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个人优秀事迹自述范文

个人优秀事迹自述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个人优秀事迹自述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个人优秀事迹自述

第1篇:个人优秀事迹自述范文

[关键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自强之星 多因子 全方位引导

目前在高等教育阶段,已形成了国家奖学金、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助学贷款和勤工助学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资助体系,大大减轻了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压力,已逐步实现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因家庭经济问题而无法顺利完成学业的目标。但在政策的实施过程中发现,当前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帮助更多侧重于物质与经济方面,而对于精神层面的引导较少,导致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诚信意识、感恩意识、自强意识等相对薄弱。如何采取切实有效的途径,加强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引导,真正实现高校管理育人与服务育人的目标,已成为当前引导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正确价值取向的当务之急。

1.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引导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引导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助困、扶智、励志、立心等方面没有真正体现其应有的功效。

1.1助困方面

随着国家不断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力度,各高校基本形成“奖、助、贷、补、减、免”等一体化的贫困生资助体系,对缓解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问题切实起到积极、有效的作用。但是在进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格认定时,出现了部分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主要凭借着生源地民政部门的贫困证明而获得经济补助,而部分真正经济困难的大学生由于各种原因(主要是心理因素,如自卑)没有办理贫困证明或者没有按规定程序申请补助,没有获得相应的经济援助的现象;同时有一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懂得自食其力,在缓解经济压力方面不是靠自身努力为主,导致贫困现象一直存在。这些因素使得资助工作没有真正完全实现助困功效。

1.2扶智方面

一方面,一部分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由于各方面因素造成学习基础较差,加之无法适应高校学习生活,没有掌握学习方法,导致自暴自弃;另一方面,一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本身纪律观念不强,对学习不感兴趣,经常逃学,造成学业荒废;还有一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忙于各种兼职而忽视学习,经常在正常的上课时间里出去兼职,这种本末倒置的做法可能造成虽然经济负担有所缓解,但学习成绩没跟上,最后不得不退学。这些都是资助工作没有注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智力因素而导致扶智功效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1.3励志方面

由于当前高校资助工作的重点在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助困”方面,往往只注重对贫困生经济的支持,而对贫困生精神方面的引导相对忽视,导致了一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信自尊、自强意识较弱。不愿通过自身努力来减轻经济压力,而是将希望寄托在救助与补助,甚至部分贫困生形成了“坐、等、靠、要”的不良习惯,自我约束能力较差,严重阻碍了独立自主能力的培养。同时由于没有人生规划与目标,缺乏理想与目标,使得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习、经济与思想等方面多重贫困。

1.4立心方面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大部分来自经济、文化、教育相对落后的地区与家庭。南于客观环境限制影响着贫困生正确、客观地认识与对待自我,可能形成自卑与自闭心理;且由于自我调适能力较弱,造成潜能发挥受抑制。但当前资助工作涉及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方面较少,缺乏较好的衡量体系或措施来引导贫困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加强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引导的对策

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引导工作的研究已成为当前资助工作的热点。众多学者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上作、救助上作、心理问题干预工作等方面进行研究,也取得一定成效。但是,这些研究大部分仅局限于某一研究方向,所得出来的结论也仅对某一领域起到指导作用。对如何从宏观上把握,通过构建一个良好载体,建立起科学、合理、量化的测评体系,通过这个载体或者体系就能较好地引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科学发展,真正实现资助工作助困、扶智、励志、立心等方面功能的研究相对较少。此前,笔者通过建立以德育(思想品德)、智育(学习表现)、文体(参与情况)、生活情况及心理状况五个方面的量化测评与考核为主要内容的测评体系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引导,并在实践上取得一定效果。本文将通过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树立典型(“自强之星”)为载体,包括自强之星的评比细则、评比方式及宣传方式等渠道,加强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引导,努力实现助困、扶智、励志、立心之功效。

