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小商业银行发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在我国金融体系当中,中小商业银行逐渐成为了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对于社会经济的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中线商业银行的出现,使得原有的垄断的局面,发生了改变,也丰富了金融市场的形式。促进了金融业向买方市场的发展和转变。但是,随着我国市场开放性的不断扩大,外资银行大量进入我国,同时随着四大国有银行的改制,使得中小商业银行的发展受到了较大的影响。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下,中小银行应基于发展现状,明确发展问题,尽快摸索出新的发展对策,从而得到良好的生存与可持续的发展。
中小商业银行的概述
中小商业银行的含义、范畴。对于中小商业银行的界定,主要是根据资产额为标准进行的。除了传统的五大国有商业银行之外,中小商业银行主要包括了城市农村信用社、股份制、区域性的商业银行等,都是其中的组成部分。
我国设立、发展中小商业银行的意义。对中小商业银行进行建立和发展,非常的关键和重要。在完善和健全银行体系、改革市场经济体制、改革金融体制、促进银行同业竞争等方面,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中小商业银行能够对我国经济结构的变化进行适应,对国有商业银行机构收缩带来的市场空白进行填补。
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的现状
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的资金规模分析。近年来,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的资金规模正在不断扩大,截止到2016年末,在所有的中小商业银行当中,已经超过了110万亿元的总资产规模,同比产生了30%以上的增长量。
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分析。中小商业银行的规模较小,因而其盈利能力不但具有灵活性的特点,但同时也很容易受到外资银行或大型国有银行的冲击和影响,因而盈利能力稳定性稍显不足。
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市场占有份额分析。以2016年为例,五大国有商业银行存款市场份额,达到了85%以上的比例,而在中小商业银行当中,仅占有了不足15%的市场份额。在其它方面的市场份额当中,贷款占比、资产占比、净利润占比等,五大国有商业银行分别为84.51%、84.36%、85.77%,均高于中小商业银行的15.49%、15.64%、14.23%。
我国中小商业银行资产质量分析。截止到2016年底,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大约拥有950亿元以上的不良资余额,和同期相比,发生了较大幅度的下降。同时,达到了85%以下的不良贷款占比,同期相比,也产生了一定的降低。资产质量正在不断提升。
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竞争力分析。在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竞争力方面,已经上市的地方商业银行竞争力由于其它股份制商业银行,甚至可能超过国有商业银行。从整体竞争力方面来看,股份制的商业银行,要比国有商业银行更高,但是,其只具有比较分散的竞争力水平。
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在发展中存在的题
我国的中小商业银行,在发展中,存在一些问题,利率市场化迫使存贷利差收入空间变窄;人才制度不够完善,高端人才储蓄不足;发展程度严重失衡,受外力因素政策影响较大;具有比较集中的经营区域,在金融服务方面,覆盖面还不是很广;在理财产品、盈利模式上,只具有单一的形式,没有产生较高的中间业务收入;在内部结构方面,缺乏完善性,政府的意愿,往往会对贷款造成影响;在市场定位上,存在着不恰当的问题,可能会进行盲目性的投资,没有形成较高的盈利能力;风险处置有待深化。
地方政策干预。在很多地区,中小商业银行的发展,会受到地方政府及政策的较大干预。地方政府,可能会对中小商业银行进行控股,所以能够控制这些中小商业银行。在市场竞争中,中小商业银行处于相对较为劣势的地位,因而对地方政府和政策存在着一定的依赖性。在这样的情况下,使得地方政策对中小商业银行的干预更加容易,中小商业银行的发展难以与市场实际情况相匹配。
高素质人才欠缺。在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当中,由于薪资福利待遇和社会保障等方面,与大型国有银行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因而在高素质人才的竞争中,处于劣势的地位。在中小商业银行的很多关键位置和关键领域上,都欠缺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不能为中小商业银行的发展提供较大的帮助,所以,中小商业银行在发展中,会产生阻碍及影响。
市场定位不准确。当前有很多中小商业银行,都是在原有信用社的基础上发展和建立的,采用的经营方式仍是过去较为陈旧的方式,对于自身的灵活性特点,没有进行很好的体现。在市场定位方面,无法摆脱大型国有商业银行的传统观念,没有进行很好的创新。对于自身在传统业务、资金实力方面与其它银行的优劣势,没能进行很好的认识,仍然希望以传统业务带动银行发展,市场定位上存在着较大的问题。
客户群选择范围小。我国当前的很多中小商业银行,往往会进行比较狭窄的客户群的选择范围,存在着质量不足的情况。中小商业银行由于自身规模和实力较为有限,对于一些大型工程或大型企业的贷款项目,很难顺利获取,因而主要的客户群体仍然集中在中小企业身上。中小企业小额贷款,缺乏稳定性,提供有限的资产的能力,低技术含量的产品,生命周期较短,并且缺乏政府部门的有力支持,因而容易破产,造成中小商业银行的坏账。
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发展的对策建议
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在中小商业银行发展当中,利率风险管理系统应该建立提高定价能力;积极引进人才,优化管理层,加强人才培养;通过兼并和重组扩大自身的规模;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增加业务创新;细分市场,努力做到精而细;加强内控机制改革,提高管理水平,获得合理的政府政策支持,加强产品创新,突出特色,明确定位,提高资产的质量,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
实行跨区域发展。对于我国中小商业银行来说,应当大力推动跨区域发展,追求规模经济,区域风险规避。中小商业银行一旦实现规模的扩大,收入提升,成本降低,盈利能力和利润规模都能够得到扩大。通过跨区域发展,使自身品牌价值得到提升,从而提高自身的整体竞争优势,在金融业市场竞争中,取得更为理想的生存与发展。
大力发展网络业务。中小商业银行和大型国有商业银行相比,跨区域网点往往偏少。因此,如果仍然坚持传统的金融服务、地理位置、机构网点,资产规模,将带来更大的限制。因此,中小商业银行应加大力度发展网络业务,不断完善和优化网络银行,实现个性化、低成本、宽空间的网络业务服务,为中小商业银行带来的竞争优势也会体现在发展和竞争上。
对中间业务进行开展。对于中小商业银行来说,较低的中间业务是一个重要的业务风险和巨大的利润空间,因此应当受到中小商业银行的充分重视。与金融体系的改革的深化,商业银行之间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只有为客户提供更高效和方便的服务,能够战斗和留住更多的客户。中小商业银行应当基于客户的实际需求,汇票业务,收费业务、保险业务,代表工资业务、信用卡业务,储蓄信用卡业务,信用卡业务和其他中间业务发展,从而吸收大量的低成本存款。
加强对中小企业服务
[ 关键词 ] 中小商业银行 欧美 发展策略
组建中小型商业银行,是我国金融体系改革进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强化经济发展金融支持的一个重要措施。30多年来,我国中小商业银行从无到有,迅速发展,在中小商业银行总数、营业网点和从业人员数量、资产总额、市场份额等指标上,不断走强。中小商业银行的组建和发展,打破了传统体制下四大国有银行的垄断局面,提高了金融资源优化配置的水平,有力地推动了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金融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中小商业银行发展的外部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些中小商业银行逐步失去了地方政府的行政支持,原先的“竞争优势”有所削弱。在新的环境中,这些中小商业银行能否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进一步发展成为我国金融市场上的重要竞争主体,有必要进行深入的研究和高度的关注。
一、中小商业银行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背景
中小商业银行的建立,源于改革开放初期决策层对金融业制度变迁的路径选择。制度变迁有两种基本形式,一种是一般均衡制度变迁,即整个市场制度或交易规则的变革,采用公共选择的方式,需要利益各方的认同;另一种则是局部均衡制度变迁,通过合约方式或非正规规则的变革,利用局部市场交易实现。采用一般均衡的方式,由于需要高度一致而易于陷入“一致同意的陷阱”(盛洪,1997),出现路径“锁住”问题;而通过对部分市场进行局部均衡式制度变迁,则可以在没有他人同意的情况下进行,新的制度供给易于实现。中国金融体制的变革,囿于经济转型时期市场博弈主体众多、利益关系复杂等因素的限制,没有选择对国有银行体系进行全面、激进的市场化改造,而是进行“增量”改革,大力扶植新兴的中小银行,以外部的变化来促进国有银行内部的变革。自1986年7月国务院批准恢复设立交通银行起,我国先后建立了11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另有海南发展银行等2家建立后被关闭或兼并)、112家城市商业银行、3家农村商业银行等。截止2008年末,中小商业银行(含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下同)共有机构网点9893余个,资产总额5.26万亿元,占全国金融机构资产总额的15.6% 。尽管从量的角度,中小商业银行的总体实力还不是很强,然而,这些银行从建立伊始就采取了股份制的现代企业架构,基本按照商业银行的规则运作,初步建立了市场化经营模式,从而促进了市场竞争,为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但是近年来,中小商业银行的外部市场环境发生了一些不利的变化:首先,国有银行的股份制改革步伐加快,竞争能力显著增强。新兴中小商业银行建立后,国有银行由于其自身处境相对恶化,已经不再以国有企业或社会利益最大化作为唯一目标,其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开始受其自身利益函数的支配。通过参与市场交易和股份制改造,国有银行大多已经上市,产权结构与经营模式与市场逐步接轨,资产规模日益扩大,使得中小商业银行产权明晰、机制灵活的相对优势呈弱化趋势;其次,国外银行在中国金融市场的渗透力度加大,构成对中小商业银行的又一市场威胁。早在开放之初,国外银行就开始在我国市场抢滩设点,到“入世”当年的年末,进入中国的外资银行已达44家,设有营业机构190处,加入WTO以后,银行业对外资陆续开放,外国银行的进入力度不断加大,有专家认为,在未来10到15年内,外资银行在中国的市场份额可从目前的2%增加到30%,如不采取有效对策,中小商业银行的市场地位势必将受到有力的冲击。
