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医的理论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中医;胃气理论;重症治疗;使用
DOI:10.14163/ki.11-5547/r.2017.16.103
中医胃气理论源于《黄帝内经》, 一直是我国医学家重视的对象, 经过后世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其被广泛应用到疾病诊治过程中, 具有良好的使用效果, 并且为众多医学人员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在重症治疗中, 胃气理论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文结合临床工作经验及体会, 选择1例重症患者, 阐述中医胃气理论在重症治疗中的应用。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通过病案举例方法, 选择1例急性重症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 男, 40岁。
1. 2 方法
1. 2. 1 胃气保护临床方法 胃气保护有三种方法:①健脾养胃。护胃和养胃是中医中常见的养生疗法, 可以使用攻伐之剂中加入味甘品, 以此护胃;也可以使用茱萸汤或者良附丸进行温脾调养。传统通胃、滋阴养胃及清胃方法也能够实现健脾养胃的目的。不同的方法使用不同的药物, 病理也各不相同, 虽然这些方法治疗效果缓慢, 但是安全稳定;②食疗护胃。食疗能够缓解患者胃部不适, 扶风祛邪, 饮食结构主要包括十枣汤、白虎汤中粳米、三物白散等;③急下存津。此方法适用于热性病, 患者津液日夜损耗严重, 需要泻药通便, 泄去实热, 之后进行保存津液疗法。人体中以通则为补, 如果实热不通, 可以使用大承气汤荡涤胃肠积热[1]。
1. 2. 2 治疗方法 患者禁食10 d, 为患者使用大承气汤化裁:生大黄30 g、芒硝15 g、厚朴15 g、枳实10 g、栀子15 g、黄连6 g, 上方浓煎250 ml药液, 温度30~37℃, 进行高温灌肠, 2次/d。本次病例中所使用的方剂为大承气汤化裁, 患者脾胃被毒物所伤, 加上病的时间较长, 脏器本来较虚, 邪传阴阳之里, 耗液伤阴, 加重脏气虚, 应该急下存津, 顾护本虚脏气。大黄可以泻热去实, 推陈出新;枳实可以理气消痞, 能够通便导滞, 配以黄连、炒山栀, 能够泻热。
2 结果
患者治疗3 d后, 涨消腹通、大便通畅, 胃气得保, 能蛩忱进行肠内营养支持治疗。
3 讨论
3. 1 胃气理论 胃气大概可以分为两种:①狭义胃气, 也就是胃功能;②广义胃气, 也就是胃运化的水谷精气。脾胃之间的生理活动有着一定的联系, 胃主纳水谷, 脾归纳运协调, 两者共同完成水谷的输布及化生。脾胃的运动为水谷精气化生提供了动力, 能够通过胃气的强弱及存亡判断脾胃运化的功能衰弱。
中医理论认为胃气是人的根本。因为胃气在人体生理作用中有着一定的影响, 胃为水谷之海, 有以降为顺、以通为用的特性。胃气与人体消化系统功能息息相关, 并且还影响着人体营养价值来源。《内经》中强调胃气是升华之源、水谷之海。在病理中, 胃气充足表示脾胃没有损伤, 人体才能够滋养元气, 如果胃气不足人体就较为虚弱。胃气本弱, 饮食就要加倍。脾胃气极易受到损伤, 元气不足, 诸病不御。
目前, 现代临床营养治疗是各科室综合治疗中的有效手段之一, 也成为了临床治疗中的重要部分, 健康科学的营养支持能够促进患者康复, 减少患者并发症的几率, 提高患者自身的抵抗力及临床治愈率, 降低患者的病死率。中医胃气理论及现代临床治疗的营养支持理念不同, 但是都尤为重视胃肠道功能及其营养的消化及吸收。中医认为只要患者胃肠道功能良好, 患者就能够得救;现代临床医学认为有胃气就能够生还, 没有胃气就不能够生还。胃肠道的消化功能影响了患者的营养吸收及气血化生, 直接影响了机体的生存。以此可以看出中医胃气理论与现代临床营养支持是相辅相成的[2]。
3. 2 中医胃气理论在重症治疗中的作用 根据以往经验, 一般重症的特点就是来势凶猛, 并且起病较急。外感急症具体表现为正气不足、实证为主、正不敌邪、邪气入体, 以此使邪气在人体快速转换及传递, 从而导致一系列的虚实夹杂病症。内伤急症一般为患者多年顽疾导致, 主要原因为气血阴阳亏虚, 再加上邪气入体, 从而导致患者脏腑功能失调和障碍, 以此使患者自身气血阴阳失调。不管是内伤急症还是外感急症, 患者病情恶化时, 主要原因还是气血阴阳失调, 患者的病症一般都具有虚实夹杂的情况。
中医中常提到“胃逆则脾郁”, 这就说明脾胃两者具有密切的关系, 脾强胃弱者会出现饥不能食、易饱等现象, 脾弱胃强者不能够正常输布津液, 会出现呕吐和恶心等现象。如果出现病危急症, 治疗的难度就会加大, 所以重症治疗要尤为重视暖脾养胃。在医学不断发展的过程中, 全新的理念、技术及设备都投入到了治疗中, 更多的人也了解到了肠胃道对重症的治疗作用。重症患者的胃肠道状态是其全身疾病的体现, 也是疾病发展的促进因素。因为人体的代谢器官为胃肠, 关乎着人体的消化和吸收, 还是需要营养的器官, 肠道能够从食物中提取营养, 保证自身黏膜的完整。由于重症患者胃肠机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所以中医尤为重视保胃气, 就是通过科学的措施清除血瘀, 保证胃肠道能够正常的输布运化。在治疗过程中, 肠道营养有着明显的作用, 肠内营养为滋腻之品, 加上脾体阴用阳, 邪气容易堆积到脾土中不能够疏散, 所以就会出现脾胃失调现象。中医使用健脾化湿等方式保胃气, 保证运化水谷精微, 为患者药物的吸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3]。
参考文献
[1] 戚淑娟, 贾建伟. 中医胃气理论在重症治疗中的指导作用. 中医研究, 2011, 24(7):5-7.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 方法 激励机制
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作为事业单位发展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其管理水平会对事业单位的长远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激励机制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能够推动事业单位的创新发展。为了事业单位长期效益的提升,应该积极地利用激励机制的优势对人力资源进行科学地管理。因此,如何运用和构建一个合理的事业单位员工的激励机制成为了各大事业单位共同关注的话题。
一、人力资源管理中激励机制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的大多数事业单位都在进行着不断地改革,但是激励机制的采用则相对来说比较少。很多事业单位的员工都希望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能够实施激励机制。因此,事业单位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改革应该在打破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基础上,积极地引入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事业单位要想既获得自身的发展,又能够更好地满足员工的个人需求,就必须将未来的人力资源管理重点放在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方面。我国的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激励机制的推行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事业单位的激励机制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由于我国的事业单位在长期的运行过程中都忽视了激励机制的建立,因此,激励机制在很多的事业单位当中都是一个新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法。同时,事业单位在如何构建有效的激励机制问题上还需要进行长期地探索和尝试。事业单位专业人才资源的匮乏和管理理念的差异都会对事业单位的激励机制构建产生一定的影响。
2.事业单位的激励机制内容模糊。激励机制作为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一个较新的方法,很多的事业单位对激励机制的内容都没有形成明文的规范。尤其是在如何规范员工的奖励机制和惩罚办法等等,相关部门在执行激励机制的过程中往往因为缺乏明确的标准而产生工作难以执行的现象。激励机制的内容模糊不仅给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有效管理带来困难,而且还会大大地削弱员工的积极性。
