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校教学与科研的关系范文

高校教学与科研的关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校教学与科研的关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校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第1篇:高校教学与科研的关系范文

关键词 高校 教学科研 探讨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1教学和科研关系的认识

1.1教学和科研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教学和科研关系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应当综合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教学与科研之间应该是相互统一、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教学是科研的基础,科研是教学的发展和提高。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共同发展,二者结合是优化资源配置,发展科技和教育的最佳途径。教学与科研是手段,培养人才和创新知识是目的,受过教育的人才能推动科学研究的进步,科学研究同时推动人才的培养,其内在的联系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1.2科研对教学的促进作用

科研是提高高校师资水平的重要途径。高校教师通过科研,可以时刻把握本专业的发展方向与最新成果;通过科研,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从而可以不断地完善教材,充实教学内容,并进行教学改革;有了科研之源,在教学上就会得心应手,所讲授的课程内容也会更加生动、翔实,会更加注重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学生的学习效果会得到相应的提高。

科研是培养新型人才的重要保障。首先,高校教师通过科研活动,不断探索适应新时代人才培养的途径和方法。教师们通过不断的教学实践和教学改革,一边学习和继承传统的教学方法,一边摸索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进与创新,不断探索和完善适应新时代的人才培养模式和途径。其次,教师承担的一定科研任务,为提高学生的科研、实践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学生通过参与教师承担的科研项目,一方面提高了科研水平和实践能力,为完成毕业论文提供了很好的选题;另一方面通过参加教师的课题研究,有意识地加强了学生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

1.3教学是科研的推动力与催化剂

教学是科研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条件。科研活动经过无数次实践的检验,产生了定理、定律,即理论。这些理论编入了大学教科书,变成了教师的授课内容,这些知识是进行更深层次科学实践活动的理论基础。通过知识传递,教师本身理论水平也得到了提高,甚至有新的认识。教师的理论水平、知识结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等决定了科研队伍的结构和水平。教学不仅为科研提出问题,也为解决问题提供思维方式和技术路线。

教学有利于科研成果的进一步传播。教师将科研成果应用于教学,一方面充实和优化了教学内容;另一方面教学可以使科研成果得到进一步传播、延续和再生,充分发挥科研的价值;教学实践能使教师对基础知识更加融会贯通,促进自己对基础知识的了解和反思,从而使自己的研究活动有了更坚实的基础。

2协调教学与科研关系的思路

2.1学校层面上协调教学与科研关系的策略

从学校层面看,协调教学与科研的关系主要从观念的更新、宏观政策的制定与规划,学院的优化组合等方面人手,通过采取一些具有可操作性的措施来缓解学校面临的双重压力,并最终将这些措施落实到院系及教师个体上。

优化政策与创新管理机制。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是动态发展的,大学不但需要观念的转变,更重要的是制度的创新。学校需要不断地开发与创新互动管理机制、激励利益机制等方面。一方面,教学与科研都是学术水平的反映,在学术水平上建立互动机制。

促进教学与科研校际校内的分工与交流。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学校要在学科、教师、院系不同层面,就协调教学与科研关系的制度和措施进行宣传、交流与借鉴。另外,加强仪器设备等资源的共享,促进教学与科研的协调。

2.2院系层面上协调教学与科研关系的措施

运用二次分配杠杆协调教学与科研关系。院系对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为了平衡教学与科研,院系在计划的制定、结构的调节与实践的实施等方面加强联系,创造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最佳环境。学院根据本学院的特点和教师个体差异,分析不同学科属性的不同特点,有区别地设立教学岗与科研岗,并在相应的二次分配中得到体现;院系制定合理的二次分配制度,对教学岗与科研岗进行合理量化和轮换。

建立协调机制促进教学与科研的有机统一。学院对教学与科研关系的处理应采取了一些具体的协调措施。加强学院在这方面的意识与任务;利用学科建设加强教学与科研的联系;制定可行的政策。开设教学与科研紧密联系的课程等。

2.3教师个体层面上处理教学与科研关系的途径

健全师资管理制度。学校需要一个公正、公开、公平的竞争环境;公平利用其资源,尤其是人力资源的充分利用,发挥人力资源的潜力。领导对教师有更多的人文关怀,了解教师的实际能力,让教师自由选择应聘教学岗或科研岗。

第2篇:高校教学与科研的关系范文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协同关系

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是高等院校的三大职能,高等院校的所有教育教学活动都应该以这三大职能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图书馆虽然被定性为高校教学、科研的辅助机构,但是图书馆担负着高校教学、科研知识的流动与整合、教学、科研信息的搜集、保存与传输的重要责任。从一定程度上说,如果一所高校的图书馆不能与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协同发展、相互促进,那么这所高校的在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就不会有显著地成果。探讨高校图书馆与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协同关系,对提高高校办学及社会服务的质量、水平与效益,提升高校的教学科研氛围,丰富高校“工学结合”模式研究,充分发挥图书馆在高等教育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1 图书馆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过程中的作用

1.1 图书馆为教学科研搜集、保存、整理知识,并提供源源不断的信息流

图书馆能为高校的教学科研服务在于其拥有丰富、详实的知识资源,这是任何个人和单位都无法比拟的优势。这些资源包括纸质资源、数字资源、其他媒介资源等。纸质资源就是广大师生所熟知的图书、期刊、报纸等,它一直都是高校图书馆馆藏的主体。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机的普及,数字资源逐步得到了广大师生的青睐,然而,数字资源一般价格昂贵,受使用环境、知识产权等因素的限制,一般教师或科研工作者很难独自承担相关费用。因此,各高校图书馆通过购买、自建、试用、馆际互借互传等形式建立了本校的数字资源库、网络资源库。各高校图书馆根据高校教学科研的具体情况与图书馆自身建设的需要,每年都会适当安排购入纸质资源与数字资源的比例,使两者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共同为高校的教学、科研等相关活动提供源源不断的信息支持。

1.2 图书馆为教学中师生互动提供信息交流的平台

当今的社会处于高速发展中,信息的交流、使用更加频繁,图书馆自身所拥有的丰富信息是高校教学科研坚实的知识后盾,高校的教学与科研都需要大量的信息资源为基础。高校教学本质是教师将自身掌握的专业知识与较新的知识信息传递给学生,学生获取知识信息后通过课堂上的回答与作业的形式反馈的互动过程。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以及电子计算机的普及,微课、慕课、空中教室、网上精品课程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方式成为可能。

1.3 图书馆是科研人员灵感的来源

高校的科研活动就是科研人员以现有的或已在使用的信息知识为基础,结合科研人员自身的知识背景,创造性的提出某一领域专业知识的活动。从科研的过程我们可以看出,不论是科研工作前期已有知识的积累,还是科研工作后期的创新概括,都离不开大量信息的支撑,没有信息知识的支持,高校科研难以持续。图书馆作为高校“信息库”,其存有海量的信息资源,可为广大科研工作者利用。科研人员在搜集、整理、使用图书馆这些知识信息时,通过对各种观点的借鉴、比较,激发了创新的灵感。

