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学校德育的主要功能范文

学校德育的主要功能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学校德育的主要功能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学校德育的主要功能

第1篇:学校德育的主要功能范文

关键词:中职学校 德育 德育的课程性 德育的生活化

一、中职学校德育的课程性和生活化的内涵之界说

1. 德育的课程性

中职学校德育课程性所要解决的是学生的道德所“知”问题,即学生的道德认知问题。中职学校德育的课程性表明,学校德育首先是以德育课程为载体的道德教育教学活动,课程性是学校德育区别于家庭德育和社会德育的突出特点之一。学校德育的课程性使学校德育具有了程式化样式,它必须有德育课程教学大纲、教学计划、课程进度安排、教学评价体系等一系列规范性要求和德育授课教师等教育教学的主客观要素,才能保证学校课程性德育教学活动得以开展。

学校德育的课程性,是通过德育教师的德育课程教学活动和学生对德育课程的学习活动,使学生提高道德认知能力,掌握必要的道德理论知识。学校德育课程性为德育主体提供了系统的道德知识学习过程,德育课程学习的全过程都是在学校和德育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德育课程教学设计中进行的,学生对道德知识的获得主要来源于对德育课程的学习,学习的场所主要在课堂之中,掌握道德知识的主要过程是道德知识的教与学的过程。德育课程的课堂教学作为学校德育的主渠道,使学生能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掌握较为系统的道德理论知识,这是学校德育课程性的主要功能所在。但是学生通过课程性德育所学习的道德知识属于间接的道德经验,这是毋庸置疑的现实,它必须通过生活化德育才能实现由“知”到“行”转化。

2.德育的生活化

中职学校德育的生活化所要解决的是学生的道德所“行”问题,即学生的道德生活实践问题。学校德育中学生的道德生活实践与非学校的社会人的道德生活实践的主要区别在于:非学校的社会人的道德生活实践完全是道德主体的自我行为,是一种非他人指导的道德生活实践;而学校德育中学生的道德生活实践则是在教师指导下的道德生活实践。这种师导性道德生活实践是经过学校和教师的设计和安排的,是在学校和教师道德要求的总体框架下发挥学生道德生活实践的自主性、主动性,可以使学生在有限的在校期间通过开展有限的道德生活实践获得较为系统的道德实践经历,对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起到积极的道德行为转化和道德境界提升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要想使学生真正成为现实生活道德中的主人,则必须让学生用自己的道德思维和掌握的道德知识,对自己的道德生活实践进行自我设计和反思,能自主、自愿、主动地做经过自己独立思考的、具有道德性的事,用自己的“道行”提高自己的“德性”。学生道德生活实践中的师导性和学生的自主性是一种有机统一的关系,即教师对学生道德生活实践的导师作用不是替代学生进行道德生活实践,而是在发挥学生自主实践的过程中进行必要的、适宜的“导行”;同样,学生道德生活实践的自主性也不是要放弃或摆脱教师必要的、适当的“导行”,放任自我道德生活实践,而是在教师的“导行”中自主地开展道德生活实践。

因此,中职学校只有将德育的课程性与德育的生活化有机结合起来,即实现学校德育的“理实”一体和学生道德生活的“知行”统一,才能使学校德育在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中发挥整体育人的作用,而轻视德育的课程性学习或忽视德育的生活化实践,都不是完整意义上的学校德育教育。

二、中职学校德育的课程性教学和生活化实践的有机结合

中职学校德育是课程性德育和生活化德育教育的有机统一,其中德育的课程性教学是学校德育的主渠道,德育的生活化是学校德育的实践基础,二者既是缺一不可的两面一体,又是密切联系的一体两面。学校德育的课程性和生活化的本质,就是强调学校德育教育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必须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

1.在学校德育教育课程性上,既要突出德育课程主渠道作用,又要发挥其他课程的德育渗透功能

德育课是职业学校德育教育的主渠道,这是由德育课的地位与性质决定的。德育课是职业学校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专门课程和主要课程,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关系到职业教育的培养方向和学校的办学方向,关系到职业教育的质量和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它在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方面发挥着学校其他课程和其他工作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因此,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德育课的主渠道作用,就是通过德育课教学,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让学生掌握基本的道德知识。所以在德育课教学中,必须全面落实国家德育课程教学大纲,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道德法制教育、就业创业教育、职业生涯发展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开展以生命教育、安全教育、预防艾滋病教育、预防教育、环境教育和廉洁教育为重点内容的专题教育。

另一方面,要挖掘其他公共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的德育内容,发挥其德育渗透作用。全面挖掘其他课程中蕴涵的德育因素,将内隐的、零散的德育内容显性化、系列化,发挥其他课程的育人功能。例如,在文化课教学中既注重提高学生对文化知识的认知能力和对知识的掌握,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又要挖掘文化课的德育因素,发挥德育的渗透功能,教师在把脍炙人口的名言佳句讲精彩的过程中,还要用德育因素自然而然地润泽学生的心灵,真正实现教学的教育性。

笔者学校是涉农职业学校,在专业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帮助学生树立专业意识,增强学好专业的信心,了解专业发展的前景和人才需求,而且还应根据学校涉农专业特点,在专业教学中向学生介绍中职毕业生在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农民居民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介绍学好涉农职业技能对改变三农现状、提升三农水平、推进大连全域城市化的重要意义,这些都是德育渗透的内容。

2.在德育生活化方面,既要注意学生德育生活实践的师导性,更要注重学生道德生活实践的主体性

一方面,学校要注意系统设计学生德育生活的实践活动,发挥教师的师导性。学校要从德育的社会实践方面,根据不同年龄、不同层次、不同专业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实际需要,对德育实践活动进行系统设计,使学生在德育实践活动中强化公民意识、爱国意识、法纪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职业荣誉感、团队归属感,提高热爱劳动、崇尚实践、奉献社会的自觉性。在系列化德育活动的熏陶过程中,学校要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增强学生的历史文化认同感。

例如,笔者学校对金州新区历史文化和现代城市文明的德育材料进行了选择性设计,以增强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学校通过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参观金州历史博物馆等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金州的过去和现在,了解金州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就,增强了学生对金州这块热土的热爱。学校还对毕业生岗位成才的先进事迹和典型案例进行系列化设计,不断充实和丰富德育内容,以增强学生对职业文化的认同感。

如学校在教学楼每层楼走廊建起了专业长廊、职业墙、职业明星专栏、道德明星专栏,开展各类有意义的学生活动,如学雷锋月活动、学生志愿者活动等,这些系列化的活动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专业、职业情怀,更能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观念和团结友爱、关心他人的精神,同时还自然而然地规范了学生的行为习惯。