与此同时,由于历史和现实多方面的原因,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内部运行机制中存在深层次缺陷,成为其开展市场化运作的严重羁绊。表现在:
1.治理结构失灵。中小商业银行最大股东一般为地方财政,持股比例近30%,其余大多是有政府背景的国有企业,这种地方政府相对控股的股权结构,使行政干预合法化,其主要经营者通常是由政府选拔和任命,行政管理的色彩较浓,本应以“利润最大化”为导向的经营班子长期在市场和政府两个目标间徘徊,中小商业银行的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的作用多流于形式,未能形成有效的制度约束和矫正机制,法人治理结构一定程度上失灵。
2.资本规模过小。中小商业银行的注册资本大多为两亿元左右,而《商业银行法》等法规又规定商业银行对同一借款人的贷款余额与商业银行资本余额的比例不得超过10%,对最大十个客户发放贷款的总额不得超过银行资本净额的50%,这就使中小商业银行的业务范围十分狭小,贷款能力呈现内生性约束。在资本金的补充上,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可以通过政府发行国债、增发和配股等方式注资,而多数中小商业银行只能通过私募扩股、收益留存、红利转注册资本等方法来补充资本金,难以适应资产规模日益扩大后对资本金的需求。
3.市场定位不准,经营同质化。各中小商业银行没有在差异化的市场中进行市场细分,导致与4大国有商业银行市场定位高度雷同,表现为经营产品的一致性、客户群体的一致性和发展方向的一致性。一些规模较小的城市商业银行也轻视零售业务,热衷于依赖地方政府承办市政、交通等批发业务,没有形成经营特色。
4.创新能力低下。中小商业银行规模偏小,盈利水平较低,难以承受过多的创新投资负担。在创新人才的吸收与培养上,也无法与国有商业银行及股份制商业银行相提并论,因此中小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能力普遍低下,由此带来的收益还不到总收入的5%。一些中小银行的经营手段仍然较为传统,高科技设施不足,业务的开展往往凭借常规的经营方式,效益的取得只能依赖职工的劳动技能,营运成本较高,效率低下。
中小商业银行这种“内忧外患”的发展困境,使人们不禁对其市场前景产生了疑问,在这个自古以来强调规模效应的特殊行业中,中小商业银行能否寻找到自己生存的空间,以较低的改革成本,实现经营机制的根本转变,在多元化的金融市场体系中确立中小商业银行的应有地位?为此,我们把目光投向中小银行业比较发达的西方发达国家,试图借鉴他人成功的经验,求得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的发展之路。
二、西方发达国家中小银行体系的基本情况及其启示
西方发达国家的中小银行体系相对发达,是各国经济与金融持续协调发展的一个重要推动力量。尽管近年来,国际金融业兼并重组风起云涌,但中小银行在数量上始终保有一个较大的规模。如2005年底,德国仍有3404家信用机构,其中商业银行323家(包括4家全国性大银行、319家地区性中小银行及私人银行),储蓄银行607家(包括1家中央储蓄银行、606家州和地方储蓄银行、)以及信用合作银行、不动产抵押银行等共2340家。美国银行业结构比欧洲大陆更为分散,2006年底共有商业银行8315家,储蓄机构1590家,其中中小银行约占银行总数的94%左右,资产约占银行业总资产的23%左右。
与中国中小商业银行相比,西方发达国家的中小银行大多有着数百年发展的历史,具有比较成熟的市场运作机制和内控体系,在制度、法制、信用、经济等宏观环境方面也享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以中国中小商业银行饱受诟病的产权制度为例,西方发达国家中小银行大多内生于资金供求的矛盾之中,由民间资本按照利润最大化的原则自发投资形成,产权明晰,法人治理结构规范而完善,由于不存在中国中小商业银行特别是城市商业银行那种由地方政府实际控股的股权结构,因而银行的运作以市场为取向自主进行,取得了良好的经营业绩。
但是近几十年来,欧美中小银行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在国内,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创新使得银行业内部以及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间的竞争加剧,中小银行的传统利润来源受到侵蚀,1994年美国《跨州银行法》的实施,更是使地方中小银行直面大型国民银行的竞争;在国外,中小银行也受到外国金融机构的威胁,因为欧美国家金融市场一体化程度高,开放力度大,中小银行承受的来自国外大银行的压力也更为强大。
为了应对市场的挑战,西方发达国家中小银行和有关监管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其一,加强行业内部战略联盟或合作安排。在英国,储蓄银行的内部整合早在70年代就已经开始,最终组成了信托储蓄银行集团。在法国,合作银行重组成4家大的合作银行集团,储蓄银行转化为第五大合作银行集团,从而垄断了免税储蓄账户。在意大利,许多合作、储蓄机构成为大的银行集团的一部分,并在证券交易所公开上市。而在美国,中小银行则是通过银行控股公司及联系银行制度进行业务合作。
其二,大力开展专业化经营。欧美一些中小银行在对客户和业务进行市场细分后,根据自身优势,确立了为中小企业服务,为社区服务的经营目标。有些银行选择某一子市场进行专业化经营,如专门从事清算支付、定期存款等,即所谓的“窄银行”业务,以求生存和发展。不少银行还成立了附属机构,完全通过远程网络从事经营,取得了不菲的收益(丁志杰,2002)。
其三,积极进行金融创新。各国中小银行探索了一些新的业务形式,如以浮动利率贷款、利率上下限保险等进行套期保值或转移风险;以贷款权对换交易、股权贷款等增加金融资产的流动性等。一些中小银行还将业务经营的技术支持部分和非核心银行业务外包出去,以集中力量从事核心银行业务,降低经营成本。各国还普遍注重强化内控措施、实行资产证券化管理,从而有效地提高了资产质量,分散了市场风险。
其四,努力用好政策空间。鉴于中小银行对经济金融发展的重要性,欧美各国政府对中小银行均采取了一定的扶持政策。如在德国,政府对储蓄银行提供明确的正式担保,用于提高信用评级,以降低融资成本。在美国,政府允许中小储蓄机构自由提取坏帐准备金以减轻税赋;允许中小银行比较自由的调整存款利率,以利于同大银行竞争。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欧美中小银行充分利用了这些优惠政策,使自己的市场竞争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欧美中小银行业的发展历程给我们十分有益的启示,它充分说明:在经济发展的各个时期,中小银行都有其存在和发展的空间。因为中小银行内生于一定的经济体中,契合了地方经济和社区居民对金融服务的多层次需求,即使受到各种条件的制约,仍然具有长久的生命力。当前,以人均GDP水平衡量,我国经济发展与欧美19世纪末20世纪前期相当(皆在3000$/人左右),中小企业已经逾1000万家,占企业总数的99%,吸收了我国年新增就业人口的85%以上,从理论上讲,更应顺从经济发展的内在逻辑,大力发展中小商业银行,形成经济金融良性互动的局面。对于经营过程中的各种困难,中小商业银行要实施进取性的经营策略,努力拓展生存空间,通过强化同业合作、开展差别化经营等一系列措施,努力创新,培育自己的比较优势,在与国内外大银行的市场博弈中,以能动性求得竞争的主动权。
三、中小商业银行的发展思路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中国中小商业银行应积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中小银行的成功经验,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一些有益的探索:
1.要深化产权改革,克服法人治理结构失灵。规范明晰的产权关系是西方发达国家中小银行的制度优势,也是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的发展方向。要多管齐下,加大调整产权调整力度,一方面,一些管理规范、业绩较好的银行要力争早日上市,成为有现代产权制度和社会约束的现代意义上的银行,另一方面,也要面向社会,多渠道吸收社会公众和民营资本入股,稀释政府或国有法人股权,改变这些银行由地方政府事实上控股的现状;也要大力引进有欧美背景的国外战略投资者参股――从已经成功引进国际资本并且上市的上海银行、南京市商业银行等单位的情况来看,国外资本的参与,不仅仅是参股或控股的股权数量问题,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带来新的文化观念和思维模式,带来新的管理思想和理财方式,是一个质的变化。要抓紧研究和制定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制度,并推动立法,确保在经济和文化转型时期,中小商业银行能够真正摆脱直接的行政控制,转而以市场为导向进行运作,建构符合国际惯例、运作规范的商业银行法人治理结构。
2.明确市场定位,实施差别化经营。从理论和实践二个层面来看,中小规模的银行因自身实力的限制难以对大客户在短期内提供大量融资,或者虽勉为其难实现了融资,但因资产过度集中而易于积聚较大的经营风险。因此中小商业银行应加快调整经营方向,合理开拓客户资源,避免与大型中外银行正面冲突。除上海银行、南京市商业银行等少数规模较大、业绩良好的中小商业银行可根据政策调整情况和市场需求,适时突破区域藩篱,拓展业务空间外,绝大多数中小商业银行应立足当地中小,实施“三市”战略,即面向市属企业、市民和市政部门开展经营,积极开展零售业务,争取零售业务在银行业务中的比重逐渐增加,以维持自身赢利的稳定性。要将零售业务的发展战略定位为密切联系顾客型,构筑有效的金融产品供给体制,扩大信息技术投资,提高业务效率。要尽快抢占个人理财业务的市场份额,尽可能树立自己的服务品牌,实行差别化金融服务。对公司客户,要实施存贷款业务、本外币业务联合营销策略,加快新的信贷产品和其他各类信用工具的开发利用,尽可能为优质客户提供量体定做的服务与产品,增加自身的吸引力。
