教育,沦为满足人现实生存的工具。
对职业教育工具性的过分强调,必然降低人的生活品质。“现代职业教育则应使‘有业者乐业’,就业不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是‘生活的手段’和‘人生价值实现的重要途径’。”⑤可见,职业教育既有谋生性的工具价值,又有提升精神境界的人文价值;既要教学生学会做事,更要教学生学会做人,其根本目的是将人由一种生存状态,提升到另一种更理想、更圆满、更自由的存在状态,将职业教育目标“工具”化的做法不利于人的全面发展和个人价值的充分实现。
2.职业教育功能片面化。职业教育的功能是多方面的,如经济功能、政治功能、文化功能和个体发展功能等,各种功能渗透在一起确保了社会的健康发展。职业教育功能在不同时期有了不同的特点,当今面对人才结构的失衡和紧张的就业形势,国家提出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要以就业为导向,把培养适应特定岗位需求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人才作为主要目标,以适应经济发展和个人生存的需要。然而,职业教育不同于职业培训,职业培训只是对培训对象进行职业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和训练,使之适应工作岗位的需求,以满足人的现实生存需要,而职业教育不但要满足就业需要,还要为人的全面发展打下基础。黄炎培把“谋个性之发展”列为职业教育的目的之一,曾说:“教育之旨,归本人生。其义唯何?一曰治生,二曰乐生。”⑥他认为职业教育的目的除了谋生的基本功能以外,还要发展人的个性,培养健全的人格,使人能够全面发展。“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还必须满足职业变动的需要,必须满足个性发展的就业需要,或者说,要实现个性需求的人本性目标。”⑦
3.职业教育过程的机械化。为了培养符合科学生产、服务、管理需要的各类技术、技能型人才,为了提高学生掌握知识和技术的效率,学校对知识和事务进行无情的抽象、拆解、组合,将整个工作过程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程序化,对技术操作过程进行反复机械式练习,教学过程成了机械的思维训练和技术操练,教育对象成了被改造和灌输的纯粹客体。这种情况下,“教育已经不是‘好人’的教育,而是‘工具人’的教育,教育日益成为技术的训练,它关心的是怎样训练人的技能或者扩充作为‘职能人’的功能,而不是德性的实践和养成。”⑧单一的技术训练使教育放弃对生命的关怀意识,使人远离生活世界的范畴,知识背后的道德、价值、目的、人生的意义等内容已消失殆尽,教育被异化为训练,学校由养育、教化的园地变成职业训练的基地和精神的荒漠,人最终成为科学和技术的奴隶。
4.职业教育内容的功利化。在市场经济和工业大生产的影响下,“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被简单理解为“就业教育”。这种实用主义教育理念把职业教育看成是“谋生”的教育,主要关注人“形而下”的生存需要。为了培养各条战线上需要的标准化人才,学校把传授科学知识、加强思维训练、规范技能操作视为最有效的人才生产手段,与生活意义相关的人文课程被抛弃,“形而上”的人生意义、目的、价值被更加现实的就业需要、物质欲望所掩盖。教育内容的功利化取向使职业教育走向世俗与平庸,成为物欲笼罩下精神残疾、灰色人生的制造者。没有人文精神照耀、缺乏对生活意蕴关照的教育,必然导致个人生活情趣与美感的丧失,使鲜活的生命走向枯萎,使精神的家园逐渐荒芜,使人异化为没有人格与尊严的劳动工具。以上因素注定了当代职业教育只注重培养学生“以何为生”的能力,却忽视教育学生“何以为生”的道理。由此,学生学会了谋生的知识,却缺乏生活的智慧;学会了科学技术,却没有驾驭技术的理性;学习了专业,却不知道敬业;学会了竞争的技巧,获取了职业资格,却缺乏职业道德;考取技术证书一大堆,却不会面对他人与社会;找到了工作,却不知道如何生活。“受过教育的人在以全部的智力、知识、能力以及学会的乖巧,努力谋取他所意欲的东西,但是他却不知道应该去做什么样的人,他的精神的翅膀早已被剪掉,追求高尚、追求善、追求人格优秀的精神动力已经熄火了,精神沉寂了。”⑨职业教育追求当下“生存”的功利目的,却忽视了人在生活中更高、更丰富的需要。
三、职业教育如何关怀人的“生活”
教育产生与发展源于对生活的关注,教育的本质是为了帮助人实现对理想中美好生活的追寻,怎样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和形式才能实现人的美好生活正是当今教育面临的重要问题。人吃饭是为了活着,但活着并不是为了吃饭,人总是要按照自己的标准把本能的自然世界提升为属人的意义世界,生活才是人存在的方式与目的。职校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同时面临学习、就业、社会交往等诸多问题困扰。如何提高学生未来的生活能力,使个体成为生活价值承载的主体,积极地去谋求自我价值的实现是当代职业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关怀人的生活职业教育需要做到以下方面:
1.要树立回归“生活世界”的教育理念。现代“科学世界”的过度发展造成了现代人精神的失落与人性沉沦,为了拯救人类生存的困惑与危机,西方思想家提出了回归“生活世界”的哲学理论。“生活世界”是我们每个人在生活和工作中经受的由既定的世俗准则、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所支配的自在自发的世界,它是由衣食住行、饮食男女、婚丧嫁娶、言谈交往等平凡、琐碎的日常生活构成的世界,是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回归“生活世界”已成为当代教育一个不可阻挡的发展潮流。职业教育活动本身是生活的一部分,是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职业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立足当下生活需要,引导人走向一种更加理想的生活,已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职业教育回归生活世界不仅指职业教育要加强与工作世界的联系,在人才培养法案的制定、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设计、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上都要以工作世界的需要为出发点,更重要的是指职业教育要关注学生的成长需要,即学生在学业、创业、就业、职业及情感等领域的需要,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立足于人的生成性,强调要抛弃一切脱离真实生活的、抽象的、 僵死的、 直观式的教育思维,还教育以生活的本性, 关注学生发展的真实需要。⑩”教育要通过对生活本质的还原,让受教育者走出程序化、表浅化、庸常化的生活层面,深入认识自己的生存境域和生活可能性,在驾驭和改造客观对象的基础上创造属于自己的生活道路。“人的生存不仅是‘活着’‘延续’下去,更重要的是领悟作为人活着的人性意蕴和生活旨趣,即通过体认生死、群己、物我、利害、亲疏、爱恨、善恶、荣辱,走出生物生存的本能性、平面性和狭隘性,活出生机、情义、尊严、个性和希望,使生存成为充溢着人性光辉和生命旋律的丰富多彩的意义世界。也就是说,职业教育的价值在于让受过职业教育的人,能够在社会经济生活中诗意地栖居。”11总之,关注人的生活就是要求职业教育能够为生活世界中人的全部生命所需提供正确的指导与帮助,使其明辨是非、善恶,提高其为人处世、追求幸福生活的能力。
2.从学生角度确立职业教育目标。从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可以看出人的需求是多方面、多层次的,随着物质需要的相对满足,人们往往会寻找精神层面的更高满足,以使自己的人生更有意义和价值。不满现实,通过超越当下客观和主观条件的局限性,以追求更加理想的生活状态已成为人类的本性和生生不息的动力源泉。个人是社会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和谐的社会离不开个人的健康成长。职业教育除了为社会提供合格的劳动者外,还要关切人“活着”的尊严与质量,培养人认识和追求幸福的能力,最终使教育对象能够成为适应时代要求、全面和谐发展的社会公民, 能够担负起自己的历史使命, 构建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生活图景。教育首先是使作为社会个体的人得到充分发展,“它不是把人作为经济工具而是作为发展的目的加以对待的,使每个人的潜在的才干和能力得到充分发展,这既符合教育的从根本上来说是人道主义的使命,又符合应成为任何教育政策指导原则的公正的需要,也符合既尊重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又尊重传统和文化多样性的内源发展的真正需要。”12人的成长是在自我意识的支配下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没有现成的人生轨迹可循。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看来,人的发展是一个自觉的过程,知识和意义的获得是学习者在原有知识、能力、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主动选择、加工、构建信息的过程。学习是学生主动构建经验的过程,任何灌输、强制等外铄手段都无法将知识、经验有效内化到个体认知体系中。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没有现成的人生轨迹可循,为了实现人的充分和全面发展,职业教育目标的确立要尊重人自主发展的权利:从外铄性目标转变为内发性目标,从既定性目标转变为生成性目标,从操纵性目标转变为共生性目标,从工具性目标转变为综合素质目标。只有当职业教育目标回归人的自由成长才能使人免遭被塑造为劳动工具的命运,才能保持人性的完整和人格的健全,使学生谋求属于自己的人生意义与价值。
3.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生态环境。关注学生的生活需要关键是要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并给予更多的人文关怀。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过程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和经验的过程,由于知识具有典型的情境性特征,只有当个体经验与特定环境相结合才能够产生知识存在的个体意义。受科学管理思想的影响,在传统职业教育过程中,学生成才的过程通常被看做流水线产品生产的过程,教师是课程标准忠实的传递和执行者,强调学生应该在教师的控制下严格按照既定工作程序和要求完成某一动作要领,教师总是希望学生记住在他们看来所谓重要的科学理论知识,然后通过实践课程的反复练习让学生进一步验证这些理论,而这种抽象的、概括的、简单化的实践内容总是与复杂、真实的工作环境相去甚远,学生找不到学习过程的意义和劳动过程的乐趣与价值。知识经济时代需要的是具有一定科学理论基础和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创造性自主能力的劳动者,因此职业教育教学过程应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变主客体关系为双主体关系、变理性规训为感情教化、变知识的权威为学生成长的促进者、变冷峻的“我—他”关系为充满温情的“我—你”关系,使学生感受到人性的温暖和作为未来劳动者的尊严。为了使学生成长为技术过关、人格健全,能够适应社会需要的合格劳动者,教师还应凭借对职业的深入了解,将真实的工作任务引入课堂,通过对职业生活中工作情境的营造,帮助学生形成明确的概念表征和问题领域,将学习的主动权交个学生,鼓励学生挖掘自己的潜能,并为学生提供相应的职业咨询和指导,这样更容易发展学生自我控制和管理的能力,使学生融入职业生活,便于学生寻找到属于自己的轨迹。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精神,引导学生充分发展自己的个性,在考核评价方面学校需要打破传统以结果为导向,以理论知识为核心内容的标准化评价机制,建立以促进学生个性充分发展过程评价,以尊重个人的选择,满足其不同个性的成长需要。
4.立足生活需要选择职业教育内容。现有的职业教育实践教学内容立足于理论课程的验证与应用,偏重于单纯、重复、抽象的技术训练,缺少对工作世界的关注,无视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这种没有现实感的教育过程最终使学生找不到学习的兴趣与意义。不同的知识结构和内容塑造不同的人,纯粹以技术训练为主要内容的职业教育只能使人成为机械、干瘪、单面的工具人。人文主义精神将为学生人格的完善铺设良好的格局,为学生未来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我们要跳出狭隘的为了就业而学习的思想,要从学生辽阔的人生发展角度来编制学生的知识图谱。技术知识和实践技能训练背后蕴藏着丰富的人文价值,充分挖掘人类技术发展背后的人类不断求索的历程,学习技术背后凝聚的智慧和精神。为了提高学生的社会能力,我们可以通过对实践课程的精心设计培养学生合作共事、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对现有的人文课程如思想政治、形势与政策、就业指导、心理健康等进行创造性改革,使之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直面学生在学习、生活、就业过程中产生的困惑和迷茫,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指明方向,扫除障碍。
最后,在倡导职业教育理念和选择教育内容过程中,还要引导学生对理想生活的追求。追求理想的生活,不是要让学生适应生活的需要,而是要培养学生拥有创造美好生活的能力。现实生活存在过多缺憾、不足甚至丑恶等不完美的地方,职业教育要点燃学生的梦想与激情,培养学生追求美好生活的理念、勇气和能力,帮助他们在价值理性判断的基础上实现对现实生活的超越。理想生活虽然不是现实生活中所要达到的具体目标,但却是人走向未来可能生活状态的一种理性指引,是引导人们改善现实生活、构筑未来理想人生的动力源泉。
[注释]
①高清海.“人”的双重生命观:种生命与类生命[J].江海学刊,2001(1):77.
②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96-97.
③郭元祥.论教育的生活意义和生活的教育意义[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6):25.
④光.生存哲学——走向本真的存在[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197.
⑤卢洁莹,马庆发.论职业教育观嬗变的哲学基础[J].教育发展研究,2006(24):15.
⑥林良夫.民国时期教育家群体特征论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9(4):87.
⑦姜大源.职业教育:培训与教育辩[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7):1.
⑧金生鈜.教育哲学怎样关涉美好生活?[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2):20.
⑨金生鈜.规训与教化[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227.
⑩刘旭东.对教育与生活关系的思考[J].教育研究,2007(8):57.
【关键词】水利水电;高边坡;加固;治理措施
一、水利水电工程高边坡滑坡失稳原因分析
(一)地层宕性。水利水电工程的地层结构是高边坡结构的基础其水利水电工程高边坡结构的稳定性和强度就取决于地层的强度和刚度。 但是在长期使用的过程中水利水电工程高边坡的地层结构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使其地层宕性出现失误的现象这就对高边坡结构的稳定性有着十分严重的影响。
(二)地质构造。地质构造的变化也可能使得水利水电工程高边坡基础的稳定性有着一定的影响长期以来就很容易导致高边坡缓坡失稳。
(三)地形地貌。在不同的地形结构中水利水电工程高边坡结构的张应力也有着一定的差异如果高边坡的地形结构出现不规则的形状那么就会导致边坡的坡顶出现裂缝而且在加上坡脚剪应力的作用就会对边坡结构的质量照成严重的影响。
(四)水文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也是导致水利水电工程高边坡结构失稳的主要应用之一启是因为在边坡基础下存在着丰富的地下水, 使得水利水电工程高边坡的基础结构在地下水的作用下其高边坡结构出现大规模的变形从而使其边坡结构出现质量问题。
(五)人为因素。边坡的不合理设计、爆破、开挖或加载大量生产生活用水的渗入等都能造成边坡变形破坏基至整体失稳。
二、高边坡加固技术在水电工程建设中的应用
(一)排水与减载
在高边坡加固技术中的应用排水与减载是通过改变高边坡环境而提升抗滑能力和增加稳定性的应用。减载是为了使坡体的下滑力降低,运用减少物体重量或是增加摩擦力的原理来减少坡体滑动的概率。主要方法为削去坡体后缘的岩土,但仅仅是减载未必能有阻滑作用,通常还要结合反压措施进行使用。具体方法是把后缘削减下来的岩土再置于滑坡的前缘的阻滑部位,使其既有降低滑力的作用,又能增加抗滑力的作用。积水是造成高坡下滑的一个重要因素,表里排水主要是指排除地下水和地表水,地下水的排除方法,要根据地下水的埋深分类来作业。地下水的排除,应尽可能地降低高边坡岩体的地下水位,将渗水压力减小,创造高边坡的稳定条件;地表水的排除,主要是要拦截包括泉水和雨水在内的地表水,其目的是为了防止地表水流入高边坡变形破坏区。其排水方法可用在滑坡体外面修建排水沟、拦水沟,对于滑坡体内的地表水,可以利用自然沟谷和有利地形,使其形成树枝状的排水系统。地表水的排除,使得岩土体附近的孔隙水压力或含水量得以降低,边坡的抗滑力随之增强,稳定性也随之提高。
(二)混凝土抗滑结构的应用
抗滑结构在高边坡加固技术中应用主要是对混凝土抗滑结构的应用。具体的应用分为混凝土挡墙的应用、混凝土抗滑桩的应有和混凝土沉井的应用。
1.混凝土挡墙的应用。混凝土挡墙在高边坡加固技术中的应用原理是用自身的重量防止坡体下滑,从局部改变滑坡体,使其受力平衡,防止滑坡体载重力作用不断延伸的问题出现。该结构简单有效,且能快速的稳定滑坡,因而在水电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混凝土挡墙的建造,其砌置深度要根据最低滑动面的位置和形状来设计,且要在墙后面设置泄水孔,这样既能使挡墙上面的静水压力消弱,又能防止因积水浸泡基础造成的挡墙移动。
2.混凝土抗滑桩的应用。混凝土抗滑桩因其能积极有效地治理滑坡,因此在水电工程中的高边坡加固技术中被广泛使用。它是一种可以穿透滑坡体岩层或土层的柱形构件,该构件通常被安放于滑坡的前端,起到支挡边坡滑动力和稳固边坡的作用。一般情况下,该技术被用在浅层或是中层滑坡上。为了起到更大的作用,通常会将桩身的1/3-1/4埋置于滑坡面以下稳定土层或是完整基岩之中,且灌浆将周围岩土和桩构成整体,在将其放置于滑体前缘,使其能够承受更大的压力。
3.混凝土沉井结构的应用。混凝土沉井结构的设计是由沉井具体的受力状态和基坑具备的施工条件,以及沉井的场地布置等因素来决定的,沉井的平面结构呈田字状,横隔墙和井壁的厚度取决于所能满足的下沉重量。在高边坡加固技术的应用中,它具有抗滑桩和挡土墙的作用。沉井施工的内容包括场地的平整、沉井下沉、沉井制作和封底,其中下沉和封底是其施工难点。沉井下沉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工程的进度和质量,因此是沉井的关键工序,下沉时,要尽可能地减少由土体作用而形成在井外壁的摩擦力。在下沉时应在混凝土的强度达到100%后开始,同时要控制防偏。在封底时应保证其牢固性,防止沉井内部渗漏情况的出现。
(三)水电工程中锚固技术的应用
锚固技术是地下工程施工中的重要技术之一,运用锚杆支护开挖地下工程周壁是其核心,其原理是利用岩体或土体的锚固力来维持地下结构的稳定性,以防地下施工中滑移、坍塌等灾害出现。具体的用法是把一端与挡土墙或是工程结构物联结,另一端则锚固于地基的岩层或是土层中,以此来承受结构物的抗拔力、上托力或是挡土墙的水压力和土压力。锚固按结构可分为锚索、抗滑桩、喷锚和锚洞四种。本文主要介绍锚索。预应力锚索加固是运用锚固在坡体深部稳定岩体上的锚索把力传给混凝土框架,通过框架对不稳定坡体施加的预应力,挤压不稳定的松散岩体,增强岩体间的摩擦力和正压力,使得抗滑力得到增强,不稳定液体的产生得到有效控制,有着加固并稳固边坡的作用。具体的应用可分为锚索制作和锚孔钻造。
1.锚索制作。在制作中应选用低松弛、高强度的预应力钢绞线,锚筋下料时应注意整齐准确,确保将误差控制在50mm之内,预留出的张拉段钢绞线应为1.5m,同时注意各单元体的不同值。
2.锚孔钻造。洞室开挖要依照设计桩号来决定拉线尺量,并结合水准的具体测量值放线,使用油漆标记准确定位锚孔的位置。钻机的使用应严格按照设计孔位、方位和倾角来定位。此外,锚固洞具有很强的加固作用,是保证边坡稳定的有效措施,锚固洞加固应遵循循序渐进、由内而外、自上而下、逐层加固的原则。
结束语
水电工程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其在建设过程中难免会带来不可预计的灾害,因此有效的防范措施变得更为重要,高边坡加固技术不断的应用于实践中得以不断的完善,并趋向于成熟。水电工程的建设要不断的引进新工艺,新技术,降低建造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同时要注重对技术人员的培养,使新技术得到最有效的应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