2.1“自强之星”评选依据

“自强之星”评选对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产生方式由两部分组成:先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根据评选条件进行自荐,再由其他同学通过投票方式产生。而评选条件主要是依据《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财政部与教育部出台的《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通过相关规定,结合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引导工作的实际情况,对助困、扶智、励志、立心四个方面进行测评与考核。

2.2“自强之星”评选因子定性研究

2.2.1助困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与普通学生最大的区别是经济压力,首先要解决的就是经济困难问题。而助困的首要因素是自助。为鼓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通过自身努力,解决部分学费与生活费,“自强之星”评选更注重贫困生实践助困,转化为评选指标,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

第一,勤工实践活动。勤工实践,是大学生利用课余或假期时间,在校内外通过合法劳动取得合理报酬的实践活动。通过勤上实践,不仅能够减轻经济压力,而且能提早适应社会,获取社会经验。这里所指的勤工实践,主要侧重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够接受并积极参与校内外提供的勤工岗位。

第二,创业实践活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创业实践,不仅减轻家庭经济负担,更能够提升能力与实现自我价值,为将来就业积累经验。同时,由于成功的创业需要不断优化知识结构,强化应用知识能力,磨砺并增强心理素质,因此创业实践活动应该作为“自强之星”评选的因素之一。这里所指的创业实践活动,不仅指积极参与由学校资助部门在校园内外所搭建的创业实践平台,如淘宝街活动,更包括学生自主创业,如各类实体店及利用网络所建立的虚拟店等。

需要指出.针对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因自身心理因素没有申请贫困补助的,可以通过加强“自强之星”的宣传力度,让这部分贫困生认识到家庭经济困难这一客观现象并不会受到他人“另眼相看”,只要通过自身努力自立自强,还是令人尊重与尊敬的。

2.2.2扶智

根据国家出台的有关资助政策《意见》及励志奖学金评选的《办法》,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习方面进行相关规定,特别是《办法》中明确规定,要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校期间学习成绩优秀”。以此为依据,在“自强之星”的评选中,智力因素(即贫困生的学习情况)应作为一重要指标作为参考。这里所指的“扶智”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专业知识水平,即专业学习情况。专业学习是指学生在本专业所要求各门课程的学习情况,以专业排名为参考,这是重要的评价指标。学生以学为主,学习是第一要务。通过专业学习情况的引导,能够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升对专业的学习态度与重视程度。

第二,技能实践能力水平,即非专业的学习情况。有些学生学有余力,在完成本专业学习的情况下又能进行其他方面的学习;也有些同学对自己的专业兴趣不高,在完成专业学习的情况下,能对自己感兴趣的方向进行研究,获取其他方向学习的认证。技能实践能力水平包括各种国家、省级认可的职业资格认证及专业技能认证。

必须指出的是,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因受到从小学习环境的限制、原有专业基础、学习能力等诸多方面影响,因此在“扶智”指标考核上不应该太过于单一。“扶智”方面的考核,最重要的是要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同时要督促学生夯实基础,引导他们掌握方法,善于学习;同时也要关注那些注重学习并在专业学习上有进步的贫困生。

2.2.3励志

“扶贫先扶人,扶人先扶志”。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存在的问题,关键在自救。在开展资助工作中。引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断自我激励、追求进步,真正做到“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非常重要。转化为“励志”这一指标进行考核,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遵纪守法情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情况较少,可能涉及到的违纪情况就是因盗窃、诈骗受到的处分。贫困生可能产生的违纪现象主要表现为考试违纪、考试舞弊及替考等行为。需要特别指出,有部分贫困生对替考行为的严重性认识不够深刻。所以,遵纪守法情况应该作为一票否决因素。

第二,考试不合格情况。参加“自强之星”评选的贫困生,应该要能做出积极表率作用,更何况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考试有无不合格情况也应作为一票否决因素,即小管该学生平均成绩如何优秀,只要出现考试挂科,就没有参加评选的资格。

第三,参与学术、文体活动情况。鼓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积极参与各类学术、文化活动,充分发挥自身特长,在活动中不断充实、提高自己,同时有助于打破自闭自封的局面,充分融入集体活动。学术活动既包括各类专业实践活动,也包括各类科技创新活动。