1.4 高校图书馆为社会人员获取知识信息提供可能

相对于一个城市而言,公共图书馆数量较少(一般一座城市只有一个公共图书馆),对于高校比较集中的城市,高校的图书馆就成为附近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阵地”(部分高校图书馆提供针对校外读者的服务)。这为知识的传播与运用提供了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履行了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缓解了公共图书馆数量不足与人们信息需求的矛盾。

2 高校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对图书馆的促进作用

为教学和科研服务是高校图书馆的定位,这就说明高校图书馆必须依赖于高校教学科研而存在。没有了教学和科研,高校图书馆就与大多数的公共图书馆一样,少了浓厚的学术气氛。因此教学和科研对图书馆的发展起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2.1 高校教学科研的发展推动图书馆资源建设更新优化

高校图书馆的知识信息资源是高校教学科研的坚实后盾,反之,教学科研活动又推动着高校图书馆的知识信息资源的完善与更新。高校不同群体对图书馆有不同的要求。教师、科研人员需要借助图书更新专业知识,把握国内学科研究方向;学生从图书馆不断的学习知识,夯实专业基础、拓宽相关专业知识面。部分高校目前各高校图书馆中负责采购新书工作人员较少,采购人员所拥有的基础知识不能完全涵盖整个高校的学科知识,因此对学科知识信息资源的收集难免会有遗漏。这时,教师、科研人员、学生对图书的需求就成为图书馆采购工作人员在采购新书或电子资源的标准,通过对本校各学科建设的实际情况,组织对教师、科研人员、学生的图书需求调查,通过统计分析,及时调整采购计划,合理的购进相关读者需求的资源,避免采购主观性,推动图书馆馆藏资源的更新与优化,从而形成符合图书馆自身特色的知识资源。

2.2 高校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推动图书馆管理的完善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高校教学科研精细化、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具体表现在:新学科、新专业增加迅速;各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教学科研活动向纵横方向发展,交叉学科的出现等。这都变化要求高校图书馆根据教学科研发展的动向改革自身的管理体系,建立科学的管理体制机制。如有些高校专业数量较多,较广,适合建立各专业图书馆;部分高校专业数量较少但优势专业学科突出,适合建立优势学科特色图书馆或数据库。同时,高校图书馆的对外服务也能有效促进高校社会服务水平的提高。

3 高校图书馆与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协同关系的实现路径

协同关系是指就是指协调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不同资源或者个体,协调、同步、一致地完成某一目标的过程中所确立的关系。高校图书馆与教学科研单位都是高校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只有它们相互配合,才能协同推进高校教学科研与图书馆自身的发展。如何协同,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协同过程的主动性。由于高校各职能部门与教学科研部门有着各自明确的分工,图书馆与各教学科研单位的互动仅局限于普通文献的借还,各部门人员局限与专业壁垒深度沟通较少。图书馆是高校的服务机构,在服务教学科研时缺乏主动性,就不能很好地了解服务对象的需求。同时,教研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如果遇到资源难题,一般只向部门同事寻求帮助,忽略图书馆人员的作用。只有二者主动性相互结合,学校的教学科研工作与图书馆工作才能协同推进。

(2)图书馆人员专业技能的培养应紧跟学校的步伐。现今,高校图书馆人员的专业背景越来越宽泛,相对于综合性大学而言,部分专业数量较少,优势专业突出的高校,其图书馆人员应加强优势专业背景的培训,这样有利于图书馆人员了解学校动态与学术前沿,更好地为教学科研服务。

(3)学校的重视与投入。图书馆为教学科研服务需要一定的基础。如今,高校认识到图书馆对教学科研的重要性,加大了对图书馆经费投资,使图书馆馆藏优化、馆员素质得以提高,满足教学科研的需求。

(4)注重与社会文化的融合。对于图书馆资源较少的城市,高校图书馆应发挥文化引领作用,注重与社区、地区文化的融合、传承与创新,主动吸收当地优秀文化成果,丰富图书馆馆藏资源。

综合以上,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为图书馆的发展确定了方向,图书馆为高校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提供知识信息,两者就像鸟之两翼、车之两轮,只有它们目标一致、协同努力,高校的各项职能才能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第3篇:高校教学与科研的关系范文

关键词:高校教学管理;信息技术;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10-0000-02

一、高校教学管理科学化

高校管理科学化的内涵是指在高等教学管理的基本原则指导下,遵循高等教育的基本原理,运用现代化的科学管理办法,从而实现对教学管理全过程的有效动态管理。高校教育管理系统主要包括在一定认识的指导下进行选择目标和行动方案的教学管理决策、 保证决策正确的教务状况反馈以及对教务过程进行检查的教务过程控制三方面内容。建立规范的教务管理规章制度和科学有效的教学过程指导是实现高校教学管理科学化的关键。而现代信息技术提高了高校管理工作时获取和利用信息的速度,推动了我国高校管理水平的提高。

二、信息化教学管理对高校教育管理的影响

高校的管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高等教育管理过程中要对于学生、教师、教学课程三者进行协调管理。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中,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处于被动地位,教师的书本传授成为学生获取新知识的主要来源,对于学生而言,这种教育方法过于死板,并不能全面的促使学生加深理解,带动学生探索知识的活跃性,此外对学生的培养也具有局限性。在各种因素的限制之下,教学管理很难进行全方面的开展,更为重要的是在过去的教学管理中,学生的地位常常被忽略,教学管理也就变成一座围城。

在教学管理信息化的今天,教学管理的数据信息统计已不能只依靠人工完成,随着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信息技术被运用到教学活动当中,比如: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等,越来越多被学生所接受。同时,教学管理也有了新的方式,即教学管理信息化平台,它使得学校的教学管理能更好的进行协调以及管理。在新的教学管理信息化中,教学管理能够更加透明化,更加公开化,使得教学过程中的各种问题的反馈得以及时、迅速,从而使得学校教学水平,办学质量也得到提高。现代信息技术化教学管理传统打破了管理教学的围城,形成了一个开放式的教学管理模式,运用信息网络化进行管理,将学生细化为个体,使他们能够按自己的意愿选择课程安排,使得教学更加自由化、创新化,摆脱老旧教学理念,从而也为找到教学管理的新方法奠定基础。现代学校管理,还有更为重要的是管理教学数据库以及教学信息的管理。在过去,学校的教学信息以及教学数据都较为分散,人力、物力资源投入也较多,但在现在教学管理的改革当中,这一问题得到了解决。新的教学信息技术管理当中,数据电子录入、资源电子整理等都能够实现,还能够使得教育资源数据共享,资源充分使用,同时也减少了教学人力资源的浪费。

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使得在教学管理过程中,教学管理工作得到系统化和规范化,教学信息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共享,教务管理服务的公平性和公正性得到提高,保证了高校科学化管理中信息统计的渠道通畅和管理决策信息的准确性,大大减少了人力、物力和时间的投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务管理工作的效率。