3.要完善内控机制,有效防范风险。西方发达国家中小银行数百年发展的历史表明,完善的内控体系和较高的资产质量是它们历经劫波而始终屹立市场潮头的一个重要保证,有鉴于此,各中小商业银行应狠下功夫,苦练内功。要学习西方发达国家的成熟经验,树立内控优先、审慎经营的理念,建立健全目标明确、高效灵活的内部控制体系。通过完善授权授信制度,在信贷全过程推行责权利相统一的岗位责任制,实行轮岗制、责任分离制,如帐实分离、审贷分离等,加强风险评估和信贷管理,消除不良资产滋生的土壤,有效防范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要加大不良贷款的清收力度,引入激励机制,将清收指标纳入经营目标计划考核;协调有关政府部门,以欠款大户为重点,依法收贷,司法部门将此类案件列入执行重点;要适时建立全行业资产管理公司,对历史上形成的不良资产进行分类重组,以盘活资金,增强发展后劲。
4.要准确市场定位,加强同业合作。按照国务院关于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总体思路,除农业银行外,其他国有银行向大中城市收缩,中小商业银行应充分把握机遇,除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和上海、南京等少数几家省会城市的城市商业银行可以选择向综合类银行方向发展外,其余中小银行应选择专门业务领域或地区集中型的战略定位,把为中小企业和个体私营经济服务、为农村经济服务,为社区居民服务作为重点服务目标。在合理定位的基础上,以管理扁平、信息共享、商业智能为目标,大力开展金融创新,针对中小企业和社区居民的不同需求,开发设计不同的金融服务种类。要推动中小商业银行特别是城市商业银行以股权为纽带,通过相互参股的形式结成利益共同体,使合作各方突破自己的局限,利用各自在特定领域的比较优势延伸经营触角,拓宽利润空间。
5.开展制度创新,强化政策扶持。与西方发达国家中小银行相比,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在政策环境上处于明显的弱势地位。应与时俱进,开展制度创新。在对中小商业银行的地域限制上,要分类指导,区别对待,可以研究制定资本充足率、资产利润率等一系列量化指标,在加强风险预警和金融监管的基础上,允许达标的中小银行以及一些实力较强的省会城市的该类银行先行跨地域发展;在业务扶持上,借鉴欧美做法,允许中小银行针对不同的贷款对象和种类对利率作较大浮动,并适当提高居民和企业的存款利率,使客户有一个风险与收益的比较空间;要建立有利于中小银行进行贷款活动的辅助体系,如针对中小企业融资风险大的特点,建立中小企业融资保险制度及中小企业发展准备金制度。在一定时期内给予中小银行一定的税收优惠,降低所得税率,使其获得休养生息和自我积累的能力。
6.重视人才与科技,提高金融创新水平。当今世界,银行业的发展越来越依赖科技进步与技术创新,以美国地方中小银行为例,他们为应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就加大了金融创新力度,如以浮动利率贷款、利率上下限保险等进行套期保值或转移利率汇率风险;以贷款权对换交易、股权贷款等增加金融资产的流动性,从而降低了交易成本,形成了地方中小银行的经营特色。中小商业银行要想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也应加快金融电子化建设的进程,以先进的科技手段开发符合市场需要的产品,支持营销策略的完成。要充分利用科技手段加快业务经营渠道的拓展,开通电话银行、网上银行功能,并且要不断进行完善,增加功能的先进性和便利性,使其成为吸引客户的有效手段。要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对现有各种业务品种进行有机整合,增强金融产品的综合功能,满足客户多样化、多层次的金融需求。此外,还要加快数据库的建设,通过计算机技术对银行内外各种数据和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并运用于市场细分、客户分类、需求预测、成本管理、效益分析等各个环节,为中小商业银行的稳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盛洪:1997:《局部均衡、一版均衡与制度变迁》,《经济研究》第2期。
[2]丁志杰:2007:《欧美中小银行的发展经验及其借鉴意义》,《金融论坛》第4期。
[3]王学敏:2007:《中小商业银行的发展策略》 ,《人文杂志》第5期。
[4]盛松成等:2000:《对我国股份制中小银行发展若干问题思考》,《金融研究》第10期。
[5]龚玉池,2002:《从金融体系的逻辑演进看我国新兴中小银行的发展》,《财贸经济》第2期。
一、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建立
在使用存款准备金的国家中英国被认为是最早建立属于自己中央银行的国家,正因为有这样的一个条件,英国是这个政策的发展源头。然而美国却是最早建立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国家.
20世纪之前是存款准备金政策发展最时期,并逐渐的成为中央银行调控宏观经济的手段和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的工具。但是,由于它在调控经济时会给该国家带来的巨大冲击作用,所以现在许多的欧洲该国家已经放弃了存款准备金的政策。而现在的中国在应对经济变化的时候,主要会采用的手段就是以存款准备金为主的政策。对于现在这样政策我们需要采取取消的手段。
二、存款准备金制度建立的原因
存款准备金建立的原因是为了保持商业银行进行清偿的能力,确保客户在进行存款支付和银行券兑付的时候在银行内会有部分的存款以便进行清偿行为。商业银行在各种银行中的作用就是为了将社会闲散的资金进行集中。然后再讲这部分集中的资金用到它该使用的地方。而银行的收益就是赚取其间的利差。在其中金融危机的发生的原因就是因为,商业银行追求利润最大化,因此它会把自己手头上的所有资金全部都贷出去,这是组拿去利润最大化的一种方法。但是从客户的角度去想,如果在客户需要资金的时候,银行却阿布自己手里的全部资金都已经贷出去了,银行不能再应对负债提存的要求,这是就会出现所谓的挤兑,使商业银行的信誉失去了,并且商业银行濒临破产的边缘,使得客户蒙受损失。
三、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发展和衰亡
法定存款准备金作为历史发展的产物一开始的形成,到发展,再到某些国家将其些取消,是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的,它与一个国家的金融制度是分不开的,同时也与国际的金融制度分不开。如果把20世纪之前的时期认为是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形成时期,那么20世纪的整个100年就可以说成是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发展时期,21世纪之初就可以说成是存款准备金制度的衰退期。由于上文已经对其形成进行了阐述,这里就只对发展和衰退加以说明。
从形成到发展,从盛行到衰败。存款准备金的发展和一个国际和国家的金融制度是分不开的。20世纪初的发展是存款准备金形成的时期,而20世纪这一段时间正式存款准备金发展最盛行的一段时间,因为世界各地爆发金融危机,使得各国都认识到了存款准备金的重要性。但存款准备金却是随着各国的情况不同有着不同的作用。
通过各国对存款准备金的应用,各国越加的发现存款准备金的劣势。其一,因为作为一个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在进行放贷的行为时商业银行通常都是很谨慎的,每一笔贷出去的款商业银行都要确定它是不是可以安全收回,以便保持商业银行的最大利润。因此,货币创造的能力就下降了,也就不在需要存款准备金的束缚了。在西方国家中,没有将存款准备金实行实旋付息制,于是对于是否实行存款准金制度不金融机构就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在银行之间对于实行了存款准备金的银行相对于没有济宁存款准备金的银行的成本要大。
四、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基本内容
从20世纪存款准备金的发展开始,其内容已经被许多国家证实了,并且可以将其归类分析如下:
1.规定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存款准备金是由法定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存款准备金两个部分组成,规定是商业银行一类的金融机构必须将存款总额的一定比例进行缴存到中央银行,而上缴到中央银行的这部分存款金额则叫做法定存款准备金,这个比例往往是由国家经济运行状况来决定。在整个准备金中,则是把超过法定存款准备金的那部分存款叫做超额准备金,然而商业银行对超额准备金没有太多的要求。
2.规定缴存机构和范围。 在所有的金融机构中,并不是所有的金融机构都需要缴存准备金的。对于缴存存款准备金的机构里,活期存款大于定期存款大于储蓄存款的准备金率水平。
3.法定存款准备金的限定。一般的情况是中央银行主要是进行法定存款准备金的存储银行,不需要上交存款准备金的地方都不可以把自己的存款当做存款准备金。一般情况下存款准备金的形式主要是现金的形式。但在特殊情况下,也会存在一些特殊情况。
4.确定存款准备金的计算方法。主要需要确定的是存款基数和缴存日期。截止到现在为止主要有两种确定存款基数的方法:其中一种是将商业银行的每日存款额度扣除应付款项后的存款额作为计提的基础;第二种是将月末的存款余额扣除相应的应付款项所得到的存款余额可作为计提的基础。同样也有两种缴存日期的确定方法:一种是用当期准备金账户制,而另一种是通过用滞后期准备金账户制,前者是指结算期的法定存款准各金以当期的存款为计提基础;而后者指计提存款准备金则是依据前一个结算期的存款余额作为计提基础。
五、存款准备金制度的作用
在存款准备金的发展和运用中,越来越多的人发现对于银行存款准备金率高的商业银行,其信用的创造能力就越小。因为这个原因使得存款准备金的安全性的职能在不断衰弱。通过中央银行对存款准备金制度的不断完善,不断的调整存款准备金率称为了中央银行进行宏观调控的主要工具或者是“三大法宝”之一。
到目前为止,货币供应量主要取决于基础货币与货币乘数,因而在中央银行在宏观调控的一切假想,都是通过对二者研究设计的。在中央银行进行宏观调控的过程当中,其所谓的“三大法宝”所施展的作用是不一样的,公开市场业务操作与再贴现政策主要是作用在基础货币的,而存款准备金率是决定货币乘数的主要因素也是必要因素。
六、货币创造过程
