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医解剖学基础知识范文

中医解剖学基础知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医解剖学基础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医解剖学基础知识

第1篇:中医解剖学基础知识范文

关键词:运动解剖学;PBL教学;教学效果

近年来,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学模式已经在国内多数医学院校的临床医学教育中得到较广泛应用[1],但在研究生《运动解剖学》教学中的应用尚未见报道。研究生教育需要注重临床实践和科研能力的培养,仅依靠课堂基础教学会造成与临床实践的脱节。为解决上述问题,我们将PBL教学模式引入《运动解剖学》研究生教学中,针对骨外科研究生及人体解剖学专业研究生探索一种新的医学教育模式。课题组通过对2010级、2011级选修《运动解剖学》的研究生中开展PBL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比较,探讨PBL教学模式的应用及其效果,为扩大研究生各学科PBL教学模式的实施提供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我院2010级40名(对照班)、2011级48名(实验班)硕士研究生作为研究对象,均于第二学期选修硕士研究生课程《运动解剖学》,2010级研究生采用传统教学进行教学,2011级研究生每8名同学为一小组,共分6组,实施PBL教学。两年级均为同一老师授课、均为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毕业学生,持续时间均为48学时。

1.2方法 对照班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即理论讲授+标本操作;实验班采用PBL教学,具体步骤:①教师根据研究生《运动解剖学》教学大纲设计案例,案例教学目标与理论授课内容相互补充,基础与临床结合,包含学习目标、运动系统标本操作、具体临床应用及常见手术病例的手术方案;②小组同学制定学习计划,查阅收集资料;③小组讨论,查阅收集资料撰写相关科学论文、相关信息共享,分析标本操作中观察及常见外科手术入路的选择等,由1名研究生代表发言,其他同学补充;④集体讨论,论证研究,分别总结,最后由教师综合讨论结果进行总结,对学生有争议的问题或难点问题进行解答,提出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的意见。

1.3教学效果评价 为公正客观和实事求是地评价PBL教学效果,我们对传统教学与PBL教学分别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估。在定性评估上,采用匿名的调查表及调查问卷对PBL教学方法的教学效果进行了系统评价;在定量评估上,通过标本操作、撰写综述及闭卷考试成绩作为评价依据。在PBL教学过程中和结束后,征求学生对PBL这种新的教学模式的反馈意见,并以书面形式提交给教研室作为教学改革的依据。

1.4数据处理方法 采用SPSS17.0中文版统计软件进行数据整理。考核成绩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均值间比较用t检验,P

2结果

2.1问卷调查 多数研究生对PBL教学模式在《运动解剖学》教学中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能够积极参与、主动思考、查阅文献并撰写相关论文。课后问卷调查统计,实验组85%的学生认为PBL教学模式不仅提高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还能锻炼综合分析和解决临床外科等常见疑难问题的能力,紧扣扎实基础、服务临床,教学效果好;10%学生认为PBL教学模式的讨论及查阅资料占用太多时间,不利于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教学效果不明显。

2.2两组标本操作能力及撰写科学论文水平比较 通过表1可以看出,无论在标本操作能力方面,还是在撰写科学论文的方面,实验班明显优于对照班,有统计学意义(P

2.3对照班与实验班考试成绩比较 通过表2可以看出,实验班与对照班比较,主观理论考试成绩差距不大,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方案优化选择的成绩,PBL教学班级的成绩明显优于传统教学班,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PBL是一种把学生置于混乱、结构不良的情境中,让学生成为该情景的主人,不断地激发学生去思考、探索,最终解决问题的新的教学模式。由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在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首创,最初主要用于医学教育,它以"教师课前提出问题-学生查找资料-分组讨论-教师总结"的教学代替传统教学,实现教学模式的转变[2]。目前已成为国际上较流行的实用于各学科的教学方法。

3.1 PBL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区别 在PBL整个教学活动中,主体为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将运动解剖学基础和临床应用的知识点相互渗透,通过提问、查阅大量文献资料、讨论及实验论证、教师归纳总结等,将基础与临床课知识点的衔接有机结合起来,提升学生对知识整合的能力。在传统教学模式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占绝对主导地位,教师以"讲"为主,学生以"听"为主。教师"一言堂的讲授",学生学习起来缺乏情趣,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无法发挥,合作学习、创新精神的能力严重受到抑制,不利于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

3.2 PBL在研究生《运动解剖学》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 究生在学习《运动解剖学》之前,均在大学本科时期的学习了《系统解剖学》和《局部解剖学》,并通过临床1年的实习,部分研究生同学尚有1~2年的工作经历。在开展PBL教学上起到了积极作用。涉及到运动系统的骨性结构、沟管孔裂等标志、关节的组成及结构特点、肌肉的配布及各肌性标志等方面与临床外科常见手术入路的选择、相应疾病的关联上。把运动系统的基础知识与临床知识整合起来,达到基础与临床医学知识的融会贯通,极大的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以及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在2011级研究生《运动解剖学》教学中开展PBL教学试验,经问卷调查及统计分析,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同时也可以在我院研究生《影像解剖学》、《头颈解剖学》、《脉管学》等教学中进一步的深化和推广。

3.3 PBL在研究生《运动解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年来在研究生《运动解剖学》教学实施过程中,发现PBL教学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进行PBL教学时,学生还需花大量的时间查阅资料、收集信息、分析和讨论,导致学生在课前准备的时间远远多于传统式教学[3]。他们对解剖学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及临床知识了解不一致,无法适应这种新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惠雪枫,李小记,王航辉,等.PBL教学法引入神经解剖学教学[J].解剖学杂志,2008,31(4):602-603.

第2篇:中医解剖学基础知识范文

关键词: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整合

1目前高职教育的一般特点

围绕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应用技能的培养,加大了实践课程的比例。在课程设置上,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则坚持以“够用”、“必需”为原则,构建了“强能力”、“重应用”的课程体系。以“社会化”、“市场化”的评价体系为标准。毕业生从事岗位工作的社会认可度高,说明毕业生所具有的岗位技能、实践能力得到社会的承认。

2我院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培养模式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二学期,进行基础知识学习,完成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所需的人文与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术的学习和训练。依托校内实训基地,通过认知实训,为培养学生医学检验技术应用能力打基础。第三、四学期,进行专业领域学习,根据就业岗位需求,“循岗导教”的原则,以完成典型岗位工作任务为载体,通过校内实训室,完成岗位专业知识的学习、技能的训练,重点职业技术的核心能力,同时培养学生职业岗位可持续发展能力。第五、六学期,通过毕业顶岗实习,着重强化训练学生岗位职业技术核心能力,提升其岗位适应能力。满足行业多岗位转换甚至岗位工作内涵变化、发展所需的知识和能力,提升学生的发展潜力。

3检验专业医学基础课程之间的关系

高等职业教育是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它要求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培养应用型高技能人才为目标。在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学习的基础医学课程中,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及病理学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且它们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人体解剖学主要介绍正常人体各系统器官的位置、形态、结构、毗邻关系等;组织胚胎学包括组织学和胚胎学两部分,组织学研究正常人体的微细结构及其与功能的关系,胚胎学主要研究人体的个体发生、发展及发育机理;生理学是研究正常状态下机体功能活动规律的科学;病理学是运用现代医学的科学方法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理,以及患病机体的形态、机能和代谢的改变,并探索其内在联系及结局,从而阐明疾病的本质,为疾病防治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这几个医学科目中,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为医学基础课程,而病理学则为沟通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