三、高校教学信息化管理过程中存在的弊端

高校管理信息化在给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带来机遇的同时,也给我国的高校管理带来了一些弊端。一方面,在信息化教学管理过程中,教学管理人员、学生、教师之间的交流沟通需通过机器来实现。教学管理人际关系的疏远形成了交流主体间的沟通障碍和不信任,从而导致了教学管理质量的下降,从而影响高校管理教学工作。另一方面,信息化教务管理过程中的计算机作为教务管理工作的参与方受病毒的攻击后,会形成教务系统瘫痪和教务管理系统信息的篡改、丢失,从而使得教务管理信息的安全得不到保证,对管理工作造成影响。同时,现代技术带来的巨额信息量使得网络下载变得很方便,这让人们不愿去追究网络下载信息的真实度,同时网络信息往往带给人的是僵硬的结果性信息,无法让人们了解、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下载的信息如不能与实际结合,则没有实际应用的价值,从而影响高校信息化教学管理工作的开展。此外,现代工业技术赋予计算机拥有强大的信息存储、传递能力,网络技术将巨额信息量展现给人们的同时也会带给人们选择信息的困扰,信息化管理教学人员在面对庞大的信息量时,不能做出及时、清晰的判定,从而影响信息化管理教学工作的开展。此外,在高校信息化管理教学过程中,网络教学质量评价、学生对教学管理工作的意见反馈往往会出现统计的信息不对称的情况,老师的教学质量跟学生的评价不一致(如严格的教学老师不能得到其应有的评价),这样就会严重影响高校教学质量评价的公正性。

四、改善高校教学信息化管理的措施

为进一步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管理工作的信息化,教育管理工作人员在进行高等教育管理工作时,要把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创新性教育始终贯穿于人才培养教育的各个环节,坚持将学问修养与人格修养并重、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重、能力与素质并重的施教原则,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因材施教。同时要把人才培养模式的信息化落到实处,在教务管理工作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等工作上进行实践,改善因教学管理信息化带来的不良状况。

第4篇:高校教学与科研的关系范文

关键词:360°视角;经济管理;实验教学;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5-0140-02

高校实验课是理论课程的延伸与深化,经济管理类实验课也不例外。实验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是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之一,对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1]。在大力倡导“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背景下,实验课教学对于推动创新、创造人才的培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深入研究高校实验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尤显重要,这不仅是促进学校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亦是培养实践创新人才的必经路径[2]。而对于经济管理类实验,经常被忽视或是被认为没有什么实际内容,实验仪器也无非就是计算机之类的,配有相关的软件而已,实验也无非是些验证性的,不像理工科的实验,有内容,有设计性和创造性,在现实中,难免会存在这样的误区。因此,本文认为很有必要对经济管理类实验课开设的必要性以及从360°视角对实验教学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构建,以期对高校整体教学质量提高和实践创新人才培养提供有益参考。

一、经济管理类实验课开设的必要性

目前,明显感觉到经济管理类学生实习单位难找,而学生就业时,绝大部分用人单位又要求学生有实习经历。实习难安排、又要有实践经验的毕业生,这个矛盾的解决方式就是在学校开设必要的实验课,在实验课中让学生运用所学专业理论知识,使用相关模拟软件对经济管理的实际运作过程进行仿真模拟,让学生对现场的经济管理有感性认识[3]。由此,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课开设不但必要而且非常重要。

1.从加深对经济管理理论知识理解的角度,需要开设实验课。经济与管理的概念原理等都要从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对于刚学经济管理的学生来说往往是一头雾水,一些理论知识抽象,难于理解,通过实验课的教学与实验,变得直观、形象、具体,便于理解和掌握,同时还能通过实验课的开设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促使学生形成从实践角度用经济管理的思想去思考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某种程度上缓解实习压力,实现就业的零过渡,需要开设实验课。目前,受扩招、经费、人员、企业实习条件等限制,能满足实践教学要求的校外产、学、研基地相对较少,哪个单位的经济管理类岗位都难以承受众多学生实习的压力,学生在校四年实践机会并不是很多,学生实践能力难以培养。[4]而没有实践经验又是导致就业难的因素之一,尤其是经济管理类的学生,传统观点都认为所学知识偏软,没有什么技术含量,所以,经济管理类实验课的开设,将企业的情景搬到实验课上,进行模拟实验,既能缓解实习压力,又能达到实习效果,也能为学生顺利就业和就业后迅速适应工作岗位打下坚实基础。

3.增强学生实践技能,培养创新精神、团队意识,需要开设实验课。管理类实验课模拟公司运营,让学生充当各种角色,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师生受传统的应试教育影响较深,习惯于教师讲,学生被动听,实践动手能力弱,而实验课在培养经济管理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方面的作用是其他教学环节难以替代的[3]。所以,开设必要的实验课对于改变师生这种潜在思维模式,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具有重要意义。[5]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时代,需要在实验课程中通过动手实践,遇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这样一个循环往复的实践过程,来发掘和培养创新意识与激发创业兴趣,在实践中形成创业精神。

二、经济管理类实验课程360°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既然经济管理类实验课的开设如此重要,那么如何保证其教学质量呢?本文试图从360°视角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以期保证实验课教学质量的提高,促进实验课作用的充分发挥。

1.“学评教”指标体系构建。该体系包括:①教学态度主要观测点:教风教纪(即上课有无迟到早退现象,实验课亦不可随便上下课,严格考勤学生,不无故调课);实验准备(即实验各环节准备认真,有实验指导书);仪态仪表(仪表端庄、穿着得体、言传身教);实验指导(指导耐心及时,实验报告批改认真)。②教学方法与手段主要观测点:是否运用启发式、研讨式、体验式等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积极性。③教学互动主要观测点:实验知识内容互动、情感互动。④教书育人主要观测点:做到耐心教育,善于在课程中合适的环节引入做人的道理,培养团队合作意识。⑤教学能力主要观测点:教学内容安排得当、专业知识渊博、课堂掌控力强、运用新的教学手段组织教学。⑥教学效果(学生收获)主要观测点:知识获得、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有所提高。⑦教学特色:学生认为的特色方面。

2.“管评教”指标体系构建。该体系包括教学资料、教学态度、教学水平几个方面。教学资料评价包括对教学大纲、教案(讲稿)、实验指导书、教学日历、教学总结等资料是否规范齐全、按时提交进行评价;教学态度评价包括抽查教案,检查备课情况是否认真、是否按时上下课、调课等,检查试卷质量、实验考核是否严格规范;教学水平看是否有各级实验教改立项、教学论文、编著实验指导书等。