另一方面,学校更要注重学生道德生活的自我实践,突出学生的德育主体性。生活是第一课堂,现实是最具有说服力的,道德践行的功效在于使学生通过对日常生活小事的“做”,来感悟良好的道德行为给自己和他人带来的愉悦,对学生道德境界的提升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自觉的道德生活实践,遵守学校的生活规范要求,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和工作习惯,成长为一名合格的中职学生。教育学生要主动地将自己的行为融入社会道德规范允许和提倡的框架内,完成向社会人和合格公民的转变;要自觉地使自己的行为符合行业企业职业道德要求,完成向合格职业人的转变;要把自己的行为自觉地转化到家庭美德的范畴中,孝敬父母,关心家人,热爱劳动,简朴节约,与邻里和睦相处,完成向有家庭美德的人的转变。

在职业学校德育过程中,尽管影响德育实效性的内外因素很多,但是课程性德育中道德知识的“师之所授”和学生对道德知识的“生之所受”,德育道德生活化实践中学生道德行为的“生之所行”和教师对学生道德行为的“师之所导”,则是职业学校提高德育教育实效性的最重要的主体因素。这种主体因素突出表现为:“师”是德育课程性“理论知识”的“授之主体”,是学生德育生活化实践的“导之主体”;“生”是职业学校德育教育课程性理论知识的“学之主体”,是德育生活化实践的“行之主体”。

所以,必须将师生的主动性调动起来,特别是使学生真正认识到道德教育对于人文生命成长、学业事业成功具有不可替代的激励和导向功能,是一个人得到社会认可的首要因素。学生只有对这个问题认识到位,才能对学校德育教育的课程性道德理论学之有知,对生活化德育教育的道德行为行之有为,真正做到“知行”统一。学生只有把学校德育教育看成是“利我”的道德“自育”,才能真正提高学校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王志洲.学校德育课程性特征之考量[J].中国德育,2008(3).

第2篇:学校德育的主要功能范文

涂又光先生的一句话说得好“知道为智,体道为德”,所以道德教育必须结合生活、融入社会。

一、道德社会教育的缺失

社会教育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社会教育指的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之外的文化、教育等机构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个人对各种社会成员所开展的教育。广义的社会教育指的是社会发展、社会生活过程中的具有一切教育意义的一切活动。广义的社会教育包括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狭义的社会教育。我们这里所谈的是狭义的社会教育,主要指的是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对学生产生影响的教育,重点谈的是以社区为主的社会教育。

道德是在人的关系中产生的,源于人的生活,所以它应渗透于人的生活的方方面面。有些学生嘴上能说一套大道理,可是一旦面临现实道德情景,却难以付诸有道德的行为或不知所措。长期以来,我们把德育从完整的教育体系中割裂抽离出来,仅仅靠单独的课程(公民课、思想品德课等)、配备单独的教师、设立单独的机构(如政教处、德育处等),来实施德育。德育是培养学生品德过程,品德由知、情、意、行四个因素构成,所以德育过程也就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德育要发挥知、情、意、行整体功能。德育既不能从人的活动中分离出来,也不能限定德育的空间范围,德育应渗透在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无处不在,无时不在。脱离活生生的人际交往,脱离生活世界的德育课,学生是很难对它产生兴趣的,也就很难形成道德体验,并进行道德判断、选择,进而产生道德行为。因此道德教育必须强调学生的社会实践,如果离开了社会实践,所教的道德只能是空洞的说教,德育也就缺乏实效性。

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中国的社会教育事业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建立更新或完善了一大批与社会教育有关的法律和行政规章;建立了一支庞大的社会教育工作者队伍;获得了社会教育方面的丰富经验。但是这些在很大程度上仍处于一种形式化的状态,如果说结合的比较紧密的话,那也就在时期,况且还做得过了头,在现实的教育体系中,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中,在社会的大环境下,德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仍然是纸上谈兵。作为社会教育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社区教育渐渐走进了人们的视野,承担了社会教育的主要功能。

在21世纪不会外语、计算机的人被列入功能性文盲,那么,从社会能力来说,不能与人友好相处、不能与环境协调一致、情感缺失、生命价值意义缺失的人都可能成为21世纪的新文盲。随着社会的发展,社区不再是一个地域概念,它是架在不同经济收入不同政治地位和不同教育水平的全体成员之间的一座桥梁,从而使各个文化素质的群体和个人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交流、相互理解成为一种可能。社区教育包括学校教育的社会化、社区活动的教育化和居民教育终身化。社区教育在打破教育封闭状态上,在扩大教育与社会各界联系上,在建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社区教育便于统筹社区内的教育资源,密切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的关系,形成教育网络,便于德育的实践和落实。社区教育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强大生命力。以社区为依托来发展道德教育,使学校、家庭、社会趋于一体化,已经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化社会的重要途径。我国德育的发展方向应当由学校道德意识的培养和社区的实践结合起来。

二、国外道德社会教育的成功经验

目前世界各国学校道德教育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道德教育的社会化。所谓社会化,就是全社会各个方面都要重视做好道德教育工作,因为一方面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途径很多,小说、电影、录像、电视、音乐、体育、青年团体、宗教团体和社会活动等各方面的信息每时每刻都在影响学生,而学校不可能成为阻断这些影响的独立的教学机构。另一方面,世界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带来了很多意想不到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光靠学校是不够的。学生的道德教育工作是学校、全社会各个部门的事情,是大家的事情,不能只靠思想政治工作和少数德育工作者去做。

美国中小学普遍开设“公民教育课”和“法制教育课”,全美建立了中学生社会服务网,服务范围不断扩大。具体服务内容,如为穷人募捐,在贫民收容所帮厨,为低能儿童当家教,到社区或学校自助餐厅无偿服务,帮助无家可归者,自愿教跑步、游泳、体操等。全美现有志愿服务人员6000万,中学生占很大比例。教育机构认为,引导中学生尽力而为地贡献自己的时间和才能,做力所能及的无偿服务工作,有利于培养他们对自己公共社区的责任感,一个人年轻时就做好事,往往一辈子都做好事。

在新加坡,学校经常组织学生参加社会上开展的“忠诚周”、“礼貌周”、“孝顺周”、“睦邻周”、“清洁运动周”、“国民意识周”等特别周活动,培养中小学生的公民意识和道德意识。新加坡1999年颁布《共同价值观白皮书》,提出了各种族都能接受的价值观:国家至上,社会为先;家庭为根,社会为本;关怀扶持,尊重个人;,协商共识;种族和谐,宗教宽容。

英国学校的社会活动有两种,即社会政治活动和社会服务活动,英国大多数青年参与到各种社会活动中去,例如,

(1)组织中的年轻成员从1988年的1300人增加到1995年的15000人;(2)在申请参加社会志愿者的全天之员工人员当中,18岁以下占60%;(3)绿色和平组织中年轻成员从1987年的8000人增加到1995年的420000人;(4)一份来自英国志愿者中心1991年大报告中显示,在1990年,有55%的18~24岁青年参与到一些志愿者行动当中去。通过社会活动,使在校学生能够了解不同社会群体人们的需要,增加他们对社会结构和过程的认识,有利于他们的个人与社会道德价值观的发展。