3.事业单位激励机制管理人员匮乏。很多的事业单位都过多地依赖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从而给事业单位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在对人才的选拔和任用方面都是以管理者的意见作为参考。因此,科学的人才机制需要事业单位投入一定的资金从而有效地缓解人才供给之间的矛盾。影响事业单位激励机制的良好运行因素具有很多的方面。员工如何更好地满足自身的发展需要事业单位提供良好的平台。
二、激励机制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性
激励机制要求事业单位在人力资源管理中使用相关的奖赏形式和改善员工的工作环境以及通过不同的准则和条例来加强对员工的管理。每一个事业单位的发展都离不开各个员工的努力。激励机制的推行能够极大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为事业单位的发展带来更大的利润。如果员工的专长和优势得到了事业单位的重视,那么员工在今后的工作岗位当中就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展现其工作才能。同时,激励机制的推行还能够提高广大员工的工作热情。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能够增强员工的集体意识和凝聚事业单位的团队精神。事业单位要想获得长远发展就必须重视激励机制的应用。
目前,我国的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激励机制主要有四种形式。首先,事业单位的相关部门通过和员工之间进行良好的沟通和交流从而消除员工和上级之间的误会。事业单位的发展需要发挥骨干精英的才干,因此他们的需求也需要得到事业单位的理解。所以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事业单位应该借助情感沟通的优势对其进行激励,以助于骨干精英更好地为事业单位的发展奉献自己的力量。其次,事业单位还可以利用一定的奖励来激励员工在工作中取得的业绩。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奖励不仅包括对员工物质方面的奖励,而且还包括对员工精神方面的奖励。二者对员工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适当地增加员工的工资和奖金能够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同时一定的奖状和荣誉也会激发员工的工作才能和积极性。再次,事业单位还可以为员工的个人发展制定相关的目标,通过目标激励的形式来激发员工努力地完成事业单位制定的目标。同时,员工在工作当中还会利用自己的工作特长以更好地适应事业单位的长远发展。最后,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激励机制还可以通过民主管理的形式来激励员工。该种形式则需要事业单位在制定相关事业单位决策的过程中发挥个人智慧的优势,通过头脑风暴的形式从而促进事业单位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四种激励形式需要事业单位根据自身的发展实际,结合各种激励形式的特点和优势从而发挥激励机制的效益最大化。
三、人力资源管理中激励机制的方法研究
1.构建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事业单位激励机制的科学性会对事业单位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因此,事业单位应该建立一个有效的激励机制。首先,事业单位在日常的工作当中应该根据每一个员工的特点和专长制定相关的任务和目标。事业单位在运行过程中还应该对对员工的突出贡献进行奖励以体现事业单位对员工能力的认同。其次,事业单位还应该明确各个部门具体职责,通过适当地权力下放,给相关部门的管理机会。每一个事业单位都应该为每一个员工实现自我价值提供机会。最后,激励机制在推行期间事业单位还要坚持公平合理的原则,按照相关的规定严格地执行激励机制中的各项内容。
2.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人才资源对事业单位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每一个事业单位的成功都离不开人力资源的支撑。因此,事业单位要加大对人力资本的投资比重,事业单位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应该定期地为员工提供相关的培训机会。尤其是在市场激烈竞争的形势下,各大事业单位应该根据自身的发展条件和环境,从而提高对人才的重视。新技术和新工艺以及新材料的应用需要各个部门的员工积极地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事业单位应该为员工技术能力的提升提供良好的氛围,并且在每一个阶段都应该积极地发挥激励机制的效益。通过为员工发挥自身特长提供环境从而激励他们更好地成长,为提高事业单位的良好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员工业务水平的提高不仅可以大大地节约事业单位的发展成本,而且还能够顺利地实现员工的个人价值。
3.实施个性化的激励准则。每一个激励机制的推行都是旨在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和培养员工的工作热情。事业单位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应该充分地考虑影响员工积极性的主导因素,制定个性化的激励准则。因此,事业单位在发展的过程中如果能够充分尊重员工的意愿和要求,那么员工就能从工作中得到满足感,从而提高其工作的效率。
综上所述,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激励机制越来越成为事业单位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方法。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关系着事业单位的生死存亡,事业单位的发展离不开员工的支持,因此事业单位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应该从实际出发,积极地制定和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激励机制。
参考文献
[1]郭立芳.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问题及对策探讨[J].现代商业,2008
意境是艺术的灵魂,是客观事物精萃的集中,加上人的思想感情的,经过高度艺术加工达到情景交融,从而表现出来的艺术境界和诗的境界。
艺术从生活中来,但它不等于生活,而艺术与生活的辩证关系,生活是艺术唯一的源泉,艺术来源于生活,应当比实际生活更高、更典型、更理想。就是说艺术又要求对生活进行高度集中和概括,要求典型化、理想化,从而创造出现实更美好、更富有诗意、更理想的艺术境界,创造出中国画时代新的意境,是中国画的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创作方法最基本的一条,也是其他创作方法所不及、难以充分达到的。
我们常看到中国画,寥寥数笔,而境大意深。区别每个民族艺术,除了内容以外,最重要的在于表现方法。中国画表现形式比较简单而内在的东西很丰富。中国画描绘的景物,不受光线投影的限制、不求自然的色彩涂抹,它可以“得其精而忘其粗,取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所不视”。用浪漫主义的大胆取舍,大胆强调,大胆处理。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背景仅几片画屏和简单的道具,没有画屋宇亭角,没有灯光和投影,但给观众一种室内夜宴的感觉。又如齐白石画鱼虾,有时连水纹线也不画,人们却感觉到鱼虾在清澈水草中游荡。中国画常常是“由小见大”,“以少胜多”,画面的描绘处理,还是可有可无的东西,甚至每一点空白都是充满内容的空间。以有限的东西,表现不受这有限东西所限制的形象。一张画常常是对象特征和画家感受的适当表现,才产生的诗意,情景交融的形象是诗意的形象,所谓“意中有意,味外有味”的形象才是耐人寻味的艺术形象。
绘画艺术要有意境,画画时作者首先要有充沛的感情,要进入境界,感情要投入进去,精神不能分散。意境即是客观事物精萃部分的集中反映,又是作者自己感情的化身,一笔一划即是客观形象的表现,又是自己感情的抒发。一个艺术品,艺术家不进入境界是不会感人的,你自己都没有感动,那怎么又能感动别人呢?有些着名的戏剧演员,站在舞台上一动不动,一句台词没有,却浑身是戏。我认为,因为他们的精神已进入了艺术境界。梅兰芳说过,程砚秋演“窦娥冤”,在后台见她面带忧怨之气,完全沉浸在艺术境界之中,而话剧演员金山演戏之前,白天一天都不出门,并在酝酿自己的情绪。所以说,艺术要通过艺术家深厚的感情,正确地反映客观世界,而有的精神不投入,一边写生,一边聊天,没有进入境界,当然戏演得不好,画更是不吸引人。