从存款性质来进行划分,商业银行存款可将存款进一步分为原始存款和派生存款。原始存款的作用是在商业银行吸收的现金存款,其中包括活期、定期、同业等;而派生存款是指超过原始存款剩余的那部分存款,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在原始存款进行的基础上,商业银行通过合法的搜徐扣除法定存款准备金之后,将剩余部分资金贷放出去,这里的商业银行进行放贷过程只是将银行所持有的资金转入到一些资金需求者的活期账户之中,因此因放贷出去的资金也就成为了该商业银行的存款,而使用这种方式的计算方法应再扣除法定存款准备金,以这样的方法一直进行下去,商业银行会产生成数倍于原始存款的存款。但是这样的过程是需求一定条件的,第一点,商业银行不可以持有超额准备金,即商业银行在得到的所有存款中扣除了一部分法定存款准备金之后,再将全部的资金再贷放出去;第二点,商业银行将所有客户的货币收入同时以转账形式进行,其含义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客户不可以提现,保障了现金的损失为零。
七、存款准备金率对货币供应量产生的影响
信用创造在其创造的过程中其实就是进行派生存款的过程,其作用主要表现在商业银行体系中存款数倍的膨胀,这个倍数正好就是通过以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作为主要因素变量的倒数,同时也正是货币创造乘数。也可以说中央银行的货币供应量也就是在基础货币为前提所进行的,再乘以货币乘数而产生的。当中央银行准备提高法定准备金率时,商业银行可以提供放款和创造信用的能力就下降。因为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就会使得货币乘数就变小,从而也就降低了整个商业银行体系创造信用、也就扩大信用规模的能力,其最终导致的结果会使整个社会的银根偏紧,使得货币供应量减少,利息率适当的提高,投资和社会支出都相应缩小。反之,亦然。因此,在某一定特定时期内,当基础货币趋于稳定时,经济社会中的货币量的多少则就取决于货币乘数的大小,而货币乘数又主要取决丁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我国在信贷活动中,进而调控经济社会中的货币供应量,使其在供给方面与需求方面达到很好平衡,最终成为可以充当货币政策进行调控宏观经济的工具。
八、存款准备金政策的优缺点
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对于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工具之一的存款准备金政策也不会任何的例外现象,在现代的经济发展中任何事物都存在这两面性。
在其优点方面:
1.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的调节作用是及其特别的。很微小的变动都会导致整个经济社会中的货币供应量剧烈变动。也许也正是因为这种对货币供应量的效果及其明显、速度相对较快,才使得中央银行更加喜欢使用存款准备金政策。特别是对于那些以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国家来说,中央银行在进行所谓的宏观调控时,更喜欢使用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
2.在运用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进行控制利率和进行货币供给的同时,使得每一家银行都应受到平等的作用,这是它存在的另一个主要的优点。从目前来看,现在各国针对存款类金融机构所在的区域经济发展程度和流动性差异,可进行差别存款准备金制度,这使得对某一些金融机构、一些区域经济平衡发展和社会资源优化配置都起到了积极的影响。最后一点,存款准备金政策与其他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对比,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工具对于中央银行有主动性的优势,相对于受外界干扰很小,于此同时,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高低则完全可以体现中央银行的政策意图。
而缺点是:
1.在一些实际的货币政策的操作过程中,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也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是它不可以作为中央银进行行日常性操作的工具,在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方面有着的微小变动都会引起货币供给量的产生巨大波动,如果进行频繁的调整则会使银行体系到难以适应的地步。
2.对于那些存在超额存款准备金的商业银行本来就非常有限的,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有可能就会引起其流动性紧缺,由此也会带来一些金融体系的不稳定的不利后果。第三点,这样使用会增加了银行资金管理成本,扰乱银行进行长期的财务计划。存款准备金可以作为金融机构日常业务统计和报表中统计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如果经常进行调整的话,就必然会调整本身自带的资产投资组合。然而对于银行调整本身自带资产组合的过程需要一个很长的时间,然而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是非常迅速的,这也许就会无形中增加了银行许多的运营成本,因此也会扰乱了存款类金融机构日常正常的财务计划与管理。第四点,在不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政策的国家里,唯一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会使整个银行体系出现缺乏竞争的现状,对于那些规模大和实力大、并且经常处于经济发展快速地区的商业银行的竞争里远远高于那些规模差、实力低和处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商业银行,这种不公平性使得中小银行在资金面临严重的流动性问题时,通常威胁到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性。
【关键词】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专营机构,小贷中心,模式选择
1. 建立“小贷中心”的政策背景
2008年12月,银监会出台《关于银行建立小企业金融服务专营机构的指导意见》,鼓励各家银行建立准子银行、准法人性质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专营机构,实施单独定价、独立经营、独立核算。
2. 建立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专营机构的模式选择分析
组织架构创新是小贷机构区别于商业银行传统中小企业管理部门的主要特征。小贷机构的组织架构建设是小企业信贷流程改造、信贷产品设计和专业化团队打造的基础,是保障小企业信贷发展的具体措施能取得成效的前提,也是国有商业银行“小贷中心”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证。
2.1我国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信贷组织机构的现有模式
各家银行根据自身特点,探索建立的中小企业专营机构形式多样,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
2.1.1独立准法人制中小企业信贷中心模式
该模式是一种离行式经营模式,在总行框架内以完全独立于其他分行的准法人、准子银行体制专营中小企业授信业务;集产品开发、销售渠道建立、信贷审批和风险管理等一系列职能于一身,实现权责利相统一,人财物相对独立,统筹全行小企业信贷业务前台营销和后台管理。招商银行小企业信贷中心作为国内首个拥有小贷业务专营资格的金融机构实行的则是该模式。
这种模式的优点是:对银行现有的组织结构影响不大,改革成本较低,若小贷机构经营不成功,对全行其他条线的业务影响较小;有利于打造符合小企业金融规律与特征的专业化经营;小贷机构组织架构清晰,易于大规模快速扩展。缺点是:小贷机构的目标市场与现有批发银行业务的目标市场有交叉,存在客户资源的争夺问题;在客户的结算方面需要支行和网点的支持,双方存在大量的成本和利润的核算问题。
2.1.2中小企业事业部模式
该模式一方面在总行设立中小企业部,负责业务的经营和管理;另一方面依托现有分支行专营机构,将小贷业务相关的研发、营销等职能部门结合成相对独立的单位,即事业部设立与分行业务相分离,实行集中决策指导下的分散经营。适合已在全行推行事业部制改革,初步建立了事业部制组织架构的银行,如民生银行。
这种模式的优点是:利于提高营销的专业化程度而迅速占领和扩大市场;能实现作业流程化、生产批量化。缺点是:各事业部相对独立,与总行有关职能部门可能存在权利争夺,影响效率;事业部之间的资源整合较为复杂。
2.1.3专业支行制中小企业信贷专营模式
该模式是选择中小企业资源相对丰富的小商品市场或商贸物流集散地,以信贷管理水平较高的多个支行为载体,对人员、设备、规模等实行单独配置,在分行授权的自由审批权限内审批通过后放款。多作为一种过渡模式,是小规模业务推广和经验积累的手段,以区域中心开展试点再逐步扩展。特点是隶属分行、条线管理、授权经营、独立不足。浙商银行在实践中确立了专营支行、特色支行、专营部门三种不同模式。
其优点是:降低了直接进行小贷机构改革的阻力和风险。但受人力、财力等限制,试点地区难以独立完成与小贷业务相关的产品研发等而影响市场营销的效果;充分协调与当地其他分支机构的关系也是一大问题。
2.1.4分级管理模式
其突出特点是充分依托全行现有机构和人员配备。在总行成立中小企业信贷部等职能部门,分级指导和管理小贷业务工作,分支行经营机构则具体实行。在原有经营管理的基础上保持了业务发展延续性,但专业化程度不高。适合组织结构分级性与条线性特点突出、自上而下指导体系有力到位的银行。
2.2国有商业银行建立“小贷中心”的模式探索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五大国有商业银行(工、农、中、建、交)建立“小贷中心”的模式选择呈现出多样化。既在总行层面成立了一级部制的专职管理部门,先行试点的省分行成立了专门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部门;同时,二级分行成立小企业金融业务中心;在一些小企业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设立小企业专业支行。与一些中小型银行建立离行小企业总部不同,国有商业银行大多根据自身情况,依托分、支行格局建立小企业专营机构,形成“分行-支行、中心-分中心”模式。