国外的道德教育切切实实的与社会教育结合起来,通过学生参加各种各样的社会活动,在实践中培养他们的道德意识,使他们在生活中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这是非常值得我们借鉴之处。

三、社会教育———我国道德教育亟待补充的一课

当今社会,尤其像我们这样一个正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民主的社会,正确而灵活地做好德育工作,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要想有效地达到德育目的,必须遵循德育规律,掌握德育方法。但重点要落实在德育过程,德育过程的本质是造就德育主体或再生产德育主体的过程。我们不能仅仅把学校德育过程看作是学生接受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而应看成以学校和社会双向互动的教育和受教育过程,学生主体德育的养成过程。在社会转型期,学生处在道德观、价值观逐步形成时期,加上受当今社会价值取向多元化的影响,他们对社会周围的人和事进行道德评价时已经不再轻易的将其简化为二元对立、非此即彼的好坏、善恶的对立。对于学生自己来说,道德评价的结果和道德评价体系不仅会促使其依据一定道德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还会促使其依据一定的道德理想来激励自己的行为。因此,在这一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形成一个自我的良好的道德评价体系,科学客观的道德评价对产生正确的道德行为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对社会来说,有德无才的人是脆弱的,有才无德的人则是危险的。#p#分页标题#e#

道德是个体与社会在良性的、双向互动关系中形成的。

第3篇:学校德育的主要功能范文

一、德育需注重学生的体验

中学德育教学,主要目的是通过德育课堂内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活动把符合社会思想和道德的准则转化为学生个人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中学德育的教学目不仅说明了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同时也告诉教师们,德育教学重视学生的体验与获得,要求教师自身有对德育的本质进行深刻的概括与高度的提炼的能力,也更需要教师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以让学生在德育课堂上多思考多感受为目的,钻研不同的科学的德育教学方法,从而推动德育课堂教学往多元化发展。

面对这一年龄阶段的学生,教师在德育教学过程中需按照一定的要求,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有计划的影响,更需要注意的是德育教学方法。根据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心理特征,教师应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活动来构建体验式课堂,让学生在课堂中体验到学习德育知识、升华个人思想内涵的快乐,进而帮助学生塑造健全人格与正确价值观。注重学生的体验的德育课堂,即能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也能规范学生的道德行为,还能推动学生积极参与服务社会的活动,真正达到摒弃“纸上谈兵”的传统德育教学的目的。

二、建立体验式德育课堂

1. 创设情境

德育教学,与生活体验息息相关,教师可以从学生平常的学习及日常生活中获取相关的素材,用于创设教学内容所需的情景,让学生在所创设的情境内主动观察、自主分析,使得学生自觉主动地去探索和领悟知识。

情境的创设,可根据课文内容做出变化,要是教学内容略微枯燥的话,可以在情境中增添趣味性,吸引学生参与到课堂德育体验中来;要是教学内容是较难理解的话,可以在创设类似的情境时可加入课堂小辩论等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学习知识后通过辩论这一方式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也通过他人的表述丰富学生的知识。

2. 组织社会实践活动

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是体验式德育课堂必须具有的一项教学活动。没有真实的调查与体验,学生光靠教师所创设的情境学习德育,其实只学到德育的表层意义,根本实现不了内化学生的道德道德,升华学生的思想内涵的教学目的。

有很多的教学内容都适合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进行社会调查。如八年级下册大部分的教学内容都是关于公民的权利与义务,那么教师在学生接触了一定的知识后,就可以开展“315消费者权益日”的社会实践调查活动,让学生在做社会调查的过程中切身体验到课本知识的内涵意义,而在往后的日子里,学生也会更加注重这一方面的知识了解。

3. 模拟法律大讲堂

德育课上的教学内容丰富多彩,内容详实,对学生日后的德育操行有着很大的帮助,尤其是通过课文知识教会学生遵纪守法这一方面。不同的教学内容,要通过不同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体验到德育的魅力。如在教学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关于法律这一块的德育教学,笔者认为构建一个模拟的法律大讲堂,是最为适宜的方式。在开展教学之前,让学生通过课前预习,从各种途径搜索关于此节教学内容的知识,在此基础上构建一个模拟法律大讲堂,以模拟法庭庭审过程、模拟律师总结陈词、模拟法官宣判过程等方式,让学生如身临法庭,体验法律的庄严。

第4篇:学校德育的主要功能范文

【关键词】网络德育;高校;德育教育;可行性

随着信息化的普及,人类已经进入了网络社会。而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社会的到来,使传统德育发生革命性的变革。因此,为更好地做好大学生的德育教育,网络德育是现代德育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目前的网民数量已经达到5.38亿,其中青少年大学生网民为主力军,由于学校教育与网络影响的冲突,如何利用好网络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已经成为一个现实的话题,本文从概念、现存问题以及对策方面做出探讨,试图找出有效的网络德育方式。

一、网络德育概念分析

虽然我国“正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正经历着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再向信息社会的转变,尤其是多媒体及网络技术发展而形成的网络社会,给我们带来了一种全新的德育环境。这种全新的德育环境,必然对正处于社会化过程中的大学生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影响,对传统的学校德育来说,可以说既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机遇。“网络道德将动摇既有的道德基础,催生新的道德精神,德育如何适应这种新的‘网络道德环境’,建立‘网络德育’理念,建构‘网络德育模式’”,便非常现实地摆到了广大德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的面前。德育如何在虚拟的网络社会存在?网络中德育的主体是谁,而德育主体的发展又该如何评价?这些思考已不仅表现在德育的目标、内容、方法和手段等等方面,更为重要的是表现在德育的理念上。

网络德育属于现代德育的范畴,是伴随着网络技术的兴起和网络的普及而产生的一种新的德育模式和德育理念。网络德育不仅仅是一种网上德育,即通过网络来进行的思想品德教育(当然,这不仅是重要的,而且也是网络德育得以形成和发展的真正原因,如很多学校都开设了自己的网站,以网络为载体,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更重要的是在日常生活中通过教育帮助人们正确地认识网络、对待网络和使用网络,充分利用网络给我们带来的种种好处,努力使每个网民都成为有道德的网络人。

“主体——发展性”德育理念,是现代德育最为突出的理念。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网络德育不仅仅是一种德育模式,更重要的是一种现代德育理念,它反映了人们在德育问题上的与时俱进。网络德育要求我们一定要跳出传统德育是一种约束人、限制人的陈旧框框,大力弘扬人的主体性,充分发挥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地张扬人的“求真、向善、崇美”的本性,充分发挥现代德育的享受、发展和超越功能,从而最大限度地促进人的主体性的发展,进而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亦即不仅每一个人的发展是可持续的,而是从整体上来看,每一个体的可持续发展不是妨碍而是促进他人的可持续发展。由是观之,网络德育对人的自主自律要求不是降低了,而是相反,要求更高。它绝不意味着一个失去“监控”的网民,在网络社会中可以“为所欲为”甚至“胡作非为”和“无恶不作”。