[关键词]等值;语用学;翻译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10-0142-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5.10-067
[本刊网址]http://
一、语用等值理论概述
虽然中西译学流派颇多,“等值”却是西方翻译理论研究的核心概念,最早是由雅各布森(R. Jakobson)1951年在论文《论翻译的语言学方面》中提出,他认为:含有差异的等值是语言中的基本问题,也是语言学关心的基本问题。这里的等值并不是我们常说的类似数学上的完全对等,而是“在价值、程度、力度和重要性等方面相等”。著名翻译家奈达博士在1964年发表的《翻译科学初探》一文中提出了“动态对等理论”(dynamic e―quivalence),指出“接受者和译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应该与原文接受者和原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基本上相同”。“含有差异的等值”揭示了语言之间的不对称关系,而这正是翻译行为的真正核心。当年奈达在翻译圣经时,本着宗教教义不可曲解的原则,为保证不同语言的读者对圣经内容具有相同的理解和感悟,他强调:原译语间的文化差异不可忽视。例如,奈达指出,在英文版的圣经中,宗教祭祀场合的“无辜”之意是用”Lamb ofGod”来表示的,而在爱斯基摩人的文化中,同样的含义应该用”Seal of God”来表示。奈达把动态对等称为“最贴近原语信息的自然对等”,这就要求在保持原文意义的前提下使原文附和接受语的语言表达习惯和社会文化特征。著名语言学家塞尔(Searl)指出,一个言语行为不仅包含语义内容,而且还包含说话人的意图,语义表达是要为实现语用意图服务的,所以译者要首先保证译文与原文的语用等值,然后再考虑语义等值乃至语形等值。语用等值翻译意味着译者必须力求使译文效果尽可能接近或等于原文效果。要做到这一点,译者不仅要注意带有明显民族文化特征词语的翻译,还要注意言外之意与话语的命题内容不一致的某些词语或句子的理解与翻译。简而言之,要从文化背景和具体语境中掌握原文的语用含义,特别是翻译习惯用语或文化、语义负荷较大的词语或成语时,更要引起高度重视。根据语用学理论,译者应关注原文的环境及所反映的社会文化等因素,把握话语的特殊含义和所蕴含的意图,并将其在译文中再现出来,从而获得语用等值(5)。语用等值是指运用价值(use value)相同,即语言使用时的话语意义和语言结构在语境中所表达的实际含义,而非符号指称意义。
二、在翻译实践中的语用等值原则
根据语用等值理论,在翻译实践中应遵循以下两大原则,即,语言信息的语用等值原则和文化信息的语用等值原则。
(一)语言信息的语用等值原则
首先,在选词方面,正确的选词是保障译文准确、通顺的前提之一,所以必须通过分析词语的搭配来确定该词在具体语境中的特定含义,以避免理解错误,造成误译。译者必须根据上下文选取最适当的词汇和最适当地表现方式准确地把原文意思表达出来。如“大漠弱者”,这个“弱”字是否为“weak”,看完文章,我们了解到这不是身体虚弱,而是意志薄弱,因此,”weak-minded及”coward”,”craven”更准确。“秦始皇的出生至今是个迷。”这个“出生”若译为“birth”,“origin”也行,但它实际上指的是秦始皇的“parentage”不详,历史上传闻甚多。再看下面这个例子,“一个真正的人,应该是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真正”若译为“genuine”则不妥,因其反义词是“false”或“shame”,“a genuine man”可以用来说明是“人”而不是“鬼”,“一个真正的人”是指思想上、品德上高尚的人,应译为“a trueman”。再如“boy”一词在下列话语中的含义差别:1“Youneedn't look for it,”said Della,“It's sold,I tell you -sold andgone, too.It's Christmas Eve, boy.”(O.Herry, The Gift of Ma-gi)在这句话中“,boy”是妻子对丈夫的一种亲昵、充满爱意的称呼,所以,为取得语用等值,“boy?”可译为:“亲爱的?”。2“1 will, so help me!”Danny cried with abrupt conviction.”I'llbeat you to death in the ring, my boy-you monkeyin' with me thisway.”(J.London,The Mexican)这是著名拳击手Danny对他的对手说的。由于他的年轻对手在赛前对他表现出了蔑视,他惹火了,恨不得击败对手。于是他很生气并带着威胁的口气这样说话。因此,这里的“boy”可译为“你这臭小子”。3“Oh,boy!It's so hot today!”这里的“boy”事实上是表示感叹,没有什么实际意义,所以译为“天哪!”。上述3例中的“boy”在不同的语境中只有采取不同的翻译方式才能取得特定的语境效果。这种效果在原文和原文读者以及译文和译文读者之间才能达到语用等值。
其次,英汉两种语言中存在很多形式上的不对等,给翻译实践造成了许多麻烦和障碍。当英、汉的词汇搭配、语法结构等存在着差别,甚至很大的差别时,就不能逐字直译。而应采用语用等值的翻译原则,切忌死扣原文,望文生义。如:He iswanted by the police.指被通缉。You re wanted on the phone.有人打电话找你。I've read your book;I expected to see an oldman.后一句应译为“没想到你这么年轻。A thousand mous-taches can live together but not for breasts.千个男人能相处,三个妇人难相容。He never opens his mouth without talking shop.他三句话不离本行。又如陕西民俗之一:“锅盔像锅盖”,这“锅盖”二字,若译为“the cover of the pan”.不了解陕西风俗的人恐怕难想象这种饼子的大小。译为“as big as a wheel”似乎更贴切,更容易被译文读者所接受。
(二)文化信息的语用等值原则
翻译不仅仅是两种语言的对译,更是一种跨文化的国际交流活动。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所以译者在精通两种语言的基础上还要深刻了解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也就是,要了解源语言的语言风格、文本类型、文化氛围、作者的世界观,并用目的语读者所能理解的语言表达出来。对于谚语、习语、成语、俚语的翻译能微观地反映出这一点。如:blue-boy指变性女人,heelof Achilles唯一弱点。spend money like water挥金如土。Towear one's birthday suit -丝不挂。Carry coal to Newcastle(产煤中心)指的是白费力气。Teach your grandmother to suck eggs.意指在更有经验的人面前胡显摆,犹如班门弄斧。He eats likea horse.指吃得多,He is leading a dogs life,他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再如“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是句中国习语,具有浓郁的民族色彩,若直译为“Even the cleverest women cannot cook a mealwithout rice.”英语读者可能会一脸茫然,觉得难以理解。所以,最佳翻译为“Nobody can make something out of nothing.”虽然牺牲了原文极其形象的说法,但译文准确传递了原文的含义,符合翻译的语用等值原则。
三、结语
综上所述,要想做好翻译工作,译者必须在正确理解原文的基础上,从译入语和译入语读者的角度出发,根据译入语的语言特点选择恰当的方式表达出原语的语用含义。虽然,翻译中的语用等值与其他翻译理论一样不能解决翻译中的所有问题,但是语用等值理论在保证跨文化交际成功方面确实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雅各布森,R.论翻译的语言学问题[M].伦敦:劳特利奇出版社,1967。
[2]帕尔马・兹拉泰瓦.论翻译是一种社会活动[M].伦敦:劳特利奇出版社,1993。
[3]尤金.A.奈达.翻译的科学探索[M].莱顿:Brill Academic Publishers,1964。
[论文摘要] 在医药道德基本原则和基本要求的指导下,对药学人才进行育德的途径主要是将理论知识的学习与思想道德修养相结合,同时在专业课教学中渗透育德思想。