3.“专家督导、同行评教”指标体系构建。该体系包括:教学态度(备课充分、教案质量、实验指导书、上课认真、是否按时上下课);教学方法(实验教学方法创新、灵活、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培养,体验式教学方法等);教学组织(教学内容安排得当、实验过程紧凑、实验气氛活跃、学生参与度高、互动性强);教书育人(严格管理学生、实验教学过程中渗透做人的道理、培养团队精神等);学习风气(上课是否迟到早退、交头接耳、玩手机、说话、睡觉、吃东西等等);教学特色。

4.“教评学”指标体系构建。该体系包括:学习态度(迟到、早退、旷课、课堂互动、上课认真程度、答疑、考试纪律);学习能力(实验动手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知识掌握情况(实验报告、考核情况)。

5.“教自评”指标体系构建。该体系主要包括:教案质量;教学态度(有无迟到早退现象、调课次数);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互动;教书育人;教学水平(有无教学论文、实验教改项目、编写指导书等);教学特色。

6.“教、学评管”指标体系构建。该体系包括:硬件条件(实验室容量、实验器材);实验环境(实验室建设、各类软件装备更新升级情况)、;验教学激励制度(管理部门有无实验教学激励政策、制度等)。

三、结论

在大力提倡“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时代背景下,创新、创业没有一定的经济管理实践知识,将阻碍其前行的步伐,所以,开出适合时展需要的经济管理类实验课程至关重要,对于一门实验课教学质量从360°视角进行评价也是十分必要的。在目前一些评价中,比如实验环境、多媒体等出现问题,学生和专家督导等都会将这一问题归结在教师头上,对教师的评价就会有影响,学生出勤率不高,也都会影响对教师的评价,似乎一门课教学质量高低完全由教师一人来决定。其实,一门课的教学质量是要通过多方面共同努力和从多视角反应出来的。本文构建360°视角的实验课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实现了多方参与、相互评价、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良性评价机制,能体现以人为本、以质量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实现了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的有机结合[5]。然而,要想真正做好实验教学质量评价又非一日之功、一人之事,需要学校高度重视,实施全员、全要素、全过程的全面管理,需要用心去做的一个长期系统工程,做好实验教学评价,能为社会培养高质量、实践能力强的经济管理类人才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贾晓东.高校实验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价研究[D].天津大学,2016.

[2]骆旭林,李梅,包国剑.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建设和实验教学研究[J].当代经济,2007,(11):132-133.

[3]刘慧明,罗炜.经济管理类学科实验教学研究[J].教师教育论坛,2013,26(11):79-82.

第5篇:高校教学与科研的关系范文

【关键词】高校 学前教育艺术课 全面质量管理体系

一、高校学前教育艺术课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的内涵

质量管理(quality management)作为与生产、营销、财会并存的职能,主要的目的是制定、实施有关质量的方针、目标和职责。质量管理理论及方法是指为了发展、实施质量管理相关的项目而开创的一系列的研究进行理论与方法。质量管理的目的在于通过质量管理理论与方法研究情况的述评,找到更好地评价质量管理理论和方法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指明相关研究中的不足,并明确进一步研究的方向。高校学前教育艺术课质量管理论述主要内容包括内涵、必要性与可行性、基本内容等,从而对理论发展与现实提供一定的指导意义。

二、高校学前教育艺术课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应用的必要性

(一)增强高校学前教育艺术课的竞争力

高校学前教育艺术课信息服务与发展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面临选择服务数量,艺术课的知名度和质量信誉成为首选的目标。

(二)提高高校学前教育艺术课工作者的质量意识

高校学前教育艺术课工作人员可以通过参加培训和实践,进行全面学习,以便更高水平地参与到高校学前教育艺术课的管理中去。质量意识也逐步成为高校学前教育艺术课质量管理标准中真正落实到高校学前教育艺术课工作者日常行为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促进高校学前教育艺术课的可持续发展

高校学前教育艺术课全面质量体系建构对于艺术课可持续发展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可以改善高校学前教育艺术课的办学质量,而且可以使高校学前教育艺术课能够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步入一条可持续的良性发展路径。

三、高校学前教育艺术课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建构的基本内容

(一)信息服务质量管理

我们应该明确设计质量体系结构及体系要素。学生是质量系统的重点,学生往往要在这个过程中参与服务提供,并直接评估过程的效果。要根据需要制定质量手册,规定工作职责、权限和相互关系,确定高校学前教育艺术课服务质量体系要素,对服务质量过程中的主要重点,制定相应的程序文件体系,做到分工明确,要使每个人都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责任,按照工作性质和工作要求,制定各个岗位规范、服务标准和质量控制规范。学校与学生的特点相结合,对学生的服务需求进行多方位、多层次地研究和交流,对沟通的结果进行排序、汇总、分析,形成学生服务的摘要,以便奠定学生服务设计的基础。

(二)人力资源质量管理

高校学前教育艺术课工作人员是艺术课的宝贵财富。在参加价值转化活动中,工作者实现了自身的人生价值。高校学前教育艺术课人力资源质量管理体系目标在于提高网络环境下高校学前教育艺术课服务的竞争力和吸引力,保持竞争优势。为了实现这些目标,一要积极接受并善于利用网络文本。要适应广大90后大学生群体试图通过图画、动画、声音等多媒体技术,以及微博、微信等微客户端进行创新意识形态传播的文本形式。二要营造大学生群体参与并互动的网络微环境。要通过网络文本的互动性、创新性、集群性,营造90后大学生群体在场的意识形态现场,让大学生群体有身临其境的体验感,实现交互层面的动态性质的审美需求。三是创新意识形态网络传播途径。要广泛利用纪录片、专题影像、学术论坛、高校网站,实现传统文本正统性向当下网络文本灵活性的转变,淡化网站类的政治色彩,以网站作为主要平台,围绕热点问题和难点问题,引领大学生群体相关教育认同度。

(三)学生行为质量管理

高校学生最终要面向社会,而社会不同于学校生活,前者强调规则、强调责任、强调合作、强调创新,因此在高校教育中应对学生施以必要的责任意识和艺术行为规范教育。这对学生迅速适应艺术需求、高效融入社会大有裨益。第一,强化行为规范教育。考虑学校教育在规范教育上的先天不足,可以采取聘请教育专家、人力资源专家、开设专门课程培训和讲座的方式强化这一教育职能,使高校毕业生更直接地了解社会经济发展形势,了解所需要具备的基本能力和素质,进而影响学生的发展观,使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强化自身综合能力,塑造艺术精神和践行艺术行为规范。第二,培养积极、乐观、自信的生活态度。在当今快节奏、高压力的社会生活状态之下,积极、乐观和自信的生活态度是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心理要素。学校应加强挫折教育、压力教育,增强学生抗压能力,引导大学生培养自我调整、自我修正、自我适应的社会生存发展能力。第三,提升学生的艺术精神。在艺术教育课程中融入艺术精神内容,改变原有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融入更加具有实践意义的艺术精神教育,通过具体的案例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自信、乐观的择业精神,提高学生创新和创业的意愿和能力。注重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要求教师除了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外,还能充分了解专业相关的产业经济发展形势和人才需求现状,由此有的放矢,使人才培养更加具有针对性、实用性。同时,学校应提供更多的就业和岗位实践平台,增加学生接触社会实践、了解企业工作状态的机会。

【参考文献】

[1]展涛.我国研究型大学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11(01).