目前的模式选择下最大的问题便是与现有各级职能部门关系协调问题。根据《指导意见》的要求,小贷机构应按战略事业部形式建立,独立经营、独立管理。但目前国有商业银行大部分小贷中心大多保留原有的运行模式,未能保持相对独立性且定位不明确。同时,基于目前的模式构建,小贷机构运作需要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如果没有统一的系统和数据支持,无法做到客户精细化管理要求,业务发展也难以保障;由于没有吸存功能,放贷资金主要来源于总行的拆借,在信贷紧缩的环境下为保障小贷业务的资金资源也需要有关部门的支持。
3.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优模式
实行“准法人、准子银行”的模式,建立事业部制的独立“小贷中心”。中心实行“垂直化、集中化、扁平化”的管理;中心总部设立单独管理主线,不设柜台结算业务,通过拉直管理线条,达到精简管理部门、提高效率的目的。同时,对小贷中心实行薪酬体系独立化、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和区别的风险管理政策的“准子银行”模式。在该模式下,需要根据小企业贷款特点,优化信贷审批流程,建立独立高效的信贷评审系统;组建风险总监管理下的专门的审贷官队伍。同时,基于目前国有商业银行机构设置上的分支行模式,可以同时采取设立专业支行的形式。目前国有商业银行已有该方面的探索,2010年11月成立的交通银行苏州科技支行则是专门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全面金融服务的专营机构。不论以哪种具体模式建立“小贷中心”,都要保障中心的独立经营,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建立独立的成本核算机制,否则小贷机构的建设只会流于形式。
参考文献:
一、我国中小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现状
城市商业银行的前身是20世纪80年代设立的城市信用社。从20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全国各地的城市信用社发展到5000多家,其中大多数城市信用社都存在经营管理不善、不良资产严重和风险失控等问题。1995年,为了化解城市信用社积累的地方金融风险,国务院决定在中心城市及发达地区的城市信用社、城市内农村信用社及金融服务社清产核资的基础上,由城市企业、居民和地方财政入股组建城市合作银行,其业务主要是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金融服务。1998年,城市合作银行全部改名为城市商业银行。我国中西部地区城市商业银行资产规模大都不到600亿,被称为中小城市商业银行。近年来,我国中小城市商业银行资产质量大幅度提高,整体经营状况明显改善,不良贷款余额与不良贷款率一直保持 “双降”,在深化我国金融体制改革、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我国中小城市商业银行发展存在的问题
我国中小城市商业银行经过15年来的发展,虽然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其经营和发展仍然存在较为严峻的问题。主要有:严格的经营地域限制、资本充足率偏低、两极分化严重、受地方政府干预较多、公司治理及内部制度不完善、风险集中度普遍较高、金融服务质量不高等。
(一)银行治理结构不完善
我国中小城市商业银行虽然是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和《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 》组织设立并运作,但在银行治理结构方面仍然存在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虽然中小城市商业银行大都通过引入现代企业制度初步形成了对银行经营者的产权约束,但地方政府在中小城市商业银行中的绝对控股地位使得银行实际上缺乏一个人格化的产权主体来行使对银行的所有权,由此产生了中小型城市商业银行所有者缺位的现象;另一方面,中小城市商业银行的主要管理职位都是由政府推荐并经董事会或股东大会选举产生,有些银行也会出现政府直接指派的现象,地方政府一股独大,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内部人控制”问题。
2.股权结构的不合理必然导致银行内部治理结构的缺陷。由于中小城市商业银行实际被控制在少数政府资本人手中,使得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等权利部门不能发挥正常作用,无法对银行人行使有效的监督。股东大会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难以保护中小股东的利益;董事会并不进行独立决策,而是通过听取行长报告来决定银行重大事项;行长的政府任命制,使得董事会和监事会无法制约高级管理人员的现象屡屡发生。
(二)人力资源管理水平较低
中小城市商业银行是在城市信用社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大多数员工是从原城市信用社整体接收而来,这些员工所接受的金融方面的教育较少,专业知识薄弱。一般操作型人员偏多,高素质人才十分缺乏,尤其是经验丰富、具有战略眼光的优秀人才。其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缺少高素质人才,尤其是能力强的专业技术人才和高端管理人才;激励方式不合理,对员工的管理存在重学历、轻能力和重资历、轻潜力的情况;人力资源培训力度不够,缺乏完善的培训体系,培训的效果不能得到很好的反馈,而且培训人员不能很好地将培训所学应用到具体的工作岗位中。
(三)市场定位不清晰,产品同质化严重
中小城市商业银行的市场定位应该是“服务地方经济、服务中小企业、服务城市居民”,应立足于本地市场,通过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来为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但是,目前大多数中小城市商业银行并未很好地坚持这一定位,未能形成自身的特色。市场定位不清晰带来的最大的问题就是产品同质化。随着银行业竞争的加剧,中小城市商业银行必须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开发出新的金融产品来满足客户的需求,以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但受制于经营管理水平和人员素质的限制,大多数中小城市商业银行采取对大银行的“跟踪策略”,金融产品与服务、客户群同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银行基本雷同,高附加值产品匮乏。中小城市商业银行和其他大银行抢大客户、大项目,没有形成自己稳定的客户群,不能为本地中小企业和市民提供所需要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三、我国中小城市商业银行发展对策
(一)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与规范化的商业银行相比,我国中小城市商业银行仍然存在很多不足,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不能形成有效的制约监督。中小城市商业银行应进一步优化股权结构,通过增资扩股、引进民营资本及外资等方式,降低地区财政局在银行股权中一股独大的局面,减少地区政府对银行日常运行的干预;定期召开股东大会,充分发挥股东对银行重大决策行使表决权的作用;健全董事会制度,有效发挥董事的监督和制衡作用;强化监事会职能,充分发挥监事会在我国中小城市商业银行日常运营中的监督作用;完善信息披露制度。
(二)进行准确的市场定位
我国中小城市商业银行自成立以来,一直坚持“立足于地方经济,立足于中小企业,立足于广大市民”的市场定位。中小城市商业银行在规模扩张的过程中,要处理好质量和规模的矛盾,应该更重视服务质量,树立品牌形象,在追求规模的同时保证质量。中小城市商业银行要坚持正确的市场定位,做到以下4点:
1.定位于中小型和微型客户。大银行一般不愿意服务于这三类客户,但这块市场容量是非常大的,对我国中小城市商业银行而言,是市场潜力最大的市场。
2.服务和经营模式差异化和精准化的定位。我国中小城市商业银行应该对中型、小型和微型客户进行进一步的客户细分,建设适合本行的细分客户群,针对目标客户群提供特定的服务产品,并做好客户关系管理,提高客户满意度。
3.大力发展零售业务。零售业务将是未来商业银行转型的方向和竞争主战场,我国中小城市商业银行重点服务的是中小型和微型客户,其业务更多为零售业务,这是我国中小城市商业银行的优势,必须树立品牌形象以提高客户的忠诚度。
4.培育适合本行的风险管理制度。我国中小城市商业银行必须培育风险管理能力,确立适合本行的风险管理制度。此外,还要做好跨区域发展的风险控制。跨区域经营在管控模式、业务拓展、管理流程等方面面临着挑战,需要很强的风险管理水平和风险控制能力,需要更先进的科技实力作为支撑。在跨区域发展过程中,要处理好农村和城市的矛盾。对于我国中小城市商业银行而言,中小型和微型客户的市场潜力最大,农村也是一个大市场,不能对大城市盲目迷信而忽视农村市场。
(三)重视人力资源管理
和其他行业相比,银行业从业人员学历层次普遍较高,工作岗位专业性强。可以说,高端专业和管理人才群体,是银行未来的业务发展和竞争优势所在。但是银行的专业和管理人才往往需要在银行工作过程中逐渐发展和培养,银行管理层的成长和发展往往需要经历“专业――专业管理――跨专业管理――机构管理”的过程。高端专业和管理人才群体的形成不仅需要高质量的“苗子”,还需要良好的内外部发展环境和“人才培养、辨识”机制。
对我国中小城市商业银行而言,要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大力在人力资源上进行投资,改进人力资源管理方式,吸引并留住人才。
(四)拓展零售业务和中间业务
1.拓展零售业务。零售业务具有市场化程度高和风险小等特点,其开展依赖于银行与客户间的直接联系,适合体制灵活、风险承受能力较弱的中小银行开展,近年来也成为我国中小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的重点方向。
我国中小城市商业银行应进一步拓展零售业务市场。如积极开发汽车贷款、旅游贷款、教育贷款、个人公积金贷款等;探索开发个人住房担保贷款、个人保单质押贷款等个人贷款业务,加快零售业务的纵深发展;还应开办各种银行卡业务,实现一卡多用,为城市居民提供便利。在此基础上,还应该深入发掘中小企业市场,完善金融服务品种,为中小企业进行理财、项目融资和投融资规划等业务。
关键词:中小企业;供应链金融;核心企业
中图分类号:F252.8 文献标识码:A
中小企业与大企业一样,都是现代经济运行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在发达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中小企业都是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支柱。但我国中小企业发展却面临着许多的困难,尤其是在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渡转型期,融资难更成为制约我国中小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主要因素和瓶颈之一。