相当长一个时期以来,医药伦理学教育一直是我国高等医药院校对大学生进行基本素质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尤其在药科大学的大学生中把药学伦理道德——“药德”教育作为药学大学生的必选课已经在学生中开设了10年之久,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回顾过去的实践不难看出,高等医药院校要培养祖国医药学事业发展的合格人才,必须对大学生进行综合素质培养,而药学大学生的伦理道德教育的经验深刻地启示我们,育药学人才,“药德”先行。
1药学人才:人类健康的天使
科学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推动,没有高级的专门化人才,就不会有科学的进步和社会的昌明。历史的事实已经充分证明了人才在事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那么,什么是人才?人才的标准又是什么?在21世纪如何适应时代要求培养人才的综合素质?等等一系列问题会伴着时展的脚步接踵而至。要回答这些问题,有必要从人才的蕴涵开始探索。
1.1创造性是人才的本质特征
人才学告诉我们,人才是具有一定社会活动能力,以自己的智力和专门知识进行创造性劳动,在认识、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领域,对人类社会进步能够或者已经做出突出贡献的人[1]。从一般的意义上讲,人才就是德才兼备的人。创造性是人才的本质特征,这是由人才从事的创造性劳动决定的。所谓创造性劳动,即以前不存在的物质或精神成果,经人才的努力实践得以产生或生成,并且这些物质或精神成果对人类发展和进步的意义重大。而要使这些创造性的成果不断涌现,培养人才及培养具有创造力的人才是高等学校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所面临的十分重要的战略任务[2]。
高等学校是国家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摇篮,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接班人的坚强阵地。然而,在知识经济初见端倪、市场经济深入发展、世界政治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增强、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背景下,人才不仅要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精湛的技术技能,而且还应该具有改革创新的思维,顽强、锐意进取的意志品格及全面发展的法制道德观念。既具有做事的本领,又具有做人的修养,只有如此,高等教育才能实现其培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合格人才的办学目标。
1.2药学人才,“药德”最重要
如果说医学处在对人类疾病和健康进行诊治的起始阶段,那么药学则是对疾病给予攻击和治愈的关键。药品在维护人类的生命和健康过程中始终被认为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药品的研制与开发、生产与销售、使用与管理能否在实践的过程中保证科学、准确、合理、经济、高效,药学人员的素质是重中之重。中国晋代的医药学家杨泉在《物理论》一书中说:“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达理不可任也;非廉洁纯良不可信也。是以古今用医,必选名姓之后。其德能仁恕博爱,其智能宣畅曲解……贯微达幽,不失细小,如此乃谓良医”[2]。历史上许多著名医药学家在培养和选拔医药学人才时坚持将具有“仁爱”之心的要求放在首位,这在客观上表明了品德在药学人才素质构成中的重要性。
事实上,由于药学是一门特殊的学科,对药学人才的培养既要坚持技术上的精益求精,又要坚持德居首位。从科学的角度讲,药品与可谓一步之遥,药品质量是保证人类身心健康的关键,而要保证药品质量合格,疗效安全,对人类生命和健康有益,就要对生产、研制、开发和经营使用药品的实践人员实行道德控制,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确保其在药学实践中选择正确的道德行为。而药学人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并非一日形成,是一个漫长的教育和潜移默化的陶冶过程。在药学大学生中开展医药伦理学教育,是培养药学人才的十分重要的教育内容。现实的无数事实证明,放松了对药学人员的道德教育,就会使他们在实践过程中懈怠了自己的责任,甚至放弃了自己应尽的义务。从学生时代加强“药德”培养,可以使药学人员能够在刚刚进入专业大门的入口处就清楚该如何培养自己成为合格的药学人才,并且在行为的一点一滴中都能够按照道德要求严格自律。这将对祖国的药学事业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真正实现药学人才是人类健康的天使的荣誉。
2医药伦理学对“药德”的规定
“药德”是药学道德的简称,在现代医药伦理学中对药学道德具有明确的概念表述。即指药学人员在药学实践中正确处理药学人员与患者、服务对象关系,药学人员与社会的关系及药学人员同仁关系的根本原则和行为规范。可见,药学道德是指导药学人员进行正确的道德行为选择的纲领和指南。
现代医药伦理学继承了中国古代优秀的传统道德精华,在处理药学人员与患者、服务对象关系时强调赤诚济世,仁爱救人和一视同仁的道德要求,当患者和服务对象有求之时,应该给予极大的同情和关怀,给予尽可能做到的帮助,甚至无偿奉药;在处理药学人员与社会关系时强调要坚持原则,清廉正直及忘我献身的道德境界,当社会发生重大自然灾害,瘟疫流行之时,药学人员应负起肩头的责任,为解除人类疾病的痛苦做出应有的贡献。如在2003年春季“非典”爆发之时,药学人员以极大的热情和忘我的精神,夜以继日研究和开发“非典”疫苗,展现了药学人员在维护社会稳定和保障人类健康方面做出的积极贡献和无私的风采;在处理药学人员同仁关系时强调谦虚谨慎,尊师重道及团结协作的道德品格。当面对重大疑难课题需要解决之时,药学人员应团结友爱,淡泊名利,将集体、社会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在建立起良好的同仁关系的基础上,携手并肩,共创未来。
医药伦理学在药学人才的素质教育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医药道德由于其领域的特殊性和广泛性而具有普遍意义。药学科学的发展、药品疗效作用的发挥及国际性的伦理规范在指导药学人员实践过程中发挥了普遍性作用和影响。国外的医药道德思想也随着技术的对外开放走进国门,特别是在药品临床试验研究的过程中的基本道德要求及伦理委员会制度建设的经验告诉我们,知情同意,有利无伤,自主选择及公平公正是医药道德的基本原则。所有这些要求和思想,都将对药学人才综合素质的增强、道德水平的提升、个性人格的完善及奉献精神的培养具有战略意义。
3药学人才育德的基本途径
药学是实践性和科学性融为一体的高、精、尖科学,对药学人才的素质要求则是高之又高。然而,药学还是充满人道的科学实践,在药学实践发展的过程中,药学人员是否具有“仁爱”精神是检验其思想品质的试金石。
高等医药院校在对大学生进行“药德”培养方面具有许多实践措施和灵活多样的途径。
首先,“第一课堂”的理论学习是培养药学人才品格素质的主要渠道。
理论是指导实践的重大思想武器,没有先进的理论就不会有高尚的行为,因为理论的熏陶对一个人培养崇高的思想境界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高等医药院校在大学生中开设医药伦理学课,对于加强学生深刻了解中华民族医药道德思想的精华,弘扬中华民族医药道德思想中的精髓内容,使古代的医药学家优秀的道德品质得以传承,对于促进大学生将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有机统一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其次,“第二课堂”的社会实践是提高大学生道德觉悟的关键环节。
理论的生命力在于与实践的结合统一,离开实践的理论是空洞和苍白无力的。大学生在学习书本理论的同时,深入到制药厂、生产车间、医院药房、营销连锁店、药事管理部门等单位,亲身体验医药学实践中各种道德关系的处理方式及其意义,亲眼去目睹药学人员与患者、服务对象关系,药学人员与社会的关系及药学人员同仁关系的正确处理对药学科学事业发展及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发展具有的促进作用,从而增强在药学实践中践行“药德”的自觉性,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推动社会的文明进步。
第三,“专业课堂”的育德思想是增强大学生道德责任感的最佳途径。
医药院校的大学生凭借对药学专业的深深热爱和造福于人类的崇高理想,在学习专业方面表现出顽强的毅力和严谨的治学作风,他们在专业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孜孜以求,具有勇于攀登科学高峰的勇气和献身祖国医药事业的忘我精神。然而,药学人才对自己肩头责任的理解和认识尚需要一个渐进过程。
[关键词] 意会知识 企业审美 创新
一、意会知识的内涵