应该看到,网络的出现,无疑大大丰富和拓展了德育的内容,带来了德育途径和方式方法的革命性变革。为了促进网民的健康成长,我们必须重视和加强网络德育研究,充分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丰富德育内容,倡导个人自律,促进网民主体性发展。

二、网络文化环境下的大学生道德教育问题

由于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已经初步形成,而且他们易于接受新的思想和价值观、喜欢创新,因此网络文化环境下必须根据其特点加以教育和引导:引导、帮助大学生学会关心自己,学会对自己负责;指导大学生提高自我教育力,学会教育自己;指导大学生学会自我控制,保持并增强善的道德力量。

网络社会是一种信息社会。“信息社会的首要资源是信息。信息是一种极为特殊的资源。它通常没有重量,看不见摸不着,而且可以同时存在于不同的地点。信息社会的工具的主要功能,就是制造、存储、发送和更改信息。”但信息是死的,人是活的,信息的价值取决于人们对信息的有效选择和利用程度。但在享受网络带来的便捷生活的同时,我们也不无遗憾地看到它正在受到侵蚀——从聊天室里低级趣味的言语,到黑客的恶作剧甚至犯罪,这一切都在提醒我们,净化网络环境、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已成为一个刻不容缓的课题。网络道德是网络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网络社会生活正常运行的重要保证。要想使互联网不至于变成“互骂网”、“互乱网”,成为高道德的网络人,显然是网络社会对全体网民尤其是为主体的青年大学生的一个基本要求。如同现实社会需要道德一样,网络社会显然也离不开网络道德。

“凡事都有该做的时候。我们应该做的是适时的事。”德育理论要想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就不能不关注那些新生的社会生活现象,做到与时俱进,只有这样,德育理论才能富有其强大的生命力,才能焕发出其青春的光彩;反之,那种僵化的、停滞不前的德育理论不仅是苍白无力的,而且也是没有生命活力的。建立“网络德育”理念,建构“网络德育模式”,既是德育理论创新的需要,也是德育理论与时俱进的重要表现,更是学校德育责无旁贷的责任。

三、高校网络德育的可行性

由于网络世界是身体退隐的世界,无法“修身”,那如何“养性”?现在学校的网络教育往往通过建立教育网站让学生自主学习,但学校不能借助法律让大学生必须像学习一样去浏览网站,即使有学生访问人也不多,因为几乎没有人上网的目的是接受道德教育。可以说,所谓网络德育是无对象的,无法指向任何确定的人。没有确定的对象。

虽然网络世界中身体退隐的道德后果是多方面的原因,但学校依然可以有所作为。学校教育首先应该做到坚守自己的身体性。网络时代的学校教育不是反网络的,对网络应该持一种开放的心态,积极利用网络;同时,网络时代的学校教育又不是“随网逐流”的,应该有自己的立场和坚守。坚守身体在场,是网络时代学校教育的第一道防线。在此基础上,学校教育才谈得上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弥补网络世界因身体退隐所衍生的道德后果。

第5篇:学校德育的主要功能范文

【关键字】中职 礼仪教育 德育

随着职业教育改革的进行,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理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国家大力推行素质教育方针的指引下,中职院校普遍开设了礼仪课程,把学校德育工作的重点放在文明礼仪和职业道德的培养上,积极全面的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合格人才,满足人力资源市场的需求。

一、开展礼仪教育的重要作用

1、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礼仪文化

古代中国素以“礼仪之邦”而著称于世,讲“礼”重“仪”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美德,源远流长的礼仪文化是先人留给后人的一笔宝贵的财富。礼仪教育,自古以来就是对人进行道德教育、完善人格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礼”的教育,使每个人做到知书达理。孔子曰:“不学礼,无以立”;荀子则强调:“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这些精辟的论述从不同角度深刻地揭示了礼仪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对中职院校学生进行礼仪方面的教育,是对我国优秀的传统礼仪文化的传承具有重要且深远的意义。

2、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无数事例表明,走向事业辉煌,开创成功人生的关键,是具有品德高尚的情操。我国中职生绝大多数处于15~20岁之间,正处于青少年时期,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不再是较盲目地接受身边人的影响,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因此中职院校不仅要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学习,而且应将礼仪教育作为德育教学的突破口,通过多种形式积极开展,让学生明确地掌握符合社会主义道德要求的礼仪规范,并指导他们在实际生活中如何按照礼仪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从外在形象的塑造到内心境界的追求,真正做到“诚与中而形于外,慧于心而秀于言”。影响和改变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等,最终目的是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

3、开展礼仪教育,加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

加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事关青年学生能否健康、顺利发展,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当代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有两个方面:一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二是提高学生文明素质,两者是息息相关的。其中文明素质教育与任何其他素质教育相比都应该处于优先地位,正如俄国哲学家赫尔岑所说:“生活中最重要的是有礼貌,它比最高智慧,比一切学识都重要。”学校则是进行文明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开展礼仪教育活动,能够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优雅的气质风度和规范的言语行为,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彼此互尊互爱,形成和谐愉悦的人际关系。同时,能够改善学生的道德观念,净化校园风气,对提高学生素质、维护校园秩序,促进校园文明,丰富校园文化,构建精神文明校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礼仪教育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礼仪修养,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让文明之花在校园里遍地开花。

4、开展职业道德教育,适应社会时展的需要

中职院校培养的是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中职生不仅要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同时还应该具备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品质。中职学生即将步入社会,他们有一种强烈地走向社会的愿望,又普遍存在心理困惑:例如怎样在短时间内适应工作环境、如何与领导及同事打交道、如何设计自我形象、如何尽快适应社会生活等。通过礼仪教育,学习掌握现代社会需要的礼仪规范,对提高学生的人际关系处理能力,更好地适应未来工作的需要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醇化社会风气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中职院校肩负着为社会和企业输送职业道德素质高、业务实践能力强的一线岗位人才,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技术支持和文化贡献的责任。

二、开展中职学生礼仪教育的有效途径

高职院校开展礼仪教育,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日常交往的基本礼仪规范和职业礼仪的要求,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和水平,为其走向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结合中职院校学生的现状与特点,对中职生进行礼仪教育的主要途径有以下几点:

1、常识礼仪教育与职业礼仪教育相结合

常识礼仪教育目的是通过学习,让学生掌握礼仪的基本常识和行为规范。主要内容包括个人基本礼仪、一般社交礼仪、学校礼仪等方面,强调的是教学内容的普适性。这就要求学校在开展常识礼仪教育时要注意两点:一是要积极倡导全员参与。每个人都争做礼仪的表率,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二是要认真落实在一切行为上。古人云:不以善小而不为。其实礼仪的体现不是在某一个特定的环境,也不是某一个特定的时间,而是体现在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从细微处见真涵养。

与常识礼仪教育相比较,职业礼仪教育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和专业性,是根据学生所学专业的不同,帮助学生熟悉岗位要求,熟练运用与职业相关的各种礼仪规范,强调教学内容的实用性、操作性和专业性。作为中职学校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实施:1)、学校领导重视毕业前学生的职业礼仪教育;2)、充分发挥班主任在毕业班学生礼仪教育中的重要作用;3)、开设就业指导课程或系列讲座,对毕业学生进行系统礼仪指导;4)、结合就业实际,利用各种形式开展学生礼仪教育等。可以说,礼仪常识教育是基础,专业礼仪教育是重点,二者互为补充,密不可分。

2、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注重实践

礼仪课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技能型课程,教学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了解、掌握礼仪知识和礼仪规范,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把道德规范和礼仪行为的养成贯穿于学习生活的全过程,体现在日常行为的各方面。如最简单的站姿、坐姿、走姿等都需要反复的示范、演练才能够使学生逐渐改掉生活中长期积累下来的小动作和不良习惯,实现礼仪教育的教学目标。因此礼仪修养的关键在于实践,离开实践,修养就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单纯的采用传统课堂讲授的方式,就会产生教师讲得乏味,学生听得无味的结果,这样学生不仅缺乏学习兴趣,也不能熟练的运用礼仪规范。因此,在礼仪教学过程中,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将学习内容进行分类归纳,合理采用音像图示法、案例分析法、情景模拟法、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不断地实践和反复训练,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活动策划和组织协调能力等,使学生能够联系实际熟练运用礼仪规范。

3、加强规章制度建设,建立有效的评价和监督机制

礼仪对行为的规范作用,需要自律,同时也需要“他律”,即靠社会舆论来监督。所以,仅靠引导是不够的,还需要制定和完善必要的各种管理规章制度来做保障。如学校制定相关的《礼仪规范细则》,并加强监督和反馈;定期利用班会时间,检查学生对《礼仪规范细则》的掌握情况,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总结,肯定成绩,指出不足,提出整改的要求与措施,逐步规范学生自身行为,提高自我约束和自我克制的能力。制定规章制度,形成健康的舆论,创设良好的校园礼仪氛围,对于礼仪教育的开展是十分必要的。

4、重视教师礼仪素养的示范作用

教师是礼仪教育的主要实施者,也是学生直接仿效的对象,对学生文明礼仪行为习惯的养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促进作用。英国教育家洛克在《教育漫话》中指出:教师是“铸造儿童的模子”。教师的仪表端庄、大方、风度优雅,可以给学生充实、稳重、积极向上的感觉。作为教师必须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这种榜样作用,规范自己的行为举止,按照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等职业道德规范和标准行事,以身作则,在一言一行中为学生树立良好的礼仪示范榜样。教师只有把言传和身教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在礼仪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总之,加强中职生的礼仪教育是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一项牵涉整个社会的系统工程,更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树立整个社会的文明水平,防止和抵制不文明习气的蔓延等等都有着积极的推进作用。

参考文献:

[1]赵世平.中职生礼仪[M].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2]智元媛 陈丽梅.浅谈高职学生礼仪教育的意义和途径

[J].教育与人才.2010.

[3]刘建龙.高职院校礼仪教育初探[J].大学时代.2006.

[4]黄亚兰.礼仪教学改革初探[J].武汉生物工程学院学报.

2008.

第6篇:学校德育的主要功能范文

一、开展丰富的文化活动

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体现,是育人的重要途径。为此,我校充分挖掘潜力,广泛运用教育资源,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包括:

1、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主题班会。

根据新时期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目前社会普遍关心的问题,我校创设了三大主题班会:养成教育(主题有:做一个讲诚信的人、做一个有责任的人、朋友与友谊、我心中的偶像、自信与成功等);感恩教育(主题有:感谢父母、感谢老师、关爱、名人激励我成长等);心理辅导(主题有:如何适应新环境、克服心理压力,做生活的强者、心理调试——相信自己、如何正确对待失意等)。有时还邀请家长参加,收到了较好的教育效果,如黄太福老师的主题班会——感谢父母,生动精彩,父母和子女相拥而泣,班主任及前来听课的兄弟学校的老师也留下了感动的眼泪,并响起了阵阵掌声。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主题班会,已成为我校德育教育的一道亮丽的风景,得到了家长、社会以及上级主管部门的肯定。

2、国旗下的讲话,庄严的正面教育。

我校坚持每周一的升旗制度,充分利用国旗下的讲话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如爱国主义教育、前途理想教育、集体主义教育、文明礼貌教育、诚实守信教育等等。话语虽不多,但非常注重实效,在庄严的国旗下,严肃的氛围中,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国旗下的讲话已成为我校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的、高效的渠道。

3、发挥媒体的作用,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我们充分利用好广播、橱窗、黑板报等校园文化设施,充分发挥其宣传作用,努力营造正确的舆论氛围,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情操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学校广播室每天广播时间1小时,除了宣传学校好人好事、扶正贬邪外,还根据学生年龄和兴趣特点,在不同时段设计了不同的广播板块,大大活跃了校园文化氛围。橱窗、黑板报也成为学校专题教育的宣传窗口,学校和社会的重大事件、评论及学生对专题教育的体会都能够在校内橱窗和黑板报中得到直接的体现,有力地配合了学校工作,提高了教育效果。

4、开展各种课内外活动,搭建个性发展平台。

我们充分广泛地开展各种课内外活动,为全面培养学生个性特长搭建起一个又一个发展平台。如“创建安全文明校园”、“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珍爱生命,拒绝”、“拒绝管制刀具进校园”、“节约从我做起”、“做一个文明的小学生”等专题活动,既进行了思想品德教育,又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开拓了同学们的视野;“祖国在我心中征文比赛”、“元旦文艺汇演”、“手抄报比赛”、“书画大赛”、“六一游园活动”等课外活动,为学生提供表现舞台,展现了学生的个性特长;“消防应急演练”、“地震应急演练”等实践活动,让师生学会面对突发事件紧急自救的知识,大大增强了师生的安全意识。

通过广泛开展各种课内外活动,进一步净化了校园文化,抵制了消极、腐朽思想的渗透,抑制了低级、庸俗的文化趣味和非理性文化倾向,引导了校园文化向健康高雅的方向发展,也推动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提高了德育的实效性。

二、扎实抓好品行养成教育

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是是德育工作中最“实”的部分,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是德育工作的中心环节,是反映学校德育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志。我们突出抓了两个方面:

一是完善“他律”,倡导“自律”。

通过《学生守则》、《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实施及校规、班规的制订与实施,使学生熟知并达到学校生活中具体的行为要求;建立良好的奖惩与激励机制并及时分析总结学生品德行为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在班级中创设产生良好行为的情境,形成健康的舆论,杜绝不良行为的发生,形成“他律”。有了严格的他律,还要辅之以受教育者的内心自律。因为一个良好言行习惯的养成通常都需要经过自觉地练习和实践才能定型。我们鼓励并提倡学生进行自我教育,通过树立榜样,创设条件,让学生在实践中懂得人要做自己言行习惯的主人而不是奴隶。良好的言行习惯形成的过程是一个人将外在的要求内化为自身需要的过程。

二是扎实抓好生活细节,促进养成教育。

在师生中广泛倡导“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学校无小事,事事皆育人;教师无小节,处处是楷模”等古训和格言,提倡“寓卓越于平凡,寓成功于细节”等理念,及时运用表扬与批评、肯定与否定等集体舆论手段,并与家庭教育达成共识,让学生真正“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经过不懈努力,我校全体师生讲学习、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已蔚然成风,已经形成了良好的校风和学风,“人人是赤小形象,个个是赤小环境的保护者”的局面已经形成。

三、创建优美的物质环境

物质环境是校园文化的“硬件”,没有完备的“硬件”系统,校园文化就得不到健康的发展。为了优化育人环境,树立鲜明的学校形象,形成有文化底蕴的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我们从办学宗旨、办学理念、学校历史、发展规划、师生规范等方面综合考虑,形成特色鲜明、统一和谐的校园形象。

1、加大经费投入,科学规划校园整体布局。

我们以优化育人环境为切入点,以营造高品位的文化氛围为突破口,以创建“县级名校”为发展目标,不断加大经费投入,对校园进行了布局调整,教学区、生活区、运动区已完全分开,新建了特色鲜明、寓意深远的学校大门和硬化了宽敞美丽的校道;美化绿化了整个校园,使学校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美丽幽雅。

2、重视人文建设,提高校园文化品位。

“处处是教育之地”,是我们力求让校园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体现出学校文化特有底蕴的校园建设原则。走近校门,“改变自己从今天开始,良好习惯成功的起点”的大型标语,激励着师生拼搏进取;进入校园,“文明、自信、求实、创新”的校风,“厚德、博学、自强、奋进”的校训,“博爱、严谨、敬业、奉献”的教风和“自主、好问、乐读、精思”的学风,庄重、醒目,催人奋进;“奋斗改变人生,拼搏创造辉煌”等警句,耐人寻味,时刻激励着学生的斗志;文化长廊中的《学生守则》、《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时刻提醒着学生;巨幅《中国地图》、《世界地图》让同学们胸怀祖国、放眼世界,时刻激起学生的爱国之情;学生作品展,展示了我校素质教育的成果。润物细无声,墙壁会说话,花草也赋诗,设施能启智,学校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成为知识的载体。通过精心设计,把教育目的和科学文化知识,融进校园的每一个角落。

3、人人参与,构建各具特色的班级文化。

教室是学生在校园里感情最深、影响最大、最主要的学习、生活场所。为了给学生提供一个对他们潜移默化最直接、最有效、最重要的育人环境,也为了给每一位学生提供展示才华,挖掘潜能,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舞台,在校园整体规划的同时,学校还创造性的让全校学生共同参与年级、班级文化建设。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设计的班级环境,凸现出班级特色和散发出浓郁的文化气息,教室的墙壁变成了学生学习创造的天地。走进教室如同走进了知识的海洋,不同的年级不同的班级有不同的栏目。一扇扇别具特色、富有新意的班门脱颖而出;彰显个性的班风折射出班级特色;室内的环境设计别有新意:名人画像、名言格言、学生书画散发出浓郁的文化气息;“社会一角”使学生对社会多一份关注、多一份了解、更多一份责任;“学习园地”展示了学生各类优秀作品,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知识的魅力;“心里话”加强了师生之间的沟通,拉进了师生间的距离;“班级之星”带动了全班,坚定了信心,每一颗“星星”都看到自己的点滴进步,骄傲的告诉同学和老师:我能行,我最行;“父母的叮咛”让孩子们读懂了父母的融融爱意、良苦用心,知道“可怜天下父母心”;“巧手慧心”展示学生的个性、才华。经过一年的实践和不断完善,班级文化建设又成为了我校另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得到了教育行政部门的充分肯定。

四、树立可学的师生楷模

第7篇:学校德育的主要功能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高校;创新人才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2)30-7250-02

计算机应用迅猛发展,网络应用不断扩大,如远程教育和虚拟大学的出现等,使得基于Web的在线教学系统成为现实。基于Web的教学系统可以发挥网络的优势,建立大型、高效、共享的题库和实现随时随地的学习,降低教学成本,减少人为干扰,减轻教师负担,节约人力、物力和财力。那么高校如何利用计算机网络培养新时代创新人才。

1 搭构网络平台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基石

通过互联网进行教学关键是要建立一个畅通的教与学的沟通平台,这样可以方便地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从而在教与学之间实现一个方便、快捷、畅通的沟通平台。我院采用《计算机基础教学网站》,本教学网站选择了Windows平台下的网页开发软件Dreamweaver、Flash、Fireworks网页制作三剑客开发软件,为了实现动态网页后台管理目标,还采用了技术开发,运行该网站的服务器需要装上 Framework 2.0以上版本,并且需要IIS网络信息服务的技术。该教学网站采用从数据层到应用层,最后到用户接口层进行设计。该教学网站系统主要功能如下:

1)分级别管理系统的前台、后台程序。

2)用户个人注册信息管理及的信息。

3)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块设计,包括教学大纲、教学录像、案例教程、教学课件。

4)全国计算机一级考试模块设计,包括综合测试、上网IE、演示文稿、电子表格、文字处理、基本操作、理论选择。

5)数据管理,包括删除数据,删除管理员等。

2 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平台进行人才培养教学

本教学网站是采用技术和 Framework 2技术开发的动态网站。有后台管理和前台管理模块,网站在设计上采用从数据层到应用层,最后到用户接口层进行设计。

《计算机基础教学网》基本实现计算机基础教学和NCRE一级MS考试的内容,实现了网络多媒体教学的规范化、自动化以及信息化。主要内容有: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块设计,包括教学大纲、教学录像、案例教程、教学课件;全国计算机一级考试模块设计,包括综合测试、上网IE、演示文稿、电子表格、文字处理、基本操作、理论选择。该网站突出了稳定、实用、操作简便、后台管理更新教学内容等特点。

该教学网站的设计突出实用、简便的特点,完全符合当前高等院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工作的实际需求,实现网络多媒体教学,更有效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实践能力,从而提高计算机等级考试的通过率和提升高等院校大学生就业的竞争力。

3 发挥网络教学的有效策略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途径

教学网站的服务器选择Windows Server 2000/2003操作系统,它具有稳定、可靠,提供了大量的内置服务有,其操作界面更是直观简便,打开教学网站的操作系统和IE浏览器为现成的本机系统,方便学生用户随时随地浏览网站。因此网络响应速度快,服务器对整个平台提供后台数据库支持,管理员完成可以在任何一台工作机对网站教学内容更新、管理等操作。

我院部分计算机基础实验室服务器接入安装了《计算机基础教学网》,实验班学生在《计算机基础教学网》实验室内进行网站教学,师生完全在网站内进行教学,上表是一些班级经过两年的教学检验结果。

通过上表可以看出利用《计算机基础教学网》网站进行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班级一级MS-Office过级率高于普通班约10%,实验班英语0802、日语0902一级通过率高达100%《计算机基础教学网》的使用效果好,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根据高校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方向,以社会需要为导向,以国内外相同专业人才培养同质性成功经验为借鉴,以学生的实际状况为依据,为社会培养更多在技术与管理领域的应用型、实用性高级人才,使学生成为社会各项事业的可靠建设者和接班人。在我校实现了“教考结合”的《计算机基础教学网》进行网络多媒体教学,实现教师教学的方便,学生学习过级考试的网络平台。

参考文献:

[1] 张海霞.论网络对人际关系的影响[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5):154-155.

第8篇:学校德育的主要功能范文

关键词:高校;基础课;大学生廉洁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2)11-0140-04

当前,在学校开展科学系统的廉洁教育已是全球共识。2003年第五十八届联大通过的《联合国反腐败公约》,要求其成员国将廉洁教育作为“中小学和大学课程在内的公共教育的内容”。国家教育部发出的《关于在大中小学全面开展廉洁教育的意见》要求“从2007年起,在全国大中小学校开展廉洁教育。”在《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工作规划》中,进一步强调:要按照《关于在大中小学全面开展廉洁教育的意见》,在学校德育教育中深入开展廉洁教育,丰富青少年思想道德实践活动。这些,都表明了加强大学生廉洁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一、高校开展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必要性

廉洁教育不仅是我国自古就有的传统教育,也是我们党和国家对青年工作的一贯要求。大学生热情高,思维活跃,乐于接受新鲜事物,是最有活力的人群之一。但是,由于涉世未深,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尚不成熟,是非判断能力、自我控制能力还比较弱,容易受到社会生活中不良风气的影响。很多在校大学生认为,“廉洁应该是政府官员的事”,与己无关。实则不然,大学生和廉洁的关系其实并不远。

高校本是传授知识与学习知识的神圣殿堂,然而在这里也混杂着一些不和谐因素。随着时代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达,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已经不再满足于简单的吃饱穿暖的生活。于是吃要高档,穿要名牌,用也要时髦。更有甚者,少数学生开着私家车来上学……盲目的消费观念和攀比之风在学生中日渐盛行;有些学生平时不努力学习,考试作弊现象屡见不鲜;少数学生企图通过不劳而获去谋求个人私欲,偷窃作案时有发生;学校学生社团的经费,班级的班费,都是学生在管理,一些学生干部已开始“模拟腐败”;部分大学生诚信缺失,恶意拖欠学费,骗取或拖欠国家助学贷款;还有的毕业生在求职材料中夸大其词,与用人单位签订协议后不履行合约,等等。这些行为丧失了一个大学生应有的道德品质。

高校的主要功能是培养人才、输送人才,为社会提供服务。因此,高校要把为推动社会发展服务、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的观念渗透到大学生培养的各个方面,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大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当前,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在市场经济背景下,高校已经不再是纯粹的象牙塔,大学生对社会上存在的各种腐败现象,尽管深恶痛绝却又无可奈何,思想上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侵蚀。如果对此不加以重视,不采取任何措施,听之任之,势必影响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从长远来看,无形之中就增加了反腐倡廉工作的难度。因此,在高校开展大学生廉洁教育是具有前瞻性的、从源头上预防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系统工程,更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政治保证。

二、大学生不廉洁现象产生的根源

大学生因时代的发展享受着丰厚的物质生活,这也促使了一些人思想上懒惰了,培养了贪婪的恶习,更受到社会上某些不良风气的影响,涉世不深的学生过早的被暴露在社会阴暗面前,使其不成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了问题。

1.思想上缺乏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法制意识

理想信念是一个人成就事业的力量源泉和精神支柱,是实现人生价值的精神动力。今天的高校学生就是明天的建设者和管理者,他们的理想信念是否坚定,对党的事业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现在的大学生由于单一的生活环境和人生经历使他们在理想信念方面还没有机会去亲身体验经受考验。一旦走向社会,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尤其是各种各样的诱惑,很难保证一部分人的理想信念不会出问题。

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一些唯利是图、损人利己、忘恩负义的负面现象,使置身之中的大学生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社会上的拜金主义、极端利己主义和个人本位思想改变了大学生对个人物质利益和金钱的认识,使他们的想法更趋向于急功近利和追求实惠。社会上的腐败现象和屡禁不止的不正之风,难免使他们丧失价值操守,被动地消极认同。

2.学习上缺乏动力和自律能力

大学校园里因为没了家长的监督,少了教师的督促,校园出现旷课、逃课的现象,这就暴露出大学生的学习缺乏目标和动力。通过激烈的高考竞争,进入大学后,不少学生认为得到了解脱,于是产生“歇歇脚,松口气”思想,出现了“动力真空带”或“理想间歇期”,结果到期末考试成绩不好,甚至可能出现不及格或留级现象。没有长远的目标,就不能在无人监督的环境里继续努力,更不可能在艰苦的环境里继续拼搏。

3.生活上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

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革命先辈取得革命胜利的制胜法宝。但是在当今的大学,随处可见的浪费、盲目消费、攀比消费、潮流消费、“面子”消费、超前消费等不良消费行为在校园中蔓延。据中华全国学生联合会及相关监测机构的调查报告显示:大学生人均年消费水平超过城镇居民人均年收入,部分大学生休闲、通讯、情感消费问题较为突出,其中有70%以上的大学生在不同程度上有饮食浪费现象,80%以上的大学生过生日都要请客,90%的拿奖学金要请大家吃饭。

4.做人缺乏诚信

长期以来,我国的应试教育模式以学生的升学率、就业率作为衡量学校、教师和学生的标准,在这一价值取向的影响下,不可避免地忽视了对学生的诚信教育。一些高校过于注重教育的功利性,以学生的就业率以及教师的科研成果和数量作为衡量尺度,忽视了对学生的生活细节和身边小事的教育,加上近年来不断见报的高校腐败案、教师的学术造假案等,对学生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致使大学生将观察了解到的一些社会消极现象当作了社会本质,从而误导他们放弃诚信观念。

三、蕴含于“基础”课中的大学生廉洁教育内容

大学生作为即将步入社会各个领域的一个特殊群体,是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力军和可靠的接班人,对大学生进行廉洁教育能在一定程度上遏制腐败风气的盛行,从而有助于大学生走进社会后能够保持清正廉洁。高校开展大学生廉洁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多种多样,笔者认为在当前形势下加强大学生廉洁教育,必须发挥课堂教学的重要作用,尤其是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基础”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必修课程,也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基础”课是学生进校后的第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融思想性、政治性、知识性、综合性和实践性于一体,集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法律教育于一体的课程。其内容涉及理想信念、爱国主义、人生价值、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等。针对大学生不廉洁现象产生的根源,结合“基础”课的教学内容,可以有效实施大学生廉洁教育。

1.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廉洁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确立了廉洁教育的指导思想,规定了廉洁教育的目标方向,指明了廉洁教育的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确定了廉洁教育的荣辱价值取向。

廉洁教育要以先进的廉政理论为指导,以先进的廉政思想为核心。是科学的世界观,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更是廉洁教育的灵魂。一定要用发展的、中国化的指导大学生廉洁教育,才能保证大学生廉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更是廉洁教育的主题,它充分反映了我国最广大人民的共同愿望、利益和要求,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为之奋斗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是指引中国走向复兴的伟大旗帜。这个共同理想就是要建设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一个经济富强、政治民主、精神文明、社会和谐、实现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这样的价值追求也是廉洁教育所要达到的目标要求。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也是廉洁教育的精髓。民主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一个民族在历史进程中所形成的反映这个民族最本质的内容和当时代的民族特质。因此,要使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成为对每个人的行为进行道德约束和价值判断的行为准则,同时以创新的精神不断进行廉洁教育制度、机制和工作方式等方面的改进。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也是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基础。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贯穿社会生活各个领域,鲜明地指出了提倡和赞扬什么,反对和抵制什么,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了基本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所以,树立鲜明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确立正确的社会价值导向,是搞好廉洁教育的道德基础,让大学生们明辨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自觉按照社会主义荣辱观要求规范行为,自觉抵制各种腐朽思想,从灵魂深处筑起反腐倡廉的牢固防线。

2.以为人民服务的科学人生观武装大学生思想

从古至今,人生观问题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新时代的大学生对于什么是人生观、应该树立什么样的人生观,必须有清醒的认识。

人生观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人生目的、人生价值和人生态度。人生目的就是人生所追求的目标,有终极目的和具体目的之分。终极目的是人生实践活动的总目标,贯穿于人生历程的始终。具体目的则是人的具体实践活动的目标。终极目的的实现依赖于一个个具体目的的实现,而具体目的有赖于终极目的的指导。人生价值是一个人的一生对于社会和自身所具有的作用和意义。个体的人对社会和他人的生存和发展贡献越大,其人生价值也就越大。人生态度则与人生目的和人生价值有着紧密的联系,它是人们对人生问题所持有的较为稳定的心理意图和行为倾向,是认识、情感、信念的总和,是人生观的具体表现。

学校廉洁教育的目的是培育学生廉洁观念和廉洁意识,廉洁观念不仅仅是懂得廉洁的知识,重要的是要让廉洁以及与此相关的德性走进学生的心里,成为他们骨子里面的东西,成为他们抵抗社会诱惑的本性。学校廉洁教育的根本就是教育和帮助大学生树立起科学高尚的人生观。

尽管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涌现过形形的人生观,但只有以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才是科学高尚的人生观。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符合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全部社会发展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社会财富、推动社会变革的历史,人民群才是历史的真正主人;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符合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客观要求,即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人民群众的共同富裕。反映的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社会的整体利益;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符合关于人的本质的科学理论,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人只有在相互依存、配合、服务的过程中,在以自己的实践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相对独立地存在和发展,也就是通过分工和合作,通过相互的服务,通过满足他人的需要而得到自己需要的东西。这实质上是“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平等互助合作的社会主义条件下的新型人际关系。

只有树立了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才能不为狭隘私心所扰,不为浮华名利所累,不为低俗物欲所惑,才能时刻以人民利益为重,才能在遭遇困难和挫折时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去克服。现实生活中的部分大学生中出现的计算机犯罪、经济犯罪、金融犯罪、高科技犯罪,产生的理由简单明了,就是为了生存,利用现有知识获取不义之财。大学生走上社会以后,在权力、金钱以及其它各种利益诱惑面前,不可避免地会燃起种种欲望,导致内心的多种矛盾和冲突。所以,用科学高尚的人生观武装大学生的思想,帮助他们筑起牢固的思想防线,形成“廉洁光荣、腐败可耻”的行为价值取向,学会自我约束,自我控制,自觉抵御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错误的人生观,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思想等。其中,拜金主义思想尤其是引发钱权交易、行贿受贿、贪赃枉法等丑恶腐败现象的重要思想根源。

3.以诚实守信为切入点的道德教育

诚实就是真实无欺,既不自欺,也不欺人;守信就是重诺言,讲信誉,守信用。就个人而言,诚实守信是高尚的人格力量;就社会而言,诚实守信是正常秩序的基本保证。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活动中,诚信是基础规范。随着社会的变革,时代的发展,往日的计划经济逐渐被以竞争为主的市场经济替换,人们的思想观念也慢慢发生了变化,一些人在权力、金钱的冲击、腐蚀下,诚信观念日趋淡化、缺失,因而在法律难以涉及的时候,会做出违背道德要求的事,这些不诚信的行为最终都会受到市场的惩罚。要以此教育大学生,不论是以消费者或是经营者、生产者的身份参与经济活动时,都要讲究诚信。

诚信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点,大学生是高级人才,更应该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大学生首先应做一个合格的公民,才能成为“国民表率、社会栋梁”。大力开展社会公德教育,帮助大学生养成科学、文明、健康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培养诚信观念和规则意识,从而逐步形成诚信为本、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校园氛围。

诚信也是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大学生廉洁教育就是一种上岗前的职业道德教育,关乎到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职业诚信素质、职业规则认识。要告诫将来走向社会的大学生,踏实做事,清白做人,时刻注意自重、自省、自警、自励。从职业的视角探讨和实践大学生廉洁教育,更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廉洁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道德教育的内容包括提高道德觉悟和认识、陶冶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树立道德信念、培养道德品质、养成道德习惯,等等。大学生廉洁教育以诚信为切入点,通过对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的传承和社会主义道德的学习、践行,使大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态度和道德行为能够很好地协调起来,增强理性思辨和分析选择的能力,确立高度的自觉精神,真正做到“见贤而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