一方面,供应链往往由那些资金和规模都较大的核心企业主导,中小型企业在供应链中处于弱势地位, 缺少话语权, 导致中小企业应收账款周期偏长, 而应付账款周期偏短, 影响其正常现金流周转。另一方面, 中小企业的信用等级评级普遍较低, 可抵押资产少、财务制度不健全。这些情况使得中小企业很难从银行获得贷款服务。中小企业的固定资产只占企业资产很少一部分, 主要资产以产品库存、原材料等流动资产形式存在, 这些却没有在中小企业融资时充分利用起来。
在这样的背景下, 商业银行、物流企业以及供应链上下游相关企业相互合作, 开辟了基于供应链的中小企业融资业务模式――供应链金融, 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新思路。
一、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中小企业融资业务的新途径――供应链金融
所谓 “供应链金融”是指银行从整个产业链角度出发,开展综合授信,把供应链上的相关企业作为一个整体,根据交易中构成的链条关系和行业特点设定融资方案,将资金有效注入到供应链上的相关企业,提供灵活运用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一种融资模式。
供应链金融服务是银行专门针对产业供应链设计的、基于供应链核心企业的金融服务解决方案,其将供应链核心企业和上下游中小企业捆绑在一起提供整体的金融服务。该模式的核心理念是银行在信贷市场上通过寻找多个参与者或者利益相关者,建立起一种特殊的机制,来共同分担中小企业贷款中的风险。银行通过借助与中小企业有产业合作关系的大企业的信用、或者以两者之间的业务合同为担保,同时依靠第三方物流企业等的参与来共同分担贷款风险。其改变了过去银行只针对单一企业主体进行信用评估并据此作出授信决策的融资模式,使银行从专注于对中小企业本身信用风险的评估,转变为对整个供应链及其与核心大企业之间交易的信用风险评估。处于供应链上下游的中小企业在该模式中,可以取得在其它方式下难以取得的银行融资。
二、供应链金融服务模式较传统银行业务的优势
对商业银行来说,供应链金融服务模式是对银行传统信贷模式的全面改革,是对贸易融资、企业理财、现金管理等系列金融产品的整合。与传统银行业务相比,它有以下三处优势:
第一,直接切入核心企业,以点带面实现客户的群体开发。供应链金融模式深入分析了供应链上各企业之间的交易关系,有效把握和控制了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更好地发掘和提取了产业供应链的价值,既实现了对供应链中中小企业的市场开发,又可对核心企业进一步提供金融服务,大大拓展了银行发展公司业务的空间。
第二,使商业银行调整了风险控制思路和手段,由原来静态、孤立的风险控制理念变为动态、系统的风险控制理念。供应链金融模式更加有效地控制了对中小企业的授信风险,在业务操作中实现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高度统一,为银行的风险管理提供了一条新途径。在该模式下,银行不再片面强调授信主体的财务特征和行业地位,而是认真分析供应链企业之间真实的商品贸易和交易情况,在考察授信企业资信实力的同时,更强调整条供应链的稳定性以及授信企业交易对手的资信和实力;另外,这些贸易融资产品都具有突出的自偿性特点,使银行能够以授信合同规定的商品销售收入作为直接还款来源;最后,在融资授信金额、期限上其更注重与真实交易相匹配,从而可以实现灵活的授信额度使用控制,规避了向中小企业贷款的风险。
第三,以中小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有效解决银企信息不对称问题,提高银行对中企业客户的把握能力和控制能力。处于供应链中的企业信息比较畅通,企业之间对交易手的信誉、盈利水平、资信实力比较清楚,从而使得银行获得企业信息相对比较容易,助其更好地掌握和控制了潜在风险;另外,由于物流企业对中小企业存货商品的价值、存变动、销售前景等情况都非常了解,能够更好地掌握客户信息,因而物流企业的参与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缓解银企之间信息不对称的作用。
三、供应链金融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方面的潜在优势
在该模式中,一方面,商业银行借助对大型企业支付能力和强势信用支持等方面的评估,而对其上下游中小企业的存货、预付款和应收账款等进行质押融资,在创新开展银行传统的抵质押业务和票据业务的基础上,将以前银行不太愿意接受的动产,转变为其愿意接受的动产质押品,从而解决了大多数中小企业抵押担保不足的问题,帮助中小企业获得银行贷款;另一方面,供应链金融服务的结构化特征可以弥补借款人较低的信用等级。在该模式中银行融资的风险主要反映在融资的自偿性程度以及贷款人对交易进行结构化设计方面,而不是借款人本身的信用等级,因而非常适合中小企业的特点。
因此,供应链金融作为一种新的金融服务模式将可能成为我国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融资的有效途径:
1、降低准入门槛,帮助中小企业获得银行融资。在供应链金融模式下,银行可以适当淡化对企业的财务分析和贷款准入控制,其关注的重心是每笔具体的业务交易。在融资过程中,银行重点考察申贷企业单笔贸易的真实背景及企业的历史信誉状况,通过资金的封闭式运作,确保每笔真实业务发生后的资金回笼来控制贷款风险。从而使一些因财务指标达不到银行标准而难以获得融资贷款的中小企业,可以凭借交易真实的单笔业务来获得贷款,适合中小企业资信普遍偏低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其资金需求。
2、银行通过对物权单据的控制和融资款项的封闭运作,实施资金流和物流的双向控制,使风险监控直接渗透到企业的经营环节,有利于对风险的动态把握。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银行授信与融资主体风险的隔离,从而增加了银行可选择客户的范围,增强了银行开展中小企业融资业务的信心。
3、交易对手的资信和履约能力对基于供应链融资的风险具有很大影响,而在供应链金融模式中,中小企业的交易对手通常为大型核心企业,银行可利用其与交易对手的资信捆绑,进一步控制对中小企业的贷款风险。例如在处理应收帐款等业务时,银行实际上是要和这些中小企业的交易对象,即供应链上的核心大企业打交道。
4、在该模式下,银行更注重企业交易背景的真实性和连续性,通过对企业信用记录、交易对手、客户违约成本、银行贷后管理和操作手续等情况的审查,确定企业在贸易过程中所产生的销售收入作为其融资的第一还款来源,限定融资期限与贸易周期相匹配,使资金不会被挪用,贷款风险相对较小。
基于供应链的中小企业融资模式――供应链金融充分发挥了金融机构、第三方物流以及供应链种上下游企业各自的优势,从整个产业链的角度出发,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同时,也带动了金融机构和物流企业的创新与发展,提高了整个产业链的竞争力,达到了多方共赢。
作者单位:山东工商学院
参考文献:
[1]陈祥锋,石代伦,朱道立.融通仓与物流金融服务创新[J].科技导报,2005,23:45-47.
[2]陈祥锋,石代伦,朱道立.金融供应链与融通仓服务[J] 物流技术与应用,2006,3:19-21.
关键词:中小企业 商业银行 金融服务 机制创新
1.中小企业融资在商业银行信贷业务中的战略地位
从全球范围来看,中小企业已经日益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在繁荣地区经济,增加社会就业,推动技术创新,扩大产品出口和促进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据亚太经济组织中小企业部长会议统计,中小企业户数占各国企业总数的97%-99.7%GDP比重占50%以上,出口总数占40%-60%。现代中小企业的发展潮流不仅体现了技术创新进步,新兴产业发展,专业化分工协作,经济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等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也体现了以人为本、多维价值、多元性、创造性、协调性的发展方向。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中小企业发展,把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加以推进。目前,我国中小企业数量已经超过4500万户,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88%。在扩大就业,推动科技进步,活跃经济环境,优化经济结构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我国中小企业取得快速发展,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中小企业创造的增加值占全国GDP的65%,纳税占全国50%,就业占城镇人口的75%以上。中小企业也是技术创新的主力军,发明专利占全国66%,新产品研发占全国82%。
首先,对我国商业银行来说,数显,大客户融资能力逐渐提高,直接融资渠道畅通,传统信贷业务面临严峻考验。其次,银行同业目标市场趋同,激烈的竞争导致银行在与大客户谈判中往往处于弱势地位,议价能力不强,中间业务收入低。迫于竞争压力,很多商业银行将大客户的贷款利率定在基准利率之下,而对大客户的中间业务服务也往往因追求可观的贷款利差而不收费或者少收费。第三,相当于大客户,银行对于中小客户贷款议价能力强,中间业务收益水平高。据某国有银行浙江分行调查数据显示,该行中小企业贷款余额占公司客户贷款余额70%,中小企业贷款利率平均在基准利率上浮20%,远高于其他贷款收益,公司类贷款利息收入的85%来自中小企业。在中间业务,国际业务,信用卡业务等方面,中小企业也是创收主力军。第四,分散风险,增加流动性。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发展中小企业融资业务分散集中度风险,对信贷资产结构和客户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同时,由于中小企业客户的信贷需求大部门为短期信贷产品,拓展和开发适合中小企业特点的短期信贷产品,对于调整资产结构有重要意义。
2.中小企业融资现状及成因分析
银行融资是中小企业主要的外部融资渠道。中小企业的高风险特性与银行的低风险偏好之间存在着较大的信用风险缺口,致使中小企业出现“融资难”。如何弥补这一缺口,成为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关键,在国家的政策鼓励和支持下,目前几乎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银行都已经设立小企业部,专门为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金融环境相比以往好很了多。但是中小融资难,金融贷款偏好流向大企业的问题依然存在。从目前情况看融资难有以下几点原因:
2.1经营环境风险和收益对比使银行普遍存在惜贷行为
从银行角度来看,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是银行贷款的基本要求,而中小企业存在较高的经营风险,是银行对小企业贷款支持的天然屏障。我国中小企业的寿命非常短,根据全国私营企业大规模抽样调查,70%中小企业会在创业的5年内被淘汰,而运行期超过10年的中小企业不足10%。在这种情况下,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发放就会慎之又慎。银行在单笔贷款的操作上,所需要的人力等投入支出是固定,单笔大金额和多笔小金额相比,优先投入成本低,收益高的贷款项目。在目前经济环境下,银行偏好国有企业,大企业,收益高,风险可控。
2.2有效担保抵押不足成为融资首要障碍
房地产抵押是当前银行发放贷款通用的一种担保方式,也是担保公司防范贷款风险的一个重要途径。中小企业规模小,土地厂房多为租用土地,集体用地,宅基地等。这种在担保押品上的先天不足导致中小企业间接融资存在障碍。
2.3信用管理和信用体系不完善
中小企业信息披露不够和财务数据失真,造成银行贷前调查的困难和不实。我国对包括中小企业的全社会信用体系和征信管理正在形成,尚未完善。公民的信用意识需要进一步提高和加强。从企业角度看,部分中小企业缺乏信用观念,在交易和融资关系中不讲信用,有意拖欠贷款,加上地方保护,政府干预,惩治失信方面的法律法规缺位,致使逃避银行债务现象屡有法生。企业违约后,银行很难收回贷款本息,因此不得不加强信贷管理,提高房贷条件,造成银行普遍的惜贷行为。
3.银行在当前环境下对小企业业务发展的对策
随着小企业业务的不断扩大和大企业议价能力以及直接融资能力的加强,如果做好小企业业务维持银行自身的利润增长和有效控制风险降低单一客户依存度已成为银行的一个重要课题。
3.1宏观方面
3.1.1创新的市场营销:建立有效挖掘,拓展客户体系,着重落实担保,化解风险。例如目前常见的政府小企业财政担保,助保贷。企业之间联保联贷。单一产业客户集群综合授信,融资租赁等。银行应进一步创新,研究如何更好的落实风险防控措施,化解风险,建立客户基础和稳固金融环境。银行需要更好的挖掘中小金融企业客户需求,主动寻求中小企业的金融需要,拓展业务领域。
3.1.2产品创新,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兴起。信用贷,流水贷,网银贷,循环贷等新的小微贷款品种不断兴起。贸易融资供应链,我国《物权法》将应收账款纳入了可以设质之财产权利范畴,从而提升了应收账款的财产价值,拓宽了企业的融资渠道。但应收账款质押作为一种新型担保方式,其风险识别和控制的难度较大,银行也要合理创新,控制风险的基础上把握金融市场需求,创造满足需求的金融产品,从而达到风险控制,总量投放,经济收益,满足大众多赢目标。目前占用核心企业额度的分离式定向保理,银行大企业和小企业一起联动做业务,做到了围绕大企业,惠及中小企业的共赢局面。
3.2微观方面有效的风险控制
3.2.1实施专业化经营。目前大部分银行都以成了小企业中心,而且还有成了小微企业中心的。专业化,批量处理小额,多笔中小企业贷款,提高效率,集中管理。
3.2.2客户评估注重实质和效率。中小企业贷款难点之一就是财务信息不规范,不透明。一方面财务报表与纳税报表由于某种原因不相符,另一方面征信系统也不能反映中小企业的民间融资。因此商业银行应对企业财务进行实质性评估,必要时候可借助中介机构,提高效率和准确性。
3.2.3合理简化贷款审批流程。对于大企业的信用评级,审批制度等中小企业往往由于规模原因很难达标,而且由于贷款金额小,笔数多,按照大企业的操作方式逐级审批,批复往往周期长,效率低。很多股份制商业银行包括目前国有商业银行均采用了小企业工厂化流水线作业的方式,简化流程,批量作业。目前可以借鉴互联网金融,全程网申不落地申请贷款,速度更为提高,由于数据综合分析,提高效率,降低风险,缩短放款周期。目前各银行通过不断努力,在小企业业务上得到良好市场回报,小企业信贷资产收益高,不良率低,同时联动带来其他业务收入,有客户才有收益,满足客户,双赢局面。
3.2.4做好信贷风险化解工作,对症下药。例如私有企业的中小企业如果有意愿不妨采取法人代表签无限连带责任书,以个人存款,国债等资产做质押,为企业融资,提前获得应收账款或者流动资金贷款。对客户来说既不影响个人资产收益,对银行来说又降低了风险有充分金融抵押。但是对于这种银行客户共担风险的贷款,某些企业出于对于自身的考虑,不能百分百接受,只适用于低风险产业领域。
4.对中小企业融资的思考与建议
通过上面的比较分析,我谨提出以下几方面建议以供参考:
第一,根据中小企业特点,提高金融服务的针对性,做好客户群体划分,把握客户需求,细分客户群体例如沿海,内陆,融资紧急程度“短频小急”,中小企业再分中型企业,小型企业,微型企业的不同需求。
第二,做好贷前调查,甄别优质客户,贷前调查是银行识别风险的重要关口,把握好贷前调查就是风险控制好的开始。
第三,完善信贷服务功能,有效解决中小企业抵押难问题。比如目前兴起的供应链融资,围绕中心大企业授信做小企业的融资等。
第四,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风险防范机制,发展适合中小企业的信用评级体系。从实际出发,切合企业现况进行风险分类和信用等级评估。
第五,开发适合中小企业客户的金融产品,做好配套业务,综合考量收益和客户贡献度。
第六,中小企业自身加强直接融资能力,政府牵头组织融资平台。银行贷款属于间接融资,某些产业园区的中小企业群是否可以在政府的主导和帮助,必要时候财政担保,在融资平台下进行直接融资,类似于城投建设融资平台,为中小企业牵线搭桥,产业群公司债等。
宋艳西(1989.05-),女,汉,河北秦皇岛,西南财经大学,研究方向:证券投资。
摘要:中小企业在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占有着重要的地位,也是我国GDP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但一直以来,融资困难成为其发展的最大瓶颈,规模不够,达不到直接融资市场的门槛;信息不对称,导致间接融资—银行惜贷。本文重提国有商业银行小贷中心这一融资路径,旨在论证其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性,分析其发展的具体模式,以及与中小银行相比存在哪些优劣势。
关键词:中小企业;融资市场;融资路径
一、国有商业银行设立小贷中心的必要性
1.顺应中小企业民营经济的发展
根据调查数据,小企业占工业企业总数的97.99%,创造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40.01%,创造的就业人数是大型企业的3.66 倍。正因为它们对经济发展有如此大的推动力,所以解决中小企业的资金来源是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而我国商业银行脱胎于计划经济体制,商业银行业务运作的行政色彩较浓,市场化运作机制未能完全建立。在业务运作过程中,长期以来没有把中小企业作为潜在客户,在经营观念和意识上不重视对中小企业的信贷风险评估和管理。尤其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对公信贷业务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大客户、大项目,经营管理和风险控制的制度和政策的制定一直围绕着大客户、大项目进行设计和实施。所以从目前的格局来看,中小企业的贷款人主要是中小型股份制银行,甚至更多的是城市商业银行。
2.为自身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
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深入,存贷利差将会进一步缩小,而西方国家商业银行的主要盈利业务中间业务在我国发展甚为缓慢,这使得商业银行找不到新的利润增长点。而随着资本市场的深化,大型企业将会逐渐完成“脱媒”,而到资本市场上寻求更好的机会。所以笔者认为,走出只服务大客户的误区,从当下的市场开始培育中小企业客户才是万全之策。从西方国家的例子中可以看得出,商业银行在向零售银行转型,它们应当服务的终极客户应该是中小企业,是个人客户。而要让中国国有银行在短时间内调整其战略目标,是相当困难的,而小贷中心就是这样应运而生的。它就类似于一个银行的战略事业部,相对独立的从事中小企业贷款,不至于“牵一发而动全身”。而中小企业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区域性,国有商业银行相比中小银行特别是城商行来说不具备信息优势,这就更突出了建立小贷中心的必要性。
二、国有商业银行小贷中心的优劣势
1.优势
第一,资金实力雄厚,网点覆盖广,具有分散化经营的优势。在此基础上建立小贷中心,是非常节约成本的。同时,多数中小企业虽然在股东构成上符合相关监管要求,但实际上往住是一人或家族控制企业,企业的经营决策集中于一人,存在决策失误、被坑被骗、不依法合规经营等风险,加之产品技术含量低、市场和客户单一等因素,这使得贷款银行面临巨大的风险。而几大国有银行拥有其他任何中小型银行无可比拟的资金实力作为保障,跨区域的分散化经营对于风险也起到了一定的分散作用。第二,人才优势明显,技术更加先进。我们知道,许多中小企业没有建立建全内部管理制度,尤其是财务管理制度;且遍布城乡,涉及各行各业,情况复杂。而国有商业银行拥有多元化行业背景,扎实的财务知识的高素质人才队伍。把这些人才调动到当地的小贷中心,让他们去深入了解中小企业的经营状况,并甄选出目标客户,能够大大降低贷款风险。
2.劣势
第一,企业信息获取劣势。前人研究表明,对于很难呈现出硬指标的中小型企业来说,生产“软信息”是最为恰当的方式。而这要求建立长期的银企关系,银行通过和借款企业长期多种渠道的接触,积累大量和企业及企业业主相关的私有信息。而在这一点上,没有其他银行能比当地的城商行更加拥有信息优势了。一般一个地区效益比较好的民营企业,总是和政府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而城商行作为当地政府的控股金融机构,自然对于该企业的信息了如指掌。而几大国有银行从98年之后已然实行总分行垂直管理,与地方政府瓜葛相对较少,自然处于信息劣势。第二,开展业务受限较多。如果小贷中心不能真正实现独立,自负盈亏,自审自贷,而只不是隶属于国有商业银行某个分行的机构,那么可能很难满足中小企业贷款的需求。中小企业的贷款主要以不超过一年期的流动资金贷款为主。单笔贷款都很小,但由于其流动资金周转很快,资金运用效率高,所以它需要的笔数较多并且需求紧迫。如果小贷中心的审核与放贷仍要受到分行领导的干涉,那么很可能造成程序上的繁杂以至于导致时间上的拖沓进而失去客户。
三、小贷中心可持续发展的模式选择
1.扁平化结构运作
