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概念范文

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概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概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概念

第1篇: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概念范文

一、事业单位的性质以及原会计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1.事业单位的性质

事业单位指从事教育、卫生、文化、科技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由国家机关出资建立或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建立的,主要为社会进行公益服务。事业单位宗旨是公益服务。这些单位不以盈利为目的建设的,并且单位的财政支出以及其他单位拨入的资金均不以获取经济利益为目的。 我国现有的事业单位主要有国家出资建立的。按照《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中的规定:事业收入和经营收入较少的事业单位可以不提取修购基金,实行固定资产折旧的事业单位不提取修购基金。这是事业单位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主要原因。

2.事业单位的分类

现有的事业单位主要分为十八类:卫生事业、文化事业、科教事业、教育事业、交通事业、城市公用事业、体育事业、社会福利事业、信息咨询事业、中介服务事业、勘察设计实验、地震测防事业、海洋事业、环境保护事业、农林牧渔水事业、知识产权事业和其他事业。将这些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计提折旧不仅能够使事业单位摆脱不必要的项目维护,还能促进事业单位核心项目的发展。

3.事业单位原有会计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事业单位财务部门按照原有会计制度进行年度财务结算时,会出现财务收支状况不清楚的情况。事业单位对部分项目支出明细没有进行分类记载,使当年和往年项目收支出情况出现明显差异,容易造成财务报告失去可比较的性质,将导致事业单位对这些支出无法做出评估,容易对事业单位的考核造成影响。并且,相关项目的性质难以界定,会使支出资金难以划分,从而使结算结果不准确。针对这个问题,应该设置责任到人制度,对批准相关项目支出的负责人建立责任承担,明确相关项目支出情况,提高事业单位资金利用的合理程度,降低财务报告不合理程度。

二、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累计折旧计提的主要方式

1.固定资产折旧

固定资产折旧是按照规定的方法,在资产的使用寿命内,对固定资产应计折旧额进行分摊。传统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规定只反映固定资产从购入到无法使用期间的原值,不计折旧,导致事业单位对固定资产的实际损耗无法进行评估,使会计信息出现缺口。

2.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累计折旧计提的虚提

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是事业单位根据现今社会的发展情况和事业单位的运行情况对旧会计制度的改革,并且创新的提出固定资产虚提折旧概念,也就是事业单位在计提折旧过程中对单位的流动资产和基金的控制,不计算到支出中。同时提出固定资产提足折旧概念。当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固定资产提足折旧后,不管固定资产情况是否能够继续使用,都不再进行计提折旧。并且,当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没有达到使用年限,但是已经不能使用的情况下,也不再补提折旧。对于已经进行提足折旧的固定资产,如果状况良好,能够继续使用,那么事业单位应该进行维护和管理,继续使用。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计提折旧不仅能够满足事业单位的正常支出预算,还能提升财务管理价值。这种创新性的制度反映了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使用时间越长,其耗损价值越高。能够推动事业单位落实事物管理与价值管理相结合的管理理念。

3.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折旧额计算方法

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应计提折旧额是固定资产的成本,采用工作量法或者年限平均法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工作量法:(1)单位工作量折旧额=固定资产原始值÷预计总工作量;(2)某项固定资产月折旧额=该项固定资产当月工作量×单位工作量折旧额。年限平均法:每年应计提折旧额=固定资产原始价值÷预计使用年限÷12。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种类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分为不同种类,名目繁多,而且部分固定资产专用性较强,进行折旧计算时,应该由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监督,保证事业单位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科学、合理。

4.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使用年限的规定

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种类众多,可以主要分为两个大类,一类是集中招标采购的固定资产,另一类是集中招标采购的固定资产之外的固定资产。省、自治区或直辖市的人民政府对集中招标采购的固定资产进行统一规定,而集中招标采购的固定资产之外的固定资产进行折旧时可以参照其他企业固定资产折旧的年限进行。事业单位对部分固定资产进行折旧所依据的年限主要参照固定资产折旧的最低年限,主要有:轮船、机械、火车、飞机和其他相关设施的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最低是10年;轮船、火车、飞机以外的运输工具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最低是4年;房屋等建筑物类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最低是20年;电子设备固定资产的使用最低年限是3年;与生产经营有关的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最低为5年。对于事业单位进行固定资产折旧处理时,相关部门应该进行严格审查和复核。

三、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累计折旧计提中存在的问题

1.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固定资产按月计提折旧

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使用短期计提折旧制度,要求事业单位进行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按月为单位进行,提高了事业单位财务账目清晰程度。这种方式使事业单位每个月都要对自身固定资产项目进行核算,将事业单位财务物账目明细细分化,但是这项工作的工作量很大,极大增加了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人员的工作量,直接影响到事业单位其他项目的进行,不利于事业单位的发展。对此,应该积极采取相关措施,提高财务管理部门的工作效率。例如:可以将财务管理部门进行分组,将财务工作按照项目重要性进行划分,并且安排专门人员进行专项项目的财务管理,将财务负担分化,提高工作人员工作效率。只有提高财务管理部门的工作效率,才能保证事业单位开展的各项工作的进度,为各项工作顺利进行提供保障。

2.事业单位自行确定固定资产使用年限

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已经用旧,或损坏情况的固定资产有明确规定,事业单位应当根据固定资产的性质和实际使用情况,合理确定其折旧年限。按照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可以进行固定资产累计折旧,使事业单位对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可以根据自身单位情况和资产的状况进行自行确定,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事业单位对固定资产的处理权限。这种方式容易让部分事业单位谎报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给国家资金投入造成压力。因此,对于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该项漏洞,应该建立审核制度,对固定资产的折旧状况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这样才能提高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有效利用率,防止部分事业单位虚报情况。

3.合理选择折旧计提方法

对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进行折旧计算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折旧计提方法。对折旧年限、折旧总额等各方面根据固定资产的状况进行具体分析。对于折旧方法,年平均法和工作量法属于直线法,而双倍余额递减法与年数总和法属于加速折旧法。例如:现今社会,科技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电子产品的淘汰率较高,对此类固定资产,应该采用加速折旧方法,使固定资产的折旧计提更加科学、合理。

4.准确进行固定资产消耗评估

固定资产由于外力的作用造成磨损,是有形消耗,容易分辨和确认。但是存在无形的固定资产消耗,主要是指由于社会的进步,技术的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加强,相对原来的购置价值,固定资产价值降低。继续使用原有的固定资产会无形减少经济效益,导致固定资产虽然能继续使用,但是实际效用降低,可能提前淘汰。对此,事业单位进行计提折旧时需要关注固定资产的无形消耗,准确进行消耗评估。

第2篇: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概念范文

关键词:固定资产;清查;问题;解决方法

一、引言

固定资产清查的范围主要包括土地、房屋及建筑物、通用设备、专用设备和交通运输设备等,所需要清查的这些固定资产在行政事业单位的总资产中占了很大的比例,管理好这些固定资产是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因此,固定资产清查在固定资产管理中占了很重要的位置,将固定资产清查中存在的问题一一找出,并制定相应的对策去解决对于管理好固定资产是刻不容缓的。本文就固定资产清查中存在的固定资产流失、报废问题和使用年限等问题作出了深入研究,并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案。

二、固定资产清查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近年来我国出台了许多对于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清查管理的法规,但由于缺乏经验,这些法规中仍存在一些漏洞,再加上行政事业单位对于固定资产清查管理的松懈,使得一些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清查管理人员利用职位便利通过固定资产为自己谋取利益,造成了现在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清查管理方面漏洞百出,不利于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管理,其中较大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固定资产的流失

随着经济的发展,行政事业单位对于固定资产的投入加大,固定资产所占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比例也越来越大,同时也加大了固定资产清查的难度,许多行政事业单位人员利用职位之便,偷偷挪用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甚至将单位的固定资产占为己有,造成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大量流失。由于行政事业单位对于固定资产清查管理方面的不足,使得这种行为变本加厉,固定资产流失的越来越严重,大大损害了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利益。