4传统的教学讲授的弊端及改进措施

目前高职高专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课程设置仍沿用传统模式,理论教学内容多,缺乏针对性、应用性,专业基础课验证性实验多[1]。在以往授课安排上,新生入学后的第一学期要学习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和生理学,学习完正常机体的结构及功能后,在此基础上,在第二学期开设病理学,其弊端是过于强调学习内容的循序渐进。这几门课程都交错有相似的内容,只是研究的侧重点不同。例如,组织学要学习血液的组成、血浆、各种血细胞的形态和功能及血细胞的发生,在生理学的血液这一节,也要学习这些相同的内容,这无疑是重叠、繁冗的,同时,生理学血液中还要学习血液凝固和纤维蛋白溶解,而这些内容恰好与病理学局部血液循环障碍中的血栓形成有着前后的对应关系,所以,如果能把这些课程中有关联的内容有机的整和到一起,在同一科目中,设置血液这一独立的章节,先学习血液的组成、形态及功能,再学习血液凝固和纤维蛋白溶解、血量、血型和输血,后面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在此基础上学习血栓形成,既保证了内容的连贯性,又避免整体学时的浪费。人体解剖学和组织学研究的是正常机体的结构及功能,病理学是研究疾病状态下形态结构及功能的改变,在第二学期讲授病理学时,往往有这样的困惑,无论是病理学总论还是各论,都首先要复习人体解剖学和组织学的人体正常结构,然后再给学生介绍病理改变,但往往学生对上一学期学过的一些最基本的知识都已感到模糊,所以要利用课堂上相当一部分时间再去复习以往学过的内容,否则学生对各种常见病理变化基本无法理解,甚至有时需要用20~30min的时间去复习旧知识。例如,学习病理学的肺炎,要先复习肺的微细结构;学习病毒性肝炎和肝硬化要先复习肝小叶的结构;学习肾小球肾炎要先复习肾的剖面结构及微细结构......。如果能把这些内容整合到一起,既能促进学生理解,又能节省时间。例如,消化系统先介绍其构成,然后是各主要器官的结构及功能,包括,胃壁的结构、肝小叶的结构、肝门静脉系统及肝的血液循环,然后在此基础上接着学习消化性溃疡、病毒性肝炎及肝硬化。在心血管系统内容的安排上,在解剖学的心脏形态结构的学习后面接续生理学的心脏生理内容,包括心脏的泵血功能、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及心肌的生理特性;在解剖学的动脉和静脉的学习后面接续生理学的血管生理、心血管活动的调节及器官循环,在此基础上,学习病理学的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及心血管系统常见疾病,授课效果势必会大大增强,也会节省相应的重复学习时间。因此,在课程整合上,内容的安排尤为重要。在课堂的授课方式上,要摒弃传统的教师一言堂方式,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课前布置预习任务,让学生通过多种方式去查找资料,课堂上进行分组讨论、回答问题,教师在此基础上去总结、答疑、扩展,真正让学生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把重要的知识更好的掌握。并打破原有的课程界限,对实验课进行优化重组,及时淘汰陈旧的内容、删除重复的内容,充分体现实验的先进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2]。

第3篇:中医解剖学基础知识范文

关键词:解剖;实验室;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R1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4-0447-02

引言

实验室水平是衡量高等学校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的重要标志。高水平的实验室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出高水平科研成果的前提,是学院教育教学事业发展的基础。提高认识,理顺实验室管理体制,优化资源配置,建立结构合理、功能优化、协调发展的实验室体系及有利于提高实验室综合效益的运行机制和管理制度,加大实验室建设和管理力度,改善和提高实验室的设施环境与装备水平,建立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的高素质实验技术队伍,并建立有利于调动实验人员积极性的有效措施和实验室仪器设备等投资的有效机制是实验室工作的当务之急。

1 解剖实验室的建设思路和具体做法

1.1 注重实验技术新生力量的培养:解剖学属于形态学科,实验室教学直观性强,是解剖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而标本的质量和数量直接影响实验教学的开展和效果,所以必须建立一支思想稳定、技术精湛、具有较高思想素质的年轻化实验技术队伍,因为解剖实验室的工作性质比较特殊,以人的尸体为材料,人工制作标本,工作条件比较差,整天与尸体打交道,又脏又累,是一项十分艰苦的工作。近年来,由于技术人员的年龄老化,出现了梯队失衡,因此对新生力量的培养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解剖标本的制作,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系列复杂性工作,容不得半点虚假。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决定着技术技能的水平,所以提高业务水平首先要进行基础理论的培训。其次,定期组织技术人员听课并加强专业技能的操作训练,技术骨干要加强对青年技术人员的业务指导,以自己的教学经验、实践经验,耐心、细致地进行“传、帮、带”。帮助他们解决实验中的技术难题,使他们在基础理论和实践技能方面迅速得到加强和提高,同时,还要学习国际上先进的解剖技术,不断创新,制作出高质量的标本,以适应现代教学的需要。

1.2 加强解剖实验室标本的建设和管理

1.2.1 自己动手制作标本:目前大多数动物解剖室都是实验室全体人员动手制作标本。但是自己制作的标本数量有限,为满足扩招后教学标本的需要,在学生的课程教学实习中增加标本制作的环节,从中挑选质量高的标本作为教学示范用。由学生会自发组织的标本制作大赛的特色活动,也是增加标本来源的途径之一。

1.2.2 购买:为缓解了标本需求的矛盾,从其它院校购买一定数量的瓶装标本、陈列标本以及教学模型。近几年来,解剖模型的制作技术和制作材料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和改善。一些制作精良、色彩和层次分明的模型能很好地展示解剖结构,对一些微细结构经过放大处理后,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如肝小叶模型、肺泡模型等。有些模型可显示器官充盈时的形态,如胃模型。在标本数量不足的情况下,增加解剖模型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解剖模型结实耐用,使用周期较长,减少了实验费用。此外,根据实验的需要,适当购买一些新鲜的动物标本。例如,在牛的消化系统的实验课,从市场上购买了牛胃、肠等新鲜标本,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1.2.3 陈列标本:陈列标本可适当减少示教标本的数量,利用陈列标本可让学生仔细观察器官的形态、结构和毗邻,帮助学习和记忆。陈列标本还可反复利用,损耗相当低,节约了实验经费。

1.3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确保实验教学质量:解剖实验教学既不同于理论教学,又不同于科学研究,它不仅是让学生通过实验验证、加深理解所学的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树立勇于创新勤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置于教学活动的中心,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新性,培养学生探索未知领域的意识,给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更为宽松的环境,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想法,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实验教学,培养学生主动获取和应用知识信息的能力,以提高学生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能力。