意会知识(tacit knowledge)的概念是英国著名物理学家和哲学家波兰尼(Michael Polanyi)提出的。他认为,人的知识分为两类,通常说成知识的东西缘于书面语言,图表和数学的方式来的东西,只是一种知识;而非系统阐述的知识是另一种形式的知识。如果称第一种为言传知识,第二种为意会知识,就可以说,我们总是意会地知道,我们在意知我们的言传知识是正确的。意会知识也称为隐知识,“是一种存在于人的实践――认识活动中,言语无法表露但却起着决定性作用的某种文体的功能性知识系统。”和“一切知识的基础和内在本质,它所倚重的是一种隐形的理性。”意会知识是未经编码的知识,是构成人的知识中潜在的部分。如果把人的言传知识比喻为冰山中突出水面的山顶,那么意会知识却是水面以下巨大的部分。意会知识表现出如下特点,即个体性、非逻辑性、审美性、创造性和模糊性,它与言传知识的互动与统一构成了人类认知的内在动力机制。
意会知识概念的提出,从认识论上揭示了人的意识潜能的发生和作用的规律。意会知识是整体性的领悟,而这个整体则是作为一种美的直观而为人所把握的。审美活动是非逻辑的,不可言传的活动,它的直觉性、领悟性、体验性、情绪性,都是意会知识所特有的
二、企业审美管理的整体构成
美是人的感性在多大程度上作为人的感性理想地实现出来的一个绝对的尺度。正是在审美活动中,“人不但不丧失自己在对象里,反而在这对象里,也只有在这对象里被肯定为真正的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是真、善、美三个维度的辨证统一:首先,求真表现了人与物质世界的关系,即反映关系,属于“知”的范畴。企业在遵循客观规律组织生产是一个求真的过程,就是对事物规律的科学认识。科学知识系统的概念、范畴、原理和规律,是客观事物必然的本质关系的反映。企业在向社会推出物质产品的同时,也将严谨、求实、精确、理性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传播给社会,推动了社会精神文明的进步。其次,向善。企业是为公众服务的组织。因此,从它的价值取向、经营宗旨到行为规范都必须符合社会公众的道德规范,为社会公众服务,从而得到社会的认可和支持。第三,臻美所表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即感情关系,属于“情”的范畴。审美是人文文化的重要范畴,是人性的本质显现。企业的美基于对经济规律的自由驾驭,“不断地实现人的自觉能动性与经济客观必然性的统一,亦即日益全面深刻地认识经常规律,日益熟练地运用经济规律,从而能在经济生活的必然王国中获得自由。”当劳动者在生产中达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越时,他将获得“从心所欲不逾矩”的美好心理感受,这种感受也正是一种审美满足。真正的生产确实是这样一种生产,通过它,劳动者能够体会到创造的快乐,自我价值的实现和心灵的满足。“这种生产活动也就是人的实现或现实”,也就是美的创造活动。
企业的臻美活动反过来可以促进对“真”的探索和追求。从客观上说,以自恰性、对称性、简单性所显示的美,正是自然齐一性和物质系统内在秩序的显现,对美的感受力是认识真理的重要途径,这已被科学史所证实。因此在企业的管理模式和企业的技术创新中,这种对美的感受力是不可或缺的。而从主观性上说,美感是激发灵感、引起创造望,强化心灵动力的重要源泉。列宁指出:“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爱因斯坦认为:“想象比知识更重要。”这也正是今天企业把美感培育看得比知识灌输更重要的原因,因为没有感性激发是不会有创造行为的。
但是,有些企业却无视社会责任和道德标准,中国目前某些企业所发生的一系列危机正说明了这些企业审美的缺失。如由肯德基引发的“苏丹红”事件,由三鹿奶粉所引发的奶制品“三聚氰胺事件”,由默沙东“万络”事件引发药品信任危机等案例已经引起了普通民众对企业的信任危机,这些事件严重地损害了企业的形象。这些危机事件说明,某些企业在最求利润最大化的同时,忽视了企业文化的塑造,抛弃了真善美,最严重的是丧失了应有的社会责任感。这样的企业在公众眼中就无所谓“美”,更多的是“丑”。如果在公众的潜意识中即在隐性认识中产生了对企业的失望、不信任甚至厌恶,企业的损失就无法弥补,甚至会破产、倒闭。
三、意会知识是企业审美管理的认知基础。
首先,社会公众对企业的感受,总是理性认知和感性印象的统一,而后者主要是审美体验,是一种充满感彩的心理活动过程,是其个人意会性认知的具体实现。波尼兰指出:心灵的纯意念作用是一种领会(悟)的过程。在激烈的市场角逐中,企业在顾客心目中造成的美丑、好恶、优劣等情感冲击,是企业进入市场的第一步。企业留给顾客的美好印象大多来自于感官的感受,如视觉、听觉、味觉和触觉等,“今天,具有竞争优势的组织给顾客提供一种体验――‘销售牛排的体验’。任何好的牛排餐厅都知道除了提供一份好的牛排外,还为顾客提供一种全面的感官体验。例如:做工精细、手感极佳的牛排餐刀、深色木料装潢的房间、暗淡的灯光等。”在消费者心中,所有这些加上“煎牛排所发出的咝咝声”,带来了一种值得向往的美感享受,满足了他们的内心精神层面的需求。正是这种意会价值,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顾客选择哪一家企业的产品或服务。事实上,企业的意会价值是在言说性和非言说性两个层面进行的。它既说理,又动情,入情入理,情理交融,已经成为企业一种特殊的生存方式。
其次,企业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是其创造性发挥的前提,这是一种内部的认同。而引发这种内聚力和归属意识的重要感性因素是对企业的美感体验。对企业的名声、地位、荣誉、成就所产生的自豪感,所肩负的使命的神圣感、崇高感,正是来自于审美体验。而且,如前所述,审美能力同时是创造性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管理者必须重点开发的人力资本的基本要素。审美体验是非语言活动,是右脑特有的属性与功能。J.H.吉尔在他的《裂脑和意会(tacit)知识》一文中指出:“既然言传知识是大脑左半脑的功能,那么意会知识就是大脑右半球的功能了。”
右脑是通向人的无意识深处即高级创造性深处的捷径,弗洛伊德对右脑功能做了如下评价:“右脑有这样一种能力,它能同时接收许多数据,用各种无法预料的方法把它们结合起来……但并不是由任何预先规定的、可识别的逻辑所控制。正因为如此,右半脑具有巨大的创造能力”。因此,对意会知识的开掘是企业增强实力的重要途径,属于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工业经济时代仅仅着眼于人类知识的培训相比,意会知识的培养可能是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管理的主要特征。
未来企业竞争,是创新能力的竞争。而创新能力是创造性能力,是人右脑的积极活动,提起创新活动,必然与审美能力相联,因为审美可以培养一个人的敏锐性以及丰富的想象力、并有助于形成从整体上把握客观事物的能力,这些都是激发创造力的重要条件。而将美所激发的创造力应用于企业的生产实践中,即产生了一系列的创新活动。这就是说,审美要素的吸纳和培养是企业创新能力的重要源泉之一。
参考文献:
[1]波兰尼:《波兰尼讲演集》.台湾联经出版公司,1986年版;
[2]张一兵:“波兰尼意会理论的哲学分析”
[3]黄瑞雄:“波兰尼的科学人性化途径”.《自然辩证法通讯》2000年第2期
[4]张志扬:“‘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美学思想”,引自《美学》,第二期,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版
[5]约翰.P.科特 詹姆斯.L.赫斯克特:《企业文化与经营业绩》,华夏出版社,1997年版
[6]《列宁选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
[7]转引自“波兰尼及个性知识”,《现代外国哲学》,第5集,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8](美)贝恩特・施密特,亚历克斯・西蒙森著:《视觉与感受―营销美学》.上海交大出版社,1999年版
[9]曹 晖:“VI-视觉识别设计的美学形式与特征”,《文艺评论》2006年第6期
关键词 框架理论 唐诗翻译 隐性信息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This paper attempts to pass hidden information Tang translation stud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frame theory. In this study, the questionnaire form to start the validation framework Tang translation theory implicit information transfer having guided by objective test data, and on this basis, given the appropriate translation strategies.