(二)固定资产的报废

固定资产的报废是固定资产使用的一个必然的环节,随着固定资产的报废,意味着新的固定资产将代替报废的固定资产。虽然行政事业单位加大了对于固定资产的资金投入,但这些固定资产却报废的越来越快。这是因为由于固定资产清查的不全面,使得许多人公物私用,例如公车私用、私自使用行政事业单位的电话、电脑等。这些行为都加快了固定资产的报废。使得行政事业单位对于固定资产的投入越来越多。

(三)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

众所周知,行政事业单位对于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在购买时一般都会进行大概的估计,以此来计算固定资产的计提折旧。即使固定资产具有大概的使用年限的估计,但由于固定资产清查方面存在的漏洞,使得一些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有机可乘,大量使用行政事业单位的公共设施,且在使用时不爱惜甚至故意毁坏这些固定资产,大大缩短了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甚至在固定资产清查时,一些清查人员为了一己私利谎称固定资产已经报废,将还未报废的固定资产占为己有。无形之中也缩短了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这对于固定资产的清查来说也是损失很严重的一部分。

(四)固定资产的账实不符

固定资产的账实不符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有物无账,主要表现在对于固定资产的增加,由于行政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的疏忽,使得该项增加的固定资产没有入账,形成了账外物;二是有账无物,主要表现在当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已经转让或报废时,由于固定资产清查人员的清查不全面,长时间不进行清查等失误,导致固定资产与账簿的严重不符;三是资产核算的不规范,由于行政事业单位对于固定资产清算管理的不完善,没有建立完整的核算体系,导致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核算严重不规范,例如会计科目的错填,总账与明细账不相符等问题,使得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清算的问题逐渐变大。

(五)保护固定资产的意识薄弱

固定资产的大量损失和被私有化,与行政事业单位人员对于固定资产保护的意识薄弱也有不可分割的关系。许多的行政人员认为固定资产存在与否与他们没有关系,甚至认为固定资产可以作为自己的私有物品,且因为固定资产的清查人员对于保护固定资产的意识同样薄弱,甚至知法犯法,对于清查工作不认真,助长了一些人员挪用固定资产的风气。

三、固定资产清查中存在的问题的解决方案

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的大量损失,使得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用于固定资产的投入不断加大,固定资产占行政事业单位资金的比例也越来越大,其管理也变得非常困难。因此,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对于固定资产的管理,使得单位固定资产能够物尽其用,优化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管理制度、明确各工作人员的职责,使得固定资产能被合理有效的使用,对于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清算管理有很重要的意义。

(一)摸清资产“家底”,防止资产流失

随着行政事业单位对于固定资产的资金投入的加大,固定资产流失的现象也越来越严重。想要减少固定资产的流失,必须改进固定资产清查的管理方式。一是健全和完善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清查管理制度,尽量减少管理中的漏洞,防止行政人员以公谋私;二是不定期盘点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做到使得固定资产公开透明,心中有数;三是加强单位管理,让每个单位人员互相监督,并将责任落实到每一个人身上,使得资产清楚透明,减少固定资产的流失。

第3篇: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概念范文

关键词:事业单位 会计制度 计提折旧

目前我国事业单位发展迅速,很多业务内容已经超出了原有的会计核算制度的规定范围,2012年颁布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在指导会计核算,规范财务行为有很重要的实践意义,这次修改的会计准则规范,给财务人员在业务处理方面提供了有利的理论支持。从目前我国事业单位会计体系的结构来看,会计制度分为一般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和特殊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特殊的会计制度包括医院事业单位会计制度、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地质勘查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等七个特殊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特殊会计制度是在一般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基础上结合行业特点和业务特殊性进行修改而来的。笔者对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进行了一些了解,目前只有医院会计制度和高等学校会计制度紧跟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修改而完善了本行业的会计制度,其他特殊会计制度仍然维持原来的会计指导规范,没有及时修改。 这在实际应用中给事业单位的财务人员在政策选择和业务处理方面带来了很多困难,非常需要财政部门结合事业单位的新会计准则和业务实际制定特殊行业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指导财务人员进行业务处理,提高相关财务数据的准确性和有用性。本文仅就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方面在新会计准则制度下给各类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带来的变化和突出问题做简要的分析。

一、一般事业单位中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政策的变化

(一)引入计提折旧制度的现实意义

修改后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最大变化就是加入了权责发生制的概念。与原有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相比,虽然在固定资产相关科目设置与业务处理上没有太大的本质上的变化,但是引入了计提折旧的会计处理方法。一方面是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的大趋势,实现我国政府财务信息与国际接轨,另一方面也是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外部管理的要求。我国事业单位不仅仅在国家管理和社会服务领域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很多事业单位积极的参与市场竞争,逐步成为具有行业特色和市场竞争力的市场经济参与者。这次会计政策的修改正好适应了环境的变化,尤其是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政策,更能真实的反映我国事业单位中固定资产的实际价值,客观的描述了资产的使用过程,从而向社会提供更加真实的财务数据,为社会和政府相关部门的经济决策提供科学有效的依据。

(二)在会计实务操作方面的变化

在新会计制度中固定资产科目设置方面,将以前所有者权益类的科目“固定基金”修改为“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笔者认为这两个科目在本质上没有太大的区别,只是一级科目涵盖的内容更加广泛。而真正有巨大改变的方面是计提折旧的会计政策,该政策要求以固定资产的成本作为折旧依据,在不考虑残值的基础上,按月计提折旧,冲减“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科目的余额。固定资产净值就是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科目的账目价值,通过折旧的计提更加真实的反映了单位的固定资产规模和价值,提供更加准确的财务信息。

二、新制度下应用计提折旧政策产生的问题探讨

(一)特殊行业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计提折旧政策的缺失

目前7种特殊行业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仅有高等学校和医院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根据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修改进行了自我完善,其他5种制度仍然按照原有的制度执行。笔者通过对这5种未调整的会计制度的分析,只有测绘和地质勘查会计制度中有计提折旧的描述,而其他的行业没有相关内容。这两类行业涉及生产经营的成本核算,因此含有折旧成本的概念,但是就其本身也没有像医院会计制度那样按照购买固定资产的资金来源分为财政补助和自有资金,并将不同的来源进行差异化折旧分配的会计处理,只有自有资金部分才能分配计入经营成本,而财政补助部分只能冲减基金。笔者认为,不及时修改全部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不利于新形势下的事业单位的管理。在事业单位填报决算过程中,会造成科目混乱的局面,也不能真实准确的反映全部事业单位的资产使用状况,不利于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要求。

(二)事业单位管理水平不高,折旧计提不及时,会出现帐卡不一致的情况

很多基层事业单位会计人员的计提折旧意识不是很强,容易造成计提不及时,或者不及时更新固定资产卡片折旧信息,造成帐卡不一致的情况。在对原有固定资产按照折旧政策进行补提的过程中,由于业务量大容易出现漏提现象,或者出现帐卡不一致的情况。这些工作失误都会给以后的固定资产管理带来很多麻烦。事业单位财务人员需要认真对待固定资产的计提折旧工作,保证固定资产的帐卡一致。

(三)折旧计提方法缺乏灵活性

新会计准则在计提方法上给出了两个选择,一种是按直线法进行折旧的计提,另外一种是按照工作量计提。这两种方法无法满足事业单位在衡量固定资产使用程度的要求。比如科研单位是固定资产使用率比较高,淘汰的频率也高,应该采用加速的折旧办法比较科学合理,但是采用工作量法进行计提实际操作难度比较大,无法就工作量进行科学的衡量。因此,在实务中,财务人员大都采用直线法进行计提,只不过在折旧年限的估计上缩短一些,但这样处理不能真实的反映资产的使用进度,也无法实现收益与费用的配比统一。

三、针对实际操作中出现的问题,加强改进措施的思考

(一)加快不同行业会计制度的统一

国家财政部门要加快对特殊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修改和完善,实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统一和完整,特别是针对一些事业单位同时具有对外经营与提供公共服务职能相混合的情况,要明确对于不同来源的资金形成固定资产的折旧核算方法,准确反映事业单位的经营成本水平,有效防止错误计提折旧带来的成本费用与收入的不配比,也便于提供统一的财务决算信息,方便政府对事业单位的管理。

(二)加大事业单位的监督检查,提高财务人员的核算和管理能力

事业单位应该通过举办培训班和组织业务学习,提高财务人员的业务素质。财务人员也要加强自身的学习,树立计提折旧的思想意识,加强与固定资产管理人员的沟通,定期核对固定资产余额和折旧值,保证单位的固定资产帐卡数量相一致。财政部门和主管部门要及时监督检查事业单位的计提折旧情况,督促辅导事业单位落实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工作,保障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有效执行,提高基层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水平。

(三)探讨引入更多的折旧计提方法,适应事业单位的资产使用状况

鉴于目前事业单位的情况,可以进行折旧方法多样化的研究,尤其是针对科研类的事业单位资产使用率高,折旧快的特点,设计出符合这类单位实际情况的折旧办法。事业单位的一线财务工作者也多结合工作实际情况,及时对财政部门反馈实际中遇到的问题,积极参与对事业单位会计政策的改革工作,为财政部门提供有用的决策信息。

四、结束语

事业单位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制度,是保证事业单位财务信息有用性和完整性的重要手段,对我国政府提升整体财务信息的国际化水平起到了重要的助推作用。尽管在一些领域还有不完善的地方,但是经过不懈的努力,一定会实现制度的逐步完善,推动我国事业单位财务工作健康,长久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硕.我国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折旧研究[J].中国证券期货,2013(6)

第4篇: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概念范文

【关键词】 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核算;辨析

2007年财政部组织了对全国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清查。结果表明,截至2006年底,全国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总额为8.01万亿元,其中事业单位占74.37%;从总资产构成看,其中固定资产占52.19%①。由此推算出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约为4.2万亿元,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21万亿元的20%。由于固定资产是事业单位最主要的经济资源,是事业单位开展业务的物质基础,因此加强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核算尤为重要。

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核算的研究,国内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探讨,取得了不少的成果。但存在的问题也比较明显,主要是已有文献几乎是作者根据实务工作经验或个人的理解,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核算提出自己的看法,并未去深入分析问题的前因后果及其来龙去脉。鉴于此,本文特从单价、账务处理、折旧计提等方面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核算存在的问题进行辨析,以期对加强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核算提供建议。

一、关于固定资产单价标准问题

刘文隽(2006)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物价水平的提高,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核算中把使用年限在1年以上的简易的、批量的办公物品放在固定资产中核算有鱼目混珠之嫌,而且与企业相比,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定价标准明显低,为此需要提高固定资产的核算标准。

(一)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单价演变历程

通过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查阅,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定价标准的资料,最早可追溯到1979年,其后经历了两次变更:

1.1979年的固定资产标准。据1979年教育部颁布的《教育部所属高等学校固定资产管理办法(试行)》的规定,固定资产单价的标准为:单价20元以上,耐用期为一年以上的资产;或单价虽不满20元,但耐用期在一年以上的大批同种类财产和有的财产单价达不到划分标准,但与已列入固定资产目录的财产系同品种、规格、型号的资产。高等学校作为最有代表性的事业单位,其固定资产单价的标准也就代表了事业单位的单价标准,可见这一时期固定资产的单价标准为20元。

2.1987年的固定资产标准。根据1987年《中央国家机关固定资产管理办法》的规定,固定资产单价的标准为:单价在100元以上,使用年限在两年以上的财产;单价虽不足100元,但使用年限在两年以上的大批同类财产。这一时期固定资产的单价标准,比1979年增加了4倍。

3.1997年的固定资产标准。1997年颁布的事业单位财务通则,固定资产单价的标准为:一般设备单价500元,专用设备单价800元。与1987年的标准相比,又至少增加了4倍。此标准一直沿用至今。

(二)与企业固定资产单价标准的差异

企业固定资产单价的标准,早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就为200元。1986年财政部的《国营企业固定资产折旧试行条例实施细则》将固定资产的标准分为单价200元、500元和800元,使用年限超过一年的资产。1992年财政部了《关于提高国营企业固定资产单位价值标准的通知》,将固定资产单价的标准由200元、500元和800元分别提高到1 000元、

1 500元和2 000元。2001年实施新的企业会计制度后,对经营使用的固定资产,不再设定最低标准,而是指单价较高的资产;对不属于主要生产经营的固定资产,不管原来属于哪类企业、原有单价标准是多少,统一规定为使用年限达2年以上和单价超过2 000元。2007年实施与国际接轨的新的会计准则后,取消了单价较高的限制,而是以企业持有资产的目的作为判断的标准。若企业持有的目的是为了生产经营且使用寿命超过一个会计年度的才列为固定资产;而准备出售的资产,不管其单价多高,也不列入固定资产。

可见,企业固定资产单价的标准与事业单位是不同的。企业考虑的是如何加快资产周转,加速固定资产更新,使得企业具有持续的经营能力和竞争实力。而事业单位主要是考虑资产的安全、完整,是从保护国家财产的角度出发。

(三)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单价定价标准

刘文隽(2006)虽然建议提高标准,但并没有提出调高的标准是多少。李东升(2008)虽然提出把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标准提高到2 000元,但仅是针对经营性或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而言。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单价标准究竟是多少才合适,值得商榷。

事业单位原有固定资产呈现种类多、金额低、大额设备少的特点,这对固定资产的管理确实带来不便,需要提高固定资产单价的标准。然而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市场上设备的单价越来越低,而它们的使用寿命却可长达五六年,甚至十来年,故大幅提高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单价的标准也不现实,容易导致资产的流失。笔者认为,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单价标准不分类别统一定为2 000元是合适的:一是便于事业单位加强对固定资产的管理,做到抓大放小;二是与企业标准基本统一,便于注册会计师查账审计;三是便于整个社会对固定资产价值的认识。这样既可减少管理的工作量,又避免了资产容易遭到损失的风险。

二、关于固定资产账务处理问题

冯红霞(1999)认为,现行会计制度规定事业单位用修购基金购置固定资产时,借记“专用基金――修购基金”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科目;同时借记“固定资产”科目,贷记“固定基金”科目。上述第一个借贷关系不能直接看出事业单位银行存款的减少和修购基金的减少是用来干什么了,在一借一贷中不能体现其对应关系。为此提出改革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核算的科目,改为:借记“固定资产”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科目;同时借记“专用基金――修购基金”科目,贷记“固定基金”科目。通过这一变动,可以看到银行存款的减少是用来购置固定资产,固定资产的增加导致了固定基金的增加,而固定基金的增加额是从专用基金中转入的,符合一般人的思维逻辑,而且容易掌握。张璇(2005)也认为,硬把“固定资产”和“固定基金”作为形式上的对应账户,不能反映出固定资产的增加是通过什么渠道,有悖于会计核算的明晰性原则,也提出了类似于冯红霞的主张。

如何正确认识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会计核算的科目关系?首先要正确认识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和“固定基金”的概念及其核算内容。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规定,“固定资产”核算的是其原价,“固定基金”是指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占用的基金,是事业单位净资产的组成部分。由这个定义可以知道,有多少“固定资产”就有多少“固定基金”,两者一一对应。前者反映事业单位的资产状态,后者反映事业单位的净资产状态;前者属于资产负债表左边的项目,后者属于资产负债表右边的项目,两者相辅相成、相互平衡,清晰地反映了资产负债表左右两边的变化状况。如果把“固定资产”与“银行存款”对应为一组借贷关系,把“专用基金”与“固定基金”对应为另一组关系,虽然可以反映银行存款变化的原因,却不能清晰地反映固定资产占用净资产的状况。也就是说,在资产负债表上,一组反映了资产间的变化,另一组反映了权益间的变化,然而两组关系并不能反映资产与权益之间的变化以及变化之间的联系,因为资产一增一减总额无变化,同样权益一增一减总额无变化,这与设置“固定基金”科目的初衷并不相符。故在事业单位会计制度里,凡涉及固定资产核算的业务,一般用两组借贷科目关系来反映,也就是既反映了资产变化的情况,也反映了权益的变化,同时更反映了资产与权益变化的关系。

笔者认为,事业单位固定资产账务处理仍然维持现行的核算科目对应关系,无需变更。

三、关于固定资产计提折旧与修购基金问题

事业单位固定资产计提折旧与计提修购基金,实质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反映的都是固定资产大修与更新其资金来源问题。

2009年财政部印发了《医院会计制度》和《高等学校会计制度》两份征求意见稿,拉开了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的大幕。两份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都提到,为了真实反映资产价值,要求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计不计提折旧成为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如何看待此问题呢?

张凌云(2002)、何巧白(2003)、施婷婷(2005)等认为,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不提折旧,不能正确反映固定资产价值,建议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也应计提折旧。

杨娟华(2005)认为,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没有规定修购基金提取后什么时候用、该用多少,因此它是一种无预算的摊提性质的支出,不符合财政预算的要求,建议事业单位不再提取修购基金。

上述两种观点都不无道理,但两者共同的不足都是单方面考虑,没有把计提折旧与计提修购基金结合起来考虑。对事业单位而言,计提修购基金实质就是计提折旧,只不过两者计提的基数不同。计提折旧是以固定资产原值为基数,而计提修购基金是以事业单位取得的事业收入为基数,前者反映的是固定资产价值的变化,后者反映的是事业单位自我收入能力的强弱。然而不管是计提折旧还是计提修购基金,两者最终的目的都是相同的,即都是为了实现固定资产的更新,所以两者不能割裂开来考虑。

另外,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实行计提折旧,若固定资产原值过大,尽管在计提折旧前经过资产评估,会减少固定资产的原值,但由于原来计提的修购基金并不能与计提折旧对冲,发生大额折旧的计提,会导致相当一部分事业单位形成账面亏损,这也并不能真实地反映事业单位的经营能力和财务状况。

计提折旧与计提修购基金,两者仍然只能择其一而不能同时拥有。由于事业单位并不需要反映固定资产更新的能力,更多的需要是反映其自身发展的能力,故计提修购基金而无需计提折旧是比较合适的。

四、关于不同资金来源固定资产核算问题

王树玲(2008)对事业单位购入经营用固定资产、融资租入固定资产、对外投资固定资产等不同来源的固定资产提出按企业化来管理。

事业单位不同资金来源固定资产的核算,其本质是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是属于经营性质还是非经营性质。属于经营性质的则实行企业化管理,按企业的规定核算;反之,则不宜企业化管理,按事业单位的办法核算。

【参考文献】

[1] 冯红霞.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账务处理之我见[J].财会月刊,1999(6):49.

[2] 何巧白.改进现行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核算方法的意见[J].财会通讯,2003(1):52.

[3] 李东升.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核算探讨[J].财会月刊(综合),2008(3):60-62.

[4] 刘文隽.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会计核算探析[J].财会通讯(理财版),2006(2):17-18.

[5] 施婷婷.浅谈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J].财会研究,2005(4):66-67.

[6] 王树玲.完善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核算的思考[J].财会月刊(综合),2008(10):43-44.

[7] 张凌云.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核算的两点设想[J].财会月刊,2002(5):48.

第5篇: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概念范文

一、当前形势下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固定资产的监管存在不足

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是国家一笔巨大的财富。它的灵活使用让事业单位的各项工作在资源的配置上有了更多的选择。随着当前事业单位经济体制的改革,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扩大,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无论从制度的约束上,还是从管理制度实施方面,都暴露出各式各样的问题。财政做为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监管部门,在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方面,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第一,监管人员不足,还有部分工作人员缺乏足够的意识,对国有资产的概念模糊,认为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没有进行监督管理的必要;第二,在进行固定资产监督检查的过程中,工作人员没有去认真的清点,固定资产与账面不符时也没有究其原因,采取相关措施;第三,对于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方法,也有着一定的缺陷。目前,财政的资产管理部门仍在使用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管理办法,但随着事业单位改革的推进,事业单位与行政单位在管理模式上有了很大的不同,固定资产的管理明显没有跟上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步伐。财政的资产管理部门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流程仍然停留变革前的时代,没有针对新的制度改变原本的管理模式,没有针对事业单位具体情况区别对待,也没有加大控制环节上的监管力度。从这些问题的表现方式可以看出,财政部门对资产管理的科学准确性对于固定资产管理方面的重要性。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事业单位在固定资产管理方面的工作。

(二)过于单一的固定资产管理模式

目前,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现状还是主要由事业单位财务部门的相关的会计人员完成的。但从实际的工作反馈信息中可以发现,这些事业单位的会计人员在完成会计核算工作的同时,无法认真进行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他们在对固定资产管理进行具体的管理工作时,或者强于应付,管理过程中频繁地出现各种各样的工作失误,造成数据失实;或者避开对固定资产实物管理这一重要过程,只对账面数据进行管理,仅依赖于会计人员是无法对固定资产实现真实控制。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没有有效的监管,仅靠固定资产使用部门对固定资产的管理,造成固定资产损毁或流失情况严重。这些情况的出现,说明事业单位在对固定资产管理方面,缺少的有效监管机构,管理模式上过于单一,必然会存在各种各样的漏洞。

(三)会计核算人员的专业化能力不足

除了加强固定资产管理部门的建设,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很重要的一点还是依靠其财务部门的会计人员通过自己的专业知识进行准确的核算。这就客观的决定了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人员必须要有过硬的专业能力、扎实的专业水平。在实际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可以通过自己专业方面的知识快速地解决问题。但是,从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取得的实际效果来看,相关的会计人员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没能很好地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通过他们对固定资产管理所做的实际工作中可以发现,除了个别人的态度问题,专业化知识的匮乏才是这些会计人员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专业化知识的不足,使得事业单位在固定资产管理方面最终做出的工作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漏洞,这对事业单位长期的稳定发展是及其不利的。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必须通过专业化的工作方式完成,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而事业单位会计人员的专业化能力不足,已成为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方面的潜在隐患。

三、事业单位对于固定资产管理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改善财政固定资产管理方法

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离不开其财政资产部门的监督检查。在新形势下,财政对事业单位管理方面的改革应该从管理制度与管理程序方面入手。财政管理部门的核心在于监管工作,监管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着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部门的整体的工作效率,间接地影响到事业单位各类经济活动的正常开展。固定资产管理是国有资产管理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财政的资产监管部门要适应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带来的变革,完善现有的工作程序,加大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投入,形成一套规范化、制度化、可操作性强的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办法,并能在实际工作中可以有效实施。针对不同的事业单位应在管理方式上有所区别,可以考虑市场化或引入中介机构参与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把财政的监管渗透到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量的各个环节,把监管意识与服务意识相结合,简化具体的审批流程,真正意义上的提高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效率,为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工作提供可靠的保障。只有财政完善并落实了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有效办法,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也将取得实质性的飞跃。

(二)改变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模式

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事业单位对于自己的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愈加的重视。无论是在相关的制度保障方面,还是从人力物力的投入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改变。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不能仅仅依赖于其财务部门的工作。毋庸置疑,会计人员对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把握,以及对会计核算工作的精确计量,是做好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中的重要一步,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工作进行的好坏有着直接的影响。但除此之外,还应该加大独立的固定资产管理部门的建设,形成一个更专业,更系统的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形成一套适合本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体系,让固定资产从形成到销毁的整个管理环节中都做到有据可查,有效监管。完善固定资产管理系统,不能缺乏相应的会计监督机制。会计监督机制的存在,不仅是督促会计工作者本身对固定资产管理应尽的职责,使事业单位会计工作者能够更加规范地要求自己,也是完善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监督机制,从根本上可以促进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不断推进。

(三)加强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人员专业化能力的培养

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者应有能力通过自己的专业素养解决事业单位在固定资产管理方面的各种问题。在事业单位会计工作者实际的工作效果来看,他们的专业化水平依然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不足。固定资产管理对于事业单位生产发展的重要性是长期存在的。要想真正地做好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就必须对其会计工作者的专业化水平提出更高要求。这些会计工作者对于专业方面的工作,应该具备一定的基础。对于无法达到岗位要求的会计人员根本原因在于他们缺乏专业的认知力、系统的课程培养体系以及实际的锻炼机会。事业单位可以定期举办一些专业培训活动,这将会在一定的时间内提升他们的专业化水平。同时,也开展一些主体宣传活动,强化他们的岗位责任意识,能间接地影响他们实际的工作效率。最后,通过在岗位上的不断锻炼,使得会计工作者的经验不断地累积,创造出更大的价值。通过这些方面的结合应用,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者一定会逐步增强他们会计核算的专业化能力,从而为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6篇: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概念范文

【关键词】事业单位会计核算 资产管理 问题及对策

财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进一步完善了与我国国情相适应并与国际惯例相协调的企业会计法规体系。相比之下,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和财务规则尚有较大的完善空间。目前,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环境已发生变化,大部分事业单位已从单纯依靠财政资金转向多渠道、多形式筹集资金;从单一的经费核算和收支核算,逐步过渡到企业化核算和经营效益核算。这就使得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制度已不能适应事业单位业务发展的需要,因此有必要进行适当的改革。同时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规模宠大,构成复杂,具体管理中还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一、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和资产管理先关概念界定

(一)事业单位

就企业单位而言,事业单位是为社会教育、文化、公共、安全、科技以及卫生等服务的,不以盈利为目的、不以物质体现价值的国家政府机构分支的社会机构和社会组织。

(二)会计核算制度

会计核算是核心的会计工作环节,属于基本职能中的一种,受到《会计法》、《会计财务会计报告条例》等法律法规的约束限制。会计核算以货币计量;对日常属于会计内容的所有经济业务按照发生时间的顺序,不间断地、系统地记录会计凭证,并且定期编制会计报表,严格遵守会计规范制度,系统全面地为单位的经营决策和经济计划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和信息资料。

(三)资产管理制度

资产管理是指根据管理协议或者合同约定的条件、方式、约束以及要求等对客户的资产进行操作运营,提供相应的证券及其他金融产品的投资服务行为。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化、资产管理的复杂化,软件资产管理越来越被人们重视,先进的资产管理可以优化企业的资源配置,充分利用已经拥有的资源,提高企业收益。

二、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及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会计核算方面存在的不足

(1)固定资产的核算。《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规定固定资产只核算原值,在资产负债表中也仅以原值反映固定资产的价值形态,不计提折旧。其实,无论固定资产的具体用途是什么,其价值一定会随着固定资产的使用而减少。而事业单位业务活动中的成本并不包括折旧费用。因而,所产生的固定资产折损价值就得不到反映,这就导致了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价值的虚增,使得成本核算不完整。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规定,单位购置固定资产应根据资金来源渠道分别列支,通过两组分录反映:支付款项时,借记“事业支出”、“专款支出”、“专用基金―修购基金”等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科目;固定资产入账时,借记“固定资产”科目,贷记“固定基金”科目。上述会计处理存在两个不足:一是以银行存款购置固定资产,实质上并没有引起资产减少,只是资产存在形态的一种转换。而借记“事业支出”,势必虚增了费用支出,且期末要将该项支出转入“事业结余”账户,参与事业单位的结余分配,又虚减了单位结余,有违真实性原则。二是两组分录之间没有一定的勾稽关系,不能确切地反映业务内涵。由于只是制度的一种硬性规定,在实际业务处理中,不少单位会计往往做了付款分录,忘做资产入账分录,其结果是导致账外资产形成。

(2)无形资产的摊销。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规定,不实行内部成本核算的事业单位,其购入和自行开发的无形资产摊销时,应一次计入“事业支出”;对于实行内部成本核算的事业单位,其无形资产应在受益期内平均摊销。对于实行内部成本核算的事业单位,无形资产在受益期内平均摊销是合理可行的,但对于不实行内部成本核算的事业单位,无形资产摊销一次计入事业支出的会计处理尚有商榷之处。如某事业单位以70万元购入一块土地使用权,合同规定使用年限30年。购入时,借:无形资产70万,贷:银行存款70万;摊销时,借:事业支出70万,贷:无形资产70万。上述会计处理,月末资产债表上就不可能披露该项无形资产购入和使用摊销情况,致使该项无形资产游离于会计记录和财务报告之外,成为一笔账外资产。

(3)负债的确认。收付实现制下,只有在用现金实际清偿负债时,才会确认支出,而不能提前揭示未来的承诺、担保和其它因素形成的负债。这样就使正常的负债变为隐性负债,至使某些存在潜在巨额负债的单位的财务风险被掩盖起来。例如:目前一些高校大规模借款新建校舍,在银行借款数额很大,但同时拖欠企业建筑材料和施工款项等。而在收付实现制下,这些问题均不能在事业单位预算和财务报表中反映出来,至使决策者不能做出正确判断,对未来事业单位的发展造成很大隐患。

(4)非经营性收入与经营收入的核算。《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规定:“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但经营性收支业务核算可采用权责发生制”。目前而言,多数事业单位都存在经营性业务,单独从事非经营性业务的很少,而且实际上这两种业务也很难完全区分,因而费用也难以分摊。要求两者采用不同的会计基础进行核算,容易使成本不能准确核算,这不利于事业单位的内部管理。对非经营性业务采用收付实现制,这就意味着不进行成本核算。由于不计算成本,难以对非经营性业务资金的使用进行正确的绩效评价与考核。

(二)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预算编制不合理。在资金的使用上,不建议采纳基数法,因为效率不高。在事业单位的财务预算编制中,对于开支没有一个准确的概念,导致了盲目的开支,不利于资金的合理使用。年度预算过于频繁以及对预算不能及时的批复,预算的编制和现实的管理不协调,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预算的透明度。加上时间上的仓促,使得预算编制的一些细节考虑不清楚,导致编制的程序十分的简单。事业单位在实际的财务管理中,由于预算编制不够准确合理,导致了计划和实际财政脱节的现象。

(2)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表现:对于专项资金没有明确的使用范围,使用的过程中没有把握合适的度,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项目开支随意性大;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往来款项的账面余额占流动资产的比例较高,呆账坏账的情况时有发生;年终或者跨年不能对财务进行及时有效的结算清理,在资金的使用过程中导致出现资金责任不清的现象。

(3)预算执行缺乏必要的约束力和严肃性。在财政预算执行的过程中,由于缺乏必要的约束力和严肃性,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支出管理控制不严、随意性较大的现象发生。支出审批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在预算执行的过程中,由于缺乏严格的审批制度,使得资金开支范围模糊不定,一些资金的用途被随意的改变;一些事业单位对人员经费重视不够,时常出现公用经费被占用的现象。

一旦超出预算的资金,又随即申请追加预算,致使预算编制发挥不了其应有的作用,导致了预算的权威严肃性大大的降低。

(4)缺乏财务管理意识,财务人员素质有待提高。在事业单位中,许多领导及管理者对财务的管理在意识上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使得财务管理的工作仍然停留在表面上,对于财务管理工作中出现的深层次问题认识不到。在一些事业单位中,很多财务人员的业务素质不高,缺乏相关的财务专业知识,满足于当前的现状,对于培训进修不感兴趣,对财务知识不能及时更新,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整体业务素质的提高。

(5)数据失真。由于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部分单位对固定资产核算不够重视,没有建立健全固定资产采购、验收、使用制度;没有账、物核算制度;没有调出、调入、处置制度;没有固定资产台账;没有建立相关责任赔偿及追究制度;年度末了对资产不清理、不对账。有的资产长期闲置,无人过问;有的资产因长期挂账而成为呆账、坏账;有的对更新、维修、调入、捐赠等形成的固定资产,既不及时入账,也无专人管理;有的单位虽然在购入资产时登记入账,但对报废、毁损、被盗、变卖及赠送的资产,没有及时按相关财务制度进行处理,造成资产账实不符;有的资产账务处理与日常管理脱节,形成账外资产数量很大。

三、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及资产管理改进对策

(一)建立健全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及财务管理相关制度

结合实际工作具体表现出的问题,事业单位应根据有关法律法规来逐渐健全已有的财务制度,其中包括有绩效评价制度、人员岗位责任制度以及固定资产管理制度等。特别是绩效评价制度,随着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相关工作的不断深入开展,事业单位也应相应的改变管理思想,制定适合事业单位具体情况的绩效评价制度。由于事业单位具有的国有资产规模相对较大,所以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工作也属于财务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事业单位也应根据具体情况以及相应法规、制度,并多方听取意见来逐渐完善资产管理制度,从而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工作效率得到提高。

(二)完善会计核算体系

为了真实地反映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应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对负债、非经营收入及经营收入进行确认、核算,并进行全面的成本核算,以有利于节约资金和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固定资产核算可与企业会计制度同步,没有必要保持固定资产和固定基金的对应关系;购置固定资产不需按资金来源列支;同时反映固定资产计提的折旧。充分披露无形资产的信息,不论是否实行内部成本核算,事业单位的无形资产均应在受益期内分期平均摊销。收入与支出按权责制确认、区分权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保障资产、负债、净资产报表数据的客观性。

(三)变革会计报表形式,增加现金流量表和附注披露

预算管理的首选方式是国有事业会计与政府会计编制采用同样的收付实现制以满足财政部门数据汇总和财政预决算需要,而完整准确地反映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和业务活动又需要采用权责发生制。事业单位会计要同时满足这两个相互矛盾的目标,可以从企业会计准则中得到启发。一是企业单位的报表体系的主报表有三份: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其中前二份按照权责发生制编制,后一份以收付实现制编制。事业单位是否也可以照此方法,从而达到既按权责发生制使会计信息真实可信、又满足国家预算收付实现制的需要。二是企业现金流量表对于事业单位而言显得过于笼统,各栏目数据无法满足国家预算各子目的详细数据,因而需要增设一份事业收支明细表(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编制)作为现金流量表的补充报表,用以说明现金流量表各栏数据的具体组成情况。三是基本建设会计信息纳入事业会计报表之内,不再单设基建财务报表,以改变现行的基本建设会计信息游离于事业会计报表之外的做法,以事业会计报表附表的形式报送基建报表。

(四)加强财务管理工作的组织工作,提高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

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是公共财政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职责不清晰、管理方式落后、监督管理不力等现象比较严重。改变此状况已成为当前财务工作的重要任务。如何通过加强资产管理做到资产产权清晰、配置科学、使用合理、处置规范、监督公正,我们认为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建立健全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严格资产的管理、使用配置、处置与清查等制度,建立定期固定资产报废申报审核制度,减少对待固定资产的随意性,用制度来约束与加强固定资产的管理。二是提高固定资产的管理意识。固定资产报废、调拨、变卖,坚持按规定程序申报、审批。三是加强财会人员的队伍建设,提高财会人员的业务水平。做好固定资产管理的基础工作,保证账账相符、账实相符,以达到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和财务会计核算的目的。四是建立资产管理责任机制,实行单位主要领导为全面责任人、分管领导为主要责任人、使用部门负责人为直接责任人的三级管理责任制。明确相关责任人的职责范围,将资产管理责任落实到人,定期考核责任履行情况。

(五)修正收付实现制

由于收付实现制所反映的会计信息缺乏客观性、可比性和全面性,不能适应现行以绩效为导向的事业单位管理改革的需要。为避免上述问题,认为采用权责发生制更加适合。权责发生制更能符合会计核算的客观性原则和谨慎性原则。如收入和支出(费用)在交易或事项发生时确认,不考虑何时收到或付出现金。收入反映会计期间已实现的数额,不论款项是否在本期收到;费用反映会计期间已经消耗的货物或服务的数额,不管款项是否在本期内支付。权责发生制计量的是在会计分期的前提下各个期间收入基础,按一定的标准确认和反映事业单位的承诺和负债状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事业单位财务信息失真的状况,能较为真实地反映事业单位的负债状况和财务真实状况,披露事业单位潜在的支出压力,因而对事业单位累计形成的负债能够合理地制定偿还计划,对未来的各种或有风险也能够做到防患于未然。

参考文献:

第7篇: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概念范文

关键词: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概念;问题;创新

事业单位在我国的行政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提供公共服务、加强社会建设、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从事业单位的内部管理制度来看,财务管理是影响其作用发挥的关键因素。因此,需要重视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发展,一旦发现财务管理的管理理念与方法存在不足之处,就需要积极寻找其中的原因,并创新财务管理的手段,来提高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效率与会计核算的水平,如此才有利于促进事业单位更好的发展,为社会的建设与发展贡献出更大的力量。

一、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相关概述

(一)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概念与内涵

一般来说,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活动指的是在国家政策与财务制度的指导下对事业单位内部的资金进行管理,有计划、有规划的进行合理调配,并且还需要承担监督事业单位经济活动的责任。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是其内部管理的重点内容,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如事业单位的收支情况、预算管理、资产的管理与负债管理、财务分析以及财务报表等。

(二)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特征

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与一般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有所不同,具有自身独特的特征。在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中,包含以下几个鲜明的特征:第一,政策性。所谓的政策性是指在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中,涉及到的领域既有个人生活方面又有参与经济发展的各个环节;第二,强制性。从教育的层面上来说,在我国推行的九年义务教育中,学生学杂费与各项经济的补贴能够反映出财务管理的强制性;第三,广泛性。从事业单位的分布范围来说,事业单位分布十分广泛,涉及到多种不同的类型,其财务管理活动的范围也十分宽广,如在经济、政治、文化以及教育等方面都有所涉猎;第四,无偿性。事业单位的经费主要是来源于国家财政的拨款补贴,而这恰恰是由事业单位的工作性质决定的。

二、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事业单位的内部制度不够完善

事业单位在经济发展与社会公共服务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为了发挥出事业单位的强大作用,提高财务管理的效率,就需要完善事业单位内部的体制与制度。就当前来说,部分事业单位的内部制度不够完善,使得各项工作的开展缺乏规范性。从财务管理的角度而言,一方面,在单位会计岗位的配置上,存在着岗位与人员配置不合理的现象,各项业务的开展相互交叉,常常会出现一人身兼多职的现象,单位内的各项职责与工作内容的划分不够明确;另一方面,内部体制的不完善造成对会计工作的监督力度下降,无法真正的落实好单位的事前、事中与事后的审核与监督。此外,还存在个别事业单位在内部组织结构的建设中,缺乏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的问题,这就无法发挥出内部审计的作用,加大了事业单位财务风险发生的概率。

(二)在固定资产管理上有待加强

固定资产是事业单位内部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事业单位极其重要的一项资产。而从当前来说,在对固定资产的管理上,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如固定资产的管理部门职责不清,存在相互脱节的现象;部分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机构对于固定资产管理不够重视,并没有建立相应的固定资产的明细账,而是侧重于经费收支的管理上;部分后勤部门,对于固定资产的管理认识不够充分,管理的方法较为落后,只是管理固定资产的发放,而对于资产的价值与其分布的情况却不够了解。所以说,从财务管理的角度上来看,固定资产管理相互脱离的情形十分严重,财务人员对于固定资产的使用情况不够了解,容易造成账实不符现象的出现,容易使事业单位的利益受损失。此外,固定资产管理不够细化与明确,也容易造成资产闲置、浪费等现象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单位内部的财务管理活动的开展,无法真正发挥出财务管理的作用。

(三)财务管理基础工作的开展不够规范,管理不够完善

财务管理是一项系统化的工程,涉及到单位内部发展的方方面面。而财务管理活动的开展是由一项项看似简单却不能够出错的基础性工作构成的,如会计凭证的填制、报表的登记等。而在一些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中,却存在着基础工作不够规范,一些原始数据的填制不准确、记账凭证的填制不符合标准等现象。部分事业单位还出现私自制作与滥用发票的现象。一方面,在对发票的管理上,没有按照相关准则的规定来进行,管理上较为松散;另一方面,事业单位内部的资金与各项经费的管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对于各项经费的支出缺乏一个有效的限定标准与预算编制,经常出现超支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经费的滥用,不利于事业单位内部提高资金管理的效率。此外,就单位的财务报表的编制来看,也存在极大的问题。财务报表的编制不够全面,对于各项支出只有数据记录,缺乏更加详细的说明,在单位财务状况的分析上也不够明确,增加了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

三、创新事业单位内部财务管理的手段与方法

(一)完善事业单位内部管理制度,强化审计

要提高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创新力度,促进事业单位更好的发展,就需要转变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观念,提高对单位内部审计的认识,加强内部审计机构的建立,来加强对各项经济活动与会计核算的监督,提高财务管理活动开展的规范性,严格按照各项的程序来展开活动,并且还需要完善单位内部的管理机制与管理手段,从而提高管理的效率,发挥出财务管理的作用。对事业单位而言,一方面,需要建立健全内部的资产监督与控制制度,提高对单位资产的监管力度,以保障单位财产的安全与完整;另一方面,要加强单位的经济责任审计与管理绩效审计工作的建立,在财务管理工作开展的各个环节中都需要保证岗位职责的明确清晰,并且要建立起各项资产、负债等的明细分类账目,详细的记录好资产的流动情况,从而提高会计核算的水平,并发挥出财务管理的重要作用,为单位的决策提供有力的支持。

(二)提高事业单位财务人员的素质

事业单位要提高其财务管理的创新力度,需要提高相关人员的素质,尤其是要从专业素质与道德素质两方面同时入手,从而提高财务管理的效率,促进事业单位的顺利发展。首先,我国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需要提高人才招聘的准入门槛,招聘专业性强的财务人员,并且择优录取,来提高财务人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另一方面,要加大对单位内财务人员的培训力度,定期的给相关人员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如会计知识结构、财务管理知识以及计算机操作知识、法律知识等,不断扩大财会人员的知识面,从而提高专业素养,以灵活使用单位的各项财务软件,达到工作效率的提升。此外,还需要强化财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在财务工作中,能够坚守岗位,认真仔细的完成自己的工作。

(三)完善单位内部资产运行的管理制度,提高运行效益

对于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来说,要提高财务管理的创新力度,就需要相关的管理人员与管理部门能够积极的引导并且监督其财务的支出情况,完善对资金运行的管理制度,优化对资金的配置,从而提高其运行的效益。如在资金管理上,要完善单位内部的预算管理,强化预算编制的执行力度,避免资金浪费的现象出现,从而维持单位内部现金流的稳定,发挥出财务管理的作用。

四、结束语

对于事业单位来说,财务管理是一项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财务管理的效率与作用的发挥能够影响事业单位的发展。就当前来说,对于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不足之处,要加大其创新力度,就需要从健全内部的管理体系,提高监督力度,完善各项资产运行与管理的机制,提高相关人员的素质等方面入手,从而更好的发挥出事业单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薛瑜.全面推进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的思考[J].国际商务财会,2010(07).

第8篇: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概念范文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

一、引 言

长期以来,作为全民所有制为经济基础的社会主义国家,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产权在法律层面上是清晰的,即归全体人民所有,但在运行层面上并不清晰。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是公共财政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固定资产是行政事业单位资产中比重最大的部分,是行政事业单位重要的经济资源,对其加强管理是行政事业单位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但目前仍有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对固定资产疏于管理,存在着毁损、遗失的隐患。因此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管理刻不容缓。

二、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意义

1.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是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能的物质基础

在现代社会中,国家承担着对社会经济活动进行组织和管理的重任,这直接关系到我国的物质文明建设。国家要搞好物质文明建设,做好对社会经济活动的组织管理工作,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宏观调控必须以一定的物质基础作保障,而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是整个国有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各项事业顺利进行的物质保障。可以说,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管理不仅是直接维护国家管理、维护国家资财的需要,同时也是构建社会文明、进行有序管理的需要。

2.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其职能对国民经济存在相当的影响力

根据2007年部门决算数据,截至2007年12月31日,全国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总额8.12万亿元,扣除负债后净资产总额5.58万亿元,行政事业单位净资产约占全部国有净资产总额的三分之一。众所周知,对非生产性的行政事业单位而言,固定资产比重占国有资产比重的绝大部分,这充分说明了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对国民经济相当的影响力。此外,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完善,社会与民众对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的需求程度越来越高;公共财政框架逐步建立,财政安排的行政管理支出不断增加,这样客观上也会形成大量的行政事业性固定资产。如:人民群众对于环境卫生的要求不断提高,环卫部门需要增购垃圾车和清扫车就是其表现形式之一。

三、当前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现状分析

1.所有者与管理者缺位

我国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实行的是“国家统一所有,政府分级管理,单位占有使用”的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这种体制客观上造成了所有者缺位与管理者缺位两种结果。一是在所有者角色上,从委托理论来看,行政事业性资产产权归全体人民所有,表象上以国家统一所有为其形式,但很明显,“国家统一所有”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在国有资产运行中,作为人民的任何一个体,事实上既无可能也无直接激励去监督与提高国有资产使用效率。也就是说,所有者主体实质上是虚位的。二是在管理者角色上,资产管理部门包括财政部门、国资委、政府机关事务管理局、行业事业主管部门等,看起来有多家管理,实际上由于监督职责不清、权利边界不明,权利交叉和权利重叠并存,监管错位与缺位并存。权责关系缺乏明确界定,导致产权管理主体错位、失位并存,极大地影响了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的监管效率。

2.配置与职能不均

当前一个比较显著的现象是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配置存在一定的随意性,即固定资产的配置与单位的职能并不完全匹配,从而导致了资产闲置或浪费的现象。如有的单位人员不多但却占用了很大面积的办公地点,导致房屋闲置,而有的单位办公场所短缺,再高价租赁办公房;或者在资产购置上也存在攀比性和随意性,提前更新,如购置高级电脑或高级摄影设备,但事实上工作却并不需要这样的精度,从而导致闲置浪费和短缺现象并存。同时,很多行政事业单位对其固定资产不能进行及时的检修和维护,致使许多资产无法继续使用或超常规、破坏性地使用,造成设备快速老化,影响了资产的使用效果和寿命。

3.管理制度不健全

首先,我们对国有企业经营性资产比较重视,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关注不够,对国有资产的配置、调拨、转让、验收、使用、报废、毁损等环节缺乏约束和控制,容易造成国有资产流失与腐败现象。其次,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只重视固定资产的购置,而忽视固定资产的日常管理,缺乏规范的购置、验收保管和使用制度。如购置后未及时登记固定资产的台账、卡片账,或一些单位根本没有设置固定资产台账、卡片账,有的单位缺乏内部控制,无健全的资产的领用、保管台账或记录,无定期盘点制度甚至长期不进行盘点。对长期不能使用的固定资产、报废的固定资产没有进行及时清理。最后,资产的出租、变价收入成为了行政事业单位小金库的来源,造成了大量固定资产的流失。例如,有的单位将闲置房屋出租后收入不入账或少入账,暗自以收抵支;有的抵顶物品,用于发放职工福利,有的租给了饭店抵顶了招待费支出;有的乱发津贴、补贴。

四、进一步做好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思路

1.完善并严格执行国有资产及固定资产管理的相关制度

(1)完善固定资产的价值记录。现行的行政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和会计制度,对资产特别是固定资产账目,不记成本、不计提折旧,只作为辅助科目记录,不同于企业财务制度,所以账实不符、记载不准的现象时常发生。在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没有大的修改的前提下,笔者认为,要定期对单位固定资产的价值进行重估,每年终要进行清产登记,适时计提折旧或减值准备(可以考虑以备查账或辅助账的方式记录),调整固定资产账目,使其账面价值与实际价值相符,以便于结果的利用。