第6篇:高校教学与科研的关系范文

关键词:教学;科研;健康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4-0219-02

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综合性人才。伴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经济转型的迫切需要,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要更加迫切。教学工作始终是高校的中心工作,而科研的氛围和环境能培养人的创新能力和科学素养,可以促进高校教学水平的提高,单纯依赖教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很难适应我国经济转型背景下的人才需求。因此,教学与科研作为高校培养人才的基本手段和方式,二者不可或缺,如何处理好高校中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显得格外重要。

一、教学与科研的矛盾

(一)高校评价机制问题

受西方教育模式影响,国家层面上认为科研好的大学才是好大学,进而导致高校许多相关政策都偏重于科研院所,其评价标准也明显倾向于科研。社会评价方式、大学排名和公众评说会影响高校的生源和就业市场,在这种压力下,迫使高校不得不重视科研工作,通过各种激励政策鼓励和支持教师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搞科研去适应“社会和市场的需求”,从而提升学校的“社会地位和声誉”,这种做法却给学校教学质量带来巨大的冲击。久而久之,教学与科研的不平衡评价体系扭曲了高校教学与科研的正确关系。

(二)教师评价机制问题

受国家及高校对科研评价机制的引导,目前在我国很多高校中教学和科研不能充分进行权衡。许多高校一味追求科研经费和项目荣誉,过分强调科研工作,导致各个学院逐渐把科研成果作为评价教师工作质量的主要标准。教师的个人时间和精力有限,将绝大部分精力投入到科研工作上,导致课堂教学质量降低。甚至当科研与教学发生时间冲突时,有些老师甚至不惜调课或停课,严重影响了教学秩序和人才培养质量。此外,也有很多老师急功近利,在学术上弄虚作假,研究也属于低级重复。这些做法不仅影响教学,更影响科研正常有序的发展,对整个国家教育的健康发展也是极为不利的,正如总理所说,教育走得太快等落下的灵魂。

二、教学与科研的统一

教学与科研应是辩证统一的。教学推动科研,科研提升教学,二者互为促进,对提高学生素质、促进教师成长、提升学校综合实力缺一不可,因此把握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尤为重要。

(一)教学是教师义不容辞的本职工作

人才培养的质量是高等学校的生命线,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本职工作。成功的教学是建立在教师知识不断更新的基础之上,这就有赖于阅读。如果不坚持阅读,旧知识会不断被遗忘,而新知识尚未及时汲取,这样整个知识结构就会失调。因此高校教师应随时通过文献及书本的阅读更新知识,并带着教学基础上的思考去阅读,这往往是科研的起点与创新点,这种做法又反作用于教学,如此形成良性循环,从而更加有效推动教与学的和谐发展。

(二)从教学工作中寻求学术的生长点

教学扎根于科研,才能使其避免流于肤浅。当我在《海洋生物技术及应用》这门课程中给学生讲授通过生物技术手段获得降解石油的超级细菌时,发现教材的知识点滞后,便查找了最新研究文章,并把更新的内容讲授给学生,从中我发现了很多学者都没有谈到的耐低温降解菌的问题,便带着几名学生做起了耐低温细菌的筛选并获得了意想不到的结果,通过申请协同创新项目,获得了该项研究的资助。让同学们巩固课上知识的同时也挖掘出了科研的生长点。

(三)摆脱教学与科研脱节的问题

教学与科研相一致,教师工作起来便会十分得心应手。即课堂讲授的,也是自己科研的主攻方向。如此一来,科研便会为教学夯实基础,反过来教学又推动科研。然而现实总是有些不尽人意,对于大部分高校教师来说,牵肠挂肚的是自己苦苦从事了若干年的专业,而辛苦教授的却是自己都不熟悉的课程。这种教学与科研脱节的情况在不同学校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现。此时,高校教师就需要换一个视角,通过改变自己让自己适应教学,在教学的基础上开辟科研的新领地。我的教育背景是生物科学,而学校这方面的课程较少,我了解到,不少学生对现代生命科学很感兴趣,我就开全校公共选修课。先开了《生物技术与食品安全》这门课,我精心备课,认真教学,课程深受同学们的欢迎,每个学期都有50―60多名学生选修这门课。此类课程,同学欢迎,学校需要,也巩固了专业。在学校、学生、教师三者之间找到交汇点,在科研与教学之间找到契合点,使教学与科研结合起来,让二者齐头并进。

三、针对高校教学与科研问题对完善二者之间关系提出的几点建议

(一)完善高校评价机制

鉴于上述对高校科研与教学关系辩证统一的分析,首先国家应完善对高校的评价标准,大学定位不同,评价制度也需不同,建立分类拨款制度,引导高校正确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研究型和应用型高校是我国高校主要的两种类型。针对研究型大学,国家在评估和资助方面可以侧重于科研成果,而对于应用型大学,教学成果可作为主要评估和资助指标。如此,二者都能更好地体现出公平和效益。国家还需根据学校发展特色、社会需求等设计出与之相符合的差异性评价标准,使各大学、各学科、各专业等体现出地区特色。另外,高校也应立足于本校基础和学科发展特点,明确教学和科研定位。研究型大学以培养高素质的研究型人才为主,重点抓科研,并将科研成果融入到教学工作中,以研究促进教学,使教学有据可依,发展有自己特色的教W模式。应用型大学则要大力发展教学,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加强专业操作技能的培养,科研的意义在于提供更多实践动手机会。各高校只有定位准确,才能在充满竞争的高等教育市场中保持快速发展。

(二)完善教师的评价标准

高校对教师的质量评价应从教学和科研两方面进行。在师资队伍建设中,学校明确教学为首要任务,科研为重要补充,让科研促进教学;并且学校应制定合理的教学和科研评价指标,循序渐进的推动教学和科研协同发展,充分体现教学和科研的同等重要性。在对高校教师双重要求的情况下,难免造成教师压力过大,个人认为在对教师的评价考核上也可借鉴对大学的评价机制。对高校教师的评价可分为教学型人才、科研型人才以及教学科研型人才。另外值得一提的就是高校教师的待遇问题。高校教师在面临工作和生活的双重压力下,尤其是青年教师,不得不把更多的注意力转向科研。因此,提升教师待遇,减轻生活压力在某种程度上也可摆正教师的工作方向。

(三)高校教师努力促进教学与科研的和谐融合

高校教师既是教学的主体,也是科研的主体,教师应在教授课堂知识之外引导和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形成“科研教学化”与“教学科研化”的模式,形成“科研一教学统一体”的和谐融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介绍一些自己最新科研成果并与学生交流科研心得。可以邀请相关专家向学生传播最新科研动态,定期组织学生参加学术研讨会,营造学术氛围,培养学生的科研情操。教师还应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等学生科研活动,让学生实践课上所学内容,教师与学生在科研实`中实现教学互动,这样既丰富了教师的教学内容,又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知识应用和科研能力,真正做到教研相长。只有正确认识和处理好科研与教学的关系,才能不误培养学生的百年大计,才能造就具有综合素质的教师人才,才能使现代高校在千帆竞发的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才能使中国教育向着蓬勃健康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周丹.大学科研与教学关系的冲突与融合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1.