第四,参与公益文化活动情况。乌鸦有反哺之义,羊羔知跪乳之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获取国家与社会资助,减轻家庭经济负担,顺利完成学业的同时,应该要具有感恩的情怀。从行为的转化上来看,表现为参与志愿者活动的多少,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多少,也就是对社会认可度的多少。因此,这一因素也应该作为“自强之星”评选的重要衡量因子。

2.2.4立心

资助工作中对心理方面的测评,主要是促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正确看待自己,形成健全的人格;同时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注重人际交流,构建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由于心理工作涉及到个人隐私,要遵循保密原则,因此当前有关心理测评量化考核的研究较少。对“立心”这一指标进行考核,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自述自评。自述,主要是引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正确、全面地看待自身的表现,同时能够主动地将自己就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心得体会给予分享。在考核体系中直接表现为自荐信的书写。

第二,他述测评。他述测评,既是考核参选“自强之星”的贫困生在其他同学心目中的地位,也是考查其他同学对贫困生日常表现的了解情况及认可程度。主要是引导其他同学客观地评价家庭经济困难同学的日常表现以及在同学心目中的地位。通过他述测评,能够让贫困生更全面地认识自己,明白自身存在的优缺点以及今后努力的方向。在考核体系中直接表现为评选过程中其他同学投票支持的票数。

2.3“自强之星”评选因子定量分析

根据上述内容,对所提各项因子进行定量测评考核,其结果如下表1所示。

表1中的各项指标同等重要,缺一不可。但由于“助困”与“扶智”两项指标当前研究较为成熟,而且易于量化,而“励志”与“立心”采用量化测评可能考虑到的因素还不够全面;同时,由于表1中的各项指标可能未能全面地评价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精神面貌与整体状况,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在其他项中给予酌情测评加分,但应该说明加分理由,因此“助困”、“扶智”、“励志”、“立心”与“其他”各方面比重采用3:3:2:1:1进行,在今后测评考核中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进行修正与调整。

2.4“自强之星”评选方式

“自强之星”评选采用自荐、班级推荐以网络投票三者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第一,自荐。参与评选的贫困生需要按照表1中各因子的相关要求,提供相应的支撑材料,同时要特别注重自述自评的书写。

第二,班级推荐。经过自荐后,采用班级推荐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各班级成员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各成员的主人翁作用;而且可以保证推荐材料的真实有效。

第三,网络投票。网络投票是缘于当前网络平台的兴起与发达,既可以扩大评选活动的影响,又能够让投票者了解贫困生的典型事迹

2.5“自强之星”宣传形式

“自强之星”的宣传,既要考虑采用传统的宣传形式,又要结合当前新兴宣传渠道进行。除了采用宣传栏宣传外,还可采用微博、博客、BBS论坛等网络平台。当然,有条件时也可借鉴心理学领域的情景剧模式,将“自强之星”的先进事迹搬上舞台,让其他同学更直观地受到激励与鼓舞。

第2篇:个人优秀事迹自述范文

[中图分类号] G40[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0)06(a)-150-03

北京协和医学院一直十分重视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和科学精神的培养,特别是根据医学生成长的特点,在拓展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方法、突出教育特色等方面做了扎实有效的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经验。《院士讲坛》就是北京协和医学院坚持了10余年,在研究生和八年制医学生中颇具影响,并辐射到其他医学院校的文化论坛。

北京协和医学院成立于1917年,在我国现代医学发展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她培养了许多质量较高的医学人才,对我国的医学教育、医学科学和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和发展都起到很大的作用。其教育方针、指导思想、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长期实践经验对于我国当前医学教育和卫生事业有不少借鉴的地方。

作为我国最早设立的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的北京协和医学院一直坚持实行高进、优教、严出的办学方针,强调三高(高标准、高起点、高要求)、三基(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三严(严肃的态度、严格的要求、严密的方法),以培养具有发展潜能的高级医学人才为办学目标,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形成了“严谨、博精、创新、奉献”的优良校风与学风。目前,全国高等医学院校特别是开办七年制和八年制的医学院校,都把北京协和医学院的办学理念作为其办学的重要依据。

1 《院士讲坛》的背景与目的

北京协和医学院建院90多年来,医学精英辈出,涌现了张孝骞、林巧稚、黄家驷等一代享誉世界的医学科学家和医学教育学家,以及一大批勇于开拓,为推进我国医学事业顽强拼搏,为培养医学科技人才辛勤耕耘的杰出的医学专家,其中有着最高学术称号的两院院士就有20余人。院校的两院院士和其他单位的院士,无论是耄耋之年的老者,还是风华正茂的中青年,他们不仅学术造诣深厚,更在于他们满怀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全身心投入科学研究事业的精神,他们的业绩和风范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生动教材。

1997年适逢北京协和医学院举办80周年庆典,在学生们参观院校史展后感慨万千,他们被北京协和医学院前辈无私奉献的精神和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深深地感动着,于是八年制学生会率先提出了应该定期邀请院校著名的医学家开办专题讲座的建议,并致原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吴阶平院士和著名妇产科专家宋鸿钊院士。这个建议不仅得到医学家的支持,还得到了院校党委的赞许,于是党委宣传部与学生会一起启动了学生的第二课堂――北京协和医学院《院士讲坛》。为此,院校党委宣传部于1997年11月27日发出《关于举办的通知(1997年党宣字第6号)》(以下简称《通知》),《通知》指出:为了增强老一辈医学家与青年学生的联系和交流,使青年学生了解院士们在医学领域取得的瞩目的成就和无私奉献的艰苦历程,学习院士们对科学事业不懈追求,对科研工作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以及对后辈学子甘当人梯的博怀,更好地领略院士们不同的人生风采,激励广大青年学生为院校的振兴和21世纪我国医学事业的发展奋斗学习,立志成才,特开设《院士讲坛》。经过十余年的坚持不懈的努力,《院士讲坛》成为北京协和医学院学生素养培育的一个品牌项目。

2 《院士讲坛》的内容与效果

从1997年开始,北京协和医学院《院士讲坛》已举办27期,听众多达2万余人。每一期《院士讲坛》由一位院士主讲,辅以提问和对话,内容涵盖4个方面:①院士的治学心得、科研实践与人生感悟;②老协和的历史与优秀传统;③医学领域前沿的进展与动态;④院士对青年学生的期望和要求。《院士讲坛》至今已经十余载,依托北京协和医学院强大的号召力和系统内丰富的院士资源,已有24位院士登上协和最大的学术报告厅,为学生们授道解惑。其中既有我校德高望重的校长巴德年院士、刘德培院士,又有在各专业执牛耳的科学家如程书钧、梁植权、吴、刘耕陶、宋鸿钊、史轶繁、王世贞、强伯勤、吴英恺、梁晓天等院士,也有其他领域的专家,如清华大学生物系饶子和院士,中国法医学唯一的院士刘耀院士等。每一期《院士讲坛》,仿佛成了协和的节日,科研教学楼八楼报告厅灯火通明、座无虚席,会场上不断爆发出同学们、老师们热烈的掌声,气氛热烈。

每一期《院士讲坛》,专家们都把人格、道德的传承放在首位。虽然院士们各有专攻,但在价值观方面却是惊人的相似,有四个关键词是反复出现的:国家利益至上,诚信做人,团队精神和勇于追求。

关于国家利益至上:院士们特别强调,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是有国界的,国家的利益是最重的利益,爱国是第一位的。第23期的嘉宾,我国著名的肿瘤学家程书钧院士曾在海外留学多年,他语重心长地告诉同学们,“回国不需要理由,只有不回国才需要找一些理由”,“中国人的发展只能靠中国人自己,不要期望别人来发展中国”,铿锵的话语赢得了同学们一次又一次的热烈掌声。

关于诚信做人:院士们一再告戒同学们,科学来不得半点虚假,无论是行医看病,还是科学研究,只有诚实、诚信的人才会受益,才会成功;如果你骗科学,到头来总会有被揭穿的时候。

关于团队精神:无论是基因组计划,还是脑科学研究;无论是复杂还是简单的手术,院士们用自身的成长及成功经历告诉同学们,一个优秀的团队在事业发展和个人成功上是至关重要的。

关于勇于追求:协和基础医学院沈岩院士从实验室技术员一步一步走向科学研究的颠峰,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勉励青年学子“人不仅要活在现实中,也要活在理想中”,“烧锅炉也不能失去信念”。

价值观的教育是德育教育的重中之重,难度也是最大的,照本宣科往往得不到青年学生的认同,而院士朴实的话语,一次又一次地感染了同学们的心灵。在著名神经外科王忠诚院士的报告后,一位同学在校内论坛发表感想说,“王院士的报告历时约2小时,将做人的道理、做学问的精神、做科研的方法贯穿其中,内容丰富,条理清晰,语言朴实却不平白,内涵深刻而无说教,态度谦和而不乏幽默,行事稳妥又暗含机敏,听后极受启发”。院士们的事迹在校园里广为传颂。

历时十余载的《院士讲坛》得到一批又一批学生的欢迎,尽管每期《院士讲坛》都安排在晚上举办,而且不签到,不记分,但是教室里经常是“座无虚席,走道里也挤满人”。前来听讲的除了医学生、研究生,还有不辞路远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疾病预防中心的同学们。同学们的描述充分表达了《院士讲坛》的效果,有的同学说:“每一次讲座课堂里不时传来会心的笑声”(《院士讲坛》第一课),“每一个真知灼见都会博得许多同学的赞许和共鸣”(《院士讲坛》之二),“每一次演讲结束时,全体学生都会起立,报以热烈的掌声”(《院士讲坛》之六)、“每一场精彩的讲座,都会引起强烈反响,学生们热血沸腾立志要让协和精神发扬光大”(《院士讲坛》之四),“短短2小时的讲座,使大家得到了一次心灵的洗礼”(《院士讲坛》之五),“大家听了讲座后,都表示受益匪浅”(《院士讲坛》之八)、“许多同学提前一个小时就赶到教室”(《院士讲坛》之七)、“大家都希望这样的活动能举办下去,从更多的知名学者那里得到启迪”(《院士讲坛》之六)……为什么《院士讲坛》能在北京协和医学院学生中深受欢迎呢?

其一,密切结合了医学生需要成才的愿望,突出医学教育特色。讲座以治学、做人以及学科发展前沿为主要内容,在专业知识和做人治学中更侧重后者,因为协和人历来认为基础扎实的通才教育比具体知识更加重要,专业的学习是有章可循的,而品格、学风、信念却更是大师们独特而宝贵的财富,也是《院士讲坛》的题中之义。

其二,院士通过生动真实的成长和生活经历,为学生们授道解惑胜过书本宣教。其中既有我们身边的院校长,又有在医学各专业领域的领军人物,还有其他与医学相关联学科的大家。他们有的来自小城镇,有的来自于普通家庭,但是他们相信“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人生哲理,通过不懈的努力和奋斗最终成为蜚声华夏的大家。

其三,《院士讲坛》主要由学生会在宣传部和学生工作部的领导下筹办,每期的选题、院士的邀请均由学生会收集同学的意见后自主选择,这使得每期的《院士讲坛》与同学的关注点和兴趣点吻合。学工部为《院士讲坛》的举办制订预算和场地,保证活动的顺利开展。所有被邀请到的院士都大力支持活动,他们尽力满足,积极参与,认真准备。学校领导和许多专业教师也参加每期《院士讲坛》活动并作总结发言。

3 《院士讲坛》的启示与展望

3.1 《院士讲坛》作为对学生进行德育和综合素质教育的第二课堂,其内容对学生有很强的吸引力,满足了青年学生渴求成才的需要

《院士讲坛》通过院士自述,比较全面地展现了院校两院院士的群体形象,向同学们展示了一条献身科学、拼搏进取的成长之路,一条热爱祖国、无私奉献的成功之路。从中可以看到,我国医学领域,无论是协和生化系的创立、核医学事业的开拓、人类基因组研究的启动,还是首例食管癌的切除、绒癌的根治、慢性肝炎的克星“联苯双酯”新药的研制、垂体瘤的诊断与治疗……众多学科的奠基和开拓,各项成果的研究和成功,标志着我国现代医学科学的每一步崛起,都留下了院士们艰辛跋涉的足迹,都倾注着院士们的汗水和心血。

通过《院士讲坛》,同学们从梁植权、吴、刘耕陶、宋鸿钊、王世真、史轶繁、强伯勤、吴英恺、梁晓天、朱晓东、薛社普等多位院士成长、成功的艰难历程,感悟到院士成功的原因所在,那就是:他们从小怀有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为了振兴中华勤奋好学、刻苦钻研。无论是在学习阶段还是科研实践中,继承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执着进取,不畏艰难困苦,无私地把自己献给祖国,献给科学事业。从20世纪30年代到现在,在国外留学、讲学的科学家,一旦学有所成,都义无反顾地回国效力。

院士们的业绩和风范,无疑成为学生学习的楷模,成为激励他们树立为祖国医学事业奋斗终身的决心和勇气。

3.2 《院士讲坛》拉近了院士和同学们的距离,为同学们提供了一个当面聆听院士教诲的宝贵机会,通过《院士讲坛》不仅使同学们懂得如何治学,更重要的是懂得如何做人

众多的学生报考协和,往往是冲着学校有许多知名的教授而来的,可是由于各种因素,能直接为学生上课的知名教授、博导、院士十分有限。《院士讲坛》的举办,则把同学们仰慕已久的名医、名师请上讲台,为同学们提供了一个认识和了解院士们的机会。每期《院士讲坛》,院士们将自己医学生涯中的重要思想、行为、心态、活动等娓娓道来,给同学们以启迪和感化,同学们不仅能领略院士的风采,了解有关学科的进展,而且还能在课后自由提问,与院士对话,就一些热点、难点求教于院士,比如:如何看待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结合的问题,如何培养创新思维等,院士们以讲座的形式,将学科知识、人生经验、治学方法融在一起,与同学们的平等探讨,使同学们进一步认清学习或今后工作的任务以及作为一名优秀的科技工作者应具备的素质。通过讲座,同学们深深地感受到,只有热爱祖国、献身科学、作风正派、意志坚强、身心健康、善于与他人交流合作、善于独立思考、勇于拼搏的人,才能在学术上有所成就,有所贡献。由此不仅懂得如何学,更懂得如何做人。

3.3 院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和有关部门的积极配合,是办好《院士讲坛》的根本保证

《院士讲坛》作为学生德育的第二课堂,得到原任学校主要领导巴德年、刘晓程、钱昌年和现任领导刘德培、李立明、林长胜等的大力支持,中科院院士、副院校长强伯勤鼓励宣传部说:“这是件好事,要全力办好!”还千方百计地挤时间为同学讲课。为了办好《院士讲坛》,基础所、协和医药集团、教务处、学工部、研究生院等积极配合,宣传部和学工作的干部做了大量组织工作。历任医大学生会的主席、副主席和各部部长相互配合,无论是组织同学听课、接送院士、向同学们征求意见和反馈意见,都表现出极大的热情,而院士们不讲条件,认真准备,为同学们做了一期期精彩的演讲,更是为《院士讲坛》的顺利举办提供了最基本的保证。为了保存《院士讲坛》的资料,教育技术中心的老师每次早早来到八楼报告厅,提前做好录像准备,由此编辑制作的《院士讲坛》音像资料,已被学生入学教育采用。王世真院士的报告还荣获北京市“灵山杯”优秀报告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