(2)要严格执行各项专项制度。如《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国资事发[1995]17号)、《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财政部令第35号)和《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财政部令第36号)等法律、法规,增强领导干部的法律意识,切实把国有资产管理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按照国有资产管理的有关规定,并结台各单位的实际情况和业务特点,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管理的长效机制和完善的管理制度已成为当前各级行政事业单位加强资产管理的当务之急。

2.建立健全完善的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体系

一是建立国有资产集中管理机制,财政部门应尽快在投融资与债务管理中心下增设资产管理公司,将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中房屋、土地及门市等资产进行有效整合,办理好过户手续,实现集中管理,以公司化的运作模式运营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最大限度地提高资产的使用率,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目的。如南宁、湘谭市率先如此运作。二是建立国有资产价值补偿机制;三是建立国有资产调剂使用机制。其根本目的就是要引入市场化的手段,加强资产的配置、使用、处置管理。

3.加强固定资产的日常监管,落实资产管理责任

加大监督检查的力度。应当建立对国有资产内部控制的监督检查制度。除依靠外部审计机构外,还要加强内部审计力度。建立监督检查制度就是要完成对内部会计控制的检查与评价。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部门应当严格坚持和执行有关财经法规和本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健全和完善实物登记账,对各项固定资产从购置、领用到报废进行全程管理;加强固定资产的日常监管,定期、不定期进行清查盘点,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4.加强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预算管理

建立科学合理与统一的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预算制度是资产管理的重要手段,亦是解决资产管理中存在问题的根本出路。一个单位或组织需要购置何种资产、如何配置与处置资产,应当充分分析其存量资产的现状及其履行工作职能的需要,并将二者进行科学的匹配,匹配的过程亦即编制预算的过程。强化资产预算管理旨在资产购置的科学和配置的合理,从而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这样做,既有利于科学配置行政事业资产,又有利于减少预算编制的盲目性,还可以最大限度地节约财政资金。

5.建立并用好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信息系统

为全面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推进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信息化工作,实现对资产的动态监管,2009年9月14日,财政部在有关中央部门和省份试点的基础上,下发了《关于正式实施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信息系统有关问题的通知》,决定正式实施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信息系统。《通知》指出,资产管理信息系统是“金财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系统的正式实施,是实现资产管理动态化、预算编制精细化的重要举措,是编制年度新增资产配置预算的重要支撑,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管理成本、实现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的有机结合,有利于进一步创新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监管手段。

参考文献:

第9篇: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概念范文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

随着改革和发展的深入,教育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薄弱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和限制了教育事业单位的进一步发展。如何科学有效地做好固定资产管理,提高固定资产使用效益,对提高教育事业单位的社会、经济效益和增强竞争力极其重要。加强和改善教育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对于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固定资产,保障和促进教育事业单位的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教育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事业单位多起源于计划经济时代,由于历史的原因和管理惯性,固定资产的管理上存在很多薄弱环节,影响着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目标的实现。加强对教育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管理,完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管理系统,是促进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总体目标的实现和需要。

1、管理制度不健全,账实不符,造成国有资产潜在流失。第一,单位固定资产不按财务规定核算。有总账,无明细账、无卡片账,管账与管物脱节,形成单位资产存量不实,账实不符,账卡不符。第二,会计核算不规范。增加资产只作经费支出,不能及时、正确地账务处理,不增加固定资产和固定基金,使其资产直接在帐外,失去控制。第三,接受捐赠的资产、抵账的资产,未及时办理入账手续,无法认定其固定资产的实际价值,不能真实反映资产总量。

2、不履行《政府采购法》,造成国有资产严重流失。一些事业单位将非经营性资产进行经营活动,将国有资产低价出租、出借、出包,不公开、不透明、不招标、不竞争,个人从中得利,损害国家利益。单位在购置大批固定资产时,有法不依,不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办理,不搞市场调查,私下交易,人情交易,以高出市场同类商品价格购进,使国家蒙受较大损失。

3、未按财务规定程序处置固定资产,造成资产流失。教育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较大,按规定国有资产处置应向主管部门或同级财政、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报告,并履行审批手续,但事实上仍有部分单位未办理报批手续,存在随意出售、核销现象。

4、责任人管理机制不到位。从目前固定资产的管理看,单位对设置资产管理部门的意识淡薄,重购置,轻管理,管理资产未做到彻底落实,单位保管固定资产的负责人,责任意识薄弱,对管理固定资产工作不重视,这就不能够保证资产的安全与完整。

5、监督机制不健全。在实际工作中,单位的财务部门和资产管理部门,缺乏有效的监督、考核、激励机制,造成国有资产账物分离,账物不符。

二、 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1、外部环境的影响。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够健全是导致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存在问题的外部因素。《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制度》对企业的核算进行了详细的规定,分别就企业的每一项业务都进行了详细的核算规定,并且伴随着法律的完善,审计准则也在不断的更新,客观上促进了企业会计的核算的细化。

2、管理层对固定资产的使用和管理重视不够。由于历史的原因,尽管事业单位的管理模式在经济转轨过程中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已经将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作为领导干部离任审计的一项重要指标,但是计划经济时代的固定资产管理模式的影子仍旧残留在如今的管理体制当中,其管理和使用的重要性并没有引起有关人员的足够的重视。

3、管理者、使用者的权责划分不明。由于这种责任划分不明确,在现有制度中使用者本人往往对固定资产不承担任何责任,这种管理模式长期下来自然会形成的意识上不够重视或重视不足。

4、内部控制制度本身不够完善。由于事业单位本身是诞生在计划经济时代,所以计划经济的烙印不可避免的残留在事业单位的内部管理当中,影响着在市场经济外部环境作用下的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对国有资产的概念理解偏差和不完整,必然会导致报废不及时、财务核销与资产报废不同步的现象出现。这就要求健全内部控制程序,按照资产的管理程序完成对固定资产的采购、使用、盘点、报废等等。

三、优化教育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办法

1、严格遵守法律法规,牢固树立依法管理国有资产的意识。各级教育事业单位应当严格遵守并规范执行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固定资产的购置应坚决执行政府采购制度,节约使用国家资金,固定资产报废、调拨、变卖,坚持按规定程序申报、审批。提高管理人员的法制意识,明确落实资产的管理责任,增强并牢固树立依法管理国有资产的意识。

2、完善资产管理机制。完成固定资产管理的各项工作必须建立起有效的管理机制,以促进管理目标的实现。完善固定资产管理方面的机制必须受到政府相关领导的重视与认可,可以建立教育事业单位资产管理责任机制,实行单位主要领导为全面责任人、分管领导为主要责任人、使用部门负责人为直接责任人的三级管理责任制。明确相关责任人的职责范围,将资产管理责任落实到人,定期考核责任履行情况。

3、加强会计人员业务培训,提高业务素质,规范账务处理。会计人员要加强业务培训和学习,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坚持会计人员持证上岗,杜绝无证上岗现象;严格执行有关财经法规,规范和完善账务处理,做好固定资产管理的基础工作,保证账账相符、账实相符。

4、建立与办公自动化系统相连接的固定资产管理模块。会计信息系统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必将从封闭走向开放、从桌面走向网络。办公自动化系统的构建和应用能及时、迅速地获取单位管理运行及实时变动的情况,使各部门之间协调配合,进行办公业务操作处理,做到有效地处理和利用信息。固定资产管理软件模块通常仅在财务部门进行核算,为核算型软件,但随着社会发展与科技进步导致会计信息系统向财务业务集成阶段发展。

5、加强固定资产的盘点及处置工作。固定资产的盘点工作必须认真落实,从制度、时间、人手抓起,对发现的账实不符、盘盈、盘亏的固定资产及时处理,应建立切实可行的预算单位盘点、处置机制,并严格执行,落实到人。积极处理好闲置固定资产,引入资产评估程序。

教育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是教育事业单位履行职能、提供公共服务的物质基础。加强教育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有利于完善资产管理体制,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设施的利用率。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应该与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体系、实物资产管理系、财务核算体系等环节紧密的结合起来,才能有效的克服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缺陷,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全面提高固定资产使用效率。

参考文献

[1]杜文鑫.如何提高水利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水平.财经界(学术版),2010(10).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