[2]王鹏.论高等学校发展定位的意义原则与结构体系[J].高教研究,2008,(4).

第7篇:高校教学与科研的关系范文

关键词: 青年教师 教学 科研 良性互动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高考不断扩招,高校对教师资源的需求大幅增加,高校吸纳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担任教学工作。青年教师既是高校教学的主力军,又是科研的新生力量。然而,刚刚踏上工作岗位的青年教师很难权衡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偏废任何一方面都将给高校及教师本人造成不良后果。因此,高校青年教师正确处理好教学和科研之间的关系,权衡好教学任务和科研任务之间的平衡,促进二者良性、共同发展是非常必要和关键的。

二、高校青年教师教学与科研的现状分析

目前,高校青年教师对教学与科研关系的认识存在两种极端态度。

一种是从一个校门跨入另一个校门的青年教师,自身缺乏授课经验,刚刚从事教学工作难免在查阅教学资料、备课、上课、批改学生作业方面占用大量时间,耗费精力,本身无暇顾及科研,形成以“教学为主、科研为辅”,甚至不搞科学研究,造成教学与科研脱节,最终导致授课缺乏实际科研应用实例。教师授课时很少理论联系实际,往往利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照本宣科,无法结合实际对知识进行扩展和引申[1]。因为学生没有介入对知识的探索、理解和发现过程中,无法灵活掌握和运用所学知识。

另一种是刚刚开始职业生涯的青年教师沿袭研究生阶段的思想,过于强调科研,而使处于中心地位的教学工作得不到足够重视,致使部分青年教师普遍认为科研是“硬指标”,教学是“软任务”,将教学看做可有可无的任务,从根本上轻视教学,使教学受到严重冲击,从而导致教学质量下降,学生质量下滑[2]。

因此,无论是上述哪种情况,青年教师偏废教学和科研的任何一方面都是不可取的。必须从观念上转变对教学和科研关系的认识,寻求教学与科研共同发展、相互促进的有效契合,努力寻找教学促进科研,科研反哺教学的良性互动方法和措施,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校的总体实力,提高学生的质量和就业水平。

三、教学促进科研,科研反哺教学的良性互动发展对策

1.树立教学与科研并重的思想,二者相得益彰。

教学是科研的基础,指导和推进科研的发展,是科研后备力量储备的必要途径。科研是教学的目的,对教学具有反馈作用。科研有助于完善教学系统,推动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有助于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科学,增强学习激情,明确发展方向,有助于扩大教师的职能,打破传统的教学观念,提高教学效率;有助于理论和实践结合,推动社会进步。科学合理地把握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努力实现以教学推动科研,以科研促进教学,形成教学与科研的良性互动关系,促进二者共同发展,对于提高教师总体水平、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校知名度、培养新世纪合格人才都是非常关键的[3]。

2.教学与科研内容相结合,相互渗透。

青年教师的科研活动要与教学紧密结合,一方面,青年教师要把科学研究成果和方法引入和渗透到教学环节中,将科研课题分解作为教学示例推行研究性教学。另一方面,青年教师与学生年龄差距不大,凭借其良好的沟通能力,吸引学生参与到科研课题中,借此培养学生的思维及终身学习能力。以大学生科研创新平台为依托,建立“课题项目团队”,促进科研和教学有机融合,提高教学质量和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通过参加“课题项目团队”,不仅可以熟悉课程基本知识,还可以了解本专业的最新动态,扩大视野。

因此,倡导教师将科学研究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真正实现教学与科研的良好循环和互动。

3.着眼长远,多参加培训和学术会议,探寻新思路、新方法。

由于青年教师在争取各种课题上的经验不足,导致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得不到提高,但是他们有研究生阶段做科研基础,对工作有极大的热情和精力,因此,青年教师要利用教学闲暇时间,多辅助老教师做科研,承接课题,慢慢组建一支与专业接轨的科研团队,提高整个专业的科研水平,将科研成果及经验充实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另外,青年教师应着眼长远,主动争取参加各类精品课、课题培训和学术会议,积极向专业的教学研讨会、学术会议投稿,从与名人名家的交流中发现符合时事发展的新思路、新方法,掌握学科前沿水平。青年教师可以将学科领域最前沿的学术成果不断充实到自己的课程体系当中,以弥补现有的课程体系与最新知识成果之间的知识断层。

4.经常与企业交流,寻找与企业的有力契合,承接横向课题。

高校青年教师大多是从一个校门跨入另一个校门,社会经验少、阅历不足,导致授课偏重理论性,缺乏实践性教学环节。高校青年教师的授课普遍照本宣科,缺乏旁征博引的能力,讲课效果往往令学生觉得枯燥乏味,难以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青年教师可以在授课之余进入校企培训基地、企业博士后工作站、或者利用寒暑假以到企业挂职锻炼等多种形式进行社会实践。一方面,提高青年教师的实践能力,加强青年教师技术应用和创新素质培养,将了解到的有关产业、行业、企业、职业和实践多元要素融入教学体系建设中,培养“双师型”素质。另一方面,通过在企业中学习锻炼,发掘企业发展中的瓶颈,利用积累的科研能力申请解决企业中遇到的问题,加强与企业的横向交流,尽量承接横向课题。通过做横向课题,最终达到以科研促进教学的目的。

教学是立校之本,科研是强校之路。教学与科研作为一个整体,共同构建高校的育人环境。青年教师肩负学校的希望,学校未来发展必须依靠青年教师。教师的声望和价值应通过教学成果和科研成果共同体现。青年教师应努力找到教学与科研的最佳契合点,用教学促进科研,科研反哺教学,实现教学与科研的良性互动。

参考文献:

[1]杨立军,党新安.教学研究型大学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的探索与实践[J].科技资讯,2009:21.

第8篇:高校教学与科研的关系范文

关键词 高校新教师 教学岗 教学科研 融入工作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5.03.032

Suggestions on University Teachers quickly into

the Work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CHENG Tao, ZHAO Shihua

(College of Science,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 Technology, Beijing 100083)

Abstract The current assessment of the new university teachers face the task of teaching, research, job evaluation and some other column, changing student work environment for students and young teachers put forward higher requirements, how to quickly integrate into the work is related to education of young teachers in universities and individuals development of. In this paper, a common phenomen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rom teaching combined with the author's own work on the new teacher induction initial work will face a series of questions were analyzed, as well as measures to give specific recommendations for new recruits young teachers should have some help.