1.4 强化教学反馈,确保实验教学质量:现代的控制论告诉人类:对一个系统的有效控制必须取得足够的信息量,反馈是系统优化的关键。在解剖实验教学上,由于实验的性质和环境的限定,不能及时与学生交流,教师和学生无法有效的获得足够信息以改进教学,自然形成单向注人式。因此,应定期收集教学反馈信息,通过教研合理调整,倾斜于学生思维,使教学过程中反馈交流的强化成为真正实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的转换,创造条件确保教学质量稳定提高。

2 多媒体课件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多媒体教具是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形象生动,它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扩大学生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大大提高教学效果,是解剖实验教学的重要环节。而多媒体课件的质量决定了多媒体辅助的教学效果,同时,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也成了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为了制作效果出众的多媒体课件,提高制作的技术水平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要掌握利用大量复杂的多媒体素材的采集与制作技术,才可以制作出丰富多彩的多媒体课件。

由于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大部分来源于解剖图谱的原形,虽然能增加教学效果,但也存在着局限性,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教学教具,由于人体解剖学是一门形态科学,人体实物标本和模型教具是多媒体课件无法取代的。只有将传统的教具和多媒体课件有机结合,体现优势互补的原则,才能更好的提高教学质量。

3 总结

综上,加大实验室建设和管理力度,改善和提高实验室的设施环境,建立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的高素质实验技术队伍,并建立有利于调动实验人员积极性的有效措施和实验室仪器设备等投资的有效机制,才能为解剖实验课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提高解剖实验室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梁明康,苏曲之,朱芳武,等.人体解剖学现代实验室建设的体会[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7,10(1)

[2] 张春光,马广.加强人体解剖实验室标本建设[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3(1)

第4篇:中医解剖学基础知识范文

【关键词】 人体解剖学; 泌尿系统; 说课

说课是授课教师在充分备课的基础上,面对同行和专家讲述自己的教学设计及其理论依据,并与其共同探讨教育教学理念,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师课堂教学素质的教学研究活动和师资培训形式[1]。现就大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高职护理专业人体解剖学 “泌尿系统”一章说课进行探索,从说教材、说内容、说过程、说教法、说学法、说评价六个方面加以阐述。

1 说教材

1.1 教学内容分析 本次说课使用的教材为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饶利兵主编的《人体解剖学》,泌尿系统为第六章内容,在人体起着调节水盐代谢平衡、维持稳定内环境的的关键作用。在前面刚刚学习了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并且泌尿系统同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同属于内脏学内容,学生已经掌握了学习解剖学的基本方法,这些都为泌尿系统的学习奠定了必要的基础,同时泌尿系统也为后续的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和临床医学等学科的学习奠定了形态学基础。

1.2 教学目标

1.2.1 学习目标 (1)掌握泌尿系统的组成,肾的位置、形态、冠状切面,三层被膜,输尿管的三处狭窄,膀胱三角的位置及临床意义;(2)熟悉泌尿系统的功能,肾的毗邻,输尿管的长度、分部,膀胱的位置及与腹膜的关系,女性尿道的结构特点;(3)了解女性尿道的起止。

1.2.2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辨识标本的能力,通过学习能够指出肾门、肾冠状切面结构、肾三层被膜、膀胱三角、膀胱的形态分部等;(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归纳总结问题和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学习完泌尿系统后的课堂提问“试述尿液的产生及排出途径”来实现。

1.2.3 素质目标 (1)引入捐肾爱心人士,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学生学会讲奉献、懂感恩;(2)通过制作标本的辛苦,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3)通过珍爱生命,远离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的介绍,例如不憋尿、规律作息等,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2 说内容

2.1 说重点 (1)介绍“肾门”,通过提问“肝门”和“肺门”的概念,进而老师总结“门”的概念。解剖学上的“门”是该脏器上的凹陷处,有动脉、静脉、神经、淋巴管和体现该脏器功能的管道出入的部位即为“门”,最后让学生自己总结出“肾门”的概念。(2)通过肾冠状切面CAI课件,介绍皮质和髓质,肾柱、肾锥体、肾、肾小盏、肾大盏和肾盂,进而为组织学内容的学习奠定基础。(3)通过第一腰椎水平切面肾的被膜图片,掌握肾的三层被膜名称和层次,由内向外依次为纤维囊、脂肪囊和肾筋膜,并联系临床肾囊封闭术,是将药物注入脂肪囊内。(4)介绍输尿管的三处狭窄,让学生“边想边看,适时小结”。引入尿路结石案例:“某男同学在踢足球时突然出现腰部疼痛、血尿,到医院诊断为右侧输尿管结石,你认为,右侧输尿管结石最可能在哪些部位发生?”提示:尿路结石常会引起剧烈绞痛,并沿尿路行径都会引起疼痛感觉,甚至会也有疼痛感。输尿管是个中空的肌性管道,请同学们思考:结石出现滞留、嵌顿的部位应该在管腔狭窄部位还是宽阔部位呢?由此引入输尿管的三处狭窄,并通过输尿管CAI课件的动画播放,同学们先说出狭窄部位的名称,然后大屏幕上出现答案,达到帮助学生当堂理解,当堂记忆的目的。(5)介绍膀胱的位置及其与腹膜的位置关系时,通过临床护理操作技术―膀胱穿刺术,引入膀胱与腹膜的解剖学基础。膀胱为腹膜间位器官,膀胱的上面、两侧和后面均有腹膜覆盖,而前面并无腹膜,当膀胱充盈上升时,腹前壁的腹膜也随膀胱的上升而向上推移,故膀胱壁与腹前壁相贴,此时,在耻骨联合上方经腹前壁进行膀胱穿刺,穿刺针可不经过腹膜腔而直接进入膀胱,以避免腹膜腔感染。(6)在介绍女性尿道特点时,引入临床案例:“女性患者,29岁,伴发热,尿频、尿急、尿痛。到医院诊断为尿路感染。”问题①:病原菌的感染途径95%为上行性感染,其具体感染途径是什么?问题②:该病的发病率女性是男性的8倍,为什么?通过分析女性尿道的特点:宽、短、直,且尿道外口距阴道口和较近,尿道口处于潮湿不干燥的环境,故易引起逆行性泌尿系统感染。进而提出与护理的职业岗位密切结合的问题:“导尿经由什么途径到达膀胱?”结合女性尿道特点探讨“如何为女性患者导尿”,导尿是护士的常规工作,正好与他们护理职业岗位密切结合起来。

2.2 说难点 (1)通过肾的体表投影图介绍肾区,肾区位于竖脊肌外侧缘与第12肋下缘所形成的夹角,并引入自制“闪烁的三角形”自定义动画,形成视觉刺激,增加记忆,并引入临床此区叩击痛,一般提示肾炎或肾盂肾炎等肾脏病变,进而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2)介绍女性输尿管的盆部与子宫动脉的位置关系时,形象地将两者描述为“桥下流水”,解释为:子宫动脉在前上方为“桥”,后下方为输尿管,里面的尿液为“水”。故临床进行子宫手术时,结扎子宫动脉,需要特别注意与输尿管的位置关系。

3 说过程

本节课在时间安排上,导课2 min,泌尿系统概述5 min,肾40 min,输尿管15 min,膀胱15 min,尿道10 min,最后3 min串联知识点,板书小结,留思考题,得到教学反馈。导课时通过临床案例:“某男同学在踢足球时突然出现腰部疼痛、血尿,到医院诊断为左侧肾结石,右侧输尿管结石,请同学们思考,两侧结石原则上应该先处理哪侧?”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大量丰富的图片、标本和模型展示肾、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的位置、形态和结构特点,通过“边讲解、边小结,边说出、边印证”,多媒体自定义动画的演示,强化知识点的记忆,通过临床案例的引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课堂教学效果。

4 说教法

(1)直观教学法:利用CAI课件、标本、模型与理论讲授相结合,此法是形态学主要的教学方法,既可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又能加速理解和记忆。(2)PBL教学法:通过“临床案例的引入”,增加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主动探求问题、解决问题的积极性。(3)多媒体“自定义动画演示”法:一个知识点理论讲授完后,利用CAI课件重新播放自制的自定义动画,例如介绍输尿管的三处狭窄,在理论讲授一遍之后,利用CAI课件重新播放,第一处狭窄位于肾盂与输尿管移行处,第二处狭窄位于小骨盆上口与髂血管交叉处,第三处狭窄是穿膀胱壁处,让学生“边说边印证”,达到加强对知识点的掌握和记忆的目的。(4)比喻教学法:通过“桥下流水”形象讲授输尿管与子宫动脉的位置关系,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5)联系生活记忆法:一般正常成人膀胱的容量为300~500 mL,联系生活并提问“大家知道一瓶矿泉水的容量是多少吗?”提示:小瓶矿泉水是300 mL左右,大瓶矿泉水是500 mL左右,与学生互动“这会不会就是一瓶矿泉水容量的设计原理呢”,进而激励学生要动脑、要思考。(6)“情绪带动”教学法:解剖学科的名词术语很多,学习有些枯燥,老师在课堂上一定保持高涨的情绪,洪亮的声音,抑扬顿挫的语调,在听觉上尽量对学生形成感性刺激,在情感上与学生产生共鸣,进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7)及时巩固新知:课前两分钟提问上节课的重要知识点,对学生的学习起到督促作用的同时,做好学生形成性考核记录工作[2];课后通过“板书”回顾本章节内容,强调重点并在板书上标识,布置思考题“男性和女性肾结石患者,经过体外碎石术后,结石排出体外依次经过几处狭窄?”让学生课后有据可依,进行锻炼学生分析问题、总结问题的能力。

5 说学法

5.1 学情分析 (1)课前:高职院校的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的愿望不强烈,所以任课教师必须通过临床案例、热点话题的引入,吸引学生的眼球和注意力,达到教学前的第一要求:学生想听你讲课。(2)课中:考虑到这些学生刚刚从高中转变成大专生,在学习方法上保留有大量的高中学习方法,他们对课堂上留在黑板上的文字很有依赖,将板书设计的要合理,主次分明;同时尊重每个学生上课的有效注意时间和学生的听课状态,适时引入提问、讨论和小结等环节,活跃气氛,及时调整听课状态。(3)课后:高职院校的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较差,任课教师在课后要给学生留些作业题,并且在下一次上课之前以提问、打分考核等,督促学生做好课后复习环节,同时通过作业题帮助学生学以致用。

5.2 指导学生的四步学习法 (1)边听边看: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学生一边听,一边看图片、标本和模型,这是学习的第一步,即获得知识。(2)先说后看:教师在重新播放自制多媒体自定义动画时,学生积极主动的先说播放的结构,然后在大屏幕文字出现时,印证自己说的是否对,这是加强随堂记忆效果的一步。(3)先想后看:教师在讲授结束后,学生合上书本,闭上眼睛回忆本次课的重点内容,进行知识点的有效串联,如果想不起来的就看看书本,这是学生自我检验环节。(4)不看能说:通过完整的课后复习,不需要看书本,对本章的重点内容能够自己说出来并达到运用的效果,这是学生最高水平的认知。学生通过四步学习法,掌握泌尿系统的知识并获得学习方法。

6 说评价

人体解剖学属形态学范畴,共72学时,为必修课。学生学习效果的考核包括期末闭卷考试,占总成绩的50%;平时随堂测试和课堂提问,占总成绩的20%;学习态度和出勤占10%;知识竞赛占10%;实验考试占10%。教师教学效果的考核主要通过同行评价、督导评价和学生评价,以及后续课程任课教师的评价等。通过评价反馈,进一步帮助教师提高人体解剖学教学质量[2]。

本次说课以“基本、必须、够用和实用”的护理职教理念为指导,做到了“教学内容逐级深入,化难为易,及时巩固新知,紧密联系临床,注重知识的应用”,通过本次说课,提高了学生对护理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兴趣,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曾贵禄.说课在教学过程的定位及其实施[J].教育教学理论学习,2001,3(12):35.

第5篇:中医解剖学基础知识范文

很多人认为中医的作用是:我身体不舒服了,去看了西医也没什么大毛病,我去中医那里调理调理吧;要么就是,医生,你给我号号脉,看看我有什么毛病;又或者是患上了西医无法治疗的绝症了,看中医死马当活马医吧。中医靠望闻问切看病,再加上中医与国学的紧密联系,使得中医被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2008年我很幸运地考入了上海中医药大学,开始接触神秘而神奇的中医。当时记得老师曾问过我们一个好的中医需要什么,我们的回答各式各样,有的说需要学好中医知识,有的说要善于与病人沟通,还有的说要善于观察。老师最后却出乎我们意料地说:“尽管我们学习的是中医,但却应该具备扎实的西医基础知识,中医不应该排斥西医,而应该更好地利用西医来帮助中医诊断治疗。”因此,我们中西医课程都要学习。

从中医基础理论到中医诊断学,再到中药学、方剂学和中医内科学、针灸学;从正常人体解剖到生理学、病理学,再到诊断学基础、药理学和西医内科学;从医古文到《黄帝内经》,再到《金匮要略》《伤寒论》《温病学》……课程多种多样,有的课程理解比较重要,但是更多需要背记。我大学的老师曾经笑称谁能把《伤寒论》从头背到尾,《伤寒论》选读这门课就满分,由此可见背诵的重要。中医的背诵的内容很多,我们需要动用各种方法帮助自己去记忆。比如各种方剂会被编成趣味方剂歌,例如小青龙汤,里面有麻黄(去节)、芍药、细辛、干姜、甘草(炙),桂枝(去皮)各三两,五味子半升,半夏半升(洗),我们就编成 “少将为嘛甘心下跪”(芍、姜、味、麻、甘、辛、夏、桂)。《黄帝内经》《金匮要略》《伤寒论》《温病学》为中医的四大经典,虽然后三本已经成为我们的选修课,但却是中医的精华所在:经典的配伍,经典的剂量。也许诊治时你开药的种类没有问题,但最后疗效却不佳,这是什么原因?因为剂量的控制也是关键所在。虽然中医背记的内容较多,但是也有让文科生觉得比较恼火的课程——如生理学、解剖学、生物化学等西医学课程,里面包含有文科生高中没有学习到的物理、化学、生物知识。

学医,经验的积累尤为重要。犹记得,当我第一次接触脉诊时,我才了解到,其实在以前诊脉有三部九侯诊法,上为头部、中为手部、下为足部,上、中、下又各分为天、地、人三候,三三合而为九,故称为三部九候诊法。老师讲到这里时,同学还打趣道,幸亏由于时间和方便等因素,现在一般都是独取寸口了,要不然每天不知道要闻多少个臭脚。近代临床所提及的脉象有28种之多,而书本上的都是形容,偏理论,经过理解和实践才能弄明白。我来举个例子,比如有些人可能听说过“滑脉”,也就是很多人说的“喜脉”,它是什么样子的呢,摸上去应该是圆润的,如盘走珠,就像有珠子在盘子上来回滚动的感觉。其实它不仅仅是妇女的孕脉,也多见于痰湿、食积和湿热的病症,更重要的一点,滑脉有时候往往是青壮年的常脉,说明一个人的身体还不错。所以我们不能在搭出一个男生的脉是滑脉的时候,就说这个人怀孕了,那就要出笑话了。

如今我已是一名中医学研究生,但我觉得六年的学习仅仅接触到了中医的皮毛,且越学习,越加感觉到中医的魅力。如果你想行医治病,又喜欢中国传统文化,那么学习中医也许是个不错的选择。

第6篇:中医解剖学基础知识范文

关键词:诊断学教学 教学改革 创新 教学模式

1、引言

诊断学是综合运用一系列基本医学知识、理论与技能对疾病实施诊断的医学分支,是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必须掌握的一门由基础课程向临床课程过渡的桥梁学科。该学科教学的主要内容包括患者病史采集、体格检查、症状与体征判断以及实验室相关检查等多个方面,其教学成效的优良特性对临床医学生养成完善的临床思维能力与诊断水平具重大现实意义。基于此,广大医学院教师需进一步深化该学科教学之内涵,并以此不断提升医学生之未来临床创新能力。本文即是针对此方面问题,从发掘当前临床诊断学教学模式中所反映出的主要问题入手进行总结分析,并尝试提出相关教学改革措施,旨在为医学教育同行提供参考。

2、当前诊断学教学所反映出的主要问题

2.1学生基础知识的欠缺在一定程度阻碍了诊断学教学质量的提高

我们知道,诊断学是将基础医学理论知识联系临床诊断实践的过度性学科,因此要确保在该学科的学习中能取得更好的成效,具备更高多学科医学基础知识掌握程度是一个非常必要的条件,这些基础医学学科比如包括解剖学、病理生理学、组织胚胎学、微生物学以及病理学等。当然更高的要求还应当对这些学科知识具有一定相互关联的能力,这也是确保临床诊断准确率的最客观才保障。比如我们在进行心脏听诊的体格检查教学时,如果不具备良好的组织解剖学知识,就不可能准确掌握心脏瓣膜的位置;如果不能从生理学方面理解心脏的搏动规律与血液运行顺序,自然就不能更好地理解心脏听诊主要内容之含义。总体来看,在学习任务相对繁重的情况下,实际中始终有部分学生难以全面综合性地掌握这些基础知识,因此可在一定程度对诊断学的教学效果产生影响。

2.2诊断学教学的课程设置不够科学

我们有理由相信,一个医学生如果未能很好地掌握诊断学相关知识,势必不可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医生。然而,排除学生自身的因素,教学方式的合理性也是直接影响学生掌握知识程度的重要客观因素。而就当前多数医学院对诊断学课程的设置情况来看,该门课程太少的课时与较多的课程内容愈发显得矛盾突出,以至于教师只能在有限的课程时间内有部分有选择性地授课,进而导致讲解不够全面和深入,虽然说大学生应鼓励和肠道自学,但教师的课堂讲授也是不容忽视的。

2.3诊断学所包含的基础内容有与临床教学脱节的情况

也正是因为诊断学为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所以在教学活动中就必须做到基础与临床两方面的学习并重,进而在大号基础知识根基的同时帮助实践能力的提高,同时也能在临床见习中进一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但在显示的诊断学教学中普遍还存在重基础而轻实践的情况,从而导致诊断学主要的教学内容大部分都是在课堂的授课中完成,而相对欠缺了实验室与临床见习的实践内容,很难做到课本知识的临床转化,未能完全达到诊断学教学最理想的目的。

2.4教学模式与考核方式仍比较传统

目前大部分的医学院在进行医学基础课程的教学时仍采用的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即是所谓的“灌输式”和“填鸭式”教学法,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抹杀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同时更容易对学习的内容产生倦怠感,其创新能力便更是无从谈起,被动地学习仅仅成为了应付考试的一种需要。然而就考试的情况来看,起模式也是比较陈旧的,仍是以传统的笔试为主,而这样的考试往往又造成学生死记硬背以提高成绩,其辨析问题的能力并未得到实质上的提高。基于此改革教学与考试的模式均应成为诊断学教学模式亟待解决的问题。

3、临床诊断学教学模式的改革措施分析

3.1加强基础知识教学以帮助学生获得扎实的理论基础

加强基础知识教学是帮助学生掌握好诊断学知识的第一步。作为教师,应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多引导学生进行基础课程的复习,以此不断对旧学的基础医学知识适时巩固,其中需特别主要加强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病理生理学、微生物学等课程的重温,如此才能为帮学生更好地掌握诊断学知识打下见识的基础。如在心脏听诊的体格检查时,要求学生能够准确说出心脏各个瓣膜的位置、血液循环的路线等。这样才能更好地学习本门课程。

3.2科学设置诊断学课程以提高课堂授课质量

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笔者发现教师课堂的授课质量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存有非常密切之联系。而科学安排诊断学课程是学好该门学科的重要条件。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随着当前科技的进步,医学学科的内部分支也会更加地细化,但也不能因此而缩减基础课程的授课课时,在课时严重减少的情况下,多数教师均是在匆匆忙忙中完成授课程序,进而会对授课质量造成严重影响。很多时候,其目的变成了为了完成课程讲授任务,而不是为了提高学习质量。因此说,适当的增加学时,合理设置诊断学的课程是提高诊断学教学质量的一个必备条件。

3.3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实践能力的训练

实践能力是指:学生应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此阶段我们重点为学生创造动手实践的条件,提出实验方向和要解决的问题,鼓励学生独立或合作设计实验和操作,完成后提交实验分析报告。比如,在实验诊断学中,除了学生必须动手完成血尿便常规检查的训练外,我们给学生一份病人的病史资料和体格检查结果,让学生提出为诊断提供依据的实验室检查项目和有鉴别诊断意义的实验室检查项目,预测会出现哪几种检查结果,根据不同的实验室检查结果,得出诊断结论。这样,在训练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3.4逐步施行基础知识考试与床操作相结合的考核模式

诊断学的特性决定了其考核的内容不应仅仅局限与基础知识的笔试,只有将其与临床操作考核较好地结合,才能更切实地达到考察教学成效的目的。丰富的医学基础知识,是我们形成发散性思维,提高医疗诊断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没有丰富的医学基础知识,就不可能全面地去看待一个疾病,在纷繁复杂的众多症状中抓住疾病的主要矛盾,进行准确的诊断。诊断学基础知识部分内容在考试考核的时候,可以作为笔试的重点部分。但是,诊断学的一些临床技能操作也占有重要的地位。比如说诊断学中的体格检查部分、穿刺术等内容都是偏重于临床操作内容。在考试考核的时候,我们认为可以以实践操作考核为主。毕竟对于学生来说,考试合格是其非常重视的一个方面。而考试考核方式的改革可以引导学生学好本门课程的重点。

4、结束语

综上所述,作为医学基础课程与临床课程间的桥梁学科,我们必须看到诊断学在医学课程学习与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只有认真对诊断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积极思考并不断开发出有针对性的改革措施,才能更有效地提高该学科的教学质量,也才能最大程度地提升医学生未来临床诊断工作的创新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陈文彬,潘祥林,康熙雄,等.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第7 版:1.

[2]王北松,许宇飞.诊断学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11(9):152-153.

第7篇:中医解剖学基础知识范文

【关键词】 西医院校;《针灸推拿学》;选修课

针灸推拿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运用传统与现代科学技术来研究经络腧穴、刺法灸法、推拿手法、治疗法则、作用机制及防治疾病规律的一门学科。根据地方普通高等医学院校为基层医疗机构培养实用型通科人才的培养目标,本校自2002年起面向校内不同专业开设《针灸推拿学》的任意选修课课程,收到了良好的反响。现将多年来的教学体会总结如下。

1 开设《针灸推拿学》选修课的意义

1.1 适应学生掌握实用技术的要求

在目前西医院校中医学教学中,针灸推拿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而非单独的一门课程。由于中医学本身教学课时极为有限,实际教学中对于针灸推拿等有实践意义的内容仅能一带而过,浅尝辄止。因此,西医院校的学生很少有机会学习针灸推拿等传统医学理论和技术。而社会上针灸推拿、拔罐法等非药物疗法的广泛应用,吸引了许多医学院校学生的兴趣。很多学生因为有兴趣而想学习针灸推拿技术。开设《针灸推拿学》选修课正适应了学生拓宽专业知识面、掌握一定实用技术的要求,受到了学生们的欢迎。目前,本校每年有200多人报名,远远超过了规定的计划人数。

1.2 促进西医院校中医学的教学

目前,西医院校的中医学教学常不受重视,课时通常偏少,而且由于中医学理论深奥,且多用文言文形式表达,这对于没学过古汉语的西医院校学生来说,普遍感觉枯燥和玄奥,容易失去学习兴趣。因此,中医学的教学改革除了改进教学方法外,开设一定的中医学相关选修课程,也能起到一定作用。本校自2002年起相继开设《中医养生康复学》、《针灸推拿学》选修课,每次均受到学生们的欢迎。实践证明,从学生兴趣出发,从技能培训入手,既能弥补中医学课堂教学的不足,又能拓展西医院校中医学教学的校园文化环境,促进了西医院校的中医学教学改革。

2 目前存在的问题

2.1 选修学生所属专业的差异

每一期选修课程的学生中,除了临床医学和护理学专业的学生接触过部分中医学知识外,其他各专业学生均未接触过中医学,并且由于学生所属专业不同,以致学生的知识基础、知识构成及学习原因等存在一定差异。而这些因素都可能影响到学生学习目的和知识接受能力,给教学实践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2.2 中西医理论差异对学生的影响

选修学生多是感受到目前中医热和针灸推拿热的氛围,抱着对针灸推拿学的神秘感或持想多学一门临床技能的态度来选修本门课程。由于本校是在第二学年第一学期开设此课程,而此时学生已经学习了西医学基础课程(如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和部分临床课程(如诊断学、内科学),现代医学生理、疾病的概念已深入脑海,而当面对传统中医理论时,便产生了困惑,无法客观评价。如很多学生生搬硬套地用解剖学知识解读中医学中的脏腑,用现代微生物学知识解释中医学病因,自然影响了课程的学习。

3 教学改革对策

3.1 明确西医院校《针灸推拿学》选修课的定位及教学目标

西医院校开设《针灸推拿学》选修课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和认识针灸推拿学这门学科的特点及临床优势,拓展医学视野,开阔思路,掌握一定的专项技能,而并非将其培养成专业的针灸推拿医师。只有明确了课程的定位,才能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目标及授课内容,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根据本校实际情况,确定《针灸推拿学》选修课的教学目标是:了解针灸推拿学基本知识和概念;熟悉针灸推拿疗法防治常见病、多发病;掌握常用的针灸推拿操作手法和技能。

转贴于

3.2 改进教学方法,强化技能训练

课程的早段需讲授一定的针灸推拿学基础理论,如经络、腧穴等。理论课教学全部采用多媒体教学,教师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并在课堂上采取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适当介绍现代医学的研究成果,如经络实质的研究、针刺镇痛和针刺麻醉的研究,介绍某些常用的保健穴位,介绍针灸推拿的具体病例等。另外,根据选修课的教学目标,重点放在技能培训上,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1-2]。部分理论课也可以放到实训课上,如讲解完手法的操作和动作要领后,教师立即演示,然后观看教学视频,再强调其动作要领,努力加强学生的直观感受和认识。学生在教师简单讲授后即分组进行练习,每个小组配一名教师,在教师的指导下,相互进行操作练习。教师在实践教学中既要严格要求学生,又要做到耐心细致,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让学生做到动作熟练而又规范。同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注重针灸推拿疗法的应用,对常见的一些针灸推拿特效病症,积极鼓励学生进行针灸推拿治疗。通过学生自身的参与,使学生亲眼目睹针灸推拿的疗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在实践中体会动作要领,加深理解和记忆,巩固强化所学知识,使学生真正掌握一定的具体操作技能。

另外,根据针灸推拿专业的特点,课程结束时采取以实践操作考核为主的考核形式,并结合平时的技能实训表现。学生没有了考试的压力,就能更加专心地投入到学习之中。

4 结语

通过多年选修课的教学,笔者体会到,西医院校开设《针灸推拿学》选修课可以拓宽学生知识面,并使其掌握一定的专项技能,既可以进行自我保健或为他人保健,也可以增加学生的就业能力和机会。

因选修课程的学生专业较杂,很多学生之前没有接触过中医学知识,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针灸推拿学》的学习和深入理解。因此,建议学生报名时应该具备一定的中医学基础知识。

针灸推拿学是一门技能性很强的学科,选修人数如太多,势必影响教学质量,尤其是技能实训课,故应控制学生人数以进行小班化教学。笔者认为,一个班不超过60人,实训课每班不超过30人,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第8篇:中医解剖学基础知识范文

关键词:医学;科学;哲学;中医;西医

一、起源相同

医学伴随着人类的生存而起源,经历了一个长期而曲折的过程。中西医学的起源大致相同:1、救护、求食的本能行为;2、生活经验创造了医学 古人类通过劳动制造出利器,从而产生了砭石、骨针等医疗器具,并逐渐掌握了运用工具治疗疾病的经验;3、医、巫的合与分 医巫合流曾是中西医学共同经历过的一段历史,正是在这一过程中,医疗知识才有了比较系统的总结,进而医巫斗争,逐渐打破束缚,确立医的独立地位,并走上继续发展的道路,成为一个专门的学科;4、轴心时代中西医学的巅峰之作 “公元前800至200年间的这种精神历程似乎构成了这样一个轴心,非凡的事件都集中发生在这个时期。并且是独立地发生在中国、印度和西方。”(雅斯贝尔斯说)这一阶段是东西方哲学、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在中国,《内经》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学已从简单的临床经验积累,升华到系统的理论总结,堪为中医奠基之作。在西方,《希波克拉底全集》“是自然科学几乎没有萌芽时代,在医术上具有先进性的最宝贵的代表文献。希波克拉底学派的医学虽然在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的知识上有缺陷,虽然只是很少而粗略地研究过动物,但是它主要是建立在临床实验和哲学推理的基础上,终能使医学提高到难以超过的高度……他的确解决了在医学历史上具有决定性倾向的开端。”(卡斯蒂格略尼说)比较《内经》和《希波克拉底全集》,二者的理论建构有诸多相似之处:废巫存医、整体观念、调节平衡、哲学思辨、临床实践。《内经》强调天人合一,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从外测内,可以不依赖解剖形态学而照样诊治疾病;《希波克拉底全集》虽然还没有系统的解剖学和生理学等基础知识,但却强调具体的解剖结构,为西医学的实证开了先河。这些差异也为中西医学的日后分向而行埋下了伏笔。

二、目的相同

中世纪伟大的医学家阿维森纳给医学定义如下:“医学是科学,我们从中学到:1、人体的种种状态,①在健康时,②在不健康时;2、通过什么方式,①健康易于丧失,②丧失健康时使之恢复健康。换言之,医学就是如何维护健康的技艺和健康丧失后使之恢复健康的技艺。”我们来看:健康、不健康、恢复健康、维护健康,这些措辞避免了把医学简单等同于治病。还可以看出,医学所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绝对不是没有生命的躯体,也不是各种“零件”堆砌成的机器模型。这和中医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注重人体内部的协调与平衡是一致的。不管是西医还是中医,目的都是一致的:恢复健康,维护健康,尊重生命,爱护生命。

三、指导方法不同

人类从原始状态进化到文明状态,其首要的变化,就是在长期的生存发展中,形成了各个民族不同内涵的哲学方法。哲学方法对任何事物的认识具有绝对的指导作用。任何文明、文化以及各个具体学科,甚至经验、事物的概念及定义,均离不开哲学方法的指导。哲学方法从诞生起就分为西方哲学方法和东方哲学方法。在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时代是仰韶文化时期,伏羲氏的无字易经是中国哲学的奠基作,中华文明和中国文化从此在它的指导下大规模地被创立。哲学方法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易经》有非常恰当的表述,“百姓日用而不自知”。自以来,“西学中用”,国学研究完全以西方哲学方法为指导方法。“科学”是近百年来最时髦的词汇。今天的“科学”准确地讲是“西方科学”,它已成为人们判断一切事物是非的标准,而且也成为“西方科学”卫道士打人的棍子:凡事被戴上科学的帽子,就身价百倍;扣上不科学或传统的帽子,就成为谬误和落后。后果是中国文化被肢解得支离破碎,面目全非。正因如此,今人对国学也早陌生,对中医学更是不解。在西方科学的强势下,中医被戴上了:“经验的”、“传统的”、“过时的”、“不科学的”、“前科学的”帽子,并且正在全面地、有计划地被西医学改造,美其名曰“中医现代化”。西医学统治着中医学。长期的西化给中国人带来了民族自卑感,中医学已到了近乎灭顶的境地。“科学无国界”实在是扼杀中国科学的凶手。

中国哲学方法是中国文化的灵魂,拥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强大的生命力。从宏观上把握事物是中国哲学方法的核心。中国科学当以中国哲学方法为指导,进行中国科学现代大发展。中国科学“胜物而不伤物”,它反映事物宏观的和微观的、内在的和外在的、可见的和不可见的、有形的和无形的内涵和规律,并试图描述事物运动变化的过程和存在状态,以此来说明事物,创立科学。中国哲学方法指导下的中医是一种关系性思维。包括虚静、直觉、象数的思维方式。虚静是一种内向思维方法,虚静思维跨越了认识事物的主客体二元对立关系,让心智进入“无思”“无念”的虚静状态,调动潜意识储备的信息和能量进行认知思维的过程;直觉思维是一种不受固定逻辑规则约束而直接领悟事物本质的思维方法,是在虚静状态下契入真理,获得灵感,达到“顿悟”,是创造性思维不可缺少的因素;象数思维是通过意象性的概念、符号、数量等象数模型,通过象征、类比、类推的方式来把握认识对象,阐释有关天地人三才,宇宙万物存在方式、表现形式、运动变化度量和规律的思维方式。[1]人是大自然演化的产物,是宇宙全息的缩影,生命的奥秘就是宇宙的奥秘。通过认识自我,从而进一步认识自然、认识宇宙。对于生命科学的研究,西方人的实验室设在屋子里,而东方中国人的实验室是设在人体内的。人体本身就是最佳的天然实验室,其精密程度是任何事物都无法比拟的。中医“天人合一”的思想,蕴含着及其深邃的智慧。中医理论体系的建立,其辨证论治的思维基础,超越了现象与本质、主体与客体、感性与理性的界限。在漫长的岁月当中,中医治愈了无数的疑难杂症,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即使到了今天,在健康领域,她依然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中医以其卓越的疗效深受广大群众的信赖。

西方工业革命给西方科学技术带来极大地发展,医学手段日新月异。但技术的双刃剑也会让人们为此付出巨大的代价。先进复杂的治疗仪器,使病人和医生的沟通越来越生硬,病人不再是一个生命,而是一个号码、一个标本。西医长于化验,却有许多疾病查不出病因;西医长于手术,往往是“一病方愈,一病又生”,诚如西方谚语所说:泼洗澡水,连婴儿也一起倒掉了!中医虽然能治好病,但不能用西方科学来解释,就是“伪科学”;西医虽然把人治死了,但能用西方科学解释,就是“科学”。这不是很荒谬吗?没有疗效,背离了医学救死扶伤,济世活人的初衷,还叫什么医学?在自然界中尚未被人们破解的奥秘太多了,人体内同样也有许多未被人们认识的奥秘。人类的进化就是在不断认识自己的同时逐步完善的。西方现代科学发展到今天,在很多问题面前已经无能为力,束手无策;中国科学正大放异彩被世人瞩目!

近年来,中医迅速走向衰落,首当其冲的原因就是搞中西医结合。两种哲学指导下的两种不同医学,为什么要追求统一?虽然中西文化有些现象类似或相同,但它们是两种不同的探索世界的方法。只要中西文化的差异存在,两种研究方法就不可能融合,医学亦然。中医的理论体系和思维方式,即“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是中医的根本和灵魂所在。不在中医的原则指导下治病,去搞中西医结合,丢掉了中医的学术精髓,中医只能变得名存实亡。我们可以借用西医的仪器来帮助进一步诊治,但是决不能抛弃中医的理论和思维,舍本求末,自取灭亡。我们可以借鉴西方科学来促进自身的发展,但是决不能放弃五千年的中华文明,邯郸学步,让后人耻笑。

当然导致中医发展停滞的因素不止这一个。中药剂型是一个问题。当今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很少有人去慢条斯理的精心熬药,连茶也是包装成袋泡的。笔者觉得这是国人对国学的一种丢失,不值得去迎合,而应该大力倡导国学。工作再忙,生活也要讲究安静祥和,更何况是生病的人,急于求成,欲速不达。中医人才培养也是一个问题。中医现在的教学模式,既没有突出特色,也没有抓住重点,还要学习许多西医的知识。“所学不专,华而不实”。中医生身心修养上要澄神守中,涵养品性,精诚从医。

四、展望中医

2009年国家颁发的“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讲: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疾病预防控制、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服务中的作用……促进中医药继承和创新。笔者强烈呼吁:中医不能被西医冲溃阵地,更不能妄自菲薄,自轻自贱。我们不应捧着金碗去讨饭而不自知。以西方现代科学为参照体,中国科学一无是处;以西方新型科学为参照体,中国科学优点多多。相信当中国哲学方法被拔萃出来,中国科学将以前所未有的面貌出现在世界的东方。中医的发展也将腾飞!

第9篇:中医解剖学基础知识范文

1 病证结合是一种有价值、有前途的个体化诊疗方法

个体化治疗(individualized drug therapy)是以每个患者的信息为基础决定治疗方针,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做是,通过一定的方法对疾病进行细分,然后针对患者实施精确治疗。传统中医的治疗特点是辨证论治,现代化的中医采用病证结合的方法,这实际上是对疾病采用证候进行的细分。

与其他个体化诊疗不同,中医辨证论治方法的有效性经历了数千年的临床检验,这些先验性的知识,为疾病治疗提供了丰富的方案和实际的效果,至少在短期内,是非常有价值的。

2 个体化诊疗的参考信息类型和生物标志物的类型

个体化诊疗的参考信息类型和生物标志物的类型有许多。比如,肿瘤个体化诊疗可以依据TNM,ER,PR,cerbB-2,病理分级,年龄,合并症,生活状况评分,治疗反应等来实施。肿瘤的发生是一个多基因发生改变的过程,高度异质性。可能涉及DNA水平的变化,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表达变化,蛋白水平的变化。而这些变化的最终结果是导致细胞的行为学变化,恶性生长和远处转移,在基因的表达谱上做些工作,进行分子病理的分级再进行治疗,这是863计划支持的若干研究的理论依据。

慢性乙型肝炎也有复杂的个体差异。免疫差异:年龄、感染时期;特异和非特异的免疫状态,遗传差异:性别、家族,病毒差异:感染水平、病毒异质性。

与症状和体征等信息比较,生物标志物的研究受到了比较多的重视。其中,肿瘤生物标志也可分为血清生物标志、组织生物标志、分泌物(唾液、痰液、尿液)生物标志。血清生物标志最具吸引力,因为其在任何时候均容易获得;含有大量的生物信息(如低分子量的血清多肽组,Peptidome)。基因组、蛋白组和代谢组标签是生物技术发展的体现。他们和血清生物标志的优点以后我们还要进一步阐述。

3 证候病理生理学的分类方法和特征

3.1 笔者在以前的研究中提出,证候的学科属性是病理生理学。

而且这种病理生理学是以内环境自稳态的变化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病理生理学。它具有以下特征:全域,动态,整体,模块化,topdown建模。

全域是指它以整个内环境的各种成分为建模的数据源,当然,从技术上考虑,血液或者血清更具可行性。

动态是指它以内环境各种成分的周期性波动为对象建模,是动力学建模。

整体是指内环境在人体分子、细胞、组织、器官、系统、整体这几个层次中,着重的是整体这个层次。

模块化是指,系统生物学研究中,系统的组成是分层次的,尽管很难认同模块的具体组成,但是几乎所有的生物学家认为生命现象在任何水平是都是由功能、结构模块组成。尽管这些对系统模块化的探索还是比较表面的,但是我们已经意识到对网络即系统进行模块化的研究是具体认识复杂网络功能的一个重要途径。毫无疑问,对复杂的生物系统进行更深入的功能和结构层次的研究以及识别与疾病和肿瘤相关的具体结构模体和功能模块会是系统生物学发展的另一个重要方向。

我们依据祖国医学藏象证候理论把内环境分为五个功能模块。

topdown建模是指,中医藏象证候的建模是topdown式的建模。阴阳五行不仅是哲学思想,也一种极为重要的数学模型。数学模型方法在中国传统科学和祖国医学中有广泛的应用,从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阴阳)、两仪生四象五行的模式看,中医对系统的划分是“从上向下”的,即所谓的topdown建模。[1]-[5]

3.2 上面这些证候病理生理学的特点,在今天的现代医学中越来越多的表现出来,采集如下。汤敬东、景在平《主动脉夹层的个体化分型与治疗》:“主动脉夹层是因血液动力学和血管管壁病理生理学共同作用而形成的,而患者又存在着显著个体差异,……而目前临床的分型,都是一种静态解剖学的分型,不能满足个体化诊疗的要求;只有采用动态的病理生理性分型(NxVYBZ分型),才能做到个体化治疗。”[6]

董宝玮《腹部超声造影序论》:“(九)问题及前景基础知识及研究缺乏-本质认识模糊洞察力小;正常脏器超声造影研究缺乏;异常之基础是正常;病灶功能性研究不同于结构性研究;思维准备不足,知识准备不足。

结构性研究功能性研究;点、固定研究过程、动态研究;时间多参量,变化多因素。建立方法:多参量动态综合数学模型。

超声谐波造影成像-亚微观低速血流灌注状态:反映组织细胞功能状态-功能性诊断。功能性诊断独立于病理诊断不仅发现早期病变及鉴别诊断有价值,并且了解病灶的生理状态有意义指导个体化治疗有重要价值。生存时期、生活质量、最佳平衡点。”

4 基于大型数据库的病证结合的个体化诊疗

中医经常被看做是经验医学,可是,我们现在用中医师个人经验积累这种刀耕火种式的经验,怎么能与已经工业化和正在信息化现代医学进行竞争与合作,所以,笔者近来经常强调,中医的个体化诊疗应该基于大型数据库,比如正常人体解剖数据库,正常人生理常数数据库;以及在这些数据基础上的中医模型。没有强大的技术和资金支持,中医的方法和理念是缺乏竞争力的,也是对人民健康的不负责。

参 考 文 献

[1] 林宇春.赵宏杰.对本体论证候认识论论证候的诊断内容及疾病分类学解读.当代医学,2008:24.

[2] 李富仁,赵宏杰,雷钧涛,等.中医系统生物学研究几个关键问题.中医药临床杂志,200,20(1).

[3] 张华.张笑波.赵宏杰 证的量化与临床数据的定性的方法学理论基础.

[4] 林宇春.赵宏杰.张学斌.略论藏象内环境自稳态学说.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