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商业银行存款业务的对策范文

商业银行存款业务的对策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商业银行存款业务的对策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商业银行存款业务的对策

第1篇:商业银行存款业务的对策范文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民间借贷作为正规金融服务的完善产物,在金融市场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民间借贷不同于其他形式的金融服务,它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其在资金流动、财务风险中存有不少问题。同时,民间借贷还对我国商业银行造成一定冲击和影响,增加了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难度。本文在对民间借贷对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影响作出论述的基础上,就民间借贷环境下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应对对策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

民间借贷;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民间借贷是在经济差距增加的环境中形成的,它对缓解资金供求矛盾关系具有积极的作用,加速了资金流通,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是,民间借贷也对金融环境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关系到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因此,我们应该辩证地认识民间借贷,分析其产生的积极效益和负面影响,发挥其应有价值的同时,引导其健康发展,尽量消除民间借贷对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不良影响,从而维护金融市场秩序,实现社会资金的有效配置。

一、民间借贷对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影响

民间借贷的发展得益于商业银行信贷资金紧缩,并对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产生了影响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增加内部风险。民间借贷拥有其他很多行业无法比拟的高额利息,它虽然聚拢了大量的资金,但仍难以满足参与者的资金需求,而商业银行作为社会资金的管理者之一,在巨大经济利益的驱使下,极易引发违规操作的风险性案件。民间借贷的发展,改变了我国的金融结构,不少违法分子利用银行业务存在的漏洞,转嫁风险,如若商业银行不加以防范,很可能会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其中,技术手段、设备等失效是诱发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重要原因,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外,民间借贷的发展还在某种程度上导致我国非法集资现象恶化,挑战了商业银行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神经。某些商业银行职员受利益的驱使,主动或被动卷入到民间借贷的利益漩涡中,其一旦出现职业道德失守,势必会造成商业银行或他人资产损失的风险。

(二)增加外部风险。信贷是商业银行获取利润的主要途径,其与存款成正比关系,即商业银行存款越多,则可承担的信贷业务量越大。民间借贷的出现,挤占了部分金融市场,对商业银行存款业务和信贷业务造成了冲击,增加了商业银行的存贷比考核压力。某些民间借贷机构正是利用商业银行的这一窘境,在缓解商业银行存款压力的同时,把部分风险转嫁给了商业银行。民间借贷参与者以存款之名,到相关银行办理大额存单质押贷款,表面上看,此业务可以同时为商业银行存款和贷款带来增长,并且以存款做贷款保证金,是一种低投入高产出的业务。这对民间借贷参与者而言,他们可以通过发放贷款或高利贷等形式,利用商业银行贷款赚取利益,同时还能享受银行存款利息,而需支付的仅是银行贷款利率。一旦民间借贷机构出现资金利益链断裂问题时,其向银行的贷款则无法归还,最终由银行承担风险。

(三)增加市场风险。区别于国家制定商业银行借贷价格,民间借贷利率以金融市场资金供求关系为导向,由借贷双方自主协商确定。一般情况下,民间借贷是在商业银行无力解决资金需求紧张、迫切的情况下发生的,其利率点远高于银行利率,影响了国家利率政策的实施。因此,民间借贷引发了商业银行利率风险,对整个金融市场造成了冲击。近年来,在金融市场日渐活跃的背景下,民间借贷利率不断增长,提高了借贷质押资产的价格和规模,加大了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难度。除此之外,民间借贷还对社会信用环境产生了负面影响,进而影响了银行信用。部分企业在得不到银行信贷的情况下,把目标转向社会闲散资金,利用高回报诱导社会资金流向,干扰了金融市场秩序,不利于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根据多米诺骨牌效应,一旦有企业不讲信用,就可能向周边蔓延,进而拖欠、逃避银行贷款,增加了银行的信用风险。

二、民间借贷环境下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应对对策

结合对民间借贷对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影响的认识和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以下几种民间借贷环境下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应对对策,以供参考。

(一)控制内部风险。商业银行必须要紧随时代和市场发展潮流,积极引入先进技术手段和设备,不断完善自身的业务流程体系,加强职工培训,从而提高本银行的结算质量和效率。目前,很多商业银行都引入了自动化智能设备,改变了传统柜台办理业务的单一模式,而只对大金额单笔网银交易进行监管,为违法犯罪行为创造了可乘之机。为此,商业银行应该建立更加完善的监管体系,严格审核业务办理流程,在仔细确认客户身份之后,再提供相关服务,尽量控制网银交易等风险。针对操作风险,商业银行还应该加强内部控制,通过培训等方式,提高内部职员的职业素质和技能,制定健全的考核机制、监管机制以及奖惩机制,有效规范职员的操作行为,一旦发现违规,立即予以严惩,从而净化银行操作环境,控制内部风险。

(二)规避外部风险。民间借贷环境下,金融参与者之间的关系变得错综复杂,同一个企业或个人扮演着多重角色,增加了债务纠纷的发生频率。因此,在现阶段我国民间借贷管理尚不完善的情况下,商业银行需要认真分析所处的金融环境,尽量规避外部风险。具体而言,商业银行应该进一步明确、细化风险管理目标和任务,积极配合外部监管,推进我国金融体系的改革和优化,在能力范围内预判风险并加以防范。商业银行需要坚定地拥护和落实金融监管部门的规定,认真执行国家的利率政策,从而构筑坚实的风险抵御堡垒,提升自身应对风险的能力。同时,商业银行还需要对信贷人进行严格审批,建立信用查询系统,全面考量申请人的还贷能力和信誉度,在降低风险的基础上,增加自身的存款和信贷业务。

(三)抵制市场风险。民间借贷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我国的金融市场环境。商业银行存在的目的和价值就是实现利益最大化,其根本任务是发展。因此,对于商业银行而言,没有发展本身就是一种风险。民间借贷对商业银行存款和信贷业务造成了冲击,挤占了商业银行在金融市场中一定的份额。商业银行要想有效抵制民间借贷引发的市场风险,就需要不断优化自身的服务结构,提升本银行的服务质量和效率,在执行货币紧缩政策的基础上,结合信贷市场的需求,创新发展银行信贷产品,适度调整资金的投放范围和力度,简化服务流程,让客户可以更加快速、有效地办理相关业务,增强他们对银行信贷的兴趣和依赖。与此同时,商业银行还应该拓展自己的融资渠道,充分利用先进科技,提升存贷款办理效率和质量,积极搭建网络信息服务平台,最大限度地缓解资金供需矛盾,引导民间借贷的良性发展。

三、结语

总之,民间借贷对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未来,在我国金融体系逐步完善的过程中,民间借贷将会发挥更多的功能,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影响与日俱增。新形势下,我们应该持续关注民间借贷的发展,认真分析其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影响,找出负面影响部分,有针对性地提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对策,提升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帮助商业银行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从而发挥民间借贷的价值,实现商业银行的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段绍译.民间借贷双刃剑[J].金融经济,2012,5

[2]肖杰.关于民间借贷的理性分析[J].海南金融,2012,2

第2篇:商业银行存款业务的对策范文

互联网通过巨大的粘合作用和信息整合作用,不仅实现了信息流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全面整合,而且实现了对传统行业的深度融合,并正从结构层面推动着经济增长模式转型为“互联网+”模式。“互联网+金融”模式,即建立在互联网基础上的互联网金融,有助于降低交易成本、缩短交易时间、拓展渗透范围、增加参与人数、扩大消费增量和盘活消费存量,全面改变了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的传统运营模式、销售渠道和客户消费模式,因而对金融行业产生了多方位的冲击。

目前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迅速,主要表现为:(1)第三方支付牌照。从2011年央行发放第一批第三方支付牌照至今,已有270家企业获批第三方支付牌照(其中3家被注销)。2015年我国互联网支付交易规模达到了263 730亿元,同比增长57.4%,预计2017年市场总体交易规模将突破50万亿元。(2)网络借贷。不仅第三方支付发展迅猛,网络借贷也迎来了爆发期。2015年我国网络借贷行业交易规模突破8 00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48.2%,预计至2019年突破3.7万亿元人民币。(3)网络资管。网络理财市场在余额宝之后,如雨后春笋一样迅速发展。2016年,除了余额宝之外,理财通、平安盈、现金快线、南方现金宝、活期通、百度百赚、添益宝、微财富存钱罐、如意宝登上了十大互联网理财产品排行榜。2015年我国网络资管规模达到17 983亿元,同比增长57.3%,预估2016年将接近2.8万亿元。

互联网金融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冲击,目前主要显现为分流了银行存款和借贷资金以及银行支付、理财产品的市场份额。那么未来商业银行是被互联网金融颠覆还是与之共生?商业银行实施哪些发展策略才能与互联网金融共生共赢?本文基于我国互联网金融与商业银行的比较优势和发展趋势,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贡献为:(1)区别于长期以来的颠覆还是并存之争,本文将商业银行与互联网金融的未来格局具体化为“基于比较优势的分工与合作,合作为主,竞争为辅,共生共赢”模式。(2)从打造智慧银行、在线综合金融服务平台、一体化品牌体系和金融创新实验区方面,提出了商业银行应对互联网金融冲击的对策。

二、 文献综述

互联网金融冲击商业银行的最终结果,在国内外存在颠覆论(取代)、并存论以及工具论等不同观点。

1. 国外。国外普遍认为互联网金融对金融体系具有不同程度的冲击作用,但对于最终影响结果则有取代论和并存论之争。(1)取代论。互联网金融是不同于传统金融中介和资本市场的第三种金融模式(Manuchehr Shahrokhi,2008),必将取代传统金融中介。(2)并存论。纯粹的互联网金融模式无法取代传统的金融机构与服务(Furst et al.,2002),互联网金融和传统金融是竞争与融合并存关系(De Young,2001)。

2. 国内。国内主要存在颠覆论、并存论与工具?三种观点。(1)颠覆论。谢平等(2012)认为互联网金融区别于商业银行间接融资和资本市场直接融资,是第三种金融融资模式,将对人类金融模式产生颠覆性影响;吴晓求(2015)将互联网金融定义为第三种金融业态。(2)并存论。王达(2014)认为互联网金融不会颠覆传统金融,而是竞争与融合并存。(3)工具论。陈志武(2014)认为互联网金融只是渠道创新;王国刚等(2015)等认为互联网金融没有改变金融的交易实质,没有改变金融系统功能,只是改变了金融功能的实现方式。当然,互联网金融处于发展初期,评价有待进一步观察(刘士余,2014)。

分析上述文献,发现国内外理论界虽然持有互联网金融与商业银行并存的观点,但是没有深入分析并存模式下的具体结构与关系。本文认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会全面触动我国商业银行的支付模式、融资模式、理财模式,但两者既不是有你无我的替代式竞争,也不是彼此独立的并行式共存,而是基于比较优势的分工与合作,合作为主、竞争为辅,在合作中实现共赢,这种共生状态既符合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也更有利于我国金融体系的整体发展。

三、 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博迪和莫顿(2013)将金融系统按照现代金融功能理论划分为六项功能,即:资源配置;支付结算;风险管理;提供价格信息;储备资源和所有权分割;提供激励机制。其中,资源配置和支付结算是最基础的两大金融功能,主要由商业银行承担,风险管理即财富管理是现代金融最核心的金融功能,与其他三项功能一起分别由商业银行和资本市场承担。目前互联网金融模式主要有第三方支付平台、阿里小贷、众筹融资模式、P2B模式、P2P贷款、余额宝、金融产品销售平台、网商银行等,基本集中在支付、融资、理财等领域。因此,下面重点针对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在支付、融资和理财领域的影响影响和比较优势,具体分析两者未来的关系模式。

1. 支付领域。支付中介是商业银行通过转移账户活期存款,为客户提供代办货币结算、收付、兑换等业务的金融服务,以解决人们在清偿债权债务活动中出现的空间和时间上的不匹配。Fama(1980)认为商业银行的特殊性在于商业银行支付中介功能。目前商业银行借助支付中介职能,已经成为了整个社会经济活动的支付中心。

第三方支付对商业银行支付中心地位的冲击,主要为:(1)第三方支付在收付、支付结算、银行卡等中间业务方面挤压了商业银行市场,分流了商业银行的手续费收入;(2)第三方支付造成了商业银行的客户存款流失,主要是银行活期存款转化为第三方支付已收代付的沉淀资金,分流银行沉淀资金的利差收入;(3)第三方支付带走了商业银行的庞大客户群,并为支付平台奠定了大数据分析基础。

第三方支付之所以对商业银行形成上述冲击,主要是因为其同商业银行相比,具有以下优势:在支付结算方面,具有周期短、操作便捷、支付方式多样、创新能力强、支持多家银行等特点;在小额转账业务方面,操作便捷、到账及时、手续费低;在公共事业费代扣代缴业务方面,几乎支持所有银行全天候不间断服务,不受时间限制,不需要到柜台排队,业务不断丰富,方便客户管理。在互联网金融时代,正反馈机制通常发挥主导作用,金融机构一旦形成某种优势或劣势,该优势或劣势就会不断自行强化,进而出现强者更强、弱者更弱的马太效应(Matthew Effect)。根据艾瑞咨询统计,在我国支付体系中,第三方支付在零售客户和小额支付结算方面占主导地位;而在线下存取款、支票或大额支付业务中,为确保资金安全则主要依赖商业银行的支付结算系统。可以合理预测,双方的上述比较优势,将在未来支付体系中转化为马太效应。我国商业银行在国家金融体系乃至国民经济中具有特殊而重要的地位,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命脉和社会秩序,因此在我国金融体制以及社会经济结构不发生颠覆性变化情况下,商业银行的支付中心地位和比较优势不可能自行消失或被取代。由此分析,在未来支付体系中,商业银行支付功能不会被互联网金融颠覆,也不会与互联网金融独立并存,主导模式将是基于比较优势的分工与合作状态,即第三方支付基于其在零售客户和小额支付结算中的优势地位而专注于此类业务,商业银行则基于其在线下存取款、支票或大额支付业务的优势地位而侧重于这类业务。

2. 融资领域。融资中介是商业银行最基本的职能,其通过吸收存款、发放贷款而为社会公众提供融资中介服务。商业银行在资金融通功能上的优势地位,主要在于能够克服借贷资金在数量和期限上的不协调、融资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并能够分散和转移融资风险等问题。

目前互联网金融融资模式主要有阿里小贷、众筹模式、P2B模式、P2P贷款等,这些网络融资模式具有交易成本较低、审批流程简单、贷款速度较快、信息更全面、产品更丰富等优势,更适合小微金融,主要冲击商业银行的零售贷款业务,如个人消费贷款、个人经营性贷款和小微企业贷款等。另外,互联网金融融资平台的高利率吸引了一部分风险承受能力高的客户,从而对商业银行的定期存款和理财资金造成一定影响。

互联网金融融资平台在金额、期限和审批程序上比商业银行贷款更为灵活,因而对银行融资业务造成一定冲击,但网络融资在贷款利率和资金风险上都高于商业银行,因此冲击程度比较有限。利率低、体量大是商业银行贷款的优势,对于资信较好或有中长期消费与投资需求的客户,尤其是国有大中型企业,银行贷款具有绝对优势。低风险是商业银行存款的优势,对于风险偏好较低的客户,商业银行存款和理财产品具有绝对优势。而互联网金融融资平台更适合资信较低、融资规模小、资金使用期限短以及风险偏好较高的客户。按照与上相同的理论分析,商业银行与互联网金融融资平台在未来的关系定位应该也是基于比较优势的互补性竞争关系而非替代关系,即二者各自基于上述比较优势,各自分层次、分对象、分等级地服务于其优势领域的客户。

3. 理财领域。商业银行通常为银行理财产品设定了较高的最低准入门槛,而将小额资金拒之门外,并且规定了较长的存续期,一般不允许中途退出,从而大大降低了资金流动性。

?对这些限制,互联网金融通过创新理财模式开发了若干新型理财产品,使小额资金也能享受商业银行中高端客户的收益率,并且做到了随时赎回和及时到账,提高了流动性。互联网金融在银行理财模式上的优势主要有:扩大客户群覆盖面;提供功能丰富、低成本、便捷便利的产品营销网络;推动余额资金的财富化等。其结果是互联网金融侵蚀了商业银行主渠道地位,分流了银行手续费收入,吸纳了部分银行存款及理财资金。如“余额宝”,货币基金收益加上随时在线支付、小额转账取现和信用卡还款,打破了商业银行余额资金储蓄化的格律。再如陆金所理财产品,安全性与商业银行理财相当,收益率却高于商业银行理财,其结果必然是抢占商业银行客户资源,特别是年轻客户、个人客户和中小企业客户。

目前余额宝、陆金所在理财领域与商业银行的争夺战日趋激烈。余额宝及陆金所凭借产品收益高、投资门槛较低、流动性较好等优势持续争夺银行存款和理财资金,而商业银行则试图通过提高理财收益、降低投资门槛等手段守护主导地位。未来当存款利率放开后,余额宝及陆金所等收益率优势将被逐步抵消,商业银行在理财市场中将逐渐由战略防御地位转为战略相持状态。由此分析,未来在理财领域,商业银行与第三方理财销售平台也是互补性竞争关系或者竞争性合作关系。一方面,商业银行可以采取降低代销费率、缩短赎回到账时间、自建综合理财网销平台等措施,同第三方理财销售平台竞争;另一方面,商业银行也可以扩大与第三方理财销售平台的合作,将自有的理财产品投放到第三方理财销售平台销售。换言之,在未来的理财领域,商业银行与互联网金融也将呈现为基于比较优势的共生模式。

综上,商业银行和互联网金融各自具有比较优势和劣势。商业银行关注大客户、大众市场、主流业务,难以满足小众市场的个性化需求。互联网金融由于其开放、互动的特性,以及数据重构、云计算、移动支付等技术手段的应用,能有效提高金融效率,满足中小微企业和个体消费群体的个性化服务,有助于解决金融需求的“长尾”问题,打破传统金融的“二八定律”,但互联网金融发展面临着更大的投机风险、信息与安全风险、声誉风险、监管风险和融资成本。因此,基于比较优势和马太效应分析,互联网金融与商业银行的未来格局应该是“基于比较优势的分工与合作,合作为主,竞争为辅,共生共赢”模式。

四、 互联网金融下商业银行的对策

在互联网金融的冲击下,商业银行可以基于本身优势并借鉴互联网金融的优点,采取相应对策提升市场竞争力,抵御外部冲击力,以实现共生共赢的均衡状态。本文认为,有效对策主要包括但不限于:智慧银行、在线综合金融服务平台、一体化品牌体系和金融创新实验区。

1. 客户导向的智慧银行。客户导向的智慧银行,是指以客户为中心,将感应度量、互联互通、智能洞察能力有机融入银行的业务与技术层面中,为客户提供智慧化的金融服务。随着多元智能理论和人工智能技术的成熟,建立客户导向的智慧银行既是商业银行发展的必然方向,也是商业银行抗衡互联网金融的核心竞争力。其解决方案主要为:(1)前端。银行前台需要通过多元智能技术和工具,快捷、方便和全面地获取客户信息,敏锐地洞察客户显现和潜在的金融需求。(2)中后端。银行中间环节和后台需要通过技术创新和业务流程优化,实现业务决策及其处理与客户需求的无缝对接和客户服务的完美体验。(3)集成式风险管理。在前中后台转型过程中以及未来运营服务中,银行业务线、管理线和监督线进行集成式风险管理,以统一协调并高效灵活地将业务层面风险和银行层面风险控制在风险容忍度和总体风险容量之内。

2. 在线综合金融服务平台。为了配合智能银行的功能要求,在目前阶段商业银行应该基于新旧金融业务和现行金融模式,全面提升网上银行的基础服务能力,培养业务创新能力,改造业务流程,及时完成金融产品的在线安全迁移和无缝对接,将网上银行打造为准智慧银行,即升级为集成客户体验、标准交易、战略伙伴合作与风险管理功能并为客户提供一体化金融解决方案的综合在线金融服务平台。

3. 一体化品牌体系。商业银行应以协同服务为出发点,以渠道融合为核心战略,推动银行网络渠道的融合发展,建立由“八统一”为主要内容的一体化品牌体系。“八统一”,是指统一银行文化、统一服务标准、统一业务流程、统一支持技术、统一客户体验、统一签约渠道,统一物理渠道和电子渠道的协同定位,统一集成式风险管理体系。

4. 金融创新实验区。创新是银行生命力的源泉。商业银行应该在一体化品牌体系基础上,建立金融创新团队和创新机制,在一定范围内开辟金融创新实验区,随时关注、跟踪并自行研发金融新产品、新服务、新渠道和新技术,例如家居金融服务模式、自营和跨业销售平台、语音或视频银行服务等,积极探索和尝试超前性的研究、开发、实验和实践。

第3篇:商业银行存款业务的对策范文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 商业银行 存款 贷款 管理

2012年6月7月和7月6日,央行在不足一个月的时间内,连续两次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同时存贷款利率的上下浮区间也有所扩大,这意味着市场呼唤已久的利率市场化改革进入了实质性加速阶段,标志着我国利率市场化向前迈出一大步。

一、利率市场化背景下的存款市场特征

1.金融“脱媒”持续显现。随着利率市场化及金融市场的大力发展,商业银行中介地位降低,金融“脱媒”现象明显。储蓄资产在社会金融资产中所占比重持续下降,大额长期资金将更倾向于更高的回报率和更为多样化的资产形式。信托、保险、证券等新型金融商品不断开发,部分资金从银行转至其他投资渠道。

2.价格竞争更趋激烈。从国外经验和目前我国实践看,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商业银行付息成本呈现上升趋势。特别在目前各商业银行规模扩张冲动较大的情况下,价格竞争加剧。第二次央行调息后,各家商业银行存款挂牌利率的差异化开始显现,存款竞争升级,各家银行存款定价大概可分为三类:(1)5家大型银行和邮储银行将1年期定期利率上调至央行基准利率的1.08倍(半年期1.09倍,3个月1.1倍);活期、1年以上定期均为基准利率。(2)招行、民生、浦发等多家股份制银行将活期、1年以内(含1年)定期利率上调至基准利率的1.1倍;1年以上定期为基准利率。(3)宁波银行、泰隆银行、广东华兴银行等城商行则直接将各期限存款利率上浮到顶。部分城商行还根据存款额的不同设置不同的利率(樊志刚、胡婕,2012)。南京银行、兴业银行等少数商业银行根据存款期限、客户结构等采取了更加精细的定价策略。

2013年2月份,交通银行各分行全线上浮各期限存款利率,意味着该行正式加入了银行业“揽储战”。尽管转变经营模式、调整业务结构以及加强金融创新是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的根本之策,但是在利率市场化之初,在商业银行分业经营和存贷比不高于75%的监管要求下,一定程度的价格战仍是不可避免。

3.存款理财化特征明显。随着存款利率市场化,存款竞争不仅停留在提高利率报价(利率上浮)的方式,存款理财化和产品化特征日益显现。银行理财产品作为银行存款替代性产品,其收益率基本上是按照shibor利率确定,理财产品收益率与信托类的固定收益率并轨,已基本代表了市场化的存款成本水平(李岚,2012)。

理财产品针对不同销售起点设置不同定价,计结息方式设计灵活,同时在期限上采用非标准化期限,相比央行的标准化期限更为灵活。

3月25日,中国银监会下发《关于规范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投资运作有关问题的通知》(业界称之为“8号文”),足已佐证银行理财业务日渐增加的分量。有报道称,2013年3月底全国理财产品余额已经超过10.4万亿元,相当于整个银行存款的12%,比2011年底增加了6万亿元。

4.存款波动性加强。由于存贷比监管、银行主要依靠利差的盈利模式、基于时点的信息披露、存款人对资金价格敏感性提高、存款业态变化,以及银行业务模式和激励机制等内外部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存款波动性加强。银行通过理财产品档期管理配合存款“冲时点”,亦助推存款的波动。

二、利率市场化背景下的商业银行存款定价管理

1.密切配合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要求。虽然在央行2012年的两次利率政策调整后,商业银行人民币存款初步形成分层定价格局,但目前商业银行的普通存款利率定价刚刚起步,精细化、科学化程度仍然较低。存款定价方面需传导主动负债管理思想,摆脱目前商业银行被动吸存的局面,通过各种存款产品设计和定价差别化,达到主动吸收的目的。如渣打银行对10万元及以上金额的活期、3个月、半年期和1年期存款执行1.1倍利率,而两年期及以上的存款利率则采取了下浮,低于3个月定存利率(樊志刚、胡婕,2012)。

2.实施标准化与差别化相结合的定价策略。若单纯追求定价提升,必然会影响到业务规模的发展。若放弃定价管理目标,规模的增加则无法弥补总量收益的损失,与商业银行效益增长的目标相悖。定价策略要平衡好量价关系,采用标准化与差别化相结合的定价模式,既关注价格创造,又兼顾市场竞争。标准化定价模式以量价平衡为目标,挂牌利率与主要竞争对手保持一致。差别化定价模式通过提高价格灵活性更好地服务客户,提高银行长期盈利能力。比如为不同产品设计不同定价策略,对不同期限存款制定不同的定价策略,采取有效的客户分层策略等等。要转变经营理念,商业银行不仅要用价格优势来吸引客户,更要用服务和风险管理的优势来争取客户,构建起全新的经营模式(李岚,2012)。

3.建立有效的存款定价监测系统予以跟踪。目前商业银行普遍实施“分级授权、灵活调整”等定价管理原则,有效的定价监测系统不仅是评估政策效果的主要工具,也是进行客户行为分析的必备数据基础。因此,在利率市场化推进过程中,有必要建立有效的监测系统对存款定价实际实行情况予以跟踪,通过定期分析和效果回顾,及时调整下一步管理要求和政策措施。

三、利率市场化背景下的贷款市场特征

1.贷款利率市场化已到顶。经笔者测算,贷款利率下浮30%已突破商业银行盈亏平衡点。此外,从近一年各类型金融机构贷款加权平均利率看,整体实际执行利率高于基准利率水平,且执行下浮贷款利率的贷款占比较低。因此可认为目前贷款利率市场化已基本到顶。

2.银行间接融资占比下降。从贷款的角度看,“金融脱媒”主要表现为企业获得了更多融资手段,而在一定程度上放弃了使用银行间接融资方式,企业获得资金可以不再向商业银行借款,而是直接发债、发行股票或者短期商业票据。2012年银行业人民币贷款增加8.20万亿元,占当期社会融资总量15.76万亿元的52.1%,同比下降6.1个百分点,而同期信托贷款、企业债券的占比则提升10.3个百分点。

3.贷款客户结构发生变化。从国家经验看,利率市场化后,由于大客户、优质客户直接融资及议价能力较强,其贷款利率将呈下行趋势,贷款需求相对减少,收益将下降,而债券承销、现金管理、理财等需求会上升。为保持盈利增长,银行的客户结构更多向中小企业和零售客户倾斜,同时风险偏好上升,银行整体贷款风险提高。美国银行业信贷成本率从20世纪60年代的0.18%,提升到70年代的0.46%。

四、利率市场化背景下的商业银行贷款定价管理

1.风险与收益相匹配的过程。国际通行的利率市场化下贷款定价覆盖成本与费用、风险损失和目标盈利,并兼顾市场竞争。一笔贷款的科学定价,需要多维度的管理会计成本分摊,需要健全的信用风险管理测评体系,需要完善的内部资金计价方案。贷款定价中需考虑的参数主要包括:资金成本、运营成本、风险成本、资本成本、客户让利、目标收益率等等。

较为合理的内部评级法为不同信用等级的客户提供合理的信用成本和资本分配,为商业银行贷款提供合理的定价参数。内部资金转移定价机制提供合理的内部资金曲线,包括期限、流动性、期权等因素。管理会计系统提供合理的成本分摊,准确衡量各业务的真实效益情况。

目前大型商业银行中,中国工商银行开发了RAROC定价模型,并已用于贷款业务审批的系统控制;中国建设银行开发了EVA和RAROC综合定价模型,采用标准化定价与综合定价相结合的定价策略;中国银行以成本加成为基础开发贷款定价模型,并纳入信贷审批流程。股份制商业银行也陆续引进贷款风险定价管理。其中,招商银行以RAROC计算公式为建模基础,开发了产品定价管理系统。中信银行建立了基于RAROC的资产、负债和表外业务定价模型。

2.由产品定价向客户定价转变。依托管理会计系统,全面计量客户在银行办理的各项业务综合贡献。以经济增加值和经济资本回报率为核心指标设定回报要求,量价兼顾。基于客户价值细分,实施差别化定价策略,增加定价弹性。对于高价值客户给予充分的价格优惠,对于低价值客户则提高回报要求。

3.积极培养市场化定价能力。着手开展定价目标管理,适应利率市场化的要求。逐步完善以市场利率为基础、以经济资本回报率(RAROC)提升为前提的价格管理体系。使价格手段真正服务于银行整体战略,积极培育市场化定价能力。

五、结语

利率市场化是我国商业银行改革的重要内容。商业银行应建立职责明确、授权清晰的定价管理体系,价格管理部门主要职能集中于制订价格策略和目标、研发定价模型、基准利率和转移价格等,加强对利率执行情况的监测、通报,并对前台部门给予技术支撑;业务部门负责具体信贷产品定价。针对不同客户、不同产品、不同渠道实施标准定价、综合定价、差别化定价等多层次定价策略。商业银行夯实基础能力建设,提升定价技能是当务之急,应积极探索建立基于金融市场利率、银行经营成本和回报要求的基准利率曲线,进一步推动成本、风险等核心定价参数在客户、账户层面的分解细化,积极研发整合各项业务及风险因素的综合定价测算模型。

(作者为会计师、CPA)

参考文献

[1] 张建波,文竹.利率市场化改革与商业银行定价能力研究[J].北京:金融监管研究,2012(10).

[2] 鲁政委.利率市场化开启之后的思考[J].北京:中国金融,2012(15).

[3] 刘新军,周鸿卫.商业银行RAROC贷款定价方法的改进与应用[J].武汉:统计与决策,2009(6).

第4篇:商业银行存款业务的对策范文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商业银行;盈利;影响

中图分类号:F830.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10-0068-03

引言

2013年6月13日,是互联网金融在中国迈出巨大一步的日子,余额宝崭露头角。余额宝是支付宝和天弘基金一起创立的互联网金融产品,它给予中国广大的小额资金者投资理财的机会。没过多久,新兴的互联网金融让传统金融行业尤其是商业银行开始有点焦急。从中国人民银行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银行存款2014年1月骤降9 400亿。而互联网金融呈现出另一番景象,余额宝在半年之内资金规模达到1 000亿元。这段时间,第三方支付、P2P借贷、众筹融资等互联网金融产品逐渐出现于公众的视野,人们对这些新事物的接受度高[1]。正因如此,这一金融行业发展的新趋势给商业银行带来了挑战,互联网金融遭到了社会各界的热议。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是否会造成冲击,商业银行如何应对互联网金融,这是大家所关注的问题。

一、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盈利的影响

(一)对商业银行资产业务的影响

贷款属银行业务的资产项,客户利用互联网进行融资,相当于银行贷款业务的流失。商业银行只有把资金贷出去,才能取得利息收入,存款和贷款的利息差就是商业银行的利润。所以,若是互联网金融分割了商业银行的贷款业务,商业银行的利润就会减少。

影响状况的分析。互联网金融主要把资金贷给个人和中小微企业,对商业银行的零售类业务如个人贷款和小微企业贷款产生影响[2]。我们认为互联网金融的个人贷款是基于个人网贷平台,P2P借贷和众筹融资属于此平台。而互联网金融的小微企业贷款是基于机构网贷平台,电商信贷就属于此平台。

个人网贷平台的客户与银行的个人贷款客户不是相同的。个人网贷平台的利率比较高,为16%~25%。银行的利率较低,为5.6%~6.15%,一个理性的客户会选择银行的低利率进行贷款,资金成本低,但不是人人都能取得银行的贷款,只有不符合银行贷款条件的客户不能选择银行贷款,只能选择高利率的个人网贷平台,银行的优质客户还是会依附于银行,因此,个人网贷平台无法抢占银行的优质客户[3]。同样,机构网贷平台的利率也远远高于银行的贷款利率,如阿里小贷。按前面的分析可知,机构网贷平台不会对银行贷款业务构成威胁,两方的客户群是分离的[4]。

综上,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资产项和盈利状况几乎不会带来消极的影响。相反,它们的关系主要是一种互补,两方的合作也能促进商业银行的发展,有利于商业银行的盈利性。

(二)对商业银行负债业务的影响

商业银行的存款是银行的负债项,存款是商业银行资金的主要来源。存款对商业银行的盈利水平产生重大影响。首先,商业银行需要支付利息给存款者,这构成了商业银行获取资金的成本,利息过高,商业银行通过存贷利差获取的利润就会减少;其次,我国银行法规定商业银行贷款不能超过银行存款的75%,如果存款数量减少了,商业银行的资金运用能力就会降低,不能贷出更多的资金,从而银行效益减少。因此本节主要研究互联网金融是否加剧了存款竞争,从而使商业银行提高了存款成本,存款是否从商业银行流出。上述两种情况都会影响商业银行的盈利状况。

第三方支付、P2P借贷和余额宝等互联网金融产品能使银行的个人存款发生流转,即银行的个人活期存款、个人定期存款、个人理财产品都会遭受互联网金融的影响。下文将分别阐述第三方支付、P2P借贷和余额宝对商业银行盈利的影响。

要分析第三方支付结算对商业银行个人存款的影响,法律法规十分关键,《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存管办法》它要求,第三方支付机构把资金以备付金的方式存入在一个特定的银行,如支付宝的备付金银行是中国工商银行。买家先付款至第三方支付机构,其作为中介再等卖家发货、买家收到货款后,把资金打给卖家,这个一过程有个时间差,这笔货款可以暂时存入第三方支付机构的备付金账户中。这带来了个人活期储蓄存款的流转或流失[5]。当买家付款时,存款从一家银行转入第三方支付机构的备付金存款账户,这是活期储蓄存款的流转,活期储蓄存款在整个银行体系内没有增减。那个人活期储蓄存款的流失是什么呢,因为部分第三方支付机构的备付金存款转成了银行的定期存款,银行的定期存款利率高于银行的活期存款利率,所以银行的资金成本提高了。但是,由于银行的存款数额巨大,第三方支付机构对商业银行盈利性的影响不是很多。

要分析互联网融资业务的影响可以拿P2P借贷作为代表。看上去P2P借贷对银行的定期存款和理财产品有一定影响。因为P2P借贷的性质就是银行的高风险理财产品,它的利率高达16%~21%,而银行的利率不高于5%。P2P借贷的高利率是有原因的,由于缺乏监管以及借款者的违约风险大,才使利率提高吸引投资人。那么,风险规避和风险中立者仍然会选择银行进行投资理财,而风险爱好者可能会选择高风险的P2P借贷,即使没有P2P借贷等互联网融资业务,风险爱好者也不会满足于银行稳定的较低收益。综上所述,P2P借贷这样的互联网融资业务对银行的盈利性影响小[6]。

余额宝等理财产品相当于货币基金。对银行的小额存款者来说,银行存款利率比较低。而余额宝是面向小额存款者的,只需投入少量资金,流程方便,收益率又高,这吞噬了银行的部分存款。与上面的分析类似,余额宝对商业银行负债项的影响为:银行活期存款和银行定期存款减少,存款流入余额宝,余额宝与第三方支付机构的备付金类似,它也要把钱最终流入银行,余额宝一般以大额存单等形式存放在银行内部的,这些方式比银行的活期与定期存款的利率高,从而使银行的资金成本提高[7]。2014年12月27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余额宝也需要交纳存款准备金,这会使余额宝的收益下降。我国不断迈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加上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银行能推出更丰富高收益的理财产品,目前,不少银行已开始行动了。在这样的背景下,余额宝将逐渐失去它的优势。综上所述,短期来看,余额宝会对商业银行的盈利造成一定冲击,但是从长远来看,这种影响会越来越小。

(三)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影响

前面阐述了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的影响。商业银行还有个收取手续费的中间业务。第三方支付平台与余额宝等产品影响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如第三方支付平台影响商业银行的支付结算业务,余额宝影响商业银行的理财业务,商业银行都可以从这两类业务中收取手续费收入。因此,互联网金融给商业银行的营业收入带来一些损失,从而影响商业银行的盈利性。

第三方支付平台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影响。第三方支付平台使银行在转账业务中的手续费收入减少。如果没有第三方支付,客户通过商家的POS机付款,商家支付1%~2%的手续费。在这笔交易中,发卡行能获得手续费的70%,为商家装POS机的银行能获得20%,如果两家银行为同一家,则能获得90%的交易费。如果有第三方支付平台如支付宝,在这笔转账业务中的总的手续费约为交易额的0.4%,虽说发卡行还是能获得70%的交易费,但总的交易费少了60%,因此发卡行的手续费少了60%。因此,商业银行的利润有一定下降。

二、商业银行的应对措施

(一)贷款业务层面

1.开拓个人和小微企业业务

我国商业银行往往重视对公业务,对公业务是利润的主要来源。西方国家的银行则更加看重零售业务,利润主要来源于零售业务。如美国的花旗银行,个人金融业务利润占总利润的50%。在金融领域竞争愈发激烈的环境下,商业银行需要寻求更广阔的利润来源,不要把眼光只停留在对公信贷领域。因此,要积极开拓个人业务,让利润积少成多,加快业务转型。

我国商业银行如何开拓零售业务呢?商业银行除了提供与个人消费者有关的房贷和车贷外,还要推出与消费者切身利益相关的更多产品。其不仅要满足客户需求,且利润空间大。中小企业融资难是我国目前的现状,银行以往设立了过高的门槛,把中小企业拒之门外,这错失了许多宝贵资源。银行要把中小企业纳入考虑的范围之中,掌握信息技术,对中小企业的信用进行有效评估,大胆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8]。随着央行降息以来,银行的存贷利差缩窄,但银行的自主定价能力得到提升,银行要提高贷款的定价能力,根据自身情况,发挥自己的特殊优势,推出更多创新型金融产品。

2.提高贷款工作效率

在能够预防风险的基础上,银行要使客户办理业务的流程更加简单方便,互联网金融因为有此优势,才受到普通老百姓欢迎。如客户通过互联网进行小额贷款,能够及时取得资金。但是如果找商业银行贷款,就变得麻烦些了。客户要先向银行申请,银行要对客户的资料进行审核,调查客户的还款能力,再找客户进行一系列合同的签订。一项普通贷款从申请到发放要经过很多个复杂的程序,使银行的竞争力减弱。因此,要精简银行贷款的环节,删除一些非必要的部分。要提高银行工作人员的效率,秉持客户是上帝的精神,减少客户的怨言。只有这样,银行才能适应当今社会快节奏的变化。

(二)存款业务层面

1.创新金融理财产品

与贷款业务层面相似,银行在存款业务层面也应创新理财工具。商业银行的一大优势是有深厚的客户群体,使金融产品能一传十、十传百地介绍到越来越多的客户,使资金能马上聚拢。银行只需在银行理财产品上下更大的功夫,想客户之所想,设计出创新合理的理财工具,再充分利用当今网络技术与互联网平台。这样,银行的产品才能普及寻常百姓家,银行的资金池才更加充沛。

2.重视信息技术人才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商业银行要紧跟时代潮流,使银行服务更加互联网化,使银行也能推出像余(下转103页)(上接69页)额宝之类的产品,满足客户日益增长的需求,与互联网金融相抗衡。开发出新的金融理财产品需要具备信息技术专业知识的人才。目前,我国银行招聘人员主要以经济金融类的为主,缺乏信息技术专业人员。银行的信息技术部门建设应提上日程,要大量引进该专业人才,设计出能为银行盈利的金融理财产品,加速银行盈利模式的转型。

(三)支付结算层面

1.提供嵌入式金融服务

支付宝受欢迎的一个原因是,它与淘宝网站相结合,客户购买商品后,能方便使用支付宝进行支付,如一条龙服务一样,客户感到十分便捷。那么银行的服务也可以嵌入某些与客户联系密切的领域,如微博、微信、空间等,客户在使用这些领域时,能方便获得银行服务的渠道[9]。银行与客户的生活要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成为客户身边的银行。

2.建立自己的电商平台

银行能够凭借互联网来建立自己的电商平台[10]。近年来,我国一些商业银行自建了电商平台,利用大数据,使商业银行能够尽快掌握客户的情况和客户需要办理的业务,并且能防控风险。如建设银行2013年推出的“善融商务”,它是电子商务金融服务平台,能提供全方位的专业服务。

参考文献:

[1] 谢平,邹传伟.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J].金融研究,2012,(12):11-22.

[2] 宫晓林.互联网金融模式及对传统银行业的影响[J].南方金融,2013,(5):86-88.

[3] Nikil Chande. A Survey and Risk Analysis of Selected Non-bank Retail Payments Sys-tems[M].Canada: Bank of Canada,2008.

[4] BIS Monetaiy and Economic Department. Electronic Finance:A New Perspective andChallengesf[M].Basel,Switzerland; Bank for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s,2001.

[5] 贝为智.第三方支付平台对商业银行经营的影响与对策[J].区域金融研究,2011,(1):40-44.

[6] 张玉梅.P2P小额网络贷款模式研究[J].生产力研究,2010,(12):162-165.

[7] 于润鸿.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经营的影响分析[J].管理观察,2013,(25):149-150.

[8] 冯娟娟.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竞争策略研究[J].现代金融,2013,(4):14-16.

第5篇:商业银行存款业务的对策范文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 商业银行 第三方支付

从2013年互联网金融集中爆发以来,各种创新模式层出不穷,已开始对银行、证券、保险、基金等金融领域产生深刻影响,并引起传统金融机构的警觉和重视。

一、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

互联网金融不只是简单的把互联网和金融结合起来,而是更强调利用互联网技术、通过互联网思维为客户提供具有创新精神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形式。当下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形式多种多样,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一是第三方支付公司,比如支付宝、快钱等。二是电商金融,此类公司以阿里金融为代表,该类公司依托电商平台提供信贷和电子商务服务。三是P2P信贷公司,比如宜信、拍拍贷等。四是众筹融资模式,比如点名时间、追梦网等。五是第三方基金销售,比如展恒理财、众禄基金等。六是互联网保险,比如众安在线等。

我国互联网金融不仅发展形式不断创新,在发展规模上也着实令人惊叹,表现较为突出的是网络理财和网络借贷:(1)诞生于2013年6月的首只互联网货币基金――余额宝,截至2014年6月初,资金规模超过5000亿元,用户数达到1亿户。此外在余额宝的带动下,宝宝类基金异军突起。(2)2007年拍拍贷作为国内首家P2P平台正式成立,随后P2P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发展,开始了爆发式增长。据数据显示,目前国内P2P平台数量近2000个,其2012年全年借贷规模不超过300亿,但是2013年该行业国内成交量已达1058亿元,同比翻了3倍。

二、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业务的冲击

(一)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存款业务的冲击

余额宝的上线,让8亿支付宝客户认识和了解了货币基金。20世纪70年代,货币基金起源于美国,由于其风险很小、流动性较强、收益稳定,很快便成为短期储蓄存款的主要替代品,并具有“准储蓄”的特征。60年代美国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占比为60%左右,由于货币基金市场的竞争分流了活期存款,90年代之后银行活期存款占比降至10%左右,而同期美国货币基金市场规模却超过了当时股票和债券基金的总和,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33%。虽然我国货币基金起步较晚,从2004年的首只货币基金成立到现在也不过10年的发展历史。但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冲击,截至2014年6月30日,余额宝规模达到5741.60亿元,稳居国内最大、全球第4大货币基金的位置,其速惊人。此外,另一个对商业银行存款业务影响巨大的就是第三方支付平台。一是由于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延迟支付,使得交易双方的结算资金会部分沉淀在第三方支付平台,从而对商业银行的活期储蓄存款形成分流。二是随着第三方支付平台的高速发展,其业务逐步向保险、基金等领域拓展,向客户提供预期收益可能超过银行定期存款的基金、保险等金融产品。三是第三方支付目前呈现出典型的渠道特征,并已上升到与银行争夺账户入口的高度,谁夺得了账户入口谁就拿到了记账权。

(二)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冲击

目前来看,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冲击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依托电商平台的小微企业信贷。互联网企业凭借其在信息处理和数据整合方面的优势,有效针对小微企业融资需求“短、小、频、急”的特点设计流程及产品,更好地为其提供融资支持。我国目前发展较好的有“阿里小贷”和“京保贝”等。截至2013年底,阿里小贷服务的贷款对象超过34.2万个,全年新增贷款接近1000亿元,贷款余额为126亿元,规模超过一家小型城市商业银行。二是网络借贷――P2P网贷平台。由于其降低了市场信息不对称程度,对利率市场化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加速金融脱媒,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社会的融资渠道,所以深受人们的关注,得到了迅猛发展。

(三)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冲击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主要包括支付结算、担保、交易、承诺、咨询、投行等,一直是商业银行的主营业务之一,对商业银行的生存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网点分布广和信用度高是商业银行开展中间业务最大的优点,然而这些优势正在被互联网金融所替代。然而,一些互联网金融企业借助互联网、电信运行商、广电网络等平台,已经开展水电煤缴费、信用卡还款、手机充值、机票订购、银行卡转账等便民服务。

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冲击最大的则是第三方支付平台,其冲击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直接挤压银行卡结算、收付、转账等业务。与商业银行网上支付相比,第三方支付价格更低或免费,操作更加便捷且提供特有的延迟支付功能,更易为消费者接受,从而直接冲击商业银行网上银行业务。二是逐步向基金、保险代销等金融领域渗透。目前,已有多家第三方支付平台公司取得基金销售资格,在金融产品和服务方面的创新弥补了传统金融业的不足。三是随着淘宝网、京东商城、苏宁易购等网上商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选择通过网上交易购买商品,逐步形成了网上购物、网上支付的习惯,减少了对现金、商业银行柜面服务的依赖,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商业银行服务费用的收入。

三、互联网金融冲击下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的策略选择

(一)维护和拓展存款业务,应对互联网货币基金的冲击

用户是银行利润来源的根本,对未来的商业银行而言,谁能赢得用户就能赢得存款。与全网络化服务的互联网金融相比,传统金融机构的服务更人性化、更容易让客户接受,同时客户也对传统金融机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差错容忍度更低。首先,细分客户类型,根据不同客户的消费结构和业务特点,优化业务流程,高效配置资源,满足客户日益增加的个性化需求,提升客户体验度,比如推出客户DIY理财等。其次,扩大客户群体,加强与信息服务商、支付服务商、电子商务企业等新型互联网金融企业的合作,创建一站式金融服务平台,激发客户的金融需求,为客户提供“一揽子金融综合服务方案”,比如搭建金融超市等。最后,创新存款业务,效仿余额宝推出互联网理财产品、银行类宝宝等,拓展中间业务,变相增加银行存款。

(二)依托大数据挖掘中小型信贷客户,应对网络信贷的冲击

因为存款业务的流失,隐性利息不断推升银行放贷的成本,然而大型国企和知名企业所能接受的贷款利息较低,挖掘中小型信贷客户就显得格外重要。(1)银行与海关、工商、税务等部门共享合作,有管理地开放客户信息和交易数据,完善银行自身的数据库,同时加强与电商平台、第三方支付平台和供应链核心企业等的数据交流合作,充分发挥双方各自的数据优势,做好数据搜集和积累,为抢夺中小型信贷市场做准备。(2)构建银行数据服务体系,深度挖掘金融交易对手的金融需求和信用资源,在不断适应并创造客户需求的同时,准确判断是否与客户发生金融交易。比如中信银行联合银联商务在广州共同推出“POS商户网络贷款”业务,开始尝试利用大数据的通道实现业务转型。(3)传统商业银行凭借其安全系数高的优势,可以迅速筹建自己的网贷平台,发掘新客户群,摆脱单靠物理网点的扩张以及人海战术来拓展业务的局面。比如招商银行推出“小企业e家”平台,打造小企业和投资者、银行、第三方结算机构等多维度的金融生态圈。

(三)提升客户支付端体验,应对第三方支付的冲击

随着第三方支付的快速扩展,移动支付很快走近大家的生活中,微信支付、支付宝等便捷支付方式随处可见。传统的pos机支付、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支付方式受到严峻挑战。更便捷、更安全和更舒适的客户体验,让银行支付端业务不得不面临新的变革。加速推出多功能金融IC卡,成为势在必行的趋势。多年来,由于金融IC卡的成本远远高于磁条卡,加上需要更换配套设备以及改造后台系统,使得金融IC卡的推广速度受阻。金融IC卡有着安全性高,存储信息量大和功能全面的优势,从而实现一秒钟支付,嵌入手机、市民一卡通等。金融IC卡将极大提升客户的支付端体验度,从理论上讲,不仅可以实现正常的存取款业务,还可以在在卫生、文化、教育、旅游、园林、公安、交通、市政公用、广电、税务、监察等方面都可以使用。近日,农行浙江分行自主设计研发的金穗e支付平台正式在金华投入试运行。该平台引入了云服务的理念,支持金融IC卡支付结算、支持企业内部虚拟账户交易、支持手机支付、支持电子现金非接触式闪付,可广泛用于考勤、门禁、监控和账务支付等。

参考文献

[1]高剑飞,郑喜喜,童国辉.第三方支付平台对银行业的“利”与“弊”[J].北方经济,2013(16):82-85.

[2]凌冰.中国货币市场基金的发展原因与风险[J].金融研究2005(11):56-61.

[3]麦志文.互联网金融来袭,中小银行如何积极应战?[J].金融科技时代,2013(11):28-29.

[4]邱峰.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冲击和挑战分析[J].吉林金融研究,2013(08):44-50.

[5]章连标,杨小渊.互联网金融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应对策略研究[J].浙江金融,2013(10):31-33.

第6篇:商业银行存款业务的对策范文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商业银行;竞争;发展;挑战

中图分类号:F83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03-000-02

互联网金融模式是一种直接融资,但不同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它是依托于互联网这个平台更方便快捷地提供服务的一种新的金融业态,具有交易信息相对对称、去金融中介等特征。

一、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冲击

1.商业银行的金融中介角色面临弱化[1]。首先,从融资角度看,作为资金信息的新型中介,互联网金融的搜索功能不断被强化,金融信息的获取和扩散也更加便利,在金融业务往来中主要起到资金中介的职能。例如Face book社交网络与P2P网络借贷平台的合作,使用户可以直接获取融资信息,既节约了通过银行融资所消耗的高成本,也能获取更真实的信息,便利了人们的金融交易工作。其次,从支付角度看,互联网金融的第三方支付平台能为客户提供收付款、自动分账以及转账汇款等结算和支付服务。2014年“双十一”,交易总额就创纪录达571亿元。可见,以支付宝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已打破了商业银行独占资金支付中介的格局,正在弱化商业银行作为社会支付平台的地位。另外,随着互联网金融的业务形式的不断发展和创新,以往银行具备的缴纳费用、信用卡还款、票务订购等业务在互联网金融领域已经普及,无形中加速了金融脱媒,促使商业银行的资金中介功能边缘化、弱化。

2.商业银行的收入来源受到蚕食。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分流了银行客户,影响商业银行的传统利差盈利模式。一是网络理财的兴起不断分流银行存款。网络理财凭借其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这一独特优势,且收益较高,大幅度的分流了银行存款[2]。如今,网络理财业务范围的半径越来越大,支付、基金等业务已经不再是银行专属,早已囊括在网络理财的范围内,而且为了竞争,网络理财的收益率往往高于银行,分割了大量的银行客户。如余额宝的收益远高于银行活期存款,严重冲击了银行活期存款;与银行活期存款利率相比,基金收益高达10倍,造成银行客户的大量流失。二是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传统的信贷业务形成冲击,在小微企业、个人借贷领域与银行形成竞争。众所周知,信贷业务是商业银行赖以生存的重要业务,是其利润的保障。然而,在互联网金融领域,很多企业通过大数据创新征信形式,打破了信息不对称局面,使得交易成本大幅度降低,此外,互联网金融还缩短了审批流程、加速了放款速度,加之衍生出形式多样、各具优势的信贷业务,逐渐成为信贷业务的新星,甚至逐步超越了商业银行。利率市场化的全面开放伴随着种种机遇和挑战,对于互联网金融而言,可以以此为契机争取更多的大客户;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如果不及时采取应对策略,势必会失去更大的市场份额。

二、互联网金融和商业银行的竞争分析

(一)互联网金融SWOT分析

1.机遇(opportunity)。互联网用户基数庞大,这是互联网金融的主要客户源。根据2014年1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截至2013年12底,我国上网用户数量为6.18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5358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5.8%,较2012年底提升了3.7个百分点,这些数据表明人们对互联网越来越依赖,也说明互联网金融的规模经济潜力巨大。

2.威胁(threatens)。第一,互联网金融面临系统性的技术风险。(1)安全隐患。网络安全问题已经上升为社会问题,因黑客技术、网络病毒和系统故障等引发的经济问题频频发生,对于以互联网为依托的互联网金融来说,这是一个不容小觑的问题。(2)技术风险。互联网金融需要高端的技术平台做保障,从信息征集、录入到传输,对于技术系统和客户端软件的兼容性、功能性等都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如果不能加以防范、及时克服,一个技术选择失误就可能导致从事互联网金融业务的机构失去生存的基础。第二,互联网金融面临法律风险。互联网金融在我国的发展处于起步阶段,相应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特别是涉及信息技术领域,单凭法律条文并不能全面、彻底地维护交易主体的合法权益。另外,现有的关于银行业、证券业的法规主要是针对传统金融业务制定的,不能完全适用于互联网金融的发展。

3.优势(strengthen)。一是互联网金融拥广泛的客户资源。近年来电子商务平台在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客户信息数据,为互联网金融奠定了广泛的客户资源基础。二是互联网金融具有数据信息积累与挖掘优势。三是互联网金融具有便捷和高效的服务。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交易流程被简化,成本被降低,交易的效率更高,更容易被客户接受;同时,智能搜索引擎可以通过高效的信息搜集工作实现对客户需求的匹配,通过对信息的组织、整理,可以了解客户的偏好、能力等级等信息,大幅度提升了服务的效率[3]。

4.劣势(weakness)。一是操作风险。互联网金融不拘泥于地域,可以突破地点的限制进行,这是传统的商业银行所望尘莫及的。但是,互联网金融服务方式趋向于虚拟性,也就是说,在处理业务的过程中,一旦安全系统出现漏洞,或者在操作过程中出现人为的过失,就可能为其埋下安全隐患。特别是在高端信息技术人才短缺的情况下,任何操作不当所带来的危害都是不可预知、不易控制的,很可能对整个行业都会产生恶劣的影响。二信誉风险。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过程中伴随着众多不可控因素,故障的发生也是难免的,但是,面临客户时,任何失误和损失都是不能接受的,因此,其信誉度很容易打折,进而出现客户流失和资金来源减少等问题,严重制约了整个行业的长期发展。

5.应对策略。首先要改进互联网金融的运行环境。一方面加大硬件投入,增强系统的防攻击、抗病毒能力;另一方面采用身份验证方式限制非法用户登录互联网金融门户网站。其次,健全互联网金融业务风险管理体系。加强互联网金融内部控制,同时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通过建立信用评价体系来提高信用度,增强互联网金融业务的稳定性,逐步提升服务质量,避免客户流失。最后,尽快完善配套的法律法规,制定网络公平交易规则,为互联网金融的安全发展提供切实可行的法律和制度保障。

(二)商业银行SWOT分析

1.机遇(opportunity)。一是商业银行有强大的政策支持。二是商业银行面对汹涌的互联网大潮,商业银行在制定发展战略时必须具备前瞻性,充分汲取网络技术的优势,加快业务创新和服务转型,在强化风险控制的同时拓展业务范围,利用既有的资金、技术、人才优势,不断与时俱进,突破发展瓶颈。

2.威胁(threatens)。如前文所述,在互联网时代,不论是从信息角度,还是从业务层面,互联网金融可谓商业银行的劲敌。

3.优势(strengthen)。一是商业银行资金雄厚、覆盖面广、认可度高、基础设施完善,竞争力强。二是口碑好,品牌效应强,拥有实体经济所独具的安全感,公信力更强。三是管理经验丰富,对于风险的管控能力更强。在多年的发展中,商业银行逐渐形成了能够应对各种突发的风险管理流程,建立并完善了风险控制体系,因此在处理业务中更加从容不迫。

4.劣势(weakness)。一是部分商业银行高管不能居安思危,没有意识到互联网金融的潜在危害,所以对于未来的生存空间持乐观态度。二是商业银行多是风险规避者,对中小企业、小微企业的服务重视不足。三是一些商业银行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和大型股份制银行机构庞杂,官僚气息浓厚,各自为政,难以实现资金供需双方信息真实性的实时匹配。

5.应对策略。一是商业银行要不断加强对信息技术的投入,发展并壮大电子商务平台,提高线上服务的质量,以现有客户为基础,通过各种优惠政策将其转化为网络业务客户,根据客户需求制定发展战略,巩固和扩大客户群。二是商业银行要加强与电商平台及第三方支付企业的合作,在网络交易量剧增的情况下,力求在支付结算领域掌握主动权,收取交易佣金也可称为银行拓展业务的渠道之一[4]。

三、共建互联网金融和商业银行竞争、合作、共赢的发展之路

互联网金融以其支付便捷、资金配置效率高、资金匹配成本低等优势迅速扩张,新产品层出不穷,新业务源源不断,从多角度、深层次冲击着商业银行的发展。但是,互联网金融毕竟还不成熟,资金不足、技术滞后等因素都是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安全隐患时时可能发生,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阻碍了互联网金融前进的步伐,所以,目前互联网金融是无法撼动、取代商业银行的,而其行业模式和盈利模式却给商业银行未来的长期发展带来的“鲶鱼效应”:促进商业银行的战略调整和业务转型,刺激商业银行借助网络技术完善信息体系,在变化的环境中探索出适合自身发展的业务形态。

从长远来看,互联网金融和商业银行应建立竞争合作的关系,发挥各自的优势,谋求共赢。首先,可以共享数据资源与客户信息。将商业银行在实体运营中的合作关系与互联网金融积累的客户信息共享,实现资源优势互补,甚至不失时机地达成交叉营销,进而实现共赢。其次,双方可以联合起来做好贷款业务。互联网金融以丰富的信息数据库可以灵活地调集、整理具备某个特征的客户群,有利于有针对性地推进业务;而商业银行资金雄厚,对于存款的吸收能力和信贷风险的管理能力不容置疑,二者强强联合,可有效避免业务流失,实现共同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邱峰.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冲击和挑战分析[J].吉林金融研究,2013(8):45-46.

[2]郑霄鹏,刘文栋.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冲击及其对策[J].现代管理科学,2014(2):78-79.

[3]戴东红.互联网金融与金融互联网的比较分析[J].时代金融,2014(2):32.

第7篇:商业银行存款业务的对策范文

关键词:市场利率化;风险;应对策略

利率市场化是指由市场供求关系来决定金融机构在货币市场经营融资的利率水平。其实质是一个逐步发挥市场机制在利率决定中的作用、进而实现资金流向和配置不断优化的过程。但是利率市场化并不意味着利率的完全自由化,中央银行仍可以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影响市场基准利率,进而影响其他金融产品的定价。为了促进中国经济以及金融体制的改革,将利率市场化势在必行。因此,商业银行如何以存款市场利率化为契机,自我创新,从而有效优化负债结构、保持盈利增长至关重要。

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意义

(一)利率市场化提高了商业银行经营资源的优化配置

只有将自主定价权还给银行,给银行创造出更加自由的经营环境才能在资金的供求关系中使用资金价格有效地反映资金的供求关系。这样既能促进资产负债的结构化调整、又能在商业银行中形成健康的竞争环境。

(二)利率市场化增强了商业银行的转型调整

在匹配资产与负债手段时拥有更多的选择性,灵活运用管理工具,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提高银行整体的价值。作为资产方,银行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修改不同的利率数值,在定价方面实现有差别化的定价策略。在负债方面,逐步提升主动负债的规模和比重,平衡好风险和回报,做好期限匹配。

(三)利率市场化助推了商业银行业务金融创新

及时转变经营管理和盈利模式来适应市场变化,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将推动金融创新的深度和广度。银行在利率市场化中获得更大的定价权,更加趋向于特色化经营奠定了基础。

(四)利率市场化提升了商业银行客户关系精细化管理

商业银行要将客户的争揽和维护作为工作核心,丰富客户关系管理的手段,为客户提供专业化、多样化、个性化的综合金融服务方案与市场利率密切结合,满足客户的需求,才能实现银行商品的利益最大化。

二、利率市场化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负债业务面临的诸多风险

(一)同业恶性竞争的市场风险增大

利率市场化使得商业银行存款对利率的敏感性增强,而存款是银行的主要资金来源,拼抢存款仍然是商业银行现实可行的主流发展路径,资金价格将成为银行间最直接的竞争手段之一。当银行存款利率低于同业价格,就可能面临丢失优质客户的风险;存款利率高于同业价格又可能面临利息损失。特别是为了满足存贷比指标和资本充足率指标等监管要求,各商业银行势必会使用一切手段以较高的成本来抢夺存款,极有可能发生抬高利率的恶性竞争,从而推动存款利率不断上涨,导致资金成本攀升。

(二)经营管理面临巨大的挑战

利率市场化改变了银行业已习惯的利率决定机制和变动规律,随着存贷利差收窄,过度依赖利差的传统模式会越来越难以为继,商业银行间的竞争不再局限于对客户资源的简单争夺,而是扩展到与存款与贷款以及相关的中间业务领域,这就意味着对商业银行盈利模式、金融产品的定价能力、利率风险的计量技术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外,随着互联网金融与社区金融等新金融模式方兴未艾、金融脱媒加剧以及民营银行的兴起,银行的存贷款规模扩张也会受限,因此,商业银行也必须在政策上要做出根本性的调整。

(三)银行利率风险以及银行利率管理的难度增大

利率的变化往往伴随着利率风险,而利率风险的出现主要看银行对资产和负债的掌握程度。换句话说,银行如果不能控制利率变动的风险则有一定的可能造成更加剧烈的金融风险。在利率波动的情况下,银行的资产收益与价值不对等,负债与价值不对称,这都是造成银行损失以及资产变化的风险之一。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对利率波动幅度以及频率的清醒认识也对掌握利率市场化进程有着很大的帮助,然而由于市场利率的波动对于银行经营的影响非常大因此对风险的监控以及识别对银行来说更具有挑战性。

三、利率市场化下商业银行稳定负债应对策略

(一)加快经营转型步伐

面对利率市场化,拼抢客户资源不再是商业银行之间竞争的唯一焦点,银行的品牌、信誉、实力、存贷款利率报价水平、金融产品创新能力及服务水平等都将成为竞争关键所在,在金融脱媒持续深化、外部监管愈发严格、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里,商业银行应首先立足根本,谋划未来之路,深层次分析自身的市场定位、发展优势和发展能力,认深宏观经济、资金供给、资本监管、风险防控等各方面叠加交错的现实约束,围绕资产负债表推进经营模式改变,在自身发展方向、服务模式、产品设计、经营管理等方面拟定策略、深入改革,做大、做强自身优质产品、优势项目和优势领域,确保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做到胸有成竹、运筹帷幄、稳操胜券。

(二)加大自主创新力度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日新月异,金融市场也不再是一成不变。利率市场化后带来的存贷息差收窄,金融行业竞争加剧,也会迫使各商业银行加强自主创新。一是观念的创新,金融环境的变化,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银行业不再是“一枝独秀”,尤其是存款利率市场化以后,片面追求存款“规模为王”的经营观念将得以改变,取而代之的将是对非生息资产更加理性、审慎的经营态度和“负债经营”向“经营负债”理念的转变,打造新的竞争优势和盈利增长点。二是各商业银行应根据自己的市场定位针对不同的市场和不同的客户特点设计出不同层面的适合市场需求的金融产品。三是对业务流程、内控制度和服务水平等创新,一方面应符合监管要求,有效避免各种操作风险,另一方面可以提高服务效率,提升企业的品牌形象,符合金融市场的发展规律和内在需求。

(三)完善利率定价机制和风险管控机制

在进行利率市场化的同时,银行将会面临越来越明显的利率风险。同时银行在应对利率风险时也更加注重流动性的风险和信用风险以及利率风险的转移。商业银行应建立完善的兼顾风险控制和经营效率的金融产品定价体系,科学地识别、计量和处理利率风险,适时分析资金来源的利率水平。在综合考察宏观经济形式以及掌握资金流动情况之后,银行对自己的利率定价、对手利率定价以及自身经营管理都要进行综合平衡,在深入分析资金的供需以及成本后制定出新的应对策略。通过客户盈利分析模型对不同客户、期限结构、存款黏性、客户行为等综合因素确定合理的存款利率;为了通过各个时期不同的利率水映政策的导向,银行可以建立市场利率信息收集、反馈以及分析,在制定利率预测模型之后降低总体经营成本和风险水平。在降低经营成本取得进展之后,银行可以将多余的资金投放到资本市场中以期获取短期收益,增加主动型的负债比重。控制综合成本,转嫁银行内部不能消化的现实及潜在风险。

(四)加强金融创新,开拓新的收入渠道

利率市场化核心有两个即竞争性市场+金融机构的自主定价权。其最核心是风险的定价,而商业银行怎样对风险定价?是通过金融产品的创新与设计。我们知道,每一个金融产品就是一个风险的和约,即对风险定价,风险管理能力就是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从这个意义上讲,金融产品就是风险管理能力的表现,金融产品创新就是风险管理能力的提升。利率的市场化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是市场经济选择的结果。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只有改变以利息收入为主的经营模式才能给银行的发展打开局面,这对我国银行走向国际、走向综合化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利率市场化对负债业务影响最大,商业银行应首当其冲解决负债产品单一问题,大力推行大额可转让存单、智能存款、账户自动理财服务、账户自动转定期或协定存款、协议存款等负债产品,稳固和抢占营销先机。其次,存款理财化,理财是和存款利率市场化对接最紧密的产品,只有这样才能带动存款的流动性,让存款为银行衍生出更加具体的收益。在合理合法的情况下,实现银行和客户的共赢。

作者:吴金一 单位:河南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高峰,孙伶俐.利率市场化渐行渐近及城商行应对措施分析[J].金融经济,2012

[2]郑杰.利率市场化是银行业竞争的基础[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3

第8篇:商业银行存款业务的对策范文

2014年11月27日,央行召开系统内全国存款保险制度会议,研究部署即将推出的存款保险制度。2015年4月31日,《存款保险条例》,该条例从2015年5月1日起正式开始实行,这标志着我国酝酿了20多年的存款保险制度终于出台,我国正式建立起存款保险制度。

存款保险制度是存款保险机构向投保的金融机构提供保险保障服务的综合性金融管理制度。银行按应保险存款总额的一定比率向存款保险机构定期缴纳保险费,该机构以此建立存款保险基金。当某一银行破产倒闭时,该机构代替此银行在一定限额内对存款人给予存款赔付。

二、存款保险制度对中小商业银行的影响

(一)存款保险制度给中小商业银行带来的机遇

1.降低市场准入门槛,有利于民间资本的进入。长久以来,银行的倒闭常常由政府部门负责处理,由政府财政负责补偿存款人的损失。此举是为了维护金融经济秩序的稳定,实际上是一种“隐性存款保险制度”。政府为了减少银行破产而给自己带来的额外财政支出,往往会对银行的进入设置较高的门槛,阻止中小银行的进入。

存款保险制度建立之后,银行破产的后续赔付工作由存款保险机构负责处理,银行的发展与政府相对独立。政府的利益不受银行破产影响,因此没有必要限制中小商业银行的进入。通过这种方式,存款保险制度就降低了市场准入门槛,有利于民间资本进入市场。

2.有助于提高中小银行的金融创新能力。随着我国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入,资本市场不断放开,公众理财需求也日益多样化。存款保险制度的推出加强了对居民存款的保障,民众对盈余资金的使用意愿更强力,可贷资金的供给增加。银行为了最大化利润,必须不断进行金融创新,增加其负债产品的数量,扩大其业务范围,从而吸收多余的资金供给。另一方面,超出存款保险上限的资金得不到保障,投资者会寻找其他风险规避手段,理财产品的需求也会不断上升,这又激励了银行不断进行各类金融产品的创新。

3.有利于增强中小商业银行融资的能力。中小商业银行具有高负债经营的特点,自有资本比重很小。但面对存款保险制度,以限期较短、次数频繁、数额较小等资金特征的中小商业银行,可以凭借对当地企业熟悉的优势,降低搜集客户资源的成本,节省时间,进而通过快速、灵活的应对策略,获得更多利益。对于地方企业来说,存款保险制度实行之后,他们也更愿意着眼于中小商业银行。中小商业银行相比大型商业银行具有融资、筹资方面的独特优势。例如,像一些风险较低、期限较长的汽车贷款和房屋贷款业务均可以是中小商业银行的业务范畴。

(二)存款保险制度给中小商业银行带来的挑战

1.银行准入标准降低,面临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我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后,中小银行可以以较小的成本退出市场。随着存款银行保险制度的建立和推行,民间资本会不断进入银行业市场,中小商业银行数量必然不断增加,种类也不断增多,这势必会造成银行之间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激烈的市场竞争对中小商业银行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小商业银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否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避免被市场淘汰,是摆在中小银行面前的一个严峻挑战。

2.利率差缩小,影响银行利润。银行属于金融中介机构,其利润的主要来源就是贷款利率和存款利率之间的利率差。我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以后,民间资本进入,中小银行数量增多,市场日趋激烈,中小银行相比大型银行,信用能力上处于劣势。在激烈的竞争中中小银行为了吸收居民存款必然会提升存款利率,增加对民众的吸引力。另一方面,在可贷资金市场上,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打破了过去大型国有银行的卖方垄断地位,市场变得更加充分竞争,可贷资金市场上的价格――贷款利率比之前大型银行一家独大时降低了,容易使得中小银行的利润下降。

三、存款保险制度下,中小商业银行该“何去何从”

(一)调整心态,积极迎接并参加存款保险

存款保险制度的宗旨是保护存款人的利益不受损害,从而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银行存款保险制度下,机遇要远远多于挑战。存款保险制度可以在发生挤兑时有效保护银行,这一点对于中小银行来说十分关键。此外,存款保险制度还增强了中小银行与大型国有银行的竞争力。可以说,只要中小商业银行能准确把握机遇,积极迎接并面对存款保险制度带来的挑战,就能在当前的市场中站稳脚跟,使得自身获得长足的进步和发展。

(二)转变发展方式,进行业务创新

存款保险制度减小了银行挤兑的压力,中小银行应该在发展传统存贷款业务的同时,转变发展方式,进行业务创新。中小商业银行发挥自身的优势,大力发展理财产品、业务等中间业务,拓展表外业务,增加其他服务的营业收入,是其在竞争市场中保持优势的有效途径。

转变发展方式,进行业务创新,投入的主要是人力资本,在银行现有的体制下成本低,效益明显。此外,中小银行还可以针对客户进行专门设计理财产品,这不仅符合现代人对投资理财产品和金融服务个性化的需求,也符合中小商业银行规模小,资金不足的特点。

第9篇:商业银行存款业务的对策范文

【关键词】金融脱媒;中小银行;直接融资

金融脱媒指金融机构(特指商业银行)的非中介化,主要指国民经济生活中资金供应者和需求者逐步摆脱商业银行而自行完成资金交易从而达到投融资效果。包括资金的供给方不再把资金存入银行而是通过资本市场投资来获取高额回报;资金的需求方不在一味的向商业银行借款,而是直接在资本市场发行债券、股票等直接融资工具来获取资金。因此可以推断,金融脱媒现象会造成商业银行存款转移和贷款需求减少,会对商业银行的传统媒介身份带来挑战,并促使银行加快角色转换。

我国“十二五”规划纲要第四十八章,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中提出:“大力发展金融市场,继续鼓励金融创新,显著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拓宽货币市场广度和深度,增强流动性管理功能。深化股票发审制度市场化改革,规范发展主板和中小板市场,推进创业板市场建设,扩大代办股份转让系统试点,加快发展场外交易市场,探索建立国际板市场。积极发展债券市场,完善发行管理体制,推进债券品种创新和多样化,稳步推进资产证券化。推进期货和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促进创业投资和股权投资健康发展,规范发展私募基金市场。加强市场基础性制度建设,完善市场法律法规。继续推动资产管理、外汇、黄金市场发展”。从此章内容可以看出,“十二五”规划中关于金融体制改革内容的实施将加速我国金融脱媒化的进程。

2012博鳌亚洲论坛上,诺亚财富董事长汪静波在“民间金融与银行业的开放”主题论坛上表示,在整个中国融资总量中银行贷款融资占到70%,发债融资大概占20%左右,发行股票融资占7%。对比美国的数据,银行的融资总量只占5%,企业债融资占到70%,股票发行融资占10%,因此,目前我国金融市场还是以银行为中介的间接融资为主,金融风险还主要集中在银行业。金融脱媒化是市场经济和国民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随着“十二五”规划的不断推进,在以政府作为直接融资发展的主推动力下,未来三四年将是我国金融脱媒趋势加速的阶段,资金脱离银行媒介将成为大势所趋。2011年,银行业是我国最赚钱的行业,行业中多一半的利润都来源于存贷利差,试想,随着金融脱媒趋势的推进,银行只靠存贷利差就可获得超高利润的年代将一去不复返,金融脱媒化将给银行业带来巨大地挑战,带来更激烈的竞争。对于银行业群体中,相对弱势的中小银行而言,应及早转变经营战略,尽快适应金融脱媒趋势加剧下的市场竞争。

一、金融脱媒的表现

1.储蓄资产在居民家庭资产构成中的比重下降。节俭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攒钱是中国老百姓的一大爱好,上世纪90年代以前,中国还没有股票市场,更没听说过基金,百姓家里的闲钱主要是存放银行和购买少量国库券,之后随着中国股票市场的诞生和发展,上市公司在增加,基金产品出现、黄金交易市场形成、艺术品交易市场形成等,老百姓的闲钱有了更多的去向。在追求家庭财务自由的过程中,家庭理财成为家庭生活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尤其在居民收入大幅增加而存款利率实际为负的情况下,家庭资产的配置更趋于多样化,“不要把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成为人人皆知的家庭理财箴言。自此,储蓄资产在居民家庭资产构成中的比重不断下降,同时,千方百计吸收存款也成为一些银行尤其一些中小银行的头等大事。

2.企业融资渠道多样化,直接融资比例在上升。企业推崇规模效应,因此有必要进行负债经营,上世纪90年代以前,中国没有股票市场,债券市场主要是国债、金融债。因此银行贷款可以说是企业融资的唯一出路,近年来随着股票市场的不断完善和不断扩容,尤其是建立了创业板市场,为资质好的大中小企业提供了更广阔的融资平台,而且所融资金不需偿还也没有利息成本。另外,我国也在不断完善企业债券市场,为企业通过发行债券融资提供平台,此外,还有深不可测的民间借贷市场,人民银行温州中心支行曾进行的一次民间借贷问卷调查中,有89%的家庭(或个人)和59.67%的企业参与了民间借贷。由此可见,通过银行间接融资不再是企业的唯一出路,直接融资的比例在上升,而且发展速度惊人,尤其是在经济发达的地区。

3.银行存贷业务结构在变化。存贷业务是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其中存款业务被称为立行之本。由于中国民众对储蓄的偏爱,在上世纪末银行存款曾经是老百姓的主要选择,当时银行存款中50%以上的资金来源于居民储蓄,而进入21世纪后,银行吸存总额中,储蓄存款占比在逐渐下降,截止到2011年底下降了将近10个百分点。相反银行同业及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存款在增加。在存款构成中,存款活期化问题严重,尤其是在股市行情好,有明显赚钱效应的情况下。银行的贷款业务中企业贷款的增速缓慢,而个人贷款数量在增加,在贷款期限分布上,中长期贷款增速远远超过了短期贷款的增速。在2000年时短期贷款占到贷款总额的66.16%,中长期贷款只占28.11%,而到了2011年底,短期贷款占比下降到了37.17%,中长期贷款占比上升到了5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