Key words college new teachers; teaching post; teaching and research; into the work

0 前言

从1998年开始,我国高等教育步入快速发展的时期。科教兴国的战略地位进一步确立,为高校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高校在规模上的扩大以及学生数量上的扩招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大趋势。高校的扩招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带动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扩大和发展了教育产业,带动了教育相关行业的发展;推迟了初次就业时间,缓解就业压力,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决策。然而,就业需求的滞后效应正在逐步显现,近五年每年都有大批硕士、博士毕业生以及留学归国人员以逐年递增的形势涌向社会,各专业的就业形势都很严峻。

然而,对于高校本身来说,这提供了进一步发展的契机。高校以及科研院所向来都是高学历人才热衷的岗位。对于高校来说,选择的增多有利于学校吸纳优秀人才,提高教学科研能力,提升学校的综合竞争力。因而,高校选择人才的标准在逐年提高,并对在职的青年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有部分985院校实行了“非升即走”、“末位淘汰”等竞争激励机制。因而对于刚进入高校或即将进入高校的新老师而言,将来工作中的竞争压力会越来越大,只有快速适应新环境,熟悉工作内容,有效提升自身能力,才能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在高校教学岗的教师,需要抓好教学、科研以及人事关系处理三方面的工作。但对于大部分新教师而言,在短期内很难对学生有准确的把握,开展好教学工作并不容易。高校的科研环境以及人际关系模式跟学生期间也不尽相同,能否在新教师入职的前两年做好这一系列的工作很关键。在本文中,笔者将对高校中普通存在的新教师将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就提高教学能力,协调科研教学的关系,在人际关系处理过程中的心态调整问题,给出具体的措施以及建议,以帮助新教师快速融入高校教学科研工作。

1 教学工作中的关键问题以及教学能力提高的有效途径

教学工作对于高校教学岗青年教师来说是所有工作中的重心,这是高校与科研院所的重要区别。作为一名大学教师,首要任务是教书育人、传授知识。能否上好课关乎一名新教师的去留问题。针对如何快速提升教学水平,上好一门大学课程,笔者将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并给出建议措施。

1.1 把握学生性格特点,处理好师生关系

教学工作包含“教”与“学”两方面,参与者包括教师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开展教学工作的第一步。从2010年开始,进入高校的基本以“九零后”为主,时代赋予这一代人自身的性格特点。同样将来会有“零零后”,每一代人由于成长经历的环境不同,因而都会具有不同的性格。与高校新入职教师当年在校求学相比,当前大学生对于大学老师的期望关系有所不同。新入职教师与学生的年龄差较小,现在的学生跟希望跟老师融洽的交流,一味严厉并不是最优的教学方式,加之现在的学校评价体系包含学生评分,要注意与学生的交流方式。当然一味的放纵又是另一个极端,可行的方式是充分尊重,晓之以理。另外新时代的大学生在交流方式上有自己的偏好,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90”后们,人际交往主要靠电话、短信、QQ及微信等方式,而传统的沟通方式则不受青睐,新教师在与学生交流的问题上要考虑这一点。

1.2 把握学生知识水平,注意大学知识与中学知识的衔接

高校的扩招是以放低要求和标准为代价的,使扩招的一般高校学生平均素质降低;改革“精英式教育”而实行“大众化教育”,致使大学生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现在中学要求的知识内容与新教师当年高考要求的内容有较大的变动,以《物理》为例,“动量”与“机械振动”是当年必修内容,而现在却是选修内容。一些基本概念对于某些学生而言,掌握起来却有一定困难。因而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充分考虑学生专业知识整体水平的降低,专业与专业之间的差异,学生个体之间的水平差异,在教学内容安排以及教学方式上一定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以及接受习惯。

1.3 教学能力快速提高的有效途径

能进入高校任教的老师而言,知识结构不会存在问题,但教学能力的高低并不仅在于知识准确与否,丰富与否,主要的方面却是在于如何传授给学生的问题上。对于新教师而言,尤其是非师范类院校毕业的新教师,课堂经验比较匮乏,具体到例如语速、语气、肢体语言等细节问题,处理起来往往把握不好,导致课堂内容毫无问题,但课堂效果却并不理想。课上不好,对于新教师而言是非常不利的。提高教学能力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听课,有两条途径,其一,是选择网络上可观看的相同课程的公开课,听的重点是知识内容与结构,关注内容上一些难讲解的地方,以及参考别人对知识框架的建构。其二,是听在校老教师的课,且要尽可能地多听,不必受专业限制。相比于网络公开课,真实的课堂能够提供最全面的实战场景,听课时不仅要注意老教师的处理技巧,还要观察学生们的反应,并积极思考,结合自己所长,形成自己的授课风格。

1.4 新旧授课方式的结合运用

随着计算机技术渗透到工作生活的各个领域,教学授课方式有了重大改变,一改过去板书的黑白世界,PPT已经成为当下最受欢迎的课件形式。虽然计算机课件可以承载大量内容,并有图文并茂这一不可比拟的优势,但在使用过程中需要注意用板书弥补该方式的不足。新老师在使用计算机课件授课过程中,往往控制不好速度,过快的翻页会导致学生接受信息过多而疲惫。计算机课件的另一个缺点是单页课件显示内容过少,重点内容以及关键图文不容易一直呈现在学生面前。相比之下,黑板由于其显示面积足够大,在理论推导以及例题计算上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因此,必须注重新旧授课方式的结合,才能达到最佳的课堂效果。

2 科研在高校工作中的重要性以及科研教学关系的协调

在新形势下,除了教学任务之外,高校教学岗教师还面临着科研任务,这两项任务都很繁重而且既相互矛盾又相互促进。由于科研成果较教学效果更易于量化,且科研对于短期即将面临的绩效考核、职称评定以及教师个人的长远发展都非常关键,因而其重要性在一定程度上超过了教学,正确处理这两项任务,在圆满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积极步入科研行列,显得非常重要。对于新教师如何做好科研,笔者给出以下几条建议。

(1)确立稳定的科研方向。新教师工作任务繁重,能力和精力有限,只有集中精力在某个方向上持续钻研,才能形成有效积累,频繁更换方向是非常不利的。当然在确定科研方向是也应慎重,这关乎到以后的发展。

(2)多争取学术交流和外出培训学习的机会,积极申报各级各类科研项目。高校科研参加学术会议可以了解前沿动态,在科研上尽快进入角色,增加科研成果,并可以增加和本专业领域的专家学者接触了解的机会。同时青年教师还要积极准备项目申报书,做到精益求精、尽善尽美,并一定要请有经验的老师指点和提出修改建议。文章以及项目是衡量科研的硬指标,不断积累科研成果才能加快职称评审的步伐。

当然,科研与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是相互矛盾的,要时刻记住一名高校教师的本职工作核心任务是培养人才,在追求科学研究进展的同时,心中要始终怀揣着对学生的一份责任,把教书育人和为人师表原则摆在首位,要做到教学和科研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3 人际关系处理中自我心态的调整