作为国内首家独立运营的小企业信贷业务机构,招商银行小贷中心自成立以来,开创了小企业信贷专业化经营的先河,并且一直运营良好。笔者认为,招行的模式是非常值得推崇和效仿的。前文中提到,中小企业贷款需要生产“软信息”,这种信息的特点就是无法用准确的硬指标来衡量。而这种信息如果通过多层级的银行体系的传递,往往都会造成信息的漏损,而无法做出最正确的决策。所以在处理软信息时,一个小型的且单一管理层级的机构是比较占优势的。
要保持小贷中心的独立性,就需要将审批贷款的责任和权利下放到客户经理身上。由第一线接触企业的客户经理来决定贷款的审批与否,就能最大限度地避免信息向上通过层层的审贷会到达决策者导致失真,保证贷款由银行里最了解企业的人来决定。并且让权利和责任匹配,又能调动他进行风险控制和贷后追讨的积极性。另外,如前文中讲到,给予客户经理一定的贷款审批额度,还能第一时间对客户的贷款需求作出回应,这是非常符合中小企业贷款实际需求的。
2.为中小企业提供全方位的综合化服务
鉴于小贷中心与中小企业之间是采用关系型贷款,需要维持长时间的合作关系,所以可以尝试类似于日本主办银行制度的模式。由于大银行的人才资源优势,拥有多元化行业背景,可以派驻银行工作人员前往企业,深入了解和监督企业的日常运营,影响并指导其决策的执行。并为其提供高附加值的咨询服务,全方位的为其打造商业计划。这样,在收取咨询费用的同时,银行也培育出了优质的客户,大大的降低了拖欠贷款的风险。
关键词:商业银行 中小企业 困难 对策
1 商业银行支持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1.1 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不规范。跟大型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在财务管理上做的不够规范,商业银行和中小企业信息不对称。有些中小企业不按时归还商业银行贷款,故意隐瞒正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信息,更有甚者,故意将结算账户在其他银行开户,这使得商业银行更加难以掌握企业的真实资信状况,严重挫伤了商业银行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积极性,并由此产生惧贷惜贷行为。
1.2 中小企业管理方式不科学,经营管理水平不高。中小企业规模和资金实力有限,管理方式不科学,家族式管理现象比较突出,致使许多中小企业缺乏内在发展动力,市场竞争能力差。还有部分中小企业不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经营出现困难,利润水平下降。
1.3 中小企业发展模式不合理,担保存在一定困难。大多数中小企业尚处于起步阶段,自筹资金有限,生产规模较小,经营发展模式也较单一,大多数都是自产自销。在发展理念、制定长远计划方面缺乏一定的经验,对市场行情的波动不能及时做出相应的调整。产品生产出来,一旦没有通畅的销售渠道,就容易产生货物积压,致使中小企业因欠缺资金而无法正常生产,进一步导致资金短缺的状况,影响企业的发展。
1.4 中小企业抗风险能力不足,经营利润无法保证,在一定程度上出现担保难。近些年来,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工人工资、物价水平都有了大幅度提高,这使得本来就资金紧张的中小企业成本进一步加大,抗风险能力进一步削弱。直接导致中小企业经营利润下降,有的甚至出现亏损或关闭。
2 针对这些困难,商业银行在支持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应采取的对策
2.1 加强信用工程建设,努力营造中小企业诚信经营氛围。要想让中小企业有一个诚信经营氛围,就要在信用工程建设上下功夫。为此要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开展信用工程建设,规范政府、商业银行、中小企业行为,努力营造诚信观念和信用文化。二是建立健全中小企业和个人征信体系,完善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档案,加大对诚实守信企业的信贷倾斜力度,在全社会营造诚实守信光荣的信用环境。三是对中小企业进行财务帮扶,组织人员对中小企业财务人员进行培训,帮助其建立合规的财务制度和报表系统,使财务行为能够真实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
2.2 转换经营机制,适应市场需求。首先做好调查研究。重点掌握中小企业开工、生产经营、投资意愿、民间借贷等情况,了解中小企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金融服务需求和希望获得的支持。其次创新金融产品。针对中小企业资金需求“短、频、急”的特点,积极开发具有商业银行特色并符合不同类型中小企业经营特点的融资产品,切实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担保难问题。第三,严把信贷人员入口关。建立科学、规范、公正、透明的选人用人机制,坚持以德为先,德才兼备,通过考试、考核、民意测评将那些有品德、有能力、有朝气、无劣迹、交际广的员工选拔到信贷岗位。第四,加大对信贷人员绩效工资的考核力度,绩效工资根据营销人员的营销业绩、盈利收益等方面进行全面挂钩。第五,完善奖惩制度,制定科学合理的风险意识。商业银行应根据信贷营销人员的营销业绩,奖优罚劣,完善正向激励机制,对在支持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表现突出的个人进行奖励,表现一般的给予批评,表现较差的进行必要的处罚,从而确保中小企业贷款营销力度。与此同时,商业银行在中小企业管理和考核办法中,明确中小企业尽职免责范围,做到尽职者免责、失职者问责,消除中小企业信贷人员“不敢贷、不愿贷”的思想包袱,充分调动信贷人员发放中小企业贷款的积极性。第六,商业银行要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实现多元化的发展模式。一是用有限的资金优先支持具有良好市场前景的中小企业,完善优势中小企业资金扶持制度。二是利用多种渠道和手段,最大限度为中小企业提供发展机遇。
2.3 多措并举完善服务体系,加大对中小企业扶持力度。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扶持的好不好,关键是看商业银行的服务体系是否完善。只有在服务体系上做好了文章,才能为下一步更好地服务中小企业奠定良好基础。一是要建立快速的审批机制。针对中小企业贷款“小、频、急”的特点,商业银行可按照“程序可简、条件可调、成本可算、利率可浮、责任可分”的要求,合理下放贷款审批权限,完善中小企业信贷管理机制,从而提高中小企业的审批速度,为广大中小企业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二是推行灵活利率定价机制。根据中小企业的资信状况、经营规模、风险状况、发展前景、担保条件等因素,对中小企业贷款利率实行差别化定价。三是落实阳光信贷政策。对中小企业贷款实施阳光收费,杜绝不合理费用,不强行推销理财、保险等产品;同时充分考虑中小企业的承受能力和生产经营状况,合理定价,主动让利,切实降低中小企业融资成本。四是加强电子化建设。加快自助电子银行建设,对现金流量大、资金划转频繁的中小企业优先开通网上银行业务,优先安装POS机具;在中小企业聚集区优先安装布放ATM机,为中小企业及商户优先推出金融自助结算服务终端EPOS,并提供人员培训,充分提高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水平。
2.4 健全和完善中小企业担保体系,有效支持中小企业健康发展。针对大多数中小企业处于发展初期,自我积累较少,信用水平和融资能力不足,商业银行应积极探索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有效途径,积极为中小企业寻求信誉良好、资金实力雄厚的担保企业,或借助民间资金丰富并且比较活跃的特性,为中小企业寻求合适的担保机构,借助担保平台,引导自身信贷资金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一是推行大型企业担保。大型企业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有着雄厚的资金和实力,有着极强的担保能力,因此要积极动员与中小企业没有关联的大型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积极为发展中的中小企业进行担保,支持中小企业健康发展,为国民经济建设贡献力量。与中小企业有关联的大型企业更应主动积极地为其上下游的中小企业贷款进行保证担保。当然,大型企业为中小企业贷款的担保额度不是无限度的,要控制在本身的信用总量范围之内,控制在商业银行的总授信额度之内。二是组建财政性担保公司。财政性担保公司由各级政府出资作为资本金,无偿为中小企业进行担保,资金周转使用,损失由财政负担。三是组建经营性担保公司。由政府、企业法人和自然人共同出资作为资本金,有偿为中小企业进行担保。四是制定优惠政策,减轻企业负担。为了有效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国家和有关部门必须制定相关优惠政策。有关房产土地部门在办理房地产确权办证手续中,要减收或免收相关费用。财政性担保公司免收担保费用,经营性担保公司要适当收取担保费,评估公司要降低或免收评估费用,商业银行要对中小企业实行优惠贷款利率等。
2.5 努力提高商业银行和中小企业从业人员的素质。作为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商业银行,要想服务好中小企业,首先要加强学习,提高认识,要积极组织员工学习交流,及时提高商业银行各岗位人员对国家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政策的理解和把握,使广大员工从思想上充分认识到支持中小企业不仅是国家政策的外在要求,也是自身经营发展的内在需要。同时还要积极搭建信息交流平台,沉下心来深入中小企业了解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和融资需求,介绍商业银行的经营理念、企业文化、信贷产品等,及时解答中小企业提出的有关问题,做好中小企业融资顾问。与此同时,要努力提高中小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和素质,加强科学管理。经营管理人员素质的高低、管理是否科学以及决策是否正确直接关系着中小企业能否按计划顺利地生产销售,决定着企业利润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经营情况,也影响着企业的融资情况。因此,提高经营者的素质和知识水平,科学地进行企业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刘丽红.浅谈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及对策分析[J].价值工程,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