Key words framework theory; Tang poem translation; hidden information
1 引言
1.1 框架理论
语言学的“框架”概念,来自 20 世纪 30 年代心理学家对记忆的研究。最先把框架概念介绍到语言学的是 C. J. Fillmore,他认为框架是对词汇蕴涵概念的知识预设(Fillmore & Atkins1992:75)。潘艳艳(2003)认为框架可以理解为跟某一个词项或者事件相关联的整个背景知识的概念体系,要理解框架的任何一个构成部分都必然会激活整个框架结构。
1.2 隐性信息
翻译中的信息可以分为显性信息和隐性信息。显性信息就是通过词汇项和语法形式直接表明的信息,是表层结构形式的一部分。隐性信息没有形式,但它是作者想要传达的所有信息的一部分。
2 实验设计与实施
为验证框架理论指导唐诗隐性信息传递的可行性,并为唐诗隐性信息的翻译研究提供客观数据支持,作者特设计以下实验环节。
2.1 研究内容和过程
(1)译本的处理:本实验以李白的七言律诗《望庐山瀑布》的两个译本作为研究对象,译本I出自著名翻译大师黄龙,译本II是笔者以框架理论为指导在其它几个现有译本基础上改编而成。为保持调查问卷的客观性,在目的语读者阅读译本时,译者的名字被略去,而直接用译本I和译本II来代替。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似银河落九天。
Cataract on Mount Lu (I)
The purple mist ascending from the Incense Burner solar- lit.
Behold! Yonder hangs a cataract over the river pouring from the summit.
Plump dives a three- thousand- chi out pouring on the fly,
What a spectacle, the very picture of a galaxy descending from the empyreal sky!
Cataract on Mount Lu (II)
The sunlit Censer peak exhales a wreath of cloud,
Far off hangs the cataract a steam upended,
Its torrent dashes down three thousand feet from high,
As if the silver river falling from the highest heaven.
(2)设计调查问卷:调查问卷由7个客观题构成,目的是全面了解目的语读者阅读两个译本后的感受。问卷前5个题目主要调查两个译本中隐性信息的翻译情况,问题6、7主要调查读者对诗歌总体信息的把握情况。
(3)选择母语为英语的50名外教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各种方式发放问卷。
(4)回收问卷,选出有效问卷。本次实验一共分发调查问卷50份,回收有效问卷48份。
2.2 数据收集及分析
通过分析调查问卷所得到的数据,调查者可以清楚掌握目的语读者对两个译本的理解情况。
2.2.1 目的语读者对特定词中包含的隐性信息的理解
译本中的前五个问题主要调查目的语读者能否接收到与源语言读者相同的隐性信息量。调查问卷中一共提供了四个选项,根据这四个选项同正确答案的偏离程度不同,分别赋值1~4。简言之,选项A被认为是最偏离正确答案的,因此被赋值1分,选项D被认为是最符合正确答案的,因此被赋值4分。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以更客观清晰的方式来呈现译本的翻译质量。
问题一主要考察目的语读者对两个译本中“紫烟”一词所包含隐性信息的理解差异。
关于“紫烟”的四个理解项如下:
A:紫色的烟
B:焚香产生的紫色的烟
C:山顶上由于日照作用所产生的云烟
D:山顶上由于日照作用所产生的云烟,乍看与香炉中焚香所产生的烟十分相像
根据调查问卷结果,对于译本I,共有17位读者选择A选项,21位读者选择B选项,8位读者选择C选项,2位读者选择D选项。根据上述计算方法,译本I总得分为91分。同理,译本II中四个选项选择人数分别为1、5、20、22人,总得分为159分。
问题二主要考察目的语读者对两个译本中“香炉”一词所包含隐性信息的理解差异。
关于“香炉”的四个理解项如下:
A:焚香所用器皿
B:焚香所用器皿的顶端
C:庐山
D:庐山山峰
根据调查问卷结果,译本I中四个选项选择人数分别为25、9、9、5人,总得分为90分。而译本II中四个选项选择人数分别为1、17、6、24人,总得分为149分。
问题三要求目的语读者根据译本的所提供信息来判断银河是否真的从九天落下来,借此考察目的语读者对两个译本中“疑”一词所包含隐性信息的理解差异。
四个理解项如下:
A:绝对是
B:可能是
C:可能不是
D:绝对不是
根据调查问卷结果,译本I中四个选项选择人数分别为13、15、11、9人,总得分为112分。而译本II中四个选项选择人数分别为0、0、5、43人,总得分为187分。
问题四主要考察目的语读者对两个译本中“银河”一词所包含隐性信息的理解差异。
关于“银河”的四个理解项如下:
A:由无数恒星所组成的直径约十万光年的巨大光带
B:由无数恒星所组成的巨大光带,其中包含地球与太阳系
C:牛奶路 (Milky Way)
D:银色的河流
根据调查问卷结果,译本I中四个选项选择人数分别为16、17、6、9人,总得分为104分。而译本II中四个选项选择人数分别为1、1、2、44人,总得分为185分。
问题五主要询问目的语读者对“three-thousand-chi” / “three-thousand-feet”意思的理解,借此考察目的语读者对两个译本中“三千尺”一词所包含隐性信息的理解差异。
关于“三千尺”的四个理解项如下:
A:英文中无类似表达,所以其意义无从知晓
B:可能指天上掉下来的某样东西
C: 可能是指从山顶落下的瀑布
D:长度单位,代表很长一段距离
根据调查问卷结果,译本I中四个选项选择人数分别为26、11、9、2人,总得分为83分。而译本II中四个选项选择人数分别为0、1、2、45人,总得分为188分。
问题一到五分别考察目的语读者能否正确理解“紫烟”、“香炉”、“疑”、 “银河”及“三千尺”五个词所蕴含的隐性信息。由此可以得出两方面结论:一方面,译本二尽管得分较高,但如果换算成百分制,问题一与问题二中译本二得分仍低于85分的优秀标准,可见唐诗翻译确实难度颇高;另一方面,译本二得分远远高于译本一,可见框架理论确实有助于传递这些词中蕴含的隐性信息。
2.2.2 目的语读者对全诗大意的理解把握
问题六、七旨在了解目的语读者对两个译本的整体印象。原诗中,诗人通过对庐山瀑布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同前面一样,调查问卷中一共提供了四个选项,根据这四个选项同正确答案的偏离程度不同,分别赋值1~4。
问题六主要考察目的语读者对全诗大意的理解差异。
关于全诗大意的四个理解项如下:
A:完全无法理解诗歌大意
B:全诗描绘了某种罕见的自然现象
C: 全诗描绘了瀑布的雄伟壮丽
D:全诗描绘了瀑布的雄伟壮丽,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根据调查问卷结果,对于译本I,共有6位读者选择A选项,11位读者选择B选项,19位读者选择C选项,12位读者选择D选项。根据上述计算方法,译本I总得分为133分。同理,译本II中四个选项选择人数分别为1、4、16、27人,总得分为165分。
问题七主要考察目的语读者能否正确把握诗人对大自然的态度。
关于诗人态度的四个理解项如下:
A:远离大自然
B:无所谓
C:亲近大自然
D:极其热爱大自然
根据调查问卷结果,译本I中四个选项选择人数分别为0、6、11、31人,总得分为169分。而译本II中四个选项选择人数分别为0、1、6、41人,总得分为184分。
上述调查结果可看出,译本二得分显然高于译本一。事实上,问题六、七是对前面五个问题的总结。鉴于译本二得分更高,据此可得出结论框架理论有助于全诗的隐性信息的传递。
3 框架理论指导下唐诗翻译中隐性信息有效传递的策略
基于前一章的数据研究,可得出结论:框架理论可用于指导唐诗翻译中隐性信息的传递。因此,本章将重点探讨框架理论指导下的唐诗翻译中隐性信息有效传递的策略。
3.1 隐性信息的直接显化
隐性信息的显化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只传递原诗中的隐性信息,而不再关注显性信息的传递。该方法可有效传递原作者的真实意图,避免目的语读者可能产生的误解。
仍旧以《望庐山瀑布》的英译为例,诗行的首句 “日照香炉生紫烟”中的“紫烟”一词,区别于黄龙的译本“the purple mist”,笔者将其译作“a wreath of cloud”;根据前一章的实验结果表明,后者更易被目的语读者接受。事实上,当“紫烟”被译作“a wreath of cloud”时,所采用的就是隐性信息的显化策略。本诗中的“紫烟”有两层隐性信息。一方面,其意指实景,描绘了阳光普照的早上,山顶云雾缭绕,犹如被阳光点燃的香炉中升腾而起的炉烟。另一方面,“紫烟”中的“紫”在中国文化中代表着荣华富贵。而由于文化框架差异,“紫烟”无法在目的语读者心中激发与源语言读者相似的文化框架。而译本II笔者将“紫烟”中的隐性信息直接显化,译作“a wreath of cloud”,这样虽然损失了部分隐性信息,却可使目的语读者毫无费力地领略庐山山顶旭日东升时的辉煌灿烂。
3.2 直译加批注法
直译加批注法指在唐诗翻译过程中,译者直译原诗的同时,加上必要的批注以避免目的语读者在欣赏译本过程中产生误解。
继续以《望庐山瀑布》的英译为例,黄龙将“香炉”一词译作“Incense Burner”,而笔者将其译作了“Censer peak”,根据前一章的调查数据,目的语读者显然更接受后者。理由非常简单,黄龙的译法只是流于表层地传递了显性信息,而笔者则在传递显性信息的同时,通过直译加批注法传递了“香炉”一词的隐性信息。“香炉峰”,因其形似香炉而得名。这就是“香炉”一词在原诗中的所隐藏的又为广大源语言读者所共知的隐性信息。因此源语言读者一看到“香炉”一词,就自然在脑海中显现一座形似香炉的山峰形象。而作为目的语读者,由于未共享与源语言读者相同的文化背景,因此无法激发相同的框架。甚至他们可能误以为诗歌描述的是一只香炉,并对整首诗的主题深感疑惑。相反,如果译成“Censer Peak”,目的语读者不仅了解了其表层意义,还抓住了其隐含意义――诗人实指的是形似香炉的庐山山峰。
3.3 基于框架协调处理的意译法
如今,越来越多的译者已经达成共识,一个好的译本应让目的语读者清楚了解原作者的写作意图。为达到上述目的,诗歌的翻译不应过多局限于字与字之间的严格对等,而应该采取基于框架协调处理的意译法。
再次以《望庐山瀑布》的英译为例,“银河”一词的翻译一直争论颇多。不少译者认为应将其译作“milky way”。乍一看,貌似合理,但只需稍加思考,就会发现不合理之处。如果将“银河”译为“milky way”,则尾句即变为“一条牛奶路从九天落下”,显然这荒诞至极。如从文化框架层面进行分析,“银河”与“milky way”的框架并不对等。前者来自中国传统神话故事“牛郎织女”,是一条水流湍急、阻断了牛郎和织女相爱的大河。英语的Milky Way来自希腊神话。宙斯之妻赫拉被骗给宙斯与凡间女子阿尔克墨涅的私生子赫拉克勒斯喂奶,当赫拉得知孩子的身世时,当即把拔出,奶水喷洒天空,形成了一条乳白色的“路”,这就是所谓的Milky Way。可见,这两个词属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另外,Milky Way 属于“道路”框架,而不是汉语“银河”所属的“河流”框架。根据框架理论,这两个词显然无法激活同一个框架。
因此,将“银河”翻译成“Silver River”显然更加合适,“Silver River”不仅表明了瀑布的颜色,也同时成功地激活了“银河”所属的“河流”框架,从而保证了原诗与译本之间框架的协调统一。
4 结论
唐诗的翻译一直以来都是翻译界的一大难点,如何译好唐诗,再现唐诗之美,成为广大译者所需迫切解决的问题。
本文以客观数据为基础,通过研究目的语读者对两个唐诗译本的不同评价,印证了框架理论可有效指导唐诗翻译中的隐性信息的传递。在此基础上,作者进一步探讨了框架理论指导下唐诗中隐性信息的翻译策略。本选题以框架理论为指导,从认知框架的角度研究唐诗翻译中隐性信息传递问题,从而为唐诗翻译的研究提供一种新的理论视角,为将来跨文化交际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
本论文系2014年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课题---“基于框架理论的唐诗翻译中隐性信息传递的可行性研究―以《望庐山瀑布》的英译为例”研究成果(N2014043)
参考文献
[1] Fillmore, Charles & Beryl T. Atkins. (1992). Towards a Frame-based Lexicon: the Semantics of RISK and its Neighbors, Frames, Fields, and Contrasts. Hillsdale: Lawrence Erlbaum Assoc.
[2] 陈征.从框架理论看翻译中的隐性信息.大学英语,2008.1.
这里所说的职业意识,包括对未来所从事职业的心理预期,包括对该职业的收入、地位等在社会上的定位,也包括对从事该职业人员社会行为特征的认同等等。就职业教育来说,职业意识的存在不可避免。它正是职业教育素质教育的特点所在。在职业教育类学校开展素质教育必须紧紧抓住这个特点。必须指出的是,职业意识有着双面的影响。
一、职业意识的作用
(一)职业意识带来的负面影响
对未来职业的预期和定位情况极大地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对那些他们认为与未来职业有关的课程,表现出较大兴趣,反之则应付了事。由于学生并不了解各职业的实际情况,只凭表面的和当前的印象,凭社会暂时评价来作心理预期和定位,因此有着很大的盲目性。其共同的表现之一,就是忽视基础理论课。例如建筑施工造价专业的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对造价课有兴趣,讲这门课程时,学生到堂最齐。而基础理论课,甚至与造价直接相关的建筑识图、建筑结构等课程,只因为他们认为不是在直接地学习造价方面的知识就没有什么兴趣和学习要求。分析其原因,根本就在于,这部分学生进校时已认定,毕业后的就是工程造价的计算,而他们对作好造价需要什么样的知识和能力其实并不了解。这还是职业内容比较明确的专业。在更多的情况下,学校只可能取大的职业方向,而非具体岗位,学生会觉得即使操作课将来也不一定就正好用上。那么在校学习的意义只是毕业时取得一个职业身份,取得在相关职业就业资格。
职业教育类学校学生,在作职业定位时,往往只看到该职业当前的情况,只看到自己毕业后在该职业最低一级岗位上可能遇到的情况。因此,他们的定位往往不高。俗话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一个好士兵。如果一个学生给自己定位只是一个操作工,那他连一个操作工也当不好。不少学生表示,我出去就是做工,学那么多理论干什么。是否接受过相关职业教育并不十分重要,即使有差别,他们会因职业意识的偏差而处于心理焦虑之中。他们和同时代其他青年人一样,向往与自己知识和能力不一定相符的地位和待遇较高的职业,同时,对自己实际从事的职业(在职教学生中表现为预期的职业)不满意,尽管这种职业为其他有同样心理的人所羡慕,当想要实际改变职业时,又感到能力不足。想干的干不了,能干的没兴趣,结果学习整个失去动力。
以上所列举的职业意识带来的负面影响只是一些可能性。
(二)实际上,职业意识的存在也有积极的一面
只要职业预期和定位比较适当,在校较早建立职业意识,毕业时容易适应人才市场的选择。明确职业方向,也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职业能力和技能的训练,使学生在毕业时具有职业所需要的较高的素质。也就是说,只要我们正视职业意识的存在,自觉把握职业教育的这个特点,就可以利用它来积极开展素质教育,并获得良好的效果。
利用学生的职业意识来提高学习基础理论知识的积极性。如前所述,对职业的不适当的定位,会影响学生学习基础理论的积极性。但就职业本身的要求而言,基础理论的学习是十分必要的。基础理论提供职业发展前景,或者说,学校的学习提供职业发展的知识背景。初入工作,知识背景只是作为一种发展潜力而存在,可能与当前工作业绩的优劣没有直接的、直观的联系。做施工员,职业学院毕业的学生开始有可能不如未受职业教育的熟练工。但他在众多施工工人中脱颖而出,或寻求更为理想的岗位的机会肯定会比其他人多。教师应当首先建立这种信念,并积极影响学生。同时,学校应尽量筛选出知识生长点较多的基础理论知识,教师讲课时,应充分考虑让学生建立起一个宽而扎实的知识结构。尤其对于在校时间较短的学生,在这较短的时间里还必须兼顾能力、知识和技术等多个方面。因此,对他们来说,合理的知识结构比知识量更为重要。
作为配合,职业学校的思想教育应当包括职业思想教育,并在其中淡化职业意识,突出理想教育。在现代社会,教育是终身的,职业不是终身的。职业教育为学生提供的只是发展的基础。
此外,职业意识的存在还揭示,职业教育应当由重视职业技术训练转向职业技术与职业能力并重。这是在职业教育类学校开展素质教育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二、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论文摘要] 会计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会计是操作性、技术性很强的一门学科,而《基础会计》是会计专业中的一门基础学科,学好基础会计是非常重要的,而要学好基础会计这门课程,理论知识和实训的学习是并重的。
《基础会计》是会计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是进一步学习和理解后续各门专业课程的先修课程。由于该门课程涉及的概念多,理论抽象,核算复杂,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而会计学本身是一门操作性、技术性很强的课程,讲授起来显得比较枯燥,如果教师一味的讲述理论知识,不辅助一定的实训或实训工具,面对一群对会计知识一无所知的学生,要提起他们对该课程的兴趣和一定的感观认识是非常困难的。因此教师在日常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在注重理论知识的同时注重实训的重要性。通过实训增强学生的感官认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基础会计专业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过程式知识,分别通过会计理论教育和会计实践两条途经获取。这两条途径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
一、扎实的理论知识是实训的基础
众所周知,中国教育正朝着把大学教育普及的方向快速发展,就业成了教育中最突出的一个问题。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年代,大学生是不愁工作的,但在教育全面扩招的今天,就业成了国家、企业、家庭中最大的问题。是工作机会减少了吗,不全是;是我们的用人单位太挑了吗,也不全是。因此,我们的教育单位“觉醒”过来了,是我们培养的学生不能适应了。所以很多院校都在改革,针对用人单位的普遍意见(学生缺少实践能力),都在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培养上花了很多的成本。但在改革的过程中,又走入了一个误区—忽略的理论知识。在近十年的会计教学中,笔者发现,会计实训是很重要的,但理论知识的学习也是必不可少的。面对初学会计的学生来说,应如何打好他们的基础呢?笔者认为教师在教授课程中应做到语言风趣,尽可能的列举生活中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很抽象的概念。比如,在基础会计教学中,大多学生对于生产成本这个会计科目非常难理解,我举了一个炒“宫爆鸡丁”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把“直接材料”的投入、“直接人工”的投入、“其他直接支出”的投入和“制造费用”的分配转入比喻成 “鸡丁”的投入、“花生米”的投入、“油盐”的投入和“水电煤气”的分配转入,增强了学生的感官认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实训和实训工具是理论知识的保障
注重理论,加强实践,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是基础会计教学的根本任务。在基础会计教学中,每当碰到会计凭证、账簿、报表等内容时,在课堂上很难下定义和解释,如果教师只是照本宣科,即使花费了大量精力,其效果仍不理想。如果我们在会计实验室中进行实物教学,复印一些典型的原始凭证, 购买各种格式的记账凭证、报表,要求学生完成填写、鉴别、审核原始凭证,正确填制记账凭证,自己动手装订凭证,编制汇总记账凭证,登记各种明细账和总账,编制会计报表,依次完成整个会计循环。若有条件可领学生到实习企业进行参观, 在参观中让学生多了解一些工厂的生产流程、业务内容; 在实习企业会计工作室, 让学生多看一些不同类型的原始凭证, 了解从原始凭证到会计报表的整个核算过程和会计工作组织知识。这样学生所接受的将不再是空洞的理论,而是实战演习,从初始记账、算账、报账到关键的用账、可以弥补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缺憾,可以为我们培养出理论够用、技能过硬、素质全面的会计人才。
三、理论知识应和实训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会计专业理论与会计实训的衔接,能突出会计知识的适用性。会计理论来自于会计实践, 是会计实践经验的概括总结, 同时又对会计实践工作加以指导, 所以教师在对基础会计教学过程中,不仅需要构建出较完整的理论框架, 而且还要树立起完整的操作理念。因此, 在讲授基础会计课程时都需组织配备相应的会计模拟实训资料与教材进行衔接, 将一定的课堂教学时间用于指导学生实训, 将较系统的实训资料发给学生, 把需解决的问题交给学生, 将实训作为基础会计课程教学中一个不可缺少的内容。通过指导学生会计实训, 把学生的理论思维引到与会计相结合的实际中去, 通过实训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增强会计知识适用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有过这样的体会——学生太“懒”了,许是高考压得他们太久了,一进大学就松懈下来。确实大学学习较之高中要松的多,所以为了能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成就感,基础会计教学应将会计专业理论教学与会计实训教学有机结合起来,许多理论问题根据实训需要由学生自主去钻研解决, 使学生在学习中能够体会到一种成就感, 以此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而这个能力的培养可以让学生在课后完成。教师的讲课精力可也放在学生通过钻研而解决不了或解决不好的问题上来, 便于体现学生在学习中发挥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四、基础会计教学中的误区与规避
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要把握好理论教学与实训的比例,如果课前没有充足的准备工作,很容易造成厚此薄彼的现象。特别是实训,根据学生的配合程度和教师的控制能力,所需时间会不尽相同。因此为了能更好了教学,教师应在课前做好准备工作,做到课前收集资料、课中精炼讲解、课后留有内容,让学生在学到理论知识的同时增加了动手操作的能力。
总之, 对于基础会计的教学,需要在注重会计理论教学的同时,注重会计实训, 并且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 这样才有利于提高基础会计的教学质量,为学生学好后续课程打好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任兆英:会计理论教学与模拟实训的衔接问题探析.会计之友,2006,(11)
[2]强锦:关于《会计学基础》教学的思考.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