高校人际关系较社会上要简单一些,但并不意味着在工作中可以不注重与周边同事间关系的维护。良好的同事关系可以为教学科研工作的开展创造和谐的环境。

当前高校教师队伍组成正开始年轻化,但由于历史的原因,现在教师队伍出现了老青断层的结构特点。年轻教师尚未成长,老教师即将面临退休。在这种情况下,工作任务会更多的落在青年教师身上;另外在面对利益分配时,由于老教师职称、年限都比新教师高,因而在分配时,年轻教师可能得到的较少,从而产生心理不平衡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需要自我调节心态,我们年轻一代成长的良好环境正是上一代人努力为我们打造的。在为人处事上要发扬奉献精神,良好的人际关系一定会随着时间逐步建立起来,并对个人的工作发展产生正反馈。

4 总结

新形势下高校新教师面对的教学、科研压力正为社会所重视,但身处其中的年轻教师只有通过自身不断的努力才能在化解压力中占有主动权。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十年中,就业工作的大环境不会有实质性的改变,高校对青年教师的要求只会越来越高。面对压力,最积极有效的做法便是调整心态,将压力转化为动力,以最有效的方式快速融入到工作中,努力提升自身的教学科研水平,协调好两者的关系,以过硬的个人能力以及良好的人际关系在新的岗位上立足。

参考文献

[1] 彭清华.高校扩招的经济社会贡献研究.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2] 陈蕾.“90后”大学生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09(4).

第9篇:高校教学与科研的关系范文

关键词:医科类高校;教学;科研

“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一直是高校办学的重要思想和原则,教学和科学的结合能够产生正面效应,促进彼此的发展。正所谓:“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浮。”教学和科研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教学是科研的基础,科研是教学的辅助,教学和科研都是新时期高校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教学一直是高校的“主业”,而高校的科研功能主要服务于教学,服务于人才培养。作为医科类高校的中心任务就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医学人才,应该以“教”为本,同时充分发挥科研对教学的促进和服务作用,在教与研的有效结合中不断提升办学水平。

一、科研对教学的促进作用

(一)科研可以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

医科类高校教师需要掌握前沿理论和技术,了解医疗卫生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这些都需要建立在大量的调研和思考基础上,通过有效的、持续的科研活动来达到“厚积薄发”,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积累,在学术研究中不断拓展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使得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创新,传授给学术的知识始终前沿化,教师对知识的深厚积累也能够更好地驾驭课堂教学。再者,科研过程中,教师掌握追求真理的科研方法与教学方法不谋而合,科研方法能够促进教师更新教学管理,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可以引导学术展开研究性学习,帮助学术独立完成科研项目。在实际教学中不难发现,许多教师都带领自己的学术建立了科研团队,在教学中展开科研,在科研中促进教学,这无疑会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科研可以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增强

教师严谨的科研态度和丰富的学术知识对于学生来说能够产生很大的激励作用,帮助学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医科类高校教师在指导学术展开科学研究时,学生的学习兴趣会更高,创新意识会更强,敢于追求真理的决心会更大,对医学类知识的理解和实践运用能力也会逐步提升。在科研活动中,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养成,观察力、想象力和推理能力都会得到培养。科研过程中,医科类高校大学生需要大量的检索医学资料、提炼医学信息、分析医学案例、运用医学技能,自身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得到激发,知识结构得到优化,学习能力全面提升。

(三)科研可以促进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

医科类高校拥有丰富的实验教学资源,这些资源设备多数是为科学研究服务的。通过积极开展科研活动,能够形成对医学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益。教师和学生在科研活动中对于医学设备的使用更加熟练,对设备性能了解更加透彻,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基础。同时,科研在很大程度上会刺激医科类高校不断加大科研仪器设备的投入,进而也有利于改善教学条件。

二、医科类高校实现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建议

(一)为教师提供科研激励保障

医科类高校必须在经费和个人晋升空间上为教师提供充足的科研激励保障。医科类高校应该将办学经费的很大一部分用在科学研究上,加大对科研成果的奖励力度。同时,医科类高校必须不断完善教师以科研促教学的相关规定。例如在评职称时,可以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手段作为评审的重要条件,要求科研成果突出并且能够将科研与教学有效结合以及发挥科研促进教学作用的教师才能够参加副高级职称评审。在聘任新教师时,可以优先招聘有科研经验的教师。对于那些能够指导学生取得科研成果的教师给与更大的奖励。对于参加科研项目的教师,必须带领至少两名学生共同参与研究,否则就不能结题。

(二)依托高水平科研平台形成优秀科研教学团队

科研水平与教学水平成正比例发展,鼓励和支持教师科研团队形成优秀的教学团队,要凸出学科特色,比如由几个学科带头人带领本学科若干名教师形成优秀的科研团队,依托高校科研平台,不断生成科研成果,并能够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成果,例如在预防医学、病原生物学、生理学和病理学等医学专业领域都可以将科研课题形成精品课程,以此来促进学校教学发展。与此同时,医科类高校还应该鼓励临床教师开展教学科研,探索医教研相融合的办法,及时将科研成果广泛应用于临床教学实践。

(三)打破学科壁垒促进课程改革

对于那些综合性、交叉性的科研项目,医科类高校需要减少因学科限制而导致知识割裂或重复,促进不同学科知识的衔接。医科类高校应着眼于培养复合型的综合能力强的医学人才,以便于将来能够胜任繁杂的医学岗位。此外,医科类高校应该将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作为课程教学计划的一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加强对科研能力的渗透,指导学生掌握先进的现代实验技术和方法。医科类高校应该开设《医学科研方法》、《医学统计学》、 《SAS 统计分析》 、《实验动物学》、《医学文献检索》和《机能实验学》等课程,建立医学教学研究室,例如将DNA 提取、PCR 等生物学常用技术应用于生物学教学当中,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四)构建培养学生科研意识和能力的体系

首先,医科类高校可以积极开展选修课、专家讲座等教学活动,让学术了解科研发展的新动态,掌握最前沿的科研方法,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医科类高校要定期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教授来本校举办讲座,开拓学术视野,加深对医学知识的理解。其次,医科类高校应该设立大学生科研专项基金。对于在校期间取得科研成果的学生给与奖学金或者专项资金资助,同时,将大学生的科研创新纳入学分管理,参与科研项目、发表学术论文的大学生都可以获得学分。最后,学校的科研实验室应该向学生开放。对于学校的科研室应该制定开放的时间运行表,做好学生参与科研室开放的记录。此外,医科类高校应积极打造精品社团活动。有条件的医科类高校应该鼓励学术成立科研协会,举办科技活动竞赛,想方设法地调动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兴趣,以此实现科研与教学的双向发展。

总而言之,医科类高校必须同时抓好教学和科研这两项工作,认识到教学和科研两者的辩证关系,在鼓励和支持科研中促进教学发展,在推进教学改革中提升科研效率。

参考文献: